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建筑的回归与发展

木结构建筑的回归与发展

一、木结构建筑的回归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卢亚娟[1](2021)在《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之木结构体系适宜性研究》文中认为类蒙古包在延承传统蒙古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土木类、或其他新型材料及建造逻辑,创造出不同的空间形态,满足当代牧民对空间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实地调研及案例分析,可发现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住居,以哈那、乌尼、套脑等小构件装配式为主,显然无法满足类蒙古包空间形态多样化的需求,导致类蒙古包空间形态受结构形式的制约而呈现滞后性。现代类蒙古包采用混凝土、砖混、钢结构等建筑材料,使地域性文化减弱,同时对草原环境造成破坏,使传统蒙古包的现代传承被失语性表达。在当今注重生态可持续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人居环境与地域性文化更为关注与重视,而木材在材料特性、空间感受及结构形式的独特性与适宜性,深受欢迎被广泛应用。因此,呼吁回归地域性,以木结构对其现代结构形式进行更新替换,创造出新型类蒙古包空间形态,成为当下值得探究的课题。本论文试图将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与适宜性木结构相结合,以期解决当下存在的空间形态与结构的适应性问题,改善类蒙古包的存在现状,拓展其空间适用范围,对传统进行延承与再现。论文研究内容首先通过调研与对国内外案例解析,对类蒙古包空间形态进行整理与归纳,发掘其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对木结构建筑空间结构体系解析,了解木材特性与结构形式,探究与类蒙古包空间形态相匹配的结构形式。再通过对类蒙古包空间设计适应性探讨,对历史同源范例中的向心收分式与穹窿式的空间形态进行转译尝试,以期对现有类蒙古包空间形态进行补充与完善。最后,通过将适宜性木结构与类蒙古包空间形态相结合进行研究性转译设计呈现,从而为木结构类蒙古包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杨茹元[2](2021)在《组合异形主梁(STC)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材是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但由于其设计强度较低,且受拉时易发生脆性破坏,因此木结构建筑的设计跨度和使用范围被限制。为了扩大木结构的应用范围,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材料的性能优势,使其向“大跨、高耸、轻质”的方向发展,木材可通过与其他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理想的结构性能和美观的外形。钢材是一种接近于理想弹塑性的材料,强重比高,适合作为受拉构件使用。但对于受压区的构件而言,如果应用不当,很可能发生局部屈曲和整体失稳,无法充分发挥材料的设计强度。鉴于木材和钢材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缺点,本论文采用胶合木翼板和H形钢梁为原材料,将两种材料通过剪力连接件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钢-木组合(steel-timber composite,STC)构件。在此构件中,以钢材作为主要受力构件,木材为钢材提供侧向刚度,增加构件截面高度,提高承载力。不仅能发挥木材抗压能力强的优势,还能避免钢构件由于局部屈曲和畸变导致的承载能力降低、稳定性差的问题,充分发挥其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良好等优点。将STC构件应用于现代木结构中,符合国家发展装配式木结构的战略要求,不仅能增加木结构建筑的适用跨径,使其体积不断轻量化。同时,还顺应了我国“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发展政策。通过对各类STC构件的材料性能、节点承载性能及抗弯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主要研究成果可归纳如下:(1)通过对落叶松木材小试件、钢材和剪力连接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经过统计分析得到了材料的基本力学强度及弹性常数;间苯二酚-苯酚-甲醛树脂胶(PRF)的耐水性和耐老化性能较好,满足户外用胶合木构件使用环境的要求,和单组分聚氨酯胶(PUR)相比,更适合应用于STC结构胶合木构件。(2)落叶松销槽承压试件在破坏时表现出明显的脆性特征;销栓类型对屈服强度有很大影响,钻尾自攻螺钉(self-drilling screw,SDS)试件的屈服强度远小于螺栓试件,在对理论值进行计算时,不应单纯把销栓直径作为计算参数,还应考虑销栓类型对销槽承压强度的影响;销槽承压屈服强度随着螺栓直径的增大呈减小趋势,至8 mm直径后其屈服强度趋于稳定;将相关文献和各国家标准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Eurocode 5的计算结果虽较为保守,但相关性最高。为实现更准确的理论预测,对Eurocode 5中销槽承压屈服强度的计算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公式对国产落叶松顺纹销槽承压屈服强度的预测能力更强。(3)STC节点推出试件的破坏模式为胶合木翼板销槽承压破坏和连接件弯曲破坏同时发生,剪力连接件的屈服模式均为“两铰”屈服;节点的极限荷载与螺栓直径成正比,与螺栓间距成反比。当木板厚度为40 mm时,节点的极限荷载最大;节点的屈服荷载与螺栓直径成正比。当木材厚度为50 mm时,屈服荷载达到峰值;与螺栓连接件相比,SDS连接件为STC节点提供了更高的刚度和延性;将节点关键参数的试验结果与使用相关标准预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urocode 5的预测值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但由于不安全预测,仍不适用于实际设计和应用当中,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FOSCHI力学模型能较为全面的反映试件整个受力过程,用以描述落叶松群螺栓连接节点的承载性能具有适用性。(4)在四点弯曲过程中,胶合木和H形钢的协同工作能力较好,STC梁呈延性破坏模式。胶合木翼板为STC梁提供了较为明显的第二刚度;增加胶合木翼板厚度和宽度可以显着提高试验梁承载性能,并且可以有效限制钢梁的侧向位移,改善了钢梁侧向刚度差的问题;对STC梁整个截面来说,平截面假定并不适用,但是胶合木和型钢上各有一个中性轴,并且分别满足平截面假定;根据有效抗弯刚度和挠度公式,按照弹性理论计算出STC梁弹性阶段的挠度值,γ方法相对其他方法来说更能反映STC梁的变形能力;对STC梁弹性抗弯承载力进行理论推导,弹性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误差在6.4~13.5%之间,符合实际工程应用的需要。(5)建立的有限元模型、选定的材料参数和接触单元模型能较好地模拟STC梁的抗弯性能,对于STC梁抗弯承载力的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螺栓连接件对钢、木构件的连接是一种柔性连接,产生组合结构的部分组合行为,其力学性能介于完全剪力连接和无剪力连接梁之间,随着胶合木翼板厚度和宽度的增加,组合梁的组合效率逐渐降低;剪力连接件的分布密度和连接的力学特性能够影响STC梁整体的力学行为,今后在对STC梁进行设计时,为提高其承载性能,可考虑选择刚度较大的剪力连接件。此外,连接件的间距越小,STC梁的承载性越高,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应当把材料利用率也作为考虑因素,使连接件的布置更加经济。(6)湿热沸水老化、人工模拟酸雨和海水老化、冻融循环老化处理对胶合木翼板的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均有负面影响,在对STC结构进行设计及建造时,必须谨慎、全面地评估胶合木构件的使用情况。建议将胶层剪切强度作为判定胶合木耐湿热沸水老化和耐冻融循环老化耐久性能的重要指标,将静曲强度作为判定胶合木耐人工模拟酸雨和海水老化性能的依据。

