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郭炜[1](2021)在《山西省11个地级市房地产投资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日益加快的今天发挥着重要作用。房地产投资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具有复杂性,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房地产发展方面,一线城市和沿海城市起步早,具有政策、经济及区位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发展程度相对成熟。而作为内陆省份的山西,房地产业的发展稍显逊色。近年来,随着山西省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商将目光转向山西省。本文在构建房地产投资潜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房地产投资潜力进行比较和分析,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更具理论意义。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对房地产投资潜力的影响因素加以阐释,包括经济环境因素、基础设施因素、居民生活水平因素、房地产市场规模因素和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因素等。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房地产投资潜力为研究核心对各个因素展开分析,并选取了21个指标构建房地产投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综合评分及排序:太原、大同、晋中、长治、朔州、临汾、阳泉、运城、晋城、忻州和吕梁。之后运用主成分-灰色关联度法探究各指标与房地产投资潜力的关联程度。从房地产市场发展来看,发展较好排在前列的是太原市,大同市、晋中市和长治市,忻州市和阳泉市排在倒数后两位;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排名前三位的依然是太原市、大同市和晋中市,排在倒数两位的仍然是忻州市和阳泉市。综合以上描述性分析和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山西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特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山西省房地产投资潜力。宏观经济来看,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迎上“互联网+”的有利势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水平方面,要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居民生活质量;房地产市场规模方面,要注意平衡供需,厘清市场需求;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方面,要以多种形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为房地产发展提供动力。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房地产投资潜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更好的发展。本文从房地产投资潜力的概念出发,以房地产投资潜力的影响因素构建房地产投资潜力指标体系,并结合主成分-灰色关联度法评价和分析,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创新性,结果上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
刘小康[2](2020)在《山西省人口结构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宅问题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价格的变动不仅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房地产商品化和社会化的逐步加深,针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从宽松到紧缩再到宽松,不断反复、变化,商品住宅价格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除了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策转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改变等因素影响房价上涨外,需求因素是影响商品住宅价格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人口是创造需求的基础,因此有必要从人口结构角度分析其与住宅价格的关系,探索人口结构对商品住宅价格进行影响的传导机制,为商品住宅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研究范式。本文基于山西省人口结构现状和商品住宅市场发展现状,通过构建商品住宅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筛选出影响商品住宅价格的人口结构指标,依据均衡价格理论构建商品住宅价格计量模型,采用2008-2018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人口结构数据和住宅价格数据,应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从人口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和地域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山西省市人口结构和商品住宅价格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收集2008-2018年间山西省人口结构数据和住宅价格原始数据基础上,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为性别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家庭户规模、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镇化率等8个指标,控制变量为商品住宅投资额、商品住宅施工面积和银行贷款利率等3个指标,本文建立了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并采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F检验等检验方法对数据和所建模型进行了分析。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自然结构中性别比会对商品住宅价格产生正向影响,而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会对商品住宅价格产生负向影响,主要由于人口抚养比的增加会给劳动力人口带来较重的抚养负担,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影响商品住宅价格;人口社会经济结构中家庭户规模的增大会导致商品住宅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比例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均会对商品住宅价格产生正向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也会促进价格的上涨;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通过增加商品住宅需求促进商品住宅价格的上涨。通过本文研究发现,人口结构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较为显着,因此为了促进山西省商品住宅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行人才引进政策、发展养老住宅产业、科学合理调整住宅数量及户型、推动生育观念转变以及增加居民收入等反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促进商品住宅市场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梁婷[3](2020)在《基于AHP熵权法的自驾车房车营地选址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大众旅游和自驾游的蓬勃发展,自驾车房车营地作为交通与旅游融合的新型业态,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旅游新需求,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国外自驾车房车营地发展始于20世纪,研究成果丰硕;我国自驾车房车营地在21世纪才开始起步,研究相对滞后且成果极少。自驾车房车营地的合理选址是营地建设和运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促进区域旅游产业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和自驾车房车营地发展现状剖析基础上,将自驾车房车营地类型划分为环境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交通依托型、项目依托型和休闲度假型,依据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选取了10个营地作为典型案例,初步确定了47个初始选址影响因子,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访谈和三轮问卷发放,根据界值法对因子进行删除,再使用自相关分析法和差异系数法进行因子筛选,通过以上三轮筛选最终确定了20个影响因子,构建了自驾车房车营地选址评价体系。