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血吸虫模拟短肽诱导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1](2011)在《日本血吸虫脱尾活童虫表膜结合肽的亲和筛选与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表明血吸虫病是一种重要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是世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当前,用于血吸虫病防治的方法,尽管有抗病原药物-吡喹酮用于人、畜化疗以控制病情和减少传染源,有杀中间宿主的氯硝柳胺等遥药用于人畜活动频繁的易感地带灭螺灭蚴,有丰富的家畜管理和人群健教的经验,但很难控制其流行传播,这说明现行防治技术尚存在不足。例如,在防治中起关键作用的吡喹酮,不仅只能在一个用药时点发挥作用,而且有研究发现其抗虫效果在降低。对此,本研究认为在抗感染疫苗和抗虫新药尚未问世之前,深入探索提高毗喹酮生物利用度和增强抗虫效果的方法是解决现场防治技术问题的重要课题之一。众所周知,杀成虫的吡喹酮和抗童虫的青篙素类药物用于人和家畜体内后表现代谢快和分布面大的特点,从而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依据血吸虫生物学特性(需通过表膜吸收和结合宿主有关分子作为生长繁殖的因子)提出了虫体表膜有可能存在与外源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如能通过筛选获得,就有可能用其作靶向药物杀虫(提高药物利用度,减少药物所致毒副反应)。在本文中开展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从血吸虫活虫体表膜中能筛选和鉴定出具有特异结合能力的多肽分子,并阐明其性质和功能,以期为进一步的靶向药物制剂等方面研究奠定工作基础。第一章日本血吸虫脱尾活童虫表膜结合噬菌体短肽的筛选与鉴定目的:利用噬菌体展示肽对日本血吸虫尾蚴脱尾活童虫作体外差异亲和淘选,以期获得对虫体具有拮抗或/和靶向作用的特异性短肽。方法:体外差异淘选与S.j脱尾活童虫结合、与尾蚴不结合的特异性短肽:将噬菌体12肽库用尾蚴预吸附后,取未与尾蚴结合的噬菌体肽库扩增后与脱尾童虫孵育,经洗脱、再扩增后,获取的目标肽库再次逆向吸附——扩增——淘选——扩增;经过3轮差异淘选,随机挑取15个克隆抽提DNA测序;通过氨基酸翻译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测序结果;利用噬菌体回收实验、Western-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所得噬菌体克隆与S.j童虫及成虫体被结合状态。结果:经3轮体外差异淘选获得4种不同序列的特异性M13噬菌体短肽MppZL6、MppZL4、MppZL1和MppZLO,其中MppZL0无插入片段;经生物信息学分析,MppZL6、MppZL4及MppZL1短肽均由8-9个亲水的极性氨基酸残基及疏水的非极性氨基酸残基交错构成,含精氨酸残基,等电点分别为6.07,8.75,8.50;BLAST分析表明,MppZL1与家鼠载脂蛋白B有53%(7/13)的同一性,MppZL6与Sj CHGC07116蛋白有69%(9/13)同一性,MppZL4与阴道毛滴虫自交第三代的表面抗原BspA样蛋白有80%(8/10)同一性。噬菌体回收实验显示克隆MppZL4与脱尾童虫的结合力显着高于MppZL6, MppZL1;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只有与MppZL4结合的成虫膜蛋白中有一条特异性条带,其大小为45.0kD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MppZL4可与S.j毛蚴脱尾童虫、肺期童虫、肝期童虫及24天成虫结合。结论:通过噬菌体展示肽对活虫体作体外差异亲和淘选获得的特异性M13噬菌体MppZL4,可在小鼠体内特异性地与S.j的童虫和成虫表膜结合。第二章MppZL4及人工合成短肽ZL4的功能检测目的:通过MppZL4及人工合成的ZL4在体内外对日本血吸虫(S.j)的杀伤实验,检测ZL4的生物学功能,并从细胞水平上初步探讨ZL4的作用机制。方法:洗脱回收率检测MppZL4对S.j的靶向性:于小鼠感染S.j3d、及10d后,分别尾静脉注射MppZL41012pfu,15min后剖杀小鼠,心脏灌注,取出肝肺,洗脱噬菌体测定丰度,设立空白对照及阴性对照组;于小鼠感染S.j24d后,尾静脉注射MppZL41012pfu,15min后剖杀小鼠,心脏灌注冲虫,并取出肝肺,洗脱噬菌体测定丰度,同时洗脱虫体噬菌体并计数。体外杀伤实验检测MppZL4对S.j脱尾童虫的杀伤作用:无菌条件下MppZL4处理S.j脱尾童虫,每24小时美蓝染色后观察一次,连续观察72h,统计虫体死亡率,设置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及空白对照组。小鼠感染S.j24d后,尾静脉注射MppZL41012pfu,15min后剖杀小鼠取出虫体,无菌条件下制备S.j细胞,作免疫细胞化学观察MppZL4在细胞上的定位;体外培养MppZL4处理的S.j细胞1d后,MTT试剂盒检测其抑制率,并利用公式计算IC50。人工合成罗丹明标记的ZL4短肽RhB-ZL4,同法体外检测其对S.j童虫的结合功能及杀伤功能,体内检测其对S.j成虫的结合功能。结果:洗脱回收率检测MppZL4噬菌体靶向性结果显示:在感染小鼠体内,第3d时,肺组织MppZL4丰度为0.869±0.018,较高,而肝组织MppZL4丰度7.211±4.818,偏低;第10d则肺组织MppZL4丰度为0.239±0.065,较低,而肝组织MppZL4噬菌体丰度15.833±8.224,偏高;第24d时,各组噬菌体洗脱数无明显差异,但是虫体MppZL4洗脱丰度17.256±9.588远高于M13KE洗脱丰度0.202±0.056。体外杀伤实验观察到MppZL4致死率高于东方田鼠血清阳性对照组(P=0.000):48h后,其死亡率已达到100%。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MppZL4主要沉积于S.j大圆细胞、三角形细胞及不规则细胞的细胞膜上。MTT检测细胞毒效应显示,MppZL4浓度为1010pfu时,即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P=0.000),且随着MppZL4浓度的增高,毒性效应增强;IC50≈1021。 RhB-ZL4检测结果显示:RhB-ZL4体外与能与脱尾童虫体外特异性结合,其体外24hr及48hr致死率与MppZL4(?)(?)性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72hr后死亡率为100%;体内能与S.j成虫特异性结合结论:MppZL4分子对血吸虫作用具有靶向性和一定的拮抗性及细胞毒性;RhB-ZL4可与日本血吸虫童虫及成虫特异性结合,对日本血吸虫童虫有一定的拮抗性。第三章ZLW/pEGFP-C2质粒的构建及其功能鉴定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表膜特异结合肽合成基因构建的ZLW/pEGFP-C2质粒体外转染S.j脱尾童虫效率,了解其抗虫作用。方法:构建ZLW/pEGFP-C2质粒,运用二甲基亚砜(DMSO)作用下的高浓度质粒浸泡技术,将ZLW/pEGFP-C2对机械转化日本血吸虫童虫进行体外转染,以瞬时表达的EGFP为阳性标记,在倒置荧光镜下对虫体进行观察;转染后童虫培养48h,抽提虫体总RNA和全虫蛋白,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ZLW基因和EGFP基因在童虫体内的表达;转染后虫体继续培养,于24、48、72及96h不同时点用美兰染色法鉴别虫体死活并计数;上述实验均设空质粒和正常童虫作平行对照。