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交试验对川芎提取工艺的筛选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文军[1](2021)在《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拟将对镇静助眠有效的临床经验方栀灵复方进行剂型改进,研制出栀灵复方颗粒,并对其进行颗粒剂制备工艺、药效、药动学、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研究,为药物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根据处方中中药饮片的临床提取方法和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选择水煎煮法提取,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栀子苷和橙皮苷含量为指标,对栀灵复方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然后,对稀释剂、润湿剂及药物与稀释剂的比例进行单因素考察,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成型率、休止角、堆密度、吸湿率、溶化率为指标,优选最佳成型工艺。并对栀灵复方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及初步稳定性试验。药效方面,采用自主活动试验对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进行镇静助眠研究,并对栀灵复方开展最大耐受量试验。药代动力学方面,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颗粒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而进行一只动物采血一次和同只动物多次采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通过提取工艺的研究得出了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量为10倍、提取3次、第一次1.0h,第二次0.5h,第三次0.5h。通过成型工艺的研究,得出了颗粒最佳成型工艺为浸膏粉末与可溶性淀粉比例1∶0.75,润湿剂70%乙醇(用量为浸膏粉末量的24%)制软材,干燥,整粒,即得。分别建立了栀灵复方颗粒中天麻和延胡索薄层鉴别的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苷和橙皮苷含量的方法,以及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颗粒中总多糖含量进行测定的方法,初步建立了栀灵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各项指标符合规定。药效试验证实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具有镇静助眠的作用,最大耐受量试验结果显示最大耐受倍数为135.44,表明颗粒对人体安全,同时得出成人日服剂量不得大于15倍处方量。两次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大鼠口服给药后颗粒中栀子苷的房室模型属于一室模型,栀子苷首先在体内快速吸收浓度达到一个峰值,接着可能由于肝肠循环出现第二峰,最后栀子苷全部吸收浓度趋于零。两次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栀子苷在大鼠体内的t1/2分别为13.70h和8.07h,Tmax分别为0.25h和0.50h,表明口服给药后栀子苷在大鼠体内吸收较快。结论:本研究表明栀灵复方颗粒有效安全,制备工艺合理,方法稳定可行,为镇静助眠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王文通[2](2021)在《艾附暖宫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艾附暖宫颗粒是取自2020年版药典上有记载的成方制剂之——艾附暖宫丸。方中艾叶、香附暖宫温经散寒为主药;吴茱萸、肉桂温经散寒通脉为辅药;当归、川芎、白芍皆入肝经,能活血祛瘀,养血调经,黄芪、地黄益气滋阴养血,续断活血通经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养血、暖宫调经之效。中药颗粒剂的出现和问世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将活性成分进行提取精制制成颗粒,质量稳定,剂量较小,服用更加方便,而且相较于传统丸剂起效更加快捷。本课题将经过长期验证的药典成方制剂结合现代化剂型,制得一种使用方便、疗效显着、制剂稳定的新型制剂产品。本课题率先开展了艾附暖宫颗粒提取工艺及成型工艺研究,在本课题中以艾附暖宫颗粒挥发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对本方药物的浸泡时间、加水倍数以及提取时间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考察,确定最佳的艾附暖宫颗粒挥发油提取工艺;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对艾附暖宫颗粒中药材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以总多糖含量为指标作为水提工艺评价标准,以芍药苷含量和川续断皂苷Ⅵ含量为指标作为醇提工艺评价标准,从而选出最佳提取工艺;继而考察提取物浸膏密度、辅料种类、用量及混合间的比例,选取出最佳成型工艺。为有效控制制剂产品质量,在实验过程中对艾附暖宫颗粒进行质量标准的制定,对艾附暖宫颗粒中白芍、续断、当归-川芎分别进行薄层色谱鉴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艾附暖宫颗粒中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芍药苷地含量和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从而全面建立了艾附暖宫颗粒的质量标准体系。本课题为艾附暖宫颗粒进行了初步稳定性实验考察,分别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艾附暖宫颗粒的性状、有效成分含量、溶化性等理化指标进行检查。结果表明,在实验过程中,艾附暖宫颗粒各检查项目均符合质量标准及药典颗粒剂通则下规定,稳定性良好。本课题首次对艾附暖宫颗粒的有效成分提取、成型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首创了艾附暖宫颗粒的质量标准,对艾附暖宫颗粒的初步稳定性研究进行了考察,为今后艾附暖宫颗粒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葭[3](2020)在《当归汤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有效物质研究与多元释药系统构建》文中提出目的: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是其明确的危险因素,由炎症性肠病发展而成的结直肠癌被称作炎症相关结直肠癌。控制炎症发展、阻断“炎—癌转化”是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重要策略。当归汤由当归、生姜和大枣组成,具有温中止泻、补脾益气、和血止痛的功效,“疗三十年下痢,止诸痛”,是中医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经典方,主要含有挥发油类、姜辣素类和多糖类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和抗肿瘤等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同时方中药味均属于药食同源中药,安全性良好,由此推测当归汤具有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潜力,但这方面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本文旨在提取当归汤中具有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潜力的有效物质,并根据不同提取物的性质特点制备成多元释药系统,以期为研发基于当归汤的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现代制剂提供实验依据,为结合病症与功效筛选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及研发制剂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与结果:1 当归汤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结合文献调研与课题组前期对当归挥发油和多糖提取工艺与癌症预防活性研究的工作基础,拟对当归汤中的挥发油类、姜辣素和多糖类成分进行制备,设计的提取工艺路线如下: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当归和生姜的挥发油和姜辣素(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药渣与大枣合并水提醇沉法制备多糖(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分别对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了考察与优化。超临界提取物制备工艺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5℃,萃取时间1h,CO2流量为25 L·h-1,分离釜I压力为8MPa、温度55℃,分离釜Ⅱ压力为系统尾压、温度35℃。