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合齿轮泵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少华[1](2021)在《高粘度齿轮泵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输送各种粘稠料液的场合越来越多。齿轮泵因具有结构简单、耐污染、在高粘度下的抽吸性能好等优点而成为输送高粘度液体较理想的设备,其应用范围广泛。但由于高粘度液体的流动性差、运送阻力大,而且经常伴随着高温、磨蚀等问题,寻求改善高粘度齿轮泵工作性能、延长其服役寿命的有效方法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此,本文以某型号高粘度外啮合齿轮泵为例,对高粘度齿轮泵的结构特点、瞬时出口流量、内泄漏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CFD技术对影响高粘度齿轮泵性能的工况条件行了分析,得出了主要参数对高粘度齿轮泵性能影响程度的趋势图,运用Matlab软件优化和理论计算,得到了高粘度齿轮泵的最佳参数。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高粘度齿轮泵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叙述与分析,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2)对高粘度齿轮泵的原理、组成结构进行了介绍,分析了高粘度齿轮泵各零件材料的选择、高粘度介质的输送方式和加热方法。根据介质的粘度,对高粘度齿轮泵的进出口尺寸进行了创新设计,以最小体积为优化目标,应用Matlab软件对高粘度齿轮泵的参数进行了优化。3)对高粘度齿轮泵的瞬时出口流量和流量品质进行了理论计算,发现通过监测瞬时出口流量可以看出泵性能的好坏。为了监测瞬时出口流量,需要用到Fluent软件,先对CFD技术进行了介绍,再以优化后的高粘度齿轮泵参数为基础,用UG软件对简化后的高粘度齿轮泵内部流场进行了建模与计算,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流场云图,通过Fluent中的出口流量监测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瞬时出口流量折线图,通过折线图可以看出流量脉动的大小,为高粘度齿轮泵的性能分析提供了基础。4)基于高粘度齿轮泵容积效率损失和机械效率损失的分析,发现径向间隙和轴向间隙是影响高粘度齿轮泵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泄漏公式和粘度公式得出了最佳轴向间隙和径向间隙,应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了输送不同粘度介质时间隙的合理值。分析各工作参数对高粘度齿轮泵容积效率的影响,并确定了各工作参数的最佳取值范围。
唐鑫[2](2021)在《谐波式齿轮泵的结构与强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谐波齿轮传动原理应用到传统齿轮泵中的谐波式齿轮泵,通过结构对称的吸、排油腔使径向液压力相互抵消的特点,很好的解决了一直困扰传统齿轮泵由于径向液压力不平衡导致的性能问题,还有传动平稳、体积小等优点。然而,谐波式齿轮泵中的核心构件-柔轮,在工作过程中承受周期性的变形与交变应力,容易发生疲劳破坏从而导致整个齿轮泵失效。为了进一步提高谐波式齿轮泵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本文针对柔轮的变形、应力应变特性及疲劳强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谐波式齿轮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确定了传动构件的基本结构参数,运用弹性薄壳理论对柔轮传动构件进行了理论变形推导,得出了柔轮变形后的径向位移和切向位移随最大径向变形量变化的方程,然后根据圆柱壳体的理论力矩公式得出了简化后的柔轮理论应力公式,通过引入应力修正系数对推导出的应力公式进行了修正和疲劳强度计算。2)建立柔轮三维模型,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柔轮分别在仅受装配预应力影响的空载状态和传动过程中受刚轮转矩作用的负载状态下的应力应变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推导出的柔轮理论应力计算公式,研究了柔轮的五个关键结构参数(径向变形量、齿圈壁厚、齿圈宽度、齿数、齿根圆角半径)分别对柔轮应力的影响规律,并通过设计正交试验,将试验结果用极差分析法处理得到了减小柔轮应力的最优结构参数组合及各参数对柔轮应力的影响程度。3)为了验证优化结果,在疲劳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将柔轮有限元结果带入到Ncode Designlife疲劳分析模块中利用应力疲劳分析方法对优化前后的柔轮结构进行疲劳寿命计算。4)运用ANSYS软件对柔轮进行模态分析,得出柔轮各阶模态参数,分析柔轮结构的振动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装配后柔轮与刚轮啮合的动力学模型,对传动过程进行瞬态动力学仿真,获得了柔轮运动过程中的应力分布情况。
尹钰鑫[3](2021)在《面向数字EHA四象限的泵阀复合配流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EHA(Electro-Hydraulic Actuator)作为一种由电机、泵、阀、缸等分立元件高度集成的直驱式液压执行器,同时具备电机控制的高机动性、液压集成系统的高功重比、泵控系统的高效率的优点,符合当前液压领域最新发展趋势。而数字阀能以较简单的结构和较低能耗实现比例流量和压力控制,因此将其引入EHA用于辅助流量控制,构成数字EHA。现有EHA多存在控制精度低、非线性影响较强、多工况适应能力差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数字EHA为研究对象,针对系统关键元件非线性、四象限特性、泵阀复合配流控制策略等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齿轮泵的径向泄漏和轴向泄漏及其影响因素,以实验测试和非线性参数辨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齿轮泵三因素流量模型,同时分析数字阀流量曲线的非线性,进而得到AME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为后续控制策略研究提供仿真平台。