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中小企业发展新途径

融资租赁,中小企业发展新途径

一、融资租赁 中小企业发展新方(论文文献综述)

袁俊[1](2021)在《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研究迫在眉睫。融资租赁作为我国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有其自身的比较优势,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但由于我国融资租赁企业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尚需完善,尚未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研究,中小企业可以提高融资租赁意识,拓宽融资渠道,促进自身的发展。

刘志强[2](2021)在《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动产融资研究》文中指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然而当前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却诸多困难和挑战,难以完全发挥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障碍就是融资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瓶颈。因此系统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是中国自已的问题,也是全世界中小企业问题面临的一个普遍且常见的问题。从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来看,既有世界性难题的通病,又带有机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有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因素,又有宏观经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本文着眼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在明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对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具体作用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途径、面临问题的具体表现与现行手段,在完成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而从“动产融资”的角度探寻了一个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方式。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总体分析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必要性。第二,从宏观层面上探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定性和定量分析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和融资体系,辨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成因。第三,从微观企业层面看,中小企业是否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伴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机制的完善,融资约束程度是否在改善?第四,“动产融资”作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该举措到底能对缓解融资约束和宏观经济产生怎样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第五,深刻理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性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明确提出并且论证了“动产融资”作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重要措施的意义。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一个主要因素是自身缺乏有效抵押物,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的抵押物范围来缓解借贷约束具有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随着公共征信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小企业充分挖掘自身有效资产作为抵押物融资已成为现实。但“动产融资”作为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的一项重要举措,至今却还没有严格的宏观经济理论的分析和评估。本文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在一个含有借贷约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引入动产资产,讨论当借贷约束中的抵押资产的规模和种类放松后宏观总体变量的长期和短期变化。研究分析了动产融资缓解融资约束在宏观经济上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在实证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经济绩效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时,在数据和指标上有所扩充。系统性地整理1997-2015的全国和分省的中小企业发展指标,使用静态面板估计模型、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均值组(xtmg和xtcce)估计等多种计量经济学工具来研究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经济绩效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了从更微观层面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搜集整理了两组微观企业数据,并使用多类测算融资约束的指标来研究和分析了中国中小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与融资约束的关系。具体而言,两个数据集为:第一组数据为2005—2007年中国15066家高科技中小企业数据,共计45198个样本观测值;第二组数据为777家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数据,共计2813个样本观测值。采用SA指数、ASCL指数、WW指数三种方法测度了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第三,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成因方面有一定进展。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很多,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和相关政策的整理和分析,系统总结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制度不完善、模式不成熟。成因分析中重点突出了融资模式问题。金融实践中,融资模式是能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不同的融资模式都有一定风险,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适用周期,当适用条件和环境变化后,原来有效的融资模式不但不能缓解融资约束,还会使中小企业陷入更加严重的融资困境。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第一是研究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中小企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从宏观层面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同时印证研究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中国的重要意义。首先,从历史变革的角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变化以及本文使用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其次,由于数据限制,尽可能整理了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2015年间的中小企业的多项发展指标,分地区和省份对20年间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了地区间中小企业发展的差异。最后使用面板估计模型,利用本章节的上述分析对中国中小企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状况及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相对系统地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了定性分析。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融资模式和融资环境,论述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表现形式,进而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是否能够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匹配,最后论述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及启示。第二部分是是从定量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融资约束下企业的现金流敏感度,以进一步说明融资约束问题。