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 Express 月报(1 月)

Game Express 月报(1 月)

一、游戏速递月报(1月)(论文文献综述)

杨彦伟[1](2019)在《奇虎360回归A股的动因及绩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经济在经历了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期后,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国内资本市场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日趋完善,已经逐步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我们犹记得本世纪初之时,大量的国内优秀企业还非常青睐海外上市,这侧面反应了彼时市场时机和环境是西方市场优于国内市场。但是在如今国内资本市场日趋繁荣的大环境下,许多早期由于企业融资需求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企业在思考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时,已经把主要方向放回了国内,逐步开始私有化退市并且转板到国内主板上市。这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中概股近些年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相当滞后,又恰逢浑水和香橼的频繁做空致使中概股遭遇信任危机;另外一个原因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贸易失衡问题已经成为新兴经济体和老牌贸易强国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在美中概股。如今西方资本市场普遍不看好中国概念股,市场反应机制导致此类型股票市盈率偏低。因此自2015年开始,中概股开始掀起新一轮回归潮,当年就有32家中概股宣布私有化方案,说明此时市场时机已经发生逆转,对企业的战略发展而言意味着境内资本市场环境已经开始优于境外。但是对于中概股来说,私有化并非终点,登陆A股才是其最终目标。本文选取了奇虎360回归A股这一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文章是基于市场时机理论来剖析案例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可以发现企业的融资择时行为目前是学术界广为关注的研究话题,然而已有的研究大多关注企业在单一资本市场上的资本结构调整,较少去结合多资本市场对公司上市融资的动因和绩效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奇虎360借壳回归案例的研究为上市公司在多个资本市场实施资本运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上采用案例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以及EVA价值模型对奇虎360回归A股的整个过程进行梳理,分析企业回归A股的动因和上市后的总体绩效表现,并指出其借壳路径可以为中概股企业示范不同类型的回归方式。最后从案例中探究中美资本市场的差异对于导致中概股赴美上市及部分企业私有化回归起到哪些诱因、类似的企业选择回归A股的动因、政策以及监管部门怎么才能改进目前的窘境、并结合最新的资本市场监管法规以及行业政策为监管层、中概股企业和中小投资者提供建议。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奇虎360回归动因主要体现在美股市场维持上市的较高成本因素与成功回归A股的巨额收益间的考量;此次回归事件从短期市场指标到长期的会计指标和市场风险分析都存在较为显着的正向绩效;充分说明企业的管理层在市场择机的关键位置不仅为股东带来巨额收益,而且能够顺应国家战略和市场政策,把握住了国内互联网企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契机。但是本文在横向对比其他已回归中概股后发现,基于它们股价的短期市值大幅缩水的变现,此前的分众传媒和巨人网络的回归可能存在企业控制人具有套利动机诱发的回归行为,因此监管部门严格筛选,避免“借壳”成为中概股的套利工具,A股要吸收那些符合国家总体产业发展方向且真正创造价值的成熟企业回归上市。

齐廉允[2](2019)在《中国知识界对“苏俄道路”的认知(1917-1937)》文中指出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这个新国度正在发生的一切,中国知识界倾注了源源不断的热情与信念,留下了数量丰富的论着、通讯等。这些资料既是关于苏俄所走道路最即时的“中国记录”和“中国认知”,也是当时中国知识人对社会主义道路认知心路历程的最忠实记录。因此,梳理研究1917-1937年间中国知识界对“苏俄道路”的认知情况,既可以追本溯源,扩充视野,探究知识界视野中社会主义道路的意蕴与内涵,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场域;也可以为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渊源所自与对比参照,深具理论、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历史学的研究视角出发,综合借鉴政治学、知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资源,采用了整体研究、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方法,首先考察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传入引起的中国知识界乃至中国知识生产的变化;其次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三个层面剖析了中国知识界对“苏俄道路”的认知,即“苏俄道路”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后讨论了其时知识人眼中“苏俄道路”对中国的镜鉴与参照作用,亦即中国应该如何做。最后,不仅讨论了影响中国知识界“苏俄道路”认知与迎拒的原因,还提炼出一些当时知识人审视一国发展道路时所倚重的具有普遍价值的指标。导言部分首先阐释了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价值与意义,进而对国内外已有的学术文献进行述评,寻找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认识路径,并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主要讨论知识界与“苏俄”问题的互动。十月革命推动了“新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主义”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中国知识界的存在状态,也赋予知识新的内涵与价值,而这种改变又推动了“主义”传播的速度与力度。“学问”与“主义”这种相辅相成的动态关系在“苏俄”问题上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基于“救国”、“寻路”等现实政治的需要,中国知识界对苏俄的认识也从一种政治现象逐渐变成一个学术问题。越来越多的知识人到访苏俄并在此留学,组建与苏俄相关的研究会、出版刊物,并讨论其政治生态、制度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等,赋予与苏俄相关的知识生产以新特点。此章内容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为后续研究工作做必要准备与铺垫。第二章讨论知识界对苏俄政治发展的认知。知识人认为,革命既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关键,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路径,不仅对俄国有重要意义,对世界格局转变,乃至社会发展演变新模式的确立都意义重大。他们确认共产党的领导是苏俄能取得革命和建设成功的最重要要素。为应对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也为了更好地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党必须进行自身建设以保持其先进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是苏俄革命与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因为特殊的地位与职业特点,也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在知识人看来,苏俄的政党制、合议制、选举制等都有自身的特点。一般而言,评价一国政治运作与政治行为,最终都会归于民主与专政的分歧,这种认知模式在知识界讨论苏俄政治发展时尤其表现的明显。换言之,苏俄政治到底是民主的还是专政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就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第三章讨论知识界关于苏俄经济发展路向的论争。1917-1937年间,苏俄的经济至少经历了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计划经济政策等3次大的调整与转变。经济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引起知识界的热情关注,政策调整的原因、内容、效果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都是知识人关注的重点。在他们对苏俄经济发展路向的认知中,始终充斥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歧。为强化自身观点而驳斥对手观点,知识人从所有制形式、资源配置方式、工业化、集体化等方面展开细致的观察与研究,并就这些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论争。他们之所以作这样的争辩,其实质还是希望凭此判定苏俄的国家性质。这种判定对新生的国家——苏俄而言,无疑是重要而关键的,不仅直接决定着该政权的命运与前途,还关系着它的榜样与引领价值。第四章讨论知识界对苏俄文化教育效用的认知。知识人注意到戏剧、电影、绘画、出版、教育等在苏俄都承担着塑造新民、引导社会的教化责任。在他们看来,文化之所以能承担起教化民众的功能,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与文化自身特点契合社会现实的需要有关,还与文化自身的更新有关,更是政府力推的结果。知识人承认正是因为苏俄在建设新文化的过程中执行了一条客观务实、理性的策略,苏俄的文化建设才成效卓着。他们认为苏维埃俄国面临的现实环境是催生新教育的最主要原因,而培养新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苏俄教育的唯一目的。为实现该目的,苏俄构建了层次分明、类型合理、紧贴现实的教育体系,这种既重技术培养又重政治素养的教育模式为苏俄建设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第五章探究知识界眼中“苏俄道路”对中国的镜鉴、参照作用。1917-1937年间的政治现实环境要求知识分子的“苏俄道路”研究最终仍需以对中国问题的关照为唯一归宿。中国能不能实行“苏俄道路”?如何实行等都是知识界最关注的问题。对俄国人开辟的革命道路,知识界充斥着迎纳与拒斥的冲突。20世纪30年代初,为挽救经济危局,知识人希望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中国尽快走上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以培植国家元气、抵御外敌。一些学人还试图从苏联的土地制度、农业集体化、统制农业等方面找寻解决中国农村破产的方法或思路。但他们也谆谆告诫中国的经济发展既不能照搬资本主义,亦不能照抄社会主义,而应根据需要采行适合中国现实环境的发展方式。结语包括两个小问题,一是分析讨论影响中国知识界“苏俄道路”认知与迎拒的关键因素;二是在20世纪20-30年代知识界“苏俄道路”认知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些判定道路内涵与价值的指标。在近代社会中,因为“救亡”的时代主题,知识、学术、思想、主义、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愈发纠缠扭结,难已划清界限。这种特殊的学界生态在知识界的“苏俄道路”认知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也最为生动。正是在现实刺激、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塑造下,中国知识界的“苏俄道路”认知才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相。每一个知识界群体的“苏俄道路”认知无不清晰地透露出学术与政治紧密汇融的复杂意蕴,而这种认知实态也昭示着历史发展演变的独特魅力和个人认知的灵动、包容与偏狭。

