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经济起飞与印度信息产业发展

比较优势、经济起飞与印度信息产业发展

一、比较优势、经济起飞与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来明[1](2021)在《中等收入国家成长为高收入国家的基本做法与思考》文中认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有36个国家及地区曾由中等收入成长为高收入,其中部分国家又退回中等收入乃至低收入。这些国家在产业转型、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金融体系、政府调控、收入分配及参与全球贸易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相反,其他一些国家没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本文基于世界银行数据库,考察了若干国家近5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提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创新、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保障金融体系安全、加快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治理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及扩大对外开放等7个方面的思考,为我国迈向高收入国家提供案例经验参考。

张美珍[2](2020)在《中国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煤电仍然是中国电力供应的主体电源。为了促进煤电的清洁发展,政府对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减排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是保障中国电力供应和实现污染物控制的重要路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燃煤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和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得到了显着的提高,但在当前技术水平下,CO2还没有实现有效减排,随着《巴黎协定》的生效和全国性碳市场的建立,碳减排将成为煤电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总结煤炭清洁发电技术的扩散规律对提高煤电技术的创新性,进一步推动煤电的清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结合燃煤电厂的电力生产环节,剖析了煤电清洁化转型的主要途径,阐述了煤炭清洁发电技术体系的演进过程,并基于创新扩散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复杂适应性理论分析了影响这些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然后,基于Bass模型,对亚临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扩散过程进行了拟合,比较了三种技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扩散的差异性,同时,系统梳理了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次,拟合了脱硫和脱硝技术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扩散过程,系统梳理了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实证分析了政策的作用效果。最后,基于多主体建模的方法构建了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扩散的仿真模型,对碳配额分配政策、电价补贴政策和投资补贴政策的作用效果进行了仿真模拟,预测了单一政策情景和组合政策情景下CCS技术的扩散趋势和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煤炭清洁发电技术的历史演进过程分为提高发电效率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两个阶段,未来将逐渐向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向发展。高效燃煤发电技术、脱硫(硝)技术和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之间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特性、社会网络以及政策等宏观环境因素。其中,由于电力的公共物品属性和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性,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对政策有较强的依赖性。(2)高效燃煤发电技术中,亚临界技术和超临界技术分别在2012年和2018年达到扩散的成熟期,超超临界技术将在2028年达到成熟期,未来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高效燃煤发电技术在东部和沿海省份的扩散比较充分,并逐渐向中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扩散;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经历了关停小火电初期阶段(19972006年)、加快关停小火电阶段(20072013年)和煤电超低排放阶段(2014年至今)三个阶段;在政策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控制命令型、经济激励型和信息宣传型三类政策工具,其中控制命令型政策工具包括项目审批和淘汰落后机组,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包括电价管制和信贷政策;政策整体上对亚临界和超(超)临界技术扩散都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在政策工具层面,针对亚临界技术,淘汰落后机组政策工具效果显着,针对超(超)临界技术,项目审批和淘汰落后机组政策工具作用效果显着。(3)在全国范围内,脱硫技术和脱硝技术分别在2017年和2020年进入扩散的成熟期;在经济发达和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脱硫(硝)技术引入的时间较早,扩散速度也更快;在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脱硫(硝)技术引入的时间较晚,扩散速度也相对较慢;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数量在整体上呈现出波动并上升的趋势;政策内容经历了起步、推进和深化的三个阶段;政策工具主要包括项目审批、标准规范、电价补贴、优惠贷款和信息宣传五类;政策整体上对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政策工具层面,标准规范和电价管制的作用显着为正,其他政策工具的作用不显着。(4)CCS技术扩散受政策的影响较大,在当前的技术和成本条件下,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政策,CCS技术将可能长期处于研究示范的阶段;在政府的电价补贴和投资补贴组合情景下,CCS技术扩散速度最快,扩散也最充分,将在2035年左右达到饱和;碳配额分配政策会削弱电价补贴的作用,二者组合情景下,直到2049年才会有CCS机组投入运营;口碑效应促进了CCS技术的扩散;在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方面,CCS技术扩散程度越充分,二氧化碳减排效果越好;减少免费碳配额的比例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略微下降,但减排作用有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优化煤电产能结构、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促进煤电清洁发展的政策建议。该论文有图49幅,表55个,参考文献231篇。

菩提(Budi Kristanto)[3](2020)在《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现代化道路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现代化一词,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以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整个世界就开始了现代化进程,至今已经持续了200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阶段,现代化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由于国与国之间在历史传统、基本国情、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所践行的道路和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作为重要的区别之一,现代化道路可以分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化,构成了两条发展道路的比较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的新局面,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率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印尼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有相似之处,都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现代化起步较晚。16世纪末沦为荷兰殖民地,1942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独立,1950年成立共和国。独立初期,以苏加诺为首的印尼政府采取激进的非殖民化措施,导致政治动荡,经济秩序混乱。1965年苏哈托政变上台后,一方面,采用高压手段,打压政治异己,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对国家的经济、政治、宗教等领域进行了多次改革,使印尼经济较快增长,贫穷人口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印尼的现代化道路,经过数十年现代化建设的积累,目前,印尼的各项经济指标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位居东南亚国家前列。本文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印尼现代化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主要对两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相似和不同之处进行了研究,以期通过相互借鉴,为两国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献计献策。就相似之处而言,中国和印尼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指引发展方向、高效而权威的政府以及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就不同之处而言,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而印尼早在世界经济大融合时期就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坚持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而印尼在1988年1月苏哈托倒台以后逐步过渡为典型的多党制国家;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印尼的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两国相比较的结果证明,中国地域更广,人口更多,国情更复杂,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也最显着,因此,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成功与挫折更具有典型意义,更值得包括印尼在内的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中国的现代化实践证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迅速实现现代化、迎头赶上,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为此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有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此外中国共产党强调多领域协调发展,着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指引,凝聚起现代化建设磅礴的精神力量。

