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戏曲风格作品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娜,孙健[1](2021)在《钢琴伴奏在戏曲音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戏曲作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世界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喜爱,在中国戏曲作品中会涉及非常多的民族乐器,将民族声乐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最近几年,随着西方乐器在国内的逐渐流行,越来越多的民族声乐作品也在大胆尝试将西方乐器加入进来,实现艺术的百花齐放,而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作品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在中国戏曲作品中国钢琴伴奏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要注意技法的运用,尤其是在和声、音响、节奏等方面更是讲究技法的运用。通过合适、科学的伴奏,来进一步增强中国戏曲作品的观赏性与美感。
纪国栋[2](2021)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钢琴伴奏的技法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世界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接受、喜爱。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会涉及非常多的民族乐器,其将民族声乐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最近几年,随着西方乐器在国内的逐渐流行,越来越多的民族声乐作品也在大胆尝试将西方乐器加入进来,实现艺术的百花齐放,而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作品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国钢琴伴奏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要注意技法的运用,尤其是在和声、音响、节奏等方面更是讲究技法的运用,从而通过合适、科学的伴奏,来进一步增强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观赏性与美感。文章基于此主要研究了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钢琴伴奏的技法,旨在与各位同仁探讨与交流。
陶阿明[3](2021)在《歌曲《板桥竹》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文中指出
刘妍[4](2021)在《京剧元素在中国合唱作品中的融合探究》文中提出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中,合唱与戏曲属于同根同源的艺术,合唱在借鉴、融合戏曲艺术特征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使合唱艺术风格得到了发展。中国合唱艺术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渗透,发生了从“西方化”到“民族化”的演变。中国戏曲作为以五大戏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为核心的戏曲艺术体系,其中京剧艺术不仅凝聚了中华传统美学精髓和历史文化底蕴,还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成为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戏曲代表,因行当全面,表演成熟,而被称为我国“国粹”。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人民文化审美不断更迭,京剧艺术渐渐走向“边缘化”,如何用符合时代性的方式唤醒、发展京剧这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的热点话题。笔者经过文献分析梳理发现,现阶段融合京剧风格的合唱作品有很多,有的是选取京剧部分唱段,融入京剧唱腔和表现特征等进行改编;有的是利用合唱的形式来表现京剧文化的魅力,并融入京剧表演特色等,但相关学术研究还较少,且研究方向集中在戏曲唱腔与合唱艺术比较以及对于某个戏曲风格合唱作品的作品分析上。在众多剧种中笔者选取我国第一国剧的京剧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中国京剧艺术是吸取了中国民间音乐、说唱、歌舞及其他戏曲的精华,并在不断的实践磨炼中成为了戏曲音乐板腔体系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戏曲音乐之一,对合唱艺术中国化的道路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的。同时,以合唱的形式进行京剧创编,对于京剧艺术也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京剧的唱腔调式是音乐程式化的体现,主要是由西皮与二黄腔来完成的,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个性”彰显,也是中国合唱艺术参考、借鉴的价值所在。京剧元素在合唱中的应用研究,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的结合,也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体现,不仅能够促进、解决京剧发展瓶颈,又能开拓中国合唱艺术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因此笔者以京剧元素在合唱作品中的应用作为方向进行研究。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梳理中国合唱艺术和京剧艺术的由来、发展脉络以及对京剧元素的定义作了相关概述。第二章对京剧与合唱两种艺术在创作和表演方面存在的异与同进行分析,以阐述二者融合的可能性。第三章以现收集到的合唱作品为依据,分类分析京剧元素在作品创作、表演方面的融合方式。第四章以京剧改革为界限,分析《海岛冰轮》与《迎来春色换人间》两首京剧风格作品是如何将京剧元素融于合唱中。最后一章对于京剧元素融合到中国合唱作品中现状、融合的价值、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对于这类作品的展望。
