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MBA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于绥生[1](2021)在《MBA教育品牌建设的路径、要素及举措》文中研究指明品牌已经成为学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之一,培育MBA教育品牌已成为当前学校竞争的焦点。文章从生源市场、培养过程和就业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研究品牌建设的路径,探讨了支撑MBA品牌建设的关键要素,进而提出了品牌建设的新举措。
冀翔[2](2021)在《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对学术创业的研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及知识经济的到来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各类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经济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技术产业的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MBA研究生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中坚力量,具备深厚扎实的理论知识,他们不仅是高等教育重点研究的对象,更是我国开展学术创业活动的主力军。本研究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学术创业领域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MBA研究生目前具备创业所需的物质基础及心理素质,但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仍待提高,开展学术创业活动的内在动机相对功利化。本文运用了协同理论与三螺旋理论,在建立政府、社会、高校及研究生四个主体在内外部联动协同的四螺旋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各主体在学术创业方面发挥的不同影响,分别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及研究生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在政府层面,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与政策引导的作用,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在社会层面,合作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开发及成果转化,用其自身成熟的管理方法提升MBA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创业能力;在高校层面,要转变创业教育理念,除了对MBA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外,还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要整合校内资源,建立学术创业活动的实现机制;在研究生层面,MBA研究生要树立正确的创业动机,学习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开展学术创业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张冀峰[3](2020)在《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MBA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教育界也在思考MBA教学体系的本土化问题。陕西MBA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甚至更迫切。本文首先介绍了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的基本情况,之后详细介绍了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教学体系的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入学和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的情况。由此发现陕西MBA教学体系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实际调研了解了MBA学生对培养目标、培养能力、院校选择和教学体系的定位,之后进一步调查了MBA学生对教学体系的考试、课程、教材、师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观点和看法。据此,本文从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入学考试和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着手,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案和措施:(1)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同时丰富化教学体系;(2)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聘请企业家和管理咨询人员;(3)积极尝试和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商业游戏教学法、团队作业法、企业实习这些教学方法;(4)调整笔试的难度和结构,增加面试范围;(5)规范指导原则和其他考核方式的评价标准,实行全程导师制和双导师制。通过上述措施和方案的采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陕西MBA教学体系的水平和效果。最后,提出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包括构建MBA教育独特文化、完善质量评价与认证体系、强化国内外师资交流。本文综合实际情况和相关理论对从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的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鸽[4](2020)在《M大学MBA项目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其中MBA等中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成为重中之重。由于MBA院校日益增多、国外联合办学机构蜂拥进入,竞争越来越激烈。