多糖类提取物制备工艺为:加30倍量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滤过,合并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60℃),加乙醇使醇浓度为70%,冷藏12 h,以4000 rpm转速离心15 min,取沉淀,干燥。采用GC/MS技术对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定性鉴别出34个成分,占全部峰面积的95%以上。对总离子流图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处理,其中归一化峰面积最大的成分为Z-藁本内酯(30.90%±0.39%),其次是6-姜辣素(16.08%±0.49%),且3批超临界提取物各峰归一化峰面积稳定,RSD<5%。采用苯酚-硫酸法对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采用GC/MS技术分析其单糖组成。结果显示,3批多糖类提取物的多糖含量稳定,RSD<3%,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阿拉伯糖和半乳糖,单糖比例大致相同。以上结果说明,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该工艺所得提取物化学组成稳定,批次间一致性良好。2 基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预防结直肠癌的当归汤提取物生物活性评价基于治疗炎症性肠病,控制炎症进展,进而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基本思路,采用体内外药理学研究方法,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acid,TNBS)诱导的大鼠模型,评价当归汤提取物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并结合RAW264.7细胞和脾细胞模型,选择抗炎抗氧化指标、铁代谢调节指标和免疫调节指标,多角度评价当归汤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并将上述三类指标分别与当归汤“温中”“补血”和“补脾”功效相关联,分析当归汤提取物对各种功效相关生物活性的贡献,综合评价其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潜力。抗炎抗氧化指标包括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NO抑制率,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大鼠血清IL-6、TNF-α和IL-1β以及结直肠组织SOD、MDA和MPO水平;铁代谢调节指标包括血清铁调素和血清铁水平;免疫调节指标包括RAW264.7细胞NO水平、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A,Con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活力和上清液IL-2、IFN-γ水平。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考察抗炎抗氧化和铁代谢调节指标,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在此基础上增加免疫调节指标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显着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生成NO,体外抗炎活性良好,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体外抗炎活性,但是体现出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在TNBS诱导的大鼠模型上,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均表现出对炎症性肠病的改善作用,能够降低疾病活动指数,缓解结直肠损伤,改善生存质量。结合体内外研究结果分析,超临界提取物发挥抗炎、抗氧化与调节铁代谢作用,反映当归汤“温中”与“补血”功效,多糖类提取物侧重于调节机体免疫,更多地反映“补脾”功效,二者具备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潜力。3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制备工艺研究根据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的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不同,拟将二者制备成具有不同释药特性,发挥多靶点作用的多元释药系统,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微丸是多元释药系统的良好载体,将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制成结肠靶向微丸,使药物在结肠定位释放,直达病所,治疗结直肠疾病,更好地发挥抑制炎症作用;将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制成胃部释放微丸,更好地发挥整体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包括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和多糖类提取物微丸,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超临界提取物丸芯和多糖类提取物微丸,分别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处方,以尤特奇FS 30D为包衣材料对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丸芯进行包衣制备结肠靶向微丸并考察包衣增重。从含量、外观形态、粉体学性质、体外释放和稳定性角度对两种微丸进行评价,并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法动态评价微丸在小鼠体内过程。优化的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丸芯处方为:超临界提取物1.8g(载药量18%),MCC与SYLOID 244FP质量比为3.5:1,0.5%CMC-Na用量为8 g。优化的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微丸处方为:多糖类提取物4g(载药量40%),MCC与SiO2质量比为34:1,润湿剂为体积分数48%的乙醇水溶液,用量7 mL。包衣增重18%制备的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体外释放结果表明结肠靶向性较好。制剂学评价显示,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的两种微丸均批次间差异小,收率较高,含量稳定,具有良好的粉体学性质,体外释放性能良好。从小动物成像结果可知,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的体内结肠靶向性良好,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微丸能够实现胃部释放,基本达到了给药系统的设计目的。4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的初步药效学研究基于 1,2-二甲基肼(1,2-dimethylhydrazine dihydrochloride,DMH)/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大鼠炎症相关结直肠癌模型,初步研究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对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并与当归汤原方汤剂、提取物组合以及单一微丸制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均对DMH/DSS诱导的大鼠炎症相关结直肠癌发生具有预防作用,能够减少结直肠肿瘤个数和体积,降低肿瘤发生率,延缓癌症发展程度,降低血清TNF-α和IL-1β表达,降低血清铁调素表达,改善脾细胞IL-2和IFN-γ分泌能力,其中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效果最优,显示出剂型设计的合理性和优势,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调节铁代谢和调节免疫相关。结论:本文以中医经典方当归汤为模型药物,结合病症与功效筛选富集了复方中有效物质(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和多糖类提取物),并根据不同提取物的化学性质与生物活性特征,设计制备利于其药效发挥的不同释药单元从而构建了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通过药效学验证了该多元释药系统的优势,证明了剂型设计的合理性,为以病症为导向的现代中药复方制剂研发模式提供了实验依据和可参考的思路与方法。
