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发展与国税的实证分析

武汉经济发展与国税的实证分析

一、武汉市经济与国税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陶东杰,裴雨薇,刘冰熙[1](2021)在《税收目标管理与税收超GDP增长——基于地级市层面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税收目标管理的视角,从税收目标设置及执行、绩效考核过程的组织行为学机理出发,探讨我国税收超GDP增长的原因。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税收目标的设置存在层层加码现象,造成了税收目标严重偏离实际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在"一票否决"绩效考核机制下,扭曲的税收目标被当作刚性税收任务得到了有效执行。进一步,利用2009-2016年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制定的税收目标显着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税收征管力度。平均而言,税收目标增长1个百分点,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差上升0.65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差上升0.83个百分点。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排除了竞争性假说之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为我国税收征管体制从"任务治税"向"依法治税"改革提供了政策启示。

杨艳军[2](2021)在《武汉市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深度融合,是提升一国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武汉市作为我国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是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先行实践者。本文基于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协调演化机理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武汉市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武汉市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9年武汉市科技创新不断加速,金融发展也稳中有进,但二者的耦合协同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主要原因在于武汉市金融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创新链条尚不完备。为提高武汉市科技创新与金融的协同发展水平,有必要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整合优化财政基金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的全面匹配。

张丽,马倩,陈贵词[3](2021)在《武广高铁运行对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铁路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交通设施,是国民分析经济发展的大动脉。高铁的开通,给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文通过构建高铁运行指标体系,用主成分法客观测度了武广高铁沿线武汉、长沙、广州三市的高铁运行状况,通过面板数据,以武汉市为例,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高铁运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武广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拉动效应,尤其是中部沿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更为显着,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汪纯,郑瑞坤[4](2021)在《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化会提升服务业发展吗》文中指出针对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化是否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问题,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武汉各区的城市化并不能提升本区域内服务业发展,只能促进相邻区域服务业增长,且以本区域服务业增加值下降为代价。究其原因,市场规模促使武汉服务业整体上形成"中心高—外围低"的聚集格局后,不能通过局部的"高—低"或"低—高"集聚形式实现转化;而聚集格局不能转化的原因是武汉服务业技术进步效率与规模效率呈现波动特征,行业间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差异较大,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双具备的行业未形成聚集态势。

皮静璇[5](2020)在《湖北省黄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有效防控税务机关行政执法风险是税务机关提升依法治税水平、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依法治税工作全面推进,税务机关行政执法工作受到更广泛、更严密的关注,新一轮结构性减税、简化办税流程为纳税人带去普惠性红利,但也对税务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即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和提供便民办税服务的同时,还应规范行政执法工作,降低执法风险发生概率,减轻风险损失程度。2019年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优化税务执法方式全面推行“三项制度”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提高税务执法效能。国内学者对税务执法风险及防控对策的研究持续进行,但研究多着眼于全国范围。湖北省黄石市作为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外贸百强城市之一,有效防控税务机关执法风险,规范税务执法工作,是降低税收征纳成本、推进依法治税工作、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动力,能够优化税收营商环境、促进产业经济持续发展。因此,研究黄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及防控对策,能够丰富税务风险管理理论,尤其是区域性税务执法风险防控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对推进黄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工作、优化税务部门内部控制流程、提高依法治税水平和强化纳税服务质效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以黄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为视角,在我国现有的执法风险防控研究的基础之上,借助依法治税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分析有效进行税务执法风险防控的必要性;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阐述了黄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的现有措施及相关成效,揭示了当前存在的税务执法风险防控效率较低、税务专业队伍结构不合理、税务执法信息系统建设不力和税务文件规范性有待加强等问题,深入分析了税务执法风险防控问题的成因是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内控监管机制不完善、专业队伍建设不到位和信息科技化水平较低,在借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上海市、武汉市、韶关市等国内税务执法风险防控的先进手段的基础上,得出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引进科技辅助平台、开展差异化培训、严格内外监督机制的经验与启示,从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内部环境建设、规范税务执法程序和优化信息共享网络四个方面给出了有利于提高黄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水平的对策。

