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分析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郭璐[1](2021)在《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以延安市某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教育始终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学困生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到学生个人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一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起点,在整个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进行成因及对策分析,有助于及时扭转学困现状,为顺利学习思想政治课做好铺垫,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人才基础。通过对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出现思想政治课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初高中衔接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等。基于此,要不断增强学困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主动落实学习任务;教师要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度,优化课堂教学;家长要更新教育理念,营造思想政治课学习氛围;学校要注重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健全评价机制;社会要完善教育政策法规,优化育人环境,以期为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宋晋荣[2](2021)在《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立体几何学习障碍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稿)》指出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几何问题的意识,但在具体的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本研究结合认知负荷理论分析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障碍,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编制问卷、测试卷,选取某市高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通过对测试卷、问卷及访谈的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高中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存在的主要学习障碍可分类为:情感因素障碍、操作因素障碍以及认知因素障碍,各个学习障碍对学生立体几何的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2)影响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的主要认知负荷可分类为: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以及相关认知负荷,各个认知负荷对学生立体几何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时内在认知负荷最高,再者是外在认知负荷。(3)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认知负荷存在明显差异,且男生的总体认知负荷高于女生的认知负荷。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存在明显障碍差异,各个障碍因素之间男生所产生的学习障碍普遍比女生严重,即女生在解立体几何题目时相对会产生较少的学习障碍。(4)高中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学习障碍与认知负荷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一般地,立体几何学习障碍严重的学生,其在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负荷也相对较高。(5)在立体几何学习过程中对于逻辑推理素养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标的倡导下,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在现实立体几何学习中落实程度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视角的立体几何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数学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加强数学几何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在立体几何学习中获得成就。基于调查结果,为进一步促进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成绩的提高,笔者将从认知负荷理论出发对高中生立体几何学习障碍成因进行分析,从人类工作记忆系统的三个方面:信息选取阶段、编码组织阶段和认知整合阶段进行分析,根据认知负荷与学习障碍之间的紧密联系,结合认知负荷理论并相应的提出减轻立体几何学习障碍的教学对策:优化内在认知负荷,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汤苗苗[3](2021)在《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以邗江区Y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学困生是数学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硬骨头。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和个案观察等方法,旨在找出转化策略,使学困生重新燃起学习欲望,重拾学习热情。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扬州市某郊区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问卷调查和对教师的访谈,了解扬州市某郊区小学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方式,结合分层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韦纳归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教学理论以及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从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转化的策略,认为让“学困生”真正走出学“学困”的困境,首先必须要密切地关注学困生的整个内心世界,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尽量克服自卑和厌学的心理,学校与老师都必须要进行转变思想观念,创设不同的情境,采用各种形式的方法,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自制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机会。同时,也更加应该充分地注重家校的联合,营造良好的课堂和学习氛围。所以家长也一定要及时地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己的素质,与学校、教师进行密切的配合,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真正达到了转化学困生目的。
