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室内设计意境之联想(论文文献综述)
刘硕[1](2021)在《论室内环境设计意境的创造》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室内环境设计意境的创造,结合理论实践,先分析室内环境设计意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接着探讨了室内环境意境设计的原则,并提出室内环境设计中意境创造的方法,最后探讨了提升室内环境意境设计效果的措施。分析结果表明,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在局限于物质上的满足,对精神文明和意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注重意境设计,可大幅度提升室内环境的设计品质,更加具有艺术美,营造一种身心愉悦、舒适自然的室内环境。
危杰丞[2](2019)在《中国山水画在中式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们知道,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其华夏文明绚烂多姿、博大精深。中国山水画艺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精华所在。在此,笔者简单梳理一下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山水画最早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至隋代,山水画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主要以展子虔开创的青绿山水画《游春图》为代表,俯瞰的构图体现出“咫尺千里”的透视现象;到了唐代,山水画的发展较为全面,出现了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画和以王维、张璪为代表的水墨画并举的分立现象;五代十国时期,此时山水画的发展形成了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派山水和以南唐的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发展到宋代,北宋主要以李成、范宽和郭熙为代表的雄壮恢宏、大气开放的风格和南宋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宋四家”,具有清奇峻拔的形象、简练概括的笔墨和秀雅空灵的意趣;元代中晚期,文人山水画登上历史舞台,作品鲜明地表现心境和生活情趣,典型的代表即为“元四家”——王蒙、黄公望、吴镇、倪瓒;到明代,初期“院体画”又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山水画以“浙派”戴进、吴伟为代表,明代中晚期,以沈周、文征明、仇英、董其昌为代表的文人画派注重笔墨表现力与文化修养;清代早期,山水画画坛逐渐失去了生机,主要代表是以摹古为主的“四王”,重视笔墨,日趋模式化作画方法视为正宗,直到“四僧”与“扬州八怪”的出现,独具特色的风格狠狠地冲击了社会流行的正统画风;发展至今,山水画的风格迥异、精彩纷呈。当我们将中国山水画应用于中式室内空间设计中时,无疑是符合当下人们审美意趣的。开展中国山水画在中式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将中国山水画与中式室内空间设计相结合,利用中国传统艺术手段和审美方式,不仅能创造更具“中国风”的优雅人居环境,同时,还能使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并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本文运用文献查阅研究、调查研究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归纳总结分析等方法,从中国山水画和中式室内的空间构成进行深入研究。以中国山水画为参照对象,从视觉中静态的平面性空间、视觉中动态的丰富性空间以及光感(气韵)的意境等这三个大方向研究,并分析其对中式室内空间构成的指导与渗透的可行性,从而既可以提高景物视觉审美的感观性,有能契合中式室内空间中所表现的中国传统美学特征。
段星星[3](2019)在《构成艺术在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构成艺术是设计学科的基础环节,它对设计起着支架的作用。而地面铺装是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景观要素之一,是最先与人有接触到的要素,在广场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铺装设计不仅可以表达出广场的主题,激发出人们思想上的奇思妙想,而且还可以提高环境的质量。然而,单一化、同质化的铺装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因此,营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地面铺装景观时,铺装中的构成艺术是最为重要的,运用艺术的设计手法于铺装中,能够使得广场铺装更为丰富和具有内涵。本论文以构成艺术在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中的表现为研究重点,首先对城市广场铺装的品质、重要性和纪念性广场内涵的多元化的研究背景做出分析,总结国内外涉及构成艺术、城市纪念性广场以及铺装设计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其次,明确了构成艺术、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等相关概念,探讨构成艺术与铺装设计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并界定其内容,分别从点线面、色彩、材质三方面对构成艺术在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中的设计手法,包括点线面的呼应性、色彩的传神性、材质的多变性,以及构成艺术在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功能的实用性原则、人性化的舒适原则、主题的文化性原则和协调的互补性原则。