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啤酒酵母胞壁多糖抑制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博[1](2021)在《硫酸化酵母葡聚糖的药理、毒理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酵母葡聚糖来源于啤酒酵母,具有增强机体免疫、调节肠道健康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但由于其不溶于水,大大限制其应用。酵母葡聚糖经硫酸化修饰(sGSC)后,可增加其水溶性,改善其生物活性。目前有关其药理、毒理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采用体内、体外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sGSC的药理功效研究进行了药理研究,目的是探究sGSC在体外对鸡巨噬细胞HD 11和乳酸杆菌的影响,以判断该糖是否具有调节免疫的效果及促进乳酸杆菌增殖的作用。结论显示,sGSC在0.06 mg/m L~1.00 mg/m L时,在A 570 nm处其OD值高于空白对照组,随着sGSC浓度的增加,其OD值也增加,依次比对照组增加了5.1%、12.8%、15.4%、16.7%和23.1%,但差异不显着(P>0.05),说明sGSC在体外对鸡巨噬细胞活性具有调节作用,sGSC可能具有调节鸡的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sGSC对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0 mg/m L)相比,sGSC浓度在0.56 mg/m L时,有促增殖作用但不显着(P>0.05),sGSC在浓度范围为1.13~9.00mg/m L时,有促增殖效果均显着(P<0.05),但添加sGSC的各组,对Lactobacillus有不同程度促增殖作用,在0.56~9.00 mg/m L的范围内,随着sGSC浓度增加,促增殖效果先增加后降低,对Lactobacillus的促增殖效果在2.25 mg/m L时效果最好。2.sGSC的毒性研究40只昆明小鼠,重量为17~19 g(雌雄各半,分开饲养)。给糖组(5 mg/g.BW)和对照组每组20只小鼠,使小鼠适应环境,无任何应激反应,之后进行试验。在给糖观察期间内每天对各组进行临床记录,持续记录14 d。记录每只小鼠的第1 d、7 d和14 d的重量。给糖后每天监测小鼠行为表现以及精神状态和有无死亡情况。试验结束后,分析小鼠的体重变化、脏器指数变化、器官病理变化。结果表明,sGSC浓度为5 mg/g.BW时,对小鼠的体重、脏器指数均无影响(P>0.05),小鼠的各器官组织也未出现病理变化,说明sGSC(大于5 mg/g.BW的剂量)对小鼠无任何毒性作用。3.sGSC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40只小鼠被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sGSC对照组,给A、B组的小鼠灌胃反渗透水(Reverse osmosis,RO),C、D两组分别以3 mg/g.BW的剂量灌胃盐酸林可霉素。连续3 d,然后,向B组和D组以100 mg/kg.BW的剂量灌胃sGSC连续14 d。分析小鼠的体重,器官指数,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和肠道菌群变化。结果发现,sGSC有利于促进AAD小鼠体重的恢复,减轻恢复回肠和结肠的病理变化,能显着提高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副球菌属(Coprococcus)的丰度(P<0.05),降低粘螺旋藻属(Mucispirillum)和嗜酸性菌属(Bilophila)的丰度,但差异不显着(P>0.05);能促进短链脂肪酸中丁酸和丙酸的产生。结果表明,sGSC对AAD小鼠的腹泻症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且具有调节AAD小鼠肠道中的菌群的功能。4.sGSC对鸡球虫病的防治效果200只鸡随机分为A组低浓度组(4 mg/kg.BW)、B组中浓度组(16 mg/kg.BW)、C组高浓度组(64 mg/kg.BW)、D组感染组、E组健康组。感染球虫前3 d开始,给A、B、C组鸡每天按体重饮水喂上述各浓度的sGSC,给D、E组的鸡喂RO水,持续至试验结束。试验过程中观察鸡的行为表现、血便情况,第5、6 d时,计数单位克粪的卵囊总量,感染后第7天剖杀所有鸡只,测定心、肝、脾脏、胸腺、法氏囊指数用来评价sGSC对球虫感染的效果。结果表明,sGSC能改善柔嫩艾美尔球虫感染对鸡群带来的影响,具有抗球虫效果。
曾美芳[2](2021)在《草本多糖合剂调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极化抗结肠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研究草本多糖合剂(啤酒发酵酵母胞壁多糖加鱼腥草水提液)通过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从M2型向M1型极化抗结肠癌的作用,为其开发成为治疗或辅助治疗结肠癌的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MTT法测定细胞增殖不同浓度(10640μg/m L)的草本多糖合剂分别处理CT26结肠癌细胞、RAW264.7巨噬细胞24 h;及不同效靶比(RAW264.7细胞:CT26细胞)下,CT26结肠癌细胞、RAW264.7巨噬细胞共同培养24 h,筛选最合适的效靶比;在最佳效靶比下,RAW264.7巨噬细胞经不同浓度(10640μg/m L)的草本多糖合剂刺激后,与CT26细胞共同培养24 h;各组分别加入MTT溶液4 h后,再加二甲基亚砜,在490 nm处测CT26结肠癌细胞、RAW264.7巨噬细胞增殖及RAW264.7巨噬细胞与CT26细胞共培养后细胞增殖的吸光度值(OD值)。2.体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的研究收集培养24 h的CT26结肠癌细胞培养上清(Tumor cell culture supernatant,TCS),然后用40%TCS培养RAW264.7细胞48 h,通过观察其细胞形态的变化,及免疫荧光法检测RAW264.7细胞内M1型标志物CD80、i NOS及M2型标志物CD206、Arg1的荧光强度,确定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的模型建立。再设置对照组(正常DMEM培养液),草本多糖合剂组(320μg/m L),TCS组(含40%TCS的DMEM培养液),TCS+草本多糖合剂组(40%TCS+320μg/m L草本多糖合剂),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M1型标志物CD80、i NOS及M2型标志物CD206、Arg1的荧光强度,测定草本多糖合剂对TCS培养巨噬细胞表型极化的影响。3.移植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的研究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CT26细胞,其密度为5×106个/m L,右腋下接种0.2 m L/只,每日观察其腋下变化,一周左右后摸出黄豆般大小的肿块,说明成功建立CT26移植瘤模型,将其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草本多糖合剂低(20 mg/kg)、中(40 mg/kg)、高(80 mg/kg)剂量组、阳性对照组(5-Fu:20 mg/kg),联合用药组(草本多糖合剂(40 mg/kg)+5-Fu(20 mg/kg)),另设空白对照组,不接肿瘤,灌胃生理盐水。给药2周后,取肿瘤、脾脏、胸腺组织,测定肿瘤抑制率、脾脏指数及胸腺指数,肿瘤组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内M1型标志物CD80、i NOS与M2型标志物CD206、Arg1的荧光强度,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肿瘤组织内M1型标志物CD80、i NOS与M2型标志物CD206、Arg1的蛋白表达。结果1.草本多糖合剂对CT26结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1)10640μg/m L浓度范围内的草本多糖合剂作用于CT26细胞、RAW264.7巨噬细胞后,MTT法测其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细胞毒性。(2)经不同浓度(10640μg/m L)的草本多糖合剂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与CT26细胞共同培养,结果显示巨噬细胞对CT26细胞的抑制率明显升高(P<0.05),联合5-Fu抑制CT26细胞增殖显着(P<0.01),提示草本多糖合剂可激活RAW264.7巨噬细胞抑制CT26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联合5-Fu抑制CT26细胞增殖效果更佳。2.草本多糖合剂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的调控作用(1)TCS培养条件下诱导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TCS培养的巨噬细胞形态由圆整变为不规则并伸出伪足,呈细长梭形。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CS组中M2型标志物CD206、Arg1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M1型标志物CD80、i NOS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提示TCS模拟肿瘤微环境可诱导巨噬细胞极化为M2型。(2)草本多糖合剂(320μg/m L)对TCS培养巨噬细胞的极化作用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对照组RAW264.7细胞的M1型标志物CD80、i NOS和M2型标志物CD206、Arg1的荧光强度很弱,与对照组比较,草本多糖合剂(320μg/m L)组CD80和i NOS荧光强度明显增强,CD206和Arg1无明显变化;TCS组CD80和i NOS无明显变化,CD206和Arg1明显增强。与TCS组比较,TCS+草本多糖合剂组(320μg/m L)CD80和i NOS荧光强度增强,CD206、Arg1荧光强度减弱,结果表明,TCS诱导RAW264.7细胞极化为M2型;草本多糖合剂(320μg/m L)诱导RAW264.7细胞极化为M1型,并将TCS诱导的M2型巨噬细胞调控为M1型。3.草本多糖合剂对移植瘤小鼠肿瘤生长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1)草本多糖合剂对CT26移植瘤小鼠的肿瘤抑制作用与模型组比较,草本多糖合剂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联合用药组小鼠瘤体质量、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P<0.01)。(2)草本多糖合剂对CT26移植瘤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降低(P<0.05),草本多糖合剂中剂量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草本多糖合剂高剂量组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升高(P<0.05)。结果表明草本多糖合剂可以改善机体免疫器官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并且联合5-Fu用药效果更佳。(3)肿瘤组织病理学观察模型组肿瘤细胞密集,数量多,排列紊乱,细胞核大深染,核浆比例高,核分裂现象多,细胞异型性明显。与模型组比较,草本多糖合剂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联合用药组的组织细胞排列较为松散,细胞间质明显依次增多,多核巨核细胞明显减少。(4)草本多糖合剂对肿瘤组织相关巨噬细胞CD206、CD80、i NOS、Arg1的免疫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M2标志物CD206、Arg1的荧光强度强,M1标志物CD80、i NOS的荧光强度弱,表明模型组巨噬细胞在肿瘤生长过程中大多向M2表型极化。与模型组比较,草本多糖合剂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联合用药组CD206、Arg1的荧光强度明显减弱,CD80、i NOS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5,P<0.01)。结果表明草本多糖合剂能抑制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向M2极化,并调控M2向M1极化。(5)草本多糖合剂对肿瘤组织相关巨噬细胞CD206、CD80、i NOS、Arg1的蛋白表达的影响WB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草本多糖合剂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联合用药组M2标志物CD206、Arg1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的下降,M1标志物CD80、i NOS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0.05,P<0.01)。结果表明草本多糖合剂可以抑制肿瘤组织内巨噬细胞向M2极化,并调控M2向M1极化。结论1.草本多糖合剂在体外不能直接抑制CT26结肠癌细胞增殖,但可以通过激活巨噬细胞抑制CT26细胞的增殖。2.草本多糖合剂可以调控体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由M2型向M1极化。3.草本多糖合剂可抑制CT26结肠癌小鼠移植瘤生长,增加脾脏和胸腺指数,并通过调控体内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由M2型向M1型极化,抑制结肠癌生长。综上所述,草本多糖合剂可以调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极化抑制结肠癌生长。