M大学MBA项目这些年虽然还保持增长态势,但是面对省内外兄弟院校的强力竞争,已明显感觉优势不够,发展处于瓶颈,亟需对现有营销策略进行优化提升。本文依托营销策略的相关理论,以M大学MBA项目为对象,研究其市场营销策略的优化。首先,本文分析了M大学MBA项目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接着利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等方法,研究M大学MBA项目面临的营销环境,包括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和内部环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营销策略优化的思路,“对症下药”制定M大学MBA项目的市场营销策略优化,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实施保障措施。本文研究得出:M大学MBA项目营销应以杭州、湖州、金华和绍兴等地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年收入在20-50万,年龄在30-39周岁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主要目标群体。通过系统的学习MBA课程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管理知识的学习,人际关系网络的搭建,更重要的是让思维模式、价值观、视野都得到提升。通过特色课程的学习,为社会培养具备较强专业素养,身心健康,创造力强的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的领军人物。在4P营销方面通过增加课程方向,加强师资引进和提高服务质量进行产品优化;通过提高收费标准和引进奖学金政策进行价格优化;通过拓展实体渠道,扩大虚拟渠道和推动虚实渠道结合进行渠道优化;通过丰富人员推广模式,完善公共关系体系和加强移动社交为主的媒体推广等进行促销优化。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M大学MBA项目营销活动的提升提供参考,对全国高校MBA教育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小龙[5](2020)在《MBA学员创业能力素质研究 ——基于江西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双创”战略的出台,高校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业大军的行列,引发了学术界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素质及培养等相关研究的关注。作为专业学位的MBA研究生,因其特有的职业复合型背景往往较非MBA学员具有更强的工作和创业能力,成为推动国家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因此,对MBA学员创业能力素质特征及培养的相关研究不容忽视。事实上,开展MBA学员创业能力素质研究,既能帮助MBA学员进一步提升创业能力,推动国家“双创”战略的落地,也能为MBA培养高校开展MBA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准备。本文首先以人力资本理论、冰山模型、洋葱模型理论等为理论支撑,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评定法来提取MBA学员的创业能力素质特征,初步构建出了MBA创业能力素质模型。接着,从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四个维度设计MBA创业能力素质调查问卷,通过因子分析法对以江西为调查样本的MBA学员创业能力素质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进行验证,并进一步对其特征指标进行提取,得出了突变反应意识、自主思考意识、创业知识储备、创新管理力、学习领导力、战略判断力、沟通协作力、坚韧品质以及自控品质等9个主因子。最后,论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MBA学员创业能力素质的对策建议:一是强化创业意识教育,提升学员创业意愿;二是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完善创业培养体系;三是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员创业能力;四是营造社会氛围,弘扬学员创业精神;五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夯实学员创业基础。
刘雨珊[6](2020)在《MBA研究生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开始于美国,其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MBA项目在我国启动较晚,国务院学位办于1991年公布了MBA教育的第一批试点院校,MBA教育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快速发展,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培养单位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从培养方式、教学质量和国际影响等方面来说,我国MBA的教育培养水平相较于与欧美国家还有很多不足。2019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表明研究生教育培养应达到更高水平,教育部一直强调教育改革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可以看出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突出“以生为本”的观念。MBA研究生是MBA教育的主体,MBA课程是MBA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MBA研究生的课程满意度水平有助于促进我国MBA教育的发展。本研究以河北省H大学为例,对MBA研究生课程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了解当前我国MBA课程的现状与MBA研究生的特点,并结合课程管理理论、顾客满意度理论编制出了《MBA研究生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其次,对H大学MBA研究生的课程满意度评价进行了调查,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的MBA研究生课程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MBA研究生对实践环节的满意度评价最低,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评价最高;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问卷中的七个变量与MBA研究生总体课程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得出对总体课程满意度有显着贡献的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教务管理、实践环节四个变量。最后,在对MBA研究生课程满意度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发现的问题与MBA课程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扩大教师队伍,转变授课方式;完善教务管理机制;丰富教学资源等改善MBA研究生培养单位课程质量的相关建议。
