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的父亲为心爱的儿子写下挽联

坚强的父亲为心爱的儿子写下挽联

一、坚强的父亲为爱子题写挽联(论文文献综述)

夏晓虹[1](2020)在《晚清北京女学人物发覆》文中研究指明晚清女子社会化教育发端之际,北京曾经出现过60多所女学堂。参与其事的女学先进,姓名与事迹至今已多半湮没。本文选取其中三位,即郑天挺的母亲、北洋高等女学堂总教习陆嘉坤,梁漱溟的母亲、北京外城女学传习所监学张春漪,以及捐献遗产以兴办慧仙女工学校的蒙古族妇女慧仙,从负责教学、学生管理与捐款人的不同身份,力求还原晚清北京知识女性与北方女学展开的细节。以此揭示晚清女学界中强烈的合群互助意识,彰显北京女子学校区别于南方的生存状态。

魏丽君[2](2019)在《陈澧及其文学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澧是我国晚清时期岭南地区着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晚清时期岭南地区的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对晚清岭南文学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然而,受到一些历史性和地域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陈澧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其诗歌和散文作品,还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充分关注。本文主要从陈澧生活的时代背景和陈澧诗歌、散文作品出发,结合学术界各位前辈的研究成果,对陈澧的生平经历、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做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论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陈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说明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价值。第一章主要从岭南文化的背景出发,阐述陈澧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学术成就与岭南文化的关系。第二章则是从陈澧的生平、交游和着述三个方面,对陈澧的一生做了全面详实的探究。陈澧一生仕途坎坷,六次会试不第之后绝意仕途,此后专注教书育人。在交游方面有张维屏、阮元、桂文耀等作家。其一生着述颇丰,大约有着作120余种。第三章主要论述陈澧的文学思想,其中包括他的诗学思想、词学观和散文理论。第四章阐述陈澧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陈澧诗歌内容中有体现时事,关注民生的作品,如《大水叹》《炮子谣》等,这类作品最能够突出反映陈澧诗歌中慷慨激昂的艺术风格。第五章集中论析了陈澧的《忆江南馆词》,词中的内容多为感叹时艰。第六章论述陈澧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内容多反映兵燹之痛和科考之思,艺术特色方面多有复古的价值取向。最后总结了陈澧散文的文化与学术价值。结语部分归纳总结出了陈澧在晚清岭南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赵翀[3](2019)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研究》文中指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艰巨复杂的革命斗争中,逐渐生发出纪念活动这一进行政治动员和增强党的凝聚力以达到革命目标的有效手段。其中,关于革命导师的纪念活动,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导师纪念活动为切入点,考察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纪念活动的发展过程、开展形式、形象塑造,并从中揭示出其价值和意义。从数量上看,革命导师纪念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纪念系统中不占优势地位,但由于革命导师纪念活动既具宣传作用又具政治作用的特性,其仍十分受中国共产党重视,这在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中有所体现。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导师的纪念活动以革命导师的诞辰和逝世为时间节点展开,不论不同时期革命形势和革命目标如何变化,革命导师纪念活动地开展始终明确呼应革命现实,比如建党初期马克思纪念活动强烈的学术性、大革命时期列宁纪念活动在党内党外场合表述的区别、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纪念活动中斗争一切的错误倾向、抗日战争时期恩格斯作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相互结合的生动例子乃至解放战争时期斯大林纪念活动在东北地区的蓬勃开展都体现了这一点。在开展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发展出包括文本纪念、活动纪念、实体纪念在内的丰富多样的纪念形式,生成了一套包括人像符号、空间符号、语言符号和行为符号在内的符号体系,从而使得纪念革命导师的意义从活动之内扩展到活动之外。革命导师形象塑造事关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事关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政治世界中话语权的掌握,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形象建设直接相关,因而革命导师形象在纪念活动中是持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其形象的呈现中,还体现在其与“他者”关系的变动中。在考察革命导师形象的变化过程中,纪念活动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的主题反复凸显,显示出纪念活动不仅是过去的诉说,更是现实的映射。借助革命导师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理论来源及结构联系,宣传了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成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中国内容,诠释了对待经典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表达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体现中国特有风格的主张,从而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最后通过在活动中强化领袖的权威,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真理性,形塑了党员乃至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建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政治合法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导师纪念活动对当代纪念活动的启示是:首先要重视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开展,因为其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表征;其次要完善和创新革命导师纪念形式,促进纪念活动的规范化;最后要借助革命导师纪念活动引领世界社会主义的进步。