高一丹[5](2021)在《歌剧《沂蒙山》中海棠的主要唱段演唱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歌剧是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的一种西洋戏剧,从开始的简单模仿到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结合了中国传统的戏曲因子和民歌元素,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不断地学习、变革和创新中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创作出了一大批不同时期的蕴含丰富中国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特色的中国民族歌剧。2018年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实施项目——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直接领导,山东歌舞剧院创作并演出。这部歌剧是一部集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歌剧。是一部讴歌祖国、讴歌党、讴歌英雄、讴歌人民的优秀歌剧作品,歌颂了“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也是中国民族歌剧中富有较高艺术价值、时代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大作。众所周知,引领一部歌剧灵魂最重要的是剧中主要角色的演唱部分,海棠就是歌剧《沂蒙山》的女主角,本文选取了她的三段经典唱段《等着我、亲爱的人》、《就在山水间》、《沂蒙山、永远的爹娘》进行有深度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歌唱家演唱版本的分析,自身的学习、借鉴和演唱实践,在如何运用演唱技巧进行人物塑造及情感表达,如何在三个唱段里对妻子、母亲、战士的角色进行转换和表演,更好的塑造出海棠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刘聪聪[6](2021)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及演唱研究(2000年-201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艺术歌曲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以来,与我国的民族文化密切融合,现已成为中国声乐艺术的重要体裁之一。近百年来,中国艺术歌曲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在创作和演唱方面都呈现出了中国声乐艺术的独特风格。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歌曲在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中,坚持与人民为伍,与时代同行,彰显出了新时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新风貌。本文以2000年—2010年间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创作手法和演唱特征等相关问题进行学理分析和案例探讨,以期为21世纪初期的中国艺术歌曲的理论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三部分)、结语。第一部分: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对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是研究中国艺术歌曲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艺术歌曲界定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本章从其概念界定的廓清着手,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旨在为新时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和演唱特征的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参考。第二部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2000年—2010年)本部分从爱国主义题材、诗词题材等方面着手,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进行了细化的分析。从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布局等方面,对其创作技法特征,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从歌词意境、曲作旋律及钢琴伴奏等方面,对其创作审美特征进行了归纳式的总结。第三部分: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特征(2000年—2010年)本部分通过对“中国唱法”、中西结合唱法的探讨,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做了较为详致的阐释。通过对2000年—2010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对其演唱中所涉及到的演唱技巧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同时,对其所呈现出的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进行了探索式的总结。
