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青少年:少数聪明人

英特尔青少年:少数聪明人

一、英特尔少年:聪明的一小撮(论文文献综述)

孙莹[1](2021)在《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虚词“和”的句法语义研究》文中指出

余智敏[2](2021)在《刘达和中国科大》文中研究表明刘达是中国共产党向高等院校派出的首批领导干部之一,先后担任过东北农学院院长,东北林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黑龙江大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拥有管理五所大学的经验,在这五所大学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目前,对刘达在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以及刘达在清华大学的研究较多,对刘达在中国科大的研究还甚为薄弱。上述五校中,刘达在中国科大任职的时间最长(长达12年)。研究刘达在中国科大的作为,不仅能充实对刘达的研究,还是中国科大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察中国共产党对高等院校的领导,也有重要价值。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和口述访谈的方法,以时间为线索,以刘达为中心人物,以“教学改革”、“回炉班”为研究重点,详细梳理了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科大的变化历程。刘达上过大学,来中国科大之前就管理过三所大学,对于如何办大学,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以贯彻毛泽东的“教育改革”指示为由,推行了自己的改革措施;以培养好工农兵学员为由,办起了“回炉班”。他为中国科大留下和培育了两批独立师资,不但使其脱离了分崩离析的厄运,还为其在改革开放后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毫不夸张的说,他对科大有再造之功。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刘达与中国科大此选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等方面作了说明;对刘达和中国科大相关的研究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第二部分主要对于刘达的整个生平和在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的经历进行了介绍,刘达在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重视基础建设、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同时还创建了俄文班,并开创了东北林学院的林产化工专业。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刘达主持的“教学改革”。刘达来到中国科大后,主持了中国科大的“教学改革”,出台了几项措施,并提出“选修”“免修”“单科升级”等进一步的教改措施。刘达还完成了学校的系科调整,将学校原有的13个系并成了 6个系。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刘达的经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刘达停职反省,之后一直处于被专政的状态,校园里陆陆续续地成立了许多群众组织,一些群众组织试图“解放”刘达,但未能成功;1969年12月,中国科大迁往安徽,刘达随之南下,1972年终于获得“解放”。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了刘达创办教师进修班(俗称“回炉班”)的经历。“回炉班”是由选调回来的1968届、1969届和1970届的中国科大毕业生组成。面对下迁后的薄弱师资队伍,刘达勇于担当,创办“回炉班”,相继开办了进修一班、进修二班。在随后的“批林批孔”、“反回潮”运动中,他果然遭到批判,并最终黯然离开了中国科大。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刘达敢于担当,不但从中国科大应届毕业生中留下了一批师资,还冒着风险,为中国科大保留了一批“政治处理品”师资,并以办“回炉班”等方式,从全国各地召回了一批师资,从而为中国科大建立了独立的师资队伍,令其在下迁合肥后得以免遭肢解、起死回生。他还以贯彻毛泽东“教育改革”指示为由,推行了自己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尽管那些措施实行时间并不长,但它们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令中国科大得以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迅速成为改革的先驱。从这些举措看,刘达不但是中国科大历届党委书记中表现十分突出的,在中央派往高等院校的第一批领导干部中,也是非常突出的。正如朱镕基和李岚清所言,刘达是“杰出的教育家”。

宋贻皓[3](2020)在《《和我说说话:看语音计算如何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计算机也将迎来全新的时代,而语音计算则是新时代必不可缺的元素之一。语音操作相较于其他人机互动方式优势明显——利用人类最常用的自然语言进行沟通。在此背景下,本报告选取《和我说说话——看语音计算如何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一书的第一章作为翻译实践的原文本。原文属于通俗科技文本,其翻译过程除了语言上的转换之外,还应当包括内容、结构和风格的适当优化,故本次翻译实践活动在总体保留原作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以黄忠廉的变译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摘译、编译以及译述和阐译这四种变译方法,对原文本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段内和段际处理,其中摘译又分句中删词译与句群中摘句译,编译又分微观层面的编译和宏观层面的编译。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使本次翻译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本项翻译实践活动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向国内读者普及语音计算方面的知识;第二,促使更多青少年对语音计算产生兴趣,以期为相应领域提供更多的潜在人才;第三,为类似文本的翻译活动提供参考。

阮佳程[4](2020)在《畅销书中的修辞翻译初探 ——以《热血沸腾:优步之战》汉译实践报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往对畅销书翻译的研究往往集中于译文的可读性,而忽略了其中的重要一环——修辞的翻译。因此以《热血沸腾:优步之战》一书中出现的修辞作为研究大有必要。此书主要讲述了美国硅谷科技巨头优步的兴衰起伏,也给世人对盲目崇拜公司创始人而酿成大错这一做法提以警醒。此书中出现了大量的修辞描写,如头韵、明喻、暗喻、拟人、双关、用典等。虽然这些都是常见修辞,但若没有它们,此书便会平铺直叙,事件描写也会显得枯燥无味,平淡无奇,失去现在的魅力,恐怕也不会如此风靡。本文以此书的序言和第一部分为例,将选文中常出现的九种修辞手法分为三类,即音韵修辞,词义修辞和句法修辞,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解读。音韵修辞包含了头韵;词义修辞囊括了明喻、暗喻、拟人、借代、双关和典故;句法修辞包括了排比和对偶。针对词义修辞翻译,作者认为若某种修辞格在英汉上相互对应且在表达习惯和文化概念上相近,则应尽量采取直译。反之,则应采用增译、省译、重组、词语选择等方法弥补翻译,以求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修辞效果。此外,针对音韵修辞和句法修辞,还可采用四字成语以及词语复现等方法,以求音韵和结构的对仗。

