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胎心率监测模式及胎心率细微变异的临床意义

特殊胎心率监测模式及胎心率细微变异的临床意义

一、特殊胎心监护图形及胎心率细变异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石苇,郭晓辉[1](2021)在《电子胎心监护临床应用规范的建议(二)》文中提出电子胎心监护最早是在1958年由美国内科医生Edward·Hon提出的,在此之前,胎心率听诊是唯一的动态监护手段;直至目前,多普勒技术普遍被应用于捕捉胎儿心率。现代电子胎心监护方法包括多普勒心率检测仪、胎儿头皮电极以及经腹胎儿心电监护。在电子胎心监护问世的近60年间,尽管其改善了产前护理质量,但宫内缺氧导致的围产儿死亡、新生儿脑病等新生儿预后不良情况是否能被改善的争议不断,而其使用已根植于日常胎儿监护。除外伴随生育年龄升高所致的出生缺陷增多影响,医护人员对心分娩力描迹法(CTG)图形的解读能力及作出的相应决策并迅速执行对围产期母儿结局至关重要。

王子莲[2](2020)在《电子胎心监护——临床规范合理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胎心监护(electronic fetal monitoring,EFM)(简称"胎监")是妊娠晚期尤其是近足月以及产时监测和评估胎儿宫内安危的重要手段。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及胎心监护技术的进步,该监测手段在产前和产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产科医生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

张婷婷[3](2020)在《足月妊娠激活素A与急性胎儿窘迫的关联关系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临产时母血、脐动脉血激活素A水平与急性胎儿窘迫的关联关系,以期为胎儿窘迫早期诊断提供新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住院的243例孕妇,规律宫缩后根据急性胎儿窘迫诊断标准将其分为113例急性胎儿窘迫孕妇(研究组)与13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两组孕妇外周静脉血及新生儿脐动脉血激活素A水平,便携式血气分析仪测定新生儿脐动脉血PH、PCO2、PO2及BE,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激活素A与急性胎儿窘迫间的关联关系。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孕妇年龄、孕周、孕产史、脐带绕颈圈数、胎盘重量、新生儿性别、体质量等方面因素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急性胎儿窘迫组母血、脐动脉血激活素A水平、脐动脉血PCO2、BE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而脐动脉血PH、PO2及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急性胎儿窘迫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不同分娩方式对母血、脐动脉血激活素A水平无影响(P>0.05)。4. 急性胎儿窘迫组母血、脐动脉血激活素A水平与新生脐动脉血PH、PO2成负相关,与PCO2、BE成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活素A可作为检测急性胎儿胎儿窘迫的一项敏感的血清学指标,通过产前及产程中测定母血激活素A水平,有助于产科医生预测及诊断急性胎儿窘迫,从而降低因过度诊断导致的不必要的剖宫产及改善母婴预后。

黄梅佳[4](2019)在《胎儿电子监护分析算法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胎心率监护是产科临床必备的常规检查项目,对孕妇围产期的胎儿健康检测有重要意义。胎心率电子监护是通过超声与压力传感器获取胎儿心率、母亲宫缩压力以及胎儿活动标记信息,产科医生综合这三类信息来分析判断胎儿是否有宫内窘迫。因此,胎心率的准确提取、胎心宫缩曲线的模式识别以及胎动的正确标记是胎心率电子监护的关键技术。本文研究胎心率提取技术和胎动信号自动识别算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一套产科中央监护工作站软件系统。在胎心率提取方面,本文结合多普勒信号包络曲线和平均幅度差函数曲线的特征,设计一套极值点搜索方案和一个基于集成学习的胎心率周期识别模型来提高胎心率计算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案可以较有效地筛选出最佳胎心周期。针对胎监探头可能会探测到孕妇腹主动脉信号而出现胎心率计算错误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信号源识别模型,利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对一定时间窗口内的信号频谱特征进行识别以鉴别是否检测到母亲的腹主动脉信号。实验结果表明:在监控窗口不少于6.4秒的情况下,窗口内超过88%的信号被本模型判断为腹主动脉信号时进行预警误报率最低,识别效果达到最佳。在胎儿活动信号自动识别方面,本文对通过超声传感器获取的胎儿活动图信号曲线进行基线计算,利用动态阈值检出胎儿活动信息。通过综合胎心率加速信息、母亲宫缩信号以及胎儿活动信息进行多判据的综合胎儿活动判定,并按产科专家的需求,在胎心率曲线图中实时标记出胎儿活动标记。实验结果表明:98.57%的自动胎动标记与专家标记情况一致,75.36%的自动胎动标记满足实时标记需求,胎动信号识别算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可满足产科临床医生的需求。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医院产科的实际需求,设计和实现一套产科中央监护工作站软件系统。本系统能满足医院产科对胎心率电子监护的临床需求,实现多床位的胎心率电子监护。

