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中NO、MDA、SOD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陈爽[1](2020)在《壳寡糖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以远端结肠和直肠的炎性细胞浸润和肠道粘膜损伤为特点,病因不明、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上常用抗炎、提高免疫力药物进行治疗,但不良反应较多,且易产生耐药性,病人难以长期坚持。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COS)来源于甲壳素,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低聚糖,具有抗氧化、抗炎、促进免疫、维护肠道菌群稳态等多种功能,在肠道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研究了壳寡糖在缓解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症状上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开发安全有效、适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COS对UC的缓解作用,并确定最佳剂量。通过连续7 d自由饮用3%DSS溶液诱导C57BL/6雄性小鼠,建立UC模型。与此同时,每天分别灌胃COS(35、70、140和280 mg/kg)和SASP(50 mg/kg),观察其对小鼠的干预情况。结果表明COS对小鼠UC具有缓解作用,且剂量与效果呈钟形关系。其中70 mg/kg和140 mg/kg COS处理后不仅能显着缓解体重损失、疾病活动指数的升高和结肠长度的缩短,还能抑制结肠炎症细胞的浸润和MPO活性,维护结肠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细胞的完整,改善食欲不振现象和贫血症状。其次,通过结肠炎小鼠模型,从肠道屏障、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等方面探究了COS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和机制。结果表明,COS通过上调结肠Muc-2 m RNA水平和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抑制Claudin-1和Claudin-2的增加,保护肠道屏障。COS能显着降低结肠组织炎症因子IL-6、TNF-α和IL-1β的含量,下调TLR4、COX-2和iNOS mRNA表达水平,抑制结肠NF-κB活化。此外,COS还能降低结肠MDA和NO含量,增加SOD活性以及Nrf2和HO-1表达,缓解机体氧化应激;通过下调结肠趋化因子MCP-1、CXCL-1和MMP-9的mRNA表达,缓解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和浸润。最后,从肠道菌群变化和SCFAs含量等方面探究了COS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对结肠炎小鼠结肠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DSS能引起肠道菌群多样性的降低和结构的紊乱,而COS能改善这种变化,在属水平上,增加Akkermansia等益生菌,抑制Allobaculum和Parabacteroides等有害菌,但对Bifidobacterium等无显着影响。且70 mg/kg和140 mg/kg COS对肠道菌群有不同影响,其中70 mg/kg COS能增加菌群多样性,而140 mg/kg COS呈相反趋势。此外,菌群功能分析显示COS在肠道中的生物合成、代谢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随后通过GCMS分析盲肠内容物中SCFAs含量,发现70 mg/kg COS能显着增加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而140 mg/kg COS仅显着增加丁酸含量。表明70 mg/kg COS较140 mg/kg COS在维护肠道微环境稳态方面具有更大优势。综上所述,70 mg/kg和140 mg/kg COS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主要机制为保护肠道屏障、抑制结肠炎症反应、缓解氧化应激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此外,70 mg/kg COS还能增加肠道SCFAs,维持肠道微生态。
王丹妮[2](2020)在《姜黄素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肠粘膜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症状常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肠道症状,常伴有体重减轻、高热等全身症状。UC引起的肠道病变多位于结肠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在疾病活动期时肠道弥散性炎症可破坏肠壁原有黏液层,同时或继发性破坏肠粘膜屏障功能。肠粘膜屏障由上皮细胞(如大量杯状细胞)及细胞间连接(主要为紧密连接)组成。杯状细胞可分泌粘蛋白(Mucoproteins,MUC),是构成肠壁黏液层的主要物质之一;紧密连接包含多种紧密连接蛋白,如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Claudin)、带状闭合蛋白(Zonula occludens,ZO)等,是构成肠粘膜机械屏障的蛋白框架。杯状细胞和(或)紧密连接蛋白被破坏会使肠粘膜自身保护作用减弱,当UC发生时,黏液层变薄或消失使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直接接触肠粘膜诱发肠道炎症。Notch信号通路激活后可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向Th17细胞方向分化,使白介素家族-17(Interleukin-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炎症因子分泌增多,加重粘膜炎症损伤;同时,过度活化的Notch信号介导肠上皮细胞由分泌细胞系(肠粘膜杯状细胞)向吸收细胞系(肠上皮柱状细胞)分化,使成熟态杯状细胞减少从而破坏肠壁黏液层的形成,加重肠粘膜屏障损伤。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Cur)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isdemethoxycurcumin,BDMC)对乙酸(Acetic Acid,AA)和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肠粘膜炎症反应、肠壁黏液层生成及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1.探讨Cur及BDMC对乙酸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取雌性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AA模型对照组、Cur(200mg/kg)组、BDMC大剂量(200mg/kg)组、BDMC小剂量(100mg/kg)组。除正常对照组、5%AA模型对照组小鼠外,其余各给药组小鼠灌胃给予相应剂量受试药,1次/日,连续7日;正常对照组、5%AA模型对照组小鼠灌胃给予同等体积1%CMC-Na溶液。于末次给药24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乙酸灌肠法经肛门给予5%AA溶液100μl/只,正常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造模24h后,小鼠取血后,称量结肠重量及测量其长度同时计算肠重指数;观察结肠粘膜损伤大体情况,并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olon mucosa damage index,CMDI)评分;取部分结肠固定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结肠粘膜病理变化,并进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S);采用生化分析法检测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同时测定血清中血小板凝集因子(PAF)、二胺氧化酶(DAO)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及IL-13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IL-17A、Notch信号通路受体1(Notch1)及Notch信号通路配体1(DLL1)表达量。2.探讨Cur及BDMC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取雌性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DSS模型对照组、Cur大剂量(200mg/kg)组、Cur小剂量(100mg/kg)组、BDMC大剂量(200mg/kg)组、BDMC小剂量(100mg/kg)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每日自由饮用3%DSS水溶液,连续饮用10天;正常对照组给予蒸馏水。造模同时除正常对照组、3%DSS模型对照组外,各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受试药,每日1次,连续10日;正常对照组及3%DSS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相同体积1%CMC-Na溶液。在造模及给药期间小鼠每日称量体重,观察粪便性状,进行粪便潜血实验(Occult blood test,OBT),并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末次给药24h后,各组小鼠取血后,称量结肠重量及测量其长度并计算肠重指数,脾脏称重并计算脾重指数;观察结肠粘膜损伤大体情况,并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取部分结肠固定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结肠粘膜病理变化,并进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S),AB-PAS染色观察肠上皮细胞分化趋势,计算杯状细胞个数及测量黏液层厚度;采用生化分析法检测血清DAO、D-乳酸(D-L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ZO-1)、Notch信号通路下游蛋白(Hes-1、Math-1)及粘蛋白(MUC2)的蛋白表达量。结果:1.Cur及BDMC对乙酸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膜损伤的影响(1)小鼠结肠长度、重量及肠重指数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明显缩短、重量明显增加(P<0.01),肠重指数显着增加(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Cur组、BDMC大剂量组小鼠明显抑制结肠缩短、减少结肠重量及降低肠重指数(P<0.01),BDMC小剂量组小鼠可抑制结肠缩短及降低肠重指数(P<0.05)。(2)小鼠结肠粘膜大体损伤情况及CMDI评分结果模型组小鼠结肠血肿明显,形成糜烂面和溃疡点,严重者出现大面积溃疡及炎性渗出,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CMDI评分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给药组小鼠可不同程度缓解结肠血肿和溃疡,减少肠粘膜炎性渗出,降低CMDI评分:Cur组、BDMC大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小鼠CMDI评分(P<0.01),BDMC小剂量组可降低小鼠CMDI评分(P<0.05)。(3)小鼠肠粘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结肠HS结果模型组小鼠结肠上皮及粘膜层结构不连续,粘膜层及粘膜下层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杯状细胞结构被破坏且数量明显减少,隐窝结构消失,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HS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给药组小鼠结肠上皮结构及肠粘膜损伤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杯状细胞结构及排序较规律,隐窝结构修复,炎性细胞浸润现象减轻,BDMC大剂量组小鼠结肠HS显着降低(P<0.001),Cur组小鼠结肠HS明显降低(P<0.01),BDMC小剂量组可降低小鼠结肠HS(P<0.05)。(4)小鼠结肠组织MPO、SOD、MDA、NO、PGE-2及血清PAF、DAO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MPO、MDA、NO、PGE-2含量显着增加、SOD活力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BDMC大剂量组小鼠结肠MPO、MDA、NO、PGE-2含量显着降低、SOD活力显着增加(P<0.001);Cur组小鼠结肠MPO含量明显降低、SOD含量明显增加(P<0.01),MDA、NO、PGE-2含量显着降低(P<0.001);BDMC小剂量组小鼠结肠MPO、MDA、NO、PGE-2含量降低、SOD活力增加(P<0.05)。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PAF、DAO含量显着增加(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Cur组、BDMC大剂量组小鼠血清PAF、DAO含量显着降低(P<0.001),BDMC小剂量组小鼠血清PAF、DAO含量明显降低(P<0.01)。(5)ELISA法测定小鼠结肠组织TNF-α、IL-17、IL-13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促炎因子TNF-α、IL-17含量显着增加(P<0.001),抗炎因子IL-13含量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小鼠比较,Cur组、BDMC大剂量组小鼠TNF-α、IL-17含量显着减少(P<0.001),IL-13含量明显增加(P<0.01);BDMC小剂量组小鼠TNF-α、IL-17含量明显减少(P<0.01),IL-13含量增加(P<0.05)。(6)Western Blot法测定小鼠结肠组织IL-17A、Notch1、DLL1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IL-17A、Notch1蛋白表达量显着增加(P<0.001)、DLL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Cur组、BDMC大剂量组小鼠IL-17A、Notch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01)、DLL1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BDMC小剂量组小鼠IL-17A、Notch1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2.Cur及BDMC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Notch信号通路及肠粘膜屏障的影响(1)小鼠DAI评价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DAI从实验第5天起明显增加(P<0.01),第6天至实验结束显着增加(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BDMC大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小鼠DAI(P<0.01),Cur大剂量组可降低小鼠DAI(P<0.05)。(2)小鼠结肠长度、重量、肠重指数及脾重、脾重指数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显着缩短,结肠重量显着增加(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Cur大剂量组、BDMC大剂量组小鼠可明显抑制结肠长度缩短(P<0.01),显着抑制结肠重量增加(P<0.001);Cur小剂量组、BDMC小剂量组小鼠可抑制结肠长度缩短(P<0.05),抑制结肠重量增加(P<0.05)。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肠重指数显着增加(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Cur大剂量组、BDMC大剂量组小鼠可明显降低肠重指数(P<0.01),Cur小剂量组、BDMC小剂量组小鼠可降低肠重指数(P<0.05)。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脾脏重量及脾重指数显着增加(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BDMC大剂量组小鼠可显着降低脾脏重量及脾重指数(P<0.001),Cur大剂量组小鼠可降低脾脏重量及脾重指数(P<0.01)。