李欣[7](2021)在《由曲式、声腔及表现方式探析豫剧对民族声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豫剧最早形成于清朝初年,被称为“河南梆子戏”,它集文学,声乐,器乐,美术,舞蹈,杂技,武术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豫剧作为璀璨的中国戏剧文化代表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音乐美学欣赏价值,是窥探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标签。豫剧来源于生活,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地域性特征,它记录着河南人民的生产、生活,彰显河南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它所表演的内容代表着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观念和态度。豫剧通过音乐这种“低门槛”人人都可接受的方式塑造中国式的音乐形象,丰富着当地人的生活,同时也起着价值观的传承和教化作用。民族声乐植根于传统戏剧唱法之中,在艺术表现风格中常常展现出浓厚的戏剧特色。同时,民族声乐也把根须深深插于传统和民间中向前发展着,不断汲取更多的民族音乐元素来滋养、丰富、发展、完善着自身。豫剧作为传统戏剧文化的重要一员,代表着河南乃至中原地区的特色音乐文化。豫剧在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施加影响,而民族声乐也不断地向豫剧进行借鉴和吸收其精华,这种血脉关系强化着民族声乐的基因并让民族声乐华夏文化气息更加浓厚。这些关于豫剧和民族声乐的联系,豫剧对民族声乐的影响,正是本文所研究和探讨的内容。通过对豫剧在多方面对民族声乐突出影响的探究,帮助人们认识并构建民族声乐多元素、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魏晶晶[8](2021)在《试论《我心永爱》两种演唱版本比较及演唱诠释》文中研究指明《我心永爱》选自中国原创歌剧《玉鸟兵站》中的第三幕(女主人公阿朵的咏叹调唱段),该歌剧是张卓娅、王祖皆1999年为总政歌舞团全军第七届文艺汇演所创,而后也参加了国庆五十周年献礼的演出。二人被称为“乐坛伉俪”,是我国民族歌剧创作领域的代表人物。本文以《我心永爱》的创作背景及旋律情感发展为思考切入点,主要论述《我心永爱》两种演唱版本的比较,重点论述笔者的演唱诠释及对两种演唱版本的学习借鉴。第一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笔者对谱面的分析,从创作背景及旋律情感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奠定本文的探究基础;第二章,通过对两位歌唱家黄华丽和常思思演唱版本的演唱技巧、舞台表演两方面做比较来攥写该论文,总结归纳特别值得笔者学习借鉴之处;第三章,将笔者的演唱诠释与两种演唱版本的学习借鉴相结合,从歌唱技巧、舞台表演、笔者演唱表达与艺术指导的配合三方面,论述笔者的演唱感受及需要学习之处,从而融入到歌唱表达当中,全方面地提升笔者的音乐素养与歌唱的情感表达。笔者希望通过对《我心永爱》的创作背景及旋律情感发展、两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对比等方面的探究分析,不仅使笔者的演唱表达进一步地提升,还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这首作品,更准确地把握这首作品的音乐风格,通过此文探究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声乐学习者较好地完成这首咏叹调的演唱。
李丹丹[9](2021)在《歌剧《原野》演唱研究》文中认为歌剧艺术的极大魅力来源于它的综合性,复杂多样的艺术种类使歌剧成为一门表演丰富的舞台艺术。歌剧《原野》吸取中西方优秀音乐之精华,是中国戏剧和欧洲歌剧的紧密结合体。本文从音乐学、历史学以及人类学这几方面论述歌剧《原野》音乐与人物、唱段的表演以及笔者自身的演唱体验,利用定性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思辨方法、观察法等,对歌剧《原野》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总结,对中国歌剧未来的发展进行力所能及的思考。本文由绪论和四个正文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概述歌剧《原野》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部分:阐述曹禺以及他的文学作品《原野》,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歌剧《原野》的创作背景以及歌剧版本与文学着作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从音乐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歌剧《原野》起伏多变的音乐风格、多样化的演唱形式以及音乐语言的多样共融所体现出的音乐特征与多重人物性格的碰撞。第三部分:利用分析法、对比法,从气息、咬字吐字、音色、速度力度等声乐技巧来分析歌剧《原野》中“金子”和“仇虎”的经典唱段,表现了金子对自由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对不公命运的反抗以及仇虎激烈的心理矛盾冲突。第四部分:运用推理法总结出自己对于歌剧演唱的观点,娴熟的歌唱技术、优秀的情感表达、真实的人物感受、丰富的舞台交流构成完整的演唱体验,从而不断的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与表演能力。通过对于歌剧《原野》的研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积累分析歌剧角色的经验,丰富相关课题的研究,希望更多的人对此类课题的研究感兴趣。