闫金彪[4](2020)在《基于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机场规划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民用机场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土地占用和需求与日俱增。开展机场规划与运行中的土地资源节约研究,对提升我国绿色机场建设水平、发挥航空运输土地节约优势、促进机场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阐释了机场土地利用集约化的内涵,系统收集、分析了全球运量TOP50机场的客货运量和占地规模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约度和集约率等机场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评价指标。分析了飞行区和航站区的占地影响因素和占地规模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跑道运行模式对机场占地的影响。通过SPSS软件对全球运量TOP50机场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机场折算运量与起降架次、跑道条数的关系。研究和归纳了有利于节约机场占地的措施方法,提出了能够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的机场跑道构形和航站区布局方案。论文利用MATLAB和SIMMOD软件建立了机场运行效率评价方法。基于上述成果,论文对三个典型跑道构形的机场:上海虹桥机场、西安咸阳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的既有总体规划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优化后上述三个机场的占地分别减少4.01%、22.75%和17.59%;进港航空器平均地面滑行时间分别减少8.56%、15.23%和16.19%;离港航空器平均地面滑行时间上海虹桥机场基本不变,西安咸阳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分别减少23.07%和22.05%。案例应用证明论文提出的优化方法可行,成效显着。

赵双剑[5](2020)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时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勾画出了“一带一路”的概念。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杜尚别举行的第一次中俄蒙元首会晤时提出了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设想。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于2015年3月发布的《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确认了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6大经济走廊之一的地位。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着重于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旨在为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之间提供一条安全、畅通、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正在进行积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合作,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础设施政策在三国之间的空间集聚、经济增长和收入转移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经济总量也带来了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作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中蒙俄经济走廊必将在地区经济发展、东北振兴和全国乃至东北亚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的分析,透视中蒙俄三方的合作情况,揭示出经济走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发展建言献策。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的分析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作用,发掘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潜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政策实践,本文做了以下研究:第一章,绪论。首先就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形成作了简要阐释,说明了论文撰写的缘由。接着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论证了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结构和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从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中蒙和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和基础设施效应研究五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综述。第三章,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界定了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与内涵,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建设所产生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理论。第四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目前的状况。在交通走廊建设方面,中俄、中蒙分别开展了铁路、公路走廊建设的合作,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还介绍了中俄、中蒙在能源资源、双边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的合作以及服务行业对接上的表现。第五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以中国东北地区、俄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实证经验分析了降低区内交易成本、降低区际交易成本和促进技术溢出的空间效应;考察了蒙古国的集聚条件,揭示了其不能发生集聚的原因。第六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揭示了基础设施政策的产出效应。第七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进行了测度,再横向对“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比较分析,运用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8省市对外开放度、GDP增长率、货运量增长率和人口迁入比例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计量模型,判断经济增长率、运输能力、交通便利性和对外包容度对对外开放效应均有推动作用,应予以加强。第八章,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中蒙俄经济合作亟需转型升级,以进一步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三国应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并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对“走廊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明确,也没有专门的理论与之相对应。本文通过将空间经济学原理运用到经济走廊实践分析中,试图找到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区位、收入、经济增长率和经济聚集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策的外溢效应。第三,利用“六大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刘登攀[6](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茹亚伟[7](2019)在《冷战前期美国对韩国的亲西方宣传政策研究(1945-1969)》文中研究说明二战结束之后,美国陆军进驻朝鲜半岛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南地区,对朝鲜半岛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制度进行重建。历史上朝鲜半岛曾作为中国朝贡体系的一部分,1910年被日本殖民,儒家文化和日本殖民主义在朝鲜半岛盛行。美军最初的重建目标是根除殖民主义残留。但是随着冷战从欧洲蔓延至亚洲,美军在朝鲜半岛的政策开始发生转变,美国在重建南朝鲜政权的过程中,反共成为首要目标。朝鲜战争爆发之前,美国对韩国的改造主要继承了美国历史上一以贯之的手法,即发展科技进而改造思想的理念,美国希望对韩国进行科技援助遏制共产主义在韩国滋长。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打乱了美国对韩国的援助计划。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使用以行为科学为主导的宣传,争取韩国军人和普通群众的人心。