郭颖[5](2019)在《产程连续胎心监护与脐动脉血气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探索影响新生儿脐动脉血气结果的母胎因素及产时因素,分析产程连续胎心监护(cardiotocography,CTG)与新生儿血气结果的相关性,为产程中预防胎儿缺氧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减少不良预后,提高母胎安全。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8年10月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住院经阴道分娩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足月初产妇895例,根据2016年我国新生儿窒息诊断专家共识将产时脐动脉血气pH<7.2作为新生儿酸血症阈值,将人群分为正常组(pH≥7.2)505例和酸血症组(pH<7.2)390例。记录人群一般信息、母胎因素、产程中因素,产程中连续CTG信息,分析影响新生儿酸血症的母胎因素及产时因素,根据2015我国专家共识和国际妇产科学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的CTG判读标准,从基线及变异、分类以及缺氧类型判读CTG,比较不同解读角度对于新生儿酸血症判断的准确性。酸血症新生儿产后3月电话随访其生长发育等一般结局。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新生儿酸血症的高危因素。结果1.产程时限与新生儿酸血症:新生儿脐动脉血气正常组产程时限,潜伏期时限5.5h、活跃期时限1.33h、活跃期宫口扩张速度4.67cm/h、第一产程时限6.83h、第二产程时限0.43h。血气正常组的产程时限短于酸血症组,活跃期宫口扩张速度快于酸血症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第一产程时限每增加1h,发生酸血症的风险增加9.3%。2.新生儿酸血症的产科危险因素:(1)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是新生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气正常组与酸血症组PROM的发生率分别为24.00%和3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产程中连续硬膜外镇痛会造成缩宫素催产使用率增加(21.30%vs53.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者同时存在是新生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纯的硬膜外镇痛或催产不是造成酸血症的原因。3.CTG与新生儿酸血症:(1)CTG基线及变异:基线异常、重复变异减速、重复晚期减速以及延长减速均与新生儿酸血症的发生有关,其中以延长减速的相关性更为显着(调整后标准化残差6.3);(2)CTG分类:我国分类标准下I类CTG 277例、II类CTG 382例、III类CTG 0例,2015年FIGO分类标准下I正常CTG 253例,可疑CTG346例,病例性CTG 60例,其中,正常CTG组超过80%的新生儿血气正常,病理性CTG组超过85%的新生儿存在酸血症,对于可疑性CTG,正常新生儿与酸血症新生儿发生率大致相近,相对于我国分类标准,FIGO判读标准与脐动脉血气更贴切;(3)缺氧类型:对于可疑CTG,最常见的缺氧类型是逐渐进展性缺氧,如果CTG呈现逐渐进展性缺氧但基线正常,则62.8%的新生儿血气正常(调整后标准化残差3.8),如果出现逐渐进展性缺氧且基线升高,则69.0%的新生儿存在酸血症(调整后标准化残差3.1)。4.新生儿随访:本研究中酸血症新生儿390例,其中随访360例,失访30例,随访比例92.31%,随访内容为生后3个月的生长发育情况,随访结果表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结局。5.产科因素结合CTG综合分析:PROM发生酸血症的风险是无PROM的1.545倍,硬膜外镇痛联合催产组酸血症风险是既无硬膜外镇痛也无催产组的1.464倍;可疑CTG发生酸血症的风险是正常CTG的3.239倍;病理性CTG发生酸血症的风险是正常CTG的25.449倍。敏感度51.60%;特异度85.40%。结论1.胎儿在宫内从缺氧到脏器损伤甚至死亡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产程连续胎心监护可以动态监测宫内缺氧的过程。2.CTG判断产程中酸血症的发生需结合母体高危因素及产程中干预措施,当孕妇存在PROM、硬膜外镇痛联合催产时,无论产程进展是否正常都应给予持续监护。3.建议采用FIGO分类判读标准,提高对酸血症判断的准确率。4.目前我国将pH<7.2作为诊断新生儿酸血症的标准。从我们的数据来看,我们可以将诊断阈值适当放低至国际标准7.0,但为了更好的支持7.0的标准,我们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

