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以民间发出“倡议”(论文文献综述)
魏冉[1](2021)在《中国与东盟的联合国大会投票实践研究(1991-2019)》文中研究指明联合国是最具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大会投票成为考察会员国在国际事务立场相似性的重要途径。对联大投票的分析建立于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同时规避了经验主义的主观因素及不可控因素。有鉴于此,本文通过系统考察1991-2019年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情况,探究影响中国-东盟投票立场一致或相异的因素,分析二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动国际议题合作,以便精进中国-东盟合作、增益中国-东盟关系,并对中国如何借助联合国大会增强发展中国家代表性、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启示。在理论层面,国家利益决定国家是否会遵守国际规范,而对规范的遵守又会影响国家利益的偏好。笼统将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一概而论只能被视为一种简单的补充性解释,因此将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作为自变量解释国家投票行为之时,必须将其放置在特定的时段与国际议题下展开,同时说明选择依据。投票立场出现差异是国家基于利益与规范对相对收益进行衡量的结果。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因为国家对某一决议或其映射的国际问题的利益认知出现根本性分歧;二是当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相斥时,国家在联大决议中坚持选择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的投票立场。简而言之,投票立场相异源于国家将维护利益置于遵守规范更优先的位置,投票立场代表了一国在特定情境下维护国家利益的最优选择。在经验层面,通过考察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大会三个主要议题领域的1104个决议发现,中国与东盟在特别政治和非殖民化议题领域投票一致性最高;其次是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领域;社会、人道主义和文化议题领域一致性最低,且波动幅度较大。将中国与东盟近30年的联合国大会投票趋势置于同时段内思考中国-东盟关系,可以发现:中国-东盟联大投票结果并未受到“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中国-东盟联大投票差异未削弱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体现出了双方包容互利的发展格局。研究还发现,美国因素拉低了中国与东盟的投票一致性。因此,中国应借助制度建设、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与讲究道义等优势,采取相关措施弱化美国影响,加强东盟与中国在国际事务立场上的协调与配合,提高中国-东盟联大投票一致性,从而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这对于化解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战略压力、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丁紫微[2](2021)在《《利雅得报》涉以色列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2015-2020)》文中研究指明在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后的70多年来,影响中东地缘政治的主要矛盾是以巴以问题为核心的阿以矛盾。长期以来,沙特作为阿拉伯国家支持巴勒斯坦立场,呼吁以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前的边界、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建立巴勒斯坦国,谴责以色列侵犯巴勒斯坦人权益的行为。2010年末发生中东剧变以来,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剧烈变化,在美国战略收缩、伊朗地区影响力扩大的背景下,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和以色列的关系也有所变化。本文以沙特官方报纸《利雅得报》(2015-2020)涉及以色列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该报纸作为语料来源是由于该报是沙特最重要的日报之一,具有发行量最大、官网访问量最大、发行范围最广的特点,其报道立场倾向于沙特政府,在研究沙特政府对以色列的态度发展趋势问题上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本文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分析沙特官媒涉以报道的话语建构策略,考察沙特政府对于以色列立场的变化,以期对阿拉伯媒体话语的研究添砖加瓦。本文采用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模型作为主体结构,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展开,结合话语分析理论进行样本分析。在文本层面,本文首先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态度整合和分析样本概况,从词汇分类和及物性对样本进行语言学的分析。在话语实践层面,本文通过分析消息来源类型、含糊和未知消息来源来考察语料的显性互文性,再通过分析语步结构和功能、体裁类型来考察语料的成构互文性。在社会实践层面,本文在前两章文本和话语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报道话语对沙特、以色列国内局势和中东区域局势的反映,以及对沙特、以色列国家身份的构建,考察报道话语和社会现实的辩证关系。文本层面的分析显示,2015-2020年间《利雅得报》涉及以色列的报道较为丰富,沙特对以色列具有较高且逐年增加的关注度。一方面,沙特在巴以问题上持有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场,对以色列现任政府的内外政策持消极态度,警惕以色列持有核武器;另一方面,在伊朗地区影响力提升的背景下,沙特寻求和以色列的共同立场,支持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同时,《利雅得报》涉及以色列的报道标题多选用表达动作性强的物质过程,且施事者和受事者多为阿以冲突双方,具有强烈指向性,体现该报希望强调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冲突,对以色列基本持否定态度,并试图渲染以色列是发动攻击、受到非议的一方,而阿拉伯国家是抵御反抗、拥有正义的一方。话语实践层面的分析显示,该报在报道新闻时注重新闻来源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利雅得报》涉以报道较多使用具体消息来源,较少使用含蓄和未知来源。同时,该报采用“参照虚构群体”来隐晦传达对以色列的消极观点,致使含蓄和未知消息来源多呈关于以色列的负面内容。在使用含蓄和未知消息来源报道关于以色列的负面信息时,除了选用阿拉伯国家官方和民间的消息源,还会选用带有以色列国家属性的模糊性消息来源来传达负面立场。《利雅得报》对于体裁类型的使用较为单一,较为侧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重视观点的情感引导,较少重视报道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社会实践层面的分析显示:区域方面,第一,沙特在强调支持巴勒斯坦的坚定立场的同时,又对巴勒斯坦问题表现出抽离态度,沙特开始推动阿以关系正常化;第二,在伊朗影响力上升背景下,沙特对以色列的态度趋向缓和;第三,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收缩,阿以关系开始超越巴以冲突力量而实现“共反伊朗式”的和平。国内方面,报道反映了沙特国内经济低迷,萨勒曼国王试图通过推行2030愿景来调整长期依赖石油的经济结构;还反映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涉嫌腐败、以色列政府内部党派斗争、民众不满现任总理政策的社会现实。同时,报道话语构建了沙特从泛伊斯兰主义、阿拉伯民族国家到沙特民族国家的身份演变,同时构建了以色列从敌人到对手到合作者的身份演变。整体而言,《利雅得报》反映了沙特一方面因其阿拉伯国家身份,在巴以问题上宣称支持巴勒斯坦立场;另一方面在国内经济疲软、伊朗地区影响力扩大、美国战略收缩的背景下,沙特在巴以问题上表现出抽离态度,与以色列的关系有改善的趋势。
刘胜湘,高瀚[3](2020)在《中东剧变背景下中国中东大国外交论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0年末中东剧变以来,中东乱中求治的需求愈加强烈。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中东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地位逐渐提升。面对中东地区复杂的安全局势及地区内各国的需求,中国在与中东地区国家形成"维护主权、和平解决争端、互利共赢和加强对话"原则性共识的基础上,设计了涵盖政治、经济、安全及人文领域的中东外交战略目标,选择了"伙伴关系""一带一路"倡议、"协调外交"和"合作论坛"四大实践路径。这与中国中东大国外交秉持的责任理念、共享理念、规则理念,以及中国在中东扮演的大国外交角色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中国中东大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未来,中国中东大国外交还将面临诸多难题,如何克服难题并及时调整和逐步适应中国中东大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在中东的角色,规避中东地区可能出现的重大安全风险,将是中国中东大国外交中的重中之重。