张孟成[4](2021)在《高中生元认知对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高中生元认知对数学运算能力影响研究较少,开展此问题的研究具有创新性。根据研读数学运算能力相关的文献,发现数学运算过程中存在元认知因素,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合理性。数学元认知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它是作用于认知的认知,本研究以此为基础,开展元认知对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研究,旨在完善数学元认知理论,并为提高数学运算能力提供一条新的道路。本文主要研究高中生元认知对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根据研究需要,编制了问卷、测试卷、访谈提纲,在某两所学校选取2个重点班和2个普通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选取4名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元认知访谈。对调查结果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高中生的数学元认知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男、女生在元认知水平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重点班、普通班学生在元认知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2.高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整体偏低,男、女生在数学运算能力水平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重点班、普通班学生在数学运算能力水平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高中生元认知对数学运算能力有正向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越高,数学运算能力也就越高。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运用元认知提高数学运算能力的教学建议:(1)渗透指导元认知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数学体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创设问题情境;掌握数学策略知识。(2)充分调动元认知体验:课堂上适时创设障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促进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3)重视培养元认知监控:指导学生树立目标体系;设置问题串;重视科学评价;加强学生主动反思的意识。
向璐[5](2021)在《初一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障碍及克服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初中数学中,平面几何一直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初中生在平面几何学习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阻碍。虽然目前有很多的学者在研究平面几何学习困难、解题错误的归因,也得到了很多结论,然而就初一学生在学习平面几何知识上面临的困难障碍分析成果相对较少。因此,怎样引领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以及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教学成了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初一学生学习平面几何遇到的困境入手,通过问卷调查、测试题结果分析、面对面访谈、课堂教学观察等形式对某单办初中初一学生和部分老师进行了调研,分别对学生学习平面几何课程的习惯、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证明、概念定理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师教学中的处理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试题测试、观察和访谈发现初一学生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最常出现六种错误,分别是审题不仔细,作图错误,运算错误,分类讨论不完整,主观臆断、逻辑推理混乱,书写、叙述错误、表述不清。研究分析得出初一学生平面几何学习障碍有六个方面:1.认知障碍——记忆能力不足,概念混淆;2.作图障碍——动手能力差,作图能力差;3.转化障碍——几何语言理解能力差,逻辑推理能力弱;4.方法障碍——学习方法不恰当,态度不端正;5.运算障碍——运算能力较差,失分较为严重;6.情感障碍——学习动力不足,情感冷淡焦虑。而造成学生几何学习障碍的原因从教师方面来看可能个人魅力不够、专业知识不强、教师的懒惰心理,从学生方面来看可能是其认知水平不高、方法技巧不灵活、重视程度不强,甚至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经过对初一学生平面几何障碍的分析,分别找出相应的策略:一是提高几何学习兴趣;二是重视几何概念教学;三是强化几何表达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几何作图能力;五是培养运算能力和阅读能力;六是运用科技助力学生几何理解。根据以上对策,对某单办初中初一年级某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践,调查学生和老师在使用相应对策后,学生的学习变化情况。经过实践对比,发现部分策略效果明显,比如老师加强课前准备和课后反馈后,学生明显重视几何学习;课堂上老师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养成一些良好习惯后,对几何的书写、理解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发现部分策略在实施过程中效果不明显,如学生成就感的获得就不理想,因为大部分学生十分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然而几何学习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常常认为自己努力了但是成绩不理想,从而影响学生成就感的获得。文中的教学实践结果一定程度上给我们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谢欣莉[6](2021)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提到了问题解决这一目标,要求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应用题作为问题解决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数学学科重要且常见的题型。由于应用题涵盖了广泛的数学知识,并且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数学能力,因此有关于应用题的教与学一直是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点。本研究通过调查小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出现障碍的现状情况,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高年段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情况。并且挖掘学生出现解题障碍背后的成因,有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选择上海市黄浦区某小学五年级某班作为调查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从审题、思维、心理以及计算这些维度对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出现的障碍现状展开调查。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构建得到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表现表,对收集到的373份学生错题作业以及50位典型出错学生的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将出现相同障碍表现的学生数量进行统计记录。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如下现状:小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出现的障碍类型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思维障碍、审题障碍、计算障碍、心理障碍。对于不同类型的应用题,除了行程问题中出现审题障碍的比例最高,其他类型的应用题都是出现思维障碍的比例最高。对于不同难度的应用题,难度高的数学应用题学生出现的障碍类型更多,而难度低的数学应用题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障碍的情况。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存在的主要解题障碍也不相同,男生存在的主要障碍是审题障碍和计算障碍,女生存在的主要障碍是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对于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数学优等生出现解题障碍的情况相对较少,数学中等生存在的主要障碍是计算障碍,数学困难生存在的主要障碍是审题障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最后,为了清除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本研究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审题、思维、心理、计算四方面学生产生的障碍成因进行了深入挖掘并且根据这些成因对教师的应用题教学提出了针对性地教学建议。