王子莲,陈海天,王晶[6](2019)在《产时电子胎心监护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电子胎心监护是一种评估胎儿宫内健康状态的手段,其目的是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安全性,及时发现异常胎监图形,指导临床医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新生儿窒息和神经系统损伤的风险。正确解读胎心监护图形并进行规范处理,可有效减少新生儿惊厥、脑瘫的发生,降低分娩期围产儿死亡率,对预测新生儿酸中毒以及减少不必要的阴道助产和剖宫产术

万波[7](2017)在《产时胎心监测的判读》文中指出胎心监护是目前了解胎儿宫内情况和胎儿储备能力的重要方法。正确解读产时监护图形,对减少新生儿惊厥、脑瘫、分娩期死亡、预测新生儿酸中毒,以及减少不必要的阴道助产和剖宫产等非常重要。

李广飞[8](2017)在《电子胎心监护中胎心率特征提取分析及其应用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胎心监护EMF是目前产科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胎儿宫内监护技术,是评估胎儿宫内安危情况的重要方法之一,对高危妊娠胎儿状况的判别以及胎儿宫内窘迫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电子胎心监护所用技术主要有超声多普勒法、心磁图法和经腹胎儿心电法fECG。经济、操作简单的优点使得超声多普勒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多普勒技术的局限性使孕妇不可移动、且监护时间短(20-40min),因此会忽略许多重要的胎儿宫内潜在信息。借助fECG技术胎心监护仪,孕妇可自由移动且监护时间可达24小时,是国际先进前沿的胎心监护方法。由于产前宫缩发生频率较低,故分析胎儿心率信号是主要的了解胎儿状态的手段,有助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围生儿死亡率及病残儿出生率。超声多普勒胎心监护仪和基于fECG技术的胎心监护仪获得的胎心率参数主要是简单的时域参数,本研究提取胎儿心率形态学、时域和非线性参数来分析不同类型胎儿的组间差异和胎心率特征参数随监护时间、监护孕周的变化趋势,选取最优参数,最后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分类模型对胎儿类型进行分类。本研究使用基于fECG技术的母胎Holter监护仪采集母亲心率、胎儿心率和宫缩信号,分离出胎儿心率并设计算法提取胎心率基线、加速、变异、醒睡周期和非线性参数等胎心率特征参数。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连续长时监护下胎儿心率各项特征参数的均值及范围,结果显示基线在夜间10点到凌晨4点具有下降趋势并且在凌晨2点左右最低;正常组胎心率加速面积与加速时间明显高于可疑组胎儿然而两组加速次数并无显着差异;正常组微小变异比例低于可疑组而中等变异比例高于可疑组;正常组胎儿安静睡眠时间长度占比也明显小于可疑组胎儿。本研究所提取胎心率特征参数共36个,其中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的有22个,利用这22个特征参数分别使用回归分析与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正常组胎儿与可疑组胎儿进行分类,其中回归分析所得回归方程预测胎儿分组类型准确率为80.95%。选取84例数据的80%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训练组,测试组准确率可达93.75%。

杨晓春[9](2016)在《胎心率的形成基础和胎心监护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胎心率形成的理论基础。2.分析电子胎心监护分型对判断胎儿宫内情况的准确性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1.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胎心率形成的理论基础。2.收集2016年1月至2月间于我院分娩产妇的产时胎心监护,根据传统NST分型和美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会(NICHD)指南的EFM分型进行图形分型。根据妊娠结局分析两种分型方法对临床干预和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1.胎心率形成的基础主要是外在调节、内在调节和胎儿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因素。2.两种分型方法对图形判读结果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无反应型/Ⅲ型图形的实际妊娠结局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1.6964,P﹤0.0001),对各类减速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ICHD指南的EFM分型方法更优于传统NST的分型方法,能减少不必要的临床干预。2.胎心率的变化能间接提示胎儿宫内氧供情况,同时还要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共同判定。

匡静,杨奕梅[10](2014)在《对146例胎儿监护无反应型的处理探讨》文中指出在妊娠晚期胎心监护中,常常遇到连续多次胎心监护均为无反应型(胎心基线变异<6bpm和胎动时胎心加速<15bpm的孕妇,此类孕妇的妊娠结局往往行剖宫产终止妊娠,为进一步了解胎心监护中胎心率细变异对胎儿宫内情况的评判,回顾我院产科146例产前常规行无负荷胎心监护2

二、特殊胎心监护图形及胎心率细变异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殊胎心监护图形及胎心率细变异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胎心监护临床应用规范的建议(二)(论文提纲范文)