邓锋[4](2018)在《“东西画界”:通变与自觉 ——陈师曾画学思想及艺术实践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作为陈师曾的个案再研究,首先力求避免对其早已有之的各种“主义”和“派性”理论话语的遮蔽,重新将其放置到清末民初生动而复杂的历史原境中,从具体史料的剖析出发,从其具有东西比较性质的艺术视野切入,分析其画学思想的生成与变化。随着“五四”前后以唯科学主义为基础的写实艺术对中国画产生的巨大冲击,陈师曾的画学思想从“进步论”的外在会通转向“价值论”的内在超越,回归到对于传统文人画重内在精神和写意形态的价值挖掘和自觉维护;而其艺术实践的多样探索和丰富形态,也体现出对于古今的承变与东西的融贯,在理性的分科推进中为中国画各科的现代转化拓展了崭新的面貌。正是由于自觉地应时转向,其画学思想及实践在生前身后均获得呼应与延续,并对二十世纪所谓“传统派”及“自传统出新”的发展理路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本文认为,陈师曾既非学界习惯认知的“传统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者”,也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融合改良派”,而是二十世纪以来最早具有开放艺术视野和“文化自觉”的先行者。

武小娟[5](2017)在《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横跨明清两个时期的贵州女性作品数量很多、内容丰富,无论从纵向的时间发展中还是横向的诗文本体里都体现了不同的特点,展现了贵州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贵州女性内心精彩的精神世界。因此,对明清时期贵州女性作品作家的研究,既要从宏观上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特点,从时间的发展中分析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也要从微观上仔细分析每一个作家、每一部作品,力求从细微处展现此作家作品的不同之处。所以论文分为四章:绪论中,对明清时期中国女性文学作品的发展进行概述,重点叙述近年来对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女性作品和贵州地区女性的作家作品的研究状况;在研究方法和范围中针对论文本体中一些诗句的选取、人物的安排、字句的采用标准等细节问题进行一一注明;第一章,从整体上,对明清两个时期的女性作家作品资料进行全面地搜集整理,并且按照“明——清前期——清中期——清后期”的时间顺序来进行女性着述的概说,内容包括作家生平简介和作品分析,对人物的生平进行简要的考证,着录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且交代作品现存的来源情况,对作品数量较多的作家会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求展现不同时期女性着述的特点;第二章,是对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的个案分析,详细介绍作家的生平,分析她们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包括成桂珍、安履贞、许禧身和罗绵纤,以求更加完整地展现这些德才兼备的女性,以及她们对贵州地区的影响;第三章,是对家族性女性着作《枣香山房诗集》进行整理和研究,主要是对诗集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注评,并给出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作品的简要分析;第四章,是从整体上把握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的特点,主要从她们的作品内容中予以分析。包括四个方面:强烈的贞洁观念、地域分布不均、才女式的家族创作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特色。在讲述特点时,适当加入图表,以求更直观地分析这些特点及其原因。

殷允岭,陈晓霞,李顺湖[6](2016)在《李大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子乙未仲秋日,朗亮的乐亭县天空一碧如洗。六百岁古槐的苍劲枝叶,在大黑坨村的顶空,编织出密绿的华盖。古槐斜对着李大钊故居大门,渤海的潮风吹拂着槐叶,窸窸窣窣诉说着李家大宅的故事。大门边的条石上,李家的族人、亲邻随着风声一齐站立,恭迎一位手执拐杖迈出宅门的老人——村中唯一亲睹过李大钊形容的见证者——九十三岁的李俊之老人的到来。他是在笔者询觅他去处,知情人

