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灰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硅灰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一、硅粉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云甲[1](2021)在《硅灰和片麻岩石粉对混凝土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岩石作为天然材料,分布范围广泛,生产加工成本低,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在开采和加工石材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岩石粉等废弃物,其中就包括片麻岩石粉,这些废弃石粉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使用,不仅浪费资源,还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污染。有研究表明,石粉与矿物掺合料硅灰复合掺入能提升混凝土的性能,因此,将硅灰和片麻岩石粉混合掺入混凝土中可有效利用废弃片麻岩石粉资源。本文通过物理试验,系统研究片麻岩石粉在10%、15%、20%三种掺量下与硅灰在0%、5%、8%、10%四种掺量下进行正交混掺等质量代替水泥,分析两种掺合料不同掺量对混凝土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硅灰和片麻岩石粉的最优掺量;运用扫描电镜观察混凝土材料的微观结构形态,分析硅灰和片麻岩石粉对混凝土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机理,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不同掺量下的硅灰和片麻岩石粉混凝土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硅灰和片麻粉在不同掺量下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劈拉强度、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掺片麻岩石粉低于10%时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起微弱的负作用,片麻石粉掺量超过10%时,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发展非常不利;混掺硅灰和片麻岩石粉后,可明显提升混凝土的抗压、劈拉及抗折强度,表明硅灰起积极作用且效果明显,且在一定范围内,强度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而增强,在硅灰8%掺量时效果最好。(2)对不同掺量下的硅灰和片麻岩石粉混凝土进行抗冻性能试验,分析不同掺量对冻融作用下的混凝土的外观形态、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损失率。结果发现: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所有试件外观形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质量损失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相对动弹性模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单掺片麻岩石粉掺量为10%时,对混凝土的抗冻性有小幅度的提升,但随着片麻岩石粉掺量的继续增加,抗冻性逐渐降低。硅灰对混凝土抗冻性有着积极作用,且在8%范围内随着硅灰掺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掺量超过8%后略有下降,硅灰掺量8%时对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提升效果最好。(3)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组混凝土内部的微观结构,结果发现:片麻岩石粉主要起到填充骨架的作用,掺量较少,可以填充结构孔隙,改善结构密实度;掺量过多,会降低参与水化的胶凝材料的含量,降低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混掺硅灰与片麻岩石粉时,硅灰通过促进水泥二次水化,生成更多的C-S-H凝胶,使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密实程度提高,宏观性能得到改善。

徐德儒[2](2021)在《工业废弃硅粉-粉煤灰模袋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冻性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内蒙古河套灌区混凝土衬砌因迭次的冻融作用导致表面剥蚀、开裂等现象严重,直接影响水工混凝土建筑物正常使用。为优化模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合理利用当地工业废弃物-硅粉和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制备混凝土。通过抗压强度试验、冻融循环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固体紫外试验以及热重试验研究工业废弃硅粉-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后对其力学性能、抗冻耐久性能、孔隙结构和内部物质组成的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配合比指标和孔隙结构参数建立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模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冻耐久性能,为改善模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冻耐久性能,优化配合比设计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工业废弃物-硅粉和粉煤灰能够提高水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冻耐久性能。合理双掺硅粉-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显着高于单掺粉煤灰和单掺硅粉组别,且FA15S4(粉煤灰15%、硅粉4%)组力学性能最优。不同介质冻融循环试验表明抗冻性最优组为FA15S4,但经历黄河水冻融循环作用的混凝土冻胀破坏较严重。(2)双掺工业废弃硅粉-粉煤灰能够改善模袋混凝土的孔隙结构。模袋混凝土核磁共振T2谱分布具有三峰结构,左峰信号幅值最高,工业废弃硅粉和粉煤灰的“填充效应”有利于降低模袋混凝土的孔隙率,优化孔隙结构,FA15S4孔隙面积及孔隙尺寸最小。基于孔隙结构参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孔径分布对养护28d抗压强度的影响最大,孔隙度对其冻融损伤度影响最大。(3)水化进程和水化产物显着影响模袋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抗冻耐久性能指标和微观孔隙结构参数。紫外吸收光谱显示双掺工业废弃硅粉-粉煤灰组的水化速度高于其他组别,且水化产物组成更优。TG试验表明双掺工业废弃硅粉-粉煤灰试件热学性质良好,不易受热分解,FA15S4内CH含量最小,FA15S4的力学性能和抗冻耐久性将随着水化反应的进行进一步提高。