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成本测算方法学与工作原则相关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海梅[1](2020)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及经济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对国内外已发表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为PMOP治疗用药选择提供参考,明确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参比方案,并促进我国临床实践指南质量的提高。2、系统评价我国PMOP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明确不同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经济学特性及我国PMOP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研究现状,确定进一步研究的方向。3、基于指南对PMOP治疗药物的推荐,从中国医疗卫生系统角度,运用Markov模型针对中国PMOP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策略,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高医药资源使用的总体效率,减轻医疗负担。研究方法1、系统检索国内外PMOP临床实践指南,由两名研究人员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纳入循证临床实践指南。运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Evaluation II,AGREE II)对纳入指南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对药物治疗推荐意见进行比较总结。2、系统检索我国PMOP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文献,由两名研究人员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筛选。运用卫生经济研究质量评价工具(Quality of Health Economic Studies,QHES)对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最终纳入高质量文献,提取文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PMOP不同治疗方案的经济学研究结果进行系统评价。3、利用Tree Age Pro 2020软件构建绝经后骨质疏松Markov模型,结合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数据、医疗成本数据和效用指标,考虑临床实践中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评价阿仑膦酸、利塞膦酸、唑来膦酸、雷洛昔芬、特立帕肽五种治疗方案的经济性。模型以1年为周期,循环40年模拟PMOP的疾病转归过程。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和增量成本-效用比(Incremental Cost Utility Ratio,ICUR)作为经济学评价指标,进行成本-效用分析,并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检验研究结果的稳定性。研究结果1、共纳入9篇PMOP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等级均为B级。指南在AGREEⅡ6个领域的平均标准化得分为范围和目的85%、参与人员55%、严谨性49%、清晰性86%、应用性31%、独立性65%。各指南对治疗药物的推荐意见略有差别,通过综合分析、意见整合,形成对PMOP治疗用药方案推荐。2、共纳入8篇中等及高质量的经济学评价研究。纳入研究均采用模型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评价了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经济性。PMOP患者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具有经济学效益的,但不同药物的经济性优劣因对照措施、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视角的不同而异。3、Markov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利塞膦酸、阿仑膦酸、唑来膦酸、雷洛昔芬、特立帕肽五种治疗方案将分别获得9.23 QALYs、9.24 QALYs、9.29 QALYs、9.24 QALYs和9.31 QALYs;累积的成本分别为20140.38元、23700.38元、25689.47元、30114.60元和99244.35元。唑来磷酸与利塞膦酸、阿仑膦酸相比,ICER分别为99360.06元/QALY、43932.31元/QALY,均低于本研究设定的意愿支付阈值(Willingness-to-pay,WTP)。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显示,对研究结果影响最大的参数为唑来膦酸治疗后椎体骨折相对风险和唑来膦酸第二年的治疗坚持性。在概率敏感性分析中,唑来膦酸治疗方案有77.4%的概率具有经济性。结论1、PMOP临床实践指南总体方法学质量中等,应严格按照循证指南的制定标准及AGREEⅡ各领域要求,制定我国高质量PMOP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目前我国可用的PMOP治疗药物有双膦酸盐、雷洛昔芬、雌激素类、特立帕肽等。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需求,结合治疗的成本和收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2、受纳入研究数量及研究间异质性限制,尚不能对我国PMOP治疗药物的经济性提出明确建议。提倡参照《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开展更规范、全面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为医疗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卫生经济研究证据。3、从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角度来看,当WTP为212676元/QALY时,唑来膦酸比阿仑膦酸、利塞膦酸、雷洛昔芬、特立帕肽更具经济性。利塞膦酸只有在具有完全的依从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比唑来膦酸更经济。
巩孔臻[2](2020)在《基于三角模糊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医院检验项目成本核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医院成本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医院的发展,更加重了居民的就医负担。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等相关卫生服务的场所,疾病种类繁多、患者自身条件的差异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存在极大的多样性,这都给医院的成本控制增加了难度。现阶段,公立医院一般采用全本核算与经验成本分摊相结合的方式来计算医疗服务的成本,由于得到的服务成本信息不及时、不准确,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资源整体优化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这种背景下,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ime Driven Activity Based Costing,TDABC)作为精细化成本管理工具,具备实施成本低、可计算闲置产能、优化资源配置和成本控制等优势,逐渐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但是,TDABC在实际的应用中,并未达到Kaplan教授等提出者最初的设想,其构建时间等式时的两个必要指标(实际产能百分比、单位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以问卷或者访谈等形式估算的一个数值,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而将三角模糊数(Triangular Fuzzy Numbers,TFN)的概念引入到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中,可以在考虑到时间和成本参数不确定性的前提下,更准确地估计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成本和作业时间,从而更好地掌握未使用的资源容量。其次,对这些资源中未使用的闲置成本进行不恰当的标识会对管理人员的决策产生影响,而将TFN与TDABC进行结合,TFN能够利用最低可能值、最可能值、最高可能值三个数值来对实际产能百分比、单位作业所需要的时间以及闲置产能进行精确的阐述,弥补TDABC数据估计不确定性的不足。因此,三角模糊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riangular Fuzzy-Time Driven Activity Based Costing,TF-TDABC)是一种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准确估算医院和其他医疗中心成本的合适方法。目前,利用TDABC核算医疗项目成本的研究多集中在医院超声科和CT科室,较少有将TDABC应用于检验科检验项目的成本核算。本研究将TFN与TDABC相结合应用于检验项目成本核算,既弥补了单纯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核算检验项目成本的不足,又丰富了三角模糊数在我国医疗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本研究将TF-TDABC成本核算流程应用于检验项目成本核算,对核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验证TF-TDABC的可行性;其次计算出检验科的闲置成本,提出控制检验成本的可行之策。研究方法本研究以S医院的检验科为研究对象,利用TF-TDABC对检验科五类检验项目2019年1-9月份的成本数据进行核算。首先,大量阅读关于医院成本管理、检验项目成本核算、TDABC和TFN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于TF-TDABC的检验项目成本核算步骤;其次,实地深入了解S医院检验科提供检验服务项目的具体流程以及其成本核算情况,并利用德尔菲法咨询专家对实际产能百分比和单位作业时间的估计值,通过三轮的专家咨询,获取较为统一的数据,再根据TF-TDABC的步骤进行成本测算,将测算结果与传统成本测算方法的测算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同时对闲置成本的情况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发现:第一,经过TF-TDABC成本测算,血液与体液学检验、临床生化检验、临床免疫检验、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项目成本的成本分别为26.69、88.7、129.19、151.3、165.6元/例;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结果分别为37.19、97.24、129.89、122.96、121.8元/例;通过对检验科专家、财务科专家的访谈,TF-TDABC的核算结果考虑到了检验项目在检验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其结果更加准确。第二,通过TF-TDABC对检验项目成本的核算,发现检验科存在12.81%的工资薪酬闲置成本、62.18%的设备相关闲置成本、62.83%的其他材料闲置成本、68.28%的物业费等其他闲置成本。通过梳理整个检验项目流程,发现闲置成本与市场需求、检验流程有关,可以通过动态调整人员分工等方法进行控制。第三,TF-TDABC在各类检验项目的辅助作业、检验作业和报告作业中对各类费用采用了单独的分摊方法,充分考虑检验项目各流程的特殊性,有助于检验科对各检验项目流程采取针对性的成本控制措施。结论与建议本研究发现,TF-TDABC简化了原本复杂的成本核算步骤,测算的成本数据相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数据更加准确,可以真实地反应不同检验项目之间的成本差异,测算出的闲置成本更有助于医院找出成本控制的重点。因此建议医院相关部门熟悉掌握该成本核算方法,进一步完善财务制度,探索将该方法应用于其他医疗项目的成本核算,提高医院整体的成本管理水平。同时,TF-TDABC在检验项目成本核算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检验科发现未能有效利用的产能,建议医院检验科响应国家关于进一步降低检验费用的号召,根据成本核算数据,提高各类产能利用率以控制闲置成本比例。
