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厂污泥水特性及处理

净水厂污泥水特性及处理

一、净水厂排泥水的特性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谢云中,蒋奇,张宇璇[1](2020)在《净水厂建设运行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用水需求不断增加,且对水质要求越来越高。既要保障供水安全,又要提高供水效率,因此需着重解决净水厂的建设运行问题。文章从提高净水厂建设运行质量的角度出发,基于净水厂的建设运行现状,全面分析了净水厂建设运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结合工程经验,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钟赐龙[2](2020)在《微涡流优化及与排泥水回流协同混凝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净水厂的生产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尤其是对于江西众多小型水厂及乡镇供水而言,在不能将其就近排入自然水体中以避免对水文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情况下,对于这部分废水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水厂规模以及经济方面的限制,在无法配置成套的污泥处置系统的前提下,本着“变废为宝”的理念,将其中的部分排泥水进行回流利用则是一条可行的出路。同时微涡流絮凝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絮凝技术在应用推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技术亟待优化。将排泥水回流运用到微涡流絮凝技术当中,一方面可起到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微涡流絮凝技术的推广应用,故有必要开展基于微涡流絮凝技术优化及排泥水回流协同作用的研究,同时也应研究其出水是否会产生安全性风险。本文主要以微涡流絮凝技术的优化为研究核心,开展微涡流絮凝技术优化和排泥水回流协同混凝中试试验的研究。主要从微涡流絮凝参数,沉淀池出水指标,排泥水回流后安全性分析、絮体形态及其Zeta电位和水中颗粒分子数的变化,低温低浊水处理效果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微涡流技术优化实验研究通过控制涡流反应器的投加量,使得絮凝池中微涡流反应时间占絮凝反应总时间的3/4(此时微涡流絮凝时间为8.1min),从而实现技术优化。结果表明在此情况下,同样可以起到强化混凝的效果。相比将整个反应池都改造成微涡流絮凝池(此时微涡流絮凝时间为10.8min)的情况,仍然可使得最大处理水量增加25%,且节省投药量17%。同时,对于受到短时间内不同天气变化影响而导致的原水水质变化的水体,该技术皆能在相同工况下达到相近的处理效果,适应能力强,并且能大大降低Zeta电位,同时对水中分子粒径100μm以上的颗粒分子基本可以有效去除。在本部分实验中,最优工况下的投药量为25mg/l,处理水量为6m3/h,且涡流反应器的投配比为3/4(即涡流反应器加满折板絮凝池的前3/4)。2.微涡流协同排泥水回流中试实验研究在优化实验的基础上,协同排泥水回流技术进一步开展中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涡流技术与排泥水回流技术的协同强化混凝作用效果明显,相比于原装置,其可使得最大处理水量增加到7m3/h,提升了30%以上,同时节药率可达20%,并且能使得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处理要求。其中,对于浊度、色度、CODMn和UV254来说,其去除效果都比较明显,在最佳投药量下,沉淀池出水浊度能稳定在3NTU以下,能使得出水色度维持在10CU左右,且对于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在55%和60%左右,其最佳回流比均出现在2%4%之间。而受到原水中氨氮含量高的影响,对于氨氮的去除效果不大理想,虽然最大去除率可达30%以上,但由于混凝过程本身无法有效去除氨氮,无法使其降低到限值内,且随着回流比的增大,氨氮的浓度也会有一定的上升趋势,故在一定的回流浓度下,将回流比控制在4%以下比较适宜。对于总P的去除效果则比较优异,可降低50%以上的含量,并且在低投药量下会有更显着的效果,出水中总P的含量并不会随着回流比的增大有较大的上升幅度。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CES)对沉淀池出水水样进行金属成分的分析后表明,排泥水的回流并不会使得各类金属产生明显的富集现象,而对于金属成分的去除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若是原水中有金属成分超标,需考虑加设其他对应处理装置。同时,对不同回流比下滤前水中细菌总数和粪大肠菌群数的测定结果说明,在一定的回流浓度下,在回流比为04%时,并不会造成其微生物大量累积的现象,但是当回流比大于6%以后,水体当中微生物数量将会呈现倍数级的增长,从而可能对后续工艺造成一定影响,需严格控制回流比。通过测定协同混凝反应后的水体中的Zeta电位及絮体形态情况表明,其胶体的Zeta电位能在协同混凝反应的作用下进一步降低,且效果显然优于混凝剂的单方面作用,而絮凝过程中也能形成结构紧凑、颗粒大且孔隙度小的絮体,能大幅度促进其吸附沉淀。而通过颗粒计数器对于原水和反应后沉淀池出水中颗粒分子数的测定,可发现其对于分子粒径在10μm以上的分子去除率高达85%,效果显着。而在低温低浊条件下的实验表明,微涡流协同排泥水回流技术对出水的浊度、CODMn和UV254有更好的去除率,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冬季低温低浊水处理难的问题。3.微涡流协同排泥水回流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通过将微涡流协同排泥水回流技术应用到小型水厂中发现,对于农饮水工程,其适应能力强,能很好的解决目前江西众多小型水厂及乡镇供水的饮水工程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对于老水厂的改造,也能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指导。综上,通过上述研究可以表明,在一定的回流浓度内,微涡流协同排泥水回流技术只要在合适的回流比和投配比(其值在本文中分别为4%和3/4)的情况下,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强化混凝的作用,可改善各构筑物的出水水质,且在原水水质可靠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其出水安全性,还能进一步降低过滤消毒阶段的处理负荷。另外,还能适应一些极端天气下的复杂水体(如低温低浊水)的处理。

