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 1α-羟基维生素 D2 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间歇性 1α-羟基维生素 D2 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一、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间歇性1α-羟基维生素D_2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侯文娟[1](2021)在《甲状旁腺全切加自体移植术中不同自体移植量治疗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甲状旁腺全切加自体移植术(Total parathyroidectomy with autotransplantation,TPTX+AT)中不同自体移植量治疗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parathyroidism,SHPT)的临床疗效有无差异。方法选取2017.05.17~2018.6.19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TPTX+AT治疗的129例透析患者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的自体移植甲状旁腺组织量分为A组:TPTX+AT(移植4粒1×1×l mm3),B组:TPTX+AT(移植4粒2×2×2 mm3)。比较两组术后钙(calcium,Ca)、磷(phosphorus,P)、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等血清学指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SHPT复发情况有无差异。结果1.两组术后3月、6月、1年、2年的Ca、P、PTH、ALP较术前显着下降(P<0.05)。B组患者术后1年PTH及2年Ca、P、PTH较A组显着增加(P<0.05),余指标余手术前后时间点在统计学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2.两组术后2年骨痛、皮肤瘙痒、不宁腿综合征及睡眠障碍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SHPT复发率为2.38%(1/42),B组SHPT复发率为3.45%(3/8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TX+AT能显着降低PTH和ALP水平,改善钙磷代谢紊乱及SHPT患者瘙痒、骨痛等临床表现;TPTX+AT(移植4粒1×1×l mm3)组与TPTX+AT(移植4粒2×2×2 mm3)组比较,术后临床表现缓解率、SHPT复发率无明显差异,ALP水平差异不明显;由于TPTX+AT(移植4粒1×1×l mm3)组自体甲状旁腺移植量较TPTX+AT(移植4粒2×2×2 mm3)组减少更明显,且TPTX+AT(移植4粒1×1×l mm3)组PTH下降更明显,因此,在治疗肾性SHPT方面,可能更适合用TPTX+AT(移植4粒1×1×l mm3)。

孔令泉,伍娟,田申,李浩,厉红元,任国胜,吴凯南[2](2020)在《关注乳腺癌患者维生素D缺乏/不足及相关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防治》文中认为维生素D缺乏/不足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在乳腺癌患者中表现突出。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具有调节钙磷代谢、影响细胞增殖分化等重要生理功能,其缺乏或不足与骨骼疾病及多种骨外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乳腺癌发生发展和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维生素D缺乏/不足及血钙过低是引起甲状旁腺功能增强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简称"继发性甲旁亢")的主要原因,但因早期并无明显临床表现而常被忽视。乳腺癌患者因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系统治疗及月经状态变化的影响,骨健康问题明显。维生素D缺乏/不足及相关甲状旁腺功能增强或继发性甲旁亢将进一步加重患者的骨骼健康问题。故应加强乳腺癌患者血钙、甲状旁腺素及骨代谢指标的检测,从而针对性地进行维生素D和钙剂的补充,重视维生素D缺乏/不足相关甲旁亢的防治,关注患者骨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杨晓宇[3](2020)在《度骨化醇的新化学合成工艺研究》文中认为D族维生素是被广泛研究的一类维生素,最初发现其主要作用为维持体内钙平衡,可用来治疗佝偻病,骨质疏松等;近几十年研究发现其受体遍及体内大多数器官,随着对其体内作用机制的不断清晰,该类化合物的其他作用(如治疗高磷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银屑病等)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上市的维生素D衍生物主要分为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衍生物,但具有上述作用的药物较少,亟需补充新的品种丰富患者选择。度骨化醇,属于维生素D2的重要衍生物,主要用于治疗尿毒症患者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磷血症等。本论文在探讨维生素D,度骨化醇化学合成工艺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维生素D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探索化学合成度骨化醇的新路线,成功获得了适合工业化生产,切实可行的合成路线,并探索优化了帕立骨化醇的合成方法。本论文通过研究,完成了以下目标:1.通过对比分析目前报道的文献,设计了一条全新的度骨化醇化学合成路线,并对合成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和优化。2.调整关键步骤(氧化反应)的反应条件,使该步反应收率由文献报道的30.2%提高到49.1%。3.通过增加硅醚化反应实现了对于关键中间体(氧化反应产物)的分离纯化,并摸索硅醚化的结晶条件,有效分离了杂质及异构体,从而对氧化反应后处理要求降低,对路线的可控性提高,也是对路线最大的改进之处。4.成本大幅降低:新路线成本约3050-3200元/克,较目前最低成本路线至少降低了 1000 元/克。5.对合成步骤进行了调整,使工艺更加适合工业化生产;最终批量超过1g;度骨化醇软胶囊的规格为,0.5μg,1μg和2.5μg,临床批量以30万粒计算对于原料药要求批量为1.2g,目前研究可以满足临床批量要求。