林夏[3](2020)在《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在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模型并研发一套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绩效评价工具,系统的梳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作用路径以及核心因素等,以期为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进程中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同时为三级公立医院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参考。【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医师绩效评价的理论、概念、方法、对象分类、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等内容进行总结、为后续的的研究设计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医师绩效评价相关研究进可视化分析。(2)二手数据收集法。提取北京3家(93个)、沈阳2家(36个)、济南2家(40个)三级公立医院骨科和心内科主诊组主诊医师绩效相关数据。a.半结构化访谈。选取DRG支付制度改革三个试点城市北京2家、沈阳2家、楚雄2家共6家医院,每家医院选择一定数量的临床医生和管理者,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国家DRG质控中心、云南省DRG专业委员会相关管理者共30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3)专家咨询法。研究成立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相关专家、高校相关领域研究者、三级公立医院管理者、主诊医师在内的专家小组,共20人,承担了本研究全部流程的专家咨询工作,并通过层次分析等对指标进行降维和确定权重。(4)数据分析法。采用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法和解释结构模型,邀请专家组6名专家对26个影响因素作用矩阵进行打分,通过matlab进行矩阵计算,构建影响因素递阶结构模型。对北京3家(93个)、沈阳2家(36个)、济南2家(40个)三级公立医院骨科和心内科主诊组主诊医师绩效相关数据,采用决策树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1)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的发展战略为:坚持政府办医的公益性,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要提供医疗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诊疗及服务,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落实三个转变,即“在发展方式上,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在投资方向上,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向扩大分配转变”。(2)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分析结论为,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应以医疗质量为基础,评价内容应充分结合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特点,同时绩效评价应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指标。(3)以上述研究结论为导向,研究明确了财务、外部业务、内部客户、学习成长四个维度的具体绩效目标。同时对绩效评价指标以及评价结构的应用分析,最终构建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2.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1)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为:一是应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力度,提高非预期死亡(低风险组死亡率)指标的权重等。二是为防止不收重患的情况发生,可将DRG入组率纳入评价指标。三是为了防止分解住院提高给付,可提高非计划性30天再入院率的指标评价权重。四是重点病历病案首页填写的准确率、疾病入组错误率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五是通过提高临床路径的入径率、出径率和变异率等指标的权重提高临床路径的管理水平。六是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指标。七是加强对医患关系的关注力度。(2)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7个一级指标(1.医疗费用、2.满意度、3,医疗质量、4.医疗效率、5.业务能力、6.管理能力、7.科研与带教)、13个二级指标(1.费用消耗指数、2.患者满意度、3.低风险组死亡率、4.非计划30天再入院率、5.甲级病案率、6.时间消耗指数、7.CMI、8.DRG组数、9.新技术使用及推广、10.主诊组的管理情况、11.文章发表、12.申请课题、13、带教情况)。指标的整体Cronbachα系数值为0.856,S-CV/Ave=0.96,KMO检验值为0.687,指标的信度、效度均较好。3.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1)研究从个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环境、个人特质三个层面提取出从宏观到微观共26个绩效影响因素,构建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建框架模型。(2)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和医保支付制度是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体系中作用最大,也是其他影响因素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最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因素分别为工作满意度,其次是工作压力和收入水平,这三项因素同时也是中心度得分最高的因素。影响因素的层次为,第1层:主诊组的结构、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第2层:主诊组的设置模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第3层: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医院规模结构、医院战略和文化、医院收入和支出结构、医院的绩效和薪酬制度、科室的规模结构、医师职业精神、知识结构、家庭支持、收入水平;第4层:区域人口、医保支付制度、科室的类别、性别、年龄。第5层:地理位置、区域经济。(3)通过决策树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数据正确拟合的准确率达到93.12%,拟合效果较好。对主诊医师绩效影响的最关键因素分别是区域经济,其次为医师的收入水平,再次为年龄、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同时、医院的发展战略、医院的绩效制度、主诊组的管理模式、主诊组的人员结构等,均对医师的绩效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1.研究构建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理论模型,模型以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对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四维度的具体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的原则、应用等绩效评价全流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对于后续评价工具的开发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对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以及DRG支付制度改革对医师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本研究开发了绩效评价工具。该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相较于传统的医师绩效评价工具,更加适用于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使用的评价主体也更加具有针对性。3.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较为关键和重要的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医师收入水平、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和年龄。同时医院的发展战略、医院的绩效制度、主诊组的管理模式、主诊组的人员结构等,均对医师的绩效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创新与不足】1.研究创新(1)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模型模型以DRG支付制度改革为背景,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大健康理念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的新要求为基础,紧随医改进程和时代发展、较为符合我国医院管理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2)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评价工具针对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以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为主的功能定位,提高了的CMI以及医疗质量的指标权重;针对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指标纳入了非计划30天再入院率,甲级病案率和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情况。针对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要求,指标纳入了主诊组的管理情况,科研和带教等指标。该评价工具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评价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主体更加聚焦,指标的选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3)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包含了从区域经济等宏观因素到个人特质等微观因素在内的影响影响因素理论框架,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分析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相较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更加的系统、全面以及符合我国国情。将机器学习的方法引入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相较于结构方程模型等传统的统计方法,决策树对于数据的分布以及样本量的的限制较少,分析结论更加精确,也同样具有较强的层次性。2.研究不足(1)指标体系内绝大部分为结果指标,过程指标较少,对于医生诊疗行为的评价力度较弱。(2)在基于决策树的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研究采用了方便抽样法,抽取了北京、沈阳、济南。但是三个城市均位于北方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偏倚。