(4)综合宏观力学性能、抗冻耐久性能指标和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引入BP神经网络和Elman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模袋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和冻融损伤度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孙浩然[3](2021)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模袋混凝土孔结构冻融损伤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河套灌区模袋混凝土渠道衬砌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经受季节性冻融作用,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表皮剥落等耐久性破坏问题。本研究基于现役模袋混凝土的配合比,掺加粉煤灰和硅粉等河套灌区的固体废弃料等量替代部分水泥配制混凝土。通过宏观及微观试验,研究模袋混凝土在冻融环境下的宏观力学性能和微观孔隙结构的演变规律,探究模袋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机理以及分形特征,为模袋混凝土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以及严寒地区推广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冻融作用下的宏观力学试验结果表明,硅粉和粉煤灰的双掺总量适中时能够提高模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双掺总量在20%左右时,模袋混凝土的早期力学性能以及冻融作用后的力学性能均优于其他配合比,其中配合比为F15S4时,模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优,F10S8次之。(2)SEM和XRF试验显示,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模袋混凝土的孔隙结构损伤加剧,表面由过渡均匀的整体逐渐变为纤维状的钙矾石。黄河水中的SO42-和Cl-的存在使钙矾石和C-S-H凝胶逐渐增多,挤压孔壁从而扩大孔隙结构,导致模袋混凝土损伤逐渐加剧。(3)结合分形理论对SEM和NRM的试验结果计算冻融环境下模袋混凝土的分形维数,发现二维的SEM分形维数和三维NMR分形维数与模袋混凝土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性。不同维度的分形维数能够表征模袋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情况。(4)利用小波变换的回归估计,将宏观与细观进行耦合,建立了分形本构模型。在宏观模型中体现出细观和微观层次中的诸多因素对宏观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影响。通过分形维数,把二维的SEM图像推广至基于核磁共振的三维空间结构,从而将空间的充填能力、孔隙的繁杂状况以及粗糙程度全面的呈现出来。对模袋混凝土由冻融损伤表现出的分形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为在细、微观层次和三维空间下探究混凝土的宏观力学及耐久性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薛莉莉[4](2021)在《北方海洋环境再生混凝土应用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如何处理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主要是制备胶凝材料和再生粗骨料,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再生粗骨料,但由于再生粗骨料的吸水率高、针片状含量高、压碎值大的特点,使其应用于混凝土制品受到限制,因此大多再生粗骨料应用于道路或强度要求低的建筑物中,然而自国内矿产资源化以来,天然石材的开采成本高昂,骨料资源越来越匮乏,应用于混凝土中的粗骨料越来越少,促使我们拓宽再生粗骨料的应用领域。在水运工程中,混凝土结构大多采用重力式结构,混凝土使用量大,将再生粗骨料应用于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中既解决了建筑垃圾量大面广的问题,也降低了工程的总体造价,因此只需解决再生粗骨料在北方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中应用的关键问题即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确定再生粗骨料砂浆附着率的基本指标。利用影像法检测再生粗骨料砂浆附着率。通过Matlab图像分析功能,对再生粗骨料图像进行阈值分割,实现图像特殊区域的划分,对特殊区域进行像素点的统计后,实现再生粗骨料表面的砂浆附着率的检测。通过对不同砂浆附着率的再生粗骨料进行物理性能指标试验,当附着率不得超过30%时,基本符合现行规范的技术要求,但再生粗骨料吸水率仍大于规范要求的指标。(2)在再生粗骨料砂浆附着率满足要求条件下,通过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再生混凝土的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对再生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的影响,调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结果显示再生粗骨料取代率30%、水胶比0.4、粉煤灰掺量30%时,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最好,但再生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略差。(3)采用三种强化剂(稀硫酸(浓度5%)、水玻璃(浓度10%模数2.8)、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对再生粗骨料强化。通过对再生粗骨料的物理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经水玻璃强化后的再生粗骨料的物理性能指标最好。(4)通过强化、预湿、强化-预湿组合对再生粗骨料预处理,研究对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表明,稀硫酸强化再生粗骨料的再生混凝土的抗冻融性和抗氯离子渗透性最差。结合经济性、试验操作性,预湿-强化组合中水玻璃强化-水泥基渗透结晶材料浆体预湿组合预处理的再生粗骨料更适应于北方地区海洋环境再生混凝土。

黄坤[5](2020)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袋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预测》文中认为早龄期模袋混凝土力学性能是影响其施工期结构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工程进度的制约因素,直接影响模袋混凝土服役期性能、耐久性及使用寿命。本研究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附近玉石厂、电厂等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硅粉和粉煤灰引入模袋混凝土中替代部分水泥,开展力学性能、核磁共振等试验研究。研究不同矿物掺合料下模袋混凝土的早期力学性能和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灰色关联度分析和BP神经网络理论,研究不同比例掺合料模袋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与配合比和孔结构的关系,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袋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既合理利用固体废弃物,减少水泥用量,降低环境污染,也为优化河套地区模袋混凝土的配合比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宏观早期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掺入粉煤灰和硅粉替代水泥可以提高模袋混凝土的早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单掺硅粉时,抗压强度随硅粉掺量增加而减小;单掺粉煤灰时,抗压强度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双掺粉煤灰与4%的硅粉早期抗压强度均高于单掺粉煤灰组、单掺硅粉组,其中F15S4的早期抗压强度优于其他组。