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纪中国梅花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和静静[1](2021)在《河南省内黄县梅花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将河南省内黄县梅花拳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内黄县梅花拳的传承脉络、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场域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察与分析,试图寻查其传承过程中的困境,从而对困境背后的成因进行深度剖析与解读,进而提出与之相关的发展意见或建议,期冀日后内黄县梅花拳可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相关研究与分析,文章得出以下结论:(1)内黄县梅花拳是由梅花拳第四辈祖师孟友德、邹志刚两位拳师在明末清初之时传入,而后由第五辈拳师杨炳以内黄地区独有的地理与环境人文风貌为依托进行广泛传播。梳理其整个发展轨迹和脉络,历经兴盛期、凋零期、恢复期和发展期四个阶段。因此,寻绎内黄县梅花拳的源点、厘清其发展轨迹与脉络,是整个研究中的重要环节。(2)文场与武场并存的二元结构是梅花拳典型性的组织特征。桩功、四路半、打腿、盘捶等是内黄县梅花拳的主要传承内容;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以及社会传承是其主要传承形式;拳场、梅花拳传播基地、学校是其传承过程中的主要寓所。基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以期可以对梅花拳的传承空间进行多维度解读。(3)近些年来,在政府顶层设计的协力助推下,呼吁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愈来愈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内黄县梅花拳在2009年被列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其而言在某种意义上是较好的传承与发展保障。然而,在发展中受内外因素综合影响导致其存在技艺传承断层化、传承场域压缩化等问题。(4)结合内黄县梅花拳的实际境况,剖析其传承桎梏并提出相关发展路径,即在构建传承人的“代言人”身份与筹建传承人研究团队的基础上,完善其传承主体机制;打造“武术+旅游”梅花拳特色小镇和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传播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其传承空间。
姜良宝[2](2020)在《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梅花(Prunus mume Sieb.&Zucc.)作为传统名花,深受国人喜爱。梅花自古栽培分布于黄河以南,在更北地区种植则受低温的限制。基于持续的耐寒品种选育和区域试验工作,对梅花耐寒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梅花响应越冬低温胁迫的分子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对7个梅花品种进行了多年多区域的田间评价,对4个梅花品种进行了低温胁迫生理实验,在此基础上选择‘送春’为材料,在三个试验点的越冬时期三个时间点分别取样进行了转录组学研究,系统阐述了梅花越冬过程中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及基因表达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评价结果表明,参试远缘杂交品种中‘燕杏’梅耐寒性最强(-31.4℃),‘送春’(-29.1℃)、‘丰后’和‘淡丰后’次之,‘美人’梅耐寒性最弱。低温胁迫生理实验表明,‘送春’、‘美人’梅、‘三轮玉蝶’和‘小红朱砂’的耐寒性依次减弱。胁迫过程中,‘送春’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都低于‘小红朱砂’,表明耐寒性强的品种膜损伤程度更低。梅花可通过提高细胞可溶性糖含量和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响应低温胁迫。(2)选择耐寒性较强且在三个试验点越冬表现有差异的‘送春’为材料测序,进行秋季落叶始期、冬季内休眠终期、春季萌动始期三个时间点和北京、赤峰、公主岭三个试验点的转录组比较分析。在冬季取样日三个取样地点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总量(5813)要远多于秋季取样日(3559)和春季取样日(3445),表明冬季时三个试验点间有最大转录差异,这与温度因子相符。冷锻炼时期,北京、赤峰、公主岭三地的转录组中分别有1559(6.4%)、727(3%)、2410(10%)个差异表达基因;脱锻炼时期,三地的转录组分别有3517(14.5%)、4177(17.3%)、4691(19.1%)个差异表达基因,脱锻炼时期有更多的差异表达基因响应,表明脱锻炼阶段不应被简单看作冷锻炼的相反阶段。(3)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梅花在感受越冬期间的低温信号后,通过Ca2+信号转导系统和MAPK级联转导信号,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通路通过信息交流影响信号转导,从而快速激活一系列转录因子(ICE、CBF、WRKY和Hsf等),调控下游与低温诱导蛋白(Pm LEAs、HSP83)、淀粉和多糖代谢(BGLU42、GNS1、XYL1、CEL1)、光合作用(pbs A)、保护酶代谢(GLO1、CAT1)和脂类代谢(ADS3)等有关的基因的上调或下调表达,调节了细胞的稳定性、低温下的光适应、活性氧平衡和膜脂组分等,促进了‘送春’对越冬低温的适应性。‘送春’具备在北京、赤峰和公主岭三地露地越冬的分子基础。(4)JAZ蛋白是茉莉酸信号通路、赤霉素信号通路和ICE-CBF信号通路信息交流的核心节点。在梅花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5个TIFY家族成员,有8个属于JAZ亚家族。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Pm JAZ2和Pm JAZ4在脱锻炼时期三地共同差异下调表达,表明JAZ蛋白可能对梅花适应越冬低温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Pm TIFY基因(12个)在秋季或冬季高表达,表明Pm TIFY的基因功能可能和响应低温胁迫有关。控制条件下Pm JAZs响应低温胁迫的表达研究表明,Pm JAZ2和Pm JAZ6表达受低温胁迫的诱导。本研究首次对越冬梅树进行转录组学研究,结合田间评价和室内控制条件的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实验,分析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和转录变化模式,提出了冷锻炼/脱锻炼时期梅花低温响应基因差异表达事件的假设模型,为梅花耐寒品种选育和北移驯化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黄嘉瑜[3](2020)在《周边格局中的中国 ——从“边缘”到“中心”的跨越》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重心不断向东转移,全球利益格局持续向板块网络结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经过改革开放后持续多年发展,中国发展模式越来越成为了广大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崛起的典范,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重大方面越来越被世界关注。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赢得越来越多国家认可。中国在国家治理、国际关系、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全新理念,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周边甚至是全球众多国家。在全球利益格局向“板块网络”结构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立足于中国在区域内快速崛起的事实,着重研究‘中国是否成为了周边格局中的“中心”国家?’这一重大问题。首先,本文在理论上对相关概念及其界定标准进行了梳理,这是本文得以展开的理论基础。第一,厘清“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各自的内涵,从理论上证明是否存在着“边缘”国家成为“中心”国家的可能性?第二,“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究竟是处于什么样的关系,“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影响如何——是只有负面的,还是也存在着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同样,随着全球利益格局向“板块网络”结构转化,区域格局中的“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是否也同样适用上述分析?第三,为说明中国在周边格局中是否成为“中心”国家,也需要明确“周边格局”这一概念。“周边”究竟包括了哪些国家?只有合理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从理论上解决“中国是否成为了周边格局中‘中心’国家”这一问题。其次,结合经典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中国和平发展的事实,得出“中国在周边格局中正在实现从‘边缘’到‘中心’的跨越”的结论。中国经济在周边格局中的影响力不断加深,一方面中国经济总量在周边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中国不断融入区域价值链并对其进行重塑;地缘通道方面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地缘通道网络;中国成为了周边贸易的中心,中国成为周边国家越来越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双边贸易的地理结构趋向平衡,并且在与周边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依赖逐渐增加;在国际金融方面,中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扮演着周边地区金融稳定器的角色,同时中国发起和倡议的国际金融组织在周边地区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中国形成了以周边地区为重点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相对应地中国也逐渐成为了周边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中心。但在另一方面,与传统“中心”国家相比,中国尚存一定的差距,中国并没有完全实现在周边格局中从“边缘”到“中心”的跨越。在周边格局中中国仍然处于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中,但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兼顾承担相应的区域责任,为周边国家提供相应的区域公共产品,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责、权、利意识也更为清晰,也更加重视多边规则,供给区域公共产品是中国在周边格局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已有一些颇值关注的典型案例。