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治疗图雷特综合征14例

利培酮治疗图雷特综合征14例

一、利培酮治疗14例Tourette综合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华,康冰瑶,李丹,罗丹,杨春松,陈静[1](2021)在《药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系统评价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汇总分析药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系统评价研究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纳入药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研究,运用AMSTAR-2质量评价工具对纳入的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药物治疗的干预措施、诊断标准、结局指标、纳入研究类型、主要结论、对照措施、效应量值等,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7项系统评价,其中5项为中等质量研究,8项为低质量研究,14项为极低质量研究。Meta分析显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控制抽动症状,但不良反应较突出,安全性欠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的利培酮和阿立哌唑治疗抽动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且研究证据较充足;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可乐定能有效控制抽动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特别是针对抽动障碍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俱佳,研究证据较充足;硫必利能有效改善抽动症状,整体耐受性尚可;托莫西汀和哌甲酯能显着改善抽动障碍合并ADHD患者的抽动症状。结论:在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治疗中,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较突出,安全性欠佳;利培酮、阿立哌唑、可乐定和硫必利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可乐定、托莫西汀和哌甲酯能显着改善抽动障碍合并ADHD患者的抽动症状,但托莫西汀和哌甲酯的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欠佳,有待进一步改进。

张会会,金佩莹,张久平,成鑫,徐萍,柯晓燕[2](2021)在《难治性Tourette′s综合征90例住院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难治性Tourette′s综合征(TS)患儿的诊疗过程、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为综合性防治难治性TS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9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治疗的90例难治性TS患儿的一般情况、入院前后共患病的诊断、入院期间联合的非药物治疗、入院前后所使用药物种类、入院前及出院时主要抗抽动药物使用剂量及入院后有无共患病的治疗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耶鲁抽动症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评定患儿的抽动障碍严重程度,以YGTSS评分及减分率评定治疗效果,以临床疗效总评疗效指数(CGI-EI)评分作为最后的疗效评分。结果 90例难治性TS患儿中,男82例,女8例;出入院时YGTSS评分比较(25.04±12.77比67.64±1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5,P<0.05);所有患儿出院时有共患病诊断的比例(85.56%)较入院前(47.78%)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0,P<0.05);入院后联合的非药物治疗种类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90例)、综合行为干预治疗(47例)及放松训练(19例);入院前后所使用药物种类相同,5种入院前及出院时的主要抗抽动药物使用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后有无共患病患儿的治疗转归情况(YGTSS评分和减分率及CGI-EI评分)与入院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难治性TS患儿的门诊治疗与针对抽动的药物治疗并无疗效差别,而综合性干预的住院治疗可显着改善其临床症状。完善共患病的诊断治疗及联合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等非药物治疗是改善难治性TS患儿预后的关键。

陈朝鑫[3](2021)在《基于量表映射法的儿童和青少年抽动障碍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抽动障碍作为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命质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药物治疗作为抽动障碍的常用治疗手段,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评价研究。本研究运用系统评价分析药物治疗抽动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耶鲁全球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等量表评分映射至三水平欧洲五维健康量表儿童和青少年版(Euro Qol five-dimension questionnaire youth version three levels,EQ-5D-Y-3L)效用指数,获得抽动障碍患儿的效用值;并评价利培酮和阿立哌唑治疗抽动障碍患儿的经济性。方法:首先,本研究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的六大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关于药物治疗抽动障碍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随机对照试验或随机交叉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和网络meta分析。其次,采用一般线性模型、Beta回归模型和主成分回归模型三种方法将耶鲁全球抽动严重程度量表、儿童生活质量普通适用核心量表4.0、儿童和青少年抽动秽语综合征生命质量量表三个量表的评分映射至EQ-5D-Y效用值,得到各自的映射公式。最后,从支付方角度,采用成本效用分析法,构建马尔科夫模型评价利培酮片和阿立哌唑片治疗抽动障碍患儿的经济性。结果:1.网络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各指标进行优劣排序,排名第一的药物分别如下:YGTSS抽动总分:丙戊酸钠(累积排序概率图图下面积=3.2%(the 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YGTSS运动性抽动总分:托吡酯(SUCRA=19.5%);YGTSS发声性抽动总分:托吡酯(SUCRA=14.0%);YGTSS抽动相关损害:托吡酯(SUCRA=0.0%);YGTSS全球抽动总分:托吡酯(SUCRA=2.6%);应答率:地昔帕明(SUCRA=97.2%);不良反应发生率:利培酮(SUCRA=12.0%)。2.使用两种方法四种模型构建了YGTSS至EQ-5D-Y效用值的映射函数,模型预测的效用值均值均较实测值略高;使用主成分回归模型构建了以三个量表各条目评分为主效应的映射函数,其预测的效用值均值相比于实测值较低。3.成本效用分析基础分析结果显示,利培酮的成本比阿立哌唑的成本低2570.74元,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少0.00064年,相应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Effective Ratio,ICER)为4004394.28元/年。结论:1.网络meta分析结果提示,丙戊酸钠、托吡酯分别在降低YGTSS抽动和抽动相关损害上具有优势,地昔帕明、利培酮则分别在应答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具有优势。2.使用多种模型构建了YGTSS至EQ-5D-Y效用值的映射函数,结果显示,各模型预测能力相当且较良好,可用于后续的成本效用分析。3.基础分析结果提示,与阿立哌唑片相比,利培酮片治疗抽动障碍患儿具有成本优势比,敏感性分析结果支持该结论。