丁鹏[4](2020)在《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EaP)是欧盟针对东部邻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区域性制度安排,实现了周边邻国政策在重点地区的差异化,是对欧盟睦邻政策的补充和完善,大幅增强了欧盟同东部伙伴关系国的联系和合作水平,使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涉及到欧盟与邻国内政和外交层面上的紧密合作,范围广泛,是一种特殊的“伙伴关系”,区别于欧盟传统上的外交政策。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本质是什么?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与欧盟扩大有何关系?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是什么?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在推进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影响、遇到了哪些困境以及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冷战结束后,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版图剧烈变动,美国利用辐射全球的强大军事实力,借助北约加强对原苏联加盟国进行大范围的政治和军事干预,遏制俄罗斯重新崛起,维护自己的单极霸权地位。欧盟则大力实施东进战略,推动欧洲一体化,扩大地缘战略空间,力图提高主导欧洲安全事务的能力。欧盟地理边界大幅拓展,同东部地区一些不稳定国家接壤,东部邻国的安全局势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欧盟自身的安全稳定,引起欧盟的极大重视,在欧盟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显着提升,“欧盟安全战略”强调周边地区是欧盟外交政策的重点。欧盟一方面通过扩大政策,向中东欧国家提供成员国资格,将其纳入内部;另一方面通过邻国政策,向东部地区原苏联国家提供援助,促使其改革转型。欧盟的东部邻国政策经历了主动有限接触、积极高调介入和全面深入参与三个阶段演变后,欧盟在东部地区的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总的来看,在欧洲大陆地缘政治局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向东扩展势力范围,增强与东部邻国的关系符合欧盟的发展战略,是欧盟的必然选择。俄格战争导致欧盟周边地缘政治形势发生新变化,出于地缘政治、安全、经济以及民主价值观等多重利益考量,2009年5月,欧盟推出针对乌克兰、摩尔多瓦、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六个东部邻国的“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欧盟睦邻政策(ENP)的组成部分,旨在将欧盟安全战略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签订联系国协定(AA)、提供市场准入和实现签证便利化等措施,加速和深化欧盟与东部伙伴关系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和经济一体化水平,力图从根源上解决导致极端主义、危机和冲突的问题,进而实现安全和稳定,最终将这些国家绑上西方的“战车”,成为防范和抵御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东部伙伴关系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以来是大国争夺的焦点,特别是乌克兰位于俄罗斯和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加上历史的原因,对俄罗斯来说战略意义异常重要,是其再次实现大国复兴梦的关键合作伙伴。苏联解体后,北约和欧盟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双双向东扩大,不断蚕食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导致俄罗斯战略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美国和北约的强势介入下,“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这一带有地缘政治动机的外交政策不断触及俄罗斯的底线,西方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一时难以调和,最终导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引发严重地缘政治危机,东部伙伴关系国深陷大国博弈的漩涡。东部地区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使欧盟深感自身也越来越“不安全”,不仅要应对日益复杂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更要面对传统安全威胁回归的严峻现实。历史制度主义为我们深入理解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特别是综合考察其发展变迁的逻辑提供了理论视角,按照制度变迁的逻辑来审视,“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在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混合的特性,是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和渐进转型等制度变迁模式的混合体。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属于欧盟睦邻政策的东部层面,在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合作机制和政策工具以及地缘战略目标等方面都对扩大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俄格战争和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冲突事件,成为改变欧盟东部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的关键节点,推动欧盟在不破坏原有规则的前提下对“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进行了优化改造,逐渐调整原先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思维,采取利益优先原则,不断寻求务实调整,完成了一系列制度突破,实现渐进转型。地缘政治博弈、安全局势复杂、经济利益诉求以及民主价值观输出等因素构成“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欧盟在原苏联空间推进以“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为代表的周边外交战略,主要以自身作为世界上最大单一市场和欧元的世界第二大货币地位等雄厚的经济力量充当工具,通过一系列机制和手段,在安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不断蚕食俄罗斯势力范围,加剧了区域地缘政治竞争。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来自欧美的严厉制裁,促使俄罗斯加快推进“转向东方”战略,寻求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为中俄合作的升级和深化提供了契机。欧盟在内外政策转型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已经抛弃以价值观为主导的“排他性”传统周边政策理念,开始重视与第三方的合作,这与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的多方合作共赢理念趋于一致,未来将更加有利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的对接合作。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和国际格局出现深刻调整和重塑。面对大国博弈日益激烈、欧美分歧不断加大以及内部危机频发的现实,欧盟开始寻求“战略自主”,主张“欧洲主权”,努力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地缘政治行为体。“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欧盟周边治理政策,是带有地缘政治色彩的制度安排,追求地缘政治利益最大化是其发展变迁的主要动力。因此,本研究整体以历史制度主义为统领全文的视角和主线,重点结合地缘政治理论,在深入考察欧盟东部地缘政治演变以及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一方面,把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发展变迁的模式和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将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发展变迁过程中达到的成效和带来的影响,对产生的作用进行审视反思,同时对其推进机制和手段、深层困境以及未来前景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证。本文认为,欧盟扩大是成功的地缘政治战略,“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对扩大存在强劲的路径依赖,可以看作是扩大的变种,同样具有深刻的地缘政治属性。本质上看,“东部伙伴关系”计划是欧美用来制衡俄罗斯的工具,是欧盟推进扩大的一种“柔性”方式。本文力求能够在全方位分析论述“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基础上,重点解构欧盟外交的战略考量和利益诉求,剖析欧盟在大国博弈中的角色定位,继而更深入的认识欧盟内外政策转型调整的未来发展走向。
郑家文[5](2020)在《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东地区一直是美国外交关注的热点地区,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地区,因此历届美国政府都相应地调整其对中东地区的政策。然而,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政策,与奥巴马中东政策相比,显得相对激进。尽管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的调整有着复杂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但作者通过分析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内容及推动因素可以发现,“右翼”以色列游说集团在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构想与制定过程中扮演了关键作用。本文将从“右翼”以色列游说集团这一因素来分析其如何影响和塑造了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政策。本文的论证过程总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将简要向读者介绍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的内容,主要向读者介绍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和平进程和对伊朗政策上的调整,突显出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的调整是偏袒以色列的。第二章对比分析“左翼”及“右翼”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的回应,表明“右翼”以色列游说集团总体而言赞赏和欢迎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政策,而“左翼”以色列游说集团则反对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政策。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作者将分析“右翼”以色列游说集团如何从“操纵政策过程”和“控制公共话语”两方面来影响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对中东和平进程的政策和对伊朗的政策。通过本文的分析,作者发现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政策受“右翼”以色列游说集团影响太大,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因此,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政策只能是使得中东地区陷入新一轮的动荡。
