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杏叶制剂的药理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心血管病项目组、脑病项目组)[1](2020)在《口服银杏叶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0)》文中认为银杏(Ginkgo biloba L.)为银杏科银杏属多年生落叶乔木,其种子(白果)、叶均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银杏载入中医本草文献始见于《绍兴本草》,其后记载多以种子入药。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对银杏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银杏叶的开发和利用上。银杏叶制剂是由银杏叶标准提取物制备而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
李鑫涛,崔伟锋,范军铭[2](2020)在《脑梗死住院期患者中成药应用特征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发掘脑梗死住院期的中成药应用规律,为脑梗死住院期的中成药应用提供科学可靠的证据。方法选择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各研究中心住院的脑梗死患者病例数据,分析诊断信息,并运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分析其中成药联合用药特征。结果 796例脑梗死住院期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病、贫血、冠心病等,高血压病最多(555例,占69.7%),其次为糖尿病(246例,占30.9%),TIA病史(234例,占29.4%),冠心病(223例,占28%),高脂血症(198例,占24.9%)。脑梗死住院期患者,常联合应用复方丹参片、血塞通软胶囊、血塞通片、通心络胶囊、萸竹定眩丸、天智颗粒等中成药。结论真实世界中脑梗死住院期患者活血化瘀类、益气活血类和理气活血类中成药联合应用较为常见,其药理作用适合脑梗死住院期患者的合并疾病,且常用联合用药关联规则组合呈特定规律,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陈冬,刘洋,梁晓,祁江峡[3](2020)在《银杏叶制剂对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银杏叶制剂对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滴丸,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精神状态、生活能力、血液流变学及血清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均呈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降低(P<0.05),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降低,而血清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DNF)水平增高(P<0.05),两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银杏叶制剂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精神状态和生活能力,并改善血液流变学而促进脑组织血供,促进损伤神经元的修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安彦敏[4](2020)在《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文中指出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奥氮平目前广泛用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研究显示奥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常导致患者肥胖、体重增加、糖代谢及脂代谢异常等。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广泛,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等疾病的治疗,有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能提高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且有减轻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的作用。银杏叶有降血脂的疗效,在既往的研究中虽有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研究,但没有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观察银杏叶制剂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过程中对奥氮平所致体质量、糖代谢、脂质代谢不良反应的影响,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方向。目的:银杏叶制剂具有调节血脂和减轻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疗效,本研究在常规抗精神病药奥氮平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观察治疗效果,并探讨银杏叶片对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糖代谢、脂质代谢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8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进行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的分配方式将所有入组对象按1:1比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每组均40例:单用组给予奥氮平(15±5)mg/d治疗,联合组给予奥氮平(15±5)mg/d+银杏叶片1.2g/d治疗,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血脂各项(TC、TG、LDL、HDL)、空腹血糖(FBG)、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监测;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结果:1.血脂各项:与治疗前对比,单用组第4周末和第8周末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对比,联合组第8周末LDL和HDL均无明显变化(P>0.05),TG和T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同期比较,第8周末时联合组TG、TC和LDL均显着低于单用组(P<0.05),HDL显着高于单用组(P<0.05)。