张艳林[10](2021)在《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李双江是中国声乐“美声民族化”实践探索中的一个代表,他的演唱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继承中国传统唱法中的润腔手法,秉承“情”“声”“字”“趣”“味”的歌唱要诀,构建了丰富的“歌唱意象”,形成了“中西结合”的独特唱法,在一段时期内影响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中西声乐的历史文化为其产生提供了文化“土壤”,“气、声、乐、意之和”是其技术特征。其歌唱的语言表达、润腔处理和情感表现体现其浓郁的民族化特征,其“三位一体”的“姿态”表演、二度创作手法以及听众的“期待视野”等内容反映出其独特的审美接受特点,演唱中的“歌唱意象”的创造和运用表现出其独创的美学特征。李双江歌唱艺术,从中国戏曲、民歌和书法艺术中吸取艺术精华,其少年的励志、青年的学习、中年的实践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真”与“和”并存于其歌唱艺术之中,其“真”大于“和”,“真、善、美”结合,构建了歌唱的“自由”之境。
二、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戏曲风格作品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戏曲风格作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钢琴伴奏在戏曲音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钢琴伴奏的概述 |
二、钢琴伴奏在中国戏曲作品表演过程中的作用 |
(一)有利于提高戏曲动作效果 |
(二)有利于提高戏曲唱腔质量 |
三、中国戏曲作品钢琴伴奏对演奏者的要求 |
(一)找准中国戏曲作品的风格和情感 |
(二)钢琴伴奏的弹奏者要掌握钢琴弹奏的技巧和方法 |
(三)钢琴伴奏的弹奏者需要和作品表演者达到心灵契合的效果 |
四、中国戏曲作品中钢琴伴奏的技法要求 |
(一)切合旋律,有效烘托民族音乐元素 |
(二)体现音响,显示民族音乐音色个性 |
(三)把握节奏,弘扬民族音乐的节奏特点 |
五、结语 |
(2)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钢琴伴奏的技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钢琴伴奏的概述 |
三、中国民族声乐作品钢琴伴奏对演奏者的要求 |
(一)找准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和情感 |
(二)钢琴伴奏的弹奏者要掌握钢琴弹奏的技巧和方法 |
(三)钢琴伴奏的弹奏者需要和作品表演者达到心灵契合的效果 |
四、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钢琴伴奏的技法要求 |
(一)切合旋律,有效烘托民族音乐元素 |
(二)体现音响,显示民族音乐音色个性 |
(三)把握节奏,弘扬民族音乐的节奏特点 |
五、结语 |
(4)京剧元素在中国合唱作品中的融合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 |
1.选题缘由 |
2.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
1.国内研究情况 |
2.国外研究情况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研究法 |
3.观察研究法 |
4.作品分析法 |
一、中国合唱艺术与戏曲艺术概述 |
(一)中国合唱艺术历史沿革概述 |
1.中国合唱艺术的形成 |
2.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 |
3.中国合唱艺术的繁荣 |
4.中国合唱艺术的现状(21 世纪——至今) |
(二)京剧艺术历史沿革概述 |
1.京剧的萌芽 |
2.京剧的形成 |
3.京剧的发展与繁荣 |
(三)京剧元素概述 |
1.唱词 |
2.旋律 |
3.伴奏 |
4.舞台表演 |
二、京剧艺术与合唱艺术之比较 |
(一)词曲来源方面 |
1.唱词素材来源异同 |
2.音乐素材来源异同 |
(二)演唱与表达方面 |
1.演唱技巧方面异同 |
2.舞台表达方面异同 |
三、京剧元素在中国合唱作品中的融合路径 |
(一)作品的改编与再创作 |
1.题材的选择与运用 |
2.音乐结构的调整与融合 |
(二)作品的演唱与舞台表现的融合 |
1.作品的演唱融合 |
2.作品的舞台表现融合 |
四、京剧元素与合唱融合案例分析 |
(一)案例1:京剧合唱《海岛冰轮》 |
1.作品创作概述 |
2.作品曲式分析 |
3.作品的改编与创新 |
4.关于混声合唱《海岛冰轮》的思考 |
(二)案例2:京剧合唱《迎来春色换人间》 |
1.作品创作概述 |
2.作品曲式分析 |
3.作品的改编与创新 |
4.关于混声合唱《迎来春色换人间》的思考 |
五、融合京剧元素合唱作品的应用推广与展望 |
(一)融合京剧元素合唱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
1.融合京剧元素合唱作品的价值 |
2.融合京剧元素合唱作品的意义 |
(二)融合京剧元素合唱作品的应用推广 |
1.融合京剧元素合唱作品的应用现状 |
2.融合京剧元素合唱作品的推广现状 |
(三)融合京剧元素合唱作品的前景展望 |
1.学校教育引导 |
2.政府支持 |
3.互联网的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歌剧《沂蒙山》中海棠的主要唱段演唱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缘由 |
一、选题意义 |
二、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期刊方面 |
二、博硕论文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歌剧《沂蒙山》创作概述 |
第一节 民族歌剧《沂蒙山》创作背景 |
一、山东临沂地区音乐文化 |
二、民族歌剧《沂蒙山》故事概述 |
第二节 民族歌剧《沂蒙山》创作理念 |
一、词作家、编剧王晓岭简介及创作理念 |
二、曲作家栾凯简介及创作理念 |
三、歌剧结构分析 |
第三节 民族歌剧《沂蒙山》音乐特征 |
一、地域性特征 |
二、叙事性特征 |
三、交响化特征 |