郅阳[5](2013)在《百年麦肯广告设计研究 ——20世纪商业文化变迁下的广告艺术》文中指出本文结合20世纪美国商业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以拥有百余年历史的麦肯世界集团为个案,用纵向性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分析其广告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美国广告业的发展历程。第一章描绘出美国现代广告的第一个高峰期图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社会迎来了垄断时代,继而对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麦肯广告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而生。广告开始加入科学成分,设计手法多样,逐渐出现了从语言文字到视觉图像的转换趋势。第二章是全球经济萧条背景下麦肯广告的艰难探索期:尽管商业的萎靡对美国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但麦肯广告在这期间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崭新面貌。广告利用卡通漫画的设计元素增加了娱乐氛围,缓解萧条期广告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从理性诉求转向感性诉求,广告中的艺术形式地位首次超过了推销主题,麦肯广告的创作重心开始以消费者的意愿为转移。第三章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广告的设计特征。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对电视广告产生及创作特点进行梳理,找寻它独特的广告语言。尤其是60年代以后的美国,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开始抬头,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广告创作产生影响,广告人强调商业艺术,推行艺术平民化理念等。这个时期,麦肯广告开始逐渐完成从商品的商业价值到文化价值之间的转引。第四章是当代广告的兴旺与麦肯的蜕变:至此,麦肯广告经历了静态印刷图像、动态影像视频以及网络广告形式,其创作内容追随一切社会流行活动,在创意表现上秉承一贯的风趣幽默,通过艺术手法制造出某种与品牌形象相符的情境,使广告作品充满文化内涵,增强广告创意的力量。第五章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传播与麦肯广告的新形式:面对新环境,麦肯广告创意革命再次展开,以品牌形象为核心的广告竞赛,以及世界级营销系统的真正确立成为麦肯广告的主要特点。信息时代引发的数字新媒体使不同广告载体之间的沟壑逐步缩小直至消失,互动、融合、渗透已成广告的发展趋势,各个类型的广告设计呈现出趋同性。总之,通过对麦肯广告一百年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麦肯广告设计历经了从文本到图像的转变,广告创作重心逐步以消费者的意愿为导向,最终朝着广告的文化价值方向发展;各种广告类型的设计都朝着电子化、互动性发展,趋同性特征明显;广告设计不再是麦肯广告活动的全部,广告创作视野不断拓展。

杨兆宇,刘茜茜,王远[6](2011)在《福特和盖茨的管理比较》文中提出福特和盖茨一个是人类工业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企业家,一个是信息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企业家,二者都是美国实战派的管理大家。他们的管理实践是人类两个时代最具典型意义的,他们的管理理念对跟随其后的管理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二者的生平,根据分析比较二者的早年生活,寻找他们后来所产生的管理行为的根源。接着结合他们各自的生平和二者的自传,亨利·福特的《向前进》、《我和我的生活》和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等书籍,从管理理论、管理成就或者说是管理创新和管理局限三方面比较他们的管理思想并分析他们的管理行为,旨在找出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管理演变的轨迹,为今后的管理发展指明方向。本文的基本结论就是二者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实践,并最后获得了成功。福特将美国变为"车轮上的世界",盖茨把信息时代带到了人们面前。

