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桡骨骨不连再手术肘关节僵直的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李其其[1](2021)在《张力带与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简单鹰嘴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锁定钢板及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的简单鹰嘴骨折的患者在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术后功能、骨折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花费等方面的差别,分析二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成本,找出最具效费比的治疗方案,以期为临床实践工作中治疗简单鹰嘴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搜集整理2013年10月~2019年8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骨科医院接受克氏针张力带或者锁定钢板治疗的MayoⅠA型及MayoⅡA型鹰嘴骨折的病患资料,将其标定为研究目标,经过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共得出65例符合要求的患者,采集资料包括病历有关资料、各类影像学资料、手术过程等,对获取的资料进行记录,整理后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根据内固定方式选择的不同,将65名简单鹰嘴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的患者为A组,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的患者定为B组,A组患者共计30例,男/女:14/16,平均年龄:41.97±14.61岁,左/右:16/14,致伤因素方面:摔伤20例、交通伤6例、运动伤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3±1.20天,根据Mayo分型其中ⅠA型:3例,ⅡA型27例;B组患者共计35例,男/女:14/21,平均年龄:45.03±15.34岁,左/右:16/19,致伤因素方面:摔伤25例、交通伤5例、运动伤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43±1.38天,根据Mayo分型其中ⅠA型:5例,ⅡA型30例。首先对A、B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确定具有可比性之后(P>0.05),对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花费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资料收集并整理,经过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治疗简单鹰嘴骨折锁定钢板及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的治疗效果及治疗成本。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整参与随访,接受随访的时间为7~27个月,平均为15.26±4.36个月。A、B两组患者均得到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A组:10.72±1.52周,B组:10.96±1.67周,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在VAS疼痛评分以及肘关节功能活动度方面在整个随访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日方面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住院花费方面:A组14980±1791.38元,B组24479.17±2284.54元经统计学检验(P<0.001),两组具有显着差异;并发症发生率方面: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得出A组,B组优良率分别为93.3%及88.6%。结论在治疗简单鹰嘴骨折时,克氏针张力带组较之锁定钢板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花费有所减少,而在骨折的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日、肘关节VAS评分以及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未见差别,在并发症方面克氏针张力带组的发生率高于锁定钢板组。在处理简单鹰嘴骨折时,两者均为治疗简单鹰嘴骨折的有效方式。图18幅;表8个;参106篇。
