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两网”改造工程中外包施工单位和临时工的安全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胡涛[1](2021)在《A旧城社区改造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博文[2](2017)在《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网是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家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配电网是电网的末端,与用户直接相连,起到分配电能的作用。用电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为了提高供电可靠性,国家电网公司加大配电网建设改造投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设改造项目越来越多,项目实施难度逐渐增大,这就导致电力工程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因此,在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中,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项目安全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阐述了项目安全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结合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的特点,提出了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安全管理。然后分别从人员风险、电网风险、设备风险、管理风险和环境风险对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的安全管理风险进行了详尽分析;根据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先后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头脑风暴法,构建了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对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简介,结合项目特点,选择了模糊综合层次评价模型,对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安全管理进行评价。最终通过实例证明,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并按照评价结果提出了典型的改进措施。
胡洪斌[3](2011)在《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产业进入规制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广谱现象。无论是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相对不甚发达和完善的转型经济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对产业的进入或退出实施规制。在不断放松自然垄断产业进入规制的同时,产业进入条件规制则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其规制的标准和内容都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与此相反,现有的大多数关于产业进入规制的理论研究则散见于法学、产业经济学、法和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的文献中,对其全面和系统的经济学专项研究并不多见。这与现实中产业进入规制的广谱实践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其转型过程俨然就是一个产业进入规制的放松过程。他通过非公有制企业的不断进入和扩张,实现了资源从传统的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的新兴部门的再配置。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实践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产业进入规制”为特殊性前提,开始市场经济意义的产业进入规制;是一边完善市场机制、“制造”独立市场主体、塑造市场结构、建立竞争环境,一边进行产业进入规制改革的实践。这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产业进入规制源起和发展环境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他们在政治上存在一个相对有效的制衡机制,在经济上市场体系比较发达,规制对象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由此,在没有充分把握中国“特殊性”前提和整体发展的全貌,直接对某一产业的进入规制进行分析,往往会导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认识差异,即使是做出了一般性的效率评价,也往往会由于模型变量的权重变动、数据获取的完整程度,或数据样本的时间跨度等因素,难以达成一个普遍的共识。本文对国内外产业进入规制相关的经济学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通过引入“ER-SCP”和“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对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特殊性和相应的规制环境,梳理和探究了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整个动态演化过程,以此指出了中国产业进入规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产业进入规制的思路和政策措施。这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认识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具有现实和借鉴意义。
赵春雨[4](2011)在《TL集团公司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问题,而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稳定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电力供应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电力建设投资规模持续增长,由此引发电力工程项目也持续增加。随着电力改革的推进,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电力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本控制效应越来越明显,已经迈进了向成本要效益的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抓好成本控制,企业才能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首先通过研究大量的相关文献对项目管理的一些理论及方法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我国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及施工流程,对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内容、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TL集团公司目前的电力工程管理的现状,对该公司的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进行梳理,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指出目前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再从成本控制制度、措施、工作细节等多角度出发,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改进建议,例如进行目标管理、引入PDCA循环、细化操作流程、完善信息系统等等。并将这些改进措施结合具体的工程案例进行剖析和论证,希望能够藉此加强企业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