陈功林[7](2016)在《文天祥形象的塑造与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天祥是南宋末期抗元的代表性人物,与另两位抗元代表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同为“三杰”,文天祥并未像其余二位那样立即死国,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文氏先遭被俘之辱,后又被元人关押了近四年,最终因拒不投降而被杀。文氏兵败被俘,并不比背负帝昺跳海的陆秀夫更为光彩;其被囚大都三年有余而不死,比张世杰等人战败而死者也并非更为忠烈。相反,若以常理度之,文氏某些方面似有不及陆、张之处。然而,三人后世境遇却差别甚大。数百年来,文天祥头上光环无数,备受尊崇。其英雄事迹流传愈来愈广,其形象亦愈来愈鲜明,并逐渐成为世人心目中的忠义典范而备受膜拜。与文氏相比,陆、张等人则黯淡许多,难以望其项背。二者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不同,主要源于后世对文氏形象的精心塑造。其参与者,则包含了官方、士人和普通民众三方。在官方层面,元代已降,主要是明清时期,出于稳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通过不同方式对文天祥予以大力褒扬,并利用建祠和祭祀活动表达尊崇;士人阶层则以弘扬忠义、推行教化为己任,大力塑造文天祥儒家的完人形象,其方式包括书写传记,诗词歌咏,提请朝廷表彰和建祠祭祀。在民间层面,普通民众出于对文天祥的景仰和怀念,以及营建忠义之邦的现实需要,附会和创造出了很多神化传说,甚至将其奉为地方的保护神。借助神化传说,文天祥被纳入到地方记忆之中。在三方的共同作用下,文天祥的忠义形象最终树立,并产生了深远影响。及至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于“排满”斗争的需要,挑选历史上的某些忠义典型予以重塑。文天祥再次成为被塑造的对象,由忠义之士转变为民族英雄的代表。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凝聚人心,共御外侮,文天祥民族英雄的形象被再度拾起,并最终确立。本文正文部分共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文天祥的家世与生平。第二章阐述元代各方对文天祥的态度和行动,官方的态度总体上是不抑不扬,至元末修《宋史》时似乎有所变化;士人和民众则对文天祥饱含热情,但由于顾忌官方态度而有所压抑和收敛。第三章阐述明清时期官方和士人对文天祥的尊崇和膜拜。官方通过褒扬、追谥、国家祭祀、从祀文庙等活动,提高和稳固了文氏的地位,营造了尊崇文氏的氛围;而士人阶层则通过书写传记、诗文,请求朝廷表彰,建祠祭祀等活动积极参与到文氏形象的塑造中来,其中江西籍士人是主要的推动力量。第四章阐述民间有关文天祥的神化传说,透过诸多传说,分析民间在文氏形象塑造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第五章论述了晚清民国时期文天祥转变为民族英雄的过程。第六章叙述了文天祥的影响,包括对明季士大夫生死观、忠节观的影响,对民间的影响,以及在海外朝鲜、日本、越南的影响。

盛健[8](2016)在《《左宗棠家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左宗棠家书》是左宗棠在咸丰二年(1852)到光绪九年(1883)这三十多年里写给家人信件的汇编。这些家书所涉内容十分广泛,是左宗棠一生主要事迹和修身齐家、治学为政之道的生动体现。所以《左宗棠家书》既具有一般仕宦世家教导后辈承袭祖业的传统性,又带有动荡年岁求生存图发展的时代性。通过《左宗棠家书》,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左宗棠本人思想内涵的变化轨迹与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从《左宗棠家书》反映的主体思想来看,左宗棠一生恪守程朱理学,倡导经世致用之学,教育后辈子孙要崇俭广惠守寒素家风。因此,《左宗棠家书》不仅是名臣修身治国的一面镜子,也是治家教子的好教材;不仅为后人教子持家、修身为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且对研究左宗棠的思想也具有重要价值。

高金业[9](2016)在《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文中提出引子人类自有私欲以来,便有了战争,或同宗或异族,刀枪相向,杀戮成山。于是富饶的迦太基在罗马大军洗劫下满目疮痍,滑铁卢小镇上6万多具尸体永远留在了大雨后的沼泽里,莫斯科城飘舞的雪花见证了上百万人的惨死。正义与邪恶,顽强与懦弱,尽在刀光剑影下显现。唯有历史老人用他那睿智且一丝不苟的头脑,记下了许多的坚贞、许多的英勇、许多的同情、许多的丑陋与不平。以及,那一件件或许不为许多人所知的往事