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韩国的政策开始从战争状态逐渐过渡到经济发展状态。朝鲜半岛成为美苏生活方式面对面的竞争地区,整个世界特别是亚洲都在关注着这场竞争。韩国能否发展成功,成为亚洲自由世界以及第三世界评定西方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的关键依据。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对在韩国实践现代化理论抱持很大兴趣,认为发展方式的竞争已经成为东西方竞争的重要内容。为了增强第三世界国家走西方发展道路的信心,美国以西方发展模式为样板支援韩国建设,但是对经济发展的过分强调反而给韩国的发展带来阻碍。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课题的源起、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难度和研究创新进行阐释。正文由四章组成,侧重把美国对韩国的宣传政策放在美国整体战略调整以及美国亚洲政策转变的历史语境下,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占领之初美国的重建工作。美国对南朝鲜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重建工作进行指导。但是重建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是技术人员数量不足。韩国建国后发展逐渐平稳,美国向韩国派遣了规模庞大的军事顾问团,他们一方面弥补了韩国技术人员不足,另一方面传播美式文化。在对普通群众的宣传中,美军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向南朝鲜群众放映大量美国电影,以求改变他们的思想以实现美国的利益诉求。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在朝鲜半岛开展的心理战。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发动心理战的经验大多源于二战。二战结束后,美国国内对和平时期的宣传活动一直持保留态度。随着东西方冷战态势日益明朗化,和平时期的心理战宣传得到美国政府的认可。朝鲜战争是心理战宣传转入和平时期后再次被应用于战场。尽管和平时期的心理战与战争时期的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之间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战争宣传成为验证和平时期宣传成效的极端手段。具体到韩国,美国将行为科学研究这一新兴的心理战研究成果应用到战场,对改变韩国人的心态产生重大影响。第三章,主要论证了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对韩国援助的动机和具体内容。尽管韩国一直是美国在亚洲的坚定盟友,但是美国对韩国的经济援助却不是无偿的。随着亚洲格局的变动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美国对韩国从军事战略需求转移到经济发展需求,美国希望韩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以此来对抗中国发展带来的影响。在援助韩国的过程中,美国深感由于韩国技术专家奇缺,美国制定的政策不能被韩国方面理解和采纳。为了帮助韩国更加全面地理解美国的政策,美国开始在相关技术领域对韩国人进行培训,在文化领域对韩国大学进行资助。第四章,阐释了现代化理论与韩国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冷战格局变动的年代,中苏分裂以及中国在第三世界影响力增强对美国外交政策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美国认为,第三世界国家在谋求发展过程中正在经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如果美国不能对这一变革形势进行把控,那么这些国家很有可能走上共产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发展模式对亚洲国家的吸引使得美国不得不另辟蹊径,在韩国打造西方现代化发展的模板。但是,美国在韩国推进的现代化过分侧重经济,致使韩国的政治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结语部分主要希望回答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美韩关系应该如何定位。美国一直认为韩国的军事价值不及其政治价值,尽管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美国涉足的第一场热战,但是从战争进程中美国的政策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意图在遏制中国且首选政策是从外部包围和进行政治施压。简而言之,美国在韩国的战略定位是实现政治上与中国对抗。其次,美国在制定政策时基于何种认知。美国对韩国政策的认知从模糊变得清晰,在此过程中美国用西方固有成见看待韩国社会,认为韩国社会弊病诸多,并且一直认为韩国的传统文化阻碍了其实现现代化,这是一种典型的“东方主义”情结。在此过程中美国智识阶层成为影响华盛顿对不发达国家认知最重要的来源。最后,美国对韩国发展模式有何影响。美国从利己主义角度出发,将这种情结转换成援助韩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必然导致韩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美国强调技术注重速度的思维被韩国人接纳,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治问题视而不见,造成韩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

陆佳琦[8](2019)在《产业发展视阈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由新兴市场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组成的“金砖四国”,于2006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合作构架。2010年底,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不仅使作为国际政治实体的“金砖四国”正式更名为“金砖国家”,同时标志着发展中的“金砖国家”已经从成立之初的投资代表拓展为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十年来金砖国家携手前行,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为指引,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能源价格持续低迷以及世界经济疲软和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趋势等多重挑战,并在贸易投资、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以及金融融资等方面展开了多领域、多层级和多元化的务实合作,成为风险共担、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享的战略伙伴。2017年9月,由接任金砖国家主席国的中国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各国领导人共同展望金砖国家第二个金色十年的蓝图,致力于超越以往,寻求并建立金砖国家具有“新关系、新理念、新道路”的行稳致远之路。2018年金砖领导人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第十次会晤圆满落幕,金砖国家已经携手前行历经1 1年的风雨历程,金砖合作已取得多项成果。如今“金砖+”朋友圈在逐年扩加,从2017年厦门会晤首创的“金砖+”模式,在2018年的金砖会晤上已经有22个非金砖领导人加入到“圈内”的合作对话会议中,在共同协商各国经贸合作模式,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推动建设具有开创性和包容性的开放型世界。“胸怀天下、立已达人”是过去十一年来金砖国家并肩合作经验中得出的重要启迪。目前,金砖国家乃至世界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正经历着全球化发展陷入困境、世界秩序紊乱崩坏、国际格局紧张动荡、全球要素竞争激烈等一系列问题,在充斥着“变”与“乱”的世界格局中,金砖国家亦受波及。一方面,整体的经济增速放缓使得金砖国家赶超发达经济体的时间被延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分化格局会导致金砖国家产业布局与原目标产生分歧。在全球经济放缓与分化的大环境中,金砖国家遭受着外界质疑的同时,各国内部近年来亦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金砖并未失色,每一个金砖成员国都密切关注国际时局的变革,紧随世界格局演变的进程而做出及时调整,金砖各国经济增速虽有暂时性减缓,但各国经济仍处于稳步成长阶段,具备长期稳定增长的潜能和趋势。现代经济增长实际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其本质是产业结构持续演进的动态调整过程。金砖国家携手同行,共同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速推进经济结构改革的步伐,优化各国产业结构,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探寻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以期突破发展瓶颈,助推金砖国家经济活力,在深化各领域合作机制化的同时形成联动发展格局,进而将金砖国家贸易合作推向新高度。本文依据产业结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金砖国家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近十年来金砖国家产业结构改革的成效和贸易合作的发展进程,本文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是本文进行相关实证分析和实证研究时所依据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章为金砖国家产业发展分析,本章节通过使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具体测度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每一个金砖成员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分别从金砖国家国内总体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和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剖析。在分析金砖国家国内总体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时,选取金砖各成员国从2008年至2017年经济总产值为数据样本,对每一个金砖成员国近十年产业结构的内在构成与产业发展优劣进行详细分析。在分析金砖国家国内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时,选取2008-2017年共9个年度阶段的三次产业经济数据,依据指标具体分析金砖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通过对金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进行梳理,分析各国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的影响。