一、班主任工作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闫佳伟[1](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认为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珠丽德孜[2](2020)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基于博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提出要加快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要切实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权,要构建出服务全民的教育体系,要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为民众提供更为个性化和灵活性的终身学习服务,努力构建出学习型的社会。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近些年来新兴的教育形式,是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结合体,具有互联网络性和实时交互性等特点。相对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而言,远程开放教育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辅导教师的素养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辅导教师不仅要参与学员学习计划的设计,还需要认真完整地解答学员提出的课程相关问题,还需要在学员出现退缩性心理的时候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并能够随时为学员提供教学信息资料等。可以这样说,辅导教师的素养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由此可见,辅导教师在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所承担的职责是极为重要的。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进行研究:首先,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理清研究思路、方法及过程;然后,从微观教育学的角度入手,在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广播电视大学作为个案研究,进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釆用叙事研究的方式,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研究对象的心路历程、班级管理方式方法,同时对研究对象的成长进行探索,力图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呈现研究对象作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的成长历程,从而更好地诠释出辅导教师的职业素养及班级管理理念,探索了电大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途径;最后,从辅导教师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出发,提出了关于电大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启示和建议,以期能充实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理论和实践。
高桂梅[3](2020)在《心理换位法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学校管理中,班级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能否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学生成人成才顺利与否等关键问题,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于学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和研究过程中发现,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班级成员之间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都存在着诸多矛盾,这些矛盾能否有效解决直接影响着班级管理的有效性。要有效解决这些矛盾,需要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而实施心理换位法的对于解决这些矛盾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论文针对高中班级管理中为什么要实施心理换位法以及如何实施心理换位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就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进行分析,新课改和现代教育的发展都要求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换位法不仅能有效解决班级矛盾,也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其次,就与本论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最后,介绍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主要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法、个别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方面有所创新。第二部分对心理换位法进行概念界定,并从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两方面阐明心理换位法的操作要点。概念界定主要从公共关系心理学和教育教学两个角度来进行界定,公共关系心理学角度主要采用的是秦启文和黄希庭的定义。实施步骤包括了对学生行为进行正确归因、进行情感迁移、定期观察记录三点。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充分了解学生,要平等待人、尊重差异,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第三部分对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换位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心理换位法自身的优越性和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等因素为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换位法提供了可能。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应对高中班级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解决班级矛盾、拉近师生关系等都要求要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换位法第四部分对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换位法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心理换位法的实施目的有偏差、实施手段单一、实施效果不长久等方面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从班主任自身和班级成员对心理换位的认识有偏差两方面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针对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换位法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主要从班主任自身加强学习、营造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心理换位的意识、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等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在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换位法的策略,以期能有效解决班级矛盾,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张晓晴[4](2020)在《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班主任不仅是学校实施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执行者,而且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教育者,同时还是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者与精神生活的关怀者,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首席责任教师”。