(2)基于液压泵和数字阀模型,通过分析四象限工况下数字EHA各个节点流量,得到数字EHA四象限下配流控制方式,并依据系统压力和液压泵最小稳定转速限制对运动过程进行多速度模式划分,为后续配流控制策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3)通过分析四象限下不同速度模式活塞速度与控制信号的关系,分别提出阻抗工况和超越工况泵阀复合配流控制策略,可通过不同速度模式的切换实现泵阀复合的位置闭环控制,并在联合仿真模型上验证其有效性。(4)搭建了数字EHA实验平台,在不同负载下进行一、四象限阶跃位置实验,对本文所提出的四象限泵阀复合配流控制策略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在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不同稳态压力下低速模式的控制有效性,可实现活塞精确位置控制,且保证了液压泵处于良好的工作转速区间。
钱隆[4](2020)在《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流量脉动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齿轮泵具有瞬时流量脉动,流量脉动与系统回路阻抗相结合会引起系统压力脉动甚至系统振动,不仅影响执行元件运行的平稳性及使用性能,而且对构成液压系统的组件有疲劳性破坏作用,同时流量脉动还是产生流体噪声的主要来源。针对齿轮泵流量脉动所带来的问题,本课题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分析了内啮合齿轮泵、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的发展现状及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的发展趋势;探究了液压系统中执行元件、控制元件及辅助元件流量脉动的研究情况及液压泵流量脉动的抑制方法。其次,介绍了液压泵瞬时流量分析方法及流量品质评价标准,基于容积变化法建立了理论瞬时流量随啮合点位置及齿轮转角变化的通用数学模型,利用数形结合法分析了瞬时流量最值及推导了齿轮传动的重合度、理论流量、流量不均匀系数的表达式。再次,以布赫公司生产的某型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为研究对象,基于MATLAB软件分析了重合度对理论瞬时流量的影响,研究了齿轮副结构参数对理论瞬时流量及流量不均匀系数的变化规律。另外,介绍了液压工作介质的主要理化性能并分析了压力及温度对其的影响程度;结合本文研究对象的主要性能参数及限制液压泵工作压力和转速的相关因素,确定了主轴转速及工作压力的范围值。此外,不考虑间隙泄漏的情况下分别计算了不同油液特性及运行参数所对应的瞬时流量曲线,对比分析了最值流量、平均流量及流量脉动率随粘度等级、初始含气量、主轴转速、工作压力的变化规律。最后,分析了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间隙泄漏途径,考虑轴向泄漏间隙及轴向与径向泄漏间隙组合的情况下,分别计算了不同间隙值所对应的瞬时流量曲线;对比分析了最值流量、平均流量及流量脉动率、容积效率随不同间隙值的变化规律。
郑跃鹏[5](2019)在《外啮合齿轮泵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效率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齿轮泵扮演者液压系统动力源的角色,为液压系统或者执行机构提供能量,齿轮泵具有制作简单、自吸性好、适应性强、对工作介质的污染不敏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机械。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同时齿轮泵的研究方向也朝着绿色、高效、智能等领域地发展,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口号,研究齿轮泵效率特性的意义显得就更为重要了。本文基于辽宁省一家企业生产的应用于工程机械的外啮合齿轮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外啮合齿轮泵结构的测量与分析,并结合相应的流体力学理论,分析了外啮合齿轮泵的效率与工作条件的相关性。首先应用相关的科学理论对齿轮泵的效率展开研究,分析齿轮泵自身结构因素引起工作介质泄漏对效率的影响,转速、压力、温度等外在工作条件对效率的影响,然后利用SolidWorks软件和CFD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齿轮泵内部的速度流场,发现齿轮泵部分区域出现流速紊乱,速度最大值出现在齿轮泵啮合区。设置不同的工况条件,监测齿轮泵出口的瞬时流量,分析不同工作条件对齿轮泵瞬时流量输出的影响。最后对质检车间的齿轮泵性能测试系统进行了自动化改进。利用改进后的自动化测试系统对齿轮泵进行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加载试验,绘制了压力、转速、温度与齿轮泵效率关系曲线。本论文有图58幅,表7个,参考文献68篇。