应力-应变曲线显示,F15S4具有较大的弹性模量。(2)核磁共振试验表明适量双掺粉煤灰、硅粉可以改善模袋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合理添加粉煤灰和硅粉代替水泥后,模袋混凝土的孔面积减少,孔隙度降低。实验结果表明F15S4组孔隙度和孔面积低于其他组别。随龄期的增长,各组的凝胶孔逐渐转化为毛细孔、非毛细孔,双掺组的凝胶孔与毛细孔均高于单掺粉煤灰组,其中F15S4的凝胶孔最多。(3)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了配合比与抗压强度的关联系数、孔结构参数与抗压强度的关联系数。水泥含量与模袋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的关联度最大;与7d、14d抗压强度关联度最大的是孔隙度,与28d抗压强度关联度最大的是孔径半径,介于0.1~5μm之间。(4)结合BP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模袋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的预测模型。分别建立配合比、孔结构参数模袋混凝土早期的抗压强度预测模型,发现孔结构参数预测模型精度较高。

吴倩倩[6](2020)在《基于细观力学的大掺量橡胶混凝土断裂全过程分析》文中认为橡胶混凝土具有优越的抗冲耐磨性能,同时能较好地解决废弃橡胶制品回收难题,在水利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随着橡胶的大量掺入,混凝土抗压强度等宏观力学性能有着明显下降,断裂破坏机理较普通混凝土更为复杂。本文采用细观力学方法,建立基于真实微观结构的橡胶混凝土断裂数值模型,模拟大掺量橡胶混凝土断裂过程区演变过程,分析其断裂机理。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微观试验方法和图像分析相关技术,研究了大掺量橡胶混凝土界面微观结构,定量分析了大掺量橡胶混凝土初始损伤。结果表明:橡胶与砂浆界面处的裂纹显着大于粗骨料与砂浆界面处的裂纹,橡胶颗粒界面周围几乎完全与砂浆基体脱离;不同橡胶掺量下的橡胶-砂浆界面微裂纹长度未显示明显区别;随橡胶掺量的增加,粗骨料-砂浆界面处微裂纹数目减少,但其裂纹平均长度变化差距较小;随橡胶掺量的增加,橡胶混凝土孔隙含量随之增大。(2)建立了橡胶混凝土细观数值模型。基于微观结构试验结果,将橡胶混凝土看作由砂浆基体、粗骨料、橡胶颗粒、界面和初始缺陷组成的多相复合材料,建立了考虑真实结构的橡胶混凝土细观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橡胶掺量下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和劈裂抗拉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橡胶混凝土破坏过程,预测其强度;随橡胶掺量的增加,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不断下降,且抗压强度降低幅度明显大于抗拉强度。(3)基于多重研究尺度,建立了橡胶混凝土断裂数值模型。针对大尺寸试件,在断裂过程区考虑微观损伤和细观组分,其他区域考虑为宏观均质体,建立了跨越宏-细观的橡胶混凝土断裂模型;模拟了橡胶掺量对断裂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橡胶掺量的增加,断裂韧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分析了断裂性能的尺寸效应规律,给出了尺寸无关的橡胶混凝土拉伸强度值和断裂韧度值。

郭祯祥[7](2020)在《橡胶混凝土微观结构及断裂性能》文中研究指明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橡胶混凝土在抗冲磨、抗裂、抗渗、抗冻、抗震等性能方面具有更好的表现,且能有效减少天然骨料的使用和废旧橡胶制品的堆积,在水利工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随着橡胶掺量的增加,橡胶混凝土强度不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工程应用。材料性能的宏观表现往往与其微观结构密不可分,鉴于此,本文研究了橡胶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及断裂性能,探讨了环境温度、湿度对橡胶混凝土强度和断裂性能的影响,以期揭示橡胶混凝土强度降低机理,为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研究了橡胶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形成过程。采用扫描电镜和硬化混凝土气孔结构参数分析仪分别观测了不同龄期下橡胶混凝土中水化产物、微裂纹、微孔隙等微观结构的变化,并探讨了部分微观结构对宏观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橡胶颗粒不参与水泥的水化过程;在标准养护7d龄期后,橡胶混凝土中橡胶颗粒周围微裂纹的长度密度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大;橡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大,14d后与孔间距系数和平均孔径呈负相关。(2)研究了不同温度、湿度环境下橡胶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模拟水工混凝土结构所处温度、湿度环境,进行了立方体抗压和劈裂抗拉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橡胶混凝土的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环境温度低于零度时,低温环境使橡胶混凝土的强度有较大提高;环境湿度对橡胶混凝土强度影响相对较小,强度随环境湿度的增加有一定提高。(3)研究了不同温度、湿度环境下橡胶混凝土的断裂性能和开裂过程。结合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DIC)技术,开展了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橡胶混凝土三点弯曲梁断裂试验。结果表明:橡胶混凝土断裂破坏的主要形式为Ⅰ型断裂;断裂过程区最大宽度和裂缝宽度与普通混凝土较为接近,断裂过程区宽度约为最大骨料直径的一半,裂缝宽度则随高度的增加几乎成线性减小;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橡胶混凝土断裂韧度和断裂能先增大后减小;环境湿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断裂韧度和断裂能随环境湿度的增加有较小幅度的提高。

韩宾[8](2019)在《水工混凝土损伤演化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凝土作为工程建设中很重要的材料,加强对其检测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性是尤为重要的。本文以超声波检测和混凝土损伤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利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对不同骨料粒径、添加剂的混凝土试件进行检测,探究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干湿循环后单轴受压条件下的混凝土波速变化规律,以求判定混凝土的损伤程度。其中对不同水工混凝土试件进行超声波检测时,还要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传感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归纳起来,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对混凝土的超声波检测原理和损伤开裂机理做了深入分析和概述,为后文试验方案的制定与结果的分析提供理论支撑。(2)对试验仪器设备及试验方案进行介绍,并顺利实施了该试验。首先对混凝土进行干湿循环使其损伤,通过波速变化情况判断不同混凝土对干湿循环次数的敏感程度;之后通过对混凝土进行分级加载,确定各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同时进行超声测试试验。(3)试验完成并把数据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出硅粉混凝土相较于普通混凝土,不但能够减弱干湿循环情况下混凝土的劣化作用,同时能够提升混凝土强度;而单轴加压荷载条件下硅粉混凝土波速的变化趋势与普通混凝土是一致的。