胡筱[4](2020)在《中国烟草使用的经济成本测算 ——兼论实现2030健康中国战略的财政政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卷烟生产国和卷烟消费国,烟草使用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健康损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此外,《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健康中国应该实现“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由于吸烟是最可预防的致病、致死因素,而且“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中一项主要任务便是实施控烟行动。然而,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速趋缓,支出增压趋强,中央财政对烟草业的依赖将更加凸显。2012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层和国家烟草专卖局既是国家烟草发展也是烟草控制的最重要的利益攸关方”。中国政府已明确宣布公众健康是未来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正在保卫人民健康和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使命之间探索国家的发展之道。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从健康的角度出发,试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烟草消费是否对中国居民的健康产生了影响;第二,如果烟草消费已经影响了中国居民的健康,那么这种健康影响的经济价值为多大规模,又给中国财政和经济带来了何种影响。首先,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烟草消费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烟草使用具有累积效应和时滞效应,这种负面影响或者已经显现,或者将在未来爆发。其中,主动吸烟对居民健康的负面影响明显,尤其是对成年男性;家庭二手烟暴露对成年个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但是会对儿童的健康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中国的烟草消费问题,尤其是中国男性的高吸烟率,以及儿童的二手烟暴露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次,除了巨大的健康损失外,烟草使用还造成了一定规模的社会和经济成本。对于直接经济成本而言,2012年、2014年和2016年曾经吸烟导致的超额伤病支出分别约为830元/人、1500元/人和2440元/人。曾经吸烟导致的超额伤病支出由国家公共财政负担的部分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别约为510元/人和820元/人,两年内增加了60.78%。对于间接经济成本而言,中国因主动吸烟引致的间接经济成本规模大、增速快。2010年至2016年,吸烟引致的间接经济成本增加了107%。2016年,基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的吸烟引致的间接经济成本约为4000亿元;基于人均GDP衡量的吸烟引致的间接经济成本超过9000亿元;中国被动吸烟引致的间接经济成本虽然规模不大,但情况仍不容乐观。2010年至2016年,被动吸烟引致的间接经济成本几乎增加一倍。在2016年,基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的被动吸烟间接经济成本约为730亿元;基于人均GDP衡量的被动吸烟间接经济成本约为1650亿元。烟草使用所造成的健康和经济损失加重了中国的财政压力和经济负担。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烟草消费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成本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分别为2.73%、4.81%和7.78%,直接经济成本的增长速度要远远超过全国卫生总费用的增速,烟草使用拉动了卫生费用的“额外”增长。随着烟草相关疾病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医疗资源会被用于治疗烟草使用引致的可预防疾病,这将导致用于其他卫生服务需求和优先事项的经费被分流。关于烟草使用的经济成本,其中66%是由吸烟者自行承担的,另外有33%是由国家财政承担的。2014年和2016年,吸烟者自担直接经济成本分别为1123.17亿元和2392.04亿元;由国家财政承担的超额成本分别为576.49亿元和1213.09亿元,2016年相比于2014年增加了1.10倍。此外,2010年-2016年间,中国烟草使用的间接经济成本的增速均已超过GDP的增速。其中,中国主动烟草使用的间接经济成本占GDP的比重由1.16%升至1.22%;被动烟草使用的间接经济成本占GD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0.22%0.23%,变化幅度较小。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日渐完善,中国政府和医保基金的医疗负担将日趋沉重;而烟草消费所导致的生产力损失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因此,控制不合理因素导致的超额损失亦尤为关键。控制烟草消费实现全民健康,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更是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健康中国——提出的时代命题。据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持续提高烟草税。烟草制品在公共健康方面的危害性,以及在经济方面的市场失灵和缺乏效率使得政府有必要采取干预措施。其中,运用税收政策来提高烟草制品的零售价格是减少烟草产品消费的单项最有效措施,更是一项双赢政策。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也明确表示要“研究利用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目前,中国卷烟税负水平过低、卷烟支付能力持续增长、卷烟消费量回升后持续增加,这些现实问题表明中国仍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来持续提高烟草税与烟草价格。第二,简化烟草税制。除了提高烟草税,一个好的烟草消费税制设计对于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和公共财政来说也至关重要。目前,中国的卷烟消费税制较为复杂,实行多层税率的既从价、又从量的卷烟消费税。此外,从量税在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均征收。然而,从实现公共健康,达到健康中国2030所规划的目标而言,我国应进一步简化卷烟消费税制,更多地倚重从量税,并对所有卷烟或者烟草制品征收单一税率。第三,推行烟草税专款专用制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控烟为国家战略,而这一战略的实施需要财政资金的保障。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长远目标出发,当前应当加强研究和设计烟草消费税专款专用制度,将一部分卷烟税收的用途予以明确界定,包括用于支付与民生相关的医疗、社保、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第四,设计差异化医疗保险制度。烟草消费已经给中国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是,在概一而论的医疗保障体制下,国家和社会仍需要替吸烟者的非健康行为买单。在中国,商业保险已经开始考虑到被保险人的吸烟状况。在基本实现全民医保的背景下,中国在设计或修订医疗保障制度时同样应该考虑到参保群体的异质性,做到“统一但有差别”,尽可能地将烟草消费者造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从源头上减少居民的非健康行为、控制疾病风险、降低医疗费用,最终提高社会福利。
张玉玺[5](2020)在《我国医保支付方式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由于人口老龄化、疾病慢性化、医保目录范围扩大等因素导致我国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同时,整体经济下行、企业负担加重,也使医保筹资能力难以延续之前快速增长的态势。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增幅普遍下降、基金支出增幅持续上升的现象愈发突出。随着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民覆盖,基金扩面增收的空间已所剩无几。目前,医疗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2019年11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在此深刻的大背景下,医保支付方式的选择就成为了关键。医保支付方式是费用控制,规范和引导供方的医疗服务行为、需方的就医行为,调节医疗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关系着医疗保险的平稳运行,直接影响到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进而会影响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水平、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成本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医疗保险中涉及各方经济利益的最直接、最敏感的环节。因此,选择何种医保支付方式使我国医保基金的支出更加科学合理、精准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医患双方道德风险的角度阐释了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影响医疗服务供给方行为的内在机理。其次通过分析医疗服务市场上供需双方和支付方的行为特征,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医院、参保患者、医疗保险机构三方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重复博弈模型。分别探讨了当医院出现过度医疗、过度收费、诊疗不足和不当收费的道德风险时,参保患者和医疗保险机构的策略选择。研究了当医疗保险机构分别采取预付制和后付制的情形下,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的最优支付水平及其决定因素。结果表明以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付费为代表的预付制要优于后付制。本文以北京市实施DRG付费为例,运用双重差分法计量回归模型,比较了DRG付费和单病种付费在医疗费用、医疗质量等方面的实施效果。通过分析DRG付费对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的影响,包括医药机构、医务人员、参保患者和医疗保险机构,进一步验证了以DRG付费为代表的预付制可以作为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优先选择。在借鉴国外实施DRG预付制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我国实施DRG付费为代表的预付制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有三点:第一,在预付制条件下,要使医院采取诚实策略,则医保机构不能将定价压低到平均成本,而是应该使医院通过获利产生正向激励。第二,当医院不重视未来收益或治疗成本差异足够大时,后付制才会优于预付制,否则预付制将优于后付制。第三,DRG付费方式的控费效果明显,但与DRG医保定额支付标准的降幅相比,实际医疗费用的降幅偏小。本文创新点如下:一是得出DRG付费为代表的预付制优于后付制的前提条件。运用博弈论的方法,构建了医保机构、患者、医院三方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重复博弈模型。在医院重视未来收益、不同治疗手段的成本差异不大的条件下,以DRG付费为代表的预付制要优于后付制。二是提出我国医保支付机制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运用双重差分法模型评估了北京市DRG付费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虽然DRG付费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降费效果,但是与DRG医保定额支付标准的降幅相比,实际医疗费用的降幅偏小,还需要其他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三是提出将DRG预付制实施的子系统纳入到医保付费全面系统工程的管控中。以DRG预付制为主的付费方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将狭义的DRG预付制实施的子系统纳入到广义的带量采购、医用耗材定价等系统工程的费用支付和管控中。
黄诗尧[6](2019)在《中国归因于吸烟的疾病经济负担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包括利用流行病学方法衡量中国2011、2013和2015年归因于吸烟的疾病经济负担,并分析费用趋势;其次探索全病因法在估算归因于吸烟的直接经济负担中的应用,讨论吸烟对健康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估计结果;最终,综合评价吸烟对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制定和有效推行烟草控制条例与政策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研究方法:在流行病学方法中,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吸烟归因分值(SAFEP)、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在全病因法中,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估计吸烟归因分值(SAFEC)和直接经济负担。主要数据来源于2011-2015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库(CHARLS),研究对象为中国45岁及以上人群。研究结果:2011、2013和2015年中国45岁及以上人群中,基于流行病学方法测算得到全国归因于吸烟的疾病经济负担分别为2035.03亿元、2524.98亿元和2876.40亿元,分别占同年烟草税利的27.03%、26.41%和25.15%,占GDP的0.43%、0.45%和0.42%。其中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506.60亿元、937.28亿元和1293.81亿元,占同年卫生总费用的2.09%、2.96%和3.16%,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1528.43亿元、1587.70亿元和1582.59亿元;基于全病因法估计得到全国直接经济负担的三年平均SAFEC为9.02%,平均每年因吸烟引起的医疗支出为2009.20亿元,占三年平均卫生总费用的6.22%,约为流行病学方法估计结果的2-3倍。此外,实证回归结果提示吸烟对居民发生就诊和医疗费用具有正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曾吸烟人群的体现上比现吸烟人群更为显着。研究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吸烟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应该严格制定控烟政策、积极推行控烟策略、有效执行控烟措施;吸烟会增加居民发生医疗就诊的概率和医疗费用的支出,且相比现吸烟者,这一影响在曾吸烟人群中更加显着。由于吸烟致病的延迟现象,现吸烟人群容易忽视烟草的危害,其根本原因还是公众对健康的意识没有到位;通过改进全病因法的应用,得到了更全面准确的归因于吸烟的直接经济负担估计值。
