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农行业务经营学习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马丹[1](2021)在《“看得见的手”:南京国民政府与温州渔业管理(1927-1949)》文中提出本文以温州渔业为例,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渔业管理政策呈现出来的统制特征。文中提及的统制特征主要从政府对渔业组织、渔业金融和渔产运销等方面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南京国民政府对于渔业的介入肇始于三十年代的渔业综合危机,是产业诉求和国家需求双向驱动下的行为。经济危机间接导致温州钱庄业发展受阻,渔民借贷发生困难,而以日本为主的外渔倾销使得鱼价日益低落,温州渔业发展遭遇重大挫折。在此情势下,一些接受过水产教育的渔业专家对渔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纷纷呼吁政府救济,进而实行统制。温州的案例说明,以渔业专家为主体的呼吁政府进行渔业统制的舆论存在夸大事实的倾向,这些舆论与三十年代盛行的统制经济学说相契合,为政府全面嵌入并试图垄断渔业生产系统构建合法性。本文依据渔业生产所涉及的组织、金融和运销等环节,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论述,探究渔业统制特征在每个环节的实践过程及在地反应。温州的个案说明,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在渔业管理过程中即体现出明显的统制色彩,战时的渔业统制则多了些救济意味,战后的管理又延续了战前的做法。此外,政府在介入渔业系统时,会依赖渔会、渔业合作社、银行、鱼市场等新式组织机构,旧有的渔帮、渔业公所、鱼行成为取缔和改组对象,这一过程会遭遇相关群体的反抗,造成管理艰难的困境。
于海鹏[2](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研究指明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刘玮[3](2020)在《双转形势下农行G市支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渠道、平台、系统不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相继转型,提出新的金融理念,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在银行转型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新的操作风险点不断涌现,新的操作风险案件也随之发生。这不仅造成客户资金损失,而且给金融机构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不可估量的声誉风险,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正常金融秩序。因此,深入研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对增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及持续稳健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从“双转”形势下中国农业银行G市支行操作风险管理入手,以内部控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阐释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相关概念、特征与分类等基本理论。其次,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笔者在中国农业银行G市支行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该支行的管理现状,通过对调查问卷及内外部检查结果分析,揭示农行G市支行双转形势下的面临的操作风险问题,以案例分析为手段,从近年来农行出现的典型操作风险案例出发,从内控管理、业务流程、人员管理、技术层面以及外部因素等方面对其多视角的深度探源,剖析问题产生的各种成因。再次,根据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多视角为农业银行G市支行在“双转”期间的业务运营提供合理可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应对措施,从而减少操作风险导致的危害。最后,辅助相应的保障措施,改善农行G市支行的运营操作风险管理机制,提高农行G市支行的操作风险控制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安全管理、稳健运营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助力推动各家商业银行更好的转型发展,为经营管理者提供抉择参考与理论指导。
张鹏[4](2020)在《株洲市A农行“三农”普惠金融客户满意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使得金融支持“三农”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专业”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三农”普惠金融中理应发挥出“主力军”作用。课题以“三农”普惠金融客户满意为研究对象,以株洲市A农行“三农”普惠金融实践为研究个案,在广泛收集、整理、学习、消化国内外学界、实践界相关研究成果与经验总结材料的基础上,借鉴参考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株洲市A农行“三农”普惠金融工作实际情况,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调查,统计与处理有效问卷,然后就研究预设“五个维度”、28个指标的调查所得有效数据,采取课题组集中讨论的办法,分别逐一讨论分析,得出株洲市A农行“三农”普惠金融客户满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满意度”方面主要存在普惠金融尚未被真正认知等问题;“产品满意度”方面存在“定制产品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产品种类单一丰度不够、个性化产品缺失”等问题;“服务满意度”方面存在售前“产品普适性较差、宣传不到位”,售中“窗口服务质量欠佳、业务流程亟待优化”,售后服务不足等问题;“社会满意度”方面存在“三农”产品影响力不强、服务实力与能力不足、服务专项计划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补救满意度”方面存在“外围”服务补救仍有较大提质空间、“大厅”服务补救亟待加强等问题。针对“五个维度”存在问题,依次提出了提升总体满意度、产品满意度、服务满意度、社会满意度、补救满意度等实施策略,并分别从思想、机制、技术、人力、综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客户满意度的保障措施。