随着国家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视、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班主任岗位是学校重要专业性岗位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班主任专业化日趋受到关注,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日益受到重视。小学班主任具备的专业素养以及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水平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班主任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入职低于三年的小学初任班主任,他们既处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起始阶段,又处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奠基阶段”和“关键阶段”。在初任阶段的成长关键期,小学初任班主任能否从容应对,不断突破制约自身专业成长的种种现实考验与困境,直接影响其以后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也影响到整个班主任队伍的专业水平。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初任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正是基于对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问题的深入思考,在借鉴已有的班主任专业发展研究与班主任工作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位在小学承担班主任工作将近三年且各方面发展程度与水平相对较好的普通新入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教育叙事的方法,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这位小学初任班主任进行深入访谈、分析解读,力求真实呈现小学初任班主任职前生活经历、入职后的专业成长状态、专业成长空间等,进而考察初任班主任如何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分析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建议。本研究共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提出的原因、研究的意义、文献综述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章是研究设计部分,包括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伦理。第三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用教育叙事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对研究对象初任班主任A老师入职前学生时期的生活经历、入职后初任阶段过程中的专业成长的历程进行叙述。A老师入职后初任阶段经过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分别为需要磨合适应的入职初期、在实践中积累沉淀的职中胜任期。第四章是初任班主任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分析部分,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叙事分析:一是从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状态方面进行分析;二是从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前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进行叙事背后的简要探讨。第五章为根据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存在的问题与主要影响因素,从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管理、高等师范院校、初任班主任自身四个维度给出了促进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启示和建议,为小学初任班主任更好地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提供帮助与支持。
姚立慧[5](2020)在《中职学校创建学习型班级研究 ——以昆明市H中职学校班级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工业、科技的升级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且速度不断加快,各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转向技术、技能与创新的需求,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教育范畴越来越显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在教学与育人理念、培养什么人才、人才需要具备什么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等方面是不能够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实用型、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根据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文件的相关精神要求,对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学习型人才来满足社会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笔者在昆明市H中职学校有着长达九年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通过经验总结发现该校在学生学习状态、班级管理和学校机制等方面存有诸多问题。在工作单位组织的有关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学习和云南师范大学就读学习教育管理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对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方面有一定启发。班级作为学校最基本的学习组织,可以在班级建设时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运用进去,作为班级建设的重要依据。因此,提出建设学习型班级是有效培育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和个体自身发展的科学途径。职业教育是为社会高效培养能够适应经济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变要求的技能型、应用型、创新性、有自我要求的人才。在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对职业教育学校的学习型班级建设相关研究是比较少的,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研究更为稀缺。学习型班级为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终生学习能力培养提供了良性学习的环境,不仅有助于丰富中职班级建设和管理理论,而且助于学校对班级管理、学生发展、班主任团队建设的科学化发展具有实践意义。因此,研究中职学校学习型班级如何建设这一课题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对国内外关于学习型班级研究现状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总结出中职学校学习型班级的内涵和特征。以访谈法、经验总结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全面掌握昆明市H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实际情况,从班主任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主要问题。