杨述祯[4](2020)在《一种氟骨三醇合成的新路线》文中研究指明氟骨三醇(Hexafluorocalcitriol/Falecalcitriol)是一种新合成的活性维生素D衍生物。其结构与骨化三醇相似,是将骨化三醇结构上26-27号碳上的六个H原子用F原子取代,增强了其生物活性。氟骨三醇对甲状旁腺活性的抑制作用与帕里骨化醇、阿法骨化醇、度骨化醇、骨化三醇等具相同,并且可以连续抑制PTH而不会引起血清钙水平过度升高。氟骨三醇在动物体内的的药效是其他维生素D衍生物的5-10倍。因此,氟骨三醇有望成为更具选择性的PTH抑制剂。本课题组报道一条以片段拼接的方式合成氟骨三醇合成的新路线,一方面,以较为常见容易获得的维生素D2为原料,经过SO2双键保护,TBSCl羟基保护,烯丙位氧化,臭氧化,双键的脱保护等步骤合成含醛片段A,另一方面,以4,4,4-三氟-3-羟基-3-(三氟甲基)丁酸为原料,经羟基还原、碘代、羟基保护、最后与三苯基膦反应得到叶立德盐即片段B,再经过TBSCl羟基保护合成片段D。将片段A与片段D进行横向拼接,经双键选择性还原,光照构型翻转,四丁基氟化铵进行羟基脱保护,从而合成目标化合物氟骨三醇。并对Wittig反应,片段拼接等步骤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寻求最佳反应条件。

岳慧娟[5](2020)在《氟骨三醇含氟中间体片段的合成研究》文中指出氟骨三醇是骨化三醇的类似物,其中氟原子取代了骨化三醇中碳26和27位上的氢。氟骨三醇与骨化三醇结构类似,但是氟骨三醇的药代动力学与骨化三醇的药代动力学不同。侧链末端的氟原子已显示出阻碍该分子的分解代谢的能力。氟骨三醇在人体中仅被部分代谢,该中间体保留了相当大的生物学活性。氟原子还影响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结合。这能有效的防止高钙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的发生。由于氟骨三醇在目标组织代谢较慢,使得氟骨三醇在体内的生物活性得到了有效延长,因此氟骨三醇对于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治疗效果更好。目前国内对于氟骨三醇的化学合成研究仍然被视为一个技术空白,氟骨三醇的合成研究在当前我国医学和临床领域的应用意义重大。本文精心设计并提出了一条由两个片段拼接合成氟骨三醇的新技术路线:一方面,以维生素D2为原料经八步反应合成维生素D衍生物中间体A,另一方面以4,4,4-三氟-3-羟基-3-三氟甲基-丁酸为原料经还原,经过三苯基膦/咪唑/碘体系进行碘代反应,与三苯基膦反应合成片段B,TBSCl羟基保护合成片段C,将中间体A与含氟中间体片段C两者拼接后,再经还原和光照翻转、脱保护基合成最终产物氟骨三醇。本论文主要合成含氟中间体叶立德鏻盐并将叶立德鏻盐与苯甲醛进行模拟拼接,同时对含氟中间体片段合成和模拟拼接中的每一步反应因素进行探索,寻求最佳反应条件。

殷程程[6](2020)在《维生素D衍生物的合成路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氟骨三醇可以用于骨质疏松患者、银屑病和肾透析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治疗,其作用效果比骨化三醇以及其他的维生素D类似物要好,并且不会产生持续的高钙血症和高磷血症。但是目前有关氟骨三醇合成路线的报道很少。因此,本课题组研究出一条氟骨三醇的新合成路线,即将中间体A与含氟片段经过wittig反应、还原反应、光照异构化以及脱去保护基合成氟骨三醇。本路线共16步反应与文献报告的18步相比,路线较为简单,而且本实验的产率大多都相当可观。本论文以维生素D2为原料,经过八步反应最终形成了中间体A。之后,进行片段B、C、D与苯甲醛拼接过程中,按片段B(C、D)、正丁基锂、苯甲醛顺序投料的方式,并将其摩尔比例优化为1:2.5:2,使得产率分别为43.30%、46.15%、36.14%。通过条件优化使得中间体A与片段C的拼接产率为30.67%,对拼接产物进行还原后,得到的产率为40.11%。通过对反应条件的改进,最终确定了合成中间体A的工艺路线。(1)在维生素D2的共轭双键保护中,应先加入液态SO2再加入维生素D2,并在(-11±2)℃下反应25分钟左右得到化合物49的产率为98.90%。(2)以无水CH2Cl2为溶剂,在20℃下进行对化合物49的羟基保护,使得化合物50的产率达到了97.82%。(3)在脱除化合物50的SO2基团时,本实验采用底物:NaHCO3为1:4.57的摩尔比例,在82℃下反应2.6小时,使得化合物51的产率为98.83%。(4)在对化合物51进行烯丙位氧化时,通过将化合物51:二氧化硒:NMO的摩尔比例优化到0.9:1:4.5,对NMO进行除水2小时,得到化合物52的产率为67.97%,较文献[150]提高了13.97%。(5)在化合物53进行共轭双键保护时,使用无水乙醚作为反应溶剂,使得化合物54的产率为98.10%。通过对中间体A合成工艺的改进,使得最终产率比文献[164]高出了28.88%,为56.14%。