成雪冬[7](2019)在《广东省高校编外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以MBA教育中心为例》文中指出根据2017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要求,高校和公立医院将保留事业单位的属性,取消其编制。目前,高校管理人员主要分为编制内管理人员、编制外管理人员两种,而编制外管理人员又分为短期合同工、劳务派遣、临时工三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多种形式的用人机制将是以后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的大趋所在。近几年来,专业学位教育展现了飞跃式发展。作为第一个专业学位项目之一,MBA项目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迅猛,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作为MBA教育项目的管理人员,其工作积极性及创造力直接影响着MBA项目的管理水平及MBA教育发展的质量。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在系统回顾国内外关于高校基层管理及编外人员的相关激励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激励、激励机制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激励理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进行阐释,并对高校MBA教育中心编外管理人员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构建了MBA教育中心编外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模型,该模型的构建以公平公正、自我激励、权变、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为原则,以薪酬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培训机制、晋升机制、政策激励机制、情感激励机制为内容;通过该模型的构建,不断完善广东省MBA教育中心编外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使其组织文化更为团结向上、人岗配置更加优化合理、竞争氛围更加良性和谐、工作绩效更加优质高效,从而促进MBA教育项目的长效发展。
魏兰兰[8](2019)在《ZZ大学MBA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学生满意度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我国MBA教育自1991年引进至今已经有27个年头,27年以来经过试点办学、评估合格、正式办学、初步发展、增速发展等阶段,如今,我国MBA教育已经为各行各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MBA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专业学位教育,更需要高水平、高质量,让学生满意的MBA专业学位教育。因此,基于学生满意度视角下如何提高MBA教育质量,是MBA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以ZZ大学MBA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学生满意度视角,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学生期望,学生满意度,学生对ZZ大学MBA教育忠诚度以及学生学习结果四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MBA教育学生满意度现状,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得出学生对MBA教育质量评价以及其存在的潜在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论文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明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以及相关理论;第二章为ZZ大学MBA基本现状;第三章为问卷的设计、实施与样本的基本情况,第四章为数据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学生对MBA教育满意度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第五章通过学生满意度对MBA教育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评价给出建议;第六章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ZZ大学MBA教育整体评价比较高,其中学生对ZZ大学MBA招生管理;教学培养中的师资水平、毕业设计满意度最高,但是对学生工作与服务管理中的考勤管理;教学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学员交流;基本支撑体系中的教学设施,学习资源,学生就业与指导服务满意度较低。根据调查结果,分别从招生管理、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与服务、基本支撑体系四个环节来改进学生满意度,提高MBA教育质量。本研究通过学生对ZZ大学MBA教育的满意度调查与分析,获得学生对MBA教育的满意度,进而挖掘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因素,基于调查的结果分析ZZ大学MBA在培养过程中潜在的问题,为该中心后期教育的改进与发展提供建议,以此同时,丰富MBA教育评价和满意度的理论研究,为其他MBA培养单位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意义
