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河车中抗病毒活性成分分离、克隆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梁景辉[1](2021)在《桂药生精胶囊对不育症大鼠睾丸组织Bcl-2/Bax、Caspase-9/3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桂药生精胶囊对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诱导的不育症(Male Infertility,MI)大鼠睾丸组织Bcl-2、Bax、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PF级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40只为模型组,空白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予腹腔注射CTX(40mg/kg),连续5天以建立MI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随机抽取空白组大鼠3只、模型组大鼠5只进行模型验证,确定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均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桂药低剂量组、桂药中剂量组、桂药高剂量组,并开始进行干预。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1m L/d)灌胃,阳性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胶囊(1.44mg/m L/d)灌胃,桂药组给予桂药生精胶囊低、中、高剂量(28.5mg/ml/d、57mg/ml/d、114mg/ml/d)灌胃,连续4周。干预结束后测量大鼠体质量,在无菌条件下摘取大鼠睾丸、附睾称重,采用扩散法检测大鼠附睾精子参数、HE染色法观察大鼠睾丸组织结构的变化、IHC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睾丸组织Bcl-2、Bax、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验证:模型组大鼠体质量、睾丸及附睾质量、精子密度、运动精子百分率、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均较空白组显着降低,模型组大鼠睾丸组织结构形态可见明显病理改变,此次大鼠模型制备符合MI模型标准。2.大鼠睾丸病理学观察:桂药低、中、高剂量组睾丸组织结构较模型组与阳性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生精小管形态趋向规则,基底膜增厚,纤维肌细胞与支持细胞数量分布均匀,精原细胞与精母细胞排列趋于整齐、层数增多,细胞外膜破损可见修复,精子细胞与精子数量增多,微血管供血改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其中桂药高剂量组睾丸组织形态结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改善最为明显,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3.大鼠体质量:干预后桂药组、阳性对照组体质量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高(P<0.01),且桂药中、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桂药高剂量组体质量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大鼠睾丸及附睾质量:(1)睾丸质量:桂药组、阳性对照组睾丸质量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高(P<0.01),且桂药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桂药高剂量组睾丸质量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附睾质量:桂药组、阳性对照组附睾质量与模型组比较上升(P<0.05),且桂药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桂药高剂量组附睾质量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5.大鼠精子参数:(1)精子密度:桂药组、阳性对照组精子密度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高(P<0.01),且桂药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桂药高剂量组精子密度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运动精子百分率:桂药组、阳性对照组运动精子百分率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高(P<0.01),且桂药中、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桂药高剂量组运动精子百分率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桂药组、阳性对照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高(P<0.01),且桂药中、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桂药中、高剂量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6.大鼠睾丸组织Bcl-2的表达情况:桂药组、阳性对照组Bcl-2阳性表达率与模型组比较显着增高(P<0.01),且桂药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桂药高剂量组Bcl-2阳性表达率与空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大鼠睾丸组织Bax的表达情况:桂药组、阳性对照组Bax阳性表达率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且桂药中、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8.大鼠睾丸组织Caspase-9的表达情况:桂药组、阳性对照组Caspase-9阳性表达率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且桂药中、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9.大鼠睾丸组织Caspase-3的表达情况:桂药组、阳性对照组Caspase-3阳性表达率与模型组比较显着降低(P<0.01),且桂药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桂药生精胶囊能改善MI大鼠睾丸病理损伤,提高MI大鼠体质量、睾丸及附睾质量、精子总数及活动力,并能上调睾丸组织Bcl-2的表达,下调Bax、Caspase-9、Caspase-3的表达,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这可能是桂药生精胶囊治疗MI的作用机理之一。
薛起梅[2](2021)在《黄蛭益肾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蛭益肾胶囊由黄芪、水蛭、枸杞子、山药、薏苡仁、玄参、北沙参、墨旱莲、牛膝、车前子、紫河车、杜仲、三七、益母草、蝉蜕15味组成,用于轻、中度慢性原发性普通型肾炎的气阴两虚或兼有血瘀,水湿证者。该品种列入国家药典委标准提高名单,本文对黄蛭益肾胶囊的质量标准提高进行了研究,开展了包括检查、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含量测定、指纹图谱这几方面的质量研究内容。补充原质量标准中缺少的制法,沿用原标准的十五味药味,根据厂家提供的制药工艺补充了标准中制法项内容。修订了黄蛭益肾胶囊的显微鉴别方法,确认原标准中的显微特征归属于药材三七、水蛭、紫河车。修订了黄蛭益肾胶囊的薄层鉴别方法,增加了制剂中牛膝和车前子的薄层定性鉴别,分别采用了对照药材及对照品进行对照试验;优化了原标准中枸杞子薄层鉴别的提取方法和展开条件。经过方法学考察,新建立的薄层鉴别专属性、耐用性均较好,16批样品中均能检出对应药材特征。对胶囊的装量差异、水分、浸出物等一般检查项进行考察,结果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项下的规定。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黄芪项下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限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黄蛭益肾胶囊中的铅、砷、镉、铜、汞元素进行检测,结果16批样品中所有元素远低于标准要求。建立HPLC-UV同时测定黄蛭益肾胶囊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8 min,16%A;8~32 min,16%~28%A;32~50 min,28~55%A);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48 nm。理论板数按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0。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线性关系良好,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耐用性均较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0.89%~100.36%,RSD1.16~1.67%(n=6)。16批样品中4 种黄酮类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 0.128 mg·g-1、0.0604 mg·g-1、0.174 mg·g-1、0.0673 mg·g-1,4种黄酮类成分总含量范围在0.297~0.525 mg·g-1,平均总和含量为0.428 mg·g-1建立HPLC-ELSD测定黄蛭益肾胶囊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方法。采用C18色谱柱(250 mm×4.6mm,5μm);以乙腈-水(33:67,V/V)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 mL·min-1;理论塔板数计算不得低于10000。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线性关系良好,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耐用性均较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4%(RSD=1.08%);16批样品中黄芪甲苷含量在0.718~1.284 mg·g-1,平均含量1.062 mg·g-1。采用UPLC-MS/MS法建立黄蛭益肾胶囊中激素孕酮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ACQUITY UPLCHSS T3(100 mm×2.1 mm,1.8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65:35,V/V)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线性关系良好,专属性、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较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3.81%(RSD=2.84%);16批样品中孕酮含量范围在5.223~15.162 ng·g-1,平均含量为9.418 ng·g-1。采用HPLC-UV法建立黄蛭益肾胶囊的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技术对指纹图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Shield RP18(250mm×4.6 mm,5μm),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10 nm。16批样品中共标定24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均大于0.9,采用HPLC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HPLC-Q-TOF-MS/MS)对共有峰定性分析,并归属于7味药;HCA及PCA识别方法将样品分为三类;PLS-DA筛选出包括黄芪异黄烷苷、人参皂苷Rg1、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7,2’-二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黄素、绿原酸在内的8种主要差异成分。