宋焕[3](2021)在《SPF/COSB混合结构CLT荷载持续作用效应及蠕变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荷载持续时间增加,木结构构件会发生变形逐渐增大,强度逐渐降低的荷载持续作用(Duration of load,DOL)效应。正交胶合木(Cross-laminated timber,CLT)的正交组坯及横向层滚动剪切特性,使得其DOL效应更加复杂。基于国内结构板材发展的混合结构CLT(Hybrid cross-laminated timber,HCLT)是国内CLT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开展HCLT长期力学性能研究,有助于推进CLT在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应用和完善相关设计标准。论文研究对象为由SPF规格材和国产结构用刨花板(Construction oriented strand board,COSB)混合制成的CLT/HCLT,分别进行低周疲劳循环试验及长期蠕变试验,研究CLT/HCLT的DOL效应及蠕变性能。主要研究方法为:(1)低周疲劳性能研究:对3层和5层不同组坯结构的CLT/HCLT试件分别进行低周疲劳循环加载的抗剪和抗弯试验,记录试件失效模式和失效循环次数,建立基于应力的损伤累积模型,得出应力比-失效时间对数关系曲线,并基于模型预测的应力比评估法得出CLT/HCLT的DOL调整系数,分析比较不同组坯结构强度方面的长期疲劳性能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疲劳试件具有与前期单调试验基本相同的破坏模式;标定的损伤累积模型预测值能较好符合试验数据,平均误差为14%;抗剪试件中,横向层为COSB板的3BS、3CS组,以及5BS组呈现出更好的抗疲劳性,5层试件的疲劳性能普遍优于3层;对于抗弯试件,3AL组普通结构CLT疲劳性能最差,全COSB板制成的3CL组其次,3BL组的HCLT疲劳性能最优;在30年的长期恒荷载情况下,3层抗剪试件中,3AS组普通结构的DOL调整系数最小,为0.519,该结果在不考虑使用条件的情况下,低于CLT手册中建议的强度修正系数;3BS组和3CS组试件的DOL调整系数分别为0.745和0.775,表现出较好的长期强度;5层抗剪试件中,5AS组的DOL调整系数(0.75)也低于混合结构试件5BS组(0.816)。对于抗弯试件,不同组坯结构抗弯试件的DOL调整系数非常接近,在0.81~0.83之间。总的来说,采用COSB置于横向层混合制备CLT构件,能够有效提高CLT的长期强度性能。(2)蠕变性能研究:对3层不同组坯结构的CLT/HCLT试件进行94天抗剪和抗弯恒载试验,分析不同跨高比、不同组坯结构试件的蠕变发展规律。采用幂律模型和五参数蠕变模型拟合试验数据,预测长期蠕变系数,分析CLT/HCLT长期蠕变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为纯实木锯材制成,普通结构CLT抗剪和抗弯试件,如3AS和3AL组的蠕变变形受温湿度变化影响有较大的波动;抗剪试件的相对蠕变普遍高于抗弯试件;不同组坯结构抗剪试件的蠕变变形量差异不明显;对于抗弯试件,横向层为COSB板的3BL组HCLT试件呈现出最为稳定的蠕变曲线和最低的蠕变变形值;相比幂律模型,五参数蠕变模型能更好地拟合试验数据;蠕变模型预测抗弯试件的50年蠕变系数均小于2,其中3BL组HCLT蠕变系数最小(1.299);抗剪试件的50年蠕变系数均大于2,最小值为3CS组(2.013)。

董力玮[4](2021)在《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对我国来说木材是一种古老悠久的建筑材料,但因当时技术受限,材料天然的物理缺陷使其在建筑建造中受到限制,于是逐渐被其他建筑材料所替代。近年来,我国倡导绿色建筑,国内外木结构建筑技术也飞速发展,材料自身的缺陷已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得到极大改善,而木材成本低、取材方便、抗震性能优良、保温性能好等一系列优势愈发明显,木结构建筑成为当下的设计热点。本文以现代木结构建筑为研究对象,在梳理了材料的种类及特点、建构的方式及特点、美学特征和技术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材料和构造两方面的建构策略,并通过实际案例和方案设计,对提出的策略进行了实践。笔者首先论述了研究背景及研究范畴,通过分析国内外现代木结构建筑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阐述了现代木结构建筑材料和建构的种类及特点,并分析了材料和节点各自的美学特征和技术特征,为第三章建构策略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在上一章的基础上,对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设计手法及建构策略展开研究,通过国内外优秀的建筑案例,归纳总结两方面的建构策略,包括现代木结构建筑材料的建构策略和构造的建构策略,为第四章的实践探索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对现代木结构建筑在寒地的适用性进行分析,验证了现代木结构建筑在寒地的应用潜力。第四章为设计章节,包含两个建筑项目。首先,对长春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这一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改造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项目背景、场地概况、建筑单体等方面的分析,提炼出该项目在材料表现和节点建构上的建构策略,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设计方法。其次,运用本文的建构策略,对一个寒地拟建项目进行了现代木结构建筑的方案设计,完成了建构策略的实践,方案表现出的美学特征和技术特征与场地所在地域和文化高度契合。最后,笔者对现代木结构建筑在寒地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陈颢文[5](2021)在《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国家倡导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内容的美丽中国建设,推广绿色建筑理念,鼓励发展新型建造模式和低碳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现代木结构建筑作为一种绿色建筑体系重回大众视野。但现代木结构建筑在严寒及寒冷地区(以下简称寒地)的应用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对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及建造技术水平不足、结构形式与空间功能不协调、建造成本高昂和社会认知度低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现代木结构建筑在寒地的推广和发展。作为现代木结构建筑体系中的一种,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在成本控制、标准化程度以及空间灵活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开放建筑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将建筑的“支撑体”和“填充体”分开进行设计以实现建筑的空间适应性、开放性和可持续性,能够将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的优势最大化。因此,本文尝试将开放建筑理论引入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设计中,试图解决上述限制现代木结构建筑在寒地推广和发展的问题。本文以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开放建筑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出了适用于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并结合相应的设计加以验证。课题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以现代木结构建筑为背景对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的演变及发展进行概述,并通过对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类型及特点的对比和现状分析,阐明了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具备在寒地发展的潜力和意义,总结出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为了使这些问题得到合理且充分的解决,将开放建筑理论引入建筑设计之中,在对开放建筑理论进行系统的论述之后,对将开放建筑理论应用到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设计之中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对开放建筑理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特点的分析和归纳,并结合开放建筑理论应用于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的实践案例,得出了适用于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最后,以寒地低层木结构住宅作为设计对象,依据开放建筑理论,分别从空间设计和结构设计两个层面探讨了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的设计策略。在空间设计层面,结合开放建筑理论的操作系统和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对寒地低层木结构住宅的空间进行设计;在结构设计层面,详细论述了两类适用于寒地的墙板式体系的低层木结构住宅构造及连接节点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性的模拟设计对设计策略的可行性加以验证。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设计提供一定的设计思路与参考。