吴志余[7](2020)在《农村初中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个案研究 ——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文中提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与他人建立合作关系,练习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学习提倡学生自我研究,促进学生的自助性探索、合作共学,教师的有效指导也十分重要。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扮演了非常多的角色,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督促者、评价者,这些角色的行为总和就是教师指导行为。当前合作学习已完全在农村初中课堂中流行,但流于形式化,教师指导行为未呈现有效性,导致学生在无数次的合作学习中没有进步。合作学习盛行于美国,国外研究者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兴盛,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合作学习内涵、合作学习价值、合作学习要素、合作学习策略等。其中,关于合作学习要素研究,被学术界认可的美国学者约翰逊兄弟提出的五要素理论。国内研究者对于合作学习研究集中于合作学习应用的研究、或合作学习使用策略、或在具体学科中探讨合作学习使用对策的研究。但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大体概况,并未对实际案例进行详细深入地分析。因此,本文依据约翰逊兄弟提出的五要素理论,将农村初中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个案研究并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例,作为研究专题开展深入的论证。在理论上,可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理论领域;在实践上,提升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水平、帮助合作学习教学法更好地应用与践行,让学生在无数次合作学习中得到收获能力的提升和学业的进步。本文以农村初中法治与道德课堂中发生的合作学习为观察对象,选择了三个年级,三位不同的任教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进行课堂观察、记录,并进行个案的分析和总结。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详细记录三个课堂合作学习典型案例,了解课堂合作学习的开展现状,呈现出不同的教师指导行为;二是基于合作学习“五要素”对三位教师在案例中的教师指导行为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行分析;三是就案例中三位教师在合作学习指导行为中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四是提升农村初中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农村初中教师进行合作学习提供指导。
梁永丁[8](2020)在《民族地区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湖南省大湘西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学生应掌握数学地思考和表达数学问题的技能.为了对民族地区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有清晰的认识,本研究以编制的调查问卷和测试卷为研究工具,以大湘西地区的四所学校的高中师生为调查对象,拟对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给出相应回复,为一线教师在帮助学生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法、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了解师生对数学表达能力的认识与掌握情况,整理调查研究相关数据,针对调查所表露的问题,给出教学建议,并建构数学表达教学模式,在高三开展教育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相应结论.通过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反映出:(1)多数学生能意识到数学表达的重要性,但数学课堂交流表达情况不乐观;(2)学生数学语言理解困难的原因不一,语言转换和组织表达能力不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欠缺;(3)学生的数学知识点混淆、运算能力弱、表达过程冗长、表达不简明、表达内容不完整、书写不规范等,阻碍数学表达能力的发展;(4)不同学校、地域的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存在差异;(5)不同性别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不存在明显差异;(6)除苗族学生外,不同民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差异性不明显;(7)不同年级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表现为相邻两个年级之间的差异性不明显,高三年级与高一年级存在显着差异;(8)民族地区高中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测试成绩与平时的数学成绩显着正相关.通过对教师的调查、访谈以及课堂教学观察得出:(1)多数教师能意识到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培养过程中限于课时紧,无暇顾及学生的数学表达的情况,且没有一套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教学方法,指导性不强;(2)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性不强,重视数学表达教学不够,关注学生的表达情况较少,缺乏必要的课堂交流表达;(3)课堂上多数学生表达准确性差异性明显,表达简明性较好,但总体表达不够严谨.根据调查所反映的情况,笔者通过建构数学表达能力教学模式,并以此进行教学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显着提升、后进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数学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因此,教师应“巧用启发性提示语,启发学生思考与交流”、“重视在教学中的数学写作活动组织与实施”、“重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积累数学表达经验.”
刘莞[9](2020)在《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教师影响因素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2030行动框架”在第38次联合国教科文大会发布,教育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教育的使命被扩大至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大会还指出未来十五年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学习困难学生在学校和班集体里面是处于弱势或被边缘化的人群,为了更好实现教育公平,解决新课改的难题,使每个人接受全纳与优质教育,需要解决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提升学习效果,研究影响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本文以期望效应、标签理论、教育病理为基础,运用个案研究方法,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对六名小学语文学习困难生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跟踪研究,呈现出他们的语文学习困难具体表现,根据学习困难的表现分析形成的具体原因。本研究重点研究教师因素,研究发现,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受到教师如下影响:在教师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存在课堂内容缺乏趣味性、传统课堂形式过于单一和忽视学生的困难差异的问题;在师生关系方面,存在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要求过高、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缺乏鼓励和赞扬、部分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贴上标签的问题;在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存在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有限、忽视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善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应做到:改善教师教育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良师益友;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经过研究调查,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受到教师因素的多方面影响,笔者重点从教师这个角度提出了一些改善语文学习困难的建议,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参考。对学习困难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笔者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继续深入地研究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困难问题,也希望社会上更对的人给予他们最真诚的关爱,关心学习困难学生这个弱势群体。只有在关心和爱护下长大的学生,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和发展,这是广大教育者们的共同目标。