结果:成功构建ZLW/pEGFP-C2质粒,经ZLW/pEGFP-C2质粒转染的虫体在镜下观察显示有10%的转染率,其EGFP主要位于虫体皮层,以口、腹吸盘最为明显;RT-PCR扩增出259bp,片断大小与预期相符,经测序与ZLW序列一致;Western-blot证实EGFP基因在童虫虫体内有表达。抗虫效果显示,24及48h时,实验组、对照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性(P24=0.600,P48=0.508);72h后,实验组死亡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72=0.000);96h后实验组死亡率达到100%。结论:成功构建ZLW/pEGFP-C2质粒,DMSO作用下的高浓度质粒浸泡技术成功地将ZLW/pEGFP-C2质粒引入日本血吸虫童虫体内并获得表达;ZLW/pEGFP-C2质粒转染后有一定的抗童虫效果。
罗四维,周秦[2](2011)在《血吸虫疫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当前,血吸虫疫苗的研究仍是世界性难题,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理想的疫苗可用于免疫预防以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血吸虫疫苗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各国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疫苗候选分子方面。对近年来有前途的几种血吸虫疫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朱珠[3](2010)在《日本血吸虫重组表膜蛋白LHD-Sj23和SjTSP2免疫保护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ium)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钉螺孳生环境难以得到根本改变,药物灭螺效果难以持久和巩固,并可能造成生态环境污染;长期使用吡喹酮进行扩大化疗,有产生耐药性的危险。作为灭螺、药物防治和其他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补充:血吸虫病疫苗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迄今研制的一些日本血吸虫疫苗保护效果还不够理想,探讨疫苗候选分子的免疫保护机制,筛选理想的免疫佐剂是提高疫苗保护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BALB/c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模型,应用两种纯化的日本血吸虫重组表膜蛋白LHD-Sj23和SjTSP2与3种佐剂(弗氏佐剂、ISA206佐剂、ISA70M佐剂)配伍免疫小鼠,3次免疫后,各组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感染6周后,经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检测每克肝脏虫卵数,计算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初步试验结果显示重组抗原LHD-Sj23结合三种佐剂免疫小鼠后都诱导了较高的免疫保护效果。重组抗原SjTSP2的免疫保护效果与使用的佐剂有关,其中ISA206佐剂组获得的保护效果最高,弗氏佐剂组次之,ISA70M佐剂组没有保护作用。为探讨这两种重组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保护机制,本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次免疫后1周的小鼠的CD4+、CD8+细胞,及IL2、IL4、IL10、IFNγ等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通过ELISA方法检测免疫前、第3次免疫小鼠1周后以及尾蚴攻击6周后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型IgG1、IgG2a、IgG2b、IgG3,和IgE、IgA、IgM的变化情况。初步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免疫组小鼠CD4+、CD8+细胞的数值以及CD4+/CD8+比值,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y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免疫组的小鼠机体诱导产生了Th1/Th2型混合的细胞免疫反应,其中Thl型免疫应答占优势地位。同时,免疫组小鼠诱导产生了较为强烈的体液免疫应答,抗体水平明显上升的类型有IgG、IgG1、IgG2a、IgG2b和IgG3,显示体液免疫应答可能在小鼠抵抗血吸虫感染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实验结果表明重组抗原LHD-Sj23和SjTSP2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为深入探讨这两种抗日本血吸虫病候选疫苗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有一定价值的实验数据。
郭凡吉[4](2010)在《日本血吸虫磷酸甘油酸变位酶SjPGAM的研究》文中认为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研制开发有效的血吸虫病疫苗及新治疗药物是血吸虫防控的重大科技需求,寻找新的疫苗侯选分子和药物靶标一直受到寄生虫学者们的关注。由磷酸甘油酸变位酶(Phosphoglycerate mutas PGAM)基因家族产物与其它相关基因产物所构成的糖代谢途径,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一个关键途径,对动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日本血吸虫糖酵解途径关键酶SjPGAM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该基因的表达、重组抗原酶活性测定;重组表位疫苗构建、表达及动物免疫保护试验;抗血吸虫药物蒿甲醚对重组蛋白SjPGAM酶活性及对不同发育时期血吸虫虫体SjPGAM基因表达的影响等研究,为深入探讨SjPGAM的生物学功能,评估其作为疫苗候选分子和药靶的应用前景提供基础。一、日本血吸虫磷酸甘油酸变位酶SjPGAM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测定研究成功构建了pET28a-SjPGAM重组表达质粒,优化了表达条件,在大肠杆菌体系中获得可溶性、具有酶活性的重组抗原。酶动力学研究表明重组蛋白活性单位为0.438u/mg,米氏常数(Km值)为3.78mmol,Kcat(转换率)为5.26s-1,Kcat/Km为1.39 104M-1S-1。