第四章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发展分析,首先梳理了金砖国家携手历经1 1年的风雨历程,以及在经贸领域取得的合作成果,基于此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与金砖国家共同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本章通过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先将所有进出口贸易产品细化为17类,按照细化的行业分类分别分析中国与巴西、中国与印度、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南非在观测期间内进出口贸易结构现状以及相关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从而更加精准地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近十年来的贸易合作现状,进而厘清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和互补性。第五章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潜力分析,通过使用Stata计量分析软件对面板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极大似然估计,估算了贸易非效率模型中的贸易合作阻碍因素和可能实现贸易最大化的促进因素,进而得出影响中国与金砖国家进出口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的具体算数值,从政治、经济、法律、关税、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政策效果和发展潜力。第六章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结合第三、四、五章节的实证分析,从明确产业定位,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以及打造先导性产业园区来优化金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从健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完善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并深化贸易合作领域,合理布局贸易价值链体系和推动金砖自贸区建设五个方面,提出推进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第七章为结论。综合全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金砖国家国内产业经济易受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出现较为剧烈的变化;第二,金砖国家各领域的贸易合作有待进一步横纵推进;第三,金砖国家在提高贸易合作效率的同时,要寻求创新驱动新动力来拓展合作新前沿。

姜孟源[9](2019)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铜资源中长期需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深入分析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状况、铜矿资源分布情况,深刻把握全球铜资源供需格局及历史演变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对矿产资源需求预测的“S”形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两种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20年铜资源需求,按需求总量、典型国家和不同区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预测。根据“S”形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未来至202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铜资源需求总量持续增长,且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总量达到2180万吨。但由于2025年中国铜资源需求到达峰值并开始下降,导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铜需求量小幅度下降,随后由于印度、土耳其等国家铜需求快速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铜需求总量再次上升。不同区域预测结果显示南亚和东南亚为铜资源未来需求潜力较大的区域。研究结论为中国铜工业发展和资源型企业立足国内,面向全球,开展境外投资和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供科学支撑。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表明,中国铜资源需求将在2035年达到峰值,约为1829万吨,之后需求量趋于平缓;印度1970年至2040年铜资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2040年铜资源需求量到达314万吨;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国未来20年铜需求也将持续增长。但峰值总量低于“S”形模型预测结果,预期达到峰值时间也滞后于“S”形模型预测时间期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数国家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以中国为代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全球铜资源需求中心。“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铜资源储量不足全球总储量的1/5,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铜资源主要生产供给国家和需求国家相分离,未来需求呈差序格局演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铜资源潜力巨大,“合作开发、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内资源供需格局演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政府提出并推行的“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实现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崔莉[10](2019)在《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地理空间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是促进要素流动和深化分工的重要方式。自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从产业发展角度最早提出雁阵理论来探讨利用产业转移实现区域产业升级之后,整个东亚地区产业升级的实践都离不开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的推动。这些实践的成果促使我们思考我国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是否也可以成为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产业升级的力量,从而弥合区域发展差距,带动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转型升级阶段,多年高速发展中所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将逐步显现出来,其中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日益扩大是无法被忽略的突出难题。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以资源依赖型产业为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下面临着转型和升级,同时也存在发展高附加值先进产业的强烈需求,从而逐步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产业差距,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反观东中部地区,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的增加,制度改革成本的上升,其产业发展的供求矛盾与日俱增。可以说,通过实施区际产业转移和承接来探索中国雁阵模式的发展,从而推动各区域产业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新时期各区域在产业发展中的共同需要。尤其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经济粗放式发展令其产业发展水平常年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也给生态环境提出了重要的挑战。那么区际产业转移的承接究竟对产业的优化升级有什么理论和实际的影响?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现实进展是什么状况?在承接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并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放大产业转移的正面效应从而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对西部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梳理和研读过程中发现关于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之间关系的现有研究虽然视角多样化,研究体系较为完整,研究内容丰富。但反映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承接与承接地产业优化升级之间机理的理论研究仍相对欠缺,同时针对这一主题以西部地区为对象的实证研究仍有可完善的空间。因此本文研究重点就是阐明区际产业转移承接对产业优化升级影响的理论机理并利用西部各省区的数据对理论研究中阐明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验证与分析。整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首先对产业转移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概念进行界定,重点是从空间区域的角度划分和界定两类产业转移并对它们的差异性进行解析。并对贸易角度、产业发展角度和微观创新角度的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和产业优化升级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构成本文研究的理论来源。