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医院护理见闻(论文文献综述)
柏晓斐[1](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文中提出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并未提出“军队形象”的概念,但其对八路军的形象给予了足够重视,为塑造八路军良好形象进行了持久努力。本研究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党史学、历史学为基础,借鉴或运用传播学、形象学、宣传学、图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解决中共为何形塑八路军、如何形塑八路军、最终达到了何种效果、产生了何种影响的系列问题。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积极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征前线。同时,中共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其中发动广大的群众参加抗战则是最重要一环。但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华北民众对中共及其军队存在误解,这使刚出征的八路军在动员、组织群众以及作战、生活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这不仅关乎全面抗战路线的践行效果,更直接影响着八路军的生存与发展。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打破民众的既存认知,消除误解,就成为中共必须迫切开展的工作。而随着抗战的推进,出于对中共的戒备和敌视,国民党不断造谣八路军“游而不击”,并诬蔑八路军“袭击友军”“擅自行动”,“破坏抗战”。日伪也积极进行宣传战,诬称八路军不堪一击,欺压百姓,并附和国民党,造谣八路军不对日作战,袭击国民党军队。受国民党、日伪造谣和诬蔑的影响,民间舆论一度也质疑或批评八路军未尽力抗战,妨害抗战。这又要求中共形塑八路军的活动必须持久开展。军队形象的塑造,以军队形象的定位为前提。全面抗战初期,立足于全国对日抗战的要求,依据红军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敌强我弱之实际,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快速找准了八路军的形象定位。在政治上,保证并声明八路军仍旧是党领导的军队;同时指出八路军依旧是人的军队,将为人民而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作风纪律上,强调要保持红军的优良作风,即官兵一致、民主团结,战斗勇敢、主动灵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等;同时仍旧要执行铁的纪律。在军事上,包含着两个互相依存并向前发展的方面:一是八路军将执行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二是,基于前,在地位和责任上,八路军将逐渐从战略支队转变为起决定作用和直接打垮日军的力量。军队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源像和媒介传播,但源像是媒介传播的依据。这就要求八路军在日常中必须有能获得外界认可的表现。对此,中共依据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并使之逐渐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建设,巩固了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进一步严格了八路军的群众纪律,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进行了整军运动与有限度的正规化,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同时,面对国民党破坏团结的新情况,始终不放弃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从而夯实了八路军坚决抗战、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乐于同国民党合作等形象的根本,为中共通过不同媒介和方法展示八路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夯实八路军形象根本的同时,中共借助多种媒介和方法对八路军的形象信息进行传播扩散。文字方面,主要借助报刊或标语口号宣传八路军的战绩、战斗英雄、与民众良好的关系以及坚持和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对友军的帮助,并驳斥国民党的造谣等;语音方面,通过大量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阐释八路军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力争并取得了军民团结、有着严格的纪律,并直接驳斥国民党诬蔑等,还利用广播电台宣传八路军的战绩等;文艺方面,积极利用歌、剧、图画、照片和电影等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爱护民众并赢得了民众支持、艰苦奋斗等等。同时,抗战时期诸多中外记者和观察家曾进入中共根据地观察和考察,中共借机向他们大力展示八路军,通过接受采访,进行座谈,作报告,带领到访者参观部队、医院和作战前线等方式宣传了八路军以有效的战略战术坚决作战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有着优良的作风和纪律达到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还积极维护同国民党合作等。军队形象最终作为认知主体对军队的评价和言说而存在。在中共形塑八路军之“行”与“言”的影响下,不同认知主体对八路军都持有认可态度。根据地民众认为八路军能打、有办法、不怕死,而且纪律严明,与民一家。日伪在事实上承认八路军的游击战登峰造极,并认为八路军是最坚决的抵抗者,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且纪律极严,获得了民众支持。外国记者和观察家也认为八路军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坚决抗战并乐于同国民党合作,还有着官兵一致、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在国统区民间舆论的真实言说中,八路军同样也是积极抗战、战绩优良,且纪律严明,重视民众并获得了民众支持。良好的军队形象具有重要感召力,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首先使八路军获得了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八路军发展壮大和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原因。其次扩大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影响,成为中共和八路军在根据地之外获得支持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共战时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的构建,也与中共形塑八路军有密切关系。