孙军勇[3](2020)在《啤酒糖化过程大麦麦芽阿拉伯木聚糖的降解》文中研究指明大麦胚乳细胞壁的主要组分为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其中β-葡聚糖一直被认为是啤酒酿造过程中堵塞过滤介质的主要物质。目前,β-葡聚糖在大麦麦芽、麦汁和啤酒中的含量均较低,其对粘度和过滤速度的影响已消除。最新研究表明,当β-葡聚糖含量很低时,阿拉伯木聚糖对过滤具有同样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分子筛层析法测定大麦麦芽阿拉伯木聚糖分子量大小和分布的方法,采用Pearson法分析了各分子量阿拉伯木聚糖含量与过滤速度和粘度的相关性,建立了表征影响过滤速度和粘度的多聚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的新指标——PWEAX50;研究了糖化过程中工艺参数、麦芽内源木聚糖酶和外源微生物木聚糖酶对PWEAX50含量的影响;采用2-DE分析了降解PWEAX50效果最好的微生物木聚糖酶蛋白组成,并对其中的关键单酶进行了纯化和性质研究,最后对微生物分泌关键单酶的发酵工艺参数和培养基组成进行了优化。研究对阐释啤酒糖化过程阿拉伯木聚糖的降解机理、提高啤酒生产效率及完善糖化用酶的复配策略均有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分子筛层析法测定阿拉伯木聚糖的分子量大小和分布。采用80%(v?v-1)乙醇沉淀协定麦汁中的阿拉伯木聚糖,重新溶解后取8 mL上样于Sepharose CL-6B分子筛层析柱,以100 mL?h-1的流速,采用0.05 mol?L-1的NaCl溶液进行洗脱。采用Douglas法测定各管中阿拉伯木聚糖的含量,根据标准曲线计算阿拉伯木聚糖的分子量大小和分布。采用建立的分子筛层析法分析了大麦麦芽中分子量>1000 kDa、500~1000 kDa、50~500 kDa及<50 kDa的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的含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分子量>1000 kDa的β-葡聚糖含量与麦汁粘度极显着相关(p<0.01),与过滤速度没有相关性(p>0.05)。将分子量>50 kDa的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的总和定义为PWEAX50。PWEAX50与过滤速度极显着负相关,与粘度极显着正相关。与其他方法测定的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相比,PWEAX50的显着性水平和相关系数均最高,能更准确地反映影响协定麦汁粘度和过滤速度的高分子量阿拉伯木聚糖含量。较大的分子量、较高的浓度及分子结构中较高的侧链取代程度(A/X值)是PWEAX50造成麦汁粘度高和过滤速度慢的原因。采用SPSS19.0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协定糖化麦汁的过滤速度与PWEAX50含量之间的关系,构建反映二者之间关系的一元线性方程:V30=485-0.852×PWEAX50含量。将协定麦汁中PWEAX50含量控制在≤334 mg?L-1的范围内,可控制大麦麦芽协定麦汁的过滤速度V30≥200 mL,避免对麦汁的粘度和过滤速度产生负面影响。(2)糖化过程中,糖化温度和时间对醪液中PWEAX50含量影响较小。当温度为45℃和55℃时,PWEAX50含量随时间延长基本保持不变;在65℃和75℃保温时,PWEAX50的含量随时间延长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以PWEAX50为底物时,在pH4.5~6.0、温度45~75℃的范围内,大麦麦芽内源木聚糖酶X-Ⅰ均具有活力,说明在糖化醪液的环境条件下,X-Ⅰ的活力受到了抑制。(3)采用pH5.5、100 mmol?L-1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提取大麦水溶性蛋白,并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及分子筛层析纯化,得到一种内源木聚糖酶X-Ⅰ的抑制蛋白。该蛋白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为大麦α-淀粉酶/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抑制蛋白(barleyα-amylase/subtilisin inhibitor,BASI)。BASI的氨基酸序列与目前文献中已报道的HVXI和XIP、TAXI和TLXI均没有相似性,是一种新发现的木聚糖酶抑制蛋白。当摩尔比为2.75:1,反应时间为20 min,p H值为6.0,温度为50℃时抑制活力较高。BASI在糖化温度和pH范围内对X-Ⅰ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糖化过程PWEAX50未被降解的主要原因。在X-Ⅰ与底物的反应体系中添加BASI后,Km值增大,Vmax值不变,表明BASI是X-Ⅰ的竞争型抑制剂。(4)底物特异性和对BASI抑制活力的敏感程度是影响糖化过程中微生物木聚酶降解PWEAX50的主要因素。将14种微生物木聚糖酶以25 U?g-1麦芽的量外加到大麦麦芽的糖化醪液中,添加2#,4#,6#,11#和12#木聚糖酶后,麦汁中SAX含量均上升,麦汁中PWEAX50的含量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这5种微生物木聚糖酶主要是作用于麦芽中的WUAX,添加3#,7#,和14#木聚糖酶的糖化麦汁中的PWEAX50和SAX含量以及粘度和过滤速度等指标均变化较小,BASI的抑制作用导致它们无法发挥催化作用;1#,5#,8#,9#,10#和13#木聚糖酶均具有一定的降解PWEAX50的能力,对降低麦汁粘度和提高过滤速度均有一定的效果,其中来源于里氏木霉CICC41495的8#木聚糖酶能将麦汁中PWEAX50完全降解,粘度降低了11.8%,过滤速度提高了93%。酶活分析及双向电泳(2-DE)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表明,里氏木霉CICC41495分泌的胞外酶中有完整的木聚糖降解酶系,主要包括内切-1,4-β-木聚糖酶Ⅰ,Ⅱ,Ⅲ(XYNⅠ,Ⅱ,Ⅲ)和α-L-阿拉伯糖呋喃糖苷酶(TrAbf62A)。采用硫酸铵盐析、离子交换和分子筛层析,从8#木聚糖酶中纯化得到XYNⅠ,Ⅱ,Ⅲ,其中XYNⅢ属于GH10家族,其分子量为32.0 kDa,等电点为9.0,对BASI的抑制活力敏感度低,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5.5和55℃,活力受Zn2+、Cu2+、Fe3+和SDS抑制,对PWEAX50具有底物特异性,能将PWEAX50水解成木糖和木二糖、木三糖等木寡糖,是里氏木霉CICC41495分泌的阿拉伯木聚糖降解酶系中降解PWEAX50的关键单酶;其与TrAbf62A在降解PWEAX50时有较强的协同效应:TrAbf62A单独处理2 h,接着加入XYNⅢ反应2 h后,协同效应达到162%。(5)对降解PWEAX50的关键单酶——XYNⅢ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培养基的起始pH5.0,培养温度30℃,接种量10%,吐温80添加量为0.2%,装液量为250mL三角瓶装50 mL培养基,摇床转速180 r?min-1,培养168 h时,发酵液中XYNⅢ活力较高。培养基组分中,碳源和氮源对里氏木霉CICC41495分泌XYNⅢ影响最大,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法优化了培养基中对XYNⅢ分泌有较大影响的组分——玉米芯、麸皮、酵母粉和硫酸铵的浓度,结果表明,当玉米芯的浓度为42.17 g?L-1,麸皮浓度为30.50 g?L-1,酵母粉浓度为3.75 g?L-1,XYNⅢ活力达到281U?mL-1,优化后,发酵液中XYNⅢ活力提高了406%。
王亚静[4](2020)在《酵母β-葡聚糖改性及其定量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酿酒酵母细胞壁中的酵母β-葡聚糖具有非常优异的生物活性,比如加强生物机体免疫力、抗肿瘤、预防和治疗癌症、抗感染、抗辐射和抗氧化、降低血脂胆固醇还可以调节胃肠道菌群等生物活性。但是酵母β-葡聚糖因其结构原因很难溶于水和大部分的有机溶剂,改善和提高酵母β-葡聚糖在水或者其他溶剂中的溶解性将有利于其在食品、药品、保健品以及护肤品领域的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酵母β-葡聚糖从三种不同来源的酿酒酵母中提取的方法、对提取出来的酵母β-葡聚糖改性方法探究,并探索其含量和分子量的定量检测方法。采取多步酶碱法提取酵母β-葡聚糖,得到产品纯度在87%以上,杂质蛋白低于1%。采用该方法分别对三种不同来源的酿酒酵母进行酵母β-葡聚糖的提取,三种酿酒酵母菌分别是啤酒酵母菌泥、富硒酵母细胞壁以及酵母菌株SAM,获得的产品品质良好,多步酶碱法法对酵母β-葡聚糖的提取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提取方法中优选出的蛋白酶为碱性蛋白酶,酶解效果明显高于其它的蛋白酶。对酵母β-葡聚糖的改性,在羟基端接入三甲基硅烷屏蔽掉部分羟基,减少分子间氢键的相互作用,制备得到了能够溶解于乙醇溶液中的硅烷化酵母β-葡聚糖;以二氯二甲基硅氧烷为交联剂,将酵母β-葡聚糖和透明质酸钠进行交联,制备得到的衍生物产品保水性能优良;在酵母β-葡聚糖C-2位置上引入乙酰基,制备得到了能够溶解于乙醇和油酸中的乙酰化酵母β-葡聚糖。GOPOD法采用专一性酶对酵母β-葡聚糖进行分步水解,可以精准的检测酵母β-葡聚糖含量,酶解-液相法采用GOPGD法中的水解酶对酵母β-葡聚糖进行水解,再用HPLC法对水解产物葡萄糖进行测定,制定了精准、成本低的含量检测方法。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对水溶性酵母β-葡聚糖改性产物进行分子量检测,该方法的精密度和稳定性均良好。
杨更[5](2020)在《脉冲电场对诱导酿酒酵母自溶及其自溶产物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本身含有丰富的还原糖、核苷酸、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含量更是高达50%,由于酿酒酵母蛋白的生物效价低,极大地限制了酵母的开发与应用。一方面,利用细胞本身的自溶作用,将酵母蛋白水解成可被人类和动物直接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氨基酸是提高酵母蛋白生物效价的有效方法。然而,传统的自然自溶存在细胞破壁困难、自溶周期长和产物得率低等缺陷。因此近年来,诱导自溶的手段不断被开发利用,比如添加无机盐等化学物质、酸解、添加外源酶和高压均质等。但是这些方法也存在着成本高、难以大规模工业生产、抑制氨基酸产生和易造成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基于脉冲电场技术(Pulsed electric field,PEF)在食品非热灭菌领域的蓬勃发展,应用脉冲电场提取酵母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的效果十分显着,但是进一步利用脉冲电场诱导酵母自溶的研究寥寥无几且机理尚不明确。为了探究该技术诱导酵母自溶的可行性,本研究先从微观层面利用酶标仪、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脉冲电场技术对酵母细胞结构所造成的损伤效应,然后将处理过的细胞在特定的p H和温度下进行自溶,并监测自溶过程中核酸、蛋白质和蛋白酶溶出的状况。最后将脉冲电场诱导自溶后所得到的自溶物的营养特性(如氨基酸含量)和美拉德反应后的酵母抽提物的感官特性(如风味)与其他的自溶方法所生产的进行对比,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适度的脉冲电场(pulsed electric field,PEF)对酿酒酵母细胞的破坏程度是随着电场强度增大而加强的。3 k V/cm的场强处理仅造成少量细胞的细胞壁局部损伤;当场强为7 k V/cm时,酵母细胞致死率达到99.43%,并且对应较高的细胞崩解指数Z,说明此时细胞的电穿孔效应明显。2.PEF对细胞的电穿孔效应有利于胞内大分子物质的溶出。PEF预处理过的细胞自溶上清液中核酸、蛋白质溶出量和胞外蛋白酶的活性均显着高于未处理的样品(p<0.05),自溶结束后7 k V/cm的场强可使自溶上清液的氨基氮得率提升至7.11%。PEF破坏了细胞结构,加速了胞内蛋白酶的释放,促进了酵母自身蛋白质被降解成多肽和氨基酸等小分子。3.7 k V/cm场强的PEF处理与木瓜蛋白酶处理可使自溶物中的氨基酸溶出总量相较于自然自溶分别提升1.49、1.65倍,PEF诱导自溶制得的自溶物中谷胱甘肽含量是木瓜蛋白酶组的4.9倍,还原糖含量仅有木瓜蛋白酶组的66.7%,具有作为膳食补充剂的良好营养特性。木瓜蛋白酶可使谷氨酸的溶出量在PEF处理的基础上再提升66.2%,所得自溶物可作为生产风味增强剂的前体物质。4.将三种自溶方法得到的自溶物进行美拉德反应,PEF诱导自溶后制得的酵母抽提物颜色最深、抗氧化性能最佳,有作为调味剂的潜力,但是风味上略有欠缺,还需改进美拉德反应的配方和工艺。这些结果表明,PEF可以加速酿酒酵母自溶,缩短自溶周期,提升胞内物质的溶出率和氨基氮得率。较高的氨基酸含量赋予了酵母自溶物良好的营养特性和呈味特性,可进一步加工成风味型酵母抽提物或营养补充剂。
