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神经肌电图治疗周围神经损伤57例疗效分析

经皮神经肌电图治疗周围神经损伤57例疗效分析

一、经皮神经肌电治疗周围神经损伤57例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乐乐[1](2021)在《Netrin-1、Slit2在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调节兔坐骨神经损伤后Rho GTPases失衡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疗法对兔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传导速度及Netrin-1、Slit2和Rho GTPases表达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疗法通过调控Netrin-1、Slit2的表达,抑制Rho GTPases失衡,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机制,为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新西兰家兔216只,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对照组、病毒空载组、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Netrin-1组、Slit2组、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再按术后1、2、4周三个时间点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钳夹法对兔左侧坐骨神经造成Sunderland Ⅲ度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按时抓取不做任何处理;各病毒组在模型制备时即完成病毒注射,分别在损伤神经上3mm和下3mm处进行目的病毒注射,每个注射点注射5uL。病毒空载组注射空载病毒;Netrin-1组注射Netrin-1腺病毒(滴度为1.2×108个病毒颗粒·mL-1);Slit2组注射Slit2腺病毒(滴度为1.6×108个病毒颗粒·mL-1);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注射结合腺病毒(滴度同单独病毒注射组)。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术后第3天进行治疗,先进行夹脊电针治疗,30min/次,1次/天,6天/周;后进行神经松动术治疗,拉长1s,放松5s,10个/组,1组/天,6天/周。各组按相应治疗时间点取材,神经传导速度评定兔神经电生理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双染检测神经生长导向因子Netrin-1、Slit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ho GTPases中三个主要分子Rac1,Cdc42和RhoA蛋白的表达。结果:1.神经电生理评定在1、2、4周各时间点各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的神经传导速度高于Netrin-1组和Sli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和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Netrin-1组与Slit2组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1周时,病毒空载组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其他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周时,病毒空载组神经传导速度低于其他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总体趋势来看,除正常对照组和病毒空载组,其余各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均在4周组最高。2.Netrin-1 的表达在1、2、4周各时间点,各治疗组坐骨神经及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Netrin-1 mRNA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etrin-1 组和 Netrin-1+Slit2 腺病毒结合组 Netrin-1 mRNA的表达高于病毒空载组、Sli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空载组与Slit2组Netrin-1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Netrin-1组与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Netrin-1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Netrin-1 mRNA的表达升高,与Netrin-1组及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的趋向一致,均高于病毒空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etrin-1 mRNA的表达随时间推移逐渐上调,以4周组表达最佳。3.Slit2的表达在1、2、4周各时间点,各治疗组坐骨神经及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Slit2 mRNA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it2组和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Slit2 mRNA的表达高于病毒空载组、Netrin-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空载组与Netrin-1组Slit2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Slit2组与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Slit2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Slit2 mRNA的表达升高,与Slit2组及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的趋向一致,均高于病毒空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it2 mRNA的表达随时间推移逐渐上调,以4周组表达最佳。4.Rac1的表达在1、2、4周各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坐骨神经及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Rac1的表达高于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和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Rac1的表达高于病毒空载组、Netrin-1组及Sli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etrin-1组Rac1的表达高于病毒空载组和Sli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空载组和Slit2组Rac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坐骨神经中Rac1的表达:在1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Rac1的表达高于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和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Rac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Rac1的表达:在1、4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Rac1的表达高于Netrin-1+Slit2腺病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和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Rac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总体趋势上4周组表达效果最佳。5.Cdc42的表达在1、2、4周各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坐骨神经及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Cdc42的表达高于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和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Cdc42的表达高于病毒空载组、Netrin-1组及Sli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etrin-1组Cdc42的表达高于病毒空载组和Sli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空载组和Slit2组Cdc4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坐骨神经中Cdc42的表达:在1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Cdc42的表达高于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周时,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Cdc42的表达高于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Cdc42的表达:1、4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Cdc42的表达高于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周时,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Cdc42的表达高于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趋势上4周组表达效果最佳。