其次,基于主观评价和客观熵值相结合,运用AHP法和熵值系数法计算各因子权重,AHP模型构建三级判断矩阵,邀请30位专家进行评分,计算各因子主观权重;熵值系数法使用10个案例营地的因子数据构建评价矩阵,利用信息熵计算各因子的客观权重;将两个方法相结合确定各因子的最终权重。最后,基于构建的自驾车房车营地选址评价体系和各因子权重值,运用综合分值法对10个自驾车房车营地案例进行综合评价,为我国自驾车房车营地选址提出优化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营地选址影响因子里交通因素权重值最高,市场因素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条件,交通因素中交通基础设施和主要交通干道,自然因素中的生态环境质量,社会因素中地方政策权重值相对较大;(2)景区依托型和交通依托型自驾车房车营地类型选址较为理想;其次为休闲度假型和环境依托型;项目依托型得分较低。本研究构建了自驾车房车营地选址评价体系,填补了我国自驾车房车营地选址研究的空白和不足,提出了营地选址优化路径,为我国自驾车房车营地的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黄乐[4](2019)在《山西省房地产周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业作为中国的基础性产业,是能够领先反映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态势的产业。由于房地产的自然属性与经济特性,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干预较强,房地产市场就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趋势。掌握房地产周期波动形态,对制定政策的时机、强度等有参考价值。本文针对房地产业的这种周期波动的现象,研究了2007年1季度至2018年2季度间山西省房地产业的运行情况,并对山西省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判断识别,对促进山西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本文对山西省房地产周期进行研究,选取了山西省房地产投资、房地产生产、房地产交易、房地产金融方面的10个指标,基于2007年1季度至2018年2季度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应用SPSS23.0软件得出2007年一季度至2018年二季度共计46个季度的房地产周期指数数据集,根据计算所得的数据集为山西省房地产周期指数。以山西省房地产周期指数数据集为基础,应用HP滤波法消除其长期趋势,得到山西省房地产周期指数的周期数据集描绘出波动曲线图,分析得出山西省房地产周期在2007年1季度至2018年2季度共经历了3轮完整的周期,平均每个周期持续37个月,根据周期波动的趋势,目前正处在山西省房地产新一轮周期的扩张阶段。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继续研究对山西省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通过应用Eviews9.0软件操作,发现地区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城镇化率对山西省房地产周期波动有显着影响,且得出这三个指标对山西省房地产周期波动的影响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城镇化率对山西省房地产周期波动影响最大,其次为货币供应量、地区生产总值。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推进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经济转型、灵活运用货币政策以及相应的“反周期调控”策略等方面为促进山西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赵艳丽[5](2018)在《忻州云中河自驾车房车营地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民众旅游观念从景点旅游转变为全域旅游,至2017年,自驾游人数已达到国内出游总人数的62%,自驾游已成为国民出游的主要方式。自驾车房车营地是自驾游重要配套设施,国家大力推进其建设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山西省内标准营地稀缺,为推动本省的旅游供给侧改革,计划在未来建设一批设施优良的营地;自驾车房车营地行业拥有多元的产业链和产业网络,产业规模未来可达万亿,是新兴的投资热点。山西佳新房车营地投资有限公司在此背景下,陆续在晋中、忻州、大同等地的知名景区布局建设标准化的自驾车房车营地,确立连锁品牌化发展战略,拟打造未来山西省内乃至全国知名的自驾车房车营地连锁品牌。本文商业计划书以公司在忻州市云中河景区规划的自驾车房车营地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自驾游、自驾车房车营地等相关概念以及战略管理、营销管理、旅游融资相关理论,使用PEST模型、五力模型、SWOT模型对本项目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优劣势进行了分析,认为本项目的市场竞争优势大于劣势。将营地定位为立足忻州辐射山西的“营地+”复合型标准河畔营地,赋予其“云河.真情”的品牌叙事主题,提出了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项营销策略。项目总投资10122.36万元,平均年净利润1594.98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8.98年基本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持平,净现值为9028.06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3.3%,盈利能力较好,项目中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运营风险较小。本商业计划书既丰富了国内对于自驾车房车营地的品牌连锁化发展方面的探索,又利于进一步完善山西佳新房车营地投资有限公司的品牌连锁发展战略,提供旅游融资思路,解决大投资低回报的行业难题,实现盈利预期,有助于公司管理者进一步探索开发出适合山西地理环境、富含山西地方特色的自驾车房车营地,为公司未来其他营地的开发运营提供示范模式,引领新的旅游体验。
曹雪[6](2018)在《山西省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逐渐上升,房地产市场在整体经济一片向好的前提下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无论是房地产的需求方还是供给方大多都离不开银行提供的房地产信贷,而在银行信贷中房地产贷款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房地产行业与银行信贷业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论是房地产市场的大幅波动还是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都会给银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研究二者的关系并根据研究结论引导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此外,作为一个山西人,笔者比较关心山西省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山西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还影响到该省房地产需求者的消费以及居民的生活。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择山西省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规模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揭示山西省银行信贷规模与房地产价格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从宏观、微观以及金融加速器三个方面对银行信贷和房地产价格之间的理论关系进行考察。考察发现,银行信贷和房地产价格之间在理论上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受经济发展状况和传导机制的影响,二者关系的表现形式会不同。然后,本文分别对山西省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信贷业的发展状况做一定的分析,再对该省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的银行信贷规模和房地产价格在近二十多年中表现出同步增长的状态,借此推断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为验证推断并且进一步探究山西省房价和信贷规模的关系,第四部分利用VAR模型,在考虑经济增长因素的前提下对银行信贷和房地产价格的关系进行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比较显着,而房地产价格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结合以上理论考察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从政府、银行业、房地产企业以及购房者四个角度出发提出引导山西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首先,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不稳定时可以通过实施反房地产周期的信贷调控政策来减少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其次,山西省银行业应在总体上控制房地产信贷规模,重视信贷结构的调整,合理配置信贷资金的投向,在完善银行外部监管体系的同时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再次,山西省的房地产企业应当尽量拓宽其资金来源渠道,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的房地产泡沫预警机制和周期预警机制,构建全面的房地产市场风险防范体系等;最后,购房者可以根据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规律选择适当的购房时机和付款方式。