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地区淋病奈瑟菌TEM-1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无锡地区淋病奈瑟菌TEM-1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一、无锡地区淋病奈瑟菌TEM-1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三梅,覃晓琳,林小勉,吴兴中,郑和平[1](2021)在《广州地区产青霉素酶淋球菌质粒的流行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淋病是由淋球菌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之一,由于其高发病率和高流行率,以及淋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持续增加,淋病的流行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2]。201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淋病病例117 938例,位于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病第4位[3]。质粒介导的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因青霉素酶能够催化水解青霉素的β-内酰环产生青霉噻唑酸,导致对该酶不稳定的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失活。我国各地淋

陈佳琪[2](2021)在《淋病奈瑟菌候选外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免疫原性和膜定位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课题组前期从淋病奈瑟菌FA1090全基因组中筛选出的30个可能存在于细菌外膜的蛋白,分析其T细胞和B细胞表位,并进行膜定位和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以进一步筛选和评价其作为候选疫苗和分子诊断靶位的潜力。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Prot Param tool、Prot Scale、SOPMA和SWISS-MODEL软件分析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和高级结构;运用BLASTp进行同源性分析;运用ABCpred和Bepi Pred分析B细胞表位;运用Net CTLpan和SYFPEITHI分析CTL表位;运用SYFPEITHI和Net MHCIIpan分析Th表位。2候选外膜蛋白的克隆、表达和纯化:通过基因合成及重组PCR方法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入原核表达系统用IPTG诱导表达,通过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3制备候选外膜蛋白免疫血清:将所纯化的各种重组蛋白与弗氏佐剂混匀乳化,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共免疫两次,通过眼球摘取法获得免疫血清。4候选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和膜定位的初步研究:在酶标板中包被淋病奈瑟菌超声破碎后的全菌蛋白,用间接ELISA法检测各免疫血清中的Ig G抗体效价以初步评价其免疫原性;制备淋病奈瑟菌全细胞抗原包被酶标板,用间接ELISA法检测各蛋白免疫血清与全细胞抗原的结合能力,对蛋白是否表达于膜表面进行初步评价。结果1通过对30个候选外膜蛋白的理化性质和亲疏水性分析以及高级结构的预测,结果发现:理化性质稳定,耐热性好、抗原表位丰富的蛋白共有7个,蛋白登录号为:YP_209068.1、YP_207267.1、YP_208542.1、YP_207398.1、YP_208811.1、YP_207981.1和YP_208090.1。通过同源性分析及表位预测,发现26个同源性较高的蛋白,其中9个蛋白具有较多的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蛋白登录号为YP_208090.1、YP_208296.1、YP_208618.1、YP_208811.1、YP_208748.1、YP_208979.1、YP_207439.1、YP_207701.1和YP_209122.1。2构建了15个重组质粒,通过不同的诱导条件,其中7个蛋白表达于上清,8个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于菌体沉淀,通过镍柱亲和层析法成功获得了15个纯化蛋白。3各候选外膜蛋白免疫小鼠后均能诱导产生特异性的淋病奈瑟菌Ig G抗体,其中效价最高的是蛋白YP_208618.1,效价较低的是蛋白YP_208542.1、YP_209122.1和YP_209068.1。4免疫小鼠后获得的各候选外膜蛋白免疫血清与淋病奈瑟菌全细胞抗原均有结合,其中13个候选外膜蛋白的抗血清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韦恩分析来综合生信分析结果,发现YP_208090.1和YP_208811.1从蛋白本身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结构和表位方面考量,作为分子诊断的靶位和候选疫苗分子研究的潜力较大。对所获得的15个候选外膜蛋白的实验研究表明,YP_208618.1具有较强的诱生Ig G抗体的免疫原性。膜定位的初步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5个预测的候选外膜蛋白中有13个表达在外膜表面。其中蛋白YP_208618.1的免疫原性相对较高,与全细胞抗原的结合能力强,可能在细菌外膜的表达量较高,因而成为淋球菌候选疫苗的潜力最大。

陈佳琪,张雷,张莉,李海龙[3](2020)在《淋病奈瑟菌常见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淋病奈瑟菌是淋病的病原菌。淋病目前在我国性传播疾病中感染率较高,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是防治淋病的主要方法,但淋病奈瑟菌可通过改变作用靶点、改变对细胞膜的通透性、产生抗生素灭活酶以及药物外排机制等方式降低对抗生素的易感性。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对淋病进行预防和防治,需要严密监测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情况。本文针对淋病奈瑟菌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进行综述。