李增政[3](2020)在《补肾回阳方对肾阳虚小鼠免疫系统的调控及活性单体解析和天然化合物抗白血病模型筛选》文中提出背景:免疫力低下在祖国医学看来多属于肾阳虚的范畴,以温阳补肾固卫气的根本出发对治疗临床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对白血病患者,可以减轻白血病患者因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和免疫抑制。细胞免疫治疗是新兴的肿瘤治疗手段之一,其通过各种生物技术手段在体外对免疫活性细胞进行改造,扩增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进而达到提高患者免疫力,同时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此外在现代医学治疗白血病中小分子抑制剂占了重要一席,尤其是酪氨酸酶抑制剂,自伊马替尼诞生以来大大改变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方式。许多中药或有药用作用的植物药对白血病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尽管已经报道了很多有治疗效果的小分子,但诸多药物中存在的小分子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我们仍然不清楚。前期的临床实践证明补阳中药方剂有助于提升肾阳虚患者免疫力和白血病预后的线索,但方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和起重要作用的中药我们对此知之甚少。同时诸多药用植物在民间被用来抗肿瘤,但其中起抗肿瘤作用的活性分子我们也仍然不清楚。因此本课题围绕补肾回阳方对肾阳虚小鼠免疫细胞的调节及活性成分分析和新型小分子抗白血病细胞的筛选来开展。目的:(1)探索中药补肾回阳方对肾阳虚型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基础研究数据。(2)通过对补肾回阳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单体解析使得对该方剂的认识更加深入。(3)筛选出药用植物中具有抗白血病细胞的新型天然小分子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方法:(1)补肾回阳方对肾阳虚型小鼠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通过腹腔注射25mg/kg氢化可的松,建立肾阳虚小鼠模型,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连续给药10天后,检测肾阳虚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的一般体征、外周血象、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随后给予肾阳虚模型小鼠补肾回阳方0.25ml/天灌胃治疗,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一天一次,连续给药15天。治疗结束后检测小鼠的一般体征、外周血的相关免疫细胞,和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小鼠的外周血、骨髓和脾脏的CD3+、CD3-NK1.1+、CD3+NK1.1+的占比水平;以及分离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后期细胞因子诱导培养DC细胞,检测其体外扩增情况,最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2)补肾回阳方的活性成分法分析:将补肾回阳方的浓缩液和标准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液质色谱串联分析,通过对比标准品和数据库来探索补肾回阳方中的活性成分。(3)新型小分子抗白血病细胞作用的:将分离得到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进行CCK-8药敏实验,筛选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的小分子。结果:(1)补肾回阳方对肾阳虚型小鼠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中药灌胃治疗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补肾回阳组小鼠的体重增长明显;外周血中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水平明显上升;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的CD3+、CD3-NK1.1+、CD3+NK1.1+的占比水平明显提高;经过补肾回阳方灌胃治疗的肾阳虚模型小鼠,由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经体外细胞因子诱导培养的DC细胞,细胞数量也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2)补肾回阳方的活性成分分析:结合标准品和数据库分析得到补肾回阳方中含有甘草苷、淫羊藿苷、次乌头碱三种物质,此外还得到与淫羊藿成分:异槲皮素、淫羊藿次苷II、淫羊藿苷A、淫羊藿次苷D2;炙甘草成分:甘草素、芹糖甘草苷、甘草黄酮C、甘草次酸;干姜成分:6-姜烯酚、6-姜辣素;肉桂成分:桂皮醛分子式和分子量一致的11种物质。(3)YWF-10、YHL-14、YWF-08、XY-24、XY-1、DS-7、DX-15小分子对THP-1、Jurkat、KG-1三种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其中YHL-14、YWF-08两种小分子对32D细胞的抑制作用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KG-1、THP-1的抑制作用有统计学差异(P<0.01),并且YWF-08对Jurkat细胞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P<0.001)。YWF-10、YWF-08、XY-24、XY-1、DS-7五种小分子对Jurkat细胞的抑制率远高于对其他细胞的抑制率;相比于对32D细胞的抑制率Jurkat细胞的抑制率也远大于对32D细胞的抑制率。结论:(1)补肾回阳方可以提升肾阳虚小鼠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可以提高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中的CD3+、CD3-NK1.1+、CD3+NK1.1+的占比水平,以及可以提高DC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数量,证明补肾回阳方对肾阳虚小鼠具有增强和恢复免疫的功效。(2)补肾回阳方中含有甘草苷、淫羊藿苷、次乌头碱三种物质,此外含有与异槲皮素、淫羊藿次苷II、淫羊藿苷A、淫羊藿次苷D2、甘草素、芹糖甘草苷、甘草黄酮C、甘草次酸、6-姜烯酚、6-姜辣素、桂皮醛分子式和分子量一致的物质11种,其中淫羊藿和炙甘草的活性成分最多,鉴于前人的研究和本研究结果在补肾回阳方对免疫的正向调节作用中淫羊藿和炙甘草发挥了要作用。(3)YWF-08、XY-24、XY-1、DS-7五种小分子对Jurkat细胞的抑制率远高于对其他细胞的抑制率;其中YHL-14、YWF-08两种小分子对32D细胞没有抑制作用,但对KG-1细胞和THP-1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郭婕[4](2020)在《黄芩苷介导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癌的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宫颈癌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以及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的特点,严重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宫颈癌的防治作为公共卫生问题已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在诸多治疗宫颈癌的疗法中,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在肿瘤治疗方面有着广阔前景的新型疗法,该疗法是一种联合光、光敏剂和组织中氧分子,通过光动力学反应选择性破坏病变组织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无创或微创治疗技术,具有对病变部位造成创伤和毒副作用小、定位精准、治疗时间短、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对于大多数组织而言,PDT作用深度均可满足治疗需求;而宫颈部位表浅,易暴露,局部给药和光照治疗均十分方便,从而使得PDT在治疗宫颈病变方面更具优势。此外,PDT在保留器官完整的前提下,还可行多次重复治疗,清除残余病变组织,对于彻底根治病变直径大于3cm和累及宫颈腺腔深度超过2.5cm的病变,更加突显治疗优势。同时,经PDT治疗后,女性的生育功能未受破坏,能满足年轻患者对保留生育能力的需求。PDT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使用理想的光敏剂。临床中已使用的前几代光敏剂由于其成分复杂,易受生物代谢影响,光敏损伤作用的程度不易控制,且多次使用会出现毒副作用和耐受性,因而限制了 PDT治疗作用的发挥。目前,新一代光敏剂正在研发之中,不少中药单体(如姜黄素、黄芩苷等)具有较好的光敏性。本团队前期开展了中药单体姜黄素介导PDT治疗宫颈癌的研究,证实了姜黄素介导PDT治疗宫颈癌具有一定的疗效。而黄芩苷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抗炎、抗肿瘤以及治疗相关妇科疾病等功效,因此我们猜想黄芩苷介导PDT治疗宫颈癌会有优于姜黄素的疗效,黄芩苷有望成为一种高效、低毒且具有多重抗肿瘤作用的新型光敏剂。因此,本实验拟采用黄芩苷介导PDT治疗宫颈癌,观察该疗法对肿瘤组织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抑瘤机制是否与促进癌细胞凋亡有关。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实验一:建立宫颈癌体外移植瘤模型,给予相应治疗,通过各组肿瘤体积的变化及抑瘤率的对比,观察黄芩苷介导PDT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同时初步筛选出黄芩苷的最佳作用浓度;通过HE染色,进一步从组织病理学改变观察该疗法的疗效。实验二:进一步探讨黄芩苷介导PDT治疗宫颈癌体外移植瘤的作用机制。通过建立体外移植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Bcl-2、Bax和Cyt-C蛋白的分布及表达情况;探讨黄芩苷介导PDT治疗宫颈癌体外移植瘤的相关凋亡机制是否与Bcl-2/Bax/Cyt-C凋亡途径有关。方法:1.黄芩苷介导光动力疗法对宫颈癌体外移植瘤的疗效观察将Hela细胞接种于BALB/c裸鼠背部皮下,制作宫颈癌体外移植瘤模型。造模成功后,将荷瘤小鼠随机均匀分为模型组、高浓度黄芩苷-PDT治疗组、中浓度黄芩苷-PDT治疗组、低浓度黄芩苷-PDT治疗组、姜黄素-PDT治疗组和PDT治疗组,每组12只。PDT治疗组:予肿瘤周围注射100μL生理盐水,6小时后瘤周注射硼砂缓冲液0.01mol/L 100μL,行PDT治疗,照射剂量80J/cm2(435nm波长,0.60A,0.54W,距离肿瘤表面3-5cm,照射2min28s)。;高、中、低浓度黄芩苷-PDT治疗组:分别以80μg/mL、60μg/mL、40μg/mL不同浓度的黄芩苷溶液代替生理盐水,其他同PDT治疗组;姜黄素-PDT治疗组:以50μmol/L的姜黄素溶液代替生理盐水,其他同PDT治疗组;模型组:以自然光照代替PDT治疗,其他同PDT治疗组。治疗1天后,各组随机取6只裸鼠取材制作石蜡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其余6只裸鼠分别于治疗第1、3、7、14天测量肿瘤体积,计算肿瘤体积抑制率,明确黄芩苷介导PDT治疗宫颈癌体外移植瘤疗效。2.黄芩苷介导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癌的作用机制研究将Hela细胞接种于BALB/c裸鼠背部皮下,制作宫颈癌体外移植瘤模型。造模成功后,将荷瘤小鼠随机均匀分为模型组、黄芩苷-PDT治疗组、PDT治疗组、姜黄素-PDT治疗组,每组12只。