6.RhoA的表达在1、2、4周各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坐骨神经及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RhoA的表达低于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和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RhoA的表达低于病毒空载组、Netrin-1组及Sli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it2组RhoA的表达低于病毒空载组和Netrin-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空载组和Netrin-1组Rho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坐骨神经中RhoA的表达:在1、4周时,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RhoA的表达低于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RhoA的表达低于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RhoA的表达:在1、4周时,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RhoA的表达低于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RhoA的表达低于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趋势上4周组表达效果最佳。结论: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促进轴突再生的可能机制是通过调节Netrin-1、Slit2的表达,使下游分子Rac1、Cdc42表达上调,RhoA表达下调,调整Rho GTPases酶系统失衡状态,促进细胞骨架重组,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

孙小洁[2](2021)在《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踝管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踝管综合征临床上一般使用朱汉章教授发明的四点垂直进针法进行治疗,由于针刀是闭合性手术,在盲视下操作具有一定风险和难度,目前缺少对其治疗操作的具体安全性评估。另一方面,近些年超声可视化技术迅速发展,临床上已出现将超声和针刀相结合治疗踝管综合征的报道,但文献及样本量数量均较少,且目前缺少一种循证医学支持的针刀术式。为了明确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踝管综合征的解剖学依据,使其成为一种科学、精准、安全、可靠的踝管综合征临床治疗技术,特进行了本项研究。[目的]探寻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水平进针松解踝管屈肌支持带的操作规范及优势,并与非超声引导下针刀经皮松解踝管屈肌支持带的操作方法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操作方法的安全性及松解有效性。并观察踝管内容物及屈肌支持带的解剖结构,研究踝管解剖结构对针刀松解操作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0%福尔马林防腐固定的成人标本26具(男14具,女12具),年龄47~98岁,平均(80.84±11.60)岁,共51例(右侧26例,左侧25例),研究时间为2020年9月~2020年10月,将51例足踝标本进行两组进行实验:U组——超声引导下针刀水平进针松解组,20例足踝标本;N组——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水平进针松解组,31例足踝标本。以内踝中心为a点,足内侧距离内踝中心最远端的跟骨处为b点,在ab线近端、远端各1 cm划两条直线,分别为a’b’、a"b",两线之间的范围定义为屈肌支持带的范围。(1)安全性测量:①是否损伤肌腱:肉眼观察及评估是否存在肌腱损伤(无;轻微损伤:表面轻微损伤或损伤肌腱厚度<10%;严重损伤:肌腱断裂或损伤肌腱厚度≥ 1 0%)。②是否损伤神经、血管:肉眼观察这些神经是否存在切割痕迹。③计算损伤率:分别计算神经、血管及肌腱损伤率。损伤率=损伤例数/总例数× 100%。总损伤率=损伤内容物的踝例数/总例数×100%。(2)准确性测量:松解深度及长度:肉眼观察针刀切割痕迹,切割痕迹是否在屈肌支持带范围之内,针刀是否穿透屈肌支持带;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针刀切割痕迹的长度,以松解长度L≥W/2(W为屈肌支持带宽度,定义为20 mm),且对松解后的屈肌支持带进行解剖,肉眼观察能清晰地看到其下的解剖结构为有效松解。松解有效率=有效松解例数/总例数× 100%。(3)解剖学测量:测量踝管屈肌支持带的长度L以及中段的厚度T;胫神经(Tn)距离内踝中心(a)的最短直线距离(DTn-a)、胫神经分叉处(O)距离内踝中心(a)的最短直线距离(DO-a)、胫后静脉(V1)距离内踝中心(a)的最短直线距离(DV1-a)、胫后静脉(V2)距离内踝中心(a)的最短直线距离(DV2-a)、胫后动脉(A)距离内踝中心(a)的最短直线距离(DA-a)。并测量超声图像上术式在进针点进针时针刀与水平线(即屈肌支持带皮肤)的夹角(∠S-Z),进针点U与a"b"距离(DU-a"b")、进针点U与内踝中心a的最短距离(Da-U)、针刀与ab线(屈肌支持带的中线)所成的夹角(∠ab-Z)。观察踝管内容物排列顺序及胫神经分叉位置规律,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比超声与非超声下针刀经皮水平进针的新术式对踝管内容物的损伤率,以及针刀松解踝管屈肌支持带的松解有效率。[结果]高频超声探头能较好显示踝管部位的解剖结构,采取探头长轴放置、平面内进针便于操作。(1)安全性:超声引导组20例标本中,针刀未损伤踝管内容物,总损伤率为0.00%。非超声引导组标本中,未见针刀损伤神经、肌腱,但有4例损伤血管,其中1例将血管扎透,损伤严重,为重度损伤;3例损伤胫后静脉,1例损伤胫后动脉,总损伤率为12.90%。两组总损伤率比较:N组>U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94>0.05,两组总损伤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松解有效性:U组标本中,针刀切割痕迹均超过10.00mm,针刀松解痕迹的平均长度为(18.29±1.18)mm,31例长度范围为(15.43~20.00)mm。松解失败的4例在屈肌支持带表面切割,16例基本实现对屈肌支持带的全层切割,松解有效率为80.00%。N组标本中,针刀切割痕迹均超过10.00 mm,针刀松解痕迹的平均长度为(16.67±2.25)mm,31例长度范围为(12.46~20.00)mm。3例屈肌支持带表面未见切割痕迹,针刀切割位置在屈肌支持带之上的脂肪层;表层切割为9例,针刀只切割到了表层;基本实现全层切割的有19例,占比61.29%。N组松解有效率为61.29%。两组松解长度:U组>N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0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对超声的使用与否对屈肌支持带的松解长度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屈肌支持带长度显着大于非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长度。两组松解有效率:U组>N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160>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解剖学测量:屈肌支持带的长度为(49.45±5.90)mm,男女对比时发现男性屈肌支持带的长度与厚度显着大于女性(P<0.001);左右对比分析时并未发现显着差异。屈肌支持带中段的厚度为(1.00±0.14)mm,男女、左右对比分析时均未发现显着差异。胫神经(Tn)距离内踝中心(a)的最短直线距离(DTn-a)平均值为(27.46±5.93)mm,胫神经分叉处(O)距离内踝中心(a)的最短直线距离(DO-a)的平均值为(32.37±6.79)mm,胫后静脉(V1)距离内踝中心(a)的最短直线距离(Dv1-a)的平均值为(25.82±5.26)mm,胫后静脉(V2)距离内踝中心(a)的最短直线距离(DV2-a)的平均值为(31.51±5.56)mm,胫后动脉(A)距离内踝中心(a)的最短直线距离(DA-a)平均值为(28.13±5.50)mm,男女、左右对比分析时均未发现显着差异。进针点进针时针刀与水平线(即屈肌支持带皮肤)的夹角(∠S-Z)平均值为6°,进针点U与a"b"距离(DU-a"b")平均值为(5.38±2.41)mm,进针点U与内踝中心a的最短距离(Da-U)平均值为(32.69±7.78)mm,进针针身长度Lu平均值为(30.42±4.11)mm,针刀与ab线(屈肌支持带)所成的夹角(∠ab-Z)平均值为70°。胫神经与胫后动静脉的关系分为神经在血管外下方、在血管外侧、在血管正下方、在血管内侧以及在血管内下方五种情况,男女、左右对比分析时均未发现显着差异。胫神经分叉的位置与踝管的关系也分为五种情况:在踝管内分叉、入踝管前分叉、出踝管后分叉、在踝管近端界限a"b"上分叉及在踝管远端界限a’b’上分叉,男女、左右对比分析时均未发现显着差异。[结论]超声引导与非超声引导下通过针刀松解屈肌支持带治疗踝管综合征的新术式,两组安全性和准确性的对比统计学无显着意义,而在实际实验数据中可以发现超声引导下新术式的安全性与松解有效率高于非超声引导针刀治疗,这可能与本次实验的样本量较小有关。解剖发现胫神经及血管距离内踝中心的最短距离约为屈肌支持带长度的一半,即神经血管走行基本位于屈肌支持带中段;另外解剖没有发现胫神经位于血管之下的情况,可推测如果在神经血管之上的位置(即屈肌支持带中段位置)对屈肌支持带进行松解,只要超声引导下针尖不触碰到血管,那么损伤神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相对较为安全,而胫神经在此卡压最严重,因而在此松解效果也最为明显。

杨一玲[3](2020)在《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原发疾病(带状疱疹)消除后病变部位仍存在持续疼痛3个月以上或者数年、乃至终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0%的患者对传统止痛药物治疗反应差。已有的研究表明,(1)疼痛中枢敏化后的脑可塑性变化所诱发的疼痛记忆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键所在;(2)周围电刺激对脑可塑性(运动皮层兴奋性)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3)电针作为周围电刺激的一种形式,是临床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手段。从而提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脑可塑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挥治疗作用。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通过检测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变化,为人体大脑皮层可塑性的研究提供一种精确、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因此,在经过meta研究观察周围电刺激对脑可塑性影响的工作基础上,本研究应用了TMS的多种检测模式,观察PH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脑皮层兴奋性的特点、电针治疗PH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兴奋性的变化,初步探讨电针治疗PHN的脑可塑性机制,为针灸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更加翔实的科学依据。