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井下三角高程控制精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提高井下三角高程控制精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一、提高井下三角高程控制精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雷[1](2021)在《成庄煤矿下组煤测量基本控制网规划与建立技术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矿井开采的不断深入,成庄煤矿已由单一的3煤向下组煤开采,建立下组煤测量控制网系统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基础技术保障。为此,主要从下组煤测量基本控制网的规划、设计、实测方法及成果平差评定进行了技术实践,建立了一整套下组煤测量基本控制网系统。研究对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新苗[2](2021)在《智能开采工作面精细地质建模研究 ——以黄陵某工作面为例》文中提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已成为制约智能开采发展的瓶颈,亟需构建高精度的智能开采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本文以黄陵一号矿某智能开采工作面为例,结合工作面综合地质探测信息,建立智能开采工作面地质模型,以期为智能开采提供地质导航。在收集工作面地质探测信息的基础上,采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对工作面煤层厚度、顶底板起伏和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展开了分析;探讨了智能开采工作面地质建模的主要内容;基于TIM-3D矿井建模软件,构建工作面梯级地质模型,分析不同模型的地质特点;对构建的地质模型展开误差分析,探讨模型误差产生的原因。本文主要形成以下研究成果:(1)结合工作面开发不同阶段对应的地质信息,分别建立了工作面设计阶段模型、掘进阶段模型、采前准备阶段模型和回采阶段模型,分析了不同地质模型的底板起伏、煤层厚度和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2)地质模型与智能开采的交互关键在于采煤机结合地质截割曲线对前后滚筒截割高度进行调整。(3)构建的不同地质模型的精度均达到了梯级模型构建预测的精度,随着逐级动态模型的构建,模型的精度越来越高,其中回采阶段模型,预测煤层厚度与井下实际揭露测量的煤层厚度相比,8 m范围内绝对误差在15 cm以内;(4)地质模型的误差是建模数据准确度、建模数据量、建模数据分布和建模插值算法选取等因素共同造成的。论文以黄陵一号矿为例,建立了智能开采工作面地质模型,并对地质模型展开了误差分析,对智能开采实际生产地质模型动态更新的频次具有指导意义。