PDT治疗组:予肿瘤周围注射100μL生理盐水,6小时后瘤周注射硼砂缓冲液0.01mol/L 100μL,行PDT治疗,照射剂量80J/cm2(435nm波长,0.60A,0.54W,距离肿瘤表面3-5cm,照射2min28s);黄芩苷-PDT治疗组:以实验一筛选出的最优浓度的黄芩苷溶液(80μg/mL)代替生理盐水,其他同PDT治疗组;姜黄素-PDT治疗组:以50μmol/L的姜黄素溶液代替生理盐水,其他同PDT治疗组;模型组:以自然光照代替PDT治疗,其他同PDT治疗组。治疗1天后取材,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Bcl-2、Bax和Cyt-C蛋白的分布及表达情况;探讨黄芩苷介导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癌体外移植瘤的相关凋亡机制是否与Bcl-2/Bax/Cyt-C凋亡途径有关。结果:1.黄芩苷介导光动力疗法对宫颈癌体外移植瘤具有治疗作用,其中以高浓度黄芩苷(80μg/mL)疗效最佳,效果优于姜黄素介导光动力治疗组。1.1肿瘤体积变化结果模型组肿瘤体积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各治疗组肿瘤生长受到不同程度抑制,体积在治疗后1-3d保持不变或略减小,3d后体积逐渐增大;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第14天后,高浓度黄芩苷-PDT治疗组和姜黄素-PDT治疗组肿瘤体积均有极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治疗组肿瘤体积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PDT治疗组相比,治疗第14天后,高浓度黄芩苷-PDT治疗组肿瘤体积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治疗组肿瘤体积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1.2肿瘤体积抑制率变化结果给予治疗后1-3天,高浓度黄芩苷-PDT治疗组和姜黄素-PDT治疗组抑瘤率升高,且高浓度黄芩苷-PDT治疗组抑瘤效果显着,明显优于姜黄素-PDT治疗组,其余各治疗组抑瘤率均呈下降趋势;而治疗后7-14天,各组抑瘤率均呈下降趋势,但高浓度黄芩苷-PDT治疗组抑瘤率高于其余各组。1.3组织病理学结果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模型组肿瘤细胞成分相对单一,呈团巢状排列,细胞大小不等,边界不清,呈圆形或卵圆形,核浆比增大,染色质粗糙,核分裂像常见,偶见坏死。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各治疗组可见坏死灶,灶内细胞核固缩,胞浆嗜酸性变,坏死灶周围肿瘤组织细胞排列较稀疏,体积缩小,核分裂象较模型组减少,其中以高浓度黄芩苷-PDT治疗组最为明显,姜黄素-PDT治疗组比较明显。此外,高浓度黄芩苷-PDT治疗组治疗区域肿瘤组织坏死面积大于其余治疗组;而姜黄素-PDT治疗组肿瘤组织内可见出血现象。2.黄芩苷介导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癌体外移植瘤的相关凋亡机制与Bcl-2/Bax/Cyt-C凋亡途径有关。2.1免疫组化结果:Bcl-2、Bax和Cyt-C蛋白表达均分布于细胞胞质内,呈棕黄色。2.1.1 Bcl-2:治疗1天后,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PDT治疗组、姜黄素-PDT治疗组及PDT治疗组Bcl-2表达均极显着降低(P<0.01);与姜黄素-PDT治疗组相比,黄岑苷-PDT治疗组Bcl-2表达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2.1.2 Bax:治疗1天后,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PDT治疗组与姜黄素-PDT治疗组Bax表达极显着增加(P<0.01),PDT治疗组Bax表达显着增加(P<0.05);与姜黄素-PDT治疗组相比,黄芩苷-PDT治疗组Bax表达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2.1.3 Cyt-C:治疗1天后,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PDT治疗组、姜黄素-PDT治疗组及PDT治疗组Cyt-C表达均极显着增加(P<0.01);与姜黄素-PDT治疗组相比,黄芩苷-PDT治疗组Cyt-C表达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2.2 Western blot 结果:2.2.1 Bcl-2:治疗1天后,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PDT治疗组与姜黄素-PDT治疗组Bcl-2表达极显着降低(P<0.01),PDT治疗组Bcl-2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姜黄素-PDT治疗组相比,黄芩苷-PDT治疗组Bcl-2表达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2.2.2 Bax:治疗1天后,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PDT治疗组与姜黄素-PDT治疗组Bax表达极显着增加(P<0.01),PDT治疗组Bax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姜黄素-PDT治疗组相比,黄芩苷-PDT治疗组Bax表达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2.2.3 Cyt-C:治疗1天后,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PDT治疗组、姜黄素-PDT治疗组以及PDT治疗组的Cyt-C表达均极显着升高(P<0.01);与姜黄素-PDT治疗组相比,黄芩苷-PDT治疗组Cyt-C表达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黄芩苷介导光动力疗法对宫颈癌细胞可以发挥抑制作用,以高浓度黄芩苷介导光动力疗法为最佳,且其整体疗效优于姜黄素介导光动力疗法;2.黄芩苷介导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癌体外移植瘤发挥抑瘤作用可能与Bcl-2/Bax/Cyt-C相关凋亡通路有关。
邓莉[5](2018)在《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羊胎盘替代紫河车的抗肝纤维化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复方鳖甲软肝片处方中紫河车剔除或替代的药效学研究,以及单味羊胎盘与紫河车免疫调节功能的一致性评价,以期解决由紫河车资源短缺及使用受限所造成的复方鳖甲软肝片生产制约等问题,同时也为其它含有来源困难或濒危中药材的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细胞学角度及整体动物层面对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的剔除及替代进行研究,并从免疫学角度对单味羊胎盘与紫河车的药效一致性进行评价。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1.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或替代的初步细胞学研究取雄性SD大鼠制备对应组别的含药血清备用。将制备好的含药血清加入培养好的肝星状细胞(HSC-T6)体系中,24h后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2.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或替代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将KM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羊胎盘0.5:1、1:1、2:1及4:1替代紫河车各剂量组(0.8436,0.8745,0.9510,1.1193g/kg),复方鳖甲软肝片中不含紫河车剂量组(0.7662g/kg),原复方鳖甲软肝片剂量组(0.8590g/kg),联苯双酯剂量组(0.2g/kg)。除阴性及模型对照组ig等容量0.5%CMC-Na溶液外,其余各组均ig对应剂量的供试品溶液,每天1次,连续14d。于末次给药2h后,除阴性对照组小鼠ip等容量大豆油外,其余各组小鼠均ip 0.1%CCl4大豆油溶液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结束,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生化、脂质过氧化及肝组织病理学等指标的变化。3.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或替代对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阴性对照组和造模组,除阴性对照组皮下注射(sc)等容量大豆油外,造模组sc 40%CCl4大豆油溶液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每周2次,连续6周。造模结束后,除阴性对照组外,对存活下来的造模组大鼠进行重新分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羊胎盘0.5:1、1:1、2:1及4:1替代紫河车各剂量组(0.5840,0.6054,0.6584,0.7749 g/kg),复方鳖甲软肝片中不含紫河车剂量组(0.5305g/kg),原复方鳖甲软肝片剂量组(0.5947g/kg),秋水仙碱剂量组(0.1mg/kg)。从第7周开始,除阴性及模型对照组ig 0.5%CMC-Na溶液外,其余各组均ig对应剂量的供试药物直至第12周结束。给药结束,检测大鼠肝脾指数、血清生化、羟脯氨酸(Hyp)、脂质过氧化及肝纤四项(HA、LN、PC-III及C-IV)等含量变化;观察各组大鼠相同部位肝组织HE和Masson染色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法考察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变化。剩余肝组织用于后续机制研究。4.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羊胎盘替代紫河车对肝纤维化大鼠作用机制研究在上述试验结果基础上,首先用Elisa法检测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炎症介质因子(IL-6、IL-1β及TNF-α)、促肝纤维化因子(CTGF、PDGF-α)变化,再以RT-PCR法检测与肝纤维化相关的I型胶原(Col-I)、III型胶原(Col-III)、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相关因子mRNA表达,Western-blot法定量检测与肝纤维化相关Smad2/3、p-Smad2/3、Akt及p-Akt的表达,初步探索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羊胎盘替代紫河车对肝纤维化可能的作用机制。5.单味羊胎盘与紫河车的免疫调节一致性评价(1)将KM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羊胎盘1.46,0.73,0.37g/kg剂量组,紫河车1.46,0.73,0.37g/kg剂量组。除阴性对照组ig等容量0.5%CMC-Na溶液外,其余各组小鼠均ig对应剂量的供试品溶液,每天2次,连续7d。给药结束,除阴性对照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外,剩余各组小鼠均尾静脉注射稀释后的印度墨汁,取注射后1min及10min小鼠眼底静脉丛血,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小鼠血液光密度值,分析各组小鼠的廓清及吞噬指数变化,观察供试药品对小鼠碳粒廓清功能的影响。(2)在上述同样的动物分组及给药条件下,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致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模型,观察单味羊胎盘与紫河车对各组小鼠耳肿胀度及肿胀率的变化。根据上述试验结果,从免疫学角度初步评价单味羊胎盘对紫河车的可替代性。结果:1.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或替代的初步细胞学研究血清药理学试验结果表明,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及用羊胎盘替代后,其大鼠含药血清对HSC-T6细胞的抑制率逐渐上升,呈浓度依赖性。其中,以10%含药血清的细胞抑制率较高。