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考试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郭献芳[1](2021)在《基于建构主义的应用型教育教学设计探微——以工程经济学课为例》文中认为应用型教育的教学设计还存在教学目标不准、教学素材不真、学生参与教学不够、教学考核概念化等问题,这成了教学效度不高、适应度不高、满意度不高的顽疾。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基于建设有效课堂目标,以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按照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教育逻辑,以对设计科学的尊崇,给出了教学设计的具体建议,为提高教学效度及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武晓梅[2](2021)在《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的表征特点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中师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排列组合为内容设计表征测试工具。通过与学习优秀学生对比,揭示学习不良学生的表征特点。结果表明:与学习优秀学生相比,学习不良学生表征方式单一,缺乏多种表征的习惯和能力;在表征方式上更倾向于由抽象向具体的表征;对问题深层表征能力低。
王黎黎[3](2021)在《“两阶段考试”及其对法学本科教学的启示——基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两阶段考试”实践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阶段考试"将考试分为个人笔试和小组讨论答题两个阶段,对学生的知识点记忆和运用情况进行综合考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考察效率。"两阶段考试"可纾解法学本科教学中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育不足和参与式教学效果评价依据不足的困境,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可通过提前规划,增加教学中的小组讨论环节,合理设计考试试题和考试流程,实现该考试形式的运用。
姜杰文[4](2021)在《国内外依法治考研究进展述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考试形势的变化,依法治考受到学术界持续、广泛的关注。当前,国内外相关主题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较为丰富的成果。从整体上看,我国依法治考研究较为全面,但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不足。因此,可通过丰富研究内容、把握研究重点、拓展研究视角,以及综合运用研究方法等来提升和丰富我国依法治考的主题研究。
赵言慧[5](2020)在《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及当下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主要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完善于60年代,成熟于80年代。他的前半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后半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工作,时刻关注着国家历史教学的发展得状况,对历史教育的作用、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以及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等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具有自己的时代特色,而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无论是从事于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线,还是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沈起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爱国主义的功能,认为中学历史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不仅可以直接帮助青少年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用历史知识充实头脑、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获得借鉴启发和激发上进心,还可以在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同时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思维能力和培养非智力因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方面,历史教师要明确自己肩负天下兴亡的责任,不仅要学识深厚,而且要求历史教师教有其法,不要被固定模式束缚,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历史学习方法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智能;同时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因而他编写的中学历史教材紧紧围绕教材内容丰富和生动展开,并改变每章节传统练习题型,采用中外历史合编和大小字体编排的形式。总之,沈起炜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不仅丰富全面,而且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体系。沈起炜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与当下的中学历史教育问题紧密相连。他的教育思想站在了时代的前沿,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当下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刘彦霞[6](2020)在《高考模拟试题分层测评的设计研究 ——以中国区域地理专题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模拟考试是高考前学生考试训练的重要环节,模拟试题的设计与评价是试题命制人员与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研究人员普遍是研究高考试题命制的方法、技巧以及高考备考策略,而很少关注模拟试题的研究,尤其是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模拟试题的测评研究更是甚少关注。因此提出对高考中国区域地理模拟试题的研究和评测对高中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充分学习了教育测量理论、SOLO分类评价理论、统计学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后,结合课堂实践以及对昆明市一些高中地理老师进行的调查统计结果反映出的典型性问题分析,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昆明市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高三学生共139人作为样本,构建了中国区域地理模拟试题测评的4个一级能力指标和9个二级能力指标,并对样本的模拟试题采用了描述性统计、正态Q-Q检验、难度、区分度、相关分析等方法处理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模拟试题,定位高考中国区域地理备考的重点和难点,比较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学业成就的学生和不同性别的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模拟试题有良好的可靠性、有效性和预测性;复习准备的重难点有共同点和差异性,且不断变化;不同类型和性别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本次研究亮点体现在第一次对高考地理模拟题做定性考量,建立科学系统的能力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实测分数和一级能力指标之间的关系得出考试重点;通过能力指标检验下的试题平均分数得出考试难点;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证明了备考的重难点题会在不同学业成就和不同性别的学生身上发生变化;证明了学生之间存在共性和个性。这些问题通过地理模拟试题第一次提出,并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提出了高考复习的备考策略。
