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服务,靓丽风景——桂林火车站

优质服务,靓丽风景——桂林火车站

一、优质服务与山水同美——桂林火车站(论文文献综述)

雷丙泽[1](2020)在《理水与营城:桂林水系与城市格局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大都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古人营城时非常重视与自然山水相协调以兴利避害,现代城市也将水系视为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城市水系及其所影响的城市空间往往凝结着城市历史与特征。可以说水系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系研究也是城市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桂林地处西南,水网密集,水道纵横,自建秦城以来,三易城址,直至明清时期城市形态趋于稳定,都与水系息息相关,城市历史也沉淀在水系上。所以桂林水系以及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以及现在桂林水系与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本文以水系为着眼点,研究桂林水系与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在大量研究我国水系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基础之上,在深入挖掘桂林历史文献、规划资料与实地踏勘的基础之上,梳理了从秦朝到近年来年桂林水系与城市空间的演变过程,类比了南京、杭州这些同类型城市,运用了“四维城市”理论从本底、边界、中心、轴街、标志五个要素总结了桂林水系与城市格局特征,并从二维、三维、四维空间分析了桂林水系与城市的逻辑关系。最后,梳理了桂林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水系需求的演变,剖析了当前桂林水系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困局。最后,结合之前基础研究与分析,对桂林城市水系与城市空间建设的实施途径进行探讨。针对桂林这一个案,以城市水系与城市空间格局为着眼点进行探索,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本文梳理城市水系与空间发展进程,考证大量历史疑点,并填补了建国以来的部分空缺资料,可作为阶段研究成果,对未来城市发展与后续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莫林芳[2](2015)在《桂林主城区山水景观初探》文中指出桂林是世界瞩目的风景旅游城市,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既有甲天下的山水环境,也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千百年来的山水景观发展承载着城市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是古人营建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桂林大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宝贵财富正遭建设性破坏,城市特色逐渐沦丧。因此在当今城市景观趋同以及山水城市兴起的背景下,对桂林的山水景观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桂林未来城市景观建设及城市发展提供借鉴。论文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出发,以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为研究方法,分析桂林山水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山水布局的特点、山水景观建设的优势特色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探讨符合桂林地方特色的山水景观建设优化策略。论文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桂林的山水景观营建与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山水景观发展受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2.桂林城市山环水绕,形成独特的城景交融的景观格局,山水间的视域角度均属于人体视觉感知生理特点中的最佳视域范围;3.桂林景观营造在山势处理、水体营造以及空间尺度方面都别具匠心,但是由于受城市化冲击,山水景观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建设性破坏,景观建设面临一系列问题;4.基于桂林山水特色,提出控制建筑体量、贯通景观视廊、建立景观廊道网络等景观优化策略。

郑雨[3](2010)在《四川芦山县围塔漏斗景观特色与旅游形象塑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岩溶旅游地以其奇特的山形、神秘的洞穴、清秀的水域与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其它人文景观结合,已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众多的岩溶旅游地,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旅游形象塑造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树立鲜明而又独特的旅游形象已经成为旅游地占领旅游市场制高点的关键。地处四川雅安芦山县的围塔漏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唯一有人类居住的岩溶漏斗,并且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而作为尚未开发的旅游地,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只有在深入研究其景观特色,塑造出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才能打开市场,提高知名度。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了旅游学、旅游地理学、市场营销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若干理论与方法,紧密联系围塔地区的实际情况,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比较分析、建立模型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具体地说,本文包括以下3个部分:第一,岩溶漏斗景观特色分析。从岩溶地貌景观成因及分类出发,深入分析了岩溶漏斗旅游资源构成,并对国内外岩溶漏斗旅游地进行对比分析,为论文研究做好铺垫。第二,建立岩溶旅游地形象塑造技术程序。在前人对旅游形象塑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建立岩溶旅游地形象塑造技术程序。在对研究地岩溶地貌景观特色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对研究地进行文脉地脉辨析、形象替代分析和形象感知调查,提出研究地形象定位理念和宣传口号,进一步通过视觉形象塑造、行为形象塑造和旅游形象传播,建立旅游地完整旅游形象。第三,芦山围塔岩溶漏斗旅游形象塑造研究。在对围塔漏斗旅游资源分类基础上,对其景观特色从典型性与稀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四方面作出评价。提炼出围塔漏斗五大文脉、地脉特征即:地质奇观、丝茶驿站、民俗民风、田园风光和宜人气候。将岩溶旅游地形象塑造技术程序应用于围塔岩溶漏斗旅游地,提出围塔旅游形象定位:“世界最大人居漏斗,亚洲最长砾岩溶洞”。并设计了配套宣传口号和视觉形象标徽作为参考。