叶仰哲[6](2020)在《我国税收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以税收征管改革为背景》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税收收入也迅速增长。但同时,纳税人的纳税负担和税务机关的征税负担也在不断增大,根据各项数据比对的结果,我国的税收成本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征管效率较低,有待优化。本文在对相关研究和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近些年来关于税收成本的研究较少,大家关注的往往税收收入的规模及其增长问题。税收成本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从整体来说,我国对税收成本的理论的相关研究较薄弱,研究成果稀少。因此,本文对我国税收成本问题进行相关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和价值。本文对我国目前的税收成本现状进行相关调查研究后,发现我国的人均征税率水平较低,但征税成本率较高,这和我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机构臃肿,资源分配不合理,行政效率不高有关。在这个大背景下,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即将国税部门和地税部门进行机构合并,旨在降低征纳双方的成本,理顺权责关系,提高征收管理效率,为纳税人提供更加高效、便利、优质的服务。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是否真的能如改革设想的那样降低税收成本?本文将对此进行相关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税收成本的相关理论,分析国内外有关税收成本的研观点和研究成果。在现有相关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界定税收成本的定义和内涵,由于数据收集等相关原因,本文将进行研究的税收成本是狭义的税收成本,即仅指税务机关的在征税的过程中付出的相关成本。对征税成本进行分类,选取衡量征税成本的相关指标。本文对我国税收成本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的税征税成本率呈上升的趋势,我国人均征税额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征税成本的地区差异较大。同时对影响我国税收成本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证,并通过多重相关性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论证,证明相关影响因素和税收成本的关系和影响。本文将以税收征管改革为背景,研究国地税合并对税收成本的相关影响,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分析,设计相关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后的税收成本调查的调查问卷,调查纳税人端是否认同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对税收成本带来的正向影响。从而论证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对税收成本的影响。最终根据相关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本文总结出了影响我国税收成本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的税收成本,但是在部分环节和指标上改革带来的减负效果并没有那么明显。我国的征税成本依然处于世界较高水平,改革并没有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想要征管制度改革的红利释放到最大,还有待后续改革的坚决执行和相关政策、制度的跟进。基本本文的研究,并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出以下建议:税务部门在后续的改革中应该完善税收制度建设;优化税收资源配置;优化办税流程;促进社会协同共治。这些措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征管效率,降低税收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纳税人遵从度和满意度。