贾慧琼[4](2020)在《全基因组测序在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药物敏感性预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的广泛流行,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随着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时间与成本的不断降低,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为有效监测与防控临床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提供了全新视角。本研究旨在明确杭州地区分离的CRAB基因组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多种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方法,探索WGS预测CRAB体外药物敏感性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于2015年1月28日~2018年6月1日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收集68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所分离的菌株采用平板稀释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13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并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 Seq X Ten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shovill工具对基因组测序原始数据进行低质量过滤与组装,并移除片段长度<250 bp的序列。结合WGS数据与菌株临床资料,对所有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序列采用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ore genome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cg MLST)与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core genom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cg SNP)2种策略,并结合Bac WGSTdb与Snippy工具进行菌株系统发育关系分析;使用Abricate工具调用Res Finder数据库批量识别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ISsaga工具分析可移动元件,Ariba工具计算各耐药基因的拷贝数。采用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菌株携带耐药基因的表达量。最后,应用SPSS 23.0软件与R语言ggpolt2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分析结果的可视化。结果: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CRAB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为36.76%,除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外,CRAB对绝大部分测试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75%。Oxford MLST分型结果显示,68株鲍曼不动杆菌共分为10个ST型,包括7种已知ST型和3种新型,其中ST208型菌株最多,其次是ST191和ST195型,其中65株属于鲍曼不动杆菌CC92克隆复合体。结合菌株ST型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罕见ST型比常见的ST型对常用抗菌药物更敏感(P<0.05)。来自两家医院的菌株具有较高的克隆一致性,除罕见ST型菌株(A52、A42、A22)外,其他菌株间亲缘关系十分接近。cg SNP策略将菌株主要划分为2个进化簇,其中菌株间SNP差异数最小为1,最大为630。最小生成树(cg MLST策略)将这些菌株主要划分为4簇,同一簇内的菌株等位基因差异数小于10个。统计结果表明,CRAB对13种抗菌药物耐药表型与基因型间的一致性差异较大。根据抗菌药物种类划分,β-内酰胺类为97.06%,氨基糖苷类为92.65%,大环内酯类为73.53%,磺酰胺类为77.94%,四环素类为77.94%。耐药基因的有无与抗菌药物敏感性二分类——敏感/不敏感(S/NS)的一致性系数高于其与抗菌药物敏感性三分类——耐药/中介/敏感(R/I/S)。部分耐药基因达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如bla OXA-23与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IPM,FEP,CAZ,CTX,PIP)的S/NS一致性系数为1.000,tet B与米诺环素S/NS的一致性系数为1.000。CRAB携带的绝大部分耐药基因以单拷贝的形式存在,少数出现2个或3个拷贝,各耐药基因的表达量数值差异较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种数据模型中,抗菌药物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的表达量建立的模型校正R2最低,例如耐药基因的有无、拷贝数和表达量与亚胺培南的模型R2分别为0.756、0.470和0.160。结论:CC92仍是CRAB在医院流行的主要克隆,不同医院间存在部分近缘克隆传播的迹象,需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基于WGS预测CRAB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提示,CARB携带耐药基因的有无对其耐药表型二分类判定(S/NS)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其中bla OXA-23基因之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tet B之于米诺环素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马叶本[5](2019)在《我国部分地区科瓦利斯沙门菌分离鉴定、耐药性及PFGE分子分型研究》文中提出沙门菌不仅可以感染多种畜禽及其他动物,甚至可以通过污染各种食品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2600多种血清型,而科瓦利斯沙门菌是沙门菌中的一个重要血清型。