然后以雁阵理论为基础构建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其产业优化升级影响的理论研究框架,并从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影响承接地技术创新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价值链的嵌入和攀升以及产业集群式转移影响本地生产网络发展水平四个方面来阐明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其产业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同时在对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2010年至2016年27个行业绝对产值及相对份额的发展演变情况,对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规模、行业特征、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实证研究方面分别对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机理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计量回归模型的GMM估计方法和动态演化博弈及赋值仿真的方法依据西部各省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其中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而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产业嵌入并沿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由于回归方程数量多且数据样本量大则采用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对于西部地区承接产业集群式转移与承接地生产网络的协同效应则采用动态演化博弈及赋值仿真的实证分析方法。最后在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指导原则和具体的对策建议。针对论文主题进行系统化研究后,本文获得了以下结论:.从空间区域角度产业转移可以划分为基于地理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与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两者的概念内涵和发展特征均有所差异。基于地理空间的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的主要对象,但在互联网经济深刻改变当前产业发展内容的情况下,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我国区际间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过程适用雁型发展理论的一般规律,理论上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促进西部地区产业嵌入到区际产业价值链中并在技术创新等因素的推动下沿价值链攀升;区际间产业集群式转移对于西部地区本地生产网络的深化发展有推动作用。而因为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产业在价值链上的位置、本地产业集群和生产网络的发展程度都是影响承接地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因素,因而从理论上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可以推动其产业的优化升级。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区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可以促进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且各省区的承接行为不仅影响自身的技术创新而且还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但是该正面促进作用较为有限。第二,目前西部地区通过承接区际产业转移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从而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并未发挥出来,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影响仍需要用更长期的实践来进行检验。第三,西部地区通过承接区际产业转移会影响其产业发生与价值链的关联作用,但该作用的强度在西部各省区间并不平衡,同时整体而言当前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于西部地区产业沿价值链攀升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第四,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及仿真结果显示产业集群式转移在承接地与本地生产网络企业进行协同过程中只有博弈系统各方成员获得的协同净收益高于协同的净成本,才能激励集群式移入企业和本地生产网络企业留在产业集群式转移后在承接地构建的新生产网络中来共同发展并最终推动承接地产业网络的深化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突破了学术界一直以来只围绕地理空间展开产业转移研究的限制,引入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产业转移的新概念,并对从空间区域角度划分的这两类产业转移进行了对比研究,一方面明确了本文所研究的区际产业转移承接是属于传统地理空间上产业转移的范畴,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产业转移概念内涵体系。然后针对目前关于西部地区通过区际产业转移承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内在机理的研究相对欠缺这一局限性,深入并系统的开展了包括产业价值链、产业集群式转移等新鲜内容在内的机理研究。也在实证研究中涉及到了区际产业转移的微观主体层面。但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包括:理论研究模型和实证分析模型中只涉及到了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其产业优化升级的单向作用机理,未能构建起既阐明单向作用机理又反映机理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模型。同时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定量研究的解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为在本文基础上开展后续研究留下了空间。

二、比较优势、经济起飞与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较优势、经济起飞与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等收入国家成长为高收入国家的基本做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等收入国家成长为高收入国家的基本情况
二、成长为高收入国家的基本经验
    (一)产业从劳动与资源密集型转型升级资本与技术密集型,是各国成功迈入高收入国家的基础
    (二)从引进成熟技术转向自主创新是成功成长为高收入国家的基本动力
    (三)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和不断提升的劳动力素质是成功成长为高收入国家的基本条件
    (四)稳定安全的金融体系是成功成长为高收入国家的重要保障
    (五)以市场为基础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六)塑造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成功成长为高收入国家的社会基础
    (七)积极融入全球贸易体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三、对中国的启示与思考
    (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
    (三)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四)保障金融安全
    (五)加快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治理改革
    (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七)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2)中国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及方法
    2.3 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体系演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体系的演进
    3.2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3.3 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理论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及驱动政策实证分析
    4.1 高效燃煤发电机组装机容量变化
    4.2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过程
    4.3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演变过程
    4.4 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扩散驱动政策作用效果实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及驱动政策实证分析
    5.1 燃煤电厂脱硫和脱硝机组投运情况
    5.2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过程分析
    5.3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演变过程
    5.4 脱硫和脱硝技术扩散驱动政策作用效果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CCS技术扩散仿真模型构建
    6.1 CCS技术扩散相关主体及行为识别
    6.2 仿真模型框架
    6.3 模型各主体模块设计
    6.4 Agent-based模型开发
    6.5 模型有效性及敏感性
    6.6 本章小结
7 CCS技术扩散驱动政策的仿真模拟
    7.1 数据收集
    7.2 政策模拟及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主要创新点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现代化道路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二、中国及外国研究现状
        (一)中国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本文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现代化理论和模式概述
    一、现代化和发展模式的涵义
        (一)现代化的涵义和特点
        (二)“模式”的涵义和特点
    二、世界主要现代化模式的划分
        (一)根据促进条件划分:内生型现代化与外激型现代化
        (二)根据社会制度划分: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根据地域特征的划分:欧美模式、拉美模式和东亚模式
        (四)根据发展战略划分: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
    三、现代化一般理论的概述
        (一)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
        (二)韦伯现代化的文化理论
        (三)罗斯托现代化的经济理论
        (四)亨廷顿现代化的政治理论
    注释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和成就
    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一穷二白”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二)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提出