最后,中国在周边格局中实现从“边缘”向“中心”跨越的过程中,取得了超越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成绩,但背后同样交织着更加复杂的矛盾,其中既有周边国家给中国的压力,也有周边国家背后的全球性大国给中国制造的外部压力。大国压力与周边压力相互交织,促使中国不仅要处理好和周边国家间的双边关系,更要从全球层面来经略周边。“一带一路”倡议旨在破解中国当前周边外交面临的困局,以确保中国在周边格局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节奏。第一章至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首先从理论上阐明了周边格局中中国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可能性;其次,结合中国在经济、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发展现实,得出了“中国在周边格局中正在实现从‘边缘’到‘中心’的跨越”的结论;然后,中国不仅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在周边“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中承担起相应的区域责任;最后,梳理了中国从“边缘”走向“中心”过程中遇到的困局及破解。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根据本文前四章的分析得出了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陈齐[4](2020)在《高校梅花拳社会动员研究》文中指出梅花拳是当今民俗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梅花拳在乡土社会中繁衍发展的历史脉络、组织结构、文理功法等。但对梅花拳在大学校园中的发展论述甚少,也没有对梅花拳为何在现代社会选择大学生、如何在大学校园中传播,以及梅花拳选择大学生作为社会动员对象的意义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将梅花拳对大学生的社会动员作为研究主题,试图理清其原因与机制。为实现该研究意图,本文以燕子杰先生高校梅花拳传播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参与观察法深入其中进行调研,利用历史文献、人物传记以及梅花拳资料分析梅花拳选择大学生作为社会动员对象的原因,运用社会运动理论剖析高校梅花拳的社会动员机制,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梅花拳将大学生作为社会动员的对象,是现代社会转型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偶合。其必然性在于,现代社会转型造成了农村地区梅花拳传承的衰落,同时现代中国社会中坚力量向大学生的转变,作为具有“文化性”特征、以培养“大将之才”为理念的梅花拳,也自然将大学生视作最为理想的传播对象;其偶然性在于,现代社会转型为梅花拳传播者进入大学校园成为教师提供了机遇,也为高校梅花拳发展奠定了基础。2.高校梅花拳的社会动员方式,既从心理、观念上建立了人员的共识,又从组织结构上保障了人员的行动参与。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群体特点,高校梅花拳通过“现代武侠”“以武治心”“开发智慧”等新话语,对梅花拳意义进行了符合时代背景、适合发展对象的新解,并以更具“教育性、科学性、精神性”的社会动员原则,不同于农民动员的“宗教性、迷信性、身体性”特征。另一方面,高校梅花拳在继承农民动员采用“场”“坛”“准家庭网络”等结构的基础之上,发展出适合于大学生的“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社团组织、师生关系网络”的社会动员新结构,并以大学校园作为社会动员的场域、团委领导下的社团作为社会动员的基本单位、师生关系网络为社会动员的纽带,建立了高校梅花拳社会动员的信任机制与长效机制。其中,“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梅花桩社团”以及“师生关系网络”为高校梅花拳培养“三千弟子”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提供了条件;其榜样的“言传身教”、卡里斯马的“心传口授”,为促成“七十二贤人”的形成,为梅花拳在高校中可持续发展培养其传人;其武功练习方式不仅继承了梅花拳传承的“互动性”,而且还以“简易性”“变化性”而不同于农村地区的“复杂性”“套路性”,为大学生们学习梅花拳建立了情境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3.梅花拳在高校动员大学生的“精神性”与在农村动员农民的“生活性”,分别解决了梅花拳走进老百姓生活和进入文化精英精神世界的问题。梅花拳在具有“草根”后再度争取“精英”,形成其现代发展的“顶天”“立地”之势。其社会动员的大学生与农民、发展之势的“顶天”与“立地”,既是梅花拳历史发展的经验,也对中国武术的现代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陈亚州[5](2020)在《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实现首次扩员后提出的旨在推动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理念,对于上海合作组织行稳致远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引意义。与此同时,上海合作组织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多重使命,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平稳构建对于上海合作组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全球治理体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概念纳入国际共同体的视阈中,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可视为在组织成员国间主要由价值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构成的四位一体的复合型地区共同体。据此,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共同体就是要推动成员国在共同价值、共同安全、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的基础上,将上海合作组织打造成为团结互信的典范、安危共担的典范、互利共赢的典范和包容互鉴的典范。通过对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现有基础、主要挑战和基本路径方面等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发现,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资源,该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思想、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其吸收了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基本实践历程的有益经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成员国在共同价值、共同安全、共同利益和共同情感方面,已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不过,在以上四个维度,构建上海合作组织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鉴于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长期任务,各成员国需要在分别拟定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路径、安全路径、利益路径和情感路径的基础上,形成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整合性路径。
邢云龙[6](2020)在《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传统由来已久,人们在培育、艺植、观赏与题咏花卉的过程中,与花卉结下了“深挚的友谊”并联结上“情感的共鸣”。有明一代,花卉园艺与园林活动兴起发展,游赏之风渐行、花卉文学书写繁盛,人们对于花卉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意蕴有了更进一步地感知与了解,檃括继承并深化了以往的审美经验和体认能力,花卉植物的生活实用、审美观赏与文学艺术等价值在相应领域内重新得到了抉发利用和创新发展。本课题结合了历史时间(明代)和区域空间(北京)两个考量因素,从文学与文化层面出发,宽领域、多维度地综合考察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相关情况。第一章:明代的花卉园艺与游赏之风。首先,明代前期花卉园艺的发展在经历元代沉寂之后有所承继与突破,明代中后期更是获得重大进展,具体表现在:花卉资源分布及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花卉栽培技术的综合提高和花卉种类、品种的增加;花卉商品基地出现与市场贸易的兴起;园艺理论系统科学化并涌现大量花卉文献专着。其次,明代前期受政治环境约束和国家政策管控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风气和审美风尚相对保守,花卉园艺发展举步维艰。大概从明宪宗成化时期、明孝宗弘治时期以后,明初以来的这种淳朴保守的社会风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后,北京花卉游赏之风的直接影响,不仅促进了明代中后期北京花卉业的发展以及相应推动了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同时也浸染改变了其他一些社会习尚。第二章:花卉作为“媒介”与明代北京文人生活及其文学创作。首先,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种种密切联系,具体而微地表现为人们热衷于种花、养花、插花、赏花、赐花、簪花、餐花、赠花、写花、咏花与绘花等,花卉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属性而成为京师文人士大夫寄寓闲适生活、表达高雅情趣的重要载体。其次,明代北京文人的“恋花情结”与爱花原因,二者实则共同构成了花卉游赏“同质异构”关系的两部分。最后,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围绕花卉植物进行的园艺园林活动、社会生活习尚和文化艺术领域等渐趋繁盛,正是这一地区文人士大夫的踵继活跃,从而促成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局面。第三章:明代北京的观花植物资源及其游赏活动。首先,明代北京用于观赏和美化的花卉,主要有木本花卉毛茛科的牡丹、草本花卉毛茛科的芍药、草本花卉菊科的菊花、木本花卉蔷薇科的杏花和梅花以及其他一些观花植物。其次,明代北京地区游赏活动的诸多案例及其背后具体的“游赏模式”,大致分为雅集结社赏花、岁时节令赏花、园林寺观赏花等三种形式。然后,通过对这些游赏活动的微观剔抉,可以大体窥见其场所分布和空间布局。最后,明代北京观花植物资源与游赏活动的相关特点,具体表现在: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种类多样;游赏主体广泛且游赏活动场所集中;游赏活动及其季节性特征较为显着。第四章: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的实际典型案例,这也是本文的重要主体部分。首先,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的阶段规律和主要特点,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时期及其相关主要特点:洪武至天顺时期——政治范畴赏花赋诗空间;成化时期及以后——私人生活赏花题咏范围。其次,蠡测整理出明代北京园林发展情况,结合各个园林的主要花卉景观分布情况和特点进行援引介绍,以期进一步重点探讨明代北京园林中文人的赏花交游及文学创作。再次,以明代北京为例来探讨瓶花与盆景鉴赏的时代风尚及其相关文学表现,纵向将其置于古代瓶花与盆景的发展历史进程中而大致了解其发展脉络,横向考察北京地区瓶花与盆景的相关发展情况(乃至与其他地区进行综合比照),并以袁宏道《瓶史》的创作环境及其内容为中心,稽考明代北京瓶花鉴赏风尚的典型时代特征。最后,选取“玉堂文人群体”“茶陵派群体”和吴中士人等三个主要群体在京赏花赋诗为个案考察对象,对明代北京赏花活动及文学书写进行相应的细致微观考察,来解构京师世风及文化内涵下的馆阁翰苑与郎署及其文人士大夫文学传统,管窥赏花的不同场景及其游赏主体的多重身份结构和心态,“以点带面”揭示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与风尚以及相应的文学表现等,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多维度意义。