与原复方比较,剔除紫河车后的复方鳖甲软肝片对HSC-T6细胞的抑制率和凋亡率明显下降,而复方鳖甲软肝片中以羊胎盘0.5:1或1:1替代紫河车后对HSC-T6细胞的抑制率及凋亡率则显着升高。2.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或替代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复方鳖甲软肝片中不含紫河车剂量组在保肝降酶、抗脂质过氧化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善程度上与原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比较均有所减弱。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羊胎盘替代紫河车各剂量组小鼠的肝脾指数、血清中AST、ALT、T-Bil、ALP及MDA水平降低,ALB、TP、SOD及GSH-Px含量升高,肝细胞水肿、气球样变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P<0.01或0.05),显示出明显的肝保护作用;与原复方比较,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羊胎盘0.5:1及1:1替代紫河车的小鼠肝保护作用呈增强趋势。3.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或替代对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后大鼠的肝脾指数、血清中AST、ALT、T-Bil、ALP、MDA、LN及C-IV水平降低,ALB及SOD含量升高,肝纤维化面积及α-SMA免疫组化阳性表达面积均减少(P<0.01或0.05),显示一定的抗肝纤维化活性;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用羊胎盘0.5:1替代紫河车后大鼠肝脾指数、血清中AST、ALT、T-Bil、GLO、ALP、Hyp、MDA及肝纤四项(HA、LN、PC-III和C-IV)水平降低,ALB、TP、SOD及GSH含量升高,肝细胞炎性细胞浸润、肝纤维化面积及α-SMA免疫组化阳性表达面积减少(P<0.01或0.05),肝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改善,表现出显着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与原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比较,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后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呈减弱的趋势;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用羊胎盘0.5:1替代紫河车后大鼠的抗肝纤化活性有一定程度的增强。4.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羊胎盘替代紫河车对肝纤维化大鼠作用机制研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羊胎盘0.5:1替代紫河车剂量组大鼠肝组织中IL-6、IL-1β、TNF-α、CTGF及PDGF-α含量降低,肝组织中MMP-1 mRNA表达升高,Col-I、Col-III、α-SMA、TGF-β、MMP-2及TIMP-1 mRNA表达降低,肝组织中Smad2/3、p-Smad2/3、Akt及p-Akt蛋白相对表达下调(P<0.01或0.05);与原复方鳖甲软肝片组比较,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羊胎盘0.5:1替代紫河车剂量组肝组织中p-Smad2/3及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表明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用羊胎盘0.5:1替代紫河车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仍是通过抑制炎症相关因子及促纤维化因子表达,降低胶原含量,调节肝组织MMPs和TIMPs平衡,抑制HSCs活化及增殖,通过抑制TGF-β/Smad2/3及Akt信号通路表达,最终逆转肝纤维化进程。5.单味羊胎盘与紫河车的免疫调节一致性评价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单味羊胎盘1.46及0.37g/kg剂量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廓清及吞噬指数显着提高,小鼠耳肿胀度及耳肿胀率显着下降(P<0.01或0.05),单味紫河车仅0.37g/kg剂量组小鼠的耳肿胀度及耳肿胀率下降显着(P<0.01或0.05)。结果表明,单味羊胎盘可能具有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且略强于单味紫河车。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在抑制HSC-T6细胞增殖、抗小鼠急性肝损伤和大鼠肝纤维化等方面,剔除处方中紫河车后的复方鳖甲软肝片略弱于原复方,而用羊胎盘替代紫河车后的复方鳖甲软肝片则明显优于原复方,其替代比例以0.5:1(羊胎盘:紫河车)为佳。另外,单味羊胎盘在增强小鼠免疫功能方面与紫河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上述研究结果为紫河车新的中药材代用品——羊胎盘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吴迪[6](2017)在《紫河车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指出紫河车(PlacentaHominis)是经过加工过后的人体胎盘,又称为胞衣等。紫河车的药用历史可以追述有几百年,且其使用于当下在不停的发展中,古今使用史均证明其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正因为如此,加上作为中药材紫河车来源的特殊性,近年来其市场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不少非法分子用猪、牛、羊来源的胎盘充当紫河车,同时还有掺假及炮制不当所导致的盐、淀粉、糖、重金属含量过高,血液清洗不彻底,还有来自于携带病毒产妇的胎盘等现象,给市场和患者带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而现行标准只有简单的性状描述,完全达不到甄别优劣的目的。因此有必要进行对其质量标准进行全面的提高。本文对15批紫河车分别进行了性状、鉴别(显微、薄层、HPLC、SDS-PAGE)、检查(水分、总灰分、猪牛羊掺伪、病毒、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测定(总氮量、孕酮、人绒毛促性腺激素)研究,实验研究表明,显微鉴别、薄层鉴别、HPLC鉴别和SDS-PAGE鉴别都未能有效显示正品紫河车和常见猪胎盘、牛胎盘、羊胎盘伪品的区别。而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紫河车进行定性鉴别,并采用对照药材作为随行对照,结果证明,紫河车正品和常见猪胎盘、牛胎盘、羊胎盘伪品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区分,且重现性较好,因此将其列入标准草案;分别采用酶标法检查乙肝病毒、酶联免疫法检查艾滋病毒抗体和甲肝抗体,其结果都能够正常反应所检紫河车药材的真实情况。同时根据实验所测数据,也对水分、总灰分以及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等四项常规检查项进行了标准拟定。在采用微粒子酶促化学发光法对紫河车药材中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孕酮的含量测定研究中结果显示,此法所测得紫河车中的βhCG水平乘次不齐,且不稳定,所以此项测定不适用于建立标准。相比较而言,使用同样的检测方法对紫河车中成分稳定的孕酮进行测定研究时发现,其在药材中的含量相对稳定,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以列入标准。
王星[7](2014)在《“辛行苦泄”多尺度表达活血化瘀功效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药药性理论在中医辨证论治、遣药组方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是在高度抽象与宏观描述层次上表达中药的作用性质,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中药药性本质及其与功效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知和阐述,有助于发挥其在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临床安全用药等方面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以活血化瘀功效为研究范畴,以活血化瘀中药最具特征的辛、苦味药性为切入点,以辛、苦味最基本的功能“辛行苦泄”为研究对象,以入心、肝经(血分)的中药为研究载体,以“辛行”(辛味行血功效)、“苦泄”(苦味逐瘀功效)味效关系为研究内容,利用分子模拟、分子生物学及数据挖掘等技术,从中药化学成分基础及其作用靶点方面开展活血化瘀功效“辛行苦泄”味效发生关系研究。在成分、组分和饮片等不同尺度下对辛、苦口尝味、功能味及味效发生关系进行研究,探讨以现代科学技术语言揭示中药五味理论科学内涵的思路和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活血化瘀功效“辛行苦泄”相关靶点辨识研究本文将活血化瘀功效“辛行苦泄”靶点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口尝味靶点,包括辛、苦味觉受体。第二类为活血化瘀功效靶点。该类靶点的辨识通过以下步骤完成:首先构建数据归一化的中药药性-功效-药理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计算与“辛味-行血、苦味-逐疲”相关的药理作用,通过检索DrugBank等数据库中相应药理作用的作用靶点,以此确认“辛味-行血、苦味-逐瘀”相关的功能靶点。研究结果发现,苦味受体共25个,均为T2Rs家族;辛味常见受体有6个,分别为TRPV1、TRPV2、TRPV3、TRPV4、TRPA1、TRPM8;与活血化瘀功效“辛行血、苦逐疲”相关靶点有20个,分别涉及到舒张血管(如Ca2+通道、蛋白激酶C、NOS、ACE、AT1、ETa、ETb、ECE-1 等靶点)、调节血脂(如 HMG-CoA还原酶、NPC1L1,PPAR-α,LXR、CETP、CYP7A1等靶点)、抗血小板聚集(如TxA2受体、PAF受体、P2Y12受体、GP II b/Ⅲa受体等靶点)、兴奋心脏(如Na+-K+-ATP酶、磷酸二脂酶Ⅲ等靶点)、抗凝血(如Thrombin、PAR1受体等靶点)、抗炎(如PDE4A、A2B、COX2等靶点)等相关药理作用。发现活血化瘀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血液、血管壁以及心脏三个层次的影响,为下一步研究活血化瘀功效“辛行苦泄”物质基础奠定基础。2、活血化瘀功效“辛行苦泄”物质基础辨识研究本部分内容是在活血化瘀功效“辛行苦泄”相关靶点辨识基础上,利用药效团、分子对接、同源建模、虚拟筛选等分子模拟技术,结合细胞层次上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对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进行筛选,辨识中药有效成分族群及其作用靶点。本部分利用基于配体的药效团模型构建技术建立了两个辛味受体(TRPV1和TRPM8)、四个苦味受体(T2R1、T2R10、T2R14和T2R46)以及20个“辛行血、苦逐瘀”相关靶点(NOS、ETa、ETb、ECE-1、AT1、AA1R、PAR1、Thrombin、PDE4A、A2B、HMGCoAR、P2Y12、LXR-alpha、CEPT、NPC1L1、Na+-K+-ATPase、PDE3A、PAF receptor、TXA2synthase 和 TXA2PGH2)的 HipHop 药效团模型;利用同源模建方法构建了 AT1、ETa和ETb三个受体的三维蛋白结构模型;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构建了AT1、Thrombin、ECE-1、HMG-CoA还原酶、NOS、Histamine H1、ETa 和 ETb 八个靶点的对接模型。利用以上分子模型对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TCMD2009)进行虚拟筛选,共命中15588个中药化合物。以命中化合物为检索条目,整合成分的作用靶点、药理作用、成分所在的中药、中药药性与功效等信息,构建中药化学成分作用靶点数据库。