郭慧[6](2020)在《自溶对双孢菇多糖体外活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是我国常见的一种食用菌,其多糖含量高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双孢菇因其组织细嫩、含水量较高且没有明显的保护结构,易受病菌侵染和机械损伤等而发生自溶。自溶为细胞内生物聚合体在自身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成低分子量产物的水解作用,其容易受外界温度、p H等条件的影响。在自溶过程中多糖由于自身自溶酶的作用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目前对双孢菇自溶过程中其多糖的降解程度了解不够深入,自溶前后双孢菇多糖活性变化的有关研究更是罕见。本研究首先筛选了较佳温度和时间自溶的双孢菇多糖,再对其组分的体外抗氧化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体外活性较好的多糖组分进行了分离纯化以及分子量的测定。研究结果如下:(1)新鲜双孢菇在45℃、50℃下自溶不同时间(4 h、8 h、12 h、16 h)后,70%乙醇醇沉得到的高分子量多糖含量显着性减少(P<0.05),80%乙醇醇沉得到的中分子量多糖含量显着性增加(P<0.05),90%乙醇醇沉得到的低分子量多糖含量无明显变化,说明自溶后双孢菇多糖发生了降解。自溶不同时间后的各多糖组分含量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自溶主要发生在前4 h。(2)不同温度自溶4 h后不同聚合度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双孢菇高分子量多糖的还原能力弱于中分子量及低分子量多糖;45℃、50℃自溶4h后,低分子量多糖对DPPH、·OH、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都显着性增强(P<0.05),中分子量多糖对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都有不同程度地降低;45℃自溶4 h后的高分子量多糖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着性增强(P<0.05),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着性减弱(P<0.05),50℃自溶4 h后的高分子量多糖对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都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且高分子量多糖清除三种自由基的能力均弱于中分子及低分子量多糖。此外,双孢菇高分子量多糖对Hela和Hep G2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较弱;45℃、50℃自溶后,低分子量多糖对两种细胞的抑制作用都显着性增强(P<0.05);50℃自溶后,中分子量多糖对两种细胞抑制作用无明显变化,45℃自溶后的中分子量多糖对Hela细胞抑制作用增强,但对Hep G2细胞抑制作用显着性增强(P<0.05)。(3)将自溶样品Abp-50-A分离纯化,得到两个洗脱组分Abp-50-A11、Abp-50-A22,分子量分别为77375.42 Da、88861.78 Da;而样品Abp-45-B、Abp-45-C、Abp-Con-C分离纯化后得到均只得到一个洗脱组分Abp-45-B11、Abp-Con-C11、Abp-45-C11,分子量分别为1281.70 Da、625.11 Da、619.72 Da。其中,Abp-50-A分子量大于其余多糖组分,且体外活性弱于其余多糖组分,Abp-45-C分子量小于其余多糖组分,但体外活性却最强。综上可得,自溶后,双孢菇低分子量多糖的体外抗氧化都显着性增强(P<0.05),中分子量多糖的体外抗氧化下降,其中体外抗氧化能力最好的为Abp-45-C,其对DPPH、·OH、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0.04±0.01mg/m L、0.07±0.00 mg/m L、0.24±0.01 mg/m L。另外,45℃自溶后,双孢菇各种多糖组分对两种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效果最好,抑制效果最好的组分Abp-45-C对Hela、Hep G2细胞体外抑制作用的IC50值分别1.42±0.18 mg/m L、1.65±0.16mg/m L,其分子量为619.72 Da。
王晓岩[7](2020)在《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采自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白丽蘑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包括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测定,并且对蒙古白丽蘑不同成分(总多糖、总蛋白、小分子类化合物、总甾醇类化合物及两种甾醇类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内、体外肿瘤抑制实验,探讨其作用机理,对效果最好的组分进行高通量血液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并探讨蒙古白丽蘑的总多糖、甾醇类化合物及水提液进行降血糖实验研究。通过凯氏定氮法、氨基酸自动分析法、索氏抽提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及灼烧法等方法对蒙古白丽蘑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如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灰分及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总蛋白质含量为总蛋白含量为43.56%,总多糖含量为35.58%,总灰分含量为9.2%,粗纤维含量为1.09%;氨基酸含量与金针菇、杏鲍菇及滑子蘑等9种常见食用菌相对比,人体所需必需氨基酸含量在蒙古白丽蘑中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几种;蒙古白丽蘑重金属含量低,符合国家+++标准,为一级食用产品,食用安全。应用GC-MS及LS-MS等方法,对蒙古白丽蘑子实体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GC-MS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1种匹配度高于85%化学成分,所有检测出的化合物均以极性较小的易挥发性脂肪族化合物为主;经LS-MS分析,得到化合物共50种,其中检测出酚类化合物9种、脂肪酸类化合物12种、核苷酸类化合物3种、醌类化合物8种、糖类成分6种及甾体类成分4种几个化合物类群,另外还有其他类化合物8种。应用正向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方法对蒙古白丽蘑甾醇类化合物进行分离提取,其几种甾体类化合物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麦角甾醇、(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等9种化合物。本研究对蒙古白丽蘑化学物质基础特点有了整体性了解,为其活性研究提供基础。由于蒙古白丽蘑的不合理的人为采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使蒙古白丽蘑栖息地收到破坏,该物种濒临灭绝。应用深层发酵方式量产其发酵菌丝体,尝试在应用上替代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为有助于保护该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前期基础上,对其高密度发酵罐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配方为黄豆粉16.55g/L,玉米浆粉33g/L,蔗糖在初始条件下为33g/L,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逐渐增至9%;发酵条件为10L发酵罐条件优化下,在25℃条件下,初始p H调整为为6.5,发酵罐机械转子转速150 rpm,初始接种量12.5%,为发酵罐最佳培养条件,以此条件在50L及100L发酵罐进行放大培养,最终结果:50L发酵罐在216h时,生物量达到最大,17.84g/L;100L发酵罐在192h时生物量达到19.64g/L。随着发酵罐体的放大,可以明显的缩减发酵周期,为蒙古白丽蘑液体发酵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其发酵菌丝体与子实体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发酵菌丝体分析得到的化合物共31个,分别为酚类成分、糖类成分、醌类成分、核苷酸、脂肪酸、甾醇类及其他成分,其中大部分化合物与子实体共有。蒙古白丽蘑不同组分抗肿瘤研究方面,通过脏器指数及抑瘤率计算、ELISA酶联免疫法、H&E病理切片、TUNEL、免疫组化荧光分析法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对蒙古白丽蘑总蛋白(TPLM)、总多糖(LMP)、甲酸(ELM)提取的小分子类化合物、总甾醇类(SLM)化合物及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进行体内抗肿瘤实验,同时对两种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以上蒙古白丽蘑组分对H22荷瘤小鼠肿瘤抑制情况均有明显的抑制表现活性,其中以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及总多糖(LMP)活性最佳。并对SLM进行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SLM治疗后的H22荷瘤小鼠,与模型组相比,经肿瘤微环境影响机体代谢发生紊乱所产生强烈扰动的化合物在色氨酸代谢途径、5-羟色胺能突触途径、蛋白质消化吸收途径、亚油酸代谢途径、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等几个代谢通路中发生明显的回调状态,具有肿瘤抑制作用的表现。肠道微生物变化作用,SLM给药组中,普雷沃菌属及相关菌属为优势菌属(Prevotella),隶属该属多种细菌被证实具有促进脂质代谢、治疗代谢综合征、癌症等多种疾病。除此之外,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与拟杆菌属(Bacteroides)在SLM组中也大量富集,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多种重要作用,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蒙古白丽蘑降血糖作用研究,对蒙古白丽蘑总多糖(LMP)、水提液(WLM)及肿瘤抑制实验最好组总甾醇组(SLM)应用测量空腹血糖、ELISA法、糖耐量检测法、Western Blot法进行降血糖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总多糖(LMP)及水提液(WLM)均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治疗4周可以显着改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以及胰岛素抵抗作用。而SLM组降血糖作用并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活性物质基础是总多糖(LMP)与水提液(WLM),可以用作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研发利用。