陈琦玲[7](2020)在《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文中研究说明高血压是临床常见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在我国发病人数高达2.45亿,而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远不尽如人意。就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和分布而言,高血压防治的主战场应当在基层,而特殊情况下的高血压的诊断治疗是我国一线医生棘手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配合国家推进高血压诊断治疗落实到基层,使基层医生更好地掌握特殊情况下高血压的精准治疗,编写了《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Framingham心脏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有明显相关性。由于高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导致全身血管及脏器的损伤,同时脏器疾病又可加重或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因此有效控制高血压需要多学科联合作战。该专家建议共18个章节,从高血压的特殊类型、特殊人群、特殊背景等方面,对各种特殊类型高血压的特征进行了深入浅出、全面详实的阐述。具有以下特点:(1)详实阐述了围术期高血压、药物与高血压、肿瘤与高血压等继发性高血压及女性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卧位高血压与立位低血压,以及合并了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理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部疾病等不同合并症的高血压;(2)简明扼要探讨了不同临床背景下的病因机制、病理生理改变、诊治思路、特殊用药原则等;(3)阐述了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规范化诊治新思路和具体策略;(4)探讨了相关疾病防治的最新进展,如中心动脉压、左右心功能在特殊类型高血压精准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该专家建议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高血压防控工作的规范化,敬请关注。

ChineseNephrologistAssociation,TheWorkingGroupofChinesePracticeProgramofVitaminD[8](2020)在《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的中国实践方案(2019版)》文中提出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不足/缺乏在我国普通人群和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广泛存在,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亦广泛应用于CKD患者治疗。尽管多个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或专家共识对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合理应用做出了规范,但多为针对某一疾病或并发症,缺乏针对CKD患者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整体指导建议。并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实践指南中,对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药理作用阐述不足,对如何依据CKD患者不同病理生理状态合理选择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进行个体化治疗的指导不足。因此,本方案针对CKD诊疗实践中的常见问题,系统介绍了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来源、代谢与分类、药理机制、适应范围、临床检测与管理目标、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临床用药选择和治疗方案以及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旨在指导临床医生在CKD诊疗过程中,合理应用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并且,随着更多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据的呈现,本方案将在未来重新修订。

李晓寒[9](2020)在《1α-羟基维生素D3的合成及钯—硫体系催化的烯丙位氧酰基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α-羟基维生素D3系列产品作为治疗佝偻病的首选药物,市场需求大,应用前景好,而该药物的高选择性合成是一直是研究热点和挑战。目前最广泛使用的1α-羟基维生素D3合成方法是以维生素D3为原料,经过酯化、成环、选择性氧化、开环和环加成除杂质五个步骤,通常使用二氧化硒,毒性大、反应进程难控制。此外,原方法极易产生顺反异构体杂质,导致反应总体收率较低,原子经济性差,不符合绿色化学原则。本文采用两种主要策略解决上述问题:1)通过光异构化反应将反式异构杂质转变为顺式产物,再用Diels-Alder反应对顺式产物提纯;设计新的烯丙位氧酰基化路线,并通过实验对路线可行性进行验证;2)设计合成新的含硫配体,并将钯-硫配体催化体系应用于双键的烯丙位C-H活化反应及1α-羟基维生素D3的合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维生素D3的由来、体内代谢途径、药理活性及其他相关D3类药物,分析了维生素D3的结构特点,明确其重要性及合成难度大。从全合成和半合成的角度对已报道的1α-羟基维生素D3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进行综述,重点分析了1α-羟基维生素D3的半合成方法。在现有1α-羟基维生素D3半合成方法的基础上,分析设计新的合成路线。发现了合成1α-羟基维生素D3的新底物速甾醇,并且使用LED蓝光将反式异构杂质有效异构化为顺式产物,使反应总收率由17%提高至34%,分离后最终产物纯度达到99%。第二部分首先综述了用于催化烯丙位氧化的三个主要体系:Riley氧化体系,Kharasch-Sosnovsky反应体系和钯-硫催化体系,重点介绍了钯催化体系中的不同配体及其相关配位特点。设计了新型的钯/双齿噻二唑催化体系,一步实现直链单取代末端烯烃烯丙位选择性氧酰基化反应。对配体、催化剂、碱等条件的优化筛选后,以中等至优的收率(43-80%)高选择性得到了一系列氧酰基化产物。提出了π-烯丙基中间体和σ-钯中间体两种不同的催化机理。设计了新型的钯/单噻二唑催化体系,催化反应活性较低的1,1-双取代的末端烯烃氧酰基化反应,并以适中至优的收率(33%-86%)的得到了一系列烯丙位酯化产物。与双硫噻二唑配体相比,单噻二唑配体催化效率高,底物适用范围广,该配体不仅适用于1,1-双取代末端烯烃的催化氧酰基化,还可用于催化环状烯烃和单萜类烯烃。尝试将该催化体系应用于维生素D3衍生物的烯丙位酯化反应,但未获得预期产物。总结全文,本文完成了由维生素D3合成1α-羟基维生素D3方法的改进,使反应总收率提高至34%。通过对钯硫催化体系中不同噻二唑配体的设计,做到了对不同类型烯烃的催化氧酰基化:双硫噻二唑配体可实现单取代末端烯烃的高选择性烯丙位氧酰基化(直链产物:支链产物大于50:1);单噻二唑配体,可实现不活泼的1,1-双取代末端烯烃、萜烯和环烯的氧酰基化。