伊娟[10](2020)在《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让每个孩子享受教育带来的福祉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课堂消极沉默作为教育活动中极其微观的现象,潜藏着丰富而又复杂的教育意蕴。探究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动态生成机制及其原因,既是顺应教育公平公正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实诉求,符合教育活动的应有之义。本研究通过深入Y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发现部分小学生存在不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状况,并经常以消极沉默的方式应对课堂教学互动。于是,研究者通过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取13名小学生对其进行课堂观察、访谈和实物收集,并通过对资料的不断归纳、分析,确定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的基本类型,并聚焦3名小学生作为叙事研究的对象。研究发现,在不同的互动情境中,3名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的程度不同,追根溯源,他们的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关键事件紧密相关,并由此造成不同的个人感受与认知,继而产生相应的行动反应。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存在情境性、阶段性、被动性的特点,且三类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原因既存在个性,又存在共性。在个性因素方面,倾向消极沉默转变为倾向发言型学生主要受家庭教育、互动机会的影响,倾向发言转变为倾向消极沉默型学生主要受面子意识、座位排列方式的影响,稳定型消极沉默者主要受交往资质、生生关系的影响。在共性因素方面,三类小学生都受生活世界因素、主体间性因素、交往话语因素和沉默螺旋因素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为更好的把握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规律,由此建构出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模型。本研究试图从共性因素出发,提出教学内容和校园活动应融入生活世界、规范师生话语行为、构建交往共同体、打破沉默螺旋等解决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转化策略,以帮助所有沉默类型的小学生打破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学会进一步表达。
二、农村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分析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分析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以延安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1.学困生研究角度新 |
2.学困生转化策略内容新 |
一、学困生研究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学困生的界定 |
2.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的界定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转化的必要性 |
1.转化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是提高政治学科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 |
2.提高学困生思想政治素养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 |
二、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思想政治学习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
(一)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思想政治学习现状调查设计简介 |
1.调查问卷的设计 |
2.调查对象与方法 |
(二)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思想政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1.学困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存在困难 |
2.教师对学困生关注程度不够 |
3.家长对思想政治课程认识不足 |
4.学校思想政治课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
5.社会功利化的思想比较严重 |
三、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成因分析 |
(一)学困生自身缺乏思想政治课学习条件 |
1.政治基础知识薄弱,重视程度不够 |
2.政治学习兴趣不浓,成就归因不当 |
3.学习习惯不正确,学习方法欠科学 |
4.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自信心缺失 |
5.学困生适应性差,融入新环境较难 |
(二)教师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
1.教育理念偏失,教学观念落后 |
2.教学方法单一,授课方式呆板 |
3.教师缺乏初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意识 |
(三)家庭教育观念与时代脱节 |
1.家庭教育方式过于简单 |
2.家庭缺乏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
(四)学校对政治课重要性认识不足 |
1.学校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
2.学校评价机制有失偏颇 |
(五)相关社会环境存在不良影响 |
1.社会上不良的思想影响 |
2.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 |
四、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
(一)学困生要增强思想政治课学习意识,主动落实学习任务 |
1.正确认识课程价值,提升内心思想政治课认同 |
2.注重思想政治知识积累,端正学习政治课态度 |
3.优化政治课学科学习方法,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
(二)教师要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度,优化课堂教学 |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开展学习方法指导 |
2.巧妙设计教学情境,鼓励积极归因方式 |
3.磨炼学困生意志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4.帮助塑造健康心理,提高学习政治课自信 |
5.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实施课堂分层教学 |
6.加强学段间联系,衔接政治课教学内容 |
(三)家长要更新教育理念,营造思想政治学习氛围 |
1.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 |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四)学校要注重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健全评价机制 |
1.转变固有副课观念,保证政治课时设置合理 |
2.合理安排自习时间,举办政治学科知识竞赛 |
3.在政治教师评价机制中设立学困生转化项目 |
(五)社会要不断完善教育政策法规,优化育人环境 |
1.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
