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化和渗透刺激对洋葱(Allium cepa L.)种子萌发和成苗的影响

水化和渗透刺激对洋葱(Allium cepa L.)种子萌发和成苗的影响

一、水合与渗透激发对洋葱 (Allium cepa L .)种子的萌发及幼苗形成的影响(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齐娟[1](2021)在《哈茨木霉菌对黄瓜嫁接苗培育及根腐病防治研究》文中指出根腐病是设施黄瓜生产中发生严重的根部病害之一,发生严重时可导致产量降低,甚至绝收。目前,黄瓜嫁接栽培已成为克服土传病害危害的一种有效方法。此外,木霉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防真菌,具有促生和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的作用,已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嫁接栽培与木霉菌的使用对黄瓜抗病和促生都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二者作用的效果及生理调节机理是否相同还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采用不同的木霉菌菌剂使用方法研究其对黄瓜砧木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了接种根腐病病原菌条件下,木霉菌的使用对黄瓜直根苗生长、生理调节以及病害发生的影响;病原菌接种条件下黄瓜嫁接苗的生长、生理代谢变化以及病害发生率,并分析比较了木霉菌对黄瓜直根苗抗根腐病与黄瓜嫁接苗抗根腐病效果及生理代谢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哈茨木霉菌DQ002孢子粉的四种使用方法均能缩短砧木种子的出苗时间,且播种后喷施木霉菌溶液明显缩短砧木种子出苗时间、齐苗时间以及出苗率,分别为14.4h、52.8h、99.6%。此外,木霉菌菌剂的四种使用方法能显着提高砧木幼苗的生长,但促生效果存在使用方法之间的差异,其中木霉菌剂拌基质和喷施处理能显着提高砧木幼苗株高,木霉菌浸种处理显着提高幼苗干重,木霉菌剂拌种处理显着提高砧木幼苗根系长度。2.采用哈茨木霉菌菌液对黄瓜嫁接苗进行叶面喷施处理,发现哈茨木霉菌喷施处理提高了黄瓜嫁接苗株高、地上部和根系干鲜重,并促进了黄瓜嫁接苗植株体内氮、钾元素的积累,与对照相比,氮、钾含量分提高了7.30%、18.73%。3.为了明确哈茨木霉菌DQ002对黄瓜根腐病原菌的抑制效果,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发现,哈茨木霉菌DQ002能有效抑制根腐病病原菌的生长,抑制率达77.18%;挥发性物质抑菌试验表明哈茨木霉菌DQ002的挥发性物质对黄瓜根腐病原菌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18.73%;代谢液抑菌试验显示不同用量的代谢液抑菌效果不同,按照体积比为1(代谢液):4(液体培养基)比例配制的培养基培养病原菌2d后,发现代谢液对病原菌的抑制率最高,为22.79%。4.为了比较接种根腐病病原菌条件下,木霉菌接种黄瓜直根苗与单独接种病原菌的黄瓜嫁接苗两个处理中植株生理代谢变化规律及抗病性的效果,分析发现在接种根腐病原菌条件下,黄瓜直根苗先接种哈茨木霉菌(T4)和后接种哈茨木霉菌(T3)处理对黄瓜直根系幼苗植株叶片和根系中PPO、POD、SOD酶活性的调节不同,但都能导致植株叶片和根系中H2O2和O2-含量下降,减缓H2O2和O2-对植株的伤害;发现接种根腐病病原菌的黄瓜嫁接苗植株叶片和根系中PPO、POD、SOD酶活性和H2O2和O2-含量变化与T3和T4处理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此外,在接种根腐病病原菌条件下,后接种哈茨木霉菌(T3)和先接种哈茨木霉菌(T4)处理的黄瓜直根苗与黄瓜嫁接苗植株叶片和根系中PAL、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类黄酮含量都显着高于单独接种根腐病的黄瓜直根苗(T1)和黄瓜嫁接苗(T2)处理(嫁接苗根系β-1,3-葡聚糖酶活性除外),且T3和T4处理的黄瓜直根苗叶片和根系中PAL、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以及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T2处理,暗示了在接种根腐病病原菌条件下,哈茨木霉菌促进黄瓜直根苗植株抗根腐病的生理调节作用不同于黄瓜嫁接苗抗根腐病的生理调节作用。5.为了进一步明确在接种根腐病病原菌条件下木霉菌调控黄瓜直根苗抗病效果与嫁接苗的抗病效果,通过温室栽培试验发现,黄瓜直根苗(CK1)和黄瓜嫁接苗(CK2)清水处理下根腐病发病率分别为35.82%和32.05%;单独接种根腐病病原菌条件下直根苗(T1)和嫁接苗(T2)的发病率分别为57.39%和42.90%;黄瓜直根苗先接种病原菌后接种哈茨木霉菌(T3)和先接种木霉菌后接种病原菌(T4)处理根腐病发病率分别为22.39%和17.87%,发病指数分别为23.03%和14.33%,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而T2(嫁接苗单独接种病原菌)处理植株发病率明显高于T3和T4处理,且显着低于T1处理(直根苗单独接种病原菌),说明哈茨木霉菌DQ002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效高于嫁接苗的防效。

孙运府[2](2021)在《纳米铁引发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cv.Alamo L.)属于禾本科(Poaceae)黍属(Panicum)的多年生C4草本植物,具有适应性广泛、耐旱、耐瘠薄等优点,但是长期贮藏后的种子存在种子活力下降,发芽率低,植株抗逆性差等问题。纳米氧化铁(n-Fe2O3)是将铁原子按照纳米级别逐一叠加形成的铁,能为植物提供生长必需的铁元素,适宜含量的铁有益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并增强抗逆能力。目前利用种子纳米引发技术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并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的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农作物中。然而,关于纳米铁引发对干旱胁迫下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柳枝稷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浓度为0、10、20、50、100、200、300、400和500 mg/L的纳米铁溶液对柳枝稷种子进行引发和浸种,研究其对种子萌发特征、淀粉酶活性和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同时采用水培法研究纳米铁引发后对柳枝稷苗期干旱胁迫下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等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纳米氧化铁促进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纳米Fe2O3的引发和浸种处理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浸种处理可显着提高种子发芽速度,对幼苗生长影响较小,促进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浓度为50mg/L。与浸种处理相比,引发处理更能促进幼苗生长,但对种子萌发率影响较小,浓度为10 mg/L和3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处理可显着提高种子活力并促进幼苗生长,浓度为200 mg/L时可提高叶绿素含量,且引发处理浓度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合浸种和引发处理的结果发现,浸种和引发两种种子预处理方式均未抑制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说明纳米Fe2O3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无负面效应。因而可用于柳枝稷种子播前处理提高其种子活力。(2)纳米氧化铁引发能够改善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的光合特性。柳枝稷幼苗叶绿素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0%和20%PEG-6000胁迫下,与CK相比,浓度为50 mg/L和500 mg/L的纳米Fe2O3显着提高叶绿素的含量(P<0.05),分别增加41.7%、76.4%和58.7%、75.5%。干旱胁迫下柳枝稷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最大荧光(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0)、最大光能利用率(Fv/Fm)、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淬灭系数(q P)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有所降低,而初始荧光(F0)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有所上升,表明干旱胁迫可以抑制柳枝稷幼苗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PSⅡ潜在活性,增强了PSⅡ非辐射能量的耗散;与CK相比较,10%PEG-6000胁迫下,3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柳枝稷的F0增加了64.2%,而NPQ除400 mg/L和500mg/L的纳米Fe2O3浓度下递减外,其余处理变化不大,而20%PEG-6000胁迫下,200mg/L的纳米Fe2O3引发幼苗F0增加了54.5%(P<0.05),200 mg/L引发浓度NPQ增加了21.6%,表明200 mg/L和300 mg/L纳米Fe2O3引发处理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光合系统造成的损伤。(3)纳米Fe2O3引发有利于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一定程度干旱胁迫对柳枝稷根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地上部分生长有抑制作用。正常生长条件下,与P0相比,300 mg/L引发的柳枝稷地上幼苗株高增加了23.6%,200 mg/L时根长增加了26.6%(P<0.05);与PEG-6000单一胁迫处理相比,10%PEG-6000胁迫下,100 mg/L引发的地上幼苗株高增加了13.9%,而20%PEG-6000胁迫下,50 mg/L引发的根长和株高分别增加了9.48%和13.4%(P<0.05)。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纳米Fe2O3浓度为300 mg/L有利于柳枝稷幼苗正常生长;而在干旱胁迫下较低浓度的纳米Fe2O3更利于柳枝稷幼苗的生长,其中1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100 mg/L,2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50 mg/L。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大,幼苗的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呈减小的趋势,200 mg/L浓度的纳米Fe2O3引发处理能够有效地缓解干旱对柳枝稷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干旱胁迫下浓度为200 mg/L的纳米Fe2O3处理导致柳枝稷幼苗上述数值降幅最小。(4)纳米Fe2O3引发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损伤。柳枝稷幼苗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增幅最小,为最适引发浓度,100 mg/L和300 mg/L次之;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大,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无引发处理时,随PEG浓度增加CAT减小,纳米Fe2O3引发处理下,50~300 mg/L浓度纳米Fe2O3处理的CAT活性有所增加,其中1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200mg/L,2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100 mg/L;柳枝稷幼苗的SOD活性在20%PEG-6000干旱胁迫下200 mg/L浓度纳米铁引发达显着水平,高于200 mg/L时出现下降的趋势;与CK相比,10%PEG-6000胁迫导致POD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在20%PEG-6000胁迫下有所降低;轻度干旱下,P0和50 mg/L纳米Fe2O3能够有效提升抗氧化酶活性,随着干旱程度增加,200 mg/L纳米Fe2O3引发能够更好的促进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而100~300 mg/L纳米Fe2O3处理导致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较小。综上所述,在正常生长条件下,300 mg/L的纳米Fe2O3能够有效地提高柳枝稷种子活力并促进幼苗生长;在干旱胁迫下,2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柳枝稷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轻其幼苗的氧化损伤,维持更高的光合效率,从而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的伤害。