田倩[4](2021)在《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临床特征、中医证素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初步探讨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总结归纳其核心病机,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2.总结我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方法:1.中医证素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儿175例,从以下两方面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特征:搜集患儿一般信息、四诊信息、临床分型、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资料,录入Excel表格并进行频数分析。(2)证素分布特征:根据朱文锋《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素量表”制定临床调查表,录入四诊信息并提取证素后建立证素分布数据库,应用SPSS26.0软件归纳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分析其与年龄、临床分型、病程、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2.用药规律研究:筛选出“研究一”中经治有效病案的处方224首,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处方类别、药物频次、药物性味归经、药物种类进行频数分析,并利用其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总结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有效处方的用药规律。结果:1.临床特征:(1)性别、年龄:(1)男性133例(76%),女性42例(24%),男女比例为:3.16∶1。(2)年龄在3~7岁者89例(50.9%),8~12岁者73例(41.7%),13~16岁者13例(7.4%),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2)临床分型:TTD 64例(36.6%),CTD 14例(8%),TS 97例(55.4%);以TS占比最多。(3)病程:小于1年者64例(36.6%),1~3年者55例(31.4%),大于3年者56例(32%)。(4)疾病严重程度:轻度者29例(16.6%),中度137例(78.3%),重度9例(5.1%),以中度人数居多。(5)发声症状:主要为清嗓子;其次为嗯嗯声、哼哼声、吸鼻声、喘大气声、秽语声;吭吭声、啊声、干咳声、模仿说话、咯咯声、叹气声、大喊声占比较少。(6)中医查体:舌质以淡红舌居多165例(94.2%),舌苔以白苔居多128例(73.1%),咽部查体中正常者居多125例(72.7%),其次为咽稍红者47例(26.2%)。2.证素分布特征:(1)病位证素频数统计结果:肝125例>肺66例>卫表52例>脾30例>心24例>肾9例>胸膈3例,最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肝,其次为肺、卫表。(2)病位证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1)病位与年龄:3~7岁年龄段卫表证素所占比重显着高于其他两个年龄段(P<0.05)。(2)病位与临床分型:不同分型的发声性抽动障碍患儿病位证素均以肝为主,其次是肺或卫表。(3)病位与疾病严重程度:轻中度患儿病位主要在肝,其次为肺或卫表;重度患儿病位主要在肝,其次为心、脾;证素肝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病位证素在肝的患儿显着增多。(4)病位与病程:病程小于3年的患儿中病位以肝为主,其次是肺或卫表;病程大于3年的患儿病位以肝为主,其次是肺脾;卫表证素在病程大于3年患儿中的分布频率显着低于病程小于3年的患儿(P<0.05)。(3)病性证素频数统计结果:阴虚67例>气滞61例>动风57例>痰47例>外风46例=阳亢46例>血虚45例>气虚40例>寒37例>热20例>阳虚7例>湿5例>燥3例=不固3例,最常见病性证素为阴虚、气滞、动风,其次为痰、外风、阳亢、血虚、气虚。(4)病性证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1)病性与年龄:各病性证素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病性与临床分型:阴虚、气滞证素在三种临床分型中分布均较多;此外外风证素在TTD中、痰证素在CTD中、动风证素在TS中分布亦较多。(3)病性与疾病严重程度:气滞证素在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分布均较多;轻度患儿以外风证素居多;中重度患儿以阴虚证素居多;阴虚、阳亢证素与疾病严重程度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阴虚、阳亢证素出现的频率显着增加。(4)病性与病程:阴虚、气滞证素在不同病程的患儿中分布均较多;病程小于1年的患儿中外风证素分布亦较多;病程大于1年的患儿中动风、痰、阳亢证素分布亦较多。3.用药规律分析(1)性味、归经统计:224首有效处方中的药物四气以寒性、平性、温性为主,五味以苦味、甘味、辛味为主,归经以归肺、肝经为主。(2)药物种类统计:以清热药(27%)、平肝息风药(17%)、解表药(14%)居多,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11%)、补虚药(9%)、理气药(7%)、安神药(5%)、温里药(1%)。(3)清热类药物归经情况:清热类药物以清肺经、胃经、肝经之热为主。(4)方剂使用情况:使用频次较多的方剂为息风止动汤(72次)、银翘散(57次)、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5次)、涤痰汤(32次)。体现出在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中的平肝息风止痉、疏风清热、健脾豁痰、和解少阳,重镇安神的主要治法。(5)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得到关联性强且有一定临床意义的的常用药对有:金果榄-射干-玄参-胖大海,龙骨-牡蛎。(6)通过新方分析得到7种新方组合,组合里分别体现了治疗发声性抽动障碍的调理气机、疏风清肺、疏肝泻热、滋养肺胃、健脾益气等法则。结论:(1)175例发声性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分型以TS居多,严重程度多为中度,症状以清嗓子最为常见。(2)通过证素研究,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肝,常涉及肺、卫表;病性证素主要为阴虚、气滞、动风,常涉及痰、外风、阳亢、血虚、气虚;其病机可总结为:病初多为外邪袭肺,引动肝风;病情严重时多为肝郁化热,耗伤阴液,阴虚阳亢,咽喉失养。(3)我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治疗本病多从肝肺论治,且合理运用平肝息风止痉、疏风清热、健脾豁痰、和解少阳,重镇安神等治法,并在加减用药时常佐利咽、理气、解郁之品,故获良效。