内容与方法本项研究中Meta研究在PROSPERO网站注册(注册编号:CRD42019121546),临床研究内容已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在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伦理编号NO.Y2017-066-01,注册号NO.AMCTR-IOR-16000138)。具体分为三个内容:1.研究内容一: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1)检索内容:因应用TMS检测电针调节脑皮层兴奋性效应的临床研究较少,故搜索包括了电针在内的关于周围电刺激干预健康人脑可塑性影响的临床对照试验。具体检索词包括:electroacupuncture、peripher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等等。(2)检索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all Cochrane databases、EMBASE、Scopus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式使用OR、AND、NOT等连接运算。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用stata1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异质性较高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等,探索周围电刺激干预健康志愿者的脑可塑性改变的循证医学证据。2.研究内容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1)研究对象:基础研究已发现慢性长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诱发皮层可塑性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拟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精准无创的观察PHN患者的皮层可塑性变化。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20位PHN患者和18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2)研究方法:采用TMS单刺激模式分别测量PHN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双侧运动皮层的皮层诱发电位(motor-evoked potential amplitude MEPs),静息运动阈值和活动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MT)、皮质静息期(silent period,SP)等;其次应用双脉冲TMS刺激模式检测不同刺激条件下大脑运动皮层的皮层内抑制和易化效应(short-interval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 and/or intracortical facilitation,SICI/SICF)的变化。(3)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临床症状与脑可塑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3.研究内容三: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1)研究方案:对符合胸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及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2Hz电针以及假电针治疗,主穴为夹脊穴和阿是穴。每周完成3次治疗,隔日一次,6次/疗程,总计治疗8周(四个疗程),治疗完成后随访1个月。(2)评估内容:主要结局指标为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的疼痛评分,6个评估时点,分别为治疗前1次,治疗期内2周评估一次(共4次),随访期完成后1次。次要结局指标为简式疼痛量表(Short-form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中疼痛及相关情绪变化的三种维度量表评分、压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睡眠质量评分、患者治疗后自我感觉评估,此外应用配对联合刺激技术(PAS)观察治疗前后PHN患者脑可塑性变化,具体指标包括运动阈值,诱发电位的评价波幅及PAS25所诱发的长时程可塑性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样的波幅比变化,次要结局指标的评估分为3个时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期完成后。(3)统计方法:针对以上多个时点的定量结局指标采用多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譬如次要指标分析时使用3个时点*2种治疗方法的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去探索不同治疗措施(电针、假针组)随着时间的变化(三个检测时间)对观察指标的影响。结果:研究内容一: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1.Meta分析部分最终纳入31项临床研究,所纳入文献皆符合疗效评定标准,基本遵守循证医学的原则,研究结果较为可靠;2.周围电刺激可对脑皮层可塑性产生影响[MD=0.41,95%CI(0.05,0.78),P=0.000],电刺激亦可对皮层内抑制效应的脑可塑性产生影响[MD=1.53,95%CI(0.83,2.23),P=0.000];3.亚组分析研究显示,电激强度为阈上刺激[MD=0.36,95%CI(0.15,0.56),P=0.000],刺激频率小于30Hz[MD=0.34,95%CI(0.23,0.44),P=0.000],刺激时长30-120min[MD=0.27,95%CI(0.16,0.38),P=0.000]均可对脑可塑性产生影响。研究内容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1.PHN组患者的患侧支配区运动皮层的静息运动阈值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HN组患者的双侧皮层的活动运动阈值和健康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健康组比较,PHN组患侧支配区运动皮层运动诱发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运动皮层静息期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健康组比较,70%的刺激强度下PHN患者的患侧支配区的运动皮层内抑制效应(SIC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HN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双侧大脑运动皮层内易化效应(SIC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皮层兴奋性指标运动阈值,皮层内抑制效应(SICI)和临床相关变量如病程、疼痛强度、疼痛频率进行相关性检验,SICI与PHN患者的每日疼痛频率具有正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2=0.3244,P<0.05)。对侧皮层的RMT与PHN患者临床疼痛的相关变量如病程和疼痛强度以及疼痛频率无相关性,而皮层的SICI与病程和疼痛强度无相关性。研究内容三: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1.本研究最终纳入34例胸段PHN患者,两组受试者在人口学数据和PHN疼痛病史等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各观察指标基线评分比较,基线特征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2.与假针组比较,治疗过程中(四个疗程期间)电针组均可明显降低PHN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发现,两组VAS值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1);3.对简式疼痛量表(SF-MPQ)中疼痛及相关情绪变化的量表评分发现,SF-MPQAS评分在电针组的治疗后、随访期的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针可改善PHN患者的PPI评分,电针组在治疗后、随访期的评分都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PHN患者的睡眠质量,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PHN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发现,两组VAS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不同治疗对压痛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PHN患者的压痛阈值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干预措施对RMT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措施对MEPs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7.电针治疗可对PAS诱导的LTP效应产生影响,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LTP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时发现,电针对PAS25诱导的LTP效应可产生影响,与假针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治疗期间皮层兴奋性指标LTP样可塑性改变和临床相关变量VAS的变化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相关分析发现随着LTP波幅比的减少,VAS评分也随之降低,有显着的相关性(R2=0.37,P=0.015<0.05)。结论:1.包括电针在内的外周电刺激可明显影响运动皮层的兴奋性,与刺激强度(运动阈值以上)、刺激频率(不超过30Hz),治疗时长(30-120min)密切相关。2.PHN患者皮层内抑制减弱(去抑制),可能是PHN患者脑可塑性改变的特征之一。3.电针通过调节PHN的脑可塑性(抑制运动皮层长时程增强效应)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