刘志峰[5](2020)在《基于客户群特征的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增长,消费者对消费信贷产品的需求也持续增长,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信贷需求促进了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的同时,个人消费信贷的违约率不断增高,对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管理是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建立科学系统的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关于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其次本文以农行滨州分行为研究对象,基于客户群及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介绍了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客户的分类管理情况和不同客户群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情况。然后介绍了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识别机制及贷前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最后以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贷款存量客户为样本,选取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家庭供养人口数、家庭月收入、户籍和收入还贷比九个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个人消费贷款违约的因素,然后基于分析结果,针对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
孙丽[6](2020)在《农行W支行营业网点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各大银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银行同业竞争激烈,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在抢夺市场,外部监管越来越严格,如何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提升银行竞争力成为主要路径之一。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发展历史悠久,营业网点遍布城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竞争力提升。营业网点是农行经营的重要部门,是农行人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的主要场地,是农行业务经营的中流砥柱,对农行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能够发挥营业网点的能动作用,促进营业网点业务全面发展,提升网点效能,进而提升银行营业网点竞争力。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应用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银行W支行进行研究,基于竞争力理论,在国内外银行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营业网点的竞争力现状,发现竞争优势和不足,构建营业网点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构建营业网点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W支行的竞争力分析,找出该银行营业网点在营运中存在的问题,从市场营销、客户维护、服务质量、绩效考核和网点管理等五个方面增强网点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其他银行营业网点竞争力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夏钰[7](2020)在《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政府从上至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陕西乃至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产业还是相对较为薄弱,存在缺乏对农业支持的现象。各金融机构作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扶贫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服务“三农”,是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以下简称陕西农行)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金融扶贫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以及在研究金融扶贫中的具体思路办法,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经济金融精准扶贫的前沿理论,研究学习成果并进行评析,设计出了本文的研究解决方法及思路。第二章,理论基础,解释了“精准扶贫”“金融精准扶贫”“普惠金融”的概念,并阐述了金融扶贫相关理论。第三章,陕西省金融扶贫现状分析。详细描述了陕西省贫困经济情况及陕西农行金融扶贫的运作现状,对于农行目前采取的金融扶贫模式进行了介绍。第四章对陕西农行在开展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模式创新设计,主要提出了四种模式:政府增信扶贫模式、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和“分贷统还”模式,旨在帮助改进陕西农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运作现状。第六章,提出对策建议,从政府、银行、社会发展等层面对陕西农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模式以及实施管理分别提出以下建议:一、创新服务模式,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二、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三、加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四、创新工作方式,全力做好金融扶贫工作,五、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六、加快政府担保体系建设,七、强化多方合作,发挥扶贫协同效应。目前,贫困问题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扶贫脱贫问题作出了大量研究。本文对现有的国内外金融扶贫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和评述,对陕西农行金融扶贫模式的研究,及金融扶贫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为了使扶贫达到最优效果,应该加强联合企业、政府,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新的运作模式,并从政府、银行、社会等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扶贫环境,降低扶贫风险,创新金融产品,强强联合,三管齐下,这样才能强化精准金融扶贫的效果,以防出现返贫现象。