2.FBG: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FBG值第8周末均明显增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FBG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3.BMI: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BMI值第8周末均明显增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BMI值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4.PANSS: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PANSS评分第2、4、8周末均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比较,在治疗第4、8周末时联合组分值均较单用组低(P<0.05)。结论:1.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血脂水平改变、空腹血糖水平升高、体重增加,引起代谢综合征。2.银杏叶片能改善奥氮平所致的脂代谢异常,并可提高抗精神病药的临床疗效。3.银杏叶片对奥氮平所致血糖升高、体重增加无明显改善。
董海丽[5](2020)在《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银杏(Ginkgo biloba L.)是银杏科(Ginkgoaceae)银杏属(Ginkgo)中唯一幸存的物种,原产于中国,现已被列为濒危物种。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即注射用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按《中国药典》中银杏叶提取物标准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其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组成复杂。特别是黄酮苷类成分,结构相近,极性差异较小,很难获得成分明确的此类化合物。同时,质量控制也因较难获得纯度足够的原型黄酮苷对照品而变得十分困难。因此,为了得到纯度足够的黄酮苷类化合物,进一步明确提取物及注射液的物质基础,本论文选用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为研究对象,重点进行黄酮类成分的分离纯化。方法通过多种分离纯化手段(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反相中压柱色谱、半制备HPLC和制备LC等)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运用多种色谱鉴定技术(包括一维、二维核磁谱、低分辩、高分辨质谱、X-Ray单晶衍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圆二色谱等)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通过酶标仪法测定抗血小板聚集率,对新化合物进行初步的活性筛选。结果从中共分离鉴定52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3个,包括2个黄酮二糖苷和1个银杏倍半萜内酯。已知化合物49个,包括8个黄酮单糖苷、13个黄酮二糖苷、6个黄酮三糖苷、8个环丁烷黄酮二聚体、2个黄酮苷元、4个银杏萜内酯和8个木脂素类。两个新的香豆酰基黄酮二糖苷,均由黄酮苷元连接葡萄糖、鼠李糖和顺式香豆酰基片段组成。一个结构新颖的倍半萜内酯,由2,2-二甲基丙酮片段、环戊烷和内酯环组成。对所分离得到新化合物进行抗血小板聚集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发现均没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论本论文对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不仅完善了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的化学成分,也提高了银杏叶提取物及制剂的利用效率。为进一步开展银杏叶制剂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也为银杏叶注射液物质基础的进一步明确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杜荣蓉[6](2020)在《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用药分析及银杏叶制剂与柑橘黄烷酮活性成分药物治疗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处方分析评价我院目前AD患者的临床用药情况、总结需针对患者进行药学服务的主要内容,并系统评价银杏叶制剂与柑橘黄烷酮活性成分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治疗作用。研究方法:1.临床用药分析:检索各临床指南收录网站及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并分析指南,利用医院处方点评系统随机抽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门诊处方并筛选临床诊断为AD的处方。采用Excel 2010录入每张处方信息,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统计处方用药情况并根据说明书、指南评价其合理性。2.银杏叶制剂治疗的Meta分析: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关于银杏叶相关制剂治疗AD的资料。时限为建库—2019年10月29日。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 5.3.5软件。3.柑橘黄烷酮治疗的系统评价:全面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中研究柑橘类黄烷酮对啮齿类AD动物模型影响的文献,系统评价柑橘类黄烷酮对AD模型动物的作用,并对柑橘类黄烷酮对氧化应激标志物的作用进行meta分析。结果:1.临床用药分析:共收集9份AD相关临床指南、264张门诊处方。其中51.52%的处方为联合用药,以二联用药最普遍,纳入处方有29.17%为不合理处方,主要原因用法用量不适宜、选药不适宜、重复用药和某些药物相互作用。2.银杏叶制剂治疗的Meta分析:共纳入21个随机对照试验。(1)银杏叶制剂较胞二磷胆碱可更有效改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MD=3.80,95%CI(2.05,5.55),P<0.0001]、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评分[MD=-3.30,95%CI(-4.75,-1.85),P<0.00001]及总有效率[OR=3.69,95%CI(1.87,7.27),P=0.0002],(2)基础治疗或其他药物联用银杏叶制剂较仅基础治疗或单用其他药物可更有效改善MMSE[MD=2.68,95%CI(2.35,3.02),P<0.00001]、ADL评分[MD=-3.48,95%CI(-4.36,-2.60),P<0.00001]及总有效率[OR=3.50,95%CI(1.09,11.22),P=0.03];(3)与安慰剂或无干预措施相比,银杏叶制剂可有效改善MMSE[MD=1.82,95%CI(0.33,3.32),P=0.02]、ADL评分[MD=-7.00,95%CI(-10.93,-3.07),P=0.0005];(4)多奈哌齐联用银杏叶制剂较其单药治疗可显着改善MMSE[MD=1.82,95%CI(0.33,3.32),P=0.02]、ADL评分[MD=-4.29,95%CI(-5.58,-2.99),P<0.00001]及总有效率[OR=2.95,95%CI(1.42,6.13),P=0.004];(5)单用银杏叶制剂改善MMSE[MD=-1.79,95%CI(-2.39,-1.20),P<0.00001]及总有效率[OR=0.15,95%CI(0.08,0.30),P<0.00001]作用显着低于单用多奈哌齐。