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宽带接入网技术发展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举[1](2021)在《绵阳移动有线宽带接入网投资类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文中认为
赵天翼[2](2020)在《面向固移融合的接入网资源调度与优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5G网络建设成本的提高,独立建网的方式将不再成为未来接入网建设的主流方案,如何高质量、高效率地支撑固移融合业务成为了光接入网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在网络架构方面,传统接入网架构灵活性较差,不能满足固移融合业务灵活多变的高动态性需求;在资源管控方面,目前接入网普遍采用人工部署的方式开通业务,网络资源灵活性低下,网络业务部署困难,不能满足未来网络业务的灵活性需求;在业务支撑方面,传统接入网还没有较为高效的机制支撑固移融合网络,时延性能和带宽利用率不能很好的得到平衡。针对上述支撑固移融合业务的问题,本论文研究了面向固移融合的接入网资源调度与优化机制,并提出了面向固移融合的接入网网络架构,在此基础之上对资源管控、网络传输两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具体创新成果如下:在资源管控方面,本论文提出了面向固移融合的接入网多维跨层资源调度机制。针对PON网络缺少灵活统一的管控机制问题,本论文通过自研代理器将不同PON网络设备的带宽资源统一池化在一起,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时域、波域、空域”三域多维度联合资源调度机制,使PON网络设备的带宽资源可以灵活、快捷地分配给不同的业务。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设计了跨层资源调度机制,将顶层业务与底层设备进行映射,以实现业务需求与底层资源的多维度匹配;在上述管控机制的基础之上,本论文设计了 FF-GA联合业务分配算法,该算法可以有效降低PON网络的波长使用率,提高带宽利用率。在本论文的仿真条件下,该算法在部署新业务的时候,相较于随机部署业务的机制,能节省23%左右的波长使用数量,提升PON网络的带宽资源利用率。在网络传输方面,本论文提出面向固移融合的接入网时隙分配优化机制。针对目前PON网络DBA对于差异化QoS服务的高效传输能力较弱的问题,本论文首先提出了面向固移融合时延敏感业务的Sc-DBA时隙分配机制。该机制在保证子周期内部时延缩短1/3的情况下,相较于静态带宽分配机制更节省网络带宽资源,并且几乎不会影响外部周期的网络传输性能。同时,针对PON网络上行带宽抖动性能较差的问题,开创性地提出了基于Q-learning组合排序的PON上行时隙抖动性能优化机制。本论文通过仿真实验发现,该组合排序优化机制可以在不额外使用带宽资源的情况下,降低17%左右的上行时延抖动。与此同时,本算法根据PON网络的实际场景考虑,不仅为该算法引入了离线训练和在线使用机制,还为其增加了算法精度控制的参数。这些机制都使得该算法可以在传输不同种类的业务时,根据时延和抖动性能的具体需要调整到最适合业务传输的状态。
陆洋[3](2018)在《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宽带接入网是计算机科学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重点与关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通信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用户对网络质量的需求逐渐提高,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的兴起也给网络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宽带接入网依然是通信网发展的瓶颈之一,选用适当的接入网技术高效地进行宽带接入网的建设部署是解决如今所面临问题的关键。本文围绕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展开实践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综述宽带接入网技术的总体发展状况,分析在工程实践中合理运用接入网技术的必要性;概述了宽带接入技术架构,对宽带接入网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在传输效率、传输方式、部署成本、建设环境等方面的特性;(2)分析研究了FTTH技术的典型方案和部署原则,从网络结构对FTTH接入方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OLT、ONU和ODN的功能和具体的部署策略,分析说明了FTTH所适用的应用场景;通过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建模,提出了基于GPON的FTTH接入技术的多种建设方案模型;(3)基于GPON的FTTH接入技术,根据用户应用需求设计实现了淮阴师范学院两个校区的宽带接入方案,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接入层OLT、BRAS设备、网管系统、双机热备和光猫的部署。详细阐述了工程施工可行性、施工方法及施工验收测试结果。