马远征,王以朋,刘强,李春霖,马迅,王拥军,邓廉夫,贺良,杨乃龙,陈伯华,邱贵兴,朱汉民,陶天遵,秦岭,王亮,程晓光[10](2019)在《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指南制订标准化方法与步骤,组建多学科指南制定专家工作组,先后经过指南注册及指南计划书撰写、相关指南评价分析、临床问题遴选和确定、临床证据检索及评价、形成推荐意见等流程,经共识专家组3轮讨论,最终制定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使用推荐意见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对证据体和推荐意见进行分级。同时考虑中国患者的偏好与价值观、干预措施的成本和利弊平衡为老年骨质疏松的诊疗提供15条推荐意见。该指南涵盖了老年骨质疏松的筛查,风险评估,诊断,基础措施,多种抗骨质疏松药物,疗效监测和评估等方面。该指南旨在为中国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最佳决策工具。

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间歇性1α-羟基维生素D_2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间歇性1α-羟基维生素D_2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甲状旁腺全切加自体移植术中不同自体移植量治疗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3)度骨化醇的新化学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维生素D的研究概况
        1.1.1 概述
        1.1.2 VD的研究历史及重要衍生物
        1.1.3 VD的体内代谢
        1.1.4 VD的临床作用
        1.1.5 VD的靶点及作用机制
        1.1.6 目前成药的VD衍生物
        1.1.7 VD的合成方法
    1.2 度骨化醇的介绍
        1.2.1 概述
        1.2.2 度骨化醇的临床研究
第二章 度骨化醇新合成工艺的研究
    2.1 度骨化醇药物研发的意义
    2.2 度骨化醇合成方法
        2.2.1 微生物发酵法
        2.2.2 化学合成法
        2.2.2.1 光反应开环转化法
        2.2.2.2 N-亚磺酰基对甲苯磺胺D-A反应合成法
        2.2.2.3 二氧化硫协同环化合成法
        2.2.2.4 Mazur's重排合成法
    2.3 新合成工艺的研究
        2.3.1 设计思想
        2.3.2 拟采用合成路线
        2.3.3 合成工艺的研究探索
        2.3.4 实验结果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3 度骨化醇的合成
        3.3.1 维生素D2对甲苯磺酸酯(2)的合成
        3.3.2 3,5环合维生素D2(3)的合成
        3.3.3 1α-羟基-3,5环合维生素D2(4)的合成
        3.3.4 1α-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维生素D2(5)的合成
        3.3.5 乙酰基度骨化醇的合成(7)
        3.3.6 度骨化醇的合成(8)
    3.4 关键中间体解析
    3.5 结果及讨论
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附录A 谱图及验证性资料
附录B VD2生物体内合成示意图
附录C 帕立骨化醇路线及工艺简述