陈宏裕[7](2020)在《初中物理复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习课,是教师通过相应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巩固知识,并使学生形成一定能力的过程。一节好的复习课,能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深化理解、并能学会灵活应用知识。今天,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中考”)依然是高中选拔学生的主要形式,所以学生必须学会复习、学会考试。初三物理复习,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对每一位学生而言影响深远。一直以来,初三物理复习课主要采用的是“满堂灌”、“题海战术”的授课方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没有重视复习的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提高中考物理复习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对初中物理复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初中物理复习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探索了“传统讲授式”“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型”“构建概念图”“任务驱动型”四种教学策略,并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选择本人教授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构建概念图”教学策略对《物态变化》内容展开教学实践研究;运用了“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展开了教学案例实践研究。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表明,采用“传统讲授式”复习教学模式,学生成绩提高不明显,学习动机不强。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学习动机更强。运用“构建概念图”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核心概念,学生成绩有明显提升。这种探索的教学策略模式、教学设计的具体案例,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期望本课题的研究,能为初中物理复习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张妍[8](2019)在《五四时期的“废考运动”研究》文中提出五四前后的"废考"论争发端于学生群体。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北京工业专门学校等学校的学生发起了一场旨在废除考试制度的"废考运动"。从行为动机来看,改革教育、维护权益、逃避压力几种相互交织;从行为方式来看,有温和的讨论,有激烈的辩论,也有猛烈的学潮。学校定位、民主机制和师生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从主张与论证来看,学生们的观点切中时弊,但在学理层面的论证尚不充分。学生的"废考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废考"论争的展开以及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
程德宝,沈琳,林玥茹[9](2019)在《英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评价的特点与启示——以汽修专业IMI证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评价是影响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术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等,我国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评价亟待改革。英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评价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其以标准为基础、对接企业生产、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注重质量保障与结果反馈的基本特点,启示我国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评价应改革传统应试模式,以能力考核为导向;建立考评反馈制度,关注职业生涯发展;完善相关管理体制,加强监督保障体系。
刘若涵[10](2019)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构建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重点突出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强化,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开展活动型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标、新课程、新课堂的要求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的教学要适应这一教育改革,需要不断探索和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教学,就要不断地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仍然存在三维目标分裂、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活动内容设置缺乏时事性、学生主动参与度较低、课堂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原因是学校应试化教学导向明显,缺乏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缺乏对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师缺乏相应的组织能力和实施能力,以及教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为了实现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在推进“活动型课程”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相互促进作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的构建,在教学目标方面,将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提升师生双方在活动型课堂中的参与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活动内容与热点时事相结合;在教学评价方面,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标准,注重活动型课堂教学评价的全方位和发展性相结合,切实推进新课堂、践行新课标、培育新型人才。
二、对考试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考试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建构主义的应用型教育教学设计探微——以工程经济学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效课堂需要有效的教学设计 |
二、应用型教育中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目标不明 |
(二)素材不真 |
(三)学生参与不够 |
(四)考核概念化 |
三、能力本位的教学设计探索 |
(一)画好目标实现矩阵:确定为什么(教)学 |