王海荣[7](2019)在《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城市作为一个人口聚集性生存的空间存在,其空间本身不再被看成是死亡的、固定的、非辩证的、静止的容器,而是成为一种支配性的、建构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关系、利益结构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它在扩张、更新、重组,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流动和剧烈变化;它背后有国家/政府的主导、市场的作用、社会力量的参与,各种利益主体围绕空间资源在互相博弈。空间反映着国家与城市中不同社会主体间的权力关系,同时,空间的边界规定着城市与国家的关系;空间是实现城市发展和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城市问题愈来愈以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国家要在有界空间范围内促进城市空间发展,服务于国家建设的政治目的,同时,也要解决城市空间问题可能引发的空间社会抗争。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诉诸城市空间治理,防范和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风险与危机,协调多元空间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维持国家的一体化发展与社会秩序稳定。本文以空间理论和城市政治理论为理论资源,梳理当代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历史变迁,从城市空间治理背后的政治意义和所要面对的城市空间问题两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要进行城市空间治理,继而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在城市空间生产与治理上的表现和具体化。解释这种体制是如何在推行非均衡空间发展战略的情况下,维持了中国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城市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以及它本身在城市空间生产和治理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最后试图提出推进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路径。本研究认为,国家建设的空间维度和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是当代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逻辑起点。城市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战略空间。对于中国而言,在超大规模的地域范围内,在多元民族、区域、文化、阶层的社会结构中推进现代化进程,空间是国家实现城市发展和国家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国家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特定的战略需要,有选择性地干预地理空间,介入城市空间生产,促进城市空间治理转型与变迁,进而引发了不同的空间效应和结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内容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经济增长、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变,城市空间生产经历了从强调空间控制、空间商品化、突出空间公共性质向空间多重属性全面发展的转变,城市空间治理模式经历了管理型地方政府、经营型地方政府、服务型地方政府向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方向转变。空间始终内在于整个国家治理和城市治理过程之中,与国家建设联系在一起,对于维持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秩序的总体稳定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但是,城市空间治理的内在矛盾也带来了空间难题,城市问题愈来愈以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且差异化特征明显。这体现为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个层面的一种叠加式的城市空间结构问题,而由此引发的空间社会抗争使城市内部面临失序、分裂和碎片化的风险,使国家的合法性和社会整体的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现实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凸显了城市治理的空间维度。本研究认为,国家建设的空间维度和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是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在城市层面上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城市空间治理体制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单一制国家决定了它通过城市空间治理既要实现现代国家建设的目标又要解决城市空间问题。从本质上看,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是党运用国家权力并动用地方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在城市空间生产层面促进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并解决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城市空间问题的过程。中国城市空间治理体制,在权力结构维度上,包括党的领导、中央与地方的府际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关系;在空间生产维度上,包括这种体制对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属性的生产。国家与城市中的不同权力主体介入城市空间生产形塑着中国城市空间治理模式。但是,不同治理主体空间生产逻辑之间的冲突和失衡也是引发城市空间问题的根源。党和国家追求对城市空间生产的控制与秩序,以维护政治的合法性;市场参与者通过开发、建设、运营各种生产性和消费性空间,实现资本的增值;城市中的广大市民则试图维护具有使用价值的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治理体制既是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动力机制又引发了城市空间问题,既是对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内在逻辑的反映,又构成了城市空间治理的现实挑战。面对城市空间治理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空间问题,我们应当从权力结构和空间生产的维度上探索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实践路径。在权力结构维度上,协调和理顺多元空间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即,加强党对城市空间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宏观统筹与引导、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加强政府对社会的培育与引导。在空间生产维度上,推进城市空间多重属性的全面发展。即,在城市经济空间生产上坚持科学与创新、在城市政治空间生产上注重包容与协商、在城市社会空间生产上秉持公平与共享、在城市文化空间生产上突出特色与传承、在城市生态空间生产上强调绿色与低碳。
张小宝[8](2019)在《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将男女平等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国家最高政策的形式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发展的一项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总政策。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确立,从一项政府承诺发展为一个不断完善并日益丰富的运行体系,在推动我国男女平等事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战略高度,对如何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要求。因此,系统地梳理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进程,探索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策略,既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体制机制”的题中之义。所以,本研究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的研究局限,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策略建构相结合,从党和国家对男女平等认识的发展变化、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其体系的生成与建构及对男女平等突出问题的解决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从理论上廓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妇女问题”的社会属性、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变迁,揭示这些思想理论的核心构成、阶段性特征和新发展,以阐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的伟大实践,重点回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律政策等方式推动男女平等与国家发展进步共赢的重要举措,揭示党运用法律政策推动男女平等的延续和发展。