PH值为7时重组蛋白的酶活力最高;最适反应温度在37-40℃之间;EDTA对rSjPGAM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mM金属阳离子Mn2+、Ni2+、Mg2+、Zn2+对SjPGAM酶活性均有激活作用,其中Ni2+较为明显,能使酶活力恢复到40%。二、SjPGAM重组表位疫苗的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日本血吸虫糖酵解途径关键酶SjPGAM和SjEnol(烯醇化酶)的抗原表位进行在线分析,预测并筛选了SjPGAM和SjEnol富含MHCⅡ细胞结合表位且与宿主同源性较小的肽段,将对应编码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拼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BSjPGAM-BSjEnol,并在E.coli BL21中成功表达。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动物,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pET32a-BSjPGAM-BSjEnol组获得39.7%(p<0.05)的减虫率和64.9%(p<0.05)的肝减卵率,比单一重组抗原pET28a-SjPGAM和pET28a-SjEnol诱导了更高的免疫保护作用。三、抗血吸虫药物蒿甲醚对SjPGAM重组蛋白酶活性及不同发育阶段血吸虫虫体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试验发现抗血吸虫药物蒿甲醚对SjPGAM重组蛋白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试验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兔子,分别于感染后6d、9d、13d、17d、41d天肌肉注射蒿甲醚,一天后收集虫体,相对定量real-time PCR检测表明,蒿甲醚处理后对不同发育阶段血吸虫虫体SjPGAM基因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显示SjPGAM可能是蒿甲醚抗血吸虫作用的潜在药物靶点之一。
汪世平,陈秀春,高冬梅[5](2009)在《我国血吸虫疫苗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文中指出血吸虫病疫苗研究一直是WHO/TDR热带病防治和我国血防研究的热点内容,近年来我国有关血吸虫病疫苗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血吸虫病疫苗研究已发展到基因工程疫苗研制阶段。其中DNA疫苗已成为当前我国血吸虫病疫苗研究的主流方向。同时,新的有效疫苗抗原分子的筛选鉴定及其配伍与优化,混合疫苗、多价疫苗的构建及其与佐剂的联用,为提高疫苗免疫保护效果提供了新的途径。
门静涛[6](2009)在《日本血吸虫复合表位基因疫苗免疫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研制一种新型的血吸虫疫苗,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的构建了表达日本血吸虫复合表位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和复合表位核酸疫苗,并对获得的重组病毒和表位核酸苗进行了小鼠和绵羊的免疫试验。本研究选取包括磷酸丙糖异构酶(TPI),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副肌球蛋白(Paramyosin),钙结合中性蛋白酶(Calpain)的几个抗原基因的主要抗原表位,人工合成一段多表位基因序列,命名为TPC,将此基因序列插入日本血吸虫26kDa GST基因,构建一个融合表达基因GST-TPC,将此复合表位基因克隆入pVAX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复合表位核酸苗pVAX/GST-TPC,酶切获取复合表位基因表达盒,与PRV疫苗株Bartha-K61的中间转移载体(本室构建)连接,再与PRV/LacZ基因组共转染Vero细胞,蓝白斑筛选获得重组病毒PRV/GST-TPC,对重组病毒的PCR,RT-PCR,IFA鉴定表明融合基因GST-TPC整合入病毒基因组,并且能正常转录。同时为探讨白细胞介素18的免疫佐剂活性,本研究克隆了小鼠的IL-18基因,亚克隆入pVAX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VAX/IL-18,与多表位核酸苗和重组病毒联合进行了小鼠的攻虫实验。体液和细胞免疫检测结果表明,IL-18能有效增强复合表位核酸苗的抗血吸虫免疫应答,促进免疫反应向Th1型发展,有可能作为疫苗的候选佐剂之一。小鼠和绵羊的攻虫保护实验表明复合表位核酸苗和重组病毒均能对血吸虫的尾蚴攻击产生免疫保护作用。在小鼠中复合表位基因核酸苗和重组病毒产生32.1%和35%的成虫减虫率,肝脏减卵率分别为33.3%和36.2%。绵羊的减虫率分别为41.8%和48.6%,肝脏减卵率为26.3%和49.0%,为血吸虫疫苗的下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陈虹[7](2009)在《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Sj29的鉴定和保护性效果评估》文中认为血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影响我国包括农业和畜牧业在内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用抗血吸虫疫苗免疫人畜以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是公认的长期有效的控制策略。虫体表膜蛋白暴露于宿主血液及免疫系统中,是血吸虫直接与宿主相互作用的部位,已成为日本血吸虫药物治疗和疫苗研究的热点候选靶标之一。2006年,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公布84449条日本血吸虫转录本组EST序列,其中编码血吸虫特有蛋白(e-5)序列占935条,包括编码Sj29蛋白基因。本实验室应用biotin-avidin分析日本血吸虫成虫表面蛋白质组时发现,Sj29蛋白也出现在虫体表面。基于此,开展了克隆、表达和鉴定日本血吸虫29kDa体表蛋白,评估其免疫保护效果的研究。利用南方基因组公布的EST序列(GenBank登录号AY814537)设计引物,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生物信息技术分析序列特性。将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亚克隆到pET28c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c-Sj29,将其转化大肠杆菌并用IPTG诱导表达,His柱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蛋白质印迹分析免疫原性。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 c小鼠,进行抗尾蚴攻击感染试验;ELISA法检测实验鼠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以18sRNA为内参,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Sj29基因在日本血吸虫不同期别差异表达情况,及免疫后的变化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Sj29蛋白在不同期别虫体中的组织定位。