吴利平,钟兴明,阳建国,董利英[2](2019)在《香港玛丽医院急诊科见闻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参观香港玛丽医院急诊科,介绍了其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出主动更新思想观念,加强学习。通过借鉴玛丽医院的科学管理经验及先进的急诊抢救制度,注重细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我们才能在医疗市场竞争中赢得患者,进而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白舸[3](2019)在《基于GROW教练模型构建内蒙古某三甲医院护士分层培训体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Goal-运用GROW教练模型设计护士分层培训的研究路线;了解三甲医院临床护理人员的分层培训需求;制定三甲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分层培训的内容;为规范护士分层培训体系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1)Reality-采用《护士培训现状和培训内容需求调查问卷》对研究医院各层级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护士目前的培训现状和对培训内容的需求;(2)Option-充分查阅现有的文献,并结合现状和需求的调查结果,拟定《护士分层培训体系》初稿。并运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根据条目的重要性程度进行定量评分。结合筛选指标和专家意见,对各级内容进行梳理,初步形成《护士分层培训体系》;(3)Way forward-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级指标权重,从而进行层次单排序、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确定分层体系是否有逻辑混乱,最终形成护士分层培训体系。结果(1)护士培训需求的调查:N0、N1层级的护士,最高培训需求为专业知识;N2、N3层级的护士,最高培训需求为专业技术;N4层级的护士,最高培训需求为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护士长最高培训需求为行政管理能力。护士分层等级、胜任工作情况、是否希望接受更多的培训和接受培训时间对护士的培训需求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护士对培训内容的总体为4.09±0.55。培训内容需求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专业技术、人文素质和专业知识;(2)护士分层培训体系的专家函询:两轮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0%和100%。专家权威程度为0.91±0.04,两轮函询的总体协调系数分别为0.566和0.607,经过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01;(3)护士培训体系的指标权重设置: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比例为专业知识(0.3488)、专业技术(0.3488)、人文素质与自我发展(0.1163)、教学科研(0.1163)、护理管理能力(0.0698)。对培训体系进行一致性检验,各级指标的一致性比例均等于0。结论(1)通过护士培训现状和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护理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培训需求,护士的培训需求受护士分层等级、胜任工作情况、接受培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从这些影响因素中可以看出护理人员越来越注重对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护士对于培训内容的需求更倾向于专业技能、人文素质等方面。不同层级护士的最高培训需求符合各层级护士的能力要求;(2)通过Delphi法和AHP法结合,建立的护士分层培训体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人文素质与自我发展、教学科研、护理管理5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149个三级指标。培训体系的设置符合逻辑,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3)本研究建立的护士分层培训体系具有层次鲜明的结构特点,各层级护士的分层培训重点与护士的分层培训需求一致,并符合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能力要求体现了护士成长与发展的需求。