从第4章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虽然外部存在较多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体系和措施,但由于中小企业出现融资约束的成因众多,这些措施是否促使中小企业从外部进行融资,缓解自身面临的融资约束,依然需要对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本章以现金流敏感度为研究切入点,使用尽可能多的可得数据,首先选用的是国泰安中天使投资研究数据库和新三板上市中小企业数据,虽然不是全部中小企业,但是能够进入天使投资研究数据库和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属于发展较好且已能够获得较多外部融资的中小企业,如果这些企业也存在显着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现金—现金流敏感性,那么其它外部融资较为有限的中小企业在该方面将面临更为显着的问题。其次采用SA指数、ASCL指数、WW指数三种方式测度了企业融资约束程度,最后通过研究中小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现金—现金流敏感性,发现在融资约束以及现有情况下,融资约束造成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和现金—现金流敏感性,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寻求内部融资,且持有更多现金资产,这也说明需要从中小企业自身出发,结合国内现有融资特点,寻求新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方式。第三部分是提供了一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外部融资方式——动产融资。受制于中小企业固有的特点以及自身内部融资额度和规模的有限性,既有的外部融资体系和环境无法全面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那么就需要根据原有不足,探寻新的有效融资方式。根据我们的分析,“动产融资”将是补充和扩展现有融资方式的有效方式。本章构造了多个DSGE模型综合说明了“动产融资”对企业发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为“动产融资”的推动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进而分析了“动产融资”实施的政策建议。虽然本文对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了相对系统的研究,但是依然可能存在两点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部分。第一是实证数据上存在一定不足。囿于数据可获得性,关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标的测算尽管有改善,但是依然不尽如人意,且仅涵盖了 2016年以前的相关数据,因此实证估计出来的结果所对应的政策含义有一定局限性。第二,理论模型建立了一个研究不同资产充当抵押物的异质性资本的DSGE模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估计融资约束对中国宏观经济造成的损失和引入动产后宏观效率的改善程度。但是该模型未包含更多的DSGE文献中常采用的实际与名义摩擦(real and nominal frictions),这将在后续研究中予以扩展,以此来更精确地定量研究中国异质性资本和借贷约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温若斯[3](2020)在《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的经营策略与风险控制研究 ——以H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市场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现行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近几年有相关数据分析显示,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融资租赁已成为金融第二大业务;一种被视为继商业银行之后的又一金融工具,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将企业融资与融物相结合;一种被认为能够更好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新型融资通道。在我们看来,这种融资通道是可以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在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兴起。为了不断加快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我国融资租赁行业促进实体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服务我国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社会转型发展升级,构建我国现代化市场经济管理体系。对于融资租赁行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一些融资问题研究多多益善。基于此,笔者以H融资租赁公司的实际情况为案例,研究了如何把控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风险问题的处理,以及如何解决H融资租赁公司的在经营中遇到实际的问题;如何立足于今后的发展;注重人才与科技的开发,不断完善自我,壮大自己,服务好中小企业。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中小企业虽然披着“脏乱差”的外套,但只要细心挖掘,也有迹可循,找到项目的可行性;(2)融资租赁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内部问题与风险控制问题需重视,适度及时调整策略很重要;(3)完善薪酬制度与加强阶队建设,积极推进流程线上系统化是加强融资租赁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

马瑀含[4](2020)在《我国新能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R风电能源公司融资问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在国家大力提倡下,新能源产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任何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新能源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比大型企业更艰难,也更难以攻克。探索新能源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国家可持续能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新能源行业特点,分析研究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题和相应解决方案。本文的创新点是将视角聚焦在新能源行业之下,结合新能源行业特点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同时结合新冠疫情这一重大突发事件,研究分析新能源中小企业在此特殊期间所面临的融资难加剧的问题以及相应建议。文章先介绍新能源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提出新冠疫情对我国新能源中小企业的冲击。然后对新能源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企业自身经营有待改善的问题,以及金融部门和政府部门支持度不足。同时引入案例分析,以风电能源R公司为具体例子,介绍风电行业发展情况,案例基本情况和融资情况。分析其融资现状以及提出改进建议。最后从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三个方面分别为新能源中小企业提出了建议的对策。建议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拓宽资金渠道,加大金融政府部门的扶持。延伸对绿色金融支持新能源中小企业提出建议,并针对重大外部事件对新能源中小企业的冲击提出相应建议。最后,总结本文的工作成果。

刘伟岩[5](2020)在《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经济危机后,为摆脱经济下行的轨道,美国、日本、德国先后提出了“重振制造业”(2009年)、日本版“第四次工业革命”(2010年)、“工业4.0”(2012年)等战略计划,而我国也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行动纲领。这些战略规划的陆续出台拉开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Io T)、人工智能(AI)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帷幕。而作为第二经济大国,我国应如何借助于这一难得机遇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则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回顾日本走过的“路”可知,其也曾作为“第二经济大国”面临过相似的难题,且从中日经济发展历程比较和所面临的“三期叠加”状态来看,我国现阶段也更为接近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而日本却在当时的情况下借助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成功地推动了国内产业的改造升级。基于此,本文以日本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阶段锁定在其取得成功的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进而研究其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我国接下来要走的“路”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引和借鉴。在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新熊彼特学派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产业技术范式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部门创新体系理论等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本文借助于此从创新体系的视角构建了“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从整体产业体系来看,其属于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过程,该过程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且两者间的匹配性决定着产业升级的绩效;而深入到具体产业来看,其又是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来实现的,对于此分析的最佳维度则是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同样地,两者间的匹配性也决定着各产业升级的成效。