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农村各民族儿童铁营养与贫血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程宇[1](2021)在《遵义地区6~12月龄农村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调查遵义地区6~12月龄农村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IDA)患病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农村留守婴幼儿贫血预防改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抽取遵义地区5个乡镇的6~12月龄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看护人为调查对象。对儿童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血液检测。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录入,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主要运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描述性分析:(1)本次研究共调查6~12月龄农村留守儿童有效例数675名,其中男童349名(51.7%),女童326名(48.3%),男女性别比为1.07:1;6~7月龄儿童有180例(26.7%),8~9月龄217例(32.1%);10~12月龄278例(41.2%)。(2)调查对象父亲年龄平均为(28.42±5.38)岁,母亲平均年龄(26.19±4.21)岁;父母的文化程度均以初中为主,其中父亲为65.8%,母亲为51.1%;37.6%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间;父母外出务工情况以父亲为主,占71.6%。(3)调查的儿童平均体重为(8.22±1.17)kg,平均身长为(70.01±3.59)cm,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的发生率分别为8.0%、2.7%、4.3%。(4)有264例诊断为IDA,患病率为39.1%,轻度IDA占88.6%(234/264例),中度IDA占11.4%(30/264例)。(2)单因素分析:不同性别(χ2=12.615,P<0.05)、出生体重(χ2=12.727,P<0.05)、出生孕周(χ2=10.122,P<0.05)、出生胎次(χ2=9.769,P<0.05)、体重低下(χ2=6.665,P<0.05)、消瘦(χ2=8.872,P<0.05)、母孕期贫血(χ2=38.584,P<0.05)、家庭人均年收入(χ2=27.733,P<0.05)、喂养方式(χ2=18.360,P<0.05)、辅食添加时间(χ2=30.682,P<0.05)、辅食中摄入蛋类及肉类(χ2=6.097,P<0.05;χ2=12.680,P<0.05)、辅食结构(χ2=10.256,P<0.05)、补充铁元素(χ2=9.934,P<0.05)对遵义地区6~12月龄农村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存在影响。(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为男性、低出生体重儿、消瘦、母孕期贫血、家庭人均年收入低、纯母乳喂养、辅食中未添加肉类、未补充铁元素是婴幼儿患IDA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在4~6月添加辅食属于保护因素。结论:(1)遵义地区6~12月龄农村留守儿童IDA患病率较高,为39.1%;(2)性别为男性、低出生体重儿、消瘦、母孕期发生贫血、家庭人均年收入低、纯母乳喂养、未补充铁元素是遵义地区农村留守婴幼儿患IDA的独立危险因素,在4~6月添加辅食属于保护因素。
林亚倩[2](2021)在《某医院住院分娩妇女血红蛋白水平分布现状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回顾性分析某医院住院分娩病人临床资料,了解某地区孕产妇妊娠晚期血红蛋白水平情况,分析孕产妇妊娠晚期贫血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参考;2.探讨妊娠晚期血红蛋白水平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为围生期孕产妇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筛选某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单胎,孕周≥28周),纳入病例2922例。收集患者的(1)人口学特征:年龄、民族、常住地、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2)孕前基本信息:既往孕次、产次、孕前BMI;(3)实验室指标:分娩前血红蛋白水平;(4)妊娠结局:分娩孕周、分娩方式、早产、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小于孕龄或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全部数据输入Excel表,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描述,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组间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计数资料的表示使用构成比或率,通过?2检验展开组间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922例病例中,血红蛋白<110g/L的孕产妇491人,发生率16.9%(491/2922),血红蛋白≥130g/L的孕产妇743人,发生率25.4%(743/2933)。2.单因素分析发现,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孕产妇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常住地、家庭人均年收入、孕前BMI、既往孕次、既往产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职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以妊娠期晚期贫血筛查结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年龄≥40岁、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常住地为农村、孕次≥3次,产次≥2次是妊娠晚期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孕前BMI≥18.5kg/m2是妊娠晚期贫血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4.以Hb水平分为贫血组与非贫血组,两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胎膜早破、早产(除外医源性)、小于孕龄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以10g/L为梯度进行血红蛋白水平分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早产(除外医源性)、小于孕龄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年龄≥40岁、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常住地为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5000元、孕前BMI<18.5kg/m2、孕次≥3次、产次≥2次,符合上述任意特征的孕产妇均是发生妊娠期贫血的高危人群,应作为产检的重点关注对象。2.妊娠晚期贫血易发生产后出血,故应在妊娠期关注孕妇贫血情况,及时纠正,做到早预防。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能会造成高血红蛋白水平的假象,故应予以高度重视。