孙翠[8](2019)在《酵母细胞壁对梨和番茄果实采后病原真菌抗性的诱导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真菌病害是引起果蔬采后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利用拮抗酵母抑制果实采后病害,被认为是一种最有希望替代化学杀菌剂的新型病害防治技术,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通过近30年的研究表明,生防酵母的拮抗机理主要包括营养与空间竞争、诱导果实抗性、分泌水解酶和吸附作用等。在这些机理中,诱导宿主抗性被认为是抑制病原菌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与果实的多种生理代谢活动密切相关。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初步探明了拮抗酵母灭活菌体及其细胞壁能够诱导梨果实对青霉病的抗性,但拮抗酵母细胞壁诱导果实抗性的分子机理尚不明确。本论文主要以酵母细胞壁与梨果实和番茄果实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酵母细胞壁诱导果实抗性依赖的物质基础及其相关的生物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酵母细胞壁诱导梨果实青霉病抗性的物质基础分析对比分析了8株拮抗酵母、酿酒酵母、毕赤酵母的活体细胞、灭活菌体和酵母细胞壁对果实病害的抑制效力,研究表明:除了酿酒酵母和毕赤酵母外,8株拮抗酵母均能够大幅度的降低梨果实采后青霉病的发生;同时,灭活的酵母菌体及酵母细胞壁均能诱导梨果实对青霉病的抗性,其中以海洋红冬孢酵母(Rhodosporidium paludigenum)的灭活菌体和细胞壁的效果最佳。对酵母细胞壁组分分析表明,不同来源的同种酵母细胞壁组成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但不同种拮抗酵母的细胞壁组成上差异较大。进一步对细胞壁多糖组分的分析表明,来源于酿酒酵母和红冬孢酵母细胞壁的几丁质、β-1,3-D-葡聚糖和β-1,6-D-葡聚糖均能诱导梨果实产生对青霉病的抗性,而甘露糖蛋白对梨果实青霉病的抗性没有显着的影响。(2)酿酒酵母细胞壁几丁质的结构鉴定及对番茄果实抗性的诱导作用采用乌氏粘度计、高效液相色谱(HPLC)、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NMR)对酿酒酵母细胞壁几丁质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其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力及相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酵母细胞壁几丁质由单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成,分子量为4.68×105 Dalton,脱乙酰度为45.83%。几丁质不能直接抑制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生长,但可以显着诱导番茄果实对由B.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的抵抗能力,且诱导效果与处理浓度和诱导时间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酵母细胞壁几丁质诱导了果实组织中活性氧(ROS)的积累和胼胝质的沉积;同时提高了果实防御相关酶(SOD,CAT,POD,PAL,GLU和CHI)活性的增加及其相应的基因的上调;而且酵母细胞壁几丁质处理还激活了水杨酸信号通路关键基因(ICS,NPR1,TGA1a,TGA2,PR1b1和PR5)的上调表达。(3)酿酒酵母细胞壁β-1,3-D-葡聚糖的结构鉴定及生防效力评价通过乌氏粘度计、HPLC、FTIR和NMR等技术手段对β-1,3-D-葡聚糖的分子量(Mw)、单糖组成、特征性官能团和碳氢信号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β-1,3-D-葡聚糖样品由单糖葡萄糖组成,分子量为165 kDa,葡萄糖分子间通过β-1,3糖苷键连接。在诱导果实抗性方面,β-1,3-D-葡聚糖不能直接影响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孢子在体外和果实伤口处的萌发,而β-1,3-D-葡聚糖诱导处理显着抑制了果实伤口处P.expansum孢子的萌发。扫描电镜(SEM)观察β-1,3-D-葡聚糖处理对梨果实伤口组织超微结构影响的结果表明,β-1,3-D-葡聚糖可以在细胞组织水平上提高对P.expansum的抗性。RT-qPCR结果表明,β-1,3-D-葡聚糖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伤口周围组织中PR1、GLU、endoGLU9、CHI3、CHI4、endoCHI、PR4、PR5和PAL基因的上调表达,进而降低了梨果实青霉病腐烂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4)酵母细胞壁葡聚糖合成相关基因Rho1的遗传转化及其生防效力评价利用特异性引物从酿酒酵母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目的基因Rho1全长序列,克隆至载体pYES6/CT后,通过电转化技术导入至酿酒酵母中,测序鉴定后成功得到过表达酿酒酵母菌株SC/Rho1。RT-qPCR结果显示,诱导培养12 h后重组子SC/Rho1中Rho1基因的表达量较野生型菌株上调了107.89倍。同时,重组子SC/Rho1细胞壁中葡聚糖含量增加了9.26%。诱导抗性结果表明,诱导培养后的酵母细胞壁显示出对梨果实更强的诱导效果。(5)酵母细胞壁β-1,3-D-葡聚糖对诱导梨果实青霉病抗性的转录组学分析对β-1,3-D-葡聚糖和病原菌处理后的梨果实组织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经酿酒酵母细胞壁β-1,3-D-葡聚糖与病原菌处理后的梨果肉组织相比于对照组有5984个基因上调表达,8769个基因下调表达。β-1,3-D-葡聚糖可能通过激活了梨果实细胞中模式分子识别受体FLS2、CNGCs和钙离子信号通道,引发了下游的激素信号生长素、茉莉酸、赤霉素和乙烯的传导,导致防御相关转录因子(MYC2、PTI5、PTI6、WRKY29和WRKY33)的表达,进而产生一系列的防御反应,包括防御相关基因POD、PAL、HSP90和PR1的变化、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以及次级代谢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了梨果实青霉病的发生和发展。
于明秀[9](2017)在《酵母β-1,3-葡聚糖的制备工艺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酵母β-1,3-葡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脂、抗氧化、抗辐射、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养殖业、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普遍的使用。酿酒酵母营养丰富,其中酵母细胞壁是提取酵母β-1,3-葡聚糖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大部分的酿酒酵母残渣被直接丢弃或作为饲料廉价出售,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利用酿酒废酵母提取酵母β-1,3-葡聚糖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可减少环境的污染,具有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因此,寻找一种高效、便捷、无污染的酵母β-1,3-葡聚糖的提取方法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目前,提取酵母β-1,3-葡聚糖的方法主要有酸法、碱法、酸碱结合法,但这些传统的提取方法由于大量酸碱的使用不仅可能会使酵母葡聚糖发生降解,同时还会腐蚀设备,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为了在提取过程中避免酸碱的大量使用,本论文题建立了酶法与高温抽提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取酵母β-1,3-葡聚糖;为了为所制备的酵母β-1,3-葡聚糖的应用提供依据,本论文初步研究了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与结论如下:1酵母β-1,3-葡聚糖的制备工艺本论文建立了通过两个主要步骤进行酵母β-1,3-葡聚糖提取的工艺。首先通过蛋白酶的酶解作用去除酵母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然后通过高温抽提的方法去除酵母细胞壁中的甘露聚糖,最终得到酵母β-1,3-葡聚糖。在蛋白质去除过程中,分别考察了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酵母抽提酶和木瓜蛋白酶这五种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与酵母抽提酶这两种酶对蛋白质的去除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并对这两种酶的酶解次数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这两种酶联合使用时比各自单独使用对蛋白质的去除效果好。然后分别通过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确定了碱性蛋白酶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40℃,酶解pH=11,酶添加量1%,酶解时间4h。酵母抽提酶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50℃,酶解pH=9,加酶量0.8%,酶解时间4 h。在除去甘露聚糖的过程中,考察了高温抽提时间对甘露聚糖去除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抽提6 h时,甘露糖的含量最低。2酵母β-1,3-葡聚糖样品糖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对提取的酵母β-1,3-葡聚糖样品与酵母β-1,3-葡聚糖对照品分别进行总糖含量测定,并结合气相色谱确定葡聚糖与甘露糖的含量。蛋白质的含量测定我们采用凯氏定氮法法。结果表明提取的酵母β-1,3-葡聚糖样品总糖含量大于75%,葡聚糖的含量大于70%,甘露糖的含量小于4%,蛋白质含量小于6%。酵母β-1,3-葡聚糖对照品葡聚糖含量为75.6%,蛋白质含量为6.4%。3酵母β-1,3-葡聚糖的性质研究经以上提取方法得到的酵母β-1,3-葡聚糖样品为灰白色粉末。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酵母葡聚糖样品的糖苷键类型为β-1,3-糖苷键。气相色谱进行单糖组成分析表明,酵母β-1,3-葡聚糖样品主要含有葡萄糖,此外,还含有2.6%的甘露糖,而酵母β-1,3-葡聚糖对照品中只含有葡萄糖。4酵母β-1,3-葡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通过微生物培养的方法研究酵母β-1,3-葡聚糖样品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菌落计数与菌种鉴定结果显示,当给小鼠灌胃(250 mg/kg)一个月酵母β-1,3-葡聚糖样品后,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数量显着降低,同时益生菌屎肠球菌的数量增加,但作用效果不显着。结果表明,酵母β-1,3-葡聚糖样品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陈琦[10](2016)在《粘红酵母色素及胞外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粘红酵母菌Rhodotorulaglutinis SWJS-JM1色素及胞外多糖成分进行提取,检测两类活性物质抗氧化和免疫调节活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提取粘红酵母菌R.glutinis SWJS-JM1色素和细胞外分泌多糖,并对两类物质进行含量测定。(2)MTT方法检测两类物质对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并用H202刺激RAW264.7细胞制造氧化损伤模型。(3)应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粘红酵母色素对RAW264.7氧化损伤细胞模型内ROS的影响。(4)Western blot法检测粘红酵母的色素提取物对RAW264.7氧化损伤细胞模型内HO-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5)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粘红酵母菌R.glutinis SWJS-JM1的色素提取物对RAW264.7氧化损伤细胞模型内Nrf-2及其下游相关抗氧化酶HO-1、SOD1和SOD2的基因表达情况以及胞外多糖提取物对RAW264.7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iNOS)以及TNF-α等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6)格里斯试剂法(Griess法)检测粘红酵母的多糖提取物对RAW264.7细胞分泌NO的影响。结果:(1)经HPLC检测法对色素提取物进行分析,粘红酵母色素提取物β-胡萝卜素的平均含量为8.62%;苯酚-硫酸法测得粘红酵母胞外多糖提取物中多糖的平均含量为11.36%。(2)MTT结果显示,给药浓度在25μg/mL~400μg/mL之间的多糖提取物和浓度为20μg/mL~80μg/mL之间的色素对RAW264.7细胞物无明显毒害作用,浓度在25μg/mL~400μg/mL之间的多糖提取物孵育RAW264.7细胞48h后,细胞表现出显着性的增殖现象;H202刺激RAW264.7细胞30min,IC50值为1171μmol/L。