2.社会方面营造正确舆论氛围 |
3.协同进行不良网络信息过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高一思想政治课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立体几何学习障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认知负荷理论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
1.1.2 立体几何的教育价值与地位 |
1.1.3 2020年修订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流程 |
第2章 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负荷 |
2.1.2 认知负荷 |
2.1.3 学习障碍 |
2.1.4 数学学习障碍 |
2.1.5 立体几何学习障碍 |
2.2 文献综述 |
2.2.1 认知负荷理论相关研究 |
2.2.1.1 国外关于认知负荷的研究 |
2.2.1.2 国内关于认知负荷的理解 |
2.2.1.3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教学方面的研究 |
2.2.1.4 数学中认知负荷的研究 |
2.2.2 立体几何学习障碍的文献综述 |
2.2.3 认知负荷理论与立体几何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
2.2.4 认知负荷与学习障碍相关性研究现状 |
2.3 理论基础 |
2.3.1 认知负荷理论结构模型 |
2.3.2 认知负荷的类型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3.1 学校的选取 |
3.3.2 学生调查对象的选取 |
3.3.3 学生访谈对象的选取 |
3.3.4 研究工具的选取及依据 |
3.4 问卷的设计 |
3.5 测试卷的设计 |
3.5.1 测试卷的维度分析 |
3.5.2 测试卷的考查结构 |
3.5.3 测试卷的试题设计及评分标准 |
3.5.4 测试卷的信度分析 |
3.5.5 测试卷的效度分析 |
3.5.6 测试卷的编码分析 |
3.6 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4章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4.1 问卷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
4.1.1 问卷调查的回收情况统计 |
4.1.2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4.1.2.1 学生总体的认知负荷程度 |
4.1.2.2 学生总体的学习障碍描述 |
4.1.2.3 不同性别对立体几何学习认知负荷的影响分析 |
4.1.2.4 不同性别对立体几何学习障碍的影响分析 |
4.2 测试卷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
4.2.1 测试卷的回收情况统计 |
4.2.2 测试卷的结果分析 |
4.2.2.1 学生总体立体几何成绩的学习障碍描述 |
4.2.2.2 不同性别学生立体几何成绩学习障碍分析 |
4.3 学习障碍与认知负荷的相关性 |
4.4 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
4.5 访谈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5章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立体几何学习障碍成因分析 |
5.1 信息选取阶段的附带信息加工认知负荷超载 |
5.2 编码组织阶段的必要信息加工认知负荷超载 |
5.3 认知整合阶段的表征保持加工认知负荷超载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优化内在认知负荷 |
6.2.1.1 加强概念教学,直观感知定理 |
6.2.1.2 引导归纳总结,建立知识网络 |
6.2.2 减少外在认知负荷 |
6.2.2.1 注重解题思路,形成解题策略 |
6.2.2.2 抓住教学核心,培养数学能力 |
6.2.3 增加元认知负荷 |
6.2.3.1 强调知识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
6.2.3.2 提高数学素养,渗透数学思想 |
第7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不足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立体几何学习障碍调查问卷》 |
附录2 《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立体几何学习障碍测试卷》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3)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以邗江区Y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的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学困生相关概念的界说 |
(二)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研究 |
(三) 数学学困生的特征和类型研究 |
(四)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
(五) 研究文献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一) 访谈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观察法 |
第一章 学困生概念与转化的理论基础 |
一、学困生定义 |
二、学困生转化的理论基础 |
(一) 多元智力理论 |
(二) 分层教学理论 |
(三) 韦纳的归因理论 |
(四)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困生理论 |
第二章 小学数学学困生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 调查问卷的编制 |
(二) 确定调查对象 |
(三) 展开问卷调查 |
二、调查结果描述 |
(一) 关于学习方法的现状 |
(二) 关于学习动力的现状 |
(三) 关于学习态度的现状 |
(四) 关于学习情感的现状 |
第三章 小学数学学困生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问题 |
(一) 数学学习目标不明确 |
(二) 数学学习兴趣缺乏 |
(三) 数学学习方法不恰当 |
(四) 数学学习态度不端正 |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
(一) 学生的内在因素是小学学困生产生的直接原因 |
(二) 不良的家庭环境是造成小学生学困的重要原因 |
(三) 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加剧了学困生的产生 |
第四章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
一、细化学习目标,制定学习方向 |
二、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一) 课前认真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
(二) 课内专心听讲,向课堂要质量 |
(三) 课后及时复习,温故而知新 |
(四) 用好“改错本”,培养检验的习惯 |
三、因材施教,加强个别学习辅导 |
(一) 因材施教 |
(二) 帮扶结对 |
四、提供成功机会,培养学习兴趣 |
五、更新家长观念,指导教育方式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高中生元认知对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重视数学运算 |
1.1.2 高中生当前的数学运算情况 |
1.1.3 已有研究对学习者自身因素影响数学运算的关注不多 |
1.2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计划 |
1.3.2 研究框图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数学元认知的研究综述 |
2.1.1 元认知的概念及其结构 |
2.1.2 数学元认知的概念及其结构 |
2.1.3 数学元认知的测量 |
2.2 数学运算能力的研究综述 |
2.2.1 数学运算能力的概念 |
2.2.2 数学运算能力水平的划分 |
2.2.3 数学运算能力的研究现状 |
2.3 元认知与数学运算能力关系的研究综述 |
2.4 研究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核心概念界定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测试调查法 |
3.3.4 访谈法 |
3.4 研究对象 |
3.4.1 预测对象 |
3.4.2 正式测试对象 |
3.5 研究工具 |
3.5.1 数学元认知调查问卷的设计 |
3.5.2 数学运算能力测试卷的设计 |
3.5.3 数学运算元认知访谈提纲的设计 |
3.6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3.6.1 数据的收集 |
3.6.2 数据的整理 |
3.7 研究的伦理 |
第4章 高中生元认知与数学运算能力的现状分析 |
4.1 高中生数学元认知现状 |
4.1.1 数学元认知总体现状分析 |