刘珊[7](2020)在《税法解释性规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税法解释性规则是税务行政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税务行政规则指的是财税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律授权或自身行政权而制定的规则,按照规则的性质与法律效力的不同,税务行政规则可以分为立法性规则和非立法性规则两大类。税务立法性规则指的是财税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制定程序而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规则,其具体表现为税务行政法规和税务行政规章等《立法法》所明确规定的立法形式。而税务非立法性规则指的是财税行政主管部门未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仅在本辖区内具有拘束力的行政规则,其具体表现为各种层级的税务规范性文件。根据规范内容及功能意义的不同,税务非立法性规则又可以分为税法解释性规则、税务管理性规则、税务裁量性规则等,其中,税法解释性规则根据发布主体与程序的不同,表现为通知、批复、函等多种形式。税法解释性规则本质上是各级财税行政主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充分运用其行政权,依法对税法规则的具体应用性问题作出进一步阐释、说明而制定的一种实施性解释。根据哈特的法律规则理论,税法解释性规则属于第二性规则,是税法规则的配套规则,具有派生性、从属性以及不可续造性等特征。税法解释性规则因税收成文法的局限性、税法适用的专业性与复杂性、税法调整对象的流变性与多样性而生,并在弥补税收立法先天缺陷、克服税法规则实施的不确定性、提供相对清晰的税务行政执法标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行政判断余地理论与权威理论为税法解释性规则的生成提供了理论支撑。随着税收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税收司法的逐步开放,各类税务争议数量开始大幅增加,争议类型亦日渐多元化、精细化。其中,因税法解释性规则司法适用而引发的税务行政争议尤为突出。在我国现行行政解释体制下实施性解释的法律地位尴尬,导致这一类实施性解释在实践中的规范程度明显不足。学界将这一现象视为税法行政解释失范、或称为税务行政规范性文件效力异化,并对税法行政解释规范化、税务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及司法审查等问题展开热烈探讨。然而这些理论研究并没有从实际层面彻底解决税法解释性规则的司法适用争议,以解释性的税务规范性文件为表现形式的税法行政解释失范问题仍然存在。相对而言,从文本分析与案例实证考察的双重视角切入,能更直观、更清晰地发现并剖析当前我国税法行政解释实践中存在的真问题。因此,有必要以税法解释性规则文本及其司法适用争议案例为考察对象,分别对税法解释性规则的外在形态、内容等方面展开不同层次的实证考察。通过对我国近四十年来税法解释性规则文本的外在表现形态的分析,可发现我国现行的税法解释性规则的外在形式杂乱无序,形态规范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从裁判时间、争议类型、审判程序、审查态度以及裁判结果等五个维度对我国近四十年来税法解释性规则的实践样态及典型税案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税法解释性规则暴露出内容存在缺陷、效力规定瑕疵等问题。其中,内容上的缺陷又主要表现为合法性不足、合理性较弱两个方面,合法性不足可以概括为超越法定权限、与上位法发生抵触、加重税务行政相对人义务或限缩税务行政相对人权利、程序违法及其他违法;合理性较弱可以归纳为违反适当性原则、违反必要性原则、违反比例原则;因溯及适用不当、效力范围不清以及失效时间不明等税法解释性规则的效力规定瑕疵而引发的税务争议可以概括为溯及力争议、普遍适用争议、废止认定争议。上述税法解释性规则在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其显着的制度或运行规则等原因:其一,税法行政解释的范畴模糊,税法行政解释定位尴尬,税法行政解释主体多元泛化,联合解释行为规范程度低,导致解释内容上存在合法性不足、合理性较弱的缺陷;其二,税法行政解释规则不清晰,缺乏统一的解释规则,各解释主体在解释税法规则时所持的解释立场、解释方法、解释目标等各不相同,导致解释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愈发凸显,不同解释主体的前理解和考量因素各有不同,不同解释主体的解释行为任性;其三,税法行政解释程序不健全,协商性不足、民主性不足以及公开性不足;其四,税法行政解释审查监督机制失灵,备案审查不全面、复议审查不合理、司法审查形式化、审查制度衔接不顺畅,导致税法解释性规则效力异化,税务行政相对人救济途径严重不足。为了破解以上税法解释性规则难题,引导税务行政执法主体正确地理解与适用税法规则,指引司法人员对税法解释性规则的适用争议展开全面且深入的审查,真正实现税法解释性规则的规范表达,有效弥合税收法定原则与税法规则操作性之间的脱节,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当前我国税法解释性规则的外在形态及其内容表达方面进行规范,并对税法解释性规则的生成与运行加强审查监督。税法解释性规则形态的规范应当从确立形式便利原则、增强文本可识别度、建立形式审核程序等方面着手。一是遵从便利原则的基本要求,确保税法解释性规则文本便于适用、便于理解、便于阐述与宣传;二是从统一文本名称形式、明确文本体例格式、明确文本结构要素等方面治理税法解释性规则文本名称的繁杂无序,增强税法解释性规则文本的可识别度,修改《税务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增加有关税法解释性规则形式要件的规定;三是建立税法解释性规则形式审核程序,确保税法解释性规则的形态简洁、清晰、实用、有序、便于管理监督。税法解释性规则内容的规范应当遵循“如何解释——解释如何展开”的逻辑径路,以弥合解释者之间的主体间性为中心,促进我国税法行政解释的规范表达。具体而言:首先,应当重新厘定税法行政解释的范畴,明确税法行政解释的实施性解释地位,严格限定税法行政解释权的边界,统一税法行政解释权力主体形式,规范多元主体的联合解释行为,厘定“联合解释”的范围;其次,建构税法行政解释规则体系,主要是统一解释立场、建立解释方法运用规则、确立解释责任规则等,解决“如何解释”的问题。最后,还应健全税法行政解释程序,具体包括解释前的对话协商程序、解释中的民主参与程序、解释后的全面公开程序、运行时的定期清理程序等,以此回应“解释如何展开”的问题。立足于我国税法解释性规则的审查监督实践状况,权力制衡理论、税收债务关系理论以及责任政府理论的核心要义有力地证成了税法解释性规则审查监督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全面监督税法解释性规则的生成与运行,应当从构建备案审查全面公开制度、责任制度、救济制度等方面完善税法解释性规则备案审查机制;从明确审查机构、确立审查标准、构建异议处理制度、增加审查程序启动方式等方面更新税法解释性规则复议审查机制;从确立双重审查路径、以理论权威为分类依据构建具体审查标准、细化司法审查处理权限、设置裁判说理责任、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等方面改良税法解释性规则的司法审查机制。相关配套制度主要是指成立专门的税务审判机构、从宽认定税法解释性规则附带审查申请条件。更重要的是,还应当从明确人大备案审查终局地位、试点备案审查前置处理模式、赋予司法建议备案审查启动效力、确立行政审查优位原则等方面建立税法解释性规则审查制度衔接规则,确保各个审查制度最大程度发挥其制度预设功能,切实有效地监督税法解释性规则的生成与运行。