于晓飞[2](2021)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交通事故、建筑事故以及运动性损伤等高能量导致的桡骨远端骨折呈明显增加趋势。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和急诊科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通常指距离桡腕关节3厘米内的骨折,特别好发于存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这类人群桡骨远端的骨脆性增加,摔倒引起的桡骨远端骨折多呈现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目前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针对稳定性的关节外骨折,具有创伤小和经济性等优势,复位后固定的方法主要包括石膏、小夹板和高分子热塑性材料固定。但是手法复位容易发生骨折对位、对线不良,骨折部位发生软组织损伤,远期导致骨折畸形愈合以及创伤性关节炎。同时保守治疗一般恢复周期较长,且长期的外固定会限制手腕部的活动而不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恢复过程中需要根据骨折部位的肿胀及消肿情况即使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松弛会导致固定作用下降而固定过紧则容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腕管综合征及皮肤压力性溃疡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传统的方法主要包括切开复位锁定钢骨板内固定、非锁定钢板内固定、经皮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固定以及髓内钉固定等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获得准确的力线和解剖复位,关节一致性和稳定性也可得到更好的保障。坚强的内固定和完全的解剖复位也可允许早期的主动性腕部功能锻炼,缩短恢复的时间,从而减少腕关节僵硬的发生率。目前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法,还是联合使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报告的结果都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至今没有一种比其他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更突出,如何选择手术方式仍然是骨科领域的一个讨论热点。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自首次应用于股骨的生物力学研究后通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探讨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的分析与验证,已经成为骨科领域研究的一种可靠的研究手段。随着多学科的发展包括计算机,软件,材料等,共同推动有限元方法的进步,有限元方法逐渐由模拟初期的静止模型深入为人体动态运动模型;由初期的二维模型逐渐转化为三维有限元模型;由单根骨头模型深入为包含软骨,半月板,韧带,肌肉和骨头结构的复杂三维有限元模型,越来越贴近于人体真实的变化。目前在骨科研究中,有限元方法在骨骼系统中的模型建立,骨折机理探究,以及骨折固定装置的比较等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与临床实践验证中也反映了其良好的结果。第一部分掌侧锁定接骨板与附加克氏针外固定治疗AO C2/C3型骨折:一项回顾性对比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VLP)和附加克氏针的外固定架(EF)治疗桡骨远端AO C2/C3型骨折的影像学和治疗效果,评估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差异。方法:1.筛选入组:回顾性研究了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因AO C2/C3型桡骨远端新鲜骨折接受外固定支架和掌侧锁定接骨板固定的患者。排除陈旧性骨折、全身性骨骼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局部疾病(如肿瘤、佩吉特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VLP或EF以外的治疗、患者失访或数据不完整的病例。2.资料收集和数据测量:随访12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量表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价总体治疗效果与功能恢复;测量腕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影像学参数包括尺倾角、掌倾角、桡骨长度、尺骨变异和关节阶梯。3.数据统计和分析:连续变量(年龄、手术时间、掌侧倾斜、桡骨倾斜度、桡骨长度、尺骨变异和关节面台阶)的比较,根据其数据分布状态使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 Whitney-U检验,至于分类变量(性别、左右利手、损伤机制、并发症),适当时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 21.0软件(美国,纽约,IBM公司,Armonk)进行分析。结果:1.平均随访时间17.1个月。末次随访时,VLP组在腕关节屈曲(69.7vs62.3,P<0.001)、前臂旋前(73.1vs 64.8,P=0.027)和旋后(70.6vs 63.1,P=0.033)方面的表现优于EF组,但其他运动参数不显着。2.两组之间在Gartland-Werley或DASH评分方面没有发现显着差异(P>0.05)。与EF组相比,VLP组的尺骨变异和关节阶梯治疗效果显着改善,最终X线上显示VLP组的尺骨变异为0.6±1.3mm,EF组为1.6±1.8mm,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VLP组的腕桡关节改善明显优于EF组(0.5±1.1mm vs 1.2±1.4mm,P=0.007)。3.两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28.2%vs 34.5%)(P=0.587)。小结:1.VLP固定在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屈曲、旋前和旋后)、尺骨变异矫正和改善关节一致性方面比EF固定表现出更好的性能。2.