沈莉[5](2020)在《探讨CD4+CD25+CD127-、CD8+CD28-调节性T细胞与TD的相关性及静心止动方对其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对比TD组与非TD组外周血CD4+CD25+CD127-、CD8+CD28-调节性T细胞水平,探讨与TD的相关性,明确TD患儿的免疫状态。2.通过观察静心止动方治疗TD 12周的疗效,验证“从心论治”的科学性,通过研究疗前、疗后TD患儿外周血CD4+CD25+CD127-、CD8+CD28-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明确静心止动方在细胞水平和免疫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寻找中医药治疗TD的突破点。方法:1.收集2018年8月-2019年8月就诊于广安门医院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3-18岁TD患者和同期我院体检非TD者,分别纳入TD组、非TD组。2.检测、观察疗前TD患儿与非TD患儿外周血的CD8+CD28-、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水平,观察有无异同;观察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TD患儿的CD4+CD25+CD127-、CD8+CD28-Treg 细胞水平变化情况。3.CRF表(病例报告表)记录:①TD患儿一般资料,②TD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③实验室相关指标:TD组治疗前、治疗后的CD8-CD28-、CD4+CD25+CD127-、尿常规、肝肾功能;非TD组入组时的 CD4+CD25+CD127-、CD8+-CD28、尿常规、肝肾功能;④记录有无不良事件。4.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数据采用参数检验,计数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差异性检验采用独立t检验、Mann-Whitney Utest、单因素方差、Kruskal-Wallis H、卡方检验等: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Kendalls tau-b秩相关等;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判别分析。结果:1 CD4+CD25+CD127-、CD8+CD28-Treg 细胞与 TD 的相关性1.1本试验最终纳入TD组65例,非TD组30例。1.2疗前TD组CD4+CD25+CD127-Treg细胞整体水平较非TD组无显着差异,P=0.550(P>0.05)。但在年龄<8岁组、肺脾气虚组、阴虚风动组中,疗前TD组CD4+CD25+CD127 Treg细胞水平低于非TD组;在年龄大于11岁组、心肝热炽组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高于非TD组(年龄、证型无交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1.3非TD组的CD4+CD25+CD127-Treg细胞与年龄存在显着直线影响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207 X+10.40。而TD组在疗前中未呈现这种线性关系,再次验证了疗前TD组存在CD4+CD25+CD127-Treg细胞异常1.4疗前TD组的CD8+CD28-Treg细胞整体水平高于非TD组(P=0.042<0.05)。在不同分组中具体表现为:疗前TD女孩组、年龄小于8岁组、病情中度、重度组、TS组、CTD组、阴虚风动组的CD8+CD28-Treg细胞水平高于非TD组,在本试验中,病情程度与TD类型存在交叉影响,其余均为独立影响因素。1.5疗前TD组男孩与女孩的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CD8+CD28-Treg细胞的异常也主要表现于在女孩组,即男孩、女孩对Treg细胞的表达能力存在差异。1.6以疗前TD组CD4+CD25+CD127-、CD8+CD28-Treg细胞对中医证型进行判别,总正确判别率为73.8%,其中对心肝热炽证判别的准确率高达83.9%。1.7 疗前 TD 组与非 TD 组在 CD4+CD25+CD127-、CD8+CD28、CD4+、CD8+、CD3+之间的关系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即TD的Treg细胞其与周围免疫细胞的关系仍相对稳定,表明TD免疫功能的异常是免疫系统的整体异常。2.静心止动方对TD的影响静心止动方治疗TD 12周后,病情得到控制者7例(10.8%),疗效显着者29例(44.6%),有效者23例(35.4%),无效者6例(9.2%),总有效率为90.8%。不同性别组、年龄组、证型组组间的疗效无显着差异(P>0.05),轻度组与重度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21<0.05。3.静心止动方对CD4+CD25+CD127-、CD8+CD28-Treg细胞的影响3.1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疗后CD4+CD25+CD127-、CD8+CD28-Treg细胞水平向非TD组接近,各小组中Treg细胞疗后水平除阴虚风动组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仍低于非TD组(P<0.05)、疗后TD女孩组CD8+CD28-Treg细胞水平仍高于非TD组(P<0.05),余较非TD组均已无显着差异。3.2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的CD4+CD25+CD127-、CD8+CD28-Treg细胞的变化率与YGTSS减分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1.TD患儿存在免疫系功能异常,且是免疫系统的整体异常,而不仅仅局限于某类免疫细胞的异常。其免疫功能的异常即可表现免疫耐受降低,又可表现为免疫抑制作用增强。推测由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的免疫交叉反应及(或)炎症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是导致TD发病原因之一。2.男孩、女孩对Treg细胞的表达能力不同,推测可能是TD男女发病率不同的原因之一。3.证型是影响TD组与非TD组Treg细胞水平差异的显着因素,CD4+CD25+CD127-、CD8+CD28-Treg细胞可以考虑作为证型的微观辨证指标。4.在本试验中,静心止动方的总有效率为90.8%,其疗效不受性别、年龄、证型的影响,对于重度TD,其总有效率也可达78.6%。静心止动方治疗TD安全有效,且局限性小,可广泛的面向TD患病群体。5.静心止动的疗效与CD4+CD25+CD127-、CD8+CD28-Treg细胞的疗前、疗后的变化率具有一致性,即静心止动方在治疗TD患儿同时,对Treg细胞具有纠偏作用,尤其对呈双向异常的CD4+CD25+CD127-Treg细胞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双向调节作用。