第三部分从国内妇女发展状况、国际社会推动妇女发展的潮流及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拓展三个层面分析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梳理1995年前后到2012年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在国家政策、法律和党的执政纲领层面的确立,呈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由一项国家承诺发展为一个内含组织机构、规划纲要、法律政策、监测评估在内的国策运行体系的过程,并以此期间中国妇女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研究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男女平等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研究在新时代妇情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新思想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作用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相关机制、激发妇女主体潜力等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党和政府直面弱势妇女和农村妇女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男女平等事业不断走向深入。第五部分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内在局限及国策运行的外部环境来理解和认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问题;然后,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探讨如何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增强机构建设、优化国策实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总之,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正视不同时期中国男女平等的现实情况和妇女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逐渐走向深入的历史图景。但是,面向新时代背景下“三个平等”的新观点给中国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正面临着内在机制的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的不完善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对此,党和政府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的方式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
赵景磊[9](2019)在《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武术拳种丰富且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与学术价值,其研究与保护工作既繁琐而又迫切。身份认同是群体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主要在于解读“我是谁”“我们是谁”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群体成员关系和组织特征的重要切入点。梅花拳是兼具组织传播和民间信仰特征的传统武术代表性拳种,在传承中群体成员间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身份认同危机对当前武术拳种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解读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问题有助于发现其传承机制和规律,有助于梅花拳等传统武术拳种的当代传承与保护。本研究以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问题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深度访谈法、专家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实地考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梅花拳传承中梅花拳弟子对于个体、群体认知的社会行为进行描述、判断与诠释。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从梅花拳弟子身份的获得、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身份认同的确认表征三个方面对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探究,以对梅花拳传承中具有较强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形成原因和表现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与阐释,进而为武术拳种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提供启示。主要结论归纳如下。本研究将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明确为:个体基于获得梅花拳弟子的身份对于梅花拳门内个体或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主要通过“我是梅花拳弟子”“我们是梅花拳弟子”的社会行为来体现。进而结合身份认同理论将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标志明确为拜师递贴,拜师贴主要是在拜师仪式上递交,但也存在由于距离相距较远通过“飘贴”方式完成的情况。梅花拳传承中具有较强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形成原因包括:(1)梅花拳弟子身份的获得受单一或多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先赋条件的独特优势、治病养生的广泛影响、防身自卫的个性需求、学校传播的时代特征、文化感召的自身魅力等。因此在梅花拳弟子获得身份过程中已经对梅花拳的价值、理念等有了初步的见解和认同,并与其他已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个体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2)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过程是受到严格规范的,具体表现为:通过长时间的考察、通过严格要求的选择、通过精细化的程序等。严格筛选的过程有助于提升门内弟子的整体结构与质量,也有助于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个体得到其他门内弟子的认同。(3)从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表现来看,体现了人文关怀和集体理念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双向选择的准入理念;个体主动权让于集体;拜师入门不收取费用等。这使最终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个体充分感受到集体关怀,从而对门内群体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强。(4)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动机为技法追求、获得归属感与实现自我价值,这使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个体会主动通过模仿学习、沟通互动等方式建构身份认同。(5)集体制约也是梅花拳弟子建构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当群体中存在“不符合梅花拳规矩”的个体时,通过教化或对其已获得身份的“剥夺”也是维护门内弟子成员团结与稳定的重要方式。(6)梅花拳传承中有丰富的身份认同建构材料:具有“明文规训”作用的门规戒律;“约定俗成”形成的历史传统;“潜移默化”存在的文化底蕴。这有助于群体成员身份认同建构的充分性,也有助于梅花拳弟子间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建设。(7)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内容是建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集体伦理关系建构、集体亲近关系建构、师徒传承关系建构。极具特色的关系建构方式有助于梅花拳传承有序、梅花拳弟子相互认同,也有助于梅花拳传承中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关于梅花拳传承中具有较强凝聚力与向心力的表现特征,本研究主要从“我是谁”“我们是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他者的认同”三个方面来进行了阐述。(1)“我是谁”是指梅花拳弟子自我身份认同的确认,主要表现为:个体信仰特征的仪式表现;个体行为特征的显性表现;组织价值属性的认同表现。(2)“我们是谁”是指梅花拳弟子集体身份认同的确认,主要表现为:门内弟子间互相照应;严谨有序的伦理关系;门内弟子间技法相传;门内分支不影响认同。(3)“他者的认同”主要表现为梅花拳传承中的社会影响与评价。研究认为,梅花拳弟子在“他者的认同”方面表现较好主要是由于梅花拳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与沿承,具体体现在:义和团运动中梅花拳弟子的社会影响与评价;民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中梅花拳弟子的社会影响;当代社会他者对梅花拳弟子的认同表现。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对武术拳种的当代传承与发展的启示:(1)对于群体成员身份获得过程进行把控,提升群体成员整体的结构和质量。(2)注重群体成员身份认同建构的充分性,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3)群体成员应积极服务社会、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杨秋玲[10](2019)在《抗寒梅花杂交育种及部分杂种子代鉴定研究》文中指出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应用及栽培历史悠久,花文化积淀深厚。目前虽已培育出抗寒梅花品种,但多为淡粉色且丧失了典型梅香、树形单一,而’美人’品种群中的品种数量较少。