(3)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以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显示:色素提取物可以显着降低H202刺激的RAW264.7细胞内的ROS水平。(4)Real-Time PCR法检测结果显示,色素提取物孵育后可以显着上调H202处理的RAW264.7细胞内血红素加氧酶-1(H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基因表达水平,但是对Nrf2基因的表达具有下调作用。同时,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HO-1蛋白表达结果与Real-Time PCR检测结果一致。(5)Griess法检测结果显示:粘红酵母胞外多糖处理后,RAW264.7细胞分泌NO量显着增加,与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一致,并且IL-1β、IL-6、和TNF-α在胞外多糖孵育24h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结论:粘红酵母R.glutinis SWJS-JM1色素提取物主要成分为类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的平均含量为8.62%,中低浓度的色素提取物对RAW264.7细胞无明显毒害作用,并且可以显着降低用H202刺激的RAW264.7细胞产生ROS的水平,上调抗氧化酶HO-1、SOD1和SOD2基因的表达水平,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粘红酵母R.glutinis SWJS-JM1胞外多糖提取物中多糖的平均含量为11.36%,可以促进RAW264.7细胞的增殖和NO的分泌,上调iNOS、IL-1β、IL-6、和TNF-α基因的表达,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总之粘红酵母R.glutinis SWJS-JM1色素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多糖提取物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可为粘红酵母色素和胞外多糖作为保健品及药物新资源开发的提供理论依据,为粘红酵母菌R.glutinis SWJS-JM1的开发和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二、啤酒酵母胞壁多糖抑制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啤酒酵母胞壁多糖抑制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硫酸化酵母葡聚糖的药理、毒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常见的葡聚糖及其生物活性功能 |
1.1.1 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作用 |
1.1.2 抗菌抗病毒作用 |
1.1.3 调节肠道菌群作用 |
1.1.4 抗肥胖和降低胆固醇作用 |
1.1.5 抗炎抗氧化作用 |
1.2 常见葡聚糖的毒性研究进展 |
1.3 硫酸化修饰对酵母葡聚糖结构的影响 |
1.3.1 硫酸化修饰对葡聚糖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
1.3.2 硫酸化修饰对葡聚糖抗肿瘤功能的研究 |
1.3.3 硫酸化修饰对葡聚糖抗炎功能的影响 |
1.3.4 硫酸化修饰对葡聚糖其它功能的影响 |
1.4 硫酸化葡聚糖的临床应用总结 |
1.4.1 作为疫苗佐剂 |
1.4.2 作为饲料添加剂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硫酸化酵母葡聚糖的药理活性研究 |
2.1 硫酸化酵母葡聚糖体外对鸡巨噬细胞HD11 的影响研究 |
2.1.1 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试验结果 |
2.2 硫酸化酵母葡聚糖体外对乳酸杆菌的影响 |
2.2.1 材料和试剂 |
2.2.2 方法 |
2.2.3 试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硫酸化酵母葡聚糖的毒性研究 |
3.1 最大给药量试验 |
3.1.1 材料和试剂 |
3.1.2 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2.1 临床观察结果 |
3.2.2 体重变化结果 |
3.2.3 脏器指数结果 |
3.2.4 器官病理切片结果 |
3.3 讨论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硫酸化酵母葡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4.1 仪器及试剂 |
4.1.1 主要仪器及公司 |
4.1.2 药品 |
4.1.3 试验动物 |
4.1.4 sGSC的准备 |
4.2 研究方案 |
4.2.1 试验设计 |
4.2.2 肠道菌分析 |
4.2.3 结肠和回肠的组织学观察 |
4.2.4 短链脂肪酸分析 |
4.2.5 数据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3.1 体重和器官指数结果 |
4.3.2 肠道病理观察结果 |
4.3.3 肠道菌群α多样性分析结果 |
4.3.4 肠道菌群β多样性分析结果 |
4.3.5 韦恩图分析结果 |
4.3.6 肠道菌群组成分析结果 |
4.3.7 SCFAs分析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硫酸化酵母葡聚糖对鸡球虫病的防治效果 |
5.1 概论 |
5.2 研究准备 |
5.2.1 主要仪器 |
5.2.2 试验虫株 |
5.2.3 试验动物 |
5.2.4 葡聚糖的准备 |
5.3 方法 |
5.3.1 试验方案 |
5.3.2 效果观察及判定 |
5.3.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 |
5.4.1 临床观察结果 |
5.4.2 体重变化结果 |
5.4.3 卵囊排出情况 |
5.4.4 脏器指数结果 |
5.4.5 盲肠菌群分析结果 |
5.5 讨论 |
5.6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草本多糖合剂调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极化抗结肠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 草本多糖合剂通过RAW264.7巨噬细胞对CT26结肠癌细胞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对象 |
1.1.2 实验药物 |
1.1.3 实验器材 |
1.1.4 实验试剂 |
1.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2 实验方法 |
1.2.1 CT26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
1.2.2 MTT法检测CT26结肠癌细胞增殖 |
1.2.3 MTT法检测RAW264.7巨噬细胞增殖 |
1.2.4 MTT法检测RAW264.7巨噬细胞对CT26细胞的杀伤作用 |
1.2.5 MTT法检测草本多糖合剂对RAW264.7巨噬细胞杀伤CT26细胞的影响 |
1.2.6 MTT法检测草本多糖合剂联合5-Fu对RAW264.7细胞杀伤CT26细胞的影响 |
1.2.7 统计学处理 |
1.3 实验结果 |
1.3.1 草本多糖合剂对CT26结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
1.3.2 草本多糖合剂对RAW264.7巨噬细胞增殖的作用 |
1.3.3 不同效靶比下RAW264.7巨噬细胞对CT2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1.3.4 草本多糖合剂对RAW264.7巨噬细胞杀伤CT26细胞的作用 |
1.3.5 草本多糖合剂联合5-Fu对RAW264.7巨噬细胞杀伤CT26细胞的作用 |
1.4 小结 |
2 草本多糖合剂体外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极化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对象 |
2.1.2 实验药物 |
2.1.3 实验器材 |
2.1.4 实验试剂 |
2.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肿瘤细胞培养上清(TCS)的制备 |
2.2.2 正常培养和TCS培养条件下巨噬细胞的形态观察 |
2.2.3 免疫荧光法检测TCS培养的巨噬细胞表型 |
2.2.4 免疫荧光法检测草本多糖合剂对TCS培养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 |
2.2.5 统计学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正常培养和TCS培养条件下巨噬细胞细胞形态的变化 |
2.3.2 TCS诱导的巨噬细胞CD80、iNOS、CD206、Arg1的免疫荧光强度 |
2.3.3 草本多糖合剂对TCS培养条件下巨噬细胞CD80、iNOS、CD206、Arg1免疫荧光强度的影响 |
2.4 小结 |
3 草本多糖合剂对移植瘤小鼠肿瘤生长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对象 |
3.1.2 实验药物 |
3.1.3 实验器材 |
3.1.4 实验试剂 |
3.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2 实验方法 |
3.2.1 CT26 细胞悬浮液的制备 |
3.2.2 结肠癌CT26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给药及分组 |
3.2.3 肿瘤抑制率、脾脏指数及胸腺指数的测定 |
3.2.4 肿瘤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 |
3.2.5 肿瘤组织免疫荧光实验 |
3.2.6 肿瘤组织蛋白印迹免疫实验 |
3.2.7 统计学处理 |
3.3 实验结果 |
3.3.1 草本多糖合剂对CT26移植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3.3.2 草本多糖合剂对CT26移植瘤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3.3 草本多糖合剂对肿瘤组织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3.3.4 草本多糖合剂对肿瘤组织相关巨噬细胞CD206、Arg1、CD80、i NOS的免疫荧光强度的影响 |
3.3.5 草本多糖合剂对肿瘤组织相关巨噬细胞CD206、Arg1、CD80、i NOS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 |
4 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药多糖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啤酒糖化过程大麦麦芽阿拉伯木聚糖的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名词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啤酒和麦汁的过滤速度 |
1.2 β-葡聚糖 |
1.3 阿拉伯木聚糖 |
1.3.1 结构 |
1.3.2 检测方法 |
1.3.3 阿拉伯木聚糖对啤酒生产及品质的影响 |
1.4 阿拉伯木聚糖的降解酶系 |
1.5 阿拉伯木聚糖降解的影响因素 |
1.5.1 糖化工艺参数 |
1.5.2 阿拉伯木聚糖的分子结构 |
1.5.3 木聚糖酶的催化特性 |
1.5.4 木聚糖酶的底物特异性 |
1.5.5 木聚糖酶抑制蛋白 |
1.6 里氏木霉产木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
1.7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7.1 选题依据 |
1.7.2 选题意义 |
1.8 论文的研究目标 |
1.9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阿拉伯木聚糖分子量大小和分布与麦芽过滤性能的关系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麦汁中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的沉淀 |
2.3.2 大麦麦芽常规理化指标分析 |
2.3.3 大麦麦芽与过滤速度相关的理化指标分析 |
2.3.4 分子筛层析法测定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的分子量大小和分布 |
2.3.5 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分子量大小与过滤速度和粘度的关系 |