张艳艳[6](2021)在《木结构建筑用新旧木材高温作用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结构,是我国古建筑形式的主流体系,其独特的结构形式以及艺术造诣在世界享有盛誉。我国古代很多宏伟的木结构建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但由于建筑结构所使用的木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易燃性,使得木结构的建筑物在抗火性能上存在着缺陷,极易发生火灾。在火灾后木结构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考虑文物修复的“不破坏文物价值”的原则,多数情况下会将受火灾影响不太大的木构架保留,而木材经历过火灾中的高温状态后其力学性能将发生变化,因此,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掌握高温作用下木材力学性能变化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针对杨木和松木的新旧木材标准试件,进行了抗压、抗拉及抗剪性能的力学试验,研究了杨木和松木的新旧木材在顺纹和横纹两个方向上的主要力学性能受温度和恒温时间的影响规律,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种木材以及新旧木材力学性能的差异及规律。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高温作用(温度梯度为100℃、200℃及250℃,恒温时间梯度为15min,30min,45min)对木材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及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整体随温度和恒温时间的升高而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2)针对试验研究数据,通过方差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等多种数据处理方法对经历高温作用的木材的力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主要针对温度及恒温时间两个因素对木材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探讨总结。研究发现相对于恒温时间来看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更显着。(3)木材种类一定时,经同种条件的高温处理后,主要表现为新材的力学性能优于旧材,尤其在抗拉强度方面新旧材的差异明显。(4)木材新旧程度一定,经历相同的高温处理后,将杨木和松木两种木材对比分析发现,杨木的力学性能整体优于松木,且松木在横纹抗剪性能方面与杨木存在显着差距。(5)基于一定的试验研究数据,建立了高温作用下杨木旧材的横纹方向上的抗压本构模型、松木新材的顺纹方向上的抗压本构模型及松木旧材的顺纹方向上的抗拉本构模型。并参考模型曲线和试验数据的拟合效果,验证模型的可靠性。

季山雨[7](2021)在《力学美感与空间创新 ——西南传统木构形态的当代转译》文中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体系为内核,凝结着古代匠人精湛的工程技术与高雅的审美追求。其渊博浩瀚的建造智慧与美学思想,与东方文化背景共同作用,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古代东亚建筑体系。纵观古史,传统木构体系早在东汉时期便已分化为“梁为主”的抬梁式与“柱为主”的穿斗式。其中,穿斗式木构技术伴随其他的农耕文化要素流传发展到以日本为代表的照叶树林带,其传统木构形式与当代木构创新并进,获得长足的发展,成为东方美学的集大成代表。然而,反观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其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由成熟的鼎盛期转变为僵化的衰颓期,复杂的木构形式趋于简化和单一,逐步沦为程式化与衰落化的符号代表。在近现代的改革浪潮中,与近代木结构建筑的整体发展态势呈现巨大的时间差,尽管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情怀与文脉精神,但在社会发展中受多重因素制约,在多方面综合合力的共同作用下,传统木构被现代建筑的洪流架空,呈现边缘化的发展态势。木构的力学美感与空间创新是传统木构形态美感的精神内核与外在显现,传统木构在当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面临“技”与“艺”的创新问题。本文结合传统木构浅析研究与现代木建筑实例举证,结合本人具体创作体会,将西南传统木构形态美感当代转译的创新思想归纳为“两突破一延展”,立足当代视野,解密力学美感与形态美感的融合相生;把握地域性与文化性,探寻空间重塑下的智慧营造与场所精神,为打破现代木结构体系固有僵化的中式表象化仿古审美提供可行性指导。全文以渐进的逻辑关系对总结性创新点“两突破一延展”进行阐释。“两突破”意指现代木构用材选料及结构方式的创新突破,木构建筑以一种更适应现代需求的方式回归日常生活;“一延展”意指通过传统力学美感与现代空间的再解读,对传统审美与空间常态下传统木构当代创新形态美感的延展。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主体中第二章节以我国南北两种不同的梁柱体系探寻传统木构力学结构与美学形态的缘起,并以穿斗的异化形式——半干栏吊脚楼作为研究对象,将落脚点聚焦于西南地区传统木构的创新营造;第三章节用前沿理论与典型案例论述现代木构突破传统束缚形成的美感创新,浅探现代木构框架、网壳、堆砌三大结构体系的美学创新,对后期自主创作提供经验总结与理论支撑;第四章节作为论述西南传统木构当代转译中“两突破一延展”的重点章节,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引出研究生期间主持创作的实践项目《南山·合美术馆》,以传统梁柱体系的改良与创新作为实践方向,作为论证创新点的个人创作体会,构成实践经验的反推与总结。本文希望通过实践探索形成方法总结,以创新性指导创作结果,提供现代木结构建筑与东方美学共源的方法策略与实践总结,号召木构体系从复杂性到单一性、再向现代社会多元性的回归与延续。

柴豪杰[8](2020)在《樟子松方材高频真空干燥热质模型及干燥效能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木结构建筑具有天然、低碳环保、环境调控等诸多优点,因此备受人们青睐,需求逐年递增,对用于木结构的大断面构造材的需求相应增大。对这些木材进行高效、高品质干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诸多干燥技术中,高频真空干燥技术结合了高频干燥与负压干燥的优点,是这些木材理想的干燥方式。然而,木材高频加热过程中温度分布均匀性差,若操作不当会使其加剧,严重影响干燥质量和效能;高频真空干燥过程中,木材含水率、应变等无法实时在线检测,制约着干燥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干燥技术研究的发展;此外,需要研究木材适宜的预处理技术,以改善其渗透性、有效抑制干燥开裂、提高高频真空干燥质量和效能。鉴于此,本文以适用于木结构建筑立柱的端面120mm×120mm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小径木含髓心方材为试材,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目标,建立、求解及验证高频真空干燥过程中的传热传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高频加热均匀性改进措施进行探讨、以提升高频加热效能,实现高频真空干燥过程中木材含水率分布变化预测及干燥应变检测,以优化并可靠实施干燥工艺、提升干燥效能;对试材进行干燥前的热湿预处理,以改善渗透性、抑制干燥表裂、提升干燥效能。不仅对优化干燥工艺、提高干燥品质、提升干燥效能意义重大,而且能为干燥过程精准自动控制提供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高频加热干燥相关模型建立求解常用的木材热学、介电性能等参数的检测及含水率和温度对其影响规律解析。对樟子松不同含水率、不同温度下的导热系数,及不同纹理方向、不同含水率下的介电性能参数进行检测,分析含水率、温度及纹理方向对樟子松导热、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介电常数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纤维饱和点之下呈指数关系,纤维饱和点之上呈线性关系。分别得到精度较高的导热系数、介电常数关于含水率、温度的回归方程。导热系数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关系数为93%;介电常数各回归方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99.1%、99.5%、99.8%,符合程度良好。(2)高频加热过程中木材内部传热模型及加热均匀性改进研究。利用有限元法建立相关模型,并进行求解、验证及分析;在此基础上,改变模型中极板间距、供电极板面积、介电常数、加热时间、材堆长度和宽度等参数,求解分析各参数对材堆高频加热均匀性的影响;最后提出木材高频加热均匀性改进方案并验证改进效果。结果表明:①模拟与实测温度的均方根误差(RMSE)值的变化范围为0.0074-0.074;对比模拟与实测加热速率的误差分析,干燥前期和后期精度较高,误差在2%-4%之间,在纤维饱和点附近误差为21.8%;整体上模型精度良好,可以很好地预测高频加热过程中木材温度分布变化。②材堆温度分布,在厚度方向上,呈现中心层温度(62℃-70℃)最高,上、下表层温度(50℃-56℃、50℃-55℃)最低;在长度方向上,中心温度(53.5℃-65.4℃)低于两端温度(50.7℃-68.6℃);在材堆与接地极板间放置一层已干燥的一定厚度薄板,且木材、干薄板、极板间不留间隙;极板面积与材堆水平截面积相同相适、高频连续加热时间控制在5min-15min之间,加热均匀性最佳。③高频加热均匀性改进后,供电与接地极板间的电磁场分布均匀性、材堆加热均匀性都明显提高,试材中心位置与长度、宽度、厚度方向的温差分别缩小7.6℃、1.7℃、3.4℃,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加热效果更为理想。(3)高频真空干燥过程中木材传质模型研究。基于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算法,利用实时在线测量的数据构建模型,把干燥时间、测点位置和木材内部温度、水蒸气压力作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量,预测干燥过程中木材含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模型结构为4-6-1(输入层-隐含层-输出层),训练样本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差分别为0.974和0.07355,说明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与实验值进行对比,预测值基本符合实验值的变化规律和大小,误差分布在2%左右,沿试材厚度方向上含水率各测点预测误差分布在2%之内,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对高频真空干燥过程中木材含水率的变化进行仿真预测。