最后,通过对构成艺术在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得出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中构成艺术的重要性,它在广场铺装景观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罗冰[4](2019)在《当代室内陈设艺术中唐宋诗词意境营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间的精神、文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九大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也展现出高度重视。但是,当代室内陈设艺术的意境营造还有不足,如缺少情感的表达,传统文化融入陈设艺术过于复古、简单拼凑,无法满足当代人多方面的情感抒发、文化品味和精神追求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以唐宋诗词意境为切入点,将当代室内陈设艺术设计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当代室内陈设艺术意境营造的手法,目的是提升艺术创作的审美境界、营造具有不同意境美的室内环境,进一步满足人们在心理、文化、审美等各方面的需求,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意境是中华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源于诗学,延伸到空间陈设艺术。唐宋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的精华,唐宋诗词意境对当代室内陈设艺术意境的营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带给人们审美的同时还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文章主要研究唐宋诗词意境与室内陈设空间意境在营造上的关系,围绕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唐宋诗词的意境营造分析,通过文献研读法和归纳总结法,梳理不同时期的意境理论和观点,再总结意境的美学特征、结构特征和营造方法,结合唐宋诗词特征提炼出六种不同风格的唐宋诗词意境,分析唐宋诗词意境的视觉印象。第二部分是对室内陈设要素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探究空间意境的营造,并结合案例分析各要素与六种空间意境的营造关系,提炼室内陈设艺术意境的特征。第三部分从审美获得、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意象与物象、张力等方面比较唐宋诗词意境与当代室内陈设空间意境营造的关联,为两者的互通提供条件。第四部分提出当代室内陈设艺术意境营造手法,主要有象征、造景与借景、藏与露、留白手法,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个人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唐宋诗词意境与室内陈设艺术的跨学科研究,作者希望文章能促进室内陈设艺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丰富意境理论在室内设计领域的发展,继而引发对其他传统文化艺术与设计领域融合的探索。
黄芊[5](2019)在《平淡与静谧:当代服装设计中的侘寂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侘寂来源于日本的茶道文化,其在茶道中的设计表现以及蕴含的禅学思想和内在精神导向对当下的社会生活、设计艺术和文化经济等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文章从侘寂概念、形成的历史和原因进行了阐释,研究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侘寂风格的传统形式设计和现代形式设计,如陶艺、室内设计以及建筑设计等,并将其表现形式与服装设计进行比较分析;再运用大量案例对服装设计的侘寂原则和形式表现以及侘寂服装设计的意境营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论证;例举了国内外当代着名的具有侘寂风格的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马可、王汁等几位的服装设计案例,并分别从服装的设计理念、面料研发创新、版型结构工艺和色彩图案配比等方面进行了解析;文章最后阐述了侘寂服装设计对当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以及对当下服装设计的现状与前景进行研究与思考:侘寂服装设计与其他时装相比不仅有着独特的外在形式表达,更是从服装的设计理念的内在精神上带给大众不同于当下潮流的真实平淡与静谧的文化思考。
曾中露[6](2018)在《新亚洲风格空间意境在居住区景观中的营造 ——以苏州DK20140107地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具有浓厚的艺术文化特色,体现了传统的审美观和深厚得传统文化艺术底蕴。意境是数千年以来我国古典园林美的核心,意境的营造也是我国园林设计能够影响世界园林体系的魅力所在,因此,将传统园林意境营造手法与现代设计方式相结合,对现代景观设计有着极大的实践价值。新亚洲风格居住区景观正随着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在满足功能和需求的前提下,融入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的载体,成为独立的景观风格。作为第九大设计风格,新亚洲风格景观以深厚的地域特色为基本构成要素,结合现代设计元素,将亚洲具有特色风格的历史文化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之中,用现代设计手法来打造景观并体现传统文化。