王欣欣[4](2020)在《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进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技术适宜性、经济适宜性研究,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最终形成证据确凿、安全有效、操作规范、易于推广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方法:1.本课题将符合研究标准的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2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局部皮肤针叩刺+背部走罐”的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案治疗,疗程共6周。在入组前1周、治疗第3周、疗程结束后(第6周)及随访期(第10周)进行评价,运用肌电图检测DS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采用密西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价患者的中医症候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2.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对该方案开展适宜性研究,考察医疗人员对该方案的适宜性评价,同时调查患者对该方案的满意度评价;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法,对该方案的经济适宜性进行研究,评价该方案的卫生经济学价值。3.依据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进一步明确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规范技术操作步骤及规程、关键技术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等,最终形成中医药规范技术操作文本。结果:1.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1基线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BMI、血压、血脂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后基线具有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DSPN症状发生在下肢的患者最多,且首发症状是以四肢远端的麻木为主。(2)效应指标的基线对比两组MDN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评分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对比性。两组DSPN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SF-36量表测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两种方案治疗DSPN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综合方案和西医综合方案的有效率经ITT分析集和PPS分析集显示,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二者疗效相当。(1)MDNS评价结果治疗3周后组间MDNS总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治疗组在各项评分方面组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在感觉障碍及反射检查两项评分方面都有所下降,且组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综合方案治疗6周后对于DSPN患者的感觉障碍、肌力及肌腱反射的恢复疗效显着,且在降低感觉障碍、肌力实验两项评分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治疗。(2)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病位在上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无明显改善。治疗组下肢患者腓总神经及腓浅神经在治疗后疗效优于治疗前;病位在四肢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后比较,MNCV(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及SNCV(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6周后,下肢SNCV(腓总神经)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四肢SNCV(正中神经、腓浅神经)有统计学差异,余神经在治疗后无明显改善。(3)中医症候评分评价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肢软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组内比较有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只有感觉减退改善明显。治疗6周后,组间比较在肢软麻木、四肢疼痛、感觉减退、四肢发凉、肢软无力及中医症状总分方面,中医综合方案优于西医常规方案;二者对于肌肉萎缩症状的改善均不明显。(4)SF-36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SF-36评分在各个时间点均有改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6周和治疗3周后组间比较改善不明显。治疗6周后,中医综合方案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5)随访研究结果治疗6周结束后,随访期(第10周)观察DSPN患者的症状持续改善情况,组间没有差异性。1.3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分析经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适宜性评价结果2.1技术适宜性结果(1)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82名DSPN患者整体上对中医综合方案的评价较满意。大多数患者表示治疗时间安排合理,同时能够接受中药、皮肤针、拔罐这三种治疗方式;76.82%的患者表示该治疗方案有效。(2)医生对该技术适宜性评价结果30名医生对该方案适宜性评价较高,大部分医生认为该技术的操作要求、设备要求“极低”;该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2.2经济适宜性评价结果间接成本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53.69个单位成本,对照组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需要62.54个单位成本;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法结果显示,西医常规治疗的患者比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的患者多获得一个单位的效果时,需要多支付71.06个单位的成本。3.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方案所涉及的技术操作参数进行切合临床实际的修订、完善和优化:(1)中药汤剂:药材标准依据;剂量;浸泡方法及时间;煎煮方法、煎煮时间;服药方法、注意事项等。(2)皮肤针疗法:针具;取穴(经)标准;叩刺方法:叩刺角度,叩刺频率,注意事项等。(3)拔罐疗法:用具;火力大小,吸附力松紧,拖罐力度、频率、时间;注意事项等。结论:1.DSPN不仅多发生于糖尿病晚期患者中,早期也多见;DSPN临床症状在四肢都有可能出现,但更易发生在下肢;DSPN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发凉等,但首发症状以麻木为主。2.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基于对DSPN基本病因病机“气虚血瘀”及现代医学的认识,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三者联合使用的中医综合方案可以改善DSPN患者的麻木、感觉减退、发凉、乏力等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采用的“中药内服+皮肤针局部叩刺+背部走罐”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具有有效性、安全性、适宜性、经济性和规范性,是可供临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郭乐乐[5](2020)在《芪参还五胶囊联合弥可保片对肘管综合征术后尺神经功能恢复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神经功能恢复、神经电生理数据、肘管综合征功能评价等多角度的情况变化,探讨芪参还五胶囊联合弥可保片对肘管综合征患者术后尺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为肘管综合征术后尺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治疗提供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课题所纳入病例来自于2018年9月—2019年9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手与显微外科,均为肘管综合征住院手术治疗患者,共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筛选标准的60例肘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左右患肢、病情轻中重度情况等相关因素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于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术后行常规治疗,加用弥可保片+芪参还五胶囊口服,弥可保片每次0.5mg,每日3次,芪参还五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于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术后行常规治疗,加用弥可保片,弥可保片每次0.5mg,每日3次。两组患者分别应用上述药物均口服3个月。两组患者均分别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记录神经功能恢复、神经电生理数据、肘管综合征功能评价等情况,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各观察指标的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左右患肢、病情轻中重程度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临床研究。2、(1)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组间比较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6个月组间比较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神经电生理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组间比较神经电生理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肘管综合征功能评价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组间比较肘管综合征功能评价情况,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肝肾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情况。结论:芪参还五胶囊联合弥可保片在促进肘管综合征患者术后尺神经功能的恢复方面,其疗效肯定、较为安全,可在临床中作为促进尺神经功能恢复用药推广应用。图0幅;表10个;参93篇。