(4)高频真空干燥过程中木材应变分布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与传统应变测量手段相比,测量精度可提高1.7%-5.3%,能够设置于改装后的高频真空干燥设备,实现干燥过程中木材应变的在线监测。②弦径向干缩率随含水率下降而增大,干燥后期,相同含水率时弦向干缩率近似于径向的2倍。③干燥前期,应变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干燥后期,受年轮、早晚材材质差异的影响,径向分布比弦向更分散;径向分布呈两端为压缩应变,中心部位为拉伸应变;弦向分布呈左侧为拉伸应变,右侧为压缩应变。(5)热湿预处理对木材高频真空干燥效能影响的研究。在高频真空干燥前,分别对试材进行饱和湿空气、常压饱和蒸汽软化处理及继后变定处理(在软化状态拉应力下产生拉伸塑化变定即拉伸机械吸附蠕变,相应产生应力松弛,进而抑制开裂),探讨软化处理及变定处理对含水率分布、干燥速率、干燥开裂以及干燥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饱和湿空气及常压饱和蒸汽软化处理使得试材初含水率降低2.6%-6%;含水率分布更加均匀,干燥后试材横断面含水率偏差,素材为2%,预处理材小于1%;干燥速率提高,素材、饱和湿空气处理材及常压饱和蒸汽处理材的干燥速率分别为0.268%/h、0.333%/h和0.398%/h;该方法能降低试材干燥应变,减少试材开裂,但不能完全抑制开裂。②继软化处理后的变定处理可以在适当的工艺条件下抑制表面开裂,有效改善樟子松试材的干燥质量;对比分析不同预处理工艺的干燥质量,得到较适宜处理工艺为:90℃饱和湿空气软化处理12h后,干球温度120℃、湿球温度90℃条件下变定处理8h。

冯锦[9](2020)在《传统木构中斜梁构造在现代木结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材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材料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材料科学和建造技术的发展,独具一格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文化如何在当代传承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所探讨的“斜梁”构造,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这种历经千年、简单而科学的木构造在其形态特征、构造方式和实用功能等方面,对于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山西和四川等地的古建筑做了多次实地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梳理了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斜梁构造,并分类讨论其构造特征及文化内涵。试图发掘斜梁构造的特征在传承发展中的渊源与其历史必然性,并针对其如何更好地在现代木结构体系中重新焕发传统之美进行思考和探索。本文也重点剖析了现代木结构中与斜梁构造形态特征类似的梁结构与木桁架结构,将传统木构中斜梁构造方式进行合乎逻辑的设计,并结合现代木结构的构造方式进行实验性设计,最终完成了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木结构空间装置。

马雨萌[10](2020)在《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结构在人类文明中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木材突破了原生缺陷与尺寸限制,现代木结构以其可持续的生态性能与丰富自由的空间表现获得了日益增长的关注。而将这种现代技术放诸乡村,如何平衡普遍技术与地方特质成为了探讨的核心。本文基于笔者在大仓村的现代木结构实践基础,探讨现代木结构在乡村的在地性应用方式。研究内容将围绕“现代木结构”、“乡村营建”和“在地性”三个核心概念,从技术背景、乡村机遇、在地策略、实践探索的内容逻辑展开研究。第一部分讨论了现代木结构的发展演变、当代建构逻辑与应用表现。从木材特性出发,分析木结构优势与缺陷,而后归纳木材工业化与现代木结构产业化发展及其在当代智能化建造的前沿方向。并进一步总结现代木结构在当代的材料-构造-结构的建构层级及其在空间表现上的突破。为研究奠定技术背景。第二部分讨论现代木结构在乡村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机遇。通过历史研究指明木结构在不同时间与地域的乡土原生性,进而分析国内外现代木结构的应用现状,归纳当代乡村营建中面临的困难与时代机遇,指明了发展森林管理、文旅康养导向、“建筑、结构、内装、设备”一体化以及混合结构设计的乡村应用趋势。为研究指明应用条件。第三部分分析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及现代木结构回应策略,通过乡土建筑研究与工程案例分析,提出了“自然、文化、技术”的在地性要素系统,着重分析当代设计对三个要素多种内涵的回应策略,归纳出“材料、构造、结构、空间”的技术优化层级与三要素的综合应对方式。总结了文章研究的策略体系。第四部分剖析笔者参与的“大仓营造”井冈山大仓村公共空间设计中大仓讲习所与大仓风荷桥两个现代木结构设计实践,探讨设计应对特定地点的回应方式,通过乡土建构体系的延续与构造优化,用现代木结构创造出适宜乡村的公共空间,带动乡村复兴。文章从理论研究到设计实践,构建了现代木结构适应于乡村营建的在地性策略体系。以实践为佐证为乡村营建中现代技术的应用提供一种思路,并进一步提倡现代技术在地修正的价值倡导。全文正文约12.2万字,共有图表370余幅。

二、木结构建筑的回归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结构建筑的回归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之木结构体系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木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类蒙古包国内外研究现状
        1.4.3 空间形态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类蒙古包建筑空间形态解析
    2.1 类蒙古包建筑发展沿革
    2.2 传统蒙古包空间原型解析
        2.2.1 传统蒙古包空间秩序
        2.2.2 传统蒙古包平面形态
        2.2.3 传统蒙古包竖向空间形态
    2.3 类蒙古包平面形态解析
        2.3.1 类蒙古包空间秩序
        2.3.2 传统类蒙古包平面形态
        2.3.3 现代类蒙古包平面形态
    2.4 类蒙古包竖向空间形态解析
        2.4.1 单层竖向空间形态
        2.4.2 复式竖向空间形态
        2.4.3 多层竖向空间形态
    2.5 类蒙古包外显空间形态解析
        2.5.1 基于材料差异的形态变化
        2.5.2 基于空间功能的形态变化
    2.6 类蒙古包建筑的前沿探索解析
        2.6.1 传统建筑结构形式的类蒙古包解析
        2.6.2 现代建筑结构形式的类蒙古包解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结构建筑空间结构体系解析
    3.1 木结构特性解析
        3.1.1 材料特性
        3.1.2 结构特性
    3.2 传统木结构建筑结构形式
        3.2.1 抬梁式结构体系
    3.3 现代木结构建筑结构形式
        3.3.1 杆件结构体系
        3.3.2 板壳结构体系
        3.3.3 块材结构体系
    3.4 木结构建筑节点构造
        3.4.1 传统工程节点
        3.4.2 现代工程节点
    3.5 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与木结构的适宜性
        3.5.1 圆形空间的适宜性结构
        3.5.2 矩形空间的适宜性结构
        3.5.3 多空间组合的适宜性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结构类蒙古包空间设计适应性探讨
    4.1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转译
        4.1.1 类蒙古包的象征性内涵
        4.1.2 类蒙古包的仪式化空间
        4.1.3 类蒙古包的场所感
    4.2 历史同源范例空间形态类比解析及补充转译
        4.2.1 向心收分式空间形态
        4.2.2 穹窿式空间形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木结构类蒙古包空间形态研究性设计
    5.1 方案设计一中国传统抬梁式木结构类蒙古包转译
        5.1.1 方案定位及构思
        5.1.2 空间组织形态
        5.1.3 适宜性建造技术
        5.1.4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传承
    5.2 方案设计二快速装配式现代木结构类蒙古包
        5.2.1 方案定位及构思
        5.2.2 空间组织形态
        5.2.3 适宜性建造技术
        5.2.4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传承