程增玉[6](2019)在《抽动障碍与RBP、叶酸、VB12相关性分析及静心止动方联合VAD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对比分析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患儿血清RBP、叶酸、VB12经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与非TD组的差异,以及在不同严重程度、临床亚型等层面上的差异,多层面分析本病与三项观测指标的关系,以探究TD与RBP、叶酸、VB12的相关性。2.观察并对比分析静心止动方联合维生素AD滴剂治疗TD与单纯使用静心止动方的疗效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分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一,主要分析TD与血清RBP、叶酸、VB12的相关性;第二部分为研究二,主要观察静心止动方联合维生素AD滴剂治疗TD与单纯使用静心止动方的疗效差异。研究对象均为韩斐主任门诊就诊的儿童,入组样本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所有治疗严格遵循试验要求。研究一检测入组患儿血清RBP、叶酸、VB12。TD组经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复查上述三项化验指标,分析疗前疗后差异以及与非TD的差异,以此推测RBP、叶酸、VB12与TD的发病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同时以性别、年龄分层,分析RBP、叶酸、VB12在TD组治疗前后自身差异和两组组间的差异,并对TD组进行不同严重程度、临床亚型分层,观察其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严重程度评估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的评分及改良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评分,以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减分率评价疗效。整个疗程关注患儿的肝肾功、尿常规,以保证安全。所有实验室检查,均于广安门医院检验科完成,各项检测过程均设有严格的标准曲线和质量控制。研究二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将TD患儿分为两组,试验组予以静心止动方联合VAD滴剂(胶囊型),(规格是:VA2000IU,VD3700IU),对照组单纯以静心止动方治疗,观察12周。严重程度及疗效评估同研究一。着重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严重程度两组之间疗效的差异。治疗过程关注患儿的肝肾功、尿常规,以保证安全。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24.0系统,所得结果以P<0.05视为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为两组数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者,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者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中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均采用构成比进行两组数据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x2检验),两组间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严格按照入组标准纳入样本,由专业医师评定YGTSS量表及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按时回访,强调医嘱,及时了解并记录入组患儿病情变化,选择合理的统计学方法分析所得数据。结果:1研究一:抽动障碍与叶酸、VB12、RBP相关性分析1.1最终收录受试者为TD组67例,非TD组50例。TD组经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根据YGTSS量表和减分率评价疗效:有效人数55例(82.09%),其中显效20例(41%),有效35例(52.24%),无效12例(17.91%);根据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评定疗效:总有效人数59例(88.06%),其中显效13例(19.4%),有效46例(68.7%),无效 8 例(11.9%);1.2 TD组患儿治疗前血清RBP水平低于正常参考范围,并低于非TD组,差异显着(P<0.05)。TD组经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血清RBP较治疗前显着升高,达到正常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叶酸、VB12TD组治疗前后与非TD组无明显差异(P>0.05)。1.3性别对三项化验指标的影响:TD组患儿RBP低于非TD组,男性患儿低于女性患儿,同组内不同性别之间RBP无差异。TD组治疗前男童RBP低于正常范围,并低于非TD组男童RBP,差异显着(P<0.05)。TD组女性患儿治疗前RBP处于正常水平低值,低于非TD组女童,治疗后RBP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不同性别叶酸、VB1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4 TD组治疗后及非TD组不同年龄段RBP存在差异,两组不同年龄段叶酸存在明显差异,而VB12无差异。TD组治疗前各年龄段患儿RBP均低于非TD组,7岁以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岁以上则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7岁以下患儿RBP显着升高,(P<0.05),达到正常范围,但仍低于非TD组;8岁以上TD患儿RBP高于非T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叶酸水平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两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TD组VB12高于非TD组(P<0.05),治疗后下降,与非TD组相当。1.5RBP、叶酸、VB12在治疗前后不同严重程度、临床亚型等层面上无明显差异。2研究二:静心止动方联合VAD滴剂治疗抽动障碍疗效观察2.1最终纳入TD患儿84例,其中试验组41例,对照组43例。以YGTSS评分评价疗效,试验组显效者12例,有效者22例,无效者7例,总有效率82.93%;对照组显效者14例,有效者20例,无效者9例,总有效率为79.0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YGTSS总评分、运动性抽动评分和发声性抽动评分的减分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YGTSS评分自身对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2以中医证候评分评价两组疗效,试验组显效7例,有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27%;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4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其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医证候总评分、心肝系评分、脾肾系评分和阴虚证候评分的减分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自身对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3 7岁以下患儿,试验组显效者8人,有效者11人,无效者2人,有效率为90.18%;对照组显效者7人,有效者8人,无效者3人,有效率为83.33%。8岁-12岁患儿,试验组显效者6人,有效者8人,无效者4人,有效率为77.78%,对照组显效者5人,有效者13人,无效者6人,有效率为75%。13岁以上患儿,试验组显效者0人,有效者1人,无效者1人,有效率为50%,对照组显效者0人,有效者1人,无效者0人,有效率为100%。两组不同年龄段有效率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4轻度患儿,试验组显效者0人,有效者1人,无效者1人,有效率为50%,对照组显效者1人,有效者2人,无效者1人,有效率为75%。中度患儿,试验组显效者10人,有效者18人,无效者6人,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显效者8人,有效者16人,无效者8人,有效率为75%。重度患儿,试验组显效者2人,有效者3人,无效者0人,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显效者5人,有效者2人,无效者0人,有效率为100%。两组有效率在不同严重程度上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以YGTSS评分减分率和中医证候改善率评价静心止动方疗效,有效率均达78%以上,且中医证候改善率高于YGTSS减分率,中医证候中尤以心肝系证候严重,说明导师“从心论治”本病思路精准,对患儿综合情况的改善存在明显优势。2.TD患儿血清RBP低于正常,且男性患儿低于女性患儿,7岁以下患儿低于8岁以上患儿,经治疗后RBP显着升,说明静心止动方改善TD患儿RBP水平效果良好,也从侧面提示RBP与本病的发病存在一定相关性。3.TD严重程度、临床亚型与RBP、叶酸、VB12无明显关系。4.联合VAD与单独使用静心止动方治疗,两组疗效一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静心止动方对有效改善体内RBP水平,但其机理仍需深入研究。5.所有入组患儿未出现肝肾功损害,说明静心止动方安全有效,适宜小儿体质,对需要长期服药的患儿无伤正之虞。