陈彦明[3](2020)在《广东省中小型水厂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以中山黄圃水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90年代初,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中小城镇都建设了水厂,肩负起城镇经济发展保障的任务。经过20多年的运行,这些中小城镇水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取水口设置较分散,水源地保护难度较大,极易受突发水质污染影响等,另外由于工艺更新不及时,设备老旧、自动化程度低、工艺落后等问题也比较常见。本文以位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市黄圃水厂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研究中小城镇水厂改扩建的优化方案,以期对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黄圃水厂所在中山市黄圃镇为工业小镇,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制造业发达,设置有多个工业区,工业用水较多,昼夜供水差距大。自1992年投产至今,已安全运行了27年,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多年来我国城市净水处理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新型水泵、阀门、变配电设备等制造技术有了显着提高,给排水、建筑结构及电气等相关专业国家标准、规范等也做了大量修编,对城镇水厂供水可靠性、技术安全性、水质稳定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圃镇水厂设计、建造于90年代,已不能满足现行供排水行业要求的现代化城市供水厂相关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量需求,水厂扩建工程要求能够实现供水稳定可靠,以及符合现代化城市供水厂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本文通过对黄圃水厂水质数据、运行参数、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类似工程经验及本项目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方案。具体包括:(1)优选取水水源,根据新水源地的水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扩建水处理工艺;(2)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增加了污泥处理系统;(3)进行了水厂的自动化改造以提高管理运行效率。课题针对中小型水厂改扩建工程面临的典型问题展开,成果可供类似水源和面临相似困境的水厂参考,有较好的工程实践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孙书博[4](2020)在《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水厂排泥水和电厂循环冷却水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水资源愈发紧张,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已迫在眉睫。目前自来水厂排泥水、热电厂循环冷却水和循环冷却废水尚未开发出成熟的处理工艺,导致回收利用较困难,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循环造粒流化床工艺以结团絮凝为原理,在造粒流化床的基础上增设内循环系统,通过采用外加载体有效解决低浊水难以处理的问题。相对于传统工艺,循环造粒流化床的运行上升流速较高,处理效果稳定,经济成本较低,占地面积小。本文以自来水厂排泥水、电厂循环冷却水及循环冷却废水为研究对象。探究实际工艺生产运行过程中最佳运行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自来水厂排泥水试验,通过中试试验研究最终优化运行参数:PAM投加量为5 mg/L,内筒与循环筒高度差6 cm,搅拌转速为7r/min。出水浊度稳定保持在10 NTU以下。中试试验初步验证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低温排泥水,处理效率高,连续运行稳定性好,抗上升流速、进水浊度冲击负荷的能力强,重新启动恢复期短。通过生产性试验研究最终验证循环造粒流化床相对于第一代造粒流化床及传统排泥水处理工艺,上升流速高,出泥含水率低,处理效果较好,稳定性较强,经济成本较低,占地面积小。(2)循环造粒流化床串联结晶造粒流化床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水生产性试验研究,通过生产试验研究最终优化运行参数:PAC投加量为60 mg/L,PAM投药量为5 mg/L,搅拌转速为3 r/min。出水浊度低于5 NTU。循环造粒流化床工艺处理结晶造粒流化床出水运行效果较好,处理效果基本不受进水pH影响,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稳定性高,可长期稳定运行,处理成本较低。(3)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循环冷却废水,通过生产性试验研究最终确定150μm石英砂作为载体最佳,混凝剂以PAC效果最好。优化运行参数:40 mg/L的PAC投加量,1.5 mg/L的PAM投药量,3 r/min的搅拌转速,最大上升流速为50 m/h。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循环冷却废水效果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浊度在2 NTU以下,COD去除率维持在50%左右,最高可达到60%。可长期稳定性运行,间断重启恢复速度较快,在运行过程中投加适量活性炭可提高循环造粒流化床的处理效果。(4)循环造粒流化床工艺运行流速较高,处理效果稳定,适应性强,可有效处理不同条件水质。串联结晶造粒流化床运行,处理效果较好。相对于传统水处理工艺经济成本较低,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占地面积小,初期投资成本低。