    5.3 方案设计三多空间组合式木结构类蒙古包
        5.3.1 方案定位及构思
        5.3.2 空间组织形态
        5.3.3 适宜性建造技术
        5.3.4 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传承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毕业设计图纸

(2)组合异形主梁(STC)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胶合木结构的起源
        1.1.2 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优势
    1.2 待解决的问题及设计建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异形截面梁的研究
        1.3.2 组合节点力学性能的研究
        1.3.3 钢-木组合梁抗弯性能的研究
        1.3.4 胶合木构件耐久性能的研究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生态意义
        1.4.2 实用价值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木组合构件基材性能研究
    2.1 木材基本物理力学性能测定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2 木材弹性常数测定
        2.2.1 抗压弹性常数测定
        2.2.2 抗拉弹性常数测定
    2.3 钢材及剪力连接件力学性能测定
        2.3.1 钢材拉伸性能及弹性常数测定
        2.3.2 剪力连接件力学性能研究
    2.4 钢-木组合翼板胶合性能研究
        2.4.1 胶层剪切性能试验
        2.4.2 胶层剥离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落叶松顺纹销槽承压屈服强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件制作
        3.1.3 试验方案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破坏形态
        3.2.2 荷载-位移曲线
        3.2.3 影响因素分析
    3.3 顺纹销槽承压屈服强度理论值计算方法
        3.3.1 文献中的计算方法
        3.3.2 现行标准中的计算方法
        3.3.3 不同销槽承压屈服强度计算方法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木组合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件制作
        4.1.3 测点布置及加载制度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破坏模式
        4.2.2 荷载-滑移曲线
        4.2.3 荷载-应变曲线
        4.2.4 承载性能分析
    4.3 试验结果与理论值对比分析
        4.3.1 我国木结构设计标准(GB50005-2017)节点承载力计算
        4.3.2 美国木结构国家标准(NDS-2018)节点承载力计算
        4.3.3 欧洲木结构规范(Eurocode5)节点承载力计算
        4.3.4 试验值与理论值的对比
    4.4 基于FOSCHI模型的荷载-滑移曲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木组合梁抗弯性能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件制作
        5.1.3 测点布置及加载制度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破坏形态
        5.2.2 荷载-挠度曲线
        5.2.3 荷载-滑移曲线
        5.2.4 荷载-应变曲线
        5.2.5 截面应变分布
        5.2.6 胶合木翼板横向应变分布
        5.2.7 荷载-跨中侧向位移曲线
        5.2.8 影响因素分析
    5.3 钢-木组合梁承载性能理论分析
        5.3.1 变形计算
        5.3.2 弹性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钢-木组合梁抗弯性能数值模拟及参数分析
    6.1 ABAQUS有限元分析简述
    6.2 钢-木组合梁有限元模型建立
        6.2.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6.2.2 材料本构关系及破坏准则
        6.2.3 接触单元模拟
        6.2.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6.3 有限元模型和试验结果的对比
        6.3.1 荷载-挠度曲线
        6.3.2 荷载-交界面滑移曲线
        6.3.3 塑性及应力发展
        6.3.4 组合效率
    6.4 参数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钢-木组合结构的应用研究
    7.1 钢-木组合结构的应用范围
        7.1.1 钢-木组合结构在建筑体系中的应用
        7.1.2 钢-木组合结构在桥面系中的应用
    7.2 钢-木组合翼板耐久性能研究
        7.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7.2.2 主要衡量指标的评价方法
        7.2.3 试验方法及试件制作
        7.2.4 结果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参考文献

(3)SPF/COSB混合结构CLT荷载持续作用效应及蠕变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工程木长期性能研究现状
        1.3.1 CLT长期性能研究现状
        1.3.2 其他木质材料长期性能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木质材料长期性能研究方法及预测模型
    2.1 引言
    2.2 木质材料长期性能研究的主要试验方法
        2.2.1 试验标准
        2.2.2 加载方式
        2.2.3 试件匹配方法
    2.3 木质材料长期性能预测模型
        2.3.1 经验模型
        2.3.2 损伤累积模型
        2.3.3 流变本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LT/HCLT疲劳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3 试件制作
        3.3.1 组坯结构
        3.3.2 试件制作过程
    3.4 强度预测
        3.4.1 刚度-强度相关性分析
        3.4.2 预测强度
    3.5 疲劳试验方案
        3.5.1 测试方法
        3.5.2 不同工况下的损伤累积模型公式推导
        3.5.2.1 单调加载下的损伤
        3.5.2.2 循环荷载下的损伤
        3.5.2.3 单调和恒荷载下的损伤
    3.6 结果与讨论
        3.6.1 破坏模式分析
        3.6.2 模型标定与结果分析
        3.6.3 基于应力比评估法的DOL调整系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LT/HCLT蠕变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设备与试件制作
    4.3 试验方案
        4.3.1 测试方法
        4.3.2 装置设计
        4.3.3 长期蠕变试验
        4.3.4 蠕变后的强度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强度变化
        4.4.2 温湿度记录
        4.4.3 蠕变规律比较
        4.4.4 模型拟合与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4)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范畴和相关概念
        1.2.1 研究范畴
        1.2.2 相关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特征及应用
    2.1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种类及特点
        2.1.1 材料的种类及特点
        2.1.2 建构的方式及其特点
    2.2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美学特征
        2.2.1 美学理论及美学特征表现
        2.2.2 木材的美学特征
        2.2.3 木结构建构节点的美学特征
    2.3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技术特征
        2.3.1 材料组合的技术特征
        2.3.2 节点建构的技术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建构策略及寒地适用性分析
    3.1 现代木结构建筑材料的建构策略
        3.1.1 肌理创新及突出表皮的建构策略