黄仁国[7](2010)在《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1949-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文中研究指明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教育交流。从1949年到1978年这30年,中美之间没有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因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双边官方教育交流,几乎所有的教育交流都是以民间名义进行,但是,几乎所有的教育交流又都具有明显的政治背景。这30年,前2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中断的时期,后1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恢复的时期。在后10年中,经济因素在教育交流中的作用异军突起,政治、经济与教育形成明显的三向互动。这30年,中美之间单纯的教育交流尽管不多,层次也不高,但教育交流问题始终是中美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与教育有关的交流也始终是中美民间往来中最主要的形式。在中美关系中,教育交流问题由边缘位置上升到特别重要的地位。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生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这一时期,中美教育交流从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与现代化这两个政治与经济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中美建交前30年的双边关系,是深入了解中美建交前双边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因此,本文从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中研究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并由此打通近代与当代、建交前与建交后的中美教育交流,展现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复杂关系以及教育国际交流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本文将教育交流定义为:政府部门、工商界、民间组织及其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人员,通过人员往来、项目合作、合作办学、国际会议和教材图书建设等形式,进行教育科研成果、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方法等的交流,以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的活动。这一定义能够较好地分析1949年至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也适用于分析近代中美教育交流和中美建交后的教育交流。本文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和美国的部分档案资料为主要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大量报道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说明了中美教育交流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厘清中美教育交流研究中的重要史实问题提供了依据。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本文坚持以弄清1949年至1978年中美教育交流的客观事实为最高准则,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文中列举了大量的史料,制作和使用了必要的图表,做了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分析,以此再现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实际情况,以此分析教育交流在当时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对后来中美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教育交流大发展的影响。1949年至1978年这30年的中美教育交流,可以以1969年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2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期,后10年则是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期。前20年又可以细分为4个时期,即短暂的观望(1949-1950)、中断(1950-1955)、中方示好美方封闭(1956-1960)、中方封闭美方示好(1961-1968)。后10年细分为3个时期,即恢复(1969-1972)、发展和摇摆(1973-1976)、突破(1977-1978)。前20年是中美对抗的时期,但对抗中有试探;由于双方试探的节奏不一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间完全中断了两国政府都视为合法的直接的教育交流,中国政府有计划地接收了美国在华的文教机构,美国政府则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留美学生和学者回国服务。这20年中美教育交流并没有完全中断,而是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一些有限的教育交流,不过,这些交流多半是一方视为合法而另一方则视为非法,或者是以民间形式在第三国进行。后10年是中美关系逐渐改善的时期,是双边教育交流循序渐进的时期;总体上看,双边直接的教育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加深,逐渐得到重视,逐渐起到重要作用;不过,在发展态势上,却表现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非一帆风顺。论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部分对教育国际交流与中美教育交流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美国和中国对当代中美教育交流的学术研究情况,提出了文章的研究思路。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其中前四章按时间顺序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第五章则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进行综合研究。第一章“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1949-1968)”。这是中美关系经过短暂的观望后便进入长期的激烈对抗时期。这章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中美教育交流概述、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中美敌对时期各自为恢复教育交流所做的准备以及这一时期的有限交流。本章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中美关系分析中美教育交流中断的背景,从中国政府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争取留美学生回国工作来分析中美教育交流中断时的教育交流问题。本章认为,毛泽东向外国学习的思想以及中苏关系变化后中国教育部门的调整为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做了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准备;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和美国中国学的发展以及随后的富布赖特听证会和与大陆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的成立为恢复美中教育交流做了准备。中美在对抗时期的有限交流主要有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的教育交流问题、青年代表团交流、艺术交流、学术交流和美国友人访华。第二章“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1969-1972)”。这是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时期。这章主要分两部分展开,一是美国代表团或个人访华,二是中国代表团访美。中国政府通过邀请斯诺访华制定处理美国人来华问题的政策,通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交往大门,通过邀请美国学者高尔斯顿和西格纳访华叩开中美学术交流的大门,通过邀请杨振宁访华带动美籍华人学者访华,通过邀请基辛格、尼克松和美国议员访华,打开直接的政治沟通渠道,并协商中美教育交流问题。这一时期,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进行了改组,还派了特别信使访华;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两次组团访华。这一时期的中国乒乓球队、医学代表团、科学家代表团和沈阳杂技团访问了美国。第三章“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和摇摆(1973-1976)”。这是中美关系取得一定发展后又出现摇摆的时期。这章主要分析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美国工商界以及美籍华人的交流活动,中国从事教育交流的主要机构及其活动,“四个现代化”与邓小平的教育交流思想。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在这一时期特别明显。这种互动主要是正面的,而1975年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失败案例和西藏歌舞团事件则揭示了其负面影响。第四章“中美教育交流的新突破(1977-1978)”。这是中美关系取得积极进展的时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这章内容包括邓小平与科教战线的拨乱反正、邓小平与中美教育交流、美中往来的新突破、美方教育交流机构的活动、中国赴美访问情况、新的教育交流形式。中国科教战线、侨务工作和旅游工作的拨乱反正使中美教育交流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一时期,中美基本确定了教育交流的大框架;这一时期的教育交流,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变化,为中美建交后教育交流的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五章“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这是对前四章的总结与延伸。这章内容包括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动力分析、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特点分析、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作用、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的启示。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历经曲折:前20年,政治上的力量起主要作用,经济上的作用力影响不大,教育事业本身的力量起着一定的作用;后10年,政治、经济和教育本身的力量形成明显的互动,共同影响着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具有主体多元化,层次由浅入深,形式逐渐多样化,双向交流不平衡、不对称、不对等的特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美建交后教育交流的大发展。从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来看,保持政治、经济与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交流的功能和作用的最重要的原则。