刘美清[9](2019)在《导师指导下的MBA研究生理论与实践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导师在MBA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MBA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师作用发挥不足。导师指导下的MBA研究生理论与实践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可以通过提升MBA导师的能力和素质,加强对导师的管理和考核,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严格对MBA研究生的管理要求,提高MBA教育培养质量。
刘春博[10](2018)在《MBA课程优化策略研究 ——以C校MBA课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MBA教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正式建立体系、设置课程、开办教学。在二十余年间,为企业培养了不少人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世易时移,随着经济的转型与全球化趋势,MBA学位为学生与企业所带来的优势渐渐弱化。从全球范围看,MBA教育面临项目形式多样化,企业雇主质疑,以及因此而导致的MBA招生情况变化等问题;从我国角度看,MBA教育存在国际化不足、本土探索不够深入、授课方式单一、必修课比例较重等问题。各种问题引发的不确定性与争议,不利于MBA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围绕MBA教育的核心元素与载体——MBA课程展开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行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梳理出本文的研究问题:1.MBA课程体系方面——课程架构的综合性与均衡性问题。2.MBA课程品质方面——课程与教学的适切性与发展性问题。3.MBA课程评价方面——课程评价的准确性与全面性问题。4.教学一线资源与数据的有效利用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中观层面给出解决方案:1.合理构建MBA课程生态优化框架;2.精准设计MBA课程生态优化路径;3.有效搭建MBA课程生态优化评价体系,并从微观层面展开研究与实践。以C校MBA课程项目为研究对象,以C校MBA2015届至MBA2017届学生的教学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针对MBA教育需求与特点,基于学习分析的理论与思路,对教学一线的主要反馈数据——课程评估结果与毕业问卷结果进行充分挖掘。把握MBA学生深度学习的本质需求,展开优化实践,并对优化过程与结果予以评价。笔者期望通过该研究实践,能够为提升MBA教学品质,优化MBA教学管理,实现MBA学生深度学习做出贡献。并为其他商学院在MBA课程发展与改革探索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对MBA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MBA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MBA教育品牌建设的路径、要素及举措(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设MBA教育品牌的重要性 |
(一)从生源市场看MBA教育品牌建设 |
(二)从人才培养过程看MBA教育品牌建设 |
(三)从就业看MBA教育品牌建设 |
二、MBA教育品牌建设的路径 |
(一)树立品牌意识是创建MBA教育品牌的前提 |
1. 质量意识 |
2. 竞争意识 |
3. 服务意识 |
(二)科学定位是创建MBA教育品牌的根本 |
1. 特色定位 |
2. 理念、文化定位 |
3. 目标市场定位 |
(三)精准品牌设计是创建MBA教育品牌的关键 |
1. 要突出品牌形象和对受众的吸引力 |
2. 要突出特点和内涵 |
(四)塑造品牌形象是创建MBA教育品牌的核心 |
1. 品牌的建设者是塑造品牌形象的主力军 |
2. 品牌的消费者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关键群体 |
(五)品牌的维护与创新是建设MBA品牌的保证 |
1. 做好品牌维护,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
2. 做好品牌维护,就必须抓住“预警、跟踪、建档和诊断”等关键环节[10] |
3. 品牌维护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
三、MBA教育品牌建设的支撑要素 |
(一)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是创建MBA品牌的关键 |
1. 大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
2. 组建MBA师资联盟 |
3.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企业家导师队伍 |
(二)持续提升教学质量是创建MBA品牌的基础 |
1. 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设置,使之更符合时代要求 |
2.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 |
(三)营造活跃的第二课堂是创建MBA品牌的根本 |
1. 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第二课堂是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主渠道 |
3. 第二课堂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增加MBA学员向心力、凝聚力的主渠道 |
(四)强化组织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
1. 在招生咨询服务中,展现学校的风采 |
2.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管理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
3. 在跟踪服务过程中,体现学校对学员成长发展的关心 |
(五)加强MBA教育品牌的宣传与推广 |
1. 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 |
2. 积极参加并组织MBA品牌的推广宣讲活动 |
3. 发挥校友对MBA品牌的宣传作用 |
四、建设一流MBA教育品牌的举措 |
(一)在MBA教育品牌发展战略上,突出引领性 |
(二)在MBA教育品牌发展策略上,突出特色、强化关系 |
(三)在MBA教育品牌的日常管理上,重视品牌升值管理 |
五、结束语 |
(2)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学术创业相关研究 |
1.2.2 学术创业能力相关研究 |
1.2.3 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相关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MBA研究生 |