(3)小鼠结肠粘膜大体损伤情况及CMDI评分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粘膜有明显血肿及渗出,大量糜烂和溃疡形成,肠壁较硬较厚,严重者溃疡较深并伴出血点,小鼠CMDI评分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给药组可不同程度缓解肠粘膜损伤,Cur大剂量组、BDMC大剂量组小鼠CMDI评分显着降低(P<0.001),BDMC小剂量组、Cur小剂量组小鼠CMDI评分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4)小鼠肠粘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结肠HS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肠粘膜结构不连续,隐窝结构消失,杯状细胞解构及大量减少,粘膜下水肿,肠壁各层组织均有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结肠HS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给药组可减轻炎症浸润程度,恢复肠粘膜结构,Cur大剂量组、BDMC大剂量组小鼠结肠HS显着降低(P<0.001),BDMC小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小鼠结肠HS(P<0.01),Cur小剂量组可降低小鼠结肠HS(P<0.05)。(5)小鼠肠粘膜杯状细胞个数及黏液层厚度测量结果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粘膜被染色物质减少,杯状细胞个数显着减少(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Cur大剂量组、BDMC大剂量组小鼠结肠粘膜被染色物质较多,杯状细胞个数显着增加(P<0.001);Cur小剂量组小鼠结肠粘膜被染色物质相对增多,杯状细胞明显增加(P<0.01);BDMC小剂量组小鼠结肠粘膜被染色物质增多,杯状细胞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黏液层分布不连续,出现破损或消失,黏液层厚度明显变薄(P<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Cur大剂量组、BDMC大剂量组可明显增加小鼠黏液层厚度(P<0.01);Cur小剂量组、BDMC小剂量组可增加小鼠黏液层厚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小鼠血清DAO、D-L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DAO、D-La含量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Cur大剂量组、BDMC大剂量组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DAO、D-La含量(P<0.01),Cur小剂量组、BDMC小剂量组可降低小鼠血清DAO、D-La含量(P<0.05)。(7)Western Blot法测定小鼠结肠组织Hes-1、Math-1、MUC2、Occludin、Claudin-1、ZO-1蛋白表达量结果结肠组织中Hes-1、Math-1、MUC2蛋白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Hes-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Math-1、MUC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Cur大剂量组、BDMC大剂量组Hes-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Math-1、MUC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Cur小剂量组、BDMC小剂量组Hes-1蛋白表达降低(P<0.05),Math-1、MUC2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肠组织中Occludin、Claudin-1、ZO-1蛋白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01),ZO-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Cur大剂量组、BDMC大剂量组小鼠Occludin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01),Claudin-1、ZO-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Cur小剂量组和BDMC小剂量组小鼠Occludin、Claudin-1、ZO-1蛋白表达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姜黄素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均能够恢复溃疡性结肠炎导致的小鼠体重减轻、改善结肠症状及组织病理学损伤;2.姜黄素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均可通过抑制MPO、MDA、NO、PGE2、PAF含量,提高SOD活力,抑制结肠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3.姜黄素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均可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及DLL1蛋白表达,进而抑制IL-17、TNF-α蛋白表达,减轻结肠粘膜炎症;4.姜黄素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也可调控Notch信号通路下游Hes-1、Math-1蛋白表达,进而促进MUC2蛋白表达,增加肠壁黏液层厚度;5.姜黄素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还可促进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1、ZO-1蛋白表达,重构肠粘膜机械屏障。
杨超[3](2020)在《基于FXR栀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究栀子、栀子的主要提取部位及主要活性成分对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保护作用,筛选栀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活性部位及活性成分。(2)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UPLC-ESI-Q-TOF-MS/MS)技术分析鉴定栀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活性部位中的化学成分。(3)基于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初步探究栀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为栀子合理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和结果:(1)大鼠采用TNBS灌肠造模,栀子、环烯醚萜部位和西红花苷部位按生药量2.1g/kg给药,京尼平苷、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苷、6"-对-香豆酰京尼平龙胆双糖苷和西红花苷-Ⅰ均按100mg/kg给药,连续灌胃给药7天,进行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及结肠宏观损伤评分;制作结肠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测定生化指标如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一氧化氮(NO)以及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等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DAI评分、宏观组织损伤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造模成功。在给药组中,西红花苷部位及其主要单体西红花苷-Ⅰ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差,多数指标无显着性差异,而栀子组、环烯醚萜部位组及其三个主要单体组均能在一定程度改善以上各指标,其中环烯醚萜部位组和京尼平苷组对溃疡性结肠炎药理活性最优,绝大多数指标与模型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即环烯醚萜部位是栀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最有效部位,京尼平苷是最有效的单体成分。(2)采用UPLC-ESI-Q-TOF-MS/MS技术对环烯醚萜有效部位进行成分分析鉴定,根据对照品、母离子质量数、二级碎片离子的质量数以及保留时间等质谱信息,通过与建立好的数据库进行比对,再利用Peak ViewTM质谱分析软件的目标化合物查找功能对主要离子峰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鉴定,共鉴定出18个化学成分,其中10个为环烯醚萜类成分。(3)大鼠采用TNBS灌肠造模,环烯醚萜部位组、京尼平苷组均按高中低剂量给药(200mg/kg、100mg/kg、50mg/kg),给药后,进行DAI评分、宏观组织损伤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测定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并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法测定结肠组织中FXR、NF-κB-p65、p-NF-κB-p65、Nrf-2、HO-1的蛋白表达含量。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法测定TNF-α、IL-6、IL-1β、FXR、Nrf-2、HO-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环烯醚萜部位高、中剂量组、京尼平苷高、中、低剂量组的DAI评分、宏观组织损伤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与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环烯醚萜部位高剂量组和京尼平苷高剂量组FXR、Nrf-2、HO-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均显着升高(p<0.05),NF-κB表达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结论:栀子中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是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活性物质,环烯醚萜部位及其主要单体京尼平苷,对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FXR受体被激活,然后通过调节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对溃疡性结肠炎起到治疗保护作用。
车璐[4](2020)在《蒲公英甾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它是一类与免疫相关且病因未明的肠道炎性疾病,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环境、遗传、感染与肠道菌群、免疫等因素相关。关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有多种类型,例如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但是这些药物易产生抗药性、药物副作用或价格昂贵,基于其药物副作用小和治疗方法简单等优点,近年来药用植物及其衍生物在治疗UC中的使用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关注。植物甾醇是在植物中发现的天然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所有植物性食物中富含脂质和富含纤维的组分中。植物甾醇在结构上类似于胆固醇,有与胆固醇相似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对多种疾病,如心脏血管疾病、肝脏疾病和癌症等,具有保护作用。同时植物甾醇对胃肠道炎症也有保护作用。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TS)是植物甾醇的一种,在蒲公英根中含量较高。目前研究表明,TS具有抗炎活性性,对多种炎性因子,如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ɑ)等的表达水平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此外,TS对类风湿关节炎、急性肺损伤和内毒素血症等疾病有保护作用。但是,目前尚且没有关于蒲公英甾醇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作用的研究。基于TS与机体炎症的密切关系,我们通过建造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研究TS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并通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肠巨噬细胞研究TS的抗炎机制。第一部分蒲公英甾醇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保护作用目的通过建造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研究蒲公英甾醇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动物为SPF级昆明小鼠,共60只,体重为18±2g,雌雄各半,小鼠采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60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TS低剂量组、TS中剂量组、TS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适应性喂养7天后,除空白对照组小鼠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odium sulp,DSS)干预为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同时,TS低剂量组、TS中剂量组和TS高剂量组的小鼠每天分别腹腔注射剂量为2.5mg/kg、5mg/kg和10mg/kg的蒲公英甾醇。模型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40ml/kg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剂量为500mg/kg的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SP)。干预9天后,禁食禁水12h后处死小鼠。处死小鼠前采用内眦取血的方法取小鼠眼球血。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介素-6、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ɑ的含量。处死小鼠后,取出结肠,测量结肠长度并记录,HE染色制作结肠病理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结肠病理损伤,双盲法对结肠进行病理学评分。分别采用羟胺法检测结肠匀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力、比色法检测结肠匀浆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力、TBA法检测结肠匀浆中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TUNEL法检测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蛋白在小鼠结肠中的表达水平。结果1.小鼠体重变化:在DSS和TS干预过程中,1至9天内,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小鼠平均体重逐渐上升,模型组、TS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平均体重逐渐下降。第5、7、9天,各组小鼠的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S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体重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的体重显着升高(P?0.05)。2.疾病活动指数:1至9天内,空白对照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一直维持在小于0.5的低水平。模型组、TS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是,TS高剂量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的上升趋势较缓慢。第5、7、9天,各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S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高剂量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显着降低(P?0.05)。3.结肠长度:各组的结肠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结肠长度显着缩短,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的结肠长度显着延长(P?0.05)。4.结肠损伤:空白对照组上皮细胞结构完整,无炎细胞浸润。模型组隐窝破坏和隐窝变形、排列紊乱,上皮细胞残留或完全破坏,炎细胞浸润。TS各剂量组的结肠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阳性对照组损害程度最轻。5.