        (四)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恢复
        (二)“一五”期间现代化布局的全面展开
        (三)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的挫折
        (四)“文化大革命”中现代化步伐艰难迈进
        (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六)全面建设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
    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就
        (一)经济快速发展,总量步入世界前列
        (二)人民群众生活稳步提高,全面小康指日可待
        (三)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四)科技文化及教育事业繁荣发展
        (五)全面开放格局已经形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
    注释
第四章 印度尼西亚现代化的进程和成就
    一、印度尼西亚现代化的历史背景
        (一)旧时代的经济危机
        (二)针对粮食危急的改革浪潮
        (三)各势力的冲突与融合
    二、印度尼西亚的现代化进程
        (一)独立后的经济混乱阶段
        (二)现代化重建阶段
        (三)后苏哈托时期的现代化调整阶段
    三、印度尼西亚的现代化成就
        (一)成为了东南亚最大的经济实体
        (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三)经济体制得到完善
        (四)令世人瞩目的民主化成就
    注释
第五章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现代化道路的相似之处
    一、相似的政治环境与权力结构
        (一)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二)高效而有领导力的政府
    二、相似的混合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模式
        (一)重视发展多种经济成分
        (二)依靠廉价劳动力带动经济发展
        (三)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
    注释
第六章 中国与印尼现代化道路的不同及其影响
    一、中国印尼两国文化背景不同
        (一)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二)印尼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三)文化因素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四)文化因素对于印度尼西亚现代化的影响
    二、中国印尼两国政治制度不同
        (一)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印度尼西亚坚持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
        (四)印度尼西亚实行多党制
        (五)中国政治制度对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六)印度尼西亚政治制度对现代化的影响
    三、中国印尼两国经济体制的差异
        (一)中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印度尼西亚更注重私营经济发展
    注释
第七章 中国现代化道路对印尼的启示与借鉴
    一、中国现代化道路对印尼的启示
        (一)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和高效率的政府
        (二)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三)必须有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
        (四)必须凝聚起强大的民族精神
        (五)必须对实现现代化达成高度的共识
        (六)必须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中国现代化道路对印尼的警示
        (一)政府掌控资源配置一度导致腐败现象蔓延
        (二)优先发展经济一度导致社会和生态问题
        (三)国有企业竞争优势突出,民营经济发展困难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机场规划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机场土地利用集约化内涵及测度
    2.1 机场土地集约化内涵和集约度
    2.2 国内外大型民用机场土地利用集约化状况分析
    2.3 机场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评价
        2.3.1 机场土地集约率和集约化等级
        2.3.2 国内外大型机场土地集约率状况分析
第三章 机场本体必要占地分析
    3.1 飞行区占地分析
        3.1.1 跑道系统占地
        3.1.2 滑行道系统占地
        3.1.3 其他设施
    3.2 航站区占地分析
        3.2.1 前列式航站楼
        3.2.2 指廊式航站楼
        3.2.3 卫星厅式航站楼
        3.2.4 航空器的机坪占地匡算
    3.3 跑道运行模式对占地的影响
        3.3.1 独立平行运行与相关平行运行模式
        3.3.2 隔离平行运行模式
        3.3.3 运行模式对占地影响的分析
第四章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的机场布局与效率分析
    4.1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的机场跑道构形
        4.1.1 双跑道机场
        4.1.2 三条、四条跑道机场
    4.2 提高土地集约化的航站区布局
    4.3 运行仿真分析
        4.3.1 仿真方法与工具
        4.3.2 运行仿真与结果分析
第五章 机场总体规划方案的土地集约利用优化
    5.1 近距平行双跑道机场案例
        5.1.1 案例机场及其规划方案优化
        5.1.2 运行效率仿真计算
        5.1.3 方案对比分析
    5.2 远距平行双跑道机场
        5.2.1 案例机场及其规划方案优化
        5.2.2 运行效率仿真计算
        5.2.3 方案对比分析
    5.3 平行三跑道机场
        5.3.1 案例机场及其规划方案优化
        5.3.2 运行效率仿真计算
        5.3.3 方案对比分析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上海虹桥机场高峰小时航班信息
    附表2 西安咸阳机场高峰小时航班信息
    附表3 首都国际机场高峰小时航班信息
作者简介

(5)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2.1.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2.1.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2.1.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
        2.1.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2.2.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2.2.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2.2.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研究
        2.2.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第3章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
        3.1.1 经济走廊
        3.1.2 中蒙俄经济走廊
    3.2 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理论分析
        3.2.1 本地溢出模型
        3.2.2 本地溢出模型扩展
    3.3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3.3.1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概念界定
        3.3.2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3.3.3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
    3.4 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理论分析
        3.4.1 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放效应
        3.4.2 开放水平的决定因素
        3.4.3 对外开放水平的衡量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
    4.1 交通走廊的建设
        4.1.1 中蒙俄开展铁路过境运输合作
        4.1.2 中蒙俄公路的互联互通建设
        4.1.3 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
    4.2 能源资源的合作
        4.2.1 石油、天然气的合作
        4.2.2 矿产资源的合作
    4.3 双边贸易的开展
        4.3.1 中俄开展的双边贸易
        4.3.2 中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4.3.3 俄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4.4 中国对俄、蒙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4.1 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4.2 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5 服务行业的对接
        4.5.1 旅游服务业的的互动及增长
        4.5.2 中俄、中蒙间劳务贸易的发展
        4.5.3 金融业的对接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两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1.1 中俄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1.2 中蒙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2 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
    6.1 基础设施选取及变量符号
    6.2 实证分析
        6.2.1 基础设施因子构建
        6.2.2 基础设施综合得分的计算
        6.2.3 描述性统计