2.1.2 学术创业 |
2.1.3 学术创业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协同理论 |
2.2.2 三螺旋理论 |
2.2.3 三螺旋理论与四螺旋模型 |
2.2.4 各理论对本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
3.1 问卷的编制与测量 |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2 问卷测试 |
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2.1 信度检验 |
3.2.2 效度检验 |
3.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2.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3.3 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
3.4 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2 学术创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3.4.3 学术创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外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培养的比较与启示 |
4.1 美国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
4.1.1 政策法律及组织机构保障 |
4.1.2 社会创业资源及服务支持 |
4.1.3 高校细化课程分类及优化教学方法 |
4.2 英国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
4.2.1 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及政策倾斜 |
4.2.2 企业提供资源支持及开展人才引进 |
4.2.3 高校内部制度体系及课程师资建设 |
4.3 日本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
4.3.1 政府宏观调控及政策引导 |
4.3.2 社会各界广泛支持 |
4.3.3 高校丰富创业教育内容及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构建“政府-社会-高校-研究生”四位一体的学术创业能力协同培养机制 |
5.1 政府层面:牵动引领 |
5.1.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
5.1.2 完善学术创业相关政策 |
5.1.3 打造优质创业服务环境 |
5.2 社会层面:保障支持 |
5.2.1 企业为学术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机会” |
5.2.2 企业为学术创业活动的开展寻求“外援” |
5.2.3 企业对开展学术创业的学生进行“筛选” |
5.2.4 家庭是学生开展学术创业的“后盾” |
5.3 高校层面:教育引导 |
5.3.1 建立多课堂交互体系 |
5.3.2 优化多学科互动体系 |
5.3.3 优化学术创业激励机制 |
5.4 研究生层面:核心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 |
5.4.1 学习专业知识,提升知识储备 |
5.4.2 加强创业实践,掌握创业技能 |
5.4.3 转变创业理念,培养创业精神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展望 |
附录 |
附录 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3)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2 相关基本理论 |
2.1 服务质量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影响因素 |
2.2 顾客满意 |
2.2.1 基本概念 |
2.2.2 影响因素 |
2.3 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 |
2.4 MBA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3 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
3.1 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简介 |
3.2 培养目标 |
3.2.1 提高受教育者自身能力和素质 |
3.2.2 满足市场和企业需求 |
3.3 现有教学体系 |
3.3.1 课程内容 |
3.3.2 师资队伍 |
3.3.3 教学方式 |
3.3.4 入学与考核方式 |
3.4 现有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
3.4.1 课程内容 |
3.4.2 师资队伍 |
3.4.3 教学方式 |
3.4.4 入学与考核方式 |
4 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学员教学需求调查 |
4.1 调查设计 |
4.2 数据收集 |
4.2.1 样本选择 |
4.2.2 被调查对象选择 |
4.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2.4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 |
4.3 陕西MBA学生一般性认识的调查结果 |
4.4 陕西MBA学生对现有教学体系的评价 |
4.4.1 对课程内容的评价与需求 |
4.4.2 对师资队伍的评价与需求 |
4.4.3 对教学方式的评价与需求 |
4.4.4 对入学与考核方式的评价与需求 |
5 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改进方案 |
5.1 课程内容 |
5.1.1 课程结构 |
5.1.2 课程内容 |
5.1.3 陕西MBA课程改进构想 |
5.2 师资队伍 |
5.3 教学方式 |
5.4 入学考试 |
5.4.1 笔试环节 |
5.4.2 面试环节 |
5.5 考核方式 |
6 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 |
6.1 构建MBA教育独特文化 |
6.2 完善质量评价与认证体系 |
6.3 强化国内外师资交流 |
7 结论 |
7.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7.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4)M大学MBA项目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2.1 技术路线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内容 |