1 规范术语和定义
    1.1 第一步——宫缩
    1.2 第二步——胎心率基线
    1.3第三步——基线变异
    1.4 第四步——加速
    1.5 第五步——减速
    1.6 特殊图形
2 规范处理
    2.1 可逆因素
        2.1.1 母体因素
        2.1.2 胎盘及其附属物因素
        2.1.3 胎儿因素
        2.1.4 宫缩
    2.2 不正常CTG初步处理的简易流程
    2.3 分娩时限
    2.4 快速反应团队
3 结语

(3)足月妊娠激活素A与急性胎儿窘迫的关联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急性胎儿窘迫诊断标准
    2.2 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操作方法
    2.4 主要仪器与试剂
    2.5 .血清激活素A测定的具体步骤
    2.6 脐血血气分析测定的具体步骤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孕妇及新生儿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不同分娩方式的母血、脐动脉血激活素A水平及脐动脉血气分析的比较
    3.3 急性胎儿窘迫组母血、脐动脉血激活素A水平与脐血血气分析值相关性
4 讨论
    4.1 胎儿窘迫
    4.2 激活素A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4.3 激活素A与妊娠的关系
    4.4 激活素A与急性胎儿窘迫之间的关系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胎儿窘迫诊断手段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胎儿电子监护分析算法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胎心率提取
        1.2.2 胎动信号自动识别
        1.2.3 胎心宫缩图计算机分析系统
    1.3 本文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工作创新点
    1.4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知识
    2.1 胎心监护
        2.1.1 瞬时胎心率
        2.1.2 胎心率基线
        2.1.3 一过性胎心率变化
        2.1.4 宫缩
        2.1.5 胎动
    2.2 机器学习相关算法
        2.2.1 集成学习
        2.2.2 XGBoost
    2.3 超声多普勒效应检测胎心率原理
    2.4 基于自相关算法的胎心率提取方法
        2.4.1 滑动窗自相关方法
        2.4.2 差值函数与平均幅度差函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胎儿心率提取算法研究
    3.1 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胎心周期识别模型
        3.1.1 胎心周期识别存在的问题
        3.1.2 胎心周期识别模型特征抽取与训练流程
        3.1.3 胎心率提取算法实验及结果分析
    3.2 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信号源识别模型
        3.2.1 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频谱特征
        3.2.2 模型训练与实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胎动信号自动识别算法研究
    4.1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4.2 胎动信号自动识别算法
        4.2.1 从胎心率曲线中提取胎心率加速
        4.2.2 从宫缩曲线中提取胎动信号
        4.2.3 从胎儿活动图信号中识别胎儿活动
        4.2.4 多判据识别胎动算法
    4.3 临床实验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科中央监护站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结构与功能
    5.2 系统测试反馈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监护图评分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在学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清单
致谢

(5)产程连续胎心监护与脐动脉血气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
    研究目的、方法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择
    2.研究资料收集
    3.分组方法及技术路线
    4.相关资料的定义及判读标准
        4.1 脐动脉血气判读标准
        4.2 产程及产科相关因素定义
        4.3 CTG判读标准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血气各项指标分布水平
    3.产科因素与新生儿酸血症
        3.1 产程时限与新生儿酸血症
        3.2 PROM与新生儿酸血症
        3.3 常见妊娠期并发症与新生儿酸血症
        3.4 产时发热与新生儿酸血症
        3.5 羊水粪染与新生儿酸血症
        3.6 临产方式与新生儿酸血症
        3.7 产时硬膜外镇痛及催产与新生儿酸血症
        3.8 产科多因素综合分析
    4.产程连续CTG与新生儿酸血症
        4.1 CTG基线及变异类型与新生儿酸血症
        4.2 CTG分类与新生儿酸血症
        4.3 CTG分类联合缺氧类型与新生儿酸血症
    5.CTG联合产科因素对新生儿酸血症的预测
    6.新生儿结局
        6.2 新生儿随访
讨论
    1.常见产科因素与新生儿血气
    2.产程连续CTG与新生儿血气
    3.新生儿血气与新生儿不良结局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胎心监护临床应用的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产时电子胎心监护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产时胎心监测的应用指征
2 电子胎心监护的基本评价指标
3 产时胎心监护图形的判读
    3.1 正常的胎心监护 (Ⅰ级胎监)
    3.2 异常的胎心监护 (Ⅲ级胎监)
    3.3 可疑的胎心监护 (Ⅱ级胎监)
4 产时常见异常胎心监护图形的识别与处理
    4.1 间歇性和频发变异减速的评估及处理
    4.2 延长减速及胎儿心动过缓的评估及处理
    4.3 胎儿心动过速的评估与处理
    4.4 宫缩过频的评估及处理
5 重视产程中对电子胎心监护图形的描述及记录