张恩碧[8](2009)在《体验消费论纲》文中研究指明体验之心人皆有之,寻求新奇的消费体验乃是消费者的天性。当前,体验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消费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自由全面发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体验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但是另一方面,体验消费的理论研究却比较薄弱,有关研究论文不多,研究专着尚属空白,有关学术观点还有待商榷辨析。体验消费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亟待深入研究体验消费理论问题。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拓展对体验消费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生活消费领域和消费者的视角,针对有关体验消费的部分学术观点进行商榷辨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重新界定或分析提出体验消费的若干基本概念,紧紧围绕体验及体验消费新奇刺激性的本质属性,从总体上对于体验消费内涵、体验消费需要、体验消费对象、体验消费价值和满意度、体验消费伦理与发展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对于体验消费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等进行独立思考和理论概括,初步构建一个体验消费的分析框架,拓展对于体验消费本质的认识,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意义。第二、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体验消费需要,有助于促进体验经济和体验营销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和促进体验消费快速发展,提高体验消费水平、拓展体验消费领域、优化体验消费结构、提高体验消费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自由全面的发展。同时,加强体验消费研究,有利于引导生产流通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丰富体验内涵,拓展市场需求,促进体验经济和体验营销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培育体验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刺激体验消费需求,开拓体验消费市场,拉动体验经济增长,增加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三、有利于促进文明、健康、科学的体验消费快速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消费领域中还存在一些不文明、不健康、不科学,甚至反文明、反健康、反科学的体验消费现象和行为。研究有利于端正体验消费的价值导向,加快发展文明、健康、科学的体验消费,抑制不文明、不健康、不科学的体验消费的发展,禁止反文明、反健康、反科学的体验消费的发展,促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净化消费市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费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围绕体验消费的五个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一是体验消费内涵和特征分析。关于体验的经济内涵主要有六种代表性观点:经济提供物论、心理感受论、刺激反应论、特殊经验论、主观内省论和要点集合论。本文体验消费之中的“消费”特指生活消费,“体验”特指消费体验。应该基于生活消费领域和消费者的视角,从动词概念和名词概念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正确理解和把握体验的内涵,从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果两个角度结合起来正确理解和把握体验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体验及体验消费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是新奇刺激性,这是体验与非体验相互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也是判断某一消费方式是否属于体验消费的根本标准;体验的新奇刺激性可以从消费者和消费对象两个角度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理解。所谓体验消费,或者称之为体验式消费,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在特定的消费环境之中,消费者为了获得某种新奇刺激、深刻难忘的消费体验,而亲身去体验和感受某些具有陌生感、新鲜感和新奇感的消费对象的特殊消费方式。体验消费主体、体验消费客体和体验消费环境构成体验消费的三要素。体验消费具有亲历体验性、游戏娱乐性、冒险挑战性、参与互动性、个体创造性等五个基本特征。论文还对有关体验消费的六种代表性观点进行了辨别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这些观点包括:体验消费是现代型消费、高科技型消费,体验消费是高层次消费、高档消费,体验消费是精神文化消费,体验消费是新型的服务消费,体验消费是试用型消费,体验消费是剧场表演型消费。二是体验消费需要分析。体验消费需要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对于新奇刺激的消费体验的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愿,它与体验消费需求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也不同于休闲消费需要、名牌消费需要、炫耀消费需要、奢侈消费需要。体验消费需要具有特殊性和层次性,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新奇心理的满足、逆反心理的满足、追求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追求个性化的满足、多样性和差异性、短暂性和周期性。对于消费者来说,体验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丰富生活,探索未知;有利于发展兴趣爱好,释放情感和压力。消费者体验消费需要的产生和发展,既有供给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方面的原因,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科技、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具体包括: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显着改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交通通讯、互联网络迅速发展;闲暇时间的增加;国际性交流融合日趋加强;消费需要层次性上升。青少年消费者、现代都市女性、中等收入及其以上群体等消费者,通常具有比较强烈的体验消费需要。满足体验消费需要的主要方式,一是全新消费对象体验,二是全新消费环境体验,包括时间转换法、空间转换法、角色扮演法、走出家门法等。三是体验消费对象分析。论文针对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H·吉尔摩等人关于体验的经济提供物说进行辨别分析,鲜明地提出,体验不是一种客观经济提供物,更不是由企业创造和提供的;体验消费的对象不是抽象的体验,而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体验品,即能够带给消费者以新奇体验的体验式消费对象。体验消费对象主要包括体验式自然景观、体验式人文景观、体验式民俗文化、体验式产品、体验式服务、体验式电脑网络、体验式主题项目活动、体验场等八大类型。“异常”的、新奇独特、别具一格的体验式消费对象具有自然性、历史性、异域性、文化性、科技性、新潮时尚性等六大特性,这是消费者之所以具有陌生感、新鲜感和新奇感,能够获得新奇体验的根本原因之一。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体验经济与体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个别,后者关系是前者关系的具体化。体验经济与体验消费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创造和提供新奇独特、别具一格的体验消费对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立足创新、推陈出新,突出特色和个性,强调专业化和市场细分,展示新异的生活方式,发挥广告品牌效应,强调和突出六个特性,采取巡展、租赁等新经营模式。四是体验消费价值和满意度分析。市场营销学者们关于客户价值的理论观点,对于研究体验消费价值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体验消费价值是消费者对体验消费总效用与体验消费总成本进行综合权衡后形成的一种总体心理评价,体验消费价值的大小由两者的差距大小决定,呈同方向变化。按其来源性质,体验消费总效用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体验效用、人文景观体验效用、民俗文化体验效用、产品体验效用、服务体验效用、电脑网络体验效用、主题项目活动体验效用、体验场体验效用等八个方面的效用。体验效用既与体验消费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新奇特征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客观性特征,同时又与体验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评价相联系,具有明显的主观性特征。体验效用是决定体验消费总效用大小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决定体验消费价值大小的关键因素。体验效用的大小与消费体验的新奇刺激程度密切相关,两者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体验的新奇刺激程度与消费者的陌生程度之间呈同方向变化的关系,与消费对象的独特程度之间也是呈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消费者的陌生程度一是与其自身的消费经历和消费经验反方向变化,二是与其消费频率反方向变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体验消费中表现为边际体验效用急剧递减规律。体验消费对象的新奇独特程度与其自然性、历史性、异域性、文化性、科技性和新潮时尚性等六个特性呈同方向变化的关系。以消费者对于消费对象的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为横轴,以消费对象本身的普通程度或独特程度为纵轴,可以得出体验效用四象限图。论文还对于体验消费效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体验消费总成本自身独有的新特点等进行了具体分析。市场营销学者的顾客满意理论,对于研究体验消费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体验消费满意度是消费者对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价值与实际感知的体验消费价值进行评价判断后形成的一种综合心理反应,体验消费满意度的大小由两者的差距大小决定,呈同方向变化。在消费者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体验消费满意度与消费者实际感知的体验消费价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在消费者实际感知的体验消费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体验消费满意度与消费者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价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如果消费者实际感知的体验消费价值与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价值同时发生变动,则体验消费满意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动。论文还分析提出了体验消费价值与满意度综合分析函数表达式,得出了几点结论:一是体验消费满意度与实际感知的体验消费总效用和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总成本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与实际感知的体验消费总成本和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总效用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二是导致体验消费满意度提高或减低的情况非常复杂。三是体验消费满意度与消费者忠诚度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与消费者抱怨度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四是生产经营者抓好宣传环节,加强宣传的针对性,帮助消费者形成正确适当的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价值,非常重要。五是体验消费伦理和发展分析。衡量体验消费是否文明、健康、科学的标准主要包括:有利于消费者本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其他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有利于人类、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明、健康、科学的体验消费应该符合科学健康原则、正当合法原则、经济适度原则、协调统一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五项原则。所谓体验消费的误区,是指体验消费中不文明、不健康、不科学的,甚至是反文明、反健康、反科学的体验消费类型,包括奢侈炫耀型、迷信愚昧型、庸俗粗痞型、非法罪恶型、网络成瘾型、荒诞怪癖型等体验消费。论文分析提出了促进体验消费文明、健康、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端正价值导向,用先进文化引导体验消费健康发展;不断提高高层次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体验消费的比重;加强消费教育,培养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文化的消费者;加强法制建设,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培育优良的体验消费环境;加强对体验消费的社会调控;生产和提供健康优秀的体验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验消费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体验消费比重趋于上升,体验消费结构更加优化,体验消费更加丰富多彩,体验消费更趋文明、健康、科学。本文的理论创新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基于生活消费领域和消费者的视角,初步构建了一个体验消费的理论分析框架。体验经济研究主要是基于生产经营领域和生产者的视角,体验营销研究主要是基于市场营销领域和营销者的视角。本文基于生活消费领域和消费者的视角,运用消费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伦理学乃至逻辑学、哲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紧紧围绕体验及体验消费的新奇刺激性的本质属性,对于体验消费内涵、体验消费需要、体验消费对象、体验消费价值和满意度、体验消费伦理与发展等体验消费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对于体验消费的若干原理性命题进行了独立思考,初步构建了一个体验消费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二是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对于体验消费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重新进行了思考。其一,在对多学科视角的体验内涵进行回顾比较的基础上,从动词概念和名词概念两个方面结合起来阐述了体验的内涵及其主观性和客观性。其二,基于生活消费领域和消费者的视角,对于体验消费的内涵重新进行了分析界定,分析提出体验及体验消费的本质属性是新奇刺激性,并且基于消费者和消费对象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三,在分析借鉴客户价值理论和顾客满意理论的基础上,概括提出了体验消费价值的内涵和函数表达式,体验消费满意度的内涵和函数表达式,体验消费价值与满意度综合分析函数表达式。三是对于部分学术观点进行商榷辨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一,对派恩和吉尔摩等人的体验的经济提供物说进行辨别分析,提出体验消费的对象不是抽象的体验,而是客观的具体的体验品;新奇独特、别具一格的体验消费对象主要包括八个类型、具有六个特性。其二,针对有关体验消费的六种代表性观点进行了辨别分析,诸如体验消费是现代型消费、高科技型消费,体验消费是高层次消费、高档消费,体验消费是精神文化消费,体验消费是新型的服务消费,体验消费是试用型消费,体验消费是剧场表演型消费等,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四是对于体验消费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概括。其一,从消费者的陌生程度和消费对象的独特程度两个方面,对于体验效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四个象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实际感知的体验消费价值与事前期望的体验消费价值两个方面,对于体验消费满意度的决定和变动情况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分析。其二,概括分析了体验消费的基本特征、体验消费需要的主要满足方式、体验消费对象生产供给的主要原则。其三,对于体验消费进行伦理道德分析,概括分析了体验消费的主要误区,促进体验消费文明、健康、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对体验消费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黄蓓佳[9](2008)在《所有的》文中研究表明一树叶上的眼睛天很热。睡觉之前,我到浴室里冲了第二次澡。喷淋头的某些部位已经有了锈斑,看上去仿佛经久不擦的污渍,疤疤癞癞,叫人心里像吞了苍蝇似的恶心。莲蓬头出水的细孔也有点堵了,水流变得很不均匀,一边的流速快,水线密集,打在皮肤上唰唰地响,熨帖到恰如其分,另一边却是勉强和无奈,有点像苦了面孔很不情愿的做爱。

