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钢筋混凝土沉井的设计与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杨雨辰[1](2022)在《浅谈大型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沉井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水工建筑建设工程建设规模日渐扩大,应用在工程建设期间的大型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数量更多。为从根本上保障沉井施工水平,需要结合工程施工要点,明确大型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沉降施工技术特征、工艺原理,提出预制装配式沉井施工流程以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性帮助。
崔毅[2](2021)在《大型污水处理厂沉井结构设计》文中指出沉井是给水排水工程中一种常用的施工方法,当构筑物埋深较大而横截面尺寸相对不大时;当所处位置地下水位较高,地基土层位于流砂及软土地段时;当施工现场狭窄且无开槽条件情况时且场地附近存在已有建筑物时常采用沉井的结构型式。本文对污水处理厂进水泵房沉井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今后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帮助。
朱雪洁[3](2021)在《沉井施工技术在淹水点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沉井施工技术作为目前一种比较有效的淹水点治理方法,被广泛应用到我国很多城市淹水点整治工程中,工程施工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获得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同与推广。结合昆明市经开区城区某淹水点整治工程实例,针对沉井施工技术在该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并详细介绍该技术的整个施工过程,希望本次工程实践经验能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卞超[4](2021)在《圆形沉井井壁提控下沉受力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VSM、CJM等沉井施工装备采用了井壁提控下沉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沉井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圆形沉井井壁提控下沉过程施工受力特性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在传统沉井法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淹水沉井条件下圆形沉井井壁提控下沉施工力学模型,探讨了悬吊力峰值、极限下沉深度等问题。结果表明,在具有工程意义的理论解中,悬吊力存在峰值,峰值的大小、峰值出现时对应的下沉深度以及极限下沉深度与壁后减阻相关。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井壁提控下沉的数值模型,模型通过设置界面单元、调整强度折减系数模拟井壁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的井壁下沉受力进行数值计算。研究表明,数值模型中悬吊力变化规律与理论分析一致,两者悬吊力峰值及其出现深度相近;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所得侧壁摩阻力数据建立的对应关系具有良好的响应。在理论模型确立的井壁竖向荷载相互关系基础上,设计了圆形井壁模型在泥浆中悬吊下沉试验装置,通过改变泥浆性能的方法,研究悬吊力与侧壁摩阻力变化规律。分析表明,悬吊力在下沉过程中先增后减,与理论模型中变化关系相同;试验中悬吊力与井壁自重的比例关系、峰值及其出现深度和理论计算结果一致。
仲崇廷[5](2021)在《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结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停车难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建设,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地下立体车库由于不占用地面空间、空间利用率高等优势,成为解决停车难问题的新趋势,而沉井结构由于具有整体性强、承载力高、挖土量少、施工深度大、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小等优点,在地下立体车库中得到了应用。本文以大洋泊车有限公司地下立体车库工程项目为依托,将装配式技术应用到沉井结构中,提出了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本文对沉井组成单元—即钢箱-混凝土组合板进行了静力加载试验和受弯承载力理论分析,并对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进行了整体加载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7个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并进行了静力加载受弯试验,考察钢箱-混凝土组合板的破坏特征、应力分布,研究钢箱板厚度、栓钉和加劲板布置对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板的破坏模式表现为受拉钢板屈服、受压钢板局部鼓曲、混凝土被压碎;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具有良好的受弯承载力和延性;钢箱板厚度对组合板的受弯承载力影响明显,布置栓钉则会降低组合板的受弯承载力,布置加劲板能够提高组合板的受弯承载力。2.