卫炜[5](2010)在《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今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政府提出了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其中大部分运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等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本论文结合此背景以及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固有的特点指出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即建设单位专业性的不足以及项目超投资情况严重,因此,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就具有了重要意义。在工程项目前期阶段的评估评审工作,可以对项目在各专业上进行技术的审核,有效降低项目技术风险并在源头上控制项目投资额,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如何客观实际的在注重技术性和经济性原则下对工程项目进行评审的流程和方法。而在工程项目进行中,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成本控制以及内外部成本管理可以将建设中的各项成本都合理降下来。本文也用具体实例介绍了成本控制方法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
盛淑凯[6](2009)在《创新型建筑业及其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业是一个在大自然中建造不动产的行业,它营造了人们赖以生存、工作和学习的物质条件与文明,吸纳了总人口3%的从业人员,供养了10%的国民。中国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值比重和增加值增长率却低于国际同行业正常水平,主要原因是其传统的经营方式、工程服务能力单一和技术进步缓慢,对市场环境和改革开放以来建设需求变化所蕴含的、新的经济增长机遇反应迟缓、应对乏力。鉴于此,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并重的方法,研究了创新型建筑业及其发展战略,为中国建筑业的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其主要内容有:1、创新型建筑业及其经济增长原理。中国建筑业经济增长面临低收益、低效率和低附加值三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建筑经济活动的特点及分工过程、建筑产品价值链与传统建筑企业的市场定位以及后向关联性建筑产业对市场的被动依赖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这三大问题的成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构建创新型建筑业的建议。创新型建筑业是基于创新(产业内因)的经济增长方式,它具备三项基本功能:①通过市场开发主动地创造建筑需求,不断地开拓工程服务的新领域、新空间,充分发挥现有技术、资源的使用价值;②通过技术开发,不断地为工程服务提供新技术,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社会满意度;③进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不断地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引进新构思、新过程、新方法、新产品、新服务。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这三项基本功能与建筑业经济增长的关系。2、创新型建筑业的判定理论与方法。本文认为TFP是指产出的价值与全部投入的价值之比,在此定义下融合生产函数法建立了新的TFP增长率的测度模型(放宽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进而采用非平衡Panel Data的方法测算了OECD六成员国建筑业的TFP增长率及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分析了它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使用DEA模型测算了这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的相对效率;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与建筑业技术创新的特点,本文认为创新型建筑业评价指标为TFP增长率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技术创新相对效率的乘积,且该指标大于0.5为创新型建筑业,该指标小于或等于0.5为非创新型建筑业。随后,本文据此规则对OECD六成员国建筑业进行了判定,结果发现:加拿大、芬兰、意大利三国的建筑业为创新型建筑业,比利时、丹麦、法国的建筑业为非创新型建筑业。此外,根据上述国家建筑业的数据与判断结果,本文还建立了支持向量机模型(网格搜索法优化参数),对中国建筑业进行了简化判断,其结果为非创新型建筑业,中国建筑业亟待建设创新型建筑业。3、建设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研究。本文使用扣除法测算了中国建筑业1993-2007年间管理创新在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9.961%,技术创新在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13.343%,广义技术进步在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23.305%,资本和劳动力的生产弹性系数之和为0.978,轻度规模效益递减;基于此提出了中国建设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方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管理创新为先导,通过管理创新引导有序高效的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建设创新型建筑业短期内应着力进行生产力组织形式变革,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及对建筑市场进行合理的开放与保护;在中长期,应着眼于技术创新,但继上述管理创新这些基础性工作之后,应着力建立并完善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与动力机制及风险投资机制,以激励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健康有序的进行。随后从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论述了相关战略措施。进而通过调查问卷实证研究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结果发现建筑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建筑企业经营战略及市场竞争环境不利于新技术的产生、应用及推广;根据上述研究,在对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的动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和运作方式(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式及其相关政策建议;此外,本文在建立建筑企业多R&D项目投资风险测量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系统独立性原理和休哈特控制图确立了预警控制界限,事前判断建筑企业多R&D项目投资风险值是否受控,同时采用时间序列回归方法判断建筑企业R&D投资决策者的心理趋势是否有变动,并以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基于创新和更加注重产业内因的经济增长方式及相关视角,可望为中国建筑业科学发展以及把握机会和应对挑战提供新的工具与方法,同时也为建筑经济与管理学学科增添一些融合理论与知识,有利于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和研究领域的拓展。
宋杰[7](2008)在《由一起事故谈加强外包施工单位及临时工的安全管理》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10月27日,某220千伏变电站发生一起由于外包作业人员不规范作业,误入有电间隔,引起110千伏副母线放电的电气故障,并由于站内直流系统装置不正确动作,导致220千伏四回电源线路保护动作跳闸,变电站全站停电。