3.柑橘黄烷酮治疗的系统评价:共纳入14篇文献。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柑橘类黄烷酮显着抑制了AD动物模型不同大脑区域氧化应激标志物的改变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增加,并且明显抑制了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论:1.临床用药分析:我院抗AD药物的选择大部分与国内外指南推荐情况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临床治疗中应谨慎选用药物,并进行合理的药学服务,有效减少患者用药风险。2.银杏叶制剂治疗的Meta分析:银杏叶制剂辅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差异。3.柑橘黄烷酮治疗的系统评价:柑橘类黄烷酮对AD动物模型的认知功能障碍和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刘佳妮,李琨,李南南,罗增刚[7](2019)在《银杏叶口服制剂治疗血管性痴呆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系统评价银杏叶口服制剂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PubMed数据库、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Clinical Trails建库至2018年10月,有关银杏叶口服制剂治疗VD的RCT文献。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杏叶口服制剂联合西药治疗在改善VD患者认知能力(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MD=2.89,95%CI(2.06~-3.72),P=0.000 1]与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MD=-3.00,95%CI(-4.69~-1.30),P=0.000 5]方面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单纯口服银杏叶制剂与单纯西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93,95%CI(-3.48~1.63),P=0.48];口服银杏叶制剂联合西药治疗VD总有效率优于单纯西药[RR=1.29,95%CI(1.20~1.39),P<0.000 01]。结论 口服银杏叶制剂联合西药治疗VD较常规西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但仍需大量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支持结论。
柴露露[8](2019)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我国具有丰富的银杏叶资源,银杏树保有量约占全球银杏树资源的90%,是银杏叶的主产地。中国也是全球第一大银杏叶提取物生产国,2017年产量达到558.4吨,生产规模也超过1.9亿元,说明在我国银杏叶制剂的生产规模逐渐增大。银杏叶制剂进入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及纳入医保目录,说明人们对银杏叶制剂的需求量逐渐增高。目前银杏叶制剂广泛用于冠心病、中风、高脂血症、痴呆等疾病的治疗,但其在临床应用中多作为辅助用药,需要积极探索银杏叶制剂的具体目标人群。因此对银杏叶进行全背景的文献计量,分析银杏叶制剂在临床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相关研究表明银杏叶提取物具有阻断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受体结合的功能,从而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同时银杏叶片在专家共识作为推荐治疗高脂血症的用药之一。因此选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作为本研究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特点及作用机制,为银杏叶制剂在临床应用上的高质量循证评价提供参考和方向。研究一银杏叶全背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制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Wan Fang Data等数据库,以“银杏叶”为关键词,搜集银杏叶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均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6月。按发表时间、文献发表类型、银杏叶制剂剂型、不良反应等对文献进行筛选和分类,分析和评价银杏叶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8932篇有关银杏叶的文献,其中3945篇文献涉及银杏叶的基础研究;3837篇文献涉及银杏叶的临床研究;994篇文献涉及银杏叶制剂的提取制备等;156篇涉及银杏叶的分布、种植、培育等。2发表的文献按其类型分为4类:期刊文章、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报纸文章等其他类型。有关银杏叶研究的年均文献量由1985年之前的1篇到1985~1998年的42篇,再增至1998~2011年的424篇,最后至2011~2018年的410篇。3 3945篇基础研究的文献中:有1004篇文献涉及细胞增殖、凋亡的实验研究;有845篇文献涉及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有542篇文献涉及缺氧模型的实验研究;有368篇文献涉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研究;有255篇文献涉及糖尿病相关模型的实验研究;有112篇文献涉及痴呆模型的实验研究;余下855篇的文献由于作用机制难以进行分类则归为其他。4 3837篇临床研究按银杏叶剂型分为注射剂1742篇、片剂1222篇、丸剂288篇、胶囊465篇、冲剂12篇、其他剂型15篇,如酊剂、膏剂等,余93篇文献则未具体描述剂型。3837篇临床研究中有1468篇关于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文献;1346篇关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文献;394篇关于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文献;159篇关于耳鼻喉科疾病的文献;142篇关于肾脏系统疾病的文献;103篇关于肺脏系统疾病的文献;72篇为其他系统疾病的文献。5临床研究的3837篇文献分布于545种期刊,期刊分布较分散,其中只刊登一篇文献的期刊有218种,占期刊总数的40%;刊登12篇以上文献的期刊有34种,占期刊总数的6%。