杨杨[3](2021)在《白菜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45与其拟南芥直系同源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胞的增殖、扩张与分化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细胞学基础。这一系列细胞学事件与细胞壁代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果胶作为双子叶植物初生细胞壁的主要组分,其合成、修饰与降解代谢通过影响细胞壁的流动性和可延展性,参与着植物生长发育的众多环节。因此,研究果胶代谢有助于明确细胞壁在植物生长发育历程中的作用,同时为农作物重要经济性状和育性的精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现有研究表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是参与果胶降解代谢的重要水解酶,其编码基因在物种进化过程中迅速扩张,并在双子叶植物中形成了庞大的基因家族。近年的研究基于对PG基因家族演化和表达模式的分析,提出了PG重复拷贝可能的保留机制,但仍缺乏生物学功能方面的证据支持。目前,仅有少数植物PG基因完成了功能鉴定。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PG基因参与了叶片扩张、果实成熟、器官脱落等众多环节,其作用与细胞扩张和细胞分离关系密切。然而,PG基因在器官形态建构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涉及了哪些细胞学事件,对植株组织器官水平的果胶降解以及内源寡聚糖的积累有着怎样的影响等问题都尚未明确。此外,果胶代谢也参与了花粉壁这类特殊且复杂的细胞壁的发育。PG基因参与了花粉内壁发育以及后期的花粉管伸长过程,但对其在花粉外壁建构中的作用研究非常有限。本实验室早期在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syn.B.rapa ssp.chinensis)中鉴定出了一个参与花粉壁发育和花粉管伸长的PG基因,而后期基于白菜基因组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白菜中具有5个重复拷贝BrPG45-1~BrPG45-5,且其中三个拷贝在白菜核不育两用系雄蕊中差异表达。为更新对白菜PG45生物学功能的认识并探讨重复拷贝的保留机制,本研究首先进行了PG45的起源及其在芸薹属物种中的演化分析,并基于对5个重复拷贝的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了PG重复拷贝的保留机制。鉴于白菜和拟南芥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较近,且在拟南芥中仅有单个直系同源拷贝的优势。本研究对AtPG45表达模式和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AtPG45在细胞学事件以及植物组织器官中果胶降解代谢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明确PG45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构建包含有31个物种PG基因的最大似然法系统发生树对PG45进行演化分析,发现PG45起源于双子叶植物共同祖先。该基因在3个芸薹属代表物种中进化保守且形成了多个重复拷贝。通过q RT-PCR对白菜和拟南芥PG45的表达分析,发现BrPG45的5个重复拷贝均在发育后期的雄蕊中优势表达,且在白菜核不育两用系雄蕊中差异表达;AtPG45除在花序中优势表达,还在叶片等多个组织器官中表达。根据启动子GUS活性的分析,发现白菜和拟南芥PG45在单核小孢子和双核花粒时期的绒毡层,双核和三核花粉时期的花粉粒中表达。白菜PG45的5个重复拷贝表现出了一致的时空表达模式;拟南芥PG45在茎尖生长点、莲座叶的叶腋等分生组织中也检测到了较高的表达。在洋葱表皮和拟南芥根部表皮细胞中进行的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白菜和拟南芥PG45都是可在细胞膜外表达的分泌蛋白。(2)利用芜菁黄花花叶病毒介导的基因表达沉默技术同时抑制BrPG45-1~BrPG45-5在菜心中的表达时,约26.1%的成熟花粉粒异常粘连,并伴随有花粉萌发率降低至野生型对照的44.4%,但不影响营养生长和花器官形态。透射电镜与苯胺蓝染色等技术对花粉发育过程的分析表明,BrPG45的表达抑制会造成花粉外壁结构的异常,其可能通过影响孢粉素沉积来调控花粉外壁顶盖和基粒棒的结构。花粉粘连的表型与含油层物质过度积累有关,而与胼胝质壁的降解无关。根据对BrPG45-1、BrPG45-3和BrPG45-5异源表达拟南芥的表型观察,发现各拷贝异源表达的拟南芥都出现了花粉粘连、花粉活力降低的表型,说明BrPG45拷贝之间存在功能冗余,可能通过剂量效应保留。(3)对AtPG45突变体和过表达材料生长发育的表型分析,发现AtPG45的异常表达会抑制下胚轴和花茎伸长。突变体atpg45和AtPG45过表达植株的开放花中,81.0%和16.8%出现了雄蕊数量减少的情况。互补实验结果表明,转化互补载体可以恢复突变体atpg45中观察到的表型。对侧生器官发育的观察分析,AtPG45的异常表达会造成莲座叶卷曲,使叶片纵向曲度显着提升至野生型中的2倍。此外,AtPG45的表达沉默会引起侧枝数量增加至野生型的3.3倍,并通过影响花原基和花器官原基的建构导致开放花的四轮花器官出现高比例的形态异常;AtPG45的过表达会导致叶片宽度的过度生长,伴随有叶片表面积的增大和叶片长宽比的减小。对AtPG45突变体和过表达材料的表型分析,表明AtPG45主要参与了器官的伸长与扩张,以及侧生器官的形态建构,即与白菜PG45出现了生物学功能上的分化。(4)通过测定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的His-SUMO-AtPG45的蛋白活性,明确了AtPG45具有PG水解酶活性。白菜和拟南芥PG45在PG功能域序列上具有保守型,暗示了白菜PG45也通过降解果胶来执行其生物学功能。此外,AtPG45的表达沉默可显着降低叶片中的PG总活性与细胞壁果胶的含量。通过对拟南芥叶片纵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分析,发现叶肉细胞在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的排列和形态在AtPG45突变体和过表达叶片中出现了异常,进而明确了AtPG45表达异常引起的叶片卷曲与叶片近轴端-远轴端极性有关。利用带有微管结合蛋白标记GFP-MAP4的野生型和突变体atpg45材料,分析了叶片上下表皮的细胞增殖和细胞扩张情况。结果表明,AtPG45的表达沉默会引起上表皮细胞增殖时期缩短至下表皮增殖时期的48.0%,而细胞相对扩张速率不受影响。免疫荧光标记对果胶分布的分析表明,AtPG45在叶片极性建构中的作用与甲基甲酯化果胶在叶片中的分布无关。高效排阻色谱-质谱法对于拟南芥叶片内源寡聚糖的分析发现,在聚合度2~7范围内,AtPG45的表达沉默会引起高聚合度寡聚糖的积累,而AtPG45的过表达则会促进小片段寡聚糖的产生。此外,AtPG45的异常表达均导致聚合度8~15的寡聚糖的占比降低。因此,AtPG45在叶片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与其对内源寡聚糖组成的影响有关。综上所述,AtPG45通过影响植物组织器官中的果胶降解,参与了细胞增殖、细胞形态建构等事件,进而作用于组织器官的形态建构过程。

罗石磊[4](2020)在《硫化氢对镉胁迫下黄瓜幼苗根尖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影响》文中提出硫化氢(H2S)作为近些年来继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后被发现的第三种气体信号分子,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大量研究证明H2S能调节植物生理功能,包括启动种子萌发、介导根系器官发生、气孔运动、促进光合作用、调节衰老和产量等。同时H2S参与植物逆境胁迫响应,包括温度胁迫、盐胁迫、低氧、重金属胁迫和干旱胁迫等。本试验通过研究H2S对镉(Cd)诱导黄瓜幼苗根尖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影响,结合作物表型、细胞生理及分子水平的检测,说明H2S对Cd诱导的细胞死亡起到负向调控,为H2S抵御重金属胁迫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黄瓜幼苗的根长和鲜重随着Cd(50、100、200和300μM)浓度的升高显着下降,当浓度为200μM时,根长为对照的一半。同时幼苗根系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也随着Cd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当用200μM CdCl2处理48 h后,根系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O2·-)的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着升高。随着ROS的积累,黄瓜幼苗根尖细胞死亡也随胁迫时间的延长显着增多。说明Cd抑制根的伸长是受到根尖细胞死亡的影响。2.通过不同浓度的硫氢化钠(NaHS)预处理发现,H2S缓解Cd胁迫呈现浓度依赖效应,随着H2S浓度的增大,根长和鲜重先升高后降低,浓度为100μM时效果最佳。Cd胁迫诱导内源H2S含量的显着升高,而NaHS预处理下内源H2S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H2S能显着降低由Cd引起的ROS积累和膜脂过氧化,同时激活抗氧化系统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活力。Evans blue染色结果也表明H2S能减少Cd诱导的根尖细胞死亡。qRT-PCR检测表明H2S通过上调HSP70的表达来增强根系对Cd的抗性,下调ATG8f的表达减少Cd引起的细胞自噬。说明H2S能够通过减少氧化损伤和细胞死亡来抑制Cd胁迫对黄瓜幼苗的毒害。3.Cd胁迫降低了AsA的含量,显着提高了DHA和GSSG的含量,破坏了氧化还原平衡。H2S显着提高Cd胁迫下AsA和GSH的含量,降低DHA和GSSG的积累。Cd诱导GR、DHAR和MDHAR活性显着升高,NaHS预处理后GR、DHAR和MDHAR活性高于Cd单独处理,而且H2S促进了GR、DHAR和MDHAR基因的表达,增强细胞的还原能力,减少氧化损伤。4.通过DAPI染色和caspase-3-like活性的测定,发现Cd能引起细胞程序性死亡(PCD),而H2S能减少DAPI的荧光和caspase-3-like的活性,抑制这一过程的发生。同时Cd胁迫导致线粒体细胞色素c(Cyt c)的释放和线粒体膜转换孔(MPTP)的开放,而H2S提高了Cyt c/a的比值,减少了MPTP的吸光值,抑制了Cyt c释放到胞质中引发PCD的下游反应。5.Cd胁迫下,线粒体Ca2+-ATPase、H+-ATPase和Mg2+-ATPase的活性显着降低,MPTP开放,MPTP相关基因CsVDAC和CsANT表达上调,导致Cyt c和Ca2+释放到细胞质中,诱导线粒体H2O2的积累和激活caspase-3-like的活性,最终发生PCD。H2S负向调控这一过程,减少Ca2+的释放和线粒体H2O2的升高,下调CsVDAC和CsANT基因的表达,维持线粒体ATP酶活性和生理功能,而内源H2S清除剂HT能逆转这一过程,加剧PCD的发生。

鲜靖苹[5](2020)在《草地早熟禾对Cd胁迫的分子响应及外源NO的缓解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工矿三废”过度排放,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已刻不容缓。植物修复是一种节能环保、环境友好型重金属清除技术,因其具有安全、环保、美观等优势而成为具有极大潜力的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是我国广泛种植的多年生冷季型草坪草,根系发达,对重金属镉(Cadmium,Cd)有良好的吸收和积累能力,是修复Cd污染土壤的潜在植物。本研究通过对抗逆性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系统评价不同草地早熟禾种质材料对Cd的耐受能力和响应机理,研究重金属Cd对草地早熟禾在转录层面的影响,同时探讨施加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草地早熟禾Cd耐受性的调节机理。本研究中,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不同浓度Cd处理(0、200、400和600μmol·L-1)下10个草地早熟禾种质材料幼苗叶片干物质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色素含量、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抗氧化酶等指标,运用隶属函数法对10份材料的耐Cd性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午夜’(Poa pratensis cv.Midnight)为耐Cd材料,‘橄榄球2号’(Poa pratensis cv.Rugby2)为Cd敏感材料。2.根施1000μmol·L-1氯化Cd(Cadmium chloride,CdCl2·2.5H2O),草地早熟禾内源NO含量增加,添加一氧化氮清除剂(4-羧基苯-4,4,5,5-四甲基咪唑-1-氧-3-氧化物(cPTIO))、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硝酸还原酶抑制剂(钨酸钠(Tungstate))可增加SOD、CAT和AP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POD活性,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丙二醛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RWC)和干物质量(Dry matter content)。结果表明,一氧化氮合酶途径可能是早熟禾合成NO的主要途径,内源NO可通过调节抗氧化酶活性、光合色素含量、MD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等途径缓解Cd胁迫。3.与1000μmol·L-11 Cd处理14 d的草地早熟禾相比,施加低浓度(即25、50、75μmol·L-1)的NO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Cd对植物造成的伤害,而高浓度NO(即250、500μmol·L-1)对Cd胁迫的缓解效果不明显,即外源NO对Cd胁迫的缓解具有浓度效应,本试验中50μmol·L-1的NO效果最显着。进一步研究表明,1000μmol·L-1的Cd处理可降低草地早熟禾相对含水量,抗氧化酶活性,增加MDA和脯氨酸的积累,抑制根系生长;施加50μmol·L-1的NO能有效缓解Cd对幼苗的胁迫,可增加相对含水量,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少MDA和游离脯氨酸的累积,增加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尖数、分支数、交叉数,降低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的Cd积累量。表明Cd胁迫可加重草地早熟禾氧化损伤程度,抑制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外源NO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游离脯氨酸的累积、促进根系生长等途径缓解Cd胁迫对草地早熟禾的生长抑制。4.Cd胁迫下,选取耐Cd型(M)和Cd敏感型(R)草地早熟禾材料,对其幼苗进行了比较转录组(transcriptome)分析。M型材料共检测到7022个上调转录本和1033个下调转录本,而R型材料仅检测到850个上调转录本和846个下调转录本。进一步对M型材料的转录调控分析发现,Dof、MADS25、BBR-BPC、B3、bZIP23、MYB30可能是其应对Cd胁迫的枢纽转录因子,它们与碳水化合物、脂质和次级代谢以及信号转导相关的多功能基因协同作用。