钟得香[7](2019)在《托吡酯等抗癫痫药物治疗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不同抗癫痫药物治疗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患儿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痫性放电改善情况及抽动症状改善情况,为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意见和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01月-2018年12月门诊就诊符合抽动障碍合并临床下放电诊断标准的121例患儿,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1.托吡酯治疗组(托吡酯+/-硫必利/氟哌啶醇,A组),共计58例。2.其他抗癫痫药物治疗组(LEV/VPA+/-硫必利/氟哌啶醇,B组),共计17例。3.未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组(硫必利/氟哌啶醇,C组),共计46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重点EEG),然后每三月门诊和/或电话随访一次,每六月复查血药浓度(VPA)、肝肾功及EEG等。回顾分析各组患儿使用药物治疗后的EEG改善情况、抽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1.A、B、C三组患儿EEG改善和抽动障碍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分析:(1)A、B、C三组用药前后自身对照比较,EEG改善率分别为63.8%、52.9%、39.1%,提示加用抗癫痫药物的患儿(A、B组)EEG有较明显的改善,未添加抗癫痫药物的患儿(C组)EEG改善不明显;但A、B、C三组抽动症状的缓解率分别达到70.7%、82.4%、89.1%,提示:抗癫痫药物和/或硫必利/氟哌啶醇等对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2)A、B、C三组之间EEG改善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2=6.263,P<0.05),尤其是A组与C组EEG改善率差异最明显(?2=6.262,P<0.05),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分别比较EEG改善率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均无显着性(?2=0.653和0.976,P均>0.05)。2.A、B、C三组患儿不同治疗时间段EEG改善情况分析:(1)治疗时间≤6月时三组患儿EEG改善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2=10.859,P<0.05);(2)治疗时间>6-≤12月和>12月时三组患儿EEG改善率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2=1.176和3.789,P均>0.05);(3)治疗时间≤6月时,采用多个样本率间的多重比较发现,A组与C组EEG改善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2=9.726,P<0.05),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分别比较EEG改善率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均无显着性(?2=0.175和2.922,P均>0.05)。3.A、B、C各组患儿分别在不同治疗时间段(≤6月、>6-≤12月、>12月)EEG改善情况分析:(1)A组在不同的治疗时间段EEG改善率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2=5.377,P>0.05);(2)B组和C组在不同的治疗时间段EEG改善率分别相比较,也无显着性差异(?2=2.091和4.477,P均>0.05)。4.A、B、C各组患儿在不同年龄组(学龄前期组与学龄期组)EEG改善情况分析:(1)A组:患儿EEG改善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2=0.192,P>0.05);(2)B组和C组:EEG改善率分别相比较,也无显着性差异(?2=0.562和0.712,P均>0.05);(3)学龄前期的A、B、C三组患儿EEG改善率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2=0.469,P>0.05),但学龄期A、B、C三组患儿EEG改善率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2=6.487,P<0.05)。(4)学龄期A组与C组患儿的EEG改善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2=6.053,P<0.05),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分别比较EEG改善率,均无显着性差异(?2=1.871和0.283,P均>0.05)。5.A、B、C三组患儿抽动症状复发的情况分析:(1)A、B、C三组治疗后抽动症状复发率分别为62.1%、52.9%、89.1%,三组患儿抽动症状复发率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2=12.302,P<0.05)。(2)A组与C组、B组与C组的抽动症状复发率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2=9.774和9.926,P均<0.05),A组与B组抽动症状复发率无显着性差异(?2=0.456,P>0.05),说明A、B组对抽动症状的改善效果更稳定,复发率更低。6.本文总结了5例抽动障碍合并临床下放电及ADHD患儿的临床特点,这5例治疗上均予抗癫痫药物治疗,4例合用硫必利,EEG的好转率75%(3/4),5例患者的抽动症状均在3-6个月内明显改善。7.三组患儿用药后总体出现不良反应共19例,发生率为15.7%,且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嗜睡、消化道症状、出汗减少等表现,最后均逐渐减轻或消失,没有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导致停药的现象发生。结论:1.采用TPM、LEV、VPA三种抗癫痫药物中的一种,不论是否加用硫必利/氟哌啶醇,用药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患儿的抽动症状和EEG痫性放电均得到较好的控制。2.不论是用TPM,还是用LEV/VPA,对于改善患儿抽动症状和EEG痫性放电均有较好的效果,不仅疗效相似,且无年龄及性别的差异。说明对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的患儿可以采用上述三种抗癫痫药物中的一种来控制其临床症状,并改善其异常EEG;但在三种药物中TPM对EEG痫性放电的改善更明显,尤其是在药后六月左右及学龄期儿童最明显,且与未用AEDs患儿比较有显着性差异。3.单纯使用抗抽动药物治疗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患儿的抽动症状容易复发,合用抗癫痫药(TPM/LEV/VPA)治疗患儿抽动症状的疗效更稳定。4.抗癫痫药物对于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共患ADHD的患儿的EEG及抽动症状改善均有较好疗效,共患病ADHD对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的治疗无明显影响。5.TPM、LEV、VPA用于控制儿童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时,其不良反应均较轻,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绝大多数患儿不良反应消失或能耐受。