同时,对于梅花杂交试验获得的杂交苗,进行杂种鉴定也非常有必要。本研究以具梅花香、花色艳丽、花期早、彩色叶、灌丛形及抗寒性为育种目标,进行了抗寒梅花杂交育种及杂种鉴定,对梅花不同杂交组合亲和性、杂交结实率、落果率、’美人’梅胚培养、杂交种鉴定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培育出抗寒梅花新品种和加速选育新品种的进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梅花杂交育种试验,杂交组合共设计了 39个,授粉数9264朵花,获得种子129粒。其中,品种间杂交17个组合,授粉数2913朵花,获得种子110粒,培育出70株杂种苗;梅花远缘杂交22个组合,授粉6351朵花,获得种子19粒,培育出13株杂种苗。2.梅花品种间杂交,结实率最高的杂交组合是’淡丰后’ × 1-6,为35%;其余大部分组合的结实率皆低于10%。以’红星白云’梅为母本杂交中,结实率均为0。梅花远缘杂交组合结实率较低,平均结实率仅为0.3%,最高的杂交组合是’淡丰后’X ’白花曲枝’山桃,为2.37%;有17个组合结实率为0,表现出严重杂交不亲和性。3.在以’美人’梅为母本杂交组合中共得到19株杂种苗,获得了’美人’梅X’送春’的杂种苗1株,’美人’梅X ’三轮玉蝶’的杂种苗4株,’美人’梅X ’粉皮垂枝’的杂种苗6株,’美人’梅×Ⅰ-6的杂种苗7株,’美人’梅X ’白花曲枝’山桃的杂种苗1株。4.’美人’梅胚培养快速成苗的最适培养基为1/2WPM+0.2 mg/L 6-BA+1.0g/L活性炭,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6-BA对根长、苗高的增长有促进作用。5.利用形态学鉴定和SSR分子标记法对以’淡丰后’为母本,’白花山碧’桃、毛樱桃、山桃、单瓣榆叶梅、’俏美人’为父本的5个杂交组合的23株梅花杂种F1代(前人杂交所得)进行了鉴定,’淡丰后’× ’白花山碧’桃(E8-1、F8-3、F8-6);’淡丰后’ ×山桃(E15-9)和’淡丰后’ ×俏美人(J)鉴定为真杂种。
二、21世纪中国梅花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中国梅花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内黄县梅花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诉求 |
1.1.2 传统武术保护的现实所需 |
1.1.3 内黄县梅花拳的传承所需 |
1.2 选题意义 |
1.2.1 有利于改善内黄县梅花拳的发展现状 |
1.2.2 有利于推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
1.2.3 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2 研究综述 |
2.1 关于传统武术的研究 |
2.1.1 传统武术传承现状的相关研究 |
2.1.2 传统武术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梅花拳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
2.2.1 梅花拳传承脉络的相关研究 |
2.2.2 梅花拳传承特点的相关研究 |
2.2.3 梅花拳传承与发展现状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内黄县梅花拳的研究 |
2.3.1 内黄县梅花拳武学思想的相关研究 |
2.3.2 内黄县梅花拳传承空间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内黄县梅花拳的概述 |
4.1 内黄县梅花拳的源起背景 |
4.1.1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
4.1.2 多元交织的人文环境 |
4.2 内黄县梅花拳的渊源发展 |
4.2.1 内黄县梅花拳的起源 |
4.2.2 内黄县梅花拳的发展 |
5 内黄县梅花拳的传承空间 |
5.1 梅花拳的传承内容 |
5.1.1 文场传理 |
5.1.2 武场传术 |
5.1.3 文场与武场的交互关系 |
5.2 梅花拳的传承方式 |
5.2.1 传统规范中的家族传承 |
5.2.2 技艺赓续中的师徒传承 |
5.2.3 现代适应中的社会传承 |
5.3 梅花拳的传承场域 |
5.3.1 拳场:主体场域的式微 |
5.3.2 基地:现代场域的承接 |
5.3.3 学校:场域外化的延伸 |
6 内黄县梅花拳传承的现实困境及形成原因 |
6.1 梅花拳传承的现实困境 |
6.1.1 技艺传承断层化 |
6.1.2 传承场域压缩化 |
6.2 梅花拳传承困境形成的原因 |
6.2.1 内部因素 |
6.2.2 外部因素 |
7 内黄县梅花拳发展的路径探析 |
7.1 完善传承主体机制 |
7.1.1 建构传承人的“代言人”身份 |
7.1.2 筹建内黄梅花拳传承研究团队 |
7.2 拓宽传承空间范围 |
7.2.1 打造“武术+旅游”梅花拳特色小镇 |
7.2.2 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传播模式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9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录 |
(2)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1 引言 |
1.1 植物耐寒性时空动态变化 |
1.1.1 时间序列上植物越冬的冷锻炼/脱锻炼过程 |
1.1.2 空间分布上植物对不同环境的冷适应 |
1.2 植物响应冷胁迫的分子机理 |
1.2.1 植物感知冷信号 |
1.2.2 参与冷信号转导的信使分子 |
1.2.3 ICE-CBF低温信号途径 |
1.2.4 不依赖于CBF的低温信号途径 |
1.2.5 冷响应基因的研究 |
1.3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植物低温胁迫响应 |
1.3.1 转录组学研究的试验设计 |
1.3.2 低温诱导的转录变化 |
1.4 梅花耐寒性研究进展 |
1.4.1 梅花耐寒性特点 |
1.4.2 梅花耐寒机制的研究 |
1.5 梅花的北移驯化和区域试验 |
1.5.1 历史时期梅花的分布范围及北移驯化的尝试 |
1.5.2 耐寒梅花品种在“三北”地区的区域试验 |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研究技术路线 |
2 梅花品种的耐寒性评价和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点基本情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田间试验方法 |
2.1.4 低温胁迫下梅花的生理响应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各试验点梅树越冬的田间评价 |
2.2.2 人工控制条件下梅花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2.3 讨论 |
2.3.1 梅花在“三北”地区的露地越冬 |
2.3.2 低温胁迫对梅花生理指标的影响 |
2.3.3 ‘送春’在北京、赤峰、公主岭三地的越冬性差异 |
2.4 小结 |
3 基于RNA-seq的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基因表达模式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点基本情况 |
3.1.3 试验点的日温度测定 |
3.1.4 取样点选择 |
3.1.5 取样部位与方法 |
3.1.6 测序流程与方法 |
3.1.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方法 |
3.1.8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RT-qPCR验证实验 |
3.1.9 室内控制条件下梅花ICE和 CBF基因低温响应的表达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越冬期间的日温度变化 |
3.2.2 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分析 |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3.2.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2.5 冷锻炼和脱锻炼时期低温胁迫响应的关键基因鉴定与分析 |
3.2.6 转录组数据的RT-qPCR验证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梅花TIFY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和低温响应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多物种TIFY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
4.1.2 系统进化分析 |
4.1.3 基因结构和Motif分析 |
4.1.4 染色体定位 |
4.1.5 基因复制分析 |
4.1.6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低温逆境的表达分析 |
4.1.7 基于RT-qPCR的梅花JAZ基因低温响应的表达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梅花和拟南芥、苹果、杏的TIFY基因家族的成员鉴定 |
4.2.2 梅花和拟南芥、苹果、杏的TIFY系统进化分析 |
4.2.3 梅花TIFY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 |
4.2.4 梅花TIFY基因染色体定位和基因复制分析 |
4.2.5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分析 |
4.2.6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表达分析 |
4.2.7 基于RT-qPCR的梅花JAZ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特色与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3)周边格局中的中国 ——从“边缘”到“中心”的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全球利益格局的板块网络结构与世界经济重心东移 |
(二)发展中国家影响力的整体提升与区域主义相互促进 |
(三)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与发展中国家融入区域生产网络 |
(四)区域内中国的快速崛起与中国承担起相应区域责任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理论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边缘”走向“中心”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的关系 |
一、悲观论:“中心”对“边缘”的盘剥 |
二、乐观论:“中心”对“边缘”的溢出 |
三、从悲观到乐观的态度转变 |
第三节 全球利益格局的“板块网络”结构 |
一、全球利益格局向“板块网络”结构发展 |
二、“板块网络”结构下的地缘关系: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
三、“板块网络”结构下的中国定位:“边缘”还是“中心” |
四、“板块网络”结构下的中国机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第四节 “板块网络”结构下的中国与周边国家 |
一、中国“周边”的概念界定 |
二、国际经济视角下中国在周边格局中的定位 |
三、国际政治视角下中国在周边格局中的定位 |
第二章 中国正在成为周边格局中的中心国家 |
第一节 中国提升在周边经济格局中的影响 |