如何在新亚洲风格居住区景观中对古典园林意境营造手法进行运用,打造更符合传统艺术文化的景观空间,成为现代景观设计师需要思考并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以古典园林景观意境和新亚洲居住区景观作为切入点,对景观意境的概念、地位和相关历史理论、构成要素,空间分析以及中国古典园林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园林景观空间意境营造的相关理论进行解析,根据解析阐明对景观空间的意境营造手法进行的探索与思考;并且阐述居住区景观、新亚洲风格和新亚洲风格景观的概念,并对新亚洲风格景观的设计原则、构成要素和材料运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其次,将古典园林景观意境的营造手法和新亚洲风格居住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和设计手法的融合,尝试总结出新亚洲风格居住区景观空间意境营造的设计原则、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为以后新亚洲居住区景观意境营造提出借鉴和参考;再次,通过总结出的新亚洲风格景观意境营造的策略运用实践项目中,对苏州DK20140107地块的景观进行意境营造设计,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成果;最后对现代景观设计做出结语和展望,希望能够在传承和发展传统园林意境营造手法的基础上能够发挥其在新亚洲风格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并通过理论总结与实践项目的相互论证解析,总结对景观空间营造的建议和对景观设计行业未来的展望,争取对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起到借鉴作用。全文以研究的逻辑顺序依次排的,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整体结构联系紧密。
汪小卉[7](2017)在《徽州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徽州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徽州文化元素中继承和汲取精华,通过对徽州文化元素的变形以及抽象化的处理,再进行提炼融合、解构重构等手法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符号,打破徽州文化元素的固有形态,建立新的秩序,赋予徽州文化以新的生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在糕饼包装中体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征,还丰富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第一章引言对徽州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运用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进行了介绍,并对本文各部分的研究内容作出了概括。第二章阐述徽州文化元素,并对糕饼包装设计的相关概念做了进一步的解析和说明,最后将徽州文化元素和糕饼包装设计做了关联性的分析。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章节,主要是分析徽州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着重阐述马头墙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重构拟造、徽州三雕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中的融合拓展、文房四宝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中的提炼衍变、徽剧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中的运用再现。第四章也是本文的重点章节,阐述徽州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价值分析,主要分析其运用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与展望。本文就徽州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研究,试图从徽州文化元素中汲取精华,充分挖掘徽州文化元素。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徽州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视觉表现和运用方法,强化消费者对古徽州的记忆,对“方土异同”的地域文化起到延续和传承的作用;通过从消费者真实的心理需求出发,构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增加徽州糕饼的品牌价值,更好地彰显糕饼自身的独特之处;通过抓住徽州文化元素“形”与“神”双重表现的核心特色,建立“形具而神生”的内在联系,促进徽州文化和糕饼之间的融汇并进,达到二者的互利共赢。
李玉洁[8](2016)在《刍议地域性室内设计的意境表达》文中认为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日常居住及工作的室内环境设计的意境表达成为人们广泛光柱的话题。现阶段,室内设计中越来越重视地域性因素的应用,通过对这一影响因素的应用,促使室内空间能够传达出多种不同的意境。本文首先对地域性室内设计和意境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地域性室内设计的意境表达原则以及具体途径展开了研究,希望对我国室内设计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王婷婷[9](2016)在《虚实相生理念在餐饮空间意境营造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饮食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经济发展,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等都影响着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除了注重食物的烹制形式,食物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一样重要,并讲究用餐的氛围。