其中华东地区作者的文献量最多;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作者的文献量最少。6本研究共纳入描述银杏叶制剂不良反应的文献有43篇,包括综述10篇。33篇文献中有30篇文献的不良反应是由于使用银杏叶注射剂造成的,其余3篇文献则未详述具体使用哪种剂型。银杏叶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反映在皮肤及血管损害、全身性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损害、心脑血管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心绞痛、肝损害等。银杏叶制剂与一些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主要是舒血宁注射液与泮托拉唑钠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前列腺素E1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头孢拉定等抗感染药存在配伍禁忌;金纳多与呋噻米注射液也存在配伍禁忌。研究小结:1银杏叶的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银杏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且银杏叶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文献数量基本相同,说明研究者既重视银杏叶的临床应用疗效,又重视其作用机制、药效基础及药物成分的研究;2银杏叶制剂包括多种剂型,在临床上的常用剂型是注射剂;3银杏叶制剂在临床最常用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4银杏叶注射剂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不良反应是皮肤及血管损害和全身性损害;5银杏叶制剂中的舒血宁注射液与多种药物存在配伍禁忌,因此在临床上要减少或避免与其他注射剂配伍使用。研究二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研究目的:基于meta分析方法评价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angfang Data、CBM、VIP、CNKI等数据库,纳入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查重、筛选并进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对血脂的各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安全性分析和偏倚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文献情况:纳入9篇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16篇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文献。最终纳入的文献都是中文文献。纳入的文献多数未提及其分配隐藏的方法;漏斗图提示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发表性偏倚。2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9项研究中共有5项研究的对照药为中成药,分别是血脂康胶囊、绞股蓝总甙胶囊、脂必妥片;有4项研究的对照药为西药,分别是辛伐他汀、烟酸肌醇酯。16项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研究的对照药均为他汀类药物。以上各项研究的I2均大于50%,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3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临床疗效:3.1改善T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77,-0.12),P=0.007<0.05];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1.48,0.86),P=0.60>0.05]。3.2改善TG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G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1.00,0.35),P=0.34>0.05];银杏叶制剂效果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34,0.13),P=0.38>0.05]。3.3改善H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提高HDL-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00,0.18),P=0.04<0.05];银杏叶制剂疗效高于西药组,两组比较疗效有统计学意义。[95%CI(0.03,0.26),P=0.02<0.05]。3.4改善L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LDL-C水平方面,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中成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64,0.26),P=0.41>0.05];银杏叶制剂疗效不低于西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0.52,2.02),P=0.25>0.05]。4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疗效:4.1改善T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1.21,-0.53),P<0.00001]。4.2改善TG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TG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61,-0.39),P<0.00001]。4.3改善H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升高HDL-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23,0.43),P<0.00001]。4.4改善LDL-C的疗效:经治疗后,在降低LDL-C水平方面,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1.02,-0.55),P<0.00001]。5不同年龄段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亚组分析结果:根据年龄分层将9项研究分为三组:分别是Ⅰ.年龄≤50岁;Ⅱ.50岁<年龄≤60岁;Ⅲ.60<年龄≤70岁,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在50岁到60岁年龄段,银杏叶制剂组降低TC水平优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辛伐他汀片、烟酸肌醇酯、绞股蓝总甙胶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93,-0.24),P=0.0009<0.05]。