金海玉[3](2020)在《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目的:调查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体格发育状况,分析该地区婴幼儿当前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并为改善当地婴幼儿营养状况和进一步提高生长发育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选择《吉林省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管理系统中的延边地区3个城市和2个贫困县,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方法抽取该地区6~23月龄婴幼儿1598名,并对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全部研究对象的月龄、性别、民族及居住地,用智能体检仪现场准确测量婴幼儿身长和体重,采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实施过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通过与中国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和2015年中国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比较,了解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体格发育水平;采用Anthro 3.2.2软件计算不同月龄的年龄别身长(Z-scores oflength/height for age,HAZ)、年龄别体重(Z-scores ofweight for age,WAZ)、身长别体重(Z-scores ofweight for length/height,WHZ),并根据WHO推荐的标准判定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和肥胖。现场采集婴幼儿指尖末梢血,用Hemocue Hb301型血红蛋白便携式分析仪快速检测其血红蛋白含量。结果:1.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身长和体重水平存在性别、民族、月龄差异,其中各月龄组男婴幼儿平均身长和体重均高于女婴幼儿,汉族婴幼儿的平均体重高于朝鲜族婴幼儿,平均身长和体重均随着月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延边地区各月龄组男、女婴幼儿平均身长和体重均高于中国(除15月龄身长)和WHO(除21月龄身长)参考标准,且HAZ、WAZ(除了 21~23月龄组)和WHZ均值均为正值;汉族婴幼儿WAZ值高于朝鲜族,城市WAZ和WHZ值均高于贫困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延边城市地区15~、18~、21~23月龄组男婴和各月龄组女婴(除6~月龄组)平均身长均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城区同月龄别平均身长,且15~、21~23月龄组男婴和8~、10~、15~、21~23月龄组女婴平均体重均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城区同月龄别平均体重;本地区贫困县各月龄组男、女婴幼儿(除15~、21~23月龄组)平均身长均高于2015年中国九市郊区同月龄别平均身长,且21~23月龄组男婴和8~、10~、15~、21~23月龄组女婴平均体重均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郊区同月龄别平均体重。4.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总的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2%、1.7%、1.8%、5.3%和1.5%,且面临着营养缺乏(6.7%)和超重肥胖(6.8%)双重负担。不同月龄组的营养状况有所不同,生长迟缓高发月龄在21~23月龄组(7.3%)、低体重高发月龄在15~月龄组(4.1%)、消瘦高发月龄在15~月龄组(3.3%)、超重和肥胖高发月龄均在6~月龄组(8.7%和2.4%),且高月龄组的营养缺乏患病危险较高,而低月龄组的超重肥胖问题却很严重。延边地区6~23月龄朝鲜族和汉族婴幼儿生长迟缓率分别为7.0%和3.0%,男、女婴幼儿肥胖率分别为2.1%和0.9%,城市和贫困县婴幼儿超重率分别为6.1%和3.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17.9%,12~月龄组以下贫血患病率为24.2%,12~月龄组患病率高达25.6%,而其后月龄组贫血患病率为11.5%,且不同月龄组贫血患病率差异显着(P<0.05)。6.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生长迟缓相关因素包括性别、民族和月龄,且男婴幼儿生长迟缓患病危险高于女婴幼儿(OR=3.722,95%CI:1.891~7.325),朝鲜族婴幼儿生长迟缓患病危险高于汉族婴幼儿(OR=2.705,95%CI:0.989~7.399),生长迟缓的患病危险随着月龄的增长而增加,其β值为0.820(OR=2.270,95%CI:1.753~2.938);低体重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和月龄,且男婴幼儿低体重患病危险高于女婴幼儿(OR=5.488,95%CI:2.013~14.957),低体重的患病危险随着月龄增长而增加,其β值为0.568(OR=1.765,95%CI:1.518~2.052);消瘦相关因素是性别,且男婴幼儿消瘦患病危险高于女婴幼儿(OR=13.199,95%CI:2.722~64.002);超重及肥胖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和地区,且男婴幼儿超重及肥胖患病危险高于女婴幼儿(OR=1.426,95%CI:0.961~2.117),城市婴幼儿超重及肥胖患病危险高于贫困县(OR=1.440,95%CI:0.933~2.223);贫血相关因素包括月龄和生长迟缓,且贫血的患病危险随着月龄增长而降低,其β值为-0.081;(OR=0.923,95%CI:0.898~0.948),生长迟缓婴幼儿的贫血患病危险显着增加(OR=1.834,95%CI:0.929~3.621)。结论:1.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身长和体重水平存在明显的性别、民族、月龄分布特征的差异。本地区婴幼儿WAZ和WHZ值存在明显的民族和地区分布特征的差异。2.本地区婴幼儿生长发育水平高于国家(2009年版)和WHO(2006年版)参考标准,城市≥15~月龄组男婴和各月龄组女婴的生长发育水平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城区,且贫困县女婴平均体重低于2015年中国九市郊区,应选择适宜的参考值评估本地区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态。3.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总的营养状况相对良好,但是依然存在着营养不良现象,且存在性别(肥胖)、民族(生长迟缓)和地区(超重)分布特征差异。本地区婴幼儿生长迟缓、低体重及消瘦患病水平相对较低,超重肥胖和贫血是目前本地区面临的主要营养问题。4.不同特征婴幼儿营养不良的患病危险性有所不同,应根据婴幼儿性别、民族、月龄及居住地等不同特征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营养改善措施。