方圆[3](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成就斐然。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与媒体的介入分不开的。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的方法、实证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个案剖析法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年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力图拓展公益慈善事业研究的学术空间,廓清人们对公益慈善的误解,以及深化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第一章是对改革开放以前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近140年的历史进行历史回顾。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并不只是存在于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之前,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就已经出现并影响到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轨迹。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历史,需要将其置于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之中,尤其是在对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前期历史回顾中得出贯穿始终的经验和规律。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新的传媒技术进入中国社会并改写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社会开始借助于刊印书籍图画宣传慈善观念、募款赈灾,其中《申报》就是典型;此外还仿效西方办义演、游园会进行慈善活动,在与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报刊结合后,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自此,无论是公益慈善的组织形式还是规模,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益慈善事业进行了调整和改造,原来由社会兴办的公益慈善功能很大一部分被转移到公权力之上,新生政权直接参与民生问题的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左”倾思潮不断发酵并达到高潮,对媒体的管控,尤其是媒体对于公共生活的介入的管制愈来愈严密,进而造成了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在这一时期并不突出,陷入停滞。需要指出的是,要合理客观地看待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停滞状态,这里停滞更多是媒体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影响,而非代表这一时期中国公益慈善的整体状态。第二章是对复苏时期(1978-1994)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梳理,着重探讨公益慈善复苏的历史条件、传统媒体的发展及其特点、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复苏的表现。改革开放之初,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大,经济上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公益慈善事业复苏的经济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公益慈善事业走向复苏,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政府救灾思想由对国外的救助由拒绝到接纳的转变;由政府包揽到民间帮助的转变,为公益慈善事业复苏提供了思想条件。改革开放进程之中,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公益慈善的联系也在不断深化,以电视、报刊、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发展,为公益慈善信息的传播准备了媒体条件。媒体对公益慈善的“复苏”表现在:推动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和理性回归;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共慈善事业;弘扬符合公益慈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等等。第三章是对成长时期(1994-2004年)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作用进行梳理。首先探讨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成长的态势:报刊杂志助力公益慈善事业的成长;电视媒体参与公共慈善事业;手机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募捐的新媒介;互联网开始引入公益慈善事业。其次探讨了媒体推动公益慈善理念的传播:倡导现代公益慈善意识;把公益慈善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动群众参与公益慈善;倡导现代财富理念。再次以“希望工程”为例探讨了媒体推动公益慈善品牌的创建的问题。最后,还就媒体监督公益慈善的信息公开和以1998年抗洪为例,探讨发挥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作用。第四章对发展时期(2005至今)的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作用进行梳理。这一时期,新媒体不断崛起,新旧媒体由并行竞逐到融合发展,带来传媒生态的重构,为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展现出新格局:报纸纷纷展开与新媒体的联姻,推出了网络公益频道、网络版报纸等电视媒体借助于新媒体通过创新策划,制作了 一批既有娱乐性又包含了公益因子的电视节目;公益慈善评选与展会在新旧媒体的推动下兴起。随着门户网站、网络论坛、博客、社交网站、微博的等互联网媒体的陆续出现,公益慈善的信息传播方式、资金募集途径、组织动员的路径、舆论监督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对公益慈善的介入从“传声筒”成为主导公益慈善新力量。作为互联网媒体介入公益慈善的典型案例——“免费午餐”充分利用依靠网络建立起一个公益慈善项目高效发展的新模式,开创了一个“微公益”的崭新时代,最大程度整合利用了各种媒体资源,拓宽了项目的宣传渠道及传播内容、有力动员了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存在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既有类似汶川地震中正面推动,也有“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机构公信力危机。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问题,必须通过法制来解决。《慈善法》的颁布,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从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陈新阳[4](2018)在《“光复五年”间的上海影刊研究 ——从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文中研究说明上海作为民国时期远东第一大城市,以其文化上独一无二的包容性吸纳了当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文化与新事物。其中电影通过独特的声光效果和丰富的剧情变化征服了观众,成为上海市民阶层文化消费的新宠。电影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上海电影期刊的发展。与其他消费媒介相比较而言,电影期刊购买便利,印刷精美,外观上极具吸引力,封面大多采用套色印刷搭配影星照片或彩绘,内容轻松活泼,多有上海市民喜闻乐见的明星轶事或隐私,同时又不乏电影知识的普及与一定思想深度的电影理论文章,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忠实读者,与上海电影一道成为民国时期上海摩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早期上海电影期刊的内容组成主要有四部分:影片信息、影人信息、电影评论及广告。而具体到某一本电影期刊,不同的办刊宗旨使其内容构成比例会发生相应变化。学界对于早期中国电影期刊的研究一般集中于“左翼电影时期”与“孤岛时期”,以其思想主张较为明显之故。而对于抗战结束后至上海解放即所谓“光复”期间电影期刊的研究则基本未见,有的也只是零散的孤立的个案研究。因此,1945年5月-1949年8月这一特殊短时段的上海电影期刊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通过“光复”期间上海影刊对影片的相关报道不仅可以看到此时期上海国产电影市场的发展,也可窥见国产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对于市场的争夺;通过对影人的报道进行总结,不仅可见当时的明星文化,捕捉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形态,也能透视上海的大众消费文化;通过对影评的分析,基本可见电影界的思想动态、影片的评价标准与社会的审美标准;通过其期刊定价、广告等现象的总结,能够从侧面反映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经济生活。因此,对“光复”期间上海电影期刊的考察与研究,不仅能尽可能地还原当时上海的电影市场,让我们能“重返历史”,也为我们研究分析抗战结束后上海的社会形态特别是上海市民阶层的文化形态与生活形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黄勇军[5](2018)在《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文中指出在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史上,影视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为我国影视剧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影视文学增添了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创作样式;它既是影视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现当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影视小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研究者总结其创作成就,关注其在影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梳理其发展演变脉络,探讨其创作规律。因此,开展对影视小说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对于梳理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再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完整面貌;对于拓展影视史的研究范围,总结影视创作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启迪和促进当前影视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电视小说是对电视剧或电视剧本进行文字改编和再度创作而形成的小说,它的创作模式、文体形态、本质属性等都与电影小说相似。影视小说则是为了言说的便利而对电影小说和电视小说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简称。鉴定是否为影视小说应坚持两大基本准则:一是在创作依据上必须是根据电影/电视剧本或影像文本进行的改编与再创作,二是在创作时间上必须是在影视作品拍摄过程中或摄制完成之后。只有如此才能正本清源,廓清影视小说认知上存在的误区,为维护影视小说文体形态的纯正性与独立性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生成与发展和中国现代电影以及现代小说的生成与发展紧密相连。1910年代初以周瘦鹃等为代表根据外国电影改编的“影戏小说”为我国早期电影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根据中国本土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的早期形态电影本事以及“影戏小说”则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开始出现。1930年代以后电影小说成为“文学新品种”并得到文学界的承认,1940年代中后期电影小说更进一步成熟并开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解放后电影小说进入了缓慢的发展阶段,“十七年”电影小说在多重挤压下犹如戴着沉重枷锁的“舞者”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艺术形成的“辉煌”与“惨淡”的“舞台”上艰难“起舞”曲折前行。新时期电影小说则出现了缓慢而艰难的复苏,但并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创作局面。1990年代以后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影像文本的电影和纸质文本的文学二者双向“合谋”的共同诱导与塑造下,这一时期的电影小说呈现出了全新的、别样的风格与特色,并推动电影小说出现了第二次发展高潮。由于我国电视剧发展的相对落后导致电视小说的诞生比电影小说晚近七十年,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蹒跚来迟。电视小说经历了1980年代的短暂沉寂后在九十年代迅速崛起,并由1990年代及以前的创作者文体意识懵懂、艺术水准粗陋、市场接受程度低下而逐渐走向21世纪以后的文体创作自觉、运作模式娴熟、优秀佳作叠现的成熟与繁荣阶段。电视小说以及电影小说也在新世纪逐渐取代影视文学剧本成为影视文学的“最重要类型”。在厘清电影小说与电视小说演化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并由此建立影视小说系统的生长谱系基础之上,从文体的角度深入影视小说内部探讨其文体建构的策略及其特色可以发现,影视小说既广泛借鉴了影像叙事的技巧,又充分发挥小说艺术的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也因此成为影视对文学影响最为典型的代表,成为影视与文学联姻产生的“宁馨儿”。影视小说是蕴含影视基因最为丰沛、受到影视影响最为深刻、借鉴影视艺术形式最为多样、运用其相关技法最为成熟的小说文本形态。其中,被誉为“电影的灵魂”的蒙太奇作为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对影视小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也最为广泛和深远。此外,影视小说借鉴影视的空间结构形式和影像视听技巧,以时空的有意错落、重置、交叉、破碎等打破情节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以多重空间的叠合、并置、交错等摒弃传统单一的时间线性叙事模式,凸显共时性与现时性的“空间化”叙事效果,表现出明显有别于传统小说的艺术技巧与审美特征,成为现代小说空间化的“最突出的代表”,也是影视小说有别于其他小说所具有的独异性和规定性之一。文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从影视小说的外部生态场域来考察影视小说的生成与运作情况可以发现,以出版社为主体的传播媒介对影视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枢纽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和作用。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作为生产精神产品能动主体的出版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影视小说的繁荣既提供了重要保障又激发了不竭动力。同时,在影视小说生成链上的三大相关主体——作为影视剧生产制作主体的投资出品方、作为影视小说创作主体的改编创作者以及作为物化载体媒介主体的图书出版社中,改编创作者作为关键主体直接决定影视小说的艺术水准与市场价值,影视投资制作方则以其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强劲的资金实力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三者在遵循影视剧生产规律、小说创作规律、图书出版规律“三大规律”基础上多方联动,互融共生,以各自强大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要素参与影视小说的创作生产与营销运作,推动影视小说在新世纪迅速发展并走向全面勃兴。