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选取了我国中部经济尚不发达地区—山西省的房地产价格和银行信贷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目前研究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文献大多是以全国或经济发达地区为研究视角,而银行信贷和房地产价格的关系会因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银行信贷和房地产价格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于全面深入理解二者关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胡睿龙(John Hu)[7](2018)在《山西省房地产市场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通径分析和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是人口不断向城市转进,伴随着经济要素的转移,以及社会结构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城镇化专家诺瑟姆的城镇化发展曲线,山西省的城镇化进程已经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在不断推进的同时,也使得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作为城市建设的物质载体,房地产业也随之快速发展。然而,房地产市场由于缺乏适当管控,出现了供需结构失衡,房价高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中央提出推行新型城镇化理念,强调推进城镇化的同时要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不能盲目追求城镇人口的增加,而应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山西省地势复杂,其城镇化的发展受到客观地理因素的制约,使得人口流动向一核一圈三群的城市群集聚。尽管城镇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但总体城镇化水平以及房地产规模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通过国内外学者对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的相关研究,以山西省为基础,首先建立评价山西省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分模型,其次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山西省房地产市场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针对山西省的具体情况,这两者之间呈现单向因果关系,即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最后,则通过建立通径分析,对房地产市场中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为房地产市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发挥推动作用提供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当前山西省发展现状的梳理,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库存过剩,去库存压力比较大。其次从人口、经济、生活、社会四个角度入手,综合评价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经过主成分分析,指出影响新型城镇化的三大主成分是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劳动力,从而对2001年至今的山西省综合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最后经过通径分析,指出房地产投资总额是推动山西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因素,同时,商品房销售面积和房屋销售额均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前者的推动力度更大。此外,新增固定资产的增加则对城镇化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最后,本文基于以上实证分析,提出促进山西省房地产市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业应转变目标市场,从省会太原转向机会更多的其他地市,以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城市新增人口为需求主体,提供中小户型满足城市刚需人群。同时应响应政府号召,投身建设保障性住房,最后,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做好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
张淑君[8](2017)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安徽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愈发庞大,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和带动效应也不断增加,保持房地产业积极健康的发展状态可以更好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和谐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但一些地方政府过度依赖房地产带来的经济增长效益,过分要求房地产的快速发展,导致建设用地资源紧缺、虹吸效应增加、房价增长过快以及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的产生。因此,如何促进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衡量一个地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程度,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论文从可持续发展层面出发,采用文献梳理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方法,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房地产业发展进行融汇贯通。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对当前安徽省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发展度、协调度、危机度三个方面出发,依据2005-2015年安徽省相关数据,构建了安徽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模拟为评价指数。主要研究方法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发展度、协调度、危机度三个指数分别进行分析;在确定综合指数权重阶段,利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进而得到综合指数分析结果;利用准则划分评价区间,进而得出安徽省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水平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稳定发展阶段(2005-2007年);第二阶段:波动阶段(2008-2010年);第三阶段:调整发展阶段(2011-2015年)。通过实证分析得出2005-2015年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基本正常的状态,除了2013年已经接近异常区间的上限,其他年份虽有波动,但均处于正常运行阶段。最后,本文在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五点建议:一是优化房地产产业结构,完善住房制度设计;二是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供地体制,关注城市规划;三是提高房地产企业创新意识,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四是健全房地产金融系统,拓宽融资渠道;五是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政策组合方式,构建房地产长效机制。期望以上研究成果对推进安徽省房地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裴传瑞[9](2017)在《基于DPSIR模型的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性发展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房地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房地产业与其他60个产业关联,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居住水平等。