刘耀虹[6](2020)在《认知管理视角下美国对中东的战略传播研究(2009-2019)》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构建观念、改变认知、提升形象既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战略传播的重要尺度,是提升战略传播的重要方式。本论文集中研究奥巴马政府以来,认知管理视角下美国对中东的战略传播策略。通过对认知管理的理念、机制、模式、实践进行剖析,聚焦认知管理与战略传播的互动关系、并对战略传播的效度进行评估,分析美国如何形成、塑造和改变其对中东受众的认知。外交政策是战略传播和认知管理的先导,认知管理是战略传播的目的,战略传播是认知管理的手段。本文围绕着外交政策、战略传播、认知管理三个层次分析2009年以来美国在中东的战略传播行为进行了深度案例分析,以检验美国对中东认知管理分析框架的合理性。本论文分别从奥巴马政府时期和特朗普政府时期,选取美国在中东的战略传播案例,以美国在中东地区为塑造中东受众的认知而实施的战略传播为切入点,系统考察奥巴马政府在“阿拉伯之春”运动、特朗普在美伊对峙阶段中,美国对中东的战略传播,进而检验战略传播实施的效度是影响美国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证实认知管理对于改变美国在中东的国际形象以及减少中东受众对美国敌意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国力的迅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西方社会公众对中国的认知也产生了深刻变化,本论文尝试提出认知管理的分析框架,探究美国战略传播的实施效果,这对于中国实施对外战略和构建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文涛[7](2020)在《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系统研究。中东地区毗邻欧洲,扼守东西方交通要道,加之丰富的石油资源,一直是西方列强争夺的目标。在欧洲殖民扩张过程中,中东地区被纳入欧洲国家发起建立的国际组织体系中,从而为欧洲殖民扩张提供交通运输、通信联络以及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便利。中东地区虽然被动地加入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组织,客观上中东地区也成为国际组织最早的诞生地之一。近代以来,中东地区历次重大事件都与国际组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的创立为包括中东地区在内的国际社会提供了解决国际关系争端等新思路。二战即将结束时,中东地区率先建立了区域性国际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随着中东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伊斯兰合作组织以及阿拉伯海湾合作委员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开始在中东国际舞台上出现,在调解阿以冲突,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促进中东政治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国际组织也与中东地区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中东地区已经成为国际组织极为活跃的地区。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选题以国际组织联合会(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UIA)发布的《国际组织年鉴》(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为工具,以22个阿拉伯国家加上土耳其、伊朗、以色列、阿富汗和塞浦路斯等5个中东地区国家为研究范围,通过对《国际组织年鉴》中正式注册的69862个国际组织以“中东”、“阿拉伯”、“伊斯兰”、“穆斯林”、“犹太”、“锡安”等关键词及27个国家与其首都为注册地进行检索,梳理出976个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同时,本研究对与国际组织相关的档案、文献、文集、专着、论文、网站、报道等材料进行整理,梳理出中东区域以外的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的活动情况,整体研究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作用,并对不同类别的国际组织在中东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特点和成效进行综合评价。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及文献附录等四部分组成,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系统研究。论文的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类型和分布情况,论述了在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冲击、欧洲国际组织的影响和中东民族国际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下,中东地区国际组织产生的过程以及国际组织的主要类型,陈述了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活动现状。本研究按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两大类别,根据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从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四个维度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进行分类研究。论文第二章论述了近代以来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分别阐释了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作用。重点论述了国际联盟、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伊斯兰合作组织等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深度参与中东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和平、教育、文化等事务的历史过程,论述了欧洲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非洲联盟等中东区域以外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中东地区的互动关系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等中东区域内国际组织在中东追求民族独立和实现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作用。论文第三章论述了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参与中东区域治理过程中的特点和作用,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大量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事务,成为中东国家和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实施区域治理,解决中东问题的有力助手。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与政府开展合作的同时,也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在民主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与政府产生分歧,中东地区大部分国家对国际非政府组织采取严格控制政策,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的发展遇到瓶颈。论文第四章总结了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特点,并对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治理体系,在中东国际事务中作用明显。中东区域以外政府间国际组织参与中东事务的制度更加完善,方法更为规范,而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则呈现出矛盾复杂化,难以形成合力的特点。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无论在法律层面还是在区域治理方面,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探索。结论部分是对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认为中东地区国际组织参与中东事务和中东地区治理与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国际环境影响密切相关。国际组织虽然在协调和解决中东各种问题和复杂矛盾的效能方面还不明显,但总体来说,无论是政府间国际组织还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参与中东事务和中东治理的重要力量,在中东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还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论文的文献及附录部分列出了976个在国际组织联合会正式注册的中东地区国际组织名单,读者和相关研究者可以按照国家查询不同国际组织建立的时间及总部的位置,有助于提供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整体面貌和具体信息。附录部分还提供了相关国际组织的英文缩写及重大相关活动时间,有益于为以后有关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积累资料。
杨玉龙[8](2019)在《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研究:起源、嬗变和现实》文中研究指明民族是现代人类社会最为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之一,民族政治对于当代世界有着重要影响,民族问题关涉相关国家政治稳定与族际和谐,与地区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密切的内在关联。中东地区自古至今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民族共同体,其中较为特殊的是非国家主体民族的库尔德人,库尔德民族对于寻求其民族权利平等化与库尔德自治等政治诉求构成了中东库尔德问题的重要内涵。自奥斯曼帝国晚期以降,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的雏形诞生于帝国中心城市和库尔德斯坦部落社会,自此出现的库尔德民族运动与库尔德政党发展进程对现当代中东国际政治和相关国家政治稳定等产生了多层面影响。因此,对于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运动历史与现实进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其考察和研究立足于历史问题,并且要关照当代库尔德政党的政治演进。本文以中东库尔德民族政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现代中东库尔德民族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作为研究起点,分述中东四国库尔德民族运动发展与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剖析其内部发展动力和对外关系,分析中东国家库尔德政党间的内在政治关联和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在以历史学为基础研究方法的同时,审慎地借鉴政治学、民族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为本文的论述和阐述创造更加客观和中立的立论基础和研究视角。本文由八部分组成,绪论和结论主要论述研究缘起和研究观点。