云子豪[9](2019)在《复掺粉煤灰硅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渗抗冻性可以通过微观孔结构来反映,将适量粉煤灰和硅粉替代水泥掺入到混凝土中,通过改善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结构,进而提升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同时还能回收利用工业废渣,解决了粉煤灰硅粉等工业废弃料排放污染的问题;且减少了水泥用量,达到经济适用性的效果。因此对复掺粉煤灰硅粉的混凝土的研究,具有资源循环利用、环保及经济的多重意义。本文通过等量替代法,将粉煤灰和硅粉掺入到普通硅酸盐水泥当中,经试验计算后完成配合比的设计,并通过随着养护时间的变化,分析不同掺量情况对其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渗性、抗冻性以及内部孔隙分布的影响,进而得出最优掺量。本次试验采用掺量分别为10%、20%、30%的粉煤灰和2%、4%、6%的硅粉等量替代P.0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用量,以水灰比为0.29来制备9种不同掺量情况下的混凝土试块,对其分别进行7d、28d、56d和90d四个不同养护时期的立方体力学性能、抗渗性、抗冻性和内部孔隙情况的测试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在相同养护时期下,粉煤灰的掺入对混凝土早期强度提升有着不利的影响,随着掺量的增加,强度也有所减小,但后期混凝土强度呈现大幅增长;硅粉在整个养护期内对混凝土的强度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不能充分弥补粉煤灰造成早期强度增长趋势减小的结果,后期硅粉疲软,但仍能小幅度增强混凝土的强度。2.在不同时期,混凝土的强度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前中期趋势缓慢,后期得以稳定增长。但粉煤灰掺量应控制在30%以下,大掺量粉煤灰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起着较为强烈的反作用。3.适量粉煤灰和硅粉的掺入都对混凝土抗渗透性、抗冻性起着改善的作用,且随着掺量的适量增多效果也越明显。30%掺量的粉煤灰在抗渗抗冻性上与影响强度的方式相反,相对于小掺量粉煤灰,则会更加有利于混凝土的抗渗透性。4.两种掺合料的加入均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内部孔隙结构,由于其颗粒粒径较水泥小,能够充分的填充混凝土内部的部分孔隙,增加了大量无害孔,减少了有害孔数量,通过改善微观孔隙结构,来达到宏观性能提升的目的。

唐加俊[10](2019)在《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模袋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孔结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河套灌区现役模袋混凝土衬砌因环境因素的影响,常常面临季节性冻融与干湿循环作用,致使模袋混凝土衬砌表面出现裂纹等耐久性破坏。本文在现役模袋混凝土配比的基础上,双掺粉煤灰和硅粉以及粉煤灰和大理石粉等固体废弃料来等量替代水泥,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矿物掺合料对模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同时模拟模袋混凝土实际的服役环境,制定合理的干湿-冻融循环制度,研究干湿-冻融循环耦合作用对模袋混凝土耐久性及微观孔隙的影响,得到更适合河套灌区模袋混凝土衬砌的优化配合比,为模袋混凝土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乃至北方地区推广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宏观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适量双掺粉煤灰和硅粉、粉煤灰和大理石粉均能改善模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双掺合料替代率为20%左右时,模袋混凝土衬砌的早期抗压强度均优于其他组,其中F10S8和F10D10两组配合比抗压强度最优。(2)微观孔隙特征表明,适量的双掺矿物合料是有利于改善孔隙结构,且双掺粉煤灰和硅粉对于孔隙结构的改善明显优于双掺粉煤灰和大理石粉。双掺合料替代率在20%左右时,随着硅粉替代率的增加,粉煤灰替代率的降低,孔隙度逐渐降低,孔径也从多害孔向少害孔和无害孔转变;(3)干湿-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试验显示,适量的粉煤灰和硅粉以及粉煤灰和大理石粉的掺入,有利于提高模袋混凝土的耐久性。双掺10%的粉煤灰10%的大理石粉以及双掺10%粉煤灰8%的硅粉的配合比的耐久性最优。干湿-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的XRD和电镜分析显示,双掺合料模袋混凝土内部结构的主要破坏是受了冰水相变以及黄河水中盐类离子的侵蚀影响。(4)采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来分析干湿-冻融耦合作用下模袋混凝土的损伤度与孔隙洗特征以及孔径分布的关联度,分析发现比表面积、平均半径和0-200μm的弦长分布与模袋混凝土损伤度的关联系数最高。

二、硅粉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硅粉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硅灰和片麻岩石粉对混凝土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石粉复合掺合料的研究现状
        1.2.2 硅灰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3 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
        1.2.4 混凝土抗冻性能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制备与研究方案
    2.1 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案
        2.2.1 试验概况和配合比
        2.2.2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2.2.3 试件数量及养护龄期
        2.2.4 试件制作所用设备
    2.3 工作性能试验研究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结果分析
3 硅灰和片麻岩石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抗压强度
        3.2.1 试验方法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2.3 抗压破坏形态分析
    3.3 劈拉强度
        3.3.1 试验方法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3.3 劈裂破坏形态分析