克隆了日本血吸虫Sj29基因,该基因ORF含576bps,编码192个氨基酸。Blastn同源比对发现,与SJCHGC05578、SJCHGC05668以及SJCHGC03008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9%,92%, 89%,另外与曼氏血吸虫Sm29(Genebank ID:AF029222)有68%相似(4e-41,178 score)。Blastp同源比对发现,与SJCHGC05578, SJCHGC05668, SJCHGC03008, Sm29等蛋白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100%(9e-75),88%(1e-92),81%(1e-73)和54%(5e-55)。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j29基因不含信号肽和跨膜区,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为分泌型蛋白。抗原性分析表明Sj29蛋白具有较强的抗原性。构建了不含类信号肽的Sj29原核表达质粒pET28c-Sj29,Sj29重组蛋白呈包涵体表达,分子量为22.9 kDa;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可被其免疫小鼠血清和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阳性血清识别,表明其具有较好免疫原性和抗原性;rSj29在Balb/c系小鼠中分别诱导了23.15%(P=0.048)的减虫率, 18.6%(P=0.024)的肝组织减卵率和27.38%(P=0.007)的粪便减卵率,和空白对照组比差异均显着;间接ELISA试验结果表明,用重组蛋白免疫后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升高3.7倍。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相对于每百万个18sRNA转录拷贝数,日本血吸虫7d童虫、14d童虫、28d成虫、32d成虫、42d雄虫和42d雌虫成虫的转录量分别为451、741、428、2640、102和201个拷贝,表明日本血吸虫Sj29基因在32d表达较高。重组蛋白免疫组虫体的sj29转录为6941个拷贝,PBS组为134个,佐剂对照组为760个,重组抗原免疫组虫体的转录水平比佐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高。免疫荧光组织定位分析,在血吸虫童虫和成虫的体表均可见强烈的荧光信号,表明Sj29蛋白表达在各期虫体的体表。成功克隆鉴定了日本血吸虫29kDa蛋白基因Sj29,查明了该基因的表达特性,表达的重组蛋白有显着的免疫保护效果,为该基因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焕[8](2008)在《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相关靶基因的筛选、克隆和表达》文中提出血吸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危害最为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东方田鼠对血吸虫具有天然抗性。探索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理,筛选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或靶基因,对研制抗日本血吸虫疫苗和治疗药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研究首先比较东方田鼠组织器官/裂解物及血清、灭活血清对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效果,然后选用杀伤力较高的肝脏和肺脏裂解物分别亲和淘洗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Sj44d)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对获得的部分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生物信息学分析、免疫保护效果评估、全长序列的克隆和表达。1、将东方田鼠肝脏裂解物、肺脏裂解物、脾脏裂解物、肌肉裂解物、血清和灭活血清分别与日本血吸虫机械断尾童虫在体外共培养,在培22h,童虫死亡率分别为33.51%、36.33%、3.92%、16.31%、27.06%和29.32%;在培养48h,童虫死亡率分别为83.07%、69.25%、28.34%、35.91%、86.14%和83.14%。研究结果显示,除已有报道东方田鼠血清对体外培养血吸虫具有较高的杀伤作用外,本研究发现肺脏、肝脏作为血吸虫移行、发育的承载器官,其组织裂解物对血吸虫也表现显着的杀伤作用引人注目,对深入探究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理有重要意义。2、用肝脏裂解物和肺脏裂解物分别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Sj44d)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经过三轮筛选后,随机挑取168个噬菌体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32条有效展示的EST序列,其中22条EST序列与已知血吸虫基因或表达序列标签同源,1条EST序列与其他物种基因同源,为新的血吸虫表达序列标签,9条EST序列与已知基因或表达序列标签均无同源性,为新的表达序列标签。对23条具有同源序列知识背景的EST序列的功能分析结果显示,上述EST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主要与血吸虫基因表达调控及蛋白质加工修饰相关。研究结果提示,东方田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血吸虫基因表达,使其发育畸形和延迟,为深入揭示东方田鼠天然抗血吸虫特性的分子机理提供重要基础。3、将肝脏裂解物筛选获得的除卵壳蛋白外的所有阳性噬菌体克隆进行组合后分别免疫BalB/c鼠,最高获得了32.90%的减虫率,33.33%的减雌率,95.49%的粪便减卵率,87.41%的肝脏减卵率。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免疫组均产生了较高的抗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结果表明,本研究筛选获得的大多EST序列可为挖掘抗日本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或药物靶标提供重要资源。4、根据筛选获得的EST序列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以PCR和SMART RACE技术克隆其中部分基因的全长ORF序列,共克隆了2条可能的东方田鼠抗性相关靶基因的全长ORF序列,其基因功能分别与磷酸二酯酶活性和核糖体结构组成相关。