回顾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可知,其呈现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重化型”化,70~80年代的“轻薄短小”化,以及90年代后的“信息”化。其中,“轻薄短小”化阶段是日本发展最为成功的时期,也是本文的研究范畴所在。分析其发生的背景可知:虽然效仿欧美国家构建的重化型产业结构支撑了日本经济“独秀一枝”的高速发展,但在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一产业结构所固有的局限性和问题日渐凸显,倒逼着日本垄断资本进行产业调整;而与此同时,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恰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这种机遇对于后进国来说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机会均等”的,该国能否抓住的关键在于其国内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而日本战后近20年的高速增长恰为其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又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其积累了殷实的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借助于上文所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后文从创新体系的视角解释了战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是如何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以及日本为何更为成功的。就整体产业体系而言,科技革命的发生必然会引致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进而推动产业升级,且这一过程是在由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创新主体联盟等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的。战后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仍是美国,日本的参与借助的是范式转换过程中创造的“第二个机会窗口”,换言之,日本的成功得益于对源于美国的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其技术经济范式呈现出“应用开发型”特点。而分析日本各创新主体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行为可以发现,无论是政府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等支持创新的行为,还是企业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现场优先主义”原则、实施“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以及培训在职人员等创新行为,或是大学和科研机构针对产业技术进行研究、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以及培养理工科高科技人才等行为,亦或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创新主体联盟联合攻关尖端技术、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等行为都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微电子技术发展潜力的。而这种“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间的相匹配正是日本能够更为成功地借力于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根因所在。进一步地从具体产业来看,科技革命引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换表现为新兴技术转化为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和改造传统产业技术范式的过程,这也是科技革命“双重性质”的体现。而对这一层面的分析则要用到能够体现“产业间差异性”的部门创新体系。在选取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以及选取工业机器产业(以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为主)和汽车产业作为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产业的典型后,本文的研究发现:由于这些产业在技术体制、所处的产业链位置、所在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其产业技术范式是相异的,而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这些产业上均实现自主创新并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日本各创新主体针对不同的产业技术范式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分别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而进一步比较各部门创新体系可知,日本政府和企业等创新主体针对“催新”和“改旧”分别形成了一套惯行的做法,但在这两类产业升级间又存在显着的差异,即:日本政府在“催新”中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均表现出了贯穿始终的强干预性,尤其是在计算机产业上;而在“改旧”中则干预相对较少,主要是引导已具备集成创新能力的“逐利性”企业去发挥主体作用。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创新体系具有“临界性”特点且其优劣的评析标准是其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日本能够成功地借力于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经验就在于其不仅构建了与当时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而且注重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加速推进了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并推动了新旧产业的协调发展。但是,这种致力于“应用开发”的“追赶型”创新体系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以及政府主导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等,这也是日本创新和成功不可持续以致于在20世纪90年代后重新与美国拉开差距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在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追赶先进国家的“机会窗口”的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追跑”“齐跑”“领跑”并行发展的机遇,并为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由于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必须构建极其重视基础研究且具有灵活性的国家创新生态体系,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以及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等。

田火青[6](2020)在《招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9月20日,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截止到2018年底,在中国已经超过有3000余万家中小企业经济主体,税收贡献超过全部税收总额的50%,GDP贡献额超过全国GDP总额的60%,技术创新和就业方面的贡献分别超过了 70%和80%,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先天不足,组织结构简单、内部管理欠缺、固定资产短缺、变现能力和造血能力不足等特点,使得中小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对核心企业依赖程度过高,在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成本较高甚至是难以得到信贷支持,限制了企业的业务发展和规模扩张,如何破解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一大课题。在2020年年中的上海陆家嘴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明确提出,要求金融系统要做好几项重要工作,其中就包括“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适应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各种堵点,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结构,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信用贷款、制造业贷款比重。”在此背景下,如何就资金“脱虚向实”,如何创新金融产品,如何将信贷资金真正运用于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身上,同时又要有效地做好风险管控等问题,就成为了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问题。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金融业务运营特点来看,供应链金融是将信贷资金运用于实体经济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对传统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的归纳整理,分析了国内商业银行主流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结构、适用场景、操作难点、风险瑕疵等,并对各种主流运作模式进行对比总结。揭示了国内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运作方面多是从“产品视角”出发,将供应链金融产品拆解于供应链各环节之中,将产品“应用”到企业之上,而少有站在“行业”的高度去审视供应链的特征与现状,将行业特征进行整合,以产品搭配作为组合方案进行系统性推广。本文将以招商银行金融体系中供应链金融为例,提出了“行业”视角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并且以建筑行业为例详细阐述供应链各环节所对应的融资方案和金融产品,并对相关的风险进行揭示,提出了与之对应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措施,从而保证供应链金融体系安全运营。