为了验证虚拟筛选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将基于分子模拟的虚拟筛选和基于细胞水平的高通量筛选结果进行比对,采用该两种方法分别对一个包含有144个中药单体成分的数据库进行筛选。以AT1受体拮抗剂筛选为例,对比结果发现基于高通量筛选发现2个AT1受体拮抗剂,其IC50活性测定值均在10uM以下;基于虚拟筛选得到9个潜在的具有AT1受体拮抗活性成分,包含了基于高通量筛选发现的2个AT1受体拮抗剂,有效成分辨识指数为16,表明基于虚拟筛选的中药有效成分发现效率是基于随机筛选的16倍,与高通量筛选方法相比较具有效率高、成本低、速度快等优势。虚拟筛选结果发现,TRPV1激动剂药效团模型命中活性化合物所在中药的60.11%为辛味中药,TRPM8激动剂药效团模型命中活性化合物所在中药的62.28%为辛味中药,T2R1、T2R10、T2R14和T2R46激动剂药效团模型命中活性成分所在中药71.84%为苦味中药。表明TRPV1、TRPM8激动剂模型对辛味中药有一定的富集作用,T2Rs激动剂模型对苦味中药有一定的富集作用。“辛行血、苦逐瘀”相关靶点药效团模型命中的成分中有一部分成分已被细胞水平上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证实为相应靶点调节剂(激动剂或抑制剂);一部分成分被文献证实为相应靶点的激活或抑制成分,与预测结果相同;一部分成分被文献报道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改善血流动力学、扩张冠状动脉、降血脂、改善微循环等药理作用,与成分所在中药的功效相一致,从一定程度上佐证了虚拟筛选结果的可靠性。为中药有效成分族群的发现及作用机理解析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探讨活血化瘀功效“辛行苦泄”多尺度味效发生关系提供数据基础。3、“辛行苦泄”多尺度味效发生关系研究在活血化瘀功效“辛行苦泄”物质基础辨识基础上,从三个角度研究活血化瘀功效“辛行苦泄”味效发生关系。第一个角度为口尝味,即中药成分作用于味觉受体呈现出的辛、苦味。第二个角度为功能味,即中药成分作用于体内功能靶点体现出的行血、逐瘀功效。第三个角度为中药物质基础的多尺度研究,即从中药的成分、组分、饮片三个层次研究活血化瘀功效“辛行苦泄”味效发生关系。在中药成分作用靶点数据库基础上,通过整理中药成分同时作用的辛、苦口尝靶点和功能靶点,靶点涉及的药理作用,药理作用相关的功效,以此探讨中药口尝味与功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317个中药化学成分作用于TRPV1呈现辛味觉的同时,也作用于体内AT1、HMGCoA、PDE3A、PAFR等功能受体,发挥血管舒张、降低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液粘度、抗血小板聚集、兴奋心脏等药理作用,体现了“辛能行血”的中医功效。1536个中药化学成分作用于T2R1、T2R10、T2R14和T2R46受体呈现苦味的同时,也作用于体内Thrombin、AT1、PAFR、TXA2-synthase等功能受体,发挥抗凝血、舒张血管、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体现了苦味逐瘀(疏泄)的中医功效。通过对辛、苦口尝味与功能靶点专属性分析发现辛味成分与调节血脂、兴奋心脏、抗血小板聚集、舒张血管等药理相关;苦味成分与抗凝血、抗炎、抗菌、抗癌等药理作用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辛、苦味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宏观趋势,体现了活血化瘀中药的辛、苦口尝味与功能味在宏观作用趋势上是一致的。不同尺度下中药辛、苦口尝味与功效之间的关系研究,是在中药化学成分作用靶点数据库及文献挖掘的基础上,从中药多成分作用多靶点,到中药提取物的药理作用,最终到中药饮片的功效,探讨药性在成分、组分、饮片等多尺度下与功效的关系。以丹参为例,研究结果发现丹酚酸B、丹酚酸A等丹参酚酸类成分作用于T2R1、T2R10等苦味受体呈现苦味的同时,又作用于体内Thrombin、AT1、PAFR等受体,发挥抗凝血、血管舒张、降低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文献挖掘发现丹参酚酸类提取物口尝苦味,具有抗凝血,抗炎,抗氧化,抗血栓,保护内皮细胞等药理作用。《中国药典》(2010版)记载丹参饮片味苦,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因此,从丹参药材的多尺度分析发现五味药性在成分、组分、饮片等不同物质层次上具有继承性、加和性和自相似性。中药发挥功效是其所含化学成分作用于多靶点、多通路而产生的整体效果,探讨中药多成分作用于多靶点与其整体功效之间的关系对于解析中药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提出中药作用靶标谱的概念,以此研究中药作用靶标与功效之间的谱效关系。中药作用靶标谱效关系是通过分子模拟技术预测中药有效成分作用的潜在靶标,建立中药成分作用靶标谱,从分子水平(微观)去阐释中药多成分与中药功效(宏观)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丹参、红花药材多种成分作用靶标谱发现,丹参、红花药材均具有抗血栓作用,但在不同环节的作用程度不同。辛味红花侧重于调节血脂、强心和抗血小板聚集,而苦味丹参侧重于抗凝血、抗菌和抗癌等作用,结果表明基于中药作用靶标谱效关系能较好地解释不同中药作用机理的差异。综上,本文对活血化瘀功效靶点辨识、物质基础及作用靶点的发现到多尺度“辛行苦泄”味效发生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独特的中药辛、苦药性与活血化瘀功效关系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揭示中药五味理论科学内涵,以及在药性理论指导下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穆凌霄[8](2011)在《嘧肽霉素结构测定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嘧肽霉素是我校自主研发的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优点,可以防治多种农作物病毒病害和真菌病害,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本文以生物活性为检测手段,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获得了嘧肽霉素中两种抗真菌物质的纯品组分1和组分2,一种抗细菌物质的纯品组分3,和一种抗病毒物质的粗品组分4;通过波谱法对组分1和组分2进行了结构解析;开发了组分1和组分3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组分1的抗真菌机理和组分3的抗病毒机理,结果如下:1.组分1以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为指示菌分离而得。嘧肽霉素发酵液经离心得上清,草酸酸化预处理充分去除蛋白质等杂质,依次经过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吸附,50%甲醇洗脱;TOSOH SP650M离子交换柱吸附,0-1mol/L NaCl梯度洗脱;Daisogel ODS-B反相柱纯化,20%甲醇作为流动相,冻干得纯品。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试验最终得到了组分1的分子式为C12H13N5O4,并推测了其结构式。这是首次获得嘧肽霉素抗真菌组分的纯品和结构式。2.组分2同样以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为分离指示菌,经过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后的活性馏分用硅胶柱层析进行进一步分离,氯仿:正丁醇:甲醇:醋酸=42:2:4:2作为流动相,并用Sephadex LH-20以20%甲醇作为流动相做最后的纯化,可得到纯品。质谱检测表明组分2的分子量是244。质谱、核磁、紫外等多种试验结果表明组分2可能是组分1合成过程的中间体,也可能是组分1由于发酵时间过度或其它原因发生降解的产物。3.组分3以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作为指示菌分离得到。预处理后的发酵液先后经过大孔吸附树脂Diaion HP20和离子交换树脂SK1B去除杂质后,用732阳离子交换树脂配合0.1-0.5 mol/L氨水梯度洗脱进行浓缩分离,最后依次通过HW40和LH-20分子筛层析柱纯化,得到分子量为574的纯品。4.组分4具有抗TMV活性,通过枯斑抑制试验分离。嘧肽霉素发酵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用50%丙酮洗脱并浓缩蒸干之后用ODS-BP反相柱分离,0-100%甲醇梯度洗脱,得到组分4粗品。5.开发了嘧肽霉素组分1的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最佳色谱条件为:色谱柱选用DIKMA DiamonsilⅡC18柱(200mm×4.6mm,φ5μm);检测波长为278nm;流动相为20%甲醇水溶液,柱温为30℃。此色谱条件下组分1保留时间约10.2min,此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高,通过此方法测得的嘧肽霉素发酵液中抗真菌组分含量为4.11μg/mL。组分2的性质与组分1相近,可以采用同样的分离条件进行分离。6.明确了组分3的色谱分离条件:色谱柱选用DIKMA DiamonsilⅡC18柱(200mm×4.6mm,Φ5μm检测波长为230nm;流动相采用30mmol/L磷酸盐缓冲液,含有10mmol/L辛烷磺酸钠,pH=3。柱温为30℃。此方法可以进一步验证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7.抗菌谱测试表明组分1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等16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菌效果。组分1的抑菌防病机理研究表明:组分1能够显着抑制赤星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并导致菌丝和孢子萌发后的芽管明显畸形,但杀菌作用很弱或基本无杀菌效果。组分1能导致菌丝体内电解质泄漏,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含量降低,菌丝内和培养液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升高,证明其对病菌细胞膜有一定破坏作用。与此同时,组分1还可显着抑制菌丝体内可溶性蛋白的含量。8.在嘧肽霉素各组分针对烟草花叶病毒的防效试验中,组分4在心叶烟上对TMV的防治效果最好,枯斑抑制率达100%,组分3次之,枯斑抑制率为74.9%,而组分1和组分2没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当测试四种组分对普通烟的治疗效果时,组分4的治疗效果最好,防效达到62.8%,组分3次之,为49.8%。组分1也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为18.3%。组分2对TMV在系统寄主普通烟NC89上没有治疗作用。抗病毒机理研究表明,嘧肽霉素组分可以在体外直接作用于病毒粒子,使其丧失侵染能力,从而保护心叶烟免受TMV的侵染。生物学方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法以及ELISA测定结果均表明,嘧肽霉素组分3处理后烟草植株体内的病毒浓度均显着降低,这说明组分3能够降低植株体内的病毒浓度,充分说明嘧肽霉素对病毒的复制和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TMV RNA在烟草中蓄积量测定结果表明组分3可以在TMV侵入寄主早期抑制其基因组RNA的复制。
于鲁志[9](2010)在《甲流感Ⅰ号方对流感家兔模型血清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人工复制流感家兔动物模型,探讨甲流感Ⅰ号方对流感家兔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TNF-α、IFN-γ及IL-4)的影响,从而阐明其治疗流感的作用机理,为甲流感Ⅰ号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甲流感Ⅰ号方组、奥司他韦组,每组6只,以甲型H3N1流感病毒兔肺适应株以滴鼻感染家兔建立流感模型,予相应药物干预,观察记录家兔一般情况及体温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家兔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TNF-α、IFN-γ及IL-4)的含量。相关实验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感染流感病毒家兔一般情况、体温及细胞因子含量改变提示流感模型复制成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家兔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TNF-α、IFN-γ及IL-4)的含量水平失衡。在对家兔模型的体温及细胞因子含量比例失衡影响的作用结果来看,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综合比较,甲流感Ⅰ号方组体温恢复正常的速度最快,奥司他韦组细胞因子水平失衡纠正最为显着。结论:甲流感1号方能够有效、迅速缓解流感病毒感染家兔的发热症状,并且具有一定干预调节相关细胞因子失衡的作用,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