吴桐[4](2020)在《药用植物葛花、川芎中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活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葛花和川芎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有着深厚的理论及应用基础。目前,葛花主要集中于治疗抗糖尿病的研究,而川芎主要集中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研究。脑卒中作为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极大影响发病者的日常生活,据文献报道,葛花和川芎对于缺血性脑损伤以及后续引发的继发性过氧化脑损伤有一定作用,但其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及作用机制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对药用植物葛花和川芎中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筛选与评价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以药用植物葛花和川芎为研究对象,采用超滤质谱(UF-LC-MS)活性筛选技术,对葛花和川芎中有效成分进行了活性筛选及结构鉴定,同时,进一步探究了葛花中有效成分对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以及川芎中有效成分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产物及途径。以活性为导向,应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结合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Semi-preparative HPLC)技术,分离纯化了葛花和川芎中有效成分,并采用色谱、质谱等技术对葛花、川芎中有效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利用HSCCC技术从葛花中一次性分离得到3种高纯度有效成分,经初步鉴定,分别为葛根素(Puerarin)、鸢尾苷元(Tectorigenin)和染料木苷(Genistin),其纯度分别为90.60%、99.00%和91.73%。采用UF-LC-MS技术从葛花中筛选得到3个潜在的乳酸脱氢酶(LDH)抑制剂、3个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抑制剂,结果表明葛花中有效成分对于黄嘌呤氧化酶(XOD)无明显抑制活性。同时,采用MTT法考察了葛花提取物对MPP+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与MPP+损伤组比较,葛花提取物组细胞存活率显着升高,说明葛花提取物对受损的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次,利用液-质联用(UPLC-Q-Exactive)技术快速鉴定了川芎提取物中两类化学成分(主要为苯酞、酚酸类)。应用HSCCC结合Semi-preparative HPLC技术对川芎粗提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共分离得到4种有效成分,分别为川芎嗪(Ligustrazine)、阿魏酸(Ferulic acid)、Z-藁本内酯(Z-ligustilide)和3-亚丁基苯酞(3-Butylidenephthalide),其纯度分别为90.60%、99.24%、97.01%和97.86%。采用UF-LC-MS技术从川芎中筛选得到2种潜在的LDH抑制剂及3种潜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抑制剂。同时,基于大鼠肝微粒体(CYP450)体外代谢体系,采用UPLC-Q-Exactive技术,对川芎中有效成分阿魏酸、Z-藁本内酯在大鼠肝脏细胞中的代谢产物以及代谢途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鼠CYP450中,阿魏酸的稳定性代谢过程为葡萄糖醛酸化、羟基化、脱羧基,Z-藁本内酯的稳定代谢过程为脱羰基、去甲基化、脱羟基等。综上,本论文系统地对药用植物葛花和川芎中的有效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活性筛选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实现了快速分离筛选、鉴定和评价药用植物葛花和川芎中有效成分的研究目的。
李清清[5](2020)在《基于冠心宁改进的中药复方口服纳米冻干粉的制备及表征》文中研究表明中药多含难溶性药效成分,该类成分溶解度低,口服吸收差。纳米混悬技术是改善难溶性成分溶解度,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有效制剂手段,但目前在中药中的应用仍主要限于单体成分。本研究拟以富含难溶性药效成分的冠心宁(丹参、川芎)为模型,研究纳米混悬技术在多成分的中药复方中的应用。在网络药理学探寻冠心宁药效物质基础和成分性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研究重点考察的冠心宁成分,并建立了同时测定这14个指标成分的HPLC法。优化了冠心宁纳米混悬液及其冻干粉的制备工艺,考察了纳米冻干粉的基本性质、微观形态、稳定性,及纳米混悬技术对冠心宁难溶性成分溶解度和溶出度的提高效果。具体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本研究重点考察的冠心宁药效成分的确定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冠心宁(川芎、丹参)的药效物质基础。从244个川芎成分和231个丹参成分中,筛选出与冠心宁临床功效密切相关的药效成分70个,其中30个源于川芎,40个源于丹参。通过查询这70个成分在药材中的含量,最后确定以丹参素、原儿茶醛、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丹酚酸B、迷迭香酸、川芎嗪、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这14个成分为后续研究的指标成分,通过查询各考察成分的logP、溶解度,确定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为重点考察的难溶性成分。(2)冠心宁中14个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建立可同时测定冠心宁中上述14个指标成分含量的HPLC法。色谱条件如下:色谱柱:Waters Symmetry C18(4.6×250 mm,5μm);流动相:0.1%甲酸(A)-甲醇(B),梯度洗脱:0~22 min,25~36%B;22~35 min,36~60%B;35~45min,60~70%B;45~55 min,70~85%B;55~65 min,85%B;65~70 min,85~25%B;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C。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第四部“9101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进行方法学验证,专属性、线性与范围、重复性、仪器精密度、准确度均符合药典要求。证实,该HPLC法可用于冠心宁中上述14个成分的同时测定。(3)冠心宁纳米冻干粉的制备工艺研究以市售川芎、丹参提取物为原料,根据测得的冠心宁片中丹参和川芎各成分总含量之比,确定川芎、丹参提取物的配比为8:10。以粒径、混悬液中各成分的总收率、难溶性成分在纳米级(100~1 000 nm)的含量百分率为指标,对反溶剂沉淀法、高压均质法、探头超声法、反溶剂沉淀后高压均质法、反溶剂沉淀后探头超声法、水浴超声下反溶剂沉淀法、水浴超声下反溶剂沉淀后再探头超声法7种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确定了以水浴超声下反溶剂沉淀后再探头超声法制备冠心宁纳米混悬液;随后以Box-Behnken设计对反溶剂沉淀过程的乙醇中浸膏总浓度、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例、水浴温度进行优化,用单因素实验法对探头超声的超声功率和时间进行筛选,确定了冠心宁纳米混悬液的制备工艺;最后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纳米混悬液中稳定剂的品种和浓度,冷冻干燥过程中冻干保护剂的品种和浓度进行了考察。最终制得了外观表面平整、质地疏松、再分散性良好的冠心宁纳米冻干粉。(4)纳米冻干粉的表征及体外性质研究优化的冠心宁纳米混悬液的粒径为(235.40±21.09)nm、PDI为(0.41±0.02)、Zeta电位为(-13.30±0.10)mV,显着低于粗悬液的(13236.67±132.04)nm、(0.84±0.05)和(-5.55±2.47)m V。与粗悬液相比,纳米混悬液中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分布从大于1μm转移至400 nm以下,而其余成分仍主要分布在100 nm滤过后的滤液中。冷冻干燥对纳米混悬液的性质无显着影响,冻干粉再分散液的粒径、PDI、Zeta电位和14个指标成分的分布均与冻干前无显着差异。SEM和AFM证实,纳米混悬液中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以无定型形式存在,而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以长棒状结晶形式存在。丹参素、原儿茶醛、川芎嗪、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丹酚酸B、迷迭香酸7个成分在原料药与冻干粉中的表观溶解度无显着差异;但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在纳米冻干粉中的表观溶解度显着增大。采用2015年版《中国药典》桨法进行体外溶出实验,原料药、纳米冻干粉中丹参素等8个成分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累积释放率均大于90%,显着高于冠心宁片(不足60%)。纳米冻干粉中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在模拟胃肠液中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原料药的1.72-2.00、2.48-4.18和1.59-2.62倍;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在纳米冻干粉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从原料药中的0%,提高至模拟胃液中的(54.35±19.37)%、(48.87±0.42)%、(49.44±7.82)%,和模拟肠液中的(72.39±8.29)%、(61.68±6.34)%、(75.43±2.58)%。冠心宁片中无洋川芎内酯A、丹参酮ⅡA等6个难溶性成分,无法比较。冻干粉目前在4?C下可稳定存放6个月,其粒径、PDI、电位、14个指标成分含量均未出现显着性变化。本课题以冠心宁为模型,成功将纳米混悬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制得的纳米冻干粉既保持了丹参素等水溶性成分的性质,也显着降低了难溶性成分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的粒径,提高了其表观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研究结果可为将纳米混悬技术应用于中药复方提供参考,为同时富含水溶性和难溶性成分的冠心宁口服新制剂的开发奠定实验基础。