1.3 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MBA项目营销相关文献综述 |
2.1.1 MBA营销发展阶段 |
2.1.2 MBA项目营销现状 |
2.1.3 MBA消费者行为 |
2.1.4 MBA项目STP |
2.1.5 MBA项目4P组合 |
2.1.6 文献评述 |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市场营销内涵与特征 |
2.2.2 市场营销发展史及主要理论 |
2.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2.4 STP战略 |
2.2.5 4P营销组合 |
2.2.6 新营销策略 |
2.3 高校营销相关理论 |
2.3.1 高校营销的内涵与特征 |
2.3.2 高校营销发展阶段 |
2.3.3 高校营销的消费者行为 |
2.3.4 高校营销的STP |
2.3.5 高校营销的4P组合 |
2.4 相关研究工具 |
2.4.1 PEST分析法 |
2.4.2 SWOT分析法 |
2.4.3 波特五力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大学MBA项目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M大学MBA项目现状 |
3.1.1 项目基本情况 |
3.1.2 项目组织架构 |
3.1.3 项目办学资源 |
3.2 M大学MBA项目营销现状 |
3.2.1 STP现状 |
3.2.2 4P现状 |
3.3 M大学MBA项目营销存在问题 |
3.3.1 STP营销存在问题 |
3.3.2 4P营销存在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大学MBA项目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竞争环境分析 |
4.2.1 主要竞争对手 |
4.2.2 替代品 |
4.2.3 潜在竞争者 |
4.2.4 消费者议价能力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机会分析 |
4.3.4 威胁分析 |
4.3.5 组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大学MBA项目营销策略优化制定 |
5.1 基于SWOT分析的营销策略优化思路 |
5.2 数据收集和描述性统计 |
5.3 STP战略优化 |
5.3.1 市场细分优化 |
5.3.2 目标市场选择优化 |
5.3.3 目标市场定位优化 |
5.4 4P营销策略组合优化 |
5.4.1 产品策略优化 |
5.4.2 价格策略优化 |
5.4.3 渠道策略优化 |
5.4.4 促销策略优化 |
5.5 营销策略体系优化小结 |
第六章 M大学MBA项目营销策略优化支撑 |
6.1 打造MBA文化 |
6.2 提升招生队伍水平 |
6.3 加强信息化建设 |
6.4 推动招生服务标准化 |
6.5 加强外部合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MBA学员创业能力素质研究 ——基于江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创业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创业能力素质研究文献综述 |
1.3.3 创业能力素质模型研究文献综述 |
1.3.4 创业能力素质培养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创业与创业管理概念界定 |
2.1.2 创业能力素质概念界定 |
2.1.3 人格特质与成就动机概念界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麦克利兰胜任力相关理论 |
2.2.2 能力素质模型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MBA创业能力素质特征提取前提 |
3.1.1 提取原则 |
3.1.2 提取步骤 |
3.1.3 提取方法 |
3.2 MBA创业能力素质模型构建 |
3.2.1 创业能力素质项筛选 |
3.2.2 创业能力素质项释义 |
第4章 基于江西MBA学员创业能力素质模型实证研究 |
4.1 江西MBA学员培养概况 |
4.1.1 总体情况 |
4.1.2 创业情况 |
4.2 基于江西调查的MBA学员创业能力素质模型检验 |
4.2.1 问卷调查设计 |
4.2.2 调查过程描述 |
4.2.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5章 提升MBA学员创业能力素质的对策建议 |
5.1 强化创业意识教育,提升学员创业意愿 |
5.2 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完善创业培养体系 |
5.3 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员创业能力 |
5.4 营造社会氛围,弘扬学员创业精神 |
5.5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夯实学员创业基础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MBA学员创业能力素质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MBA创业能力素质调查问卷 |
(6)MBA研究生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MBA课程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研究生满意度的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MBA研究生 |
2.1.2 MBA教育的性质 |
2.1.3 课程 |
2.1.4 课程满意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课程管理理论 |
2.2.2 顾客满意度理论 |
第三章 我国MBA课程发展历程 |
3.1 MBA的发展历史 |
3.1.1 MBA项目的起源 |
3.1.2 我国MBA的发展历史 |
3.2 MBA课程发展历史 |
3.3 H大学MBA课程发展现状 |
第四章 MBA研究生课程满意度实证调查 |
4.1 MBA课程满意度调查设计 |
4.1.1 问卷编制 |
4.1.2 问卷设计 |
4.1.3 问卷信效度检验 |
4.2 问卷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MBA研究生课程满意度基本情况 |
4.2.3 总体课程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
4.2.4 开放性问题分析 |
4.3 调查分析总结 |
第五章 H大学MBA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1 MBA课程存在的问题 |
5.1.1 课程体系不合理 |
5.1.2 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5.1.3 教务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 |