中国人这种将就餐艺术化的态度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凸显的方式,同时也是将我国餐饮文化提升到主观用餐形式和客观用餐环境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即意境。将虚实相生理念运用到当代餐饮空间设计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营造特定的空间意境,丰富餐饮空间的文化内涵。因此,本论文从虚实相生理念的角度去探索餐饮空间意境营造的具体方法及其积极地作用。论文首先对中国古代哲学及美学中的虚实相生理念做一个综合概述,并分析其存在属性;然后逐一分析了虚实相生理念在中国古典艺术门类以及在现代艺术设计意境营造中的运用,为后文分析虚实相生理念与餐饮空间意境营造之间的关联性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据。其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观念转变,餐饮空间吸引顾客的手段已经从食物供应上转向空间本身的塑造,就餐者在用餐的同时,更加注重就餐环境所展现出的文化内涵即空间意境的营造。因此,论文第三章在阐述了空间中的虚实属性以及餐饮空间概念的基础上,列举出意境营造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作用,由此分析出虚实相生与餐饮空间意境营造之间的关联性。最后,通过以上理论的阐述引导出第四章虚实相生理念在餐饮空间意境营造中的设计原则,并分析出相关的表现手法以及意义,最终落到实际的毕业设计课题当中。此次毕业设计中主要通过功能布局、空间界面以及灯光和材质的处理上来体现空间中的虚实意境。
张俊婷[10](2016)在《梅山文化园山水田园诗词意境营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正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向特色化、个性化发展,而现实条件下,“全球化”浪潮中环境空间设计的普遍西化以及对于传统文化流于表面形式的符号提取与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意蕴特色的环境空间渐行渐远。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成为后人精神家园得以诗意栖居的一方沃土,其艺术内涵对于构建中国意蕴的乡村旅游环境空间具有本源上的启迪意义。本文从意象符号的角度切入并结合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探讨了山水田园诗词意境的生成以及环境空间对山水田园诗词意境的承接与演绎。在此基础上以笔者实际参与的中国梅山文化园建筑与环境设计为实践案例,论述了文化生态性的现代主题乡野公园对山水田园诗词意境的演绎与营造,以期对于如何构建具有特色化及个性化的乡村旅游环境带给人们新的思考。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对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重点与方法进行了论述。第二章分析了山水田园诗词意境的美学与空间内涵,探讨了诗词与环境空间二者间的相互渗透及演绎,并从意象符号的角度阐述了山水田园诗词与环境空间在意境生成上的内在关联性。第三章引入图形背景理论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建筑与环境中山水田园诗词意境的特性及体验过程。第四章研究并提出了现代环境空间设计中山水田园诗词意境的营造手法。结论部分对之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同时对课题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论文的写作以笔者实际参与的项目为实践支撑,在对环境设计理论及方法进行拓展的同时,对于梅山地域文化的现代表达做出探索。本研究以期对古典诗词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演绎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以及手法借鉴。
二、谈室内设计意境之联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室内设计意境之联想(论文提纲范文)
(1)论室内环境设计意境的创造(论文提纲范文)
1 室内环境设计意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
1.1 概念 |
1.2 重要性 |
2 室内环境意境设计原则 |
2.1 健康生态 |
2.2 传达情意 |
2.3 脱位、超位的立意原则 |
3 室内环境设计意境的创造方法 |
3.1 象征 |
3.2 比兴 |
3.3 陈设 |
3.4 提示 |
4 提升室内环境意境设计效果的措施 |
4.1 合理摆放室内陈设和装饰品 |
4.2 加大自然元素的应用力度 |
4.3 利用材料、质感来营造室内意境 |
5 结束语 |
(2)中国山水画在中式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国内空间形态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2 国外空间形态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本课题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中国山水画在中式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2.1 静态的平面性空间构成形式研究 |
2.1.1 线性表达 |
2.1.2 面性表达 |
2.2 动态的丰富性空间构成形式研究 |
2.2.1 空间的光(气韵)与力场 |
2.2.2 空间的进深感与流动性 |
2.3 中国山水画意境表达在中式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融合 |
2.3.1 中国山水画意境与中式室内空间中的“景”的构建 |