在DASH或Gartland-Werley评分、其他影像学或功能参数和并发症方面,两种固定方法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第二部分3D打印辅助下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下钢板螺钉系统外置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筛选入组:入组标准:(1)A型,即关节外骨折各亚型(2)B型,即简单或部分关节内骨折各亚型(3)C1,关节内简单骨折。排除标准:(1)不能解剖复位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如C2、C3型;(2)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3)同时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等其他腕骨关节病或全身性骨骼疾病的患者。2.模具制作及手术实施:借助3D打印辅助,根据术前骨折部位CT三维重建及伤肢血管造影检查,采集相关数据,设计并制作个性化的接骨板及带有接骨板固定卡槽的体外固定模具,精确制导螺钉的位置和角度,进行体外复位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术后随访:分别在术后2周、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随访,采用标准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尺倾角、桡骨长度,测量腕关节屈曲、伸展、旋后和旋前角度;测量患者手的握力,所有患者测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lae,VAS)及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1.获得满意随访病例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39.3岁。A2型8例,A3型5例,B2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1例,C1型1例,均为闭合型骨折合并腕掌侧软组织损伤。2.术后随访12~33个月,平均22.5个月。随访12~33个月,平均22.5个月。在术后2周、12周、1年随访时,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lae,VAS)分别为1.86±0.25,0.83±0.51 and 0.31±0.05,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分别为6.54±1.71,2.72±0.53 and2.05±0.29,终末随访时Gartland—Werley评分:优12例,良2例,可1例。3.末次随访时桡骨远端掌倾角为(13.1±3.2)°,尺偏角为(21.9±4.6)°,桡骨短缩(2.0±1.1)mm,腕关节屈曲活动度为(52.0±11.7)°,腕关节背伸活动度为(65.0±4.8)°,握力为健侧的84.0%±4.2%。小结:1.应用3D打印辅助下钢板螺钉系统外置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可个性化钢板螺钉,精准辅助复位和制导位置角度,微创且对皮肤软组织条件要求低,取出容易等优势。2.在本临床研究中,该项技术固定可靠且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短时间随访疗效满意。第三部分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与骨质疏松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能量损伤事故的增加,老年人群与青少年人群的发生率出现增加的趋势。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可以分为保守治疗、经皮穿针内固定以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需要恢复正常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的长度以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解剖位置。保守治疗则难以做到。为了避免桡骨畸形愈合,腕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早期功能锻炼,需要对不稳定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目前常用的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掌侧锁定钢板与非锁定钢板。由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主要包括老年人群,骨折患者骨质中包括骨质疏松与骨质正常人体。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及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招募一名青年健康志愿者,对其前臂进行快速薄层CT扫描.利用m imics20.0软件将二维影像数据创建桡骨的三维数据并以STL数据保存,并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光滑表面,去除噪点,实体化桡骨模型,并以STEP格式保存。将桡骨远端模型导入UG10.0软件,创建桡骨远端骨折,并根据实际钢板数据设计桡骨远端掌侧钢板与螺钉模型。2.将模型导入Abaqus软件中加载负荷,设置边界条件,划分网格,分析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统计应力、位移等数据。结果:1.对于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模型,其应力集中部位主要分布在骨折断端部位的钢板。