        6.2.4 相关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测度
        7.1.1 对外开放度的计算方法
        7.1.2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的对外开放度
        7.1.3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省市的对外开放度
    7.2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
        7.2.1 样本选取
        7.2.2 对外开放度统计分析
        7.2.3 经济走廊间的借鉴
    7.3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开放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7.3.1 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
        7.3.2 模型的设定分析
        7.3.3 F检验和Hausman Test
        7.3.4 模型估计
        7.3.5 对估计值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8章 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8.1 中蒙俄合作亟需转型升级
    8.2 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8.3 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
    8.4 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六、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冷战前期美国对韩国的亲西方宣传政策研究(1945-196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国内相关研究
        (四)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战后初期美国在韩国的文化重建活动
    第一节 战后初期南朝鲜严峻的文化形势
        一、战后初期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政策定位
        二、美占领军政府对南朝鲜的教育改造
    第二节 美国在南朝鲜的宣传活动
        一、美国在南朝鲜的电影宣传
        二、美国在南朝鲜的广播宣传
    第三节 美军撤离后对韩国的技术援助政策
        一、现代化理念在亚洲实践的源起
        二、技术援助与人心争夺
        三、美国对韩国的军事技术援助
    小结
第二章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宣传活动
    第一节 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政策
        一、战争初期美国的政策
        二、中国出兵之后美国的政策
        三、战争后期美国对亚洲战略的调整
    第二节 朝鲜战争初期美军的心理战计划
        一、美军战争中实施心理战的源起
        二、军事单位参与和平时期的宣传活动
        三、心理战重回战场
    第三节 美国对韩国军民的宣传
        一、以行为科学为指导的战术宣传
        二、对韩国民众的宣传
    小结
第三章 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对韩国的教育援助
    第一节 朝鲜战争之后美国的亚洲政策
        一、美国亚洲政策转变的背景
        二、美国在亚洲的政策调整
        三、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对韩国的政策
    第二节 美国政府对韩国的技术支援
        一、美国向韩国提供技术援助的动机
        二、国务院的教育交换项目
        三、国际合作署的技术援助
        四、美国对韩国农业的改造
    第三节 亚洲基金会对韩国文化事业的资助
        一、亚洲基金会成立的背景
        二、亚洲基金会的英文教育项目
        三、亚洲基金会国际会议项目
        四、亚洲基金会的大学俱乐部项目
    小结
第四章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与韩国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 美国亚洲政策的调整
        一、变动中的世界
        二、美国亚洲政策的转变
        三、六十年代美国对韩国政策的转变
    第二节 在韩国推广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理论的出现
        二、国际研究中心的诞生
        三、现代化理论与宣传的关系
        四、美国向韩国推广的现代化内容
        五、韩国学术界对现代化理论的反思
    第三节 美国针对韩国青年的文化输出
        一、对高校青年的学术指导
        二、对韩国青少年的课外活动指导
        三、美国政府向韩国派遣“和平队”
    小结
结语
    一、冷战初期美国对韩国的战略价值的判断
    二、冷战“东方主义”与“本土化”在韩国文化重建中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安全国家的构建
    四、美国的文化输出对韩国现代化模式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产业发展视阈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理论
        2.1.1 马克思列宁产业结构理论
        2.1.2 配第——克拉克定理
        2.1.3 库兹涅茨经济结构学说
        2.1.4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2.1.5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1.6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2.2 国际贸易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相互需求理论
        2.2.3 H-O理论
        2.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6 内生贸易理论
3 金砖国家产业发展分析
    3.1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模型
        3.1.1 基础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3.1.2 模型的设定
    3.2 金砖国家国内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3.2.1 金砖国家国内总体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2 中国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3 巴西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4 俄罗斯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5 印度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6 南非产业结构D-SSM分析
    3.3 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的影响
        3.3.1 产业结构演进与贸易合作的相互促进作用
        3.3.2 产业结构演进效果引起贸易合作的不确定性
        3.3.3 产业结构演进对贸易合作的抑制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发展分析
    4.1 新形势下中国与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4.1.1 新形势下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新挑战
        4.1.2 新形势下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新机遇
    4.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贸易合作
        4.2.1 初级产品进口贸易合作
        4.2.2 工业制品进口贸易合作
        4.2.3 高科技产品进口贸易合作
    4.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合作
        4.3.1 初级产品出口贸易合作
        4.3.2 工业制品出口贸易合作
        4.3.3 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合作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潜力分析
    5.1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总体贸易潜力测度
        5.1.1 实证模型设定
        5.1.2 变量的解释及数据的来源
        5.1.3 模型适用性检验
        5.1.4 实证分析
        5.1.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总体贸易潜力分析
    5.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贸易潜力测度
        5.2.1 实证模型设定
        5.2.2 变量的解释及数据的来源
        5.2.3 模型适用性检验
        5.2.4 实证分析
        5.2.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贸易潜力分析
    5.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潜力测度
        5.3.1 实证模型设定
        5.3.2 变量的解释及数据的来源
        5.3.3 模型适用性检验
        5.3.4 实证分析
        5.3.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潜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的对策
    6.1 推进金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措施
        6.1.1 明确产业定位,突显产业优势
        6.1.2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6.1.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产业运行环境
        6.1.4 着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6.1.5 打造先导性产业园区,强化产业实力
    6.2 推进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升级的对策措施
        6.2.1 健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保障贸易合作稳步推进