陈佳丽[4](2018)在《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文中认为知识是时间延续的问题,它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中进行传承;知识的流通并非单向度传递,它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传播;知识拥有不同的面貌,新旧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媒介都可能为知识传承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媒介或许能为看待历史提供新的思考与视野。通过媒介,能将此处与彼处相连接形成社会,将过往与当下相连接形成延续。于是媒介如何将新知识传递扩展到更宽广的空间,便被赋予了新意义。熟悉并认同陌生的知识或许是关于传播的问题。西方卫生知识与其他知识不同,社会变革使它上升至关乎社会文明、国家兴盛、种族存亡的层面,进而完成由外来知识到常识准则的演变。从卫生史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多关注卫生的政治性,或卫生是非对错的讨论。但值得思考的是,如若将西方卫生知识放置到传播过程中去探讨,便会发现其他值得讨论的问题。当有悖于传统知识体系的西方卫生知识传入时,媒介扮演了什么角色?时人因何理由、经由何种媒介接受了这种陌生的知识?其中是否存在争论?知识的传播者如何使它被信任?本文的主旨便是讨论近代中国媒介环境的变化与西方卫生知识生产流通之间的关系。全文按时间顺序铺成,以不同的媒介环境为分期,探寻每个社会阶段媒介对西方卫生知识传播产生的影响。将西方卫生知识的传播过程放在政治变革和技术发展的整体背景中去看待,阐述新知识经过何种媒介传入中国并落地生根,进而探究媒介与知识、媒介与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关系。根据媒介学理论对媒介的解释,每一章节阐述不同的媒介形态对知识的影响。具体分为译着对明清时期西方卫生知识输入的作用、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的建立、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的塑造、新式出版环境对西方卫生知识的普及四个阶段。依托史料,从媒介环境的视野揭示作为外来知识的西方卫生知识逐步成为国人常识的过程。通过具体论述可以发现,不同的媒介形态呈现出西方卫生知识不同的面貌,它表现为处方和就医环境、政治观点、新政实践、行为准则……耶稣会士翻译的译着使知识局限在特定阶层,内容以西方古典医学知识为基础;新教传教士创办的新机构使知识摆脱空间限制和阶层局限流传开来,内容集中在用水、环境与防疫方面;现代报刊呈现了知识精英将西方卫生与民族、文明、国家相关联的过程,传统知识改造与西方知识认同同步;教科书等出版物和视觉媒介将知识精英与政府机构挑选的知识普及给民众,最终成为国民认知的现代卫生常识。总体而言,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带来新的环境。将媒介的政治经济属性与知识的社会属性相连接,便会发现不同知识间此消彼长。当媒介史、知识史与社会变革等时空背景在一起时,媒介形态演变与叠加所带来的变化,使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演变过程更为清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媒介史的视角来看待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生产流通的过程。第一,通过对大量报刊、书籍等史料的爬梳,展现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实际上是知识、媒介、社会等因素多重交织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选择、融合、遗失的相互关系;第二,从媒介与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看待历史情景中的媒介实践,丰富健康传播史相关研究。
凡国华,林征,王林兰[5](2018)在《香港医院全人护理模式启示及借鉴》文中研究指明全人护理模式是现代医学发展下产生的全新护理概念,是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进行生理、心理、社会、灵性合一的护理,引导患者有尊严地进行正确的治疗及康复[1],为患者提供全程、连续的护理。这种护理模式与我们内地开展全程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不谋而合,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现将学习收获汇报如下。1医院概述玛丽医院为香港大学附属医院,于1937年建院,是一所大型公立医院,也是港岛区最大的急症
张佩华,张赛今,夏伟丹,姜红晓,黄小琼[6](2016)在《香港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见闻》文中研究说明香港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简称东区医院)为香港东联网的龙头医院。东区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实行手-供一体化管理的模式,使供应室的无菌室真正成为手术室的后花园,手术器械包存放在供应室无菌室,每天定点配送器械包,三个班次的常规性交班制度,保证手术器械的正常供应;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多种措施保障员工自身健康,全面取消棉布材料,采用无纺布材料包装手术器械,避免棉絮纤维对人体的损害;严格的人员培训和上岗制度保证工作质量的同质化;完善的信息系统为质量放行保障护航;人性化的工作氛围,严谨的工作态度,给内地供应室护理管理者以启迪。
陈怡,刁佳,晏婷婷[7](2015)在《2004—2013年基于SCIE的我国护理科研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统计分析近10年SCI收录的我国护理学论文,研究我国护理学科研现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4—2013年SCI-EXPANDED数据库中收录的我国护理学论文,统计论文的作者、作者机构、获得基金资助情况、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内容。结果 2004—2013年我国共有1 370篇有关护理学科的论文被SCI收录,论文数量逐年增长,论文类型以研究性论着为主,与美国合作发表的论文最多,以香港地区大学护理学院的研究者发表的论文最多,基金资助也以香港地区为最多,内地的论文和基金资助均相对较少,1 370篇论文平均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1.98,以IF<3为最多,占85.91%,平均每篇被引5.36次,IF较高和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均与循证护理内容有关。结论从2004—2013年SCI收录的我国护理学论文分析,我国总体护理科研水平尤其是内地护理科研水平仍较低,国家应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加强护理科研基金项目的投入,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护理科研的交流与合作,内地要加强与港台地区的联系,注重发展循证护理和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医护理的研究。