随后又通过文献法和经验总结法,有针对性的对昆明市H中职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学习型班级建设的有效对策。通过研究发现昆明市H中职学校对学习型班主任团队建设的不重视,加上对班主任工作的考评聘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了该校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在学生身上表现出参加活动积极性低、学习纪律性弱、集体荣誉感不强、互助协作精神缺失,比起集体学习更偏向于个人学习,从而导致班级建设还停留在传统模式,难以开展学习型班级的建设。所以,笔者在做本次研究课题时,从教育部门和责任人的角度提出班主任和学校双方的改善措施。从学习平台搭建、考评聘制度完善等方面建设学习型班主任团队。从班级管理角度提出在学生自主管理、班主任角色转换、班级文化建设、心理健康跟踪、共同合作式学习氛围营造等方面建设学习型班级。笔者认为学习型班级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管理层和教育管理工作者不断进行反思和探索,从学习型班主任团队和学习型班干部团队建设改变班级管理主体、学生自信树立、共同愿景确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根据每一届学生、每一个班级和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型班级中快乐学习、快乐度过青春期,最终实现“学习”融入生命。
张萌[6](2020)在《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构建研究 ——基于校本化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立德树人”背景下,国家对学生德育工作始终保持重视,对学校教育、学生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经历了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到培养核心素养等的转变。国家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班主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班主任工作面临着新的改革与挑战。这使得“班主任”从一个普通的岗位逐渐走向了专业化。班主任工作评价是促进班主任改进日常工作以及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显然,班主任工作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通过考核、检查班主任的工作进行绩效管理,更要促进班主任在改革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通过班主任工作评价改革,从重新构建评价标准入手,指向指导班主任如何做日常之“事”,促进班主任之“人”的专业发展,并最终引导班主任更新日常工作观念,实现思想、行为的转变以及自我更新式的发展。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标准内在于其日常实践工作过程中。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实践是评价的主要内容,因此对班主任工作改革实践进行分析是评价标准建立的前提。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班主任制度沿革进行分析,制度在不断趋于规范的同时,对班主任的工作内容相关规定也有所改进,其工作职责变多,角色也更加多元。其次进入小学一线通过参与式观察与访谈的方法,了解昆明市H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校本化改革实践。在改革实践中,也改变过去重成绩轻发展、重管理轻教育、重规范轻自主的价值取向,有了一些新的做法,所以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理应发生改变。在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设计理念上,改变过去以绩效为主要价值理念的量化评价,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主,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体现发展功能的前提下,评价标准不是一开始就预先设计好的,而是随着改革的推进,逐渐明确评价指标,与此同时,评价标准体现“班主任”的个人价值,以班主任为本。评价标准是理念的具体化。通过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对政策法规、基本教育理论、班主任日常实践进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构建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在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上,主要分为评价的内容,以及各个内容应该达到的程度。因此评价标准分为评价标准框架分析、内容分析、评分规则分析三部分。框架分析中,对一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的框架进行分析,阐述设计逻辑以及思路。内容分析中,从班主任的个人发展、班级建设、学校层面的整合、家校社的融通四大一级指标出发,具体到二三级指标,结合案例,阐述每一个指标的具体表现。评分规则分析中,从关注教师的不同发展水平,减轻班主任心理压力,充分发挥评价作用的角度出发,采用等级评分制的方式对各个指标划分等级,并最终建立班主任工作评价表。帮助班主任确定自己的发展程度,一步步改进工作,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成事成人。
陈微[7](2020)在《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研究 ——基于C市两区六所小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背景下,小学新任班主任是庞大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也是实施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新任班主任不仅肩负神圣的教育使命还面临严峻的工作挑战。本研究聚焦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即调查和分析一至三年的新手班主任适应工作要求和教育组织环境的现状及问题。透过问题探寻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思考和建议。通过此研究,以期帮助新任班主任拿到修正自我的“镜子”,为小学领导找到工作风向的“海鸥”,让师范院校得到培养内容的“调整器”。人与环境适应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管理学等理论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对新任班主任与工作适应性的了解和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应然路径的分析与思考,为研究指明了方向。即小学新任班主任应在个体环境、学校组织环境、群体社交环境等进行深入分析。在调查、实施与数据分析中,本文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主要以C市高新区和开福区六所小学45名新任班主任为研究对象,其中样本量均来自于两区小学城区中心小学和城郊小学,经过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发现新任班主任工作工作适应性中出现工作目标认知偏差,责任心与自我保护失衡;班级管理混乱及工作效率低下,班主任工作与学科教学失调;与家长和学生沟通不当;入职培训质量低,重教学轻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探寻得知影响因素主要有观念、自身素质、技能方法的欠缺;班级管理能力不足;组织环境支持不显着;社会教师招聘门槛低等。针对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本研究从主观精神、自我行为和客观制度环境等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包括:主观精神上坚定教育信念,培养道德情感;深化专业认知,优化教育理念;把握时间观念,提高效率意识。自我行为上加强人际交往,营造良好人际环境;丰富专业知识,善学他人经验;提升个人能力,修炼教育机智。客观制度上完善选用制度,提高班主任质量;落实培训制度,增强班主任专业能力;改善激励制度,提升工作认同感。