    3.4 抗折强度
        3.4.1 试验方法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4.3 抗折破坏形态分析
    3.5 抗裂性能评估
        3.5.1 拉压比
        3.5.2 折压比
    3.6 本章小结
4 硅灰和片麻岩石粉对混凝土抗冻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和试验仪器
        4.2.1 试验步骤
        4.2.2 试验仪器设备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0 表观分析
        4.3.1 质量损失率分析
        4.3.2 相对动弹性模量分析
        4.3.3 抗压强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硅灰和片麻岩石粉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设计
        5.2.1 试验方法
        5.2.2 试验步骤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工业废弃硅粉-粉煤灰模袋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冻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袋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矿粉作为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研究现状
        1.2.3 混凝土抗压强度研究现状
        1.2.4 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水泥
        2.1.2 粗骨料
        2.1.3 细骨料
        2.1.4 粉煤灰
        2.1.5 工业废弃硅粉
        2.1.6 减水剂
        2.1.7 试验用水
    2.2 试验方案
        2.2.1 方案设计
        2.2.2 配合比设计
    2.3 试验方法与仪器
        2.3.1 试件制备与养护
        2.3.2 抗压强度试验
        2.3.3 耐久性能试验
        2.3.4 核磁共振试验
        2.3.5 固体紫外试验
        2.3.6 热重试验
        2.3.7 主要试验仪器
3 模袋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冻耐久性试验研究
    3.1 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3.1.1 抗压强度结果与分析
        3.1.2 模袋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破坏形态
    3.2 模袋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能试验研究
        3.2.1 模袋混凝土清水-黄河水冻融试验质量损失率结果与分析
        3.2.2 模袋混凝土清水-黄河水冻融试验相对动弹性模量结果与分析
        3.2.3 模袋混凝土清水-黄河水冻融损伤度对比
    3.3 本章小结
        3.3.1 力学性能
        3.3.2 抗冻耐久性能
4 模袋混凝土孔结构研究
    4.1 核磁共振试验研究
    4.2 模袋混凝土孔结构发育特征
        4.2.1 工业废弃硅粉对T_2谱图和孔隙面积发育的影响
        4.2.2 粉煤灰对T_2谱图和孔隙面积发育的影响
        4.2.3 工业废弃硅粉和粉煤灰对T_2谱图和孔隙面积发育的影响
        4.2.4 双掺工业废弃硅粉-粉煤灰对孔隙度和流体饱和度发育的影响
        4.2.5 双掺工业废弃硅粉-粉煤灰对不同龄期模袋混凝土渗透率的影响
    4.3 模袋混凝土孔结构冻融损伤特征
        4.3.1 清水冻融作用下模袋混凝土T_2谱图和孔隙面积变化规律
        4.3.2 黄河水冻融作用下模袋混凝土T_2谱图和孔隙面积变化规律
        4.3.3 清水-黄河水冻融循环下模袋混凝土孔径分类的损伤规律
        4.3.4 清水-黄河水冻融循环下孔隙度和流体饱和度的损伤规律
        4.3.5 清水-黄河水冻融循环下模袋混凝土渗透率的损伤规律
    4.4 基于孔隙特征参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4.4.1 灰色关联度的介绍
        4.4.2 GRA算法的MATLAB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模袋混凝土理化试验研究
    5.1 固体紫外试验结果与分析
        5.1.1 单掺粉煤灰模袋混凝土紫外可见光谱
        5.1.2 单掺工业废弃硅粉模袋混凝土紫外可见光谱
        5.1.3 双掺工业废弃硅粉-粉煤灰模袋混凝土紫外可见光谱
    5.2 模袋混凝土热重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单掺粉煤灰模袋混凝土热重分析
        5.2.2 单掺工业废弃硅粉模袋混凝土热重分析
        5.2.3 双掺工业废弃硅粉-粉煤灰模袋混凝土热重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模袋混凝土抗压强度、耐久性能预测模型
    6.1 人工神经网络介绍
    6.2 BP神经网络
        6.2.1 BP神经网络介绍
        6.2.2 BP神经网络的MATLAB实现
    6.3 Elman神经网络
        6.3.1 Elman神经网络介绍
        6.3.2 Elman神经网络的MATLAB实现
    6.4 模袋混凝土神经网络抗压强度预测模型
    6.5 模袋混凝土抗冻性预测模型
        6.5.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袋混凝土抗冻性预测模型
        6.5.2 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模袋混凝土抗冻性预测模型
        6.5.3 BP神经网络-Elman神经网络抗冻性预测模型对比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基于分形理论的模袋混凝土孔结构冻融损伤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模袋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河套灌区模袋混凝土冻融损伤机理研究现状
        1.2.3 混凝土孔结构研究现状
        1.2.4 混凝土材料分形理论研究现状
    1.3 分形理论
        1.3.1 分形概述
        1.3.2 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2 模袋混凝土的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水泥
        2.1.2 细骨料
        2.1.3 硅粉
        2.1.4 粗骨料
        2.1.5 粉煤灰
        2.1.6 外加剂指标
        2.1.7 试验用水
    2.2 配合比设计
    2.3 试验内容与方法
        2.3.1 立方体抗压试验
        2.3.2 冻融循环试验方法
        2.3.3 模袋混凝土微观试验
        2.3.4 试验仪器
    2.4 本章小结
3 模袋混凝土冻融作用下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研究
    3.1 模袋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3.1.1 质量损失率