黄浠蕲[8](2020)在《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动因及经济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如何提高资本充足率进而缓解融资压力一直以来都是银行业的重要话题,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稳定器,融资情况更是关系到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优先股融资作为一种尝试,有利于满足监管要求,减轻银行普通股股权融资压力,增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维持我国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优先股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国外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运用,然而在我国由于最初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规定、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再加上本身兼具股权和债权的性质,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014年3月证监会发布《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将优先股制度首先引入我国银行业,优先股开始被银行业青睐。2014年10月31日,中国农业银行公开发行第一期优先股400亿,11月13日完成优先股首次发行,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第一家成功发行优先股并挂牌工作的商业银行。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农行为何要选择优先股而不是其他的融资方式?农行如何利用优先股来进行融资?优先股融资利弊体现在什么方面?通过该个例得出启示和建议,给商业银行融资问题带来思考。本文的研究思路为:以中国农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动因和经济效果,对该优先股进行客观评价,给我国商业银行或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提供经验借鉴,加快促进优先股在我国的发展。通过研究发现:农业银行为了补充一级资本,满足监管的需要,优化融资结构,在国内外大趋势环境下出台并发行了优先股;通过各年度纵向对比和行业内横向对比分析发现优先股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财务绩效产生了显着的影响;然而通过长期市场效应研究得出,优先股并未对市场产生良好积极的反应,这也说明了发行优先股是具有一定的风险;优先股融资也可能会导致银行的盈利能力风险、股东风险以及投资者风险。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其两面性,不仅要看到优先股带给公司的利好,更重要的是规避优先股给公司带来的弊端,合理地趋利避害。本文将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为其他公司进行优先股融资提供借鉴。农行优先股融资作为国内优先股融资的标志性事件,这一实践对指导国内上市公司拓宽融资工具的选择、优化股权结构、改善公司治理意义深远,有利于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行,并能积极推动优先股在我国的发展。
常玉栋[9](2020)在《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和农村低收入人群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城乡收入差距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严峻。在制约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和农户收入增长的因素中,信贷资金投入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因素。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农户金融需求被满足程度较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关注金融扶贫,信贷减贫的发展经验值得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信贷资源对农户收入是否带来影响,影响程度为多大,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地域、环境等有较大差别的不同农村地区,其信贷资源的投入差别和发展趋势如何,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的问题。本文以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要素分配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农户信用、农村金融与农户收入的关系、农村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等进行了文献回顾。通过分析美国、韩国、孟加拉等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及促进农户增收方面的经验,发现发达国家更多关注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与合作社、农户的紧密联系,强调政策性金融作用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推进合作社专业化并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的是贫困群体,以提高贫困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为目标,从而提升金融支持农户的自我“造血”能力。这些经验给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带来的启示是,农村金融发展既要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也需要关注贫困农户的各种金融需求,注重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于信贷支持农户减贫的减贫效应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宏观层面,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对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对农户收入差异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微观层面,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百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于影响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进行了量化的分析。在宏微观分析做出了分析判断后,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案例,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更加准确的剖析信贷影响农户收入增长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的主要结论:第一,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减贫上,扶贫贴息贷款的商业化运作方式难以使贫困农户获得贴息贷款的支持,小额信贷的广泛普及扩大了信贷在贫困农户中的覆盖范围,非正规金融在农村仍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有偏向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信贷资金在农村的供给和需求存在规模、结构上的双重不均衡,农村仍存在资金外流的现象。信贷资金不能在农村地区找到有效的投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仍存在功能缺位。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但对极度贫困农户的金融支持仍有许多不足。第二,信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低。信贷本身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无法单独发挥作用,需要在与农户特征、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保障农户身体健康是实现农户脱贫的重要因素。