其余两个年龄段,银杏叶制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银杏叶制剂组降低TC水平不低于对照组。在≤50岁年龄段,银杏叶制剂降低TG水平优于对照组(血脂康胶囊、辛伐他汀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03,0.21),P=0.01<0.05]。其余两个年龄段,试验组降低TG水平不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结果: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的9项研究中有3篇未提及不良反应;3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3篇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共出现3例胃肠道反应;对照组共出现10例胃肠道反应,出现2例皮疹。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的16项研究中9篇未提及不良反应;2篇未发现不良反应;5篇发现不良反应,其中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但经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研究小结:1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且存在偏倚,大多未具体描述其随机方法、如何分配隐藏及如何设计盲法,说明多数关于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试验在试验设计及报告规范方面存在缺陷;2在高脂血症的临床治疗中,银杏叶制剂存在单独应用和合并应用的情况,最常合并药物为他汀类药物;3通过对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银杏叶制剂对≤50岁年龄段患者的TG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50岁到60岁年龄段的患者,银杏叶制剂在降低TC水平方面有显着作用。银杏叶制剂合并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可提高临床疗效。研究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及机制研究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构建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生物网络,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靶点,探索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筛选银杏叶有效成分并对筛选出的成分进行靶标预测。以OB>30%,DL>0.18为条件,在TCMSP数据库中筛选出银杏叶的有效活性成分,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活性成分的靶标预测。(2)通过UniProt、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数据库检索高脂血症的疾病靶点。(3)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靶点网络图,并通过DAVID数据库对作用靶点进行GOOntology(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研究结果:1银杏叶有效成分及靶点:在TCMSP数据库筛选出26个银杏叶的有效活性成分,基于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出26个活性成分的390个潜在靶点。2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在线软件、Cytoscape软件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图。3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靶点分析:将银杏叶有效成分的靶点与高脂血症的靶点相互映射,得到银杏叶有效成分治疗高脂血症的18个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18个靶点进行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生物学过程分析中排名前10的有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节、信号转导、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负调节、调节脂质代谢过程、调节胆固醇体内平衡、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对药物的反应、肽基-苏氨酸磷酸化、昼夜节律、对低密度脂蛋白颗粒的反应;细胞组分分析中前10的有核、膜、核质、细胞质、质膜、受体复合物、高尔基体、微管相关复合物、纺锤体微管、ER到高尔基体运输囊泡膜;分子功能分析中排名前10的有蛋白质结合、酶结合、染色质结合、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受体活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活性、载脂蛋白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活性,配体激活的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核心启动子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糖蛋白结合;KEGG通路分析排名靠前的有雌激素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GnRH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弓形体病、丙型肝炎、MAPK信号通路、Ⅱ型糖尿病、卵巢类固醇生成。研究小结:本研究从网络药理学的方面阐述银杏叶通过调节脂质的代谢过程、调节体内胆固醇平衡、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等生物过程发挥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银杏叶主要通过作用 MAPT、ESR1、ABCC3、ESR2、LDLR、LRP8、VLDLR 等靶点发挥调节血脂的作用,作用靶点主要富集于雌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等通路,为临床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提供理论基础。结论:1文献计量学研究结果提示银杏叶制剂在临床上的常用剂型为注射剂、常用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主要为银杏叶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血管损害;2基于本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杏叶制剂与他汀类药物合用能提高其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且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对≤50岁年龄段患者的TG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50岁到60岁年龄段患者的TC水平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网络药理学结果提示银杏叶主要通过MAPT、ESR1、ABCC3、ESR2、LDLR、LRP8、VLDLR等靶点调节体内胆固醇平衡、调节雌激素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调节脂质代谢,纠正血脂异常。