正文由六章组成,主要论述了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运动的三个主要问题:早期库尔德民族主义与库尔德民族运动产生、现代库尔德政党创立与政治演变、当代库尔德政党的政治转型及其政治理念。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奥斯曼帝国晚期及其解体前后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在帝国内部的孕育与产生。本章认为,奥斯曼帝国中心城市的库尔德民族主义知识分子、部落贵族家庭和库尔德政治活动家是第一代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想与运动的创始者和传播者,为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奠定了历史基础。第二章分阶段论述了土耳其建国初期的库尔德民族运动,以及库尔德民族运动在共和国政治中的复兴进程,重点论述了土耳其库工党的建立、意识形态及其游击战争,以及土耳其政府应对库工党问题采取的多重策略。本章认为,土耳其建国后凯末尔政府制定的“一族一国”国家建构模式及其实行的土耳其化政策是引起库尔德民族运动抗争和复兴进程的根本原因,土耳其库工党的建立及其激进政策和行为手段是对土耳其政府民族同化政策的激烈反抗。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土耳其库工党政治转型以及库尔德和平进程产生、发展及其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章认为,厄贾兰被捕宣告了库工党游击战争和军事政策的失败,库工党进入政治转型期,并形成了扁平化和伞状化的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组织,实现了库工党政治体系、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整体转型。同时,土耳其埃尔多安政府执政后在政治和法律层面承认了部分库尔德民族权利,2009年后打开了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大门。但是,库尔德和平倡议并未形成实质性政治共识,双方的关键性政治分歧以及叙利亚危机爆发后的地区形势变化导致库尔德和平进程暂时搁浅。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现代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的起源,以及伊拉克库尔德政党运动演变进程的早期阶段。本章认为,20世纪40年代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进入政党化时期,巴尔扎尼家族的部落主义权威与现代库尔德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结合生成了伊拉克库民党。50至80年代期间,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主要存在两个主要矛盾,其一是库尔德政党与伊拉克政府之间民族和解进程的失败及其军事冲突;其二是伊拉克库民党和库爱联党之间的民族政治分裂与相互内耗,这些因素导致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陷入低潮期。第五章主要论述了1991年以来伊拉克库区自治与政治体系建构,以及当代伊拉克库区政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章认为,1991年海湾战争为伊拉克库区自治创造了历史性条件,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的新伊拉克联邦制建构为伊拉克库区政治体系合法化和一体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全面支持,由此,伊拉克库区历史性地产生了高度自治的政治体系。第六章主要论述了叙利亚和伊朗库尔德民族运动与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和现状问题,其中侧重于研究和阐释当代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政治格局,以及目前西库尔德斯坦自治相关问题。本章认为,叙利亚危机的全面爆发和发展进程是叙利亚库民联党政治方面崛起的主要因素,厄贾兰的民主邦联主义思想和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的政治指导是叙利亚库民联党的主要政治理念和实施其罗贾瓦自治的政治和思想基础,目前北叙利亚联邦的政治前景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伊朗库尔德民族运动在上世纪40年代曾一度成为中东库尔德民族运动中心,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传统伊朗库尔德政党走向衰败化和分裂化,新兴政党政治影响力有限。总之,本文以中东库尔德政党政治发展进程为中心,以纵向历史演变脉络和横向案例分析论述了一系列关于现当代中东库尔德民族运动和库尔德政党运动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
贾龙阳[9](2019)在《法塔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塔赫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阿拉伯语的英译转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代表巴勒斯坦利益的政治组织。1956年,法塔赫由亚西尔·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青年在埃及筹建,1959年正式成立于科威特。成立之初,法塔赫坚持组织独立性,主张武装斗争是实现巴勒斯坦建国的唯一方式。1965年,法塔赫正式开始对以武装斗争,这是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陷入低谷时的应激反应,也是国际社会在巴以问题上有失公允的必然结果。在开展对以武装斗争后,法塔赫组织规模迅速增加,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法塔赫于1967年加入并迅速成为第一大政治派别。1968年,法塔赫在卡拉梅战役中以弱胜强,重创入侵的以色列军队,在提振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低迷士气的同时,自身国际地位与政治影响力也不断提高。1969年,法塔赫赢得巴解组织内部选举,阿拉法特成为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自此,法塔赫的方针政策正式成为巴解组织的信仰纲领和行为准则。卡拉梅战役后法塔赫实力的迅速膨胀,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在法塔赫影响力不断扩展的背后,隐含的是组织内部矛盾的凸显、政治分歧加剧以及盲目自信等危机,而在这些危机掩盖下频繁干预他国主权的越轨行为,使阿拉伯国家与法塔赫的关系渐行渐远,最终引发与约旦的流血冲突,法塔赫因此遭遇重挫。面对内外压力,法塔赫选择借助恐怖主义手段摆脱困境,相继发动或参与多起针对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和西方国家的恐怖袭击。但是,投入与产出成反比的恐怖主义,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法塔赫在借助恐怖主义手段获得一定关注的同时,阿拉伯国家的猜忌、国际社会的谴责以及以色列更为猛烈的报复接踵而至,法塔赫由此失去的不仅是外界的信任和内部的民心,还有巴勒斯坦解放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正义性,而这也成为日后法塔赫在巴以问题中合法地位和话语权屡遭质疑的重要原因。在践行恐怖主义的同时,法塔赫并没有吸取与约旦反目成仇的经验教训,非但没有找到一条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谐相处之道,反而变本加厉地忽视和干涉他国内政,参与和激化地区矛盾,最终引发黎巴嫩内战。黎巴嫩内战导致法塔赫生存环境更加恶劣,阿拉伯国家对其猜疑顾忌之心更重,自身国际形象更因此一落千丈。暴力活动的持续威胁,促使以色列在1982年发动旨在消灭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黎巴嫩战争,而这场战争也使法塔赫受到毁灭性打击,组织结构濒于崩溃,对以政策被迫转向缓和。1987年,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爆发反抗以色列暴政的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这场大起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不仅迫使以色列重新正视巴勒斯坦人的权利诉求,还使陷于困境的法塔赫重获新生。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巴勒斯坦于1988年宣布建国。进入199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为巴以问题走向政治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契机。法塔赫顺应历史潮流,与以色列签署《奥斯陆协议》,使政治解决巴以问题成为双方乃至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准则,使在中东地区盛行多年的恐怖主义一时成为众矢之的,更为以和平方式解决世界其他地区宗教、领土、民族争端提供了最真实的范例和最良好的佐证,从而掀开了巴以和平进程新的篇章。同时,《奥斯陆协议》也推动了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建立,巴勒斯坦人在建立实体国家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巴以矛盾根深蒂固,巴勒斯坦内部关于对以政策始终存在分歧。伊斯兰激进组织哈马斯的强势崛起,导致法塔赫的内政外交政策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加之以色列右翼政府的重新上台,进而引发巴以和平进程再度瘫痪。2004年,阿拉法特病故,面对权力真空,法塔赫各派势力迅速展开博弈。这种政治内耗,不仅严重制约了组织本身的发展,还使法塔赫在与哈马斯角逐巴勒斯坦最高权力的议会斗争中频遭失败,巴勒斯坦政治格局也由此受到更多伊斯兰宗教势力的影响。巴勒斯坦的内部分裂,导致法塔赫的国际国内形象严重受损,削弱了法塔赫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国际社会的作用。伴随着外交话语权的丧失,法塔赫在与以色列的外交斗争中更显颓势,加之国际局势的纷繁复杂,法塔赫以及巴勒斯坦的未来更加堪忧。国际社会与法塔赫的历史以及巴以问题的走向息息相关。美国在巴以问题上长期奉行双重标准,巴以问题更是美国在中东地区输出意识形态和美国式价值观的最好媒介,加之国际格局的变迁乃至总统个人好恶,都使美国巴以政策缺乏公平性和稳定性,也严重损害了美国与法塔赫的关系。苏联在法塔赫发展过程中曾扮演同盟者的角色,但苏联对法塔赫的援助往往带有政治附加条件,目的是与美国争夺在中东地区的利益,这种利己主义倾向明显的外交政策成为苏联与法塔赫关系的最大隔阂。中国与法塔赫既有蜜月期,也有冷战期,但总体而言,双方关系整体向前的趋势并未改变,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继续支持法塔赫正义事业的同时,也在巴以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阿拉伯前线国家在历史上曾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做出贡献,但这些国家为自身利益干涉法塔赫和巴以问题的做法,始终是影响双方关系的主要障碍。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上曾扮演冲突“制造者”的角色,但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联合国开始扮演巴以冲突“调停者”与和谈“促进者”的角色,不断改善同法塔赫的关系,联合国也由此成为当今巴以问题不可或缺的外部推手,也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巴以问题仲裁核心。