邓珂[7](2020)在《投融资网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在广西中小企业融资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广西中小企业投融资网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模式是有广西中小企业投融资网为广西地区各产业供应链搭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以供应链金融的思维逻辑,以广西中小企业投融资网为平台,结合广西市场经济环境特点,为广西中小企业创造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新渠道。供应链金融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因此有必要将其结合实际应用情况研究其可行性。本文通过研究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在原先供应链金融的基础上重构了供应链的构成要素,并从信息不对称理论、金融渗透理论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经济学分析。通过对当前相关科技发展的分析,结合当前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提出了依托结合对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进行控制的“四流合一”管理逻辑,并整合当前各项先进技术功能的“广西中小企业投融资网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模式。通过对“广西中小企业投融资网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该模式的运营逻辑、风险控制、相关技术支持以及相关业务流程安排。并根据产品模式提出具体围绕广西柳州市某建筑公司作为核心企业的应用场景,阐述了产品模式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具体应用。

郭志亮[8](2020)在《我国专利质押融资研究 ——以北京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利质押融资是以专利权当中的财产权作为质押标的而获得贷款的新型融资方式,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美国、日本、德国等知识产权强国,很早就开始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实践,知识产权的价值被充分开发和利用,诞生了成熟的各具特色的运行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起步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自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以来,各地探索出了适宜当地发展实情的质押融资模式。本文运用经验总结法,分析了国内外已有的专利质押融资模式。首先分析了美国的知识产权受益许可模式、联邦中小企业局模式、保证资产价格收购模式、日本的政策投资银行模式以及德国风险分担模式的运行机制和特点。然后分析了我国专利融资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模式,包括北京模式、上海模式、武汉模式以及中关村知识产权投融资联盟。从国内外的专利质押融资分析中得到了启示。本文进一步选取了北京市作为分析对象,通过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提取其专利质押数据,运用专利分析方法,从质押专利、出质人、质权人三大方面的多个维度分析了北京市专利质押融资的发展现状及特点。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我国专利质押融资发展成效显着;(2)政府仍起主导作用;(3)科技型小微企业仍融资难;(4)专利质量仍需提升;(5)专利处置难。最后对结论中我国专利质押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从专利质押融资市场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人才培养、专利处置及专利质押融资创新五个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周淘沙[9](2020)在《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SSFY风险管理评价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为一体的类金融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起初用于军备物资的融资,随着工业制造类企业规模日渐庞大,融资租赁进入资本市场,在设备租赁及制造类项目融资领域占据主要地位,据相关数据资料显示,全美制造类产业新置固定资产合同近三成为融资租赁模式。新模式的产生很快带动了相关发达国家类金融德发展,日、德、韩、法等发达国家纷纷效仿该模式,时至今日,融资租赁已渗透至各行业,市场渗透率达18%-30%。我国融资租赁模式起步较晚,1984年成立了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中国环球租赁有限公司),融资租赁模式正式步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借鉴国外操作租赁项目的经验下,独立开展相关融资租赁业务,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尚不完善,相关制造类产业较国外处于低水平状态,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有一定局限性,市场渗透率长期处于5%左右。随着我国制造类企业规模的扩大,融资租赁公司数量不断提高,据《中国融资租赁发展报告》数据披露,截止2018年,我国共有融资租赁公司11777家,注册资本金约32763亿元,项目租赁合同总额达66500亿元,同期增长分别为,21.7%、1.33%、9.38%。商务部、银保监部门,严格控制租赁公司数量,保证金融业务发展质量,先后出台融资租赁相应临时管理办法。在既定管理办法的指引下,通常业内将我国融资租赁公司划分为三类,分别为银行系金租、厂商系租赁、第三方融资租赁,银行系金租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合同总额大,业务数量较多,厂商系源自制造类企业设备租赁,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一般为大型公司下属金融子公司,在资金来源及规模上受限,客户信用违约率较高。常见金融风险主要是资产的流动性、租赁物灭失可能性、市场行业化程度、业务操作规范性、法律支撑力度,如何对风险进行合理化评价并给出有效建议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财务数据的基础上,选取SSFY租赁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实地考察该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在对该司组织架构、业务发展领域及模式、客户信用审核等模块分析的前提下,实际操作项目。问题上主要发现该公司,第一,业务涉足领域较为宽泛,但实际操作该行业项目经验较少,业务集中于常见领域项目中;第二,该司客户准入上严格执行公司相关业务管理规范,但信用审核环节较不严谨;第三,公司资产管理问题较为突出,资金流较紧;第四,行业人才参差不齐,业务、信审及资管人员分析项目内容较不全面。上述问题易引发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流动性风险、设备租赁物风险、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本文基于CAMELS指标框架运用VAR风险模型、层次分析法、Z-Score模型对该公司在流动性、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能力水平上量化评分,对具体风险结合项目及公司重大事件进行解释。同时,基于财务分析的角度上,结合同类型公司相关财务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并对该类公司风险分类评价,总结该类租赁公司风险共性;最后,通过主要风险影响程度量化数据对SSFY租赁公司出现的风险点给出给予防控对策。

胡玉婷[10](2020)在《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微企业迅速崛起,并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在2018年北京召开的国务院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对当前中小微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做出明确表述,并用了“五六七八九”来进行概括。即中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主要力量。中小微企业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滋生了诸多问题,其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为凸显。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都是依靠个人资本投资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的过渡阶段,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就会更加迫切。但由于我国现行制度政策的局限性以及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再加上中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端,导致中小微企业可以选择的融资渠道相对狭窄,极易造成资金链断裂。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小微企业的认定标准,介绍了融资方式的主要分类有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从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历程来看,过去中小微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内源性融资和间接融资。