5.1.4 教学资源保障不充足 |
5.2 相关建议 |
5.2.1 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
5.2.2 扩大教师队伍,转变授课方式 |
5.2.3 完善教务管理机制 |
5.2.4 丰富教学资源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广东省高校编外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以MBA教育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案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激励 |
2.1.2 激励机制 |
2.1.3 高校管理人员 |
2.1.4 高校编外管理人员 |
2.2 理论基础 |
2.2.1 激励理论 |
2.2.2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省高校MBA教育中心编外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3.1 问卷内容设计及结果 |
3.1.1 问卷内容设计 |
3.1.2 问卷统计结果 |
3.2 广东省高校MBA教育中心编外管理人员基本情况 |
3.2.1 人员基本结构 |
3.2.2 工作条件 |
3.2.3 中心的组织架构及岗位人员设置 |
3.2.4 工作内容 |
3.3 广东省高校MBA教育中心编外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现状 |
3.3.1 工作现状分析 |
3.3.2 激励机制现状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工作积极性偏低 |
4.1.2 用人管理不规范 |
4.1.3 薪资福利不高 |
4.1.4 考核机制不健全 |
4.1.5 岗位晋升机制狭窄 |
4.1.6 职业培训机制不到位 |
4.2 原因分析 |
4.2.1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 |
4.2.2 人员意识滞后,用人机制转换任务艰巨 |
4.2.3 培训机制及晋升机制缺乏具体政策依据 |
4.2.4 内部评价体系和社会化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 |
4.2.5 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科学激励机制的构建及实施策略 |
5.1 激励模型设计目标、任务、思路 |
5.1.1 构建目标 |
5.1.2 构建任务 |
5.1.3 构建思路 |
5.2 构建原则 |
5.2.1 公平公正的原则 |
5.2.2 自我激励原则 |
5.2.3 权变原则 |
5.2.4 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
5.2.5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原则 |
5.3 激励机制的实施策略 |
5.3.1 完善公平的薪酬机制 |
5.3.2 构建适合编外人员特点的绩效考评机制 |
5.3.3 构建合理的培训机制 |
5.3.4 构建畅通的晋升机制 |
5.3.5 政策激励机制 |
5.3.6 情感激励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研究的局限 |
三、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ZZ大学MBA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学生满意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 论文内容与框架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满意度相关理论 |
二 高等教育满意度相关理论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特色 |
第二章 ZZ大学MBA教育基本现状 |
第一节 ZZ大学商学院概况 |
第二节 ZZ大学MBA教育基本情况 |
一 ZZ大学MBA教育发展状况 |
二 ZZ大学MBA教育中心组织架构 |
三 ZZ大学MBA教育招生管理基本情况 |
四 ZZ大学MBA教育教学培养管理基本情况 |
五 ZZ大学MBA教育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基本情况 |
第三章 ZZ大学MBA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方案评价 |
第一节 调查问卷方案设计与实施 |
一 调查问卷方案设计 |
二 调查问卷的题目设置 |
三 指标量化标准 |
第二节 调查实施 |
第三节 调查问卷的样本情况 |
第四节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一 信度分析 |
二 效度分析 |
第四章 ZZ大学MBA教育学生满意度结果分析 |
第一节 ZZ大学MBA教育过程满意度描述性分析 |
一 对MBA教育不同因素满意度分析 |
二 对MBA教育期望值分析 |
三 对MBA教育忠诚度分析 |
第二节 不同的样本特征满意度差异分析 |
一 不同性别间满意度差异分析 |
二 不同工龄满意度差异分析 |
三 不同年级满意度差异分析 |
四 不同授课方式满意度差异分析 |
五 不同岗位满意度差异分析 |
六 不同收入满意度差异分析 |
七 满意度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基于学生满意度调查的MBA教育质量评价分析及建议 |
第一节 基于学生满意度调查的MBA教育质量评价分析 |
一 考生低龄化,生源质量下降 |
二 课程设置特色不突出 |
三 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
四 基本支撑体系不完善 |
五 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缺乏灵活性 |
第二节 ZZ大学MBA教育对策建议 |
一 制定完善的招生方案 |
二 完善特色化课程体系 |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四 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 |
五 搭建学生学习交流平台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导师指导下的MBA研究生理论与实践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MBA培养模式中导师的角色与作用 |
(一) 导师和MBA研究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角色 |
(二) 双导师制度发挥导师作用 |
二、目前MBA培养模式中导师的问题和困难 |
(一) 师生互选过程中的问题 |
(二) 双导师模式下企业导师的困难和问题 |