2.3.2 中国山水画意境与中式室内空间中的“情”的构建 |
2.3.3 中国山水画意境的构筑是中式室内空间设计的灵魂 |
第3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构成艺术在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构成艺术 |
2.1.1 构成艺术的概念 |
2.1.2 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 |
2.2 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 |
2.2.1 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的概念 |
2.2.2 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的形式美原则 |
2.2.3 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的功能 |
2.2.4 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的设计要素 |
2.3 构成艺术在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
2.3.1 点线面铺装 |
2.3.2 色彩铺装 |
2.3.3 材质铺装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案例分析 |
3.1 博洛尼亚死难者纪念广场 |
3.1.1 概述 |
3.1.2 功能分析 |
3.1.3 铺装分析 |
3.1.4 案例小结 |
3.2 9·11 纪念广场 |
3.2.1 概述 |
3.2.2 功能分析 |
3.2.3 铺装分析 |
3.2.4 案例小结 |
3.3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晋元纪念广场 |
3.3.1 概述 |
3.3.2 功能分析 |
3.3.3 铺装分析 |
3.3.4 案例小结 |
3.4 上海五卅广场 |
3.4.1 概述 |
3.4.2 功能分析 |
3.4.3 铺装分析 |
3.4.4 案例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4 构成艺术在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与方法 |
4.1 应用原则 |
4.1.1 功能的实用性原则 |
4.1.2 人性化的舒适原则 |
4.1.3 主题的文化性原则 |
4.2 应用方法 |
4.2.1 点线面的呼应性 |
4.2.2 色彩的传神性 |
4.2.3 材质的多变性 |
4.3 本章小结 |
5 左权将军纪念广场景观设计改造 |
5.1 左权将军纪念广场概况 |
5.2 左权将军纪念广场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
5.2.1 左权将军纪念广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5.2.2 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方法 |
5.3 设计思路 |
5.3.1 设计定位 |
5.3.2 设计主题 |
5.3.3 设计说明 |
5.4 左权将军纪念广场总体景观规划设计 |
5.4.1 总平面图设计 |
5.4.2 广场设计分析 |
5.5 左权将军纪念广场铺装设计 |
5.5.1 点线面与色彩 |
5.5.2 材质与边界 |
5.5.3 尺度与高差 |
5.6 构成艺术在左权将军纪念广场铺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的总结 |
6.1.1 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论文的不足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4)当代室内陈设艺术中唐宋诗词意境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依据和背景 |
1.1.1 研究依据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4 意境理论与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意境理论 |
1.4.2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框架结构 |
2 唐宋诗词的意境营造分析 |
2.1 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 |
2.1.1 中国古代的意境理论 |
2.1.2 近现代的意境理论 |
2.2 意境的特征 |
2.2.1 意境的美学特征 |
2.2.2 意境的结构特征 |
2.3 诗词意境的营造方法 |
2.3.1 取境 |
2.3.2 缘境 |
2.3.3 造境 |
2.4 不同风格的唐宋诗词意境与营造表现分析 |
2.4.1 雄浑劲健意境与营造表现 |
2.4.2 沉着平淡意境与营造表现 |
2.4.3 纤秾绮丽意境与营造表现 |
2.4.4 高古典雅意境与营造表现 |
2.4.5 清幽自然意境与营造表现 |
2.4.6 慷慨悲壮意境与营造表现 |
2.5 本章小结 |
3 室内空间陈设艺术的意境营造分析 |
3.1 室内空间陈设艺术的设计要素 |
3.1.1 室内家具陈设 |
3.1.2 室内灯具陈设 |
3.1.3 室内织物陈设 |
3.1.4 室内绿色陈设 |
3.1.5 室内装饰品陈设 |
3.2 不同风格的室内空间陈设意境与营造表现分析 |
3.2.1 宏伟壮阔意境与营造表现 |
3.2.2 空明幽静意境与营造表现 |
3.2.3 清丽婉约意境与营造表现 |
3.2.4 含蓄典雅意境与营造表现 |
3.2.5 田园闲适意境与营造表现 |
3.2.6 苍凉悲壮意境与营造表现 |
3.3 室内空间陈设艺术中的意境特征 |
3.3.1 人文性 |
3.3.2 情感性 |
3.3.3 诗画性 |
3.3.4 风格性 |
3.4 古诗词在室内空间陈设艺术中的应用问题 |
3.4.1 过于复古 |
3.4.2 简单拼凑 |
3.4.3 张冠李戴 |
3.4.4 文化冲突 |
3.5 本章小结 |
4 唐宋诗词意境与当代室内陈设艺术意境的比较分析 |
4.1 意境的审美获得比较 |