庞佶[10](2009)在《抗流感病毒天然产物的筛选及其抗病毒活性的评价》文中提出流感病毒在病毒学分类上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根据病毒粒核蛋白(NP)和膜蛋白(MP)抗原特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抗原的(H和N)结构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血凝素有15个亚型(H1~15),神经氨酸酶9个亚型(N1~9)。流感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但所造成的总死亡人数是相当可观的。而且由于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尤其HA蛋白的抗原性,能经常不断的发生变异,这不仅给疫苗的制备增加了难度,更主要的是能很快使疫苗免疫接种效果下降,甚至无效;同时它与其它病毒性疾病一样,到目前为止还未找到理想的防治药物。因此,流感病毒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筛选具有抗流感病毒作用的样品,并从中选择抑制效果显着的天然产物样品分离其有效组分,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分离提取有效成分,以开发有效、特异的防治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奠定实验基础。首先在细胞病变抑制实验的基础上,结合CPE观察指标、MTT和血凝实验结果3种评价方法,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的多种环节筛选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方法。采用上述方法检测了160种中药和复方的样品的3种作用方式(对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对病毒吸附的抑制作用和对病毒核酸复制的抑制作用),获得了抗流感病毒A/PR/8/34(H1N1)效果较好的提取物21种,其中鸡血藤样品水提物的IC50为74.5μg/mL,TI为13.3,将其做为下一步研究的对象。采用体内、外两种方法对鸡血藤样品水提物体抗流感A/PR/8/34H1N1病毒效果进行评价。体外实验包括对3种流感病毒:A/PR/8/34(H1N1)、A/京科/12/64(H3N2)、B/京科/1/87体外细胞实验、直接血凝实验和鸡胚增殖实验3个部分。其实验结果显示,鸡血藤样品对3种流感病毒在细胞水平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鸡血藤在直接血凝实验和抑制鸡胚增殖实验的结果中表现出对A/PR/8/34(H1N1)病毒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结果显示:昆明小鼠口服鸡血藤水提物的LD50为800.49±38.75mg/kg;并在A/PR/8/34(H1N1)病毒小鼠病毒性肺炎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灌注鸡血藤样品水提物,能够明显降低小鼠的5d和9d死亡率、感染病毒小鼠肺组织的病毒滴度和小鼠肺病理切片坏死和浸润的级别并可抑制A/PR/8/34(H1N1)病毒核酸在小鼠肺组织的复制。说明鸡血藤能明显延长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保护感染病毒的肺组织。从体外细胞水平的抗病毒作用环节、抗流感病毒A/PR/8/34(H1N1)侵染后的RNA复制、免疫作用(体内免疫器官和体外免疫细胞测定)等三个水平初步探讨了鸡血藤样品水提物体外抗流感病毒A/PR/8/34(H1N1)的机制。细胞水平显示:鸡血藤样品对流感病毒A/PR/8/34(H1N1)有较好的灭活作用;RT-PCR结果显示:鸡血藤样品能明显抑制侵染细胞后流感病毒A/PR/8/34(H1N1)RNA的复制;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和体外免疫细胞测定结果显示:鸡血藤样品可提高小鼠的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指数;有直接促进T、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并且对ConA和LP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探明鸡血藤样品抗流感A/PR/8/34(H1N1)病毒有效组分,我们以抗A/PR/8/34(H1N1)病毒药效学活性为指标进行了初步的分离。采用热水浸提、聚酰胺柱层析分离的方法,获得了不同组分,并通过体外药效学活性评价。结果显示,鸡血藤水提物的50%-70%乙醇聚酰胺分离部位,体外抗病毒实验证明了其对A/PR/8/34(H1N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10.0μg/mL,说明乙醇洗脱提纯物中有效成分比较集中。经初步化学分析,该提纯物经一系列化学反应检测呈阳性,可确定其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核磁共振检测其1H谱、13C谱,结合谱库检索表明,主要的成分为黄酮类,其总回收率为83.56%,TI为15.17。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一种快速、可靠的筛选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方法,并对160种样品进行筛选,获得21种对A/PR/8/34(H1N1)病毒有不同抑制作用的样品。其中鸡血藤样品对3种流感病毒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2.鸡血藤提取物对A/PR/8/34(H1N1)病毒在体内和体外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3.鸡血藤提取物抗A/PR/8/34(H1N1)病毒机制与其直接灭活A/PR/8/34(H1N1)病毒,抑制A/PR/8/34(H1N1)病毒复制和增加免疫功能等综合作用有关。4初步确定.鸡血藤提取物中抗A/PR/8/34(H1N1)病毒有效组分为黄酮类物质。
二、紫河车中抗病毒活性成分分离、克隆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河车中抗病毒活性成分分离、克隆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桂药生精胶囊对不育症大鼠睾丸组织Bcl-2/Bax、Caspase-9/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
1.3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模型制备与分组 |
2.2 干预治疗 |
2.3 标本采集 |
3 检测指标 |
3.1 精子参数检测 |
3.2 睾丸组织处理 |
3.3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
3.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
4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1 大鼠睾丸病理学观察 |
2 大鼠体质量 |
3 大鼠睾丸及附睾质量 |
4 大鼠精子参数 |
5 大鼠睾丸组织Bcl-2的表达情况 |
6 大鼠睾丸组织Bax的表达情况 |
7 大鼠睾丸组织Caspase-9的表达情况 |
8 大鼠睾丸组织Caspase-3的表达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不育症的认识 |
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 治疗方法 |
2 中医对不育症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2.3 环磷酰胺对中医证候模型的影响 |
3 不育症与Bcl-2/Bax、Caspase-9/3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探讨 |
4 睾丸组织对精子发育的影响 |
5 桂药生精胶囊的组成与功效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黄蛭益肾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黄蛭益肾胶囊处方组成、功效适应症和现行标准 |
1.1 组成分析 |
1.2 功效及适应症 |
1.3 现行标准分析 |
2. 处方各药味的研究进展 |
2.1 黄芪 |
2.2 水蛭 |
2.3 枸杞子 |
2.4 山药 |
2.5 薏苡仁 |
2.6 玄参 |
2.7 北沙参 |
2.8 墨旱莲 |
2.9 牛膝 |
2.10 车前子 |
2.11 紫河车 |
2.12 杜仲 |
2.13 三七 |
2.14 益母草 |
2.15 蝉蜕 |
3. 处方药味的现行标准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黄蛭益肾胶囊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黄蛭益肾胶囊的定性鉴别研究 |
1 名称 |
2 处方和制法 |
3 性状 |
4 鉴别 |
第二节 黄蛭益肾胶囊一般检查项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装量差异 |
3 崩解时限 |
4 水分测定 |
5 浸出物 |
6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 |
第三节 黄蛭益肾胶囊含量测定研究 |
1 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 |
2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
3 孕酮的含量测定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黄蛭益肾胶囊的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色谱条件 |
3 溶液的制备 |
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 对照药材溶液制备 |
3.3 对照品混合溶液的制备 |
4 色谱系统考察 |
4.1 流动相条件的选择 |
4.2 检测波长的选择 |
4.3 色谱柱的选择 |
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条件的选择 |
5.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5.2 超声时间的选择 |
6 方法学考察 |
6.1 精密度试验 |
6.2 重复性试验 |
6.3 稳定性试验 |
6.4 耐用性试验 |
7 标准图谱的建立 |
8 指纹图谱共有峰的药味归属 |
8.1 色谱条件 |
8.2 溶液的制备 |
8.3 结果 |
9 HPLC-Q-TOF对共有峰定性分析 |
9.1 色谱条件 |
9.2 质谱条件 |
9.3 溶液的制备 |
9.4 结果与分析 |
9.5 共有峰成分裂解规律总结 |
10 黄蛭益肾胶囊指纹图谱化学模式分析 |
10.1 聚类分析(HCA) |
10.2 主成分分析(PCA) |
10.3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 |
11.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一 拟修订黄蛭益肾胶囊质量标准草案黄蛭益肾胶囊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补肾回阳方对肾阳虚小鼠免疫系统的调控及活性单体解析和天然化合物抗白血病模型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白血病概述 |
1.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1.1.2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1.1.3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