        3.1.2 因地制宜的建构策略
        3.1.3 生态可持续的建构策略
    3.2 现代木结构建筑构造及其建构策略
        3.2.1 结构构件合理组织的建构策略
        3.2.2 结构单元排列组合的建构策略
        3.2.3 体现整体性的建构策略
        3.2.4 体现高技术的建构策略
    3.3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寒地适用性分析
        3.3.1 优良的热工性能
        3.3.2 便捷的施工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实践与探索
    4.1 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案例分析
        4.1.1 项目背景
        4.1.2 场地分析
        4.1.3 建筑单体分析
        4.1.4 建筑功能空间与结构的协同策略
        4.1.5 材料表现及节点建构的研究
    4.2 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方案
        4.2.1 设计概况
        4.2.2 设计方案
        4.2.3 建筑功能
        4.2.4 设计效果
    4.3 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推广与展望
        4.3.1 应用BIM技术进行推广
        4.3.2 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与展望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表格目录
    附录二:图片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工业化快速发展趋势
        1.1.2 绿色建筑理念推动木结构建筑的发展
        1.1.3 影响我国现代木结构建筑发展的问题复杂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界定及相关概念
        1.3.1 本文研究范围与内容界定
        1.3.2 相关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综述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的基础研究
    2.1 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综述
        2.1.1 寒地气候特征分析
        2.1.2 寒地建筑基本特征
        2.1.3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基本特点
    2.2 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演进
        2.2.1 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起源
        2.2.2 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趋势
        2.2.3 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的兴起
    2.3 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类型及结构特点
        2.3.1 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类型及演变
        2.3.2 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项目调研概况与分析
        2.3.3 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现存问题
        2.3.4 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的优势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
    3.1 开放建筑理论综述
        3.1.1 开放建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3.1.2 开放建筑理论的组成元素
        3.1.3 开放建筑理论的操作系统
    3.2 开放建筑理论的设计特点
        3.2.1 划分层级
        3.2.2 控制变量
        3.2.3 系统开放
        3.2.4 使用者参与机制
    3.3 开放建筑理论与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设计的结合
        3.3.1 开放建筑理论与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的契合关系
        3.3.2 将开放建筑理论引入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3.3.3 开放建筑理论引入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设计的策略总结
        3.3.4 开放建筑理论与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结合的实践应用
    3.4 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原则
        3.4.1 空间适应性原则
        3.4.2 开放性原则
        3.4.3 可持续发展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4.1 寒地低层住宅功能空间现状研究
        4.1.1 寒地低层住宅空间现状调研
        4.1.2 寒地低层住宅空间现状分析
    4.2 支撑体空间设计策略
        4.2.1 设计思路与过程
        4.2.2 寒地低层住宅主要空间单元分析
        4.2.3 区带与区段分析
        4.2.4 基本单元与次单元分析
    4.3 填充体空间设计策略
        4.3.1 基本户型分析
        4.3.2 灵活墙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策略
    5.1 支撑体结构选型
        5.1.1 支撑体结构的基本要求
        5.1.2 寒地低层现代墙板式木结构住宅支撑体结构类型
    5.2 寒地低层现代墙板式木结构住宅的构造及设计
        5.2.1 基础构造
        5.2.2 围护体系的构造及设计
        5.2.3 连接节点设计
    5.3 寒地低层现代墙板式木结构住宅模拟设计
        5.3.1 平面设计要点
        5.3.2 支撑体设计要点
        5.3.3 立面设计
        5.3.4 设计方案的建造过程
        5.3.5 综合效益及接受度分析
    5.4 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展望
        5.4.1 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设计与节能技术的结合
        5.4.2 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设计与新技术的结合
        5.4.3 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设计与使用者需求的契合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寒地低层现代墙板式木结构住宅接受度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木结构建筑用新旧木材高温作用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木结构抗火性能研究
        1.2.2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和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2 试验方案与理论分析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2.2.1 高温处理
        2.2.2 受压试验
        2.2.3 受拉试验
        2.2.4 受剪试验
    2.3 本构模型理论
3 温度影响下的木材力学性能分析
    3.1 温度影响下的抗压性能分析
        3.1.1 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
        3.1.2 木材横纹抗压强度
        3.1.3 木材顺纹抗压弹性模量
        3.1.4 木材横纹抗压弹性模量
    3.2 温度影响下的抗拉性能分析
        3.2.1 木材顺纹抗拉强度
        3.2.2 木材横纹抗拉强度
    3.3 温度影响下的抗剪性能分析
        3.3.1 木材顺纹抗剪强度
        3.3.2 木材横纹抗剪强度
4 温度影响下的木材的弹塑形本构模型研究与建立
    4.1 松木新材顺纹抗压本构模型
    4.2 杨木旧材横纹抗压本构模型
    4.3 松木旧材顺纹抗拉本构模型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力学美感与空间创新 ——西南传统木构形态的当代转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传统木建筑