姚婷[6](2017)在《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山侨乡是中国典型的传统侨乡,台山侨刊《新宁杂志》被认为是中国侨刊的滥觞。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台山侨刊的数量和种类在同级行政区域中都是最多的,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学术界一般关注台山侨刊的史料价值,以侨刊所登载的内容为资料去研究侨乡社会,这便使得1949年前的台山侨刊受到学术界重视,而1950年后的侨刊则经常被学术界忽略,甚至被认为无价值。有鉴于此,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对台山侨刊进行研究,不仅将侨刊看作史料,更将其当作一个可供解构的文本,将“人”的因素纳入其中,从侨刊相关者的视角动态地分析侨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构了什么样的侨乡社会和为何如此建构侨乡社会,以及由此而致的侨刊功能的实现或缺失。本文将台山侨刊的变迁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前,1950-1966年,1978年至今。而1966年后的十年“文革”期间,所有侨刊被迫停刊。1949年前,侨刊无“侨刊”之名,有“侨刊”之实;1950年之后,“侨刊”一词出现,并被广泛应用,而这也意味着它们所受到的社会控制加剧。侨刊的相关者包括传播者、受众和政府。在不同的时代,传播者的年龄结构、知识体系和生命历程有较大差异。侨刊以“侨”属群体为主要受众。受众的分布形态和由此而成的“侨”“乡”网络形成侨刊传播的基本路径。政府对侨刊的控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形成严格的界线与明确的体系。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侨刊所建构的侨乡社会由立体化转而平面化,由“弊端丛生”转而“进步美好”。这其中既因侨乡本身的变化,也因为在政府控制和传播者认知的共同作用下,传播者对相关的传播信息进行了把关和筛选。侨刊最根本的功能是沟通“侨”“乡”。但侨刊并不总能实现这一显功能,不在其控制把握之下的潜功能,乃至负功能都有可能出现。而侨刊社则有效延展了当代台山侨刊的功能。本文所指称的“侨刊”的基本要点包括,侨乡民间(或由与侨乡相关群体)主办的出版物,受众主体为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归侨和侨眷,传播内容主要是受众所对应的群体在侨乡内部发生的事件,办刊经费部分或主要来自以海外为主的群体成员的捐助的民间出版物。侨刊本身是连接“侨”“乡”两端的通道之一,同时又参与其他“侨”“乡”之间通道的构建。随着侨乡社会、海外华人社会和信息传播手段的改变,侨刊“通道”的形态也在发展变化,逐渐由“侨乡—海外移民”式转变为“国内宗亲—侨乡—海外移民”式的信息传播通道。