段裕祥[4](2010)在《风雨驰骋创辉煌》文中认为率先在广西引入豪华空调车投放到旅游线路; 率先在广西使用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环保公交巴士; 率先在广西应用GPS和GPRS智能调度系统; 率先在广西大规模使用双层大容量、一级踏步低地板新型公交巴士; 率先在广西开通旅游观光线路……

魏伟[5](2009)在《语用学视角下桂林市汉语公示语的得体性与不得体性》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社会的发展,公示语的研究在我国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课题。公示语是流行于社会、面向社会的的语言,一般是指在公共场所张贴和印刷,旨在为一般公众或者特殊群体提供指南、提醒等帮助的宣传性、服务性语言、标牌或标语。公示语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发挥着强大的信息服务和宣传功能。目前国内对公示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大多是从翻译角度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示语翻译中的语言和语用失误以及翻译的策略等方面。但从得体性这一高度出发对公示语进行研究的文章目前尚不多见。公示语是否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语言得体是关键。本文以采集自桂林市的汉语公示语为研究对象,以语言学中的顺应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为主要的理论框架,研究探讨桂林市公示语的得体性和不得体性。本文首先在已有的英语公示语和汉语公示语分类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分类:告知类;警示类;标语类。告知类是用来提醒受语者某些必要的信息,具体分为招牌次类和提醒次类,一般都利于辨认;警示类被认为是为了公众和他人的利益,对受语者的行为提出警告、限制或请求,大致分为禁止、请求和教育三个次类。随着时代的发展,禁止类的制定体现出向人文关怀方面发展的趋势;标语类主要指宣传标语,通常为了一定政治目的,为了宣传国家或地方的政策,号召、鼓动大家为了某种利益而共同奋斗。随着社会的发展,标语的制定也更加注意策略。针对采集自桂林市的汉语公示语语料,本文在描述公示语的分类的基础上,从得体性和不得体性的高度出发,运用Verschuren的顺应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等,详细分析桂林市的汉语公示语的现状,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1.告知类、禁止类、标语类公示语中,既有得体性,也有不得体的地方;其中不得体的方面亟待改进;2.警示类公示语中,一方面呈现出禁止次类逐渐减少,请求和教育次类逐渐增多的趋势,另一方面禁止次类仍然太多;3.公示语的制定有向人文关怀方面发展的趋势,更加注意语用策略的运用,更加得体,反映出时代发展对公示语制定的要求。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公示语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公示语和得体性两方面的研究以及提高城市品位、构建和谐社会尽绵薄之力。

赵慧姝[6](2005)在《沈阳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目前已经进入“处处都是潜在的旅游目的地,人人都是潜在的旅游者”的高速发展阶段。竞争的加剧导致了旅游业在经历了资源驱动、产品驱动后进入形象驱动的阶段,“形象就是实力和财富”。如何策划鲜明、独特、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旅游形象已成为旅游城市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对于沈阳这座东北最大的城市而言,设计和传播富有竞争力的城市旅游形象迫在眉睫。 市场营销学中的顾客价值理论和企业识别系统(CIS)在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和传播中能够发挥无可取代的作用,经过从内到外对城市的深层挖掘和包装,使城市散发出个性化的形象。 本文应用旅游学、旅游地理学、区域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策划学、市场营销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从理论上探讨了顾客价值理论、CIS 理论和城市旅游形象之间的关系。从实践上对沈阳城市旅游形象进行设计并确定形象传播主要途径。全文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设计和传播的理论分析。在引入相关理论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和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的关系,为下文设计城市旅游形象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是对沈阳进行地方性的研究,包括旅游资源分析、地方文脉分析和对旅游者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从中发掘沈阳城市旅游的特点。 第三部分是根据第二部分的分析确定沈阳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满清龙飞地,张学良故里,东北腾飞第一市,明媚商都新沈阳。以“前清”、“商都”、“东北文化”塑造理念形象,设计视觉识别体系,设计旅游从业人员、市民和政府部门行为形象,结合沈阳城市旅游的具体情况确定形象传播的主要途径。