罗翔予[7](2019)在《非营利性医院远程会诊价格测算及实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以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以下简称“远程中心”)协作网成员医院例,对我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远程会诊价格进行测算,并对该测算价格实用性进行评价,以期为各地测算远程会诊价格提供可参考的方法,促进远程医疗形成长效运行机制。研究内容:本研究以我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业务构成即邀请方机构、受邀方机构、商务运营团队、技术维护团队对象,对四部分成本的测算方法展开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价格测算方法进行遴选,结合我国远程会诊业务模式,选取成本当量法对医院成本进行测算,采用竞争谈判法对企业进行测算,将各方成本累加形成最终远程会诊价格。以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协作网成员医院为例该测算方法制定了远程会诊价格,并应用于实际运行中,本文针对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实施该价格测算方式以来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从会诊量、专家完成会诊时间、患者费用节省等方面来考量医患双方对这种测算得到的价格的接受程度,为推广这种方式提供可参考的经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关于远程医疗业务模式和价格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梳理,了解我国远程医疗现行的价格相关政策规定。2案例研究本研究以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为案例,对远程医疗的业务模式、业务结构、价格组成、成本单元测算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并了解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协作网协作成员单位对此价格的接受程度。3统计分析以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为例,采用成本当量和竞争谈判的方式对远程会诊价格实际测算,并对2014-2017年“远程中心”的会诊量、参与企业数量进行描述性分析,对2015-2017年所开展会诊中专家自接到通知至会诊完成时间数据进行秩和检验,以对其实用性进行评价。在费用指标方面,通过对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2016-2017年进行远程会诊的患者进行费用节省情况的初步估算,评估该价格提供远程会诊为患者在费用节省方面带来的价值。.4专家访谈通过对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管理人员团队,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基层司等行政人员进行访谈,了解远程医疗价格测算方式的政策导向。并对远程医疗参与各方包括远程医疗公司运营人员团队在内的人员进行访谈,采用定性方式对现行定价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基于成本当量和竞争谈判的价格测算方式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各项成本易于测算,会诊量并未因价格提高而受到影响,合作企业数量逐步增加,专家自接到通知至会诊完成时间呈数据非正态性,经秩和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缩短到48h以内),表明各方参与积极性得到提高。经初步测算,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2016-2017年为患者次均节省医疗费用12146.04元,次均非医疗费用11124.69元,体现了远程医疗为患者提供的价值,为进一步完善价格政策提供参考。结论:成本当量与竞争谈判的测算模式为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提供了可以操作的价格制定方式,有利于价格政策在各地的制定,推动形成基于业务模式的价格制定方式,有利于远程医疗在全国进一步推开,对远程医疗的发展具有支撑保障意义。
杨琴[8](2019)在《基于TDABC法的某三甲医院单项目护理成本核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DABC)在单项目护理成本核算中的应用路径,为护理单元间接成本核算以及分摊项目成本分摊提供方法学指导,从而为全面而精准的护理成本核算、决策机构价格制定及护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护理核算项目的总成本为核算项目自身人力成本、材料成本、间接成本以及从分摊项目分摊所得的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之和。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完成单项目护理人力成本的基础上继续核算其他四项成本,各项成本的计算方法为:材料成本:通过文献回顾法,主要参考第五版《基础护理学》中对护理操作项目物品准备的内容概述,以及结合现场观察法共同确定82项护理项目的材料构成;通过HIS系统二次资料利用提取护理项目材料单价,采用累加法测算护理项目材料成本。分摊项目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分摊:通过专家咨询法界定护理项目的分类,以众数原则为标准将82项护理项目划分为护理核算项目和护理分摊项目以及确定护理分摊项目的成本应具体向哪些护理核算项目的成本进行分摊,再通过TDABC法将分摊项目的成本分摊至相对应的核算项目成本中。间接成本:通过二次资料利用HRP系统提取全院间接成本,以人员费用分配法将全院间接成本分摊至全院护理单元,采用TDABC法将全院护理单元的间接成本分摊至核算项目成本中。结果将临床常见的82项基础护理项目,分为63项核算项目以及19项分摊项目。通过将五项成本要素相加得到63项护理核算项目的总成本分别为测量TPR 2.627元、测血压3.351元、测量身高、体重1.199元、测氧饱和度1.755元、中心静脉测压7.941元、静脉采血13.878元、动脉采血16.617元、静脉输液16.128元、静脉输液(留置针)38.918元、更换液体3.634元、静脉注射4.727元、静脉泵输液18.528元、静脉输血21.449元、皮内注射15.831元、肌肉注射9.410元、皮下注射8.290元、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172.906元、静脉置管护理7.350元、PICC置管术117.140元、口服药发放2.537元、胃肠管置管术18.853元、胃肠管注食、注药10.742元、肠内营养液输入6.000元、导尿术55.210元、吸痰11.501元、备皮16.227元、引流管护理7.258元、负压引流护理27.818元、口腔护理13.162元、膀胱冲洗6.302元、痰标本采集3.379元、灌肠15.703元、咽拭子采集4.355元、可见光照射6.170元、留取大小便标本2.928元、肛管排气12.395元、冷热湿敷4.116元、气管插管护理17.395元、气管切开护理18.406元、眼药滴入2.616元、血糖测定16.250元、心电监测术9.412元、更换敷料15.990元、翻身扣背6.832元、尸体料理112.604元、终末处理8.970元、胸腹带包扎3.931元、压力性损伤护理36.403元、身体约束7.190元、氧气吸入36.732元、超声雾化吸入34.233元、特殊物理降温20.013元、一般物理降温1.613元、接术后病人17.356元、术前用物准备7.274元、造口护理56.728元、会阴擦洗13.436元、机械辅助排痰11.203元、胰岛素皮下注射4.669元、静脉高营养治疗9.753元、经口进食8.354元、"抗肿瘤化疗药物/肠外营养液集中配置"8.986元、大小便护理12.533元。结论全面的成本核算是体现护理服务真实价值的重要前提;从成本核算角度将护理项目分为核算项目和分摊项目可为单项目护理成本核算奠定基础;TDABC法用于单项目护理成本核算,使间接成本及分摊项目的成本较为科学、准确的分摊至护理核算项目中,TDABC法有效弥补了传统的间接成本无法具体分摊至项目中的缺陷。TDABC法在护理成本核算的运用对整个医疗成本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为今后的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提供了方法学指导。
唐兰兰[9](2019)在《自然分娩护理成本核算研究 ——以甘肃省某三甲医院为例》文中指出目的:(1)界定自然分娩孕产妇在住院期间的护理项目以及护理项目操作内容,为护理管理者规范自然分娩护理流程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护理质量;(2)根据所确立的护理项目及各项目服务内容进行护理成本核算,从而计算自然分娩孕产妇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总成本,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以及相关决策部门制定合理的护理服务价格提供客观依据,为其他单病种护理成本核算提供一定的依据以及方法学指导。方法:在大量查阅文献、病例回顾以及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确立自然分娩护理项目以及护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通过文献回顾以及专题小组讨论确定护理服务操作内容;采用专家咨询法对自然分娩相关的护理项目的项目技术难度、项目劳动强度、项目风险程度、护士自身特征以及患者情况五类影响因素进行赋分;运用成本相对值法,计算出专家赋分得到的影响因素的累加值,选取参照项目,计算护理项目人力成本RVU值;运用工时测定法测量单项护理操作时间;采用专家咨询法对护理项目进行核算项目和分摊项目分类并且分摊项目向哪些核算项目分摊;应用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对分摊项目的人力成本、材料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分摊;采用现场调查法和病例回顾对115例自然分娩孕产妇住院期间护理项目频次进行统计;数据统计分析运用EXCEL2016中文版和SPSS 21.0统计分析软件。结果:确立了自然分娩相关护理项目共61项,包括基础护理项目36项,专科护理项目25项;本研究得到25项专科项目的RVU值,测得自然分娩护理项目的操作时间,核算出护理人力成本;得到18项分摊项目,43项核算项目,将分摊项目的成本和间接成本分摊后,核算出单项目护理成本,核定出护理项目的平均标准频次,计算得到自然分娩护理总成本在1132.79-1240.54元之间;自然分娩孕产妇在住院期间平均实际护理收费不包括接生费用为215.51元,占住院费用的7.57%,基础护理项目实际收费较核算护理成本差距较大;自然分娩单病种护理工作量前六位分别是单胎顺产接生、听胎心、观察宫缩、新生儿油浴、会阴擦洗以及测量TPR。结论:在自然分娩护理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构建的自然分娩护理项目成本核算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核算结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服务中各种成本的消耗;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的管理是护理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成本相对值法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适用于护理成本核算,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反映护理人员的劳动付出;现有的护理收费项目并不能完全包含临床实际护理项目,自然分娩护理现行收费不合理,政府决策部门可参照一定的依据进行定价的调整。