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各组的病理组织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的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显着降低(P?0.05)。6.炎性指标:各组小鼠血清中的四个炎性指标IL-1β、IL-6、IL-10、TNF-α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IL-1β、IL-6、TNF-α水平显着升高,IL-10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TS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IL-6水平显着降低,TS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IL-10水平显着升高,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5)。TS各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IL-1β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7.氧化应激指标:各组小鼠结肠匀浆中三个氧化应激指标SOD、MPO和GSH-Px活力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MD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TS各剂量组SOD、GSH-Px活力显着降低,MPO活力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SOD活力显着升高,TS各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MPO活力均显着降低,TS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GSH-Px活力显着升高(P?0.05)。8.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各组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TS低、中剂量组凋亡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凋亡率显着降低(P?0.05)。9.凋亡相关蛋白:各组小鼠结肠中的Bax和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Bcl-2蛋白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降低,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TS能够显着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疾病症状和结肠病理损伤,能够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炎症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能够抑制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第二部分蒲公英甾醇的体外抗炎、抗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目的在细胞实验中研究TS对小鼠肠巨噬细胞的炎性因子、凋亡情况的影响,同时研究蒲公英甾醇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和c-Jun N端激酶(c-Jun N-terminal protein kinases,JNK)信号相关通路的影响,以进一步探究蒲公英甾醇对溃疡性结肠炎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小鼠肠巨噬细胞购买于上海富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噻唑蓝(thiazolyl blue,MTT)检测TS对肠巨噬细胞的毒性,根据检测结果将细胞分为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脂多糖组(LPS 1ug/ml)、TS低剂量组(LPS lug/ml+TS 5ug/ml)、TS中剂量组(LPS lug/ml+TS 10ug/ml)和TS高剂量组(LPS lug/ml+TS15ug/ml)。干预24小时后,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含量。流式法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aspase-3)和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F-κB p65、磷酸化NF-κB抑制酶(p-IκBα)、p38MAPK、磷酸化p38MAPK(p-p38MAPK)、JNK、磷酸化JNK(p-JNK))。RT-PCR检测信号通路相关因子(NF-κB p65、p38MAPK和JNK)的m 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1.炎症因子:三个炎性指标(TNF-α、IL-6和PGE2)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TNF-α、IL-6和PGE2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高剂量组的TNF-α显着降低,TS中、高剂量组的IL-6和PGE2显着降低(P?0.05)。2.细胞周期和凋亡:各组干预细胞间各阶段细胞的比例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较高,在S期和M/G2期的比例较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TS各剂量组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较低,在S期和M/G2期的比例较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TS各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高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5)。3.凋亡相关蛋白:三个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aspase-3)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ax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Bcl-2和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Bax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降低,Bcl-2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TS中剂量组Caspase-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4.NF-κB信号:NF-κB p65蛋白、p-IκBα和NF-κB p65 m RNA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NF-κB p65蛋白、p-IκBα和NF-κB p65 m RNA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的NF-κB p65蛋白、p-IκBα和NF-κB p65 m RNA均显着降低(P?0.05)。5.MAPK信号:各组的p38MAPK蛋白和p38MAPK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p38MAPK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TS各剂量组p-p38MAPK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S中、高剂量组p-p38MAPK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6.JNK信号:各组的JNK蛋白和JNK m 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JNK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p-JNK蛋白显着升高(P?0.05),但是与模型组相比,TS各剂量组p-JNK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LPS诱导的小鼠肠巨噬细胞中,TS能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且对NF-κB和p38MAPK信号通路有抑制作用,但对JNK信号通路无显着影响。
梁晗业[5](2019)在《五味子甲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致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与环境、遗传基因、机体免疫等诸多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为腹痛、腹泻、脓血便等,主要病理特征为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性损伤。近年来,世界各地UC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水杨酸类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UC,长期使用存在严重不良反应。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和整体治疗的特点,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中医长于“辨证论治”,在UC的治疗和预防方面有明显优势。因此,运用中医药治疗UC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药有望成为开发新药的重要来源,在UC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五味子是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等功效。五味子甲素(Schisandra A)是五味子中木脂素类成分之一,研究表明,其具有护肝、抗氧化、抗炎、镇静、抗肿瘤等作用,对于其影响胃肠运动功能以及治疗UC的研究目前鲜有报道。根据文献,本研究分别采用含2.5%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TNBS)的50%乙醇混合溶液灌肠诱导小鼠UC模型,采用5%(W/V)葡聚糖硫酸钠(Dextra sulfate sodium,DSS)溶液(自由饮用)建立大鼠UC模型;通过观察模型动物一般临床症状及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检测结肠组织相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NF-κB/COX-2和IL-6/STAT3两条通路的相关蛋白与基因的变化,初步探讨五味子甲素对UC的抗炎作用及相关机制,为五味子甲素的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一章五味子甲素对小鼠及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目的:采用小鼠在体动物模型及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模型,考察五味子甲素对胃肠运动的影响。方法:1通过给予新斯的明和番泻叶水煎液制备胃肠运动异常小鼠在体模型,灌胃给药后,考察五味子甲素对模型小鼠小肠推进率、胃残留率的影响,以及对腹泻小鼠的腹泻指数,血清中胃动素(Motilin,MTL)、胃泌素(Gastrin,GAS)水平的影响。2通过向克氏液中加入不同受体激动剂与拮抗剂,以及改变离子浓度建立不同收缩状态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模型,考察五味子甲素对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性的影响。结果:1五味子甲素抑制小鼠在体胃肠运动功能五味子甲素对正常小鼠、新斯的明所致胃肠功能亢进小鼠、番泻叶所致腹泻小鼠的肠推进率均有抑制作用,提高胃残留率(P<0.05);可明显降低腹泻小鼠腹泻率、腹泻指数,显着增加腹泻潜伏时间(P<0.05);降低腹泻小鼠血清中MTL和GAS。2五味子甲素抑制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通过离体肠平滑肌收缩实验发现,五味子甲素对不同收缩状态离体肠平滑肌的收缩性均有抑制作用。结论:五味子甲素可明显抑制小鼠在体胃肠运动和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对大、小鼠胃肠运动均具有抑制作用。第二章五味子甲素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利用TNBS/乙醇溶液灌肠建立UC小鼠模型,检测UC小鼠结肠组织NF-κB/COX-2通路相关蛋白和转录基因表达情况,探究五味子甲素对UC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给药方案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和模型对照组(Model组),五味子甲素高、中、低剂量组(TNBS+80 mg/kg组、TNBS+40 mg/kg组、TNBS+20mg/kg组),柳氮磺吡啶阳性对照组(TNBS+SASP组)。将5%的TNBS溶于无水乙醇中制成含2.5%TNBS的50%乙醇溶液,经肛门缓慢注入小鼠结肠内,24 h后重复一次,选择造模成功的小鼠在48 h后开始给予相应治疗,每组10只,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14 d。2五味子甲素对UC小鼠临床症状及病理损伤情况的影响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一般表现、体重,检测UC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稀便率、粪便含水率、隐血程度、结肠转运时间以及脾脏指数,HE染色评估组织病理损伤情况。3五味子甲素对UC小鼠结肠组织NF-κB/COX-2通路的影响(1)生化试剂盒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MPO、SOD、TNOS活性和MDA、NO含量。(2)ELISA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IL-6、IL-10、TNF-α、NF-κB、COX-2含量。(3)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COX-2蛋白表达情况。(4)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COX-2蛋白表达情况。(5)RT-PC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NF-κB、COX-2 m RNA表达情况。结果:1五味子甲素减轻UC小鼠临床症状结果显示,Normal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造模后各组小鼠表现与UC临床症状相似。给予五味子甲素和SASP治疗14 d后,TNBS+80 mg/kg组、TNBS+40 mg/kg组与TNBS+SASP组小鼠体重增加,排便次数、稀便率、粪便含水率、结肠转运时间、隐血程度和DAI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TNBS+80 mg/kg组与TNBS+SASP组小鼠结肠未见明显缩短,脾脏指数与Normal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HE染色结果显示,TNBS+80 mg/kg组与TNBS+SASP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评分明显低于Model组(P<0.05)。2五味子甲素抑制相关炎性因子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与Model组比较,TNBS+80 mg/kg组与TNBS+SASP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PO活性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NO含量和TNOS活性显着降低(P<0.05)。TNBS+80 mg/kg组与TNBS+SASP组小鼠结肠组织炎性因子IL-6、NF-κB、COX-2、TNF-α含量显着减少(P<0.05),抗炎因子IL-10含量显着增加(P<0.05)。说明五味子甲素可以调节相关炎性因子水平。3五味子甲素抑制结肠组织COX-2、NF-κB m RNA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与Model组比较,TNBS+80 mg/kg组和TNBS+SASP组结肠组织中COX-2、NF-κB m RNA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五味子甲素抑制结肠组织中COX-2、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Model组比较,TNBS+80 mg/kg结肠组织中COX-2、NF-κB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五味子甲素能够明显改善TNBS/乙醇溶液诱导UC小鼠的临床症状,调节相关炎性因子表达,达到抗炎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COX-2通路相关基因转录及蛋白的表达而实现的。