张淑佳[8](2020)在《以团体辅导为核心提高中职班级建设实效研究 ——基于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反思》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人才。班级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加强班级建设是管理育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研究中职班级建设实效的提高对于中职管理者具有实现的指导意义;同时中职班级建设又是中职教育研究中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立性和独特性,班级建设实效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班级教育效果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对中职班级建设实效提高的研究,十分重要而必要。中职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指导者、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者与引导者,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力量,也是学生、家长、学校、企业四方关系的沟通桥梁。中职班主任能否掌握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共同开展班级建设是影响班级建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反之提高班级建设的实效性也是对班主任工作有效促进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基于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反思,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通过对广西中职学校班主任及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在2019年9月至11月,笔者陪同学生到柳州部分中职学校参加教育实习,这期间笔者通过对柳州商贸学校、柳州机械电子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柳州二职校、柳州交通学校四所中职学校班主任和学生的访谈、观察发现,目前中职班级建设实效存在的问题有:班主任工作压力大、精力不足,班主任工作方法指导和培训不充分,导致班主任疲于完成学校班级管理任务,积极创新班级建设和管理措施的动力不足;班级建设目标实施以管代育,以追求实现学校考核班级规章作为班级总目标现状比较普遍;中职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欠佳,心理问题复杂,难于管理,班级成员间沟通不足,导致学生参与班级建设主动性、成效性不够;班干独立创造性开展工作能力不足,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发挥不足,班主任依然是班级建设实施的主体;协同育人力量作用发挥不充分,管理合力不强等。依据调查结果,查阅文献资料,找出影响中职班级建设实效的因素有:班级建设主体是否多元化,并是否充分参与班级建设;班主任指导班级建设工作时工作状态是否积极,工作方法是否有效;班级建设多元主体之间是否保持有效沟通;总结来说,就是否有高效参与班级建设的团队,以及团队成员是否以内驱力参与班级建设。因此本研究结合协同治理理论、赫尔巴特道德理论、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辅导能非常有效的打造高效团队,激发团队成员内动促使其在团队建设中产生积极行为,由此提出以团体辅导为核心提高中职班级建设实效论题,最后通过对柳州二职校“三江妈”个案的分析,通过在柳州某中职学校三个年级各随机选取一个班级,开展团体辅导实践,以行动研究团体辅导班级建设实效提高的效果。
高菊[9](2020)在《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小学班主任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接触的第一人,更是除了父母及家人以外对其自身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小学班主任工作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成长至关重要。在新时期下,越来越多的90后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他们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同时成为了班主任。90后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征也在班主任工作上有所显现。如何成为一名合格或优秀的小学班主任的研究工作日渐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90后作为具有“独立、自信、张扬、早熟”个性特征的一代人,90后班主任的目前胜任力状况是如何的呢?能否胜任班主任一职?他们在班主任胜任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本文通过选取韩曼茹研究者的班主任胜任力调查问卷作为工具,问卷共12个维度(育人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知识结构、自我监控能力、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成就动机、人际交往、心理辅导能力、情感、工作质量意识)56个胜任力项目,对分别来自上海、浙江、安徽的小学班主任发放问卷共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2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对比90后与70、80后班主任胜任力状况,以及结合对部分90后班主任和学校管理层的访谈,得出结论:90后班主任在缺乏丰富完备的班主任业务知识与技能、在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环境适应能力方面较弱、自我监控能力一般且专业发展意识较为淡薄。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给出了提升90后班主任胜任力的策略:第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职前培养课程设置和优化教育见习和实习;第二方面学校要建立班主任选拔制度、完善班主任培训机制、建立有效的班主任激励和考核评价制度、构建班主任学习平台以及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第三方面90后班主任自身要加强理论学习、敢于创新,同时建立专业认同、提高专业能力,还要积极转变角色适应环境以及加强实践反思,不断交流借鉴。
宋姗[10](2020)在《小学班主任师生沟通素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良好的师生沟通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石,师生沟通素养则是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中最具基础性和根本性的核心素养。本文利用叙事研究方法,对太原市A小学的班主任M老师进行近一个学期的观察。通过研究探明M老师师生沟通素养的成长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她师生沟通素养的构成要素,进而分析影响其师生沟通素养成长的各种因素以及成长路径和策略。对小学班主任师生沟通素养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小学班主任实际工作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还为小学班主任师生沟通素养的成长策略方面提供参考。首先,本文重现了M老师发展师生沟通素养的全过程,从“初出茅庐”到“探索思考”最后“熟练融合”,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和事例的叙事,去记录M老师在师生沟通素养中的成长历程。其次,通过对M老师师生沟通素养成长历程的梳理提炼,将师生沟通素养的要素提炼为三个方面:一是师生沟通认知能力;二是师生沟通行为表现能力;三是师生沟通动机驱动能力。再次,通过对相关资料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小学班主任师生沟通素养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基础因素、条件因素、环节因素。基础因素包括:同理心的生发、对学生的接纳程度、对相应的沟通理论的掌握程度、班主任自身的职业规划、浓厚的师爱;条件因素包括:学校的教育环境、与家长的交往、班主任的社会角色转变;环节因素包括:对沟通活动的体验、对沟通活动的感悟、对沟通活动的反思。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小学班主任师生沟通素养成长的策略,包括: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知识运用发展沟通素养、提升沟通技巧、养成反思习惯、学校提供发展空间等。