孙晓明[9](2017)在《银杏叶制剂的开发应用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银杏是我国特有的植物资源,其叶、根、根皮和种子都可以入药,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由于银杏叶资源丰富,故目前对银杏叶的研究居多,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将从化学成分、开发历程、药理作用等方面对银杏叶进行深入探讨,为临床上更有效、更全面的利用银杏叶制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杨扬,周斌,赵文杰[10](2016)在《银杏叶史话:中药/植物药研究开发的典范》文中认为从银杏叶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与临床应用、各国药典质量标准的比较、药用发展史和我国银杏叶研究开发的现状进行详尽地阐述、分析与讨论。银杏叶的药用历史始于我国宋代,日本、德国的科学家在研究开发方面作出了开创性重要贡献,其发展史充分体现了锐意创新,成为中药/植物药研究开发的典范。我国银杏叶创新药物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获得了重大成果,但我国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与欧美存在明显差距,产业集中度较低。
二、银杏叶制剂的药理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杏叶制剂的药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口服银杏叶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0)(论文提纲范文)
1 口服银杏叶制剂的主要种类及有效成分 |
1.1 主要种类 |
1.2 口服银杏叶制剂的主要活性成分及质量标准 |
1.2.1 黄酮醇苷类成分 |
1.2.2 萜类内酯成分 |
1.2.3 其他类成分 |
1.2.4 质量标准 |
2 口服银杏叶制剂的药理学作用 |
2.1 抗心肌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 |
2.2 抗动脉粥样硬化 |
2.3 抑制心室重构 |
2.4 抗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 |
2.5 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
3 口服银杏叶制剂的临床研究 |
3.1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
3.1.1 冠心病心绞痛 |
3.1.2 原发性高血压 |
3.1.3 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 |
3.2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 |
3.3 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
4 临床应用推荐 |
4.1 推荐临床应用于以下疾病 |
4.2 推荐临床应用剂量及疗程 |
5 安全性 |
(2)脑梗死住院期患者中成药应用特征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分析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脑梗死住院期患者的合并西医诊断 |
2.2 脑梗死住院期患者的治疗结局 |
2.3 中成药应用的名称频数分布 |
2.4 中成药应用的药理作用频数分布 |
2.5 中成药应用的名称关联规则分析 |
2.6 中成药联合用药的药理作用关联规则分析 |
3 讨论 |
(3)银杏叶制剂对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4.1 对照组: |
1.4.2 观察组: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变化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变化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精神分裂症及其治疗 |
1.1 精神分裂症概述 |
1.2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2.1 遗传因素 |
1.2.2 环境因素 |
1.2.3 神经发育异常假说 |
1.2.4 脑结构异常改变 |
1.2.5 神经生化假说 |
1.3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
1.3.1 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 |
1.3.2 物理治疗 |
1.3.3 社会心理干预治疗 |
2 银杏叶制剂的研究现状 |
2.1 银杏叶制剂的药理作用 |
2.1.1 抗氧化作用 |
2.1.2 拮抗PAF作用 |
2.1.3 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
2.1.4 降血脂作用 |
2.1.5 改善微循环 |
2.1.6 抗炎、抗肿瘤 |
2.1.7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 |
2.2 银杏叶制剂的临床应用 |
2.2.1 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 |
2.2.2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 |
2.2.3 GBE的不良反应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组标准 |
2.1.2 一般资料比较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4.1 量表评定(PANSS、TESS)、疗效观察 |
2.4.2 BMI、FBG、血脂各项(TC、TG、LDL、HDL)测定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
3.1.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
3.1.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
3.1.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血脂的比较 |
3.2 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比较 |