欧洲国家曾是美国巴以政策的跟随者,但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欧盟巴以政策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与法塔赫的关系也持续改善,特别是对巴勒斯坦民生问题的关注,为巴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玉友[10](2019)在《双层联动:摩洛哥外交政策的国内议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国内议程与国际议程互动的结果,也是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国内议程基于安全需求、利益偏好和身份定位三个要素。对于地区中等强国摩洛哥来说,安全专指王室集团的政权安全;利益偏好系社会主要阶层的“现实利益”,特指以保持国民经济增长为主的经济发展利益;身份定位系指摩洛哥存在多种冲突性身份背景下,如何维持各族群之间的团结与融合。基于此,作者提出了摩洛哥外交政策中国内议程和国际议程的双层联动外交决策模式,即外交决策者同时在国内和国际层面就某一议程进行统筹,首先满足国内的需求,其次满足国际社会的诉求,以外交巩固内政,以国际治理带动国家治理。摩洛哥特色的国内一国际议程外交政策模式具有三个特点:金字塔式的外交决策结构、相互关联的四类国内议程和双层联动的国际议程设置。在上述三个特点中,决策结构居于双层联动模型的中心位置,它既决定了谁是最终决策单位,又在制度上规定了国际博弈的国内听众。摩洛哥的决策机制自上而下分别为核心决策层、附属决策层和边缘决策层。核心决策层是双层联动模式中的关键决策单位,它主要由国王、王室顾问团和安全机构构成,其中国王处于核心地位,掌控议程设置权和裁决权,控制着重点决策过程和对外谈判进程;附属决策层主要由政府和议会组成,主要功能是补充、完善和执行王室的决策,并作为王室对外活动中的政治代表;边缘决策层主要由政党、公民社会和大众舆论组成,它具有较强的草根性和社会动员能力,主要功能是在对外政策中形成舆论张力和决策压力。除核心决策层外,其他决策层同时也是国内重要的政策传输者与反馈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决策单位的决策进程。摩洛哥外交政策存在四类国内议程。第一个议程是维护摩洛哥阿拉维家族的政权安全,其核心是保证伊斯兰教作为国教的唯一性,维护君主统治的政权合法性,亦即维护教权和王权。为追求政权安全,摩洛哥对美国和沙特开展联盟外交,以维护教权和君权为国内政治目标;第二个议程是西撒哈拉问题,其核心目标是追求国际社会承认摩洛哥对西撒哈拉拥有主权和治权。作为国内政治的重要目标,西撒哈拉问题兼具“目标性”和“工具性”特征,在对外政策上作为摩洛哥最高外交目标之一,是其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及领土完整的重要任务。在外交实践中,为获得在西撒哈拉问题上的国际支持,摩洛哥对非洲采取“援助”政策,包括利用宗教软力量和经济硬力量,同时对阿尔及利亚采取“缓和”与“强硬”并举的外交模式;第三个国内议程是经济发展,它是王室与“民选政府”执政合法性的直接来源,间接地影响着政治精英的生存安全和国内社会的稳定。在外向型经济特征下,摩洛哥决策者一方面保持和加强与传统盟友(美国、欧盟、海合会国家)的经济联系,另外一方面拓展新的战略伙伴(中国、印度、俄罗斯);第四个议程是少数族群与主体族群之间的交往与融合问题。在国际议程上主要表现为如何处理巴以问题,以及如何对待柏柏尔人问题国际化的挑战。摩洛哥外交政策模式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双层联动的国际议程设置,即摩洛哥决策者通过巧妙的外交路径选择,既满足国内议程的需要,又能在国际上塑造温和、中正与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作为第一个国际议程,联盟外交是摩洛哥王室应对国内外安全威胁的重要工具,在实践中,该路径通过理性地服务盟友的需要,获取处理国内议程所需的战略资源。第二个国际议程是经济外交,摩洛哥案例丰富了经济外交的内涵,彰显“以经济促经济”、“以经济促政治”和“以政治促经济”三种形态,分别表现为摩洛哥对新兴经济体的政策(拉动经济发展)、摩洛哥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援助政策(西撒哈拉问题上获得支持)和摩洛哥对欧盟政策(推动摩洛哥政治改革获取经济援助)。第三个国际议程是宗教外交,主要体现在摩洛哥对非洲和欧盟宣传温和伊斯兰。总之,摩洛哥外交政策具有双层联动性,从满足国内政治的需要出发,与国际社会开展全方位的互动。
二、巴以民间发出“倡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以民间发出“倡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与东盟的联合国大会投票实践研究(1991-201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时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利益、规范与联大投票实践 |
第一节 概念辨析 |
一、国家利益 |
二、国际规范 |
第二节 联大投票实践中利益与规范的考量 |
一、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的逻辑联结 |
二、联大投票实践中的国家利益与国际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联合国框架下的合作及中国与东盟的联大投票情况 |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利益互补:东盟与联合国 |
一、东盟-联合国伙伴关系历程 |
二、东盟在联合国的身份与作用 |
第二节 联合国框架下的中国-东盟国际合作 |
一、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政治合作 |
二、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安全合作 |
第三节 联大投票表决原则与投票情况 |
一、联合国大会的表决原则 |
二、数据来源与统计说明 |
三、中国与东盟的联大投票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利益视角下中国与东盟投票立场一致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联大决议中的共同利益诉求 |
一、中国与东盟在联合国大会中的涉核决议 |
二、中国与东盟在涉核决议中的共同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多领域合作中的共同利益诉求 |
一、政治互信的持续增进 |
二、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 |
三、其他领域合作的现实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际规范视角下中国与东盟投票立场一致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强化主权的规范 |
一、主权平等规范及相关决议 |
二、民族自决与非殖民化原则及相关决议 |
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及相关决议 |
第二节 限制主权的规范 |
一、维护人的尊严与促进人权及相关决议 |
二、反对通过制裁解决争端及相关决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利益与规范视角下中国与东盟投票立场相异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利益的分歧 |
一、涉及核问题决议中的国家安全利益分歧 |
二、涉及中东问题决议中的国家政治利益分歧 |
三、涉及旅行自由权决议中的国家经济利益分歧 |
第二节 利益与规范的冲突 |
一、涉及批评他国人权决议的利益诉求与规范冲突 |
二、涉及禁止使用地雷决议的利益诉求与规范冲突 |
三、涉及暂停使用死刑决议的利益诉求与规范冲突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发现与政策启示 |
第一节 基于中国与东盟联大投票实践的思考 |
一、“中国威胁论”与投票差异的非直接相关性 |
二、投票差异未削弱中国-东盟国际合作 |
三、美国因素对中国-东盟投票一致性的影响 |
第二节 深化中国-东盟国际议题合作的路径探索与启示 |
一、优化中国-东盟制度建设与合作 |
二、提供更多优质国际公共产品 |
三、更加注重道义原则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2)《利雅得报》涉以色列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2015-2020)(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2. 研究样本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利雅得报》涉以报道的文本分析 |
第一节 样本概况 |
一、报道数量 |
二、报道主题 |
三、报道态度 |
四、样本概况总结 |
第二节 文本层面分析 |
一、词汇分类 |
二、及物性分析 |
三、文本分析总结 |
第二章 《利雅得报》涉以报道的话语实践分析 |
第一节 显性互文性分析:引述话语 |
一、消息来源类型分析 |
二、含糊和未知消息来源分析 |
三、显性互文性分析总结 |
第二节 成构互文性分析 |
一、语步结构和功能 |
二、体裁类型 |
三、成构互文性分析总结 |
第三章 《利雅得报》涉以报道的社会实践分析 |
第一节 《利雅得报》涉以报道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
一、对区域局势的反映 |
二、对国内局势的反映 |
三、《利雅得报》涉以报道对社会现实反映的总结 |
第二节 《利雅得报》涉以报道对社会现实的影响 |
一、沙特:泛伊斯兰主义、阿拉伯民族国家到沙特民族国家的身份演变 |
二、以色列:敌人到对手到合作者的身份演变 |
三、《利雅得报》涉以报道对社会现实影响的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3)中东剧变背景下中国中东大国外交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中东大国外交的战略内涵 |
(一)客观条件 |
(二)战略目标 |
(三)实践路径 |
中国中东大国外交的基本理念 |
(一)责任理念 |
(二)共享理念 |
(三)规则理念 |
中国中东大国外交的角色定位 |
(一)中东互学互鉴的好伙伴 |
(二)中东和平稳定的维护者 |
(三)中东共同发展的推动者 |
(四)中东公平正义的扞卫者 |
中国中东大国外交的主要成就 |
(一)中国与中东战略伙伴关系多层次化 |
(二)中国与中东经贸合作多样化 |
(三)中国与中东非传统安全合作双轨化 |
(四)中国与中东人文交流机制化 |
结 语 |
(4)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和研究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历史制度主义的主要内容 |
一、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观 |
二、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观 |
第二节 历史制度主义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
一、欧洲具有悠久的地缘政治历史 |
二、欧盟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 |
第三节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分析框架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冷战后欧盟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欧盟东部的地缘政治环境 |
一、冷战后欧盟东部地缘政治的演变 |
二、东扩后欧盟东部边界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欧盟东部邻国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主动有限接触阶段:1990年-2003年 |