参与生长素、乙烯、油菜素甾体和ABA信号转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与枢纽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形成信号转导级联,从而最终协调了与细胞壁和细胞膜稳定性、细胞伸长和Cd耐受性相关的多个基因的表达,包括IAAs,ARFs,SnRK2,PP2C,PIFs,BES1/BZR1,CCR,CAD,FATB,fabF and HACD。此外,还发现了CIPKs、MAPKs、WAXs、UBCs和E3泛素连接酶的转录后修饰,并参与了植物信号通路和非生物抗性相关的代谢过程,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草地早熟禾与Cd耐性相关的转录调控和响应Cd胁迫的复杂的内部网络。5.研究施加外源NO对草地早熟禾Cd耐性在转录层面的调节机理,结果显示,4个处理组(CK、Cd、NO、Cd+NO)共有22 730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5 332个上调基因和7 398个下调基因。KEGGs和GO分析发现,Cd与Cd+NO处理相比,DEGs主要参与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氨基酸转运与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碳水化合物转运与代谢、脂肪酸代谢以及生物合成相关通路。通过分析Cd处理与Cd+NO处理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和代谢通路,筛选出谷氨酰胺-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蛋氨酸-γ-裂合酶、谷氨酰胺合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腺苷蛋氨酸合酶、过氧化物酶(POD)、udp-葡萄糖-6脱氢酶等一系列由NO信号介导的草地早熟禾响应Cd胁迫的关键基因,并将其列为缓解草地早熟禾Cd应激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为挖掘草地早熟禾耐Cd相关功能基因和调控因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邢彩[6](2020)在《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文中认为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份美好礼物。花卉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花卉产业已经成为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和公认的“黄金产业”。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是影响花卉栽培生产的瓶颈因素,关乎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兴衰,被誉为“农业芯片”。本文对我国大宗化花卉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不齐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这些花卉的栽培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活力不齐是影响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不齐的根本原因。种子籽粒小,不同批次籽种籽粒饱满度不齐、成熟度不一,千粒重差异较大(2.19±0.39g、2.47±0.68g和4.46±0.42g)、生活力不稳定及不同品系遗传性差异是影响美女樱、一串红和天竺葵种子活力的主要原因;2)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发芽期间吸涨吸水过程在8~10h之内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再延长浸泡时间导致厌氧,影响种子活力,发芽率反而降低;3)合理采用催芽技术可以提高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使种子发芽更快、更齐。但要把控好处理强度、时间等技术参数;4)利用过氧化氢、硫酸处理可以改善种皮透水性和透气性,提高发芽率,但处理时间不得长于15min,硫酸浓度不能大于50%。引发剂PEG-6000处理时间也不宜过长;低浓度GA3、6-BA处理显着提高被测试植物种子活力,促进发芽,但高浓度抑制发芽;5)适度热水浸种处理能够提高被测试植物种子发芽率,处理美女樱种子的最适水温为50℃,一串红为55℃,天竺葵为45℃;6)低温、高湿层积处理可显着增强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处理最适时间依次为40d、30d和40d;7)利用激光和磁场催芽处理的关键因素是处理时间,时间稍长则干扰细胞正常生理活动,起到反作用;8)总结以上各项因素,育种改良、科学栽培及精准清选种子是确保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高活力根本出路。

曹樱迪[7](2020)在《镉对玉米富友9和沈玉33萌发期生理代谢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在很多种植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镉(Cd)污染,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营养价值。萌发期代表了植物对环境影响最敏感的时期,是幼苗建成的关键阶段,直接影响植株的出苗、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生产上,种子的萌发期延续到三叶一芯期,种子中储藏的营养物质耗尽,萌发结束。本试验采用水培法,以Cd敏感性不同的两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萌发期Cd胁迫下两品种地上与地下部干物质积累、抗氧化能力、碳水化合物代谢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比较Cd胁迫下不同敏感型玉米品种萌发期生理代谢特征的响应差异,分析其生理差异机制,为耐镉品种的筛选和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指标,对不同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耐Cd型玉米品种富友9(Fy9)和Cd敏感型玉米品种沈玉33(Sy33)进行后续研究。(2)Cd处理下,两玉米品种萌发期地上及地下部生物量、株高、根长、根系特征参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Sy33的抑制程度高于Fy9;Sy33中地上部Cd含量大于Fy9,而地下部的Cd含量小于Fy9。说明Sy33将Cd大部分转移到地上,使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而Fy9将Cd主要储存在地下部分,生长受到的抑制程度低。(3)Cd处理下,萌发期两品种地上及地下部分电导率变大、脂氧合酶(LOX)活性升高、积累了较多的超氧阴离子(O2-·)和丙二醛(MDA),诱导过氧化反应;同时,脯氨酸、花青素含量增加,保护酶活性升高,植株抗氧化能力提高,但两品种变化幅度存在显着差异。Fy9抗氧化能力明显提高,以减轻Cd胁迫诱导的过氧化反应对植株造成的伤害;与Fy9相比,Sy33抗氧化能力增加幅度较小,不足以抵抗Cd诱导的过氧化反应。(4)Cd处理下,萌发期两品种地上及地下部分蔗糖合成能力降低,分解能力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增加。Sy33中SPS、SS合成方向酶活性降低幅度大于Fy9,SS分解方向酶活性、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上升幅度大于Fy9,使Sy33中各部分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升高。说明与Fy9相比,Sy33中产生更多的小分子物质以提高其渗透调节能力。综上,不同敏感性玉米品种萌发期对Cd胁迫的生理代谢响应存在差异。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Fy9主要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来抵抗Cd胁迫对植株造成的伤害,减少其对萌发期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种子中的储存物质更多用来维持正常的生长;而沈玉33中过氧化反应剧烈,抗氧化能力虽略有升高,但不足以抵抗Cd的胁迫,所以种子中储存的碳水化合物更多的分解为可溶性糖,作为渗透调节物质来提高渗透调节能力,抵抗Cd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导致生长物质供应不足,生长发育状况差。

连加攀[8](2020)在《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对小麦单一及镉联合毒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塑料(Microplastic)和纳米塑料(Nanoplastic)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新兴污染物。最近,大量研究表明土壤环境微/纳米塑料污染相比于海洋环境更加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微/纳米塑料的生态毒性研究目前大多集中在海洋水生生物和淡水藻类,而对陆生高等植物的生态影响了解有限。虽然农用地膜残留塑料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已见报道,但关于纳米塑料对小麦生长影响的机理仍然不清楚。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在环境浓度水平下(0.01-10mg/L)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SNPs暴露对小麦种子发芽率没有明显影响,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时显着地使小麦根长增加了88.6%–122.6%。同样地,PSNPs暴露大幅度地促进了小麦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速率、叶片中碳和氮含量。但是,PSNPs却降低了小麦幼苗的根茎比和微量元素(铁,锰,铜和锌)含量。此外,3D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CS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证实PSNPs可被小麦根部吸收,并经木质部向地上部运输。代谢组学分析进一步表明,所有PSNPs暴露处理均主要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途径来改变叶片的代谢特征。本实验的结论为PSNPs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已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可作为有毒化学物质的载体从而增加其健康风险和环境风险,但纳米塑料与重金属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植物的联合毒性仍少见报道。由于迄今未见PSNPs与镉对小麦单一和联合毒性的报道,本文因此评估了PSNPs存在下镉(0,20μM)对水培小麦的生长毒性。研究结果表明PSNPs的存在可以部分地降低叶片中镉的含量并减轻镉对小麦的毒性,这可能是由于PSNPs受营养液离子强度削弱的吸附能力所致。此外,PSNPs与镉联合暴露不能显着地激活小麦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这表明抗氧化剂防御系统可能不是PSNPs减轻镉所诱导产生的氧化损伤的主要机制。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表明,PSNPs可以加速镉联合暴露后叶片中有机自由基的形成。另外,代谢组学分析进一步表明,PSNPs对镉毒性的部分缓解作用主要是通过上调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途径实现的。因而,本研究为环境中纳米塑料和重金属联合暴露的毒理学相互作用和未来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袁巧玲[9](2019)在《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AcAMS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洋葱(Allium cepa L.)是百合科葱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异花授粉作物,是当前我国主栽蔬菜之一,种植面积广泛。洋葱杂种优势明显,但其花器小,花期不集中,单花结籽率低,人工去雄成本高、难度大,因此洋葱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极为必要。目前有关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多集中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及分子标记,其不育性的发生机理和调控机制暂未明确。本实验室在前期工作中,明确了洋葱发生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原因是绒毡层细胞的提早解离,绒毡层发育相关基因AMS(ABORTED MICROSPORES)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中表达量差异显着。为了进一步探讨该基因在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发生中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AcAMS基因,分析其在花发育中表达量的差异,进行基因的亚细胞定位,构建AcAMS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检测上下游基因表达量变化,初步探讨了AcAMS与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关系,同时构建了基于TRV的pTRV2-AcPDS载体,试图建立洋葱VIGS的体系。试验结果如下:(1)以洋葱保持系SB2四分体发育时期的花药cDNA为模板克隆了AcAMS(KY296301)基因,该基因CDS序列全长1458 bp,推测编码485个氨基酸,通过BLASTp比对发现AcAMS与AoAMS(Asparagus officinalis L.),MaAMS(Musa acuminata subsp.malaccensis),PdAMS(Phoenix dactylifera L.),EgAMS(Elaeis guineensis)的同源性均大于50%,进化树分析显示,AcAMS与石刁柏的AoAMS在同一分枝上,亲缘关系最近。经与其他物种的AMS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分析发现AcAMS存在bHLH(basic helix-loop-helix)结构域,属于MYC类亚家族bHLH转录因子。(2)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AcAMS基因的时空表达,结果表明AcAMS在花药中表达量最高,在其他花器官中几乎不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并且比较其在不育系SA2及其保持系SB2不同发育时期花药中的表达差异,发现AcAMS在花粉母细胞时期及四分体时期表达差异显着。(3)构建pGFP-AcAMS载体,采用PEG-Ga2+介导法转化拟南芥原生质体,结果验证了该融合蛋白瞬时定位在细胞核内,与其转录因子核定位特性相同。(4)构建AcAMS的表达载体p1250-3301-AcAMS,利用花序侵染法遗传转化哥伦比亚野生型拟南芥,经PPT抗性筛选及PCR鉴定后获得T1代植株,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株系表现为部分不育或完全不育,部分不育植株果荚短小,完全不育植株果荚极其短小且弯曲生长,转基因株系花的雄蕊及雌蕊更长,花药颜色黯淡且干瘪,有活力的花粉粒明显少于野生型。检测转基因株系中AtAMS及其上下游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AtAMS显着上调,AtTDF1、AtMS188显着下调,而AtMGT5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同样方法遗传转化ams突变体拟南芥,筛选出抗性苗。(5)构建AcAMS CRISPR/Cas9基因编辑敲除载体pHUN411-AcAMS,未来将用于洋葱遗传转化。(6)以洋葱的AcPDS部分序列(333 bp)和AcAMS部分序列(384 bp),构建基因沉默载体pTRV2-AcPDS、pTRV2-AcAMS,拟建立洋葱VIGS转化体系。