一、中国经济增速快且维持稳定 |
二、经济总量在周边经济中的重要性逐年增加 |
三、融入区域价值链并对其进行重塑 |
第二节 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地缘通道网络 |
一、中国边境口岸体系四通八达,涉及多个周边国家 |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管道运输、航空运输通道现状 |
第三节 中国成为周边贸易中心 |
一、中国成为周边越来越重要的双边贸易伙伴 |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间双边贸易地理结构趋于均衡 |
三、周边国家对中国技术依赖逐渐增加 |
第四节 中国成为周边地区金融主导力量 |
一、中国逐渐成为周边地区的金融稳定力量 |
二、中国发起和倡导的国际金融组织在区域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五节 中国成为周边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轮轴” |
一、中国成为周边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中心 |
二、周边是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建设重点 |
第三章 中国走向周边格局“中心”的责任:区域公共产品供给 |
第一节 中国角色转变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 |
一、周边格局角色转变是中国提供区域公共产品内在动力 |
二、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与中国周边外交理念相契合 |
第二节 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缺失与中国的合理补充 |
一、周边地区的公共产品存在供需矛盾 |
二、中国对霸权国主导的国际公共产品的补充与超越 |
三、地区认同的缺失与命运共同体理念 |
第三节 中国参与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践 |
一、上海合作组织 |
二、周边命运共同体 |
第四章 中国走向周边格局“中心”遇到的困局及破解 |
第一节 中国走向周边格局“中心”过程中遇到的外交困局 |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边海争端问题 |
二、大国战略博弈问题 |
三、非传统安全问题 |
第二节 以“一带一路”破解中国走向“中心”的外交困局 |
一、“一带一路”助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
二、“一带一路”推动中国地缘政治经济重构 |
三、“一带一路”加速对区域价值链的重塑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逻辑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一)加速中国在周边格局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政策建议 |
(二)加强中国同周边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1995-2018年LALL分类下周边国家自中国进口额 |
附录2 :1995-2018年LALL分类下周边国家向中国出口额 |
致谢 |
(4)高校梅花拳社会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梅花拳研究综述 |
2.2 社会运动理论相关研究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社会运动理论 |
2.3 武术传播研究综述 |
3 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参与观察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社会变迁与梅花拳发展的历史进程 |
4.1.1 传统社会以农民为主体 |
4.1.2 梅花拳社会动员对象的转变 |
4.1.3 梅花拳对大学生的选择 |
4.1.4 小结 |
4.2 高校梅花拳的话语建构与文理武功 |
4.2.1 高校梅花拳的话语建构 |
4.2.2 高校梅花拳的文理教化 |
4.2.3 高校梅花拳的武功锻炼 |
4.2.4 小结 |
4.3 高校梅花拳的社会动员结构 |
4.3.1 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在动员过程中的作用 |
4.3.2 梅花桩武术社团在动员过程中的作用 |
4.3.3 师生间的关系网络在动员过程中的作用 |
4.3.4 小结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6.1 专着 |
6.2 学位论文 |
6.3 连续出版物 |
7 致谢 |
8 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5)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现状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
第一节 不同学科视阈中的共同体概念 |
(一)政治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
(二)社会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
(三)国际关系学视阈中的共同体 |
(四)共同体概念研究的特征和不足 |
第二节 共同体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共同体 |
(二)国际共同体 |
(三)命运共同体 |
第三节 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界定 |
(一)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二)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第四节 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和其它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
(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
(二)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
(三)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异同 |
第二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 |
第一节 中国国际组织外交的经验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一)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的基本历程 |
(二)中国参与和创建国际组织的主要目标 |
(三)中国国际组织外交可资借鉴的主要经验 |
第二节 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一)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三)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指导意义 |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思想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一)“天下”观念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二)“和合”文化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三)“义利统一”和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 |
第三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现有基础 |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的基础 |
(一)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生成过程 |
(二)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主要内容 |
(三)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认同程度 |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础 |
(一)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演变过程 |
(二)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 |
(三)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础 |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
(一)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发展演变过程 |
(二)成员国共同利益存在的主要领域 |
(三)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础 |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的基础 |
(一)成员国的承认需求及其基础 |
(二)成员国的信任需求及其基础 |
第四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挑战 |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
(一)共同价值话语体系缺失 |
(二)共同价值认同程度偏低 |
(三)共同价值外部挑战增多 |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
(一)成员国安全威胁认知存在差异 |
(二)成员国安全利益诉求更趋多元 |
(三)成员国安全合作成效有待深化 |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
(一)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成效不彰 |
(二)成员国双边与多边合作有待协调 |
(三)成员国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
(一)成员国之间民心相通有待加强 |
(二)成员国之间不信任感仍未缓解 |
第五章 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
第一节 构建上合组织价值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
(一)打造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话语体系 |
(二)提高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内部认同 |
(三)抵御上合组织共同价值的外部冲击 |
第二节 构建上合组织安全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
(一)塑造成员国共同威胁认知 |
(二)汇聚成员国共同安全利益 |
(三)提高成员国安全合作成效 |
第三节 构建上合组织利益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