(4)一种氟骨三醇合成的新路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维生素D的概述
        1.1.1 维生素D的起源
        1.1.2 维生素D的分类
        1.1.3 维生素D体内代谢
        1.1.4 维生素D缺乏症的定义和患病率
    1.2 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的临床应用
        1.2.1 维生素D治疗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1.2.2 维生素D治疗皮肤癌
        1.2.3 维生素D治疗治疗佝偻病
        1.2.4 维生素D衍生物治疗慢性肾病
        1.2.5 维生素D与银屑病
        1.2.6 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
        1.2.7 维生素D与糖尿病
        1.2.8 维生素D与风湿病
    1.3 氟骨三醇
        1.3.1 氟骨三醇的简介
        1.3.2 氟骨三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
        1.3.3 氟骨三醇的发展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合成路线的设计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仪器及溶剂的处理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溶剂的预处理
    2.2 片段B、C、D的合成
        2.2.1 三苯基(4,4,4-三氟-3-羟基-3-(三氟甲基)丁基)碘化鏻盐(片段B)的合成
        2.2.2 三苯基(4,4,4-三氟-3-((四氢-2H-吡喃-2-基)氧基)-3-(三氟甲基)丁基)碘化鏻盐(片段C)的合成
        2.2.3 (3-((叔丁基二甲基硅烷基)氧基)-4,4,4-三氟-3-(三氟甲基)丁基)三苯基碘化鏻(片段D)的合成
    2.3 苯甲醛模拟片段拼接
        2.3.1 片段B与苯甲醛的模拟拼接
        2.3.2 片段C与苯甲醛的模拟拼接
        2.3.3 片段D与苯甲醛的模拟实验
    2.4 片段A的拼接
        2.4.1 片段A与B的拼接
        2.4.2 片段A与C的拼接
        2.4.3 片段A与D的拼接
    2.5 光照实验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片段A的合成讨论
    3.2 叶立德盐羟基保护的讨论
        3.2.1 2,3-二氢吡喃作为羟基保护基的讨论
        3.2.2 TBSCl作为羟基保护基的讨论
        3.2.3 羟基不作保护的讨论
    3.3 片段B模拟拼接的讨论
        3.3.1 Wittig试剂的制备讨论
        3.3.2 模拟拼接反应溶剂的讨论
        3.3.3 模拟拼接反应温度的讨论
        3.3.4 模拟拼接反应物料比的讨论
    3.4 片段C模拟拼接的讨论
    3.5 片段D模拟拼接的讨论
    3.6 片段B、C拼接的讨论
    3.7 片段D拼接的讨论
        3.7.1 反应机理
        3.7.2 反应时间对拼接的影响
    3.8 还原反应的讨论
        3.8.1 pH值与温度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3.8.2 反应溶剂对还原反应的影响
    3.9 光照反应的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氟骨三醇含氟中间体片段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维生素D的发现
    1.2 维生素D的产生
    1.3 维生素D代谢
        1.3.1 维生素D代谢中的25-羟化酶
        1.3.2 维生素D代谢中的1α-羟化酶
        1.3.3 1,25(OH)_2D_3的分子作用
    1.4 维生素D的运输
    1.5 维生素D的非经典作用
        1.5.1 抑制细胞生长
        1.5.2 调节细胞凋亡
        1.5.3 免疫应答的调节
        1.5.4 控制皮肤的分化和功能
        1.5.5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控制
        1.5.6 控制胰岛素分泌
        1.5.7 控制肌肉功能
        1.5.8 控制神经系统
    1.6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重要作用
        1.6.1 维生素D及其重要的代谢产物结构
        1.6.2 维生素D前药
    1.7 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的应用
        1.7.1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发病原因和机制
        1.7.2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治疗
        1.7.3 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维生素D类药物
    1.8 维生素D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1.8.1 维生素D在心脏病中的预防机制
        1.8.2 维生素D在心脏病中的临床研究
    1.9 维生素D在抗癌中的应用
        1.9.1 维生素D在抗癌中的研究
        1.9.2 维生素D在抗癌中的机制
    1.10 氟骨三醇
        1.10.1 氟骨三醇简介
        1.10.2 氟骨三醇的合成进展
        1.10.3 氟骨三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内容
    2.1 实验设计及内容
        2.1.1 实验设计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试剂的处理准备
        2.3.1 溶剂的处理
    2.4 中间体A的合成
    2.5 三苯基(4,4,4-三氟-3-羟基-3-(三氟甲基)丁基)碘化鏻盐(中间体B)的合成
        2.5.1 4,4,4-三氟-3-(三氟甲基)丁烷-1,3-二醇(化合物30)的合成
        2.5.2 1,1,1-三氟-4-碘-2-(三氟甲基)-2-丁醇(化合物31)的合成
        2.5.3 三苯基(4,4,4-三氟-3-羟基-3-(三氟甲基)丁基)碘化鏻盐(片段B)的合成
    2.6 (3-((叔丁基二甲基甲硅烷基)氧基)-4,4,4-三氟-3-(三氟甲基)丁基)三苯基碘化鏻盐(片段C)的合成
    2.7 三苯基(4,4,4-三氟-3-((四氢-2H-吡喃-2-基)氧基)-3-(三氟甲基)丁基)碘化鏻盐(片段D)的合成
    2.8 片段B、C、D的模拟拼接
        2.8.1 片段B的模拟拼接
        2.8.2 片段C的模拟拼接
        2.8.3 片段D的模拟拼接
    2.9 片段C和中间体A的拼接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中间体A的合成讨论
    3.2 片段B、片段C、片段D的合成讨论
        3.2.1 羧酸还原反应的讨论
        3.2.1.1 还原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2.1.2 反应温度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2.1.3 所用溶剂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2.1.4 反应时间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3.2.2 碘代反应的讨论
        3.2.2.1 三苯基膦/咪唑/碘体系摩尔比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2.2.2 反应温度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3.2.2.3 所用溶剂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2.2.4 反应时间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2.2.5 纯化方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2.3 片段B的合成讨论
        3.2.3.1 溶剂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3.2.3.2 温度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3.2.3.3 物料摩尔比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3.2.3.4 反应时间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3.2.4 片段B进行羟基保护合成片段C、D的讨论
        3.2.4.1 合成片段C中物料摩尔比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2.4.2 合成片段D中不同酸性条件下的实验情况
        3.2.4.3 片段D中2,3-二氢-2H-吡喃用量对产物产率的影响
        3.2.5 片段B、C、D模拟拼接的讨论
        3.2.5.1 正丁基锂用量对模拟拼接产率的影响
        3.2.5.2 苯甲醛用量对模拟拼接产率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维生素D衍生物的合成路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维生素D简介
        1.1.1 维生素D的发现
        1.1.2 维生素D的结构与种类
        1.1.3 维生素D的代谢
    1.2 维生素D的作用机制
        1.2.1 1α,25-(OH)2D的受体的发现
        1.2.2 维生素D受体功能的机制
    1.3 维生素D过量
    1.4 维生素D的生物作用
        1.4.1 维生素D对骨架的作用
        1.4.2 维生素D对甲状旁腺的作用
        1.4.3 维生素D对肾脏的作用
        1.4.4 维生素D的非经典作用
    1.5 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与疾病的治疗
        1.5.1 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与慢性肾脏病
        1.5.2 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1.5.3 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与银屑病
        1.5.4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6 维生素D类似物的简介
        1.6.1 Paricalcitol
        1.6.2 Tacalcitol
        1.6.3 Falecalcitriol
        1.6.4 一种新的维生素D类似物药物
    1.7 维生素D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1.7.1 维生素D衍生物合成的共同点
        1.7.2 中间体A的合成路线
        1.7.3 氟骨三醇的合成
    1.8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中间体A的合成路线
        2.2.1 化合物49的合成
        2.2.2 化合物50的合成
        2.2.3 化合物51的合成
        2.2.4 化合物52的合成
        2.2.5 化合物53的合成
        2.2.6 化合物54的合成
        2.2.7 化合物55的合成
        2.2.8 中间体A的合成
    2.3 片段B、C、D的模拟拼接
        2.3.1 片段B的模拟拼接
        2.3.2 片段C的模拟拼接
        2.3.3 片段D的模拟拼接
    2.4 中间体A与片段C的拼接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SO_2对共轭双键的保护的讨论
        3.1.1 共轭双键保护反应中的产物检测
        3.1.2 原料加入顺序对反应的影响
        3.1.3 温度对共轭双键保护的影响
        3.1.4 反应时间对共轭双键保护的影响
    3.2 羟基保护的讨论
        3.2.1 反应溶剂对羟基保护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对羟基保护的影响
        3.2.3 化合物49的羟基保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3 化合物50脱掉二氧化硫的讨论