成功构建了一个全长ORF序列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表达产物的分子量分别为19.4kD,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潜力。本论文研究发现东方田鼠肝脏、肺脏裂解物具有显着杀伤作用,首次应用东方田鼠肝脏和肺脏裂解物筛选东方田鼠抗性相关的血吸虫靶基因,获得一批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靶分子、EST序列及全长cDNA,对探索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的分子机理、开拓抗血吸虫疫苗和药物研究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李艳琴[9](2008)在《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免疫原及其模拟表位免疫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S.j童虫细胞不同大小和不同途径免疫小鼠抗攻击感染的研究目的观察三种品系小鼠对日本血吸虫(S.j)易感性及致病性的差异,比较S.j肝期童虫不同大小的细胞及肝期童虫混合细胞皮下和静脉注射两种免疫途径的保护性效果差异,探索不同发育期童虫细胞联合免疫提高保护性效果的可能性。方法KM鼠、NIH鼠、BALB/c鼠各10只,感染S.j尾蚴30±1尾/只,感染后第44d剖杀,观察各组小鼠的成虫发育率、肝卵数、肝卵肉芽肿及抗体应答水平;取S.j肝期童虫用剪切+冷消化法制备细胞,采用不同离心力将肝期童虫混合细胞分为大、中、小三类;取尾蚴热脱尾法收集皮肤期童虫,其中一部分培养96h后获取肺期童虫,两种童虫均用匀浆法制备细胞。保护性实验设计:取70只KM鼠,随机分组分为A(PBS对照)、B(HSMegCs)、C(HSMedCs)、D(HSMiniCs)、E(DSCs+PSCs+HSCs联合免疫)、F(HSCs-s.c.)和G(HSCs-i.v.)7组;免疫接种途径,除G组为尾静脉注射外,其余各组均为皮下多点注射;细胞接种量,均为2×106/0.1ml/次/鼠,每隔2w免疫1次,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2w攻击感染S.j尾蚴30±1尾/鼠,攻击后第44d剖杀,观察各组小鼠平均虫荷数,每克肝卵数(LEPG),每对虫肝卵数(LEPWP)、肝卵肉芽肿大小及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KM鼠、NIH鼠和BALB/c鼠体内S.j成虫发育率分别为69.23%,64.0%和50.33%,后者与前二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前二者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LEPG、LEPWP、肝卵肉芽肿及特异性抗体水平在三种小鼠间差异也无显着性(P>0.05)。保护性实验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E组、F组和G组的减虫率分别为15.08%、7.13%、16.4%、18.23%、31.02%和42.12%,LEPG减少率分别为14.56%、15.61%、13.53%、14.33%、41.61%和55.36%,LEPWP减少率分别为9.00%、8.38%、0.91%、0.15%、32.89%和27.84%。统计学分析表明,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和E组的减虫率、LEPG减少率和LEPWP减少率的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而F组和G组的减虫率、LEPG减少率、LEPWP减少率及虫卵肉芽肿面积减少率的差异有显着性(P<0.01或P<0.05)。F组和G组比较,减虫率和LEPG的差异有显着性(P<0.01),但LEPWP及虫卵肉芽肿面积减少率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KM鼠在对S.j易感性和致病性方面与NIH鼠,BALB/c无明显差异;S.j肝期童虫混合细胞采用静脉免疫途径的效果最佳;用不同大小的细胞免疫或不同发育期童虫细胞联合免疫的保护性效果不仅不能得到改善反而会降低。第二章S.j细胞型免疫原模拟表位的免疫学鉴定和保护性研究目的了解S.j童虫细胞免疫血清对噬菌体展示肽库进行亲和筛选所获得的模拟表位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效果。方法用S.j 12d童虫体外培养细胞免疫小鼠,获得具有抗攻击感染保护力的免疫血清并对噬菌体随机12肽库进行4轮亲和筛选;随机挑选20个克隆进行检测,并对15个阳性克隆进行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单个和混合阳性克隆分别免疫小鼠,用ELISA和Western blot鉴定阳性克隆的免疫原性及是否为血吸虫细胞免疫原的模拟表位;将含精氨酸残基克隆(PC-R)和不含精氨酸残基克隆(PC-NR)分别免疫KM鼠,同时设M13噬菌体免疫组和12d童虫细胞(SCs-12)免疫组,隔周免疫1次,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两周攻击感染S.j尾蚴40±1尾/鼠,攻击后第42d剖杀小鼠,计算各组虫荷和肝卵荷。结果15个阳性克隆经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其中有12个克隆具有完全不同的序列,且与已知日本血吸虫基因序列之间无同源性。12个克隆中有8个克隆含精氨酸残基。ELISA检测结果显示:SCs-12抗血清能与12个克隆中的11个发生反应;12个克隆的免疫鼠血清,除Clone-6,9外,均与JWA-12抗原呈阳性反应。Western blot显示Clone7,5,19,20免疫血清能识别JWA-12;保护性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C-R和PC-NR的减虫率和LEPG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PC-R和PC-NR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噬菌体随机肽库筛出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抗原模拟表位,并可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的抗攻击感染效果。第三章S.j童虫细胞膜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目的筛选鉴定出一种S.j童虫细胞膜的单克隆抗体,为血吸虫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学研究提供工作基础和工具。方法感染家兔获取日本血吸虫肝门期童虫,用剪切+冷消化法制备细胞,用膜蛋白提取试剂盒提取血吸虫童虫细胞膜蛋白,然后用获得的膜蛋白腹腔注射免疫BALB/c小鼠,免疫4次后,ELISA检测鼠血清中抗体水平达到1:4000,将小鼠在无菌条件下剖杀,取其脾细胞与预备的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于96孔板中用含HAT和HT的培养基对融合细胞进行选择培养,用提取的膜蛋白抗原采用ELISA检测每孔培养细胞的上清是否含有阳性抗体,对阳性孔的细胞进行亚克隆培养并检测筛选,共进行了3次亚克隆培养与筛选。结果筛选所得到的阳性克隆在亚克隆的过程中细胞逐渐死亡或者转为阴性细胞,最后实验失败,未获得单克隆细胞株。结论未能制备出稳定分泌针对S.j童虫细胞膜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可能与SP2/0细胞突变有关。