张笑天[10](2014)在《民族记忆——大武汉战云》文中提出我并没有用"血色记忆"命名这部小说,不过那是我心灵的底片,它终究是要感光的。一个人的记忆,特别是屈辱的记忆,如影相随,不可能忘记,大而化之,对一个血脉愤张的民族,更应是刻骨铭心的烙痕。在1938年的武汉大会战里担负要职并率所部创造万家岭大捷奇迹的薛岳,曾说过这样的话:"平心而论,在不犯战术错误的前提下,我们一个甲种师只能与日本一个联队战平,"类似的话,蒋介石也说过。这是从战斗力、战术、武器装备等多方因素为出发点作出的综合评价。所以有人戏称,我们对日作战,不是"以一当十",而是"以十当一"。全凭民族精神和血肉之躯与倭敌抗争,其悲壮、惨烈可想而知。这也恰是中国不亡的关键,在万家岭战役中,薛岳兵团一举全歼了日寇第106师团,怎能不大长民族志气。大武汉保卫战也许可以定义为中国抗战的转折点,这一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蒋介石认为发明权在他,他的"放眼长期坚持,以空间换时间"口号更早,便是异曲同工。我这次不仅写了薛岳、冷欣、张灵甫这样的高级将领,也写到了蒋介石、宋美龄,且不是摆设,不是配角,我试图深入到他们的内心,写他们的自尊、屈辱、猜疑、自以为是、党同伐异,也开掘蒋介石的不为人知的一面:矛盾心理,自省、自责和人情味,包括对儿子蒋经国的爱恨和舍亲取义,这自然开掘了蒋介石内心的深层。这无疑得益于蒋介石日记的公诸于世,除了准备日后当楷模者的日记,不会在灵魂里掺假,蒋介石多次在日记里恨自己嫖娼好色,便很说明其不伪。记得我26年前写《开国大典》剧本时,在影片的海报上,我拟过这样的宣传词:"把毛泽东从神坛上请下来,由神写成人;把蒋介石从地狱中拉上来,由鬼写成人。"这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可在一段时间里,却成了我"混淆阶级斗争,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的罪状,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没人再这么说了,我觉得,人性的复杂远非人性或阶级性所能诠释的,譬如吴佩孚这样似乎盖棺定论的军阀,"居然"很爱国,经得住日本人的诱惑,拒不当"华北自治"的头,不做汉奸。人的复杂、人性的复杂,在我们的文学里,始终是扭扭捏捏的样子,是不是应当理直气壮一点?

二、坚强的父亲为爱子题写挽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强的父亲为爱子题写挽联(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北京女学人物发覆(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洋高等女学堂总教习陆嘉坤
二、北京外城女学传习所监学张春漪
三、北京慧仙女工学校捐款人慧仙