钱一凡[6](2016)在《面向航空电动燃油泵的齿轮泵研究》文中提出在航空宇航推进的领域,多电及全电发动机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航空发动机燃油供应与控制系统的电动化是势在必行的。现代航空发动机控制元件的一体化及动态响应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为实现体积小重量轻对固定指标外啮合齿轮泵进行设计和优化,对新型四行星齿轮泵结构进行探索分析,同时以试验为基础,完成了燃油流量测量系统的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首先为满足航空燃油泵大功率,大流量的要求设计外啮合齿轮泵,并用遗传算法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说明了遗传算法能有效地减小初步设计的齿轮泵体积,达到了较好的设计结果。然后提出了四行星齿轮泵,分析了中心轮齿数的选择对流量品质的影响,并设计四行星泵与传统外啮合齿轮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四行星齿轮泵在参数选择合理的条件下,对减小泵本身的流量脉动,降低齿轮泵的体积和成本,提高其工作性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最后,以某型航空外啮合齿轮泵为工作机,结合高可靠的永磁容错电机,组成电动燃油泵。再根据孔板压差的原理设计并加工安装了孔板,采购了压差传感器,以现有的涡轮流量计为标准,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完成孔板流量测量装置的静态标定。然后根据实验室现有的供油油源、增压泵、油路管道及相应的流量、压力传感器等装置组成了电动燃油泵流量测量装置。接着进行动态流量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好的动态响应精度。
朱立博,栾振辉,杨雪婷[7](2015)在《基于MATLAB的平衡式复合齿轮泵的多目标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平衡式复合齿轮泵体积最小、流量脉动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数学模型。运用MATLAB优化工具箱对相关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采用优化工具箱中的fgoalattain函数编写程序,并进行计算机求解,使其在满足约束条件下复合齿轮泵的体积和流量脉动最小。
谭鹏刚[8](2013)在《四圆弧齿廓齿轮泵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齿轮泵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自吸性能好、对油液污染不敏感、工作可靠、寿命长、成本低和维修方便等众多优点,故在各种液压机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渐开线齿轮泵、内啮合摆线泵等常见齿轮泵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常见齿轮泵的工作机理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其优缺点,并对常见齿轮泵的困油现象、径向不平衡力、间隙泄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齿轮作为齿轮泵的核心,通过对圆弧齿轮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四圆弧齿廓齿轮泵的设计思想,并以泵的最小体积为目标函数,泵的排量,极限速度,齿轮啮合径向间隙等为约束条件,模数、齿数、齿宽为设计变量建立了四圆弧齿廓齿轮泵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对其基本参数进行优化设计,解决该类泵的基本参数选择问题;将这些参数与渐开线齿轮泵、普通摆线泵的参数进行比较。对四圆弧齿廓齿轮泵排量、理论流量、瞬时流量、平均流量、流量脉动、压力脉动等特性进行求解分析,并与常见的渐开线齿轮泵的相关参数进行对比,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最后通过SolidWorks对四圆弧齿轮泵零件进行设计,并建立四圆弧齿轮泵三维模型。本文对四圆弧齿廓齿轮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解决该类泵的基本参数选择问题,并建立三维模型,将对圆弧齿廓齿轮泵以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卢淑群[9](2012)在《多齿轮变量齿轮泵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齿轮泵作为齿轮在工业应用中的典型代表液压元件,其具有结构简单且紧凑,体积小、质量轻,污染敏感性小,方便维修,价格低廉等特点,决定了其在液压传动系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普通齿轮泵存在径向力不平衡、流量的脉动大等各种缺陷,其中不能变排量又大大的限制了使用范围。本课题综合普通齿轮泵的结构特点,设计出一种变排量的多齿轮外啮合齿轮泵,降低了种种缺陷的危害。本文首先通过普通外啮合齿轮泵与多齿轮变量齿轮泵工作原理和流量特性的分析对比,并以齿轮泵体积最小和流量脉动系数最小为双目标,寻求建立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结构的优化数学模型,利用优化设计软件分析得出最优解。接着针对齿轮泵存在的径向液压力、困油等现象分析计算,可知该变量泵主动轮的径向液压力基本完全平衡;相同排量下,该泵齿顶圆直径比普通齿轮泵大约减少1/3,从动轮径向力也减小1/3,泵体体积减小,受力情况有效改善,不但延长齿轮的工作寿命,而且为解决齿轮泵高压化提供有力措施。同时对主要零件、变量机构进行选材设计,分析可知轴向变量机构的最小啮合宽度bmin≥B/3,则最大排量大约是最小排量的三倍。而后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中心轮、从动轮进行静态分析,得出给定载荷下的应力、位移与安全系数等分布云图,观察分析结果,预测评估其是否满足工作要求,提高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其次分别分析了普通外啮合齿轮泵与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几何流量、瞬时流量及瞬时流量特性,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多齿轮泵的瞬时流量变大,而且降低了流量脉动,流量品质获得很大改善。经过仿真验证结论的真实性。为进一步探讨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齿轮传动,运用虚拟样机仿真技术进行运动学仿真和齿轮碰撞接触力的动力学仿真。利用三维软件初步建立结构简化模型,仿真分析得出角速度与接触力的结果图解,并观察记录。同时对普通外啮合齿轮泵进行虚拟运动仿真,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变量泵的角速度脉动降低,接触力波动变小,峰值下降,流量脉动也降低,明显减小了冲击、振动等对液压系统的损毁,验证了此结构的可行性,而且缩短了产品结构设计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准确捕捉变量泵的内部流场泄漏的变化情况,针对此齿轮泵的三维简化模型进行流场仿真,做有限元分析和计算。重点对主要泄漏即端面间隙和径向间隙的泄漏仿真,仿真分析出当压差Δp=2Mpa时,不同端面间隙、径向间隙与泄漏流量的关系,为深入研究齿轮泵的内部流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80]表[13]参[76]