第三章五味子甲素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通过5%(W/V)葡聚糖硫酸钠(自由饮用)诱导UC大鼠模型,考察五味子甲素对IL-6/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五味子甲素对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和给药方案SD大鼠随机分为6组,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和模型对照组(Model组),五味子甲素高、中、低剂量组(DSS+60 mg/kg组、DSS+30 mg/kg组、DSS+15 mg/kg组),柳氮磺吡啶阳性对照组(DSS+SASP组)。通过连续自由饮用5%DSS(W/V)10 d,建立UC大鼠模型,每组8只,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14 d。2五味子甲素对UC大鼠临床症状及病理损伤情况的影响观察并记录大鼠一般表现、体重、DAI、结肠转运时间、粪便含水率、脏器指数、结肠大体损伤情况,评估大鼠临床症状的表现。HE染色评估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3五味子甲素对UC大鼠结肠组织IL-6/STAT3通路的影响(1)生化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和血清中MPO活性;(2)ELISA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6、IL-13含量;(3)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6、STAT3、p-STAT3蛋白表达的情况;(4)RT-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IL-6、STAT3 m RNA表达情况。结果:1五味子甲素缓解UC大鼠临床症状造模期间,Normal组大鼠状态良好,其余各组在饮用5%DSS溶液4 d后,部分大鼠出现稀便,体重开始减少,DAI评分增加;给药14 d后,与Model组比较,DSS+60 mg/kg组和DSS+SASP组UC大鼠体重明显增加,DAI评分明显降低(P<0.05)。除DSS+15mg/kg组外,各给药组大鼠结肠转运时间延长(P<0.05),粪便含水率明显降低(P<0.05);DSS+60 mg/kg组和DSS+SASP组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趋向正常组水平,肉眼观察可知结肠组织损伤评分降低(P<0.05)。HE染色可见,Normal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完好,腺体排列规律完整。Model组黏膜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各层结构不清,部分动物结肠可见散在溃疡点。DSS+60 mg/kg组以及DSS+SASP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较清楚,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腺体结构清晰,排列较整齐,组织病理损伤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2五味子甲素抑制UC大鼠结肠IL-6、STAT3 m RNA的表达RT-PCR结果显示,与Normol组比较,Model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6、STAT3 m 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Model组比较,DSS+60 mg/kg组与DSS+SASP组IL-6、STAT3 m RNA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说明五味子甲素能够下调IL-6、STAT3m RNA的表达。3五味子甲素抑制UC大鼠结肠IL-6、STAT3蛋白的表达ELISA实验结果发现,与Model组比较,除DSS+15 mg/kg组外,各给药组结肠组织MPO活性、IL-6含量显着下降,IL-13含量显着增加(P<0.05)。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DSS+SASP组,DSS+60 mg/kg组IL-6与STAT3蛋白表达显着减少,抑制STAT3蛋白磷酸化(P<0.05)。说明五味子甲素能抑制IL-6、p-STAT3、STAT3蛋白表达。结论:五味子甲素对DSS所致UC大鼠有缓解作用,可改善UC大鼠临床症状及病理损伤,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L-6/STAT3通路相关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从而发挥UC治疗作用。
董丽华[6](2019)在《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目前最常见、最难治愈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世界难治病之一。临床上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类等西药治疗为主,但由于上述西药长期应用存在身体发胖、骨质疏松、高血压等严重副作用,迄今为止仍缺少安全有效的防治药物。近年来,传统中药因其具有安全、低毒、有效等独特的优势,在UC的治疗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已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 L.)为蓼科(Polygonaceae)蓼属(Polygonum)草本植物,以干燥的全草入药,该药具有温肾、消积、清热止血、止泻等功能,主治肠刺痛,便频量少,便带脓血,杂有粘液,里急后重,腹泻,便稀黄绿等,在华北、东北民间和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肠炎、腹泻、痢疾等疾病。为了从中药中开发新的治疗UC的有效药物,本文以民间疗效确切的叉分蓼全草为研究对象,拟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研究:一、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的建立;二、叉分蓼抗UC的药效学研究;三、叉分蓼抗UC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四、叉分蓼抗UC活性部位化学成分体外抗炎活性筛选与分子机制研究。期望通过上述研究,阐明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为创制成分明确、机制清楚、疗效确切的多成分、多靶点的抗UC新药开发提供新理论与新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果】1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的建立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混合法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采用不同剂量的TNBS与不同浓度、不同剂量的乙醇混合进行造模,对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A、B、C、D大鼠一般生活情况、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粘膜大体形态及结肠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和评分,确定合理的TNBS的剂量、乙醇的浓度和剂量,建立UC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50 mg/kg TNBS和0.25 ml的50%乙醇混合液造模不仅成功诱导UC大鼠模型,而且大鼠死亡率得到了控制,保证了实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2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UC)的药效学研究(1)叉分蓼总提取物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研究研究叉分蓼总提取物对UC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叉分蓼总提取物对TNBS/乙醇诱导的UC模型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疗效与给药剂量正相关,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其治疗效果越显着。同时,叉分蓼具有增加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SOD的活力,减少MDA的含量和MPO的活性,揭示其具有抑制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发生,降低被炎性细胞浸润的机率,最终改善结肠的炎症。(2)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的活性部位研究将叉分蓼粗粉依次用水、45%乙醇、95%乙醇渗漉法提取,提取液减压浓缩后合并得浸膏,将浸膏用水混悬石油醚脱脂后,上AB-8大孔吸附树脂,以纯水、35%乙醇-水、70%乙醇-水和95%乙醇-水进行梯度洗脱,得水洗脱部位、35%乙醇洗脱部位、70%乙醇洗脱部位和95%乙醇洗脱部位,对上述四个不同浓度乙醇洗脱部位进行抗UC模型大鼠的药效研究。实验结果表明:35%乙醇洗脱部位低、高剂量组和水部位低、高剂量组能够改善UC模型大鼠的一般生活状况,使DAI、CMDI、HS评分降低,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和MPO活力降低,SOD活力升高,并有效抑制结肠组织中TLR4和NF-kBp65的基因表达,显着下调UC大鼠血清中NO、IL-1β和TNF-α的含量,其中以35%乙醇洗脱部位剂量组效果最佳,显示了较好的抗炎作用。3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通过应用聚酰胺柱色谱、反相硅胶(ODS-C18)柱层析和制备高效液相柱色谱等现代分离分析技术,从叉分蓼抗UC模型大鼠活性部位中分离纯化得到31个化合物,通过UV、IR、NMR和MS等现代波谱解析技术鉴定得到25个单体化合物,主要为10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1)、槲皮苷(2)、金丝桃苷(3)、芦丁(4)、山奈酚(5)、异槲皮苷(6)、杨梅素(7)、萹蓄苷(8)、紫云英苷(9),异鼠李素(10);12个酚酸类化合物:表儿茶素(11)、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2)、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3)、儿茶素(14);没食子酸乙酯(15)、白藜芦醇(16)、没食子酸(17)、原儿茶酸(18)、阿魏酸(19)、丁二酸(20)、对羟基苯甲酸(21)、咖啡酸(22);1个甾体类化合物:胡萝卜苷(23);1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白藜芦醇苷(24);1个苯丙素类化合物:紫丁香苷(25)。上述鉴定的1-25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叉分蓼中得到。4叉分蓼抗UC活性部位化学成分体外抗炎活性筛选与分子机制的研究采用脂多糖(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对从叉分蓼抗UC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的25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活性筛选。采用ELISA法检测化合物7杨梅素、12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5没食子酸乙酯、24白藜芦醇苷4个活性成分对细胞上清中IL-1β和TNF-α含量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4个活性成分对细胞中iNOS、TLR4和p-NF-κ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从有效部位中筛选出10个抗炎活性成分,分别为4个黄酮类、5个酚酸类和1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4个活性成分均可以剂量依赖性的降低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含量,抑制细胞中iNOS、TLR4和p-NF-kBp65信号的蛋白表达,起到抗炎的作用。【结论】1、阐明叉分蓼抗UC的物质基础:叉分蓼总提取物对UC模型大鼠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其35%乙醇洗脱部位为其抗UC的活性部位,从该活性部位中分离鉴定了25个单体化合物,筛选出4个黄酮类、5多酚类和1个二苯乙烯类为治疗UC的活性成分,为最终阐明叉分蓼抗UC的物质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初步阐明叉分蓼抗UC的作用机制:叉分蓼抗UC可通过抑制TLR4/iNOS基因或蛋白的表达,阻止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下调相关炎症因子NO、IL-1β和TNF-α的释放,最终达到抗炎的作用。
李金儒[7](2019)在《愈溃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SOD、MDA、NO及iNOS、MPO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愈溃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表达的影响,结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诱导型一氧化氮(iNOS)的表达水平,探讨愈溃方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应用愈溃方诊疗UC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将7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造模组62只,将造模组大鼠通过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次日,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小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大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剂量0.5%羧甲基纤维素钠,中药小、中、大剂量组分别按愈溃方2.835g/kg、5.67g/kg、11.34g/kg及美沙拉嗪混悬液0.36g/kg灌胃,连续灌胃14天。末次给药后禁食24h,处死全部大鼠,在光镜下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病理形态,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MDA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检测法NO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iNOS活性及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检测MPO含量。结果:1.一般情况及DAI评分:空白组大鼠反应敏锐,精神状态佳,被毛色白有光泽,进水进食量正常;造模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反应差,皮毛不洁,进食减少,体重下降,粪便不成形,肛周污染。经治疗后各组除模型组外,其余组大鼠症状好转,但与空白组比较,上述症状恢复略差。DAI评分结果显示:中药各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均比模型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各剂量组与美沙拉嗪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组织学变化:空白组大鼠结肠黏膜表面光滑,无充血、水肿,腺体排列规则;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糜烂,明显充血、水肿,见黏膜广泛溃疡,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四组治疗组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好转,镜下可见炎症细胞减少,杯状细胞增多,溃疡程度处于恢复期。模型组CMDI及TDI评分显着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CMDI及TDI评分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美沙拉嗪组与中药各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指标检测: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性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模型组血清MDA、NO含量及组织中MPO、iNOS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经愈溃方治疗后,血清SOD活性升高,血清MDA、NO及组织中MPO含量和iNOS活力显着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愈溃方大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治疗效果好,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愈溃方中剂量组和愈溃方小剂量组。结论:愈溃方可以改善UC大鼠的一般情况,愈溃方通过升高SOD的活性,降低MDA及MPO的含量,降低NO及iNOS的表达水平,清除多余的自由基,达到抗氧化应激及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从而减轻结肠组织损伤,并促进黏膜愈合。