霍昱名[3](2021)在《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破碎机理及智能化放煤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矿业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采矿装备的电气化带动了采矿技术的快速发展,开采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工业5G等新型信息技术的智能化采矿方法,不仅能达到“无人”矿井的行业目标,更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机遇。尽管信息化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综采放顶煤技术在我国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也已经取得明显进步,但智能化综放开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综放开采理论、技术与智能化开采实践联系不紧密、应用程度不高等方面。厚煤层综放开采智能化的关键是放煤过程的智能化,须在掌握顶煤破碎、放出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智能化探测、控制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放煤控制体系。本文根据王家岭煤矿12309智能化建设工作面为背景,研究着眼于综放开采全过程,以顶煤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为切入点,揭示顶煤在综放开采过程中的破碎机理,阐明散体顶煤由后刮板输送机放出的放出特性,提出合理的放煤方法,为厚煤层智能化放煤的增产增效提供理论支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实现智能化放煤所需的各项关键技术,并将其综合应用,为厚煤层智能化放煤的实现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基于主应力空间,研究了厚煤层综放开采过程中顶煤受力单元主应力场演化规律。利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考虑液压支架工作阻力对顶煤的支撑作用,阐明了高水平应力条件下顶煤主应力值变化及方向偏转特性,在此基础上将顶煤划分为原岩应力区、中间主应力升高区、应力显着升高区、应力峰后降低区及液压支架控顶区5个分区,得到了高水平应力条件下顶煤主应力驱动路径,为后续顶煤渐进破碎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应力边界条件。(2)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明析了描述顶煤应力状态的平均应力、偏应力及应力Lode角3个参数在综放开采中的演化过程,揭示了上述3个参数在各顶煤分区中的演化特性,基于高精度工业CT扫描技术,运用合成岩体(SRM)数值建模方法,重构了裂隙煤体三维数值模型,运用“有限差分-颗粒流”耦合数值方法,建立了“连续-非连续”耦合真三轴数值模型,在指定主应力边界条件下模拟了顶煤渐进破碎过程,阐明了试件裂隙发育迹线及破碎块度分布规律,实测了放落顶煤破碎块度分布特性,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类比分析,证明了数值方法可靠性,为后续散体顶煤运移及放出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3)基于“有限差分-颗粒流”耦合算法,建立了“连续-非连续”耦合综放开采数值模型,开发了“随机自由落体-逐步伺服夯实”的耦合建模方法,反演了综放开采从工作面设备安装至放煤稳定的全过程,得出了煤矸分界线形态演化的3个特性,并以此为依据改进了“Hook”函数,使之适于描述煤矸分界线形态,以改进的“Hook”函数对煤矸分界线形态进行了拟合,揭示了综放开采煤矸分界线形态从初次放煤到周期放煤的演化规律,将其演化历程分为了初采影响阶段、过渡放煤阶段和周期放煤阶段3个阶段,为后续基于智能化放煤控制技术的放煤工艺选择提供了顶煤位移边界条件。(4)将整个放煤过程划分为放煤开始前、放煤过程中及放煤结束后3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内的智能化控制技术,包括:放煤开始前的顶煤厚度探测、采煤机惯导定位,放煤过程中的放煤机构精准监测控制、煤矸识别,放煤结束后的采出量实时监测。将上述智能化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了智能化放煤控制技术体系,从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及自执行4个层面,揭示了各智能化放煤控制技术的内在联系,最终构建了智能化放煤控制的基本结构,为后续智能化放煤工艺参数选择及实现智能化放煤控制提供了技术依据。(5)基于智能化放煤控制技术体系,以煤矸分界线演化特性研究结果为顶煤位移边界条件,改进了Bergmark-Roos理论,建立了周期放煤时间预测理论模型,提出了放煤口启停判别的综合判别方法,建立了包含多台液压支架的“有限差分-颗粒流”耦合数值模型,优化得出了适用于现阶段智能化综放工作面的合理放煤工艺参数,最终于王家岭煤矿12309工作面建立了智能化综放示范工作面,升级更新了工作面主要生产设备及组织关系,验证智能化放煤控制各项技术的可靠性,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白光超,张法才[4](2020)在《高寒地区沙丘地表、软岩顶板巷道井上下测量基本控制及深井两井贯通技术》文中提出沙章图矿井地表由流动、半流动沙丘构成,气候冬季严寒、冬夏季昼夜温差大、冻土层厚,地面控制点难以稳定埋设;主副立井深度大,联系测量难度大;井巷工程顶板岩性软,井下测量点不稳定。针对以上不利因素,采用深埋地面测量控制点、专门加工后的锚杆作为软岩顶板巷道导线点、增加深井联系测量次数、加测陀螺定向边及数据处理等方法,提高两井贯通的测量精度,以保证两井的高精度贯通。

王海东[5](2020)在《融合前后视三角高程/陀螺定向的倾斜巷道贯通测量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受矿山内部地形、煤层地质结构、开采方案及进度控制、煤炭运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区的矿山巷道设计成倾斜巷道。不同于典型的垂直和水平类型的巷道,倾斜巷道主要用于矿井水平间煤炭、矸石、材料、设备和人员的提升运输。斜巷运输系统由绞车、轨道、提升钢丝绳、串车组、斜巷安全设施及信号系统等组成。斜巷运输过程中出现的连接装置断裂、矿车和皮带运输设备的频繁磨损等“跑车”事故都与前期倾斜巷道坡度设计以及贯通测量的精度和工艺有着必然的联系。倾斜巷道的精密、准确、高质量的贯通测量对矿区的安全、高效、节能等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矿区安太堡露天矿开采过程中倾斜巷道的贯通测量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高精度GNSS控制网构建方法、井下陀螺精准定向方法和特殊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探讨主要的误差来源于改正方法,采取分布平差与整体平差相结合的方法,减弱误差对导线边最弱点的影响,最终达到巷道贯通测量的精度规范。进而提高该矿区的倾斜巷道贯通的精度水平,保障矿区生产的安全性,提高矿区后续建设及维护的可持续性及能源利用节约性。针对山西中煤集团安太堡露天矿倾斜巷道贯通测量与开采的特殊情况,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1)地面控制点与国家坐标系不统一,以及前期开采地表沉陷引起的破坏问题。(2)井下倾斜巷道距离较长,遇到特殊类型的倾斜巷道,比如急倾斜巷道,依靠传统的全站仪联系测量手段难以保障最终的贯通精度。与传统井下贯通测量相比,本课题的主要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在地表GNSS控制网建设过程中,提出基于穷举法和投票法的矿山控制点粗差探测方法,快速准确地探测出被移动或者被破坏的地面控制点,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纠正。(2)在井下三角高程测量过程中的急倾斜和阶梯形地段,提出一种前后视的三角高程测量模式,可以有效消除全站仪测距的固定误差,同时还可以消除全站仪仪器高i的量取误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3)在井下导线测量过程中,引入陀螺定向方案提高井下长导线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在安太堡煤矿二号井运输巷道开展了基于陀螺定向提高井下导线控制精度的实验项目。在此项目中,除了计划中的陀螺定向技术之外,尝试利用本文研究的地面控制点粗差探测方法、前后视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井下巷道贯通测量的精度。验证过程主要采用三种方法:○1全站仪+水准仪;○2全站仪+水准仪+前后视三角高程测量;○3全站仪+水准仪+前后视三角高程测量+陀螺仪定向。在贯通点的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全站仪+水准仪的测量方法,巷道贯通点存在超出限差的风险。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平面和高程贯通精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达到国家规范的要求。