王曼丽[10](2018)在《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明晰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绩效评价模型,并用此模型对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开展绩效评价实证,探索其绩效改进面临的问题和环境因素,提出适合我国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的绩效改进策略,为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管理提供一定参考。【方法】1.现场调查法对湖北省枝江市、宜城市、天津市、深圳市的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进行现场调研,搜集卫生统计报表、重点疾病病案首页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等资料;对医务人员(核心医院539人、基层医疗机构311人)和患者(门诊患者345人,住院患者278人)开展工作满意度和医疗服务体验调查。2.定性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和CNKI、万方等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医疗联合体绩效的文献,以了解医疗联合体绩效研究现状和趋势;(2)个人深入访谈:基于扎根理论设计访谈提纲,对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所在区域的卫生管理人员、医疗机构绩效管理人员、医疗联合体专家等共43人开展访谈,以了解样本绩效发展现况;(3)专家咨询法:通过制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对15名相关专家开展两轮咨询,用于筛选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专家评分法:通过选取18位医疗联合体专家对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及其子目标打分,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选择7位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评分,检验该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选择13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初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5)扎根理论:借助扎根理论原则,运用Nvivo10软件对43份访谈记录进行分析,用于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6)内容分析法:通过对43份访谈记录开展内容分析,归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合;(7)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角度,探索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的环境因素;(8)利益相关者分析:用于了解样本绩效改进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利益博弈。3.定量分析方法(1)样本选择方法:通过典型抽样获取10家实证样本;通过理论、目的、滚雪球抽样开展对43位知情人的个人深入访谈;(2)数理统计方法: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10家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现状;利用熵值法优化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分别对5家县域和5家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开展综合评价。【结果】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是指为了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以所有权和产权为纽带,通过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依托重组、直管、托管、兼并等形式,在实施法人治理管理制度之下,建成的上下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具有统一性、集团性、协同性三个重要特征。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可以概括为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和其他方的目标集合,其中需方是运行目标体系的主要目标维度(该维度与运行目标之间的重要性和紧密性的均值为4.71),医疗卫生环境改善(4.88)、医疗资源配置优化和运行效率提高(4.79)、医疗服务体验良好(4.67)是运行目标子目标中排名前三的目标条目。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共获取43份访谈稿,其中34份(90%)用于理论构建,剩余9份(20%)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在利用Nvivo10对访谈稿三级编码后,本研究构建了理论饱和、包含5个理论假设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形成是前提条件(政府行政命令、基层医疗机构需求、上级医疗机构能力和意愿、居民需求、市场竞争)、行动策略(管理制度建设、资源共享、医疗服务协同)和维持条件(医保配套改革、政府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共同作用的结果。4.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理论框架包括7个绩效层面(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19个绩效点(医疗服务量、其他服务量、物质可负担性、精神可负担性、时间可及、地理可及、服务可及、期望寿命、健康素养、健康水平、学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果质量、过程质量、结构质量、医务人员工作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其他效率)、1个理论框架政策目标、6个相关理论假设。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是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为了实现提高医疗服务提供质量和效率、改善医疗服务利用现状、优化医疗卫生环境以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目标,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通过完善内外部管理制度建设和人、财、物、信息等医疗资源共享等措施,结合其自身医疗服务提供和管理行为,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所带来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层面的综合变化及变化程度。5.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包含卫生服务可及性、可负担性、数量、质量、效率、效果、效益7个维度。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个维度24个一级指标,其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为0.758,各个指标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均在0.78以上、体系水平的内容效度为0.96,熵值法优化的指标权重分布中,x4、x8、x9三个指标的权重最高。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政府相关部门)、绩效评价对象(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6个维度24个二级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报表、政策、问卷等数据资料搜集和一年一次考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反馈沟通、目标促进、工具完善、激励机制构建)等多个方面。6.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10家样本调研中,共回收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539份,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311份;回收门诊患者体验问卷345份,住院患者体验问卷278份。10家样本均在2010后建立,均为“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地域模式。县域A1和市区D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综合功效系数在两区域中最高,分别为3.3660和3.1723。A1和D2的共性特征为上级医院均具有建立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条件;政府有作为;区域信息化建设相对较佳;其他原因如A1的重点人群示范管理等。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面临的绩效改进问题为:(1)前提条件问题:政府不支持、不放权;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的不愿意和能力不足;居民理念差、不认知;市场竞争不合理;社会经济水平低、疾病谱复杂等;(2)行动策略问题:整合模式选择不合理、业务管理不统一、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功能定位模糊、绩效考核缺乏;人事制度不全、人事激励机制缺乏、信息化滞后、文化冲突、科室无合作;(3)维持条件问题:医保政策健全、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粗糙以及其他人事、财政、药品、价格等配套政策不完善等。7.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结果(1)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监督和绩效管理;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改革医保制度;引导居民合理就医;(2)上级医院要完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标准;完善人员共享激励机制建设等;(3)基层医疗机构则需要着重发展全科,同时加强和上级医院的重点和特色专科以及各类服务协同,同时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4)非成员医疗机构则需要通过合理竞争实现与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共同进步;(5)居民则需要主动关注医疗联合体相关信息、转变就医观念、提高自身健康素养、科学表达医疗服务需求。【结论】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运行目标是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等多方目标的整合,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开展应以目标为导向。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绩效评价对象、绩效评价工具、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多方面内容。该模型科学性较强,可以为我国各地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是一个多利益方博弈的过程。政府、上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其他非成员医疗机构以及居民应该共同行动,促进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改进。【创新与不足】1.研究的创新性本研究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注重探索其运行目标和绩效内涵、开发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和模型,在研究视角和思路上具有一定的新意;本文综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不仅构建了科学实用的绩效评价模型,还据此模型的应用结果,提出了适合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运行特征的绩效改进策略,在研究结果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研究的不足因样本所在总体较少,本研究仅选择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样本的代表性层面上有一定欠缺;因可操作性限制,本研究没有进行不同类型医疗联合体之间的绩效比较研究,也没有进行医疗联合体建设前后的绩效比较;基于结果视角评价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在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可能较难顾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结构和过程特征。
二、医疗成本测算方法学与工作原则相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疗成本测算方法学与工作原则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及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1 |
附录2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基于Markov模型的中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用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Markov模型的构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三角模糊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医院检验项目成本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相关政策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综合评述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技术路线 |