在过去,科瓦利斯沙门菌是罕有报道的,而近年来,该血清型在巴西、日本、保加利亚、丹麦和突尼斯等部分国家有流行爆发的趋势。有研究表明科瓦利斯沙门菌已经成为我国广东和河南禽肉中的一个优势血清型。但是国内对科瓦利斯沙门菌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遗传演化等仍缺乏一个系统的研究,这将会给我国对该菌的防控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本研究首次从我国部分地区(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上海等地区)收集不同源科瓦利斯沙门菌,并对其耐药性、喹诺酮类及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质粒不相容群、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毒力基因等进行检测,同时对这些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旨在了解我国不同源科瓦利斯沙门菌的耐药性、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遗传相关性,为科瓦利斯沙门菌临床用药以及风险预测控制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从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上海等地区共分离收集205株科瓦利斯沙门菌,其中人源114株(55.61%),食品源91株(44.39%)。药敏试验检测结果显示耐药率最高的是磺胺异恶唑(94.15%),其次是四环素(77.56%)、氟苯尼考(48.29%)、氯霉素(42.93%)等。另外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等重要药物也有检出耐药菌株,耐药率分别是21.46%、2.44%、0.98%、0.49%、2.44%和1.95%。不同源比较发现人源菌株的环丙沙星和氯霉素耐药率高于食品源的。值得注意的是,多重耐药率已高达63.9%,多重耐药模式多达25个,可见耐药情况复杂。本研究针对临床重要的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情况,对其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仅存在par C(Thr57Ser)突变(96.59%),而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PMQR)中,qnr S基因(85.85%)普遍存在,qnr B(14.63%)和aac(6’)-Ib-cr(28.78%)基因也有发现。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中bla TEM-1(18.05%)检出率最高,其次是bla CTX-M-55(4.88%)、bla TEM-116(1.95%)和bla OXA-1(1.46%)。另外,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 NDM-5(0.49%)也有被检出。说明由耐药基因介导的临床重要药物耐药科瓦利斯沙门菌已在我国出现,需及早防控。质粒不相容群检测结果显示,共45株菌检出质粒不相容群,共6种,主要以HI2(18.54%)为主,N、Frep B、I1、A/C和Y等在小部分菌中可检出。将质粒分型与耐药性、耐药基因结果相结合发现,携带Inc HI2质粒的沙门菌中,对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的菌株占94.74%(36/38),有65.79%(25/38)的菌株均对氨苄西林、萘啶酸和环丙沙星耐药。而携带qnr B、aac(6’)-Ib-cr和bla TEM-1基因的菌中,Inc HI2质粒的携带率可分别达到90.00%、64.41%和81.08%,提示这些基因可能位于该质粒类型上并进行传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发现有95.61%的菌株能形成生物被膜,其中7.8%,14.15%和73.66%的菌株分别有强、中等和弱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合耐药性发现,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菌株的链霉素耐药性要高于中等和弱的,强和中等的氟苯尼考和氯霉素耐药性高于弱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5个毒力基因中,共10个(sip A、sop E2、ssa B、ssr A、Mart、sii E、pip A、fim A、pef A和stn)在所有菌株中均能检测出来,说明这些菌普遍携带大量毒力基因。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研究沙门菌同源性关系,结果显示这些菌的同源性范围为40.11%~100%,按照85%的同源性进行基因分簇,可分成15个基因簇和8个不成簇的基因型,共计74个基因型。优势基因簇为F簇,优势基因型是D1。这些菌的基因型总体呈现遗传多样性,同时还发现不同来源不同地区的菌株拥有同一个基因型。另外发现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生物被膜存在一定的联系,比如75%(33/44)的环丙沙星耐药菌株主要集中在K和L基因簇中,D簇中57.58%(19/33)菌株均有中等或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对我国不同源科瓦利斯沙门菌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耐药性比较严重且有较高的多重耐药率,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可能通过流行的质粒类型进行传播并介导耐药,且普遍携带大量常见的毒力基因。另外几乎所有的菌均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且大部分均为多重耐药菌。分子分型说明这些菌很有可能在不同地区传播,且通过克隆传播在这些地区持续存在并在人和食品之间进行传播。应及早做好防控,加强科瓦利斯沙门菌的监测,并合理地使用药物。