喻聪[4](2019)在《无源光网络中节能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网络的节能降耗是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无源光网络(PON)具有大容量、低损耗、低成本及对业务透明等显着优点,是当前宽带接入网络的首选技术之一。而将无源光网络与无线网络结合的光无线混合宽带接入网(HOWBAN),既具备光接入网的上述优点,同时又具备了无线网络灵活性高、易于部署、支持可移动性等优点,是未来宽带接入技术的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论文针对PON和HOWBAN系统的节能策略及其应用,分别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等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简述了PON和HOWBAN系统的基本概念、网络架构、系统网元以及关键技术,并分别针对PON系统和HOWBAN系统,详细地分析了现有的节能方案,从基本原理及性能分析等方面对比了现有节能方案的优缺点。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OLT缓存的节能方案,该节能方案引入了一种模块化的节能技术,在OLT处设置一个缓存器用于缓存来自核心网的数据,OLT根据缓存器中的下行数据业务大小动态地向各ONU授权带宽,并控制ONU中不同模块的收发状态。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案相对传统无节能方案可以节能75%,在下行链路负载较低时,下行分组平均时延相对传统节能方案有明显改善。论文针对典型的商住混合楼宇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转移的光无线混合节能方案。该方案通过系统中处于低负载的网元设备进入睡眠模式,并将该部分负载通过重路由转移到其他活跃网元设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案相对于传统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平均节能效率,当家庭用户分别占总用户的25%与50%时,在白天用户总负载较大的情况下平均节能效率分别提高约11.3%与20.4%。
张鸿[5](2019)在《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故障容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有效地融合了光接入网的大容量、长距离与无线接入网的高灵活、低成本等优势,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Fiber-Wireless Access Network,FiWi Access Network)被认为是下一代宽带接入网的主要解决方案之一。可见,FiWi能够为大量用户提供较强的接入及传输能力,然而,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的影响,FiWi接入网一旦发生故障,将导致其所承载的大量业务发生中断,严重影响业务的可用性,降低用户的体验质量。因此,FiWi接入网中的故障容忍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针对FiWi接入网故障容忍机制展开研究。面向FiWi接入网的故障类型多样、拓扑结构复杂、网络环境多变、传输媒介异构等特点,以提高网络生存性及保障业务可用性为目标,围绕动态路径倒换、快速数据恢复、高效资源配置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着力增强FiWi接入网对分段内故障和分段级故障的容忍能力,构建具有强故障容忍能力的下一代宽带接入网。(1)动态路径倒换针对业务恢复过程中由网络拥塞导致的业务传输质量恶化问题,分析了业务恢复时传输质量恶化的内在因素,提出带有负载均衡的动态业务恢复机制(Dynamic Traffic Recovery Mechanism with Load Balancing,DTRM-LB),建立了大量业务并发恢复下的业务流量疏导模型。从全局视角充分考虑当前网络资源使用状态,提出带有节点分割的二分图模型,实现合理的网关资源配置。同时,针对大量业务并发进行业务恢复时容易出现路径聚集现象的问题,提出带有拥塞避免的路径分配方案为受损业务动态分配传输质量较高的恢复路径。数值结果表明,该机制较好地提升了网络的负载均衡程度,缓解了由于网络拥塞导致的时延和丢包率性能恶化问题,保障了业务的传输质量。(2)快速数据恢复针对业务恢复过程中的大量数据丢失问题,研究跨域协同可靠传输机理,提出联合网络编码的并行路径传输机制(A Lossless Fault-Tolerance Mechanism Combining with Parallel Routing and Network Coding,LFTM-PR-NC)。结合网络编码的信息融合性和并行路径的高可靠性,建立了跨域协同并行传输模型,突破业务恢复的常规思路,将业务恢复与路由编码相融合,容忍由于网络故障导致的单路径失效,实现快速的数据恢复。数值结果表明,LFTM-PR-NC机制大幅度降低了业务的恢复时间,改善了业务传输时延。(3)高效资源配置针对备用资源部署成本高和恢复时延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流量互补特性的备用光纤部署机制(Backup Fiber Deployment Algorithm Based on Traffic Complementarity,BFDA-TC),建立了时空尺度下的备用资源部署模型。设计一种带有备用保护切换功能的远端节点,通过在远端节点间部署备用资源,消除业务恢复过程中的瓶颈链路,提升业务恢复速度。围绕人类社会生活规律所带来的分段流量互补性特点,利用时间尺度下空闲资源的动态变化规律和空间尺度下配置成本与恢复速度的动态博弈规律,结合流网络中的最小代价最大流理论在具有显着流量互补特征的分段间部署备用资源,更细粒度地共享网络空闲资源,降低了备用资源的部署成本和提升了业务恢复速度。数值结果表明,BFDA-TC机制在大部分场景下均显着降低了备用资源的部署成本,在任何场景下均有效降低了业务的恢复时延。
赵佳亮[6](2019)在《有线电视网络组合接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如何将 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和 EOC(Ethernet Over Cable)技术应用于黑龙江有线电视网络的接入,并以更先进的技术实现传统HFC(Hybrid Fiber Coaxial)网的双向接入,使有线电视网络能够实现电视广播和有线网络为主的两类主要的业务,为黑龙江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智能网络互联业务提供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本文针对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入手,首先详细了解了有线电视网络及其接入技术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国内外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进行了部署。