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佳能复印机特殊故障代码的复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美奇[1](2020)在《数码复印机扫描控制器的设计实现》文中认为数码复印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科研中不可缺少的自动化办公设备,这类设备集光、机、电于一体,机械结构及数字控制较为复杂,使得国内市场上几乎是清一色的国外品牌产品或基于国外技术的组装产品,不仅抢占了国内庞大的市场,而且严重影响了国家信息安全。因此,国家启动了相关设备的国产化替代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数码复印机的扫描模组,提出了一种基于MCU+FPGA+DDR2的扫描控制系统设计方案,通过软硬件自主设计,实现了数码复印机的扫描控制器。本文从系统方案设计、硬件电路设计、控制器固件实现及上位机扫描控制软件开发四个方面对扫描控制器的设计实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根据系统总体设计要求,分析了扫描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确定了一种基于MCU+FPGA+DDR2的扫描控制方案,选择了经济适用的STM32F429芯片作为扫描主控制器,并对控制系统结构进行了设计。(2)通过对MCU系统、FPGA系统、设备接口等模块的电路设计,实现了扫描控制器的原理图,并在开发板上对MCU子系统、USB接口、网络接口、U盘存储、LCD触摸显示、MCU与FPGA通信等电路模块进行了验证。(3)采用μC/OS-Ⅱ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扫描控制器的软件运行平台,通过移植USB固件库和LWIP网络协议栈,编程实现了扫描控制器与主机设备的网络通信和USB通信接口控制;根据总体设计要求,对扫描控制程序的结构、LCD触摸屏的人机交互、U盘的扫描图像存储、扫描过程的流程控制等模块进行了功能设计,并通过嵌入式编程实现了扫描控制器的控制固件。(4)基于MFC开发了上位机扫描控制程序,采用多线程技术设计实现了具有扫描参数设置、扫描图像接收保存等功能的交互式扫描控制软件;设计了上位机与底层扫描设备的数据传输协议;通过图像设备TWAIN协议编程,实现了上位机扫描控制软件的标准化TWAIN接口。最后搭建试验环境对扫描控制系统进行了软硬件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达到设计要求,对数码复印机中基于MCU+FPGA+DDR2的扫描控制方案进行了可行性与有效性验证。研究成果对数码复印机国产化替代工作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种选择,同时该成果也可直接作为国产扫描仪控制系统的一种成熟解决方案。
张辉[2](2012)在《基于TRIZ的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的构建》文中提出新产品创新以及服务创新问题很早以前就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相关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产品本身技术上的发展,或者,集中于如何将新产品推向市场的营销决策方面,对于如何系统地思考和解决新产品创新过程中的复杂决策问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企业要持续发展,就需要在产品或者服务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新产品创新或者服务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产品创新决策者要解决各种矛盾冲突,这些冲突有来自技术方面的、也有来自于商业方面的、还有来自于技术与商业两个方面的冲突。但企业在新产品或者服务创新方面究竟面临哪些冲突,以及如何化解这些冲突,到目前还没有比较完整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我们目前还缺少指导企业实现新产品或者服务创新的方法。TRIZ是工程技术领域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它是从解决技术发明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冲突开始的。本文的研究就是借鉴TRIZ原理,从归纳新产品创新过程中所可能面对的种种冲突入手,来寻找解决商业领域的新产品创新问题的有效方法,构造新产品创新的冲突矩阵是借鉴TRIZ理论构建新产品创新方法的关键一步。论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京、津等地的30多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195份有效的问卷的分析,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最终筛选出了新产品创新过程中所普遍关注的22个影响因子。然后通过专家评价法,将此新产品创新的22个影响因子转化成为类似于TRIZ中的39个工程技术参数的新产品创新冲突参数,从而构建了类似于TRIZ中的冲突矩阵的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随后,文章将此新产品创新的冲突矩阵应用于商务影像行业的实际案例中,论证了它的有用性。论文最后结合实际案例,给出了如何应用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筛选新产品创新冲突解的方法。概括起来,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建立了完整的新产品创新的研究体系,构建了由定义、构成要素、分类、创新、评估组成的新产品创新体系框架。(2)提出了基于TRIZ的新产品创新模型,筛选出了新产品创新冲突参数,构建了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3)结合案例分析,给出了应用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筛选新产品创新解的方法。(4)通过实际案例对所构建出的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的有用性进行了验证。