万川[6](2016)在《耐阿奇霉素与头孢曲松低敏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南京地区淋球菌抗生素耐药情况分析目的:监测南京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2013至2014年度淋球菌耐药情况。方法:连续招募2013-2014年间就诊于南京性病门诊具有急性尿道炎症状的男性患者,并进行淋球菌分离培养。对培养阳性的384株淋球菌以琼脂稀释法测定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及阿奇霉素对淋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酸度纸片法测定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以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PPNG和四环素高度耐药淋球菌(TRNG)所携带的耐药质粒进行分型,并对PPNG菌株进行blaTEM基因检测。结果:本研究中淋球菌对抗生素耐药率依次为环丙沙星100%(384/384)、四环素85.9%(330/384)、青霉素72.1%(277/384)、阿奇霉素32.3%(124/384)。阿奇霉素高度耐药菌株比例为10.4%(40/384),头孢曲松低敏菌株比例为9.9%(38/384)。未发现大观霉素、头孢克肟和头孢曲松耐药株。在全部菌株中,PPNG占46.9%(180/384),TRNG比例为34.6%(133/384)。PPNG主要携带亚洲型质粒(73.3%,132/180),非洲型质粒比例(26.7%,48/180)较2011-2012年度(10.0%,12/120)呈显着性上升(X2=12.500,P<0.001)。TRNG的主要质粒型别为荷兰型(91.7%,122/133)。41.1%(74/180)的PPNG中含有blaTEM-135基因。结论: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仍可作为本地区淋球菌治疗的一线用药,但头孢曲松低敏株的增多、大观霉素MIC呈上升趋势均提示应继续加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阿奇霉素高度耐药淋球菌在南京地区出现,且占有较高比例,提示本地区不宜推荐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联合治疗淋球菌感染。南京地区淋球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比例和TRNG质粒型别分布与上一年度相比无显着变化,但携带非洲型质粒PPNG的比例上升提示可能存在菌株间的跨洲际交流。本地区PPNG中blaTEM-135基因以高比例存在。第二部分 耐阿奇霉素淋球菌的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目的:了解南京地区阿奇霉素耐药淋球菌菌株的耐药相关基因突变情况、基因型别及菌株间的进化关系。方法:对124株阿奇霉素耐药菌株进行耐药相关基因(23S rRNA、mtrR、rplD、rplV)检测,并比较耐药基因突变在中度耐药组(MIC 1~64 mg/L)和高度耐药组(MIC≥256mg/L)间的差异。以淋球菌多抗原序列分型(NG-MAST)方法确立菌株的序列型(ST),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所有阿奇霉素高度耐药菌株均出现23 S rRNA基因4个等位基因的A2143G突变,中度耐药组中59.5%(50/84)出现该基因4个等位基因的C2599T突变,两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mtrR编码区G45D替换突变在高度耐药组比例分别为70.0%(28/40),与中度耐药组(13.1%,11/84)相比有显着性差异(x2=40.698,P<0.001);H105Y突变在高度耐药组和中度耐药组的比例分别为22.5%(9/40)和71.4%(60/84),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x2=26.283,P<0.001)。所有菌株均未检出rplD和rp1V突变。124株阿奇霉素耐药菌株共鉴定出71个不同的STs,其中28个为新发现的STs;高度耐药组中45.0%(18/40)的序列型为ST1866。经系统进化树分析未发现阿奇霉素耐药与头孢曲松低敏菌株同源进化现象。结论:23S rRNA基因V区的特定位点等位基因突变在阿奇霉素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A2143G和C2599T突变分别与阿奇霉素高度和中度耐药相关。mtrR编码区G45D替换突变可能参与阿奇霉素高度耐药,而H105Y替换突变可能与中度耐药有关。南京地区的阿奇霉素耐药菌株具有遗传背景的多样性。ST1866是本地区与阿奇霉素高度耐药相关的优势基因型。第三部分头孢曲松低敏淋球菌的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头孢曲松低敏淋球菌菌株的耐药相关基因突变情况、基因型别及菌株间的进化关系。方法:对38株头孢曲松低敏株(MIC 0.125mg/L)进行5个耐药相关基因(penA、mtrR、 porB、ponA和pilQ)检测,并将20株头孢曲松敏感株(MIC≤0.002-0.015mg/L)设为对照组。以NG-MAST方法确立菌株的ST,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本研究共检测出11种非镶嵌状PBP2类型,并发现一种新的类型XLⅡ;未检出镶嵌状模式。头孢曲松低敏组PBP2主要类型为ⅩⅧ (n=17)和ⅩⅢ(n=16)。头孢曲松低敏组100%发生A501位点(A501V/T)突变,而头孢曲松敏感组20.0%(4/20)出现该位点突变,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x2=41.981,P<0.001)。mtrR启动子区A缺失与编码区H105Y联合突变率在头孢曲松低敏组和敏感组分别为63.2%(24/38)和30.0%(6/20),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x2=5.770,P=0.016)。mtrR编码区其他替换(A39T、G45D)、porB1b及ponA (L421P)突变率在两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所有菌株均未检出pilQ突变。经NG-MAST分型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头孢曲松低敏菌株间未出现克隆传播现象。结论:特定的非镶嵌状penA突变模式(特别是PBP2氨基酸A501位点突变)可能在介导本地区淋球菌对头孢曲松低敏中发挥重要作用。mtrR基因启动子区单碱基(A)缺失和编码区H105Y替换突变可能参与了头孢曲松敏感性下降。