黄复深,伍小松,陈尔曼[10](2007)在《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免疫保护力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血吸虫病是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其疫苗的研究是血吸虫病防治的一项工作重点也是一大难题。本文综述了日本血吸虫疫苗侯选分子筛选、模拟表位疫苗和多价疫苗的研究现状,并对血吸虫疫苗的深入研究进行了分析。
二、日本血吸虫模拟短肽诱导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血吸虫模拟短肽诱导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血吸虫脱尾活童虫表膜结合肽的亲和筛选与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
第一章 日本血吸虫脱尾活童虫表膜结合噬菌体短肽的筛选与鉴定 |
引言 |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脱尾活童虫表膜结合噬菌体短肽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日本血吸虫脱尾活童虫表膜结合噬菌体短肽的亲和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阳性噬菌体短肽MppZL4及人工合成短肽RhB-ZL4的功能检测 |
引言 |
第一节 阳性噬菌体短肽MppZL4的功能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人工合成短肽RhB-ZL4的功能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ZLW/pEGFP-C2质粒的构建及其功能鉴定 |
引言 |
第一节 ZLW/pEGFP-C2质粒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ZLW/pEGFP-C2质粒的功能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血吸虫疫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蛋白疫苗 |
1.1 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 |
1.2 磷酸丙糖异构酶 (TPI) |
1.3 钙激活中性蛋白激酶 (calpain) |
1.4 副肌球蛋白 (paramysoin) |
1.5 肌球蛋白 |
1.6 血吸虫膜相关蛋白 |
1.7 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FABP) |
1.8 信号蛋白 |
1.9 性别相关蛋白分子 |
1.10 其他蛋白分子 |
2 核酸疫苗 |
2.1 单纯的DNA疫苗 |
2.2 多价复合DNA疫苗 |
3 混合疫苗 |
4 表位疫苗 |
5 佐 剂 |
6 结 语 |
(3)日本血吸虫重组表膜蛋白LHD-Sj23和SjTSP2免疫保护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血吸虫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
1 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策略 |
1.1 虫源性疫苗 |
1.2 亚单位疫苗(基因重组抗原疫苗与核酸疫苗) |
1.3 表位疫苗 |
1.4 多价疫苗或多基因疫苗 |
1.5 “内影像”抗原——抗独特型抗体 |
2 血吸虫病疫苗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血吸虫表膜蛋白的研究进展 |
1 血吸虫表膜的结构与功能 |
1.1 血吸虫表膜的结构 |
1.2 血吸虫表膜的功能 |
2 一些重要的表膜蛋白 |
2.1 血吸虫23KD抗原 |
2.2 TSP分子 |
2.3 其他重要的膜蛋白分子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血吸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
1 血吸虫感染的免疫学特点 |
2 血吸虫感染宿主的免疫应答 |
2.1 免疫应答的类型 |
2.2 宿主免疫应答的结果 |
3 血吸虫感染后的免疫调节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四章 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重组抗原LHD-Sj23和SjTSP2免疫保护试验 |
摘要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日本血吸虫尾蚴 |
1.2 工程菌种 |
1.3 实验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基因重组抗原制备 |
2.2 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试验 |
2.3 小鼠的攻击感染和减虫率,减卵率的计算 |
3 结果 |
3.1 诱导目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3.2 动物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第五章 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重组抗原LHD-Sj23和SjTSP2免疫保护机制的初步研究 |
摘要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细胞免疫分析 |
2.2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体液免疫的检测 |
3 结果 |
3.1 细胞免疫分析 |
3.2 体液免疫分析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全文总结 |
致谢 |
(4)日本血吸虫磷酸甘油酸变位酶SjPGAM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血吸虫酶蛋白研究进展 |
1.2 多表位疫苗研究进展 |
1.2.1 表位的筛选 |
1.2.2 表位疫苗与疾病预防 |
1.3 蒿甲醚及其抗血吸虫机制 |
1.3.1 蒿甲醚的抗血吸虫作用 |
1.3.2 蒿甲醚抗血吸虫的机制 |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磷酸甘油酸变位酶SjPGAM 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性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重组表达质粒pET28a-SjPGAM 的构建 |
2.2.2 重组菌诱导表达与表达产物分析 |
2.2.3 SjPGAM 重组蛋白酶活性测定 |
2.3 讨论 |