魏媛媛[8](2020)在《新时期税务系统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研究 ——以A市税务系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7月,全国各级国税局、地税局正式合并挂牌并对外履行职责,分设24年的国税地税从此成为历史,80多万税务干部合二为一,标志着税收事业发展进入了崭新时期。新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纳税人经营日趋复杂,征收管理难度、纳税服务需求、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加上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后,社会保险费和非税收入从人社部门等划转给税务部门征收,缴费人数量骤增,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给予了更多关注和更高期待,税收工作对税务干部的能力素质、担当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A市税务系统在激发税务干部担当作为方面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但激励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税务干部队伍动力不足“不想为”、能力不足“不会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在新时期对税务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种情势,笔者以A市税务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从A市税务系统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使用及税务干部队伍结构、薪酬结构等方面入手,对税务干部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其次,参考相关文献,结合工作实际,综合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等核心观点,从现行激励机制满意度进行调查,采取四分量表,从总体满意度、各方面满意度比较、重点题项满意度比较分析,总结出目前A市税务系统晋升激励不畅通、绩效激励不完善、薪酬激励不科学、成长激励不充分、人文激励不优化等问题,并从激励主体因素、客观因素、手段因素方面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综合运用激励理论,提出税务系统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的策略建议。本文的研究特色和主要创新在于:以往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研究大都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基于数据支撑的实证研究不多。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A市税务系统的实地考察和调研,真切地获知税务干部的心理诉求和对现行激励机制的满意状况。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税务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调查问卷,并对调查后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其所提出的策略建议对于税务系统干部激励机制有直接而重要的支持作用。

邓贵玲[9](2019)在《基于非参量分析的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方案直接影响到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的效果,不仅涉及到交通拥堵问题,还涉及到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智能交通相关研究成为了“两会”的主要议题,引起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智能交通信号灯相关研究作为智能交通研究的子课题,也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作为缓解交通拥堵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何有效的对智能交通信号灯进行优化配时,寻找更加合理准确的预测方法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此研究,对传统的信号配时方法进行了梳理,讨论了这些方法存在的缺点:传统方法模型都是建立在一些基础假设之上,得到的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偏差。本文从这些假设进行着手研究,寻找可以不需要做任何假设的配时模型,通过将非参量分析方法运用到信号灯优化配时研究中,构建了基于欧式距离匹配搜索的核回归预测算法,结合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吴大道与四明路的十字交叉路口真实交通量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对优化后的配时方案进行评价,得出车辆在优化后的配时方案下通过交叉路口的平均延误时间比在原有方案下降低40.85%,平均排队长度比原有方案降低48%,道路通行能力提升11.84%。最后选取了2018年12月18日07:12—08:24这一时段的交通量计算了本文中提到的其他5种不同方法(TRRL法、ARRB法,HCM法、停车线算法和冲突点法)下信号灯优化后的平均延误时间、车辆排队长度和道路通行能力,通过数据的对比,进一步的说明了非参量分析方法下信号灯配时优化效果优于这些传统的方法。本文首先对信号灯优化配时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信号灯配时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对信号灯的发展历史和世界主流的信号灯优化技术及国内外信号灯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经典的信号灯配时方法进行了介绍和归纳,指出各方法的不足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将非参量分析法运用到信号灯优化配时研究中的观点,同时给出了非参量分析方法运用的优点。接着给出了具体的模型构造步骤,同时结合道路交叉口的真实交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说明了基于非参量分析的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对我国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发展进行态势分析,根据此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建议,文章最后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和下一步的展望。

文梅[10](2019)在《湖北省襄阳市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支柱行业,直接带动19个产业,间接带动了 40多个产业发展。襄阳市房地产行业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为推动襄阳市经济发展、增加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随着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房地产行业相关税收收入流失却较为严重。政府越来越关注纳税评估问题,相继出台了相关规范纳税评估流程章程。从国家层面来说,主要是以国家税务总局于2005年颁布“《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为代表;从湖北地方层面来说,湖北省地方税务局于2014年在国家税务总局的办法基础上,进一步明细化,颁布针对本省的纳税评估试行规定。与此同时,国内专家学者对于纳税评估的研究日益深入。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流于表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目前,襄阳市税务局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正在稳步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了部分问题,造成襄阳市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与理想不符。因此,研究完善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建议,对于襄阳市税务局高效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在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相关概念有充分认识的前提下,使用文献研究、归纳分析、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税收风险理论、税收效率理论和税收遵从理论,在充分了解襄阳市税务局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目前襄阳市市局存在有纳税评估依据不足、各部门之前协调能力较差、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评估准确性有待提高、效率水平不高和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分别为相关法律不够完善、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指标体系无侧重、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评估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以及配套制度缺位等。通过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选用案例公司进行结论验证,借鉴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和以南京、武汉和石河子为代表的优秀城市优化纳税评估的经验,归纳总结提出规范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相关法律、优化评估流程、完善评估指标体系、选择科学合理的纳税评估办法、强化评估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评估水平以及促进纳税评估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等六大对策。

二、武汉市经济与国税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市经济与国税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税收目标管理与税收超GDP增长——基于地级市层面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一)地方政府税收目标设置向上扭曲
    (二)地方政府税收目标执行的刚性任务化
四、实证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本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1. 剔除潜在的异常观测
        2. 税收目标数据随机缺损检验
    (三)排除竞争性假说
        1. 排除官员晋升激励的影响
        2. 排除省级税收目标的影响
        3. 排除潜在的其他内生性问题
    (四)影响机制检验
六、结论与政策启示