马晓三[10](2011)在《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液压传动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新型齿轮泵的研制和开发对于液压泵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作为齿轮泵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与普通齿轮泵相比,具有流量脉动小,齿轮径向受力不平衡程度小的优点,与其它齿轮泵新结构相比,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工艺性好的优点。因此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具有较为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以普通齿轮泵瞬时流量计算公式和啮合点位移变化规律为基础,对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瞬时流量进行了研究,推导出了瞬时流量计算公式。然后分主动齿轮齿数是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两种情况,对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的瞬时流量特性进行了研究,用MATLAB生成了两种情况下的瞬时流量脉动曲线。指出当主动齿轮不是3的倍数时,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具有较好的瞬时流量特性。对齿轮齿顶圆受力进行分析,得出作用在主动齿轮上的径向力合力为零,三级并联复合齿轮泵具有较好的径向力特性。以泵体体积最小为目标函数,对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的齿轮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建立优化设计目标函数过程中,以四个齿轮齿顶圆装配孔体积代替泵体体积,和其它泵体体积的表达方式相比,这种表达方式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泵体体积。通过一种新的三维逐值搜索方法用MATLAB对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出了优化结果。该目标函数和新的三维逐值搜索方法的提出,为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的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为普通齿轮泵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以优化设计求解结果为基础,对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进行了实体建模,并用Fluent软件的动网格技术对其二维简化模型进行了内部流场仿真,为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三维模型的内部流场分析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基于动网格技术的齿轮泵内部流场模拟创造了条件。
二、复合齿轮泵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齿轮泵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粘度齿轮泵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粘度齿轮泵的结构分析和参数优化 |
2.1 高粘度齿轮泵的组成及工作方式 |
2.2 高粘度齿轮泵材料的选择 |
2.3 高粘度介质和加热方式的选择 |
2.3.1 高粘度介质的选择 |
2.3.2 加热方式的选择 |
2.4 高粘度齿轮泵进出口设计 |
2.4.1 高粘性流体在管道内的速度分布 |
2.4.2 管道内高粘性流体的力平衡 |
2.4.3 管道内高粘度流体是层流时的速度分布 |
2.4.4 高粘度齿轮泵进油口尺寸计算 |
2.5 高粘度齿轮泵的参数优化结果 |
2.5.1 优化设计的原理 |
2.5.2 高粘度齿轮泵优化设计模型 |
2.5.3 高粘度齿轮泵参数优化设计的实现 |
2.6 本章小结 |
3 高粘度齿轮泵瞬时出口流量对工作性能的影响分析 |
3.1 高粘度齿轮泵瞬时出口流量计算和仿真 |
3.1.1 高粘度齿轮泵的瞬时出口流量分析 |
3.1.2 高粘度瞬时出口流量的理论计算 |
3.1.3 高粘度齿轮泵流量品质分析 |
3.2 高粘度齿轮泵的流场仿真研究 |
3.2.1 CFD技术的介绍 |
3.2.2 基本方程的选择 |
3.2.3 粘性流体介质的运动方程 |
3.3 高粘度齿轮泵仿真模型的建立和网格的划分 |
3.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3.2 网格的划分 |
3.3.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确定 |
3.4 高粘度齿轮泵内部流场仿真模拟的结果与分析 |
3.4.1 高粘度齿轮泵速度云图分析 |
3.4.2 高粘度齿轮泵压力云图分析 |
3.5 不同因素对瞬时出口流量的影响及内部流场分析 |
3.5.1 粘度对瞬时出口流量的影响及fluent分析 |