1.1.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1.1.5 AML和 CML中的白血病干细胞 |
1.2 免疫细胞概述 |
1.2.1 T淋巴细胞概述 |
1.2.2 B淋巴细胞概述 |
1.2.3 自然杀伤细胞概述 |
1.2.4 NKT细胞概述 |
1.2.5 树突状细胞概述 |
1.3 中药与免疫概述 |
1.4 补肾回阳方的介绍 |
1.5 肾虚型小鼠模型概述 |
1.6 新型小分子介绍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细胞 |
2.1.3 试剂和化学药品 |
2.1.4 实验仪器 |
2.1.5 相关实验试剂的配制 |
2.1.5.1 磷酸盐缓冲液(PBS)的配制 |
2.1.5.2 ACK裂红液的配制 |
2.1.5.3 补肾回阳方的熬制与药液浓缩 |
2.1.5.4 细胞因子的配制与储存 |
2.1.5.5 其他化学试剂的配制 |
2.1.6 中药标准品配制 |
2.1.7 细胞完全培养基的配制 |
2.2 实验技术路线 |
2.3 动物实验 |
2.3.1 小鼠肾阳虚模型的建立 |
2.3.2 小鼠体征变化的记录 |
2.3.3 小鼠外周血的采集 |
2.3.4 小鼠外周血血常规的测定 |
2.3.5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流式检测 |
2.3.6 补肾回阳方给药 |
2.3.7 补肾回阳方治疗后样本的采集与检测 |
2.3.7.1 摘眼球采血 |
2.3.7.2 血细胞分析 |
2.3.7.3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
2.3.7.4 心脏采血 |
2.3.7.5 脾细胞和骨髓细胞的制备 |
2.3.7.6 脾细胞和骨髓细胞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
2.3.8 DC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 |
2.3.8.1 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 |
2.3.8.2 体外细胞因子诱导培养DC |
2.3.8.3 DC细胞的流式鉴定 |
2.4 补肾回阳方物质分析 |
2.4.1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2.4.2 质谱条件 |
2.5 新型小分子抗白细胞细胞的筛选 |
2.5.1 白血病细胞细胞系复苏 |
2.5.2 小分子的作用浓度 |
2.6 数据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肾阳虚模型小鼠的鉴定 |
3.1.1 造模后小鼠形态的变化 |
3.1.2 外周血血常规的变化 |
3.1.3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
3.1.4 结论 |
3.2 补肾回阳方对肾阳虚小鼠模型的影响 |
3.2.1 补肾回阳方灌胃后小鼠体重的变化 |
3.2.2 补肾回阳方对小鼠外周血血象的影响 |
3.2.3 补肾回阳方对小鼠CD3~+细胞占比的影响 |
3.2.4 补肾回阳方对肾阳虚小鼠CD3-NK1.1~+细胞占比的影响 |
3.2.5 补肾回阳方对小鼠CD3+NK1.1+细胞占比的影响 |
3.2.6 补肾回阳方治疗后DC细胞的数量变化 |
3.2.7 结论 |
3.3 补肾回阳方的高效液相色谱实验结果 |
3.3.1 补肾回阳方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3.3.2 补肾回阳方与标准品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对比。 |
3.4 补肾回阳方液质色谱联用仪分析 |
3.4.1 淫羊藿成分分析 |
3.4.2 炙甘草成分分析 |
3.4.3 干姜成分分析 |
3.4.4 肉桂成分分析 |
3.4.5 结论 |
3.5 抗白血病细胞小分子的筛选 |
3.5.1 小分子对32D细胞48小时抑制率检测 |
3.5.2 小分子对KG-1细胞48小时抑制率检测 |
3.5.3 小分子对THP-1细胞48小时抑制率检测 |
3.5.4 小分子对Jurkat细胞48 小时抑制率检测。 |
3.5.5 结论 |
第四章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4)黄芩苷介导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癌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
1 宫颈癌防治研究 |
1.1 中医学对宫颈癌的认识 |
1.2 西医学对宫颈癌的认识 |
1.3 宫颈癌主要防治方法 |
1.4 宫颈癌防治现状分析 |
2 光动力疗法研究 |
2.1 光动力疗法概述 |
2.2 光动力疗法的原理及特点 |
2.3 光动力疗法的发展历程 |
2.4 光动力疗法的应用现状 |
3 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癌的研究 |
3.1 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癌的可行性分析 |
3.2 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癌的基础研究 |
3.3 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研究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黄苓苷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 黄芩苷概述 |
2 黄芩苷主要药理作用研究 |
2.1 抗菌、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 |
2.2 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 |
2.3 抗炎作用及其机制 |
2.4 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 |
3 黄芩苷治疗宫颈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黄芩苷的抗肿瘤作用 |
3.2 黄芩苷的调经作用 |
3.3 黄芩苷的光敏作用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实验一 黄芩苷介导光动力疗法对宫颈癌体外移植瘤的疗效观察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黄芩苷介导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羊胎盘替代紫河车的抗肝纤维化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研究内容 |
实验部分 |
1 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或替代的初步细胞学研究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本部分小结 |
2 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或替代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本部分小结 |
3 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或替代对CCl_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本部分小结 |
4 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羊胎盘替代紫河车对肝纤维化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本部分小结 |
5 单味羊胎盘与紫河车的免疫调节一致性评价 |
5.1 单味羊胎盘与紫河车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对比研究 |
5.2 单味羊胎盘与紫河车抗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作用的对比研究 |
5.3 本部分小结 |
讨论 |
1 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或替代的初步细胞学研究 |
2 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或替代对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
3 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紫河车剔除或替代对CCl-_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
4 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羊胎盘替代紫河车对肝纤维化大鼠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
5 单味羊胎盘与紫河车的免疫调节一致性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羊胎盘肽类活性成分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1 羊胎盘活性成分概览 |
2 羊胎盘肽类活性成分的制备工艺[7] |
3 羊胎盘肽类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3.1 抗氧化、抗衰老作用 |
3.2 免疫调节作用 |
3.3 抗疲劳、耐缺氧 |
3.4 护肝、抗病毒性肝炎 |
3.5 抗皱、祛斑 |
3.6 其它药理学功效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紫河车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紫河车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2 紫河车的疗效及临床应用 |
1.2.1 激素样作用 |
1.2.2 免疫调节作用 |
1.2.3 抗感染作用 |
1.2.4 营养和生长因子作用 |
1.2.5 抗缺氧耐疲劳作用 |
1.3 紫河车质量控制研究现状(现行标准、历史沿革、已有研究) |
1.3.1 现行标准 |
1.3.2 历史沿革 |
1.3.3 已有研究 |
1.4 紫河车目前市场情况和面临的问题 |
1.5 检测方法的介绍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紫河车的性状 |
第三章 紫河车的鉴别 |
3.1 显微鉴别研究 |
3.2 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
3.2.1 仪器及试药 |
3.2.2 实验方法及内容 |
3.2.3 实验结果 |
3.3 HPLC法对紫河车鉴别的研究 |
3.3.1 仪器与试药 |
3.3.2 色谱条件 |
3.3.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3.4 SDS-PAGE电泳鉴别研究 |
3.4.1 仪器与试药 |
3.4.2 蛋白提取过 |
3.4.3 标准曲线定蛋白 |
3.4.4 实验结果 |
3.5 TaqMan real-time PCR法鉴别研究 |
3.5.1 仪器与试药 |
3.5.2 DNA的提取 |
3.5.3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3.5.4 结果 |
3.6 基于COI序列的DNA条形码的鉴定研究 |
3.6.1 DNA的提取 |
3.6.2 COI引物合成 |
3.6.3 PCR扩增(50μL体系) |
3.6.4 基因测序 |
3.6.5 数据处理 |
3.6.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检查项 |
4.1 水分测定(烘干法) |
4.2 总灰分测定 |
4.3 病毒的定性检测研究 |
4.3.1 酶标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
4.3.2 酶标法检测甲肝病毒抗体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
4.3.3 酶标法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HIV2抗体 |
4.4 TaqMan real-time PCR法检测猪、牛、羊掺伪品 |
4.4.1 材料与实验准备 |
4.4.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4.4.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4.4.4 实验内容 |
4.4.5 讨论 |
4.5 异常掺入物(镁盐、铝盐、淀粉、糖)检查方法研究 |