戴颖洁[7](2016)在《冲突与共谋:全球模式节目本土化生产的权力博弈》文中认为模式节目跨境流动作为全球传播格局的表征,体现了全球与地方文化的"勾连"。本研究以国外模式节目的本土化生产为研究对象,以权力博弈为切入视角,将模式置于全球和地方化的产业、经济以及政策规制中,分析模式节目本土生产空间的开拓以及文化"杂合化"的实现过程。研究者于2015年5月至10月在灿星公司开展田野调研,并对27位涉及模式本土化运作的工作人员进行了 32次深度访谈,人员范围覆盖灿星公司,灿星合作方,以及国内其他同行。与此同时,还对田野期间获取的灿星公司内部资料、重点模式节目的拉片分析报告,以及各路媒体的相关宣传报道展开文本分析,并积极参加学界、业界模式相关的论坛和会议,进一步丰富理论知识和研究资料。本研究围绕灿星涉猎的《中国好声音》、《了不起的挑战》、《我的小小电视》三个模式节目,立足于电视空间的生产,将原本被遮蔽的"权力"要素置于前台。不仅关注媒介文本,更关注形塑媒介文本的框架性因素、结构性力量,以及他们的博弈路径,互动方式对本土版文化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模式节目本土化分为引进、生产和推广三个主要阶段,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四大权力机制,模式方,制作方,国家权力部门,播出平台,广告商五大权力主体。政治因素是引进时最重要的衡量因素;经济因素是生产和推广阶段的最大诉求。多元主体间的竞争性互动,造就了"杂合化"的运作逻辑。这种"杂合"不仅体现在文本形态上,也体现在动力机制上;有力地批判了文化帝国主义流派"同质性文化"和"主导一服从"二元对立的理论主张,也回应了文化多元主义流派漠视权力架构的理论缺陷。最后以图绘形式,勾勒出模式本土化各阶段主要动力机制的运作方式和依存关系。引进阶段,政治和经济,政治和文化,政治和技术,都是单方面依存关系。引进违规的模式,总局不答应,受众不认同,广告商和制作方会蒙受经济损失;想要改变违规的模式点,技术层面有较大挑战。因此,政策上的把控诉求也是受众的文化诉求,广告商的利益诉求,以及本土电视人的自觉要求;不愿意冒险引进意识形态相左的模式。生产阶段,经济和政治,经济和文化,经济和技术,都是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利益的实现依赖政治权力提供的资源和保障;依赖文化接近性对受众认同感的营造,并转变为收视卖点;依赖本土的制作水平;另一方面,经济权力也通过和政治权力的良性互动,以及采取意识形态与商业表达相结合的"并置"策略,为自己拓展政治局面。与此同时,依托节目影响力传递主导意识形态,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提升本土生产力,反作用于文化和技术权力。推广阶段,经济和政治,经济和文化,经济和技术,都是单方面依存关系。通过依托营销平台、营销渠道的技术支持,营销宣传时置入文化元素获取受众认同,以及注意规避政策要素弱化政治风险等方式,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虽然不同阶段不同权力的权重存在差异,互动方式也有区别,但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之间形成了同盟。通过建构技术层面的专业主义,和政策进行良性互动,依赖、推崇文化差异,制造受众文化认同等方式,构建同一框架下全球文化的不同体验,巧妙地掩盖了电视产业跨国合作的商业诉求这一真实运作逻辑。

大成企业研究院[8](2016)在《2016年1~6月民营经济发展与民间投资重要数据分析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但总体在可预料与可掌控之中,且经济增长仍居世界前列,远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主体——民营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更加明显,但民营工业企业、特别是私营工业企业的总体效益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税收、特别是私营企业税收增长率高于全国,也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

王智,余桂南,赵路[9](2016)在《基于大数据的我国新经济服务业人才需求景气指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下,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异军突起,极大地提振了我国经济,作为反映新经济"晴雨表"的新经济行业人才需求状况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网络爬虫技术,抓取了全国着名网站近年来发布的大量招聘信息,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新经济行业的相关规定,采用机器学习方式智能获取了430万余条新经济行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同时,基于指数编制基本原理,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新经济服务业人才需求景气指数、预警指数模型,并运用国际先进职业能力评价理论和数据挖掘方法,就我国新经济服务业人才需求现状和特征进行了深度挖掘。研究发现,2015年以来我国新经济服务业的人才需求基本处于增长状态,但新经济各行业的发展并不均衡,且新经济发展急需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大量复合型、创新型、开拓型人才。

IT桔子[10](2015)在《投融资月报》文中指出(2015年7月6日至8月7日公布)本栏目资料由IT桔子(itjuzi.com)提供教育掌门1对1获近2000万元A轮投资顺为资本领投、青松基金跟投掌门1对1(前身是掌门新锐)是一家为初高中学生提供在线1对1教育的平台,主打高端专业的1对1订制化教学服务。看娃娃获得梅花天使、安芙兰创投3000万元Pre-A轮投资看娃娃是一个面向幼儿园、家政的手机社交应用,通过手机建立孩子、家长、幼儿园之间互动联系。

二、游戏速递月报(1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游戏速递月报(1月)(论文提纲范文)