基于组合结构的受力特点,将装配式技术应用到组合沉井结构中,提出一种新型的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构造,分析了沉井的构造特点和构造要求。3.分析了中国规范GB 50936和美国规范AISC 360-16中关于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受弯承载力公式的计算方法和特点,并基于塑性理论推导了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探讨了提出的组合板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美国规范AISC360-16计算钢箱-混凝土组合板的受弯承载力的结果偏于保守,采用中国规范GB 50936计算钢箱-混凝土组合板的受弯承载力的结果偏高;本文推导的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能够较好的计算组合板的受弯承载力,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4.设计了1个足尺的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并进行了整体加载试验,观察记录沉井加载全过程的试验现象,考察沉井的变形特征,分析沉井构造单元之间焊缝处的受力性能以及沉井的整体受力性能。通过测量沉井关键部位的应变,分析沉井的应力分布规律,总结沉井内部水平撑杆和围檩对沉井受力性能的影响,评估沉井在实际水土压力状态下的安全性能。结果表明: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沉井单元的焊缝处结构受力良好,未出现变形和裂缝,能够满足安全使用要求;撑杆能够起到非常明显的支撑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沉井壁跨中的应力峰值和最大挠度;围檩能够较好的参与沉井的整体受力,提高沉井壁的承载力。
陈克[6](2021)在《超大沉井的施工控制与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基建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桥梁建设逐渐走向世界的前列。一座座跨江跨海特大桥在近几年建成,超大沉井基础因其整体结构刚度大、稳定性好,承载力大能支撑较大荷载、耐久性能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桥梁的桥墩基础。但目前对于超大沉井基础施工技术还处于发展的阶段,下沉过程中沉井的受力特性还未有较多研究成果。本文依托常泰长江大桥为背景,对主塔6号墩超大沉井基础的施工技术以及实际现场监测数据进行研究,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沉井基础下沉进行模拟分析,对超大沉井下沉施工过程中的受力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沉井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取土下沉时刃脚处由于内外侧压力差会产生应力松弛区,侧壁土压力的整体上随着入土深度的增加不断增大,在靠近刃脚部位又减小,表现为上下小,中间大的形式。(2)在沉井基础取土下沉时,随着沉井入土深度的增加,外圈隔墙底部应力会随之增大,到下沉结束时应力会慢慢降低,沉井姿态的变化会导致隔墙底部应力的变化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沉井纵向侧应力大于横向侧。(3)根据刃脚根部的监控数据,分析沉井基础下沉施工过程中刃脚内外侧应力的变化,结合现场施工现状研究沉井倾斜、翻砂与突沉对刃脚应力的影响,通过刃脚根部应变计的数值可以判断沉井的下沉状态。(4)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分析了沉井基础四次下沉结束后沉井整体的结构内力变化。发现沉井在下沉结束时,沉井外壁隔墙连接处处应力值会产生突变,在远离刃脚部位隔墙连接处的应力大于两侧,在靠近刃脚底部截面则相反,圆弧处的应力大于直线段的应力值,即圆弧朝着直线段的应力值逐渐减小。(5)结合本工程沉井基础在下沉施工中遇到的难题提出的相应的施工控制措施,为类似沉井基础顺利施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与经验。
陈培帅[7](2021)在《深厚淤泥层大型陆上沉井施工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一座座跨江跨海特大型桥梁应运而生,先后建成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沪通长江大桥等在世界上具有技术领先地位的超级工程。大型桥梁工程的主塔及锚碇基础对承载及稳定性等要求较高,沉井基础因其承载力高、经济性好等优点,广泛得到应用。由于桥梁跨度越来越大,沉井尺寸也不断突破,超大型沉井在结构受力、施工控制等方面与小型沉井有较大区别,目前沉井设计与施工规范主要是针对小型给排水工程等,在南京长江四桥、马鞍山大桥等工程实践中,发现了较多工艺控制、安全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提升施工工艺水平,有效控制施工风险,是大型沉井施工亟需解决的问题。论文依托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沉井,针对超大型沉井工程施工方面的技术难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模型试验、室内模型试验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考虑固结效应的砂桩加固技术、沉井支撑转换、沉井开挖取土设备、终沉技术、施工风险控制等,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理论计算与现场试验,揭示了大型沉井地基附加应力分布规律,揭示了36%高置换率砂桩复合地基固结周期,提出考虑涂抹区重叠影响的固结周期计算方法,提出基于含水率变化的砂桩复合地基置换率计算方法,解决了大型沉井临时地基处理难题。(2)针对大型沉井结构安全控制难题,提出了大型沉井挠度控制理念及方法,实现大型沉井相对变形精确测量、结构安全定量化控制,通过沉井挠曲协调变形分析及调节,可快速实现复杂支撑条件下沉井姿态和应力调整。