第四节 民族歌剧《沂蒙山》主要角色介绍 |
第二章 三首咏叹调的分析与研究 |
第一节 《等着我,亲爱的人》 |
一、剧情脉络 |
二、角色塑造 |
三、音乐特征分析 |
四、演唱技巧分析 |
第二节 《就在山水间》 |
一、剧情脉络 |
二、角色塑造 |
三、音乐特征分析 |
四、演唱技巧分析 |
第三节 《沂蒙山,永远的爹娘》 |
一、剧情脉络 |
二、角色塑造 |
三、音乐特征分析 |
四、演唱技巧分析 |
第四节 三首咏叹调唱段对比分析 |
一、共性 |
二、个性 |
第三章 对三首咏叹调的借鉴学习和自身演唱实践认知 |
第一节 歌唱家王丽达三首咏叹调的分析 |
一、音色使用 |
二、咬字吐字 |
三、情感处理 |
四、个性表达 |
第二节 三首咏叹调自身演唱实践认知 |
一、《等着我,亲爱的人》 |
二、《就在山水间》 |
三、《沂蒙山,永远的爹娘》 |
四、自身演唱作品的实践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及演唱研究(2000年-201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一、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
(一)艺术歌曲的界定 |
(二)艺术歌曲的发展概述 |
1.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 |
2.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 |
3.20世纪的艺术歌曲 |
(三)中国艺术歌曲的界定 |
(四)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概述 |
1.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步阶段(1919 年—1950 年) |
2.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阶段(1950 年—1980 年) |
3.中国艺术歌曲的繁荣阶段(1980 年—2000 年) |
4.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新阶段(2000 年—至今) |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2000 年—2010 年) |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 |
1.爱国主义题材的艺术歌曲 |
2.诗词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 |
3.情感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 |
4.其他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 |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特征 |
1.曲式结构 |
2.调式调性 |
3.和声布局 |
(三)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审美特征 |
1.歌词意境美 |
2.曲作旋律美 |
3.伴奏艺术美 |
三、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特征(2000 年—2010 年) |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 |
1.“中国唱法”的由来 |
2.中西结合的演唱方法 |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 |
1.语音语调 |
2.咬字归韵 |
3.润腔技巧 |
(三)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
1.鲜明的时代风格 |
2.浓厚的民族风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由曲式、声腔及表现方式探析豫剧对民族声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豫剧发展概述 |
(一)河南地区人文地理发展 |
(二)河南人性格分析 |
(三)河南方言的特征 |
(四)豫剧的形成与发展 |
二、豫剧唱腔概述 |
(一)豫剧的唱腔类别 |
1.豫东调的形成 |
2.豫西调的形成 |
(二)豫东调音乐特点 |
(三)豫西调音乐特点 |
(四)豫东调与豫西调的区别 |
(五)豫东调和豫西调的交融 |
三、民族声乐发声技巧与两大声腔唱功的关系 |
(一)民族声乐发声技巧从豫东调唱功的借鉴 |
1.混声唱法 |
2.头腔共鸣 |
(二)民族声乐发声技巧从豫西调唱功的借鉴 |
1.字正腔圆,吐字发声 |
2.以声塑形,声出形立 |
四、豫剧对民族声乐唱腔的影响 |
(一)润腔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
1.曲调性装饰——倚音 |
2.曲调性装饰——滑音 |
3.速度力度变化性润腔 |
(二)甩腔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
(三)哭腔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试论《我心永爱》两种演唱版本比较及演唱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方案 |
第一章 《我心永爱》的创作背景及旋律情感发展 |
1.1 创作背景 |
1.1.1 作曲家王祖皆、张卓娅简介 |
1.1.2 歌剧《玉鸟兵站》剧情介绍 |
1.2 旋律情感发展 |
第二章 黄华丽、常思思两种演唱版本的比较 |
2.1 演唱技巧比较 |
2.1.1 黄华丽演唱技巧 |
2.1.2 常思思演唱技巧 |
2.2 舞台表演比较 |
2.2.1 黄华丽舞台表演 |
2.2.2 常思思舞台表演 |
第三章 演唱《我心永爱》的体会与两种演唱版本的借鉴 |
3.1 演唱技巧理解体会与借鉴 |
3.2 舞台表演实践体会与借鉴 |
3.3 笔者演唱表达与艺术指导的巧妙配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歌剧《原野》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文献研究现状综述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歌剧《原野》概述 |