然后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HFC、EPON和EOC等单一有线电视接入网的相关技术及其各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为课题研究方向提供了选择空间。接着针对单一接入技术存在的缺陷问题,介绍了现阶段采用的一些解决缺陷问题的有线电视接入网的组合接入技术,同时也对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中提炼出了组合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其存在的问题,对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针对前面单一和组合接入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分析了一种基于EPON、EOC和ASON(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的组合接入技术。并对该组合技术的实用性进行了研究,并以黑龙江省有线电视网络接入为例,详细介绍了黑龙江省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络规划,重点介绍了黑龙江省有线电视网络城区网络的总体结构,提出了网络结构规划。网络的每一级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最后对网络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测试,介绍了黑龙江省广播电视网设计完成后的传输指标分析和整体性能分析,介绍了可以开展的新业务,并对网络性能进行了测试。同时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推动我国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具有实用价值,对于我国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推动我国进行三网融合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珂[7](2019)在《关于5G网络切片可用性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5G的核心技术,网络切片能有效解决海量移动设备的接入和多种应用场景并存的挑战。可用性是衡量一个网络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过低的可用性会导致服务质量严重下降。本文将围绕5G网络切片可用性问题展开研究,并选择极具发展前景的无线光纤宽带接入网(WOBAN)作为网络架构,重点研究“高可用性切片容量问题”和“可用性保证下切片建立问题”。首先,研究基于WOBAN的高可用性切片容量问题。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两种网络切片建立方式:完整建立和部分建立。网络切片的完整建立是指该切片所有虚拟链路和虚拟节点的资源需求都被满足,而部分建立是指该切片虚拟链路和虚拟节点的资源需求被部分满足。为了最大化网络切片的可用性加权容量(availability-weighted capacity),本研究为这两种网络切片建立方式分别构建了相应的整型线性规划(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ILP)模型,并提出了高效的启发式算法。仿真结果表明,网络切片在部分建立时的可用性加权容量优于完整建立时的可用性加权容量。其次,研究基于WOBAN的可用性保证下切片建立问题。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切片可用性定义,该定义考虑四种网络故障情形,包括光纤链路故障,微波链路故障,物理节点故障和光线路终端(OLT)故障。为了最大化可用性保证下网络切片的个数,本研究构建了相应的ILP模型,并提出高效的启发式算法,该算法既可以平衡网络流量负载又可以最大化网络切片的可用性。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高效性。
刘庆华[8](2018)在《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分析》文中认为对现阶段常见的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技术进行调查,分析了有线电视接入网技术的优势,最后结合具体的有线宽带接入网技术,阐述了该技术的应用策略,并对其优化措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HFC技术在当前有线电视接入网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有效果好、价格低等优点,能满足多种条件下的高质量电视数据传输要求,因此应该得到相关人员的重视。
巩小雪[9](2017)在《光纤—无线接入网传输优化与资源调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新型应用层出不穷,推动了网络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这无疑给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对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的宽带接入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未来的宽带接入网需要为用户同时提供高速的有线接入和灵活的宽带无线接入服务。运营商希望利用现有的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基础设施构建无线回程网络,使无线和有线业务共享相同的光缆资源,以降低网络投资成本和运营支出,提高全网资源利用率。此外,正交频分复用PON(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PON,OFDM-PON)具有频谱效率高、资源分配灵活以及可为不同类型业务提供透明的传输通道等优势,为各种异质技术的融合接入提供了宝贵契机。