(3)开展了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及室内试验,通过分析砂袋支撑稳定性情况,提出半刚性砂袋支撑转换为砂层柔性支撑的控制方法,通过采用多节点柔性混凝土支撑,确保沉井前期入土深度较小时,弱包裹条件下的结构安全。针对目前传统“大锅底”开挖方法容易造成大型沉井开裂的难题,开展数值仿真分析,提出多点支撑、预留核心土开挖下沉方法,解决了大型沉井施工下沉结构安全控制难题。(4)针对大型沉井在倾斜持力层进行终沉时,存在涌沙、倾斜等施工风险,开展数值仿真分析,提出沉降协调的软弱地层单侧加固、沉井分舱小锅底终沉方法。(5)研发了“四绞刀”高效取土设备,解决了高黏地层沉井取土难题。(6)针对沉井施工风险,基于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及室内试验,提出了弱侧限条件下沉井纠偏方法、“W型”防涌土开挖技术、拉槽减阻助沉技术及突沉预警方法等。研发成果成功应用于连镇铁路五峰山北锚碇沉井(世界最大)和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沉井(世界第一深厚淤泥覆盖层大型陆上沉井)施工中,填补了多项大型陆上沉井施工技术空白,大力提升了中国建造影响力。
邹永伟,徐升桥,金令[8](2021)在《黏性土地区悬索桥锚碇沉井基础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怀来官厅水库特大桥主桥采用720 m单跨悬索桥,官厅水库为北京市一级水源保护区,桥位邻近既有铁路,施工条件复杂。两岸锚碇采用沉井基础,为黏性土地区大型陆地沉井,下沉难度大。沉井平面为倒圆角矩形,沉井高度为32、33 m,沉井基础设计施工的关键点是将沉井顺利下沉就位。悬索桥锚碇沉井可结合建设条件,适当增加沉井自重,降低施工难度,本桥沉井重率69.5 kPa。通过增加沉井重率,设置空气幕助沉措施,解决黏性土地区大型沉井的下沉难题。全高采用钢筋混凝土沉井,刃脚外包钢板,底节采用土模法施工,满足下沉要求的同时,提高了经济性。通过加强底节隔墙与井壁连接构造,优化顶节隔墙布置,提高下沉过程沉井底节、顶节的安全性。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9](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刘扬喜[10](2020)在《大型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沉井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时,所施工的地下建(构)筑物,因现场环境所限不能大开挖,以及施工工期、环保等要求,因而采用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沉井施工技术。该技术是通过对施工工艺流程、预制钢筋混凝土PC构件的制造与吊装、土方开挖与下沉控制,以及人、材、机的全面管理,而达到地下建(构)筑物的外围结构部分以沉井结构形式安全下沉到位。在沉井结构防护内,可以较好地安全完成地下建(构)筑物的所有施工内容。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能解决场地限制的结构安全施工问题,而且符合节能减排、绿色施工要求。
二、浅析钢筋混凝土沉井的设计与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钢筋混凝土沉井的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大型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沉井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技术特点及工艺原理 |
2.1 技术特点 |
2.2 工艺原理 |
3 预制装配式沉井施工及控制要点 |
3.1 预制装配式沉井施工 |
3.1.1 装配式沉井施工技术准备工作 |
3.1.2 装配式沉井安装施工 |
3.1.3 预制张拉施工 |
3.2 控制要点 |
4 结语 |
(2)大型污水处理厂沉井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沉井概述 |
1.1 沉井的分类 |
1.2 沉井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1] |
2 污水处理厂沉井结构设计要点 |
2.1 水文及地质资料 |
2.2 场地的选择 |
2.3 施工方法的选择 |
2.4 沉井井体厚度的确定 |
2.5 沉井地基变形核算 |
3 沉井计算概述 |
3.1 沉井结构上的作用 |
3.2 沉井设计计算步骤[1] |
3.3 沉井计算中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
4 沉井主要构造要求 |
4.1 沉井井壁构造 |
4.2 沉井封底 |
4.3 沉井浇筑方法 |
5 沉井施工技术要点 |
5.1 沉井施工流程简述[1] |
5.2 沉井施工期间注意事项 |
6 沉井实例分析 |
6.1 概况 |
6.2 工程地质条件 |
6.3 沉井结构设计 |
7 结论及建议 |
(3)沉井施工技术在淹水点整治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沉井施工技术工艺流程 |
3 沉井施工 |
3.1 基坑开挖 |
3.2 刃脚以及下部砂、混凝土垫层施工 |
3.3 沉井制作 |
3.4 沉井下沉以及纠偏 |
4.5 防止沉井突沉及超沉 |
4.6 沉井封底以及沉井底板施工 |
4.7 地面塌陷处理以及沉降观测 |
3结语 |
(4)圆形沉井井壁提控下沉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沉井与周围土体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
1.2.2 沉井下沉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沉井基本构造与VSM施工技术特点 |
2.1 沉井结构 |
2.1.1 沉井刃脚 |
2.1.2 沉井井壁 |
2.1.3 套井结构 |
2.2 沉井掘进方式 |
2.2.1 普通掘进 |
2.2.2 水下掘进 |
2.3 沉井侧壁减阻 |
2.4 井壁下沉 |
2.5 固井 |
2.6 VSM沉井装备的施工技术特点 |
2.6.1 装备特点 |
2.6.2 施工过程描述 |
2.6.3 应用统计 |