在间接融资方式中,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但商业银行融资长期短缺,使得很多中小微企业依赖于民间融资、融资租赁等非正规融资途径。长期的金融抑制和金融垄断政策使得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要路径的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难以缓解。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对中小微企业融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形态为第三方支付、股权众筹、网络借贷等。通过梳理总结出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三个特点,即间接融资、内源性融资是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商业银行融资缺口严重,融资租赁、商业信用、民间借贷、网络融资占比较多。从这些融资特点反映出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问题在于融资途径过少和融资成本过高。而这些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源又在于:中小微企业自身的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重视不足、专业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量少力弱”、直接融资在市场准入门槛高等。从制度层面来讲,有银行信贷制度、信用担保制度、中小微企业信用制度等。因此,建议完善如下方面制度:商业银行融资服务的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民间融资制度的完善;建构全面覆盖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辅助性政策支持,如加大财税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导向等。

二、融资租赁 中小企业发展新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融资租赁 中小企业发展新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融资租赁的概述
    (一)融资租赁的概念
    (二)融资租赁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租赁认知度不高
    (二)拖欠租金现象严重
    (三)运用融资租赁方式较少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问题的措施
    (一)树立使用权观念
    (二)消除拖欠现象
    (三)培养融资租赁人才

(2)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动产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 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特色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2 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与内部因素
    2.3 度量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方法与进展
    2.4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思路和途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3.1 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与指标选取
    3.2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3.3 中小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简析
    3.4 实证模型和结果分析
    3.5 稳健性估计: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的均值组估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4.1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
    4.2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
    4.3 中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4.4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表现形式
    4.5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是否与中小企业发展匹配?
    4.6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及启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融资约束下中国中小企业的现金流敏感度分析
    5.1 研究假说
    5.2 研究设计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引入动产融资的政策评估分析
    6.1 政策背景
    6.2 基本模型
    6.3 模型稳态、参数校准与估计
    6.4 模型动态与政策分析
    6.5 拓展分析: 不含借贷约束的RBC模型和改进的借贷约束模型
    6.6 政策启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的经营策略与风险控制研究 ——以H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及可能的创新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融资租赁的概念
    2.2 融资租赁的起源与发展
    2.3 融资租赁的相关基础理论
    2.4 国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研究概述
    2.5 国内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研究概述
第3章 制度背景
    3.1 融资租赁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
    3.2 融资租赁业管控趋严
    3.3 融资租赁行业扶持政策
    3.4 新旧租赁会计准则对比
第4章 案例介绍
    4.1 H公司的基本情况
    4.2 H融资租赁公司现行风控体系
    4.3 H融资租赁公司经营问题与风险控制问题总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5.2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行业的经营策略分析
    5.3 H融资租赁公司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控制策略建议
    5.4 保障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制度和系统设计建议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4)我国新能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R风电能源公司融资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
    2.1 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2.1.1 国外对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2.1.2 国内对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2.1.3 新能源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2.1.4 新能源中小企业行业特点
    2.2 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
        2.2.1 麦克米伦缺口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长期互动假说
        2.2.4 传统融资与新型融资的相关理论
第3章 我国新能源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新能源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3.1.1 银行贷款难
        3.1.2 融资成本高
        3.1.3 贷款渠道单一且过时
    3.2 重大突发事件对我国新能源中小企业的冲击
        3.2.1 新能源行业受打击,资金链紧张
        3.2.2 还款困难、逾期增加
        3.2.3 融资较平时更难
    3.3 我国新能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3.3.1 我国新能源中小企业自身问题
        3.3.2 金融机构对我国新能源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不够
        3.3.3 政府对新能源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第4章 R风电能源公司的案例分析
    4.1 行业介绍
        4.1.1 风电行业全球发展
        4.1.2 风电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4.2 案例情况介绍
        4.2.1 R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4.2.2 R公司风电项目的融资状况介绍
    4.3 R公司融资问题分析
        4.3.1 融资费用连年居高不下、融资缺口大、融资期限长
        4.3.2 银行贷款门槛高,难以争取信用额度
        4.3.3 融资方式单一,过于依赖债权融资
    4.4 R公司融资改进方案
        4.4.1 拓宽融资渠道
        4.4.2 提高内部管理能力与加强外部沟通
        4.4.3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第5章 我国新能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5.1 提升企业自身能力
        5.1.1 提高内部管理能力
        5.1.2 增强自身竞争力