        3.1.2 相对动弹性模量
    3.2 模袋混凝土冻融作用下力学性能研究
        3.2.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3.2.2 冻融作用下模袋混凝土应力-应变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冻融作用下模袋混凝土微观样貌的化学成分及分形特征
    4.1 模袋混凝土微观样貌演变
    4.2 SEM微观结构形貌的分形特性
    4.3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冻融作用下模袋混凝土孔结构演变规律及分形特征
    5.1 模袋混凝土的孔隙结构演变规律
        5.1.1 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_2谱
        5.1.2 核磁共振孔径分布
        5.1.3 核磁共振孔隙演变
        5.1.4 核磁共振孔隙特征参数分析
    5.2 基于NMR技术的分形维数
    5.3 本章小结
6 冻融侵蚀下模袋混凝土损伤的分形本构模型
    6.1 相对峰值应力、应变与SEM、NMR分形维数
    6.2 基于分形理论探究不同维度下模袋混凝土孔结构的关联性
    6.3 基于小波变换的回归估计
        6.3.1 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
        6.3.2 小波变换的回归估计
    6.4 宏细观特征的分形本构模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北方海洋环境再生混凝土应用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再生混凝土国内外研究
    1.3 再生粗骨料预处理
        1.3.1 降低再生粗骨料附着砂浆率
        1.3.2 填充再生粗骨料表面孔隙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试验原材料及成型工艺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粉煤灰
        2.1.3 骨料
        2.1.4 外加剂
        2.1.5 水
    2.2 再生混凝土成型工艺
3 再生粗骨料砂浆附着率
    3.1 影像法检测再生粗骨料砂浆附着率
        3.1.1 试验方案
        3.1.2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3.2 再生粗骨料砂浆附着率指标值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1 试验方案和测试方法
        4.1.1 试验方案
        4.1.2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
        4.2.2 水胶比
        4.2.3 粉煤灰掺量
    4.3 本章小结
5 再生粗骨料强化
    5.1 试验材料及方案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案
        5.1.3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再生混凝土性能
    6.1 力学性能
        6.1.1 试验方案
        6.1.2 试验方法
        6.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2 耐久性能
        6.2.1 试验方案
        6.2.2 试验方法
        6.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袋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粉在混凝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2.2 核磁共振在混凝土混凝土中的研究现状
        1.2.3 模袋混凝土及其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水泥
        2.1.2 粗骨料
        2.1.3 细骨料
        2.1.4 矿粉
        2.1.5 外加剂
        2.1.6 试验用水
    2.2 实验方案
        2.2.1 方案设计
        2.2.2 试验配合比
        2.2.3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2.3 主要试验仪器
3 模袋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3.1 模袋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 单掺合料时模袋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
        3.1.2 双掺时模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
        3.1.3 不同龄期抗压强度的变化特征
    3.2 模袋混凝土早期应力-应变特征
    3.3 模袋混凝土早期抗压破坏形态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模袋混凝土孔隙结构试验研究
    4.1 核磁共振试验
    4.2 模袋混凝土早期孔隙变化特征
        4.2.1 模袋混凝土早期T_2谱的变化特征
        4.2.2 模袋混凝土早期孔径分类的变化特征
        4.2.3 模袋混凝土早期流体饱和度与孔隙度的变化特征
        4.2.4 模袋混凝土早期孔隙半径的变化特征
    4.3 孔隙度、渗透率与早期抗压强度的关系
        4.3.1 孔隙度与早期抗压强度的关系
        4.3.2 渗透率与早期抗压强度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模袋混凝土早期强度预测
    5.1 灰色关联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介绍
        5.1.1 灰色关联分析介绍
        5.1.2 BP神经网络介绍
    5.2 配合比、孔结构参数与抗压强度关联分析
        5.2.1 配合比与强度的关联
        5.2.2 孔结构参数与强度的关联
    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配合比、孔结构参数对早期抗压强度的预测
        5.3.1 配合比与早期抗压强度预测
        5.3.2 孔结构参数与抗压强度预测
        5.3.3 模型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基于细观力学的大掺量橡胶混凝土断裂全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橡胶混凝土不同层次研究进展
        1.2.1 橡胶混凝土细观力学研究进展
        1.2.2 橡胶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及断裂性能研究进展
    1.3 混凝土断裂尺寸效应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大掺量橡胶混凝土界面微观结构
    2.1 概述
    2.2 掺量对橡胶混凝土抗冲磨性能影响分析
        2.2.1 目前几种常用抗冲磨混凝土材料
        2.2.2 橡胶混凝土抗冲磨性能
    2.3 橡胶混凝土界面微观结构试验
        2.3.1 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2.3.2 试样制备
        2.3.3 微观结构初始缺陷定量分析
    2.4 橡胶混凝土微观结构特征
        2.4.1 全景扫描图像结果
        2.4.2 界面微裂纹结果