董彦强[8](2019)在《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结肠内氨氮含量、结肠损伤和腹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断奶仔猪腹泻(Post-weaning diarrhoea,PWD)是影响仔猪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蛋白质是仔猪生长的必需营养物质,可通过结肠发酵、过敏反应等引发仔猪腹泻。而结肠作为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对腹泻的发生和发展有关键作用。已证实饲粮蛋白质可在结肠发酵产生氨氮(ammonia nitrogen,AN),但有关AN对结肠损伤的机制和途径还鲜有报道。为研究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结肠内AN含量、结肠损伤和腹泻的影响,选取了96头25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为4组,适应饲养7 d后分别饲喂18%、20%、22%和24%蛋白水平的饲粮,全天观察腹泻情况并进行腹泻评分,并于饲喂后6、24、48、72和96 h时采样测定胃内容物pH、胃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血清胃肠道激素P物质(SP)、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血清尿素氮(BUN)和结肠内容物AN含量、血清和结肠黏膜细胞因子(IL-1β、TNF-α、IL-4、IL-10)、血清急性期反应蛋白(CRP)及氧化指标(SOD、MDA、iNOS、NO),并进行结肠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期内:(1)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无显着影响,但24%蛋白组仔猪ADFI(平均日采食量)最高,F/G(料重比)最低(P>0.05)。在饲喂后2472 h间,24%蛋白组仔猪腹泻评分显着或极显着高于20%蛋白组(P<0.01或0.05)。(2)除48 h外,其余时间点18%、24%蛋白组仔猪胃内容物pH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20%蛋白组(P<0.01或0.05);在整个试验期,24%蛋白组仔猪胃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均低于20%蛋白组,胃蛋白酶活性在6、72 h时有显着差异(P<0.01或0.05),糜蛋白酶活性在24 h时有显着差异(P<0.05)。24%蛋白组仔猪血清SP、MTL、GAS含量分别在饲喂后2472 h、672 h和2496 h时均高于20%蛋白组,血清VIP含量在4896 h间均显着低于20%蛋白组(P<0.05)。表明24%蛋白水平饲粮可通过升高仔猪胃内pH、降低胃、糜蛋白酶活性来降低仔猪消化能力。(3)除6 h外,其余时间点24%蛋白组仔猪结肠内容物AN含量均高于18%、20%蛋白组,在24、72 h时有显着差异(P<0.01或0.05);在整个试验期,22%、24%蛋白水平组仔猪血清BUN含量均高于18%、20%蛋白组。以上结果表明,22%和24%蛋白水平饲粮可升高仔猪血清BUN含量和结肠内AN含量,降低蛋白质利用率。(4)在饲喂后2496 h内,24%蛋白组仔猪结肠黏膜IL-1β含量均高于20%蛋白组(P<0.01或0.05);除48 h外,其余各时间点24%蛋白组仔猪黏膜TNF-α含量均高于20%蛋白组;在整个试验期,24%蛋白组仔猪血清CRP含量均高于20%蛋白组,在24、48 h时有显着差异(P<0.01或0.05);在4896 h之间,20%蛋白组仔猪血清中IL-4含量均高于其余三组,黏膜IL-4含量在672 h之间低于22%和24%蛋白组,在48 h时有显着差异(P<0.05);在整个试验期,24%蛋白组黏膜IL-10含量均低于20%蛋白组,在24、72 h时有显着差异(P<0.01或0.05)。(5)在2472 h之间,24%蛋白组仔猪血清SOD活力均低于20%蛋白组,在48、72 h时有显着差异(P<0.05),黏膜SOD活力在6、48、72、96 h时低于20%蛋白组;在整个试验期,24%蛋白组仔猪血清和黏膜MDA含量、iNOS活性均高于20%蛋白组;除48 h外,其余时间点24%蛋白组仔猪血清NO含量均高于20%蛋白组,但无显着差异(P>0.05);在整个试验期,24%蛋白组仔猪黏膜NO含量均高于20%蛋白组,在6、48、96 h时有显着差异(P<0.01或0.05)。(6)病理形态学结果表明:18%蛋白组仔猪在72、96 h时,部分结肠黏膜脱落,在96 h时黏膜严重脱落,无法观察到其正常结构;20%蛋白组仔猪结肠在4896 h间仅可见部分黏膜脱落、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无炎性细胞浸润;24%蛋白组仔猪结肠黏膜脱落、上皮细胞坏死,在48 h时无法观察到正常结构,但在72 h时有所修复。(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仔猪胃蛋白酶活性与胃内pH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糜蛋白酶活性与血清BUN、结肠内容物AN含量均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结肠内容物AN与黏膜IL-1β含量、黏膜IL-1β含量与腹泻评分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黏膜IL-1β与黏膜IL-10含量、黏膜IL-10含量与腹泻评分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AN含量与血清iNOS活性、血清iNOS活性与黏膜IL-1β含量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高于20%蛋白水平的饲粮可通过升高胃内pH、降低胃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来升高结肠内AN含量,加剧腹泻。这主要是由于AN诱导结肠黏膜促炎因子IL-1β表达量升高、抗炎因子IL-10表达量降低、血清iNOS活性升高后,炎症、氧化综合作用引发结肠损伤和腹泻。因此,结合腹泻评分来看,将饲粮蛋白水平控制在20%能够有效减少结肠蛋白质发酵,降低结肠内AN含量并缓解腹泻,提高生产性能。
张立泽[9](2019)在《基于SIRT1/mTOR信号通路探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机制及姜黄素的调控作用》文中指出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位于大肠,累及结直肠的粘膜及粘膜下层,以肠道炎症及粘膜损伤为主要病理表现。近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但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在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导致疾病容易复发、迁延不愈,相当数量的患者最终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并给社会医疗支出带来极大负担。问题的关键在于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积极探索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对其临床精准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目前认为其发病主要是由患者的遗传易感性、外界环境影响、自身免疫功能失调、肠道菌群紊乱以及肠粘膜屏障受损等多方面异常共同作用所导致。研究证实细胞自噬及SIRT1/mTOR信号通路能够参与炎症、肿瘤、代谢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然而SIRT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是否参与及调节肠上皮组织自噬水平尚未明确,SIRT1/mTOR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由于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目前仍无法根治该病,因此尽快阐述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改善疾病预后成为了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补充疗法(Complementary Medicine,CAM),由于其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及更少的毒副作用而受到越来越为广泛的关注。姜黄(Curcuma,CUR)为一种多年生姜黄属草本植物,其作为药材在祖国医学的应用已有数百年历史。2019年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uropean Cron’s and Colitis Organisation,ECCO)年会指出,姜黄素作为5-ASA的补充疗法,有助于诱导轻度至中度活动性UC的缓解;但在2019年美国胃肠病协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AGA)发布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管理指南中指出由于证据有限,对于接受5-ASA治疗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推荐使用姜黄素治疗。由此可见目前关于姜黄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较少,其疗效及作用机制尚存在争议,因此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内及体外试验探讨SIRT1/mTOR信号通路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通过体内试验探讨姜黄素对DSS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其调节机制,同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探讨姜黄素对巨噬细胞的影响,并对上述体内外作用的相关机制进行探讨,并为姜黄素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方法:(1)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CON组:即正常对照组,该组小鼠常规饲养,不进行任何处理;DSS组:即模型对照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法(3%DSS)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Resveratrol-1组:采用DSS法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给予40 mg/kg(0.4 mL)白藜芦醇灌胃;Resveratrol-2组:采用DSS法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给予60 mg/kg(0.4 mL)白藜芦醇灌胃;Resveratrol-3组:采用DSS法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给予80 mg/kg(0.4 mL)白藜芦醇灌胃。造模之日起,每天观察小鼠大便性状和便血情况,活动、精神、饮食、体重等,并计算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采集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制作病理组织切片并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培养液中TNF-α和IL-6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Atg12、Beclin-1、LC3 mTOR和SIRT1的阳性表达。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Atg12、Beclin-1、LC3、mTOR和SIR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2)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CON组:即正常对照组,该组小鼠常规饲养,不进行任何处理;DSS组:即正常对照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法(3%DSS)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Curcumin-1组:采用DSS法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给予10 mg/kg(0.4 mL)姜黄素灌胃;Curcumin-2组:采用DSS法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给予25 mg/kg(0.4 mL)姜黄素灌胃;Curcumin-3组:采用DSS法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给予50 mg/kg(0.4 mL)姜黄素灌胃;采集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制作病理组织切片并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培养液中TNF-α和IL-6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Atg12、Beclin-1、LC3、mTOR和SIRT1表达。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Atg12、Beclin-1、LC3、mTOR和SIRT1mRNA和蛋白的表达。(3)BALB/c小鼠适应性喂养7d后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CON组:即正常对照组,该组小鼠常规饲养,不进行任何处理;DSS组:即正常对照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法(3%DSS)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DSS+Cur组:采用DSS法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给予50 mg/kg(0.4 mL)姜黄素灌胃;DSS+Res组:采用DSS法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给予80 mg/kg(0.4 mL)白藜芦醇灌胃。Eve+Cur组:采用DSS法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给予50 mg/kg(0.4 mL)姜黄素灌胃,随后每天给予小鼠mTOR抑制剂Everolimus(2.5 mg/kg);Eve+Res组:采用DSS法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给予80 mg/kg(0.4 mL)白藜芦醇灌胃,随后每天给予小鼠mTOR抑制剂Everolimus(2.5 mg/kg)。分离培养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巨噬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巨噬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巨噬细胞凋亡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IL-6、TNF-α的表达,同时检测巨噬细胞中LC3、Beclin-1、Atg1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Everolimus干预后细胞中mTOR和SIR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Everolimus干预后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和TNF-α表达。结果:(1)与CON组相比,DSS组小鼠在第14天时的死亡率为50%,且Sirt1/mTOR信号通路被抑制,其中与CON组相比,DSS组中mTOR、SIR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在白藜芦醇处理组中,DSS引起的结肠炎小鼠的存活率上升至83.3%;并且白藜芦醇恢复了Sirt1/mTOR信号通路激活,其中与DSS组小鼠相比,各白藜芦醇浓度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TOR、SIR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DSS组小鼠的体重从第4天开始下降,与正常小鼠相比明显减少(P<0.05)。白藜芦醇处理组中,DSS引起的结肠炎小鼠的体重较DSS组明显减轻(P<0.05)。与CON组相比,DSS组与白藜芦醇处理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均明显增高(P<0.05);但与DSS组相比,各白藜芦醇处理组小鼠的DAI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本研究还发现,白藜芦醇治疗改善了DSS诱导的肠炎小鼠腹泻和便血等症状(P<0.05)。与CON组相比,DSS组小鼠的结肠长度显着缩短(P<0.05)。与DSS组相比,白藜芦醇处理的DSS小鼠的结肠长度明显长于DSS组(P<0.05),表明结肠长度有所改善,并且几乎完全恢复到正常长度。