因此,利用OFDM-PON统一承载各种有线和无线接入技术,使得光纤-无线(Fiber-Wireless,FiWi)接入网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青睐。面向未来的FiWi接入网不仅需要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高速接入,而且需要满足不同类型业务差异化的服务需求,这给FiWi接入网从物理层传输到网络层资源调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虽然已有部分文献研究了物理层传输优化机制,但相关研究大多关注点到点的大容量、长距离传输,对多点到点的上行传输研究不足,且无法满足不同等级用户的传输质量要求。尤其地,随着传输速率的进一步提升,色度色散引起的信号功率衰落将成为制约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然而,现有的色散补偿方法成本高昂或实现复杂,且不能针对不同子信道的传输需求进行灵活有差别的补偿。此外,先前的资源分配研究大多考虑提高服务质量,面向绿色节能和生存性的子载波调度有待探索。同时,智慧城市、移动云计算等应用的推广促进了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但针对上述特定应用场景的虚拟网络嵌入(Virtual Network Embedding,VNE)机制却鲜有涉及。可见,FiWi接入网传输优化和资源调度机制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较多关键问题有待解决。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分别从物理层传输性能优化机制、高效灵活的色散补偿方法、面向绿色节能和生存性的子载波调度以及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VNE机制这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提出多个新颖的研究思路与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可概述如下:(1)基于OFDM的FiWi接入网中传输优化机制研究。首先,研究了基于OFDM的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ntensity Modulation and Direct Detection,IMDD)PON系统的功率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信道传递函数的自适应比特和功率分配方案,相比于传统的功率分配方案,本文所提方案在保证系统传输性能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系统的发射功率。其次,针对OFDM信号的峰均功率比高和不同等级用户传输质量要求很难保证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扩展的多带IMDD OFDM-PON系统,通过对每个带的调制格式和功率进行灵活分配,满足了不同用户传输质量需求。最后,考虑到IMDD OFDM-PON上行传输系统受到子载波混频干扰和光拍频干扰严重,提出了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OFDM-PON上行传输系统,改善了系统的传输性能。(2)基于数字正交滤波的FiWi接入网中色散补偿机制研究。首先,介绍了基于数字正交滤波的IMDD PON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不同数字正交滤波器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到给定条件下的最优参数设计。其次,针对数字正交滤波IMDD PON系统受到色度色散引起的信道衰落问题,提出了利用自相位调制(Self-phase Modulation,SPM)效应进行色散补偿。为了验证SPM效应的有效性,推导了同时考虑到光纤的色度色散和SPM效应的理论传输模型。基于以上理论分析进行计算机仿真,分别探索了系统最大可实现传输容量和各子信道最大可实现传输容量。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受到色度色散影响较为严重的信道,SPM可以提高其2倍的信号传输容量,自适应信道功率分配可以进一步提升其45%的信号传输容量。(3)FiWi接入网中面向绿色节能与生存性的子载波调度机制研究。首先,针对FiWi接入网生存性问题,提出了基于虚拟子载波调度的先应式分支光纤维护效率优化机制,以最小化维护批次且保证可接受的调度周期为目标,构建问题模型,理论分析该问题的可行解条件和下界值,设计新颖的虚拟子载波调度启发式算法来解决该问题。所提启发式算法得到的分支光纤维护批次可以达到理论推导的界值。其次,针对FiWi接入网能耗问题,提出了基于联合资源调度的节能机制,构建了虚拟子载波迁移的能耗模型,进行了问题描述和上界值分析,设计了基于灵活调制格式的节能型调度周期和虚拟子载波联合分配算法,最大化系统节省的能耗。本文设计算法性能好于基准算法,且其节能效果与上界值精确匹配。(4)FiWi接入网中虚拟网络嵌入机制研究。首先,为了支持移动云计算服务定向广告的应用,本文引入集成光纤城域接入网和泛在无线接入的FiWi架构,研究了该架构下位置推荐感知的VNE问题。提出了独立兴趣点和兴趣点轨迹推荐方案。为了最小化光路建立的能耗开销,进一步提出了位置推荐感知的启发式VNE算法。与基准方案相比,本文的设计方案可以降低38%的能耗同时提高20%的收益,且所提启发式方案的收益非常接近问题的上界值。其次,考虑到智慧城市建设高度依赖FiWi接入网,本文研究了 FiWi接入网中支持协作边缘计算的VNE问题。以最小化无线节点发射功率为目标,提出了图裁剪算法嵌入更多的虚拟网络到底层无线网状网中。对于无法嵌入到前端无线网状网的虚拟网络,利用后端PON进行协作处理,同时保证后端带宽资源消耗最小。与基准方案相比,所提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总发射功率、提高VNE效率,以及降低后端带宽资源消耗。为了验证和评估本文所提出的系统和方案的性能,文中利用VPI、MATLAB以及C++等仿真软件搭建仿真平台。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系统和方案在改善系统传输性能、提高光纤维护效率、节省功率消耗、增加网络收益和减少带宽消耗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本文的研究成果为FiWi接入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