赵颖雷[10](2019)在《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洋葱(Allium cepa)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创汇蔬菜。但我国所种植的洋葱品种及所使用的种子主要来源于进口。一个批次的进口洋葱种子在国内要经历多个季节的销售,通常需要储藏4-5年。然而,洋葱种子的寿命相对较短,即使在理想的储藏条件下其也会较其他蔬菜种子更快地失去活力,导致种子出芽缓慢,成苗率降低。技术上可以通过种子引发的方式恢复洋葱种子丢失的活力。在众多的引发形式中,水(湿热)引发因其无任何化学试剂的清洁引发流程与较长的有效期而被广泛应用。但传统水引发通常需要5天以上的引发舱湿度、温度及通气量的精确控制,工艺流程的控制难度较大。高压静电场照射可瞬间提升种子活力,加快萌发并提高出芽率,但有效期较短,一般在20天左右即出现明显消退。本研究将水引发与纯电场引发相结合形成水-电场混合引发(Hydro-Electro Hybrid Priming)技术,并使混合引发后的洋葱种子上出现两种单一引发形式效果及优势的叠加,达到进一步提高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技术操作难度的目的。同时对这种效果叠加现象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过程与结果如下:1电场引发剂量与洋葱种子活力恢复的模型构建。通过前期预实验获得了能使洋葱种子活力出现最大正向提升效果的高压静电场引发参数(10 kv/cm照射40 s),以此为零点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形成了14个处理。对所有处理的2 d芽势、4 d芽势、6 d芽率、胚根长、全株鲜重、平均出芽时间、种子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进行了记录,并通过PCA将这8个萌发指标降维形成1个萌发综合指标,从而构建了电场剂量参数(电场电压与照射时间)与萌发综合指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此模型对纯电场引发的最佳处理参数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经过验证,优化后的电场引发参数(8.7 kv/cm照射43 s)使洋葱种子的4 d芽势提升14.0%、6 d芽率提升10.4%、胚根长增加8.9 mm、胚根鲜重增加0.123 mg、平均出芽时间缩短0.7 d、萌发指数升高4.76,活力指数升高184.06,综合萌发指标显着提升,但引发效果在最佳条件下贮藏21天后即完全消散。2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采用优化后的电场引发参数对洋葱种子进行水-电场混合引发。引发时长设置为24 h、48 h与96 h,引发过程采取对环境温度、通气量及种子含水量的粗放管理,比较了不同引发形式及参数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效果,并使用人工老化的方式检验了不同形式的效果有效期。结果显示,混合引发24小时的种子综合萌发指标接近水引发96小时;混合引发48与96小时的种子综合萌发指标与种子抗老化能力超过了水引发96小时,达到了在引发环境参数非精确控制前提下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工艺流程操作难度的技术目的。3引发形式对改变几种萌发关键酶活性与结构的作用机理。通过对不同形式引发后的种子萌发关键酶活性以及酶纯化后圆二色光谱的测定发现,8.7kv/cm、43s这一剂量的电场照射减少了洋葱种子萌发关键酶中SOD二级结构中的无规则卷曲,增加了β-折叠,从而使其单位活力得到迅速、显着的提升导致单位活性的提升,但并没有改变CAT及α-淀粉酶的活性。在该剂量的电场效果的辅助下,混合引发24小时即使SOD活性提升到与水引发96小时相同的水平。该剂量电场照射没有引起SOD合成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导致的酶数量的增加。SDS-PAGE同工酶类别的鉴定结果显示,洋葱种子SOD为Cu/Zn-SOD。4引发形式对洋葱种胚胞膜修复进程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形式引发后的种子EPR信号、浸提液EC及播种后MDA增量的测定发现,由于混合引发较相同时间的水引发拥有更高的SOD活力,因此在引发过程中能够更快、更充分地清除种胚细胞内的超氧自由基,从而进一步降低细胞内的环境氧化性,促进胚细胞组织更快更完整的修复进程。生理指标上表现为使用混合引发后的洋葱种子具有更低的EPR信号值、种子浸提液EC值及播种后MDA增量。混合引发48小时即可使上述参数达到与水引发96小时无显着差异的水平。对引发后种胚萌发过程的电镜观察更直观的反映出混合引发能够进一步减少种胚表面的损伤,提高种胚细胞组织修复的速度与程度,使更多比例的种胚细胞修复到能够萌发的状态,从而提高发芽势与发芽率,而纯电场引发在其引发过程中则未产生任何实质性自由基清除或种胚细胞组织的修复。5引发形式对GA、SOD合成及ABA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对三种形式引发后的洋葱种子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8.7 kv/cm、43 s的电场照射剂量直接使洋葱种子143个RNA在数量上出现显着差异,但其中没有涉及GA、SOD合成与ABA降解通路上的相关物质。水引发过程激活了GA合成与ABA降解通路上的相关基因,使他们以正常的速度表达,从而提高了GA含量并降低了ABA含量。混合引发在水引发的基础上进一步上调一种GA20氧化酶与两种ABA-8’-羟化酶基因的表达,从而进一步提高了GA含量,进一步降低了ABA含量,但这种基因上调表达不是由电场改变相关DNA或RNA的结构或数量造成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洋葱种子的萌发与活力指数与G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ABA含量、ABA/GA含量的比值呈极显着负相关。水引发与混合引发均使SOD的合成基因出现显着下调表达。因此进一步证实了混合引发使SOD单位活性进一步提升的原因仅为酶二级结构的改变。6引发形式的作用机理的解释与对比。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对混合引发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及延长引发效果有效期的作用机理做如下解释,解释的逻辑与证据链包括两个方面:(1)、SOD活性的改变强化组织修复进程。种子在播种吸涨后即进入“预萌发”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种与萌发相关的酶被激活,其中SOD等抗氧化酶开始清除能够破坏种胚细胞膜的各种自由基,从而使细胞膜组织开始修复,最终实现萌发;水引发为种子在播种前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预萌发”过程,使种子预先完成一部分的自由基清除与细胞膜修复工作;混合引发通过电场照射提升了SOD酶活性,从而加速了引发的过程,提升了引发的效果。与水引发、混合引发不同的是,纯电场引发并未在引发阶段产生任何实质性的自由基清除或胞膜的修复;(2)、激素水平调控。水引发过程激活了种子GA合成与ABA代谢的生理活动;混合引发依靠电场的生物学效应,进一步将这两种激素向促进萌发的水平调控,使混合引发后的种子拥有更高的GA含量、更低的ABA含量及ABA/GA比例,纯电场引发并未在引发阶段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激素水平调控。本文首创地将水引发与电场引发两种形式结合形成水-电场混合引发,在洋葱种子上实现了两种单一引发形式效果及优势的叠加。经过混合引发的种子具有更高的细胞膜与组织完整性,及更优的激素水平。混合引发技术最终实现了在引发环境参数非精确控制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种子活力恢复效果,缩短引发时间,延长了引发效果有效期,降低工艺控制难度的技术目的。文章构建了从电场导致SOD酶结构的改变,从而导致SOD活性、胞内环境氧化性、细胞膜修复速度与关键激素水平的改变的逻辑解释链,从两个角度科学合理的解释了混合引发的作用机理。

二、水合与渗透激发对洋葱 (Allium cepa L .)种子的萌发及幼苗形成的影响(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合与渗透激发对洋葱 (Allium cepa L .)种子的萌发及幼苗形成的影响(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哈茨木霉菌对黄瓜嫁接苗培育及根腐病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黄瓜嫁接的研究概况
        1.1.1 黄瓜嫁接技术
        1.1.2 嫁接对抗病性的影响
        1.1.3 嫁接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 木霉菌的研究现状
        1.2.1 木霉菌概况
        1.2.2 木霉菌的应用
        1.2.3 木霉菌的促生机制
        1.2.4 木霉菌的生物防治机制
        1.2.4.1 抗生作用
        1.2.4.2 重寄生作用
        1.2.4.3 竞争作用
        1.2.4.4 诱导抗性作用
    1.3 黄瓜根腐病的研究概况
        1.3.1 黄瓜根腐病概况
        1.3.2 根腐病综合防治技术
        1.3.2.1 农业防治
        1.3.2.2 化学防治
        1.3.2.3 生物防治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哈茨木霉菌剂使用方式对黄瓜砧木种子出苗率的影响研究
        2.2.2 哈茨木霉菌对嫁接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
        2.2.3 哈茨木霉菌对黄瓜根腐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2.2.4 哈茨木霉菌挥发性物质对根腐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2.2.5 哈茨木霉菌代谢液对根腐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2.2.6 哈茨木霉菌对嫁接黄瓜幼苗生理及根腐病防效的影响研究
        2.2.6.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6.2 育苗
        2.2.6.3 木霉菌与病原菌接种试验
        2.2.6.4 取样
    2.3 试验方法
        2.3.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3.2 发病情况调查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哈茨木霉菌剂使用方式对黄瓜砧木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3.1.1 木霉菌菌剂使用方式对种子出苗时间、齐苗时间及出苗率的影响
        3.1.2 木霉菌剂使用方式对砧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3.2 哈茨木霉菌对嫁接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3.2.1 哈茨木霉菌对黄瓜嫁接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3.2.2 哈茨木霉菌对黄瓜嫁接苗氮磷钾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
    3.3 哈茨木霉菌对黄瓜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效果
        3.3.1 哈茨木霉菌与黄瓜根腐病原菌的对峙试验
        3.3.2 哈茨木霉菌挥发性物质对根腐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3.3 哈茨木霉菌代谢液对根腐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4 哈茨木霉菌对根腐病病原菌处理下黄瓜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3.4.1 哈茨木霉菌对根腐病病原菌处理下黄瓜幼苗抗氧化性指标的影响
        3.4.1.1 哈茨木霉菌对根腐病病原菌处理下黄瓜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3.4.1.2 哈茨木霉菌对根腐病病原菌处理下黄瓜幼苗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3.4.1.3 哈茨木霉菌对根腐病病原菌处理下黄瓜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4.2 哈茨木霉菌对根腐病病原菌处理下黄瓜幼苗活性氧指标的影响