二、积极高调介入阶段:2004年-2008年 |
三、全面深入参与阶段:2009年-至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模式 |
第一节 路径依赖模式分析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路径依赖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路径依赖的机理 |
第二节 关键节点模式分析 |
一、关键节点一: 俄格战争 |
二、关键节点二: 乌克兰危机 |
第三节 渐进转型模式分析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层叠”式渐进转型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性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发展变迁的动力机制 |
第一节 安全稳定诉求是发展变迁的根本动力 |
一、欧盟安全战略的调整 |
二、维持周边安全是欧盟全球战略重点 |
三、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
第二节 地缘政治博弈是发展变迁的直接动力 |
一、扩大欧盟的战略缓冲空间 |
二、平衡成员国地缘偏好和利益目标 |
三、协同北约向原苏联空间扩张 |
第三节 民主价值观输出是发展变迁的内在动力 |
一、促使东部伙伴关系国的体制转型 |
二、围绕俄罗斯营造民主示范的包围圈 |
三、避免与东部伙伴关系国产生新分界线 |
第四节 经济利益需要是发展变迁的外在动力 |
一、实现欧盟能源供给渠道多元化 |
二、深化与东部伙伴关系国的自由贸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机制和手段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推进机制 |
一、签订联系国协定是核心目标 |
二、建立深入全面的自由贸易区 |
三、完善内部市场准入机制 |
四、落实“更多换更多”的激励机制 |
第二节 欧盟推进“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手段 |
一、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市场机会 |
二、强化制度建设和保障善政 |
三、维护能源安全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
四、实施签证自由化和增强流动性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效能分析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成效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安全成效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政治成效 |
三、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经济成效 |
四、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社会文化成效 |
第二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影响 |
一、加速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
二、促进东部伙伴关系国的社会化进程 |
三、促使俄罗斯加快推进“转向东方”战略 |
四、扩大中俄、中欧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机遇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困境和趋势 |
第一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深层困境 |
一、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内在弱点 |
二、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外部风险 |
第二节 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的发展趋势 |
一、“安全稳定”代替“模式转型”成为优先目标 |
二、坚持“差异化”原则和“量身定制”策略 |
三、推出更具包容性的“邻国的邻国”概念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英文首字母缩略词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全文结构和内容 |
四、资料搜集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特朗普政府对中东政策的构想与尝试 |
第一节 重建中东和平进程的新构想 |
一、经济方案(economic framework) |
二、政治方案(political framework) |
第二节 遏制伊朗的新尝试 |
第二章 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的回应 |
第一节 “右翼”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的回应 |
一、“右翼”集团对特朗普政府巴以和平进程政策的回应 |
二、“右翼”集团对特朗普政府遏制伊朗政策的回应 |
第二节 “左翼”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的回应 |
一、“左翼”集团对特朗普政府巴以和平进程政策的回应 |
二、“左翼”集团对特朗普政府遏制伊朗政策的回应 |
第三章 “右翼”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特朗普中东政策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对特朗普政府遏制伊朗政策的影响分析 |
一、操纵政策过程 |
二、控制公共话语 |
小结 |
第二节 对特朗普政府巴以和平进程政策的影响分析 |
一、操纵政策过程 |
二、控制公共话语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认知管理视角下美国对中东的战略传播研究(2009-2019)(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框架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五、论文结构 |
第一章 认知管理与战略传播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认知管理的理论阐释 |
一、认知管理的理论基础 |
二、认知管理的理论应用 |
三、认知管理的建构机制 |
第二节 战略传播的理论阐释 |
一、美国战略传播理论内涵 |
二、战略传播的理论内涵 |
三、战略传播的应用原则 |
第三节 认知管理与战略传播的关系 |
一、认知管理是战略传播的目的 |
二、战略传播是认知管理的手段 |
三、认知管理与战略传播的影响因素 |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美国的战略传播 |
第一节 美国战略传播的机制演进 |
一、一战与公共信息委员会 |
二、二战与美国战争情报办公室 |
三、冷战与美国新闻署 |
第二节 美国战略传播的机构设置 |
一、美国国防部的战略传播机构设置 |
二、美国国务院的战略传播机构设置 |
三、美国智库的战略传播设置 |
第三节 美国战略传播的路径与手段 |
一、美国战略传播执行路径 |
二、美国战略传播的执行手段 |
第三章 奥巴马时期美国对中东的战略传播 |
第一节 奥巴马时期美国对中东的外交政策 |
一、外交政策的一般概念 |
二、奥巴马主义 |
三、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实践 |
第二节 奥巴马时期美国对中东战略传播 |
一、传播美国价值观 |
二、打击暴力极端主义 |
三、与中东受众直接接触 |
第三节 奥巴马时期美国对中东的认知管理 |
一、中东民众对美国的认知背景 |
二、中东民众对美国认知变化的原因 |
三、奥巴马时期美国对中东的认知管理 |
第四节 “阿拉伯之春”运动与美国战略传播实践 |
一、美埃关系透视 |
二、“1·25革命”时期奥巴马政府战略传播实践 |
三、“阿拉伯之春”运动美国对中东的认知管理模式 |
第五节 奥巴马时期美国对中东战略传播的成效评估 |
一、美国战略传播的主要影响 |
二、奥巴马时期美国中东外交的结果 |
三、美国对中东战略传播成效的整体评估 |
第四章 特朗普时期美国对中东的战略传播 |
第一节 特朗普时期美国对伊朗外交政策调整 |
一、特朗普政府伊朗政策的背景 |
二、伊朗核技术的发展 |
三、特朗普时期美国对伊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特朗普时期美国对伊朗的战略传播策略 |
一、利用经济制裁引发伊朗内部分化 |
二、巧用盟国塑造共识 |
三、利用信息战“丑化”伊朗政府形象 |
四、利用军事行动的心理战震慑伊朗 |
第三节 特朗普时期美国对伊朗的认知管理模式 |
一、塑造减少美国在中东政策干预的认知 |
二、数据驱动型下的新认知管理模式 |
第四节 特朗普政府对伊朗战略传播的成效评估 |
一、伊朗的政策制定者对美国的态度存在分歧 |
二、伊朗青年一代受美国吸引 |
三、伊朗整体民众的反美情绪 |
四、美国民众对特朗普政府的不信任感 |
五、美国国内党派分歧加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7)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产生、发展、类型及分布 |
第一节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冲击 |
二、欧洲国际组织的延伸 |
三、中东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 |
四、国际会议及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制度日臻成熟 |
第二节 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类型与分布 |
一、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的分类标准 |
二、中东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
三、区域外国际组织在中东的分支机构 |
四、中东区域内国际非政府组织 |
五、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的分布 |
小结 |
第二章 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一节 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发展历程 |
一、19 世纪初至“一战”前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萌生 |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 |
三、“二战”后中东地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迅猛发展 |
第二节 中东地区全球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
一、国际联盟、联合国及其分支机构在中东地区的活动 |
二、不结盟运动与中东 |
三、伊斯兰合作组织与中东 |
四、世界贸易组织与中东 |
第三节 中东地区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
一、中东区域外政府间国际组织 |
二、中东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 |
小结 |
第三章 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 |
第一节 中东地区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 |
一、宗教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