然而,在房地产业大步向前迈进的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房价上涨过快、市场供需结构失衡、市场监管不到位、高能耗、高污染的建造方式等等,这些都对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产业本身平稳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其为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需要,对于研究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展开了对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并以合肥市为例。首先,本文对合肥市房地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从房地产开发投资状况、建造状况、市场销售状况以及房地产企业状况四个方面出发,对合肥市房地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维度,阐述了合肥市房地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指出合肥房地产业未来发展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其次,将DPSIR模型与房地产行业相结合,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中关于影响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全面收集,建立了评价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并用熵值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求出综合权重,在此基础之上,一方面,找出了影响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在得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数后,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以及“响应”以及目标综合指数六个角度对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综合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性建议。通过研究得出,第一,在2006年至2015年期间,在合肥市综合实力大步跨越发展的带动下,房地产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且这种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存在。第二,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虽然面临政策驱动、城镇化加快、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等有利环境,但也存在房价上涨过快、急需转变建设方式、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提升企业竞争力以及改善供需结构等问题;随着合肥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战略地位的提高,在未来几年将为房地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第三,2006年至2015年间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基本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但有的年份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处于正常范围边缘。
韩天明[10](2016)在《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房地产业在过去十多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高房价和土地财政等问题使得房地产业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从已有研究来看,对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在区域层面上的研究比较少。房地产业是一个特殊的本地服务产业,其发展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潜力的直接制约,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非常大,这就造成房地产业在区域之间的分化现象比较突出,房地产业在不同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要区别对待。本文以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投入产出方法为核心,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及其协调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指出二者是典型的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联系渠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房地产业过度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不利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支撑和制约作用以及地方政府行为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实证角度详细分析了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挤出效应。由于房地产业有着广泛的产业关联,因此分析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应重点考虑产业关联作用产生的倍增效果,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对房地产业拉动作用的计算结果显示,房地产业对地区增加值和生产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但对地区生产总产出和劳动者收入的拉动作用不大。同时房地产业的过度发展会挤占其他产业发展所需资源,如果资本纷纷转向房地产业,会掏空实体经济,不利于区域经济长期发展。本文在投入产出闭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优化模型,用以估算房地产业的挤出效应,估算结果显示69个样本中有42个样本的房地产业对本地其他产业产生了挤出效应。对拉动作用和挤出效应的同时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整体贡献。本文进一步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利用回归方法估计了单个地区经济变量对本地房价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影响,结果显示城镇人口增长率和人均生产总值与房价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统计上显着,人均生产总值、居民存款余额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国内贷款对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有着显着的正影响。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房地产业的影响非常显着,因此各地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估算了京津冀产业转移对三地房地产业的影响,结果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大大促进河北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时能够提高北京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完成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各地区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从直接贡献、产业关系、居住消费、内部结构和环境建设五个方面分别选取了能够反映二者协调发展的相关指标,并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69个样本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评判,结果显示,我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较差,特别是在产业关系协调和环境建设协调两个方面表现比较明显。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初步来看,本文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大致有如下几点贡献。1.传统关于房价和地价关系的讨论主要围绕因果关系展开,本文以财富累积的仓库理论为线索,指出由于土地不能单独作为财富储藏的仓库,居民不得不借助房产实现间接占有其下土地的目的,从而得出房产是对土地的替代,以及房价与地价相互替代的观点。2.