薛宇航[8](2019)在《静心止动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动态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究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临床动态疗效并分析不同就诊频率(辨治频率)、不同病情程度对静心止动方治疗TD疗效的影响,从而得出TD患儿更加优化的辨治方案,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2.研究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中医症状体征改善情况、TD中医证型分布以及评价经治疗后不同时限的TD中医症状疗效;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韩斐教授门诊处方进行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将韩师治疗TD的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进一步完备韩师的TD诊疗经验。方法:1.病例选取2017年8月~2019年3月就诊于广安门医院儿科韩斐教授门诊的TD患儿,并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的TD诊断标准纳入3~16周岁轻度、中度患儿共120例,将其随机分为2周1次就诊频率(A组)、4周1次就诊频率(B组)、6周1次就诊频率(C组)三组,每组轻度患儿15例、中度患儿25例。A、B、C三组TD患儿均经静心止动方治疗6个月,选用YGTSS评定TD患儿分别于首次药后、疗后12周、疗后24周的临床动态疗效。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定期监测患儿肝肾功能、尿常规以评估用药安全性;2.采用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评定TD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变化情况以及中医症状疗效,并发掘T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3.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对本次研究中212首TD门诊处方进行中药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结果:1.本研究全部TD患儿经6个月治疗后评估临床疗效为:显效45例(37.50%),有效60例(50.00%),无效15例(12.50%),临床总有效率为87.50%;2.A、B、C三组轻度患儿分别首次服药2周、4周、6周的疗效在辨治频率(就诊频率)为2周1次时最佳。A、B、C三组中度患儿分别首次服药2周、4周、6周的疗效在辨治频率(就诊频率)为2周就诊1次时,效果能达到最佳,而4周就诊1次与6周就诊1次时疗效一致。A、B、C三组全体患儿首次药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85.00%、60.00%,同时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两两比较分析得出,A组与B组首次药后疗效差异无意义(P>0.05);A组与C组首次药后疗效差异显着(P<0.01);B组与C组首次药后总疗效差异有意义(P<0.05),故首次药后三组总疗效为A=B>C;3.A、B、C三组轻度患儿在疗后12周,即分别就诊6、3、2次的疗效在辨治频率(就诊频率)为4周1次时,其临床疗效在服药12周后较首次药后疗效有所提升。A、B、C三组中度患儿的辨治频率(就诊频率)为4周就诊1次时,其临床疗效在治疗12周后较首次药后疗效亦有所提升。A、B、C三组全体患儿疗后1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95.00%、65.00%,且组间差异显着(P<0.01),同时两两比较得出,A组与B组疗后12周总疗效差异无意义(P>0.05);A组与C组疗后12周总疗效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B组与C组疗后12周总疗效差异显着(P<0.01),故疗后12周三组总疗效为B=A>C;4.A、B、C三组轻度患儿在疗后24周,即分别就诊12、6、4次时的疗效在辨治频率(就诊频率)为2周就诊1次时可能达到最佳。A、B、C三组中度患儿在疗后24周,应4周就诊1次则可能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A、B、C三组全体患儿疗后2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97.50%、72.50%,组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同时两两分析得出,A组与B组疗后24周疗效差异无意义(P>0.05);A组与C组疗后24周疗效差异有意义(P<0.05);B组与C组疗后24周疗效差异显着(P<0.01),故疗后24周三组总疗效为B=A>C;5.中医症候疗效:经治疗12周有效率61.67%;经治24周有效率80.83%。且经治疗12周与经治疗24周中医症候疗效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6.中医症状分布:急躁易怒96.67%,眼干涩、眼痒84.17%,咽痒、痛83.33%,咽红83.33%,颈部不适48.33%,睡眠不安33.33%,食欲不振32.50%,大便秘结/干结31.67%,入睡慢30.83%,口唇干24.17%,口腔溃疡21.67%等心肝热盛的症候群为主;7.中医证型分布:心肝火旺型65例(54.17%),心肾阴虚型39例(32.50%),肺脾气虚型16例(13.33%)。且三种中医证型在A、B、C三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药物四气分布:寒(38.95%);温(30.26%);平(28.09%);凉(2.66%);热(0.04%)。药物归经分布:心经、肝经、肺经、胃经、肾经等;常用药物:煆龙骨、酸枣仁、柴胡、辛夷、僵蚕、白芷、柏子仁、百部、首乌藤、煅牡蛎等;常用药对:煆龙骨,酸枣仁;柴胡,煅龙骨;辛夷,煅龙骨;柴胡,酸枣仁;煅龙骨,僵蚕;辛夷,酸枣仁;柴胡,僵蚕;酸枣仁,僵蚕;辛夷、柴胡;辛夷、僵蚕等;核心药组:煅龙骨、煅牡蛎、酸枣仁、柏子仁、白芷、辛夷、柴胡、僵蚕、百部、首乌藤等。结论:1.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动态疗效较好,同时用药安全性较高,从而验证韩师“从心论治抽动障碍”这一辨治思路的正确性;2.轻、中度TD患儿在治疗初期时,最佳辨治方案为2周就诊1次,则可能达到早期治疗TD最佳疗效;于治疗中期,轻、中度患儿最佳辨治方案为4周就诊1次,可使疗效更趋稳定;在治疗后期,轻、中度患儿最佳辨治方案为4周就诊1次,可使临床疗效较好。其中,经济条件较好、距离较近的轻度TD患儿,也可采取2周就诊1次的辨治方案;3.推测服药后2周可能是静心止动方治疗轻、中TD患儿的药物起效时间节段;4.治疗24周能显着改善TD患儿中医症状,且该方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与就诊频率(辨治频率)并无明显相关性。TD患儿中医证型以心肝火旺型占大多数,且证型分布在A、B、C三组中较为一致;5.药物挖掘结果表明,韩师治疗抽动障碍组方用药较为平和,且“静心止动方”药物组合基本结构较稳定。