二、欧洲国际非政府组织理念的传入 |
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影响 |
四、现代化的冲击 |
五、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整合 |
第二节 中东地区全球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
一、与政府联系密切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影响力显着 |
二、人道主义国际非政府组织数量众多 |
三、人权类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展举步维艰 |
第三节 中东地区区域性国际非政府组织 |
一、人道主义国际非政府组织占据主导地位 |
二、行业协会类国际非政府组织快速增长 |
三、民主政治类国际非政府组织举步维艰 |
小结 |
第四章 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和成效 |
第一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 |
一、政府间国际组织已形成庞大的治理体系 |
二、联合国在中东区域治理体系中“一枝独秀” |
三、经济社会领域成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发展的新方向 |
第二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特点 |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表现突出 |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杂乱无章 |
三、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区域治理中的严峻挑战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成效评价 |
一、联合国在中东区域治理中地位突出 |
二、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分布不均、效果差异较大 |
三、区域外国际组织参与中东区域治理的方法日臻完善 |
四、区域内政府间国际组织难成合力 |
五、国际组织成为国家利益角逐的平台 |
六、国际组织在中东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 |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研究:起源、嬗变和现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库尔德研究学术史评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评述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与现代库尔德民族运动 |
第一节 晚期奥斯曼帝国时期库尔德民族主义的起源 |
一、谢赫乌拜杜拉动乱及其性质辨析 |
二、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想的文化起源 |
三、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组织的孕育和出现 |
四、早期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的特征及局限性 |
第二节 自治或建国:库尔德斯坦独立进程的历史机遇及其失败 |
一、奥斯曼帝国解体与库尔德斯坦地位问题的产生 |
二、库尔德斯坦高度自治或独立建国失败的原因 |
第二章 土耳其库尔德民族运动与库尔德政党的兴起 |
第一节 现代土耳其库尔德民族运动的产生与演变 |
一、土耳其建国与谢赫赛义德动乱 |
二、亚拉拉特动乱与德西姆事件 |
三、土耳其库尔德民族运动复兴的背景 |
四、土耳其国家政治发展与库尔德民族复兴运动进程 |
第二节 土耳其库工党的建立与早期政治发展进程 |
一、土耳其库尔德斯坦工人党的建立 |
二、土耳其库工党游击战的历史兴衰 |
三、土耳其库工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的历史演进 |
四、土耳其库工党与伊拉克库尔德政党的复杂性关系 |
五、20 世纪90 年代土耳其政府应对库工党问题的政策与举措 |
第三章 土耳其库工党的政治转型和库尔德和平倡议进程 |
第一节 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与库工党的政治转型 |
一、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的社会政治理念及其建立 |
二、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的内部组织结构 |
第二节 正发党对库工党问题的政策 |
一、正发党对于库工党问题政策的提出 |
二、正发党政府提出库尔德和平倡议的动机及其举措 |
第三节 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产生、演变和失败 |
一、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启动 |
二、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第二阶段 |
三、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第三阶段 |
第四节 叙利亚危机对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影响 |
一、叙利亚危机对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影响 |
二、科巴尼战役的国际政治影响 |
三、叙利亚危机以来正发党对库尔德和平倡议政策的变化 |
第四章 现代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与库尔德政党运动进程 |
第一节 谢赫马赫穆德运动与南库尔德斯坦地位问题论争 |
一、南库尔德斯坦地位问题的产生与论争 |
二、谢赫马赫穆德的政治野心及其动乱的失败 |
第二节 现代伊拉克国家的形成与库尔德民族运动的兴起 |
一、现代伊拉克国家形成与库尔德民族运动的发展 |
二、早期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发展的局限性 |
三、巴尔扎尼家族与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民主党的建立 |
第三节 伊拉克库尔德政党的政治发展与武装斗争 |
一、伊拉克中央政府与库民党的政治冲突与内战的爆发 |
二、伊拉克库民党的分裂与库尔德政党格局的二元化特征 |
第五章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自治及其政治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伊拉克库尔德自治与库区政治体系的建构 |
一、伊拉克库区政治体系建构与政党政党格局的变化 |
二、伊拉克库区自治政治体系的运行 |
第二节 伊拉克联邦制构建与库尔德自治政治体系的合法化 |
一、伊拉克联邦制的确立与库尔德地区政府的统一进程 |
二、近年来伊拉克库尔德政党政治格局的变化 |
三、库尔德执政党对于伊拉克库区的治理与建设 |
四、伊拉克库区政府的准外交政策及其总体外交形势 |
第三节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政治发展面临的挑战 |
一、“独立公投”政治与当代库尔德民族分离主义 |
二、伊拉克库尔德政党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部落因素及其影响 |
三、伊拉克库区军事安全部门派别化的历史、现状及其影响 |
第六章 叙利亚和伊朗的库尔德政党运动进程 |
第一节 叙利亚库尔德民族运动的萌生与库尔德政党运动演进 |
一、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与叙利亚库尔德政治运动的萌生 |
二、叙利亚库尔德地区自治运动的背景、演进和失败 |
三、库尔德人与叙利亚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四、叙利亚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 |
第二节 当代叙利亚库尔德政党格局与罗贾瓦自治 |
一、当前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政治格局 |
二、罗贾瓦地方自治的形成 |
三、叙利亚库民联党罗贾瓦自治的意识形态 |
四、叙利亚库民联党与美国的合作:共同利益的不稳定同盟 |
五、土耳其对于叙利亚库民联党的强硬政策 |
第三节 伊朗库尔德民族运动的产生 |
一、希穆科动乱的兴起及其性质辨析 |
二、马哈巴德共和国的建立与伊朗库尔德民主党的兴起 |
三、马哈巴德共和国衰亡的原因分析 |
第四节 伊朗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与发展现状 |
一、伊朗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 |
二、加塞姆卢的民主思想与伊朗库民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
三、1991 年海湾战争后伊朗库尔德政党的政治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9)法塔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特点创新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特点创新 |
第一章 法塔赫的初创与奠基(1959-1967) |
一、法塔赫的建立 |
(一) 法塔赫建立的历史背景 |
(二) 阿拉法特与法塔赫的建立 |
(三) 法塔赫早期核心成员 |
二、法塔赫的早期思想主张与分歧 |
(一) 法塔赫的早期思想主张 |
(二) 法塔赫早期内部分歧 |
三、阿拉伯政治团体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
(一) 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
(二)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
四、早期法塔赫与巴解组织关系 |
(一) 巴解组织成立的背景 |
(二) 早期法塔赫与巴解组织的对立与竞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法塔赫的崛起与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的泛滥(1967-1973) |
一、法塔赫坚持对以武装斗争 |
(一) 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受挫与法塔赫坚持武装斗争 |
(二) 法塔赫武装斗争面临巴勒斯坦内部竞争 |
二、卡拉梅战役与法塔赫的崛起 |
(一) 法塔赫的武装斗争引发卡拉梅战役 |
(二) 法塔赫的强势崛起与内外危机 |
三、“黑九月”事件与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的泛滥 |
(一) 约、巴多重矛盾引发“黑九月”事件 |
(二) 法塔赫遭受重创与实践恐怖主义呼声的高涨 |
(三) 法塔赫“黑九月”组织及其恐怖主义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法塔赫谋求建国与暴力活动的反复(1973-1993) |
一、法塔赫建国战略的调整与内外分歧 |
(一) 法塔赫“渐进式”建国方案的提出 |
(二) 法塔赫内部及巴解组织的分裂 |
二、黎巴嫩内战与法塔赫艰难处境 |
(一) 法塔赫成为黎巴嫩内战的催化剂 |
(二) 黎巴嫩内战导致法塔赫举步维艰 |
三、黎巴嫩战争与法塔赫的衰落 |
(一) 法塔赫暴力活动诱发黎巴嫩战争 |
(二) 黎巴嫩战争导致法塔赫岌岌可危 |
四、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与法塔赫重获新生 |
(一) 法塔赫面临内忧外患 |
(二) 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对法塔赫的影响 |