吕茹茹[3](2011)在《数码复印机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在办公自动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数码复印机已经成为了当前不可或缺的办公设备。然而,数码复印机的数字部分为决定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鉴于此,本课题将重点研究复印机的数字模块,即原稿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此系统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硬件系统中,采用彩色线阵CCD完成对原稿的图像扫描,CCD输出的模拟信号先经过模拟信号电路处理,然后进入ADC进行模数转换,再由FPGA采集AD转换之后的数字信号。CCD与ADC的正常工作需要严谨的驱动信号来维持,这些驱动信号均由FPGA提供。接着,由主处理器DSP与协处理器FPGA构成的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对采集到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为了实现数据的快速采集及在FPGA与DSP之间快速传输,使用SDRAM与专用FIFO芯片作为数据暂存与传输芯片。软件系统中,在QuartusⅡ软件中使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进行CCD与ADC驱动程序的开发,在仿真通过之后,将编译综合之后的可执行文件烧录到FPGA的配置芯片中。使用C语言编写DSP中的数字信号处理程序,并根据DSP硬件使用情况编写相应配置文件。在完成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硬件原理设计与软件设计之后,制作PCB板,搭建实验平台,进行系统的调试工作。经过多次修改与完善,实现了硬件与软件的完美配合。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用示波器采集到一组CCD输出信号波形图,完成了系统的功能性验证。本系统在硬件与软件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实现数码复印机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调试结果达到预期要求。
徐巧梅[4](2010)在《多功能数码复印机供纸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复印机是办公自动化中重要的设备,其一方面在提高办公效率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因卡纸、不进纸和叠纸等故障困扰用户与厂家。在输纸时,供纸系统需准确控制纸张从进纸口→转印部→出纸口这个过程。因此,供纸性能好坏影响设备对纸张的处理品质和速度。本文分析了纸路电气控制系统,提出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案。研究选用ARM芯片S3C4510B作为系统控制芯片,芯片具有强大的接口功能和控制精度,能够满足供纸控制系统的需要。以S3C4510B为控制器,设计了最小基本系统,包括供电系统、存储系统和接口系统等。利用芯片强大的接口功能和控制精度,设计了供纸检测模块、手供送纸检测模块、纸张大小识别模块和定影温度控制模块等传感器硬件检测电路。基于S3C4510B的PWM口输出特性,设计了电机驱动电路,搓纸动作由驱动控制芯片L298与直流电机完成,纸张的输送由脉冲分配器PMM8713和功率放大器SI-7300A共同作用于步进电机实现。以供纸系统各工作模块电路为基础制作PCB板。系统软件设计是基于S3C4510B嵌入式系统的程序设计,设计系统启动代码、设备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等。基于S3C4510B芯片的三级流水线技术,运算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省去了各种控制算法的引入。结果表明,系统工作正常,满足系统设计要求,基本实现了用通用控制器设计最小控制系统的功能。
章琦[5](2010)在《数码复印机原稿的数据采集、传输及图像还原》文中研究表明科技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办公自动化的日新月异,数码复印机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办公设备之一。纵观国内外复印设备市场,几乎全是日系品牌的天下,国内复印行业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必须不断学习和研究国外先进技术,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以打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课题通过对数码复印机曝光原理的分析,根据对数码复印机扫描与成像单元机械结构与控制原理的研究,研制出原稿数据采集与传输单元实验装置,用以验证和改进数码复印机扫描与成像单元的实现效果。依据目标设想,将数码复印机原稿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划分为数码复印机成像CCD数据采集单元、基于FPGA的CCD时序驱动与数据缓存单元、原稿数据存储与传输控制单元、数码复印机高速数据传输单元和原稿图像还原单元等五个单元(系统)。设计通过FPGA为CCD提供驱动时序来启动CCD传感器进行文稿图像的光电转换,将CCD输出的模拟电信号进行预处理并送入高速AD芯片,转换后的数字信号存入FPGA的FIFO模块,以ARM为主控芯片的原稿数据存储与传输控制单元从FIFO中读取数字信号加以存储,并控制高速数据传输单元通过USB接口将数据传输至PC端原稿图像还原单元,最终实现图像数据的还原。原稿数据采集与传输单元实验装置软硬件平台的建立,使得系统可以通过数据采集、传输及图像还原等手段对数码复印机扫描与成像单元进行研究与测试,为更加准确地实现待复印文稿文字与图像的采集打下了基础,为对数码复印机各单元进行深入研究与后续开发开了个好头。