1. 解读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明确课程目标 |
2. 理清课程的逻辑关系,明确单元或阶段教学目标 |
(二)组织好教学素材:明确(教)学什么 |
1. 选择教学素材 |
2. 处理教学素材 |
(三)制定好教学策略:明白怎么(教)学 |
1. 调研。 |
2. 分析。 |
3. 建模。 |
4. 计算(推演)。 |
5. 研判。 |
6. 复盘。 |
(四)设计好考核:检验学得怎么样 |
(2)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的表征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 |
(一)被试 |
(二)实验材料 |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两类学生使用多种表征频数的差异比较 |
(二)两类学生表征的顺序比较 |
(三)两类学生表征深度比较 |
三、结论与建议 |
(3)“两阶段考试”及其对法学本科教学的启示——基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两阶段考试”实践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阶段考试”的设计思路及其实施要点 |
(一)“两阶段考试”的设计思路 |
(二)“两阶段考试”的实施要点 |
1.讨论小组的人数和组成方式需合理设计 |
2.题量和答题时间需合理掌控 |
3.考试顺序可灵活变通 |
4.监考与激励学生相结合 |
二、“两阶段考试”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运用的效果 |
(一)有助于学生良好掌握知识要点 |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三)有助于提高考查效率 |
三、“两阶段考试”对法学本科教学的启示 |
(一)“两阶段考试”可解决法学本科教学的困境 |
(二)“两阶段考试”在《国际经济法》课程中的运用设想 |
(4)国内外依法治考研究进展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依法治考的基本理论探讨 |
1. 依法治考的概念界定。 |
2. 依法治考的理念与原则。 |
3. 依法治考的价值与意义。 |
二、依法治考的实践问题分析 |
1. 考试法制建设。 |
2. 考试作弊违纪治理。 |
3. 个体权利保护。 |
三、评析与展望 |
1. 研究评析。 |
2. 研究展望。 |
(5)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及当下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实践 |
一、沈起炜的个人受教育背景和经历 |
二、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活动 |
三、沈起炜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活动 |
第二章 沈起炜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作用论 |
(一)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地位 |
(二)中学历史教育社会功能 |
二、沈起炜论中学历史教师的素养 |
(一)学科素养 |
(二)心理品质 |
(三)教学技能 |
三、沈起炜论中学历史学习方法 |
(一)辩证学习论与史 |
(二)学史须巧记年代 |
(三)学史须明地理 |
(四)先学通史再学专史 |
(五)读新着和旧史 |
(六)读历史书以外的历史知识 |
(七)心中有目录 |
四、沈起炜论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
(一)钻研教材避免各种错误 |
(二)生动具体讲解课堂 |
(三)加强历史教学的思想性 |
(四)调练学生的学习方法 |
(五)一堂课一个中心 |
(六)提倡“读、理、练”三段教学法 |
第三章 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的特征 |
一、爱国教育思想贯穿始终 |
二、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
三、内容丰富且全面 |
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
第四章 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在当下的适用性 |
一、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当下适用性 |
(一)学法的适用性 |
(二)教法的适用性 |
(三)教材编法的适用性 |
二、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沈起炜编写教材及论着表 |
致谢 |
(6)高考模拟试题分层测评的设计研究 ——以中国区域地理专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国外研究状况 |
一、地理试题命题的研究 |
二、模拟试题的研究 |
三、地理高考备考策略的研究 |
四、教学测评研究 |
五、归纳 |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论文结构 |
第四节 研究手段及技术方向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方向 |
第二章 理论研究及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理论研究 |
一、教育测量学理论 |
二、SOLO分类评价理论 |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四、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模拟试题 |
二、分层测评 |
三、中国区域地理 |
第三节 测评方法 |
一、分层整群抽样 |
二、试卷等级质量分析 |
三、描述性统计 |
四、推断性统计 |
第三章 高考模拟题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制定 |
一、问卷的组建情况 |
二、问卷的合理性检验 |
三、问卷的使用及分析 |
第二节 问卷结果阐述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二、模拟试题测评前准备 |
三、模拟试题测评现状 |
四、教师对模拟试题的评价 |
五、模拟试题的测评效果 |
六、教师对模拟试题的期许 |
第三节 高考地理模拟试题的不足之处 |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不明显 |
二、试题难度结构不合理 |
三、综合题的答案不严谨 |
四、试题的命制缺乏科学性 |
第四章 模拟试题分层测评体系的确立 |
第一节 评价指标设置的依据 |
一、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 |
二、地理学科能力评估要素 |
三、模拟试题能力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二节 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一、选取标准 |
三、调查对象的构成 |
第三节 高考模拟题的命题步骤 |
一、模拟试题命制的原则 |
二、制定双向细目表 |
三、模拟试题分层设计的基本路径 |
四、试卷有效性的评判 |
第五章 高考模拟试题的统计分析 |
第一节 测评工具的质量分析 |
一、试题回收情况 |
二、效度分析 |
三、信度分析 |
四、难度和区分度分析 |
第二节 模拟试题内容与能力指标的分析 |
一、模拟试题考点内容分析 |
二、模拟试题中考查能力指标分析 |
三、总结 |
第三节 模拟试题测评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整体总分描述性统计 |
二、不同学校整体总分描述性统计 |
三、总结 |
第四节 样本在试题中响应的重难点定位分析 |
一、模拟试题的重点定位 |
二、模拟试题的难点定位 |
第五节 不同类型学生在试题中响应的重难点定位分析 |
一、不同类型学生在模拟试题中的重点定位 |
二、不同类型学生在模拟试题中的难点定位 |
三、不同类型学生能力指标与总分响应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六节 不同性别学生在模拟试题中响应的重难点定位分析 |
一、男女生在能力指标上响应的重点分析 |
二、男女生在能力指标上响应的难点分析 |
第六章 结论整理 |
第一节 结论 |
一、调查了高考模拟试题设计时存在的问题 |
二、建立起了高考模拟试题能力评价指标 |
三、模拟试题有良好的有效性、可靠性和预测性 |
四、重难点有共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
五、不同类型和性别的学生学习水平有差异 |
第二节 讨论模拟题预测准确率的影响因素 |
一、提高准确率的有利因素 |