(2)武汉市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协调发展模型构建
    (一)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协调演化机理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
    (三)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武汉市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一)数据标准化处理
    (二)熵值法赋权
    (三)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四、武汉市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五、促进武汉市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3)武广高铁运行对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武广高铁运行的主成分测度分析
二、高铁运行对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三、结论与建议

(4)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化会提升服务业发展吗(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设计
    1.1 模型设定
    1.2 指标选取与测度
    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实证分析
    2.1 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化对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效应分析
        2.1.1 实证分析模型的选取
        2.1.2 模型结果与分析
    2.2 原因探析
        2.2.1 基于空间集聚角度
        2.2.2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5)湖北省黄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2 税务执法风险防控的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税务执法的涵义
        2.1.2 税务执法风险的涵义
        2.1.3 税务执法风险防控的涵义
    2.2 税务执法风险防控的必要性
        2.2.1 推进依法治税工作
        2.2.2 提高税收征管质量
        2.2.3 维护税务机关公信力
    2.3 税务执法风险防控的理论基础
        2.3.1 依法治税理论
        2.3.2 风险管理理论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4 新公共服务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湖北省黄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黄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的现状
        3.1.1 黄石市税务局概况
        3.1.2 黄石市税务局防控措施
    3.2 黄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3.2.1 税务执法风险防控效率较低
        3.2.2 税务专业队伍结构不合理
        3.2.3 税务执法信息系统建设不力
        3.2.4 税务文件规范性有待加强
    3.3 黄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问题的成因
        3.3.1 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
        3.3.2 内控监管机制不完善
        3.3.3 专业队伍建设不到位
        3.3.4 信息科技化水平较低
    3.4 本章小结
4 湖北省黄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实证分析
    4.1 层次分析法简介及步骤
        4.1.1 构建层次结构
        4.1.2 构造判断矩阵
        4.1.3 作一致性检验
    4.2 税务执法风险防控模型的构建
        4.2.1 税务执法风险识别
        4.2.2 税务执法风险评估
        4.2.3 税务执法风险应对
    4.3 本章小结
5 国内外税务执法风险防控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税务执法风险防控的经验
        5.1.1 美国税务执法风险防控经验
        5.1.2 日本税务执法风险防控经验
        5.1.3 澳大利亚税务执法风险防控经验
    5.2 国内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的经验
        5.2.1 上海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经验
        5.2.2 武汉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经验
        5.2.3 韶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经验
    5.3 国内外税务执法风险防控对黄石市税务局的启示
        5.3.1 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5.3.2 引进科技辅助平台
        5.3.3 开展差异化业务培训
        5.3.4 严格内外监督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提高湖北省黄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水平的对策
    6.1 健全风险防控体系
        6.1.1 优化风险防控流程
        6.1.2 风险防控程序信息化
    6.2 加强内部环境建设
        6.2.1 健全内部监督制度
        6.2.2 提高税务人员素质能力
    6.3 规范税务执法程序
        6.3.1 厘清税务工作流程
        6.3.2 提升税务工作透明度
    6.4 优化信息共享网络
        6.4.1 完善内部协作机制
        6.4.2 增进外部沟通协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我国税收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以税收征管改革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难点与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实证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七、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税收成本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纳税遵从理论
        (四)协同理论
第二章 我国税收成本偏高和不均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征税成本率呈上升趋势和畸高现状
        (一)我国征税成本率呈上升趋势
        (二)资源配置不均导致征税成本率上升
        (三)我国征税成本率畸高
    二、我国人均征税额增长速度远低于税收增长速度
        (一)我国人均征税额增长速度较慢
        (二)分税制改革制约我国人均征税额增长速度
        (三)我国人均征税额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三、我国征税成本的发展不平衡性和地区借鉴
        (一)我国征税成本地区发展不平衡
        (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征管水平差异造成地区发展不均
        (三)上海国地税不分设制度的优越性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与税收法律环境对税收成本的双重制约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税收成本的制约与影响
        (一)经济发展规模
        (二)经济发展速度
        (三)产业构成结构
        (四)多重相关性分析
    二、税收法律制度对税收成本的制约与影响
        (一)有法可依的现实意义
        (二)税制结构不尽合理
        (三)税收立法缺位
    三、税收服务体系和纳税人遵从度对税收成本的制约与影响
        (一)纳税人遵从度反作用于税收成本
        (二)社会税收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四章 税收资源配置和管理要素对税收成本的影响
    一、缺乏税收成本意识严重制约税收成本
        (一)税收计划中重收入而轻成本
        (二)税务机关日常征管中成本意识淡薄
        (三)系统整合上没有物尽其用
    二、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和资源配置对税收成本的影响
        (一)激励机制不足以提高人员积极性
        (二)部门协调配合不足制约征管效率提升
        (三)资源配置不合理增加征税成本
    三、税务机关人员规模和素质对税收成本的影响
        (一)不匹配的人员规模和素质制约税收成本
        (二)相关多重相关性分析
        (三)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有利于人力资源整合
第五章 征管体制改革对税收成本影响研究
    一、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概述
        (一)分税制改革的历史原因
        (二)国地税从合作到合并
        (三)国地税合并旨在降低税收成本
    二、国地税改革的积极影响
        (一)优化税务机构人员配置
        (二)简化办事流程
        (三)提高征管水平
        (四)提高纳税人遵从度
    三、国地税改革对税收成本影响的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分析
        (二)问卷信效度分析
        (三)调查结果的总结分析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税收制度建设
        (一)健全税收立法
        (二)税收决策提高成本意识
        (三)构建税收成本核算体系
    二、优化税收资源配置
        (一)加强人力资源整合
        (二)合理整合系统资源
        (三)加强部门间协作
    三、优化办税流程
        (一)简化办税流程
        (二)提升纳税服务
        (三)加快电子税务局建设
    四、促进社会协同共治
        (一)完善纳税信用体系建设
        (二)推广政府购买纳税服务
        (三)构建特色税务代理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后的纳税成本调查
致谢