苏群燕[9](2019)在《小儿抽动障碍持续注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疾病手册第5版(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Manual of Psychiatric Diseases,5th edition,DSM-V)将抽动障碍分为 3型,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s,TTD)、慢性抽动障碍(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s,CTD)和 Tourette 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抽动障碍临床表现多样,且常共患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TD最常见的共患病。相关研究表明ADHD儿童注意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均比正常儿童差。少量研究发现TD儿童的持续注意力减低,可能和共患的ADHD或使用药物的镇静作用有关。本研究以TD儿童为对象,探讨TD本身是否存在持续注意力损害以及TD儿童持续注意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8年11月本院儿科神经专科门诊的TD患儿,均符合DSM-V诊断的3种类型之一,年龄6~18岁,排除ADHD除外其他共患病的病例,根据有无共患ADHD分单纯TD组和TD+ADHD组,单纯TD组36例,TD+ADHD组19例。对照组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同时期社区健康儿童,共36例。所有儿童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精神疾病相关评定量表,TD儿童完成耶鲁全球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所有儿童完成 8 分钟的 Eriksen Flanker任务(Eriksen Flanker Task,EFT)。分别计算三组儿童的平均反应时(mean reaction time,MRT)、平均反应时标准差(reaction time standard deviation,RT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ble,CV=RTSD/MRT)、错误试次(错按+漏按),比较三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TD组儿童按年龄、性别、病程、分型、YGTSS评分严重程度分别分组,分析TD组EFT结果的可能影响因素。应用SPSS22.0软件,计数资料的分析采用χ2检验,部分计量资料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和Kruskal-Waillis检验。3组间的MRT、RTSD、CV、错误试次的平均值比较,方差齐性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检验,方差不齐性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和Kruskal-Waillis检验。对影响TD组EFT结果的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着性标准α=0.05,双侧。结果:三组儿童的MRT、错误试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H=4.415,p=0.110;H=4.259,p=0.119)。RTSD和CV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H=15.091,p=0.001;F=11.685,p=0.000),经两两比较,TD组和对照组的RTSD和C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校正p=0.239;p=0.227),TD+ADHD组和对照组的RTSD和CV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校正p=0.000;p=0.000),TD组和TD+ADHD组的RTSD和C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校正p=0.046;p=0.000)。将可能影响TD组儿童EFT结果的变量年龄、性别、病程、抽动分型、YGTSS评分严重程度纳入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年龄对MRT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2.373,p=0.024),表明大年龄儿童的MRT较小年龄儿童小,随着年龄增长,MRT逐渐缩短;病程对RTSD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T=-2.184,p=0.037),表明随着病程不断延长,TD儿童的RTSD增大。上述变量对CV、错误试次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TD儿童的持续注意力未发现损害,共患的ADHD可能是TD儿童持续注意力损害的原因。年龄、性别、TD分型、YGTSS评分严重程度对TD儿童的持续注意力均无显着影响,但随着病程的不断延长,可能会影响TD儿童的持续注意力,因此,对TD儿童进行尽早的干预和治疗是必要的。

吴元贞,郑毅,崔永华,何凡[10](2018)在《Tourette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就国内外中西医对Tourette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二、利培酮治疗14例Tourette综合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培酮治疗14例Tourette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系统评价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系统评价的基本特征
    2.2 纳入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
    2.3 纳入系统评价的循证结果
        2.3.1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2.3.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2.3.3 选择性D2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2.3.4 托莫西汀
        2.3.5 哌甲酯
        2.3.6 抗癫痫药物
3 讨论

(3)基于量表映射法的儿童和青少年抽动障碍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第一部分:抽动障碍患儿药物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络meta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资料来源及检索方法
        2.2 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
        2.3 网络meta分析
        2.3.1 统计量选择
        2.3.2 异质性及一致性检验
        2.3.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检索结果
        3.1.1 纳入文献的基线特征
        3.1.2 文献质量评价
        3.2 网络meta分析结果
        3.2.1 研究间的网络关系
        3.2.2 合并结果
        3.2.3 异质性检验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3.2.4 累积排序概率图及其图下面积(The Cumulative Ranking Plotand the 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
        3.3 亚组分析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抽动障碍特异性量表与EQ-5D-Y的映射关系研究
    1 前言
    2 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问卷
        2.2.1 YGTSS
        2.2.2 EQ-5D-Y
        2.2.3 Peds QL4.0
        2.2.4 C&A-GTS-QoL
        2.3 统计分析
        2.3.1 样本量计算
        2.3.2 EQ-5D-Y效用值积分体系
        2.3.3 自评版与代理版一致性检验
        2.3.4 YGTSS影响因素分析
        2.3.5 因子分析
        2.3.6 映射算法
    3 结果
        3.1 自评版与代理版的非参数检验
        3.2 YGTSS影响因素分析
        3.3 因子分析
        3.4 映射模型
        3.4.1 YGTSS模型构建情况
        3.4.2 PedsQL4.0 模型构建情况
        3.4.3 C&A-GTS-Q L模型构建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利培酮与阿立哌唑治疗抽动障碍的成本效用分析
    1 前言
    2 方法
        2.1 模型构建
        2.2 模型参数
        2.3 模型假设
        2.4 敏感性分析
    3 结果
        3.1 Weibull模型拟合结果
        3.2 基础分析
        3.3 敏感性分析
        3.3.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3.3.2 概率敏感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EQ-5D效用值积分体系国内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临床特征、中医证素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一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临床特征、中医证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小结
研究二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小结
讨论
    1 临床特征分析
    2 证素分布特征分析
    3 治疗发声性抽动有效处方的用药规律分析
    4 我院儿童脑病专科门诊治疗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经验总结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综述 发声性抽动障碍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1 现代医学对发声性抽动障碍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发声性抽动障碍的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探讨CD4+CD25+CD127-、CD8+CD28-调节性T细胞与TD的相关性及静心止动方对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中医综述
        1 与抽动障碍相关的古代文献记载
        2 抽动障碍的病因病机
        3 抽动障碍的治疗
        4 总结
        参考文献
    (二) 西医综述
        1. 抽动障碍的发展概述
        2. 抽动障碍的概念
        3. 抽动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4. 抽动障碍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5. 抽动障碍的治疗
        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 临床研究方案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入选标准
        4 试验研究方法
        5 质量控制
    (二)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TD组与非TD组的构成情况
        1.2 计量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2 疗前TD组与非TD组Treg细胞的水平比较
        2.1 疗前TD组与非TD组总水平比较
        2.2 疗前TD组与非TD组在不同小组中的比较
        2.3 探讨影响因素的独立情况
        3 探讨疗前TD组与非TD组Treg细胞在“关系”上有无差异
        3.1 CD4~+CD25~+CD127~-、CD8~+CD28~-Treg细胞的“纵横关系”
        3.2. 横向关系分析
        3.3 纵向关系分析
        4 CD4~+CD25~+CD127~-、CD8~+CD28~-对中医证型判别分析
        5 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的疗效及对Treg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
        5.1 静心止动治疗12周的疗效分析
        5.2 静心止动治疗12周的CD4~+CD25~+CD127~-、CD8~+CD28~-水平变化
        5.3 Treg细胞疗前疗后的变化率与减分率的相关性分析
    (三)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疗前TD组与非TD组Treg细胞的水平差异分析
        3 疗前TD组与非TD组在CD4~+CD25~+CD127~-、CD8~+CD28~-、CD4~+、CD8~+、CD3~+之间关系上的一致性分析
        4 TD的Treg细胞异常及免疫发病机制的探讨
        5 静心止动方治疗12周后的疗效及CD4~+CD25~+CD127~-、CD8~+CD28~-变化分析
        6 Treg细胞在临床运用的潜在价值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个人简介