荔淑楠[6](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品质评价及平衡脱水干燥机制和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是我国临床常用的大宗中药材之一。目前对当归新品种评价以栽培农艺学性状(如生长状况、抗病性、抗逆性、产量等),内在质量以挥发油含量、阿魏酸含量等少数指标评价为主,对不同品种当归从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物质代谢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较少;道地产区当归的种植地区和采收加工集中,传统干燥方式存在着规模小而散、技术装备落后、干燥过程难控、干燥周期较长等问题,常造成药材性味劣变、活性成分(特别是药用有效成分)损失,以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下降,且加工费时耗力,易引起环境污染;对引进的平衡脱水干燥技术是否在当归药材干燥中适用等问题,开展了不同品种当归质量评价、当归干燥方法的筛选、平衡脱水干燥动力学及工艺优化等研究,以期为当归道地产区产地干燥加工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实现当归药材生产“优形”、“优质”,最终实现用药“优效”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促进整个道地产区中药的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目前当归品种选用和药材干燥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开展了当归优质品种评价、当归干燥方法筛选、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动力学及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工艺优化等研究工作,取得如下的结果:以甘肃岷县当归新品种岷归1号(简称MG1)、岷归2号(简称MG2)、岷归4号(简称MG4)、岷归5号(简称MG5)、岷归6号(简称MG6)为供试材料,参照药典对不同品种当归性状、浸出物、显微结构及挥发油提取率进行比较,采用HPLC测定阿魏酸及7种苯酞类活性成分,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品种当归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GC-MS和UPLC/Q-TOF MS技术对不同品种当归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综合分析。外观性状表明:MG2茎秆为绿色,其他品种均为紫色;表面及断面颜色由深到浅依次为MG6、MG2、MG4、MG5,MG1号;支根数MG6最多,MG4最少;MG1、MG5和MG6较其他品种气味较浓。显微结构显示:MG1淀粉粒最多,其次为MG5;MG5和MG6的油室碎片较多;MG1、4、6的导管呈放射状排列,但MG2、MG5的导管集中于中部;MG1、MG4、MG6韧皮部和木质部的比例在50%以上,MG2和MG5的比例小于50%;木部射线的平均大小MG4(141.47μm)>MG6(102.61μm)>MG1(85.99μm)>MG2(29.66μm)和MG5(29.76μm);MG2和MG5裂隙较其他组多。活性成分结果显示:MG1和MG6的醇溶性浸出物和挥发油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阿魏酸和苯酞类活性成分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MG5和MG1的有机酸和苯酞含量分别比MG4高51.75%和48.39%。PCA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当归中醇溶性浸出物、挥发油提取率、阿魏酸及7种苯肽类活性成分含量综合评分依次为MG1>MG4>MG6>MG2>MG5。UPLC/Q-TOF MS结果显示:5个当归品种的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P<0.05),MG2、MG4、MG5和MG6中的绿原酸、阿魏酸、色氨酸、阿魏醛等含量显着低于MG1含量(P<0.05),而藁本内酯、香豆素、牛角苷、棕榈素、原儿茶醛、亚麻酸等含量显着高于MG1(P<0.05)。MG2、MG5及MG6中的代谢物相近,与MG4的代谢物差异较大,此外,还鉴定出38个显着差异代谢物,涉及7种潜在的靶向代谢通路,不同品种当归都可能通过苯丙素类生物合成、类倍半萜烯类化合物的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核苷酸代谢、类胡萝卜素、亚麻酸、亚油酸等代谢途径调节代谢物的合成。1.当归干燥方法的筛选,以“岷归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平衡脱水干燥(P)与新鲜(XX)当归和产地常用的阴干(Y)、晒干(S)、熏干(X)干燥方法在性状、显微结构(粉末制片、徒手切片、石蜡切片、扫描电镜)、薄层色谱、水分、浸出物、挥发油提取率、多糖含量、阿魏酸和7种苯酞类成分和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和Y的当归色泽均匀鲜亮、表面皱纹疏松,外观品相较好;P与X当归的油室平均直径和淀粉粒含量均高于X与Y当归,熏干和晒干的当归裂隙较多,质地发虚;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导管的形态和表面的附着物直接影响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的蒸发及代谢活动快慢,XX表面多孔,木质部和形成层具有较多的蜂窝状结构,导管周围的小空腔较多,P和X表面结构致密,光滑,表面有云状、片状层叠,形成层交界处细胞紧密,平滑,其中X导管表面有很多丝状沉积物,皮层有较多的孔隙,较疏松,酥脆,有一定的油滴聚集现象,表面含油率高,多孔结构导致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差,P形成层交界处油室清晰可见,S表面结构紧凑,有大量的小碎片及突起,Y表面呈不规则的多孔结构,表面致密,突起。S和Y形成层交界处明显较疏松。活性成分显示: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11种活性成分含量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P当归的阿魏酸、多糖、挥发油提取率、浸出物、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藁本内酯、欧当归内酯A含量最高;不同干燥方式对当归抗氧化物酶活性影响显着(P<0.05),其中S当归中的SOD、CAT、POD和GSH酶活性最高,Y、X和P当归药材的SOD、CAT、POD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S当归样品总蛋白含量最低,P当归样品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SOD、POD、CAT及GSH酶活性与当归多糖、浸出物、总蛋白、挥发油提取率、阿魏酸及苯酞类成分显着相关(P<0.05);PCA结果显示:P>Y>X>S。由此得出:P条件可控、干燥效率高、干燥药材品质稳定,外观及内在结构均较好、并能较好的保存其活性成分,可以作为当归药材现代产地加工的一种快速干燥方法。UPLC-MS结果显示:不同干燥方式下当归379个代谢物发生显着性差异,与药典规定的熏干当归比较,新鲜当归中有150多个代谢物显着上调,黄芩素、苯甲酸、胆绿素、咖啡酸、辛酸、绿原酸、香草酸等含量显着下调,阴干当归中的葡萄糖酸盐、D-甘露醇、多巴胺等代谢物显着升高;乙酰亮氨酸、芹菜素、咖啡酸、辛酸、双氢山奈酚等代谢物显着降低。晒干当归中脂肪酰基己氧化物、1-己胺、3-羟基丁酸、绿原酸、柠檬酸盐、D-来苏糖等代谢物显着升高,甲基鸟苷、2,4-二氨基苯磺酸、芹菜素、胞苷等代谢物显着降低;平衡脱水干燥中的脂肪酰基己氧化物、3-甲基儿茶酚、阿拉伯糖醇、绿原酸、黄芩苷等代谢物显着升高,甲基鸟苷、2,4-二氨基苯磺酸、2,4-二氨基丁酸、2-氨基苯酚、2-羟基腺嘌呤、2’-O-甲基腺苷、芹菜素、胞苷等代谢物显着降低。