二、班主任工作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立德树人 |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
三、研究问题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立德树人 |
(二)落实机制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
(一)强化制度建设 |
(二)强化师资培育 |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基于博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3.研究综述 |
4.研究思路和方法 |
5.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专业成长故事 |
1.误打误撞学了师范 |
2.不想去中学教书,摸不透青少年的心理 |
3.珠丽老师好!小班主任好!与学员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
4.是刻板的师生关系,还是良师亦友? |
5.电大班主任的职业素养是什么,又该如何提升? |
6.从班主任到班主任管理岗,我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截 |
7.他人眼中的珠丽德孜老师 |
7.1 同事眼中的珠丽德孜老师 |
7.2 学员眼中的珠丽德孜老师 |
8.电大人认为电大班主任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是什么? |
8.1 电大教职工眼中的班主任素质和能力 |
8.2 电大学员心目中的理想班主任是什么样的? |
第3章 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建议 |
1.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问题与现状 |
2.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建议 |
2.1 辅导教师个人层面 |
2.2 学校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3)心理换位法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政策依据 |
(二)理论依据 |
(三)实践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主要创新点 |
(一)研究视角新 |
(二)研究内容新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个别访谈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心理换位法的涵义及其操作要点 |
一、心理换位法的内涵 |
二、心理换位法的操作要点 |
(一)实施步骤 |
(二)注意事项 |
第二章 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换位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一、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换位法的可能性 |
(一)心理换位法自身的优越性 |
(二)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
二、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换位法的必要性 |
(一)新课改背景下转变教师角色的必然要求 |
(二)应对班级管理新情况新问题的必要举措 |
(三)缓解师生矛盾和班级冲突的必然选择 |
第三章 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换位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换位法存在的问题 |
(一)实施目的有偏差:缺乏对心理换位法重要性的认识 |
(二)实施手段单一:缺乏方式方法的指导 |
(三)实施效果不长久:缺乏行为习惯的养成 |
二、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换位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班主任自身因素的影响 |
(二)班级成员对心理换位法的认识存在偏差 |
第四章 高中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换位法的策略 |
一、班主任要加强学习 |
(一)更新班级管理理念 |
(二)学习了解心理换位法的相关内容 |
(三)学习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 |
(四)学习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和倾听技巧 |
二、营造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 |
(一)尊重并平等对待学生 |
(二)制定利于成员心理换位的班级管理制度 |
三、培养学生心理换位的意识 |
(一)与科任教师协同进行心理换位的教育 |
(二)开展与心理换位法相关的主题活动 |
四、提升学生的心理换位能力 |
(一)实行小组互助,提升成员间的沟通能力 |
(二)以活动促了解,提供心理换位的机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班主任专业化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
二、初任班主任处于专业成长的关键阶段 |
三、个人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学班主任 |
二、初任班主任 |
三、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 |
四、班主任专业成长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成长阶段论 |
二、行动学习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叙事研究法 |
三、访谈法 |
四、观察法 |
五、实物分析法 |
第六节 研究的伦理 |
第三章 小学初任班主任A老师的教育叙事 |
第一节 年少筑梦:职前学生时代 |
一、年少怀揣教师梦 |
二、一路前行,追逐梦想 |
第二节 梦想起航:入职考核、岗前培训及师徒结对 |
一、靠近梦想:入职考核,层层选拔 |
二、拥抱梦想:收获颇丰的岗前培训及师徒结对 |
第三节 摸索前行:入职初期,适应与磨合 |
一、初当班主任:意料之中 |
二、初当班主任:开端真是步履艰难 |
三、初当班主任:也会成就感满满 |
第四节 点滴回望:第一年,那些重要而深刻的事件 |
一、第一次家长会:摸着石头过河 |
二、第一次公开课:过程虽苦,成长很大 |
三、成功转化问题学生:用爱心和耐心浇灌学生心田 |
第五节 积累沉淀:职中胜任期,在实践中成长 |
一、细节见证成长:班级管理过程中的转变和改进 |
二、理智化解冲突:在家校沟通中趋向圆融 |
第六节 感悟与反思:坚守初心,提升自我 |
一、对于班主任角色的感悟 |
二、A老师的个人反思 |
第七节 他人眼中的A老师 |
一、领导眼中的A老师 |
二、同事眼中的A老师 |
三、家长眼中的A老师 |
四、学生眼中的A老师 |
第四章 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叙事分析 |
第一节 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状态分析 |
一、职业认同意识方面:入职初期偶有波动,但总体职业认同意识较强 |
二、专业成长意识方面:自主成长意识强烈,但缺乏理性而具体的成长规划 |
三、专业知识方面:具备胜任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不断建构、生成 |
四、专业能力方面:各方面能力不断提升,但班主任工作反思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尚待提高 |
五、专业情意方面:逐渐体验到责任感、成就感与幸福感 |
第二节 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班主任个人外部影响因素 |
二、班主任个人内部影响因素 |
第三节 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研究结论与探讨 |
一、关于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研究结论 |
二、关于A老师班主任专业成长叙事背后的简要探讨 |
第五章 促进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建议 |
第一节 针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建议 |
一、建立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提高班主任岗位的专业性 |
二、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制度 |
三、制定班主任职级晋升制度,拓宽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空间 |