4.6 ICP-MS法检测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
4.6.1 仪器与试药 |
4.6.2 溶液的制备 |
4.6.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4.6.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6.5 测定方法 |
4.6.6 方法学考察 |
4.6.7 样品测定 |
4.6.8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紫河车的含量测定 |
5.1 总氮量测定 |
5.1.1 仪器及试药 |
5.1.2 实验内容 |
5.1.3 方法学考察 |
5.1.4 讨论 |
5.2 微粒子酶免化学发光法(CMIA)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孕酮的含量 |
5.2.1 仪器与试药 |
5.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2.3 质控品使用前的准备 |
5.2.4 测定方法 |
5.2.5 测定结果 |
5.2.5.1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标准曲线和线性回归方程 |
5.2.5.2 样品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含量测定 |
5.2.5.3 孕酮的定标准曲线 |
5.2.5.4 样品的孕酮含量测定 |
5.2.6 方法学考察 |
5.2.6.1 提取液的选择 |
5.2.6.2 精密度实验 |
5.2.6.3 灵敏度实验 |
5.2.7 讨论 |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紫河车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
致谢 |
(7)“辛行苦泄”多尺度表达活血化瘀功效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药味效关系研究进展 |
1.1 中药药性理论假说的提出 |
1.2 中药五味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1.3 中药五味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 |
1.4 中药五味与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关系研究进展 |
1.5 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
第二节 药效团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2.1 药效团构建技术 |
2.2 药效团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2.3 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背景与思路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辛行血”物质基础辨识研究 |
第一节 “辛行血”相关受体的确认 |
1.1 辛味觉受体的确认 |
1.2 行血功效靶点的确认 |
第二节 基于虚拟筛选的“辛行血”物质基础辨识 |
2.1 计算环境与方法 |
2.2 辛味物质基础辨识研究 |
2.3 “辛行血”功效相关物质基础辨识研究 |
第三节 虚拟筛选可靠性分析 |
3.1 基于虚拟筛选的AT1受体拮抗中药有效成分辨识 |
3.2 基于高通量筛选的AT1受体拮抗中药有效成分辨识 |
3.3 虚拟筛选与高通量筛选结果对比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苦逐瘀”物质基础辨识研究 |
第一节 “苦逐瘀”药性及功效相关受体的确认 |
1.1 苦味觉受体的确认 |
1.2 逐瘀功效靶点的确认 |
1.3 “辛行血”与“苦逐瘀”相关药理作用及靶点对比分析 |
第二节 基于虚拟筛选的“苦逐瘀”物质基础辨识 |
2.1 苦味物质基础辨识研究 |
2.2 “苦逐瘀”功效相关物质基础辨识研究 |
2.3 中药辛、苦药性物质基础虚拟辨识数据库的构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辛行苦泄”多尺度味效发生关系研究 |
第一节 中药口尝味与功能味发生关系研究 |
1.1 辛口尝味与功能味的关系 |
1.2 苦口尝味与功能味的关系 |
1.3 辛、苦口尝味与功能靶点专属性分析 |
第二节 不同物质层次的辛、苦口尝味与功能的关系研究 |
2.1 不同物质层次的辛口尝与功能关系研究 |
2.2 不同物质层次的苦口尝与功能关系研究 |
第三节 基于中药作用靶标谱的多成分与药性、功效关系分析 |
3.1 基于药效团技术的中药作用靶标谱的建立 |
3.2 基于中药作用靶标谱效关系的多成分与药性、功效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嘧肽霉素结构测定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农用抗生素研究进展 |
1 抗真菌农用抗生素 |
2 抗真菌机理 |
3 抗植物病毒天然产物 |
4 抗病毒机理 |
5 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
6 嘧肽霉素研究进展 |
7 展望 |
第二章 嘧肽霉素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试剂与仪器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捷克Doskochilova八种溶剂系统层析试验结果 |
2.2 Betina溶媒系统层析试验结果 |
2.3 pH纸层析试验结果 |
2.4 萃取试验结果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嘧肽霉素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 |
第一节 色谱柱装填 |
第二节 组分1(抗真菌活性)的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组分2(抗真菌活性)的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组分3(抗细菌活性)的分离纯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第五节 组分4(抗病毒活性)的粗分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嘧肽霉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一节 组分1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组分3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嘧肽霉素组分1的抑菌谱和抗真菌机理初步研究 |
第一节 嘧肽霉素组分1的抑菌谱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嘧肽霉素组分1的抗真菌机理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嘧肽霉素抗病毒机理研究 |
第一节 不同组分对TMV的药效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第二节 组分3处理后植株体内病毒浓度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第三节 组分3对病毒RNA和外壳蛋白在烟草体内蓄积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1 嘧肽霉素的分离纯化和结构测定 |
2 嘧肽霉素的分析 |
3 嘧肽霉素组分1的抗菌谱和抗真菌机理初步研究 |
4 嘧肽霉素各组分的抗病毒药效 |
5 嘧肽霉素对TMV基因组RNA在烟草体内蓄积量的影响 |
6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甲流感Ⅰ号方对流感家兔模型血清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内容 |
一 实验材料 |
(一) 实验动物 |
(二) 实验用药品 |
(三) 实验用试剂 |
二 实验方法 |
(一) 造模方法 |
(二) 给药方法与途径 |
(三) 标本采集与方法 |
(四) 观测指标与检测方法 |
三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一) 一般状况 |
(二) 实验前后家兔体重的比较 |
(三) 实验前后各组家兔体温的比较 |
(四) 各组血清中IFN-γ含量比较 |
(五) 各组血清中TNF-α含量比较 |
(六) 各组血清中IL-4含量比较 |
讨论 |
一 甲流感Ⅰ号方的组方依据 |
二 流感病毒抗原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 |
三 甲流感Ⅰ号方对流感动物模型检测指标影响及结果分析 |
(一) 关于模型选择及模型评价 |
(二) 能够迅速缓解流感家兔发热症状 |
(三) 纠正流感家兔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失衡 |
结语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抗流感病毒天然产物的筛选及其抗病毒活性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抗流感病毒天然产物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鸡血藤水提取物抗病毒作用的评价 |
第一节 鸡血藤水提取物体外抗流感病毒效果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鸡血藤水提取物对小鼠体内抗流感病毒效果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鸡血藤水提取物体外抗病毒效果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鸡血藤水提取物抗流感病毒机制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鸡血藤水提取物抗流感病毒环节的初步探讨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鸡血藤水提取物对流感病毒侵染后RNA复制的抑制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鸡血藤水提取物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鸡血藤抗流感病毒活性组分初步分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紫河车中抗病毒活性成分分离、克隆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桂药生精胶囊对不育症大鼠睾丸组织Bcl-2/Bax、Caspase-9/3表达的影响[D]. 梁景辉.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黄蛭益肾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D]. 薛起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补肾回阳方对肾阳虚小鼠免疫系统的调控及活性单体解析和天然化合物抗白血病模型筛选[D]. 李增政.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黄芩苷介导光动力疗法治疗宫颈癌的基础研究[D]. 郭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复方鳖甲软肝片中羊胎盘替代紫河车的抗肝纤维化及机制研究[D]. 邓莉. 郑州大学, 2018(01)
- [6]紫河车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D]. 吴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12)
- [7]“辛行苦泄”多尺度表达活血化瘀功效的机制研究[D]. 王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8]嘧肽霉素结构测定及作用机理研究[D]. 穆凌霄. 沈阳农业大学, 2011(06)
- [9]甲流感Ⅰ号方对流感家兔模型血清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于鲁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10]抗流感病毒天然产物的筛选及其抗病毒活性的评价[D]. 庞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