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198MPa,最大位移值为1.157mm;非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229.5MPa,最大位移为1.394mm;2.对于骨质疏松人体,锁定钢板固定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181.4MPa,最大位移为1.814mm;非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244.1MPa,最大位移为2.178mm小结:无论对于青壮年的正常骨密度的桡骨远端骨折,还是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相较于非锁定钢板固定,锁定钢板固定均能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则提升程度更强。二者的最大应力值分别降低13.5%和25.8%,最大位移值分别降低17.0%和16.7%。
孙子洋[3](2020)在《肘关节僵硬新分型和功能评分的建立及远期松解疗效的探究》文中认为背景现行肘关节僵硬分型和功能评分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且未有文献报道开放性肘关节松解术(OEA)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ex-Fix)的远期疗效。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新的肘关节僵硬分型和功能评分,并探究本中心OEA联合ex-Fix的远期疗效,以及影响活动度(ROM)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新分型包含屈伸4型(单纯牵拉、牵拉伴阻挡、关节面畸形愈合和骨桥型)和旋转3型(单纯粘连、桡骨头畸形或不愈合和上尺桡骨桥型)两部分。新评分包含肘关节活动(8问题“日常活动能力表”,48%)、症状(疼痛、神经功能、肌力和稳定,40%)和患者满意度(12%)3个维度。在OEA治疗中,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处理影响活动的阻挡和牵拉因素,联合ex-Fix维持关节稳定和辅助早期锻炼。结果按新分型方案松解后,所有患者平均ROM由术前40°增加到随访时118°,且88.4%获得≥100°的ROM;伴有旋转受限的患者,平均前臂旋转角度(FRA)由术前76°改善到随访时128°,且81.6%获得≥100°的FRA;所有患者术前和随访时平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63和91分,且等级良好及以上达94.9%。新评分具有较高的可重复信度和内部一致信度;良好的结构效度,与经典评分在总分、肘关节活动和症状各维度上存在中等程度及以上的相关性;高的敏感度;无天花板和地板效应;与患者满意度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远期随访时,所有患者平均ROM由术前27°增加到随访时131°,且98.0%达到功能性活动范围(30°~130°);肘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疼痛和尺神经症状也均得到改善;并发症发生率约16.3%,包括4例新发尺神经症状、1例具有临床表现的异位骨化复发和3例钉道感染;在将ROM基于现代生活要求的角度分为两组(≤120°和>120°)并分析各个潜在危险因素后,回归结果显示吸烟(比值比,9;p=0.009)是影响远期ROM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分型规范了松解入路选择和手术操作,实现了治疗的标准化。新评分能够全面、科学、有效地评价肘关节僵硬患者的关节功能,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OEA联合ex-Fix治疗严重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具有令人满意的远期疗效,同时需要强调术前戒烟的重要性。
邹第洋[4](2020)在《肘关节与尺侧副韧带的在体功能评估》文中研究说明肘关节损伤治疗术后依旧面临活动功能受限,关节不稳等多种问题,理解肘关节在体生物力学表现能够帮助减少肘关节手术后并发症。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动态双平面摄影技术对在体肘关节运动学以及尺侧副韧带功能进行评估,期望为临床肘关节创伤治疗工作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研究正常人肘关节在屈曲以及内外旋过程中六自由度运动学变化,探讨尺桡骨之间的运动学差异以及屈曲角度和内外翻或内外旋角度之间的耦合关系;(2)分析肘关节屈曲运动过程中旋转轴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探讨肘关节表面形态学数据与旋转轴活动变化之间的关系;(3)应用空间最短路径求解算法,实现在肘关节动态屈曲过程中尺侧副韧带长度的计算,探讨肘关节内侧副韧带重建手术中不同附着点位置对韧带长度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在屈曲过程中,肱尺关节存在外翻角度线性减小以及内外旋角度先内旋后外旋的非线性变化,肱桡关节存在外翻角线性减小,内旋角度线性增大的变化;肘关节从旋前到旋后的运动过程中,桡骨相对于尺骨逐渐向后、向远、向内侧移动,并呈现逐渐外翻的变化。尺骨相对于肱骨呈现外翻和外旋递增的变化,并且在内外旋的运动过程中,尺骨的变化规律不受屈曲位置变化影响;(2)肘关节在屈曲运动过程中,瞬时旋转轴的变化存在个体差异;其中肱骨滑车的外侧尺寸、内侧尺寸以及长度值为影响肘关节瞬时旋转轴变化的关键特征因子;(3)尺侧副韧带重建手术在尺骨端的附着点位置变化不影响韧带长度变化模式;在肱骨侧,选择相对于解剖附着点远端和内侧处的固定位置,随着屈曲角度增加,韧带长度逐渐增加。选择处于近端和外侧位置,韧带长度逐渐减小;在肱骨侧,韧带等长变化区域形状近似呈椭圆形,其中椭圆的长轴方向近似为沿内侧滑车中心到内髁方向。本文对健康受试者肘关节的运动学以及尺侧副韧带的在体功能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生物力学的角度为肘关节运动康复,人工关节假体的设计,尺侧副韧带重建手术等提供了支持。