        1.2.2 现代木建筑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探索典型传统木建筑的美学源流
        1.3.2 辨析当代木结构建筑的突破创新
        1.3.3 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理念
        1.3.4 弘扬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自信心
        1.3.5 指导设计实践中的创新与生命力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与章节结构
        1.6.1 研究方法
        1.6.2 章节结构
第2章 溯源——传统木构的美学缘起
    2.1 东方木构逻辑体系
        2.1.1 “南与北”——综合推力影响下的空间分化
    2.2 “梁为主”的抬梁式
        2.2.1 力与美——唐代抬梁式建筑的构造解析
        2.2.2 唐以后木构建筑营造技术的传承和演变
    2.3 “柱为主”的穿斗式
        2.3.1 间与架——西南穿斗式建筑的构造解析
        2.3.2 半干栏式吊脚楼——穿斗构架的异化形式
    2.4 东方美学下的木构空间美感特征
    2.5 “斗转新译”——木构传统的未来
第3章 创新——现代木构突破传统束缚的美感
    3.1 木构建筑的“回归”契机
        3.1.1 可持续性绿色建筑的追求
        3.1.2 天然材料下自然的建筑观
    3.2 材料的突破——现代木材加工技术的跨越式进步
        3.2.1 传统木材的天然缺陷
        3.2.2 层积复合材料
        3.2.3 渗透复合材料
    3.3 结构的浅探-传统木建造力学结构的智慧转型
        3.3.1 构造节点的美学创新
        3.3.2 框架结构体系——垂直和水平的美感
        3.3.3 网壳结构体系——曲线和大跨的美感
        3.3.4 堆砌结构体系——叠垒和交接的美感
    3.4 地域的归属——新型功能空间下民间智慧的发展
    3.5 传统的更新——有机更新激发空间新与旧的对话
第4章 重塑——西南传统木构形态美感的当代转译
    4.1 传统木构语言与当代建筑美感的转译原则
        4.1.1 真实的逻辑
        4.1.2 形态的艺术
        4.1.3 功能的适应
        4.1.4 生态的共生
        4.1.5 文化的延续
    4.2 传统木构形态当代转译的创新目标
    4.3 濯水·风雨廊桥-曲线叠垒下展示西南腹地新东方美学的方法指导
        4.3.1 传统木构廊桥营造技艺的美学认识
        4.3.2 传统木构形态与土家在地美感的当代营造
        4.3.3 承重结构创新打破间架实现大跨空间追求
        4.3.4 适应当代功能活动需求的新廊桥公共空间
        4.3.5 碰撞的文化现象下新传统空间的意向表达
    4.4 南山·合美术馆-垂直水平间强调木构山地生态适应性的方法指导
        4.4.1 新建筑思想中传统木构形态美感的创新启发
        4.4.2 山地的适应性——西南传统吊脚元素
        4.4.3 空间的灵活性——盒子单元结构创新
        4.4.4 场所的互动性——屋顶上的廊道空间
        4.4.5 美学的传承性——唐风宋韵构件美感
        4.4.6 生态的持续性——有机绿色材料利用
        4.4.7 形态的漂浮性——悬挑的透明性界面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5.2 西南传统木构导向当代创新形态美感的总结
    5.3 传统木构形态美感当代转译创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樟子松方材高频真空干燥热质模型及干燥效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高频真空干燥特点及影响木材高频真空干燥效能的问题
        1.2.1 高频真空干燥特点
        1.2.2 高频真空干燥优点
        1.2.3 高频真空干燥过程中基本操作
        1.2.4 影响木材高频真空干燥效能的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频加热温度场研究现状
        1.3.2 含水率检测研究现状
        1.3.3 干燥应力应变研究现状
        1.3.4 预处理工艺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樟子松导热及介电性能参数检测及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樟子松导热系数检测
        2.2.2 樟子松介电参数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樟子松导热系数检测结果及分析
        2.3.2 樟子松介电参数检测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高频加热过程中木材内部传热模型及加热均匀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高频加热木材内温度场仿真模型构建
        3.2.2 高频加热木材内温度场仿真模型验证
        3.2.3 木材高频加热均匀性研究
        3.2.4 木材高频加热均匀性改进方案及验证
    3.3 结果和讨论
        3.3.1 木材高频加热温度场模型验证
        3.3.2 木材高频加热均匀性研究
        3.3.3 木材高频加热均匀性改进方案及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高频真空干燥过程中木材传质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木材内部温度、水蒸气压力分布在线检测
        4.2.2 BP神经网络模型
    4.3 结果和讨论
        4.3.1 隐藏层节点数的确定
        4.3.2 模型性能分析
        4.3.3 含水率变化预测分析
        4.3.4 分层含水率预测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DIC技术的木材高频真空干燥应变检测及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DIC技术检测木材干燥应变的可行性研究
        5.2.2 基于DIC技术的木材高频真空干燥应变检测研究
    5.3 结果和讨论
        5.3.1 DIC技术检测木材干燥应变的可行性研究
        5.3.2 基于DIC技术的木材高频真空干燥应变检测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木材热湿预处理对其高频真空干燥效能影响的研究
    6.1 引言
    6.2 饱和湿空气及蒸汽预处理对木材高频真空干燥效能影响的研究
        6.2.1 材料和方法
        6.2.2 结果和讨论
        6.2.3 小结
    6.3 变定处理对木材高频真空干燥效能影响的研究
        6.3.1 材料和方法
        6.3.2 结果和讨论
        6.3.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9)传统木构中斜梁构造在现代木结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缘起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课题研究状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组织框架
    章节小节
第一章 斜梁构造概述
    第一节 我国传统木结构中的斜置构件
        一、传统木结构建筑
        二、传统木结构的斜置构件
    第二节 斜梁构造发展及现状
        一、斜梁构造起源
        二、斜梁构造形态演变
        三、斜梁遗构现状调研
    第三节 斜梁构造功能性概述
        一、构造形态的人文内涵
        二、构造形态的功能需求
    章节小结
第二章 斜梁构造逻辑与案例分析
    第一节 传统民居中斜梁构造分析
        一、彝族传统民居
        二、淮河流域地区传统民居
        四、其他地区传统民居
    第二节 庙宇建筑中斜梁承檩构造分析
        一、眉山报恩寺大殿
        二、芦山青龙寺大殿
    第三节 传统木结构中斜梁节点构造方式解析
        一、绑扎搭接
        二、穿插搭接
    章节小结
第三章 斜梁构造在现代木结构中的应用与启示
    第一节 现代木结构概述
        一、现代木结构建筑用材
        二、现代木结构类型
        三、现代木结构构造方式
    第二节 斜梁构造相关的现代木结构类型
        一、梁结构的分类与结构类型特征
        二、梁结构构造方式及其应用
        三、木桁架结构的分类与历史沿革
        四、木桁架结构的组成及杆件受力原理
    第三节 现代木结构建筑中“斜梁”构造的营造思维
        一、现代木结构与传统木结构的联系
        二、斜梁构造表现形式的转化
        三、构造中传统形态符号的转译
        四、结构形态提取与表现
        五、构造形式的空间意向表达
    章节小结
第四章 基于斜梁造的现代木结构装置实验设计
    第一节 实验设计相关背景阐述
        一、实验性设计来源于目的
        二、实验性设计流程与计划目标
        三、设计选址与环境分析
        四、场地实调分析
    第二节 设计依据与实验建造
        一、形态生成来源
        二、结构系统设计策略