(2)陈澧及其文学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陈澧与岭南文化
    第一节 岭南文化概说
    第二节 陈澧与岭南学术
第二章 陈澧的生平、交游与着述
    第一节 陈澧的生平
        一、童年时光,才名初显
        二、应试远游,抒情怀乡
        三、屡试不第,绝意仕途
        四、着书立说,桃李芬芳
    第二节 陈澧的交游
        一、与官宦硕儒的交游
        二、与恩师张维屏的交游
        三、与挚友桂文耀的交游
        四、与其他岭南文人的交游
    第三节 陈澧的着述
第三章 陈澧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陈澧的诗学思想
    第二节 陈澧的词学观
    第三节 陈澧的散文理论
第四章 陈澧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陈澧诗歌的时代特色
    第二节 陈澧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纪写时事,关注民生
        二、寄情山水,抒写怀抱
        三、题画赠答,画意诗情
        四、叙写亲情,情深意重
        五、诗社吟诵,独占鳌头
    第三节 陈澧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悲慨激昂的艺术风格
        三、含蓄典雅的语言特点
        四、丰富多样的写作手法
        五、诗备众体的表现形式
第五章 陈澧《忆江南馆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忆江南馆词》的思想内容
        一、吟咏史迹
        二、感叹时艰
        三、抒写怀抱
    第二节 《忆江南馆词》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陈澧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 陈澧散文的思想内容
        一、兵燹之痛
        二、师友情深
        三、山水画卷
        四、咏物寄情
        五、科考忧思
    第二节 陈澧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复古的价值取向
        二、注重骈体的形式追求
        三、碑文、墓志铭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陈澧散文的学术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1.革命导师
        2.革命导师纪念活动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六)重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二、党对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发展过程
    (一)党开展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总体面貌
        1.革命导师纪念活动在党整个纪念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革命导师纪念活动与其他政治事件的关联
        3.革命导师纪念活动兼具宣传和政治功能
    (二)党开展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过程与进展
        1.建党初期及国民革命时期党对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开展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对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开展
        3.抗日战争时期党对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开展
        4.解放战争时期党对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开展
三、党对革命导师纪念活动形式及其符号体系
    (一)党对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形式
        1.文本纪念
        2.活动纪念
        3.实体纪念
    (二)党对革命导师纪念活动中的符号体系
        1.人像符号: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意义扩展
        2.空间符号: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神圣场域
        3.语言符号: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非生活化表达
        4.行为符号: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身体认同
四、革命导师形象在党纪念活动中的呈现
    (一)革命导师形象在党纪念活动中的呈现
        1.马克思形象在党纪念活动中的呈现
        2.恩格斯形象斯在党纪念活动中的呈现
        3.列宁形象在党纪念活动中的呈现
        4.斯大林形象在党纪念活动中的呈现
    (二)党纪念活动中革命导师与他者关系的呈现
        1.党纪念活动中革命导师与孙中山关系的变化
        2.党纪念活动中革命导师与中国古代先哲关系的呈现
五、党对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一)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理论来源及结构联系
        2.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揭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中国论述
        2.诠释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
        3.表达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体现中国特有风格的主张
    (三)塑造领袖权威与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
        1.强化领袖的权威
        2.借助革命导师的荣耀塑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真理性
        3.形塑党员乃至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六、党对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的当代启示
    (一)革命导师纪念活动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表征,应高度重视革命导师纪念活动
    (二)完善和创新革命导师纪念形式,促进纪念活动的规范化
    (三)借助革命导师纪念活动引领世界社会主义的进步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东西画界”:通变与自觉 ——陈师曾画学思想及艺术实践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缘起
    2、陈师曾研究综述
    3、问题与反思
    4、本论文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说明
第一章: 思想底色与艺术视野(1876-1912)
    第一节: 世家门风与湖湘熏染
    第二节: 从“新学”走向留学——在“博物”与“文艺”之间
    第三节: “画界”视野的形成——兼论与家族成员中西文化观的思想渊源
    小结
第二章: 画学思想的“会通”与“适变”(1913-1923)
    第一节: 全面铺展的画学思考——“图画”功能与画史“变迁”
    第二节: 转向中的自觉——从“进步论”到“价值论”的内在超越
    第三节: 合力与异同——陈师曾与姚华、金城之比较
    第四节: 互动与呼应——陈师曾与日本研究“文人画”新动向及大村西崖之间的关系
    小结
第三章: 艺术实践的分科推进与承变出新
    第一节: 人物画——亦古亦今与风俗、俶诡
        一、从漫画、速写到“时装人物”
        二、“历史风俗画”与现实人文关怀
        三、“以汉画写人”与“纳妍妙于高古”
    第二节: 花卉画——君子、博物与笔墨意态
        一、君子之风:“四君子”题材绘画简析
        二、“写真”与写意:在“博物”与金石之间的笔墨意态
    第三节: 山水画—博采、个性与写生、写意
        一、笔墨取径:从“四王”的辩证到“五石堂”的博采及个性追求
        二、“庭院写生”与“诗意山水小品”
    第四节: 陈师曾中国画创作基本特点
        一、传统出新与“诗书画印”四绝的相辅相成
        二、中西融会与《国画要诀》中的“画法概论”辨析
    小结
第四章: 何以“不朽”——陈师曾画学思想及其实践的影响与延续
    第一节: “和而不同”:陈师曾与鲁迅艺事往来中的趣味与主张
    第二节: “简笔而注重意义”:陈师曾与“子恺漫画”中的“画”与“文”
    第三节: “进退之间”——陈师曾与齐白石“衰年变法”关系再探
    第四节:回响不绝——陈师曾与黄宾虹、潘天寿等“传统派”的呼应与延续
    小结
结语:如何重新解读陈师曾及其当下启示
附录一: 陈师曾画学理论译、着及相关文献遗存列表
附录二: 陈师曾年表修订
图版
参考文献
后记