        3.4.2.1 哈茨木霉菌对根腐病病原菌处理下黄瓜幼苗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影响
        3.4.2.2 哈茨木霉菌对根腐病病原菌处理下黄瓜幼苗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3.4.3 哈茨木霉菌对根腐病病原菌处理下黄瓜幼苗抗病性指标的影响
        3.4.3.1 哈茨木霉菌对根腐病病原菌处理下黄瓜幼苗?-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3.4.3.2 哈茨木霉菌对根腐病病原菌处理下黄瓜幼苗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3.4.3.3 哈茨木霉菌对根腐病病原菌处理下黄瓜幼苗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3.4.3.4 哈茨木霉菌对根腐病病原菌处理下黄瓜幼苗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3.5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腐病发生的影响
4 讨论
    4.1 哈茨木霉菌剂使用方式对黄瓜砧木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4.2 哈茨木霉菌对嫁接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4.3 哈茨木霉菌对黄瓜根腐病的抑制作用效果
    4.4 哈茨木霉菌对根腐病病原菌处理下黄瓜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
    4.5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腐病发生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纳米铁引发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柳枝稷概况
    1.2 种子引发
        1.2.1 种子引发的概念及分类
        1.2.2 种子引发效应研究进展
    1.3 纳米引发调控植物对干旱胁迫响应的机制
        1.3.1 纳米引发技术
        1.3.2 种子纳米引发对干旱胁迫影响的研究进展
        1.3.3 干旱胁迫下柳枝稷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4.1 本试验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纳米氧化铁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和处理
        2.1.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纳米铁浸种与引发处理下萌发特性影响的线性关系
        2.3.2 纳米铁浸种处理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2.3.3 纳米铁引发处理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2.3.4 纳米铁引发处理对种子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3.5 能量色散X射线(EDX)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纳米氧化铁引发柳枝稷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幼苗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3.3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干旱胁迫对纳米氧化铁引发柳枝稷幼苗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苗期生长的影响
        4.3.2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干旱胁迫下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幼苗表型
附录B 主要符号对照表
致谢
个人简历

(3)白菜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45与其拟南芥直系同源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细胞壁果胶代谢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及PG基因的研究进展
    1.1 植物细胞壁的果胶代谢
        1.1.1 果胶的分类及分布
        1.1.2 果胶的合成代谢及相关合成酶
        1.1.3 果胶的降解代谢及相关降解酶
    1.2 果胶降解代谢的生物学功能
        1.2.1 果胶降解代谢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1.2.2 果胶降解代谢在组织器官形态建构中的作用
        1.2.3 果胶降解代谢在细胞发育中的作用机理
    1.3 植物PG基因家族的结构特征、进化与表达模式
        1.3.1 PG家族的结构特征
        1.3.2 PG家族的进化分析
        1.3.3 不同类别PG基因及PG基因重复拷贝的表达模式特征
    1.4 植物PG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1.4.1 PG基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1.4.2 PG基因在细胞发育中的作用机理
        1.4.3 PG基因的表达调控
2 白菜PG45 与其拟南芥同源基因的演化与表达模式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2.1.2 植物PG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
        2.1.3 植物基因组DNA与 RNA的提取
        2.1.4 qRT-PCR分析基因的时空表达
        2.1.5 基因启动子的时空表达分析
        2.1.6 亚细胞定位分析
    2.2 结果
        2.2.1 PG45 在白菜和拟南芥等十字花科代表物种中的进化分析
        2.2.2 BrPG45的5 个重复拷贝在花发育后期的雄蕊中优势表达
        2.2.3 BrPG45的5 个重复拷贝的启动子在绒毡层和花粉发育后期表达
        2.2.4 AtPG45 在分生组织和雄蕊发育中优势表达
        2.2.5 BrPG45和AtPG45 编码蛋白定位在细胞膜外区域
    2.3 讨论
        2.3.1 PG45 为双子叶植物中特有PG且在芸薹属中拥有多个拷贝
        2.3.2 BrPG45的5 个拷贝均为雄蕊发育后期优势表达的基因
        2.3.3 AtPG45 在分生组织、雄蕊和叶片等多个组织中表达
3 白菜PG45 在花粉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3.1.2 白菜PG45 表达沉默载体的构建与载体接种
        3.1.3 TYMV介导的白菜PG45 表达抑制植株的表型观察
        3.1.4 白菜PG45 过表达载体异源转化拟南芥
        3.1.5 白菜PG45 异源过表达植株的表型观察
    3.2 结果
        3.2.1 pTY-BrPG45 重组质粒侵染菜心后可抑制BrPG45 多拷贝的表达
        3.2.2 抑制BrPG45 的表达不会影响植株的营养生长和花器官的发育
        3.2.3 抑制BrPG45 的表达会造成花粉粒粘连,但不影响花粉活力
        3.2.4 抑制BrPG45 的表达会影响花粉的体内外萌发
        3.2.5 抑制BrPG45 的表达会造成花粉外壁建构的异常
        3.2.6 拟南芥异源过表达BrPG45 单拷贝会引起花粉粒异常粘连的表型
    3.3 讨论
        3.3.1 白菜PG45 特异作用于花粉发育,重复拷贝通过剂量效应保留
        3.3.2 抑制白菜PG45 出现的花粉粘连与含油层过度积累有关
        3.3.3 白菜PG45 可能影响了花粉外壁孢粉素的沉积
4 拟南芥PG45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4.1.2 拟南芥突变体pg45 的鉴定
        4.1.3 拟南芥PG45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遗传转化
        4.1.4 拟南芥PG45 互补载体的构建与遗传转化
        4.1.5 拟南芥PG45 转基因植株的表型观察
    4.2 结果
        4.2.1 AtPG45 互补载体可恢复突变体atpg45 观察到的表型
        4.2.2 AtPG45 对下胚轴伸长和株高的影响
        4.2.3 AtPG45 对叶片扩张和叶片表面曲度的影响
        4.2.4 AtPG45 对侧枝发育的影响
        4.2.5 AtPG45 对花发育和花粉活力的影响
    4.3 讨论
        4.3.1 AtPG45 影响了器官的伸长过程
        4.3.2 AtPG45 参与了叶片扁平性和叶片扩张的调控
        4.3.3 AtPG45 可能影响了器官早期的形态建构
        4.3.4 白菜和拟南芥PG45 在生物学功能上出现了分化
5 PG45 在拟南芥叶片形态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和主要试剂
        5.1.2 拟南芥PG45 转基因植株叶片结构的形态学与细胞学观察
        5.1.3 拟南芥PG45 转基因植株叶片表皮细胞的增殖与扩张情况分析
        5.1.4 拟南芥PG45 蛋白的原核表达分析
        5.1.5 叶片和花序组织中的PG水解酶活性检测
        5.1.6 叶片组织中的糖醛酸含量检测
        5.1.7 拟南芥不同基因型叶片中的内源寡聚糖提取与组分分析
    5.2 结果
        5.2.1 AtPG45 对叶片近轴端-远轴端极性的影响
        5.2.2 AtPG45 对成熟叶片表皮细胞大小的影响
        5.2.3 AtPG45 在叶片发育过程中对细胞增殖和细胞扩张的影响
        5.2.4 AtPG45 原核表达蛋白具有PG水解酶活性
        5.2.5 AtPG45 对拟南芥组织中的PG水解酶活性和果胶代谢的影响
        5.2.6 不同基因型叶片中内源寡聚糖组的分析
    5.3 讨论
        5.3.1 PG45 具有PG水解酶活性并可影响植物组织水平的果胶代谢
        5.3.2 AtPG45 参与了细胞增殖、细胞形态建构,进而影响了叶片曲度
        5.3.3 AtPG45 对植株生长发育的作用可能与植物内源OG相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4)硫化氢对镉胁迫下黄瓜幼苗根尖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镉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 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 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3 镉胁迫产生氧化损伤
        1.4 镉对植物水分和离子平衡的影响
        1.5 镉胁迫产生遗传性毒害及细胞死亡
        1.6 植物对镉的耐受机制
        1.7 植物对镉的吸收与固定
        1.8 植物对镉的区室化及螯合作用
        1.9 植物自主调节镉毒
        1.10 植物激活热激蛋白抵抗镉胁迫
    2 气体信号分子H_2S在植物中的研究
        2.1 植物内源H_2S的产生
        2.2 硫化氢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2.3 硫化氢在植物抵御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3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3.1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概述
        3.2 细胞程序性死亡在植物中的作用
        3.3 细胞色素c在植物PCD中的作用
        3.4 Ca~(2+)在植物PCD中的作用
        3.5 活性氧在植物PCD中的作用
        3.6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植物PCD中的作用
    4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2 研究的内容
        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Cd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培养
        1.2 试验设置
        1.3 测定指标
        1.3.1 根长和鲜重
        1.3.2 相对电导率
        1.3.3 丙二醛(MDA)的测定
        1.3.4 细胞死亡测定
        1.3.5 H_2O_2含量的测定
        1.3.6 O_2~·-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Cd胁迫抑制黄瓜幼苗的生长
        2.2 Cd胁迫对黄瓜幼苗根系相对电导率和MDA的影响
        2.3 Cd胁迫对黄瓜幼苗根系H_2O_2和O_2~·-含量的影响
        2.4 Cd胁迫对黄瓜幼苗根尖细胞死亡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H_2S对Cd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的缓解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培养
        1.2 试验设置
        1.3 测定指标
        1.3.1 根长和鲜重
        1.3.2 相对电导率测定
        1.3.3 MDA测定
        1.3.4 根系活力测定
        1.3.5 内源H_2S含量的测定
        1.3.6 过氧化氢和超氧阴离子含量测定
        1.3.7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1.3.8 根尖细胞死亡的测定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浓度NaHS对 Cd胁迫下黄瓜幼苗根长和鲜重的影响