戴冬梅,黄懿[8](2013)在《依托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实施战区护理管理拓展培训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分析依托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实施战区护理管理拓展培训的效果。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2001-2012年赴香港访学的45名护理管理及相关人员和参加基金会义工专家到我区义务讲学授技培训班的234名学员,了解培训情况。结果拓展培训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一致认可,参加培训人员均能总结、传授和运用香港先进的护理管理理念、方法与技能,提升了护理水平,促进了学科发展。结论通过培训,加强了我区与香港护理专业交流,提升了战区医院、疗养院护理管理水平,在指导管理创新、拓展护理服务、弘扬公益精神、培育优秀团队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陈杰,张海燕[9](2012)在《病区护理工作岗位设置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1]中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全
张亚丽[10](2012)在《香港医院护理管理见闻》文中提出应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的邀请,笔者于2010年11月13—27日,与来自八个不同省市的20名护理同仁一道赴港交流学习。期间参观了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明爱医院、玛嘉烈医院、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医院,并在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学习,初步了解了香港医疗卫生发展与护理管理的现状,感受到了香港医院管理的严谨与科学、护理人员的团结、敬业、慎独的精神,学到了先进的护理管理理念与管理知识,看到了内地与香港护理管理中存在的差距,受益匪浅。现报道如下。一、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86年1月,初名为中国护士训练及教育信托基金,由姚瑞棠、罗吴翘英、韦婉静、梁宝剑、谢永慈五位香港护士担任信托人,负责筹集资金,以资助国内护士来港培训、进修、学习、考察、参观、交流等专业活动。1987年12月依香港公司条例注册为香港护士
二、香港医院护理见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医院护理见闻(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0.1.1 选题缘由 |
0.1.2 研究意义 |
0.2 学术史回顾 |
0.2.1 军队形象塑造研究 |
0.2.2 八路军形象塑造及与八路军形象塑造问题相关的研究 |
0.2.3 已有研究评价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0.4.1 创新之处 |
0.4.2 不足 |
0.5 概念界定 |
第1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缘起与动因 |
1.1 践行全面抗战路线与八路军立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1 中国走向全面抗战与红军改编出征 |
1.1.2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八路军的抗战路线 |
1.1.3 华北民众对中共军队的既存认知及其影响 |
1.2 应对多方对八路军诋毁、造谣或质疑的客观要求 |
1.2.1 国民党的舆论诋毁与造谣 |
1.2.2 日伪的舆论攻击与造谣 |
1.2.3 民间舆论的误解与质疑 |
第2章 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 |
2.1 政治形象定位 |
2.1.1 党领导的军队 |
2.1.2 人民的军队 |
2.2 作风纪律形象定位 |
2.2.1 作风优良 |
2.2.2 纪律严明 |
2.3 军事形象定位 |
2.3.1 敌我军事实力的审度 |
2.3.2 游击战争:灵活的战略战术与从战略支队到起决定作用 |
第3章 夯实形象根本:积极作战、加强军队建设与维护国共合作 |
3.1 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 |
3.1.1 配合友军作战与展开战略部署 |
3.1.2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创建根据地 |
3.1.3 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 |
3.1.4 在严重困难中坚持敌后抗战 |
3.1.5 反攻与夺取抗战胜利 |
3.2 加强军队建设 |
3.2.1 八路军的思想政治建设 |
3.2.2 八路军的作风纪律建设 |
3.2.3 开展整军运动与八路军的正规化建设 |
3.3 积极维护国共合作 |
3.3.1 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维护 |
3.3.2 国民党计划闪击延安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再次维护 |
第4章 多样“发声”与“展示”:积极宣传八路军 |
4.1 文字宣传 |
4.1.1 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 |
4.1.2 标语口号的运用 |
4.2 语音宣传 |
4.2.1 讲与说: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 |
4.2.2 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军事宣传 |
4.3 形象宣传 |
4.3.1 歌、剧的创作及其表演 |
4.3.2 图画:年画、壁画等宣传画的运用 |
4.3.3 图像:电影、照片的拍摄与传播 |