二、提高准确率的不利因素 |
第三节 研究对策 |
一、教学方法 |
二、学习方法 |
第四节 创新发展 |
第五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它科研成果 |
致谢 |
(7)初中物理复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 |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1.3 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2.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原则概述 |
2.1 教育教学理论 |
2.2 策略的含义 |
2.3 复习效果评价 |
3.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策略 |
3.1 “传统讲授式”的教学策略 |
3.2 “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型”教学策略 |
3.3 “构建概念图”教学策略 |
3.4 “任务驱动型”的教学策略 |
4.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
4.1 “构建概念图”策略的教学实践 |
4.2 “任务驱动型”教学实践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8)五四时期的“废考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势浩大的“废考运动” |
二、理想还是利益:学生的行为动机分析 |
三、理智还是冲动:学生的行为方式分析 |
四、合理还是无理:学生的主张论证分析 |
五、结论 |
(9)英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评价的特点与启示——以汽修专业IMI证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我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评价的必要性 |
(一)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评价是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
(二) 当前我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评价仍存在诸多问题 |
二、英国汽修专业IMI证书考核评价的基本特点 |
(一) 以统一标准为基础, 对接企业实际生产 |
(二)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关注学生综合发展 |
(三) 质量监控较为完善, 注重考核结果反馈 |
三、英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
(一) 改革传统应试模式, 以能力考核为导向 |
(二) 建立考评反馈制度, 关注职业生涯发展 |
(三) 完善相关管理体制, 加强监督保障体系 |
(10)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的基本概述 |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的含义 |
一、活动的含义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的含义 |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的特征 |
一、主体性 |
二、实践性 |
三、热点性 |
四、多样性 |
五、深刻性 |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构建活动型课堂的理论依据 |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二、近现代西方的活动教学理论 |
三、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论 |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习理论 |
第四节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的意义 |
一、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未来社会 |
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调查研究 |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
二、调查研究的设计 |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活动过于形式化,三维目标割裂 |
二、活动内容陈旧,缺乏热点性 |
三、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不突出 |
四、无效活动较多,课堂反馈不及时 |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学校应试化教学导向明显 |
二、缺乏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
三、教师理论基础和组织能力有待提高 |
四、活动型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
第三章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的对策 |
第一节 明确活动型课堂教学目标,整合三维目标 |
一、明确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 |
二、树立新时代教学理念 |
三、深入掌握学生学情 |
第二节 提高活动型课堂教学主体的素养和能力 |
一、提高教师实施活动型课堂教学的素养和能力 |
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型课堂的素养和能力 |
第三节 构建开放型活动型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一、创新运用时事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引领性 |
二、采用多种活动教学设计方式,增强课堂教学实施的灵活性 |
三、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自然养成 |
第四节 改进教学评价,推动活动型课堂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
一、落实新课标评价理念,明确教学的方向性 |
二、明确发展性评价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
三、建构全方位评价方式,实现核心价值引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对考试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建构主义的应用型教育教学设计探微——以工程经济学课为例[J]. 郭献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33)
- [2]数学学习不良中师生的表征特点研究[J]. 武晓梅.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2)
- [3]“两阶段考试”及其对法学本科教学的启示——基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两阶段考试”实践的分析[J]. 王黎黎. 科技风, 2021(13)
- [4]国内外依法治考研究进展述论[J]. 姜杰文. 新课程研究, 2021(06)
- [5]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及当下适用性研究[D]. 赵言慧. 河南大学, 2020(02)
- [6]高考模拟试题分层测评的设计研究 ——以中国区域地理专题为例[D]. 刘彦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初中物理复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D]. 陈宏裕. 西南大学, 2020(01)
- [8]五四时期的“废考运动”研究[J]. 张妍. 教育与考试, 2019(04)
- [9]英国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评价的特点与启示——以汽修专业IMI证书为例[J]. 程德宝,沈琳,林玥茹. 机械职业教育, 2019(06)
- [10]高中思想政治课活动型课堂构建研究[D]. 刘若涵.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