信贷对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与创新的支持不足。第三,在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上,农户借款选择正规金融还是非正规金融并不关键,非贫困农户易于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支持,贫困农户更易于从非正规金融获得贷款。贷款金额大小与农户能否脱贫关联度不高,而贷款用途和借款经历对于农户增收影响显着。农户借款用途用于生产的,对于农户增收的正向效应显着。农户对于贷款便利性的要求不高。农村地区工资性收入对于非农业经营收入有一定的替代效应,但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可以有效抵消非农业经营收入的减少。这对信贷支持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实证支撑。第四,信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减贫的效果显着。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扶贫成功实践在于由地方政府主导、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经济逻辑发展农业产业。细化产业链条分工,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做好基层干部的激励引导,用好用活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政策。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厘清信贷与政府的边界。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村正规金融规模,规范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通过政府信用和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和背书,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农户形成有效的利益联合体,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弥补信贷资金单独发挥作用支持农村发展的诸多不足。政府政策的制定应关注改善产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和制度环境,给市场稳定的预期,减少政府意志的补贴激励。第二,加强信贷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深度。强化金融对农业产业的理解程度,重视对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的收集和数字化,建设基于完整产业链数字信息的供应链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评价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农业产业链,为金融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科技创新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第三,加强农村组织与配套设施对信贷的支持。政府进行积极引导,强化农村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逐步拓展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的产业发展闭环。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知识普及,与农户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相关制度与配套措施,保障金融机构处置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权益。第四,以市场化为基础强化信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大力扶持贴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创新政府、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户贷款与龙头企业的利益绑定,使信贷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匹配,提升贷款的支农效率。注重农产品的品牌打造,优化产品体验,加强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品牌打造中发挥的作用,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信贷倾斜。
梁语珈[10](2020)在《农行A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沿袭着传统的经营模式,主要依靠存款与贷款的利息差获取高额利润。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多,居民对个人理财产品的认可度和信任度逐渐提高,居民对于资产增值保值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随着市场混业经营和市场经济逐渐开放,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也争相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与此同时,余额宝、财付通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理财产品也迅速发展并被市场接受,瓜分了原传统经营模式下的银行的市场,这使得原本竞争激烈的个人理财市场变得更加硝烟弥漫。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各商业银行都积极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并争取在理财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优化自身经营结构,商业银行必须加大力度发展中间业务,通过个人理财产品带动银行存贷业务的发展,在稳定原有的存量客户的同时,主动发掘新客户,充实自身客户储备量,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多价值。然而,我国对于商业银行某具体支行的个人理财产品进行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分析较为罕见,所以,本文将针对农行A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该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发展的策略,这对于农行A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出日益骤增的个人理财产品需求量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广阔的市场。通过了解农业银行A支行基本情况、营销策略、阅读相关文献,并向客户和工作人员两个方面进行结构化问卷调查等方法总结分析客户投资行为特征、风险偏好、理财产品偏好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农行A支行存在投资者获取个人理财产品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促销效果不明显、客户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虽然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存在—定的群体差异,但是产品收益率和服务质量始终是影响投资者进行决策的关键因素。