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期面瘫外科治疗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阳[1](2020)在《芒针滞针提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芒针滞针提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与普通针刺疗效之间的差异,为面瘫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方法:从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针灸五病房及门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选取符合本次临床研究标准的患者6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主要采用芒针滞针提拉法,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电针疗法。两组疗程相同:每治疗6日休息1日,1周为1疗程,持续6个疗程。对所有病例予以严密观察治疗,整理并统计治疗前后数据,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位置、病程等数据分别经统计学分析(P>0.05),均不存在明显差异,说明两组数据可比性存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多伦多动静态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前的多伦多静、动态评分经统计学T检验,(P>0.05),说明治疗前两组患者患病严重程度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2个疗程后,两组静态评分、动态评分经比较(P>0.05),说明两种不同治疗手段疗效差异不显着;6个疗程后,两组静动态评分比较显着不同(P<0.05),表明经过6个疗程治疗后,两种不同治疗手段的疗效是明显不同的,芒针治疗组更有效。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H-B分级比较表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患者的H-B分级,经过统计学分析(P=0.011<0.05),具有显着差异,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有效。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H-B分级,经统计学分析(P=0.047<0.05),具有显着差异,说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分级比较芒针组和普通针刺组治疗前经House-Brackmann法评分并经统计学分析(P=0.583>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P=0.000<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芒针滞针提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显着,优于常规针刺疗法。结论:1.芒针滞针提拉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均有利于周围性面瘫的康复;2.通过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量表评分,芒针滞针提拉法的疗效更为显着、快速。
梁虹宇[2](2020)在《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肌瓣移植治疗晚期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吻合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肌瓣在晚期面瘫中的临床应用,包括供体神经与受体血管的选择及术后疗效等。方法2012年2月~2019年6月,共收治50例不同原因致面瘫患者,筛选其中应用吻合血管神经股薄肌游离肌瓣移植治疗晚期面瘫共17例,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13~46岁,平均23岁。应用跨面神经12例、咬肌神经5例。跨面神经组手术分两期,一期行跨面神经移植,二期行吻合血管神经股薄肌游离肌瓣移植;咬肌神经组手术一期完成,将股薄肌神经直接与咬肌神经吻合。通过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评估晚期面瘫的术后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根据改良版的House-Brackmann量表来评估患者术后嘴角的运动:Ⅰ、Ⅱ级为优秀,Ⅲ、Ⅳ级为良好,Ⅴ级为一般,Ⅵ级为不佳。并且询问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客观的测试,通过在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照片中,测量双侧嘴角水平线与垂直中线之间形成的角度,评估患者术后角度的改善。结果面访或网络随访患者17例,随访1Y~7Y。1例患者诉术后无任何效果,且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在腓肠神经切除后,自觉左侧脚后跟区域感觉麻木,长时间步行较对侧易感疲倦、酸胀,在没有任何治疗的情况下自行缓解;3例患者术后行三期手术,改善局部皮肤矫治。其余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动静态面部基本对称,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嘴角运动优秀13例,良好3例,一般1例。术后较术前静态角度改善范围:3°~10°,平均改善6°;动态角度改善范围:4°~15°;平均改善9°。结论应用吻合血管神经的股薄肌游离肌瓣,可以用于治疗晚期面神经瘫痪,对重建晚期面瘫患者面部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神经轴突的数量及肌肉的重量决定移植肌肉的动力,从而决定术后面部最终恢复程度。应用跨面神经移植可使患者获得面部两侧协同的微笑;应用咬肌神经虽可获得患侧强有力的运动,但是面部两侧的协同能力较差,术后面部的功能锻炼至关重要,经过半年至一年的术后功能训练可改善面部协同效果。血管首选与面动静脉吻合,有效改善患侧面部动力。后期治疗成个体化选择,移植股薄肌后,对外观不满意的患者可行进一步手术治疗。
汪照炎[3](2020)在《面瘫修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面神经损伤导致的面瘫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和面部功能。个体化修复方案的制订需结合患者病情和意愿。目前面瘫修复方法较多,且随着修复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更好的修复效果。本文回顾近年关于面神经端端吻合术、神经移植桥接术、神经转位术及双重神经修复、局部肌瓣肌腱转位术以及带神经血管游离肌瓣移植术等方面的进展,并进行分析总结。