(7)产时胎心监测的判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产程中子宫-胎盘血流变化及对胎儿的影响
二、产时电子胎心监护的评估和处理
    (一) Ⅰ类胎心监护图形的评估和管理
    (二) Ⅱ类胎心监护图形的评估和管理
        1. 间歇性和反复性变异减速的评估和管理:
        2. 反复性晚期减速的评估和管理:
        3. 胎儿心动过速的评估和管理:
        4. 胎心过缓和延长减速的评估和管理:
        5. 宫缩过频伴或不伴FHR变化的评估和管理:
        6. 微小变异的评估和管理:
    (三) Ⅲ类胎心监护图形的评估和管理
三、影响胎心监护解读的其他因素
    (一) 信号误判
    (二) 药物对胎心监护的影响
    (三) 计算机化的CTG
四、产程中胎儿酸碱状态的测定
    (一) 胎儿头皮血p H测定
    (二) 胎儿持续血氧监测
五、羊水性状及超声监测

(8)电子胎心监护中胎心率特征提取分析及其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子胎心监护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电子胎心监护技术的发展
        1.2.2 电子胎心监护参数介绍
        1.2.3 电子胎心监护参数的临床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各章安排
第2章 基于f ECG技术的长时胎心监护概述
    2.1 基于fECG技术的电子胎心监护仪
    2.2 数据来源与分组标准
        2.2.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2.2.2 分组标准
    2.3 胎心率特征参数分析方法
        2.3.1 特征参数提取方法
        2.3.2 统计学方法
        2.3.3 特征参数分类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胎心率特征参数提取与分析
    3.1 实验数据预处理
    3.2 胎心率特征参数提取及对比分析
        3.2.1 胎心率基线参数提取与分析
        3.2.2 胎心率加速和减速参数提取与分析
        3.2.3 胎心率变异与醒睡周期提取与分析
        3.2.4 胎心率非线性参数提取与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胎心率特征参数对胎儿类型分类
    4.1 分类器算法描述
        4.1.1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4.1.2 支持向量机
    4.2 建立胎儿类型分类模型
        4.2.1 胎心率特征参数归一化
        4.2.2 胎心率特征参数主成分分析
    4.3 胎儿类型分类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胎心率的形成基础和胎心监护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胎心率的形成基础
    1.1 引言
    1.2 胎心率的外在调节因素
        1.2.1 母胎交换
        1.2.2 母体氧运输的生理学机制
        1.2.3 子宫血流
        1.2.4 脐带
        1.2.5 羊水
    1.3 胎心率的内在调节因素
        1.3.1 胎儿血液循环
        1.3.2 胎儿组织的气体交换
        1.3.3 胎心率的调控
        1.3.4 胎儿宫内的行为状态
    1.4 胎儿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因素
第二章 胎心监护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2.1 引言
    2.2 对象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传统NST分型方法和EFM分型方法对同一图形判读结果的比较
        2.3.2 传统NST分型方法和EFM分型方法对因胎窘行剖宫产或产钳助产的判读结果比较
    2.4 讨论
        2.4.1 传统NST分型方法和EFM分型方法的区别
        2.4.2 传统NST分型方法和EFM分型方法对同一胎心监护结果的分析
        2.4.3 传统NST分型方法和EFM分型方法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2.4.4 胎心监护图形异常与胎儿缺氧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特殊胎心监护图形及胎心率细变异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胎心监护临床应用规范的建议(二)[J]. 石苇,郭晓辉.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1(03)
  • [2]电子胎心监护——临床规范合理应用[J]. 王子莲.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2020(03)
  • [3]足月妊娠激活素A与急性胎儿窘迫的关联关系探讨[D]. 张婷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胎儿电子监护分析算法技术研究与实现[D]. 黄梅佳. 暨南大学, 2019
  • [5]产程连续胎心监护与脐动脉血气的相关性研究[D]. 郭颖.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产时电子胎心监护的应用[J]. 王子莲,陈海天,王晶.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9(01)
  • [7]产时胎心监测的判读[J]. 万波.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2017(04)
  • [8]电子胎心监护中胎心率特征提取分析及其应用探究[D]. 李广飞.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7)
  • [9]胎心率的形成基础和胎心监护对妊娠结局的影响[D]. 杨晓春.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对146例胎儿监护无反应型的处理探讨[J]. 匡静,杨奕梅. 云南医药, 2014(03)

标签:;  ;  ;  ;  ;  

特殊胎心率监测模式及胎心率细微变异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