本文在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资源总量约束,构建了投入产出—优化模型,用以模拟产业结构的调整。当模拟结果显示要使某地区潜在GDP最大,房地产业的总产出需要下调时,就说明该地区房地产业实际占用了过多的资源,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对其他产业造成了挤出,不利于地区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创新。3.不同于已有研究常常只是就中国和外国或者不同地区房地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比较,本文在单个地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区域间投入产出—优化模型,以京津冀的产业转移为例,就区域间经济联系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4.不同于已有研究常常采用多个回归方程反映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在不同侧面的协调程度,或者简单将房地产业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进行耦合分析,本文在判断各地区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时,所选取的指标以及采用的模糊综合方法都更加适用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二、山西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11个地级市房地产投资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房地产投资潜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理论 |
2.1.1 区位理论 |
2.1.2 市场供求理论 |
2.1.3 投资环境理论 |
2.2 基本概念 |
2.2.1 房地产投资 |
2.2.2 房地产投资潜力 |
2.3 影响房地产投资潜力的环境因素 |
2.3.1 宏观经济因素 |
2.3.2 基础设施因素 |
2.3.3 居民生活水平因素 |
2.3.4 房地产市场规模因素 |
2.3.5 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因素 |
2.4 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11个地级市房地产投资潜力相关指标的比较 |
3.1 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基本情况 |
3.2 房地产投资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2 房地产投资潜力指标体系的选取 |
3.3 山西省11个地级市房地产投资潜力指标比较分析 |
3.3.1 宏观经济环境指标分析 |
3.3.2 基础设施及环境指标分析 |
3.3.3 居民生活水平指标分析 |
3.3.4 房地产市场规模指标分析 |
3.3.5 市场发展趋势指标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11个地级市房地产投资潜力综合评价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1.1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
4.1.2 主成分分析适用情况检验 |
4.2 房地产投资潜力评价 |
4.2.1 主成分-分析计算 |
4.2.2 综合评价得分计算 |
4.2.3 灰色关联度计算 |
4.2.4 结果验证分析 |
4.3 房地产投资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
4.3.1 各指标得分情况分析 |
4.3.2 11 个地级市房地产投资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提高山西省11个地级市房地产投资潜力的建议 |
5.1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5.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3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
5.4 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规模 |
5.5 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 |
5.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2)山西省人口结构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人口结构对商品住宅影响的文献综述 |
1.2.2 关于人口结构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指标选取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1.4.1 主要工作 |
1.4.2 创新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人口结构与住宅市场相关理论 |
2.1 人口相关理论 |
2.1.1 人口结构理论 |
2.1.2 人口红利理论 |
2.2 住宅市场相关理论 |
2.2.1 住宅市场供求理论 |
2.2.2 均衡价格理论 |
2.3 人口结构与商品住宅价格的关系 |
2.3.1 人口自然结构与商品住宅价格的关系 |
2.3.2 人口社会经济结构与商品住宅价格的关系 |
2.3.3 人口地域结构与商品住宅价格的关系 |
2.4 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人口结构与住宅市场特征研究 |
3.1 山西省人口结构特征分析 |
3.1.1 山西省人口自然结构特征分析 |
3.1.2 山西省人口社会结构特征分析 |
3.1.3 山西省人口地域结构特征分析 |
3.2 山西省商品住宅市场分析 |
3.2.1 山西省商品住宅投资状况 |
3.2.2 山西省商品住宅建设状况 |
3.2.3 山西省商品住宅销售状况 |
3.2.4 山西省商品住宅价格状况 |
3.3 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人口结构变化对住宅价格的实证研究 |
4.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4.1.1 商品住宅供给函数 |
4.1.2 商品住宅需求函数 |
4.1.3 商品住宅价格函数 |
4.2 数据描述 |
4.3 实证分析思路 |
4.3.1 平稳性检验 |
4.3.2 协整检验 |
4.3.3 F检验和Hausman检验 |
4.4 山西省人口结构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1 人口自然结构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2 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3 人口地域结构对商品住宅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促进山西省人口结构与商品住宅市场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5.1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人口集聚 |
5.2 实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来晋 |
5.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展养老住宅产业 |
5.4 根据家庭规模合理调整住宅供给数量及户型 |
5.5 推动生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人口性别比的平衡发展 |
5.6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居民收入 |
5.7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解释变量部分原始数据表 |
附录2 被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部分原始数据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
(3)基于AHP熵权法的自驾车房车营地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自驾车房车营地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区位理论 |
2.1.2 中心地理论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概念界定 |
2.2.1 自驾游 |
2.2.2 自驾车房车营地 |
2.3 自驾游与自驾车房车营地的关系 |
2.4 国内外自驾车房车营地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2.4.1 国外自驾车房车营地发展现状 |
2.4.2 国内自驾车房车营地发展现状 |
2.4.3 国内自驾车房车营地发展趋势 |
2.5 自驾车房车营地的类型 |
2.5.1 环境依托型 |
2.5.2 景区依托型 |
2.5.3 交通依托型 |
2.5.4 项目依托型 |
2.5.5 休闲度假型 |
2.6 自驾车房车营地的开发模式 |
2.6.1 客源地开发模式 |
2.6.2 既有景区开发模式 |
2.6.3 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 |
2.7 自驾车房车营地的运营模式 |
2.7.1 单体运营 |
2.7.2 联合运营 |
2.7.3 品牌连锁 |
2.7.4 其他模式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驾车房车营地选址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