(7)税法解释性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税法行政解释基本理论研究述评
        1.3.2 税务行政规则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4.1 实证研究方法
        1.4.2 比较研究方法
        1.4.3 文献研究方法
    1.5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1.6 创新之处
        1.6.1 研究内容创新
        1.6.2 研究方法创新
        1.6.3 研究视角创新
第2章 税法解释性规则的理论阐释
    2.1 税法解释性规则的界定
        2.1.1 税法解释性规则的涵义
        2.1.2 税法解释性规则的特征
        2.1.3 税法解释性规则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2 税法解释性规则的生成动因
        2.2.1 税收成文法的局限性
        2.2.2 税法适用过程的专业性与复杂性
        2.2.3 税法调整对象的流变性与多样性
    2.3 税法解释性规则的理论基础
        2.3.1 行政判断余地理论
        2.3.2 权威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税法解释性规则的实践样态
    3.1 税法解释性规则的基本形态
        3.1.1 样本描述
        3.1.2 税法解释性规则的表现形式
        3.1.3 税法解释性规则的主要类型
    3.2 税法解释性规则的适用现状
        3.2.1 样本描述
        3.2.2 运行概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税法解释性规则的现实难题
    4.1 税法解释性规则形态规范不足
        4.1.1 发布主体多元
        4.1.2 表达形式多样
        4.1.3 名称混杂无序
        4.1.4 文本识别度低
    4.2 税法解释性规则内容存在缺陷
        4.2.1 合法性不足
        4.2.2 合理性较弱
    4.3 税法解释性规则效力规定瑕疵
        4.3.1 溯及适用不当
        4.3.2 效力范围不清
        4.3.3 失效时间不明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税法解释性规则难题的成因
    5.1 税法行政解释的范畴模糊
        5.1.1 税法行政解释定位尴尬
        5.1.2 税法行政解释主体多元
        5.1.3 联合解释规范程度低
    5.2 税法行政解释规则不清晰
        5.2.1 解释立场失当
        5.2.2 解释方法运用不当
        5.2.3 解释责任不明
    5.3 税法行政解释程序不健全
        5.3.1 协商性不足
        5.3.2 民主性不足
        5.3.3 公开性不足
    5.4 税法行政解释审查监督机制失灵
        5.4.1 备案审查制度不全面
        5.4.2 复议审查制度不完善
        5.4.3 司法审查制度不合理
        5.4.4 审查制度衔接不顺畅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税法解释性规则的治理之道
    6.1 统一税法解释性规则的形式
        6.1.1 确立形式便利原则
        6.1.2 增强文本可识别度
        6.1.3 建立形式审核程序
    6.2 规范税法解释性规则的内容
        6.2.1 重新厘定税法行政解释范畴
        6.2.2 建构税法行政解释规则体系
        6.2.3 健全税法行政解释程序
    6.3 优化税法解释性规则的审查监督机制
        6.3.1 税法解释性规则审查监督的法理依据
        6.3.2 完善备案审查制度
        6.3.3 更新复议审查制度
        6.3.4 改良司法审查制度
        6.3.5 建立审查制度衔接规则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8)新时期税务系统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研究 ——以A市税务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总体性评价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税务系统干部担当作为
        1.3.2 激励及激励机制
        1.3.4 公务员激励机制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框架结构
        1.4.3 技术路线
    1.5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特色及创新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研究特色
        1.5.3 创新之处
第2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公平理论
    2.2 目标设置理论
    2.3 期望理论
    2.4 强化理论
第3章 A市税务系统现状分析
    3.1 A市税务系统简介
        3.1.1 机构设置情况
        3.1.2 核定人员编制情况
        3.1.3 公务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情况
        3.1.4 干部薪酬结构情况
        3.1.5 干部队伍结构情况
        3.1.6 主要工作职能
    3.2 A市税务系统干部不担当作为的主要表现
        3.2.1 精神懈怠、动力不足,不愿担当作为
        3.2.2 激情减退、进取不足,不想担当作为
        3.2.3 本领恐慌、能力不足,不会担当作为
        3.2.4 怕担风险、勇气不足,不敢担当作为
        3.2.5 疲于应付、创新不足,不真担当作为
第4章 A市税务系统现行激励机制调查分析及问题审视
    4.1 现行激励机制调查分析
        4.1.1 调查问卷设计
        4.1.2 调查对象的选择及调查实施
        4.1.3 调查问卷量表信度分析
        4.1.4 调查问卷量表效度分析
        4.1.5 激励调查满意度分析
    4.2 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晋升激励不畅通
        4.2.2 绩效激励不完善
        4.2.3 薪酬激励不科学
        4.2.4 成长激励不充分
        4.2.5 人文激励不优化
    4.3 激励机制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激励主体方面的原因
        4.3.2 激励客观方面的原因
        4.3.3 激励手段方面的原因
第5章 优化税务系统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的策略探讨
    5.1 践履公平原则,提高税务干部满意指数
        5.1.1 更新管理理念,法治与德治并重
        5.1.2 坚持以人为本,严管与厚爱并重
        5.1.3 坚持岗责明晰,公平与效率并重
    5.2 优化目标设置,完善税务干部考核制度
        5.2.1 完善干部考核体系
        5.2.2 双轮驱动科学考评
        5.2.3 强化考评结果运用
    5.3 彰显期望功能,拓宽税务干部成长渠道
        5.3.1 加强干部成长成才培养
        5.3.2 优化干部成长成才路径
        5.3.3 推进干部成长工程建设
    5.4 借鉴强化理论,实行税务干部奖惩并举
        5.4.1 灵活实行奖优罚劣
        5.4.2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5.4.3 推进干部能上能下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本项研究的主要成果
        6.1.1 形成了有价值的研究数据
        6.1.2 挖掘了激励问题深层原因
        6.1.3 优化了激励机制现实路径
    6.2 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本项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时期A市税务系统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调查问卷
致谢