(一)提高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成效 |
(二)促使合作方式从双边向多边转换 |
(三)扩大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实现领域 |
第四节 构建上合组织情感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
(一)多元化措施培育成员国共同情感 |
(二)满足成员国主要的共同情感需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写作缘起和学术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回顾及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特色 |
第一章 明代的花卉园艺与游赏之风 |
第一节 明代花卉园艺的发展进程与特点 |
第二节 审美风气嬗变与游赏之风的兴起 |
一、明代前期社会审美风尚相对保守及其时代文化背景 |
二、明代中后期审美风尚的骤变和北京游赏之风的兴起 |
第三节 北京花卉园艺及游赏之风的影响 |
第二章 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生活及其文学创作 |
第一节 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一、种花、养花、插花与赏花 |
二、赐花、簪花、餐花与赠花 |
三、写花、绘花与咏花 |
第二节 明代北京文人的“恋花情结”与爱花原因 |
第三节 明代北京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状况及其代表意义 |
第三章 明代北京的观花植物资源及其游赏活动 |
第一节 明代北京主要用于观赏和美化的花卉 |
一、国花长作野蔬看:牡丹 |
二、百千新艳一时开:芍药 |
三、秋林无日不黄花:菊花 |
四、红杏株株间绿杨:杏花 |
五、暗香浮室胜芝兰:梅花 |
六、花开花落如红雪:其他 |
第二节 明代北京主要的花卉游赏活动 |
一、雅集结社赏花 |
二、岁时节令赏花 |
三、园林寺观赏花 |
第三节 游赏活动的场所分布及空间布局 |
第四节 明代北京观花植物资源与游赏活动的特点 |
一、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种类多样 |
二、游赏主体广泛且游赏活动场所集中 |
三、游赏活动及其季节性特征较为显着 |
第四章 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创作 |
第一节 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的阶段规律和主要特点 |
一、前期:洪武至天顺时期——政治范畴赏花赋诗空间 |
二、后期:成化时期及以后——私人生活赏花题咏范围 |
第二节 花卉与明代北京园林景观及文人创作 |
一、明代北京园林中的花卉介绍 |
二、北京园林中文人的赏花交游及文学创作 |
第三节 明代北京赏花风尚特征及文学书写的时代表现 |
一、明以前瓶花与盆景鉴赏风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状况 |
二、明代北京瓶花与盆景观赏及文学创作的繁荣 |
三、明代北京瓶花鉴赏风尚的时代特征——以袁宏道《瓶史》为中心 |
第四节 明代北京花卉文学创作个案研究 |
一、“茶陵派群体”赏花唱和及其政治与文学意义 |
二、吴中士人在京赏花赋诗的精神归向和文学旨意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瓶史》在明代刊刻流传及东传日本的“环流”影响 |
附录二 :明代“玉堂赏花”诗、词唱和辑录 |
附录三 :明代花卉文献(谱录类)汇总及叙录提要 |
征引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7)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历史分析方法 |
(二)比较研究方法 |
(三)文献分析方法 |
五、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核心概念 |
(一)空间与空间生产 |
(二)治理与城市治理 |
(三)中国城市空间治理 |
二、理论基础 |
(一)国家空间理论 |
(二)城市治理理论 |
三、分析框架 |
(一)城市权力结构维度的三对关系 |
(二)城市空间生产维度的五重属性 |
第二章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过程与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1949-1978:巩固新生政权导向下城市空间治理 |
一、城市中的“单位中国”:城市内部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二、城市区域中的“中央国家”:城市之间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第二节 1978-2002:促进经济增长导向下城市空间治理 |
一、经营中的城市中国:城市内部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二、竞争中的城市中国:城市之间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第三节 2002-2012: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导向下城市空间治理 |
一、城市中的“社会回归”:城市内部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二、城市区域中的“平衡策略”:城市之间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第四节 2012-2018: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导向下城市空间治理 |
一、全面深度改革中的城市中国:城市内部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城市中国:城市之间的空间治理过程与模式 |
第三章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政治意义与问题对象 |
第一节 国家建设的空间维度: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政治意义 |
一、国家建设的空间维度 |
二、中国国家建设与城市空间治理的逻辑关系 |
三、中国城市空间治理转型的特点 |
第二节 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问题对象 |
一、城市问题的空间向度 |
二、中国城市空间问题的表现形式 |
三、中国城市空间问题的特点 |
第四章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挑战 |
第一节 内在逻辑:中国城市空间治理体制的特殊性与优越性 |
一、领导核心:城市空间治理中的“中国共产党” |
二、集权与分权:城市空间治理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
三、有为与有效:城市空间治理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 |
四、主导与自主:城市空间治理中的政府与社会关系 |
第二节 现实挑战:城市空间生产逻辑的冲突与失衡 |
一、基于政治建构的权力逻辑:作为控制与秩序的空间 |
二、基于资本增值的市场逻辑:作为生产与消费对象的空间 |
三、基于生活需要的社会逻辑:作为使用价值的日常生活空间 |
第五章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的实践路径 |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治理结构 |
一、全面加强党对城市空间治理工作的领导 |
二、优化城市空间治理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三、优化城市空间治理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四、优化城市空间治理过程中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
第二节 完善城市空间属性的生产 |
一、城市经济空间的生产坚持科学和创新 |
二、城市政治空间的生产注重包容与协商 |
三、城市社会空间的生产秉承公平与共享 |
四、城市文化空间的生产突出特色与传承 |
五、城市生态空间的生产强调绿色与低碳 |
结语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
(一)国内关于男女平等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 |
(三)国外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 |
(一)私有制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
(二)无产阶级解放道路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 |
(三)妇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
二、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 |
(一)“四权”是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总根源 |
(二)在革命斗争中求解放,在参与生产中求平等 |
(三)劳动妇女是争取男女平等的主体力量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 |
(一)邓小平男女平等观 |
(二)江泽民男女平等观 |
(三)胡锦涛男女平等观 |
(四)习近平男女平等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孕育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初步探索 |
(一)动员妇女参政议政,争取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
(二)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争取男女经济权利平等 |
(三)实行婚姻制度改革,争取妇女婚姻自由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面探索 |
(一)男女平等成为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
(二)颁布《婚姻法》构建新型婚姻家庭关系 |
(三)保障妇女参加普选和民主建政 |
(四)强调同工同酬与保护妇女劳动权益 |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新探索 |
(一)修改《婚姻法》,应对新时期婚姻新问题 |
(二)直面妇女参政低谷,切实维护妇女参政权利 |
(三)促进妇女公平就业,深化妇女劳动权益保障 |
(四)出台《妇女权益保障法》,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及逐步完善 |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和确立 |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 |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建构 |
(一)明确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组织体系 |
(二)制定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纲要规划体系 |