CON组小鼠结肠壁粘膜层完整,未观察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与CON组相比,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结肠粘膜腺体可见明显缺失,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至粘膜层和粘膜下层,部分样本中可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至肌层组织,有的甚至达到粘膜层脂肪组织,粘膜下层发生水肿,腺体以及杯状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粘膜上皮结构不完整;在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处理的小鼠中,结肠粘膜损伤较DSS组有所改善,视野下可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降低,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完整性有所转归,腺体和杯状细胞数量较DSS组明显增多,粘膜下层水肿情况有所缓解。CON组相比,DSS组中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在第7天时,白藜芦醇作用于DSS小鼠后抑制了TNF-α和IL-6表达水平的增加(P<0.05)。在第14天时,白藜芦醇作用后TNF-α和IL-6表达水平较DSS组明显降低(P<0.05),与第7天时类似。与CON组相比,DSS组小鼠中Atg12、Beclin-1和LC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DSS组小鼠相比,各白藜芦醇浓度组小鼠结肠组织中Atg12、Beclin-1和LC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2)在姜黄素处理组中,DSS引起的结肠炎小鼠的存活率为66.7%,较DSS组明显增高。姜黄素处理后,DSS引起的结肠炎小鼠的体重较DSS组明显减轻(P<0.05)。姜黄素处理组小鼠的DAI分均显着降低(P<0.05)。此外,姜黄素治疗改善了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腹泻和便血等症状(P<0.05)。与DSS组相比,用姜黄素处理的DSS小鼠的结肠长度明显增加(P<0.05)。在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的小鼠中,结肠粘膜损伤较DSS组有所改善,视野下可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降低,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完整性有所转归,腺体和杯状细胞数量较DSS组明显增多,粘膜下层水肿情况有所缓解。CON组相比,DSS组中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在第7天时,姜黄素作用于DSS小鼠后抑制了TNF-α和IL-6表达水平的增加(P<0.05)。在第14天时,姜黄素作用后TNF-α和IL-6表达水平较DSS组明显降低(P<0.05),与第7天时类似。与CON组相比,DSS组小鼠中Atg12、Beclin-1和LC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DSS组小鼠相比,各姜黄素浓度组小鼠结肠组织中Atg12、Beclin-1和LC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CON组相比,DSS组中mTOR、SIR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DSS组小鼠相比,各姜黄素浓度组小鼠结肠组织中mTOR、SIR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3)与CON组相比,DSS组、DSS+Cur组和DSS+Res组巨噬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明显增高(P<0.05);与DSS组相比,DSS+Cur组和DSS+Res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则显着降低(P<0.05)。与CON组相比,DSS组、DSS+Cur组和DSS+Res组巨噬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与DSS组相比,DSS+Cur组和DSS+Res组巨噬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增高(P<0.05)。与CON组相比,DSS组巨噬细胞中Atg12、Beclin-1和LC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DSS组相比,DSS+Cur组和DSS+Res组巨噬细胞中Atg12、Beclin-1和LC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Atg12、Beclin-1和LC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DSS组巨噬细胞中Atg12、Beclin-1和LC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DSS组相比,DSS+Cur组和DSS+Res组巨噬细胞中Atg12、Beclin-1和LC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CON组相比,DSS组、Cur组、Res组、Eve+Cur组、Eve+Res组巨噬细胞中mTOR和SIR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DSS组相比,Cur组和Res组巨噬细胞中mTOR和SIR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与Cur组和Res组相比,Eve+Cur组和Eve+Res组巨噬细胞中mTOR和SIR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CON组相比,DSS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DSS组相比,Cur组和Res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Cur组和Res组相比,Eve+Cur组和Eve+Res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则显着升高(P<0.05)。结论:(1)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SIRT1/mTOR信号通路被抑制。SIRT1激活剂白藜芦醇能够有效逆转DSS对SIRT1/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从而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缓解病情。提示SIRT1/mTOR信号通路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炎症反应及自噬的调节,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姜黄素能够有效抑制由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缓解病情。姜黄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缓解炎症反应,减少自噬相关基因表达及促进自噬相关的SIRT1/mTOR信号通路传导活化有关。(3)姜黄素能够抑制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巨噬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抑制炎症和自噬的发生,而上述作用是通过调控SIRT1/mTOR信号通路实现的。
陈岚[10](2019)在《“逆流挽舟”法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损伤的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逆流挽舟”法理论,探讨人参败毒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细胞因子的含量、胃肠功能的影响及肠黏膜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变化等肠黏膜损伤的部分作用机制,为“逆流挽舟”法及人参败毒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TNBS诱导SD大鼠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选用人参败毒散灌胃给予治疗,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检测胃肠功能;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硫代巴比妥酸反应法测定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比色法测定MPO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IFN-γ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5、ZO-1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一般状态及DAI评分: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SD大鼠精神状态、食量摄入、皮毛色泽度、大便粘液稀溏及脓血等表现均有明显改善。造模成功后给予治疗,与模型组比较,人参败毒散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增加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AI评分:模型组评分明显升高,阳性对照组、人参败毒散各剂量组评分均降低(P<0.05)。(2)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肉眼观察: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增厚变粗,长度变短,甚则肠粘连明显,糜烂,形成溃疡;阳性对照组和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结肠黏膜均有一定程度的修复,溃疡面积,结肠重量、长度均有所改善。CMDI评分: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结肠长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和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结肠重量、结肠指数、溃疡面积和CMDI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HE染色显微镜下病理形态学观察:模型组结肠组织充血、水肿明显,结肠变短,肠壁增厚;黏膜及黏膜下层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受损脱落,可见糜烂和溃疡,大肠腺体结构破坏,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可达肌层;阳性对照组、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结肠组织黏膜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充血水肿减少,大肠腺体结构功能有一定修复,糜烂修复愈合、溃疡面积缩小,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出现肉芽组织等。结肠黏膜组织损伤评分(TDI)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药组具有明显的改善(P<0.05)。(3)胃肠动力:与模型组比较,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胃残留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和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小肠推进率升高(P<0.05)。(4)血清IL-1β、IL-6、TNF-α、IFN-γ含量:模型组血清IL-1β、IL-6、TNF-α、IFN-γ含量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人参败毒散高剂量组血清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和人参败毒散高剂量组血清IL-6和IFN-γ含量降低(P<0.05)。(5)血清MDA、SOD、MPO含量:模型组MDA、MPO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MDA含量降低(P<0.05),人参败毒散中剂量组SOD活性升高(P<0.05),阳性对照组MPO含量降低(P<0.05)。(6)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5、ZO-1mRNA表达:模型组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5、ZO-1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Occludin、Claudin-5和ZO-1 mRNA表达均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5、ZO-1蛋白表达水平:模型组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5、Z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结肠组织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Claudin-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人参败毒散高、低剂量组ZO-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通过“逆流挽舟”法理论,运用人参败毒散干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对肠黏膜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可显着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一般状态表现和结肠组织炎症程度,促进胃肠动力功能的改善,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氧自由基的含量,修复肠黏膜损伤,其机制对改善肠黏膜损伤的效应相关;调控肠黏膜紧密连接相关蛋白,上调蛋白表达以维持结构稳定性,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对肠黏膜机械屏障形成保护,可能是改善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之一。
二、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中NO、MDA、SOD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中NO、MDA、SOD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壳寡糖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1 绪论 |
1.1 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
1.1.1 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
1.1.2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现状 |
1.2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1.2.1 经典造模方式 |
1.2.2 炎症反应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
1.2.3 免疫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
1.2.4 氧化应激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
1.2.5 肠道屏障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
1.2.6 肠道微生物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
1.3 壳寡糖概述 |
1.3.1 壳寡糖与其功能 |
1.3.2 壳寡糖对肠炎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1.4 立题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立题依据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建立与评价 |
2.2.2 COS干预方案 |
2.2.3 结肠组织H&E染色 |
2.2.4 髓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2.2.5 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一氧化氮测定 |
2.2.6 血液学分析 |
2.2.7 炎症因子测定 |
2.2.8 结肠RNA提取与实时定量PCR分析 |
2.2.9 结肠蛋白提取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
2.2.10 结肠免疫组化实验 |
2.2.11 盲肠SCFAs含量测定 |
2.2.12 结肠内容物菌群高通量分析 |
2.2.13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COS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 |
3.1.1 COS对结肠炎小鼠有效保护作用的剂量筛选 |
3.1.2 COS对结肠炎小鼠摄水量和摄食量的影响 |
3.1.3 COS对结肠炎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3.1.4 COS对结肠炎小鼠结肠长度和病理学损伤的影响 |