梁伟,宫峰,黄力[5](2016)在《有限切开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联合医用诱导骨基质植入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有限切开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联合医用诱导骨基质植入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7月2015年9月经手术治疗的16例肱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0例,女6例;年龄2162岁,平均44.6岁。按AO分类全部患者均属于C型骨折。均采用沙滩椅位,经肩关节前入路、有限切开锁定加压钛板联合医用诱导骨基质植入的手术方式。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3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肩关节Neer评价标准,平均为88.3分(8193分),优9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达87.5%。根据肘关节Mayo评价标准,平均为92.3分(8996分),优9例,良5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达93.3%。结论有限切开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联合医用诱导骨基质植入是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的可靠方法,能提供坚强的固定,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余占洪,李素香,谢文伟,余颖锋,曾兴栋[6](2013)在《尺桡骨双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和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前臂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原因、预防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1年收治的前臂骨干骨折骨不连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2~57岁,平均为38岁。初次损伤均为尺桡骨双骨折。其中开放骨折3例,闭合骨折9例;桡骨双段骨折2例,10例为尺桡骨单骨折。初次手术内固定选择:尺桡骨均采用钢板内固定5例;桡骨应用钢板,尺骨克氏针内固定4例;尺桡骨均应用克氏针内固定者3例。骨折不愈合后二次手术全部病例采用7~9孔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12例骨折不愈合患者,尺骨骨折不愈合11例,其中5例钢板内固定者4例断裂,1例松动,7例克氏针固定者6例不愈合;桡骨骨折不愈合1例为克氏针内固定。内固定物失效发生在随访3~12个月之内。二次内固定治疗后无内植物折断、失效等病例发生。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0个月。根据前臂疗效评定标准:优9例,良1例,可2例,优良率83.3%。结论尺桡骨双骨折内固定选择不当、固定不牢靠、骨折端缺损较多、过早的前臂旋转功能锻炼是导致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原因;尺桡骨特殊的解剖及近尺桡关节和远尺桡关节在前臂旋转中承受不同的扭转力,以及尺骨内固定材料抗扭转力不够也是导致尺骨不愈合的重要原因。
韦寿繁,黄明棣,罗国富[7](2010)在《有限接触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尺桡骨骨不连26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报告有限接触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尺桡骨骨不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运用有限接触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尺桡骨骨不连26例,术后随访26~29(平均25.2)个月。结果 X线片显示术后3~6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有限接触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尺桡骨骨不连的方法具有固定可靠、创伤小、骨折愈合快的优点,是治疗尺桡骨骨不连的较好方法 。
黄丽花[8](2010)在《两种钢板结合植骨治疗尺骨干骨折骨不连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及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植骨治疗尺骨干骨折骨不连的病例,评价两种钢板结合植骨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尺骨干骨折骨不连提供思路。方法:2003年1月-2009年10月南京军区福州总院骨科研究所使用LC-DCP和LCP结合植骨治疗39例尺骨干骨折骨不连患者,失访9例。30例随访中,男26例,女4例;年龄18-56岁,平均36.56岁,骨不连发生于右侧13例,左侧17例。根据此次手术植入的内固定进行分组,采用LC-DCP组18例18处,LCP组12例12处。