3.5.2 压力差对瞬时出口流量的影响及Fluent分析 |
3.5.3 转速对瞬时出口流量的影响及fluent分析 |
3.5.4 吸出油口尺寸对瞬时出口流量的影响及Fluent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高粘度齿轮泵的性能分析 |
4.1 高粘度齿轮泵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 |
4.2 高粘度齿轮泵内泄漏分析 |
4.2.1 轴向间隙的泄漏分析 |
4.2.2 高粘度齿轮泵径向间隙的泄漏分析 |
4.3 各工况参数对容积效率的影响 |
4.3.1 粘度对高粘度齿轮泵容积效率的影响 |
4.3.2 转速对高粘度齿轮泵容积效率的影响 |
4.3.3 压力差对高粘度齿轮泵容积效率的影响 |
4.3.4 径向间隙对高粘度齿轮泵容积效率的影响 |
4.3.5 轴向间隙对高粘度齿轮泵容积效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谐波式齿轮泵的结构与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齿轮泵的研究现状 |
1.2.2 谐波齿轮传动原理 |
1.2.3 谐波齿轮传动研究现状 |
1.2.4 谐波式齿轮泵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谐波式齿轮泵的基本理论 |
2.1 谐波式齿轮泵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
2.2 径向液压力分析 |
2.3 结构设计 |
2.3.1 柔轮结构设计 |
2.3.2 刚轮结构设计 |
2.4 柔轮变形分析和应力计算 |
2.4.1 柔轮变形分析 |
2.4.2 柔轮应力分析 |
2.4.3 柔轮的疲劳强度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柔轮结构参数对应力的影响 |
3.1 有限元方法简述 |
3.1.1 有限元的基本思想 |
3.1.2 有限元软件分析的基本过程 |
3.2 柔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
3.2.1 三维模型的建立与导入 |
3.2.2 柔轮材料属性的定义及网格划分 |
3.2.3 施加载荷和边界条件的定义 |
3.2.4 柔轮仿真结果分析 |
3.3 单因素结构参数对柔轮应力的影响 |
3.3.1 径向变形量对应力的影响规律 |
3.3.2 壁厚对应力的影响规律 |
3.3.3 齿宽对应力的影响规律 |
3.3.4 齿数对柔轮应力的影响 |
3.3.5 齿根圆角半径对柔轮应力的影响 |
3.4 基于正交试验的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
3.4.1 正交试验设计的原理 |
3.4.2 正交试验设计的步骤 |
3.4.3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3.4.4 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柔轮的疲劳寿命分析 |
4.1 疲劳的基本概念 |
4.2 疲劳分析方法 |
4.2.1 应力疲劳分析 |
4.2.2 应变疲劳分析 |
4.3 材料的S-N曲线 |
4.3.1 基本S-N曲线 |
4.3.2 S-N曲线的近似估计 |
4.3.3 修正S-N曲线 |
4.4 疲劳损伤的计算方法 |
4.5 应力疲劳计算方法 |
4.6 应力组合方法 |
4.7 平均应力修正方法 |
4.8 多轴评估方法 |
4.9 疲劳寿命仿真结果分析 |
4.10 本章小结 |
5 谐波式齿轮泵瞬态动力学分析 |
5.1 柔轮模态分析 |
5.1.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5.1.2 模态分析设置和结果分析 |
5.2 瞬态动力学分析 |
5.2.1 完全法求解理论 |
5.2.2 模态叠加法求解理论 |
5.2.3 瞬态分析过程及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面向数字EHA四象限的泵阀复合配流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EHA构型研究现状 |
1.2.2 EHA系统非线性因素及其补偿研究现状 |
1.2.3 EHA系统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数字EHA建模研究 |
2.1 引言 |
2.2 数字EHA简介 |
2.3 液压泵流量模型分析 |
2.4 液压泵测试分析与模型搭建 |
2.4.1 液压泵三因素流量测试与分析 |
2.4.2 三因素液压泵流量模型的确定 |
2.5. 数字阀建模与分析 |
2.6 数字EHA联合仿真模型搭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EHA四象限控制策略及仿真研究 |
3.1 引言 |
3.2 四象限流量分析 |
3.3 数字EHA四象限泵阀复合配流控制策略 |
3.3.1 阻抗工况泵阀复合配流控制策略 |
3.3.2 超越工况泵阀复合配流控制策略 |
3.4 四象限位置控制仿真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EHA四象限控制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数字EHA实验平台 |
4.2.1 实验平台硬件简介 |
4.2.2 实验平台测控系统简介 |
4.3 第一象限位置控制特性实验研究 |
4.4 第四象限位置控制特性实验研究 |
4.4.1 高压工况位置控制实验研究 |
4.4.2 低压工况位置控制实验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第一、四象限位置控制特性实验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流量脉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齿轮泵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概况 |
1.3 流量脉动的研究现状 |
1.3.1 液压系统流量脉动的研究 |
1.3.2 液压泵流量脉动抑制研究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课题的创新型 |