徐勇[8](2005)在《我国公共工程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公共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特殊,作用独特。我国对公共工程的需求还很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继续加大对公共工程的投入。但我国在公共工程管理和成本控制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企不分,民营资本进入不够,竞争不足,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到位,公共工程收费与公共工程成本联系不紧,公共工程绩效评估不够科学严谨,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方法不完善等。 本文对中外公共工程管理体制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其成本控制策略,认为我国公共工程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要在分权制衡原理的指导下,改部门分散管理为集中统一管理,加强监督和制衡;其次,要进行公共工程管理部门内部改革,政企分开,并且引入民营资本,公开招投标,增强竞争压力;第三,改变筹资方式,分级负责,各负其责,增强资金使用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第四,公共工程收费与公共工程成本要联系紧密,突出公共工程的公共性,体现工程成本在公共工程收费决策中的决定性作用,杜绝公共工程收费的长期化和固定化,检讨公共工程资金的使用效果;第五,公共工程绩效评估要科学严谨,公共工程绩效评估严重影响着公共工程的决策取向。 公共工程的管理体制决定着整体公共工程资金的使用效果,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水平则决定着单个工程的资金运用效果。在工程准备阶段重点在于编制工程的成本总预算和作业基础预算,确定成本控制目标;施工阶段主要是按成本目标在作业中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工程完工后要及时进行评价,对控制效果进行检讨,以利进行修正。大力推广运用即时制等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论文还对我国公共工程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与成因进行了分析,从宏观、微观的因素,主观、客观的因素,内部、外部的因素,体制、意识等方面提出了问题的解决办法。
王金槐[9](2000)在《加强“两网”改造工程中外包施工单位和临时工的安全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锡祚[10](2000)在《谈当前电力企业的安全工作》文中研究表明
二、加强“两网”改造工程中外包施工单位和临时工的安全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两网”改造工程中外包施工单位和临时工的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安全管理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章 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安全管理理论概述 |
2.1 项目安全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1 安全的概念 |
2.1.2 项目安全管理的概念 |
2.2 项目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 |
2.2.1 项目安全管理的原理与原则 |
2.2.2 项目安全管理的目标 |
2.2.3 项目安全管理的模式——PDCA循环 |
2.2.4 项目安全管理的方法——危险源辨识与安全性评价 |
2.3 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安全管理 |
2.3.1 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的特点 |
2.3.2 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安全管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安全风险识别 |
3.1 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安全风险来源 |
3.1.1 环境风险 |
3.1.2 人员风险 |
3.1.3 电网风险 |
3.1.4 管理风险 |
3.1.5 设备风险 |
3.2 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
3.2.1 德尔菲法 |
3.2.2 头脑风暴法 |
3.2.3 故障树分析法 |
3.2.4 流程图分析法 |
3.2.5 安全表检查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安全管理评价体系 |
4.1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安全管理评价方法的选择 |
4.3.1 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
4.3.2 风险评价方法的确定 |
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安全管理评价实例 |
5.1 项目简介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建设必要性 |
5.1.3 实施效果 |
5.1.4 建设方案 |
5.2 配电建设改造项目安全管理内容 |
5.2.1 项目安全管理目标 |
5.2.2 项目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
5.2.3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
5.2.4 施工环境安全管理 |
5.3 配电建设改造项目安全风险识别 |
5.4 配电建设改造项目安全管理综合评价 |
5.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4.2 判断集的确定 |
5.4.3 模糊综合评价 |
5.4.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5 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风险管控体系构建 |
5.5.1 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安全风险定级标准 |
5.5.2 安全风险管控方案和措施审核 |
5.5.3 安全风险现场控制 |
5.5.4 安全风险管理评价与考核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及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管制与规制 |
1.2.2 产业进入与产业进入行为 |
1.2.3 产业进入规制、进入数量规制与进入条件规制 |
1.3 国内外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研究综述 |
1.3.1 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属性和逻辑 |
1.3.2 自然垄断产业进入规制的理论研究 |
1.3.3 产业进入规制需求的理论延伸 |
1.3.4 对"过度进入"规制的再认识 |
1.3.5 产业进入规制功能的理论反思 |
1.3.6 产业进入规制改革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2 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理论研究 |
2.1 产业进入规制的主客体及其行为方式 |
2.1.1 产业进入规制的主客体构成 |
2.1.2 产业进入规制主客体的"经济人"假设 |
2.1.3 产业进入规制主客体的行为方式 |
2.2 基于"ER-SCP"分析框架的产业进入规制理论研究 |
2.2.1 "ER-SCP"分析框架的构建 |
2.2.2 自然垄断产业的"ER-SCP"规制理论研究 |
2.2.3 竞争性产业的"ER-SCP"规制理论研究 |
2.2.4 在位企业阻止进入的"ER-SCP"规制理论研究 |
2.3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框架的产业进入规制理论研究 |
2.3.1 针对负外部性的产业进入规制 |
2.3.2 针对信息不对称的产业进入规制 |
2.3.3 产业进入规制成本与收益的分析 |
3 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历史演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历史演化 |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进入规制 |