        2.4.3 孔隙含量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橡胶混凝土强度细观数值模型建立
    3.1 概述
    3.2 橡胶混凝土细观结构模拟
    3.3 材料参数的确定
        3.3.1 力学性能参数的确定
        3.3.2 结构参数的确定
    3.4 网格的划分及各组分本构关系
        3.4.1 网格的划分
        3.4.2 各组分本构关系
    3.5 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数值模拟
        3.5.1 基本概述及模型验证
        3.5.2 大掺量橡胶混凝土力学性能
    3.6 本章小结
4 大掺量橡胶混凝土断裂性能分析
    4.1 概述
    4.2 橡胶混凝土断裂多尺度数值模型建立
        4.2.1 基本概述
        4.2.2 模型验证
    4.3 结果分析
        4.3.1 橡胶掺量对混凝土断裂参数的影响
        4.3.2 试件尺寸对橡胶混凝土峰值荷载的影响
        4.3.3 橡胶混凝土尺寸效应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参与科研生产项目
致谢

(7)橡胶混凝土微观结构及断裂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概述
        1.2.1 力学性能的宏观表现
        1.2.2 影响力学性能的微观结构
        1.2.3 力学性能变化细观机理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橡胶混凝土试件的制备及处理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橡胶颗粒
        2.1.2 水泥
        2.1.3 细骨料
        2.1.4 粗骨料
        2.1.5 水
    2.2 橡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 橡胶混凝土试件的制备
    2.4 橡胶混凝土试件的处理
        2.4.1 扫描电镜试验试件处理
        2.4.2 孔结构分析试验试件处理
        2.4.3 抗压和劈拉试验试件处理
        2.4.4 断裂试验试件处理
    2.5 本章小结
3 橡胶混凝土微观结构形成过程研究
    3.1 微观结构分析方法
        3.1.1 扫描电镜分析方法
        3.1.2 孔结构分析方法
    3.2 水化产物形貌分析
    3.3 微裂纹分析
    3.4 孔结构分析
    3.5 微观结构与宏观强度关系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橡胶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法
    4.2 抗压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试件破坏过程及形态
        4.2.2 温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2.3 湿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4.3 劈裂抗拉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试件破坏过程及形态
        4.3.2 温度对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4.3.3 湿度对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橡胶混凝土断裂性能试验研究
    5.1 DIC基本原理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3 断裂过程结果与分析
        5.3.1 裂缝张开位移与滑开位移
        5.3.2 断裂过程区及裂缝演化规律
    5.4 断裂性能分析
        5.4.1 试件破坏过程及形态
        5.4.2 断裂参数
        5.4.3 温度对断裂韧度和断裂能的影响
        5.4.4 湿度对断裂韧度和断裂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水工混凝土损伤演化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概况
        1.2.2 信号处理和信号分析技术的应用概况
        1.2.3 混凝土受荷条件下的声学特性研究概况
        1.2.4 混凝土干湿循环耐久性的研究概况
        1.2.5 混凝土损伤的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 研究过程导图
第二章 混凝土超声波检测及损伤的基本原理
    2.1 超声波检测
        2.1.1 混凝土用超声波检测的依据
        2.1.2 超声波检测混凝土的原理
        2.1.3 超声波在混凝土中的传播特性
        2.1.4 主要声学参数及影响因素
    2.2 混凝土损伤
        2.2.1 混凝土损伤开裂破坏机理
        2.2.2 混凝土干湿循环损伤机理
        2.2.3 混凝土单轴受压损伤机理
        2.2.4 混凝土损伤的描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干湿循环损伤演化试验设计与分析
    3.1 引言
    3.2 混凝土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3.2.1 混凝土原材料及其性能
        3.2.2 混凝土试样物理及声学特性指标
    3.3 试验仪器
        3.3.1 超声检测试验系统
        3.3.2 传感器布置
    3.4 数据处理
    3.5 试验方案设计
    3.6 干湿循环试验
        3.6.1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2 混凝土损伤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凝土单轴加载损伤演化试验设计与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仪器
        4.2.1 单轴加载试验系统
    4.3 试验方案设计
    4.4 单轴加载试验
        4.4.1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2 混凝土损伤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情况

(9)复掺粉煤灰硅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掺粉煤灰混凝土研究现状
        1.2.2 掺硅粉混凝土研究现状
        1.2.3 复掺粉煤灰硅粉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4 混凝土孔结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试验原材料
    2.1 水泥
    2.2 矿物掺合料
        2.2.1 粉煤灰
        2.2.2 硅粉
    2.3 骨料
        2.3.1 细骨料
        2.3.2 粗骨料
    2.4 外加剂
    2.5 试验用水
3.初步配合比设计试验
    3.1 粉煤灰硅粉复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 粉煤灰硅粉复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4.宏观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试验研究
    4.1 混凝土力学性能
        4.1.1 对掺粉煤灰和硅粉的配合比进行设计