第二章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瞬时流量脉动分析 |
2.1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的结构组成 |
2.1.2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的工作原理 |
2.1.3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的几何参数 |
2.2 容积式泵瞬时流量分析方法及流量品质评价标准 |
2.2.1 容积式泵瞬时流量分析方法 |
2.2.2 液压泵瞬时流量品质评价标准 |
2.3 齿轮副结构参数对内啮合齿轮泵瞬时流量的影响 |
2.3.1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齿廓曲线方程分析 |
2.3.2 内啮合齿轮泵理论瞬时流量的分析 |
2.3.3 内啮合齿轮泵理论瞬时流量随啮合点位置变化的关系式的确定 |
2.3.4 内啮合齿轮泵理论瞬时流量随外齿轮转角变化的关系式的确定 |
2.3.5 内啮合齿轮泵理论流量脉动特性的分析 |
2.4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理论瞬时流量曲线 |
2.4.1 MATLAB软件介绍 |
2.4.2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理论瞬时流量仿真 |
2.4.3 内啮合齿轮泵理论流量的确定 |
2.4.4 齿轮副参数对理论瞬时流量及流量不均匀系数的影响 |
2.5 内啮合齿轮泵流量脉动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2.5.1 油液特性对内啮合齿轮泵流量脉动特性影响 |
2.5.2 主轴转速及负载压力对内啮合齿轮泵流量脉动特性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液特性对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流量脉动的影响 |
3.1 液压工作介质的主要理化性能 |
3.2 PUMPLINX软件简介 |
3.3 油液粘度对齿轮泵内部流动状态的影响 |
3.3.1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仿真模型的建立 |
3.3.2 不同粘度等级下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的数值模拟计算 |
3.4 油液初始含气量对齿轮泵流动特性的仿真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轴转速及工作压力对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流量脉动的影响 |
4.1 限制液压泵工作压力和转速的主要因素 |
4.2 主轴转速对齿轮泵出口流量的影响 |
4.3 负载压力对齿轮泵流动特性的仿真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间隙泄漏分析及瞬态模拟仿真 |
5.1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间隙泄漏分析 |
5.2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不同轴向泄漏间隙下的数值模拟计算 |
5.3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不同泄漏间隙组合下的数值模拟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5)外啮合齿轮泵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效率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液压泵的研究背景 |
1.2 液压泵的分类及其特点 |
1.3 齿轮泵的研究现状 |
1.4 外啮合齿轮泵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1.5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齿轮泵效率的理论研究 |
2.1 齿轮泵效率分析 |
2.2 影响齿轮泵容积效率因素的研究 |
2.3 影响齿轮泵机械效率因素的研究 |
2.4 工况条件对齿轮泵效率影响的研究 |
2.5 提高齿轮泵效率的措施 |
2.6 齿轮泵瞬理论流量的计算 |
2.7 章节小结 |
3 齿轮泵仿真模型建立 |
3.1 CFD技术研究 |
3.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3.3 压力-速度耦合算法 |
3.4 齿轮泵的模型建立及模型优化 |
3.5 齿轮泵模型仿真 |
3.6 齿轮泵仿真分析 |
3.7 章节小结 |
4 齿轮泵性能测试系统 |
4.1 齿轮泵性能测试系统及其液压系统 |
4.2 齿轮泵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 |
4.3 齿轮泵性能测试系统的功能 |
4.4 章节小结 |
5 齿轮泵效率特性试验研究 |
5.1 试验条件设置 |
5.2 效率特性测试方法 |
5.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5 章节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面向航空电动燃油泵的齿轮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靠的电机技术 |
1.2.2 燃油泵技术 |
1.2.3 电机控制系统的余度容错技术 |
1.2.4 满足全流量范围内的流量精确测量及控制技术 |
1.2.5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结构设计技术 |
1.2.6 电动燃油泵冷却技术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齿轮泵的特性分析 |
2.1 齿轮泵介绍 |
2.1.1 外啮合型齿轮泵 |
2.1.2 双从动轮齿轮泵 |