一、曹禺与《原野》 |
(一)曹禺 |
(二)文学作品《原野》 |
二、歌剧《原野》创作背景 |
(一)词曲作者 |
(二)故事脉络 |
(三)脚本创作 |
三、《原野》歌剧版本与文学着作之关联 |
第二章 歌剧《原野》的音乐与人物 |
一、歌剧《原野》音乐特征 |
(一)起伏多变的音乐风格 |
(二)多样化的演唱形式 |
(三)音乐语言的多样共融 |
二、歌剧《原野》人物角色刻画 |
(一)花金子人物形象 |
(二)仇虎人物形象 |
第三章 声乐演唱技术在歌剧《原野》中的运用 |
一、气息是声乐演唱的基石 |
二、咬字吐字重在字正腔圆 |
三、音色的变化丰富多彩 |
四、速度与力度运用巧妙 |
第四章 歌剧《原野》演唱体验 |
一、声乐演唱 |
(一)声乐技巧在歌剧《原野》中的体现 |
(二)艺术技巧在歌剧《原野》中的实现途径 |
二、情感表达 |
(一)歌剧《原野》运用情感表现力塑造人物形象 |
(二)歌剧《原野》演员如何做到“以情感人” |
三、人物感受 |
(一)歌剧《原野》中体验人物真实感受 |
(二)歌剧《原野》中如何进行人物体验 |
四、舞台交流 |
(一)歌剧《原野》舞台交流表现 |
(二)歌剧《原野》演员交流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几对概念 |
四、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歌唱艺术的文化背景 |
第一节 “美声唱法”的史学考查 |
一、产生与确立 |
二、发展与繁盛 |
三、分流与多元 |
第二节 民族唱法的历史背景 |
一、积累与沉淀 |
二、传播与推进 |
三、土洋之争 |
四、中西结合 |
第三节 “美声民族化”的艺术历程 |
一、歌唱定位 |
二、根植于传统 |
三、军旅实践 |
四、历史贡献 |
小结 |
第二章 歌唱的技法特征 |
第一节 呼吸技法 |
一、“美声”呼吸理论 |
二、李双江的呼吸理论 |
三、歌唱呼吸的再认识 |
第二节 共鸣技法 |
一、“美声”歌唱的共鸣理论 |
二、李双江的共鸣理论 |
三、共鸣方法的再认识 |
第三节 “哼鸣”训练 |
一、“哼鸣”唱法 |
二、“哼鸣”练习 |
三、“哼鸣”唱高音 |
第四节 歌唱之“三和” |
一、气与声和 |
二、声与乐和 |
三、乐与意和 |
小结 |
第三章 歌唱的民族化方式 |
第一节 语言表达 |
一、横韵竖唱、宽韵窄唱 |
二、后韵前唱、窄韵宽唱 |
三、前韵后唱、竖韵横唱 |
四、其他方法 |
第二节 韵味呈现 |
一、装饰音润腔 |
二、速度与力度变化 |
三、断音与音色之韵 |
四、特殊的韵味 |
第三节 情感表达 |
一、构建歌唱情境 |
二、提升歌曲内涵 |
三、传达民族情感 |
小结 |
第四章 歌唱的审美接受 |
第一节 感官享受 |
一、动作手势 |
二、身形表演 |
三、歌唱表情 |
四、三位一体 |
五、高音演唱 |
第二节 句法享受 |
一、速度偏离 |
二、力度偏离 |
三、换气与顿挫 |
四、个案分析 |
第三节 听众的想象性 |
一、自由想象 |
二、模拟联想 |
三、通感联想 |
四、情境联想 |
第四节 期待视野 |
一、概念的界定 |
二、合法偏见 |
三、视界融合 |
四、效果历史 |
小结 |
第五章 歌唱的创造性特征 |
第一节 歌唱想象力 |
一、生活体验 |
二、歌唱联想 |
三、审美意象 |
第二节 独创性 |
一、运腔方式 |
二、情感表现 |
三、意象表达 |
第三节 歌唱自由 |
一、真善美 |
二、诗性的歌唱自由 |
三、文化内涵 |
小结 |
结语 |
附录1 李双江大事记 |
附录2:李双江歌唱艺术教学常用语汇集 |
附录3:李双江演唱的歌曲目录 |
附录4-1: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1 |
附录4-2:民族声乐润腔技法符号表格2 |
附录4-3: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3 |
附录4-4: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4 |
附录4-5:民族声乐润腔手法符号表格5 |
附录5:普通话声、韵母四呼配合简表 |
附录6:普通话声韵母音节配合表格 |
附录7:汉语普通话辅音成阻、除阻情况表 |
附录8:汉语普通话十三辙行腔与收音表 |
附录9:歌唱语言分类表 |
附录10:歌唱语言一般规律表 |
附录11:汉语十三辙咬字收音舌位图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戏曲风格作品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钢琴伴奏在戏曲音乐中的应用研究[J]. 李瑞娜,孙健. 明日风尚, 2021(23)
- [2]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钢琴伴奏的技法研究[J]. 纪国栋. 明日风尚, 2021(21)
- [3]歌曲《板桥竹》的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D]. 陶阿明.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4]京剧元素在中国合唱作品中的融合探究[D]. 刘妍.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歌剧《沂蒙山》中海棠的主要唱段演唱分析与研究[D]. 高一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及演唱研究(2000年-2010年)[D]. 刘聪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7]由曲式、声腔及表现方式探析豫剧对民族声乐的影响[D]. 李欣.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试论《我心永爱》两种演唱版本比较及演唱诠释[D]. 魏晶晶.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9]歌剧《原野》演唱研究[D]. 李丹丹.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10]李双江歌唱艺术研究[D]. 张艳林. 南京艺术学院,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