张家栋[10](2004)在《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关于恐怖主义的论述,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之上:恐怖主义是一种具有明确思想动机和思维逻辑的暴力实践,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争夺。因此,需要利用人类智慧来限制和削弱恐怖主义的影响与破坏能力。但是,目前人类社会所从事的诸多活动,不仅难以达此目标,反而易使暴力活动的破坏性不断升级,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当然,存在恐怖主义现象,并不必然出现恐怖主义问题。当代恐怖主义作为一个问题的出现,基本上是社会排斥他者、迷信理性思维以及国家垄断暴力使用权的结果。恐怖主义虽然是人类生活中的邪恶现象,但战争和其他暴力(包括制度性和结构性暴力)形式也必须同时受到历史的批判。本文认为,恐怖主义是一种斗争工具,而不是问题本身;恐怖主义问题是各种社会力量建构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先验邪恶的概念;社会中的各个行为体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其在权力格局中的地位与要求,而非道德与规范;现代性一方面生产着反恐怖的暴力手段,同时也在强化着恐怖主义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各行为体参与当代国际反恐怖运动,主要目的是追求或保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而非真正出于消除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这一伟大目标;减弱恐怖主义威胁、消除恐怖主义根源,不仅要利用现代文明成果,更要从根本上转变人类的思维模式,从东方哲学、特别是从中国古典哲学中寻找思想武器,而非简单地发明一些技术性的反恐怖措施。

二、英特尔少年:聪明的一小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特尔少年:聪明的一小撮(论文提纲范文)

(2)刘达和中国科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已有相关研究
    1.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2章 刘达高校管理经验的积累与管理特色的形成
    2.1 刘达生平
    2.2 创建东北农学院
    2.3 创建东北林学院
    2.4 坚持说真话、办实事
第3章 初次主持中国科大的工作
    3.1 教学改革
        3.1.1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3.1.2 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
        3.1.3 加强外语学习
        3.1.4 减少学生课外活动量
        3.1.5 免修、选修、单科升级
    3.2 系科调整
        3.2.1 系科调整前的酝酿
        3.2.2 正式系科调整
第4章 特殊时期的焦点人物
    4.1 对刘达的斗争与保护
        4.1.1 刘达被停职反省
        4.1.2 陆续成立的群众组织
        4.1.3 把看管者转化为“铁杆保皇派”
    4.2 刘达终获“解放”
        4.2.1 随中国科大下迁
        4.2.2 重新担任党委书记
第5章 再次主持中国科大的工作
    5.1 试图把中国科大从合肥迁回北京
    5.2 创办“回炉班”
        5.2.1 进修一班和进修二班
        5.2.2 进修班与工农兵学员
    5.3 刘达调离中国科大
    5.4 对中国科大后来的影响
结语
附录1 刘达中国科大活动年表
附录2 忆刘达和科大——宣雅静谈话录
附录3 “刘达与回炉班”座谈会记录
附录4 冯焕清、周荷琴访谈录(节选)
附录5 黎懋光先生访谈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研究成果