通过平均手术持续时间、患肢功能改变、临床愈合时间、X线骨痂生成情况、前臂疗效评分、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临床评估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功能改善情况,并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1、平均手术持续时间LC-DCP组为122.78±15.74min, LCP组为120.08±17.92min,二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临床平均愈合时间LC-DCP组为3.572±0.747月,LCP组为3.367±0.756月,二者无显着性差异(P>0.05);3、LCP组与LC-DCP组病例患肢旋转功能、骨痂评分、前臂疗效评定、并发症的对比分析,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4、术后两组病例均较术前患者功能明显改善(P值<0.05)。结论:1、LC-DCP、LCP结合植骨治疗尺骨干骨折骨不连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两种固定方法在手术持续时间、前臂功能恢复、前臂疗效评定等观察指标上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LC-DCP及LCP结合植骨均可作为治疗尺骨干骨折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陈军,满毅[9](2010)在《前臂骨折严重畸形与骨不连再手术54例》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前臂骨折手术后引起严重畸形与骨不连的各种发生因素,提高再手术治愈率,减少病废。方法:严重畸形,截骨矫正,植骨。缺损在3cm以内采用髂骨植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缺损在3cm以上的缺损者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结果:随访1~5年,平均3年,经3~6个月1次的临床与X线检查,前臂骨折严重畸形与骨不连再手术54例中,48例(88.9%)获得骨性愈合。再次受伤致骨折4例因多次固定,肘关节活动范围在125°~80°;骨折延迟愈合2例,再手术骨膜下植骨固定后愈合但功能受限。结论:骨不连者应及早再手术,缺损处植骨,缺损大者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严重畸形者截骨矫正后外固定。
张仲文,汤成华,满毅[10](2004)在《37例前臂骨折再次手术原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分析前臂骨折手术后引起严重畸形与骨不连的发生因素及其治疗方法 ,提高再手术治疗的愈合率 ,减少病废。方法 对 37例前臂骨折患者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再手术方法 :①严重畸形者截骨矫正、植骨。②缺损在 3cm以内者取自体髂骨嵌插性植入 ,植骨保证稳定性。缺损≥ 3cm≤ 5cm者采用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 5cm以上缺损者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结果 第一次术后引起畸形与骨不连的主要原因 :内固定方法不当 16例 ,感染 10例 ,外固定时间过短 6例 ,再次外伤 5例。再手术后骨折愈合率91 9%。结论 前臂骨折术后骨不连应及早再手术 ,缺损处植骨 ,缺损大者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 ,有严重畸形者截骨矫正
二、尺桡骨骨不连再手术肘关节僵直的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尺桡骨骨不连再手术肘关节僵直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张力带与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简单鹰嘴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及资料的获取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1.4 内固定物相关信息 |
1.1.5 病例资料 |
1.2 手术治疗 |
1.2.1 术前准备 |
1.2.2 体位及麻醉选择 |
1.2.3 手术过程 |
1.2.4 术后处理及康复 |
1.3 观测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
1.3.1 观测指标 |
1.3.2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1.5 结果 |
1.6 典型病例 |
1.6.1 典型病例1 |
1.6.2 典型病例2 |
1.7 讨论 |
1.7.1 尺骨鹰嘴骨折的分型以及简单鹰嘴骨折的定义 |
1.7.2 简单鹰嘴骨折的治疗选择 |
1.7.3 两组治疗效果优缺点比较及相关原因分析 |
1.7.4 不足与展望 |
1.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尺骨鹰嘴骨折的治疗进展 |
2.1 流行病学 |
2.2 相关解剖 |
2.3 尺骨鹰嘴骨折的分型 |
2.3.1 Mayo分型 |
2.3.2 Colton分型 |
2.3.3 Schatzker分型 |
2.3.4 AO分型 |
2.4 受伤机制及诊断 |
2.5 鹰嘴骨折的治疗 |
2.5.1 保守治疗 |
2.5.2 克氏针张力带技术 |
2.5.3 无克氏针张力带技术 |
2.5.4 形状记忆合金固定技术 |
2.5.5 髓内固定 |
2.5.6 钢板固定 |
2.5.7 鹰嘴切除术 |
2.6 康复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A Mayo分型 |
附录B 改良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 |