(1)奇虎360回归A股的动因及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关于中概股私有化的研究
        1.4.2 国内外关于借壳上市的研究
        1.4.3 企业借壳上市绩效研究
        1.4.4 文献评述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中国概念股
        2.1.2 上市公司私有化
        2.1.3 中概股回归上市
        2.1.4 壳资源与壳公司
        2.1.5 借壳上市
    2.2 理论基础
        2.2.1 市场时机理论
        2.2.2 市场分割理论
        2.2.3 信息与信号理论
        2.2.4 双层股权结构理论
    2.3 绩效分析方法
        2.3.1 事件研究法
        2.3.2 财务指标分析法
        2.3.3 EVA分析法
3 案例介绍
    3.1 奇虎360公司简介
        3.1.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3.1.2 公司股权结构介绍
    3.2 奇虎360私有化回归A股历程
        3.2.1 私有化退市历程
        3.2.2 拆除VIE架构
        3.2.3 借壳上市事件的过程及路径
4 回归A股动因研究
    4.1 奇虎360私有化回归动因分析
        4.1.1 维持在美股上市的综合成本过高
        4.1.2 公司市值在美股长期被低估
        4.1.3 国内投资者更青睐互联网公司
        4.1.4 在美股募集的资金流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4.1.5 奇虎360管理层的自利行为驱动
        4.1.6 国内证券市场体系逐渐完善
        4.1.7 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
    4.2 奇虎360采用借壳重组动因分析
        4.2.1 借壳重组门槛低且耗时少
        4.2.2 交易模式更符合公司的利益
        4.2.3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5 回归A股的市场风险及绩效分析
    5.1 市场风险分析
        5.1.1 股价大幅波动的风险
        5.1.2 对赌协议无法实现的风险
    5.2 长期绩效分析
        5.2.1 盈利能力分析
        5.2.2 偿债能力分析
        5.2.3 营运能力分析
    5.3 短期市场效应分析
        5.3.1 确定事件的窗口期和纯净期
        5.3.2 构建适宜的市场模型
        5.3.3 研究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
        5.3.4 回归前后股票估值对比
    5.4 EVA分析
    5.5 借壳回归与绩效改善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
        5.5.1 利用资金流改善其财务状况
        5.5.2 信号效应导致其股价逆市走高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与建议
        6.2.1 奇虎360成功回归的启示
        6.2.2 对监管者的建议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知识界对“苏俄道路”的认知(191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当“学问”遭遇“主义” ——中国知识界与“苏俄”的互动
    第一节 离合之间:“主义”来临下的知识界
        一、分离在加深:20-30年代的中国知识界
        二、组织起来:知识界的聚合
        三、岐向建构:学问、主义与救国的汇融
    第二节 “苏俄”成为问题——知识界的回应
        一、“苏俄”成为问题:何以必须与可能?
        二、作为问题的“苏俄”——一个知识谱系的考察
        三、政学分开:理想的研究路径
第二章 权力、制度与秩序:政治发展的认知
    第一节 革命:通向社会主义的关键
        一、十月革命:背景与胜利原因
        二、方式与对象:如何革命?革谁的命?
        三、革命意义:供给世界一个新模型
    第二节 领导者:共产党
        一、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
        二、党的建设:自新的路径
        三、认识党争:共识与分歧
    第三节 依靠谁:革命与建设的动力
        一、工人阶级
        二、农民阶级
        三、知识分子
    第四节 制度与组织
        一、建立与运作
        二、特色与价值
        三、优势与缺陷
    第五节 专政还是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原因与实现
        二、苏维埃民主:真的还是假的?
        三、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一对张力?
        四、宪法改革:到真正的民主之路?
第三章 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路向的歧见
    第一节 所有制:国有、私有还是公有?
        一、国有:一种新所有制形式
        二、并存:公有控制私有
        三、公有制战胜私有制
    第二节 配置资源:计划还是市场?
        一、军事统制:过渡时代的资源配置方式
        二、引入市场:方式、效果与评价
        三、计划:社会主义资源配置方式
    第三节 工业化:奠基社会主义
        一、工业化:原因与前提
        二、先“重”后“轻”:必要的路径选择?
        三、工业化的高速度:必须与可能
        四、建设资金与技术从何而来?
        五、工业化效果评估
    第四节 集体化:一场彻底的农业革命?
        一、集体化:必须开展的工作
        二、路径选择:为什么是集体农场?
        三、集体化:强制还是自愿?
        四、集体农场:一种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五、荣光还是恐慌:集体化评估
第四章 养成“新民”:文化教育效用认知
    第一节 文化建设:原因与途径
        一、探讨文化建设的原因
        二、反宗教:柔性策略的应用
        三、教化国民:文化与政治的双向汇合
        四、建设新文化:对待旧文化的逻辑
    第二节 宣传的手段与力量:新闻出版
        一、宣传:无所不在
        二、苏俄新闻:社会主义的宣传事业
        三、阐释异同:新闻统制的必要与可能
        四、宣传效果评估
    第三节 聚焦新教育
        一、发展新教育的必要性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体系
        三、探究教育的特点
        四、评估教育发展
第五章 镜鉴中国:“苏俄道路”的参照作用
    第一节 “苏俄道路”:迎纳还是拒斥?
        一、从“俄乱”到“俄国式的革命”
        二、改造中国:以俄为师?
        三、“赤”还是“白”?
        四、“友”还是“敌”?
    第二节 谋划经济建设的分歧:基于统制经济
        一、统制经济潮流:苏联的因素
        二、中国实行统制经济:赞同与质疑的对峙
        三、中国的“统制”经济:资本主义式、社会主义式还是其它?
        四、施行路径:统制经济的实践构想
    第三节 复兴农村经济的出路
        一、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
        二、探寻农业复兴方式
        三、寻找经济发展重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历史分期问题
    四、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历史追溯
    第一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兴起
        一、刊印书籍图画宣传慈善观念、募款赈灾
        二、《申报》——近代慈善事业的亲历者
        三、仿效西方办义演、游园会募款赈灾
    第二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停滞
        一、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日趋式微
        二、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逐步陷入停滞
第二章 媒体介入复苏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1978-1994)
    第一节 公益慈善事业复苏的历史条件
        一、公益慈善复苏的经济环境
        二、公益慈善复苏的政治环境
        三、公益慈善复苏的思想条件
    第二节 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复苏
        一、改革开放初期传统媒体的发展
        二、传统媒体报道公益慈善的特点
    第三节 传统媒体助推公益慈善的复苏
        一、推动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回归理性
        二、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公益慈善
        三、弘扬符合公益慈善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
第三章 媒体介入成长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1994-2005)
    第一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成长的态势
        一、报刊杂志助力公益慈善事业的成长
        二、电视媒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端
        三、手机成为公益慈善事业募款的新媒介
        四、互联网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初始
    第二节 媒体推动公益慈善理念的传播
        一、倡导现代公益慈善意识
        二、公益慈善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动群众参与公益慈善
        四、倡导现代财富观念
    第三节 媒体推动公益慈善品牌的创建
        一、公益慈善品牌的创立
        二、希望工程品牌的创建
    第四节 媒体监督公益慈善的信息公开
        一、媒体监督的定义和作用
        二、接受媒体的监督:他律的强制性
        三、借助媒体主动发布信息:自律的必要性
    第五节 媒体动员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以'98抗洪为例
        一、报刊成为宣传报道的主阵地
        二、电视赈灾义演取得的非凡成绩
        三、邮票、彩票发行成为新型的募款渠道
        四、通过举办展览、印刷画册宣传抗洪精神
        五、余波:企业失信催生《捐赠法》出台
第四章 媒体介入发展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2005至今)
    第一节 新媒体的崛起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
        一、新媒体的崛起彻底颠覆传播格局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从并行竞逐到融合发展
    第二节 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发展的新格局
        一、传统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公益慈善评选与展会兴起
    第三节 互联网:从“传声筒”成为主导公益慈善新力量
        一、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发展历程
        二、互联网公益慈善与传统公益慈善之间的差异
        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
    第四节 “免费午餐”推动形成公益慈善发展的高效模式
        一、理想照进现实——“免费午餐”发起的背景及成绩
        二、媒体在“免费午餐”项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行动改变中国:“免费午餐”的特殊意义
    第五节 媒体对公益慈事业发展产生的双向作用
        一、汶川地震中媒体的正面推动作用
        二、“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机构公信力危机
    第六节 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所带来的问题及其法制化解决
        一、媒体介入公益慈善事业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二、媒体介入公益慈善挑战的法制化解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光复五年”间的上海影刊研究 ——从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详细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缘由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资料汇编类研究成果
        2、电影杂志的个案研究
        3、电影杂志与电影史书写
        4、电影杂志的形态特征分析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摩登上海:早期中国电影中心及其电影发展概况
    一、封建社会中的另类——上海最初的发展
    二、海纳百川:同乡会馆与同业会馆的发展
    三、封闭中的窗口——开埠对上海的影响
    四、“上海摩登”的建构力量之一——上海电影的开端及其发展
    附:《青青电影》1949 年 1 月第一期刊载《全沪影院》
第二章 早期上海电影期刊的历史沿革及“光复的 5 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发展
    一、早期上海电影期刊的诞生及其沿革
    二、“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恢复与繁荣
    三、“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主要类型
    四、“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与上海市民的娱乐生活
第三章 国产VS海外:“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中的影片报道
    一、电影期刊的立身之本——影片报道及其数量变化
    二、精彩在剧外——“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对《国魂》与《假凤虚凰》的报道.
        1、命途多舛——《国魂》
        2、娱乐精神的良好体现——《假凤虚凰》
    附:“光复的 5 年”间上海电影期刊国产电影报道情况一览表
第四章 偶像与消费:“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明星形象呈现
    一、明星报道:社会重压下的窥私心理与刻板印象
        1、明星私生活的呈现:作为“消费偶像”的明星
        2、大众的明星消费及其窥私欲的满足
        3、形象营造:明星报道与明星刻板印象的形成
    二、白光与黄宗英——明星报道的形象定位功能
        1、“坏女人”白光
        2、“甜姐儿”黄宗英
    三、“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明星报道的特点
第五章 态度与立场:“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中的影评
    一、抗战结束前后的 1945 与空白的 1946
    二、空白过后的 1947
    三、逐渐成熟的 1948
    四、天亮前的 1949
第六章 发行与广告:“光复的5年”间上海电影期刊的市场运作
    一、发行与广告:“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运营的基本要素
    二、“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的发行价格变化
    三、“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的广告刊例价格及广告内容的变化
        1、“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广告刊例价格的变化
        2、“光复的5年”间上海影刊广告内容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吉林大学申请博士学位论文自我评价表
在学期间完成的与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含获奖、专利)