(3)《和我说说话:看语音计算如何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意义
第二章 翻译文本分析
    2.1 文本来源
    2.2 文本内容
    2.3 文本特征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1.1 翻译工作的总体规划
        3.1.2 平行文本的阅读
        3.1.3 术语表的制作
        3.1.4 变译理论的采用
    3.2 翻译任务的执行和翻译质量的监控
        3.2.1 翻译任务的执行
        3.2.2 翻译质量的监控
    3.3 译文的修改校对
        3.3.1 译文的准确性
        3.3.2 译文的连贯性
第四章 变译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4.1 摘译
        4.1.1 句中删词译
        4.1.2 句群中摘句译
    4.2 编译
        4.2.1 微观方法:合叙与理顺
        4.2.2 宏观方法:段际编译
    4.3 其他变译方法
        4.3.1 译述
        4.3.2 阐译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5.1 经验与体会
    5.2 思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4)畅销书中的修辞翻译初探 ——以《热血沸腾:优步之战》汉译实践报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Part One:Practice-Based Research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Book and the Author
        1.2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2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Book
        2.1.2 Target Readers of the Book
        2.2 While-Translation Process
        2.3 Post-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3 Literature Review
        3.1 A Review on Bestseller Translation
        3.2 A Review on 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4 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Super Pumped:The Battle for Uber
        4.1 Translation Methods of Phonetic Figures of Speech
        4.2 Translation Methods of Lexical Figures of Speech
        4.2.1 Translation Methods of Simile
        4.2.2 Translation Methods of Metaphor
        4.2.3 Translation Methods of Personification
        4.2.4 Translation Methods of Metonymy
        4.2.5 Translation Methods of Pun
        4.2.6 Translation Methods of Allusion
        4.3 Translation Methods of Syntactical Figures of Speech
        4.3.1 Translation Methods of Parallelism
        4.3.2 Translation Methods of Antithesis
    5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5.2 Limitations
    Bibliography
Part Two:Translation Project

(5)百年麦肯广告设计研究 ——20世纪商业文化变迁下的广告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课题的相关内容及说明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对象
        三、 相关概念的阐述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论文的基本框架
        一、 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二、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四节 论文可能解决的问题、创新点及不足
        一、 可能解决的问题
        二、 论文的创新点
        三、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麦肯广告的孕育(1902-1929)
    第一节 麦肯广告孕育期的美国社会环境
        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美国社会变动
        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广告的影响
        三、 麦肯广告公司的孕育和成立
    第二节 美国大众文化与麦肯广告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 美国大众文化的成长
        二、 麦肯广告消费对象的解读
        三、 现代消费社会的到来
    第三节 麦肯广告设计的萌芽期
        一、 麦肯广告设计语言的变化特点
        二、 现代主义运动对麦肯广告设计的影响
        三、 麦肯广告设计的主题内容
    本章小结:麦肯广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第二章 全球经济萧条下麦肯的艰难探索(1930-1945)
    第一节 经济萧条期中的麦肯广告概貌
        一、 麦肯广告发展的低迷阶段
        二、 困境中麦肯广告的应对策略
        三、 麦肯广告在萧条时期的积极发展
    第二节 萧条期中麦肯广告设计的多样化趋势
        一、 麦肯广播广告的繁荣
        二、 麦肯动态广告设计的出现
        三、 麦肯户外广告设计的成就
        四、 麦肯其他广告形式的生存状态
    第三节 经济危机期间麦肯广告设计的特征
        一、 广告设计中的娱乐氛围
        二、 广告设计的风格取向
        三、 广告设计中的情感诉求转变
    本章小结:萧条期下麦肯广告的生存策略
第三章 二战后的广告繁荣与麦肯广告的创意革命(1946-1969)
    第一节 全盛时期消费社会语境下的麦肯广告
        一、 消费社会对麦肯广告的影响
        二、 消费对象在新社会结构中的特点
        三、 市场竞争加速麦肯广告的成熟
    第二节 二战后麦肯广告创作的社会环境
        一、 美国战后社会经济的变化
        二、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三、 二战后消费对象的思想巨变
    第三节 电视时代引发的麦肯广告黄金时期
        一、 电视开辟大众传播新时代
        二、 麦肯电视广告的叙事特点
        三、 麦肯电视广告设计的视觉表征
        四、 麦肯电视广告设计的程式化应用
    第四节 麦肯广告创意革命的开始
        一、 广告创意革命发生的原因
        二、 广告的科学与艺术之争
        三、 社会意识形态转型时期的麦肯广告设计特征
        四、 旧有广告媒介形式的生存危机与自我革新
    本章小结:麦肯电视广告的黄金时期
第四章 当代广告的兴旺与麦肯的蜕变(1970-1989)
    第一节 当代麦肯广告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 麦肯广告创作的社会经济环境
        二、 麦肯广告创作的文化意识形态环境
        三、 麦肯广告公司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麦肯后现代广告设计风格渐显
        一、 美国后现代广告的兴起
        二、 麦肯广告设计形态的语言变化
        三、 麦肯广告的消费受众特征
    第三节 当代麦肯广告的发展方向
        一、 麦肯全球广告事业发展的初现
        二、 麦肯广告整合营销意识的显现
        三、 麦肯广告创作形式的多元化融合
    本章小结:麦肯广告范围的继续拓展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传播与麦肯广告的新形式(1990-2010)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下麦肯广告的风貌
        一、 麦肯创意革命的再次展开
        二、 麦肯传统广告类型中后现代风格的延续
        三、 麦肯网络广告的建构
        四、 麦肯网络广告的视觉传达新形式
    第二节 数字化语境中麦肯广告创作的时代背景
        一、 “新经济”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二、 麦肯广告的新型消费者
        三、 信息社会中美国广告媒介发展概况
    第三节 当代麦肯广告的文化特征
        一、 当代广告的文化价值
        二、 麦肯广告与通俗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
        三、 麦肯广告文化中的时代精神
    本章小结:信息社会中麦肯广告的全新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附录
后记