第5章 人际宣传的典范运用:“他者”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1 1937-1939 年外国记者和观察家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2 1940年陈嘉庚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3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4 美军延安观察组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5.5 国民党将领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
第6章 来自“他者”的肯定: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 |
6.1 根据地民众言说中的八路军 |
6.1.1 军事形象:能打、有办法、不怕死 |
6.1.2 政治、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一家亲 |
6.2 日伪言说中的八路军 |
6.2.1 军事形象:登峰造极的游击战 |
6.2.2 政治形象:最坚决的抵抗者、政治信仰坚定 |
6.2.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极严、军民协力 |
6.3 外国记者和观察者言说中的八路军 |
6.3.1 军事形象: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 |
6.3.2 政治形象:坚定的抗战者、真诚的合作者 |
6.3.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团结、艰苦奋斗 |
6.4 国统区舆论对八路军的真实言说 |
6.4.1 政治、军事形象:积极抗战、乐于同国民党合作 |
6.4.2 作风纪律形象:官兵一致、纪律严明、军民关系融洽 |
第7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历史影响 |
7.1 获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
7.1.1 参军 |
7.1.2 支前、拥军、劳军 |
7.1.3 掩护、救护八路军 |
7.1.4 收集、传递情报,掩护物资 |
7.2 扩大影响与获得国内外社会各界支持 |
7.2.1 中外记者和观察家对中共、八路军的宣传与支持 |
7.2.2 少数国民党将领对中共和八路军的协助 |
7.3 回击质疑与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之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香港玛丽医院急诊科见闻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香港医院整体布局及管理 |
香港急诊医学发展概况 |
香港现有急诊体系介绍 |
香港玛丽医院急诊科概况 |
玛丽医院急诊科特色 |
1. 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2. 预检分流制度。 |
3. 急诊专职医生及急诊运行模式。 |
4. 急诊抢救室的特点。 |
5. 急诊科的临床路径及ECMO。 |
6. 细节决定成败。 |
体会与启示 |
(3)基于GROW教练模型构建内蒙古某三甲医院护士分层培训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Goal-文献回顾及研究设想 |
1.1 护士分层培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GROW教练模型 |
1.3 研究相关概念 |
1.4 研究设想 |
第二部分 Reality-护士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部分 Option-护士分层培训内容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中国注册护士能力架构对培训内容设置的启示 |
3.2 对象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部分 Way forward-护士分层培训体系的权重设置和体系建立 |
4.1 对象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部分 全文总结 |
5.1 本研究总结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4 下一步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媒介与知识 |
1.1.2 理解媒介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卫生含义内涵研究 |
1.2.2 关于卫生叙事方式研究 |
1.2.3 关于卫生传播媒介研究 |
1.2.4 关于卫生研究路径研究 |
1.2.5 结论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
1.3.1 研究限定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视角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1.4.1 创新点 |
1.4.2 难点 |
2 明清译着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入华 |
2.1 偏隅一方的知识 |
2.1.1 中国传统卫生知识 |
2.1.2 西方卫生知识演变 |
2.2 暗流涌动的知识 |
2.2.1 耶稣会士:译着传教 |
2.2.2 中国文人:不变应之 |
2.3 小结 |
3 新机构与西方卫生知识之建立(1840-1898) |
3.1 本章概说 |
3.2 建立知识的机构 |
3.2.1 医院诊所:新空间新体验 |
3.2.2 书馆学会:新机构新启蒙 |
3.3 迁移知识的报馆 |
3.3.1 外文报刊:引入新知的模板 |
3.3.2 中文报刊:传播新知的效仿 |
3.4 小结 |
4 现代报刊对西方卫生知识之塑造(1898-1911) |
4.1 本章概说 |
4.2 再造知识的报刊 |
4.2.1 报刊之新景象 |
4.2.2 报刊中的卫生 |
4.2.3 知识之新呈现 |
4.3 小结 |
5 媒介新环境与现代卫生知识之普及(1911-1937) |
5.1 本章概说 |
5.2 出版界:卫生知识的销售 |
5.2.1 教科书:普及卫生常识 |
5.2.2 .卫生广告:萌生知识经济 |
5.3 学术界:卫生知识的分类 |
5.3.1 学科教学:改变课程设置 |
5.3.2 专业期刊:提升学术意识 |
5.3.3 工具丛书:重建卫生图谱 |
5.4 读者与民众:卫生知识的获得 |
5.4.1 可视可听:卫生的形象化 |
5.4.2 信任与否:遗失传统卫生 |
5.5 小结 |
6 结论 |
6.1 转型呈现:知识、社会、媒介多重交织的过程 |