相关理论回顾 |
1 TDABC理论 |
2 三角模糊数 |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及工具 |
2.1 数据收集方法 |
2.2 资料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TF-TDABC检验项目成本核算 |
1.1 检验项目相关资源成本 |
1.2 估算检验项目实际产能百分比 |
1.3 计算实际产能 |
1.4 计算算产能成本率 |
1.5 估算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
1.6 最终成本计算 |
2 与传统成本法成本核算数据的对比分析 |
3 闲置成本 |
4 访谈结果 |
讨论 |
1 TF-TDABC成本核算结果较传统成本核算结果更准确 |
2 检验项目作业成本存在差异 |
3 检验科存在闲置成本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特色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5.1 医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1.5.2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
1.5.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
1.5.4 基于DEMATEL-ISM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1.5.5 基于决策树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1.5.6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提升策略 |
1.6 资料来源 |
1.6.1 文献资料来源 |
1.6.2 数据资料来源 |
1.7 研究方法 |
1.7.1 文献研究法 |
1.7.2 SWOT分析法 |
1.7.3 现场调研法 |
1.7.4 数据分析方法 |
1.7.5 数据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 |
1.8 研究逻辑框架 |
1.9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9.1 创新之处 |
1.9.2 不足之处 |
2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2.1 医师绩效评价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3 统计分析 |
2.1.4 结果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2.2.2 绩效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框架构建 |
3.1 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SWOT分析 |
3.1.1 优势 |
3.1.2 劣势 |
3.1.3 机遇 |
3.1.4 挑战 |
3.1.5 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 |
3.2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
3.2.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应以医疗质量为基础 |
3.2.2 评价内容应充分结合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特点 |
3.2.3 评价指标应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相关指标 |
3.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原则 |
3.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维度及具体目标 |
3.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6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
3.7 DRG支付制度改革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框架 |
3.8 本章小结 |
4 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
4.1 国内外医师绩效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系统评价 |
4.1.1 资料与方法 |
4.1.2 结果 |
4.2 DRG支付制度改革下医师绩效评价特点分析 |
4.2.1 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
4.2.2 研究对象 |
4.2.3 研究工具 |
4.2.4 数据分析 |
4.2.5 结果 |
4.2.6 DRG支付制度改革医院管理及医师产生的影响 |
4.2.7 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分析 |
4.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
4.3.1 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
4.3.2 确定专家组 |
4.3.3 德尔菲专家咨询 |
4.3.4 信度分析 |
4.3.5 效度检验 |
4.3.6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框架模型的构建 |
5.1.1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5.1.2 医疗教育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5.1.3 医师个人特质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5.1.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框架模型 |
5.2 基于DEMATEL-ISM的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建模 |
5.2.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影响因素释义 |
5.2.2 建模分析步骤 |
5.2.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2.4 DEMATEL分析 |
5.2.5 ISM分析 |
5.3 基于决策树的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3.1 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
5.3.2 变量取值 |
5.3.3 医师绩效实证评价结果分析 |
5.3.4 决策树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讨论与建议 |
6.1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讨论 |
6.2 绩效评价工具研发讨论 |
6.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
6.3.1 绩效影响因素遴选 |
6.3.2 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
6.4 策略建议 |
6.4.1 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力度,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
6.4.2 医院应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及医院功能定位的组织发展战略 |
6.4.3 建立科学的、精细化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组管理模式 |
6.4.4 提升医学院校教育质量,提高医师绩效教育的重视程度 |
6.4.5 提升医师工作满意度水平 |
6.4.6 关注医师心理健康,提升医师压力应对能力 |
6.4.7 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的医师薪酬水平与激励机制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创新 |
7.1.1 研究内容创新 |
7.1.2 研究方法创新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7.3.1 研究样本的展望 |
7.3.2 研究思路的扩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附件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打分表 |
附件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件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分表 |
(4)中国烟草使用的经济成本测算 ——兼论实现2030健康中国战略的财政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烟草消费概况 |
1.1.2 烟草使用的健康后果 |
1.1.3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卫生支出负担 |
1.1.4 烟草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数据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数据 |
1.3.3 研究思路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局限性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烟草使用的健康危害 |
2.2 影响烟草消费行为相关因素 |
2.2.1 社会人口学因素 |
2.2.2 环境因素 |
2.2.3 个体因素 |
2.2.4 行为因素 |
2.3 烟草使用经济成本的概念及要素划分 |
2.3.1 烟草使用经济成本的基本定义 |
2.3.2 烟草使用经济成本的划分形式 |
2.4 烟草使用的经济成本测算 |
2.4.1 烟草使用经济成本的研究方法 |
2.4.2 烟草使用的经济成本测算方法 |
2.4.3 中国烟草使用的经济成本 |
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烟草消费与健康 |
3.1 引言 |
3.2 基础理论与模型 |
3.2.1 健康需求理论 |
3.2.2 健康的决定因素 |
3.2.3 模型设定与实证策略 |
3.3 变量和数据 |
3.3.1 健康的测度 |
3.3.2 烟草使用的测度 |
3.3.3 控制变量 |
3.3.4 变量描述性统计 |
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4.1 是否烟草使用与自评健康 |
3.4.2 烟草使用程度与自评健康 |
3.4.3 烟草使用状态与自评健康 |
3.4.4 烟草使用与自评健康变化 |
3.5 进一步研究:被动烟草使用与儿童健康 |
3.5.1 变量测度 |
3.5.2 变量描述性统计 |
3.5.3 回归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烟草使用的直接经济成本测算 |
4.1 引言 |
4.2 基础理论 |
4.3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
4.3.1 直接经济成本测度 |
4.3.2 研究方法 |
4.3.3 变量定义与描述 |
4.4 曾经吸烟的直接经济成本测算 |
4.4.1 描述性分析 |
4.4.2 基准结果 |
4.4.3 稳健性检验 |
4.4.4 异质性分析 |
4.4.5 进一步研究 |
4.5 现在吸烟的直接经济成本测算 |
4.5.1 描述性分析 |
4.5.2 基准结果 |
4.5.3 稳健性检验 |
4.5.4 异质性分析 |
4.6 成人被动吸烟的直接经济成本 |
4.6.1 描述性分析 |
4.6.2 基准结果 |
4.6.3 稳健性检验 |
4.6.4 异质性分析 |
4.7 儿童被动吸烟的直接经济成本 |
4.7.1 描述性分析 |
4.7.2 基准结果 |
4.7.3 稳健性检验 |
4.7.4 异质性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烟草使用的间接经济成本测算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
5.2.1 研究方法 |
5.2.2 研究数据 |
5.3 数据描述性分析 |
5.3.1 主动吸烟引致的DALYs |
5.3.2 被动吸烟引致的DALYs |
5.4 主动烟草使用的间接经济成本测算 |
5.4.1 成人主动吸烟的间接经济成本 |
5.4.2 成年男性主动吸烟的间接经济成本 |
5.4.3 成年女性主动吸烟的间接经济成本 |
5.5 被动烟草使用的间接经济成本测算 |
5.5.1 被动吸烟的间接经济成本 |
5.5.2 男性被动吸烟的间接经济成本 |
5.5.3 女性被动吸烟的间接经济成本 |
5.6 烟草使用间接经济成本国际比较 |
5.6.1 总间接经济成本比较 |
5.6.2 主动吸烟间接经济成本比较 |
5.6.3 被动吸烟间接经济成本比较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烟草引致的财政压力与经济负担 |
6.1 引言 |
6.2 直接经济成本与财政压力 |
6.3 间接经济成本与经济负担 |