平钰柱[5](2020)在《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现代化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更加重视,给水厂在不断新建或扩建的同时,也应该对其排放的生产废水的去向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在这些生产废水中,悬浮物的指标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通过对制水工艺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废水主要来自于沉淀池的排泥和滤池的反冲洗。如果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把它们排入附近水体或下水道中,不但会污染水体,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还会对水环境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在现在水资源紧缺,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给水厂的污泥处理方法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研究的课题是基于绍兴市宋六陵水厂净水工艺,在原有污泥处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该水厂对污泥处理的需求,对其排泥水的性质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的给水厂污泥处理工程实例分析,在符合现有运行模式的前提下,设计出一套适用于该水厂的污泥处理工艺流程。通过对干泥量和排泥水量的计算,来确定排泥池、污泥浓缩池、平衡池的处理形式和设计参数。比较现有主要污泥脱水设备的性能、效率以及经济性等方面,来确定脱水设备的选型和配套系统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确定最终实施方案。在这套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对该工艺的污泥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依次进行基础设计、电气设计、自动化控制设计以及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步骤,达到该水厂对污泥处理的无人值守,远程监控,自动运行的目的。该项目已通过现场调试,实现了给水厂污泥处理的正常运行,达到了验收标准。目前系统稳定、自动化制泥效率高、上清液出水水质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控制目标。该设计为其它城市大型污水处理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张增炜[6](2020)在《基于Fluent的平流沉淀池多相流模拟及排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飞速,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水环境问题随之浮现。为应对水环境问题,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并深化了水处理行业的提质改造和污泥处置工作。为响应“十三五”规划的号召,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研究了对平流沉淀池的泥水分离效果和污泥沉积分布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探索污泥斗排泥的规律。通过分析对比平流沉淀池的运行状况,优化主要参数的设计取值,提出排泥的优化方法。本研究旨在提高沉淀池性能,优化排泥过程,降低净水厂运营成本。当前沉淀池设计基于理想条件以停留时间确定其尺寸。池体水流以层流流态且均一流速运动,而未考虑局部区域的形状尺寸、温度、风速、密度流等因素对流场的影响。为研究实际沉淀池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状况,建立紊流数学模型和多相流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本研究工作主要分为四部分:(1)通过对比分析文献实验结果和网格划分结果,数值模型选定Eular多相流数学模型和Realizable k-e紊流数学模型的组合,并采用混合网格划分法进行网格划分。建立S.A.Kantoush实验的数值模型,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实验值较为吻合,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2)模拟结果确定沉淀池实际停留时间为8000 s,分别改变池体池底坡度和指型槽数目进行数值模拟。改变池底坡度的结果表明:在0-0.02的池底坡度范围内,提高池底坡度增加沉淀池的有效沉淀容积,能提高沉淀池的泥水分离效果,促进污泥沉积。污泥斗排泥式沉淀池和穿孔排泥管式沉淀池建议池底坡度设置在0.01-0.015之间,具体取值根据实际工程而定。机械式排泥沉淀池建议坡度设置在0.005,根据实际工程可进行微调。改变指型槽数目的结果表明:指型槽的设置影响出口处附近的流速大小及速度梯度进而影响污泥沉降效果和污泥沉积分布。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指型槽数目能使出水流量配比更均匀。指型槽数目的设置需保证平流沉淀池紊流动能大于0.001m2/s2但避免污泥因流速过大被掀起。最佳指型槽数目为7条。(3)分别改变污泥颗粒粒径和污泥密度,进行污泥斗排泥式平流沉淀池的数值模拟,得出:颗粒粒径与污泥沉降性成正相关,大于150mm的污泥相更容易沉降。密度与污泥沉降性能成正相关,大于1200 kg/m3的污泥更容易沉降。(4)对运行12 h的污泥斗排泥式沉淀池进行排泥作业。结果表明:减小大污泥斗斜壁面的粗糙度提高其排泥效率。由于大污泥斗与小污泥斗排泥存在差异,需分开设定其排泥时长,小污泥斗的经济排泥时长为5 min,大污泥斗的经济排泥时长为10 min。

毛雨[7](2020)在《西安市长安区某自来水厂提质改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对于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不断提升,作为城市基础保障的城市供水面临着提升品质的实际需求。对于一些老旧自来水厂来说,如何将出厂水质稳定保持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内,甚至达到更高标准,已经成为供水企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结合西安市长安区某自来水厂实际情况,通过对该自来水厂提质改造前后的运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最初的设计、运行情况入手,对加药系统、消毒系统、自动化系统及运行工艺等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提质改造技术方案。经改造,加药系统混凝剂单耗减少了约31.1%,助凝剂单耗减少了约46.5%,加氯系统消毒剂单耗减少了约22.9%,平均出厂余氯提高了约21.8%,出厂水水质均符合国家标准,但出厂水浊度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经综合分析,出要是由于水处理工艺设计较早,执行标准较低等问题造成。改造后的自动加药系统药剂投加稳定性更强,可根据原水水质及过程水质反馈进行自动加药,大大减少了人工投加带来的不连续性,也节省了人工成本。次氯酸钠发生器消毒系统安全保障性更强,且消毒效率得到了提升。自动化系统的初期改造解决了以往数据无法集中监控的问题,将各环节数据集中于新建中央控制室,为今后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运行模式打下了基础。结果表明: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展的工艺系统改造与提升,在取得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明显提升生产安全可靠性和供水水质。为周边地区相同工况下,建设年代相似、执行标准较早的水厂提供了参考依据。