罗婴明,何平生[6](2017)在《宝山矿区深部斜井贯通测量误差分析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贯通工程质量取决于贯通方案是否合理以及测量方法与精度。研究以宝山矿区-115 m-145 m中段提升斜井与人行斜井贯通测量为例,分析了井下导线测量方法和成果的准确性对贯通精度的影响,对测量过程中出现常见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与建议,并对贯通精度进行了误差预计。利用伪倾角法进行贯通腰线的标注,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效率。研究结果对此类贯通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郝尚清[7](2017)在《采煤机的煤层构造导航及自适应截割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煤炭行业向清洁、高产高效、可持续开发新型道路的迈进,煤炭开采对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逐渐增强。煤矿井下的特殊性制约了地面相关技术直接在煤矿井下应用,使得煤炭开采的智能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煤炭开采过程中如何实现煤机设备与煤层之间的相对关系的感知以及获得自适应控制策略成为了解决煤矿智能无人化开采的关键技术和领域。本文研究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煤层识别技术,从全新的角度来实现煤岩界面的有效识别。利用惯性导航和里程计结合的组合导航定位、采煤机运动学规律掌握采煤机精确定位定姿技术,实现采煤机高精度姿态和位置信息输出。通过研究采煤机姿态控制规律与煤层倾角识别方法,提出了采煤机自动截割控制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震波CT(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的煤矿工作面煤层精细探测方案,开展了工业性探测试验。根据山西某煤矿18201工作面地质特征,确定了该工作面煤层的探测技术方案及数据处理流程,绘制了煤厚反演图和断层反演图,分析出断层相关特征数据,探测煤厚平均误差为0.468m。利用地质测量数据和物探的煤厚数据,在ArcGIS平台下建立了工作面煤层顶底板GIS模型,获得了工作面煤层顶底板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EM),顶底板平均高程差与物探煤厚平均值相差0.03m,拟合程度较好。(2)通过研究采煤机运动学规律、组合导航定位技术及误差补偿策略,实现采煤机位置和截割轨迹的精确测量。在实验室开展了工作面模拟试验,表明第一次截割和第二次截割的定位轨迹的球概率误差分别为0.184 m和0.267 m。在山西某煤矿18201工作面进行了采煤机定位装置的井下试验,并将定位轨迹数据和滚筒截割数据与工作面煤层GIS数据库数据融合,实现了采煤机对工作面煤层地质的自动感知。(3)提出了基于采煤机调高控制精度的煤层底板分段线性表示方法及其误差模型,获得了回采方向煤层倾角识别方法。利用山西某煤矿的18201工作面煤层GIS数字模型的顶底板数据,分析了采煤机调高控制精度对底板序列分段线性表示的影响,发现调高控制精度越小,分段线性表示序列越多,且与原序列的误差越小,表明针对同一煤层,采煤机姿态调整次数越多,但煤层回采率高。根据分段线性表示序列建立了采煤机自适应规划截割路径的姿态控制模型,分析了规划截割路径中直线段和变化点采煤机姿态控制方法,获得了基于煤层GIS的采煤机自适应调高控制流程。该论文有图95幅,表8个,参考文献181篇。