(三)构筑保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执行的法律政策体系 |
(四)建立科学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监测评估体系 |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的初步推进 |
(一)多措并举保障妇女就业创业 |
(二)齐抓共管积极推动妇女参政 |
(三)多部门联合共促妇女成长成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发展 |
一、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新机遇 |
(一)新时代妇女发展的新样态 |
(二)习近平男女平等的新思想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 |
二、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新进展 |
(一)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体系的突破性成果 |
(二)妇女发展纲要规划凸显妇女的主体地位 |
(三)法律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
三、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问题的新突破 |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
(二)助力贫困妇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
(三)促进农村妇女平等参与村民自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妇女发展问题凸显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度亟需加强 |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
(一)地方政府对男女平等的重视程度有限 |
(二)相关机构的权威性与协调性不足 |
(三)性别平等文化环境尚未形成 |
三、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
(一)完善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 |
(二)健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配套措施 |
(三)增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机构建设 |
(四)营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文化环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梅花拳传承研究 |
(二)身份认同研究 |
(三)梅花拳弟子的身份认同研究 |
四、研究对象、方法与说明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设计说明 |
(四)信度效度说明 |
(五)研究伦理说明 |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六、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身份获得是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基础 |
第一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标志 |
一、拜师递贴是获得梅花拳弟子身份的显性标志 |
二、“飘贴”是特殊场域中拜师递贴的独特方式 |
第二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影响因素 |
一、先赋条件的独特优势 |
二、治病养生的广泛影响 |
三、防身自卫的个性需求 |
四、学校传播的时代特征 |
五、文化感召的自身魅力 |
第三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过程 |
一、通过长时间的考察 |
二、通过严格要求的选择 |
三、通过精细化的拜师程序 |
四、特殊情况的出现 |
第四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获得的特征 |
一、双向选择的准入理念 |
二、个体主动权让与集体 |
三、拜师入门不收取费用 |
小结 |
第二章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过程 |
第一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动因 |
第二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路径 |
一、模仿学习促进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自我提升 |
二、沟通互动促进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集体强化 |
三、集体制约促进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组织规范 |
第三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材料 |
一、制度规范:门规戒律的“明文规训” |
二、惯例制约:约定俗成的“历史传统” |
三、思想浸染:潜移默化的“文化底蕴” |
第四节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内容 |
一、集体伦理关系建构 |
二、集体亲近关系建构 |
三、师徒传承关系建构 |
小结 |
第三章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的确认表征 |
第一节 我是谁:梅花拳弟子自我身份认同的确认 |
一、梅花拳弟子个体信仰特征的仪式表现 |
二、梅花拳弟子个体行为特征的显性表现 |
三、梅花拳弟子组织价值属性的认同表现 |
第二节 我们是谁:梅花拳弟子集体身份认同的确认 |
一、门内弟子间相互照应 |
二、严谨有序的伦理关系 |
三、门内弟子间技法相传 |
四、门内分支不影响认同 |
第三节 他者的认同:梅花拳传承中的社会影响与评价 |
一、梅花拳弟子自身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与沿承 |
二、义和团运动中梅花拳弟子的社会影响与评价 |
三、民国时期重要事件中梅花拳弟子的社会影响 |
四、当代社会中他者对于梅花拳弟子的认同表现 |
小结 |
第四章 梅花拳弟子身份认同对当代武术拳种传承与发展的启示 |
一、对于群体成员身份获得过程进行把控,提升群体成员整体的结构和质量 |
二、注重群体成员身份认同建构的充分性,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
三、群体成员应积极服务社会、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主要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
(10)抗寒梅花杂交育种及部分杂种子代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梅花杂交育种 |
1.1.1 梅花概况 |
1.1.2 梅花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1.1.3 梅花在杂交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1.2 梅花远缘杂交育种研究 |
1.2.1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研究 |
1.2.2 远缘杂交受精后胚败育研究 |
1.3 梅胚培养技术研究 |
1.3.1 '美人'梅天然授粉种子胚培养研究 |
1.4 梅花杂种鉴定研究 |
1.4.1 传统的杂种鉴定方法 |
1.4.2 分子标记技术在杂种鉴定中的应用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梅花杂交育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父本花粉萌发率 |
2.2.2 低温贮藏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
2.2.3 梅花杂交结实率分析 |
2.2.4 梅花种间杂交中落果率动态变化 |
2.2.5 梅花远缘杂交落果率动态变化 |
2.3 小结与讨论 |
2.3.1 小结 |
2.3.2 讨论 |
3. '美人'梅胚培养快速成苗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美人'梅胚培养生长情况 |
3.2.2 '美人'梅胚培养移栽成活率相关系数分析 |
3.2.3 '美人'梅胚培养快速成苗的最佳培养基配方 |
3.2.4 '美人'梅胚培养在不同年份的生长指标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小结 |
3.3.2 讨论 |
4. 梅花杂种F1代的培育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种系间杂交种沙藏播种的萌发、生长情况 |
4.2.2 梅花远缘杂交种胚培养 |
4.2.3 李子、F8-9天然授粉种子胚培养研究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小结 |
4.3.2 讨论 |
5. 梅花杂种F1代的鉴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杂种F1代与亲本形态学鉴定 |
5.2.2 杂种F1代首次现花记载 |
5.2.3 杂种F1代SSR分子标记分析 |
5.3 小结与讨论 |
5.3.1 小结 |
5.3.2 讨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版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21世纪中国梅花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内黄县梅花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和静静.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2]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D]. 姜良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3]周边格局中的中国 ——从“边缘”到“中心”的跨越[D]. 黄嘉瑜. 外交学院, 2020(08)
- [4]高校梅花拳社会动员研究[D]. 陈齐.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D]. 陈亚州. 兰州大学, 2020(01)
- [6]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D]. 邢云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研究[D]. 王海荣. 吉林大学, 2019(02)
- [8]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D]. 张小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梅花拳传承中的身份认同研究[D]. 赵景磊.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10]抗寒梅花杂交育种及部分杂种子代鉴定研究[D]. 杨秋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