五、法塔赫谋求缓和与巴以和平进程的开启 |
(一) 法塔赫面临内外困境 |
(二) 法塔赫参与巴以和平进程与《奥斯陆协议》的签署 |
(三) 《奥斯陆协议》对法塔赫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法塔赫执政与暴力冲突再度升级(1993-2018) |
一、法塔赫执政与哈马斯的挑战 |
(一) 法塔赫推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建立 |
(二) 法塔赫与哈马斯的矛盾冲突 |
二、法塔赫内外交困与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 |
(一) 巴以和平进程搁浅与法塔赫的执政危机 |
(二) 法塔赫寻求出路与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的爆发 |
三、阿拉法特逝世与法塔赫的渐趋式微 |
(一) 巴以冲突再度升级与阿拉法特深陷困境 |
(二) 阿拉法特逝世对法塔赫的影响 |
(三)“后阿拉法特时代”法塔赫的内部危机 |
(四) 法塔赫失去执政地位与巴勒斯坦内战 |
(五)“两国方案”的危机与法塔赫处境的艰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法塔赫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
一、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
(一) 196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
(二) 197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
(三) 198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
(四) 199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
(五) 21 世纪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
(六) 对法塔赫与美国关系的评价 |
二、法塔赫与苏联(俄罗斯)的关系 |
(一) 196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
(二) 197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
(三) 198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
(四) 法塔赫与俄罗斯的关系 |
(五) 对法塔赫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评析 |
三、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
(一) 中国与早期巴勒斯坦问题 |
(二) 1960 年代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
(三) 1970 年代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
(四) 改革开放后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
(五) 对法塔赫与中国关系的评价 |
四、法塔赫与阿拉伯前线国家的关系 |
(一) 法塔赫与埃及的关系 |
(二) 法塔赫与叙利亚的关系 |
(三) 法塔赫与约旦的关系 |
(四) 法塔赫与黎巴嫩的关系 |
(五) 对法塔赫与阿拉伯前线国家关系的评价 |
五、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
(一) 1967-1987 年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
(二) 1987-2000 年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
(三) 2000 年后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
(四) 对法塔赫与联合国关系的评价 |
六、法塔赫与欧共体(欧盟)的关系 |
(一) 法塔赫与欧共体的关系 |
(二) 法塔赫与欧盟的关系 |
(三) 对法塔赫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的评价 |
第六章 法塔赫组织构成的分类研究 |
一、法塔赫的上层组织结构 |
(一) 法塔赫大会 |
(二) 法塔赫革命委员会 |
(三) 法塔赫中央委员会 |
二、法塔赫的地方组织结构 |
三、法塔赫的成员标准 |
四、法塔赫的武装组织 |
(一)“暴风”突击队 |
(二)“坦齐姆”组织 |
(三) 阿克萨烈士旅 |
(四)“第14部队”(Force 14) |
(五)“第17部队”(Force 17)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法塔赫发展历程的解析 |
二、法塔赫与国际社会关系评价 |
三、对法塔赫和巴以问题未来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一、英文文献 |
(一) 档案 |
(二) 着作 |
(三) 学位论文 |
(四) 期刊论文 |
(五) 报刊文章 |
(六) 网络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一) 着作 |
(二) 期刊论文 |
(三) 报刊文章 |
(四) 网络文献 |
三、网络资源 |
附录一:相关名词中英文对照 |
附录二:法塔赫大事记 |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双层联动:摩洛哥外交政策的国内议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论文选题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假设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六、章节安排 |
第一章 国内议程与国际议程:外交学研究的双层联动模式 |
第一节 现实主义、国内安全议程和外交政策 |
第二节 自由主义、国内发展议程与外交政策 |
第三节 建构主义、国家身份定位与外交政策 |
第四节 国内议程和国际议程的双层联动: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
小结 |
第二章 三重决策:摩洛哥金字塔式外交决策机制 |
第一节 外交核心决策层 |
第二节 外交附属决策层 |
第三节 外交边缘决策层 |
第四节 外交决策层的功能分析 |
一、技术性功能 |
二、政治性功能 |
小结 |
第三章 四类国内议程:摩洛哥外交政策的动力分析 |
第一节 王权安全与摩洛哥外交政策 |
一、摩洛哥王权安全的概念分析 |
二、王权安全与摩洛哥联盟外交 |
第二节 西撒哈拉问题与摩洛哥外交政策 |
一、哈桑二世的西撒哈拉政策(1976-1999年) |
二、穆罕默德六世执政初期的西撒哈拉政策(1999~2012年) |
三、西撒哈拉问题对摩洛哥外交政策的影响 |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摩洛哥外交政策 |
一、从进口替代战略到出口导向战略 |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匹配 |
三、摩洛哥经济发展与外交政策关系 |
第四节 少数族群与摩洛哥外交政策 |
一、少数族群与外交政策 |
二、摩洛哥犹太人的发展 |
三、摩洛哥柏柏尔人的发展 |
小结 |
第四章 议程一:王权安全视角下的摩洛哥联盟外交 |
第一节 摩洛哥对美国和沙特的政策演变 |
一、摩洛哥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
二、摩洛哥与沙特的“神圣同盟” |
第二节 摩洛哥与美国结盟的王权安全因素分析 |
一、维护教权:摩洛哥参与美国全球反恐战争 |
二、确保王权安全的战略资源 |
第三节 摩洛哥与沙特结盟的王权安全因素分析 |
一、维护君权:摩洛哥参与沙特的全球军事联盟 |
二、确保王权安全的战略资源 |
小结 |
第五章 议程二:西撒哈拉问题与摩洛哥外交努力 |
第一节 摩洛哥领土争端与外交挑战 |
第二节 摩洛哥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援助政策 |
一、摩洛哥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宗教外交 |
二、摩洛哥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外交 |
第三节 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关系的三种解释模式 |
第四节 摩洛哥对阿尔及利亚的“缓和”与“强硬” |
一、摩对阿四次成功缓和 |
二、摩阿关系“失败与敌意”加深 |
小结 |
第六章 议程三:国内经济发展与摩洛哥政府的外交转向 |
第一节 摩洛哥经济外交与多元化战略 |
一、经济外交的概念界定 |
二、摩洛哥多元化战略的提出与内涵 |
第二节 摩洛哥对欧盟的经济外交实践 |
一、对欧盟开展经济外交的条件分析 |
二、摩洛哥与欧盟合作:从贸易协议到优先地位 |
三、欧盟民主推广与摩洛哥经济外交 |
四、摩洛哥对欧盟经济外交评估 |
第三节 多元化战略视角下的摩洛哥对华政策 |
一、摩洛哥对华政策演变:从政党间接触到战略伙伴关系 |
二、2011年之前摩洛哥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
三、摩洛哥对中国的经济外交 |
四、摩洛哥对华经济外交评估 |
小结 |
第七章 议程四:少数族群团结与摩洛哥外交实践 |
第一节 摩洛哥对以色列“接触”政策 |
一、有限接触到实质性接触(1956~1994年) |
二、秘密接触到间接接触(1995~2017年) |
第二节 摩洛哥调解巴以冲突的前景与局限性 |
第三节 柏柏尔人与摩洛哥外交政策 |
一、柏柏尔运动国际化的历史演变 |
二、摩洛哥柏柏尔人海外离散者 |
第四节 “2·20”运动后柏柏尔问题的扩大化 |
小结 |
结论 |
一、国际议程的国内根源 |
二、摩洛哥国内—国际议程互动模式总结 |
三、阿拉伯君主制国家与国内—国际议程互动模式 |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摩洛哥《宪法》节选(2011年版) |
附录二 摩洛哥主要机构和组织中外文对照表 |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摩洛哥王国关于建立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
附录四 联合国安理会关于西撒哈拉局势相关决议 |
附录五 本人围绕博士论文开展的学术研究与成果 |
四、巴以民间发出“倡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与东盟的联合国大会投票实践研究(1991-2019)[D]. 魏冉. 外交学院, 2021(11)
- [2]《利雅得报》涉以色列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2015-2020)[D]. 丁紫微.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3]中东剧变背景下中国中东大国外交论析[J]. 刘胜湘,高瀚. 西亚非洲, 2020(05)
- [4]欧盟“东部伙伴关系”计划研究[D]. 丁鹏. 山东大学, 2020(02)
- [5]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特朗普政府中东政策研究[D]. 郑家文. 外交学院, 2020(08)
- [6]认知管理视角下美国对中东的战略传播研究(2009-2019)[D]. 刘耀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7]中东地区国际组织研究[D]. 张文涛. 西北大学, 2020(07)
- [8]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研究:起源、嬗变和现实[D]. 杨玉龙. 西北大学, 2019(04)
- [9]法塔赫研究[D]. 贾龙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双层联动:摩洛哥外交政策的国内议程研究[D]. 张玉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