钟娜,乔凤,刘巧,许玉军,裴东怒,郑文爱,王芳乾[7](2013)在《2011-2012年海南地区淋球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其基因分型》文中提出目的了解质粒介导的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在海南地区的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采用纸片酸度法测定产β-内酰胺酶菌株(PPNG),PCR方法鉴定β-内酰胺酶质粒并进行TEM-1基因质粒分型。结果 2011-2012年共检测了214株淋球菌,检出PPNG65株(31.31%),其中55株(84.62%)携带TEM-1基因亚洲型质粒,10株(15.38%)携带TEM-1基因非洲型质粒;未见多伦多型和里约型。结论海南地区流行的PPNG以亚洲型TEM-1基因为主(84.62%),非洲型其次(15.38%)。

劳丽嫦,方镇强,吴文伟,郭炽星,蒋敏慧,徐碧红,吴兴中[8](2012)在《淋病奈瑟菌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及TEM-1基因质粒分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2010~2011年度本地区临床分离的淋病奈瑟菌流行株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对质粒介导的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进行耐药质粒TEM-1基因分型。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敏感性按WHO西太区淋病奈瑟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PPNG菌株,多重PCR方法鉴定β-内酰胺酶质粒并进行TEM-1基因分型。结果 150株淋病奈瑟菌中检出105株对青霉素耐药(70%);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84%和98%;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但头孢曲松低敏率达到48%(72/150);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尤以青霉素和四环素为甚,其MIC50及MIC90均超过耐药标准的2倍和大于32倍。检出PPNG46株,阳性率为30.7%,耐药质粒TEM-1基因分型以亚洲型为主(91.3%,42/46),只有4株携带非洲型质粒。结论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TEM-1基因质粒分型以亚洲型为主。

刘蓉华[9](2012)在《淋病奈瑟菌porB基因和porB-ctxB融合基因真核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构建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PorB(Porin B)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porB和外膜蛋白PorB与霍乱肠毒素B亚单位ctxB融合基因(porB-ctxB)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porB-ctxB,并在NIH3T3细胞中表达,为后续淋病奈瑟菌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pcDNA3.1-porB和pcDNA3.1-porB-ctxB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碱裂解法小量提取重组质粒pGEX4T-porB,以pGEX4T-porB为模板,PCR扩增porB基因,纯化回收后用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porB基因;碱裂解法小量提取重组质粒pGEX4T-porB-ctxB,经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切出porB-ctxB基因。将经双酶切的porB和porB-ctxB分别克隆至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2pcDNA3.1-porB和pcDNA3.1-porB-ctxB。2pcDNA3.1-porB和pcDNA3.1-porB-ctxB重组质粒的真核表达:脂质体介导体外转染NIH3T3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结果1经酶切、PCR鉴定和核酸序列分析表明: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porB和pcDNA3.1-porB-ctxB。2将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porB和pcDNA3.1-porB-ctxB通过脂质体体外转染NIH3T3细胞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到了两种重组质粒的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1-porB和pcDNA3.1-porB-ctxB并在真核细胞NIH3T3细胞中高效表达,为后续PorB蛋白和PorB-CTB融合蛋白免疫学活性的研究及淋病奈瑟菌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雒玉辉,林昭春[10](2009)在《淋病奈瑟菌耐药流行病学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无锡地区淋病奈瑟菌TEM-1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锡地区淋病奈瑟菌TEM-1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淋病奈瑟菌候选外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免疫原性和膜定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或课题资助情况
缩略语中英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候选疫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1 实验材料
        1.1.1 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
        1.1.2 蛋白信息
    1.2 方法
        1.2.1 外膜蛋白理化性质及亲疏水性分析
        1.2.2 外膜蛋白高级结构分析
        1.2.3 外膜蛋白同源性分析
        1.2.4 外膜蛋白的B细胞和T细胞表位分析
    1.3 结果
        1.3.1 理化性质及亲疏水性分析结果
        1.3.2 高级结构分析结果
        1.3.3 同源性分析结果
        1.3.4 T细胞、B细胞表位分析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淋病奈瑟菌外膜蛋白候选疫苗的免疫原性及膜定位的初步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1.4 试验菌株
        2.1.5 试验动物
    2.2 方法
        2.2.1 外膜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2.2 抗原的制备
        2.2.3 动物实验
        2.2.4 免疫原性分析
        2.2.5 膜定位的初步研究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重组质粒的阳性鉴定
        2.3.2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结果
        2.3.3 淋病奈瑟菌全细胞抗原制备结果
        2.3.4 免疫原性分析结果
        2.3.5 膜定位初步研究的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淋病奈瑟菌常见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淋病奈瑟菌常见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淋病奈瑟菌耐药演化史
2 淋病奈瑟菌对常见药物的耐药机制
    2.1 青霉素类
    2.2 四环素类
    2.3 氨基糖苷类
    2.4 氟喹诺酮类
    2.5 大环内酯类
    2.6 头孢霉素类
3 小结