许忠生[7](2003)在《以“三新”教育为载体 塑造铁路新形象——柳州铁路局开展“三新”教育的体会》文中认为

龚志超[8](1999)在《塑造与桂林山水同美企业形象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

二、优质服务与山水同美——桂林火车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服务与山水同美——桂林火车站(论文提纲范文)

(1)理水与营城:桂林水系与城市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 研究方案目的和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数据来源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理水
        2.1.2 城市水系
        2.1.3 城市格局
        2.1.4 四维空间
    2.2 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经典案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系与城市
    3.1 水的职能
        3.1.1 生活需求职能
        3.1.2 生产需求职能
        3.1.3 安全防御(战略)职能
        3.1.4 水运交通职能
        3.1.5 宗教礼制职能
        3.1.6 景观娱乐职能
    3.2 水系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
        3.2.1 城市选址与最初形态
        3.2.2 城市形态发育阶段
        3.2.3 城市形态稳定阶段
        3.2.4 城市形态成熟优化阶段
    3.3 水文化与城市文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代桂林水系与城市空间演变研究
    4.1 起源阶段(秦汉——唐初)
        4.1.1 秦城与灵渠的修建
        4.1.2 越城
        4.1.3 始安城
    4.2 发育阶段(隋唐)
        4.2.1 隋唐时期桂林城市空间演变
        4.2.2 隋唐时期桂林水系发展
    4.3 城市兴盛阶段(宋元时期)
        4.3.1 宋元时期桂林城市空间演变
        4.3.2 宋元时期桂林水系发展
    4.4 城市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4.4.1 明清时期桂林城市空间演变
        4.4.2 明清时期桂林水系发展
第五章 近现代桂林水系与城市空间演变研究
    5.1 工业化影响初期
        5.1.1 城市空间的变迁
        5.1.2 水系的变迁
    5.2 城市发展探索时期
        5.2.1 战后城市发展
        5.2.3 城市“带状”发展
    5.3 快速发展阶段
        5.3.1 单心结构向多心结构转变
        5.3.2 环城水系构建
    5.4 城市嬗变
        5.4.1 双城模式
        5.4.2 临桂区环城水系建设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桂林水系与城市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6.1 与同类历史名城比较研究
        6.1.1 样本选择
        6.1.2 城市水系与空间格局的共同点
    6.2 桂林水系与城市空间关系
        6.2.1 二维尺度上
        6.2.2 三维尺度上——延展
        6.2.3 四维尺度上——水场所
    6.3 桂林水系与城市空间格局特征
        6.3.1 本底要素特征:山水为底,独一无二
        6.3.2 边界要素特征:军事重地,山水为界
        6.3.3 边界要素特征:军事重地,山水为界
        6.3.4 轴街要素特征:叠彩山——王府——象山为轴
        6.3.5 标志要素特征:奇山为主,古建为辅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桂林水系发展与当代借鉴
    7.1 城市发展与水系需求分析
        7.1.1 城市发展中对水系需求演变
        7.1.2 桂林对水系需求演变分析
    7.2 桂林水系与城市发展困局
        7.2.1 水系与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7.2.2 水系与城市空间的矛盾
    7.3 桂林水系与城市发展策略探讨
        7.3.1 宏观:城水共融——桂林城水文脉延续与发展
        7.3.2 中观:桂林水系与城市空间的再塑造
        7.3.3 微观:滨水空间的塑造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格索引
附录B 插图索引
附录C “水与桂林城”读书活动
附录D《桂林城市总体规划(85年)》部分资料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桂林主城区山水景观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城市景观的趋同
        1.1.2 山水城市的兴起
        1.1.3 生态意识的觉醒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相关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城市景观研究
        1.4.2 桂林城市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桂林山水景观基础理论研究
    2.1 城市山水景观的涵义
    2.2 城市山水景观研究支点
        2.2.1 山水文化——山水园林的思想渊源
        2.2.2 风水理论——中国传统景观营造思想
        2.2.3 景观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依据
第三章 桂林城概略
    3.1 桂林的自然环境概述
        3.1.1 桂林的区位
        3.1.2 桂林的气候
        3.1.3 桂林的地貌
    3.2 桂林城市布局与山水格局的关系
        3.2.1 城市选址与山水格局
        3.2.2 城市轴线与山水格局
        3.2.3 城市朝向与山水格局
    3.3 城市历史沿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建设与山水景观营建
    4.1 城市建设与风景营建的历史演进
        4.1.1 萌芽阶段——秦汉时期
        4.1.2 奠基阶段——唐代时期
        4.1.3 兴盛阶段——宋代时期
        4.1.4 繁荣阶段——元明清时期
        4.1.5 拓展阶段——近现代时期
    4.2 影响桂林山水景观发展的因素
        4.2.1 自然因素——山水地形的限定
        4.2.2 政治因素——政治决策的影响
        4.2.3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的策动
        4.2.4 社会因素——游览活动的推动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桂林山水景观建设现状分析
    5.1 2010-2020 年桂林市城市规划分析
        5.1.1 总体层面