附录C VAS疼痛评分标准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掌侧锁定接骨板与附加克氏针外固定治疗AO C2/C3 型骨折:一项回顾性对比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3D打印辅助下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与骨质疏松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桡骨远端骨折生物力学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肘关节僵硬新分型和功能评分的建立及远期松解疗效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肘关节僵硬 |
2 现行分型和功能评分 |
3 开放性肘关节松解术 |
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新型肘关节僵硬分型的建立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新分型的建立 |
2.2 新分型分类 |
2.2.1 屈伸受限分类 |
2.2.2 旋转受限分类(若伴有) |
2.3 研究对象 |
2.4 新分型标准化松解策略 |
2.4.1 屈伸受限松解策略 |
2.4.2 旋转受限松解策略 |
2.5 数据搜集 |
2.5.1 ROM的测量 |
2.5.2 FRA的测量 |
2.5.3 MEPI |
2.6 统计分析 |
2.6.1 统计学软件 |
2.6.2 数据统计分析 |
2.6.3 统计指标分析意义 |
3 结果 |
3.1 肘关节活动度 |
3.1.1 ROM |
3.1.2 FRA |
3.2 肘关节功能评分 |
3.3 新分型组间比较 |
3.3.1 屈伸受限组间比较 |
3.3.2 旋转受限组间比较 |
4 讨论 |
4.1 现行分型探讨 |
4.2 松解时机探讨 |
4.3 松解入路探讨 |
4.4 桡骨头处理方式选择 |
4.5 新分型松解效果分析 |
4.6 本研究创新和优势 |
4.7 本研究不足之处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肘关节功能评分的建立 |
1 引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新评分的建立 |
2.1.1 项目的提取和筛选 |
2.1.2 适于随访的项目评价类型 |
2.1.3 项目赋值 |
2.2 研究对象 |
2.3 统计分析 |
2.3.1 统计学软件 |
2.3.2 新评分的验证 |
2.3.2.1 信度 |
2.3.2.2 效度 |
2.3.2.3 天花板和地板效应 |
2.3.2.4 敏感度 |
2.3.2.5 与患者满意度相关性 |
2.3.3 统计指标分析意义 |
3 结果 |
3.1 信度 |
3.2 效度 |
3.3 天花板和地板效应 |
3.4 敏感度 |
3.5 与患者满意度相关性 |
4 讨论 |
4.1 问卷调查样本量要求 |
4.2 新评分信效度和敏感度分析 |
4.3 主客观评价形式探讨 |
4.4 本研究创新和优势 |
4.5 本研究不足之处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开放性肘关节松解术远期疗效的探究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手术方案与技巧 |
2.2.1 准备 |
2.2.2 切口 |
2.2.3 入路 |
2.2.4 神经探查和松解 |
2.2.5 松解方法 |
2.2.6 内植物的处理 |
2.2.7 改良ex-Fix的使用 |
2.2.8 侧副韧带的修补、尺神经的处理 |
2.3 系统性术后康复锻炼模式 |
2.3.1 第一阶段(术后第1天→6 周) |
2.3.2 第二阶段(术后6周→3 个月) |
2.3.3 第三阶段(术后3 个月→1 年) |
2.4 数据搜集 |
2.4.1 一般信息和临床资料 |
2.4.2 肘关节活动度 |
2.4.3 肘关节相关功能 |
2.4.4 肘关节相关功能 |
2.5 统计分析 |
2.5.1 统计学软件 |
2.5.2 数据统计分析 |
2.5.3 统计指标分析意义 |
3 结果 |
3.1 患者特征 |
3.2 手术详情 |
3.3 肘关节活动度 |
3.4 肘关节功能评分 |
3.5 术后并发症 |
3.6 危险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肘关节活动度分析 |
4.1.1 远期随访文献分析 |
4.1.2 ex-Fix的联合使用探讨 |
4.1.3 ex-Fix的改良使用探讨 |
4.2 肘关节功能评分分析 |
4.2.1 物理评分分析 |
4.2.2 生活质量评分分析 |
4.3 术后并发症预防 |
4.3.1 新发或加重神经症状预防 |
4.3.2 HO复发预防 |
4.3.3 肘关节不稳定预防 |
4.3.4 钉道相关并发症预防 |
4.4 影响活动度恢复的危险因素探究 |
4.5 OEA中注意事项探讨 |
4.6 本研究创新和优势 |
4.7 本研究不足之处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其他相关成果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4)肘关节与尺侧副韧带的在体功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肘关节解剖结构及韧带生物力学性质 |
1.2.1 肘关节解剖结构 |
1.2.2 肘关节韧带结构 |
1.2.3 韧带的生物力学性质 |
1.3 研究背景 |
1.3.1 肘关节运动学研究背景 |
1.3.2 肘关节尺侧副韧带研究背景 |
1.3.3 现有运动学评估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肘关节主动屈伸及内外旋过程中六自由度变化 |
2.1 引言 |
2.2 研究方法 |
2.2.1 受试者资料 |
2.2.2 动态双平面实验流程 |
2.2.3 运动学结果计算过程 |
2.2.4 统计学方法 |
2.3 屈伸运动过程中六自由度运动学结果 |
2.3.1 屈伸过程中位移和角度的活动范围变化 |