        2.2 外源NaHS对黄瓜幼苗根系内源H_2S含量的影响
        2.3 H_2S对 Cd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相对电导率、MDA、根系活力和ROS的影响
        2.4 H_2S对Cd胁迫下黄瓜根系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2.5 H_2S对Cd胁迫下根尖细胞死亡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H_2S对 Cd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AsA-GSH循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培养
        1.2 试验设置
        1.3 测定指标
        1.3.1 AsA和 DHA含量测定
        1.3.2 GSH和 GSSG含量测定
        1.3.3 GR、DHAR和 MDHAR的活性测定
        1.3.4 qRT-PCR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H_2S对 Cd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AsA和 GSH含量的影响
        2.2 H_2S对 Cd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GSH和 GSSG含量的影响
        2.3 H_2S对 Cd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GR、DHAR和 MDHAR酶活性的影响
        2.4 H_2S对 Cd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CsGR、CsDHAR和 CsMDHAR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H_2S对Cd诱导的黄瓜根尖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培养
        1.2 试验设置
        1.3 测定指标
        1.3.1 DAPI染色
        1.3.2 Caspase-3-like活性测定
        1.3.3 根尖线粒体的分离
        1.3.4 线粒体Cyt c/a和线粒体膜转换孔(MPTP)的测定
        1.3.5 qRT-PCR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H_2S对 Cd胁迫下根尖DAPI染色影响
        2.2 H_2S对线粒体Cyt c/a和 MPTP的影响
        2.3 H_2S对 caspase-3-like活性的影响
        2.4 H_2S对Cd胁迫下CsHSP70和CsATG8f表达的影响
        2.5 Cd胁迫黄瓜幼苗根系细胞死亡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H_2S对Cd胁迫下线粒体Ca~(2+)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培养
        1.2 试验设置
        1.3 测定指标
        1.3.1 线粒体分离
        1.3.2 线粒体Ca~(2+)浓度测定
        1.3.3 线粒体Ca~(2+)-ATP、H~+-ATP和 Mg~(2+)-ATP酶活性测定
        1.3.4 线粒体Cyt c/a和线粒体膜转换孔(MPTP)的测定
        1.3.5 根尖细胞死亡测定
        1.3.6 DAPI染色和caspase-3-like活性测定
        1.3.7 内源H_2S含量测定
        1.3.8 线粒体H_2O_2含量测定
        1.3.9 qRT-PCR检测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H_2S对 Cd胁迫下线粒体H_2O_2 浓度的影响
        2.2 H_2S对 Cd胁迫下线粒体Ca~(2+)浓度、Ca~(2+)-ATPase、 H~+-ATPase和Mg~(2+)-ATPase酶活性的的影响
        2.3 H_2S对 Cd胁迫下线粒体Cyt c/a和线粒体膜转换孔MPTP的影响
        2.4 H_2S对 Cd胁迫下线粒体MPTP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5 Ca~(2+)与细胞死亡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草地早熟禾对Cd胁迫的分子响应及外源NO的缓解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附录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Cd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 Cd胁迫对植物的毒害效应
        1.1.1 Cd胁迫对植物的生长抑制
        1.1.2 Cd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1.3 Cd胁迫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1.1.4 Cd胁迫对植物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1.2 植物对Cd的吸收、转运及积累
        1.2.1 植物对Cd的吸收
        1.2.2 植物体的Cd转运
        1.2.3 植物体内的Cd分布
    2 Cd介导的信号转导及基因表达
        2.1 Cd诱导的信号转导
        2.1.1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级联
        2.1.2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信号
        2.1.3 活性氮(reactive nitrogen species,RNS)信号
        2.1.4 钙离子信号
        2.1.5 植物激素信号
        2.2 响应Cd胁迫的转录因子
    3 植物对Cd的解毒途径
        3.1 苯丙烷代谢
        3.2 谷胱甘肽代谢
        3.3 植物螯合素的合成
        3.4 金属硫蛋白合成
    4 NO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4.1 NO性质及产生途径(酶促途径和非酶促途径)
        4.1.1 NO化学性质
        4.1.2 NO产生途径
        4.2 NO在植物体中的作用
        4.2.1 NO与植物种子萌发
        4.2.2 NO与植物生长发育
        4.2.3 NO与植物衰老
        4.3 NO对Cd胁迫的缓解效应
        4.4 NO调控的植物转录组研究概况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不同草地早熟禾种质材料幼苗的Cd耐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来源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1.3.2 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1.3.3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1.3.4 酶活性测定
        1.3.5 脯氨酸含量测定
        1.3.6 丙二醛含量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Cd胁迫对草地早熟禾相对干物质含量及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2 Cd胁迫10个草地早熟禾材料光合色素差异
        2.3 Cd胁迫下综合评价指标的耐Cd系数
        2.4 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草地早熟禾耐Cd性
        2.5 Cd胁迫对草地早熟禾叶片中SOD、POD、CAT活性的影响
        2.6 Cd胁迫对草地早熟禾叶片中脯氨酸及MDA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Cd胁迫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指标和光合色素的影响
        3.2 Cd胁迫草地早熟禾幼苗质膜过氧化和细胞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3.3 Cd胁迫对草地早熟禾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内源NO对草地早熟禾Cd胁迫的响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1.3 测定指标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2 内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3 内源NO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2.4 内源NO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片Pro含量的影响
        2.5 内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的影响
        2.6 Cd胁迫下NO合成抑制剂及清除剂对草地早熟禾叶片内源NO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外源NO介导的草地早熟禾Cd耐性的生理响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培养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一
        1.2.2 试验二
        1.3 测定方法
        1.3.1 发芽相关指标计算
        1.3.2 根系形态的扫描
        1.3.3 Cd含量的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外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种子萌发的影响
        2.1.1 对发芽率、胚根胚芽长度的影响
        2.1.2 对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外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外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浓度外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2.5 不同浓度外源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丙二醛、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6 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2.7 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丙二醛的影响
        2.8 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抗氧化酶的影响
        2.9 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10 NO对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根系形态的影响
        2.11 NO对 Cd胁迫下草地早熟禾Cd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耐Cd型与敏感型草地早熟禾品种的Cd耐性分子响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培养和处理
        1.2 RNA提取、Illumina测序和从头组装
        1.3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鉴定和功能注释
        1.4 转录调控因子的预测和分类
        1.5 中枢TFs与监管互动之间的网络分析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2 结果分析
        2.1 2个品种响应Cd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表型特征
        2.2 Cd胁迫诱导的DEGs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2.3 耐Cd型对Cd胁迫的转录调控概况
        2.4 差异表达转录因子(DETs)
        2.5 差异表达的受体激酶、蛋白修饰和降解基因
        2.6 植物激素和钙信号相关的DEGs
        2.7 DEGs网络分析
    3 讨论
        3.1 关键代谢途径及其相互作用转录因子的调控
        3.2 通过植物激素代谢和信号转导的转录调控
        3.3 翻译后修饰与蛋白质降解的调控
        3.4 描述草地早熟禾对Cd胁迫反应的转录调控网络假想模型
    4 结论
第六章 外源NO介导的草地早熟禾Cd耐性的分子响应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培养和处理
        1.2 RNA提取、文库构建和RNA-Seq
        1.3 序列拼接和注释
        1.4 基因表达水平的量化和差异表达分析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组测序和组装
        2.2 R型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2.3 Cd胁迫下外源NO诱导的R型 GO和 KEGG富集分析
        2.4 外源NO介导的R型Cd解毒相关途径
        2.5 外源NO介导的R型响应Cd胁迫关键功能基因
        2.6 M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7 Cd胁迫下外源NO诱导的M型 GO富集分析
        2.8 Cd胁迫下外源NO诱导的M型 KEGG富集分析