        三、空间形态生成方式
    第三节 实验设计效果表现
        一、设计说明
        二、实验设计图示表达
        三、效果呈现
结语
    第一节 斜梁构造在现代木结构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斜梁构造在现代木结构中的展望与思考
    第三节 本文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理念与产业化背景下现代木结构发展与应用
        1.1.2 城乡关系下乡建热潮与地域性话题的回归
        1.1.3 井冈山大仓村的现代木结构实践
    1.2 核心概念辨析
        1.2.1 现代木结构
        1.2.2 乡村营建
        1.2.3 在地性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现代木结构及相关设计研究综述
        1.4.2 建筑地域性与乡土建筑研究综述
        1.4.3 在地性建筑设计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现代木结构的发展演变与应用表现
    2.1 木结构建筑的性能优势与缺陷
        2.1.1 木材的材质特性与力学性能
        2.1.2 木结构建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
        2.1.3 木结构建筑预制加工与装配潜能
        2.1.4 限制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性能缺陷
    2.2 木材工业化与现代木结构产业化
        2.2.1 木材工业化与材料性能优化
        2.2.2 现代木结构的产业化发展与体系建立
        2.2.3 工业4.0 时代下的现代木结构的智能建造
    2.3 现代木结构建构特征与空间应用
        2.3.1 材料层级——现代木材的材料类型及用途
        2.3.2 结构层级——现代木结构的多种结构体系
        2.3.3 构造层级——现代木结构的连接方式与构造节点
        2.3.4 现代木结构的建构表现——受力法则的真实反映
        2.3.5 现代木结构的空间应用——高度与跨度的空间突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营建中现代木结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木结构建筑在乡土环境中的起源与演变
        3.1.1 木结构建筑在不同人类文明阶段下的演变
        3.1.2 木结构建筑在不同地域乡土环境中的表达
    3.2 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2.1 国外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2.2 国内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3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面临的现实困难与制约因素
        3.3.1 木材资源与森林管理
        3.3.2 乡村文化认同缺失与木结构认知误区
        3.3.3 现代木结构的经济性问题
        3.3.4 乡村设计建造的规范性与技术引入问题
    3.4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优势与时代机遇
        3.4.1 木材亲和乡村地貌的天然优势
        3.4.2 现代木结构面对乡村地形的运输与装配优势
        3.4.3 国内乡村振兴、特色小镇、装配式建筑等政策导向机遇
        3.4.4 国内现代木结构行业标准完善与体系建立
    3.5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发展趋势
        3.5.1 可持续森林管理与地方木材的发展
        3.5.2 面向文旅康养等类型的现代木结构建筑
        3.5.3 面向建筑、结构、内装、设备综合设计的现代木结构建筑
        3.5.4 发挥各材料优势的混合结构体系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及现代木结构回应策略
    4.1 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
        4.1.1 基于地形特征与气候环境的乡村自然要素
        4.1.2 基于社会经济与精神传统的乡村文化要素
        4.1.3 基于结构体系与在地工法的乡村技术要素
    4.2 现代木结构回应自然的策略——环境协调与结构配适
        4.2.1 通过形式与结构设计使建筑融入乡村山水格局
        4.2.2 通过空间与构造优化进行气候适应与能量调节
        4.2.3 通过结构配适降低自然损害、维护生态环境
    4.3 现代木结构回应文化的策略——传统延续与设计转化
        4.3.1 乡村文脉与传统空间的重塑
        4.3.2 生产生活场景的保护与营造
    4.4 现代木结构回应技术的策略——匠艺保护与适宜技术
        4.4.1 材料置换与传统建筑修缮更新
        4.4.2 地方材料运用与在地工艺保护
        4.4.3 新材料技术的适宜引入与综合结构运用
    4.5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的综合应用方式
        4.5.1 旧建筑保护与新结构设计
        4.5.2 预制装配与公众参与结合的建造方式
        4.5.3 应对灾难快速建设的特殊应用
        4.5.4 现代木结构“材料-构造-结构-空间”建构层级的优化体系
        4.5.5 现代木结构应对“自然-文化-技术”在地性系统的综合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乡村营建中的现代木结构探索——“大仓营造”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5.1 大仓村的在地性要素与乡村现状
        5.1.1 湘赣边界自然环境与大仓村区位特征
        5.1.2 湘赣边界文化背景与大仓村独特历史
        5.1.3 地区传统建构体系与地方工法
        5.1.4 乡村现状与问题
    5.2 大仓讲习所
        5.2.1 乡村公共空间的重塑
        5.2.2 传统与现代的材料组织
        5.2.3 延续建构体系的结构设计
        5.2.4 预制装配与匠人营造的结合
        5.2.5 节点设计与传统构造性能优化
        5.2.6 大仓讲习所在地性综合设计策略
    5.3 大仓风荷桥
        5.3.1 历史之路的现代延续
        5.3.2 乡村风景编绎与自然要素组织
        5.3.3 结构设计与交会空间营造
        5.3.4 适宜材料与细部设计
        5.3.5 大仓风荷桥在地性综合设计策略
    5.4 大仓村其他木构民宿对比研究
        5.4.1 大仓讲习所、风荷桥与大仓“红梦源”民宿对比
        5.4.2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误区:符号化与趋同化
        5.4.3 普遍技术在地应用的价值倡导:技术的在地修正与自然人文思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木结构生产加工企业访谈
附录 B 现代木结构设计案例汇总表
硕士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木结构建筑的回归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类蒙古包空间形态之木结构体系适宜性研究[D]. 卢亚娟.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2]组合异形主梁(STC)结构性能及应用研究[D]. 杨茹元.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3]SPF/COSB混合结构CLT荷载持续作用效应及蠕变性能研究[D]. 宋焕.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4]寒地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实践与探索[D]. 董力玮. 吉林建筑大学, 2021
  • [5]寒地现代墙板式木结构建筑设计研究[D]. 陈颢文. 吉林建筑大学, 2021
  • [6]木结构建筑用新旧木材高温作用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张艳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力学美感与空间创新 ——西南传统木构形态的当代转译[D]. 季山雨. 四川美术学院, 2021(02)
  • [8]樟子松方材高频真空干燥热质模型及干燥效能提升研究[D]. 柴豪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9]传统木构中斜梁构造在现代木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 冯锦.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10]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D]. 马雨萌.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木结构建筑的回归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