武大伟[4](2020)在《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现况调查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儿童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人类持续性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儿童的健康水平反映了人类总体的经济和医疗水平,也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全民健康水平的体现。提高儿童的健康、促进儿童健康管理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目前学龄前儿童由于各种营养摄入不足,缺乏营养或卫生习惯差等原因,导致学龄前儿童容易出现贫血、蛋白质-能量摄入不足、龋齿、肥胖等疾病,严重影响了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生长。因此对儿童健康现况的调查及健康管理对策的研究必不可少。目的:了解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贫血、消瘦、低体重、生长迟缓、超重和肥胖等营养状况的流行现况及变化情况,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的健康管理提供合理科学的健康策略。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海口市4个市辖区,每个辖区随机抽取1个社区,共抽取4个社区,每个社区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幼儿园,对抽中的社区服务中心和幼儿园的海口市户籍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自制问卷收集被调查儿童的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民族、家庭收入等)、生活方式、日常饮食情况、饮食行为等资料。并采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的儿童健康档案数据。分析海口市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分布特征,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632份,回收有效问卷596份。调查对象男童317(53.19%),女童279名(46.81%),男童平均月龄54.87±11.41,女童平均月龄55.71±11.69。2.在调查的儿童中,儿童贫血检出率为12.22%,营养不良检出率7.14%(低体重2.73%、生长迟缓3.57%、消瘦3.15%),营养过剩检出率为12.39%(超重9.66%、肥胖2.73%)。3.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贫血风险更低(OR=0.489,95%CI 0.248-0.963);每周吃虾和贝类频次≥5天比<5天儿童的消瘦风险更高(OR=4.671,95%CI 1.376-15.856);少数民族比汉族儿童的低体重风险更高(OR=5.042,95%CI 1.308-19.441);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儿童的超重及肥胖风险更高(OR=2.679,95%CI 1.524-4.710)。4.相关性分析显示,儿童HAZ与由祖父母或其他人照顾、家庭收入水平、每周吃豆制品、每周和奶制品正相关;与户籍、每天累计运动时间、每天累计睡眠时间、挑食)与负相关。儿童WAZ与由祖父母或其他人照顾、独生子女、家庭收入水平、每周喝酸奶频次和食物响应正相关;与每日睡眠时长、不良进食习惯和外因性进食负相关。儿童BAZ与独生子女、食物响应和主动进食能力正相关;与每周吃虾及贝类的频次和不良进食习惯负相关。结论:1.海口市学龄前儿童整体营养状况一般,生长发育水平低于WHO标准,贫血和营养不良情况还有很大改善空间,营养过剩情况较好,但存在逐年上升趋势。2.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受到自身特征、生活情况、日常饮食以及饮食行为的四个方面的影响。因此,提示我们应加强家庭、社区、幼儿园、政府之间合作,完善儿童健康监管体系,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学习,提高家长健康意识水平,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监管,形成科学规范的儿童健康管理模式,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
王鸥,朴玮,陈頔,黄建,孙静,霍军生[5](2020)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生贫血及相关营养状况》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6~17岁寄宿制中小学生贫血及相关营养素水平,为学生营养改善提供依据。方法在中西部地区选择人均GDP水平排名相近的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及西藏自治区为调查省份,在各省份中分别选取参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农村初中和农村小学各1所,各学校各年级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1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总计2 180名。通过采集静脉血测试分析学生血红蛋白、铁蛋白、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叶酸及维生素B12生化水平,评价贫血及相关营养素缺乏情况。结果西部地区6~8岁及9~11岁学生贫血率分别为3. 2%和2. 9%,6~8,9~11及12~14岁学生铁缺乏率分别为10. 8%,13. 8%及24. 3%,12~14及15~17岁学生叶酸缺乏率分别为32. 7%和49. 4%,贫血、铁缺乏率和叶酸缺乏率均高于中部地区同年龄组(χ2值分别为8. 56,7. 43; 11. 40,19. 14,14. 55; 40. 96,17. 12,P值均<0. 05)。中部地区6~8,9~11,12~14及15~17岁学生维生素B12缺乏率分别为7. 3%,19. 4%,29. 2%和45. 5%,各年龄组维生素B12缺乏率均高于西部地区同年龄组(χ2值分别为6. 59,5. 85,8. 67,3. 39,P值均<0. 05)。结论西部地区学生贫血、铁缺乏及叶酸缺乏情况较中部地区严重,中部地区学生维生素B12缺乏程度较西部地区严重。中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营养问题存在地域性差异,学生营养改善有待因地制宜开展。
杨文凯[6](2018)在《兰州市和东乡县汉族与东乡族学龄期儿童IDA患病情况及其对智力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兰州市和东乡县两地区汉族与东乡族学龄期儿童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的患病情况,评估IDA儿童及经过配对选取的非贫血对照组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探求缺铁性贫血对学龄期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0月在兰州市(城市)及东乡县(农村)两地区,选取有汉族和东乡族学生的两所小学,采取随机分层抽样抽取一年级至三年级612岁学龄期儿童396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发育指标的相关测量、静脉血采集以及相关问卷调查。分析血常规及血清铁等相关指标。