陆青[4](2019)在《更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特发性重度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更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与单用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特发性重度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北大医疗鲁中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80例符合急性特发性重度面神经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应用甲钴胺注射液1mg/次,肌肉注射,每天1次;维生素B1 10mg口服,每天3次;联合应用注射用更昔洛韦钠5mg/kg,静脉滴注,每天2次,疗程10天;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mg/次,每天1次,连用5天后改为口服并逐渐减量至停药。对照组:应用甲钴胺注射液1mg/次,肌肉注射,每天1次;维生素B1 10mg口服,每天3次;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mg/次,每天1次,连用5天后改为口服并逐渐减量至停药。所有患者随访(9.2±3.2)个月,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般情况、不良反应,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House-Brackmann grading system,HBGs)分级、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评分,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患侧及健侧的面神经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波幅(AmP)、面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肌电图(EMG),采用SPSS18.0软件统计评分的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时间、面瘫位置、面瘫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评定指标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House—Brackmann grading system,HBGs)分级、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评分,计入数据库纳入统计学分析。1.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1周评分(12.11±1.62)分,与治疗前评分(2.60±2.2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2,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评分(18.11±0.62)分,与1周评分(12.11±1.6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2,P<0.05);对照组治疗后1周评分(11.22±2.12)分与治疗前评分(2.70±2.3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923,P<0.05),对照组治疗3个月评分(12.98±1.50)分,与治疗1周评分(11.22±2.1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2,P>0.05)。2.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治疗组评分(12.11±1.62)分,与对照组评分(11.22±2.1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3,P>0.05);治疗3个月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统计结果: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患侧面神经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高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组预后优于治疗组。结论: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原则,保证了评分的同一性及准确性,此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更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与单独应用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特发性重度面神经炎的效果显着,早期单用类固醇激素药物效果明显,但长期效果不如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组,因此,早期应用更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特发性重度面神经炎效果显着,且预后要优于单用类固醇激素治疗。
梁虹宇,李养群[5](2019)在《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肌瓣应用于晚期面瘫修复》文中指出采用带神经血管肌瓣移植治疗晚期面瘫术后可出现较为自主、对称和自然的表情运动,其被多数学者认为是迄今为止重建面神经瘫痪患者面部动力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股薄肌作为重建显微外科手术中最有价值的供体肌肉,在重建面神经瘫痪患者的面部动力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无面动脉或颞浅血管的情况下,移植肌血管可与颏下血管吻合;闭孔神经不仅可以与跨面神经或咬肌神经吻合,还可与双运动神经吻合,术后有效改善患侧面部动力;另外,移植股薄肌游离肌瓣重量的精确程度也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提高传统术式,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股薄肌游离肌瓣治疗晚期面瘫的手术效果。
谢友舟,于金超,刘宁华,张天宇[6](2018)在《晚期面瘫修复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晚期面瘫是指病程超过2年的面神经功能障碍,它严重破坏面部功能和美学,极易导致患者身心和社交障碍。晚期面瘫具有广泛的异质性,其修复方法包含从非动力性的软组织悬吊到动力性的神经肌肉移植动态修复。本文就晚期面瘫的常见评估手段、修复方法和技术革新的进展进行综述。