姚夏[8](2020)在《净水厂排泥水处理技术及回用安全研究》文中指出净水厂排泥水约占总处理水量的2%~8%,主要指沉淀池排泥水、滤池反冲洗水及混合排泥水。净水厂排泥水中污染物复杂,若将其直接排放,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对排泥水的合理回用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方向。本文以南方某净水厂的排泥水为研究对象,从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探究其水质特性,并通过烧杯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对回用后的水质进行安全性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风险较高的水样,进一步采用金属膜组合工艺处理,从水质指标方面研究膜系统的处理效果,通过比通量下降曲线和膜污染可逆分析两种方式进一步探讨膜污染情况及污染机理,优选金属膜最佳清洗方式,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技术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TCC(总细胞浓度)和ICC(完整细胞浓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沉淀池排泥水上清液>滤池反冲洗水>滤池反冲洗水上清液>沉淀池排泥水,且滤池反冲洗水及其上清液中ICC/TCC值较高,微生物活性大。颗粒分布测定显示颗粒物主要由粒径分布在2~7μm的物质组成,滤池反冲洗水3~5μm粒径级别的颗粒数占比高于沉淀池排泥水,其污染物质颗粒粒径较小,多为溶解性物质。电镜扫描结果表明,沉淀池排泥水呈现较为密实的颗粒状结构,颗粒体积较小,沉降能力较好,而滤池反冲洗水呈现较为松散的絮状结构,且体积较大,易破碎。(2)对于浑浊度、CODMn等指标,直接回用和混凝处理后回用排泥水能强化混凝沉淀的效能;对于氨氮、溶解氧等指标,回流比越大对沉后出水越不利;混凝处理回用时,随着回流比逐渐增大,细菌总数呈现先上升再小幅下降再大幅上升的变化趋势,回流比为0%时沉后出水细菌总数最低,为430~560cfu/m L,当回流比增大到8%,沉后出水的细菌总数大幅增加,为930~1100cfu/m L,因此,回用过程中应重视检测微生物含量。(3)直接回用时的最佳回流比为4%,最大节药率为31.7%;混凝处理后回用的最佳回流比为6%,更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以6%的回流比进行生产性试验表明:最终出厂水与不回用工况的出厂水水质指标均值相近,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的规定。(4)针对水质较差的沉淀池前期排泥水和滤池前期反冲洗水,3种工艺中,粉末活性炭+金属膜微滤工艺处理效果最好,对浑浊度和颗粒物去除率在99%以上,对细菌总数的去除率在75%以上,过滤后可与原水混合后回用。该工艺过滤沉淀池前期排泥水的最终不可逆指数为12.96%,末端比通量为0.597;滤池前期反冲洗水中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占比较大,因此造成膜的不可逆污染更严重,过滤结束的不可逆指数为17.7%,末端比通量下降到0.254。本试验中金属膜最佳膜清洗方式为水力反冲5min+超声振荡10min,膜通量恢复率为99.98%。

姚夏,张莉平,钱林,彭思琪,张琛,李伟英[9](2019)在《净水厂沉淀池排泥水回用及其生物稳定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净水厂沉淀池排泥水回用的中试试验,探析排泥水回用工艺出水水质安全和生物稳定特性,探讨净水厂排泥水回用的可行性。试验表明:排泥水的AOC和BDOC浓度均值分别为98. 16μg/L和1. 92mg/L,且AOC和BDOC浓度与水温呈显着线性相关特性;污泥回流比(泥水∶原水)为3%时,出水未检出细菌总数,且出水浑浊度、氨氮、CODMn等指标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出水的AOC和BDOC浓度均值分别为88. 67μg/L和0. 21 mg/L,保障了水质的生物稳定性。因此,净水厂在合理控制回流比条件下,排泥水回用不仅具有可实施性,而且实现了净水厂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张平平,张小勇,赵艳红[10](2019)在《净水厂排泥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净水厂排泥水及其污泥处理的必要性,对污泥量的确定和污泥处理工艺流程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提出了工程设计要点。

二、净水厂排泥水的特性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净水厂排泥水的特性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净水厂建设运行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净水厂建设运行的常见问题
    1.1 净水厂排泥水处理问题
    1.2 虹吸滤池反冲洗问题
    1.3 絮凝池积泥问题
    1.4 网格反应池变形
    1.5 运行监控系统不完善
2 提高净水厂建设运行效率的有效对策
    2.1 优化排泥水处理工艺
    2.2 积极防治虹吸滤池反冲洗问题
    2.3 做好反应沉淀池改造
    2.4 完善网格反应池设计
    2.5 优化过程监控系统设计和运行模式
3 结束语

(2)微涡流优化及与排泥水回流协同混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微涡流强化混凝优化阶段
        1.3.2 协同强化混凝阶段
        1.3.3 工程应用阶段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混凝技术及生产废水回用技术概述
    2.1 混凝技术
        2.1.1 混凝机理
        2.1.2 混凝动力学理论
        2.1.3 混凝效果的影响因素
        2.1.4 强化混凝的措施
        2.1.5 微涡流絮凝技术
    2.2 生产废水回用技术概述
        2.2.1 生产废水的来源
        2.2.2 生产废水的危害
        2.2.3 生产废水回用强化混凝理论
        2.2.4 生产废水回用技术研究现状
第三章 实验设备与分析方法
    3.1 实验设备及药剂
        3.1.1 实验设备
        3.1.2 实验混凝剂
        3.1.3 实验所需其他药剂