分析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从符合IDA诊断标准的儿童中筛选出30例缺铁性贫血儿童(均为轻度IDA)为贫血组,同时选取背景资料相似的非贫血儿童为对照组,使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评估两组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进行对照研究。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试探求贫血组儿童血红蛋白含量与总智商发育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儿童IDA现状396例学龄期儿童中,IDA的患病率为8.6%。东乡县儿童IDA患病率高于兰州市儿童;东乡族儿童IDA的患病率高于兰州市儿童。两地区不同性别之间IDA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贫血组及对照组儿童智力发育水平比较贫血组儿童VIQ、PIQ及FIQ均值低于对照组儿童,且贫血组儿童C因子中各分项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兰州市(城市)及东乡县(农村)城乡两地IDA儿童智力发育水平比较东乡县(农村)儿童操作智商、B因子分测试中的拼图及C因子分测试中的背数得分低于兰州市(城市)儿童,城乡两地言语智商和总智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地区贫血儿童血红蛋白值与其总智商的相关性分析兰州市贫血组儿童相关性系数为0.644(P=0.032);东乡县贫血组儿童相关性系数为0.46(P=0.047)。并且随着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儿童的总智商存在下降趋势。结论:兰州市及东乡县学龄期儿童IDA患病率较2013年全国调查水平有所下降;东乡县儿童贫血患病率较兰州市儿童高,东乡族儿童患病率较汉族儿童高,两地区男女童之间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贫血组儿童在语言智商、操作智商及总智商方面得分较对照组低。东乡县学龄期贫血儿童在操作智商及B因子分测试中的拼图和C因子分测试中的背数得分较兰州市贫血儿童低,但两地区贫血儿童总智商无差异。IDA对城乡两地学龄期儿童智力发育存在一定影响,且随着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学龄期儿童总智商有下降趋势。
穆静[7](2017)在《兰州市及东乡县6~12岁儿童铁缺乏症现况及缺铁性贫血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测定相关血清学指标了解兰州市及东乡县612岁学龄期儿童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ID)现况,对诊断为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的儿童进行家庭及饮食方面相关因素分析,并对居住在兰州市和东乡县的汉族和东乡族儿童进行对照研究,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区域贫血状况。方法:2015年10月分别在兰州市及东乡县选取两所学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396名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体格发育指标测量、静脉血采集和问卷调查。分析血清学相关指标,计算铁缺乏症(ID)检出率,筛选出IDA儿童34例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民族、地区相匹配的非IDA儿童34例为对照组,对两者的家庭因素及饮食行为调查问卷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兰州市及东乡县IDA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兰州市及东乡县612岁儿童ID现状396例儿童铁减少、IDA、ID的检出率分别为12.63%、8.59%、21.21%。东乡县铁减少、IDA、ID的检出率均高于兰州市儿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东乡族较汉族铁减少、IDA、ID的检出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加儿童IDA检出率逐渐降低(P﹤0.05),而铁减少与年龄变化无关系(P﹥0.05)。男、女童之间铁减少、IDA、ID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DA组儿童与非IDA儿童单因素分析2.1家庭因素IDA组与非IDA组家庭人均月收入总体分布不同(Z=-3.887,P﹤0.05),看护人学历总体分布不同(Z=-4.790,P﹤0.05),看护人对贫血知识了解情况总体分布不同(Z=-4.077,P﹤0.05)。2.2家庭饮食习惯IDA组与非IDA组家庭饮食结构分布不同(Z=-2.527,P﹤0.05),在是否用铁锅烹饪食物及是否有饮茶习惯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铁锅烹饪c2=2.946,P﹤0.05;饮茶习惯c2=2.435,P﹤0.05)。2.3饮食行为IDA组与非IDA儿童在婴儿期喂养分布不同(Z=-2.873,P﹤0.05),偏食、挑食情况方面分布不同(Z=-2.078,P﹤0.05);肉食食入及零食食入方面分布不同(肉食食入Z=-2.992,P﹤0.05;零食食入Z=-1.970,P﹤0.05)。2.4运动因素在运动时间方面IDA组与非IDA组分布不同(Z=-1.995,P﹤0.05)。3.兰州市及东乡县IDA儿童影响因素比较结果显示两地区儿童在家庭经济水平、看护人学历、饮食结构、婴儿期喂养分布不同(经济水平Z=-2.373,P﹤0.05;看护人学历Z=-2.905,P﹤0.05;饮食结构Z=-2.222,P﹤0.05;婴儿期喂养Z=-2.689,P﹤0.05)。4.IDA相关的家庭及饮食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儿期喂养(OR=8.945,95%CI:1.0979.485)(P=0.007)、零食食入(OR=2.688,95%CI:1.0526.866)(P=0.039)、偏食、挑食(OR=2.770,95%CI:1.66411.553)(P=0.017)对IDA检出率有显着影响。结论:兰州市及东乡县儿童ID检出率较之前全国调查结果好转,尤其是东乡县儿童较全国农村儿童IDA检出率有所降低,但隐性缺铁仍是目前营养性铁缺乏的主要攻克目标。贫困、不注意饮食结构、不良饮食行为是东乡族IDA儿童的危险因素,应在提高国民经济收入的同时,加强相关医疗知识的宣传。定期对家长和儿童举行健康知识宣教,督促家长完善家庭膳食结构,教育儿童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预防学龄期儿童IDA的关键。
陈丽琴[8](2016)在《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6~23月龄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水平及影响因素》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6-23月龄儿童缺铁性贫血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贫血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照云南省各州市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的特征,将云南贫困人口区域划分为4个类型区,即贫困轻度区、贫困中度区、贫困重度区和贫困重灾区,在每个类型区根据少数民族分布特性,抽取剑川、彝良、墨江和泸水县为调查现场。抽取的6-23月龄儿童及其监护人均为调查对象,抽取的每个县调查对象不少于300人。对6-23月龄婴幼儿进行体格检查、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测定;对其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e3.0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与小儿喂养情况:调查的1226名儿童中,男童624名(50.9%),女童602名(49.1%)。