2.3.6 PWEAX_(50)影响麦芽过滤性能的原因分析 |
2.3.7 大麦麦芽协定麦汁中PWEAX_(50)含量的控制范围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糖化过程麦芽内源木聚糖酶降解PWEAX_(50)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等温糖化过程WEAX及 PWEAX_(50)含量的变化 |
3.3.2 模拟工业啤酒糖化工艺过程PWEAX_(50)含量的变化 |
3.3.3 啤酒酿造过程中WEAX和 PWEAX_(50)含量的变化 |
3.3.4 麦芽内源木聚糖酶对PWEAX_(50)的降解 |
3.3.5 大麦麦芽水溶性蛋白的2-DE分析 |
3.3.6 内源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纯化 |
3.3.7 BASI与已知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对 |
3.3.8 BASI的抑制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糖化过程外源微生物木聚糖酶降解PWEAX_(50)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糖化过程外源微生物木聚糖酶对PWEAX_(50)的降解 |
4.3.2 里氏木霉CICC41495木聚糖酶系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4.3.3 里氏木霉CICC41495木聚糖酶系木聚糖酶的纯化 |
4.3.4 木聚糖酶Ⅲ(XYNⅢ)的生化特性 |
4.3.5 木聚糖酶Ⅲ与阿拉伯呋喃糖苷酶(TrAbf62A)降解PWEAX_(50)的协同效应 |
4.3.6 里氏木霉CICC41495 阿拉伯木聚糖降解酶系的中降解PWEAX_(50)关键单酶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里氏木霉CICC41495产木聚糖酶Ⅲ的工艺优化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碳源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
5.3.2 氮源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
5.3.3 磷酸二氢钾浓度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
5.3.4 培养基初始pH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
5.3.5 溶氧水平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
5.3.6 接种量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
5.3.7 发酵温度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
5.3.8 表面活性剂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
5.3.9 产木聚糖酶Ⅲ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大麦麦芽内源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MALDI-TOF/TOF tandem MS鉴定结果 |
附录三:XYNⅢ的MALDI-TOF/TOF tandem MS图谱 |
(4)酵母β-葡聚糖改性及其定量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酿酒酵母概述 |
1.1.1 啤酒废酵母 |
1.1.2 富硒酵母 |
1.1.3 酵母菌株SAM |
1.2 酵母细胞壁 |
1.3 酵母β-葡聚糖 |
1.3.1 酵母β-葡聚糖的结构 |
1.3.2 酵母β-葡聚糖的功能 |
1.3.3 酵母β-葡聚糖的应用 |
1.4 酵母β-葡聚糖的研究进展 |
1.4.1 酵母β-葡聚糖的提取 |
1.4.2 酵母β-葡聚糖的改性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酵母β-葡聚糖的检测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酵母β-葡聚糖含量测定方法 |
2.3.2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羧甲基葡聚糖分子量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酵母β-葡聚糖含量测定结果 |
2.4.2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羧甲基葡聚糖分子量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酵母β-葡聚糖的提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碱酸提取法 |
3.3.2 酶碱提取法 |
3.3.3 多步酶碱提取法 |
3.3.4 不同酶对酵母β-葡聚糖提取的影响 |
3.3.5 三种来源酿酒酵母提取酵母β-葡聚糖 |
3.3.6 酵母细胞壁作为丙酸杆菌发酵营养源的可行性探究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提取工艺对酵母β-葡聚糖提取的影响 |
3.4.2 不同酶对酵母β-葡聚糖提取的影响 |
3.4.3 三种来源酿酒酵母提取酵母β-葡聚糖 |
3.4.4 啤酒酵母菌泥中提取的酵母β-葡聚糖样品分析 |
3.4.5 酵母细胞壁作为丙酸杆菌发酵营养源的可行性探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酵母β-葡聚糖的改性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硅烷化酵母β-葡聚糖 |
4.3.2 酵母β-葡聚糖交联透明质酸 |
4.3.3 乙酰化酵母β-葡聚糖 |
4.3.4 改性产物的抑菌性测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硅烷化酵母β-葡聚糖 |
4.4.2 酵母β-葡聚糖交联透明质酸钠 |
4.4.3 乙酰化酵母β-葡聚糖 |
4.4.4 改性产物的抑菌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5)脉冲电场对诱导酿酒酵母自溶及其自溶产物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酿酒酵母概述 |
1.1.1 酵母细胞的结构 |
1.1.2 酿酒酵母的组成成分 |
1.2 酵母自溶的概述与应用 |
1.2.1 自溶概述 |
1.2.2 自溶产物的释放 |
1.2.3 酵母自溶的应用 |
1.3 酵母抽提物的生产方法和研究进展 |
1.3.1 自然自溶 |
1.3.2 自然自溶存在的问题 |
1.3.3 诱导自溶 |
1.3.4 诱导自溶的方法 |
1.4 脉冲电场 |
1.4.1 脉冲电场技术简介 |
1.4.2 适度的脉冲电场 |
1.4.3 影响脉冲电场的参数 |
1.4.4 灭菌机理 |
1.4.5 脉冲电场处理酵母的应用研究 |
1.5 酵母抽提物的应用前景 |
1.5.1 调味品 |
1.5.2 营养补充剂 |
1.5.3 菌种的培养基 |
1.5.4 作物种植 |
1.6 研究背景与内容 |
1.6.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脉冲电场对酵母细胞结构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酿酒酵母活化 |
2.3.2 脉冲电场设备处理酿酒酵母 |
2.3.3 酵母细胞溶液电导率的测定 |
2.3.4 荧光法测定内源性活性氧含量 |
2.3.5 活菌计数 |
2.3.6 扫描电镜观察 |
2.3.7 透射电镜观察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Z与电场强度、处理时间的关系 |
2.4.2 酿酒酵母胞内活性氧的积累 |
2.4.3 PEF致死和亚致死效果 |
2.4.4 PEF对酿酒酵母的细胞壁影响 |
2.4.5 PEF对酿酒酵母内部结构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脉冲电场预处理酵母后自溶过程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自溶前处理 |
3.3.2 自溶条件 |
3.3.3 胞外OD_(260)和OD_(280)的测定 |
3.3.4 胞外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3.3.5 肽分子量大小分布 |
3.3.6 游离α-氨基氮的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自溶过程中胞内物质的溶出情况 |
3.4.2 自溶过程中蛋白酶活力的变化 |
3.4.3 自溶过程中肽分子量分布的变化 |
3.4.4 自溶过程中游离α-氨基氮的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种自溶方法对自溶物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的对比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酿酒酵母氨基酸的测定 |
4.3.2 三种自溶方法 |
4.3.3 自溶物上清液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4.3.4 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 |
4.3.5 总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4.3.6 总固形物得率的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酿酒酵母的氨基酸组成 |
4.4.2 酿酒酵母自溶物中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 |
4.4.3 自溶物中谷胱甘肽的含量 |
4.4.4 自溶物中还原糖的含量 |
4.4.5 总固形物得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美拉德反应的酵母抽提物性质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美拉德反应 |
5.3.2 样品的色值测定 |
5.3.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5.3.4 样品风味的测定(SPME-GC-MS) |
5.3.5 感官评价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酵母抽提物样品颜色对比 |
5.4.2 酵母抽提物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
5.4.3 酵母抽提物的风味 |
5.4.4 感官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自溶对双孢菇多糖体外活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真菌多糖的研究进展 |
1.2.1 真菌多糖的提取 |
1.2.2 真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
1.2.2.1 真菌多糖的脱色 |
1.2.2.2 真菌多糖的去蛋白 |
1.2.2.3 真菌多糖的纯化 |
1.2.3 真菌多糖的结构分析 |
1.2.4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
1.2.4.1 抗肿瘤作用 |
1.2.4.2 抗氧化作用 |
1.2.4.3 免疫调节作用 |
1.2.4.4 其他作用 |
1.3 双孢菇多糖的研究进展 |
1.3.1 双孢菇简介 |
1.3.2 双孢菇多糖的提取分离 |
1.3.3 双孢菇多糖的结构鉴定 |
1.3.4 双孢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
1.4 自溶的研究进展 |
1.4.1 自溶的定义和过程 |
1.4.2 真菌自溶的研究现状 |
1.4.3 食用菌自溶研究现状 |
1.5 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1.5.1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自溶对双孢菇多糖聚合度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主要实验材料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双孢菇水分含量测定 |
2.3.2 双孢菇预处理 |
2.3.3 双孢菇的自溶 |
2.3.4 热水浸提提取多糖 |
2.3.5 抽滤、浓缩 |
2.3.6 多糖含量测定 |
2.3.7 不同浓度乙醇醇沉双孢菇多糖 |
2.3.8 各双孢菇多糖组分多糖含量的测定 |
2.3.9 酶法结合Sevag法去蛋白 |
2.3.10 紫外扫描检测蛋白去除效果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双孢菇的水分含量 |
2.4.2 葡聚糖标准曲线 |
2.4.3 双孢菇粗多糖含量 |