    3.2 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第四章 微涡流强化混凝优化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原水水质状况
    4.3 中试实验装置及仪器设备
        4.3.1 中试装置工艺流程图
        4.3.2 中试实验取水装置
        4.3.3 中试实验投药系统
        4.3.4 中试实验絮凝池
        4.3.5 中试实验沉淀池
    4.4 优化实验具体内容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混凝中试实验情况
        4.5.2 微涡流强化混凝优化实验情况
        4.5.3 优化实验对Zeta电位及絮体颗粒的影响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微涡流及排泥水回流协同强化混凝中试实验
    5.1 实验目的
    5.2 中试实验装置及仪器设备
        5.2.1 中试排泥水回流工艺流程图
        5.2.2 中试实验回流装置
    5.3 排泥水水质状况
    5.4 中试实验具体内容
    5.5 中试安全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对沉后出水浊度的影响
        5.5.2 对沉后出水色度的影响
        5.5.3 对沉后出水有机物的影响
        5.5.4 对沉后出水氨氮的影响
        5.5.5 对沉后出水总磷的影响
        5.5.6 对沉后出水金属的影响
        5.5.7 对沉后出水微生物的影响
    5.6 对絮体形态、Zeta电位及出水中颗粒分子数的影响
    5.7 对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
    5.8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微涡流协同排泥水回流技术工程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工程改造
    6.3 实验运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广东省中小型水厂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以中山黄圃水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扩建水处理工艺研究状况
        1.2.2 污泥处理工艺研究状况
        1.2.3 水厂自动化改造研究状况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黄圃镇概况与供水现状分析
    2.1 黄圃镇概况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水文
    2.5 项目建设条件
        2.5.1 对外交通现状
        2.5.2 给水现状
        2.5.3 排水现状
    2.6 黄圃镇水源现况
    2.7 黄圃镇供水概况
    2.8 黄圃镇供水厂现况
    2.9 黄圃水厂存在问题分析
        2.9.1 现有水源水质
        2.9.2 供求问题
        2.9.3 氯库建设
        2.9.4 清水池规模
        2.9.5 排泥水处理系统
        2.9.6 自动化水平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扩建工程的规模确定和建设目标
    3.1 给水量规模预测
        3.1.1 远景用水量预测
        3.1.2 远景用水量校核
        3.1.3 供水规模确定
    3.2 水质目标
    3.3 水压目标
    3.4 工艺专业设计目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处理工艺的确定
    4.1 水处理工艺系统方案
        4.1.1 絮凝沉淀工艺选择
        4.1.2 过滤工艺选择
        4.1.3 消毒工艺选择
        4.1.4 应急处理技术
    4.2 排泥水处理工艺系统方案
        4.2.1 排泥水处理工艺流程
        4.2.2 国内净水厂排泥水处理系统工艺统计分析
        4.2.3 排泥水浓缩形式论证
        4.2.4 脱水工艺论证
        4.2.5 干泥量计算
        4.2.6 脱水泥饼的处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设计方案
    5.1 主要工程内容
    5.2 水厂工艺流程
    5.3 总平面布置
        5.3.1 总平面内容与主要指标
        5.3.2 絮凝平流沉淀池下叠清水池
        5.3.3 均质滤料V型滤池下叠回用水池
        5.3.4 清水池
        5.3.5 反冲洗及增压泵房
        5.3.6 加氯间
        5.3.7 加药间
    5.4 排泥水处理工艺方案说明
        5.4.1 排泥水调节及浓缩池
        5.4.2 污泥脱水机房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方案
    6.1 自动化需求分析
    6.2 自控系统结构组成
    6.3 系统配置及功能
        6.3.1 投矾间控制分站
        6.3.2 加氯间控制分站
        6.3.3 滤池控制分站
        6.3.4 一期设备控制分站
        6.3.5 污泥处理系统控制分站
        6.3.6 中控室
        6.3.7 检测仪表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水厂排泥水和电厂循环冷却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沉淀池排泥水处理研究现状
        1.2.1 排泥水水质特点
        1.2.2 常见的排泥水回收工艺
    1.3 电厂循环冷却水和循环冷却废水处理现状
        1.3.1 电厂循环冷却水和循环冷却废水水质特点
        1.3.2 常见的循环冷却水和循环冷却废水处理工艺
    1.4 循环造粒流化床工艺简介
        1.4.1 原理简介
        1.4.2 循环造粒流化床运行的动态平衡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用水
        2.2.2 试验药品
    2.3 分析与计算方法
        2.3.1 分析方法
        2.3.2 计算方法
    2.4 相关试验装置
        2.4.1 沉淀池排泥水试验系统
        2.4.2 循环冷却水生产系统
        2.4.3 循环冷却废水生产系统
3.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水厂排泥水的试验研究
    3.1 背景
    3.2 实验内容
    3.3 静态实验研究