紧接着,本文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对农行A支行的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环境进行深度剖析,再基于STP分析、7P营销策略,从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客户服务策略四个维度设计一个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提高A支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服务能力并带动其个人理财产品的销量。最后,为了确保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能落地实施,再从组织制度、人力资源、资金配置三个方向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实现全方位协助该营销策略如期执行的目标。期望通过本文研究,能为农行A支行开展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工作、提升客户体验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广东农行业务经营学习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农行业务经营学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看得见的手”:南京国民政府与温州渔业管理(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缘起 |
2.学术史回顾 |
3.材料与框架 |
一、民国温州渔业生产与政府管理 |
1.温州渔业的基本情况 |
2.渔民的生计模式 |
3.民国初期政府对温州渔业的管理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温州渔业危机 |
1.钱业危机与渔业资本的变化 |
2.日渔倾销下的温州渔业 |
3.媒体舆论对渔业危机的反应 |
三、政府改组渔业组织 |
1.从取缔到新建:温属各县渔会的设立 |
2.渔业合作社:政府在温州的推动及实效 |
3.战时渔民组织的变化 |
四、渔贷政策在温州的实践 |
1.行政院推动组织渔业银团 |
2.浙江省设立温区渔民合作金库 |
3.中国农民银行经办渔贷 |
4.三四十年代温州渔民实际渔贷状况 |
五、政府对渔产运销市场的介入 |
1.温州鱼市场的设立 |
2.鱼市场组建过程中的反对力量 |
3.作为对比的上海鱼市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理论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
一 正面分析 |
二 发展问题分析 |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
第一节 正面分析 |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双转形势下农行G市支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内部控制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1.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1.4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流程 |
2.2 操作风险管理相关概述 |
2.2.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 |
2.2.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特征 |
2.2.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分类 |
第三章 农行G市支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其风险因素分析 |
3.1 农行G市支行基本概况 |
3.2 农行G市支行操作风险的管理现状 |
3.2.1 农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 |
3.2.2 农行G市支行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
3.3 双转形势下农行G市支行操作风险现状 |
3.3.1 调查问卷 |
3.3.2 2019年度内外部检查 |
3.3.3 操作风险典型案例 |
3.4 双转形势下农行G市支行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
3.4.1 人员管理 |
3.4.2 内控管理 |
3.4.3 业务流程 |
3.4.4 技术层面 |
3.4.5 外部因素 |
第四章 农行G市支行转型后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人员管理,强化合规文化建设 |
4.1.1 完善员工培训体系,提高员工技能素质 |
4.1.2 提高全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防范实际效能 |
4.1.3 加强员工行为管理,完善奖惩约束机制 |
4.1.4 推进合规文化建设,树立良好风控理念 |
4.2 创造良好内控环境,健全风险预警体系 |
4.2.1 关注内控组织活动,完善内部防控系统 |
4.2.2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完善事件管理机制 |
4.3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员工执行力度 |
4.3.1 及时更新操作规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
4.3.2 简化业务操作流程,提高员工执行能力 |
4.4 提高机控水平,实时更新操作设备 |
4.4.1 及时更新系统设备,保障操作风险防控 |
4.4.2 加大科技系统建设,发挥技术防控优势 |
第五章 改善农行G市支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
5.1 加快数据库建立,优化操作风险管理 |
5.2 创建银行业风险信息平台,加强行业信息沟通 |
5.3 增加社会关注度,强化社会与监管部门的监督 |
5.4 健全法律法规,为操作风险管理保驾护航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问卷调查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株洲市A农行“三农”普惠金融客户满意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三农”普惠金融 |
2.1.2 客户满意 |
2.1.3 客户满意级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CS理论 |
2.2.2 4C理论 |
2.2.3 顾客满意度理论 |
2.2.4 普惠金融论 |
第3章 株洲市A农行“三农”普惠金融客户满意调查与分析 |
3.1 株洲市A农行“三农”普惠金融现状 |
3.1.1 株洲市A农行简介 |
3.1.2 “三农”普惠金融基本情况 |
3.1.3 “三农”普惠金融SWOT分析 |
3.2 株洲市A农行“三农”普惠金融客户满意调查 |
3.2.1 调查设计 |
3.2.2 调查实施 |
3.2.3 结果分析 |
3.3 “三农”普惠金融客户满意存在的问题 |
3.3.1 总体满意——“三农”普惠金融普而“难”惠 |
3.3.2 产品满意——产品供需存在错位、缺位、不到位现象 |
3.3.3 服务满意——政策红利下的双向心理隐忧急需化解 |
3.3.4 社会满意——银行“外在形象”难掩“内在能力、素质”不足 |
3.3.5 服务补救——“最后一公里”现象依旧存在 |
第4章 株洲市A农行提升“三农”普惠金融客户满意的策略选择 |
4.1 提升总体满意策略 |
4.1.1 坚定乡村振兴服务定位 |