第二节 针对学校管理层的建议 |
一、营造适合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合作文化氛围 |
二、构建班主任学习共同体,拓宽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空间 |
三、健全班主任激励制度,激发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热情 |
第三节 针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建议 |
一、合理优化课程设置 |
二、注重教育实习方面,增强师范生的实践技能 |
第四节 针对初任班主任的建议 |
一、树立坚定的班主任专业信念,增强对班主任岗位的认同感 |
二、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
三、增强班主任专业成长意识,激发初任班主任主动成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任班主任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与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录3 与领导或同事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与学生家长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中职学校创建学习型班级研究 ——以昆明市H中职学校班级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基于笔者在昆明市H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实践困惑 |
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对中职学校的班级管理提出新要求 |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启发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学习型班级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访谈法 |
三、经验总结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职学校学习型班级建设的内涵 |
第一节 学习型组织 |
第二节 学习型班级 |
第三节 学习型班级的特征 |
一、自我超越的意识 |
二、个人与集体愿景 |
三、民主和谐的自主管理方式 |
四、团队互动式的学习 |
五、系统的思考模式 |
第三章 昆明H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方法 |
第二节 调查对象 |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
二、班主任问卷数据分析 |
第四节 昆明市H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缺乏学习型班主任团队 |
二、班主任考评聘机制不完善 |
三、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模式陈旧 |
第四章 昆明H中职学校创建学习型班级的对策研究 |
第一节 昆明H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 |
第二节 创建学习型班主任团队 |
一、优化班主任队伍组成结构,形成团队协作管理 |
二、搭建多渠道学习平台,促进班主任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 |
三、完善班主任聘评制度,建立班级管理共同愿景 |
第三节 实行班级自主管理 |
一、转变班级管理主体,强调班级管理的主体 |
二、建立学习型班级班干部团队,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 |
第四节 发挥班主任引导作用,确立学习型班级共同愿景 |
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树立个人目标 |
二、确立学习型班级共同愿景,使个人与共同愿景相融合 |
第五节 创建学习型班级文化,培养团体互助学习模式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构建研究 ——基于校本化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二、通过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的构建,促进班主任工作改革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班主任工作 |
二、班主任工作评价 |
三、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 |
四、校本化实践 |
五、实践生成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以及内容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内容框架 |
第五节 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基础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及其发展趋势 |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的制度沿革 |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改革 |
一、传统的班主任工作现状以及特点 |
二、班主任工作实践的改革 |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改革趋势分析 |
一、班主任工作价值与目的的转变 |
二、对学生的认识转变 |
三、班主任走向专业化,实现主动发展 |
四、班主任工作评价改革与班主任工作改革同步进行 |
第三章 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设计理念 |
第一节 小学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与绩效管理 |
一、两种对立的班主任工作评价 |
二、避免评价走向误区 |
第二节 树立正确评价理念 |
一、以成事成人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价理念 |
二、发挥推进性功能的动态生成性评价理念 |
三、班主任为本的人性化评价理念 |
第四章 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指标框架分析 |
第一节 评价标准制定的依据 |
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
二、“新基础教育”基本理论 |
三、班主任工作的日常实践 |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指标框架分析 |
一、一级指标框架分析 |
二、二级指标框架分析 |
第五章 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体系指标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班主任的个人发展 |
一、班主任的理论学习 |
二、班主任的研究意识 |
三、班主任的自我反思 |
四、下一步重建 |
第二节 班级建设 |
一、班级文化建设 |
二、岗位建设与小干部培养 |
三、主题班队活动 |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整合 |
一、与学科整合融通 |
二、年级之间整合融通 |
三、与学校大型活动整合融通 |
第四节 家校社的融通 |
一、家校联系 |
二、与社会融通 |
第六章 小学班主任工作评分规则分析 |
第一节 等级评分制的方式 |
一、等级评分制在班主任工作评价中的适切性分析 |
二、等级评分制的制定 |
第二节 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表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研究 ——基于C市两区六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源于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求 |
(二)源于新任班主任职能及影响 |
(三)源于见习中的思考与未来的展望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一)我国班主任理论研究综述 |
(二)小学新任班主任研究综述 |
(三)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一)班主任研究综述 |
(二)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研究综述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与本研究的创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内容 |