相关系数表明,不同干燥方式处理下当归显着性差异代谢物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显着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前十的代谢通路为: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生物合成;嘧啶代谢途径;磷酸戊糖途径;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半乳糖的代谢;柠檬酸循环;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2-氧羧酸代谢等代谢路径有关。综合分析可知,平衡脱水干燥的当归药材具有外观较好、油室较大、活性成分含量较高。因此,平衡脱水干燥技术可在当归药材产地干燥加工中加以推广应用。2.分别对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正交缓苏试验和程序升温工艺进行干基含水率、水分比等参数曲线绘制,并利用Weibull函数和Slogistic对数函数拟合两种不同工艺的数学模型并分析。结果表明,干燥温度、湿度和缓苏时间是影响当归干燥的主要因素,随着湿度的减少,缓苏时间的增加,当归的干基含水率增加,干燥时间缩短,随着温度和缓苏时间的增加,当归干燥的干基含水率降低,所需的干燥时间缩短,同时发现在干燥初期,湿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当归的干燥效率;平衡脱水干燥分为物料表面传热传质过程和物料内部的传热传质过程,也就导致了前一阶段以较快且稳定的速度进行,后一阶段以越来越慢的速度进行,即预热+等速干燥阶段和降速干燥阶段,同时发现Weibull函数可以更好的模拟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自动程序升温工艺,Slogistic对数函数可以更好的模拟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正交试验。3.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干燥温度、干燥湿度、缓苏时间及干燥时间对平衡脱水干燥工艺的影响,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当归平衡脱水干燥的自动程序升温工艺,并同时人工智能控制干燥温度、干燥湿度及干燥时间三个因素对平衡脱水干燥工艺的影响,以外观性状、显微、薄层色谱法结合挥发油提取率、醇溶性浸出物、多糖、阿魏酸和6种苯酞类成分为考察指标,并与药典工艺对比,综合评价不同干燥工艺参数对当归药材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正交试验确定的当归最佳平衡脱水干燥工艺为干燥温度为50℃、干燥湿度为50%、缓苏12 h,干燥36 h,各因素对综合指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D(干燥时间)>A(干燥温度)>C(缓苏时间)>B(干燥湿度);程序升温在B3工艺下所得当归药材的质量最好,B3干燥工艺条件为7个阶段,每阶段烘烤5 h,温、湿度参数为:45℃,60%→50℃,50%→55℃,50%→40℃,80%→45℃,60%→50℃,50%→55℃,50%。与《中国药典》2015规定的工艺相比,2种不同的平衡脱水干燥工艺均优于药典工艺,外观性状及显微特征均较一致。
郑望升,蒋宇佳,吕慧群,商铁存[7](2019)在《复方芎参软胶囊的提取工艺》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复方芎参软胶囊的提取工艺。方法以阿魏酸的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超临界萃取正交试验法优化川芎提取工艺;以丹参酮ⅡA的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丹参提取工艺。结果川芎萃取优化工艺为萃取温度70℃、萃取压力29 MPa、萃取时间1.5 h;丹参药材的提取优化工艺为90%乙醇、提取时间1.5 h、提取次数3次、6倍量提取溶媒。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可作为复方芎参软胶囊的提取工艺。
张慧[8](2019)在《活血醒脑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活血醒脑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为活血醒脑片的应用开发奠定基础。方法与结果以人参皂苷Rg1、Re总含量、芦荟大黄素含量、干膏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活血醒脑片乙醇提取工艺的筛选,最终确定提取工艺为:人参、盐巴戟天加入8倍总饮片量的75%乙醇,进行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过滤之后合并滤液并进行回收乙醇,浓缩并干燥。以挥发油的得率为指标,单因素筛选川芎、当归挥发油提取工艺为:川芎、当归两味药材加5倍水,回流提取10h。以挥发油、冰片包结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挥发油、冰片包结工艺为挥发油:β-CD为1:12,加2.1倍量水,研磨5h。以淫羊藿苷及干膏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选活血醒脑片的水提工艺:醇提后人参、巴戟天、提取挥发油后的川芎、当归与淫羊藿合并,加入总饮片量的16倍量水,进行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过滤,合并滤液并浓缩,干燥。以水蛭、地龙的提取物中抗凝血酶活性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筛选最佳提取工艺为:水蛭、地龙两味中药加入10倍量60%的乙醇浸泡15 h,进行回流提取2次,每次1 h,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减压干燥。合并提取的三份干膏粉碎成细粉。分别以成型率、粒度比、流动性、脆碎度、崩解时限为指标,筛选辅料种类,乙醇浓度。成型工艺为:无辅料制粒,乙醇浓度为95%。外加0.3%硬脂酸镁压片。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中,对处方中的人参、当归、川芎、地龙、冰片等药味进行了TCL鉴别。采用HPLC法对淫羊藿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利用HPLC法进行制剂的指纹图谱研究。方法可行,质量可控。结论本试验筛选的活血醒脑片制备工艺合理,片剂质量标准切实可控,为活血醒脑片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鹿岩[9](2019)在《益肾回生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临床经验协定方益肾回生汤制备成益肾回生颗粒,完成其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试验的研究,确保制备工艺科学合理、质量稳定可控,更好更方便的为患者服务。方法:(1)通过正交试验,以得膏率和马钱苷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对浓缩工艺参数进行考察。(2)根据药物自身性质,以制粒难易程度、颗粒成型率等作为指标筛选辅料种类及用量、润湿剂的浓度、干燥温度等,从而优选出成型工艺参数;考察了颗粒的临界相对湿度,为生产环境的控制提供依据。(3)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各药物进行了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黄芪甲苷和马钱苷进行了含量测定,并制定了制剂含量限度,初步建立其质量标准。(4)采用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对三批样品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1)最佳提取工艺为: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入10倍量水,煎煮2 h,第二次加入8倍量水,煎煮1 h,合并滤液;70℃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0的清膏。(2)成型工艺为:以糊精为辅料,与清膏按1.5:1~2:1比例混合均匀,加入90%乙醇作为润湿剂制成软材,过筛制粒,70℃干燥,整粒,即得;(3)质量标准研究中,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益肾回生颗粒中黄芪﹑酒萸肉、甘草进行了定性鉴别,主斑点清晰,且阴性无干扰,方法专属性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黄芪甲苷、马钱苷进行含量测定。(4)稳定性试验研究中,三批样品的性状、鉴别、检查(粒度、水分、溶化性)、含量测定、微生物限度均符合规定,制剂稳定性良好。结论:益肾回生颗粒的制备工艺切实可行,质量控制方法科学合理,为控制其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谢燚林[10](2019)在《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川芎中阿魏酸及其体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芎是我国传统大宗常用药材,对于心血管及妇科方面的疾病治疗效果显着。阿魏酸是酚酸类活性成分的代表物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川芎药材质量评价的标准,具有抗氧化、抗高血脂、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物活性。