4.1.2 强化服务“三农”意识 |
4.1.3 坚持“双向交流” |
4.2 提升产品满意策略 |
4.2.1 深耕“金穗惠农卡”产品 |
4.2.2 尝试开发“银行+”系列产品 |
4.2.3 积极开发“宅e贷”信贷产品 |
4.3 提升服务满意策略 |
4.3.1 创新产品市场导入模式 |
4.3.2 创新产品售中服务模式 |
4.3.3 推行产品售后定期走访制 |
4.4 提升社会满意策略 |
4.4.1 创新“三农”产品贷款抵押担保方式 |
4.4.2 优化“三农”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
4.4.3 拓宽三农“小微”信贷准入条件 |
4.5 提升补救满意策略 |
4.5.1 尽量减少“三农”服务补救事件 |
4.5.2 精细“三农”信贷过程管理 |
4.5.3 强化“三农”金融能力与信用建设 |
第5章 株洲市A农行提升“三农”普惠金融客户满意的保障措施 |
5.1 强化思想保障 |
5.2 完善机制保障 |
5.3 优化技术保障 |
5.4 稳定人力保障 |
5.5 突出综治保障 |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株洲市 A 农行“三农”普惠金融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客户群特征的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客户群与客户群特征 |
2.2 个人信用与信用风险 |
2.3 个人消费信贷及其风险 |
2.4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5 商业银行贷前风险控制的内容 |
3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及风险管理现状 |
3.1 农行滨州分行简介 |
3.2 农行滨州分行分行个人消费信贷产品介绍 |
3.3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客户群及其风险现状 |
3.4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客户群分类管理 |
4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识别机制及存在问题 |
4.1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识别机制 |
4.2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5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实证分析 |
5.1 数据处理 |
5.2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实证分析 |
6 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
6.1 加强个人消费信贷贷前管理团队建设 |
6.2 完善个人消费信贷贷前管理的内部环境 |
6.3 优化个人消费信贷贷前管理的手段 |
6.4 建立基于客户群特征的个人消费信贷自动审批机制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农行W支行营业网点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银行竞争力相关理论 |
2.1 银行竞争力概念及特征 |
2.1.1 银行竞争力概念 |
2.1.2 银行竞争力特征 |
2.2 核心竞争理论 |
2.3 比较分析理论 |
2.4 系统竞争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农行W支行概述及竞争力分析 |
3.1 农行W支行概述 |
3.1.1 农行W支行概况 |
3.1.2 农行W支行营业网点概况 |
3.2 农行W支行竞争优劣势分析 |
3.2.1 优势分析 |
3.2.2 劣势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行W支行营业网点竞争力评价 |
4.1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构建原则 |
4.1.2 评价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 |
4.2 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
4.2.1 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2.2 竞争力评价模型应用 |
4.3 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行W支行营业网点竞争力提升策略 |
5.1 市场营销策略 |
5.2 客户维护策略 |
5.3 服务管理策略 |
5.4 绩效考核策略 |
5.5 网点管理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7)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析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精准扶贫 |
2.1.2 金融服务精准扶贫 |
2.1.3 普惠金融 |
2.2 相关理论 |
2.2.1 农业信贷补贴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
第三章 陕西省农行精准扶贫模式现状 |
3.1 陕西省贫困现状 |
3.1.1 陕西省贫困情况 |
3.1.2 陕西省金融机构概况 |
3.1.3 陕西农行助力金融扶贫概况 |
3.2 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现状 |
3.2.1 存贷款余额差距过大 |
3.2.2 个人扶贫贷款构成单一 |
3.3 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种类 |
3.3.1 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模式 |
3.3.2 信贷资金奖励模式 |
3.3.3 银企合作模式 |
3.3.4 陕西省农业银行服务“三农”三种典型模式比较 |
3.3.5 永寿县“温氏养殖”典型案例分析 |
3.4 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的特点 |
3.4.1 贷款客户信用良好,放贷风险基本可控 |
3.4.2 提升品牌形象,巩固农行主流地位 |
3.4.3 结合当地特色,支持重点产业 |
3.4.4 不断完善服务渠道网络 |
第四章 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陕西省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模式存在问题 |
4.1.1 扶贫贷款发放效率低 |
4.1.2 农贷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
4.1.3 扶贫信贷风险大 |
4.1.4 信贷人员工作效率不高 |
4.2 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2.1 辖区底子不清,摸底工作不到位 |
4.2.2 政府增信落地有欠账 |
4.2.3 信贷政策不灵活 |
4.2.4 贫困户信用意识薄弱 |
4.2.5 业务创新能力不强 |
4.2.6 贫困人口居住分散、贫困程度不一 |
4.2.7 信贷人员跟不上发展步伐 |
第五章 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设计 |
5.1 政府增信扶贫 |
5.2 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 |
5.3 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模式 |
5.4 “分贷统还”模式 |
第六章 陕西省农业银行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实施对策建议 |
6.1 创新服务模式,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