张鹏飞,徐泮林[8](2017)在《矿井贯通工程方案设计及误差预计》文中指出通过精密导线测量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某矿+550m水平大巷贯通测量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使用陀螺定向测量、井下三架法导线测量以及三角高程测量相结合的测量方案,并针对该测量方案做出贯通测量误差预计和精度分析,确保贯通精确安全的进行。

连勇军[9](2013)在《煤矿井下三角高程测量替代水准测量的分析与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中首先对煤矿井下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替代水准测量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方面的精度分析,其次通过两个实测的例子证明了可行性。最后,得出三角高程替代水准测量的结论,并探讨了注意事项。

方建锋,钱跃磊[10](2013)在《大型巷道贯通测量方案优化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贯通方案是否合理,直接决定巷道贯通精度的高低。以义煤集团常村矿至南风井的贯通测量工程为例,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了贯通测量方案的优化设计。实践证明,该方案是以先进的测量技术为基础,以提高测量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目的的可靠施测方案,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二、提高井下三角高程控制精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井下三角高程控制精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成庄煤矿下组煤测量基本控制网规划与建立技术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规划及设计
    1.1 控制网的规划设计原则
    1.2 基本控制网设计内容
2 导线测量技术及方法
3 局部陀螺定向方法
4 成果平差及精度评定
5 结论