张培兴[10](2017)在《玉林移动面向家庭的有线宽带接入网的规划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有线宽带接入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要点和关键,同时也是达成通讯现代化的瓶颈。随着宽带中国战略落地实施,有线宽带接入网建设成为通信运营商以及民间资本的重点项目,为此,基于GPON技术的光纤到户接入网规划设计成为运营商、设备厂商和高等院校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的目的是制定一个技术先进、投资经济的整体规划方案,并有效地指导工程建设的优秀设计为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一套适合玉林移动发展的GPON网络系统。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下列4个方面:1、首先对有线宽带接入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调研,简要阐述光纤接入网的构成和PON技术特点。2、然后概述玉林移动公司传输网络现状以及现网面临的问题,从社会、公司、家庭三方面详细分析家宽业务发展需求,再从网络技术、建设与运营能力、资金来源三个角度分析玉林移动公司建设有线宽带接入网的可行性。3、重点研究面向家庭的有线宽带接入网的规划设计要求,详细研究了主干光缆网、OLT设备和家庭宽带覆盖规划的设计要求,包括分纤点、主干接入光缆、配线光缆、PON带宽和光功率等关键要素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每项规划设计要求,结合玉林移动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规划方案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各类建设模型、规划规模、投资估算、年度计划等信息,可以有效指导后期具体工程项目开展可研、设计和施工等实施环节。4、最后结合规划方案实际完成情况从网络能力、工程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对规划方案进行性能分析和评估。本论文可以为今后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参考模板,对研究如何搭建面向家庭的有线宽带接入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宽带接入网技术发展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宽带接入网技术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固移融合的接入网资源调度与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固移融合接入网背景介绍 |
1.1.2 固移融合接入网面临的挑战 |
1.1.3 小结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3.1 面向固移融合的接入网网络架构设计 |
1.3.2 面向固移融合的接入网多维跨层资源调度机制的设计 |
1.3.3 面向固移融合的接入网时隙分配优化机制的设计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面向固移融合的接入网网络架构 |
2.1 固移融合接入网架构介绍 |
2.1.1 接入网架构变革的需求与动力 |
2.1.2 固移融合接入网架构CO内部设计与分析 |
2.1.3 固移融合接入网架构部署场景设计与分析 |
2.1.4 小结 |
2.2 关键技术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固移融合的接入网多维跨层资源调度机制 |
3.1 需求分析 |
3.2 接入网资源跨层管控系统与调度机制 |
3.2.1 接入网资源池化控制设计——硬件层 |
3.2.2 面向固移融合的多维跨层网络资源管控系统建立——控制层 |
3.2.3 面向固移融合场景的业务跨层映射机制 |
3.2.4 面向固移融合场景的多维度资源调度流程 |
3.3 FF-GA联合业务分配算法 |
3.3.1 问题描述 |
3.3.2 基于FF的业务分配算法流程 |
3.3.3 FF-GA联合业务分配算法流程 |
3.4 平台实验与仿真结果分析 |
3.4.1 实验平台搭建 |
3.4.2 网络架构及管控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3 基于FF-GA联合业务分配算法的仿真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固移融合的接入网时隙分配优化机制 |
4.1 需求分析 |
4.2 面向固移融合时延敏感业务的Sc-DBA时隙分配机制 |
4.2.1 Sc-DBA时隙分配机制整体设计 |
4.2.2 Sc-DBA子周期内部时隙分配机制 |
4.3 基于Q-learning组合排序的PON上行时隙抖动性能优化机制 |
4.3.1 问题描述 |
4.3.2 建立数学模型 |
4.3.3 基于Q-learning组合排序的PON上行时隙抖动性能优化算法流程 |
4.4 实验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1 Sc-DBA时隙分配机制仿真结果与分析 |
4.4.2 PON网络上行时隙调度组合排序优化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论文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宽带接入技术的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互联网宽带接入关键技术研究 |
2.1 宽带接入技术架构 |
2.2 ADSL接入技术 |
2.2.1 ADSL技术特点与性能 |
2.2.2 ADSL接入方式 |
2.2.3 ADSL调制原理 |
2.2.4 ADSL接入在信息化小区的应用 |
2.3 光纤接入技术 |
2.3.1 光纤接入方式的特点与结构 |
2.3.2 PON技术结构与特点 |
2.3.3 EPON接入技术 |
2.3.4 GPON接入技术 |
2.3.5 EPON与 GPON的对比 |