        3.3.1 底物与碳酸氢钠的摩尔比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3.3.2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3.3.3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3.3.4 脱除二氧化硫基团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4 化合物51进行烯丙位氧化的讨论
        3.4.1 投料比对烯丙位氧化的影响
        3.4.2 NMO的除水时间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3.5 反应溶剂对化合物53的共轭双键保护的影响
    3.6 片段B、C、D与苯甲醛的模拟拼接的讨论
        3.6.1 投料比对片段B(C或D)与苯甲醛模拟拼接的影响
        3.6.2 投料先后对片段B、C、D与苯甲醛模拟拼接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特殊类型高血压概述
    1.1 高血压的历史
    1.2 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概念
2 老年高血压
    2.1 流行病学特点
    2.2 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
    2.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2.3.1 临床诊断
        2.3.2 临床特点
        2.3.3 鉴别点
    2.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2.4.1 治疗原则
        2.4.2 常规治疗
        2.4.2. 1 非药物治疗
        2.4.2. 2 药物治疗
        2.4.3 特殊情况下的治疗
        2.4.4 老年高血压合并异常血压波动
        2.4.4. 1 老年高血压合并体位性血压波动
        2.4.4. 2 餐后低血压
        2.5新进展
3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3.1 流行病学特点
    3.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定义
    3.3儿童青少年血压测量
    3.4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原发和继发病因
    3.5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性评估
    3.6 儿童青少年血压管理
    3.7总结
4 女性高血压
    4.1 女性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4.1.1 月经周期
        4.1.2 避孕药
        4.1.3 妊娠高血压
        4.1.4 更年期及绝经期
    4.2 各个时期降压药物应用有何异同及注意事项
        4.2.1 青春期
        4.2.2 育龄期
        4.2.3 妊娠期
        4.2.4 哺乳期
        4.2.5更年期
    4.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高血压
        4.3.1 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高血压机制
        4.3.2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
5 围术期高血压
    5.1 围术期高血压定义
    5.2 围术期血压波动的病理生理机制
    5.3高血压患者术前评估及准备
    5.4围术期高血压降压药物的选择、静脉药与口服药的转换应用原则
        5.4.1 血压控制目标
        5.4.2 治疗原则
    5.5 特殊临床疾病围术期血压管理
        5.5.1 心脏手术围术期高血压管理
        5.5.2 主动脉夹层围术期血压管理
        5.5.3 妊娠期高血压围术期血压管理
        5.5.4 颅内病变围术期血压管理
        5.5.5 嗜铬细胞瘤围术期血压管理
6 高血压合并心律失常
    6.1 流行病学特点
    6.2 病理生理特点
    6.3 临床诊断要点
    6.4 常规治疗及特殊治疗
        6.4.1 高血压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
        6.4.1. 1 室上性期前收缩
        6.4.1.2心房颤动
        6.4.1. 3 其他类型室上性心律失常
        6.4.2 高血压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
    7.1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7.1.1 流行病学特点
        7.1.2 病理生理特点
        7.1.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7.1.3. 1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断
        7.1.3. 2 鉴别诊断
        7.1.4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7.1.4. 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推荐
        7.1.4. 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推荐
    7.2 高血压合并心肌病
        7.2.1 流行病学特点
        7.2.2病理生理特点
        7.2.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7.2.4 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治疗要点
    7.3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7.3.1 流行病学特点
        7.3.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7.3.3. 1 临床诊断要点
        7.3.3. 2 高血压性心脏病鉴别诊断
        7.3.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8 泌尿系统疾病与高血压
    8.1 肾实质性疾病
        8.1.1 流行病学特点
        8.1.2 病理生理特点
        8.1.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8.1.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8.2 肾血管性疾病
        8.2.1 流行病学特点
        8.2.2 病理生理特点
        8.2.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8.2.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8.3 肾上腺疾病
    8.4 透析患者降压药物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8.4.1 流行病学特点
        8.4.2 病理生理特点
        8.4.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8.4.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8.5 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后高血压的处理
        8.5.1 流行病学特点
        8.5.2 病理生理特点
        8.5.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8.5.4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9 脑部疾病与高血压
    9.1 与高血压相关导致的脑部动脉硬化性疾患的处理原则9.1.1
        9.1.2 急性脑出血的血压管理
        9.1.3 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
    9.2脑实质疾病引起的血压变化
1 0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
    1 0.1 流行病学特点
    1 0.2 病理生理特点
    1 0.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1 0.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1 1 心理障碍与高血压
    1 1.1 高血压合并心理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
    1 1.2 高血压与心理障碍共病的发病机制
    1 1.3 高血压患者心理障碍的特性
    1 1.4 高血压患者心理障碍的识别
    1 1.5 高血压患者的双心治疗
        1 1.5.1 抗高血压治疗
        1 1.5.2 心理治疗及抗焦虑抑郁药物的应用
1 2 内分泌疾病与高血压
    1 2.1 糖尿病与高血压
        12.1.1流行病学特点
        12.1.2病理生理特点
        1 2.1.3 临床诊断要点
        1 2.1.4 治疗要点
        1 2.1.5 高血压的管理
    1 2.2 甲亢与高血压
        1 2.2.1 流行病学特点
        1 2.2.2 病理生理特点
        1 2.2.3 临床诊断要点
        1 2.2.4 鉴别诊断
        1 2.2.5 治疗方法
    1 2.3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与高血压
        1 2.3.1 流行病学特点
        1 2.3.2 病理生理特点
        1 2.3.3 临床诊断要点
        1 2.3.4 治疗方法
    1 2.4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与高血压
        1 2.4.1 流行病学特点
        1 2.4.2 病理生理特点
        1 2.4.3 临床诊断要点
        1 2.4.4 治疗方法
1 3 大血管疾病与高血压
    1 3.1 动脉夹层
        1 3.1.1 流行病学特点
        1 3.1.2 病理生理特点
        13.1.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1 3.1.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1 3.1.5 最新进展
    1 3.2 间歇性跛行/外周动脉疾病
        1 3.2.1 流行病学特点
        13.2.2病理生理特点
        1 3.2.3 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1 3.2.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1 4 免疫系统疾病与高血压
    1 4.1 流行病学特点
    1 4.2 病理生理特点
    14.3临床诊断要点及鉴别点
    1 4.4 常规治疗及治疗的特殊点
1 5 肿瘤与高血压
    1 5.1 流行病学特点
    1 5.2 合并肿瘤患者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1 5.3 与高血压发病相关的肿瘤的诊治
    1 5.4 抗肿瘤药物与高血压的相关研究进展
    1 5.5 降压药物与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
        1 5.5.1 利尿剂
        1 5.5.2 β-受体阻滞剂
        1 5.5.3 CCB
        1 5.5.4 ACEI
        1 5.5.5 ARB
16卧位性高血压与直立性低血压
    16.1卧位高血压[119]定义:
    16.2直立性低血压/神经源性直立性低血压[119]
        16.2.1定义
        16.2.2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和体征
        16.2.3筛查
        16.2.4治疗。
17药物性高血压
    17.1呼吸系统药物
    17.2抗菌药物
    17.3肝胆疾病药物
    17.4内分泌系统药物
    17.5肾内科药物
    17.6化疗药物
    17.7神经精神药物
    17.8麻醉药物
    17.9耳鼻喉科药物
    17.10非甾体消炎药
    17.11生殖相关药物
    17.12减肥药
18无创中心动脉压(CAP)及左右心功能测定在高血压精准治疗中的地位
    18.1无创中心动脉压
        18.1.1无创中心动脉压测定原理
        18.1.2中心动脉压与血压的相关性
        18.1.3中心动脉压测定在高血压精准治疗中的地位
        18.1.3.1反映靶器官损害和预测心血管事件
        18.1.3.2指导降压药物应用
    18.2无创左右心功能测定
        18.2.1左右心功能测定原理
        18.2.2左右心功能在高血压分型及精准治疗中的作用