4.1.1 审美联想 |
4.1.2 审美投射 |
4.1.3 审美移情 |
4.2 意境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比较 |
4.2.1 情感的生成 |
4.2.2 情感的符号化 |
4.3 唐宋诗词的意象与陈设艺术的物象比较 |
4.3.1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
4.3.2 概括性和独特性 |
4.3.3 组合的多元性和灵活性 |
4.4 唐宋诗词意境与当代室内陈设艺术意境的张力比较 |
4.4.1 色彩的张力 |
4.4.2 造型的张力 |
4.4.3 材质的张力 |
4.5 本章小结 |
5 当代室内陈设艺术中唐宋诗词意境营造手法 |
5.1 象征 |
5.2 造景与借景 |
5.3 藏与露 |
5.4 留白 |
5.5 当代室内陈设艺术中唐宋诗词意境营造设计实践 |
5.5.1 《水亭夜坐赋得晓雾》诗词及其意境分析 |
5.5.2 设计方案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5)平淡与静谧:当代服装设计中的侘寂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来源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二节 选题的创新与意义 |
一、选题创新点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选题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1章 侘寂概述 |
第一节 日本的“物哀·幽玄·寂” |
一、物哀 |
二、幽玄 |
三、寂 |
第二节 侘寂由来及形成原因 |
第三节 何为侘寂 |
第2章 侘寂在设计上的表现形式 |
第一节 有关侘寂的设计 |
第二节 传统设计的侘寂表现 |
第三节 侘寂的现代设计方式呈现 |
第3章 服装设计的侘寂原则和表现 |
第一节 侘寂服装的设计形式表现 |
一、完成/未完成 |
二、内在/外在 |
三、积极/消极 |
四、抽象/具象 |
第二节 侘寂服装的设计原则表现 |
一、如花在野 |
二、关注日常 |
三、安贫乐道 |
四、感官唤起 |
第三节 现代侘寂服装设计的意境营造 |
一、展览空间 |
二、秀场氛围 |
三、品牌陈列 |
第4章 侘寂服装的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侘寂服装的设计理念和灵感表达 |
第二节 侘寂服装设计风格表达方法分析 |
一、面料元素在侘寂服装设计中体现 |
二、结构与工艺在侘寂服装设计的表达 |
三、侘寂服装色彩与图案的使用 |
第5章 侘寂风格服装的设计实践与探索 |
第一节 设计思路与实践方法的思考 |
第二节 侘寂服装设计在创作的实践过程 |
一、服装设计效果图 |
二、面料加工实践 |
三、服装廓形结构的设计制作 |
第三节 毕业设计的创作展示——《消·长》 |
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侘寂服装设计对当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
第二节 比较当下的服装设计现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新亚洲风格空间意境在居住区景观中的营造 ——以苏州DK20140107地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古典园林景观意境分析 |
2.1 意境的概念 |
2.2 意境的地位 |
2.3 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 |
2.3.1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意境的概念 |
2.3.2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意境构成要素 |
2.3.3 古典园林景观意境空间分析 |
2.3.4 古典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手法 |
2.4 日本传统园林中意境的表达 |
2.4.1 日本传统园林意境的构成要素 |
2.4.2 日本传统园林意境的营造手法 |
2.5 东南亚园林中意境的表达 |
第三章 新亚洲风格居住区景观分析 |
3.1 居住区景观概念 |
3.1.1 居住区 |
3.1.2 居住区景观 |
3.2 新亚洲风格 |
3.2.1 新亚洲风格的形成历程 |
3.2.2 新亚洲风格的特点 |
3.3 新亚洲风格景观 |
3.4 新亚洲风格景观构成要素 |
3.4.1 布局与结构 |
3.4.2 空间与尺度 |
3.4.3 构筑与构件 |
3.4.4 语言与色彩 |
3.4.5 水景与意境 |
3.4.6 小品与灯具 |
3.4.7 植物种植 |
3.5 新亚洲风格景观材料运用 |
3.5.1 传统材料 |
3.5.2 新型材料 |
第四章 新亚洲风格居住区景观空间意境营造手法 |
4.1 设计原则 |
4.1.1 整体性原则 |
4.1.2 以人为本原则 |
4.1.3 现代与古典相结合原则 |
4.1.4 地域性原则 |
4.1.5 自然生态性原则 |
4.2 设计手法 |
4.2.1 园林景观元素的运用 |
4.2.2 园林造园手法的运用 |
4.2.3 园林景观空间结构的运用 |
4.2.4 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运用 |
4.2.5 工艺和材料的创新 |
4.3 表现形式 |
4.3.1 总体布局形式 |
4.3.2 空间表现形式 |
4.3.3 空间营造手法表现 |
第五章 苏州项目地块景观设计方案 |
5.1 项目概况 |
5.1.1 区位分析 |
5.1.2 项目现状与周边环境 |
5.1.3 场地条件 |
5.1.4 建筑风格 |
5.1.5 建筑布局 |
5.2 设计愿景 |
5.2.1 设计概念 |
5.2.2 主题结构分区 |
5.2.3 道路系统设计 |
5.3 总体设计 |
5.3.1 总平面设计 |
5.3.2 空间尺度分析 |
5.3.3 交通体系设计 |
5.3.4 管理体系设计 |
5.3.5 设施点位分析 |
5.4 分区设计 |
5.4.1 礼园 |
5.4.2 雅园 |
5.4.3 静园 |
5.4.4 传心园 |
5.5 植物空间结构设计 |
5.5.1 一环 |
5.5.2 两横 |
5.5.3 三纵 |
5.6 专项设计 |
5.6.1 入户设计 |