        3.3.1 PAM药剂类型对结团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3.3.2 PAM投加量对结团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3.3.3 机械搅拌对结团絮凝的影响研究
    3.4 中试试验研究
        3.4.1 PAM投加量的优选试验
        3.4.2 循环造粒流化床搅拌转速优选试验
        3.4.3 进水浊度冲击负荷的试验研究
        3.4.4 上升流速冲击负荷的试验研究
        3.4.5 内筒与循环筒高度差对出水效果影响研究
        3.4.6 循环造粒流化床运行稳定性研究
    3.5 生产性试验研究
        3.5.1 生产性试验运行稳定性研究
        3.5.2 排泥间隔的优选试验研究
        3.5.3 技术经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循环冷却水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静态实验研究
        4.2.1 载体类型对结团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2.2 混凝剂类型对结团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2.3 PAM类型对结团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
        4.2.4 PAC投加量对结团絮凝的影响研究
        4.2.5 PAM投加量对结团絮凝的影响研究
        4.2.6 机械搅拌强度对结团絮凝的影响研究
    4.3 生产性试验研究
        4.3.1 PAC加药量的影响研究
        4.3.2 PAM加药量的影响研究
        4.3.3 搅拌转速优选
        4.3.4 上升流速冲击负荷试验研究
        4.3.5 进水pH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4.3.6 循环造粒流化床运行稳定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5.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循环冷却废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物理条件的确定与优化
        5.2.1 载体优选试验研究
        5.2.2 活性炭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
    5.3 化学药剂类型和投加量的确定与优化
        5.3.1 混凝剂初选实验
        5.3.2 PAC投加量影响研究
        5.3.3 PAM投加量影响研究
    5.4 工艺参数的确定与优化
        5.4.1 强制搅拌转速影响研究
        5.4.2 上升流速冲击负荷试验研究
        5.4.3 排泥间隔优选实验
    5.5 稳定性分析
        5.5.1 进水浊度冲击负荷的试验研究
        5.5.2 循环造粒流化床运行稳定性
    5.6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人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给水厂主要污泥处理方式分析
        1.2.1 直接排入水体
        1.2.2 通过排水管道至污水处理厂
        1.2.3 给水厂自行污泥脱水
    1.3 国内外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国外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3.2 国内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背景及参数计算
    2.1 给水厂供水概述
        2.1.1 水厂净水工艺现状
        2.1.2 水厂排泥水处置现状
        2.1.3 水厂排泥水处置存在问题
    2.2 排泥水水量及泥量计算
        2.2.1 干泥量计算
        2.2.2 排泥水水量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工艺及基础设计
    3.1 工艺设计
        3.1.1 排泥水收集及处理工艺选择
        3.1.2 污泥脱水方式选择
        3.1.3 脱水机械的选择
        3.1.4 脱水机分离液的处理
    3.2 工艺流程及物料平衡图
    3.3 构筑物设计
        3.3.1 排泥池
        3.3.2 重力式幅流浓缩池
        3.3.3 污泥平衡池及进料泵房
        3.3.4 脱水车间
    3.4 电气设计
        3.4.1 负荷及电源
        3.4.2 供配电系统
        3.4.3 接地系统及防雷保护
        3.4.4 电气设备清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化控制设计
    4.1 控制系统结构
    4.2 控制模式
    4.3 控制室
    4.4 控制单元设计
        4.4.1 PLC选型
        4.4.2 PLC组网形式
        4.4.3 控制原理总图
        4.4.4 排泥池子站
        4.4.5 浓缩池子站
        4.4.6 脱水机房主站
    4.5 PAM药剂投加控制设计
    4.6 数据通讯方式
    4.7 自控设备清单
        4.7.1 PLC站点设备
        4.7.2 仪表
    4.8 试运行效果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视化人机交互平台设计
    5.1 监控软件
    5.2 软件设计框图
    5.3 通讯软件配置
    5.4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5.4.1 指示约定
        5.4.2 系统菜单
        5.4.3 监控界面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Fluent的平流沉淀池多相流模拟及排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力模拟研究
        1.2.2 沉降模拟研究
        1.2.3 沉淀池影响因素研究
        1.2.4 沉淀池排泥问题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相流数值模拟
    2.1 控制方程及其离散方法
        2.1.1 控制方程
        2.1.2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
    2.2 多相流模型