池彩霞[6](2020)在《针刺结合低频脉冲电疗法治疗脉络瘀阻型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低频脉冲电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脉络瘀阻型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脉络瘀阻型腓总神经麻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骨伤科确诊为腓总神经麻痹,并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病人60例。采用随机实验设计方法,分为2组。在基础治疗前提下,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低频脉冲电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用针刺疗法治疗,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1周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疗程开始前1天及第4个疗程结束后1天的运动及感觉功能等级、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腓总神经麻痹功能评分、神经传导速度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取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运动及感觉功能等级:治疗后,两组的运动及感觉功能等级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提高运动及感觉功能等级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治疗后,两组的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改善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腓总神经麻痹功能评分:治疗后,两组的腓总神经麻痹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提高腓总神经麻痹功能评分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两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结合低频脉冲电疗法及单纯针刺疗法治疗均能有效改善脉络瘀阻型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的运动及感觉功能等级、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腓总神经麻痹功能评分、神经传导速度,但针刺结合低频脉冲电疗法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针刺疗法。2.针刺结合低频脉冲电疗法可作为治疗脉络瘀阻型腓总神经麻痹的常规方案。

高佳丹,韩磊磊,周潇[7](2020)在《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的安全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安全性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74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按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7例。其中参照组为患者进行常规运动功能锻炼,实验组为患者进行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以及神经肌电图指标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且神经肌电图指标水平优于参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使用经皮神经肌电刺激进行治疗,效果显着,可以减轻临床症状,促进血液循环,刺激神经再次生长,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胡玉祥[8](2019)在《补阳还五汤联合冲击波治疗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冲击波治疗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前来浙江省台州骨伤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患者。收集满足本次研究标准的CTS患者共150例,依据数字表法,将所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冲击波治疗组(对照1组)、补阳还五汤组(对照2组)、补阳还五汤与冲击波联合治疗组(治疗组),每组各50例。三组患者在口服甲钴胺片基础上,对照1组:予冲击波治疗,穴位选择:大陵,内关,十宣,劳宫;对照2组: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冲击波治疗,中药方组成:黄芪60g、当归10g、红花6g、桃仁6g、川穹10g、地龙10g、赤芍10g;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冲击波治疗。8周后对三组.患者的BMRC功能分级标准、神经电生理指标、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Kelly等级疗效评估等进行评价。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对照1组中1例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配合,按本研究退出处理;对照2组中2例患者因服用中药后胃部不适,予护胃对症治疗后未见改善,按本研究退出处理;治疗组中1例因工作原因,不愿继续配合治疗,按本研究退出处理。研究结果显示:①三组患者治疗后BMRC功能分级标准疗效评价结果显示:对照1组完全缓解39例,部分缓解7例,总缓解率为93.88%;对照2组完全缓解38例,部分缓解6例,总缓解率为91.67%;治疗组完全缓解48例,部分缓解1例,总缓解率为100%。其中以治疗组总缓解率最高。三组BMRC功能分级标准疗效评价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②治疗前后肌电图相关指标比较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治疗后肌电图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对照组治疗后肌电图指标改善情况比较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肌电图指标改善最为明显,治疗组治疗后肌电图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后肌电图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三组CTS患者治疗前后Levine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三组Levine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改善情况最为显着。对照1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Levin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其余两组治疗后Levine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三组CTS患者治疗后Kelly等级疗效评估结果显示:治疗组优良率为97.96%,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及对照2组优良率分别为85.71%、8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课题在常规服用甲钻胺治疗基础上,研究补阳还五汤口服配合冲击波治疗CTS的治疗效果,同时与甲钴胺基础治疗上冲击波及口服中药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别从三组CTS患者的BMRC功能分级标准、神经电生理指标、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Kelly等级疗效评估等研究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配合冲击波治疗CTS,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功能活动状况,改善患者神经肌电图传导情况,临床治疗效果显着。且治疗期间安全性高,通过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三大常规检查、肝肾功能等临床指标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表明补阳还五汤与冲击波联合治疗,能够益气活血,散瘀通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解除局部组织粘连及缓解疼痛的作用,操作安全,相互协同,治疗效果安全可靠,便于临床开展。