(三) 校内学术导师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
(四) MBA研究生态度不端对导师工作带来困难和导师的态度问题 |
三、导师指导下的MBA研究生理论与实践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 |
(一) 选导师时加强MBA研究生与导师间的相互了解, 优化导师分配方案 |
(二) 师生资源互享, 增加与企业的交流参观与合作, 补充高质量的企业导师队伍 |
(三) 鼓励MBA导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参加培训, 出国进修 |
(四) 加强对导师队伍和MBA研究生的管理 |
(10)MBA课程优化策略研究 ——以C校MBA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MBA教育简介 |
1.1.2 MBA教育发展历史 |
1.1.3 MBA教育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MBA课程优化历程 |
1.2.2 MBA课程现状 |
1.2.3 高等教育技术现状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4.1 学术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1.5.1 内容框架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1 建构主义 |
2.1.2 人本主义 |
2.1.3 教育生态学 |
2.1.4 课程理论 |
2.1.5 学习分析 |
2.1.6 深度学习 |
2.2 学习模式 |
2.2.1 情境学习 |
2.2.2 案例学习 |
2.2.3 协作学习 |
2.2.4 混合式学习 |
第3章 MBA课程优化框架与数据分析 |
3.1 MBA课程优化框架 |
3.1.1 C校MBA课程体系分析 |
3.1.2 C校MBA课程技术采用现状分析 |
3.1.3 C校MBA课程问题分析 |
3.1.4 MBA课程优化框架总结 |
3.2 C校MBA课程优化数据分析 |
3.2.1 MBA学生样本分析 |
3.2.2 MBA课程品质优化分析 |
3.2.3 MBA课程架构优化分析 |
第4章 MBA课程优化路径设计与实现 |
4.1 MBA课程品质优化路径设计与实现 |
4.1.1 MBA课程品质优化路径设计 |
4.1.2 MBA课程品质优化路径实现 |
4.2 MBA课程架构优化路径设计与实现 |
4.2.1 MBA课程架构优化路径设计 |
4.2.2 MBA课程架构优化路径实现 |
4.3 MBA课程优化路径设计与实现总结 |
第5章 MBA课程优化研究评价 |
5.1 MBA课程优化研究的评价设计 |
5.1.1 MBA课程优化研究的形成性评价设计 |
5.1.2 MBA课程优化研究的总结性评价设计 |
5.2 MBA课程优化研究的评价效果分析 |
5.2.1 MBA课程优化研究的形成性评价效果分析 |
5.2.2 MBA课程优化研究的总结性评价效果分析 |
5.3 MBA课程优化研究评价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 |
6.1.1 研究成果 |
6.1.2 创新之处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MBA学生样本游程检验设置过程 |
附录二 MBA课程评估报告模板 |
附录三 MBA2015课评结果原始数据 |
附录四 MBA2015课评结果的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设置过程 |
附录五 MBA2016课评结果原始数据 |
附录六 MBA2017课评结果原始数据 |
附录七 MBA2016课评结果的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解读 |
附录八 MBA2017课评结果的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结果解读 |
附录九 MBA毕业问卷(课程部分) |
附录十 MBA毕业问卷信度分析设置过程 |
附录十一 MBA毕业问卷的“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设置过程 |
附录十二 MBA课程优化调查问卷(教授版) |
附录十三 MBA课程优化调查问卷(MBA2019版) |
附录十四 MBA课程优化调查问卷(MBA2020版) |
附录十五 MBA课程优化访谈问卷(MBA2019版) |
附录十六 MBA课程优化访谈问卷(MBA2020版) |
附录十七 MBA课程优化访谈问卷(员工版) |
附录十八 MBA学习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附录十九 BB与Canvas系统对比 |
附录二十 Canvas项目可行性报告 |
附录二十一 戈壁模块小组互评结果 |
附录二十二 宁波模块小组互评结果 |
附录二十三 深圳模块小组互评结果 |
附录二十四 南京模块小组互评结果 |
附录二十五 MBA2018届综合战略项目课程成绩 |
附录二十六 MBA2019届综合战略项目课程成绩 |
致谢 |
四、对MBA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MBA教育品牌建设的路径、要素及举措[J]. 于绥生. 高教学刊, 2021(27)
- [2]MBA研究生学术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 冀翔.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MBA教学体系改进研究[D]. 张冀峰.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0)
- [4]M大学MBA项目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陈鸽.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5]MBA学员创业能力素质研究 ——基于江西的调查[D]. 刘小龙. 南昌大学, 2020(01)
- [6]MBA研究生课程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H大学为例[D]. 刘雨珊. 河北大学, 2020(08)
- [7]广东省高校编外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以MBA教育中心为例[D]. 成雪冬.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8]ZZ大学MBA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学生满意度视角[D]. 魏兰兰. 郑州大学, 2019(08)
- [9]导师指导下的MBA研究生理论与实践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刘美清. 学理论, 2019(02)
- [10]MBA课程优化策略研究 ——以C校MBA课程为例[D]. 刘春博.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