3.1 研究案例选择 |
3.2 关键影响因子筛选识别 |
3.3 初始关键影响因子清单 |
3.3.1 筛选原则 |
3.3.2 初始影响因子清单 |
3.4 德尔菲法影响因子筛选 |
3.5 自相关分析法影响因子筛选 |
3.6 差异系数法影响因子筛选 |
3.7 定量检验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驾车房车营地选址评价体系构建 |
4.1 指标数据处理 |
4.1.1 基础数据 |
4.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4.2 指标权重计算 |
4.2.1 AHP法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 |
4.2.2 熵权法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 |
4.2.3 最终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 |
4.3 案例营地评价 |
4.4 选址优化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山西省房地产周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房地产周期的界定 |
1.3.2 房地产周期影响因素研究 |
1.3.3 房地产周期与经济周期关系互动研究 |
1.3.4 房地产周期与宏观政策关系的研究 |
1.3.5 基于各种模型方法对房地产周期探究的研究 |
1.4 文献评述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 |
1.7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章 房地产周期的相关理论 |
2.1 房地产周期概述 |
2.1.1 房地产周期的含义 |
2.1.2 房地产周期的类型 |
2.1.3 房地产周期的阶段及其表现 |
2.2 主要的房地产周期波动成因理论 |
2.3 房地产周期的形成机制 |
2.3.1 房地产周期的外部冲击机制 |
2.3.2 房地产周期的内部传导机制 |
2.3.3 房地产周期的冲击——传导过程 |
2.3.4 外部冲击与内部传导在房地产周期中的作用 |
2.4 房地产周期的影响因素 |
2.4.1 内在因素 |
2.4.2 外在因素 |
2.5 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房地产周期指数的构建 |
3.1 山西省房地产业概况 |
3.2 山西省房地产周期指数 |
3.2.1 房地产周期指标的选取方法 |
3.2.2 房地产周期指标的选取原则 |
3.2.3 房地产周期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4 房地产周期的研究方法 |
3.3 山西省房地产周期指数测度 |
3.3.1 山西省房地产周期指数的构建 |
3.3.2 山西省房地产周期的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房地产周期影响因素分析 |
4.1 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
4.1.1 样本及变量选择 |
4.1.2 实证模型设定 |
4.2 描述统计分析 |
4.3 相关性分析 |
4.4 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
4.5 多元回归分析及结果 |
4.6 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4.7 小结 |
第5章 促进山西省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建议 |
5.1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稳定房地产业持续发展 |
5.2 加快经济转型带动房地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 |
5.3 灵活运用货币政策指引房地产投资合理有序 |
5.4 规避新一轮房地产周期扩张阶段房价抬升 |
5.5 制定合理的土地供应计划 |
5.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5)忻州云中河自驾车房车营地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和意义 |
1.1.1 项目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自驾游 |
1.2.2 自驾车房车营地 |
1.2.3 旅游融资 |
1.2.4 商业计划书编制 |
1.3 相关理论综述 |
1.3.1 战略管理工具 |
1.3.2 营销管理理论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项目介绍 |
2.1 公司简介 |
2.2 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 |
2.2.1 项目的建设位置 |
2.2.2 项目的规划模式和功能分区 |
2.2.3 项目主要建筑设计内容 |
2.2.4 项目公用及辅助设施设计 |
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2.4 项目的建设条件 |
2.4.1 自然条件 |
2.4.2 交通条件 |
2.4.3 政策条件 |
2.4.4 行业准入条件 |
2.4.5 配套设施条件 |
2.5 项目建设规划的原则 |
2.5.1 便利性原则 |
2.5.2 特色性原则 |
2.5.3 生态环保原则 |
2.5.4 节约性原则 |
2.5.5 安全性原则 |
2.6 项目的开发模式 |
2.7 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
2.7.1 组织机构 |
2.7.2 公司管理 |
2.8 项目的运营模式 |
2.9 项目的实施进度 |
第3章 项目市场和竞争分析 |
3.1 国内外自驾车房车营地的发展现状 |
3.1.1 国外自驾车房车营地的发展现状 |
3.1.2 国内自驾车房车营地发展现状 |
3.1.3 山西省自驾车房车营地发展现状 |
3.2 市场需求分析 |
3.2.1 市场需求定性分析 |
3.2.2 忻州市周边自驾车游客市场行为分析 |
3.2.3 市场需求总结 |
3.3 市场细分 |
3.3.1 按消费者特征划分 |
3.3.2 按地理区位划分 |
3.4 项目的市场定位 |
3.5 项目的市场策略 |
3.6 市场竞争力分析 |
3.6.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6.2 行业竞争分析 |
3.6.3 市场优劣势SWOT分析 |
第4章 项目的品牌定位与营销策略 |
4.1 项目的品牌定位 |
4.2 项目的产品策略 |
4.2.1 产品方案 |
4.2.2 产品开发层次和周期 |
4.3 价格策略 |
4.4 渠道策略 |
4.5 促销策略 |
4.6 总结 |
第5章 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 |
5.1 投资估算 |
5.2 项目的融资方式 |
5.2.1 项目的资金来源 |
5.2.2 项目的BOT融资方式 |
5.3 收入与成本估算 |
5.3.1 收入及税金估算 |
5.3.2 成本费用估算 |
5.4 项目利润估算 |
5.5 项目现金流估算 |
5.6 盈利能力分析 |
5.6.1 静态盈利指标分析 |
5.6.2 动态盈利指标分析 |
5.7 总结 |
第6章 项目的社会效益与风险分析 |
6.1 社会效益分析 |
6.1.1 社会影响分析 |
6.1.2 社会适应性分析 |
6.1.3 社会风险分析 |
6.2 项目风险分析 |
6.2.1 盈亏平衡分析 |
6.2.2 项目风险分析与对策 |
6.3 项目的保障措施 |
6.3.1 政策保障 |
6.3.2 投融资保障 |
6.3.3 人才保障 |
6.3.4 基础设施保障 |
6.3.5 管理保障 |
6.3.6 应急救援保障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山西省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简要文献综述 |
1.2.1 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价格影响效果显着的相关文献 |
1.2.2 房地产价格对银行信贷影响效果显着的相关研究 |
1.2.3 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相互影响效果显着的相关研究 |
1.2.4 简要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理论考察 |
2.1 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 |
2.1.1 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制 |
2.1.2 房地产价格对银行信贷的影响机制 |
2.2 “存量—流量”理论及房地产市场地产模型 |
2.2.1 “存量—流量”模型 |
2.2.2 房地产市场地产模型 |
2.3 金融加速器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现实表现 |
3.1 山西省银行信贷的发展现状及风险 |
3.1.1 山西省银行信贷发展现状分析 |
3.1.2 山西省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
3.2 山西省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
3.2.1 山西省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2 山西省房地产价格的特点分析 |
3.3 山西省银行信贷和房地产价格关系的现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的构建和变量的选取 |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3 实证检验及结论分析 |
4.3.1 单位根(ADF)检验 |
4.3.2 最优滞后期确定 |