目前市场对于这种安全的药用成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而工业上应用的传统提取分离方法又存在提取效率不高、溶剂毒性较大、操作复杂、对环境危害大等问题,因此研究安全、高效地提取纯化川芎中的酚酸类成分阿魏酸的方法对川芎药材的有效利用和药材在新药开发、保健品、食品和化妆品工业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川芎为研究材料,采用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的方法对川芎中的阿魏酸进行提取,并对其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除此之外,还对比研究了纯化前后样品的抗氧化、抑菌活性,为川芎中酚酸类成分阿魏酸的提取及分离纯化新方法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川芎阿魏酸的提取率为指标,采用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川芎中的阿魏酸,并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为:以摩尔比1:2的氯化胆碱/1,2-丙二醇组成、含30%水的低共熔溶剂作为最佳提取溶剂,提取时间20 min,提取温度68℃,液固比30:1 mL/g。得到提取率的实验值为2.32 mg/g,在预测值2.39mg/g的95%置信区间内,表明拟合的模型合理、可靠,能够较好的预测试验提取率。2.用NKA-9型大孔树脂对低共熔溶剂提取液中的阿魏酸进行富集纯化。得到最佳富集纯化工艺为:上样液为稀释2倍的提取液,上样量220 mL,上样后用水洗去未吸附的目标成分、部分水溶性较好的杂质和树脂吸附的低共熔溶剂,再用240mL 50%的乙醇以1.0 mL/min的流速进行洗脱。在此工艺条件下,阿魏酸的回收率为86.95%,其中阿魏酸的含量为7.03%。3.对比研究了纯化前后样品的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结果显示:纯化前后的样品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且效果呈现明显的剂量相关性。研究纯化前后样品清除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发现,纯化后样品的IC50值比纯化前分别降低了1.62μg/mL、1.46μg/mL和9.81μg/mL,而最大清除率分别提高了6%、1%和26%。同时还发现,纯化前后的样品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显着高于Vc样品,而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能够达到与Vc相当或是略小的程度。此外,分析纯化前后样品抑制3种菌生长的作用效果发现,不同菌的抑制效果呈现差异性,其抑制效果的顺序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同时还发现在样品质量浓度相同的条件下,纯化后的样品的抑菌效果强于纯化前的,说明大孔树脂纯化有利于川芎阿魏酸抑菌活性的提高。
二、正交试验对川芎提取工艺的筛选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交试验对川芎提取工艺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栀灵复方提取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 |
2 栀灵复方中栀子苷与橙皮苷方法学的建立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3 提取工艺的研究 |
4 提取工艺的验证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章 栀灵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浸膏粉末的制备 |
2.2 稀释剂、润湿剂的选择 |
2.3 药物与稀释剂比例的初选 |
2.4 正交优化 |
2.5 矫味剂的选择 |
2.6 验证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栀灵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检查 |
2.3 薄层鉴别 |
2.4 栀子苷和橙皮苷的含量测定 |
2.5 多糖的含量测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栀灵复方颗粒的初步稳定性试验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加速试验 |
2.2 室温留样试验 |
3 小结 |
第五章 栀灵复方汤液及颗粒镇静助眠与急性毒性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汤液镇静助眠药效试验 |
2.2 颗粒镇静助眠药效试验 |
2.3 急性毒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栀灵复方颗粒中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 |
2 体内方法学的建立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3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
2.4 方法学考察 |
3 栀灵复方颗粒中栀子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3.1 一只动物采血一次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3.2 同只动物多次采血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镇静助眠的中药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艾附暖宫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艾附暖宫颗粒提取工艺研究 |
一、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二、水提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三、醇提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四、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艾附暖宫颗粒的成型工艺研究 |
一、艾附暖宫颗粒的辅料筛选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二、艾附暖宫颗粒的成型工艺研究 |
1 提取物浸膏相对密度的确定 |
2 赋形剂的选择 |
3 赋形剂的最佳用量考察 |
4 赋形剂混合比例的考察 |
5 总工艺流程 |
6 艾附暖宫颗粒规格确定 |
7 验证试验 |
第三章 艾附暖宫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一、艾附暖宫颗粒的薄层鉴别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二、艾附暖宫颗粒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三、艾附暖宫颗粒的含量测定 |
1 艾附暖宫颗粒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
2 艾附暖宫颗粒中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测定 |
四、艾附暖宫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 |
第四章 艾附暖宫颗粒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2、试验方法 |
3、结果 |
结语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女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当归汤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有效物质研究与多元释药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炎症相关结直肠癌化学预防研究进展 |
1 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
2 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与化学预防策略 |
3 中医药预防炎症相关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二 当归汤各药味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 当归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2 生姜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3 大枣化学成分与癌症预防相关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三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
1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分类 |
2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制备技术 |
3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释药性常用评价方法 |
四 中药多元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
1 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常用载体 |