6-11月龄儿童392名(32.0%),12-17月龄儿童407名(33.2%),18-23月龄儿童427名(34.8%)。母亲学历以初中为主,占47.3%;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3.3%。婴幼儿看护人以母亲为主,占79.8%。家庭去年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者占44.7%。母亲自报孕期贫血者191例,占16.4%。婴幼儿出生后有母乳喂养者1218例,占95.7%;生后24小时内开始喂母乳者814例,占74.7%;有初乳喂养者1083例,占99.4%。婴幼儿各类辅食(乳类、谷类、薯类、豆类及其制品、蔬菜类、水果类、肉类和蛋类)开始添加的时间分别为8.28±4.53月、7.44±3.17月、9.77±3.79月、9.52±3.53月、9.31±3.51月、8.93±3.51月、8.74±3.51月、7.84±3.15月。婴幼儿膳食每日摄入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锌的量分别为145.55±248.29μ g、30.53±20.97mg、272.37±173.41mg、5.93±4.12mg、 4.24±2.15mg、(2)小儿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研究对象中,儿童总贫血患病率为47.2%,其中,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32.9%;男、女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6.7%、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2,P=0.006)。不同月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不同(χ2=79.080,P=0.000),其中6~11月龄组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最高,为42.0%,其次为12-17月龄组儿童,为41.9%;随着年龄的增加,缺铁性贫血患病率降低。不同贫困程度地区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不同,(χ2=29.076,P=0.000),其中贫困重灾区最低,为19.5%。(3)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母亲职业(χ2=6.643,P=0.010)、主要看护人(χ2=10.364,P=0.001)、看护人学历(χ2=11.255,P=0.010)、家庭年收入(χ2=11.408,P=0.044)、孩子目前是否断奶(χ2=35.176,P=0.000)、孩子是否补充过钙片(χ2=5.094,P=0.024)、是否添加过营养包(χ2=25.444,P=0.000)、获取知识的途径为医生培训或讲解(χ2=7.023,P=0.0085)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存在影响。缺铁性贫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童比女童患缺铁性贫血的危险性增加;随着孩子年龄增大,患缺铁性贫血的危险性降低;家庭年收入越低(OR=1.109,95%CI=1.018~1.209)、未给孩子补充营养包(OR=2.738,95%CI=1.810~4.142)是6-23月龄儿童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云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6-23月龄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贫困、健康服务可及性差、未补充营养包是缺铁性贫血患病危险因素。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加强儿童家长的喂养指导,合理添加辅食,同时建议扩大贫困地区6-23月龄儿童营养包补充范围。
马艳艳[9](2012)在《补充微量营养素撒剂改善内蒙农村地区婴幼儿健康状况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背景]缺铁性贫血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发展中国家贫血状况尤为严重。6-24月龄婴幼儿为贫血的高发人群。多个国家对辅食营养补充品的应用研究表明,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微量营养素补充剂可起到与硫酸亚铁同样的补铁作用,能够有效防治2岁以下儿童贫血,可用于在贫血率高的地区开展社区干预以防治儿童贫血。我国关于微量营养素补充剂的研究尚少,且多为以豆粉或乳粉为基底的营养包。本研究旨在探讨微量营养素撒剂对改善我国婴幼儿健康状况的作用。[目的]调查内蒙古部分农村地区婴幼儿贫血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微量营养素撒剂对婴幼儿贫血及其他健康状况的改善作用,为我国西部地区进行营养群体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鄂伦春旗、阿荣旗及扎兰屯市随机抽取1364名6~24月龄婴幼儿及其家长。将4个旗/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基线调查时,对干预组和对照组6-24月龄婴幼儿进行体格测量和血红蛋白测定;对其家长进行儿童基本情况及饮食喂养情况等问卷调查。基线调查之后,干预组除常规喂养之外,进行微量营养素撒剂补充,对照组仅常规喂养。4个月之后,对随访的干预组和对照组婴幼儿及其家长进行终末调查,调查内容同基线。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清理和统计分析。[结果]1.内蒙农村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贫血率为45.0%。其中,6-11月龄婴儿贫血率为55.2%,12-17月龄儿童贫血率为50.5%,18~24月龄组贫血率最低,为31.9%。月龄越小,贫血率越高。2.干预之后,干预组贫血率由基线的46.6%下降为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6,P=0.001);对照组贫血率由干预前的41.3%上升到47.0%(χ2=4.252,P=0.047)。一直及经常服用微量营养素的婴幼儿贫血率改善好于偶尔服用的婴幼儿;服用微量营养素撒剂3个月及以上的婴幼儿贫血率改善好于服用1-2个月的婴幼儿。3.干预组2周上感患病率由基线调查的43.2%下降至终末的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22,P=0.000);对照组干预前后上感2周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贸=0.000,P=1.000);干预组年龄别体重Z评分增值高于对照组(t=2.238,P=0.02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汉族婴幼儿贫血率高于非汉族婴幼儿;6月龄喂养方式为完全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贫血率高于6月龄人工喂养的婴幼儿;月龄越大,婴幼儿贫血率越低;服用微量营养素撒剂的贫血率低于没有服用的婴幼儿;添加奶类频次越高,婴幼儿贫血率越低;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其婴幼儿贫血率越低。[结论]内蒙农村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贫血率较高。补充微量营养素撒剂可有效降低婴幼儿贫血率,且连续、持续服用微量营养素撒剂3个月及以上可达到更好的贫血干预效果。