4.3.3 协整(Johansen)检验 |
4.3.4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
4.3.5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
4.3.6 结论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推动山西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
5.1 从政府角度出发 |
5.2 从银行角度出发 |
5.3 从房地产企业角度出发 |
5.4 从购房者的角度出发 |
5.5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及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山西省房地产平均销售价格计算结果 |
附录2 山西省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计算表 |
附录3 历年的GDP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
附录4 历年房地产企业数目、总资产额以及从业人数汇总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7)山西省房地产市场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通径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分析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房地产及房地产业 |
2.1.2 诺瑟姆曲线 |
2.1.3 传统城镇化历程 |
2.1.4 新型城镇化概念 |
2.2 分析方法概述 |
2.2.1 主成分分析法 |
2.2.2 平稳性检验 |
2.2.3 Granger因果检验 |
2.2.4 通径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房地产市场与新型城镇化现状 |
3.1 山西房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山西省房地产投资总额呈高速增长 |
3.1.2 房地产供给大于需求 |
3.1.3 房地产价格不断提高 |
3.2 山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
3.2.1 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 |
3.2.2 三次产业变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
3.3 山西省房地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
3.3.1 城镇产业结构失调 |
3.3.2 住房供需失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
4.1 传统城镇化水平评价 |
4.2 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分析 |
4.2.1 构建指标体系 |
4.2.2 新型城镇化原始指标 |
4.2.3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山西省房地产市场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分析 |
5.1 山西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的因果关系分析 |
5.1.1 选取变量 |
5.1.2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
5.1.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5.1.4 实证计算结果分析 |
5.2 房地产市场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通径分析 |
5.2.1 变量的选取及检验 |
5.2.2 房地产对城镇化发展的通径分析 |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西省房地产发展建议 |
6.1 房地产市场目标向省会外其他地市转移 |
6.2 降低城镇外来人员首套房购置成本 |
6.3 增加保障房供给 |
6.4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历年山西省投资额发展情况原始数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8)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安徽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
2.1.1 可持续发展思想进程 |
2.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1.3 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特征 |
2.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
2.2.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2.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
2.2.3 关于房地产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3 房地产经济周期理论 |
2.3.1 房地产经济周期 |
2.3.2 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 |
2.4 房地产供求理论 |
2.4.1 房地产的需求 |
2.4.2 房地产的供给 |
第三章 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
3.1 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房地产业开发投资现状分析 |
3.1.2 房地产业投资结构分析 |
3.1.3 商品房建设情况 |
3.1.4 商品房销售情况 |
3.1.5 商品房库存情况 |
3.2 安徽省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未来房地产增量供应过多 |
3.2.2 房地产业短期调控政策频繁,效应滞后 |
3.2.3 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
3.2.4 待售面积增加,去库存压力大 |
3.2.5 房地产市场不成熟,投机现象严重 |
第四章 安徽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4.1 安徽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1.2 安徽省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成 |
4.2 评价指数 |
4.2.1 主成分分析法 |
4.2.2 评价指数计算 |
4.2.3 综合评价指数 |
4.3 指数评价区间设定 |
第五章 安徽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实证研究 |
5.1 数据的选取 |
5.2 评价指数的计算 |
5.2.1 发展度指数 |
5.2.2 协调度指数 |
5.2.3 危机度指数 |
5.3 综合评价指数的确定 |
5.4 评价区间的确定 |
5.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安徽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
6.1 优化房地产产业结构 |
6.1.1 进一步完善住房制度设计 |
6.1.2 改善商品房结构 |
6.1.3 改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式 |
6.2 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 |
6.2.1 进行房地产市场普查 |
6.2.2 健全符合市场需求的供地体制 |
6.2.3 加强城市规划工作 |
6.3 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
6.3.1 推动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 |
6.3.2 提升房屋设计水平 |
6.3.3 倡导低碳建筑 |
6.4 健全房地产金融体系 |
6.4.1 健全房地产金融体系 |
6.4.2 加快房地产金融专业人才建设 |
6.5 构建房地产长效机制 |
6.5.1 改善户籍制度 |
6.5.2 积极开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 |
6.5.3 通过政策组合构建长效机制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DPSIR模型的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性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DPSIR模型 |
2.1.1 DPSIR模型的来源 |
2.1.2 DPSIR模型的框架 |
2.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合肥市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3.1 合肥市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
3.1.1 房地产业开发投资状况 |
3.1.2 房地产业建造状况 |
3.1.3 房地产业市场销售状况 |
3.1.4 房地产业企业状况 |
3.2 合肥市房地产业发展环境 |
3.2.1 外部环境 |