第三章 日本血吸虫重组表位疫苗BSjPGAM-BSjEnol 的构建及表达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多表位疫苗pET32a-BSjPGAM-BSjEnol 的研制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三种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的小鼠免疫效果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重组质粒pET32a-SjEnol 诱导表达及纯化 |
4.2.2 小鼠免疫保护效果 |
4.2.3 ELISA 检测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抗血吸虫药物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SjPGAM 重组蛋白酶活性及不同发育阶段虫体SjPGAM 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RNA 质检结果 |
5.2.2 Real-Time PCR 结果 |
5.2.3 蒿甲醚对SjPGAM 酶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我国血吸虫疫苗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疫苗候选抗原分子的筛选与鉴定 |
2 DNA疫苗 |
3 鸡尾酒疫苗 |
4 疫苗佐剂 |
5 疫苗研究与我国当前血防控制传染源策略相一致 |
6 结语 |
(6)日本血吸虫复合表位基因疫苗免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日本血吸虫疫苗和分子抗原研究进展 |
1.1 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 |
1.2 14kDa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 |
1.3 磷酸丙糖异物酶(TPI) |
1.4 副肌球蛋白(Paramyosin) |
1.5 23kDA 膜蛋白(Sj23) |
1.6 钙激活中性蛋白激酶(Calpain) |
1.7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 |
1.8 其他候选分子 |
第2章 病毒载体研究进展 |
2.1 重组疱疹病毒载体 |
2.2 痘苗病毒载体 |
2.3 腺病毒载体 |
2.4 反转录病毒活载体 |
结语 |
第3章 免疫佐剂研究进展 |
3.1 无机铝盐佐剂 |
3.2 油性乳剂 |
3.3 脂多糖佐剂 |
3.4 脂质体佐剂 |
3.5 免疫刺激复合物佐剂 |
3.6 细胞因子佐剂 |
3.7 生物降解聚合微球佐剂 |
3.8 化学佐剂 |
结语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日本血吸虫复合多表位基因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日本血吸虫复合表位基因重组伪狂犬病毒的构建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小鼠IL-18 的克隆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日本血吸虫基因疫苗的小鼠和绵羊免疫保护性试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详细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7)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Sj29的鉴定和保护性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日本血吸虫简介 |
1.1.1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
1.1.2 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及防治 |
1.1.3 血吸虫致病机理 |
1.2 血吸虫病的治疗 |
1.3 血吸虫疫苗的研究 |
1.3.1 虫源性疫苗 |
1.3.2 分子疫苗 |
1.4 体被蛋白的研究 |
1.4.1 体被蛋白结构 |
1.4.2 体被蛋白功能 |
1.4.3 一些重要的膜相关蛋白 |
1.5 展望 |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 Sj29 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日本血吸虫与尾蚴 |
2.1.3 文库、质粒及菌种 |
2.1.4 试剂 |
2.1.5 引物 |
2.1.6 主要仪器设备 |
2.1.7 试剂配制 |
2.2 方法 |
2.2.1 Sj29 基因克隆与鉴定 |
2.2.2 Sj29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3 Sj29 基因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2.2.4 Sj29 基因的诱导表达 |
2.2.5 重组融合蛋白的纯化 |
2.2.6 融合蛋白rSj29 的Western blotting 鉴定 |
2.3 结果 |
2.3.1 Sj29 基因克隆的测序结果与同源性分析 |
2.3.2 Sj29 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3.3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Sj29-pET28c |
2.3.4 Sj29 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和纯化 |
2.3.5 表达产物抗原性的鉴定 |
2.4 讨论 |
第三章 Sj29 重组蛋白的动物免疫实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免疫抗原制备 |
3.1.3 重组蛋白免疫BALB/ c 小鼠试验 |
3.1.4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重组蛋白免疫动物 |
3.2.2 检测小鼠血清抗rSj29 IgG 水平 |
3.3 讨论 |
第四章 日本血吸虫 Sj29 基因表达时相和组织定位 |
4.1 材料 |
4.1.1 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和成虫 |
4.1.2 仪器与试剂 |
4.1.3 荧光定量PCR 引物 |
4.2 荧光实时定量PCR |
4.2.1 总 RNA 的抽提 |
4.2.2 去除基因组DNA |
4.2.3 反转录PCR |
4.2.4 Sj29 和 18sRNA 标准模板的制备 |
4.2.5 Real-time PCR |
4.3 Sj29 的免疫组织定位 |
4.3.1 免疫血清的制备 |
4.3.2 Sj29 在Sj 虫体组织分布定位 |
4.4 结果 |
4.4.1 Sj29 的荧光定量结果分析 |
4.4.2 Sj29 在日本血吸虫虫体组织分布定位观察 |
4.5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氨基酸缩写一览表 |
附录2:PMDTM18-T 载体图谱和多克隆位点区 |
附录3:PET-28A-C(+)载体图谱和多克隆位点区 |