微量营养素撒剂补充可作为农村地区贫血干预的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中,服用微量营养素还可改善婴幼儿食欲、促进儿童体重增长、降低2周上感患病率。然而,微量营养素撒剂对贫血外其他健康状况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张艳[10](2012)在《2006~2009年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监测结果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方法,对2006-2009年从13个监测县(市)中随机抽取的6800、9330、9210、9024名6岁以下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询问调查、体格测量、生化检测。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WHO Anthro V3.2.2软件计算6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率。应用趋势卡方检验进行数据比较,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6岁以下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2006~2009年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为17.6%、18.6%、14.8%和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68,P=0.000);儿童的低体重率分别为7.9%、8.2%、7.4%和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1,P=0.479)。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6.5%、26.8%、19.6%和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8,P=0.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儿童为早产儿、没有吃早餐习惯是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父亲文化程度是小学未毕业、小学和初中相对文盲是儿童生长迟缓的保护因素。②儿童近两周内患上呼吸道疾病、没有吃早餐习惯是儿童低体重的危险因素;此外,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小学未毕业、小学和初中相对文盲是儿童低体重的保护因素。③儿童为早产儿、父母非儿童主要看护人、儿童近两周患腹泻为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的危险因素;此外,出生后6个月内坚持母乳喂养、有吃早餐习惯为儿童贫血患病率的保护因素。结论:2006~2009年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主要指标无明显下降趋势,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干预和改善工作仍任重道远。
二、贵州农村各民族儿童铁营养与贫血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农村各民族儿童铁营养与贫血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遵义地区6~12月龄农村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状况及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遵义地区 1 岁以下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调查问卷 |
遵义医学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意见 |
(2)某医院住院分娩妇女血红蛋白水平分布现状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妊娠期营养性贫血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营养低下流行现状 |
1.2 微量营养素缺乏流行现状 |
1.3 营养过剩或过度流行现状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3 评价标准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生长发育分布特征 |
3.2 与其他儿童生长发育标准比较 |
3.3 营养状况分布特征 |
3.4 贫血分布特征 |
3.5 贫血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
3.6 营养状况和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生长发育状况 |
4.2 营养状况 |
4.3 小结 |
4.4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
(4)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现况调查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儿童健康管理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
1.3 理论依据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7 质量控制 |
1.8 统计分析方法 |
1.9 技术路线 |
2 研究结果 |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2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及变化 |
2.3 不同特征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
2.4 不同生活情况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
2.5 不同日常饮食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
2.6 不同饮食行为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比较 |
2.7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8 学龄前儿童身体发育相关性研究 |
3 讨论 |
3.1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日常生活现况 |
3.2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日常饮食现况 |
3.3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现况 |
3.4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现况 |
3.5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贫血现况 |
3.6 海口市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现况 |
3.7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分析 |
3.8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的相关性分析 |
3.9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贫血的相关性分析 |
3.10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相关性分析 |