        2.2.1 单相流与多相流模拟
        2.2.2 多相流模型的量化选取
    2.3 紊流数学模型
    2.4 构建模型
        2.4.1 网格类型与网格尺寸的确定
        2.4.2 边界条件设置
        2.4.3 初始条件、离散格式及时间步长的设置
        2.4.4 TUI文本命令的编辑
    2.5 模型校正
        2.5.1 物理模拟校验
        2.5.2 现场实测校验
        2.5.3 模型校核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池体结构的影响研究
    3.1 平流沉淀池模型的概况
        3.1.1 平流沉淀池的尺寸参数
        3.1.2 沉淀池的污泥相数参数
    3.2 模型的停留时间
    3.3 池底坡度对沉淀池的影响研究
        3.3.1 池底坡度对污泥沉降的影响
        3.3.2 池底坡度影响的原因分析
    3.4 指型槽数目对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影响研究
        3.4.1 指型槽数目对污泥沉降的影响
        3.4.2 指型槽数目影响的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行参数的影响研究
    4.1 污泥斗排泥式平流沉淀池模型概况
    4.2 污泥粒径对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影响
    4.3 污泥密度对沉淀池沉淀效果的影响
    4.4 污泥斗排泥优化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1)尺寸设计
    (2)水力复核
    (3)进水设计
    (4)出水设计

(7)西安市长安区某自来水厂提质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给水处理工艺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生产废水回用工艺发展现状
        1.2.3 国内外混凝投药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2.4 国内外消毒技术发展现状
        1.2.5 国内外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1.3 课题的来源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水厂现状运行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水厂基本情况
    2.2 原水情况
        2.2.1 原水水量
        2.2.2 原水浊度
        2.2.3 原水温度
        2.2.4 原水pH
    2.3 水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3.1 常规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2.3.2 生产废水排放存在的问题
        2.3.3 加药系统存在的问题
        2.3.4 加氯系统存在的问题
        2.3.5 自动化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2.4 提质改造的必要性
        2.4.1 提质改造的要求
        2.4.2 提高供水安全的要求
        2.4.3 提升自动化程度的要求
    2.5 研究技术路线
3 水厂提质改造分析
    3.1 远期常规处理工艺改造分析
        3.1.1 混合反应池
        3.1.2 斜管沉淀池
        3.1.3 虹吸滤池
        3.1.4 清水库
        3.1.5 送水泵房
    3.2 远期生产废水处理系统改造分析
        3.2.1 生产废水处理
        3.2.2 污泥处理
        3.2.3 废水处理控制系统
    3.3 近期加药系统改造分析
        3.3.1 混凝剂储存及投加改造
        3.3.2 助凝剂储存及投加改造方案
        3.3.3 预处理投药工艺选择
    3.4 近期加氯系统改造分析
        3.4.1 液氯消毒
        3.4.2 成品次氯酸钠消毒
        3.4.3 次氯酸钠发生器消毒
    3.5 近期自控系统改造方案
        3.5.1 升级改造原则
        3.5.2 参考依据
        3.5.3 近期方案选择
    3.6 远期智慧水务规划
        3.6.1 新增调度综合管理平台
        3.6.2 建立APP应用系统
        3.6.3 智慧水务应用优势
4 近期提质改造后实际运行工况分析
    4.1 加药系统改造后运行情况
        4.1.1 设备及系统概述
        4.1.2 系统运行情况
    4.2 加氯间改造后运行情况
        4.2.1 设备及系统概述
        4.2.2 安全生产
        4.2.3 系统运行情况
    4.3 配套电气、自控、变配电室及中控室改造后运行情况
5 提质改造后实际运行数据分析
    5.1 混凝剂加药系统改造后实际运行分析
        5.1.1 供水量对比
        5.1.2 混凝剂消耗对比
        5.1.3 混凝剂消耗稳定性对比
        5.1.4 出厂水浊度对比
        5.1.5 混凝加药系统综合对比分析
    5.2 助凝剂加药系统改造前后运行对比分析
        5.2.1 供水量对比
        5.2.2 助凝剂消耗对比
        5.2.3 助凝剂消耗稳定性对比
        5.2.4 助凝剂系统综合对比分析
    5.3 加药系统改造成本分析
        5.3.1 人工成本
        5.3.2 改造成本
        5.3.3 社会效益
    5.4 加氯系统改造前后运行对比分析
        5.4.1 安全性对比
        5.4.2 氯耗及出厂水余氯对比
    5.5 加氯系统改造成本分析
        5.5.1 次氯酸钠消毒剂成本
        5.5.2 液氯消毒剂成本
        5.5.3 改造成本
        5.5.4 社会效益
    5.6 制水成本分析
    5.7 配套电气、自控、变配电室及中控室改造前后运行对比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净水厂排泥水处理技术及回用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与水污染现状
        1.1.2 排泥水回用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排泥水回用研究现状
        1.2.1 排泥水的水质现状
        1.2.2 排泥水安全性评价
        1.2.3 排泥水回用技术
    1.3 膜处理排泥水回用技术
        1.3.1 膜回用排泥水技术进展