2.3.6 光纤接入技术在信息化小区的应用 |
2.4 HFC接入技术 |
2.4.1 CATV网络简介 |
2.4.2 HFC宽带接入技术 |
2.5 几种有线接入技术的比较 |
2.6 无线接入技术 |
2.6.1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分类 |
2.6.2 无线接入技术的优势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GPON的 FTTH接入方案分析 |
3.1 基于GPON的 FTTH网络结构 |
3.2 基于GPON的 FTTH部署规划 |
3.2.1 OLT部署 |
3.2.2 ONT/ONU部署 |
3.2.3 ODN部署 |
3.3 FTTH场景方案模型 |
3.3.1 新建多层住宅方案模型 |
3.3.2 新建高层住宅方案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PON的 FTTH接入技术工程实践 |
4.1 淮阴师范学院FTTH接入方案设计 |
4.1.1 网络拓扑结构及设计思路 |
4.1.2 接入层OLT |
4.1.3 BRAS设备 |
4.1.4 网管系统 |
4.1.5 双机热备部署方案 |
4.1.6 设备面板 |
4.1.7 光猫 |
4.2 宽带线路工程实施 |
4.2.1 宽带线路工程概况 |
4.2.2 工程施工方案 |
4.2.3 分布施工方法 |
4.3 宽带线路工程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无源光网络中节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无源光网络概述 |
1.2.1 光线路终端 |
1.2.2 光网络单元 |
1.2.3 光分配网 |
1.3 HOWBAN概述 |
1.3.1 HOWBAN的基本结构 |
1.3.2 HOWBAN的技术特点 |
1.4 HOWBAN的关键技术 |
1.4.1 网元部署策略 |
1.4.2 路由机制 |
1.4.3 生存性机制 |
1.5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接入网的绿色节能技术 |
2.1 接入网节能技术概述 |
2.1.1 节能性能指标分析 |
2.1.2 ITU-T节能标准方案及分类 |
2.2 无源光网络睡眠节能技术 |
2.2.1 ONU周期内睡眠节能技术 |
2.2.2 OLT睡眠节能技术 |
2.3 HOWBAN的节能技术 |
2.3.1 节点的低能耗架构 |
2.3.2 OLT的休眠 |
2.3.3 不同结构下的ONU休眠 |
2.3.4 无线路由器的休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OLT缓存的节能方案 |
3.1 无源光网络的基本结构 |
3.2 基于OLT缓存的节能方案的提出 |
3.2.1 背景研究 |
3.2.2 基于ONU模块化的节能技术 |
3.3 改进的节能方案 |
3.3.1 改进方案的时序管理 |
3.3.2 改进方案的算法流程 |
3.4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3.4.1 仿真参数与模型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负载转移的光无线混合节能方案 |
4.1 基于负载转移的光无线混合节能方案概述 |
4.1.1 背景研究 |
4.1.2 应用场景 |
4.2 改进的节能方案 |
4.2.1 负载转移机制 |
4.2.2 改进的节能算法 |
4.3 改进方案的性能分析 |
4.3.1 仿真参数确定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的总结 |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5)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故障容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宽带接入网 |
1.3 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 |
1.3.1 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的系统结构 |
1.3.2 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的传输原理 |
1.3.3 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的应用前景 |
1.4 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中的故障容忍机制 |
1.4.1 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中的故障分类 |
1.4.2 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故障容忍机制研究现状 |
1.4.3 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故障容忍机制研究面临的挑战 |
1.5 主要贡献与结构安排 |
1.5.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5.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2 带有负载均衡的动态路径倒换机制 |
2.1 引言 |
2.2 网络模型 |
2.2.1 负载均衡性评价模型 |
2.2.2 带有节点分割的二分图模型 |
2.3 带有负载均衡的动态业务恢复机制 |
2.3.1 选取目标WONU子问题 |
2.3.2 寻找高质量无线路径子问题 |
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4.1 视频业务评价模型 |
2.4.2 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联合网络编码和并行路径的快速数据恢复机制 |
3.1 引言 |
3.2 网络模型 |
3.2.1 网络时延模型 |
3.2.2 并行传输模型 |
3.3 联合网络编码的并行路径传输机制 |
3.3.1 网络时延计算 |
3.3.2 队列长度计算 |
3.3.3 并行路径计算 |
3.3.4 路径流量分配 |