4 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策略探讨 |
4.1 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策略 |
4.2 儿童贫血的防治策略 |
4.3 儿童自身及家庭因素建议 |
4.4 社会因素建议 |
5 结论 |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学龄前儿童健康状况及健康管理发展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调查 |
致谢 |
(5)中西部农村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生贫血及相关营养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生物样本采集与检测 |
1.2.2评价标准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血红蛋白水平及贫血检出情况 |
2.2 铁营养状况 |
2.3 血清叶酸营养状况 |
2.4 血清维生素B12营养状况 |
3 讨论 |
(6)兰州市和东乡县汉族与东乡族学龄期儿童IDA患病情况及其对智力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缺铁性贫血 |
1.1.1 缺铁性贫血定义及发病机制 |
1.1.2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现况 |
1.1.3 缺铁性贫血的危害 |
1.2 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 |
1.2.1 语言商、操作商及总智商 |
1.2.2 A因子、B因子及C因子 |
1.2.3 缺铁性贫血对智力发育的影响 |
1.2.4 地区对智力发育的影响 |
1.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本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2.1 研究方法 |
2.2.2 抽样方法 |
2.2.3 测量及检测方法 |
2.2.4 调查方法 |
2.3 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 |
2.4 智力测试 |
2.4.1 智力测验 |
2.4.2 智商计算 |
2.5 问卷调查 |
2.6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年龄、性别、地区及民族构成 |
3.1.2 儿童出生情况 |
3.1.3 家庭情况 |
3.2 缺铁性贫血情况 |
3.2.1 兰州市及东乡县学龄期儿童IDA现况 |
3.2.2 不同性别儿童IDA现况 |
3.2.3 不同民族儿童IDA现况 |
3.3 纳入贫血组与对照组儿童资料基本情况 |
3.4 贫血组及非贫血组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情况 |
3.4.1 兰州市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儿童生长发育指标情况 |
3.4.2 东乡县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儿童生长发育指标情况 |
3.5 本研究中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儿童血清学指标情况 |
3.5.1 兰州市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儿童血清学指标情况 |
3.5.2 东乡县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儿童血清学指标情况 |
3.6 贫血组与对照组儿童智力发育情况 |
3.6.1 贫血组儿童智力发育情况 |
3.6.2 对照组儿童智力发育情况 |
3.7 贫血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智力发育比较 |
3.8 兰州市及东乡县贫血儿童智力发育水平比较 |
3.9 两地区贫血儿童血红蛋白水平与总智商的相关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两地区学龄期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特点 |
4.1.1 不同性别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比较分析 |
4.1.2 汉族及东乡族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的比较分析 |
4.2 两地区贫血与非贫血儿童生长发育情况 |
4.2.1 兰州市贫血及非贫血儿童生长发育情况 |
4.2.2 东乡县贫血组及非贫血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 |
4.3 贫血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智力发育水平比较分析 |
4.4 兰州市及东乡县贫血儿童智力发育水平比较分析 |
4.5 两地区贫血儿童血红蛋白值与总智商的相关性分析 |
4.5.1 兰州市贫血儿童血红蛋白值与总智商的相关性 |
4.5.2 东乡县贫血儿童血红蛋白值与总智商的相关性 |
4.5.3 两地区贫血儿童血红蛋白值与总智商相关性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中英文对照表 |
(7)兰州市及东乡县6~12岁儿童铁缺乏症现况及缺铁性贫血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铁缺乏症定义及发病机制 |
1.2 儿童铁缺乏症现状 |
1.3 铁缺乏危害 |
1.4 铁缺乏症危险因素 |
1.4.1 母亲健康及辅食添加 |
1.4.2 儿童饮食行为及膳食结构 |
1.4.3 引起铁缺乏相关疾病 |
1.4.4 社会经济状况 |
1.5 本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方法 |
2.2.1 研究方法 |
2.2.2 抽样方法 |
2.2.3 测量方法 |
2.2.4 调查方法 |
2.3 诊断标准 |
2.4 调查问卷 |
2.5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1.1 性别、年龄、地区、民族构成 |
3.1.2 家庭情况 |
3.2 铁缺乏分布情况 |
3.2.1 兰州市及东乡县儿童铁缺乏现况 |
3.2.2 不同年龄段儿童铁缺乏现况 |
3.2.3 不同性别儿童铁缺乏现况 |
3.2.4 不同民族儿童铁缺乏现况 |
3.3 IDA儿童与非IDA儿童单因素比较 |
3.3.1 家庭因素比较 |
3.3.2 家庭饮食习惯比较 |
3.3.3 儿童饮食行为及运动情况比较 |
3.4 兰州市及东乡县IDA儿童影响因素比较 |
3.5 IDA儿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兰州市及东乡县 6~12 岁儿童铁缺乏流行病学特点 |
4.1.1 不同年龄段儿童IDA现况 |
4.1.2 不同性别儿童铁缺乏现况 |
4.1.3 汉族与东乡族铁缺乏现况 |
4.2 兰州市及东乡县学龄期IDA儿童家庭因素分析 |
4.2.1 家庭经济水平 |
4.2.2 看护人 |
4.2.3 家属贫血及贫血知识了解情况 |
4.3 兰州市及东乡县学龄期IDA儿童饮食因素分析 |
4.3.1 辅食添加 |
4.3.2 家庭饮食习惯 |
4.3.3 儿童饮食行为 |
4.4 兰州市及东乡县学龄期IDA儿童运动因素分析 |
4.5 兰州市与东乡县儿童铁缺乏存在差异原因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中英文对照表 |
(8)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6~23月龄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水平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儿童贫血现状 |