3.2.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FBG比较 |
3.2.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FBG比较 |
3.2.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FBG比较 |
3.3 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
3.3.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
3.3.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
3.3.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BMI比较 |
3.4 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
3.4.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
3.4.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
3.4.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PANSS比较 |
3.5 临床疗效比较 |
3.6 不同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
4 讨论 |
4.1 发生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分析 |
4.2 血脂、血糖和体重水平的比较分析 |
4.3 抗精神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分析 |
5 结论 |
6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银杏叶简介 |
2.银杏叶制剂的现代发展 |
3.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研究意义 |
3.1 选题背景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中化学成分研究 |
1.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简介 |
2.实验部分 |
2.1 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来源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 分离过程 |
2.4 化合物的编号、名称及结构 |
2.5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
2.6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
2.7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银杏叶注射液原料中黄酮苷和萜内酯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受试样品、诱导剂、阳性样品和血小板制备 |
2.2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测定 |
2.3 实验结果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个人简介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6)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用药分析及银杏叶制剂与柑橘黄烷酮活性成分药物治疗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指南分析及我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
1 前言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指南分析 |
2.1.1 资料来源 |
2.1.2 检索策略 |
2.1.3 纳入排除标准 |
2.2 我院AD患者门诊处方用药分析 |
2.2.1 资料来源 |
2.2.2 处方分析内容 |
2.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纳入指南及解析 |
3.1.1 纳入指南 |
3.1.2 AD相关指南推荐治疗方法 |
3.2 门诊处方分析及药学服务内容 |
3.2.1 AD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 |
3.2.2 处方用药分析及药学服务内容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银杏叶相关制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Meta分析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2.3 数据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筛选结果 |
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
3.3 Meta分析结果 |
3.3.1 MMSE评分 |
3.3.2 ADL评分 |
3.3.3 总有效率 |
3.4 安全性评价 |
3.5 敏感性及发表偏倚分析 |
4 讨论 |
4.1 结论及意义 |
4.2 不足及改进措施 |
第三部分 :柑橘类黄烷酮对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作用的系统评价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3.4 柑橘类黄烷酮对神经行为的影响 |
3.5 柑橘类黄烷酮对大脑氧化应激标志物的影响 |
3.5.1 超氧化物歧化酶 |
3.5.2 过氧化氢酶 |
3.5.3 还原型谷胱甘肽 |
3.5.4 丙二醛 |
3.6 柑橘类黄烷酮对亚硝酸盐水平的影响 |
3.7 柑橘类黄烷酮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2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机制研究 |
3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3.1 单独使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3.2 合并使用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文献综述二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1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的主要机制研究 |
2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2.1 单独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2.2 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银杏叶全背景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检索策略 |
2.2 纳排标准 |