        5.1.3 提升企业信用度
        5.1.4 加强外部沟通能力
    5.2 拓宽融资渠道
        5.2.1 拓宽内部融资渠道
        5.2.2 拓宽外部融资渠道
        5.2.3 开发其他新型融资模式
    5.3 加大政府部门扶植力度
        5.3.1 规定融资最低比率
        5.3.2 出台对融资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5.3.3 加速新能源企业信用平台建设
    5.4 关于绿色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5.4.1 绿色金融工具进一步拓宽新能源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5.4.2 关于绿色金融进一步完善发展的建议
    5.5 关于重大突发事件对新能源中小企业产生冲击的建议
        5.5.1 新能源中小企业积极自救
        5.5.2 出台针对新能源中小企业的保护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一般分析
    2.1 科技革命的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2.1.1 科技革命的概念
        2.1.2 战后科技革命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及研究范围界定
        2.2.1 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内涵
        2.2.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研究范围界定
    2.3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理论基础
        2.3.1 熊彼特创新理论
        2.3.2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2.3.3 产业技术范式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分析框架
    3.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3.1.1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经济本质:技术经济范式转换
        3.1.2 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催新”与“改旧”
    3.2 创新体系相关理论
        3.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3.2.2 部门创新体系理论
    3.3 以创新体系为切入点的分析视角
        3.3.1 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3.2 部门创新体系与产业技术范式匹配性分析视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与背景
    4.1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
        4.1.1 战前科技革命成果推动下日本产业的“重化型”化(20世纪50-60年代)
        4.1.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轻薄短小”化(20世纪70-80年代)
        4.1.3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下日本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后)
    4.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背景
        4.2.1 重化型产业结构的局限性日渐凸显
        4.2.2 世界性科技革命的爆发为日本提供了机遇
        4.2.3 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4.2.4 日本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奠定了技术基础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分析
    5.1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的载体:日本国家创新体系
    5.2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5.2.1 传递最新科技情报并辅助企业引进技术
        5.2.2 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5.2.3 制定激励企业研发的经济政策和专利保护制度
        5.2.4 采取措施加速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5.2.5 改革教育体制并强化人才引进制度
    5.3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5.3.1 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3.2 遵循技术创新的“现场优先主义”原则
        5.3.3 实行考虑市场因素的“商品研制、推销一贯制”
        5.3.4 将资金集中投向开发研究和创新链的中下游环节
        5.3.5 重视对在职人员的科技教育和技术培训
    5.4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5.4.1 从事与产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5.4.2 重视通识教育和“强固山脚”教育
        5.4.3 培养了大量的理工类高科技人才
    5.5 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5.5.1 产学官联合攻关尖端技术
        5.5.2 建立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5.5.3 联合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5.6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技术经济范式的匹配性评析
        5.6.1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6.2 “追赶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应用开发型”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战后科技革命催生日本主要新兴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6.1 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与日本部门创新体系
    6.2 微电子技术催生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6.2.1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2.2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2.3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
        6.2.4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2.5 微电子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3 计算机技术催生下日本计算机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6.3.1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6.3.2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6.3.3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6.3.4 计算机技术产业化中的需求因素
    6.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的匹配性评析
        6.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半导体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2 部门创新体系与计算机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4.3 部门创新体系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形成相匹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战后科技革命改造日本主要传统产业:基于部门创新体系的分析
    7.1 科技革命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
    7.2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工业机器自动化的发展
        7.2.1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2.2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2.3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2.4 工业机器自动化中的需求因素
    7.3 微电子技术改造下日本汽车电子化的发展
        7.3.1 汽车电子化中政府支持创新的行为
        7.3.2 汽车电子化中企业的创新行为
        7.3.3 汽车电子化中的创新主体联盟
        7.3.4 汽车电子化中的需求因素
    7.4 日本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的匹配性评析
        7.4.1 部门创新体系与工业机器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2 部门创新体系与汽车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4.3 部门创新体系与传统产业技术范式变革相匹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与教训
    8.1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经验
        8.1.1 构建了与微电子技术经济范式相匹配的国家创新体系