附录4:TAKARA SYBR GREEN I 荧光试剂盒原理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相关靶基因的筛选、克隆和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血吸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 |
1.1.1 日本血吸虫与宿主的相容性 |
1.1.2 宿主对血吸虫的免疫应答 |
1.1.3 血吸虫的免疫逃避 |
1.2 东方田鼠抗血吸虫研究 |
1.2.1 东方田鼠抗血吸虫现象的观察 |
1.2.2 东方田鼠抗血吸虫相关分子的研究 |
1.3 噬菌体展示技术 |
1.3.1 噬菌体展示系统 |
1.3.2 噬菌体展示技术在抗血吸虫疫苗研究中的应用 |
1.4 展望 |
第二章 东方田鼠不同组织/器官裂解物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效果的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日本血吸虫机械断尾童虫的制备 |
2.2.2 体外杀伤效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靶基因的筛选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东方田鼠肝脏裂解物的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筛选 |
3.2.2 东方田鼠肺脏裂解物的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基因筛选 |
3.3 讨论 |
第四章 血吸虫抗性相关靶基因的免疫效果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 |
4.2.1 噬菌体滴度的粗测定 |
4.2.2 减虫率 |
4.2.3 粪便减卵率 |
4.2.4 肝脏减卵率 |
4.2.5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
4.3 结论 |
第五章 血吸虫抗性相关靶基因的克隆表达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全长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5.2.2 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非全长靶基因的扩增 |
5.3 结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东方田鼠组织/器官裂解物体外杀伤日本血吸虫机械断尾童虫现象的观察 |
6.2 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靶基因的筛选 |
6.3 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靶基因的免疫保护性实验 |
6.4 日本血吸虫抗性相关靶基因的全长扩增和克隆、表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免疫原及其模拟表位免疫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索引 |
前言 |
第一章 Sj童虫不同大小细胞和不同途径免疫小鼠抗攻击感染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寄生虫来源和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 |
1.3 S.j童虫细胞免疫原的制备 |
1.4 PCR检测宿主细胞污染和细胞种属鉴定 |
1.5 动物实验方案 |
1.6 攻击感染 |
1.7 免疫血清收集及抗体水平检测 |
1.8 保护性效果观察 |
1.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三种品系小鼠易感性 |
2.2 三种品系小鼠肝脏外观及肝虫卵肉芽肿 |
2.3 特异性抗体水平 |
2.4 S.j童虫细胞免疫原形态、活力和种属鉴定 |
2.5 免疫保护性效果观察 |
2.6 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S.j细胞型免疫原模拟表位的免疫学鉴定及保护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试剂配制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阳性噬菌体克隆的鉴定 |
2.2 阳性噬菌体克隆测序及同源性比较 |
2.3 阳性噬菌体克隆免疫诱导的抗体应答 |
2.4 阳性噬菌体克隆JWA-12抗原表位鉴定 |
2.5 免疫保护性效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S.j童虫细胞膜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S.j童虫细胞膜蛋白浓度测定 |
2.2 免疫小鼠抗体水平测定 |
2.3 融合杂交瘤细胞获取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免疫保护力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的免疫保护力 |
2 模拟表位疫苗 |
3 多价疫苗 |
4 结语 |
四、日本血吸虫模拟短肽诱导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血吸虫脱尾活童虫表膜结合肽的亲和筛选与功能鉴定[D]. 刘彦. 中南大学, 2011(01)
- [2]血吸虫疫苗的研究进展[J]. 罗四维,周秦.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1(04)
- [3]日本血吸虫重组表膜蛋白LHD-Sj23和SjTSP2免疫保护机制的初步研究[D]. 朱珠.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4]日本血吸虫磷酸甘油酸变位酶SjPGAM的研究[D]. 郭凡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 [5]我国血吸虫疫苗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 汪世平,陈秀春,高冬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09(05)
- [6]日本血吸虫复合表位基因疫苗免疫研究[D]. 门静涛. 吉林大学, 2009(08)
- [7]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Sj29的鉴定和保护性效果评估[D]. 陈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8]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相关靶基因的筛选、克隆和表达[D]. 孙焕.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9]日本血吸虫童虫细胞免疫原及其模拟表位免疫学特性的研究[D]. 李艳琴. 中南大学, 2008(01)
- [10]日本血吸虫候选疫苗免疫保护力研究进展[J]. 黄复深,伍小松,陈尔曼.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