6.4 国际经验介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2.1 持续提高烟草税 |
7.2.2 简化烟草税制 |
7.2.3 推行烟草税专款专用制度 |
7.2.4 差异化医疗保险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我国医保支付方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医疗保险制度 |
1.2.2 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 |
1.2.3 DRG |
1.3 研究现状 |
1.3.1 医保支付方式中的道德风险与分类比较 |
1.3.2 医保支付方式中的不同选择与实施效果 |
1.3.3 医保支付方式中的博弈分析与DRG预付制 |
1.3.4 述评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内容架构 |
1.4.3 技术路线图 |
1.4.4 创新点 |
第2章 医保支付方式的理论基础 |
2.1 风险分担与政策激励 |
2.1.1 风险分担 |
2.1.2 政策激励 |
2.2 第三方支付、道德风险与费用分担 |
2.2.1 第三方支付与患者的道德风险 |
2.2.2 患者的道德风险与医疗费用分担 |
2.3 委托代理与供方诱导需求 |
2.3.1 声誉物品与市场垄断 |
2.3.2 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 |
2.3.3 供方诱导需求的理论解释 |
2.3.4 医保支付方式的选择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重复博弈视角下医保支付方式的模型分析 |
3.1 医保支付方式的博弈模型框架 |
3.2 供方道德风险的博弈约束条件 |
3.3 医保预付制与后付制的最优价格 |
3.4 DRG预付制优于后付制的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医保支付方式的实证分析:以DRG付费为例 |
4.1 我国医保支付方式的发展进程 |
4.1.1 我国医保支付方式的变迁 |
4.1.2 国内对DRG付费的试点 |
4.2 DRG付费与单病种付费实施效果的比较分析 |
4.2.1 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
4.2.2 双重差分法的回归结果 |
4.2.3 模型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
4.3 DRG付费对医保支付相关方的影响分析 |
4.3.1 医疗机构 |
4.3.2 医务人员 |
4.3.3 参保患者 |
4.3.4 医保经办机构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外医保支付方式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借鉴 |
5.1 国外医保支付方式的实践探索 |
5.1.1 美国 |
5.1.2 德国 |
5.1.3 英国 |
5.1.4 其他国家 |
5.2 国外医保支付方式的经验借鉴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医保支付方式选择的政策建议 |
6.1 打好实施基础 |
6.2 完善配套要件 |
6.3 转变角色定位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中国归因于吸烟的疾病经济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疾病经济负担与归因吸烟的疾病经济负担 |
1.2.1 疾病经济负担的基本概念 |
1.2.2 归因吸烟的疾病经济负担测算 |
1.2.2.1 疾病经济负担的归因思路 |
1.2.2.2 归因吸烟的疾病经济负担测算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望督促烟草控制相关条例和政策的完善与执行 |
1.3.2 有助于促进归因于吸烟的直接经济负担研究的方法创新 |
1.3.3 有利于为推进更严厉的控烟政策提供证据 |
1.4 研究目的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框架 |
2.2 研究对象 |
2.3 数据来源 |
2.3.1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
2.3.2 官方二手数据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分析法 |
2.4.2 流行病学测算方法 |
2.4.2.1 吸烟相关疾病 |
2.4.2.2 基于流行病学的吸烟归因分值 |
2.4.2.3 归因于吸烟的直接医疗成本 |
2.4.2.4 归因于吸烟的间接疾病成本 |
2.4.2.5 归因于吸烟的间接早亡成本 |
2.4.3 全病因法 |
2.4.3.1 研究假设 |
2.4.3.2 回归模型方程 |
2.4.3.3 稳健性分析 |
2.4.3.3 基于计量模型的吸烟归因分值 |
2.4.3.4 基于全病因法的归因于吸烟的直接医疗成本 |
2.4.4 指标间关系图 |
2.4.5 数据清理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基于流行病学方法测算结果 |
3.1.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
3.1.2 基于流行病学的吸烟归因分值 |
3.1.2.1 吸烟率 |
3.1.2.2 流行病学吸烟归因分值的计算 |
3.1.3 归因于吸烟的疾病经济负担结果 |
3.1.3.1 患者就诊次均医疗费用和次均交通等费用情况 |
3.1.3.2 住院天日数 |
3.1.3.3 归因于吸烟的早亡损失 |
3.1.3.4 归因于吸烟的疾病经济负担的计算 |
3.1.4 2011-2015 中国因吸烟带来社会损失的趋势比较 |
3.2 基于全病因法的方法初探 |
3.2.1 面板数据描述分析 |
3.2.2 实证分析结果 |
3.2.2.1 计量模型回归结果 |
3.2.2.2 稳健性分析 |
3.2.3 基于计量模型的吸烟归因分值 |
3.2.4 基于全病因法的归因于吸烟的直接医疗成本 |
3.2.5 基于不同方法的归因吸烟的直接经济负担的比较 |
4 研究结论 |
4.1 吸烟归因分值具有明显的人群和地域分布差异 |
4.2 吸烟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疾病经济负担,利用全病因法可得到更高的直接经济负担估计值 |
4.3 吸烟会增加居民发生医疗就诊概率和医疗费用支出 |
5 讨论与建议 |
5.1 讨论 |
5.1.1 吸烟归因分值与国内外研究的比较 |
5.1.2 归因于吸烟的疾病经济负担与国内前期研究的比较 |
5.1.3 不同吸烟状态下医疗就诊和医疗费用的差异 |
5.2 建议 |
5.2.1 以归因于吸烟的疾病经济负担为依据,完善和推进控烟政策改革 |
5.2.1.1 排除烟草业利益方干扰,完善全国层面禁烟立法 |
5.2.1.2 进一步提高烟草税,考虑分层调税 |
5.2.2 积极开展控烟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
5.2.3 关注吸烟人群疾病风险监测,开发全病因法模型 |
6 本研究特色与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非营利性医院远程会诊价格测算及实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研究背景 |
1.1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供给相对落后 |
1.2 远程医疗提高医疗资源整体效率 |
1.3 远程医疗价格制定具有保障意义 |
2 概念研究 |
2.1 远程医疗 |
2.2 远程会诊 |
2.3 远程会诊价格 |
3 国内外远程医疗价格研究 |
3.1 国内远程医疗价格研究 |
3.2 国际远程医疗价格研究 |
4 远程医疗领域评价指标研究 |
4.1 远程医疗领域评价指标框架 |
4.2 远程会诊参与方积极性指标 |
4.3 远程会诊患者费用节省指标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目标 |
4 研究内容 |
5 资料与方法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方法 |
5.3 实施方案 |
5.4 技术路线 |
1 价格测算方式研究 |
1.1 远程医疗价格测算方法的选择 |
1.2 远程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的应用局限性 |
1.3 成本当量法和竞争谈判法的实际应用 |
1.4 两种测算方式多维度对比分析 |
2 该价格测算方式实施效果评价 |
2.1 参与会诊积极性评价指标 |
2.2 患方及医保费用节省指标 |
结语 |
1 结论 |
2 意义 |
3 局限性 |
4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基于TDABC法的某三甲医院单项目护理成本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成本核算研究现状 |
2.2 TDABC法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相关概念 |
2 研究对象 |
2.1 单项目护理操作项目 |
3 研究内容 |
3.1 单项目护理材料成本核算 |
3.2 护理分摊项目成本分摊 |
3.3 护理间接成本核算 |
3.4 单项目护理成本核算 |
4 研究方法 |
4.1 资料来源 |
4.2 研究工具 |
4.3 调查方法 |
4.4 质量控制 |
4.5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单项目护理材料成本核算结果 |
2 分摊项目成本分摊结果 |
2.1 咨询专家一般资料 |
2.2 专家咨询结果 |
2.3 护理核算项目从分摊项目分摊所得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结果 |
3 护理间接成本向核算项目分摊结果 |
3.1 全院护理单元间接成本核算结果 |
3.2 护理项目间接成本核算结果 |
4 单项目护理成本核算结果 |
4.1 护理核算项目成本测算 |
4.2 核算项目成本构成比例 |
4.3 核算项目成本与实际收费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1 护理成本核算必要性分析 |
2 护理项目分类必要性分析 |
3 单项目护理成本核算结果分析 |
3.1 单项目成本构成比例分析 |
3.2 核算项目成本与实际收费分析 |
4 TDABC用于护理间接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分析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特点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3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自然分娩护理成本核算研究 ——以甘肃省某三甲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 国外护理成本研究现状 |
3.2 国内护理成本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概念介绍 |
2 研究对象 |
2.1 自然分娩病种 |
2.2 自然分娩相关的护理项目 |
2.3 自然分娩病例 |
3 研究内容 |
3.1 界定自然分娩护理项目以及操作内容 |
3.2 核算自然分娩单项目护理成本 |
3.3 核算自然分娩护理病种成本 |
4 研究方法 |
4.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4.2 研究工具 |
4.3 核算方法 |
4.4 质量控制 |
4.5 统计分析方法 |
5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自然分娩相关护理项目确定及操作内容界定结果 |
1.1 自然分娩相关护理项目的确定 |
1.2 自然分娩专科护理项目的操作内容 |
2 单项目护理成本核算结果 |
2.1 单项目护理人力成本核算结果 |
2.2 护理项目材料成本核算结果 |
2.3 分摊项目成本分摊结果 |
2.4 护理间接成本核算结果 |
2.5 自然分娩相关单项目护理成本 |
3 自然分娩病种护理总成本 |
3.1 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 |
3.2 自然分娩核算护理项目操作频次 |
3.3 自然分娩产妇住院期间护理工作量 |
3.4 自然分娩护理成本核算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1 确定自然分娩相关护理项目和操作内容的必要性 |
2 自然分娩护理工作量分析 |
3 自然分娩护理成本分析 |
3.1 人力成本是病种护理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科学核算尤为重要 |
3.2 科学管理护理材料成本能够降低护理总成本 |
3.3 分摊项目和间接成本的科学分摊是护理成本核算的关键 |
3.4 现行收费低于实际成本核算结果,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价值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案 |
1.3.1 资料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质量控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3.5 论文结构框架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医疗联合体相关概念界定 |
2.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涵界定 |
2.1.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策略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纳入 |
2.2.1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
2.2.2 目标导向理论 |
2.2.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