        6.2.2 完善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增进贸易合作互联互通
        6.2.3 创新并深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领域
        6.2.4 合理布局贸易价值链体系,增强贸易合作联动性发展
        6.2.5 推动金砖国家自贸区建设,促进贸易合作深度交融
7 结论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铜资源中长期需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铜应用的历史背景
        1.1.2 铜需求重心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1.3 主要国家铜资源消费情况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一带一路”沿线铜资源分析
    2.1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状况
    2.2 “一带一路”沿线铜资源储量分析
    2.3 铜资源供需格局历史演化
        2.3.1 矿山铜生产历史变化
        2.3.2 精炼铜历史消费分析
    2.4 铜资源现状分析
        2.4.1 铜资源供需现状分析
        2.4.2 铜资源国际贸易分析
3 基于“S”形模型的铜资源需求预测
    3.1 “S”形的理论方法
        3.1.1 “S”形规律的三个转变点及其内涵
        3.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3.1.3 “S”形模型预测的方法步骤
    3.2 模型预测
        3.2.1 预测数据来源说明
        3.2.2 主要铜消费国分析与典型国家选取
        3.2.3 模型基本预测单元的划分
        3.2.4 “一带一路”沿线铜需求总量预测模型建立
        3.2.5 “一带一路”沿线各区域铜需求预测模型建立
    3.3 预测结果分析
        3.3.1 “一带一路”沿线典型国家和总量预测结果分析
        3.3.2 “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区域预测结果分析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铜资源需求预测
    4.1 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
        4.1.1 神经网络的描述及其内涵
        4.1.2 前馈神经网络
        4.1.3 BP神经网络训练
        4.1.4 BP神经网络的梯度下降
        4.1.5 BP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
    4.2 模型预测
        4.2.1 BP神经网络数据处理与特征工程
        4.2.2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4.3 模型预测结果
    4.4 “S”形模型与BP神经网络结果对比分析
5 中国铜资源“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建议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10)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1.2.2 承接产业转移影响产业优化升级的研究综述
        1.2.3 文献综述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内涵
        2.1.1 产业转移的内涵
        2.1.2 产业优化升级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2.2.2 产业优化升级相关理论
    2.3 本章总结
第3章 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研究
    3.1 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优化升级影响的理论研究框架
    3.2 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作用机理
        3.2.1 区际产业转移提升承接地技术创新水平的路径
        3.2.2 区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产业优化升级理论模型
    3.3 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机理
        3.3.1 区际产业转移推动承接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路径
        3.3.2 区际产业转移——要素流动和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
    3.4 区际产业转移推动承接地嵌入价值链并逐步攀升的作用机理
        3.4.1 基于价值链的产业转移
        3.4.2 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产业嵌入价值链并攀升的作用机理
    3.5 产业集群式转移与承接地生产网络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
        3.5.1 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3.5.2 产业集群式转移
        3.5.3 产业集群式转移与承接地生产网络的协同发展机理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程度测量和特征事实
    4.1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4.1.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
        4.1.2 西部地区产业要素空间分布和专业化优势
        4.1.3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
    4.2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程度测量与分析
        4.2.1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程度测量方法和统计数据
        4.2.2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程度分析
    4.3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3.1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现状
        4.3.2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作用的实证研究
    5.1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效应
        5.1.1 指标选取、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5.1.2 实证检验
        5.1.3 实证分析和结论
    5.2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效应
        5.2.1 指标选取、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5.2.2 实证检验
        5.2.3 实证分析与结论
    5.3 本章总结
第6章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作用的实证研究
    6.1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价值链嵌入和攀升效应
        6.1.1 指标选取、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6.1.2 实证检验
        6.1.3 实证分析和结论
    6.2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集群式转移的承接地生产网络协同效应
        6.2.1 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6.2.2 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6.2.3 模型仿真与综合分析
    6.3 本章总结
第7章 西部地区提升区际产业转移承接正向作用的对策建议
    7.1 提升西部地区的区际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7.1.1 完善承接地的制度环境
        7.1.2 强化承接地的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本支撑环境
        7.1.3 加强西部省区间承接过程的统筹协调
    7.2 扩大西部地区的区际产业转移承接规模
    7.3 提高西部地区的区际产业转移承接质量
        7.3.1 科学选择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的类型
        7.3.2 丰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的类型
        7.3.3 注重传统产业承接后的深化发展
    7.4 加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落地的稳定性
        7.4.1 加强现代化产业园区的建设
        7.4.2 重塑现代产业组织形式和提升区际产业转移的根植性
第8章 主要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比较优势、经济起飞与印度信息产业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等收入国家成长为高收入国家的基本做法与思考[J]. 张来明. 管理世界, 2021(02)
  • [2]中国煤炭清洁发电技术扩散及其驱动政策研究[D]. 张美珍.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现代化道路比较研究[D]. 菩提(Budi Kristanto).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机场规划运行研究[D]. 闫金彪.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5]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D]. 赵双剑. 辽宁大学, 2020(08)
  • [6]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冷战前期美国对韩国的亲西方宣传政策研究(1945-1969)[D]. 茹亚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产业发展视阈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研究[D]. 陆佳琦.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铜资源中长期需求预测研究[D]. 姜孟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D]. 崔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比较优势、经济起飞与印度信息产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