(5)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一次偶然的必然“邂逅”
    二、拨云去雾:影视小说的界说与判定
    三、众声喧哗:影视小说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四、探幽发微:影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第一章 电影小说的生成演化流变
    第一节 曾经辉煌:电影小说的现代生成(1920-1949)
        一、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二、完善与成型:“文学新品种”的“开花结果”
        三、勃兴与衰落:从“迅速繁荣”到“戛然凋零”
    第二节 曲折前行:电影小说的缓慢发展(1949-1989)
        一、戴着枷锁的“舞者”:“十七年”电影小说
        二、渐次复苏的“星火”:“新时期”电影小说
    第三节 再度兴起:电影小说的走向繁荣(1990-2010)
        一、多重助推下的全新发展:九十年代电影小说
        二、多方联动下的成熟建构:新世纪的电影小说
第二章 电视小说的发展演绎历程
    第一节 艰难孕育:电视小说的多重束缚与孱弱生成(1958-1989)
        一、辗转反侧的难产:母体源头的先天缺失
        二、初生之后的沉寂:生态场域的强力消解
    第二节 多层建构:电视小说的不断探索与走向成熟(1990-1999)
        一、“掬精华”与“赋灵魂”:创作的初步实践
        二、“被背叛”与“卖狗肉”:遭遇的问题误区
        三、“有意识”与“转折点”:自觉的融通调适
    第三节 迈向纵深:电视小说的全面勃兴与初步繁荣(2000-2010)
        一、数量大幅增长:变得“更为流行了”
        二、佳作不断涌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题材内容丰富:影视与出版的“一种策略”
        四、畅销作品众多: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
第三章 影视小说文体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叙述的多元化实践
        一、交叉蒙太奇:多条线索的巧妙编织
        二、隐喻蒙太奇:多重意蕴的具象表达
        三、心理蒙太奇:多层幽曲的繁复呈现
    第二节 形式空间化:空间的影视化转轨
        一、视点与运动:叙述的空间化转换
        二、幻化与物化:意象的空间化交错
        三、共时与多重:结构的空间化并置
第四章 影视小说载体的媒介视野
    第一节 改革与转型:影视小说出版的机制准备
        一、地域分工改革:奠定影视小说勃兴之基础
        二、发行渠道改革:拓展影视小说勃兴之通衢
        三、内部体制改革:提供影视小说勃兴之动力
    第二节 周期与时效:影视小说出版的时间维度
        一、“后期的跟随”:先期试水与谋定后动
        二、“同开姊妹花”:联袂互动与无缝链接
        三、“风向标有变”:小说先行与影视后至
    第三节 品牌与策划:影视小说出版的营销策略
        一、品牌化战略:影视小说取得“决胜的关键”
        二、跨媒体营销:影视小说需“吆喝上几嗓子”
        三、全媒体出版:影视小说出版“重要的一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20-1949年中国现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二:1949-2010年中国当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附录三:1980-2010年中国电视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问题和内容框架
    三、文献综述
    四、本文对“侨刊”的界定
    五、研究方法
    六、本文对相关术语和注释方式的说明
第一章 百年变迁中的台山侨刊
    第一节 1909-1949年的台山侨刊
        一、刊物宗旨——改良社会与联络侨情
        二、与宗旨相应的栏目设置
        三、多管齐下的经费筹集方式
    第二节 1950-1966年的台山侨刊
        一、刊物宗旨——宣传“新社会”与联络乡侨
        二、稳中有变的栏目设置
        三、《新宁杂志》与其他侨刊间二元化的经费筹集方式
    第三节 1978年至今的台山侨刊
        一、刊物宗旨——沟通侨情与激发华侨爱国爱乡之情
        二、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栏目设置
        三、以获取捐赠为主的经费筹集方式
    小结
第二章 台山侨刊相关者
    第一节 1909-1949年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一、侨刊传播者——正当壮年、接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
        二、侨刊受众——期盼落叶归根的移居者
        三、对侨刊实行控制的政府——管而不严
    第二节 1950-1966年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一、侨刊传播者——延续前一阶段且经过重组的“知识分子”群体
        二、侨刊受众——被侨乡所“争取”的海外移居者
        三、对侨刊实施控制的政府——着手控制
    第三节 1978年至今的台山侨刊相关者
        一、侨刊传播者——以老年为主,经历政治运动洗礼的“知识分子”群体
        二、侨刊受众——已然落地生根的移居者
        三、对侨刊实施控制的政府——严格管理
    小结
第三章 台山侨刊的内容侨刊对侨乡社会的建构
    第一节 1949年前台山侨刊的内容
        一、“恶”与“善”并存的台山侨乡社会
        二、“小事”与“大事”同在的台山侨乡社会
    第二节 1950-1966年台山侨刊的内容
        一、消除旧弊端的台山侨乡社会
        二、农工文教全面发展的台山侨乡社会
    第三节 1978年后台山侨刊的内容
        一、落实任务政策,重建“侨”“乡”关系的台山侨乡社会
        二、宗亲往来频繁、乡情亲谊浓郁的台山侨乡社会
        三、盛赞华侨捐赠公益慈善事业的台山侨乡社会
        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台山侨乡社会
        五、追根溯源、建构集体记忆的台山侨乡社会
    小结
第四章 台山侨刊的功能——沟通“侨”“乡”
    第一节 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一、1949前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二、1950-1966年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三、1978年至今台山侨刊中海内外群体成员的互动
    第二节 侨刊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一、侨刊相关者与非相关者对侨刊的认知
        二、侨刊社——华侨与侨乡之间的联结点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冲突与共谋:全球模式节目本土化生产的权力博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模式节目—全球与地方的勾连
    1.1 节目模式的全球发展历程
        1.1.1 1980年代前,节目模式萌芽期
        1.1.2 1980年代—1990年代,节目模式产业形成期
        1.1.3 1990年代,节目模式产业的勃兴时期
        1.1.4 2000年代—至今,模式产业繁荣时期
    1.2 节目模式的全球流动图景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4 学科视角
        1.4.1 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
        1.4.2 媒介社会学视角
        1.4.3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1.5 研究内容和框架
2 研究综述
    2.1 "模式"(Format)
        2.1.1 概念与缘起
        2.1.2 "模式"的产业链
    2.2 "模式"节目本土化
        2.2.1 模式节目定位—媒介全球化的争议
        2.2.2 模式节目本土化呈现—文化"杂合"理论的新面向
        2.2.3 模式节目的本土化过程
    2.3 "模式"节目研究成果介绍
    2.4 小结
3 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3.2 个案介绍
        3.2.1 欧美棚内音乐真人秀《中国好声音》
        3.2.2 韩国户外真人秀《了不起的挑战》
        3.2.3 韩国台网互动真人秀《我的小小电视》
    3.3 具体研究方法
        3.3.1 参与式观察
        3.3.2 深度访谈
        3.3.3 文本资料
        3.3.4 资料分析
        3.3.5 研究局限
    3.4 小结
4 模式产业的中国印迹
    4.1 中国电视业的发展进程
    4.2 模式产业的中国式成长
        4.2.1 2006年以前,萌芽期
        4.2.2 2006年—2010年,初步发展期
        4.2.3 2010-至今,爆发式增长期
    4.3 中国模式产业的现状与趋势
        4.3.1 抢购海外综艺节目模式成为卫视惯常选择
        4.3.2 版权保护缺位,综艺节目克隆成风
        4.3.3 综艺节目速生速朽,优质节目产能不高
        4.3.4 真人秀进入怪圈,明星平民结合成为突破口
    4.4 小结
5 在地"连结":模式引入中的权力博弈
    5.1 "探路":模式引入前的准备
        5.1.1 常规工作:热点追踪与数据分析
        5.1.2 动态联系模式方,掌握最新节目动态
        5.1.3 主动参会,寻求合作伙伴和优秀模式
    5.2 模式节目的选择和偏好:"三步走"策略
        5.2.1 模式
        5.2.2 外部环境
        5.2.3 运营团队
    5.3 模式节目引进时的谈判和协商
        5.3.1 对内谈判
        5.3.2 对外谈判
    5.4 模式在地"连结"中的权力互动
        5.4.1 模式引入前
        5.4.2 模式研判时
        5.4.3 模式谈判中
    5.5 小结
6 在地"创造":模式本土化生产中的权力博弈
    6.1 模式在地"创造"中的"去地方化"
        6.1.1 "形式"去地方化
        6.1.2 "内容"去地方化
    6.2 模式在地"创造"中的"再地方化"
        6.2.1 导演团队,竞争优化
        6.2.2 "匠心"精神,内容为王
        6.2.3 洞悉市场,错位竞争
        6.2.4 人文传统的引领与置入
    6.3 模式在地"创造"中的权力互动
        6.3.1 生产方与模式方
        6.3.2 生产方与国家权力部门
        6.3.3 生产方与播出平台
        6.3.4 生产方与广告商
    6.4 小结
7 在地"推广":模式本土实现中的权力博弈
    7.1 营销推广:捆绑资本的资本最大化策略
        7.1.1 电视节目的整合营销传播
        7.1.2 赞助商的借势营销
    7.2 "真"与"秀":包裹文化和艺术外衣的资本策略
    7.3 模式在地"推广"中的权力互动
        7.3.1 传统平台与视频网站的互动模式
        7.3.2 赞助商借势营销的尺度和利益平衡
        7.3.3 模式方与制作方赤裸的资本角逐
    7.4 小结
8 政策、资本、文化、技术—模式节目本土生产空间的权力博弈
    8.1 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回顾
    8.2 研究发现回顾
        8.2.1 模式节目的本土化路径
        8.2.2 模式节目本土化中的权力博弈
    8.3 "杂合化"的权力运作逻辑
        8.3.1 "杂合化"的文本形态
        8.3.2 "杂合化"的动力机制
        8.3.3 模式本土化的博弈路径和权力地图
    8.4 研究展望
附录 访谈节选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2016年1~6月民营经济发展与民间投资重要数据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企政策环境
    (一)民间投资推动政策。
    (二)经济新动力发展政策。
    (三)绿色经济发展政策。
    (四)工业转型升级政策。
    (五)去产能政策。
    (六)简政放权政策。
二、民间投资增长
    (一)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二)各类型企业投资比较。
    (三)东、中、西与东北四大地区民间投资情况。
    (四)八省市民间投资情况分析。
    (五)各行业民间投资比较分析。
三、民营工业发展
    (一)工业增加值情况。
    (二)工业企业盈利能力。
    (三)工业企业亏损情况。
    (四)工业企业资产负债情况。
四、民企税收贡献
五、民企工资增长
    (一)工资增长总体情况。
    (二)四大区域工资增长情况。
    (三)各行业工资增长情况。
    (四)各类型单位工资增长情况。
六、民企最强500家
    (一)中国500强中的民营企业。
    (二)世界500强中的民营企业情况。
七、民企上市公司
    (一)股票市场主要指标。
    (二)民营企业成为上市主角。
    (三)民企成为新三板的绝对主体。
八、领先发展民企
    (一)全球基因研究和产业化的领导者———华大基因。
    (二)工业3D打印领航企业———华曙高科。
    (三)全球新能源产业领军者———比亚迪。
    (四)汽车电子产业新巨头———均胜电子。
    (五)世界一流电动工具制造商———宝时得机械。
九、民企模式创新
    (一)“实体+互联网”新电商模式———飞凡电商。
    (二)全球技术整合与创新典范———汉能集团。
    (三)基于战略配称及市场链机制的商业模式创新———海尔集团。
        1. 客户细分的创新。
        2. 渠道通路创新。
        3. 客户关系维护创新。
        4. 价值主张的创新。
        5. 关键业务的创新。
        6. 合作伙伴内容的创新。
        7. 收入模式创新。
        8. 成本控制创新。
    (四)“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尚品宅配。
        1. 尚品宅配前身(1994~2004年)。
        2. 定制化起步阶段(2004~2007年)。
        3. 定制化拓展阶段(2007~2011年)。
        4. 深度定制化阶段(2011年至今)。
十、民企收购兼并
    (一)国内并购。
    (二)跨国并购。
十一、民企富豪榜单
十二、民企公益慈善
    (一)2016年胡润慈善榜。
        1. 历年胡润慈善榜单。
        2. 2016年企业家慈善捐赠情况。
        3. 慈善捐赠方向。
    (二)2016年胡润全球华人大慈善报告。
    (三)福布斯“2016年亚洲慈善英雄榜”。
十三、问题民营企业
    (一)腐败类窝案、大案频发。
    (二)互联网理财成为热点问题。
    (三)证券市场犯罪案件增加。
十四、民企期盼政策
    (一)企业家沙龙会议建议。
        1. 民营企业“走出去”需要国家系统性的支持体系。
        2. 政府应该放开手脚全力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3. 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
        4. 成立海外并购基金。
        5. 以开放的态度对待TPP。
        6. 其他政策建议。
    (二)2016年“两会”以来民企政策需求。