叶信海[7](2018)在《“晚期面瘫修复的临床研究进展”点评》文中研究表明晚期面瘫修复是面部整形外科中最具挑战和艰难的工作,其治疗策略的逐渐完善,是建立在过去1个多世纪的尝试与发展之上的。修复目标主要集中于面部功能和美学2方面,但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和相应的修复技术。本文从晚期面瘫的分类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对"晚期面瘫修复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点评,并提出可能的发展方向。
孙硕[8](2016)在《咬肌神经转位面神经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国人15例尸头标本进行详细的显微解剖和数据测量,了解共30侧咬肌神经及面神经各段的分支、走行、长度、横径及周围毗邻结构,探讨用咬肌神经转位面神经修复面神经麻痹的可行性,总结如何利用简单的体表标志准确定位咬肌神经,为咬肌神经与面神经的转位吻合提供解剖学依据。对象和方法1、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带颈部成人头颅湿标本共15例30侧,解剖显露面神经与咬肌神经主干及分支的走行,记录解剖时经过的具体层次结构,分别测量咬肌神经各段的长度、横径以及面神经各段的横径,总结咬肌神经的分型、分支数量、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以及大致体表投影;2、对咬肌神经有效修复面神经麻痹的可行性以及如何离断咬肌神经后不会造成严重的咬肌瘫痪提供解剖学上的依据;3、通过数据统计确定咬肌神经适合与面神经吻合的分段,测量吻合段至周围重要体表标记的距离,确定吻合段的的体表定位,为临床手术中寻找咬肌神经提供解剖学参考。结果1、解剖显露面神经及咬肌神经时所穿经的结构层次从浅到深依次为:皮肤、皮下脂肪、面部浅表肌肉腱膜系统、腮腺咬肌筋膜、腮腺以及咬肌;2、咬肌神经按分支形态和分布情况分为单干型、双干型及三干型,三种分型在本研究中的比例分别为37%、53%、10%;3、咬肌神经穿下颌切迹处至下颌角(L1)的距离为(40.6±3.8)mm、神经主干至咬肌下缘中后1/3处(L2)的距离为(37.8±3.4)mm、神经主干至咬肌下缘前中1/3处(L3)的距离为(26.2±2.3)mm,根据此3段距离可基本明确咬肌神经自下颌切迹穿出后的体表投影,咬肌神经在咬肌内与咬肌纤维方向呈对角线样交叉走行;4、统计咬肌神经各段的长度及横径,发现主干第2段横径(1.2±0.2)mm、第3段横径(0.9±0.2)mm以及前干第1段横径(1.0±0.2)mm、第2段横径(0.8±0.1),均与面神经各分支横径接近,且这些分段可游离出的神经长度最长、有利用神经间无张力的吻合,由此得出咬肌神经主干第2段、第3段以及前干第1段、第2段,是与面神经分支进行端端吻合的最适宜部位;5、分别统计出咬肌神经吻合段到颧弓下缘以及耳屏的垂直距离为(1.02±0.16)cm和(3.11±0.27)cm,证实约在颧弓下1cm、耳屏前3cm、深度1cm以内的咬肌纤维组织定位中,可以准确找到咬肌神经吻合段进行神经替换手术。结论1、利用简单的体表标记可准确定位走行于咬肌深部的咬肌神经,便于手术中寻找及分离;2、咬肌神经的高神经效能、大脑皮质层面的融合适应与神经外周部位的交通联系为治疗面神经瘫痪提供了一定的可行性依据;3、咬肌神经分支众多,从合适的部位离断主干或前干,不会造成严重的咬肌萎缩瘫痪;4、咬肌神经解剖方便,转位后神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是理想的用于转位面神经治疗面瘫的供体资源。
王中亮,马伟,常玲美,曾珍,徐丽,简雪梅,张俊中,居富年[9](2013)在《颞肌颞筋膜悬吊术治疗重度永久性面瘫》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应用颞肌颞筋膜悬吊修复永久性面瘫遗留如口角歪斜、闭目不能等的疗效。方法:6例永久性面瘫患者遗留口角歪斜、闭目不能等应用颞肌颞筋膜悬吊术进行治疗。结果:采用颞肌颞筋膜悬吊术治疗重度永久性面瘫,术后疗效良好,病人满意率100%。结论:该手术方法不失为治疗永久性面瘫遗留口角歪斜、闭目不能等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王黎萍[10](2012)在《晚期面瘫外科治疗的进展》文中指出面瘫主要是指因为多种原因而造成的面部神经的损害,其主要的表现为面部的表情功能与组织营养的障碍。一般病程超过2年的面瘫患者则被称为晚期面瘫。就目前来说,晚期面瘫是一个很大的治疗难题,至今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可以彻底解决。本文对晚期面瘫的外科治疗进展进行了简要概述。
二、晚期面瘫外科治疗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晚期面瘫外科治疗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芒针滞针提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周围性面瘫的西医学认识及治疗进展 |
1.1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及病因病理研究 |
1.2 周围性面瘫的生理解剖 |
1.3 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1.4 周围性面瘫的西医治疗现状 |
1.5 周围性面瘫的预后 |
2.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2.1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病位的认识 |
2.3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概况 |
2.4 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及研究进展 |
3.芒针疗法的概述 |
3.1 芒针疗法的器具特点与原理分析 |
3.2 芒针的操作方法 |
3.3 芒针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
3.4 芒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概况 |
4.滞针提拉法的概述 |
4.1 滞针提拉法的基本操作原理 |
4.2 滞针提拉法的操作步骤 |
4.3 滞针提拉法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2.诊断标准 |
2.1 周围性面瘫的中医诊断标准 |
2.2 周围性面瘫的西医学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脱落、剔除标准 |
4.意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
5.治疗方法 |
5.1 治疗组 |
5.2 对照组 |
6.评分分级标准 |
6.1 评价方法 |
6.2 疗效评判标准 |
7.统计学方法及结果分析 |
7.1 统计方法 |
7.2 治疗前后两组评分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本次临床研究的选穴依据 |
1.1 中医依据 |
1.2 西医解剖依据 |
2.芒针结合滞针提拉法的疗效分析 |
3.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
4.分析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肌瓣移植治疗晚期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手术方法 |
三、随访与评价方法 |
四、结果 |
五、典型病例 |
六、讨论 |
七、现存问题 |