二、概念界定 |
(一)班主任 |
(二)小学新任班主任 |
(三)工作适应性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一章 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概论 |
第一节 小学新任班主任概述 |
一、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的作用 |
二、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
三、小学新任班主任的工作要求 |
第二节 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的重要性 |
一、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的意义 |
二、小学新任班主任与工作适应性的关系 |
三、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的判断依据 |
第三节 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的应然路径 |
一、个体环境适应 |
二、学校组织环境适应 |
三、群体社交环境适应 |
四、工作适应 |
第二章 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理论依据 |
二、调查的目的 |
三、调查对象选取 |
四、调查的内容维度设计 |
五、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
第二节 调查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一、调查实施 |
二、结果分析 |
三、新任班主任的聘用形式及工资收入情况分析 |
四、开福区和高新区的新任班主任基本情况对比 |
第三节 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现状分析 |
一、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的总体情况 |
二、新任班主任工作认知适应情况分析 |
三、新任班主任工作行为适应情况分析 |
第四节 新任班主任社交适应现状分析 |
一、社交环境适应的总体分析 |
二、人口学变量与社交适应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
第五节 新任班主任制度环境适应现状分析 |
一、制度环境适应总体分析 |
二、人口学变量与制度环境适应的差异分析 |
第六节 新任班主任工作环境适应现状分析 |
一、工作环境适应总体分析 |
二、人口学变量与工作环境的差异性分析 |
第四章 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一节 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问题 |
一、工作方向偏离,工作认知不足 |
二、工作与个人、学科教学的关系处理失衡 |
三、班级管理混乱、工作效率低 |
四、与家长学生沟通不当 |
五、入职培训缺失或过于形式化 |
第二节 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问题原因剖析 |
一、观念意识、自身素质、技能和方法的欠缺 |
二、班级管理能力不足 |
三、人际交往沟通不畅 |
四、组织环境支持不显着 |
五、社会教师招聘门槛低 |
第五章 提高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强化思想观念 |
一、坚定教育信念,培养道德情感 |
二、深化专业认知,优化教育理念 |
三、把握时间观念、提高效率意识 |
第二节 增强自身才干 |
一、加强人际交往,营造良好人际环境 |
三、丰富专业知识,善学他人经验 |
四、提升个人能力,修炼教育机智 |
第三节 提供组织支撑 |
一、完善选用制度,提高班主任质量 |
二、落实培训制度,增强班主任专业能力 |
三、改善激励制度,提升工作认同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调查问卷 |
附录2 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研究访谈提纲 |
后记 |
(8)以团体辅导为核心提高中职班级建设实效研究 ——基于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梳理及综合述评 |
1.国外 |
2.国内 |
3.相关研究的评价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1.班级建设 |
2.团体辅导 |
(二)中职班级建设的内容 |
(三)中职班级建设的主体 |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核心领导主体 |
2.学生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实施主体 |
3.协同育人力量是班级建设的重要协助主体 |
(四)中职班级建设理论基础 |
1.协同治理理论 |
2.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 |
3.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
(五)中职班级建设实效的标准 |
1.班级建设过程实现班级与个体的共同成长 |
2.班级建设中实现班级目标与个体目标融合 |
3.班级建设多层次主体充分参与 |
4.班级建设充分民主化、团队化和特色化 |
三、中职班级建设实效性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分布 |
1.方法概述 |
2.调查问卷的编制 |
3.抽样方法与调查对象分布 |
(二)中职班级建设核心主体成长分析 |
1.中职班主任工作满意度 |
2.中职学生对班级建设的满意度 |
(三)班级建设操作项目分析 |
1.目标建设 |
2.合力建设 |
3.制度建设 |
4.文化建设 |
5.组织建设 |
四、中职班级建设实效的问题与分析 |
(一)班级建设主体参与实效不高 |
1.中职班主任工作方法欠缺、胜任力不强、育人效果不明显 |
2.中职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积极性和质量不高,班级建设体验不强 |
3.其他协同育人主体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班级建设管理合力不足 |
(二)班级建设操作项目实效不高 |
1.班级建设目标不完整,以执行学校检查任务为重点,缺少对个体的关注 |
2.班级制度建设中民主讨论形式完整,但民主讨论质量有待提高 |
3.班级文化建设局限于学习氛围的打造,职业文化特色突出不够 |
4.学生组织的工作能力不足,学生非正式群体积极性发挥不充分 |
五、以团体辅导为核心提高中职班级建设实效的模式构建 |
(一)团体辅导在提高中职班级建设实效中的优势 |
1.平等的对话关系促进班级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
2.成熟的技术指导班主任提高工作成效 |
3.明确的主题性促进班级建设目标的明确 |
4.完整的机制提高班级建设活动的成效 |
(二)运用团体辅导解决目前中职班级建设存在问题 |
1.通过团体辅导提高班级建设主体参与实效 |
2.运用团体辅导提高班级建设操作实效 |
(三)以团体辅导为核心的班级建设模式建构 |
1.根据主体类别安排团体辅导促进班级建设 |
2.根据班级建设操作项目安排团体辅导促进班级建设 |
六、运用团体辅导提高班级建设实效性实践 |
(一)柳州二职“三江妈”与“三江同乡会”案例分析 |
1.案例背景 |
2.“三江妈”工作方法中包含的团体辅导技术 |
3.“三江同乡会”活动中的团体辅导元素 |
4.活动开展的效果分析 |
(二)在柳州某中职学校开展团体辅导实践分析 |
1.团体辅导方案与具体实施 |
2.班主任访谈 |
3.对学生的个别访谈 |
4.总结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职班级建设实效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用) |
附录二 中职班级建设实效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用) |
附录三 对中职学校老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对柳州二职校学三江籍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实验班级学生访谈提纲 |
附件六 对柳州某中职学校班级建设操作项目现状问卷调查分析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一)90后班主任工作发展所需 |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90后 |
(二)小学班主任 |
(三)胜任力 |
(四)小学班主任胜任力 |
四、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90后群体研究 |
二、胜任力研究 |
(一)胜任力概念 |
(二)胜任力模型及应用研究 |
(三)胜任力研究方法 |
三、教师、班主任胜任力研究 |