(9)基于大数据的我国新经济服务业人才需求景气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新经济的概念及作用
    (三) 新经济服务业的重要性
    (四) 新经济服务业的界定
        1.界定的依据
        2.新经济服务业的界定
    (五) 新经济人才需求景气指数
        1.新经济人才需求景气指数
        2.EPINE景气指数的作用
        3.EPINE景气指数的具体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一) 研究现状
        1.新经济研究综述
        2.人才需求指数研究综述
    (二) 研究思路
    (三) 技术路线
三、、数据准准备及技术术实现
    ( (一) 网络络获取行业人才需需求大数据据
    ( (二) 数据据清洗、集成、转转换和归约约
    ( (三) 中文文文本分词
    ( (四) 基于于机器学习的信息息智能提取取
四、、模型的的构建
    ( (一) 新经经济服务业的人才才需求景气气指数模型型
        1.EPINEE分指数模型型
        2.EPINE总指数模型
    (二) 新经济服务业的人才需求景气预警模型
        1.有警标志的确定
        2.预警指数模型
        ⒊预警图模型
五、实证分析
    (一) EPINE景气指数及指数图
        1.EPINE景气分指数及指数图
        2.EPINEE景气总指数数及指数图图
    ( (二) 人才才需求预警指数及及预警图
    ( (三) 人才才需求状状况的深度度挖掘分析析
        1.人才需需求要素的共现频数分分析
        2.人才需需求核心要要素的因子分分析
六、主要结论及模型改进方向
    (一) 主要结论
    (二) 创新之处
    (三) 模型改进方向
附录
    一、网络爬虫程序 (重要部分)
    二、爬虫程序操操作界面及采采集目标网站参数设置
    三、采集到的网网络招聘原始始数据 (部分分)
    四、经过清洗、集成、转换换和规约处理理后的网络招聘聘数据 (部分分)
    五、我国新经济济服务业网络络招聘情况基基础数据 (部分)
    六、我国新经济服务业网络招聘单位数 (部分)
    七、我国新经济服务业人才需求景气指数
    八、基于Modeler的新经济人才需求要要素的数据挖掘流程