5.6.2 架空层设计 |
5.6.3 植物组团设计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6.1 结语 |
6.2 对景观空间营造的建议 |
6.2.1 尊重场地的历史文化 |
6.2.2 古典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
6.2.3 结合建筑和景观元素 |
6.2.4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6.3 对景观设计行业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徽州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综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徽州文化元素和糕饼包装的概述以及关联性分析 |
2.1 徽州文化元素概述 |
2.1.1 徽州文化元素的含义 |
2.1.2 徽州文化元素的类别 |
2.1.3 徽州文化元素的特征 |
2.2 糕饼包装概述 |
2.2.1 糕饼包装的概念分析 |
2.2.2 糕饼包装的类别分析 |
2.3 徽州文化元素与糕饼产品包装的关联性 |
2.3.1 徽州文化元素构建糕饼包装设计 |
2.3.2 糕饼包装设计延续传承徽州文化 |
2.3.3 徽州文化元素与糕饼包装设计的相通融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徽州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具体运用分析 |
3.1 马头墙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重构再现 |
3.1.1 独具特色的元素提取 |
3.1.2 形意结合的概念重组 |
3.1.3 糕饼包装的层次拟造 |
3.2 徽州三雕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融合延展 |
3.2.1 细臻精致的工艺汲取 |
3.2.2 相得益彰的融合运用 |
3.2.3 糕饼包装的形态延展 |
3.3 文房四宝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提炼衍变 |
3.3.1 耐人寻味的艺术斟酌 |
3.3.2 匠心独运的移植衍变 |
3.3.3 糕饼包装识别性塑造 |
3.4 徽剧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借鉴 |
3.4.1 渊远流长的乡风民俗 |
3.4.2 标新立异的传承再现 |
3.4.3 糕饼包装的意蕴延伸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徽州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价值分析 |
4.1 徽州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文化价值 |
4.1.1 传承糕饼包装设计的人文价值 |
4.1.2 融合糕饼包装设计的和谐价值 |
4.1.3 创造糕饼包装设计的情感价值 |
4.2 徽州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审美价值 |
4.2.1 突出糕饼包装设计的实用美价值 |
4.2.2 丰富糕饼包装设计的意境美价值 |
4.2.3 构建糕饼包装设计的形式美价值 |
4.3 徽州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经济价值 |
4.3.1 提升糕饼包装设计的收藏价值 |
4.3.2 满足糕饼包装设计的鉴赏价值 |
4.3.3 实现糕饼包装设计的品牌价值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8)刍议地域性室内设计的意境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域性室内设计和意境 |
二、地域性室内设计的意境表达原则 |
三、地域性室内设计的意境表达途径 |
1、视觉符号途径 |
2、增加对多种感官的应用 |
四、地域性室内设计意境表达的新趋势 |
1、生活方式的创造 |
2、注重空间表情 |
五、结论 |
(9)虚实相生理念在餐饮空间意境营造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评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
第2章 虚实相生理念概述及在各艺术门类中的运用 |
2.1 虚实相生理念概述 |
2.1.1 虚实相生理念的存在属性 |
2.1.2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虚实概述 |
2.1.3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实概述 |
2.2 虚实相生在中国传统艺术门类意境营造中的运用 |
2.2.1 意境概述 |
2.2.2 虚实相生在中国传统绘画意境营造中的运用 |
2.2.3 虚实相生在中国书法意境营造中的运用 |
2.2.4 虚实相生在中国舞台戏曲意境营造中的运用 |
2.2.5 虚实相生在中国古建筑和园林艺术意境营造中的运用 |
2.3 虚实相生在当代艺术门类意境营造中的运用 |
2.3.1 虚实相生在平面设计意境营造中的运用 |
2.3.2 虚实相生在工业产品设计意境营造中的运用 |
2.3.3 虚实相生在建筑设计意境营造中的运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虚实相生”与餐饮空间意境营造的关联性研究 |
3.1 空间概述 |
3.1.1 空间中的虚实属性 |
3.2 餐饮空间概述 |
3.2.1 餐饮空间的分类 |
3.2.2 餐饮空间的设计原则 |
3.2.3 餐饮空间的功能演变 |
3.3 意境营造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必要性 |
3.3.1 意境营造影响就餐者的行为模式 |
3.3.2 意境营造重视文化元素的提炼 |
3.4 虚实相生理念与餐饮空间意境营造之间的关联 |
3.4.1 虚实相生在意境营造中的作用 |
3.4.2 虚实相生理念在餐饮空间意境营造中的意义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虚实相生在餐饮空间意境营造中的应用 |