3.2.2 内部环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
4.1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基于DPSIR模型指标因素的理论分析 |
4.1.2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
4.1.3 建立基于DPSIR框架模型的指标体系 |
4.2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4.2.1 客观权重计算——熵值法 |
4.2.2 主观权重计算——层次分析法 |
4.2.3 综合权重 |
4.3 确定综合指数及评价区间 |
4.3.1 评价综合指数计算 |
4.3.2 评价标准 |
4.4 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
4.4.1 “驱动力”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
4.4.2 “压力”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
4.4.3 “状态”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
4.4.4 “影响”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
4.4.5 “响应”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
4.4.6 综合指数评价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
5.2.1 抓住多重叠加战略机遇,开创发展新局面 |
5.2.2 加强市场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
5.2.3 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有效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
5.2.4 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升居住生活品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回顾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房地产业的概念界定 |
2.1.2 区域的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回顾 |
2.2.1 新古典经济学均衡理论 |
2.2.2 城市化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 |
2.2.3 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理论 |
2.3 本文的研究框架 |
2.4 小结 |
第三章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 |
3.1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1 我国房地产业的四个发展阶段 |
3.1.2 我国房地产业近15年来发展取得的成绩 |
3.2 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
3.2.1 房地产业在改善城市环境和居民居住水平方面的贡献 |
3.2.2 房地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
3.2.3 房地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巨大 |
3.2.4 房地产作为居民财富储藏手段的贡献 |
3.3 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
3.3.1 房地产投资过度会掏空实体经济 |
3.3.2 高房价引发对居民消费的挤出 |
3.3.3 房地产业粗放发展易造成资源浪费 |
3.4 区域经济对房地产业的支持和制约作用 |
3.4.1 人口因素对房地产的需求有重要影响 |
3.4.2 经济发展水平对房地产业起到支撑作用 |
3.4.3 区位因素对房地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
3.5 地方政府行为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
3.5.1 地方竞争制度导致房地产业内部结构失衡 |
3.5.2 土地产权保护不力产生了占有土地型房产的浪费 |
3.6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
3.7 小结 |
第四章 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与挤出效应 |
4.1 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
4.1.1 房地产业对区域增加值的贡献率 |
4.1.2 房地产业对地区税收、投资和就业的直接贡献 |
4.2 房地产业的拉动作用 |
4.2.1 地区非竞争型局部闭模型 |
4.2.2 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 |
4.3 房地产业的挤出效应 |
4.3.1 概念界定及说明 |
4.3.2 投入产出—优化模型 |
4.3.3 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 |
4.4 房地产业主导产业地位的讨论 |
4.4.1 主导产业地位判断准则 |
4.4.2 房地产业主导产业地位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
5.1 区域间房地产业发展不平衡现状分析 |
5.1.1 省际间房地产业发展不平衡现状 |
5.1.2 城际间房地产业发展不平衡现状 |
5.2 单个地区经济发展对本地房地产业的影响 |
5.2.1 横向对比分析 |
5.2.2 面板数据分析 |
5.3 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对各地区房地产业的影响 |
5.3.1 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及产业联系 |
5.3.2 区域间投入产出——优化模型 |
5.4 小结 |
第六章 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 |
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1 协调发展的内容构成 |
6.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2 模型构建方法介绍 |
6.2.1 层次分析法介绍及权重确定 |
6.2.2 模糊评价法介绍及模糊子集区间确定 |
6.3 模型应用及结果分析 |
6.3.1 单个地区算例 |
6.3.2 地区间对比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土地城镇化加快导致城乡建设严重失调 |
7.1.2 区域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发展具有显着影响 |
7.1.3 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短期贡献大于长期贡献 |
7.2 促进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7.2.1 改革土地收储制度,减少城市平面扩张 |
7.2.2 促进产业多元发展,努力实现人的城市化 |
7.2.3 完善房地产调控手段,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
7.2.4 加大开发设计环节科技投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
7.3 不足与展望 |
7.3.1 不足之处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山西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11个地级市房地产投资潜力研究[D]. 郭炜.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山西省人口结构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D]. 刘小康.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1)
- [3]基于AHP熵权法的自驾车房车营地选址研究[D]. 梁婷. 长安大学, 2020(06)
- [4]山西省房地产周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黄乐. 山西财经大学, 2019(11)
- [5]忻州云中河自驾车房车营地商业计划书[D]. 赵艳丽.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2)
- [6]山西省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研究[D]. 曹雪. 山西财经大学, 2018(01)
- [7]山西省房地产市场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通径分析和实证研究[D]. 胡睿龙(John Hu). 山西财经大学, 2018(01)
- [8]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安徽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张淑君. 安徽建筑大学, 2017(04)
- [9]基于DPSIR模型的合肥市房地产业可持续性发展评价研究[D]. 裴传瑞. 安徽建筑大学, 2017(04)
- [10]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韩天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