3.1.2 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产业进入规制 |
3.2 中国产业进入数量规制的发展现状 |
3.2.1 竞争性产业的进入数量规制 |
3.2.2 自然垄断产业的进入数量规制 |
3.3 中国产业进入条件规制的发展现状 |
3.3.1 针对环境问题的产业进入条件规制 |
3.3.2 针对信息问题的产业进入条件规制 |
3.3.3 针对安全生产问题的产业进入条件规制 |
3.4 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存在问题 |
3.4.1 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完善导致的问题 |
3.4.2 规制机制和机构不健全导致的问题 |
3.4.3 监督机制和机构缺位导致的问题 |
3.4.4 市场体制及其支撑体系不完善导致的问题 |
4 中国加强产业进入规制的思路及政策措施 |
4.1 加强规制的基本思路 |
4.1.1 遵循原则 |
4.1.2 选择规制目标 |
4.1.3 降低规制成本和提供规制收益 |
4.1.4 采取多种规制形式和政策工具 |
4.1.5 建立独立、统一、高效和权威的规制机构 |
4.1.6 建立规制的行政监督机制及相应机构 |
4.2 完善规制的法律法规建设 |
4.2.1 建设专业的规制立法团队 |
4.2.2 制订并颁布《规制改革法》 |
4.3 完善规制机制的建设 |
4.3.1 建立规制政策的评价方法 |
4.3.2 有效防止规制滞后 |
4.3.3 完善并发展复审制度 |
4.3.4 建立普遍服务义务的长效解决机制 |
4.3.5 建立规制的补偿机制 |
4.3.6 健全产业退出保障机制 |
4.4 完善市场体制及其支撑体系建设 |
4.4.1 建立宪政约束机制 |
4.4.2 健全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 |
4.4.3 建设诚信政府 |
4.4.4 强化规制信息的透明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TL集团公司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第2章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基础理论 |
2.1 项目管理基本理论概述 |
2.1.1 项目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2 工程项目成本的分类 |
2.1.3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 |
2.2 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 |
2.2.1 组织措施 |
2.2.2 合同措施 |
2.2.3 技术措施 |
2.2.4 经济措施 |
第3章 TL集团公司电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3.1 TL集团公司简介 |
3.2 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 |
3.3 TL集团公司电力工程成本控制情况分析 |
3.3.1 TL集团公司各类电力工程情况概述 |
3.3.2 TL集团公司电力工程项目组织管理层次 |
3.3.3 TL集团公司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流程 |
3.3.4 TL集团公司各类电力工程项目成本构成 |
3.3.5 TL集团公司电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TL集团公司电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改进建议 |
4.1 TL集团公司电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制度的改进 |
4.1.1 成本控制制度改进的原则 |
4.1.2 成本控制制度改进建议 |
4.2 TL集团公司电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措施的改进 |
4.2.1 进行目标成本管理 |
4.2.2 引入PDCA循环 |
4.2.3 完善信息系统 |
4.2.4 细化操作流程和规范 |
4.2.5 对分包商考核管理 |
4.2.6 工程款的资金管理 |
4.2.7 建立特殊事项操作流程 |
4.3 TL集团公司电力工程项目各阶段成本管理工作细节的改进 |
第5章 TL集团公司电力工程项目具体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1.1 YT变配电站世博动迁迁建工程概况说明 |
5.1.2 YT变配电站迁建工程建设内容 |
5.1.3 项目造价规模 |
5.2 YT变配电站世博搬迁工程成本管理分析 |
5.2.1 YT变配电站合同约定工程项目量、价计量原则 |
5.2.2 项目预算 |
5.2.3 确定项目的责任成本 |
5.2.4 项目全过程成本成本控制 |
5.2.5 YT变配电站迁建工程成本控制效果 |
5.3 YT变配电站迁建工程评价 |
5.3.1 YT变配电站迁建工程成本控制的成果 |
5.3.2 YT变配电站迁建工程中的不足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5)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工程项目管理介绍 |
第一节 工程项目概述 |
第二节 工程项目阶段和工程项目建设周期 |
第三节 工程项目管理 |
第四节 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 |
第二章 工程项目的风险介绍 |
第一节 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及风险事件 |
第二节 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 |
第三节 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 |
第三章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介绍 |
第一节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界定 |
第二节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 |
第三节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组织模式 |
第四节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模式 |
第四章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
第一节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存在的主要风险 |
第三节 风险管理在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中的运用 |
第四节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具体实践 |
第五章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
第一节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需满足的三大原则 |
第二节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依据和步骤 |
第三节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理论方法 |
第四节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中的全过程成本控制 |
第五节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内外部环境的成本管理 |
第六章 我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市建委)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 |
第一节 市建委的职能介绍 |
第二节 市建委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 |
第三节 市建委对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评估评审工作 |
第四节 虹桥交通枢纽项目的评审工作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创新型建筑业及其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范围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破除困境的创新型建筑业及其经济增长原理 |
2.1 中国建筑业经济增长面临的问题分析 |
2.1.1 困扰中国建筑业成长发展的三大问题 |