        5.1.2 景观层面
    5.2 桂林山水景观形态现状分析
        5.2.1 山水景观体系分析
        5.2.2 山水布局特点分析
        5.2.3 山水视域角度分析
        5.2.4 城区重要山水单体分析
    5.3 桂林山水景观建设的优势与特色
        5.3.1 师法自然、少施斧凿的山势处理
        5.3.2 碧水萦回,水绕青山的水体营造
        5.3.3 “景深屋低”的空间尺度
    5.4 桂林山水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5.4.1 山如碧玉簪——青山环楼宇
        5.4.2 江作青罗带——碧水遭蚕食
        5.4.3 城市山水空间与天际线的破坏
        5.4.4 山水间的历史人文景观破坏严重
        5.4.5 景观建设背离山水文化特色
        5.4.6 绿地分布不均匀,且零散不成体系
    5.5 桂林景观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
        5.5.1 城市的单中心发展
        5.5.2 城市规划的折扣实行
        5.5.3 不合理的建设和开发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桂林山水景观建设优化策略探讨
    6.1 其他城市山水景观建设对桂林的启示
        6.1.1 南京的启示
        6.1.2 福州的启示
        6.1.3 北京的启示
    6.2 桂林山水景观建设要保护整体山水格局
    6.3 控制和引导山水周边环境
        6.3.1 正确处理保护与建设的关系
        6.3.2 山体周边风貌控制
        6.3.3 水体周边环境保护
    6.4 建筑与山水景观协调
        6.4.1 “退”让山水,甘当配角
        6.4.2 “隐”于山林,色调淡雅
        6.4.3 “散”布灵活,疏密相当
        6.4.4 “小”巧宜景,尺度协调
    6.5 构建“显山露水”的山水视觉环境
        6.5.1 加强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
        6.5.2 贯通重要的景观视廊
        6.5.3 突出迎山接水的道路布局
    6.6 建立连续的山水景观生态网络结构
    6.7 开发多元化游览模式,缓解景观资源压力
    6.8 采用彰显山水特色的景观设计手法
        6.8.1 因地制宜,突出桂林地貌特色
        6.8.2 运用地方材料,挖掘桂林特色元素
        6.8.3 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突出桂林名城风貌
        6.8.4 选用乡土植物,形成桂林特色植被景观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四川芦山县围塔漏斗景观特色与旅游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岩溶研究现状
        1.2.2 国外旅游形象研究现状
        1.2.3 国内旅游形象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亮点
第2章 岩溶地貌景观综述
    2.1 岩溶地貌景观概述
        2.1.1 岩溶地貌景观成因及分布
        2.1.2 岩溶地貌景观分类
        2.1.3 岩溶地貌景观特色
    2.2 岩溶漏斗旅游资源概述
        2.2.1 岩溶漏斗定义
        2.2.2 岩溶漏斗成因类型
        2.2.3 岩溶漏斗旅游资源构成
    2.3 国内外岩溶漏斗对比研究
        2.3.1 国外岩溶漏斗对比
        2.3.2 国内岩溶漏斗(天坑)对比
        2.3.3 对比结论
第3章 岩溶旅游地形象塑造技术程序
    3.1 岩溶旅游地形象定位的重要性
    3.2 岩溶旅游地形象塑造的原则
    3.3 岩溶旅游地形象塑造技术程序
第4章 芦山围塔岩溶漏斗旅游形象塑造研究
    4.1 围塔岩溶漏斗景观特色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旅游资源分类
        4.1.3 围塔岩溶漏斗群景观特色评价
    4.2 基础性研究
        4.2.1 文脉、地脉辨析
        4.2.2 围塔岩溶漏斗形象调查
        4.2.3 围塔岩溶漏斗形象替代分析
    4.3 围塔漏斗旅游形象定位
        4.3.1 形象定位策略
        4.3.2 形象定位理念
        4.3.3 形象定位口号
    4.4 围塔岩溶漏斗旅游形象塑造
        4.4.1 视觉形象塑造
        4.4.2 行为形象塑造
    4.5 围塔岩溶漏斗旅游形象传播
        4.5.1 形象广告传播
        4.5.2 市场营销传播
        4.5.3 人际传播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语用学视角下桂林市汉语公示语的得体性与不得体性(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Orienta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
    1.2 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1.3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Method
        1.3.1 Data Collection
        1.3.2 Methodology
        1.3.3 Research Questions
    1.4 Outline of the Present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Definition of Chinese Public Signs
        2.2.1 Difination of Signs in Dictionaries
        2.2.2 Definition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2.2.3 Two Differences about Chinese Public Signs
    2.3 The Status Quo of the Studies on Public Signs at Home and Abroad
        2.3.1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of Public Signs
        2.3.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ublic Signs
        2.3.2.1 Accompanied with Foreign Language Translations
        2.3.2.2 Wide Use of Big Characters
        2.3.2.3 Accompanied with Pictures and Numbers
        2.3.2.4 Short Sentences and Abbreviations
        2.3.2.5 Frequent use of Imperative Sentences
        2.3.2.6 Use of Nouns, Verbs
        2.3.3 The Static and Dynamic Indications
        2.3.4 Stylistic Study of Public Signs