2.1.3 三行星齿轮泵 |
2.1.4 无啮合力齿轮泵 |
2.2 齿轮泵的压力特性 |
2.3 齿轮泵的流量特性 |
2.4 齿轮泵的流量脉动特性 |
2.4.1 流量脉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2.4.2 齿数和压力角对流量脉动的影响 |
2.4.3 模数对流量脉动的影响 |
2.4.4 变位系数和齿顶高系数对流量脉动的影响 |
2.4.5 重叠系数对流量脉动的影响 |
2.5 齿轮泵的效率特性 |
2.6 电动燃油泵介绍 |
2.7 永磁电机介绍 |
2.7.1 永磁电机特点 |
2.7.2 双余度电机驱动系统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齿轮泵结构参数的设计优化 |
3.1 齿轮泵的设计 |
3.1.2 齿轮泵参数的确定 |
3.2 齿轮泵参数的优化 |
3.2.1 齿轮泵的结构优化模型 |
3.2.2 确定模型的各约束条件 |
3.2.3 遗传算法优化齿轮泵参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行星齿轮泵特性分析与设计 |
4.1 多从动轮齿轮泵 |
4.2 四行星齿轮泵 |
4.2.1 四行星齿轮泵参数的设计 |
4.2.2 流量特性的分析与对比 |
4.2.3 结论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电动燃油泵的试验系统 |
5.1 试验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原理 |
5.2 流量测量系统的设计 |
5.2.1 节流装置的选择 |
5.2.2 孔板的设计 |
5.2.3 数据采集 |
5.3 试验的要求 |
5.4 流量测量装置的静态标定 |
5.4.1 理论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比 |
5.4.2 数据的拟合 |
5.4.3 完成Labview程序的编译 |
5.5 流量的动态测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MATLAB的平衡式复合齿轮泵的多目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参数优化设计 |
1.1优化变量的建立 |
1.2确定目标函数 |
1.3约束条件 |
(1) 避免根切约束条件 |
(2) 邻接约束条件[3] |
( 3 ) 排量与排量误差约束条件[3] |
(4) 齿根弯曲疲劳强度约束条件 |
1.4平衡式复合齿轮泵优化的数学模型 |
2运用MATLAB优化工具箱进行多目标优化 |
2.1选取优化函数 |
2.2编写程序并求解 |
2.3运行结果 |
3结论 |
(8)四圆弧齿廓齿轮泵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前言 |
1.2 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
1.3 齿轮泵发展简史 |
1.4 齿轮泵的使用与发展概况 |
1.5 国外齿轮泵研究与应用概况 |
1.6 国内齿轮泵的研究与应用 |
1.7 国内外圆弧齿轮泵研究的研究进展和方向 |
第二章 齿轮泵的工作原理 |
2.1 齿轮泵的工作机理 |
2.3 齿轮泵的基本性能参数 |
2.4 普通齿轮泵问题的探讨 |
第三章 四圆弧齿轮泵齿轮优化设计 |
3.1 双圆弧齿廓齿轮泵简介 |
3.2 四圆弧齿廓齿轮泵齿轮齿廓设计 |
3.3 四圆弧齿轮泵优化设计 |
第四章 四圆弧齿廓齿轮泵特性分析 |
4.1 普通齿轮泵排量的计算 |
4.2 四圆弧齿廓齿轮泵流量特征的分析 |
4.3 四圆弧齿廓齿轮泵压力脉动的分析 |
第五章 四圆弧齿廓齿轮泵的设计与建模 |
5.1 四圆弧齿廓齿轮泵结构相关计算 |
5.2 结构设计 |
5.3 四圆弧齿轮齿廓泵的关键零件及建模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个人概况 |
论文发表 |
(9)多齿轮变量齿轮泵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齿轮泵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结构设计方案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
2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结构优化设计 |
2.1 简介优化工具箱 |
2.2 多目标函数的最优化 |
2.3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优化设计 |
2.3.1 建立优化数学模型与目标函数 |
2.3.2 确定约束条件 |
2.3.3 编程求最优解 |
2.3.4 小结 |
2.4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结构设计 |
2.4.1 齿轮泵关键结构形式的确定 |
2.4.2 关键零件的结构设计 |
2.4.3 小结 |
2.5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静态分析 |
2.5.1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有限元分析 |
2.5.2 从动轮的模态分析 |
2.5.3 小结 |
2.6 变量机构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流量特性分析 |
3.1 普通外啮合齿轮泵流量特性的研究 |
3.1.1 普通外啮合齿轮泵的几何排量 |
3.1.2 普通外啮合齿轮泵的瞬时流量 |
3.1.3 瞬时流量的品质分析 |
3.1.4 瞬时流量特性的仿真研究 |
3.2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流量特性研究 |
3.2.1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几何排量 |
3.2.2 瞬时流量特性的仿真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运动仿真 |
4.1 简介运动仿真软件 |
4.2 普通外啮合齿轮泵的三维建模 |
4.3 普通外啮合齿轮泵的运动学仿真 |
4.3.1 运动学仿真插件简介 |