(6)抽动障碍与RBP、叶酸、VB12相关性分析及静心止动方联合VAD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对照表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1. 抽动障碍的概述
        1.1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
        1.2 诊断与分类
        1.3 常见共患病
        2. 流行病学研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抽动障碍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3.1 感染与免疫因素
        3.2 遗传、基因相关因素
        3.3 神经系统异常
        3.4 微量元素
        3.5 社会及家庭
        4. 抽动障碍的治疗现状
        4.1 药物治疗
        4.2 物理、手术治疗
        4.3 心理行为及家庭支持治疗
        5. 预后及影响因素
        5.1 国外相关研究
        5.2 国内相关研究
        6. 小结
    综述二 中医学对抽动障碍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病名的中医认识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2 病机
        3. 治疗
        3.1 内治法
        3.2 外治及综合疗法
        3.3 调摄与防护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部分
    前言
    一、抽动障碍与RBP、叶酸、VB12的相关性分析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结论
    二、静心止动方联合VAD滴剂治疗抽动障碍疗效观察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四)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一
附表二

(7)托吡酯等抗癫痫药物治疗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Tourette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8)静心止动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动态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1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2 发病危险因素及病理机制
        3 西医治疗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1 病名渊源
        2 中医病因
        3 中医病机
        4 中医治法
        5 综合疗法
        6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标准
        6 研究方案
        7 疗效评定标准
        8 数据处理方法
    二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总疗效评定
        3 临床动态疗效指标
        4 中医证候症状体征指标
        5 药物挖掘结果
    三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临床总疗效分析
        3 临床动态疗效分析
        4 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析
        5 药物挖掘结果分析
        6 安全性指标分析
        7 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中医理论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介

(9)小儿抽动障碍持续注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对照组、TD组、TD+ADHD组MRT、RTSD、CV、错误试次比较
    3.2 TD组儿童EFT结果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TD儿童持续注意功能未发现受损,共患ADHD可能是持续注意损害的原因
    4.2 TD儿童持续注意的影响因素
    4.3 改善持续注意的措施
5 结论
6 创新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Tourette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典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1.1 氟哌啶醇
    1.2 硫必利 (泰必利)
    1.3 匹莫齐特 (哌咪清)
2 新型抗精神病药
    2.1 利培酮
    2.2奥氮平
    2.3 喹硫平
    2.4 齐拉西酮
    2.5 阿立哌唑
3 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
4 抗癫痫药物
    4.1 托吡酯 (妥泰)
    4.2 丙戊酸盐
    4.3 氯硝西泮
5 中药制剂
6 其他

四、利培酮治疗14例Tourette综合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系统评价再评价[J]. 张建华,康冰瑶,李丹,罗丹,杨春松,陈静. 中国药房, 2021(21)
  • [2]难治性Tourette′s综合征90例住院情况分析[J]. 张会会,金佩莹,张久平,成鑫,徐萍,柯晓燕.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19)
  • [3]基于量表映射法的儿童和青少年抽动障碍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学评价[D]. 陈朝鑫.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儿童发声性抽动障碍临床特征、中医证素分析及用药规律研究[D]. 田倩.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探讨CD4+CD25+CD127-、CD8+CD28-调节性T细胞与TD的相关性及静心止动方对其影响[D]. 沈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抽动障碍与RBP、叶酸、VB12相关性分析及静心止动方联合VAD疗效观察[D]. 程增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7]托吡酯等抗癫痫药物治疗抽动障碍伴临床下放电的疗效分析[D]. 钟得香.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8]静心止动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动态疗效研究[D]. 薛宇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小儿抽动障碍持续注意的临床研究[D]. 苏群燕. 浙江大学, 2019(03)
  • [10]Tourette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J]. 吴元贞,郑毅,崔永华,何凡.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8(04)

标签:;  ;  ;  

利培酮治疗图雷特综合征1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