        4.1.2 力学性能试件制作
        4.1.3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4.1.4 试验结论分析
        4.1.5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4.1.6 试验结论分析
    4.2 混凝土抗渗性试验
        4.2.1 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论分析
    4.3 混凝土抗冻性试验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微观孔结构试验
    5.1 压汞法试验
    5.2 混凝土微观孔结构与力学性能及抗渗抗冻性的关系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模袋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孔结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模袋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1 模袋混凝土的应用及特点
        1.2.2 模袋混凝土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模袋混凝土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矿粉在混凝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3.1 粉煤灰在混凝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3.2 大理石粉在混凝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1.3.3 硅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 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现状
        1.4.1 混凝土的抗冻性研究现状
        1.4.2 混凝土的抗干湿性研究现状
        1.4.3 干湿和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的耐久性研究现状
    1.5 混凝土孔结构与强度关系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技术路线图
        1.6.2 研究目的
        1.6.3 研究内容
2 材料和方案
    2.1 实验材料
        2.1.1 水泥
        2.1.1 粗骨料
        2.1.3 细骨料
        2.1.4 粉煤灰
        2.1.5 大理石粉
        2.1.6 硅粉
        2.1.7 外加剂指标
        2.1.8 试验用水
    2.2 试验方法与仪器
        2.2.1 方案与配合比
        2.2.2 试验方法
        2.2.3 主要的试验仪器
3 模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试验研究
    3.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3.2 干湿循环试验
        3.2.1 量损失率
        3.2.2 相对动弹性模量
    3.3 冻融循环试验
        3.3.1 质量损失率
        3.3.2 相对动弹性模量
    3.4 干湿-冻融循环试验
        3.4.1 质量损失率
        3.4.2 相对动弹性模量
    3.5 本章小结
4 模袋混凝土的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4.1 微观孔隙结构试验研究
        4.1.1 双掺合料对模袋混凝土的孔隙特征影响
        4.1.2 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核磁共振分析
        4.1.3 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的气泡间距分析
        4.1.4 SEM微观结构形貌
        4.1.5 XRD物相分析
    4.2 孔结构参数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4.2.1 孔隙度、渗透率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4.2.2 气泡参数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4.3 孔结构参数与耐久性能关系
        4.3.1 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孔隙度与动弹性模量的关系
        4.3.2 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气泡平均半径的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孔结构的耐久性研究
    5.1 灰色系统理论影响分析
        5.1.1 灰色系统理论介绍
        5.1.2 灰色关联分析
        5.1.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下模袋混凝土的孔隙特征对损伤度的影响分析
    5.2 基于GM模型的耐久性预测
        5.2.1 GM(1,1)模型的应用
        5.2.2 GM(1,N)模型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硅粉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硅灰和片麻岩石粉对混凝土力学及抗冻性能的影响研究[D]. 云甲.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工业废弃硅粉-粉煤灰模袋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冻性试验研究[D]. 徐德儒.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分形理论的模袋混凝土孔结构冻融损伤机理研究[D]. 孙浩然.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4]北方海洋环境再生混凝土应用关键问题研究[D]. 薛莉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袋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预测[D]. 黄坤.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细观力学的大掺量橡胶混凝土断裂全过程分析[D]. 吴倩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7]橡胶混凝土微观结构及断裂性能[D]. 郭祯祥. 郑州大学, 2020(02)
  • [8]水工混凝土损伤演化试验研究[D]. 韩宾.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5)
  • [9]复掺粉煤灰硅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 云子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10]干湿—冻融循环作用下模袋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孔结构试验研究[D]. 唐加俊.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硅灰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