        2.3.5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Chinese Public Signs
        2.3.6 Pragmatic Study of Chinese Public Signs
        2.3.7 Studies on Chinese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2.3.8 The Classifications of Chinese Public Signs
        2.3.8.1 The Previous Classifications of Public Signs
        2.3.8.2 The Classifications of Public Signs in the Present Thesis
    2.4 The Definition of Appropriateness
        2.4.1 Definitions in Dictionaries
        2.4.2 The Definition of Appropriatenes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2.5 The Status quo of the Studies on Appropriateness
        2.5.1 Important Status of Appropriateness
        2.5.2 Rhetorical Studies on Appropriateness of Language Use
        2.5.3 Pragmatic Studies on Appropriateness
        2.5.3.1 Tact Maxim
        2.5.3.2 The Putting Forward of Appropriateness Principle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3.2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3.3 Speech Act Theory
    3.4 Face Theory
    3.5 Adaptation Theory
    3.6 Relevance Theory
Chapter 4 Analysis of the Appropriateness of Chinese Public Signs in the City of Guilin
    4.1 Classific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Guilin
    4.2 Relationship between Appropriateness and Other Pragmatic Principles
    4.3 Statistic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public signs in the City of Guilin
    4.4 Manifestations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the Chinese Public Signs in the City of Guilin
        4.4.1 In Informing Signs
        4.4.2 In Warning Signs
    4.5 Manifesta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4.5.1 In Slogans
        4.5.2 In Informing Signs
        4.5.2.1 In Directing Subtype of Informing Signs
        4.5.2.2 In Prompting Subtype of Informing Signs
    4.6 Manifestation of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4.6.1 In Informing Signs
        4.6.1.1 In Prompting Subtype of Informing Signs
        4.6.1.2 In Directing Subtype of Informing Signs
        4.6.2 In Warning Signs
        4.6.3 In Slogans
        4.6.3.1 Adaptation to the Social and Physical World
        4.6.3.2 Adaptation to the Mental World
    4.7 Manifestation of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Face Theory in Chinese Public Signs in the City of Guilin
        4.7.1 Additional Information
        4.7.2 Polite address forms
        4.7.2.1 In Warning Signs
        4.7.2.2 In Slogans
        4.7.3 Use of pictures
        4.7.4 Use of Figures of Speech
        4.7.4.1 Similar
        4.7.4.2 Personification
        4.7.4.3 Antithesis
        4.7.4.4 Alliteration
        4.7.4.5 Puns
Chapter 5 Analysis of the Inappropriateness of the Chinese Public Signs in the City of Guilin
    5.1 The Violation of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and the Face Theory
        5.1.1 In Informing Signs
        5.1.2 In Warning Signs
        5.1.2.1 Too Many Forbidding Signs
        5.1.2.2 Public Signs of Discrimination
        5.1.3 Threatening Signs in the Chinese Public Signs in Guilin
    5.2 Violation of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5.2.1 In Prompting Subtype of Informing Signs
        5.2.2 In Slogans
    5.3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5.4 Bad Public Signs
Chapter 6 Conclusion
    6.1 Main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6.2 Measur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appropriate Public Signs
    6.3 Limitation of the Present Study
    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Bibliography
Appendix
Publications During the Postgraduate Program