6.2 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
6.3 加强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 |
6.4 创新工作方式,全力做好金融扶贫工作 |
6.5 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
6.6 加快政府担保体系建设 |
6.7 强化多方合作,发挥扶贫协同效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动因及经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贡献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优先股相关概述 |
2.1.1 优先股定义和特点 |
2.1.2 优先股起源与发展 |
2.1.3 优先股类型及作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优序融资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代理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案例背景及介绍 |
3.1 中国农业银行基本情况 |
3.1.1 中国农业银行简介 |
3.1.2 中国农业银行经营状况 |
3.1.3 中国农业银行财务状况 |
3.2 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背景 |
3.3 中国农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融资方案介绍及实施情况 |
3.3.1 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方案介绍 |
3.3.2 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发行过程 |
3.3.3 优先股发行对象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动因及经济效果分析 |
4.1 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动因 |
4.1.1 满足对一级资本金的需求 |
4.1.2 优化企业融资结构的诉求 |
4.1.3 传递股价利好信号 |
4.1.4 国内经济环境的推动作用 |
4.1.5 国外优先股发行的借鉴作用 |
4.2 优先股融资财务效果分析 |
4.2.1 优先股融资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
4.2.2 优先股发行前后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4.3 市场效应分析 |
4.4 发行优先股的风险分析 |
4.4.1 发行优先股导致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
4.4.2 普通股表决权摊薄风险 |
4.4.3 发行优先股的弊端导致投资者风险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启示及建议 |
5.1 案例启示 |
5.1.1 界定优先股性质应充分考虑公司自身情况 |
5.1.2 探索使用优先股优化融资结构 |
5.1.3 选择合适的时机发行优先股 |
5.1.4 加强优先股相关的信息披露 |
5.2 管理建议 |
5.2.1 规定合理的优先股发行方案 |
5.2.2 实行多元化经营 |
5.2.3 进一步完善发展优先股制度 |
5.2.4 加强监管以规范市场环境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结构与数据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逻辑与结构 |
三、数据来源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简要评述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四、国外研究简要评述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贫困 |
二、反贫困 |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
四、金融扶贫与信贷减贫 |
五、龙头企业 |
六、兼业农户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
三、要素分配理论 |
四、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
五、信贷配给理论 |
第三章 信贷减贫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国家信贷减贫经验 |
一、美国的减贫方式 |
二、韩国的减贫方式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减贫经验 |
一、孟加拉的减贫经验 |
二、小额信贷2.0模式 |
第三节 其他国家信贷减贫经验 |
一、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减贫经验 |
二、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减贫经验 |
第四节 经验总结与评价 |
第四章 我国信贷减贫的历史进程、成效及问题 |
第一节 我国信贷减贫的基础环境 |
一、信贷减贫的外部环境变迁 |
二、信贷减贫的政策环境变迁 |
第二节 我国信贷减贫的历史实践 |
一、扶贫贴息贷款的实施 |
二、扶贫小额贷款的实施 |
第三节 当前我国的信贷减贫实践 |
一、信贷减贫的政策体系 |
二、信贷减贫的资金支持体系 |
三、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形式 |
第四节 当前信贷在农村地区的投入情况 |
一、涉农信贷资金分布 |
二、从农村存贷款余额分析资金流出 |
三、信贷资金在扶贫中的作用 |
第五节 新金融形式的补充 |
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布局 |
二、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 |
三、金融科技的作用 |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顺势发展 |
第六节 我国信贷减贫效应的总结与评价 |
第五章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及弹性分析 |
第一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间接作用机制 |
一、模型构建 |
二、模型分析 |
三、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户收入关系 |
第二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直接作用机制 |
一、正规金融直接作用分析 |
二、非正规金融直接作用分析 |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作用机制的关系分析 |
四、信贷发挥作用的配合机制分析 |
第三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弹性分析 |
一、思路和方法 |
二、模型、变量和数据 |
三、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数据基本情况 |
一、数据来源与概况 |
二、所使用的调查问卷说明 |
三、数据描述性分析 |
第二节 农户贫困的影响因素及信贷减贫方式分析 |
一、理论分析 |
二、变量选取 |
三、模型选择 |
四、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农户收入与信贷的关联分析 |
一、概述 |
二、变量统计特征 |
三、模型选择 |
四、模型估计结果 |
第四节 主要结论 |