4.1 虚实相生在餐饮空间意境营造中的设计原则 |
4.1.1 虚实相生的整体性原则 |
4.1.2 装饰设计中虚与实的适度性原则 |
4.1.3 虚实结合中功能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
4.1.4 虚实结合中的继承与创新原则 |
4.2 虚实相生在餐饮空间意境营造中的设计手法 |
4.2.1 实空间与虚空间的相互转换 |
4.2.2 功能布局之间的虚实转换 |
4.2.3 陈设设计组合方式的虚实转换 |
4.2.4 光与色彩的虚实转换 |
4.2.5 材料选择上的虚实转换 |
4.3 虚实相生在餐饮空间意境营造中的作用 |
4.3.1 能够营造出某一明确的空间景象 |
4.3.2 创造视觉的层次感 |
4.3.3 引起就餐者的共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印象徽州”主题餐厅空间设计实践 |
5.1 “印象徽州”主题餐厅空间设计概述 |
5.2 虚实相生理念指导下的餐饮空间设计分析 |
5.2.1 功能布局上的虚实转换 |
5.2.2 空间界面上的虚实转换 |
5.2.3 灯光、材质选用上的虚实转换 |
5.3 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梅山文化园山水田园诗词意境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重点与方法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山水田园诗词意境与空间意境的关联性 |
2.1 山水田园诗词意境释义 |
2.1.1 意境 |
2.1.2 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概述 |
2.1.3 山水田园诗词意境的概念界定 |
2.2 山水田园诗词意境美的特点 |
2.2.1 诗画相映之画面感强 |
2.2.2 动静相衬之空灵悠远 |
2.2.3 荷锄把酒之乐哉乡野 |
2.3 山水田园诗词中的意境空间 |
2.3.1 空间认知演变与诗词中的空间认知 |
2.3.2 山水田园诗词意境的空间内涵 |
2.4 环境空间中的山水田园诗词意境 |
2.4.1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山水田园诗意美 |
2.4.2 当代环境设计中的山水田园诗词意境 |
2.5 山水田园诗词与环境设计在意境生成上的关联性 |
2.5.1 基于意象看诗词与环境设计意境生成的关联 |
2.5.2 山水田园诗词对环境设计意境营造的启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梅山文化园山水田园诗词意境的分析 |
3.1 相关分析方法概述 |
3.1.1 图形背景理论的概述 |
3.1.2 图形背景理论的运用 |
3.1.3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意境特性与体验解析 |
3.2 建筑与环境中山水田园诗词意境的特性 |
3.2.1 意象诗意性 |
3.2.2 时空流动性 |
3.2.3 联想性 |
3.3 建筑与环境中山水田园诗词意境的体验过程 |
3.3.1 本能层的体验 |
3.3.2 行为层的体验 |
3.3.3 反思层的体验 |
3.3.4 审美体验的形成 |
3.4 梅山文化园山水田园诗词意境的特性与体验 |
3.4.1 诗境在乡村文化生态性题材中的表达 |
3.4.2 建筑意的构筑 |
3.4.3 诗境共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梅山文化园山水田园诗词意境的营造 |
4.1 诗性意象符号体系的建立 |
4.1.1 建筑意象符号的择取与演绎 |
4.1.2 小品意象符号的择取与演绎 |
4.1.3 自然意象符号的择取与演绎 |
4.1.4 人文意象符号的择取与演绎 |
4.2 诗性意象符号的序列经营 |
4.2.1 节点 |
4.2.2 路径 |
4.3 意象符号系统完整性的构建 |
4.3.1 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性构建 |
4.3.2 意象符号系统状态的动态开放性构建 |
4.3.3 意象符号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实践项目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学术活动 |
四、谈室内设计意境之联想(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室内环境设计意境的创造[J]. 刘硕. 居舍, 2021(09)
- [2]中国山水画在中式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危杰丞. 南昌大学, 2019(01)
- [3]构成艺术在城市纪念性广场铺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段星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当代室内陈设艺术中唐宋诗词意境营造研究[D]. 罗冰.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5]平淡与静谧:当代服装设计中的侘寂表现[D]. 黄芊.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6]新亚洲风格空间意境在居住区景观中的营造 ——以苏州DK20140107地块为例[D]. 曾中露.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7]徽州文化元素在糕饼包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 汪小卉.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8]刍议地域性室内设计的意境表达[J]. 李玉洁. 艺术品鉴, 2016(12)
- [9]虚实相生理念在餐饮空间意境营造中的运用研究[D]. 王婷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10]梅山文化园山水田园诗词意境营造研究[D]. 张俊婷. 湖南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