3.1.5 COS对结肠炎小鼠血液学参数的影响 |
3.2 COS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
3.2.1 COS对结肠黏液蛋白和黏附分子的影响 |
3.2.2 COS对结肠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
3.3 COS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
3.3.1 COS对结肠炎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
3.3.2 COS对结肠炎小鼠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3.4 COS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
3.4.1 COS对结肠炎小鼠体内氧化还原水平的影响 |
3.4.2 COS对结肠炎小鼠氧化调节因子Nrf2和HO-1 的影响 |
3.5 COS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缓解作用 |
3.5.1 COS对结肠炎小鼠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的影响 |
3.5.2 COS对结肠炎小鼠肠趋化因子的影响 |
3.6 COS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 |
3.6.1 COS对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3.6.2 COS对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的影响 |
3.6.3 COS对结肠炎小鼠菌群功能的影响 |
3.6.4 COS对结肠炎小鼠肠道SCFAs的影响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附表 |
附录Ⅱ: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姜黄素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肠粘膜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
1.1.1 疾病介绍 |
1.1.2 临床治疗方法 |
1.2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2.1 遗传因素 |
1.2.2 肠道炎症反应 |
1.2.3 肠道免疫平衡失调 |
1.2.4 肠粘膜黏液分泌减少 |
1.2.5 肠粘膜氧化应激反应 |
1.3 肠粘膜屏障与溃疡性结肠炎 |
1.3.1 肠粘膜屏障的组成 |
1.3.2 肠粘膜屏障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 |
1.4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
1.4.1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
1.4.2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
1.4.3 免疫抑制剂类药物 |
1.4.4 生物制剂类药物 |
1.4.5 微生态制剂类药物 |
1.4.6 粪菌移植疗法 |
1.4.7 干细胞移植疗法 |
1.4.8 中药制剂及疗法 |
1.4.9 其他药物及疗法 |
1.5 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研究进展 |
1.5.1 抗癌、抗肿瘤作用 |
1.5.2 抗炎作用 |
1.5.3 抗氧化作用 |
1.5.4 神经保护作用 |
1.5.5 抗过敏作用 |
1.5.6 抗代谢性疾病作用 |
1.5.7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
1.5.8 治疗肝脏疾病作用 |
1.5.9 治疗肾脏疾病作用 |
1.5.10 其他领域应用 |
1.6 Notch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1.6.1 Notch信号通路简介 |
1.6.2 Notch信号通路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姜黄素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乙酸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药品及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给药及造模 |
2.2.2 样品收集 |
2.2.3 检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
2.2.4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Cur及 BDMC对小鼠结肠长度、重量和肠重指数的影响 |
2.3.2 Cur及 BDMC对小鼠CMDI评分的影响 |
2.3.3 Cur及 BDMC对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及结肠HS的影响 |
2.3.4 Cur及 BDMC对小鼠结肠组织MPO、SOD、MDA、NO、PGE-2及血清PAF、DAO含量的影响 |
2.3.5 Cur及 BDMC对炎症相关因子、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3章 姜黄素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3.1 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药品及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给药及造模 |
3.2.2 样品收集 |
3.2.3 检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
3.2.4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Cur及 BDMC对 DSS诱导UC小鼠体重丢失、粪便性状、粪便潜血及DAI的影响 |
3.3.2 Cur及 BDMC对结肠长度、重量及肠重指数和脾重及脾重指数的影响 |
3.3.3 Cur及 BDMC对小鼠CMDI评分的影响 |
3.3.4 Cur及 BDMC对小鼠DAO和 D-La含量的影响 |
3.3.5 Cur及 BDMC对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及结肠HS的影响 |
3.3.6 Cur及 BDMC对小鼠肠粘膜杯状细胞个数及黏液层变化的影响 |
3.3.7 Cur及BDMC对小鼠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及Notch信号通路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FXR栀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注释表 |
1 法尼醇X受体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 |
1.1 FXR的结构、配体和功能 |
1.2 FXR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机制 |
1.2.1 FXR调控胆汁酸 |
1.2.2 FXR维持肠道菌群稳态 |
1.2.3 FXR调控NF-κB信号通路 |
1.2.4 FXR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 |
1.3 展望 |
2 栀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部位及单体的筛选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药物的提取分离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造模及分组给药 |
2.2.2 组织取样 |
2.2.3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
2.2.4 组织损伤宏观评分 |
2.2.5 组织损伤病理学评分 |
2.2.6 指标检测方法 |
2.2.7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体重变化与DAI评分 |
2.3.2 宏观组织损伤评分 |
2.3.3 组织病理学评分 |
2.3.4 髓过氧化物酶(MPO) |
2.3.5 氧化应激水平 |
2.3.6 炎症因子水平 |
2.4 总结与讨论 |
3 基于UPLC-ESI-Q-TOF-MS/MS研究栀子环烯醚萜部位的化学成分 |
3.1 实验材料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对照品与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2 色谱条件 |
3.2.3 质谱条件(负离子模式) |
3.2.4 成分鉴定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UPLC-ESI-Q-TOF-MS/MS化学成分鉴定 |
3.3.2 环烯醚萜部位化学成分的质谱解析 |
3.4 总结与讨论 |
4 基于FXR通路环烯醚萜苷部位和京尼平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初探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 |
4.1.2 实验试药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分组、造模及给药 |
4.2.2 组织取样 |
4.2.3 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
4.2.4 组织损伤宏观评分 |
4.2.5 组织损伤病理学评分 |
4.2.6 指标检测方法 |
4.2.7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
4.2.8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
4.2.9 统计学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环烯醚萜部位(iridoid glycosides fraction,IG)组实验结果 |
4.3.2 京尼平苷(geniposide)组实验结果 |
4.4 总结与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4)蒲公英甾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蒲公英甾醇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保护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和分组 |
2.2 材料和器材 |
2.3 模型建立及干预 |
2.4 小鼠血浆样品处理及生化检测 |
2.5 结肠组织病理切片和组织学损伤评分 |
2.6 小鼠结肠中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
2.7 凋亡情况和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 |
2.8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小鼠体重和疾病活动指数 |
3.2 小鼠的结肠长度和组织病理损伤 |
3.3 小鼠血清炎性指标变化 |
3.4 小鼠结肠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变化 |
3.5 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蒲公英甾醇的体外抗炎、抗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和器材 |
2.2 细胞培养 |
2.3 MTT检测TS的细胞毒性及细胞干预分组 |
2.4 炎症因子检测 |
2.5 流式法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 |
2.6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和信号通路相关蛋白 |
2.7 RT-PCR检测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 RNA水平 |
3 结果 |
3.1 MTT检测结果 |
3.2 各组干预细胞上清液中炎性因子表达水平 |
3.3 各组干预细胞中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 |
3.4 各组干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
3.5 各组干预细胞中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植物甾醇的生理活性及对疾病的保护作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五味子甲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五味子甲素对小鼠及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五味子甲素的急性毒性实验 |
2.2 五味子甲素对正常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2.3 五味子甲素对新斯的明所致胃肠功能亢进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2.4 五味子甲素对番泻叶所致腹泻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 |
2.5 五味子甲素对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性的影响 |
2.6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五味子甲素的急性毒性实验 |
2 五味子甲素抑制正常小鼠胃肠运动 |
3 五味子甲素抑制新斯的明所致胃肠功能亢进小鼠胃肠运动 |
4 五味子甲素抑制番泻叶所致腹泻小鼠胃肠运动 |
4.1 五味子甲素降低腹泻小鼠腹泻指数和潜伏时间 |
4.2 五味子甲素改善腹泻小鼠肠推进率和胃残留率 |
4.3 五味子甲素降低腹泻小鼠血清中MTL、GAS水平 |
5 五味子甲素抑制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 |
5.1 五味子甲素抑制正常克氏液中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 |
5.2 五味子甲素抑制高收缩状态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 |
5.3 五味子甲素抑制低收缩状态大鼠离体肠平滑肌收缩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五味子甲素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 |
2.2 五味子甲素对UC小鼠一般临床症状的影响 |
2.3 五味子甲素对UC小鼠结肠组织中MPO、SOD、TNOS、MDA、NO的影响 |
2.4 HE染色观察UC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 |
2.5 ELISA法检测UC小鼠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水平 |
2.6 免疫组化法检测UC小鼠结肠组织中COX-2、NF-κB蛋白表达 |
2.7 Weston Blot 法检测 UC 小鼠结肠组织中 COX-2、NF-κB 蛋白表达 |
2.8 RT-PCR法检测UC小鼠结肠组织中COX-2、NF-κB m RNA表达 |
2.9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五味子甲素缓解UC小鼠一般临床症状 |
1.1 五味子甲素改善UC小鼠体重和DAI评分 |
1.2 五味子甲素缓解UC小鼠腹泻情况 |
1.3 五味子甲素改善UC小鼠结肠转运时间和脾脏指数 |
2 五味子甲素降低UC小鼠结肠组织MPO、MDA水平,增加SOD活性 |
3 五味子甲素降低UC小鼠结肠组织TNOS、NO含量 |
4 五味子甲素改善UC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 |
5 五味子甲素调节UC小鼠结肠组织炎性因子水平 |
6 五味子甲素下调UC小鼠结肠组织COX-2、NF-κB蛋白表达 |
7 五味子甲素下调UC小鼠结肠组织COX-2、NF-κB m RNA表达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五味子甲素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模型建立 |
2.2 五味子甲素对UC大鼠一般临床症状的影响 |
2.3 五味子甲素对UC大鼠结肠组织和血清中MPO活性的影响 |
2.4 HE 染色观察 UC 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 |
2.5 ELISA法检测UC大鼠结肠组织炎性因子水平 |
2.6 免疫组化法检测IL-6、STAT3、p-STAT3 蛋白表达 |
2.7 RT-PCR法检测IL-6、STAT3 m RNA表达 |
2.8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五味子甲素对UC大鼠一般临床症状的影响 |
1.1 五味子甲素缓解UC大鼠一般临床症状 |
1.2 五味子甲素改善UC大鼠体重及DAI评分 |
1.3 五味子甲素降低UC大鼠粪便含水率 |
1.4 五味子甲素改善UC大鼠结肠转运时间,结肠、胸腺及脾脏指数 |
2 五味子甲素抑制UC大鼠结肠组织和血清中MPO活性 |
3 五味子甲素减轻 UC 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 |
4 五味子甲素调节UC大鼠结肠组织炎性因子水平 |
5 五味子甲素抑制IL-6、STAT3、p-STAT3 蛋白表达 |