4.1.2 数学元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
4.2 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现状 |
4.2.1 数学运算能力总体现状分析 |
4.2.2 数学运算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
4.2.3 高中生数学运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 分析与讨论 |
第5章 高中生元认知对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研究 |
5.1 高中生元认知与数学运算能力的关系 |
5.1.1 元认知与数学运算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5.1.2 元认知与数学运算能力的回归分析 |
5.1.3 不同元认知组在数学运算能力上的差异比较 |
5.1.4 不同数学运算能力组在元认知上的差异比较 |
5.2 数学运算中元认知的影响 |
5.3 分析与讨论 |
第6章 运用元认知提高数学运算能力的教学建议 |
6.1 渗透指导元认知知识 |
6.1.1 帮助学生构建数学体系 |
6.1.2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
6.1.3 创设问题情境 |
6.1.4 掌握数学策略知识 |
6.2 充分调动元认知体验 |
6.2.1 课堂上适时创设障碍 |
6.2.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
6.2.3 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
6.2.4 促进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 |
6.3 重视培养元认知监控 |
6.3.1 指导学生树立目标体系 |
6.3.2 设置问题串 |
6.3.3 重视科学评价 |
6.3.4 加强学生主动反思的意识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7.3 研究的反思 |
7.4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高中生数学元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 B: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测试卷 |
附录 C:高中生数学元认知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5)初一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障碍及克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定义 |
2.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2.3 理论依据 |
3 初一学生平面几何学习障碍的调查与分析 |
3.1 问卷调查 |
3.2 试卷测试 |
3.3 师生访谈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5 障碍产生的原因 |
4 克服初一几何学习障碍的策略 |
4.1 提高几何学习兴趣 |
4.2 重视几何概念教学 |
4.3 强化几何表达能力 |
4.4 培养学生几何作图能力 |
4.5 培养运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
4.6 运用科技助力学生几何理解 |
5 减轻学生平面几何学习障碍的教学实践 |
5.1 实践对象及过程 |
5.2 实践效果与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6)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1.1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
1.1.2 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的难点 |
1.1.3 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研究不足 |
1.2 研究意义 |
1.2.1 符合新课改中问题解决课程目标的要求 |
1.2.2 有助于职初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情况 |
1.2.3 有助于数学教师改进应用题的相关教学策略 |
1.3 概念界定 |
1.3.1 解题障碍 |
1.3.2 数学应用题 |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水平 |
1.4.1 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研究 |
1.4.2 应用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
1.4.3 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现状研究 |
1.4.4 研究评述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法 |
1.6.2 文本分析法 |
1.6.3 访谈法 |
1.7 研究思路 |
第2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维度及内容 |
2.2.1 解题障碍的维度及内容 |
2.2.2 数学应用题的维度及内容 |
2.3 调查资料收集 |
2.3.1 学生错题的收集 |
2.3.2 学生访谈的收集 |
2.4 调查过程实施 |
第3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解题障碍的具体表现 |
3.1.1 审题障碍的具体表现 |
3.1.2 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
3.1.3 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
3.1.4 计算障碍的具体表现 |
3.2 不同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具体情况 |
3.2.1 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解题障碍具体情况 |
3.2.2 不同难度的应用题解题障碍具体情况 |
3.3 不同学生出现的解题障碍具体情况 |
3.3.1 不同性别学生出现的解题障碍具体情况 |
3.3.2 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出现的解题障碍具体情况 |
第4章 障碍成因与分析 |
4.1 审题障碍的成因分析 |
4.1.1 审题意识不强 |
4.1.2 审题方法不当 |
4.1.3 审题基础薄弱 |
4.1.4 审题信心不足 |
4.2 思维障碍的成因分析 |
4.2.1 概念知识不牢 |
4.2.2 表征能力欠缺 |
4.2.3 思维形式单一 |
4.3 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
4.3.1 意志力薄弱 |
4.3.2 解题动力偏颇 |
4.3.3 自我效能感偏差 |
4.4 计算障碍的成因分析 |
4.4.1 计算技能欠缺 |
4.4.2 计算习惯不良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现存的状况 |
5.1.2 障碍的成因 |
5.2 建议 |
5.2.1 审题方面 |
5.2.2 思维方面 |
5.2.3 心理方面 |
5.2.4 计算方面 |
5.3 反思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表现表 |
附录B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数据统计表 |
致谢 |
(7)农村初中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个案研究 ——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合作学习 |
1.4.2 教师指导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农村初中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观察案例 |
2.1 农村初中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研究对象 |
2.2 农村初中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观察案例 |
2.2.1 K教师课堂合作学习教师指导的案例 |
2.2.2 M教师课堂合作学习教师指导的案例 |
2.2.3 L教师课堂合作学习教师指导的案例 |
3 农村初中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特点分析 |
3.1 合作学习的“五要素理论” |
3.1.1 积极互赖 |
3.1.2 个人责任 |
3.1.3 面对面促进性互动 |
3.1.4 人际关系和小组技能 |
3.1.5 小组自治 |
3.2 农村初中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共性特点 |
3.2.1 注重引导学生建立目标互赖和角色互赖关系 |
3.2.2 注重组内成员的责任匹配 |
3.2.3 注重引导学生练习小组技能 |
3.2.4 注重推动学生进行组内自治 |
3.3 农村初中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差异性特点 |