(6)沈阳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的理论分析
    (一) 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形成机制和变化特点
        1. 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义
        2. 城市旅游形象的形成机制
        3. 城市旅游形象的变化特点
    (二) CIS(企业识别系统)理论
        1.CIS 综述
        2.MI(理念识别系统)
        3.VI(视觉识别系统)
        4.BI(行为识别系统)
    (三) 顾客价值理论
        1. 顾客价值理论的产生
        2. 顾客价值理论的综述
        3. 城市旅游形象与顾客价值理论
二、沈阳城市旅游的地方性研究
    (一) 沈阳城市旅游资源分析
    (二) 沈阳城市旅游的文脉分析
        1. 地理区位
        2. 文化特征
    (三) 沈阳城市旅游的受众分析
    (四) 沈阳城市旅游的形象定位
三、沈阳城市旅游形象设计
    (一) 设计原则
        1. 整体性
        2. 特质性
        3. 动态性
    (二) 沈阳城市旅游理念形象设计
    (三) 沈阳城市旅游视觉形象设计
    (四) 沈阳城市旅游行为形象设计
四、沈阳城市旅游形象传播
    (一) 沈阳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的原则
        1. 针对性
        2. 有效性
        3. 真实性
        4. 持续性
        5. 多样性
    (二) 传播过程中的障碍分析
        1. 风俗习惯
        2. 价值观念
        3. 教育水平
    (三) 沈阳城市旅游形象传播途径
        1. 媒体传播
        2. 旅游纪念品传播
        3. 配套宣传品传播
        4. 专题活动传播
        5. 大型节事活动传播
结论
参考文献

四、优质服务与山水同美——桂林火车站(论文参考文献)

  • [1]理水与营城:桂林水系与城市格局研究[D]. 雷丙泽.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2]桂林主城区山水景观初探[D]. 莫林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0)
  • [3]四川芦山县围塔漏斗景观特色与旅游形象塑造研究[D]. 郑雨.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4)
  • [4]风雨驰骋创辉煌[N]. 段裕祥. 桂林日报, 2010
  • [5]语用学视角下桂林市汉语公示语的得体性与不得体性[D]. 魏伟. 广西师范大学, 2009(S2)
  • [6]沈阳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研究[D]. 赵慧姝.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4)
  • [7]以“三新”教育为载体 塑造铁路新形象——柳州铁路局开展“三新”教育的体会[J]. 许忠生. 企业天地, 2003(07)
  • [8]塑造与桂林山水同美企业形象的实践与思考[J]. 龚志超. 疏导, 1999(04)

标签:;  ;  ;  

优质服务,靓丽风景——桂林火车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