(5)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绪论
    第一节 明清时期女性文学作品研究状况
    第二节 明清时期女性贵州女性文学作品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范围和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选题缘起与意义、撰写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概说
    第一节 明代贵州女性着述
        1、汪氏
        2、吴氏
        3、蔡氏
    第二节 清代前期贵州女性着述
        1、李氏
        2、李氏
        3、刘素贞
        4、吴氏
        5、高氏
        6、张王姑
        7、袁淑秀
    第三节 清代中期贵州女性着述
        1、刘氏
        2、王氏
        3、许韵兰
        4、何氏
        5、尹氏
        6、解氏
        7、陈淑秀
        8、郭刘氏
    第四节 清代后期贵州女性着述
        1、郑淑昭
        2、唐贞
        3、罗绵纤
        4、华璇
        5、孙诵昭
        6、谭兰英
        7、刘氏
        8、李瑞莲
        9、蹇仙桃
        10、王天真
        11、杜韫玉
        12、李有光
        13、关月仙
        14、赵锦英
        15、黄玉卿
        16、许禧身
        17、许秀贞
        18、许梦贞
        19、许遇贞
        20、许淑贞
        21、许芳晓
        22、许芳欣
        23、许芳盈
        24、许芳素
        25、陈德庄
        26、刘起凤
        27、舒芳芷
        28、骆冰梅
        29、申辑英
        30、梅氏
        31、喻蕙若
        32、喻桂云
        33、成桂珍
        34、陶桂珍
        35、聂碧云
        36、钱张氏
        37、冯复征
        38、温同瑛
        39、曾巽
        40、李秀英
        41、李玉英
        42、陈枕云
        43、周婉如
        44、安履贞
        45、王长姑
        46、传氏
        47、涂元仪
        48、彭冉氏
        49、沈王氏
        50、杨莲之
        51、顾四秀
        52、王文淑
        53、宣孺人
        54、丁氏
        55、陈昌纹
    第五节 明清时期贵州妇女着作情况
第二章 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个案研究
    第一节 成桂珍与《木樨香室诗集》
        一、成桂珍及其作品简介
        二、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诗歌的艺术韵味
    第二节 安履贞与《圆灵阁遗稿》
        一、安履贞家世
        二、《圆灵阁遗稿》
        三、彝族奇女,德才并重
        四、余论
    第三节 许禧身与《亭秋馆诗钞》
        一、许禧身身世及作品简介
        二、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罗绵纤与《香草楼诗卷》
        一、罗绵纤及作品简介
        二、诗人的性情
        三、诗歌的分析
第三章 《枣香山房诗集》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枣香山房诗集》整理——枣香山房诗集整理与注评
    第二节 《枣香山房诗集》研究
第四章 明清时期贵州女性及其着述特点
    第一节 强烈的贞节观念
        一、表格情况概述
        二、才女中节烈妇女的形象
        三、才女选择贞烈道路的背后
    第二节 地域分布不均
        一、图表情况概说
        二、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地域分布差异性成因
    第三节 才女的家族创作
        一、才女群体的呈现方式
        二、才女群体孕育的温床
    第四节 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
        二、贵州的人文景观
        三、浓郁的地域文化
        四、日常生活景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文天祥形象的塑造与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1.传记和年谱
        2.思想研究
        3.诗文研究
        4.其他研究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文天祥生平事略
    第一节 家世及求学时代
        一、家世
        二、求学时代
    第二节 为宦生涯
    第三节 抗元经历
第二章 元代忠义形象的初步成型
    第一节 生前忠义形象的凸显
        一、劝降与拒降间忠义形象的凸显
        二、劝死:南宋遗民对文氏忠义的希冀
    第二节 元朝官方的态度与评价
        一、元朝皇帝的肯定和赞许
        二、官修史书的评价
    第三节 士人群体的书写与行动
        一、士人哀悼诗文
        二、文天祥传记的书写
        三、士人的建祠立庙活动
第三章 明清时期忠义形象的确立和延续
    第一节 官方的推崇、祭祀及追谥
        一、明廷的尊崇与祭祀
        二、明廷的追谥
    第二节 清代的褒扬与从祀文庙
        一、尊崇与褒扬
        二、从祀文庙
    第三节 明清士人的书写与塑造
        一、赵弼《文文山传》
        二、胡广及其他人传记
        三、士人对《宋史·文天祥传》的扬弃
    第四节 各地的建祠与祭祀
        一、就义地的建祠与祭祀
        二、故里的建祠与祭祀
        三、任职地的建祠活动
        四、经行之地的建祠与缅怀
第四章 文天祥的神化
    第一节 对文天祥生平的神化
        一、神石传说
        二、莲花峰传说
        三、马塚传说
        四、相国卦竹传说
        五、其他传说
    第二节 对文天祥死后的神化
        一、显灵传说
        二、水神传说
        三、城隍神
        四、土地神
    第三节 文天祥转世和成佛传说
        一、转世为于谦
        二、转世为史可法
        三、入天堂与成佛传说
    第四节 纳入道教神仙谱系
第五章 晚清民国文天祥形象的转变
    第一节 清末民族英雄形象的塑造
        一、清末的时代背景
        二、民族英雄形象的形成
    第二节 抗战时期的民族英雄形象
        一、国民政府的提倡
        二、文艺界的宣传和弘扬
第六章 文天祥的影响
    一、对士人群体的影响
    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三、在海外的影响
        1.朝鲜
        2.日本
        3.越南
结语
附录:各地文天祥祠庙统计表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近人研究论着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后记