2.7 沉井下沉状态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3 井壁提控下沉过程受力分析 |
3.1 竖向荷载分析 |
3.1.1 下沉力 |
3.1.2 下沉阻力 |
3.1.3 悬吊力 |
3.2 下沉阻力分析 |
3.2.1 刃脚阻力计算 |
3.2.2 井壁侧摩阻力计算 |
3.3 圆形沉井提控下沉过程施工力学模型的建立 |
3.4 煤矿沉井算例 |
3.4.1 基本参数 |
3.4.2 沉井参数对悬吊力的影响 |
3.4.3 一个下沉循环中悬吊力的变化规律 |
3.5 市政沉井算例 |
3.6 本章小结 |
4 井壁提控下沉过程数值模拟 |
4.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4.2 有限元法的计算过程 |
4.2.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
4.2.2 虚功原理和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
4.3 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简介 |
4.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4.1 模型建立及尺寸选取 |
4.4.2 模型材料属性选取 |
4.4.3 沉井与土体之间接触关系的选取 |
4.4.4 模型网格划分 |
4.4.5 模型所受荷载与约束条件 |
4.4.6 模拟步骤 |
4.5 有限元模型数值结果分析 |
4.5.1 沉井侧壁摩阻力模拟结果分析 |
4.5.2 沉井下沉过程悬吊力模拟结果分析 |
4.5.3 数值模拟结果汇总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圆形井壁悬吊下沉试验 |
5.1 试验原理 |
5.2 试验设计 |
5.2.1 试验模型设计 |
5.2.2 泥浆配比设计 |
5.2.3 试验场地与仪器设备 |
5.3 试验过程 |
5.4 试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5.4.1 试验数据处理 |
5.4.2 试验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结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沉井结构概述 |
1.2.1 沉井的定义及分类 |
1.2.2 沉井的发展 |
1.2.3 沉井的工程应用 |
1.3 钢管-混凝土组合受弯构件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沉井结构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现有研究问题 |
1.5.2 本文研究内容 |
1.5.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构造 |
2.1 概述 |
2.2 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单元及其连接构造 |
2.3 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整体结构构造 |
2.4 小节 |
第3章 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受弯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
3.1 概述 |
3.2 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受弯试验 |
3.2.1 试件设计与加工 |
3.2.2 加载示意与测点布置 |
3.2.3 加载制度 |
3.3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1 挠度曲线 |
3.4.2 弯矩-挠度曲线 |
3.4.3 弯矩-应变曲线 |
3.4.4 纵向应变沿高度变化 |
3.5 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 |
3.5.1 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 |
3.5.2 受弯承载力计算对比 |
3.6 小结 |
第4章 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整体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整体试验 |
4.2.1 沉井设计与制作 |
4.2.2 材性试验 |
4.2.3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案 |
4.3 试验现象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4.4.1 挠度分析 |
4.4.2 应变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1.1 钢箱-混凝土组合板 |
5.1.2 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6)超大沉井的施工控制与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沉井基础概述及其应用 |
1.1.1 沉井基础的定义与构造 |
1.1.2 沉井基础的分类 |
1.1.3 沉井基础的发展与应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3.1 工程概况 |
1.3.2 工程地质条件 |
1.3.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沉井基础施工技术控制 |
2.1 沉井基础下沉主要施工方案 |
2.2 超大沉井基础施工控制 |
2.2.1 沉井定位 |
2.2.2 沉井的着床 |
2.2.3 沉井隔舱混凝土施工技术 |
2.2.4 沉井封底、承台及塔座技术 |
2.2.5 沉井接高下沉及纠偏 |
2.2.6 沉井黏土层施工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沉井的监测方案 |
3.1 监测目的与主要内容 |
3.2 监测传感器布置 |
3.2.1 沉井基础姿态监测 |
3.2.2 沉井基础的下沉阻力监测 |