(9)1α-羟基维生素D3的合成及钯—硫体系催化的烯丙位氧酰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Abbreviations)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维生素D_3简介
        1.1 维生素D_3起源及分类
        1.2 维生素D_3的代谢途径
        1.3 维生素D_3的药理活性
        1.3.1 维生素D_3 与佝偻病
        1.3.2 维生素D_3 与肿瘤
        1.3.3 维生素D_3 与肾病
        1.3.4 维生素D_3 与免疫系统疾病
        1.4 维生素D_3类药物
        1.5 维生素D_3的结构特点
        1.5.1 A环部分
        1.5.2 B环(共轭三键)部分
        1.5.3 C&D环部分
        1.5.4 侧链部分
        1.6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1α-羟基维生素D_3 合成路线研究
    第二章 1α-羟基维生素D_3 衍生物的合成综述
        2.1 1α-羟基维生素D_3 衍生物的全合成
        2.1.1 Horner-Wittig成烯
        2.1.2 A环与CD环交叉偶联
        2.1.3 垒烯经热诱导氢原子迁移构建共轭三烯
        2.1.4 钯催化串联偶联环化
        2.1.5 铬促进的A环与CD环偶联
        2.1.6 Julia烯化反应
        2.2 1α-羟基维生素D_3 的半合成
        2.2.1 3 ,5-环维生素D_3 保护法
        2.2.2 Horner-Wittig成烯Diels-Alder保护法
        2.2.3 二氧化硫保护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α-羟基维生素D_3 的合成路线研究
        3.1 引言
        3.2 合成路线设计及分析
        3.2.1 环氧化路线
        3.2.2 △9,10末端烯烃的官能团化
        3.2.3 以cis-速甾醇为底物合成1α-羟基维生素D_3
        3.2.4 LED蓝光促进维生素D_3 中△5,6双键异构化
        3.3 路线研究及优化
        3.3.1 3 ,5-成环反应优化
        3.3.2 二氧化硒催化的烯丙位氧化反应优化
        3.3.3 3 ,5-环维生素D_3 开环条件优化
        3.3.4 LED蓝光催化双键异构化
        3.3.5 对维生素D_3 的烯丙位氧化尝试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4.2 1 α-羟基维生素D_3 的合成操作
        3.5 数据表征
        3.6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烯丙基末端氧化反应——钯与噻二唑配体催化烯烃氧酰基化研究
    第四章 末端烯烃烯丙位氧化综述
        4.1 二氧化硒催化体系(Riley氧化)
        4.2 铜/过氧酸酯催化体系(Kharasch-Sosnovsky反应)
        4.3 钯-配体催化体系
        4.3.1 钯催化简述
        4.3.2 钯催化氧化末端烯烃:直链选择性
        4.3.3 钯催化氧化末端烯烃:支链选择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硫噻二唑配体的合成设计及其催化的单取代末端烯烃氧酰基化反应研究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设计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配体的筛选
        5.3.2 底物适用范围
        5.3.3 反应机理
        5.4 实验部分
        5.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4.2 反应底物以及配体制备
        5.4.3 烯丙位氧化操作
        5.5 化合物表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单噻二唑配体的合成设计及其催化的多取代烯烃氧酰基化反应研究
        6.1 引言
        6.2 结果与讨论
        6.2.1 配体的筛选及条件优化
        6.2.2 反应底物拓展
        6.2.3 反应机理讨论
        6.3 实验部分
        6.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3.2 实验操作
        6.4 化合物表征
        6.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图
    (1)文章附图
    (2)甾体化合物核磁谱图
    (3)配体核磁谱图
    (4)烯丙位氧酰基化产物核磁谱图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论文提纲范文)