第七章 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
第一节 菏泽牡丹产业发展案例 |
一、菏泽牡丹产业介绍 |
二、信贷对菏泽牡丹产业的作用分析 |
三、信贷支持牡丹产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第二节 龙头企业与贫困县携手并进的“镇平模式” |
一、合作背景 |
二、关于“产业+资本”项目运作模式 |
三、以信贷为纽带的收益模式 |
四、正在实施的“想念农场”模式 |
第三节 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评价 |
一、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不足 |
二、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成功经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减贫作用 |
二、信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低 |
三、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四、信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减贫效果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厘清信贷与政府的边界 |
二、加强信贷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深度 |
三、加强农村组织与配套设施对信贷的支持 |
四、以市场化为基础强化信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10)农行A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个人理财产品概述及相关营销理论基础 |
2.1 个人理财产品概述 |
2.1.1 个人理财产品定义 |
2.1.2 个人理财产品特点 |
2.2 相关营销理论基础 |
2.2.1 交叉销售理论 |
2.2.2 关系营销理论 |
2.2.3 STP营销理论 |
2.2.4 7P营销理论 |
2.3 相关环境分析方法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2.3.3 SWOT分析法 |
3 农行A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农行A支行简介 |
3.1.1 农行A支行概况 |
3.1.2 农行A支行个人理财产品种类 |
3.1.3 农行A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现状 |
3.2 农行A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现状调查问卷 |
3.2.1 样本调查区概况 |
3.2.2 调查问卷设计及发放 |
3.2.3 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
3.3 农行A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产品种类同质化严重 |
3.3.2 营销渠道创新不足 |
3.3.3 促销活动效果不明显 |
3.3.4 客户服务质量不高 |
3.3.5 组织制度不完善 |
3.3.6 人力资源保障不到位 |
3.3.7 资金配置不全面 |
4 农行A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科技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2.2 买方议价能力 |
4.2.3 新进入者威胁 |
4.2.4 替代品威胁 |
4.2.5 同行业竞争 |
4.3 SWOT分析法 |
4.3.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4.3.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4.3.3 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
4.3.4 威胁分析(threats) |
5 农行A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方案设计 |
5.1 目标市场的筛选和定位 |
5.1.1 市场细分 |
5.1.2 选择目标市场 |
5.1.3 目标市场定位 |
5.2 产品策略 |
5.2.1 品牌策略 |
5.2.2 产品组合策略 |
5.2.3 产品差异化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3.1 整合网点资源策略 |
5.3.2 电子渠道销售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4.1 人员促销策略 |
5.4.2 广告促销策略 |
5.4.3 交叉营销策略 |
5.5 客户服务策略 |
5.5.1 关系营销策略 |
5.5.2 维护客户策略 |
5.5.3 优化服务过程策略 |
5.5.4 转变有形展示策略 |
6 农行A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制度保障措施 |
6.1.1 完善组织架构 |
6.1.2 优化组织内晋升机制 |
6.2 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
6.2.1 提高员工营销意识 |
6.2.2 定期开展专业培训 |
6.2.3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
6.3 资金配置保障措施 |
6.3.1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 |
6.3.2 优化资金配置方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广东农行业务经营学习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看得见的手”:南京国民政府与温州渔业管理(1927-1949)[D]. 马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2]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双转形势下农行G市支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D]. 刘玮.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4]株洲市A农行“三农”普惠金融客户满意提升策略研究[D]. 张鹏.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5]基于客户群特征的农行滨州分行个人消费信贷贷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 刘志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6]农行W支行营业网点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 孙丽.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7]陕西省农业银行精准扶贫模式研究[D]. 夏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8]中国农业银行优先股融资动因及经济效果研究[D]. 黄浠蕲.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9]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 常玉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10]农行A支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梁语珈.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