        8.1.2 重视创新体系的层级性和差异性建设
        8.1.3 加速推进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的形成
        8.1.4 借力科技革命的“双重性质”推动新旧产业协调发展
    8.2 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的教训
        8.2.1 创新体系的基础研究能力不足
        8.2.2 创新体系不利于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产生
        8.2.3 政府主导下的大型研发项目模式存在定向失误的弊端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创新体系视角下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对我国的启示
    9.1 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我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
        9.1.1 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机会窗口”
        9.1.2 为我国新兴产业“追跑”“齐跑”与“领跑”的并行发展提供机遇
        9.1.3 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
    9.2 构建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创新体系
        9.2.1 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
        9.2.2 重视部门创新体系的“产业间差异性”
        9.2.3 形成与新兴产业技术范式相匹配的部门创新体系
        9.2.4 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范式演化升级的部门创新体系
    9.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招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国内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
    3.1 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分析
    3.2 综合性供应链管理平台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分析
    3.3 电商平台服务商主导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分析
    3.4 物流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分析
    3.5 四种典型主导模式的比较总结
第4章 招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分析
    4.1 招商银行基本情况简介
    4.2 招商银行供应链金融简介
    4.3 招商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4.4 招商银行供应链金融特色产品及服务简介
    4.5 招商银行行业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
    4.6 以建筑施工行业全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为例
第5章 商业银行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化研究
    5.1 统一准入标准
    5.2 科学核定供应链客户融资额度
    5.3 加快建设数据资源共享平台
    5.4 实施三大战略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与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投融资网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在广西中小企业融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投融资网供应链模式提出的环境背景
        1.1.2 投融资网供应链模式提出的模式形成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与国际供应链金融现状
        1.3.1 国际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3 广西市场的状况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与理论支持
    2.1 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容
        2.1.1 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定义
        2.1.2 供应链流程的结构与特点
        2.1.3 供应链金融的主体结构
        2.1.4 供应链金融的“四流合一”概念
        2.1.5 “四流合一”的应用技术背景
    2.2 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痛点的方式
        2.2.1 中小企业融资痛点及解决切入点
        2.2.2 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起促进作用的其他方面
    2.3 供应链金融的经济学分析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金融渗透理论
    2.4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逻辑
第三章 广西中小企业投融资网供应链模式介绍
    3.1 平台运营逻辑概念简介
        3.1.1 投融资网供应链模式运营图
        3.1.2 供应链业务开展步骤
    3.2 平台运营逻辑概念
    3.3 客户准入逻辑概念
    3.4 金融机构准入逻辑概念
    3.5 风险控制逻辑概念
        3.5.1 风险控制机制
        3.5.2 对应风险防控与化解
第四章 投融资网供应链模式功能及技术支持介绍
    4.1 系统功能结构说明
        4.1.1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4.1.2 系统功能运用范围
    4.2 系统技术支持与相互关系
        4.2.1 系统技术支持
        4.2.2 数据支持相互关系图
    4.3 系统功能实现
        4.3.1 账户管理功能
        4.3.2 物流管理功能
        4.3.3 商流关系管理功能
第五章 投融资网供应链模式系统运作流程解析
    5.1 系统运作流程说明
    5.2 流程一:数据库建立
        5.2.1 原始数据采集要求
        5.2.2 数据库清单
    5.3 流程二:核心企业场景准入
    5.4 流程三:链属企业提交数据&准入
        5.4.1 数据验证
        5.4.2 数据评分
        5.4.3 链属企业准入原则
    5.5 流程五:匹配产品
        5.5.1 产品参数设置
        5.5.2 金融机构匹配
第六章 投融资网供应链模式具体应用
    6.1 应用场景
        6.1.1 应用场景背景简介
        6.1.2 应用场景交易方式
    6.2 产品设置
        6.2.1 链属企业准入及产品设计细则
        6.2.2 产品设置原则及依据
    6.3 投融资网供应链模式的优势与意义
        6.3.1 原供应链痛点
        6.3.2 痛点解决方案
    6.4 投融资网供应链模式应用过程中的不足及解决方案
        6.4.1 投融资网供应链模式运营过程中的不足
        6.4.2 投融资网供应链模式不足的改进方式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8)我国专利质押融资研究 ——以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知识产权资源庞大
        1.1.2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文创新点
2 专利质押融资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专利质押融资相关概念
        2.1.1 专利权
        2.1.2 专利权质押的法律规定
        2.1.3 科技型中小企业
        2.1.4 担保和反担保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3 国内外专利质押融资模式分析
    3.1 国外专利质押融资模式
        3.1.1 美国模式
        3.1.2 日本DBJ模式
        3.1.3 德国风险分担型模式
        3.1.4 国外专利质押融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3.2 我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模式
        3.2.1 市场化模式——北京模式
        3.2.2 政府主导模式——浦东模式
        3.2.3 混合模式——武汉模式
        3.2.4 风险共担模式——中山模式
        3.2.5 服务一体化模式——中关村知识产权投融资联盟
        3.2.6 我国专利质押融资模式的启示
4 北京市专利质押融资分析
    4.1 北京市质押专利分析
        4.1.1 北京市专利质押量全国排名分析
        4.1.2 北京市专利质押量变化趋势分析
        4.1.3 北京市专利质押区域分析
        4.1.4 北京市质押专利类型分析
        4.1.5 北京市质押专利IPC分析
    4.2 北京市专利出质人分析
        4.2.1 北京市专利出质人行业领域分析
        4.2.2 北京市专利出质人企业资质分析
        4.2.3 北京市主要专利出质人分析
    4.3 北京市专利质权人分析
        4.3.1 北京市专利质权人类型分析
        4.3.2 北京市主要专利质权人分析
        4.3.3 北京市主要专利质权人专利质量分析
    4.4 北京市专利质押融资总结分析
5 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我国专利质押融资发展成效显着
        5.1.2 政府仍起主导作用
        5.1.3 科技型小微企业仍融资难
        5.1.4 专利质量仍需提升
        5.1.5 专利处置难
    5.2 对策建议