        2.9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3 讨论
        3.1 外源NO诱导木质素合成代谢响应Cd胁迫
        3.2 外源NO诱导氨基酸的合成和代谢响应Cd胁迫
        3.3 ROS、Ca~(2+)和NO信号之间的互作是植物Cd胁迫响应机制之一
        3.4 外源NO诱导生长素合成响应Cd胁迫
        3.5 外源NO诱导植物激素合成响应Cd胁迫
        3.6 外源NO诱导草地早熟禾糖代谢及信号转导是其适应Cd胁迫的策略之一
        3.7 外源NO诱导脂质代谢及脂肪酸代谢响应Cd胁迫
    4 结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1 全文结论
    2 研究创新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潜在下游基因与TFS相互作用的KEGG功能总结
附表2 差异表达的蛋白降解基因
附表3 差异表达的蛋白修饰基因
附表4 差异表达的受体激酶基因
附表5 植物激素和钙信号相关的DEGS
附表6 差异表达转录因子的KEGG通路分析
附表7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附表8 氨基酸运输和代谢中的COG分析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2.1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2.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1.3 植物种子学研究进展
        1.3.1 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1.3.2 种子休眠机制与调控
        1.3.3 休眠种子的催芽处理
        1.3.4 测试植物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种子的消毒与发芽
    2.3 种子活力的测定
    2.4 不同催芽处理方式
        2.4.1 不同化学法处理方式
        2.4.2 不同物理法处理方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3种植物种子发芽期间吸水动态
    3.2 不同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活力的影响
    3.3 不同化学法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1 用过氧化氢(H_2O_2)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2 用硫酸溶液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3 用PEG-6000 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4 不同浓度GA3 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5 不同浓度6-BA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3.6 不同化学处理方法间的比较
    3.4 不同物理法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1 不同温度热水浸种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2 低温、高湿沙基层积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3 不同时间激光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4 不同强度、不同时间磁场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3.4.5 不同物理处理方法间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镉对玉米富友9和沈玉33萌发期生理代谢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Cd污染来源及其危害
    1.2 植物对Cd的吸收和分配
    1.3 Cd胁迫下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生理响应
        1.3.1 Cd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 Cd对植物矿质营养和水分生理的影响
        1.3.3 Cd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3.4 Cd对植物蔗糖代谢与转运的影响
        1.3.5 Cd对植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3.6 Cd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1.4 Cd胁迫下细胞水平的耐受机制
        1.4.1 避Cd机制
        1.4.2 耐Cd机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玉米品种耐Cd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Cd胁迫下不同玉米品种的萌发
        2.2.2 Cd胁迫下玉米的根长和幼苗生长
        2.2.3 Cd胁迫下玉米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
        2.2.4 Cd胁迫下不同玉米品种萌发的综合性评价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Cd胁迫对不同Cd敏感型玉米萌发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Cd胁迫下Fy9和Sy33的生长
        3.2.2 Cd胁迫下Fy9和Sy33的鲜重和干重
        3.2.3 Cd胁迫下Fy9和Sy33根的生长及结构特征
        3.2.4 Cd胁迫下Fy9和Sy33Cd含量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Cd胁迫对不同Cd敏感型玉米萌发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Cd胁迫下Fy9和Sy33细胞膜透性
        4.2.2 Cd胁迫下Fy9和Sy33 LOX活性
        4.2.3 Cd胁迫下Fy9和Sy33 O_2~(-·)含量
        4.2.4 Cd胁迫下Fy9和Sy33 MDA含量
        4.2.5 Cd胁迫下Fy9和Sy33Pro含量
        4.2.6 Cd胁迫下Fy9和Sy33花青素含量
        4.2.7 Cd胁迫下Fy9和Sy33保护酶活性
        4.2.8 Cd胁迫下Fy9和Sy33激素含量
    4.3 结论与讨论
        4.3.1 Cd对Fy9和Sy33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4.3.2 Cd对Fy9和Sy33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3 Cd对Fy9和Sy33激素含量的影响
第五章 Cd胁迫对不同Cd敏感型玉米萌发期蔗糖代谢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Cd胁迫下Fy9和Sy33碳水化合物含量
        5.2.2 Cd胁迫下Fy9和Sy33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
    5.3 结论与讨论
        5.3.1 Cd对Fy9和Sy33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5.3.2 Cd对Fy9和Sy33蔗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Cd胁迫对不同Cd敏感型玉米萌发期生长的影响
        6.1.2 Cd胁迫对不同Cd敏感型玉米萌发期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1.3 Cd胁迫对不同Cd敏感型玉米萌发期蔗糖代谢的影响
    6.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对小麦单一及镉联合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导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进展
        1.2.1 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和分类
        1.2.2 农业生态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来源及污染现状
        1.2.3 微/纳米塑料在土壤中的垂直迁移
        1.2.4 微/纳米塑料的植物吸附或者吸收
        1.2.5 植物对微/纳米塑料的生长响应和毒性效应
        1.2.6 微/纳米塑料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
        1.2.7 微/纳米塑料协同重金属的联合植物毒性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小麦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1.1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
        2.1.1.2 小麦种子
        2.1.2 实验材料表征与测定
        2.1.2.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
        2.1.2.2 激光拉曼光谱(LCRS)分析
        2.1.2.3 Zeta电位和水合粒径分布测定
        2.1.2.4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含量测定
        2.1.3 小麦种子发芽实验
        2.1.3.1 发芽实验设计
        2.1.3.2 淀粉颗粒形态观察
        2.1.4 小麦种子吸水实验
        2.1.5 小麦幼苗水培暴露实验
        2.1.5.1 实验设计与小麦培育
        2.1.5.2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含量测定
        2.1.5.3 PSNPs在小麦中的微观观察
        2.1.5.4 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细胞电解质外渗率测定
        2.1.5.5 小麦叶片中碳氮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测定
        2.1.5.6 营养元素含量分析
        2.1.5.7 总有机碳含量测定
        2.1.5.8 小麦叶片代谢分析
        2.1.6 数据分析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2.2.1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的主要和次级表征
        2.2.2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小麦发芽率、根长、活力指数和吸水率的影响
        2.2.3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小麦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2.2.4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
        2.2.5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电解质外渗率的影响
        2.2.6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小麦叶片中碳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2.2.7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小麦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2.2.8 小麦对聚苯乙烯纳米塑料的吸收与转运
        2.2.9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小麦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2.2.10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小麦叶片代谢的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镉的植物毒性交互作用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1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
        3.1.1.2 小麦种子
        3.1.2 Zeta电位和水合粒径分布测定
        3.1.3 吸附等温线实验
        3.1.4 小麦幼苗培养条件与暴露实验
        3.1.5 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3.1.5.1 SOD(EC1.15.1.1)测定
        3.1.5.2 POD(EC1.11.1.7)测定
        3.1.5.3 CAT(EC1.11.1.6)测定
        3.1.5.4 丙二醛含量测定
        3.1.6 营养元素和镉含量的测定
        3.1.7 电子顺磁共振光谱(EPR)测定
        3.1.8 代谢分析
        3.1.9 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3.2.1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在营养液的胶体行为和对镉的吸附作用
        3.2.2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诱导下镉对小麦幼苗的低植物毒性
        3.2.3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小麦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4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小麦营养元素和镉含量的影响