(9)基于非参量分析的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信号灯配时建设情况
    2.1 信号灯发展史
    2.2 国外信号灯配时管理系统及相关建设
        2.2.1 世界上主流的信号灯配时管理系统
        2.2.2 发达国家信号灯建设情况
    2.3 国内信号灯配时管理系统及一线城市相关建设情况
    2.4 武汉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发展情况
        2.4.1 武汉市信号灯整体建设情况
        2.4.2 武汉市现有信号灯控制管理系统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号灯优化配时理论基础及经典方法介绍
    3.1 相关概念的概述
        3.1.1 智能交通系统概念
        3.1.2 平面交叉口简介
        3.1.3 信号灯相位及相位差
        3.1.4 时间相关概念
        3.1.5 交通流量相关概念
        3.1.6 评价指标相关概念
    3.2 经典的信号灯优化配时方法介绍
        3.2.1 国外信号灯优化配时模型
        3.2.2 国内信号灯优化配时模型
        3.2.3 经典配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参量分析方法介绍
    4.1 非参量分析原理
    4.2 非参量分析在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中应用的优点
        4.2.1 非参量分析方法的优点
        4.2.2 非参量分析方法在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中的应用优点
    4.3 非参量核估计法相关理论回顾
        4.3.1 核回归方法原理
        4.3.2 Nadaraya-Waston内核
        4.3.3 Gasser-Muller内核
        4.3.4 非参量分析方法构造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参量分析方法在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中的实证分析
    5.1 路口介绍
    5.2 路口目前的相位及配时情况
    5.3 历史数据的来源
    5.4 样本数据库的建立
    5.5 仿真步骤
    5.6 仿真结果
        5.6.1 非参量配时法与道路原有配时法对比分析
        5.6.2 非参量配时法与几种传统配时方法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发展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6.1 我国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发展情况分析
        6.1.1 我国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发展的优势分析
        6.1.2 我国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发展的制约因素
        6.1.3 我国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发展的主要机遇
        6.1.4 我国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发展的外部威胁
    6.2 我国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发展对策建议
        6.2.1 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企业经营方式
        6.2.2 成立全国性研发统筹协调组织机构
        6.2.3 建立重视投入产出效益的运营机制
        6.2.4 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培养龙头企业
        6.2.5 优先划拨智能交通信号灯项目资金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竞赛情况