1.2 儿童贫血的影响因素 |
1.2.1 母亲健康状况和孕产期情况 |
1.2.2 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 |
1.2.3 儿童膳食结构不合理 |
1.2.4 儿童患病与贫血 |
1.2.5 生长发育状况 |
1.2.6 社会经济状况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调查问卷 |
2.1.2 体格检查工具 |
2.2 方法 |
2.2.1 研究方法 |
2.2.2 抽样方法 |
2.2.3 调查方法 |
2.2.4 测量方法 |
2.2.5 评价方法 |
2.2.6 统计方法 |
2.2.7 质量控制方法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1.1 社会人口学特征 |
3.1.2 婴幼儿出生情况 |
3.1.3 婴幼儿疾病及喂养情况 |
3.1.4 卫生保健情况 |
3.1.5 抚养人的喂养知识、态度、行为情况 |
3.1.6 婴幼儿营养不良情况 |
3.2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 |
3.2.1 不同贫困程度地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 |
3.2.2 不同性别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 |
3.2.3 不同月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情况 |
3.3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单因素分析 |
3.3.2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6~23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高 |
4.2 多个因素对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儿童贫血患病有影响 |
5 结论 |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补充微量营养素撒剂改善内蒙农村地区婴幼儿健康状况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缺铁对婴幼儿健康的危害 |
(二) 婴幼儿贫血的流行现状 |
(三) 婴幼儿缺铁和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 |
(四) 微量元素补充改善贫血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设计 |
1 样本量的计算 |
2 研究设计 |
3 抽样方法 |
(二) 研究对象 |
1 纳入标准 |
2 剔除标准 |
3 知情同意 |
4 研究时间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家长问卷调查 |
2 血红蛋白(Hb)测定 |
3 体格检查 |
4 补充微量营养素撒剂 |
(四) 评价标准 |
1 贫血诊断标准 |
2 体格生长标准 |
3 喂养方式 |
4 其他指标 |
(五) 统计方法 |
1 描述性分析 |
2 假设检验 |
3 多因素分析 |
(六) 质量控制 |
四、研究结果 |
(一) 基线调查结果 |
1 婴幼儿基本情况 |
2 婴幼儿家庭情况 |
3 婴幼儿贫血情况 |
4 婴幼儿食物添加情况 |
5 婴幼儿两周患病情况 |
6 婴幼儿体格发育 |
(二) 纵向随访结果 |
0 失访情况 |
1 微量营养素撒剂服用情况 |
2 贫血干预效果 |
3 喂养情况变化 |
4 两周患病情况变化 |
5 体格发育指标的变化 |
(三) 婴幼儿贫血的多因素分析 |
五 讨论 |
(一) 研究地区婴幼儿贫血现状 |
(二) 婴幼儿贫血的影响因素 |
1 民族及母亲文化程度对贫血的影响 |
2 喂养方式对贫血的影响 |
3 奶类添加频率对贫血的影响 |
(三) 补充微量营养素对婴幼儿的作用 |
1 微量营养素撒剂对婴幼儿贫血的改善作用 |
2 补充微量营养素对婴幼儿抗病能力的影响 |
3. 补充微量营养素对婴幼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
(四) 补充微量营养素的推广价值 |
(五) 失访情况 |
(六) 本研究的创新和缺陷 |
六 结论 |
七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2006~2009年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监测结果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4 评价标准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2006~2009年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人口学特征 |
3.2 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3 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2 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贫血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贵州农村各民族儿童铁营养与贫血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遵义地区6~12月龄农村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程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某医院住院分娩妇女血红蛋白水平分布现状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D]. 林亚倩.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3]延边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D]. 金海玉. 延边大学, 2020(05)
- [4]海口市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现况调查及健康管理对策研究[D]. 武大伟.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5]中西部农村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生贫血及相关营养状况[J]. 王鸥,朴玮,陈頔,黄建,孙静,霍军生. 中国学校卫生, 2020(01)
- [6]兰州市和东乡县汉族与东乡族学龄期儿童IDA患病情况及其对智力发育的影响[D]. 杨文凯. 兰州大学, 2018(10)
- [7]兰州市及东乡县6~12岁儿童铁缺乏症现况及缺铁性贫血相关因素分析[D]. 穆静. 兰州大学, 2017(04)
- [8]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6~23月龄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水平及影响因素[D]. 陈丽琴.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9]补充微量营养素撒剂改善内蒙农村地区婴幼儿健康状况的效果评价[D]. 马艳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04)
- [10]2006~2009年中国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监测结果与分析[D]. 张艳. 中南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