4.3.2 普通外啮合齿轮泵的运动学仿真 |
4.3.3 普通外啮合齿轮泵的运动学仿真方法二 |
4.3.4 小结 |
4.4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运动学仿真 |
4.5 普通外啮合齿轮泵的动力学仿真 |
4.5.1 基于Hertz静力弹性接触理论轮齿接触力的理论分析 |
4.5.2 普通外啮合齿轮泵接触力的动力学仿真 |
4.6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动力学仿真 |
4.7 本章小结 |
5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流场仿真 |
5.1 简介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 |
5.2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的端面泄漏仿真 |
5.2.1 齿轮端面泄漏分析 |
5.2.2 平行圆盘间隙流动理论 |
5.2.3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端面泄漏的理论分析 |
5.2.4 齿轮端面泄漏的流场仿真 |
5.3 齿轮径向泄漏分析 |
5.3.1 平行平板间隙理论 |
5.3.2 多齿轮变量齿轮泵径向泄漏理论分析 |
5.4 齿轮径向泄漏的流场仿真 |
5.5 齿面啮合处间隙泄漏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齿轮泵概述 |
1.1.1 齿轮泵研究现状 |
1.1.2 普通外啮合齿轮泵工作原理 |
1.1.3 普通外啮合齿轮泵瞬态流量特性分析 |
1.1.4 普通外啮合齿轮泵径向力分析 |
1.2 几种新型齿轮泵应用前景比较 |
1.2.1 无啮合力齿轮泵 |
1.2.2 平衡式三惰轮定轴轮系复合齿轮泵 |
1.2.3 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 |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情况 |
1.4.1 齿轮泵的发展趋势 |
1.4.2 机械优化设计的发展 |
1.4.3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的发展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工作理论研究 |
2.1 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工作原理 |
2.1.1 结构原理 |
2.1.2 排量和流量 |
2.2 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流量特性分析 |
2.2.1 有关定义、约定和说明 |
2.2.2 啮合点位移研究 |
2.2.3 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瞬时流量方程 |
2.2.4 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实例瞬时流量曲线 |
2.3 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径向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的优化设计 |
3.1 建立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3.1.1 选取设计变量 |
3.1.2 确定目标函数 |
3.1.3 制定约束条件 |
3.2 求解数学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优化后的实体建模 |
4.1 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内部结构分析 |
4.2 渐开线齿轮的实体建模 |
4.3 其它零件和产品总成的实体建模 |
4.3.1 中间壳体的实体建模 |
4.3.2 端面配油盘的实体建模 |
4.3.3 产品总成的实体建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内部流场的仿真研究 |
5.1 Fluent软件概述 |
5.2 几何模型的简化和生成 |
5.3 网格的划分 |
5.4 求解模型的建立 |
5.4.1 Fluent求解器的选择 |
5.4.2 Fluent求解方法的选择 |
5.4.3 求解方程的选择 |
5.5 网格运动的设置 |
5.6 边界条件的设置 |
5.7 求解结果与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复合齿轮泵优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粘度齿轮泵结构与性能研究[D]. 吴少华. 常州大学, 2021(01)
- [2]谐波式齿轮泵的结构与强度研究[D]. 唐鑫. 常州大学, 2021(01)
- [3]面向数字EHA四象限的泵阀复合配流控制策略研究[D]. 尹钰鑫. 燕山大学, 2021(01)
- [4]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流量脉动特性研究[D]. 钱隆.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5]外啮合齿轮泵不同加载条件下的效率特性研究[D]. 郑跃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6]面向航空电动燃油泵的齿轮泵研究[D]. 钱一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7]基于MATLAB的平衡式复合齿轮泵的多目标优化[J]. 朱立博,栾振辉,杨雪婷. 机床与液压, 2015(08)
- [8]四圆弧齿廓齿轮泵的设计[D]. 谭鹏刚. 宁夏大学, 2013(05)
- [9]多齿轮变量齿轮泵机理研究[D]. 卢淑群. 安徽理工大学, 2012(01)
- [10]三极并联复合齿轮泵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D]. 马晓三. 河北工程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