3.2.3 沉井结构应力监测 |
3.3 沉井基础智能控制系统与数据采集 |
3.3.1 智能控制系统 |
3.3.2 数据智能采集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大沉井主要监测结果分析 |
4.1 超大沉井下沉现场监测分析 |
4.1.1 沉井基础下沉曲线分析 |
4.2 侧壁土压力监测分析 |
4.3 超大沉井结构应力监测分析 |
4.3.1 外圈隔墙底部应力分析 |
4.3.2 沉井刃脚根部应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沉井施工阶段模拟 |
5.1 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介绍 |
5.2 沉井基础下沉有限元数值分析 |
5.2.1 模型方案 |
5.2.2 模型材料 |
5.2.3 模型网格划分与接触设置 |
5.2.4 施工过程模拟 |
5.3 沉井下沉施工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5.3.1 沉井下沉结构应力分析 |
5.3.2 各截面路径应力对比分析 |
5.4 有限元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深厚淤泥层大型陆上沉井施工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陆上沉井砂桩加固地基处理 |
1.2.2 大型沉井结构应力控制 |
1.2.3 大型沉井首次接高下沉结构安全控制 |
1.2.4 大型沉井接高下沉控制 |
1.2.5 沉井终沉标准及控制 |
1.3 依托工程项目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考虑固结效应的沉井临时地基砂桩加固技术 |
2.1 大型沉井临时地基处理方法 |
2.2 高置换率大直径砂桩加固淤泥固结周期 |
2.2.1 深厚淤泥砂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 |
2.2.2 沉井附加应力分布形式对固结周期的影响 |
2.2.3 考虑涂抹区重叠的高置换率复合地基固结周期计算 |
2.2.4 高置换率砂桩复合地基固结周期试验 |
2.3 沉井附加荷载传递机理及影响深度 |
2.3.1 附加应力解析解 |
2.3.2 加载类型对附加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 |
2.3.3 接高过程地基附加应力分布规律 |
2.4 考虑淤泥固结效应的大直径砂桩加固地基承载力 |
2.4.1 砂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
2.4.2 考虑固结影响的砂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
2.4.3 考虑固结效应砂桩地基处理置换率优化案例分析 |
2.4.4 考虑固结效应对承载力提升的试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型沉井挠曲变形结构安全控制理论与方法 |
3.1 沉井结构安全控制难题 |
3.2 大型沉井挠曲控制理念 |
3.2.1 大型沉井结构挠曲与应力相关性分析 |
3.2.2 沉井结构挠曲变形控制计算方法 |
3.2.3 大型沉井挠曲变形控制标准 |
3.3 大型沉井挠曲控制实施技术 |
3.3.1 基于挠曲数据的沉井开挖取土优化 |
3.3.2 沉井挠曲协调变形分析及调节技术 |
3.3.3 工程实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型沉井接高开挖下沉控制 |
4.1 大型沉井首次下沉力系转换控制技术 |
4.1.1 理论分析 |
4.1.2 数值仿真 |
4.1.3 模型试验 |
4.1.4 力系转换解决思路 |
4.2 沉井多点支撑开挖下沉取土工艺 |
4.2.1 多点支撑开挖下沉理念 |
4.2.2 多点支撑开挖下沉工艺计算分析 |
4.2.3 多点支撑开挖工艺实施及效果 |
4.3 预留核心土开挖下沉控制工艺 |
4.3.1 预留核心土开挖理念 |
4.3.2 预留核心土开挖下沉工艺结构安全分析 |
4.3.3 预留核心土开挖工艺的实施及效果 |
4.4 高黏性地层绞吸开挖设备 |
4.4.1 高黏性地层传统取土设备存在的问题 |
4.4.2 绞吸开挖设备研发 |
4.4.3 绞吸开挖设备工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倾斜持力层沉井终沉技术 |
5.1 沉井超深倾斜地层大锅底终沉风险 |
5.2 考虑沉井沉降协调的软弱地层单侧加固技术 |
5.2.1 适应变形协调的加固体变形模量 |
5.2.2 加固体宽度对沉井运营期沉降影响 |
5.2.3 单侧加固条件下大型沉井稳定性验算 |
5.2.4 加固体承载力自平衡荷载箱现场试验 |
5.3 沉井分舱小锅底终沉技术 |
5.3.1 沉井分舱小锅底终沉工艺理念 |
5.3.2 沉井锅底终沉对比计算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型沉井施工风险控制技术 |
6.1 深厚软弱地层大型沉井偏位调整技术 |
6.1.1 深厚软弱淤泥层施工面临的问题 |
6.1.2 深厚软弱地层沉井偏位机理及纠偏方法 |
6.1.3 弱侧限地层沉井偏位纠偏技术工程应用 |
6.2 沉井涌泥控制技术 |
6.2.1 涌泥机理 |
6.2.2 沉井涌泥监测技术 |
6.2.3 沉井舱内水体反压对涌泥控制 |
6.2.4 降低涌土风险的“W型”新型开挖技术 |
6.3 沉井助沉理论与方法 |
6.3.1 提出高精度沉井下沉难易程度评估方法 |
6.3.2 沉井助沉技术分析 |
6.4 沉井突沉预警及控制技术 |
6.4.1 沉井突沉原因机理分析 |
6.4.2 沉井突沉预警指标 |
6.4.3 沉井突沉双指标三级预警技术 |
6.4.4 沉井突沉预警技术工程验证 |
6.4.5 突沉风险控制技术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黏性土地区悬索桥锚碇沉井基础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建设条件 |
3 技术特点 |
4 设计方案研究 |
4.1 沉井结构形式 |
4.2 沉井持力层 |
4.3 沉井结构布置 |
4.4 沉井细部构造 |
4.5 沉井结构计算 |
4.6 京包铁路防护措施 |
5 施工方案研究 |
5.1 沉井下沉技术 |
5.2 底节施工技术 |