2.3 建立数据库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筛选结果及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2 银杏叶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
3.3 银杏叶研究文献发表类型统计 |
3.4 银杏叶基础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
3.5 银杏叶临床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
3.6 银杏叶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 |
4 讨论 |
4.1 银杏叶制剂的常用剂型和常用疾病分析 |
4.2 银杏叶的药理作用分析 |
4.3 银杏叶制剂的不良反应及配伍禁忌分析 |
4.4 临床研究的期刊及作者分布分析 |
4.5 本文的局限性 |
5 小结 |
研究二 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4 单独使用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结果 |
3.5 合并使用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meta分析结果 |
3.6 不良反应 |
3.7 发表偏倚分析 |
4 讨论 |
4.1 纳入研究的质量分析 |
4.2 临床疗效分析 |
4.3 安全性分析 |
5 小结 |
研究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银杏叶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银杏叶有效活性成分的筛选 |
2.2 银杏叶有效成分的靶点预测 |
2.3 构建高脂血症疾病靶点网络 |
2.4 网络构建 |
2.5 GO Ontology和KEGG通路 |
3 研究结果 |
3.1 银杏叶有效成分-预测靶点网络 |
3.2 与高脂血症相关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
3.3 银杏叶有效成分-高脂血症靶点网络构建 |
3.4 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 |
4 讨论 |
4.1 作用于高脂血症靶点的银杏叶有效成分分析 |
4.2 靶点功能分析 |
4.3 关键靶点分析 |
4.4 KEGG通路分析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银杏叶制剂的开发应用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 |
1.1 黄酮类化合物。 |
1.2 萜内酯类化合物。 |
1.3 酚酸类化合物。 |
1.4 聚戊烯醇类化合物。 |
1.5 其他成分。 |
2. 银杏叶制剂的开发历程 |
3. 银杏叶制剂的药理作用 |
3.1 清除自由基, 抗脂质过氧化。 |
3.2 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
3.3 防治心血管疾病。 |
3.4 改善支气管哮喘。 |
4. 结语 |
(10)银杏叶史话:中药/植物药研究开发的典范(论文提纲范文)
1 银杏叶的主要活性成分 |
1.1 黄酮类(flavonoides) |
1.2 萜类(terpenoids) |
1.3 银杏酸类(ginkgolic acids) |
1.4 有机酸类(organic acids) |
1.5 酚酸类(phenolic acids) |
1.6 聚戊烯醇类(polypentene alcohols) |
2 药理作用、毒性研究与临床应用 |
2.2 金纳多(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毒性研究 |
2.2.1 急性毒性 |
2.2.2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
2.2.3 生殖毒性 |
2.2.4 致突变致癌 |
2.3.1 国外主要银杏叶制剂适应症 |
2.3.2 国产银杏叶制剂适应症 |
3 质量标准 |
4 银杏叶的药用发展史 |
4.1 医药价值始于中国宋代 |
4.2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和抗核辐射的神秘力量 |
4.3 银杏内酯的发现 |
4.4 EGb761开启了现代银杏叶制剂的先河 |
4.5 开发利用得到足够重视 |
4.6银杏内酯B高专属性PAF受体阻断作用的发现 |
4.7 科雷教授获诺贝尔奖 |
4.8 全球银杏叶提取物市场 |
4.9 我国银杏叶提取物市场 |
5 我国银杏叶研究开发现状 |
5.1 银杏叶提取物市场发展情况 |
5.2 银杏叶口服制剂 |
5.3 银杏叶注射剂 |
5.4 银杏叶原料药 |
5.5 银杏叶创新药物和缓释制剂研究 |
5.6 几种银杏叶提取物制剂银杏萜类内酯的HPLC色谱比较 |
6 结语 |
6.1 银杏叶成为创新药物研发的典范 |
6.2 我国银杏叶相关制剂质量标准与欧美差距显着 |
6.3 我国银杏叶创新药物研发已超越德国和法国 |
四、银杏叶制剂的药理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口服银杏叶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0)[J].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心血管病项目组、脑病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2)
- [2]脑梗死住院期患者中成药应用特征的真实世界研究[J]. 李鑫涛,崔伟锋,范军铭.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8)
- [3]银杏叶制剂对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J]. 陈冬,刘洋,梁晓,祁江峡.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3)
- [4]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D]. 安彦敏. 河北大学, 2020(08)
- [5]银杏叶注射液原料药中黄酮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D]. 董海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6]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用药分析及银杏叶制剂与柑橘黄烷酮活性成分药物治疗的系统评价[D]. 杜荣蓉.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银杏叶口服制剂治疗血管性痴呆的meta分析[J]. 刘佳妮,李琨,李南南,罗增刚.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9(05)
- [8]银杏叶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柴露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9]银杏叶制剂的开发应用新进展[J]. 孙晓明. 人人健康, 2017(06)
- [10]银杏叶史话:中药/植物药研究开发的典范[J]. 杨扬,周斌,赵文杰. 中草药, 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