3.3.5 最优编码包数 |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流量互补特性的高效资源配置机制 |
4.1 引言 |
4.2 网络模型 |
4.2.1 网络分段模型 |
4.2.2 远端节点模型 |
4.2.3 BFDA-TC机制的数学模型 |
4.3 基于流量互补特性的备用光纤部署机制 |
4.3.1 工作区分段与住宅区分段间的备用光纤部署 |
4.3.2 混合区分段与B-R分段组之间的备用光纤部署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目录 |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6)有线电视网络组合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 |
2.1 宽带接入网技术 |
2.2 HFC 技术 |
2.2.1 HFC网络简述 |
2.2.2 HFC网络结构 |
2.3 PON技术 |
2.3.1 EPON技术 |
2.3.2 GPON技术 |
2.3.3 PON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2.4 EOC技术 |
2.4.1 EOC概述 |
2.4.2 EOC技术原理 |
2.5 ASON技术 |
2.5.1 ASON概述 |
2.5.2 ASON特点 |
2.6 小结 |
第3章 组合接入技术 |
3.1 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1.3 设计原则、目标及技术指标 |
3.2 CMTS与CableModem组合 |
3.3 EPON与LAN组合 |
3.4 EPON与EOC组合 |
3.5 组合技术比较 |
3.6 三组合技术创新 |
3.7 小结 |
第4章 EPON+EOC+ASON技术组合网络实践 |
4.1 系统设计 |
4.1.1 系统设计背景 |
4.1.2 系统设计目标 |
4.1.3 组合设计比较 |
4.1.4 组合设计结构 |
4.2 组合设备配置 |
4.3 组合速率估算 |
4.4 光损耗估算 |
4.5 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对象 |
5.1.1 测试要求 |
5.1.2 测试实施 |
5.2 测试注意事项 |
5.3 测试结果 |
5.3.1 系统功能测试 |
5.3.2 系统性能测试 |
5.3.3 系统运行测试数据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关于5G网络切片可用性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组织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工作 |
1.3.2 论文组织安排 |
第2章 5G网络切片 |
2.1 引言 |
2.2 无线光纤宽带接入网(WOBAN)介绍 |
2.3 网络切片介绍 |
2.4 可用性通用定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WOBAN的高可用性切片容量问题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串联系统可用性定义 |
3.3 高可用性切片容量问题的定义与描述 |
3.4 高可用性切片容量问题的ILP模型 |
3.4.1 网络切片完整建立下的ILP模型 |
3.4.2 网络切片部分建立下的ILP模型 |
3.5 高可用性切片容量问题的启发式算法 |
3.5.1 网络切片完整建立下的启发式算法 |
3.5.2 网络切片部分建立下的启发式算法 |
3.6 仿真结果分析与性能比较 |
3.6.1 仿真测试条件 |
3.6.2 结果分析与性能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WOBAN的可用性保证下切片建立问题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可用性保证的切片建立问题的定义与描述 |
4.3 面向可用性保证的切片建立的ILP模型 |
4.3.1 网络切片可用性定义 |
4.3.2 面向可用性保证的切片建立的ILP模型 |
4.4 面向可用性保证的切片建立的启发式算法 |
4.4.1 Heu_Length算法 |
4.4.2 Heu_Load算法 |
4.5 仿真结果分析与性能比较 |
4.5.1 仿真测试条件 |
4.5.2 结果分析与性能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技术分析 |
1.1 主要技术内容 |
1.2 技术应用优势 |
2 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策略 |
2.1 HFC技术简介 |
2.2 HFC接入技术的具体应用思路 |
2.3 旧系统的改造与升级 |
3 有线宽带接入网技术研究 |
3.1 技术要点 |
3.2 实例研究 |
4 结束语 |
(9)光纤—无线接入网传输优化与资源调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FiWi接入网研究背景 |
1.2 FiWi接入网研究动态和挑战 |
1.2.1 基于OFDM的FiWi接入网传输机制研究 |
1.2.2 基于数字滤波的FiWi接入网传输机制研究 |
1.2.3 资源分配与调度机制研究 |
1.2.4 虚拟网络嵌入机制研究 |
1.2.5 面临的挑战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本文的内容安排 |
1.5 课题来源 |
第2章 基于OFDM的FiWi接入网中传输优化机制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基于DML的IMDD OFDM-PON功率优化机制研究 |
2.2.1 OFDM基本原理 |
2.2.2 基于DML的IMDD OFDM-PON传输模型 |
2.2.3 问题定义 |
2.2.4 算法描述 |
2.2.5 复杂度分析 |
2.2.6 仿真和分析 |
2.3 基于DFT扩展的多带IMDD OFDM-PON系统 |
2.3.1 多带DFT扩展IMDD OFDM-PON系统模型 |
2.3.2 复杂度分析 |
2.3.3 系统搭建 |
2.3.4 仿真和分析 |
2.4 基于LDPC编码的上行IMDD OFDM-PON系统 |
2.4.1 干扰模型理论分析 |
2.4.2 上行传输系统设计 |
2.4.3 系统搭建 |