(2)智能开采工作面精细地质建模研究 ——以黄陵某工作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化开采
        1.2.2 智能开采地质信息透明化
        1.2.3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1.2.4 研究区智能开采技术与装备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工作面地质探测工程
    2.1 矿井地质概况
        2.1.1 矿井位置
        2.1.2 矿井地层
        2.1.3 构造
        2.1.4 煤层
        2.1.5 隆起及冲刷
    2.2 工作面概况
    2.3 工作面地质探测工程概述
        2.3.1 地面钻探
        2.3.2 巷道精细化定位与编录
        2.3.3 槽波地震勘探
        2.3.4 瓦斯抽采钻孔测井
        2.3.5 回采工作面定位与编录
3 工作面地质条件分析
    3.1 多源异构地质探测数据融合
        3.1.1 地质探测数据分类
        3.1.2 多源异构地质数据空间融合
        3.1.3 地质探测数据交叉验证
    3.2 工作面地质条件分析内容及方法
    3.3 研究区智能开采工作面地质条件分析
        3.3.1 煤层底板等高线
        3.3.2 煤层顶底板形态
        3.3.3 煤层厚度分析
        3.3.4 异常地质体分析
4 智能开采工作面地质建模
    4.1 智能开采工作面地质建模主要内容
    4.2 建模插值算法选取
        4.2.1 确定性插值算法
        4.2.2 不确定性插值算法
        4.2.3 智能开采地质建模插值算法优选
    4.3 TIM-3D矿井地质建模软件介绍
    4.4 建模方法及流程
    4.5 梯级模型构建
        4.5.1 工作面设计阶段模型
        4.5.2 工作面掘进阶段模型
        4.5.3 工作面采前准备阶段模型
        4.5.4 回采阶段模型
    4.6 地质模型与智能开采交互机制
        4.6.1 智能开采与地质模型关系
        4.6.2 地质模型与智能开采交互
5 地质模型误差分析
    5.1 建模误差来源
    5.2 模型误差分析方法
    5.3 研究区地质模型误差分析
        5.3.1 梯级模型误差
        5.3.2 模型误差对比分析
        5.3.3 误差原因
    5.4 模型精度提高的方法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破碎机理及智能化放煤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综放开采技术发展历程
        1.2.2 顶煤采动应力场演化规律
        1.2.3 顶煤破碎机理及冒放性评价
        1.2.4 顶煤运移特性及放出规律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厚煤层综放开采采动应力场演化机制
    2.1 顶煤应力状态描述及数值模拟方案
        2.1.1 基于主应力空间的顶煤应力状态
        2.1.2 煤岩层赋存条件及力学参数测定
        2.1.3 数值模型及方法
    2.2 高水平应力条件下顶煤主应力场演化规律
        2.2.1 主应力分布规律及数值监测方法
        2.2.2 主应力值演化规律
        2.2.3 应力主轴偏转特性
    2.3 顶煤主应力演化路径
        2.3.1 主应力场顶煤分区方法
        2.3.2 顶煤分区特征位置及应力路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破碎机理
    3.1 各顶煤分区内相关参数演化特性
    3.2 裂隙煤体三维重构及细观参数标定
        3.2.1 高精度工业CT扫描试验
        3.2.2 节理裂隙数值重构
        3.2.3 基于SRM方法的裂隙煤体数值建模
    3.3 主应力路径下顶煤破碎规律
        3.3.1 数值模型及主应力加载流程
        3.3.2 裂隙煤体渐进破碎迹线
        3.3.3 裂隙煤体破碎块度分布及现场实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运移放出规律
    4.1 数值模拟方法及前期结果
        4.1.1 FDM-DEM耦合数值模型
        4.1.2 本构模型及模拟参数分析
        4.1.3 数值模拟流程及放煤前结果分析
    4.2 初次放煤过程顶煤运移放出规律
        4.2.1 初放放出体形成过程
        4.2.2 初放松动体演化特性
        4.2.3 初放煤矸分界线动态分布
    4.3 周期放煤过程顶煤运移放出规律
        4.3.1 顶煤放出体演化历程
        4.3.2 放煤松动体范围扩展规律
        4.3.3 煤矸分界线形态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化放煤控制方法及放煤工艺参数
    5.1 智能化放煤控制过程及控制体系
        5.1.1 放煤前顶煤厚度探测及采煤机定位
        5.1.2 放煤中放煤机构动作启停判别及控制
        5.1.3 放煤后放出量实时监控
        5.1.4 智能化放煤控制体系
    5.2 基于放煤时间预测模型的放煤终止原则
        5.2.1 放煤时间预测模型
        5.2.2 重力加速度修正系数的标定
        5.2.3 放煤时间预测模型的应用
    5.3 放煤步距与放煤顺序优化
        5.3.1 放煤步距及放煤顺序优化方法
        5.3.2 不同放煤顺序下放出体形态特性
        5.3.3 不同放煤顺序下顶煤放出量及回收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厚煤层智能化放煤工业性试验
    6.1 12309 智能化综放工作面建设概况
        6.1.1 工作面人员配置及分工
        6.1.2 顺槽协同放煤控制中心
        6.1.3 地面放煤监测与控制中心
        6.1.4 智能化放煤控制流程
    6.2 智能化放煤控制技术试验
        6.2.1 放煤前顶煤厚度探测及采煤机定位
        6.2.2 放煤中放煤机构动作启停判别及控制
        6.2.3 放煤后采出量实时监测
        6.2.4 放煤远程集中控制软件
    6.3 智能化工作面建设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高寒地区沙丘地表、软岩顶板巷道井上下测量基本控制及深井两井贯通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测量的主要任务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建立矿井地面控制网采取的主要措施
    2.2 联系测量采取的主要措施
    2.3 井下控制测量采取的措施
    2.4 贯通测量采取的措施
3 实际贯通精度评定
4 结论

(5)融合前后视三角高程/陀螺定向的倾斜巷道贯通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流程
2 高精度地面控制网的构建方法
    2.1 地面高精度平面控制网的构建方法
    2.2 基于穷举法和投票法的矿山控制点粗差探测
    2.3 矿区地表高水准高程控制网的构建方法
3 倾斜巷道贯通测量的方法
    3.1 平面导线控制网布设
    3.2 陀螺定向
    3.3 井下三角高程测量
    3.4 前后视三角高程测量法
4 安太堡煤矿倾斜巷道贯通测量案例
    4.1 巷道贯通测量技术路线
    4.2 地表GNSS控制网
    4.3 地表高程控制网
    4.4 井下导线及高程测量
    4.5 贯通测量精度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宝山矿区深部斜井贯通测量误差分析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贯通测量方案
    2.1 起算边的确定
    2.2 井下导线测量方法与措施
        2.2.1 工具的选择与检查
        2.2.2 导线测量
    2.3 误差的来源及分析
3 贯通测量误差预计
    3.1 误差参数的确定
    3.2 贯通相遇点K的误差估算预计
        3.2.1 导线测角误差
        3.2.2 导线量边误差
        3.2.3 贯通在水平重要方向X轴的中误差
        3.2.4 高程误差预计
        3.2.5 贯通测量中伪倾角方法
    3.3 效果分析及贯通提高贯通精度措施
4 结语