        3.2.5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小麦叶片中有机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3.2.6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协同镉对小麦代谢的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AcAMS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1.2.2 洋葱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1.2.3 AMS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1.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细菌菌株与质粒载体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4 引物
    2.2 试验方法
        2.2.1 AcAMS基因的克隆
        2.2.2 AcAMS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AcAMS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2.4 亚细胞定位
        2.2.5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2.6 遗传转化
        2.2.7 转基因拟南芥株系及ams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2.2.8 与绒毡层发育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2.2.9 CRISPR/Cas9编辑洋葱AcAMS
        2.2.10 病毒诱导洋葱内源基因沉默的初步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AcAMS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1.1 AcAMS基因全长的克隆
        3.1.2 AcAMS理化性质分析及结构预测
        3.1.3 AcAMS与其他AMS的同源性比对
        3.1.4 AMS进化树分析
    3.2 AcAMS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3 亚细胞定位
        3.3.1 瞬时表达载体的构建
        3.3.2 亚细胞定位
    3.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功能分析
        3.4.1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3.4.2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3.4.3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筛选鉴定
        3.4.4 AcAMS功能分析
    3.5 CRISPR/Cas9编辑洋葱AcAMS
        3.5.1 洋葱基因组DNA的PCR及引物设计
        3.5.2 CRISPR/Cas9敲除载体的构建
        3.5.3 pHUN411-AcAMS转化农杆菌
    3.6 洋葱病毒诱导基因沉默体系的初步探索
        3.6.1 洋葱AcPDS与AcAMS部分片段的克隆及载体构建
        3.6.2 pTRV2-AcPDS、pTRV2-AcAMS转化农杆菌
4 讨论
    4.1 AcAMS亚细胞定位分析
    4.2 AcAMS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3 AcAMS与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
    4.4 洋葱VIGS体系的建立
    4.5 下一步工作计划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种子活力与农业生产
        1.1.1 种子活力的概念
        1.1.2 种子活力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2 种子的失活与老化
    1.3 失活与老化导致的种胚胞内氧化环境及膜完整性的变化
        1.3.1 种子内源自由基含量的变化
        1.3.2 种子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1.3.3 种子浸提液电导率的变化
    1.4 失活与老化对萌发关键物质的影响
        1.4.1 对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1.4.2 对α-淀粉酶的影响
        1.4.3 对内源GA与 ABA含量的影响
    1.5 传统种子活力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1.5.1 传统种子活力恢复技术与原理
        1.5.2 种子引发的技术类型
    1.6 物理农业在种子处理与作物栽培方面的应用
        1.6.1 物理农业与农业物理学的概念
        1.6.2 物理农业在种子处理与作物栽培方面的应用
        1.6.3 电场的生物学效应特点及研究现状
    1.7 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的方法与研究进展
        1.7.1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组成
        1.7.2 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研究方法
        1.7.3 CD光谱在植物蛋白质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
    1.8 种子萌发过程中GA与 ABA的合成与代谢
        1.8.1 GA合成途径及关键酶
        1.8.2 GA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1.8.3 ABA分解代谢途径及关键酶
        1.8.4 ABA氧化分解关键酶的基因表达
        1.8.5 内源ABA与 GA互作对种子萌发的调控
    1.9 转录组测序
        1.9.1 转录组测序的类型
        1.9.2 主流转录组测序技术与平台
        1.9.3 转录组功能注释分析
        1.9.4 转录组测序在高等植物中的应用
    1.10 我国的洋葱产业及市场概况
        1.10.1 洋葱及我国的洋葱产业
        1.10.2 我国洋葱品种及种业市场概况
    1.11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11.1 研究目的
        1.11.2 研究内容
        1.1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压静电场对洋葱种子活力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电场处理设备的组建
        2.1.3 试验设计
        2.1.4 萌发测定
        2.1.5 纯电场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电场引发对种子萌发启动的影响
        2.2.2 电场引发对种苗发育的影响
        2.2.3 电场引发对种子萌发效果的综合评价
        2.2.4 电场引发效果模型与处理参数的优化
        2.2.5 纯电场引发效果的消散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准备
        3.1.2 试验设计
        3.1.3 萌发测定
        3.1.4 水引发与混合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引发形式对洋葱种子活力的影响
        3.2.2 水引发与混合引发效果时效性检验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引发形式对洋葱种子萌发关键酶活性与结构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酶活性的测定
        4.1.2 SOD的提取与纯化
        4.1.3 CD光谱测定蛋白质机构
        4.1.4 SOD同工酶种类的鉴定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形式的引发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4.2.2 不同形式的引发对种子酶活性的影响
        4.2.3 洋葱种子SOD同工酶的类型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引发形式对洋葱种胚组织与细胞膜的修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准备
        5.1.2 自由基含量的测定
        5.1.3 MDA含量的测定
        5.1.4 种子浸提液电导率的测定
        5.1.5 SEM与 TEM的镜检
        5.1.6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引发形式对种胚胞内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5.2.2 不同形式引发后种胚胞内MDA含量的影响
        5.2.3 不同形式引发后种子电导率的变化
        5.2.4 引发形式对胚组织的修复效果与细胞膜的完整性的电镜观察结果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引发形式对GA、SOD合成及ABA降解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与处理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引发后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变化
        6.2.2 测序数据质控统计结果
        6.2.3 转录组de novo组装结果
        6.2.4 基因功能注释与功能分类
        6.2.5 差异表达基因统计与富集分析
        6.2.6 GA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2.7 ABA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2.8 SOD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3 讨论
        6.3.1 空间电场对DNA与 RNA序列、结构与数量的改变
        6.3.2 引发形式导致的GA合成、ABA降解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3.3 引发形式导致的SOD合成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及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中各章补充材料
        第一章
        第四章
        第六章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读博期间申请的专利
    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与获奖
    项目资助
    英文缩写与中英文对照表
    混合引发相对于水引发进一步差异表达的基因序列
致谢

四、水合与渗透激发对洋葱 (Allium cepa L .)种子的萌发及幼苗形成的影响(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哈茨木霉菌对黄瓜嫁接苗培育及根腐病防治研究[D]. 齐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2]纳米铁引发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D]. 孙运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白菜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G45与其拟南芥直系同源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理研究[D]. 杨杨. 浙江大学, 2021
  • [4]硫化氢对镉胁迫下黄瓜幼苗根尖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影响[D]. 罗石磊.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5]草地早熟禾对Cd胁迫的分子响应及外源NO的缓解效应研究[D]. 鲜靖苹.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6]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D]. 邢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镉对玉米富友9和沈玉33萌发期生理代谢特征的影响[D]. 曹樱迪.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8]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对小麦单一及镉联合毒性研究[D]. 连加攀. 南开大学, 2020(03)
  • [9]洋葱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AcAMS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D]. 袁巧玲.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10]水-电场混合引发对洋葱种子活力的恢复及其机理研究[D]. 赵颖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水化和渗透刺激对洋葱(Allium cepa L.)种子萌发和成苗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