6 结语 |
(9)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
2桥梁结构设计 |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
2.1.1汽车作用 |
2.1.2温度作用 |
2.1.3浪流作用 |
2.1.4分析方法 |
2.1.5展望 |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
2.2.7展望 |
2.3高性能材料 |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2.3.5展望 |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
3桥梁建造新技术 |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
3.1.3施工新技术 |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
4桥梁运维 |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
4.1.1监测技术 |
4.1.2模态识别 |
4.1.3模型修正 |
4.1.4损伤识别 |
4.1.5状态评估 |
4.1.6展望 |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2.1智能检测技术 |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
4.2.3展望 |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
4.3.4.1车辆冲击系数 |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
4.3.5研究展望 |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
4.4.5组合加固法 |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
4.4.7其他加固方法 |
4.4.8发展展望 |
5桥梁防灾减灾 |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
5.2.1桥梁风环境 |
5.2.2静风稳定性 |
5.2.3桥梁颤振 |
5.2.4桥梁驰振 |
5.2.5桥梁抖振 |
5.2.6主梁涡振 |
5.2.7拉索风致振动 |
5.2.8展望 |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
5.3.1材料高温性能 |
5.3.2仿真与测试 |
5.3.3截面升温 |
5.3.4结构响应 |
5.3.5工程应用 |
5.3.6展望 |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4研究展望 |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
5.5.1桥梁冲刷 |
5.5.2桥梁水毁 |
5.5.2.1失效模式 |
5.5.2.2分析方法 |
5.5.3监测与识别 |
5.5.4结论与展望 |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
策划与实施 |
(10)大型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沉井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技术特点 |
2 工艺原理 |
3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3.1 工艺流程(见图1) |
3.2 操作要点 |
3.2.1 吊装前准备 |
3.2.2 吊装作业 |
3.2.3 对接安装 |
3.2.4 钢筋工程 |
3.2.5 防水工程 |
3.2.6 混凝土工程 |
3.2.7 沉井挖土下沉计算、偏差控制 |
3.2.8 沉井封底 |
3.3 劳动力组织 |
4 材料与设备 |
4.1 防水材料 |
4.2 钢筋 |
4.3 混凝土 |
4.4 设备 |
5 质量控制标准 |
6 注意事项 |
四、浅析钢筋混凝土沉井的设计与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大型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沉井施工技术[J]. 杨雨辰. 中国设备工程, 2022(02)
- [2]大型污水处理厂沉井结构设计[A]. 崔毅. 2021年工业建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 2021
- [3]沉井施工技术在淹水点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 朱雪洁.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21(04)
- [4]圆形沉井井壁提控下沉受力特性研究[D]. 卞超.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5]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结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 仲崇廷.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6]超大沉井的施工控制与力学性能研究[D]. 陈克.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7]深厚淤泥层大型陆上沉井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 陈培帅. 长安大学, 2021(02)
- [8]黏性土地区悬索桥锚碇沉井基础关键技术研究[J]. 邹永伟,徐升桥,金令. 铁道标准设计, 2021(12)
- [9]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10]大型装配式预制钢筋混凝土沉井施工技术[J]. 刘扬喜. 四川建材,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