6.2 卫生释义:选择、融合、遗失相互作用的结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1874年-1907年[上海]《万国公报》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
附录二 1876年-1892年《格致汇编》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
附录三 1864 年-1885年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CONSULAR GAZETTE(1870-1941)关于卫生的篇目 |
附录四 1904年-1919年《东方杂志》关于医学卫生的篇目 |
附录五 其他报刊关于卫生的篇目 |
附录六 1903年-1911年《北洋官报》关于卫生的篇目 |
附录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目录 |
(5)香港医院全人护理模式启示及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 医院概述 |
2 护理管理架构及护理理念 |
3 以人为本、全面系统的全人护理模式 |
3.1 人性化的环境设施和细致周到的基础护理满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 |
3.2 体贴入微的心理支持和随处可见的义工服务满足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 |
3.3 尊重个人信仰和随时提供帮助的特殊服务满足患者的灵性需求 |
3.4 成熟完善的善终服务和家庭支持温暖患者的回归之路 |
3.5 全程连续、多元协作的团队治疗满足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需求 |
4 启示及借鉴 |
4.1 树立全人服务理念, 尊重患者需求 |
4.2 开展多元团队服务, 促进病人康复 |
4.3 开展舒缓治疗, 提供延伸服务 |
4.4 提升专科护理水平, 发挥团队作用 |
(6)香港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见闻(论文提纲范文)
供应室管理模式 |
人性化管理落在细节之处 |
完善的信息系统为质量放行保障护航 |
统一的绩效管理模式 |
小结 |
(7)2004—2013年基于SCIE的我国护理科研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检索方法 |
2统计结果分析 |
3讨论 |
4结语 |
(8)依托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实施战区护理管理拓展培训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调查工具 |
1.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1.3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赴香港访学形式调查 |
2.2 赴香港访学内容调查 |
2.3 基金会义工专家讲学授技培训班的评价 |
3 讨论 |
3.1 统筹确定访学人员和培训内容 |
3.2 对培训情况的反馈 |
3.2.1 香港医院与护理印象 |
3.2.2 对培训形式及合理性的分析 |
3.2.3对访学内容及必要性的分析 |
3.2.4 基金会义工专家讲学授技培训班学员满意度分析 |
3.3 培训效果的体现 |
3.3.1 指导管理创新 |
3.3.2 拓展护理服务 |
3.3.3 弘扬公益精神 |
3.3.4 培育优秀团队 |
(9)病区护理工作岗位设置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内地病区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设置 |
1.1 护理组长 |
1.2 责任护士 |
1.3 护理教学秘书 |
1.4 住院总护师 |
1.5 专科护士 |
1.6 文秘 |
1.7 助理护士 |
2 不同岗位的排班组合方式 |
3 我国内地与香港、台湾地区及美国病区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设置的比较分析 |
3.1 病区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设置应确保责任制整体护理的落实 |
3.2 病区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设置应充分考虑不同医院在功能定位及临床支持系统上的差异 |
3.3 病区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设置应充分考虑护士的职业发展 |
4 小结 |
四、香港医院护理见闻(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D]. 柏晓斐. 湘潭大学, 2020(12)
- [2]香港玛丽医院急诊科见闻与启示[J]. 吴利平,钟兴明,阳建国,董利英. 医院管理论坛, 2019(05)
- [3]基于GROW教练模型构建内蒙古某三甲医院护士分层培训体系的研究[D]. 白舸.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4]传播与流变 ——媒介视野下西方卫生知识在近代中国的流通(1840-1937)[D]. 陈佳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1)
- [5]香港医院全人护理模式启示及借鉴[J]. 凡国华,林征,王林兰.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8(02)
- [6]香港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见闻[J]. 张佩华,张赛今,夏伟丹,姜红晓,黄小琼. 医院管理论坛, 2016(12)
- [7]2004—2013年基于SCIE的我国护理科研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J]. 陈怡,刁佳,晏婷婷. 护理学报, 2015(13)
- [8]依托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实施战区护理管理拓展培训的效果[J]. 戴冬梅,黄懿.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18)
- [9]病区护理工作岗位设置研究进展[J]. 陈杰,张海燕. 中国护理管理, 2012(09)
- [10]香港医院护理管理见闻[J]. 张亚丽.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