        1.3.2 膜污染及模型
        1.3.3 膜污染的防治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课题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1.3 金属膜性能
    2.2 试验方法
        2.2.1 水样采集及保存
        2.2.2 沉降试验
        2.2.3 混凝试验
        2.2.4 膜过滤试验
    2.3 主要检测项目与方法
        2.3.1 主要常规水质指标
        2.3.2 有机物指标
        2.3.3 微生物指标
        2.3.4 颗粒分布测定
        2.3.5 电镜扫描
第三章 排泥水分类及水质特性
    3.1 水厂概况
        3.1.1 工艺流程
        3.1.2 取样点与水样
    3.2 原水水质
        3.2.1 水质指标
        3.2.2 颗粒数分布
    3.3 排泥水水质概况
        3.3.1 水质指标
        3.3.2 颗粒数分布
        3.3.3 活细胞比例
    3.4 排泥水沉降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排泥水直接回用研究
    4.1 排泥水直接回用安全性研究
        4.1.1 对浑浊度的影响
        4.1.2 对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4.1.3 对氨氮的影响
        4.1.4 对溶解性总固体的影响
    4.2 排泥水回用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4.2.1 最佳回流比
        4.2.2 最大节药率
    4.3 回用排泥水混凝机制研究
        4.3.1 沉泥宏观特征研究
        4.3.2 沉泥形态学特征
        4.3.3 DLVO理论与混凝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排泥水混凝沉淀处理回用研究
    5.1 烧杯实验水质安全性研究
        5.1.1 对浑浊度的影响
        5.1.2 对溶解氧的影响
        5.1.3 对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5.1.4 对氨氮的影响
        5.1.5 对微生物的影响
    5.2 回用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5.3 工艺运行过程水质安全性研究
        5.3.1 对常规物理指标的影响
        5.3.2 对浑浊度的影响
        5.3.3 对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5.3.4 对氨氮的影响
        5.3.5 对微生物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排泥水金属膜组合工艺处理研究
    6.1 试验装置与运行条件
    6.2 膜前预处理
        6.2.1 微絮凝+金属膜微滤工艺中混凝剂投加量的选择
        6.2.2 粉末活性炭+金属膜微滤工艺中粉末活性炭投加量的选择
    6.3 膜系统处理效果
        6.3.1 沉淀池前期排泥水
        6.3.2 滤池前期反冲洗水
    6.4 膜污染情况分析
        6.4.1 金属膜单独微滤工艺
        6.4.2 微絮凝+金属膜微滤工艺
        6.4.3 粉末活性炭+金属膜微滤工艺
    6.5 膜的清洗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9)净水厂沉淀池排泥水回用及其生物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水厂工艺概况
    2.2 中试装置及运行参数
    2.3 生物指标测定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排泥水特性研究
        3.1.1 排泥水的理化特性
        3.1.2 排泥水的生物稳定特性
    3.2 水温对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3.3 回流工艺各单元的出水水质
        3.3.1 回流工艺对物化指标的影响
        3.3.2 回流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3.3.3 回流工艺对生物安全的影响
4 结论

(10)净水厂排泥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排泥水污泥量的确定
2 排泥水处理工艺流程与设计
    2.1 调节池设计
        2.1.1 分建式
        2.1.2 合建式
    2.2 浓缩池设计
    2.3 污泥脱水
3 结束语

四、净水厂排泥水的特性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净水厂建设运行问题及对策分析[J]. 谢云中,蒋奇,张宇璇. 工程技术研究, 2020(24)
  • [2]微涡流优化及与排泥水回流协同混凝研究[D]. 钟赐龙.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3]广东省中小型水厂扩建工程方案研究 ——以中山黄圃水厂为例[D]. 陈彦明.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循环造粒流化床处理水厂排泥水和电厂循环冷却水的试验研究[D]. 孙书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5]给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自动控制设计和应用[D]. 平钰柱.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Fluent的平流沉淀池多相流模拟及排泥优化研究[D]. 张增炜.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西安市长安区某自来水厂提质改造研究[D]. 毛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净水厂排泥水处理技术及回用安全研究[D]. 姚夏. 长安大学, 2020(06)
  • [9]净水厂沉淀池排泥水回用及其生物稳定性[J]. 姚夏,张莉平,钱林,彭思琪,张琛,李伟英.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9(06)
  • [10]净水厂排泥水处理工艺研究与设计[J]. 张平平,张小勇,赵艳红.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17)

标签:;  ;  ;  ;  ;  

净水厂污泥水特性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