八、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肌瓣应用于晚期面瘫的修复 |
1 股薄肌的解剖与特点 |
1.1 股薄肌的解剖 |
1.2 股薄肌的特点 |
2 晚期面瘫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
2.1 晚期面瘫的临床表现 |
2.2 晚期面瘫的治疗 |
3 股薄肌在晚期面瘫修复中的应用 |
3.1 受体血管的选择 |
3.2 供体神经的选择 |
3.3 肌瓣移植量的确定 |
3.4 技术改进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面瘫修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面瘫修复 |
1.1 面神经端端吻合术 |
1.2 神经移植桥接术 |
1.3 神经转位术 |
1.3.1 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术 |
1.3.2 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 |
1.4 双重神经修复 |
2 晚期面瘫修复 |
2.1 非动力性手术 |
2.2 动力性手术 |
2.2.1 局部肌瓣肌腱转位术 |
2.2.2 带神经血管蒂的游离肌瓣移植术 |
3 结语 |
(4)更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特发性重度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分组方法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评估指标与评估办法 |
1 评定指标 |
1.1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House—Brackmann grading system,HBGs) |
1.2 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成绩评分表(Portmann 简易评分法) |
1.3 神经-肌电图指标 |
1.4 病情分度 |
统计结果与分析 |
1 统计结果 |
2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 Portmann 简易评分结果分析 |
3.4 神经肌电图结果 |
4 不良反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肌瓣应用于晚期面瘫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1 股薄肌的解剖与特点 |
1.1 股薄肌的解剖 |
1.2 股薄肌的特点 |
2 晚期面瘫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
2.1 晚期面瘫的临床表现 |
2.2 晚期面瘫的治疗 |
3 股薄肌在晚期面瘫修复中的应用 |
3.1 受体血管的选择 |
3.2供体神经的选择 |
3.3 肌瓣移植量的确定 |
3.4 技术改进 |
4 小结 |
(6)晚期面瘫修复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评估手段 |
2 晚期面瘫的治疗 |
2.1 非动力性手术 |
2.2动力性手术 |
2.2.1 单纯肌肉移植 |
2.2.2 神经替代结合游离肌肉移植术 |
2.3 联合手术 |
2.4 辅助治疗方法 |
3 展望 |
(7)“晚期面瘫修复的临床研究进展”点评(论文提纲范文)
1 面神经损伤的分类与评估 |
2 晚期面瘫的治疗方法 |
2.1 面部上1/3的修复 |
2.2 面部下2/3的修复 |
(8)咬肌神经转位面神经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设备及器械 |
1.3 标本准备及灌注 |
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解剖显露面神经及咬肌神经时经过的结构层次 |
2.2 咬肌神经转位面神经术相关神经结构的解剖学研究 |
3 讨论 |
3.1 面神经相关应用解剖 |
3.2 咬肌神经吻合面神经的相关应用解剖 |
3.3 咬肌神经转位面神经的临床应用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面神经功能重建的外科治疗发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颞肌颞筋膜悬吊术治疗重度永久性面瘫(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晚期面瘫外科治疗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对晚期面瘫的外科治疗回顾简述: |
(1) 非动力性的外科治疗方法: |
(2) 动力性的外科治疗方法: |
1) 肌瓣的转移手术: |
2) 神经转移的吻合手术: |
3) 跨面神经的移植手术: |
4) 肌肉游离的移植手术: |
2.晚期面瘫外科治疗当中的问题和展望 |
(1) 经过治疗的患者, 其表情的恢复不够完全: |
(2) 目前依旧没有理想的供肌: |
(3) 移植的一些肌肉出现萎缩问题: |
(4) 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
四、晚期面瘫外科治疗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芒针滞针提拉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晓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肌瓣移植治疗晚期面瘫的临床研究[D]. 梁虹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面瘫修复的研究进展[J]. 汪照炎.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0(01)
- [4]更昔洛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急性特发性重度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陆青. 青岛大学, 2019(01)
- [5]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肌瓣应用于晚期面瘫修复[J]. 梁虹宇,李养群. 医学综述, 2019(19)
- [6]晚期面瘫修复的临床研究进展[J]. 谢友舟,于金超,刘宁华,张天宇.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8(06)
- [7]“晚期面瘫修复的临床研究进展”点评[J]. 叶信海.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8(06)
- [8]咬肌神经转位面神经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D]. 孙硕.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3)
- [9]颞肌颞筋膜悬吊术治疗重度永久性面瘫[J]. 王中亮,马伟,常玲美,曾珍,徐丽,简雪梅,张俊中,居富年.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3(05)
- [10]晚期面瘫外科治疗的进展[J]. 王黎萍.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