2.4.4 不同浓度乙醇醇沉的多糖 |
2.4.5 多糖的纯度分析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溶对双孢菇多糖的体外活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内容及方法 |
3.3.1 体外抗氧化性 |
3.3.2 体外抗肿瘤活性的评价 |
3.3.3 计算与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体外抗氧化活性 |
3.4.2 体外抗肿瘤活性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孢菇多糖组分的纯化及分子量分析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4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4.1 自溶前后双孢菇多糖的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 |
4.4.2 自溶前后双孢菇多糖的凝胶柱层析纯化 |
4.4.3 自溶前后双孢菇多糖的分子量测定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双孢菇多糖的离子交换层析纯化 |
4.5.2 双孢菇多糖的葡聚糖凝胶层析纯化 |
4.5.3 双孢菇多糖分子量测定分析 |
4.6 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7)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蒙古白丽蘑药理活性的研究 |
1.2 蒙古白丽蘑化学成分研究 |
1.3 蒙古白丽蘑生物学性质 |
1.4 蒙古白丽蘑发酵研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本文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与发酵菌丝体化学成分分析 |
2.1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并与其他9种食用菌营养成分对比研究 |
2.2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化学成分分析 |
2.3 蒙古白丽蘑菌丝体高密度深层发酵条件优化 |
2.4 发酵菌丝体生物学鉴定 |
2.5 蒙古白丽蘑发酵菌丝体与子实体营养成分及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
2.6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不同组分抗肿瘤活性相关机理研究 |
3.1 蒙古白丽蘑总多糖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
3.2 蒙古白丽蘑总蛋白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
3.3 蒙古白丽蘑化学提取物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
3.4 实验结果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蒙古白丽蘑甾醇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及相关机理研究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
4.3 蒙古白丽蘑ET与ED两种单体化合物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蒙古白丽蘑治疗肿瘤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 |
5.1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蒙古白丽蘑治疗肿瘤高通量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的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蒙古白丽蘑降血糖作用研究 |
7.1 蒙古白丽蘑总多糖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
7.2 蒙古白丽蘑水提液(WLM)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
7.3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
7.4 实验结果 |
7.5 小结与讨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略缩语表 |
附录 A 蒙古白丽蘑宏观形态 |
附录 B 市场常见蘑菇 |
附录 C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GC-MS离子流图 |
附录 D(1)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LC-MS离子流图 |
附录 D(2) 蒙古白丽蘑菌丝体LC-MS离子流图 |
附录 E H22荷瘤小鼠 |
附录 F H22荷瘤小鼠脏腑器官及肿瘤 |
附录 G(1) 糖尿病模型鼠 |
附录 G(2) 糖尿病模型鼠 |
附录 H 深层发酵用菌种及生物反应器类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酵母细胞壁对梨和番茄果实采后病原真菌抗性的诱导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实采后病害 |
1.1.1 果实采后病害是导致采后经济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
1.1.2 病原微生物 |
1.2 诱导抗性防治果实采后病害 |
1.2.1 物理防治 |
1.2.2 化学防治 |
1.2.3 生物防治 |
1.3 诱导抗性机理研究 |
1.3.1 诱导抗性分类 |
1.3.2 系统获得性抗性 |
1.3.3 诱导系统抗性 |
1.3.4 其他机制 |
1.4 植物激素与诱导抗性 |
1.4.1 SA信号通路 |
1.4.2 JA信号通路 |
1.4.3 ET信号通路 |
1.5 酵母细胞壁多糖的研究现状 |
1.5.1 细胞壁的结构 |
1.5.2 酵母细胞壁多糖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
1.5.3 酵母细胞壁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
1.6 酿酒酵母在食品中的应用 |
1.7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构想 |
1.8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酵母细胞壁诱导梨果实青霉病抗性的物质基础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2 培养基、果实、酵母和病原菌 |
2.2.3 酵母灭活菌体的制备 |
2.2.4 酵母细胞壁的制备 |
2.2.5 细胞壁葡聚糖、几丁质和甘露糖蛋白的制备 |
2.2.6 不同酵母菌对梨果实采后青霉病的防治效果 |
2.2.7 不同酵母灭活菌体对诱导梨果实青霉病抗性的影响 |
2.2.8 不同酵母细胞壁对诱导梨果实青霉病抗性的影响 |
2.2.9 不同酵母细胞壁组分分析 |
2.2.10 酵母细胞壁各提取物含量测定 |
2.2.11 酵母细胞壁不同组分对梨果实青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 |
2.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活体酵母对梨果实采后青霉病的直接抑制效果 |
2.4.2 不同酵母灭活菌体对诱导梨果实采后青霉病抗性的影响 |
2.4.3 不同酵母细胞壁对诱导梨果实采后青霉病抗性的影响 |
2.4.4 不同酵母细胞壁组分分析 |
2.4.5 酵母细胞壁各提取物含量测定 |
2.4.6 酵母细胞壁β-1,3-D-葡聚糖对诱导梨果实青霉病抗性的影响 |
2.4.7 酵母细胞壁β-1,6-D-葡聚糖对诱导梨果实青霉病抗性的影响 |
2.4.8 酵母细胞壁甘露糖蛋白对诱导梨果实青霉病抗性的影响 |
2.4.9 酵母细胞壁几丁质对诱导梨果实青霉病抗性的影响 |
2.5 讨论 |
第三章 酿酒酵母细胞壁几丁质的结构鉴定及对番茄果实抗性的诱导作用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2 果实、酵母与病原菌培养 |
3.2.3 酵母细胞壁几丁质结构鉴定 |
3.2.4 酵母细胞壁几丁质对番茄果实灰霉病抗性的影响 |
3.2.5 细胞学变化 |
3.2.6 酶活性测定 |
3.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3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酿酒酵母细胞壁几丁质化学结构鉴定 |
3.4.2 酵母细胞壁几丁质对番茄果实灰霉病抗性的影响 |
3.4.3 几丁质对番茄果实活性氧及胼胝质积累的影响 |
3.4.4 几丁质对番茄果实生理的影响 |
3.4.5 几丁质对番茄果实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6 几丁质对番茄果实水杨酸信号通路的影响 |
3.4.7 几丁质对番茄果实茉莉酸信号通路的影响 |
3.4.8 几丁质对番茄果实乙烯信号通路的影响 |
3.5 讨论 |
第四章 酿酒酵母细胞壁β-1,3-D-葡聚糖的结构鉴定及生防效力评价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仪器设备 |
4.2.2 果实与菌种 |
4.2.3 酿酒酵母细胞壁β-1,3-D-葡聚糖化学结构鉴定 |
4.2.4 β-1,3-D-葡聚糖对梨果实采后青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 |
4.2.5 酿酒酵母细胞壁β-1,3-D-葡聚糖对扩展青霉孢子在体外和体内生长的影响 |
4.2.6 扫描电镜 |
4.2.7 抗性基因表达 |
4.2.8 酵母细胞壁几丁质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酿酒酵母细胞壁β-1,3-D-葡聚糖化学结构鉴定 |
4.4.2 β-1,3-D-葡聚糖对梨果实采后青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 |
4.4.3 体内和体外试验 |
4.4.4 扫描电镜 |
4.4.5 β-1,3-D-葡聚糖对梨果实病原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6 β-1,3-D-葡聚糖处理对梨果实品质参数的影响 |
4.5 讨论 |
第五章 酵母细胞壁葡聚糖合成相关基因Rho1 的遗传转化及生防效力评价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仪器设备 |
5.2.2 果实与培养基 |
5.2.3 菌种与质粒 |
5.2.4 酿酒酵母基因组DNA提取 |
5.2.5 目的基因扩增 |
5.2.6 重组载体的构建 |
5.2.7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转化 |
5.2.8 酿酒酵母电转化 |
5.2.9 重组酵母SC/Rho1 的诱导表达 |
5.2.10 酵母细胞壁的制备 |
5.2.11 酵母细胞壁多糖组分分析 |
5.2.12 重组酿酒酵母(SC/Rho1)细胞壁对诱导梨果实青霉病抗性的影响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酿酒酵母Rho1 基因获取 |
5.3.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转化及鉴定 |
5.3.3 酿酒酵母电转化及鉴定 |
5.3.4 重组酿酒酵母SC/Rho1 的诱导表达 |
5.3.5 重组酵母细胞壁组分分析 |
5.3.6 重组酵母菌株SC/Rho1 细胞壁对诱导梨果实青霉病抗性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六章 酵母细胞壁β-1,3-D-葡聚糖对诱导梨果实青霉病抗性的转录组学分析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主要仪器设备 |
6.2.2 果实、病原菌 |
6.2.3 梨果实组织样品制备 |
6.2.4 梨果实组织总RNA提取 |
6.2.5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测序及数据过滤 |
6.2.6 数据的组装及基因功能注释 |
6.2.7 基因定量及差异基因筛选 |
6.2.8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和Pathway功能分析 |
6.2.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6.3 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测序数据过滤 |
6.4.2 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
6.4.3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 |