6 五味子甲素抑制IL-6、STAT3 m RNA表达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与胃肠动力异常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叉分蓼的研究进展 |
1.1 叉分蓼的本草考证及治疗作用 |
1.2 叉分蓼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 |
2 蓼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2.1 蓼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 |
2.1.1 黄酮类化合物 |
2.1.2 醌类化合物 |
2.1.3 二苯乙烯类化合物 |
2.1.4 苯丙素类化合物 |
2.1.5 糖脂类化合物 |
2.1.6 萜类化合物 |
2.1.7 其他类化合物 |
2.2 蓼属药用植物药理作用的研究 |
2.2.1 抗肿瘤作用 |
2.2.2 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作用 |
2.2.3 抗菌与杀虫作用 |
2.2.4 抗炎、止痛作用 |
3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3.1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
3.2 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
3.3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建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指标观察 |
4 结果与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三章 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UC)的药效学研究 |
1、叉分蓼总提取物抗溃疡性结肠炎(UC)的药效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检测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1.5 结果与分析 |
1.6 讨论 |
1.7 结论 |
2、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活性部位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2.5 结果与分析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四章 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UC)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药材 |
3 提取与分离 |
4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2 酚酸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4.3 其他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五章 叉分蓼抗UC活性部位化学成分体外抗炎活性筛选与分子机制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
附录二 |
(7)愈溃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SOD、MDA、NO及iNOS、MPO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结肠内氨氮含量、结肠损伤和腹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腹泻的分类 |
1.2 饲粮蛋白水平造成断奶仔猪腹泻的机制 |
1.2.1 断奶仔猪消化道生理 |
1.2.2 结肠蛋白质发酵作用 |
1.2.3 过敏反应 |
1.3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消化能力、结肠损伤和腹泻的影响 |
1.3.1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消化能力的影响 |
1.3.2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结肠氮代谢的影响 |
1.3.3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结肠损伤的影响 |
1.3.4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腹泻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腹泻和生产性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及设计 |
2.1.2 试验饲粮与饲养管理 |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腹泻评分的影响 |
2.2.2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腹泻的影响 |
2.3.2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消化能力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及设计 |
3.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3.1.3 试验饲粮与饲养管理 |
3.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胃内容物pH和胃、糜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3.2.2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SP、MTL、GAS和 VIP含量的影响 |
3.2.3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结肠内AN、血清BUN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胃内容物pH和胃、糜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3.3.2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SP、MTL、GAS和 VIP含量的影响 |
3.3.3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结肠内AN和血清BUN含量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结肠损伤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及设计 |
4.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4.1.3 试验饲粮与饲养管理 |
4.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和结肠黏膜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 |
4.2.2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和结肠黏膜IL-4、IL-10 含量的影响 |
4.2.3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CRP含量的影响 |
4.2.4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和结肠黏膜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 |
4.2.5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和结肠黏膜i NOS活性和NO含量的影响 |
4.2.6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结肠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和结肠黏膜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 |
4.3.2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和结肠黏膜IL-4、IL-10 含量的影响 |
4.3.3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CRP含量的影响 |
4.3.4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和结肠黏膜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 |
4.3.5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血清和结肠黏膜i NOS活性、NO含量的影响 |
4.3.6 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结肠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基于SIRT1/mTOR信号通路探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机制及姜黄素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SIRT1/mTOR信号通路参与介导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二部分 姜黄素对DSS诱导溃疡性肠炎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姜黄素和白藜芦醇对巨噬细胞的影响和机制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10)“逆流挽舟”法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损伤的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人参败毒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药物制备 |
2.2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建立 |
2.3 实验分组与给药 |
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
2.5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一般状态观察结果 |
3.2 体质量变化 |
3.3 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比较 |
3.4 胸腺指数、脾指数变化 |
3.5 结肠损伤评价 |
3.6 结肠组织病理学观察 |
4 实验小结 |
4.1 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4.2 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胸腺指数、脾指数的影响 |
4.3 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的影响 |
4.4 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的影响 |
实验二 人参败毒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建立及给药 |
2.2 标本采集及制作 |
2.3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小结 |
实验三 人参败毒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建立及给药 |
2.2 标本采集及制作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IFN-γ含量结果 |
3.2 大鼠血清MDA含量、SOD活性和MPO含量结果 |
3.3 大鼠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5与ZO-1 mRNA表达结果 |
3.4 大鼠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5与ZO-1蛋白表达结果 |
4 实验小结 |
4.1 对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IFN-γ含量的影响 |
4.2 对大鼠血清MDA含量、SOD和 MPO活性的影响 |
4.3 对大鼠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5与ZO-1 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述 |
1.1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1.2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1.3 肠黏膜屏障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
2 逆流挽舟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探讨 |
2.1 逆流挽舟法溯源 |
2.2 逆流挽舟法拓展 |
2.3 逆流挽舟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依据 |
3 人参败毒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理论与临床浅析 |
3.1 人参败毒散源流探析 |
3.2 人参败毒散组方配伍阐析 |
3.3 人参败毒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实据 |
4 本实验研究方案的确立 |
4.1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
4.2 干预措施的选择 |
4.3 观测指标的选取 |
4.4 实验研究各部分的设计 |
5 人参败毒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探讨 |
5.1 人参败毒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一般状态和结肠病理组织的影响 |
5.2 人参败毒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 |
5.3 人参败毒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损伤的影响 |
5.4 人参败毒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促炎性细胞因子、肠黏膜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性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附图 |
附录二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中NO、MDA、SOD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壳寡糖对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的缓解作用研究[D]. 陈爽. 江南大学, 2020(01)
- [2]姜黄素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肠粘膜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丹妮. 吉林大学, 2020(08)
- [3]基于FXR栀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杨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4]蒲公英甾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 车璐. 郑州大学, 2020(02)
- [5]五味子甲素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D]. 梁晗业.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叉分蓼抗溃疡性结肠炎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D]. 董丽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愈溃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SOD、MDA、NO及iNOS、MPO影响[D]. 李金儒.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饲粮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结肠内氨氮含量、结肠损伤和腹泻的影响[D]. 董彦强.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9]基于SIRT1/mTOR信号通路探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机制及姜黄素的调控作用[D]. 张立泽. 青岛大学, 2019(07)
- [10]“逆流挽舟”法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损伤的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D]. 陈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肠炎论文; 五味子论文; 姜黄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