(7)采煤机的煤层构造导航及自适应截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目标
2 采煤机惯导定位方法研究
    2.1 采煤机嵌入煤层的定位方法
    2.2 采煤机定位定姿系统
    2.3 本章小结
3 煤层界面的导航模型建立
    3.1 引言
    3.2 煤层构造震波CT探测方法
    3.3 工作面煤层精细探测试验
    3.4 工作面煤层三维导航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采煤机定位消差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采煤机运动分析
    4.3 非完整性限制条件下卡尔曼滤波算法
    4.4 试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采煤机定位系统试验研究
    5.1 采煤机定位实验室试验
    5.2 采煤机定位井下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采煤机自适应调高控制技术
    6.1 引言
    6.2 采煤机自适应调高原理
    6.3 褶皱地质构造下的采煤机自适应调高技术
    6.4 断层地质构造截割路径规划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矿井贯通工程方案设计及误差预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
    2.2 作业依据
    2.3 贯通方案设计
        2.3.1 陀螺定向
        2.3.2 井下平面控制测量
        2.3.3 井下高程测量
    2.4 贯通误差预计
        2.4.1 水平重要方向x'方向上的误差预计
        2.4.2 在高程上的误差预计
        2.4.3 误差预计结果
    2.5 精度分析
        2.5.1 贯通精度
        2.5.2 提高贯通精度的措施
3 结论

(9)煤矿井下三角高程测量替代水准测量的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井下三角高程替代水准测量的可行性分析
    2.1 精度分析
    2.2 实例分析
        (1) 苏桥煤矿±0 m水平运输大巷观测实验。
        (2) 丰海煤矿-330 m水平运输大巷观测实验。
3 结语

(10)大型巷道贯通测量方案优化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贯通测量优化方案
    2.1 地面控制测量
    2.2 井下导线测量
    2.3 陀螺定向方法
    2.4 南风井井上下联系测量及高程传递[3]
3 误差预计
    3.1 平面控制测量误差预计
        3.1.1 地面控制测量误差预计
        3.1.2 井下导线测量误差预计
        3.1.3 南风井投点及定向方案、误差预计
        3.1.4 平面位置贯通误差预计汇总
    3.2 高程误差预计
4 结论

四、提高井下三角高程控制精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成庄煤矿下组煤测量基本控制网规划与建立技术实践[J]. 王军雷. 煤炭科技, 2021(04)
  • [2]智能开采工作面精细地质建模研究 ——以黄陵某工作面为例[D]. 王新苗.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2)
  • [3]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破碎机理及智能化放煤控制研究[D]. 霍昱名.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高寒地区沙丘地表、软岩顶板巷道井上下测量基本控制及深井两井贯通技术[J]. 白光超,张法才. 矿山测量, 2020(04)
  • [5]融合前后视三角高程/陀螺定向的倾斜巷道贯通测量技术研究[D]. 王海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宝山矿区深部斜井贯通测量误差分析与实践[J]. 罗婴明,何平生. 中国钨业, 2017(05)
  • [7]采煤机的煤层构造导航及自适应截割技术研究[D]. 郝尚清.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4)
  • [8]矿井贯通工程方案设计及误差预计[J]. 张鹏飞,徐泮林. 北京测绘, 2017(01)
  • [9]煤矿井下三角高程测量替代水准测量的分析与探讨[J]. 连勇军. 矿山测量, 2013(05)
  • [10]大型巷道贯通测量方案优化与实践[J]. 方建锋,钱跃磊. 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2013(03)

标签:;  ;  ;  ;  ;  

提高井下三角高程控制精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