2.1.2 影响建筑业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
2.1.3 解决建筑业经济增长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
2.2 创新型建筑业及其经济增长原理 |
2.2.1 创新型建筑业的内涵与特点 |
2.2.2 创新型建筑业的经济增长原理 |
2.3 小结 |
3 创新型建筑业的判定理论与方法 |
3.1 研究方法 |
3.2 OECD六成员国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其贡献率 |
3.2.1 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理论 |
3.2.2 变量与数据选取 |
3.2.3 建立模型 |
3.2.4 基于面板数据的生产函数估计 |
3.2.5 各国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及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3.3 OECD六成员国建筑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3.3.1 模型选取 |
3.3.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
3.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4 创新型建筑业的判据 |
3.4.1 OECD六成员国建筑业经济增长方式 |
3.4.2 创新型建筑业的评价指标及其判定标准 |
3.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创新型建筑业判别方法 |
3.5.1 模型选择 |
3.5.2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理论 |
3.5.3 数据处理与实验分析 |
3.6 小结 |
4 中国建设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安排 |
4.1 研究方法 |
4.2 中国建筑业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分析 |
4.3 中国建筑业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量 |
4.3.1 模型选取 |
4.3.2 数据选取与处理 |
4.3.3 中国建筑业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对其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估计 |
4.4 建设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安排分析 |
4.4.1 建设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方针 |
4.4.2 建设创新型建筑业的步骤与阶段性目标 |
4.5 小结 |
5 中国建设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措施之管理创新 |
5.1 生产力组织形式及制度保证 |
5.1.1 建筑业的弹性生产力 |
5.1.2 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社会化和建筑业产业集群方式 |
5.1.3 施工总、分包制度的规范 |
5.2 产业集中度与结构重组 |
5.2.1 产业结构与产业集中度 |
5.2.2 中国建筑业的产业结构问题 |
5.2.3 适度垄断视角下中国建筑业结构重组的目标 |
5.2.4 中国建筑业结构重组的实施 |
5.3 建筑市场的开放与保护 |
5.3.1 中国建筑市场环境的演变及现实问题 |
5.3.2 中国建筑市场开放与保护的理论分析 |
5.3.3 中国建筑市场开放与保护的方案构思 |
5.3.4 建筑市场开放与保护的行政管理 |
5.4 小结 |
6 中国建设创新型建筑业的战略措施之技术创新 |
6.1 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现状 |
6.1.1 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投入现状 |
6.1.2 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产出现状 |
6.2 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障碍因素的实证研究 |
6.2.1 建筑业技术创新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
6.2.2 研究方法 |
6.2.3 研究结果 |
6.3 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
6.3.1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评述 |
6.3.2 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 |
6.3.3 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动力要素及其协同作用 |
6.3.4 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式 |
6.3.5 完善中国建筑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
6.4 中国建筑企业R&D项目投资风险预警控制模型 |
6.4.1 研究现状 |
6.4.2 建筑企业R&D项目投资风险的测度 |
6.4.3 建筑企业多R&D项目投资风险预警控制方法 |
6.4.4 实证研究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我国公共工程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我国公共工程管理概述 |
1.1 公共工程的概念、特点和发展状况 |
1.2 公共工程管理的内容 |
1.3 我国公共工程成本管理的意义 |
第2章 现行的公共工程管理的模式和流程 |
2.1 国外公共工程的管理模式和流程 |
2.2 我国公共工程的管理模式和流程 |
第3章 我国公共工程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3.1 与本文有关的几个成本概念 |
3.2 公共工程成本管理的特点 |
3.3 我国公共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4 我国公共工程成本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章 我国公共工程成本管理的策略 |
4.1 工程准备阶段的成本管理策略 |
4.2 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策略 |
4.3 工程完工后的成本管理策略 |
第5章 完善我国公共工程成本管理的几点建议 |
5.1 从战略上加强成本管理 |
5.2 严格内部管理,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加强“两网”改造工程中外包施工单位和临时工的安全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A旧城社区改造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 胡涛. 南昌大学, 2021
- [2]配电网建设改造项目风险评价研究[D]. 王博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3]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分析[D]. 胡洪斌. 云南大学, 2011(07)
- [4]TL集团公司电力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D]. 赵春雨.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5]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和成本控制研究[D]. 卫炜. 复旦大学, 2010(03)
- [6]创新型建筑业及其发展战略研究[D]. 盛淑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10)
- [7]由一起事故谈加强外包施工单位及临时工的安全管理[A]. 宋杰. 第一届电力安全论坛优秀论文集, 2008
- [8]我国公共工程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D]. 徐勇. 武汉大学, 2005(05)
- [9]加强“两网”改造工程中外包施工单位和临时工的安全管理[J]. 王金槐. 水利电力劳动保护, 2000(04)
- [10]谈当前电力企业的安全工作[J]. 吴锡祚. 电力安全技术, 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