(4)全基因组测序在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药物敏感性预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与试剂
    2.1 实验菌株来源及菌种鉴定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其他材料及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以及菌株冻存液的配制
    3.2 菌株保存及菌种鉴定
        3.2.1 菌株保存
        3.2.2 VITEK2全自动细菌仪菌种鉴定
        3.2.3 MALDI-TOF MS质谱仪菌种复核
    3.3 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
        3.3.1 平板稀释法检测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3.3.2 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3.3.3 药敏结果读取及判定
    3.4 提取细菌基因组DNA
    3.5 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及数据分析
    3.6 提取细菌RNA及逆转录
        3.6.1 提取细菌RNA及浓度测定
        3.6.2 细菌RNA逆转录
    3.7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引物设计与验证
        3.7.1 引物设计
        3.7.2 PCR反应扩增产物
        3.7.3 琼脂糖凝胶电泳
    3.8 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
        3.8.1 高通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参数设定
        3.8.2 数据处理
    3.9 NCBI公共数据库数据选取
    3.10 数据分析及图形绘制
4 结果
    4.1 68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基因组学特征分析
        4.1.1 菌株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
        4.1.2 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
        4.1.3 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4.1.4 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一致性结果
    4.2 菌株耐药基因拷贝数和表达量的关系
    4.3 从耐药基因的有无预测菌株药敏表型
        4.3.1 68株鲍曼不动杆菌分析结果
        4.3.2 NCBI公共数据库数据分析结果
    4.4 从耐药基因的有无、拷贝数及表达量预测菌株MIC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基因组测序在多重耐药菌分型与抗菌药物
    1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
    2 全基因组测序在病原菌分型与溯源的应用
    3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预测抗菌药物敏感性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我国部分地区科瓦利斯沙门菌分离鉴定、耐药性及PFGE分子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1 前言
    1.1 沙门菌概述
        1.1.1 病原学
        1.1.2 沙门菌流行情况
        1.1.3 科瓦利斯沙门菌流行情况
    1.2 沙门菌耐药性现状
    1.3 沙门菌耐药机制
        1.3.1 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1.3.2 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1.4 沙门菌毒力基因概述
    1.5 质粒不相容群分型概述
    1.6 生物被膜概述
        1.6.1 细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性
    1.7 分子分型
        1.7.1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概述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上海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瓦利斯沙门菌菌株
        2.1.3 标准菌株
        2.1.4 培养基
        2.1.5 主要试剂
        2.1.6 试剂配制
        2.1.7 耗材
        2.1.8 主要仪器
        2.1.9 抗生素
        2.1.10 引物
    2.2 方法
        2.2.1 沙门菌的分离鉴定
        2.2.2 琼脂稀释法测定沙门菌药物敏感性
        2.2.3 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测及鉴定
        2.2.4 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测及鉴定
        2.2.5 质粒不相容群检测
        2.2.6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测定
        2.2.7 毒力基因检测
        2.2.8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2.2.9 统计学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的分布与来源
    3.2 科瓦利斯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
        3.2.1 药敏试验结果及分析
        3.2.2 不同源菌株药敏试验结果及分析
        3.2.3 不同地区菌株药敏试验结果及分析
        3.2.4 科瓦利斯沙门菌多重耐药统计及分析
    3.3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3.1 QRDR基因突变与PMQR基因检测及测序结果
        3.3.2 ESBLs基因检测及测序结果
    3.4 质粒不相容群检测结果
        3.4.1 不同源菌株质粒不相容群分布
        3.4.2 质粒分型结果与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耐药基因分布
    3.5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结果及抗生素相关性分析
        3.5.1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结果
        3.5.2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抗生素的相关性分析
    3.6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7 科瓦利斯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结果
        3.7.1 PFGE分子分型结果
        3.7.2 PFGE分子分型结果与耐药性相关性分析
        3.7.3 PFGE结果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相关性分析
4 全文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科瓦利斯沙门菌的流行特征
        4.1.2 科瓦利斯沙门菌的耐药特征
        4.1.3 科瓦利斯沙门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
        4.1.4 科瓦利斯沙门菌质粒不相容群分型
        4.1.5 科瓦利斯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4.1.6 科瓦利斯沙门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
        4.1.7 科瓦利斯沙门菌PFGE分子分型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6)耐阿奇霉素与头孢曲松低敏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南京地区淋球菌抗生素耐药情况分析
    第一节 南京地区2013至2014年度淋球菌耐药情况监测
        摘要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产青霉素酶淋球菌、四环素高度耐药淋球菌的质粒分型及bla_(TEM)基因检测
        摘要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耐阿奇霉素淋球菌的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摘要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头孢曲松低敏淋球菌的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摘要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一 淋球菌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恶性梅毒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参会情况
所获荣誉
致谢