(10)湖北省襄阳市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主要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点
2 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基本理论
    2.1 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房地产行业的含义
        2.1.2 纳税评估的含义
        2.1.3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含义
        2.1.4 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含义
    2.2 纳税评估的理论依据
        2.2.1 税收风险理论
        2.2.2 税收效率理论
        2.2.3 税收遵从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襄阳市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现状分析
    3.1 襄阳市房地产业的现状
        3.1.1 房地产行业处于平稳发展期
        3.1.2 不同区域房产价格存在差异
        3.1.3 房地产行业税收贡献上升
    3.2 襄阳市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现状
        3.2.1 税务局纳税评估依据
        3.2.2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3.2.3 纳税评估机构设置情况
        3.2.4 纳税评估工作内容及方法
        3.2.5 纳税评估取得的成果
    3.3 襄阳市税务局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
        3.3.1 企业所得税评估依据不足
        3.3.2 各部门之间协调能力较差
        3.3.3 纳税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
        3.3.4 纳税评估准确性有待提高
        3.3.5 基层纳税评估效率水平不高
        3.3.6 纳税评估配套制度不完善
    3.4 襄阳市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问题的成因
        3.4.1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3.4.2 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
        3.4.3 评估指标体系无侧重
        3.4.4 纳税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
        3.4.5 评估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3.4.6 纳税评估配套制度缺位
    3.5 本章小结
4 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实证分析
    4.1 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模型
        4.1.1 W上市房地产公司基本概况
        4.1.2 W上市房地产公司企业所得税回归分析
    4.2 襄阳市R房地产公司纳税评估案例分析
        4.2.1 企业基本概况
        4.2.2 数据对比分析
        4.2.3 疑点分析
        4.2.4 税务约谈与实地核查
        4.2.5 评估处理
    4.3 本章小结
5 国内外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优化的经验与借鉴
    5.1 国外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优化的经验
        5.1.1 美国的税收遵从测算系统
        5.1.2 日本两步走的纳税评估模式
        5.1.3 德国的高效信息管理制度
    5.2 国内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优化的经验
        5.2.1 南京市税务局搭建风险管理监控体系
        5.2.2 石河子税务局经验式风险识别纳税评估
        5.2.3 武汉市税务局采用分权制衡化纳税评估办法
    5.3 国内外房地产企业所得税评估对襄阳市的借鉴
        5.3.1 纳税评估指标体系健全
        5.3.2 纳税信息收集渠道多样化
        5.3.3 纳税评估信息技术先进
        5.3.4 纳税风险识别体系成熟
        5.3.5 纳税评估人员操作熟练
    5.4 本章小结
6 完善襄阳市税务局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建议
    6.1 规范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相关法律
        6.1.1 制定规范的房地产行业评估法规
        6.1.2 加大对于相关规定的执行力度
        6.1.3 明确房地产行业收入与成本核算细则
    6.2 优化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协调机制
        6.2.1 明确划分税务部门内部岗责
        6.2.2 加强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
    6.3 完善襄阳市税务局房地产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体系
        6.3.1 收集筛选行业企业所得税数据
        6.3.2 优化选择纳税评估基本指标
        6.3.3 科学设置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
        6.3.4 合理引入数理模型分析的方法
    6.4 选择科学合理的纳税评估方法
        6.4.1 引入计算机技术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6.4.2 支持开发房地产行业纳税评估软件
    6.5 强化襄阳市税务局评估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评估水平
        6.5.1 强化税务局评估人员的责任意识
        6.5.2 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6.6 促进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6.6.1 加快税收信用制度的建立
        6.6.2 构建纳税评估风险识别管理机制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武汉市经济与国税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税收目标管理与税收超GDP增长——基于地级市层面的实证分析[J]. 陶东杰,裴雨薇,刘冰熙.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1(06)
  • [2]武汉市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杨艳军. 武汉金融, 2021(10)
  • [3]武广高铁运行对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张丽,马倩,陈贵词.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1(05)
  • [4]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化会提升服务业发展吗[J]. 汪纯,郑瑞坤.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1(04)
  • [5]湖北省黄石市税务局执法风险防控问题研究[D]. 皮静璇.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6]我国税收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以税收征管改革为背景[D]. 叶仰哲.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7]税法解释性规则研究[D]. 刘珊. 湘潭大学, 2020(10)
  • [8]新时期税务系统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研究 ——以A市税务系统为例[D]. 魏媛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基于非参量分析的智能交通信号灯优化配时管理研究[D]. 邓贵玲. 江汉大学, 2019(04)
  • [10]湖北省襄阳市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研究[D]. 文梅.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武汉经济发展与国税的实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