(10)投融资月报(论文提纲范文)

教育
文化娱乐
社交网络
电子商务
汽车交通
房产服务
医疗健康
旅游
本地生活

四、游戏速递月报(1月)(论文参考文献)

  • [1]奇虎360回归A股的动因及绩效分析[D]. 杨彦伟. 河南大学, 2019(01)
  • [2]中国知识界对“苏俄道路”的认知(1917-1937)[D]. 齐廉允. 山东大学, 2019(09)
  • [3]改革开放以来媒体介入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研究[D]. 方圆.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4]“光复五年”间的上海影刊研究 ——从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D]. 陈新阳. 吉林大学, 2018(12)
  • [5]纸上的光影:中国影视小说研究(1920-2010)[D]. 黄勇军. 兰州大学, 2018(10)
  • [6]建构侨乡 沟通“侨”“乡” ——台山侨乡百年侨刊研究[D]. 姚婷. 厦门大学, 2017(08)
  • [7]冲突与共谋:全球模式节目本土化生产的权力博弈[D]. 戴颖洁. 浙江大学, 2016(08)
  • [8]2016年1~6月民营经济发展与民间投资重要数据分析报告[J]. 大成企业研究院. 经济研究参考, 2016(46)
  • [9]基于大数据的我国新经济服务业人才需求景气指数研究[A]. 王智,余桂南,赵路. 2016年全国统计建模大赛论文集, 2016
  • [10]投融资月报[J]. IT桔子. 销售与市场(评论版), 2015(09)

标签:;  ;  ;  ;  ;  

Game Express 月报(1 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