胡玉萍[9](2019)在《基于化瘀通络法中药熏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以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为研究对象,提出以瘀阻络脉为基本病机,基于化瘀通络法研制中药熏洗方,评价基于化瘀通络法中药熏洗治疗麻木的临床疗效,为麻木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收集周围神经损伤性四肢麻木患者100例,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型颈椎病)、腕管综合征麻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人。对照组采用甲钴胺胶囊0.5mg、维生素B1片10mg,每日3次,每次各1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方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观察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总疗效、减轻麻木的程度、减少麻木发作的频率、以及改善其它感觉异常症状等方面的差异,评价基于化瘀通络法中药熏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麻木的疗效比较:对不同疗程两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进行组间比较,均P<0.01,不同疗程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分别对两组不同疗程进行组间比较,均P<0.01,两组治疗麻木的疗效均为治疗4周的优于治疗2周的。(2)不同病种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统计分析本方案纳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及神经根压迫所致麻木患者,两组不同疗程愈显率、总有效率比较,均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对不同疗程两组疗效分别进行比较,均P<0.01,两组治疗麻木的疗效均为治疗4周的优于治疗2周的。两组腕管综合征所致麻木患者疗效分析提示,两组治疗4周后愈显率及总有效率较2周后的均有所提高,但4周后两组间总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两组改善麻木程度比较:两组均能改善患者麻木的程度,两组进行比较,P<0.05,治疗组改善麻木程度优于对照组。对不同疗程,两组改善麻木程度分别做比较,P<0.05,两组治疗减轻麻木程度均以治疗两个疗程效佳。(4)两组减少麻木发作频率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组内分别比较,均P<0.05,表明两组治疗2周后患者麻木程度较治疗前减轻;两组不同疗程后组内分别比较,均P<0.05,说明两组治疗麻木4周的疗效优于治疗2周的疗效。两组不同疗程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均P<0.01,说明治疗组减轻麻木程度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5)两组改善其它感觉异常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在改善蚁行感上P<0.05,在改善酸、痛、清冷、灼热感上,P>0.05;两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在改善酸、痛、清冷、灼热感及蚁行感上,均有P<0.05。说明治疗两周后治疗组在改善蚁行感上疗效明显,治疗4周后两组均可改善上述麻木相关症状,但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化瘀通络法中药熏洗联合西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的对照组,能减轻麻木程度、减少麻木发作频率及改善麻木相关症状。且两组治疗麻木均以治疗四周后疗效优于治疗两周后疗效。

丁志萍[10](2019)在《神经肌肉电刺激与穴位针刺手法治疗难治性面瘫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试验目的在于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在难治性面瘫(顽固性面瘫)治疗上的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穴位针刺手法做对比,探索神经肌肉电刺激对难治性面瘫是否具有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从而为难治性面瘫患者治疗提供更有效、便捷、经济的治疗方案。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将60例难治性面瘫患者分为两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和传统穴位针刺手法组,每组各30人。神经肌肉电刺激组患者予XY-K-SISS-A型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仪治疗。传统穴位针刺手法组患者予传统穴位针刺手法治疗。治疗时间均为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3天,连续治疗不超过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H-B量表、症状体征量表进行评价。通过肌电图、瞬目反射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神经肌肉电刺激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穴位针刺手法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患者H-B量表、症状体征量表改善优于传统穴位针刺手法组患者。在运动神经传导波幅改善和瞬目反射上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同样优于传统穴位针刺手法组。整个治疗方案结束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评价及疗效存在差异(P<0.05),说明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在改善难治性面瘫治疗疗效等级方面优于传统穴位针刺手法治疗。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和传统穴位针刺手法治疗对难治性面瘫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在疗效等级方面神经肌肉电刺激明显优于传统穴位针刺手法治疗。

二、经皮神经肌电治疗周围神经损伤57例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神经肌电治疗周围神经损伤57例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Netrin-1、Slit2在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调节兔坐骨神经损伤后Rho GTPases失衡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1 周围神经损伤的中医认识与治疗研究进展
        1.1 周围神经损伤的中医认识
        1.1.1 痹症
        1.1.2 痿症
        1.2 周围神经损伤的中医治疗
        1.2.1 夹脊电针疗法
        1.2.2 推拿
        1.2.3 中药
    2 周围神经损伤的现代医学认识与治疗研究进展
        2.1 周围神经损伤
        2.1.1 周围神经损伤概述
        2.1.2 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机制
        2.2 周围神经损伤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2.2.1 神经松动术疗法
        2.2.2 物理因子疗法
        2.2.3 作业治疗
    3 神经传导速度
    4 腺病毒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及其分组
        1.2.2 实验模型制备
        1.2.3 造模成功标准
        1.2.4 各组实验动物干预方法
        1.2.5 取材
        1.3 指标检测
        1.3.1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1.3.2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Netrin-1、Slit2基因的表达
        1.3.3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Rho GTPases中三个主要分子Rac1,Cdc42和RhoA蛋白的表达
        1.3.4 免疫荧光双染检测Netrin-1、Slit2蛋白定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2.2 Netrin-1、Slit2基因的表达
        2.3 Rho GTPases三个主要分子Rac1,Cdc42和RhoA蛋白的表达
        2.4 Netrin-1、Slit2蛋白定位
讨论
    1 腺病毒的选择与构建
        1.1 腺病毒选择
        1.2 腺病毒构建
    2 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3 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Netrin-1、Slit2的影响
    4 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Rho GTPases酶系统的影响
    5 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Netrin-1、Slit2/Rho GTPases酶系统信号通路的影响
    6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踝管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刀治疗踝管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 踝管的相关解剖
        2 治疗方法
        3 针刀治疗
        3.1 针刀、体位的选择
        3.2 屈肌支持带的定位及进针点的选择
        3.3 针刀治疗操作
        3.4 疗效评定
        4 疗效及安全性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针刀治疗踝管综合征的Meta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方案和注册
        1.2 纳入标准
        1.3 信息来源
        1.4 检索策略
        1.5 文献排除标准
        1.6 数据筛选、提取及质量评价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踝管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超声图像
        2.2 超声引导下进针点测量数据
        2.3 安全性评估
        2.4 准确性评估
        2.5 针刀入路
        2.6 解剖学观察结果及测量结果
    3 讨论
        3.1 踝管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3.2 针刀治疗踝管综合征的弊端及安全入路设计
        3.3 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踝管综合征的的设计思路
        3.4 51例标本解剖观测结果分析
        3.5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及治疗