3.3.1 经验丰富的老师关注更深层次的互赖关系 |
3.3.2 引导学生开展面对面互动的形式不同 |
3.3.3 建立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不同 |
3.3.4 教师针对小组表现评价的重点不同 |
4 农村初中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共性影响因素 |
4.1.1 教育部门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动 |
4.1.2 乡镇学校对合作学习成果考察的忽视 |
4.1.3 家长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 |
4.1.4 课时对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的限制 |
4.2 差异性影响因素 |
4.2.1 学科教研组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不同 |
4.2.2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不同对认知产生差异 |
4.2.3 农村学生合作学习认知不足对教师指导实践产生影响 |
5 提升农村初中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对策与建议 |
5.1 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系统的培训机会 |
5.2 学校加强考察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的成果 |
5.2.1 学校对教师的教案提出明确要求 |
5.2.2 学校建立培养学生能力为准的评价机制 |
5.3 家长应转变对“人才”和能力素养的认知 |
5.4 教师提供细致指导并强化小组技能 |
5.4.1 教师在课堂提供更加细致和深入的指导 |
5.4.2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强化小组技能 |
5.5 学生主动提高学习和培养能力的意识 |
5.5.1 学生主动提高学习和培养能力的意识 |
5.5.2 学生对照合作学习五要素去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认知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民族地区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湖南省大湘西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选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标的修订对数学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1.2 高中生数学表达现状不佳 |
1.1.3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1.2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价值 |
1.4 小结 |
第2章 数学表达能力的相关概述 |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
2.2 国外数学表达研究综述 |
2.3 国内数学表达研究评述 |
2.4 核心概念界定 |
2.4.1 民族地区 |
2.4.2 大湘西地区 |
2.4.3 数学表达 |
2.4.4 数学表达能力 |
2.5 理论基础 |
2.5.1 学习金字塔理论 |
2.5.2 “三教”教育理念 |
2.6 研究框架 |
第3章 民族地区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现状调查的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工具的选取 |
3.1.2 研究的思路 |
3.1.3 研究的方法 |
3.2 研究工具的设计 |
3.2.1 学生问卷设计 |
3.2.2 教师问卷设计 |
3.2.3 课堂观察记录表设计 |
3.2.4 文本分析设计 |
3.2.5 访谈提纲编制 |
3.2.6 试题评分标准 |
3.2.7 数据编码及分析 |
3.2.8 问卷统计流程 |
3.3 调查的基本情况 |
3.3.1 预研究基本情况 |
3.3.2 学生问卷的效度与信度 |
3.3.3 测试卷的难度与区分度 |
3.3.4 测试卷的信度与效度 |
3.3.5 正式研究基本情况 |
3.4 小结 |
第4章 数据分析与调查结果 |
4.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1.1 数学表达意识方面 |
4.1.2 数学语言理解方面 |
4.1.3 数学语言转换方面 |
4.1.4 数学课堂交流表达方面 |
4.1.5 数学语言组织表达方面 |
4.2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
4.2.1 高中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总体表现及分析 |
4.2.2 不同学校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表现及差异分析 |
4.2.3 不同性别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表现及差异分析 |
4.2.4 不同民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表现及差异分析 |
4.2.5 不同地区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表现及差异分析 |
4.2.6 不同年级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表现及差异分析 |
4.2.7 数学表达能力与数学平时成绩之间的关系分析 |
4.3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1 教师资源情况分析 |
4.3.2 教师的数学教学现状 |
4.3.3 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
4.4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4.4.1 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
4.4.2 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
4.4.3 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明性 |
4.5 文本分析结果 |
4.5.1 因知识点混淆导致表达错误 |
4.5.2 因书写不规范导致表达错误 |
4.6 访谈记录与分析 |
4.6.1 学生访谈记录分析 |
4.6.2 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
4.7 教学建议 |
4.7.1 巧用启发性提示语,启发学生思考与交流 |
4.7.2 重视学生数学写作活动的组织、实施与评价 |
4.7.3 引导学生注重数学表达,积累数学表达经验 |
4.8 小结 |
第5章 基于数学表达能力培养的教学实验研究 |
5.1 实验设计 |
5.1.1 实验准备 |
5.1.2 教学模式 |
5.2 实验过程 |
5.2.1 注重数学表达教学 |
5.2.2 学生课后数学写作 |
5.2.3 教师激励评价写作 |
5.3 研究结果分析 |
5.3.1 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显着提升 |
5.3.2 后进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 |
5.3.3 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
5.4 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校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附录1 :民族地区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及测试卷 |
附录2 :民族地区高中教师对高中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培养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民族地区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进行) |
附录5 :教师对数学表达能力认识情况的访谈提纲 |
附录6 :学生数学写作典型示例 |
(9)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教师影响因素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时代需要:对教育公平的诉求 |
2.现实问题: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是新课改的难题 |
3.个人支教经历:教师对语文学习困难的影响 |
(二)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和意义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5.理论基础 |
二、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1.学习困难 |
2.语文学习困难 |