(7)2011-2012年海南地区淋球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其基因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菌株来源
    1.2 质控菌株
    1.3 试剂及仪器
    1.4 PPNG检测
    1.5 PCR模版DNA的提取
    1.6 多重PCR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PPNG检测
    2.2 TEM-1基因质粒分型检测
3 讨论

(8)淋病奈瑟菌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及TEM-1基因质粒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菌株
    1.2 抗菌药物
    1.3 培养基
    1.4 标准菌株
    1.5 试剂及仪器
2 方 法
    2.1 菌株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
    2.2 PPNG测定
    2.3 PCR模版DNA的提取
    2.4 多重PCR
2 结 果
    2.1 MIC测定结果
    2.2 PPNG及其TEM-1基因质粒分型检测结果
3 讨 论

(9)淋病奈瑟菌porB基因和porB-ctxB融合基因真核表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pcDNA3.1-porB 和 pcDNA3.1-porB-ctxB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pcDNA3.1-porB 和 pcDNA3.1-porB-ctxB 重组质粒的真核表达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淋病奈瑟菌耐药流行病学及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耐药淋病奈瑟菌流行特点及现状
2 耐药机制
    2.1 染色体介导淋病奈瑟菌耐药:
    2.2 质粒介导淋病奈瑟菌耐药:
    2.3 细菌外排系统
        2.3.1 mtr (multipletransferrable resistance) 系统:
        2.3.2 far (fattyacids resistance) 系统:
        2.3.3 norm系统:

四、无锡地区淋病奈瑟菌TEM-1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地区产青霉素酶淋球菌质粒的流行特征[J]. 唐三梅,覃晓琳,林小勉,吴兴中,郑和平.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1(03)
  • [2]淋病奈瑟菌候选外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免疫原性和膜定位的初步研究[D]. 陈佳琪. 大理大学, 2021(09)
  • [3]淋病奈瑟菌常见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 陈佳琪,张雷,张莉,李海龙.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20(01)
  • [4]全基因组测序在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药物敏感性预测中的作用研究[D]. 贾慧琼. 浙江大学, 2020(02)
  • [5]我国部分地区科瓦利斯沙门菌分离鉴定、耐药性及PFGE分子分型研究[D]. 马叶本.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6]耐阿奇霉素与头孢曲松低敏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万川.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 [7]2011-2012年海南地区淋球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其基因分型[J]. 钟娜,乔凤,刘巧,许玉军,裴东怒,郑文爱,王芳乾.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08)
  • [8]淋病奈瑟菌临床分离株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及TEM-1基因质粒分型研究[J]. 劳丽嫦,方镇强,吴文伟,郭炽星,蒋敏慧,徐碧红,吴兴中.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15)
  • [9]淋病奈瑟菌porB基因和porB-ctxB融合基因真核表达的实验研究[D]. 刘蓉华. 大理学院, 2012(10)
  • [10]淋病奈瑟菌耐药流行病学及机制研究进展[J]. 雒玉辉,林昭春. 四川医学, 2009(05)

标签:;  ;  ;  ;  ;  

无锡地区淋病奈瑟菌TEM-1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