(8)《左宗棠家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关于《左宗棠家书》的整理与编校
        2.援引《左宗棠家书》研究左宗棠思想的成果
一、《左宗棠家书》的版本和特点
    (一)版本
    (二)特点
二、《左宗棠家书》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一)社会历史背景
        1.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衰落
        2.社会思潮的转变
    (二)思想渊源
        1.左氏耕读为本的寒素家世
        2.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
        3.左宗棠师友的影响
        4.西方思想的冲击
三、《左宗棠家书》中的理学思想
    (一)性即理也
    (二)以敬存理
    (三)义利之辨
四、《左宗棠家书》中的经世思想
    (一)三大思想家的启迪
    (二)以天地万民为己任
    (三)百工技艺均是一事
        1.地理与图志
        2.农学与屯田
        3.水利与盐政
        4.医学与养生
五、《左宗棠家书》中的家教思想
    (一)耕读传家
        1.读书的目的
        2.读书的内容
        3.读书的方法
    (二)勤俭持家
        1.崇俭广惠,不留钱财
        2.自奉于俭,待人于厚
        3.衣无求华,食无求美
    (三) 以“礼”治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左宗棠家书》篇目名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民族记忆——大武汉战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二章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章
    一
    二
    三
    四
第四章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五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六章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七章
    一
    二
    三
    四
    五
第八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九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第十一章
    一
    二
    三
    四
    五
第十二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四、坚强的父亲为爱子题写挽联(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北京女学人物发覆[J]. 夏晓虹. 北京社会科学, 2020(07)
  • [2]陈澧及其文学创作研究[D]. 魏丽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3]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导师纪念活动研究[D]. 赵翀. 武汉大学, 2019(09)
  • [4]“东西画界”:通变与自觉 ——陈师曾画学思想及艺术实践再研究[D]. 邓锋. 中央美术学院, 2018(08)
  • [5]明清时期贵州女性着述研究[D]. 武小娟. 贵州大学, 2017(03)
  • [6]李大钊[J]. 殷允岭,陈晓霞,李顺湖. 时代文学, 2016(08)
  • [7]文天祥形象的塑造与演变[D]. 陈功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8]《左宗棠家书》思想研究[D]. 盛健. 青岛大学, 2016(02)
  • [9]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J]. 高金业. 时代文学, 2016(02)
  • [10]民族记忆——大武汉战云[J]. 张笑天. 作家, 2014(05)

标签:;  ;  ;  ;  ;  

坚强的父亲为心爱的儿子写下挽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