(二)关于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 |
1.学习困难的概念 |
2.学习困难的类型 |
3.学习困难的成因 |
(三)关于语文学习困难的相关研究 |
1.语文学习困难的概念 |
2.语文学习困难的类型 |
3.语文学习困难的成因 |
三、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成因的教师因素 |
(一)教师教学方法方面 |
1.课堂内容缺乏趣味性 |
2.传统课堂形式过于单一 |
3.教师忽视学生的困难差异 |
(二)师生关系方面 |
1.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要求过高 |
2.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缺乏鼓励和赞美 |
3.部分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贴上标签 |
(三)教师专业素养方面 |
1.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有限 |
2.忽视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
四、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教师策略 |
(一)改善教师教育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
1.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 |
2.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良师益友 |
1.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期待 |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
3.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 |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
1.坚持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
2.发展良好的家长关系支持学生学习和成长 |
五、结语 |
(一)小结 |
(二)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顺应教育公平公正的客观要求 |
2.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实诉求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沉默 |
(二)课堂沉默 |
(三)课堂消极沉默 |
三、文献综述 |
(一)课堂沉默的内涵与特征 |
(二)课堂沉默的分类 |
(三)课堂沉默的功能与作用 |
(四)课堂沉默的原因 |
(五)解决课堂沉默的策略 |
(六)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
(三)理论预设 |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研究对象初探 |
2.确定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1.叙事研究法 |
2.具体收集资料方法 |
(四)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
六、小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及分析 |
(一)师生互动情境下的课堂参与现状及分析 |
1.师生互动中的“抛锚者” |
2.师生互动中的“扛把子” |
(二)生生互动情境下的课堂参与现状及分析 |
1.生生互动中的“被忽视者” |
2.生生互动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
(三)生本互动情景下的课堂参与现状及分析 |
1.生本互动中的“自我放弃者” |
2.生本互动中的“积极对话者” |
(四)小结:从课堂参与现状看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 |
1.学生A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 |
2.学生D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 |
3.学生E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 |
七、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特点及成因 |
(一)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特点 |
1.情境性 |
2.阶段性 |
3.被动性 |
(二)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成因 |
1.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个性分析 |
2.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共性分析 |
八、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与发展的思考 |
(一)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
1.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的形成与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2.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是个性因素和共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二)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与发展的动态模型 |
九、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转化策略 |
(一)融入生活世界:交往的背景 |
1.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
2.校园活动联系学生需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
(二)规范话语行为:交往的有效性 |
1.强化教师话语规范性,促进师生沟通有效性 |
2.提升教师话语亲和力,加强学生话语坦诚性 |
(三)构建交往共同体:主体间性的呈现 |
1.尊重学生话语权,创造平等的课堂生态 |
2.增强交往主动性,明确自身的主体担当 |
(四)打破沉默螺旋:互动氛围的营造 |
1.鼓励学生互助合作,培养相互认同感 |
2.树立正确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平常心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农村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分析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一思想政治课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以延安市某中学为例[D]. 郭璐. 延安大学, 2021(11)
- [2]认知负荷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立体几何学习障碍与对策研究[D]. 宋晋荣.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3]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以邗江区Y小学为例[D]. 汤苗苗. 扬州大学, 2021(09)
- [4]高中生元认知对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研究[D]. 张孟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初一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障碍及克服策略研究[D]. 向璐. 西南大学, 2021(01)
- [6]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现状的调查研究[D]. 谢欣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农村初中课堂合作学习中教师指导的个案研究 ——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例[D]. 吴志余.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8]民族地区高中生数学表达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以湖南省大湘西地区为例[D]. 梁永丁. 吉首大学, 2020(02)
- [9]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教师影响因素个案研究[D]. 刘莞.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叙事研究[D]. 伊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