2.4.4 仿真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数字正交滤波的FiWi接入网中色散补偿机制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软件可重构数字正交滤波PON系统性能研究 |
3.2.1 数字正交滤波的基本原理 |
3.2.2 软件可重构数字正交滤波PON工作原理 |
3.2.3 仿真和分析 |
3.3 利用自相位调制的数字正交滤波PON色散补偿机制研究 |
3.3.1 自相位调制使能的色散补偿理论模型 |
3.3.2 系统设计 |
3.3.3 仿真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FiWi接入网面向绿色节能与生存性的子载波调度机制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基于VS调度的先应式分支光纤维护效率优化机制 |
4.2.1 系统模型和符号定义 |
4.2.2 问题描述与分析 |
4.2.3 GDFLB启发式算法 |
4.2.4 仿真和分析 |
4.3 基于联合资源调度的节能机制 |
4.3.1 系统模型和符号定义 |
4.3.2 灵活OFDMA-PON系统平台 |
4.3.3 功耗模型 |
4.3.4 问题描述和界值分析 |
4.3.5 启发式算法 |
4.3.6 仿真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FiWi接入网虚拟网络嵌入机制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位置推荐感知的FiWi接入网虚拟网络嵌入机制 |
5.2.1 设计框架 |
5.2.2 网络模型 |
5.2.3 问题定义与界值分析 |
5.2.4 启发式算法 |
5.2.5 仿真与分析 |
5.3 支持协作边缘计算的FiWi接入网虚拟网络嵌入机制 |
5.3.1 网络模型 |
5.3.2 问题定义与分析 |
5.3.3 启发式算法 |
5.3.4 仿真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玉林移动面向家庭的有线宽带接入网的规划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光纤接入网和PON技术介绍 |
2.1 接入网简介 |
2.1.1 接入网定义和结构 |
2.1.2 接入网发展历程和特点 |
2.1.3 接入网分类和主要业务 |
2.2 光纤接入网 |
2.2.1 光纤接入网基本构成 |
2.2.2 光纤接入网结构 |
2.2.3 光纤接入网优缺点 |
2.3 PON技术 |
2.3.1 PON的基本结构 |
2.3.2 PON技术分类 |
2.3.3 GPON与EPON技术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玉林移动家宽业务需求和可行性分析 |
3.1 传输网络现状 |
3.1.1 传输系统现状 |
3.1.2 传输管线现状 |
3.1.3 现网面临的问题 |
3.2 家宽业务需求 |
3.2.1 社会发展需求 |
3.2.2 移动公司发展需求 |
3.2.3 家庭业务发展趋势 |
3.3 可行性分析 |
3.3.1 网络技术可行性分析 |
3.3.2 运营管理可行性分析 |
3.3.3 项目资金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玉林移动有线宽带接入网规划方案的设计 |
4.1 总体规划的设计要求 |
4.2 主干光缆网规划的设计要求 |
4.2.1 总体规划的设计要求 |
4.2.2 分纤点规划的设计要求 |
4.2.3 主干接入光缆规划的设计要求 |
4.2.4 配线光缆规划的设计要求 |
4.3 主干光缆网规划方案的设计 |
4.3.1 配线光缆规划方案的设计 |
4.3.2 主干接入光缆规划方案的设计 |
4.3.3 主干光缆网规划方案的设计 |
4.4 OLT规划的设计要求 |
4.4.1 OLT的设置要求 |
4.4.2 PON网络带宽的配置要求 |
4.4.3 PON网络光功率的预算要求 |
4.5 OLT规划方案的设计 |
4.5.1 OLT规划方案 |
4.5.2 OLT设备的选型 |
4.6 家庭宽带覆盖规划的设计要求 |
4.6.1 光分路器的建设要求 |
4.6.2 家庭宽带覆盖原则 |
4.7 家庭宽带覆盖规划方案的设计 |
4.7.1 光分路器规划方案的设计 |
4.7.2 城区家庭宽带接入模型的设计 |
4.7.3 农村家庭宽带接入模型的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规划方案的性能评估和分析 |
5.1 网络能力评估 |
5.2 工程投资分析 |
5.3 经济效益分析 |
5.4 社会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宽带接入网技术发展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绵阳移动有线宽带接入网投资类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 王国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面向固移融合的接入网资源调度与优化机制研究[D]. 赵天翼.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互联网宽带接入技术及其工程实践研究[D]. 陆洋.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4]无源光网络中节能策略研究[D]. 喻聪.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5]光纤无线融合接入网故障容忍机制研究[D]. 张鸿.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1)
- [6]有线电视网络组合接入技术研究[D]. 赵佳亮. 吉林大学, 2019(03)
- [7]关于5G网络切片可用性问题的研究[D]. 陈珂. 苏州大学, 2019(04)
- [8]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技术的应用分析[J]. 刘庆华. 中国有线电视, 2018(04)
- [9]光纤—无线接入网传输优化与资源调度机制研究[D]. 巩小雪. 东北大学, 2017(01)
- [10]玉林移动面向家庭的有线宽带接入网的规划方案设计[D]. 张培兴.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