        1.1 中医经典理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2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2.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2.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
        2.2 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2.3 电针参数对镇痛效应的影响
    3.神经病理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
        3.1 慢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的基础研究
        3.2 神经病理性疼痛突触可塑性改变的分期特点
        3.3 临床常用的皮层可塑性检测方法
        3.4 问题与展望
第二章 试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一 周围电刺激对健康状态下脑皮层兴奋性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方法
        1.3.1 检索内容
        1.3.2 检索策略
        1.3.4 文献补充整理
        1.3.5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1.4 研究结果
        1.4.1 纳入文献结果
        1.4.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1.4.3 Meta分析结果
        1.4.4 偏倚风险评估
        1.4.5 发表偏倚
        1.5 小结
        1.6 问题和展望
    2. 研究内容二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运动皮层兴奋性改变的经颅磁刺激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流程
        2.2.1 操作环境
        2.2.2 研究设备
        2.2.3 检测指标
        2.2.4 具体检测流程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5 研究结果
        2.5.1 一般资料比较
        2.5.2 应用单脉冲TMS检测的脑皮层兴奋性指标比较
        2.5.3 双脉冲TMS检测运动皮层内抑制/易化(SICI/ICF)
        2.5.4 皮层兴奋性指标和临床变量的相关性检测
        2.6 小结
    3. 研究内容三 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皮层可塑性改变的作用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诊断标准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本量计算
        3.2.2 随机化、分配隐藏和盲法
        3.2.3 研究流程
        3.2.4 治疗方案
        3.2.5 评价指标
        3.3 统计学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一般资料比较
        3.4.2 临床疗效评价
        3.4.3 针刺前后运动皮层兴奋性变化
        3.4.4 相关性分析
        3.4.5 脱落病例分析
        3.4.6 不良发生情况汇总
        3.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部分
    1.针灸治疗PHN的中医理论基础
        1.1 选穴依据
        1.2 针刺方法
        1.3 针刺“调神”
    2.针灸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
        2.1 周围神经电刺激诱发的皮层兴奋性改变
        2.2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皮层兴奋性变化
        2.3 电针对PHN患者的脑可塑性影响
    3.结论
    4.创新点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DSPN发病率高,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点
    2.中西医针对DSPN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前期方案优化研究
    1 初步方案制定
        1.1 临床研究
        1.2 文献研究
    2 优化方案的制定
二.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及适宜性研究
    1.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2.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3.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第一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流程图
    4.研究对象
        4.1 受试者来源
        4.2 受试者选择
    5.研究方法
        5.1 试验设计
        5.2 样本量的估算
        5.3 随机方法
        5.4 对照方法
        5.5 盲法设计
        5.6 知情同意
        5.7 伦理审批与临床试验注册
    6.干预措施
        6.1 基础干预措施
        6.2 对照组干预措施
        6.3 治疗组干预措施
    7.观测与记录
        7.1 指标选择
        7.2 观测时点与记录
        7.3 疗效判定
        7.4 资料整理、数据管理
        7.5 统计分析
        7.6 质量控制与保证
    8.研究结果
        8.1 基线情况分析
        8.2 治疗结果及数据分析
        8.3 依从性分析
        8.4 不良反应分析
第二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中医综合方案的技术适宜性研究
        3.1 研究路线
        3.2 研究方法
        3.3 资料收集与整理
        3.4 统计分析
        3.5 质量控制
        3.6 研究结果
    4.中医综合方案的经济适宜性研究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3 临床干预方法
        4.4 评价指标
        4.5 评价步骤
        4.6 研究结果
第三节 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中医综合技术简介
    4.研究方法
    5.研究结果
        5.1 适应症
        5.2 禁忌症
        5.3 操作方法
        5.4 注意事项
        5.5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预案
讨论
    1.对DSPN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DSPN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DSPN的认识
    2.中医综合干预方案治疗DSPN
        2.1 临床结局指标的选择
        2.2 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设定依据
        2.3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设定依据
        2.4 中医综合方案治疗DSPN的多维评价
    3.研究结果分析
        3.1 中医综合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分析
        3.2 中医综合方案的适宜性结果分析
        3.3 中医综合方案的操作规范研究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一
        参考文献
    附件2 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方法(MDNS)
    附件3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量表
    附件4 SF-36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附件5 调查问卷一 DSPN患者中医综合方案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6 调查问卷二 中医综合方案适宜性医生评价问卷
    附件7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5)芪参还五胶囊联合弥可保片对肘管综合征术后尺神经功能恢复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 1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两组患者入院一般情况比较
        1.2.2 两组患者术后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1.2.3 安全性指标
    1.3 讨论
        1.3.1 传统医学对肘管综合征的认识
        1.3.2 现代医学对肘管综合征的认识
        1.3.3 研究结果
        1.3.4 课题设计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现代医学对肘管综合征的认识
        2.1.1 肘管的解剖
        2.1.2 肘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2.1.3 肘管综合征的病因
        2.1.4 诊断肘管综合征的辅助检查
        2.1.5 肘管综合征的分型
        2.1.6 肘管综合征治疗的相关研究
    2.2 传统医学对肘管综合征的认识
        2.2.1 病因病机
        2.2.2 辩证分型
        2.2.3 中医治疗的相关研究
    2.3 芪参还五胶囊的相关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临床病例报告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针刺结合低频脉冲电疗法治疗脉络瘀阻型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器械与药品
        2.3 治疗方法