(6)福特和盖茨的管理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二、管理者的比较
三、管理理论的比较
    1.5美元薪酬制度, 就是最好的证明
    2.“无头衔管理”所倡导的公平、自由、发展
四、管理成就比较
五、福特和盖茨的管理局限
六、结论

(7)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1949-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1949-196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美教育交流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
    第三节 中美对抗时期各自为恢复教育交流所做的准备
    第四节 中美在对抗时期的有限教育交流
第二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1969-1972)
    第一节 美国代表团或个人访华
    第二节 中国代表团访美
第三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和摇摆(1973-1976)
    第一节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交流活动
    第二节 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的交流活动
    第三节 美国工商界的交流活动
    第四节 美籍华人的交流活动
    第五节 中国从事交流的主要机构及其活动
    第六节 "四个现代化"与邓小平的教育交流思想
第四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新突破(1977-1978)
    第一节 邓小平与科教战线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邓小平与中美教育交流
    第三节 美中往来的新突破
    第四节 美方教育交流机构的活动
    第五节 中国赴美访问情况
    第六节 新的教育交流形式
第五章 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第一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动力
    第二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特点
    第三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作用
    第四节 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体验消费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从“体验经济”到“体验消费”
    1.2 体验消费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3 体验消费研究综述
        1.3.1 消费体验研究的主要阶段和基本内容
        1.3.2 体验消费研究的主要方面
    1.4 体验消费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2. 体验消费内涵和特征分析
    2.1 体验内涵的多学科视角
    2.2 体验的内涵和本质属性
        2.2.1 体验的内涵
        2.2.2 体验及体验消费的本质属性
        2.2.3 体验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2.3 体验消费及其基本特征
        2.3.1 体验消费的内涵和三要素
        2.3.2 体验消费的基本特征
    2.4 体验消费六辨
3. 体验消费需要分析
    3.1 体验消费需要及其基本特征
        3.1.1 体验消费需要的特殊性
        3.1.2 体验消费需要的层次性
        3.1.3 体验消费需要的基本特征
    3.2 体验消费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3.2.1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3.2.2 有利于丰富生活,探索未知
        3.2.3 有利于发展兴趣爱好,释放情感和压力
    3.3 体验消费需要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3.3.1 城乡居民生活显着改善
        3.3.2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3.3.3 国际性交流融合日趋加强
        3.3.4 闲暇时间增加
        3.3.5 消费需要层次性上升
    3.4 体验消费需要的主要满足方式
        3.4.1 体验消费者的主要类型
        3.4.2 满足体验消费需要的主要方式
4. 体验消费对象分析
    4.1 体验消费对象辨析
        4.1.1 体验的经济提供物说及其主要内容
        4.1.2 体验消费的对象是体验品而不是体验
    4.2 体验消费对象的主要类型
        4.2.1 体验式自然景观
        4.2.2 体验式人文景观
        4.2.3 体验式民俗文化
        4.2.4 体验式产品
        4.2.5 体验式服务
        4.2.6 体验式电脑网络
        4.2.7 体验式主题项目活动
        4.2.8 体验场
    4.3 体验消费对象的主要特性
        4.3.1 体验消费对象的自然性
        4.3.2 体验消费对象的历史性
        4.3.3 体验消费对象的异域性
        4.3.4 体验消费对象的文化性
        4.3.5 体验消费对象的科技性
        4.3.6 体验消费对象的新潮时尚性
    4.4 体验消费对象的生产供给原则
        4.4.1 体验消费与体验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4.4.2 体验消费对象的生产供给原则
5. 体验消费价值和满意度分析
    5.1 客户价值理论回顾比较
    5.2 体验消费价值分析
        5.2.1 体验消费价值的内涵
        5.2.2 体验消费总效用分析
        5.2.3 体验消费总成本分析
    5.3 顾客满意理论回顾比较
    5.4 体验消费满意度分析
        5.4.1 体验消费满意度的内涵
        5.4.2 体验消费满意度的决定分析
        5.4.3 体验消费满意度的变动分析
    5.5 体验消费价值与满意度综合分析
6. 体验消费伦理和发展分析
    6.1 体验消费伦理道德分析
    6.2 体验消费的主要误区
    6.3 文明、健康、科学的体验消费的发展对策
        6.3.1 端正价值导向,用先进文化引导体验消费健康发展
        6.3.2 不断提高高层次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体验消费的比重
        6.3.3 加强消费教育,培养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文化的消费者
        6.3.4 加强法制建设,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培育优良的体验消费环境
        6.3.5 加强对体验消费的社会调控
        6.3.6 生产和提供健康优秀的体验品
        6.3.7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6.4 体验消费发展趋势展望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前人研究综述
    二、 学术视野中的恐怖主义问题
    三、 用科学、理解与沟通的方法研究恐怖主义
    四、 本文主要内容
第一章 恐怖主义概念分析
    第一节 恐怖主义问题的话语环境
        一、 学术界的一般观点
        二、 社会冲突与恐怖主义