        5.2.1 专利质押融资市场化方面
        5.2.2 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方面
        5.2.3 人才培养方面
        5.2.4 专利处置方面
        5.2.5 专利质押融资方式创新方面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SSFY风险管理评价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融资租赁定义
        1.2.2 融资租赁风险特点
        1.2.3 融资租赁风险评价方法
        1.2.4 融资租赁公司风险控制研究
        1.2.5 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 创新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 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融资租赁相关概念
        2.1.1 融资租赁定义
        2.1.2 融资租赁业务形式及流程
        2.1.3 融资租赁、经营租赁、融资性经营租赁异同点
    2.2 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概况
        2.2.1 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的界定
        2.2.2 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2.3 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业务领域特征
    2.3 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概念
        2.3.1 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风险因素
        2.3.2 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流程
        2.3.3 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特点
    2.4 融资租赁风险管理理论
        2.4.1 债务替代理论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 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风险管理识别现状
    3.1 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宏观风险识别现状
    3.2 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业务风险识别现状
        3.2.1 承租方信用风险识别
        3.2.2 资产标的物风险识别
        3.2.3 承租方经营管理风险识别
        3.2.4 承租公司财务评估风险识别
第四章 第三方融资租赁SSFY公司风险管理评价案例分析
    4.1 SSFY公司概况
        4.1.1 公司简介
        4.1.2 公司主要部门及组织架构
        4.1.3 公司业务操作流程
        4.1.4 公司经营管理情况
    4.2 SSFY公司财务指标分析
    4.3 SSFY公司财务风险指标分析
        4.3.1 资本充足性
        4.3.2 公司资产质量水平
        4.3.3 公司盈利水平及资产流动性分析
    4.4 SSFY公司风险指标因素识别及评价
        4.4.1 设备标的物风险识别及评价
        4.4.2 财务风险识别及评价
        4.4.3 业务操作风险识别及评价
        4.4.4 CAMELS框架下信用风险识别及评价
    4.5 SSFY公司风险评价方法综合分析
第五章 对策及建议
    5.1 关于SSFY公司风险识别的建议
        5.1.1 建立设备租赁标的物风险评级体系
        5.1.2 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5.1.3 业务操作风险的识别建议
        5.1.4 建立信用风险识别模型
    5.2 SSFY公司风险控制建议
        5.2.1 强化业务操作流程管理
        5.2.2 建立并维护承租公司信息评价系统
        5.2.3 强化公司财务风险反馈机制
        5.2.4 构造公司信用风险综合评级体系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中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生活举足轻重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应用价值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小微企业融资理论概述及融资难问题
    第一节 中小微企业内涵及主要融资方式
        一、中小微企业认定标准
        二、中小微企业主要融资方式
    第二节 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体系
        一、间接融资体系
        二、直接融资体系
    第三节 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特点
        一、间接融资、内源性融资是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二、商业银行融资缺口严重
        三、融资租赁、商业信用、民间借贷、网络融资占比较多
    第四节 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困难
        一、中小微企业融资途径过少
        二、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过高
    第五节 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微企业本身的能力不足
        二、金融信贷机构存在“惜贷”思想
        三、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四、专业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中小微银行“量少力弱”
第三章 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节 中小微企业间接融资制度中的问题
        一、银行信贷制度问题
        二、信用担保立法制度的不足
        三、民间融资法律规制混乱
        四、我国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足
    第二节 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一、直接融资上市门槛过高
        二、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
        三、资本市场管理不规范
    第三节 其他辅助性保障制度的不足
        一、中小微企业融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二、中小微企业税收负担过重
第四章 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制度的完善路径
    第一节 中小微企业间接融资制度的完善
        一、加强银行信贷服务小微实体经济的制度和实践
        二、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制度体系
        三、严格控制民间融资的借贷成本和相关费用
        四、大力加强我国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建设
    第二节 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制度的完善
        一、加强对证券市场的法律保障力度
        二、进一步拓宽资本市场体系层次和路径
        三、完善资本市场的管理
    第三节 其他辅助性保障制度的完善
        一、修订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及相关配套法规
        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低税率优惠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融资租赁 中小企业发展新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问题的研究[J]. 袁俊. 财富生活, 2021(18)
  • [2]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与动产融资研究[D]. 刘志强. 山东大学, 2021(11)
  • [3]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的经营策略与风险控制研究 ——以H公司为例[D]. 温若斯. 中山大学, 2020(03)
  • [4]我国新能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R风电能源公司融资问题为例[D]. 马瑀含. 吉林大学, 2020(04)
  • [5]战后科技革命推动日本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创新体系的视角[D]. 刘伟岩. 吉林大学, 2020(03)
  • [6]招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D]. 田火青. 山东大学, 2020(05)
  • [7]投融资网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在广西中小企业融资的应用研究[D]. 邓珂. 广西大学, 2020(07)
  • [8]我国专利质押融资研究 ——以北京为例[D]. 郭志亮.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9]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SSFY风险管理评价案例研究[D]. 周淘沙.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10]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法律制度研究[D]. 胡玉婷.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融资租赁,中小企业发展新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