    3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运动及感觉功能等级
        4.2 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测量
        4.3 腓总神经麻痹功能评分
        4.4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5 疗程观测时间
    6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7 统计学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1 研究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运动及感觉功能等级比较
        3.2 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比较
        3.3 腓总神经麻痹功能评分比较
        3.4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4 临床疗效比较
    5 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的认识
        1.1 解剖位置及生理机制
        1.2 病理机制
        1.3 腓总神经麻痹的病因
        1.4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2 祖国医学对腓总神经麻痹的认识
        2.1 病名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药治疗方法
    3 针刺疗法选择依据
    4 低频脉冲电疗法选择依据
    5 基础药物选择依据
    6 康复训练选择依据
    7 证型选择依据
    8 穴位选择依据
        8.1 文献记载的选穴规律
        8.2 本题主穴
        8.3 本题配穴
        8.4 穴位属性
    9 神经传导速度选择依据
    10 研究结果与分析
        10.1 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情况分析
        10.2 基于运动及感觉功能等级分析
        10.3 基于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分析
        10.4 基于腓总神经麻痹功能评分分析
        10.5 基于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10.6 基于临床疗效分析
    11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肌电图指标水平的比较
3 讨 论

(8)补阳还五汤联合冲击波治疗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资料和方法
    (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的剔除与终止
        6. 治疗方法
    (二) 评价指标
        1. 临床预后功能评定[25]
        2. 神经电生理
        3. 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
        4. Kelly等级疗效评估
    (三) 安全性控制及注意事项
    (四)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 一般资料比较
    (二) 临床预后功能评定
    (三) 神经电生理指标比较
    (四) 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
    (五) Kelly等级疗效评估
    (六) 不良反应
三、分析与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CTS的认识
        1.腕管的解剖生理特点
        2. CTS的成因及发病特点
        3. CTS的治疗
    (二) 中医对CTS的认识
        1.病因病机
        2.中医治疗
    (三) 补阳还五汤的组方分析
    (四) 冲击波治疗作用探讨
    (五) 研究结果分析
        1.临床预后功能评定
        2.神经电生理指标比较
        3. 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
        4. Kelly等级疗效评估
    (六)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腕管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9)基于化瘀通络法中药熏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引言
    2 资料及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和分组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诊断标准
        2.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病例终止标准及脱落处理
        2.4.1 病例终止标准
        2.4.2 脱落病例的处理
        2.5 治疗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价标准
        2.8 技术路线图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1.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
        3.1.2 两组患者既往史
        3.1.3 两组患者个人史
        3.1.4 两组患者肢体麻木的加重或诱发因素
        3.1.5 两组患者不同疾病分布情况
        3.2 两组患者脱落情况
        3.3 临床疗效
        3.3.1 治疗前后两组疗效比较
        3.3.2 不同病种治疗前后两组疗效比较
        3.3.3 治疗前后两组麻木程度比较(Levi评分法)
        3.3.4 治疗前后两组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3.3.5 治疗前后两组其它感觉异常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中药熏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优势
        4.2 基于化瘀通络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理论基础
        4.3 中药熏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临床疗效
        4.4 麻木的发病特点
        4.4.1 麻木病程久
        4.4.2 “三高”患者易患麻木
        4.4.3 肢体静止、夜间是麻木主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麻木的中医诊断标准
    附表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标准
    附表三: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附表四: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
    附表五: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诊断标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神经肌肉电刺激与穴位针刺手法治疗难治性面瘫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设备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结果
3 讨论
    3.1 选题目的
    3.2 创新性
    3.3 实验结果讨论
    3.4 周围性面神经炎现状
    3.5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难治性面瘫的作用机制
    3.6 问题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穴位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附件

四、经皮神经肌电治疗周围神经损伤57例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Netrin-1、Slit2在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调节兔坐骨神经损伤后Rho GTPases失衡的作用研究[D]. 赵乐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踝管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 孙小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电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D]. 杨一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中医综合方案的疗效评价与适宜性研究[D]. 王欣欣.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芪参还五胶囊联合弥可保片对肘管综合征术后尺神经功能恢复作用的临床研究[D]. 郭乐乐.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针刺结合低频脉冲电疗法治疗脉络瘀阻型腓总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池彩霞.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的安全性分析[J]. 高佳丹,韩磊磊,周潇.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03)
  • [8]补阳还五汤联合冲击波治疗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胡玉祥.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9]基于化瘀通络法中药熏洗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临床疗效观察[D]. 胡玉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神经肌肉电刺激与穴位针刺手法治疗难治性面瘫的对比研究[D]. 丁志萍. 三峡大学, 2019(06)

标签:;  ;  

经皮神经肌电图治疗周围神经损伤57例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