6.4.4 差异基因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6.4.5 转录组中差异表达基因RT-qPCR的验证 |
6.5 讨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酵母β-1,3-葡聚糖的制备工艺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啤酒废酵母简介 |
2 β-葡聚糖的来源与结构 |
3 酵母β-1,3-葡聚糖的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
3.1 免疫调节作用 |
3.2 抗肿瘤作用 |
3.3 抗氧化作用 |
3.4 抗辐射作用 |
3.5 降血脂作用 |
4 酵母β-1,3-葡聚糖的应用 |
4.1 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
4.2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4.3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
5 酵母β-1,-3-葡聚糖的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5.1 酸法 |
5.2 碱法 |
5.3 酸碱结合法 |
5.4 碱-酶法 |
5.5 自溶-酶-碱法 |
5.6 诱导自溶-碱法 |
5.7 超声-酶-碱法 |
5.8 微波辅助-碱-酶法 |
5.9 自溶超声波耦合法 |
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6.1 研究内容 |
6.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酵母β-1,3-葡聚糖的制备工艺及优化 |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2 酵母β-葡聚糖提取工艺方法及工艺优化 |
2.2 碱性蛋白酶与酵母抽提酶酶解条件的优化 |
2.2.1 碱性蛋白酶酶解次数的确定 |
2.2.2 酵母抽提酶酶解次数的确定 |
2.2.3 两种蛋白酶的混合使用 |
2.2.4 碱性蛋白酶酶解反应条件的优化 |
2.2.5 酵母抽提酶酶解反应条件的优化 |
2.2.6 正交实验确定碱性蛋白酶与酵母抽提酶最佳酶解条件 |
2.3 高温抽提时间对甘露聚糖的影响 |
2.4 酵母β-葡聚糖提取工艺方法的确证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酵母β-葡聚糖提取过程中蛋白酶的选择 |
3.2 碱性蛋白酶酶解次数的确定 |
3.3 酵母抽提酶酶解次数的确定 |
3.4 碱性蛋白酶与酵母抽提酶的混合使用 |
3.5 碱性蛋白酶酶解条件的优化 |
3.5.1 酶解时间的优化 |
3.5.2 酶解温度的优化 |
3.5.3 加酶量的优化 |
3.5.4 酶解pH值的优化 |
3.6 酵母抽提酶酶解条件的优化 |
3.6.1 酶解时间的优化 |
3.6.2 酶解温度的优化 |
3.6.3 加酶量的优化 |
3.6.4 酶解pH的优化 |
3.7 正交实验确定碱性蛋白酶的最佳酶解条件 |
3.8 正交实验确定酵母抽提酶的最佳酶解条件 |
3.9 高温抽提时间对甘露聚糖含量的影响 |
3.10 酵母β-葡聚糖提取工艺的确证 |
4 结论 |
第三章 酵母β-葡聚糖提取过程中各指标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苯酚-硫酸法总糖含量测定 |
2.1.1 溶液的配制 |
2.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1.3 酵母葡聚糖的水解 |
2.2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2.1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
2.3 酵母葡聚糖与甘露聚糖含量的测定 |
2.3.1 气相色谱分析(GC)简介 |
2.3.2 糖腈乙酸酯衍生物的制备 |
2.3.3 气相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苯酚-硫酸法多糖含量测定 |
3.2 凯氏定氮法蛋白质含量测定 |
3.3 气相色谱确定甘露糖的含量 |
4 结论 |
第四章 酵母β-葡聚糖性质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酵母β-葡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2 酵母β-葡聚糖的气相色谱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酵母β-葡聚糖的外观性状 |
3.2 酵母β-葡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 酵母β-葡聚糖的气相色谱分析 |
4 结论 |
第五章 酵母β-葡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给药与取样 |
2.2 肠道菌的培养 |
3 结果与讨论 |
4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粘红酵母色素及胞外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酵母菌药用价值的开发概况 |
1.1 酵母菌的基本概况 |
1.2 酵母菌的药用价值与开发 |
2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2.1 类胡萝卜素基本概况 |
2.2 类胡萝卜素的结构特征及生产方式 |
2.3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3 活性氧产生及清除的机制 |
3.1 活性氧的概况和产生机制 |
3.2 ROS的清除机制 |
4 色素抗氧化药效机制的研究进展 |
4.1 生物色素对Nrf2/ARE途径的影响 |
4.2 生物色素对NFκB途径的影响 |
4.3 生物色素对MAPK途径的影响 |
5 真菌多糖的研究进展 |
5.1 真菌多糖的概况 |
5.2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二章 红酵母色素的提取与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菌株 |
1.2 实验试剂 |
1.3 培养基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红酵母色素的提取 |
2.2 红酵母色素的检测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β-胡萝卜素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
3.2 红酵母色素提取物β-胡萝卜素含量测定及β-胡萝卜素产量的计算 |
3.2.1 β-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3.2.2 粘红酵母中β-胡萝卜素产量的计算 |
4 小结 |
第三章 多糖的提取与检测 |
1 红酵母胞外多糖的提取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红酵母胞外多糖的分析 |
2.1 红酵母胞外多糖含量测定 |
2.2 糖醛酸含量测定——硫酸-咔唑法 |
2.3 蛋白含量测定——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染料结合法) |
2.4 粘红酵母胞外多糖产量的计算 |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多糖含量的测定 |
3.2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3.3 蛋白含量的测定 |
3.4 粘红酵母胞外多糖产量 |
4 小结 |
第四章 红酵母色素体外细胞抗氧化活性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菌株及细胞株 |
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3 培养基及其他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RAW264.7细胞的培养 |
2.2 红酵母色素对RAW264.7细胞细胞毒活性的测定 |
2.3 H_2O_2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
2.4 红酵母色素对体外细胞活性氧(ROS)产生的影响 |
2.5 粘红酵母色素提取物对RAW264.7细胞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6 粘红酵母色素对RAW264.7细胞HO-1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 |
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色素提取物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4.2 H202刺激浓度的确定 |
4.3 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 |
4.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
4.5 Real-Time PCR法检测不同浓度红酵母色素对RAW264.7细胞内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6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HO-1蛋白表达情况 |
5 小结 |
第五章 红酵母胞外多糖对RAW264.7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菌株及细胞株 |
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1.3 培养基及其他溶液的配制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红酵母胞外多糖对RAW264.7细胞细胞活性的影响 |
2.2 Griess法检测红酵母胞外多糖对RAW264.7细胞释放NO含量的影响 |
2.3 Real-Time PCR检测粘红酵母胞外多糖对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多糖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3.2 Griess法检测红酵母胞外多糖对RAW264.7细胞释放NO含量的影响 |
3.3 Real-Time PCR法检测RAW264.7细胞相关炎症因子基因表达情况的变化 |
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1 结果与讨论 |
1.1 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含量检测 |
1.2 粘红酵母色素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
1.3 粘红酵母胞外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
2 结论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啤酒酵母胞壁多糖抑制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硫酸化酵母葡聚糖的药理、毒理及临床应用研究[D]. 刘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草本多糖合剂调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极化抗结肠癌研究[D]. 曾美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啤酒糖化过程大麦麦芽阿拉伯木聚糖的降解[D]. 孙军勇. 江南大学, 2020
- [4]酵母β-葡聚糖改性及其定量检测方法研究[D]. 王亚静.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脉冲电场对诱导酿酒酵母自溶及其自溶产物品质影响的研究[D]. 杨更.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自溶对双孢菇多糖体外活性的影响研究[D]. 郭慧. 暨南大学, 2020(03)
- [7]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王晓岩.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8]酵母细胞壁对梨和番茄果实采后病原真菌抗性的诱导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D]. 孙翠. 浙江大学, 2019
- [9]酵母β-1,3-葡聚糖的制备工艺及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D]. 于明秀. 山东大学, 2017(05)
- [10]粘红酵母色素及胞外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D]. 陈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