        三、 恐怖主义问题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国际恐怖主义的根源与诱因
        一、 发展与贫困
        二、 世界格局的结构性困境
        三、 恐怖主义的诱因
    第三节 恐怖主义的心理因素
        一、 文化不安全感
        二、 生命不安全感
    第四节 恐怖主义概念分析
        一、 恐怖暴力的历史沿革
        二、 “恐怖”与社会实践过程
        三、 恐怖主义概念与主流认识
第二章 现代性背景下的恐怖主义
    第一节 理性原则与恐怖主义
        一、 理性与宗教观念
        二、 理性原则与话语控制
        三、 园丁与杂草的悖难
    第二节 “我”与“他者”的对立
        一、 现代性与种(民)族主义
        二、 恐怖暴力的社会性
    第三节 人类与自然的决裂和内部争夺
        一、 人类与自然的决裂
        二、 有组织暴力的基础
        三、 文明化进程的道德后果
        四、 资源困境与暴力冲突
    第四节 道德冷漠的社会生产
        一、 对大屠杀的系统分析
        二、 道德冷漠的社会生产
        三、 恐怖主义的道德基础
        四、 非人化与恐怖主义
    第五节 现代性对绝对安全追求的破产
        一、 匪徒的社会根源
        二、 从匪徒到“征讨者”
        三、 寻求绝对安全
第三章 当代世界体系下的恐怖主义:以“巴以冲突”为例
    第一节 “巴以冲突”之犹太篇
        一、 犹太人/以色列的处境
        二、 犹太暴力活动特征(建国前)
        三、 以色列国家暴力活动
        四、 犹太人/以色列暴力活动的发展
        五、 犹太人/以色列暴力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巴以冲突”之巴勒斯坦篇
        一、 巴勒斯坦人的处境
        二、 巴勒斯坦人暴力活动的发展
        三、 巴勒斯坦人暴力活动的高潮
        四、 对巴勒斯坦恐怖暴力根源的争执
        五、 巴勒斯坦恐怖暴力与宗教思想的结合
        六、 第二次“因提法特”运动
    第三节 巴以恐怖暴力消长关系分析
        一、 巴以冲突的强弱互动关系
        二、 巴以力量对比关系
        三、 力量对比与恐怖暴力的关系
        四、 当代巴以冲突效果分析
        五、 巴勒斯坦恐怖主义身份剖析
    第四节 世界体系与恐怖主义
        一、 近现代历史上的恐怖主义浪潮
        二、 国际体系中的话语权之争
        三、 事实的全球转换
        四、 “恐怖主义化”与“去恐怖主义化”
        五、 全球恐怖活动的特征
第四章 美国与恐怖主义
    第一节 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权力/知识分析
        一、 美国的霸权地位
        二、 美国对世界的塑造
        三、 美国霸权对世界的危害
        四、 美国行为中的恐怖成分
    第二节 恐怖主义身份的建构
        一、 意大利的行为特征
        二、 美国的行为特征
        三、 美国成为敌人
    第三节 世界恐怖主义的反美特征
        一. 反美恐怖活动的地区分布
        二. 反美恐怖活动的行为特征
        三. 反美恐怖主义与美国反恐政策的互动
        四、 美国国内恐怖主义
    第四节 霸权国的成本与代价
        一、 拉美恐怖主义与美国-拉美关系
        二、 美国与恐怖主义的博弈
第五章 现代性框架下的国际反恐合作
    第一节 恐怖主义的现代解决手段
        一、 国际反恐法律合作
        二、 国际反恐政治合作
        三. 国际反恐技术合作
    第二节 反恐怖涉及的概念问题
        一、 恐怖主义行为主体
        二、 恐怖活动与民族解放运动
        三、 恐怖活动与其他政治犯罪的区别
        四、 无辜者与平民的区别
        五、 “恐怖主义”能否被合法化?
    第三节 反恐怖战争的得与失
        一、 合法化与非法化的矛盾
        二、 正义与不义的矛盾
        三、 反恐行动的本质
第六章 恐怖主义问题的后现代转折
    第一节 恐怖主义问题的社会建构
        一、 规范的起源与意义
        二、 失范的起源与意义
        三、 规范与失范的意义对垒
        四、 失范范畴之下的恐怖主义
    第二节 国家与非国家的意义对垒
        一、 传统合法性模式的危机
        二、 国家是否恐怖活动行为体
        三、 国家对非国家的话语压制
    第三节 有关恐怖主义文本的解读
        一、 文化帝国主义与恐怖主义的学术建构
        二、 对国际反恐公约的人道主义诘问
        三、 小布什和本.拉丹战争宣言的比较
        四、 美国FBI恐怖主义定义的特点
    第四节 恐怖主义问题的后现代转折
        一、 知识界的作用与地位
        二、 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演变趋势
        三、 后现代视角下的恐怖主义问题
第七章 恐怖主义概念的重建
    第一节 恐怖主义定义的再解析
        一、 恐怖主义定义的渊源和动机
        二、 定义的方式与局限
        三、 功能主义的定义方式
        四、 相似与共存
        五、 作为政治艺术的恐怖主义定义
    第二节 恐怖主义与国际关系理论
        一、 国际关系理论的特征
        二、 恐怖主义对国关理论的挑战
        三、 对恐怖主义的另类解释
        四、 反恐怖与国关理论的再建构
    第三节 从排斥走向共存
        一、 走出自我“迷信”
        二、 超越狭隘的宗教观念
        三、 从“美的伦理”向“真的伦理”回归
    第四节 恐怖主义概念的重建
        一、 合法性模式的重建
        二、 恐怖主义的新特征
        三、 恐怖主义的再定义
结语
    一、 恐怖主义产生图式与伦理
    二、 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与应对
    三、 人类社会的生存之道
附录 (世界主要恐怖组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英特尔少年:聪明的一小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虚词“和”的句法语义研究[D]. 孙莹. 西南大学, 2021
  • [2]刘达和中国科大[D]. 余智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3]《和我说说话:看语音计算如何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宋贻皓. 湘潭大学, 2020(02)
  • [4]畅销书中的修辞翻译初探 ——以《热血沸腾:优步之战》汉译实践报告为例[D]. 阮佳程. 浙江大学, 2020(08)
  • [5]百年麦肯广告设计研究 ——20世纪商业文化变迁下的广告艺术[D]. 郅阳. 苏州大学, 2013(10)
  • [6]福特和盖茨的管理比较[J]. 杨兆宇,刘茜茜,王远. 比较管理, 2011(01)
  • [7]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1949-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D]. 黄仁国.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8]体验消费论纲[D]. 张恩碧.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
  • [9]所有的[J]. 黄蓓佳. 长篇小说选刊, 2008(03)
  • [10]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 张家栋. 复旦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英特尔青少年:少数聪明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