1 老年骨质疏松背景
2 《指南》 (2018) 方法学及制作流程
3 《指南》 (2018) 相关临床问题推荐意见及依据
    推荐意见1
    推荐意见3
    推荐意见4
    推荐意见5
    推荐意见6
    推荐意见7
    推荐意见8
    推荐意见9
    推荐意见10
    推荐意见11
        3.1 仙灵骨葆胶囊 (片)
        3.2 骨疏康胶囊 (颗粒)
        3.3 金天格胶囊
        3.4 强骨胶囊
    推荐意见12
    推荐意见13
    推荐意见14
        3.1 DXA骨密度检测
        3.2 BTM
        3.3 脊柱影像学检查
    推荐意见15
4 指南形成
    4.1 指南注册与计划书的撰写
    4.2 指南使用者与应用的目标人群
    4.3 指南工作组
    4.4 利益冲突声明
    4.5 临床问题的遴选和确定
    4.6 证据的检索
    4.7 证据的评价
    4.8 推荐意见的形成
    4.9 传播与实施
    4.10 指南的更新

四、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间歇性1α-羟基维生素D_2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甲状旁腺全切加自体移植术中不同自体移植量治疗肾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侯文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关注乳腺癌患者维生素D缺乏/不足及相关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防治[J]. 孔令泉,伍娟,田申,李浩,厉红元,任国胜,吴凯南.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20(05)
  • [3]度骨化醇的新化学合成工艺研究[D]. 杨晓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一种氟骨三醇合成的新路线[D]. 杨述祯.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氟骨三醇含氟中间体片段的合成研究[D]. 岳慧娟.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维生素D衍生物的合成路线研究[D]. 殷程程.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J]. 陈琦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20(10)
  • [8]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应用的中国实践方案(2019版)[J]. ChineseNephrologistAssociation,TheWorkingGroupofChinesePracticeProgramofVitaminD. 中华内科杂志, 2020(02)
  • [9]1α-羟基维生素D3的合成及钯—硫体系催化的烯丙位氧酰基化反应研究[D]. 李晓寒.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10]中国老年骨质疏松诊疗指南(2018)[J]. 马远征,王以朋,刘强,李春霖,马迅,王拥军,邓廉夫,贺良,杨乃龙,陈伯华,邱贵兴,朱汉民,陶天遵,秦岭,王亮,程晓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11)

标签:;  ;  ;  ;  ;  

间歇性 1α-羟基维生素 D2 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