2 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常用评价方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
第一章 当归汤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 |
第二节 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制备工艺与化学成分研究 |
本章讨论 |
第二章 基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预防结直肠癌的当归汤提取物生物活性评价 |
第一节 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体内外生物活性评价 |
第二节 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体内外生物活性评价 |
本章讨论 |
第三章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当归汤超临界提取物结肠靶向微丸制备工艺研究 |
第二节 当归汤多糖类提取物微丸制备工艺研究 |
本章讨论 |
第四章 当归汤多元释药系统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药用植物葛花、川芎中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活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葛花研究现状 |
1.1.1 葛花中化学成分研究 |
1.1.2 葛花中有效成分的评价研究 |
1.2 川芎研究现状 |
1.2.1 川芎中化学成分研究 |
1.2.2 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评价研究 |
1.3 脑卒中研究现状 |
1.4 药用植物中化学成分的现代分离技术 |
1.4.1 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 |
1.4.2 高效毛细管电泳 |
1.4.3 大孔吸附树脂 |
1.4.4 高速逆流色谱 |
1.5 有效成分的筛选方法 |
1.5.1 细胞膜色谱技术 |
1.5.2 PC12 细胞损伤模型法 |
1.5.3 超滤-质谱联用技术 |
1.5.4 基于CYP450 的代谢 |
1.5.5 血药浓度法 |
1.5.6 代谢组学 |
1.6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葛花中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活性评价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及条件 |
2.3.1 分离纯化方法及条件 |
2.3.2 结构鉴定方法及条件 |
2.3.3 活性评价方法及条件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葛花中有效成分分离纯化研究 |
2.4.2 葛花中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研究 |
2.4.3 葛花中有效成分活性评价研究 |
2.5 小结 |
第3章 川芎中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活性评价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及条件 |
3.3.1 分离纯化方法及条件 |
3.3.2 结构鉴定方法及条件 |
3.3.3 活性评价、体外代谢研究方法及条件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川芎中有效成分分离纯化研究 |
3.4.2 川芎中有效成分结构鉴定研究 |
3.4.3 川芎中有效成分活性评价、体外代谢研究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5)基于冠心宁改进的中药复方口服纳米冻干粉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冠心宁药效成分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网络药理学探寻冠心宁的药效物质基础 |
2.2 药材的主要成分分析 |
2.3 本研究待考察的冠心宁指标成分的筛选 |
3 结果 |
3.1 冠心宁药效成分的网络药理学筛选 |
3.2 药材的主要成分分析 |
3.3 本研究待考察的冠心宁指标成分的确定 |
4 讨论 |
4.1 网络药理学冠心宁探寻可能的药效成分 |
4.2 待考察的指标成分的选择与分类 |
第2章 同时测定冠心宁中14个指标成分含量方法的建立 |
1 仪器与材料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HPLC色谱条件的优化 |
2.3 方法学验证 |
3 结果 |
3.1 色谱条件优化 |
3.2 含量测定方法学 |
4 讨论 |
第3章 冠心宁纳米冻干粉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制剂原料药的研究 |
2.2 冠心宁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
2.3 纳米混悬液的冷冻干燥研究 |
3 结果 |
3.1 制剂原料药的研究 |
3.2 冠心宁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
3.3 纳米混悬液的冷冻干燥研究 |
4 讨论 |
4.1 原料药的选择 |
4.2 制备方法的选择 |
4.3 考察指标的选择 |
4.4 Box-Behnken设计因素选择 |
4.5 稳定剂的选择 |
4.6 干燥方法与冻干保护剂的选择 |
第4章 冠心宁纳米冻干粉的表征及性质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粒径、电位等基本性质 |
2.2 结构表征 |
2.3 表观溶解度 |
2.4 体外溶出 |
2.5 稳定性研究 |
3 结果 |
3.1 基本性质 |
3.2 结构表征 |
3.3 表观溶解度 |
3.4 体外溶出 |
3.5 稳定性 |
4 讨论 |
4.1 药物分布 |
4.2 结构表征 |
4.3 溶解度及体外溶出 |
4.4 稳定性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及意义 |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课题 |
致谢 |
(6)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品质评价及平衡脱水干燥机制和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当归优质品种评价研究 |
1 不同品种当归理化性状评价 |
2 基于GC-MS技术的不同品种当归挥发油组分研究 |
3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不同品种当归代谢组学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当归适宜干燥方法的筛选 |
1 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理化性状评价 |
2 不同干燥方法对当归挥发油组分分析 |
3 不同干燥方式的当归代谢组学分析 |
4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当归平衡脱水干燥工艺优化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和结论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论文创新点 |
3 展望 |
文献综述 |
1 当归概述 |
2 当归栽培现状及消费情况 |
3 当归品种研究进展 |
4 当归产地干燥研究进展 |
5 干燥方法对中药品质形成的机制研究进展 |
6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研究进展 |
7 当归干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 参与科研项目 |
2 发表论文 |
(7)复方芎参软胶囊的提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川芎的CO2萃取 |
2.1.1 因素水平设计 |
2.1.2 试验方法 |
2.1.3 阿魏酸含量的测定 |
2.1.4 正交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2.2 丹参提取工艺优选 |
2.2.1 因素水平设计 |
2.2.2 试验方法 |
2.2.3 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 |
2.2.4 正交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2.3 最佳提取工艺验证 |
3 讨论 |
(8)活血醒脑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处方药物研究 |
1 制剂处方组成 |
2 处方中各味药物化学成分与现代药理研究 |
2.1 人参 |
2.2 盐巴戟天 |
2.3 淫羊藿 |
2.4 川芎 |
2.5 当归 |
2.6 水蛭 |
2.7 地龙 |
2.8 冰片 |
第三部分 提取工艺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试药 |
2 人参、盐巴戟天醇提工艺的研究 |
2.1 芦荟大黄素的含量测定 |
2.2 人参皂苷Rg1、Re的含量测定 |
2.3 单因素考察 |
2.4 正交实验优选醇提工艺 |
2.5 验证性试验 |
3 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
3.1 加水量考察 |