2.2.4 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及其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分析及发展现状研究 |
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分析 |
3.1.1 国家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
3.1.2 地区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
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目标内容分析 |
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 |
3.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初建 |
3.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的专家论证 |
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研究 |
3.4.1 各地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分析 |
3.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界定 |
4.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概述 |
4.1.1 扎根理论原理分析 |
4.1.2 扎根理论分析步骤 |
4.2 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
4.2.1 研究设计 |
4.2.2 资料收集和整理 |
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 |
4.3.1 三级编码过程分析 |
4.3.2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及其特征界定 |
4.4.1 系统绩效概念及其本质分析 |
4.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 |
4.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概念及特征释义 |
4.5 本章小结 |
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5.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背景和目标导向概述 |
5.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选择 |
5.2.1 国内外常用绩效评价概念框架概述 |
5.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确定 |
5.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3.1 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
5.3.2 绩效评价指标的方向分析和内涵解释 |
5.3.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5.3.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5.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主体选择 |
5.4.1 以医院内部管理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
5.4.2 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
5.4.3 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
5.5 绩效评价实施方式和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
5.5.1 绩效评价指标数据资料搜集 |
5.5.2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
5.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
5.6.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结构图 |
5.6.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释义 |
5.7 本章小结 |
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6.1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
6.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
6.1.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
6.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 |
6.2.1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6.2.2 县域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
6.2.3 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
6.2.4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6.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
6.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分析 |
6.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
6.4 本章小结 |
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 |
7.1 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模型构建 |
7.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组织分析 |
7.2.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SWOT分析 |
7.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7.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分析结果归纳 |
7.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结果归纳 |
7.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和界定结果归纳 |
7.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归纳 |
7.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结果归纳 |
7.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分析 |
7.4.1 政府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2 上级医院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3 基层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4 非成员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
7.4.5 居民方绩效改进策略 |
7.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保障措施分析 |
7.5.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
7.5.2 落实多部门合作 |
7.5.3 积极宣传引导 |
7.5.4 制定并完善考核办法,建立配套监督反馈机制 |
7.5.5 积极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果与结论 |
8.1 研究结果 |
8.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结果 |
8.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和目标体系构建结果 |
8.1.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构建结果 |
8.1.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结果 |
8.1.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 |
8.1.6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结果 |
8.1.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问题分析结果 |
8.1.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框架构建结果 |
8.1.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SWOT分析结果 |
8.1.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利益相关者博弈结果 |
8.1.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提出结果 |
8.2 研究结论 |
9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的创新性 |
9.1.1 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利用的创新 |
9.1.2 研究结果层面的创新 |
9.2 研究的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9.3.1 研究样本的扩展 |
9.3.2 研究思路的扩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评价及改进策略访谈提纲 |
附件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
附件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上级医院补充调查表 |
附件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疗机构补充调查表 |
附件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核心医院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
附件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
附件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门诊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
附件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住院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
附件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名单 |
附件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名单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四、医疗成本测算方法学与工作原则相关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及经济学研究[D]. 周海梅. 福建医科大学, 2020(02)
- [2]基于三角模糊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医院检验项目成本核算研究[D]. 巩孔臻. 山东大学, 2020(02)
- [3]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林夏.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中国烟草使用的经济成本测算 ——兼论实现2030健康中国战略的财政政策[D]. 胡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我国医保支付方式选择研究[D]. 张玉玺.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6]中国归因于吸烟的疾病经济负担研究[D]. 黄诗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非营利性医院远程会诊价格测算及实用效果评价[D]. 罗翔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基于TDABC法的某三甲医院单项目护理成本核算研究[D]. 杨琴.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自然分娩护理成本核算研究 ——以甘肃省某三甲医院为例[D]. 唐兰兰.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D]. 王曼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