(一)教师胜任力研究 |
(二)班主任胜任力研究 |
四、文献评析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选取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的选取 |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
二、访谈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提纲编制 |
(二)访谈对象与内容 |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问卷的信度检测 |
二、问卷的效度检测 |
三、问卷总体分析 |
(一)基本信息统计 |
(二)问卷总体描述统计 |
(三)问卷各维度调查统计 |
四、问卷的差异性分析 |
(一)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的年龄差异分析 |
(二)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的学历差异分析 |
(三)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的担任班主任时长差异分析 |
(四)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的地区差异分析 |
五、问卷分析总结 |
第五章 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教育观念开放,但业务知识与技能缺乏 |
(二)平等意识强烈,但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
(三)工作专注度高,但自我监控能力一般 |
(四)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弱,且自我承受能力较差 |
(五)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
(六)低学历90后班主任胜任力水平较低 |
(七)不同地区90后班主任胜任力差距明显 |
二、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职前培养课程实践性不强 |
(二)班主任选拔标准不明确,主观性较强 |
(三)班主任培训理念陈旧、方式单一 |
(四)学校重视度低,缺乏人文关怀 |
(五)班主任专业认同感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
第六章 提升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的策略 |
一、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
(一)完善职前培养课程设置 |
(二)优化教育见习与实习 |
二、学校管理层面 |
(一)建立班主任选拔制度 |
(二)完善班主任培训机制 |
(三)建立班主任激励与考核评价制度 |
(四)构建班主任学习平台 |
(五)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
三、班主任自身层面 |
(一)加强理论学习,敢于创新 |
(二)建立专业认同,提高专业能力 |
(三)积极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
(四)加强实践反思,不断交流借鉴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小学班主任胜任力调查问卷 |
附录 B: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小学班主任师生沟通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沟通能力是小学班主任的核心素养 |
1.1.2 相关研究较缺乏 |
1.1.3 个人兴趣 |
1.2 研究的价值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价值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沟通素养 |
1.3.2 班主任的师生沟通素养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方法选择 |
1.5.2 研究对象的选定 |
1.5.3 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
第二章 历程——小学班主任M老师的故事 |
2.1 初出茅庐——角色认知谜团 |
2.1.1 称呼大作战:我是谁? |
2.1.2 摁下葫芦起来瓢:不能做个“消防员” |
2.1.3 抓住学生的关键表现:我是引导者 |
2.2 探索思考——沟通技巧使用指南 |
2.2.1 纸上读来终觉浅 |
2.2.2 绝知此事要躬行 |
2.3 重新理解——沟通是场“持久战” |
2.3.1 他有事情会来找我的 |
2.3.2 我要看到每个人 |
2.3.3 持续长久的沟通才有好结果 |
第三章 提炼——M老师师生沟通素养的构成 |
3.1 师生沟通认知能力 |
3.1.1 自我概念:自我塑造与认同 |
3.1.2 同理心:感同身受与尊重 |
3.1.3 情境辨别:恰当时机与场合 |
3.2 师生沟通行为表现能力 |
3.2.1 情绪:丰富词汇的情绪表达 |
3.2.2 倾听:多种多样的倾听途径 |
3.2.3 语言:就事论事的事实语言 |
3.2.4 非语言:谨慎使用的非语言 |
3.3 师生沟通动机驱动能力 |
3.3.1 行为特质:沟通外倾性 |
3.3.2 沟通态度:坦诚与信任 |
3.3.3 沟通基础:尊重与公正 |
第四章 分析——影响M老师师生沟通素养成长的因素 |
4.1 基础因素:已有认知与经验 |
4.1.1 同理心的生发 |
4.1.2 对学生的接纳程度 |
4.1.3 秉持终身学习理念 |
4.1.4 浓厚的师爱 |
4.1.5 班主任自身的职业规划 |
4.2 条件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的环境 |
4.2.1 学校的教育环境 |
4.2.2 与家长的交往 |
4.2.3 班主任的社会角色转变 |
4.3 环节因素:体验、感悟与反思 |
4.3.1 对沟通活动的体验 |
4.3.2 对沟通活动的感悟 |
4.3.3 对沟通活动的反思 |
第五章 建议——M老师提升师生沟通素养的启示 |
5.1 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 |
5.1.1 增强自主发展意识 |
5.1.2 强化自我认同感 |
5.1.3 学校及行政部门共同协作 |
5.2 知识运用发展沟通素养 |
5.2.1 “学科观念”促沟通知识的理解 |
5.2.2 真实教育生活的情境运用 |
5.3 提升沟通技巧 |
5.3.1 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
5.3.2 善用语言艺术 |
5.3.3 沟通活动制度化 |
5.3.4 确认沟通结果 |
5.4 养成反思习惯 |
5.4.1 强化反思意识 |
5.4.2 扩展反思内容 |
5.4.3 运用多样反思方法 |
5.5 学校提供发展空间 |
5.5.1 提供良好发展途径 |
5.5.2 优化班主任考评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班主任工作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辅导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研究 ——基于博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个案研究[D]. 珠丽德孜. 西南大学, 2020(05)
- [3]心理换位法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策略研究[D]. 高桂梅. 西南大学, 2020(05)
- [4]小学初任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张晓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5]中职学校创建学习型班级研究 ——以昆明市H中职学校班级建设为例[D]. 姚立慧.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构建研究 ——基于校本化实践[D]. 张萌.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小学新任班主任工作适应性研究 ——基于C市两区六所小学的调查[D]. 陈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以团体辅导为核心提高中职班级建设实效研究 ——基于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与反思[D]. 张淑佳.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90后小学班主任胜任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高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小学班主任师生沟通素养研究[D]. 宋姗. 山西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