2.3.2 屈伸过程中内外翻角度以及内外旋角度的动态变化 |
2.4 旋前旋后运动过程中六自由度运动学结果 |
2.4.1 屈曲角度对肘关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的影响 |
2.4.2 屈曲角度对旋前旋后中桡骨前后,内外侧,远近方向位移的影响 |
2.4.3 屈曲角度对前臂旋前旋后过程中尺骨内外旋,内外翻的影响 |
2.5 讨论 |
2.5.1 肘关节屈曲运动时六自由度变化讨论 |
2.5.2 肘关节旋前旋后过程中六自由度运动学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肘关节屈伸运动中旋转轴变化与肱骨滑车关节形态学关系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动态旋转轴计算方法 |
3.2.2 肘关节屈伸运动过程中螺旋轴的计算 |
3.2.3 肱骨滑车形态学参数测量 |
3.2.4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肘关节平均旋转轴结果 |
3.3.2 肘关节瞬时旋转轴变化结果 |
3.3.3 肱骨滑车形态学数据 |
3.3.4 形态学数据与旋转轴运动学的相关性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屈伸运动过程中伸长量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受试者资料及数据采集过程 |
4.2.2 尺侧副韧带附着点选择 |
4.2.3 韧带最短路径计算方法 |
4.2.4 韧带长度标准化处理 |
4.2.5 统计学分析 |
4.3 尺侧副韧带长度变化结果 |
4.3.1 肱骨侧不同附着点位置对韧带长度变化的影响 |
4.3.2 尺骨侧不同附着点位置对韧带长度变化的影响 |
4.3.3 尺侧副韧带屈伸运动过程中长度变化热力图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尺桡骨双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前臂尺桡骨的解剖特点 |
3.2 内固定物对前臂骨干骨折骨不连影响 |
3.3 手术技巧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
3.4 功能锻炼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
(8)两种钢板结合植骨治疗尺骨干骨折骨不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临床资料 |
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作者简历 |
(9)前臂骨折严重畸形与骨不连再手术54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辅助检查 |
1.3 治疗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畸形与骨不连主要原因 |
3.2 畸形与骨不连的局部因素 |
3.3 植骨 |
3.4 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 |
3.5 预防感染 |
(10)37例前臂骨折再次手术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畸形与骨不连主要原因 |
3.2 骨不愈合的局部因素 |
3.3 术式的选择 |
3.3.1 三角钉、克氏针固定 |
3.3.2钢板螺钉内固定 |
3.4植骨 |
3.5感染 |
3.6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 |
四、尺桡骨骨不连再手术肘关节僵直的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力带与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简单鹰嘴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D]. 李其其.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D]. 于晓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肘关节僵硬新分型和功能评分的建立及远期松解疗效的探究[D]. 孙子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肘关节与尺侧副韧带的在体功能评估[D]. 邹第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有限切开锁定加压钛板内固定联合医用诱导骨基质植入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J]. 梁伟,宫峰,黄力.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6(04)
- [6]尺桡骨双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和对策[J]. 余占洪,李素香,谢文伟,余颖锋,曾兴栋. 实用骨科杂志, 2013(05)
- [7]有限接触钢板结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尺桡骨骨不连26例分析[J]. 韦寿繁,黄明棣,罗国富. 慢性病学杂志, 2010(07)
- [8]两种钢板结合植骨治疗尺骨干骨折骨不连的临床研究[D]. 黄丽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0(04)
- [9]前臂骨折严重畸形与骨不连再手术54例[J]. 陈军,满毅.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1)
- [10]37例前臂骨折再次手术原因分析[J]. 张仲文,汤成华,满毅. 临床骨科杂志,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