3.2 提取时间考察 |
3.3 正交实验优选挥发油、冰片包结工艺 |
3.3.1 空白回收率 |
3.3.2 因素与水平 |
3.3.3 试验安排及结果 |
3.4 验证性试验 |
4 水提工艺的研究 |
4.1 淫羊藿苷的含量测定 |
4.2 浸泡时间考察 |
4.3 正交实验优选水提工艺 |
4.4 验证性试验 |
5 水蛭、地龙提取工艺研究[46-49] |
5.1 供试液的制备 |
5.2 抗凝血酶活性测定方法 |
5.3 提取溶剂选择 |
5.4 正交实验优选水蛭、地龙提取工艺 |
5.5 验证性试验 |
6 提取工艺确定 |
7 讨论 |
第四部分 成型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试验方法与结果 |
2.1 干膏粉的制备 |
2.2 片剂制备工艺 |
2.3 评价指标 |
2.4 优选辅料种类 |
2.5 优选乙醇浓度 |
2.6 优选辅料加入量 |
3 成型工艺确定 |
4 讨论 |
第五部分 活血醒脑片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TLC鉴别 |
2.1 人参的TLC鉴别 |
2.2 川芎、当归的TLC鉴别 |
2.3 地龙的TLC鉴别 |
2.4 冰片的TLC鉴别 |
3 检查 |
4 淫羊藿苷的含量测定 |
4.1 色谱条件 |
4.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4 缺淫羊藿空白溶液的制备 |
4.5 空白干扰试验 |
4.6 线性关系考察 |
4.7 精密度试验 |
4.8 稳定性试验 |
4.9 重复性试验 |
4.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
4.11 三批样品含量测定 |
5 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
5.1 色谱条件 |
5.2 条件筛选 |
5.3 溶液的制备 |
5.4 方法学考察 |
6 讨论 |
7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益肾回生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论文结构图 |
第一章 综述 |
1 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研究进展 |
1.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认识 |
2 处方分析 |
2.1 处方组成 |
2.2 理论依据 |
2.3 药物研究概况 |
3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发展概况 |
第二章 益肾回生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益肾回生颗粒提取工艺的筛选 |
2.1 正交试验设计 |
2.2 提取工艺验证试验 |
2.3 浓缩工艺考察 |
2.4 提取工艺小结 |
3 益肾回生颗粒成型工艺研究 |
3.1 成型工艺研究 |
3.2 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
3.3 成型工艺小结 |
4 工艺流程图 |
5 验证性试验 |
第三章 益肾回生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质量标准草案 |
3 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
3.1 鉴别 |
3.2 检查 |
3.3 含量测定 |
第四章 益肾回生颗粒稳定性试验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试验方法 |
2.1 影响因素试验 |
2.2 加速试验 |
2.3 长期试验 |
3 试验结果 |
3.1 性状 |
3.2 鉴别 |
3.3 检查 |
3.4 微生物限度 |
3.5 含量测定 |
4 制剂有效期确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川芎中阿魏酸及其体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川芎的概述 |
1.1.1 川芎的生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 |
1.1.2 川芎的主要化学成分 |
1.1.4 川芎的药理作用 |
1.2 阿魏酸的研究进展 |
1.2.1 提取方法 |
1.2.2 纯化方法 |
1.2.3 分析方法 |
1.2.4 阿魏酸的生物活性 |
1.3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简介 |
1.4 低共熔溶剂研究进展 |
1.4.1 低共熔溶剂的概述 |
1.4.2 低共熔溶剂的成分、合成方法及性质 |
1.4.3 低共熔溶剂的应用 |
1.5 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技术简介 |
2 立题依据 |
3 材料与试剂 |
3.1 材料 |
3.2 仪器与试剂 |
4 研究方法 |
4.1 高效液相分析方法 |
4.2 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川芎中阿魏酸的提取工艺研究 |
4.2.1 天然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
4.2.2 低共熔溶剂组成成分的优化 |
4.2.3 低共熔溶剂组分摩尔比的优化 |
4.2.4 低共熔溶剂含水量的优化 |
4.2.5 提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
4.2.6 BBD设计试验 |
4.2.7 最佳工艺的验证及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4.3 低共熔溶剂提取液中川芎阿魏酸的富集纯化工艺研究 |
4.3.1 川芎阿魏酸提取液的制备 |
4.3.2 大孔树脂的静态吸附-解吸试验 |
4.3.3 大孔树脂的动态吸附-解吸试验 |
4.3.4 大孔树脂纯化最佳工艺的验证 |
4.4 川芎阿魏酸的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
4.4.1 川芎阿魏酸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4.4.2 川芎阿魏酸的抑菌活性研究 |
5 结果与分析 |
5.1 阿魏酸测定的标准曲线 |
5.2 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川芎中阿魏酸的提取工艺研究 |
5.2.1 低共熔溶剂组成成分的选择 |
5.2.2 最适低共熔溶剂组分摩尔比的选择 |
5.2.3 最适低共熔溶剂含水量的选择 |
5.2.4 微波条件的单因素优化结果 |
5.2.5 BBD设计试验的结果 |
5.2.6 最佳工艺的验证和不同提取工艺的比较 |
5.3 低共熔溶剂提取液中川芎阿魏酸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
5.3.1 静态吸附-解吸试验的结果分析 |
5.3.2 动态吸附-解吸试验的结果分析 |
5.3.3 大孔树脂纯化川芎阿魏酸工艺的考察 |
5.4 川芎阿魏酸的抗氧化、抑菌活性结果分析 |
5.4.1 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分析 |
5.4.2 川芎阿魏酸的抑菌活性结果分析 |
6 讨论 |
6.1 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川芎中阿魏酸的提取工艺研究 |
6.2 川芎阿魏酸的富集纯化工艺研究 |
6.3 川芎阿魏酸的体外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正交试验对川芎提取工艺的筛选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栀灵复方颗粒的制备及其镇静助眠的研究[D]. 胡文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艾附暖宫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王文通.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当归汤用于炎症相关结直肠癌预防有效物质研究与多元释药系统构建[D]. 刘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药用植物葛花、川芎中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活性评价研究[D]. 吴桐.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冠心宁改进的中药复方口服纳米冻干粉的制备及表征[D]. 李清清. 西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代谢组学的当归品质评价及平衡脱水干燥机制和工艺优化研究[D]. 荔淑楠.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复方芎参软胶囊的提取工艺[J]. 郑望升,蒋宇佳,吕慧群,商铁存.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9(12)
- [8]活血醒脑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张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9]益肾回生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鹿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川芎中阿魏酸及其体外活性研究[D]. 谢燚林.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