王月梅[6](2009)在《基于ARM的复印机供纸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印机是集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和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纸路系统贯穿复印过程的始终,是纸张有效运行的载体,供纸性能的好坏影响复印效率和质量。本文以复印机供纸纸路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机械部件和工作流程,提出总体设计方案。结合复印机纸路控制特性,根据ARM芯片强大的接口功能和控制精度,选择S3C44B0X作为系统控制芯片。利用芯片大量的输入输出接口功能,设计了纸张大小识别模块、纸张对位模块、纸盒有无纸检测模块等传感器硬件检测电路。基于S3C44B0X的PWM口输出特性,设计了纸路系统中电机驱动电路,搓纸动作由电机驱动控制芯片L298与直流电机完成,纸张的输送由步进电机控制器L297和电机功率放大器L298共同作用于步进电机实现。设计了转速检测模块对电机运行进行实时监控。以各电路为基础制作了PCB板。软件设计以ARM嵌入式系统为基础,设计系统启动程序、传感器信号读取和分析程序、电机转速测量程序以及和上位机的通讯程序等。基于S3C44B0X芯片的三级流水线技术,系统运算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省去了各种控制算法的引入。结果表明,系统工作正常,满足系统设计要求,基本实现了用通用控制器设计最小控制系统的功能。
王志坚[7](2008)在《常用复印机代码测试及代码调整技术应用》文中提出复印机的测试代码和调整代码是固化在复印机内存储器内的一种管理程序,这类代码可通过复印机的操作键盘编组,组成不同的代码,这些代码可使用操作键盘输入到复印机的管理系统中,管理系统在接受到输入的代码后,管理系统通过支配复印机外部的光电传感器、压电传感器、热敏电阻等执行元件,来完成对复印机的电压、温度、光量、转速等诸参数的测试或调整,达到复印机最佳复印效果。因不同的品牌和同品牌不同的机型,它们的这类代码编排区别较大,所以本文对目前常用的几个品牌的常用机型进行汇总。为复印机使用者和维修人员提供言简意懂、操作简单、步骤明确测试及调试方法,迅速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
韩晓杰[8](2005)在《佳能复印机维修故障代码(中)》文中研究表明5.佳能NP一6330复印机维修方式维修方式包括:控制/显示方式、如显示方式、调整方式、功能方式、选购件设里方式、计数器方式等6种。进入维修方式的方法: (1)打开前门,把门钥匙插入门开关。在如显示方式里进行检查,如在开始维修方式前适当设定复印方式。
陈报春[9](2004)在《画龙点睛 复印机特殊故障代码的复位方法》文中研究指明 故障代码是 CPU 通过传感器检测复印机中主要工作单元或元件出现异常情况的结果。排除代码指示的故障使复印机恢复到正常状态为复位。复印机主开关 OFF/ON 最常用的复位方法。本文定义复印机主开关 OFF/ON 不能复位的故障代码为特殊故障代码。复印机显示特殊代码时禁止复印。尽管故障已经排除,
陈报春,周继敏,韩树华[10](2004)在《复印机维修中的比较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归纳了比较方法在复印机维修中的作用 ,结合复印机维修培训和现场维修实践介绍比较方法及应用情况。
二、佳能复印机特殊故障代码的复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佳能复印机特殊故障代码的复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数码复印机扫描控制器的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扫描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功能需求分析 |
2.2 扫描控制系统架构 |
2.2.1 总体架构 |
2.2.2 硬件平台选择 |
2.2.3 通信方式选择 |
2.2.4 软件开发环境选择 |
2.3 扫描控制流程介绍 |
2.3.1 PC扫描流程 |
2.3.2 U盘扫描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扫描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实现 |
3.1 硬件系统总体结构 |
3.2 STM32 MCU子系统电路设计 |
3.2.1 MCU最小系统 |
3.2.2 联机接口模块 |
3.2.3 外扩存储器模块 |
3.2.4 人机交互模块 |
3.3 FPGA扫描控制电路设计 |
3.4 扫描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
3.5 扫描台面接口电路设计 |
3.6 CIS扫描头接口电路设计 |
3.7 AFE模拟前端电路设计 |
3.8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μC/OS-Ⅱ的扫描控制器固件设计实现 |
4.1 扫描控制器固件架构设计 |
4.2 基于μC/OS-Ⅱ的多任务设计 |
4.2.1 任务划分 |
4.2.2 多任务通信设计 |
4.2.3 多任务调度设计 |
4.3 μC/OS-Ⅱ下 USB通信设计实现 |
4.3.1 USB通信基础 |
4.3.2 USB设备的配置 |
4.3.3 USB通信的设计实现 |
4.4 μC/OS-Ⅱ下网络通信设计实现 |
4.4.1 网络通信基础 |
4.4.2 网络通信的设计实现 |
4.5 基于FPGA的图像扫描流程控制 |
4.5.1 FPGA的 FMC总线接口 |
4.5.2 原复印机的扫描控制逻辑 |
4.5.3 基于FPGA逻辑的扫描控制流程 |
4.6 扫描功能的设计实现 |
4.6.1 PC扫描设计实现 |
4.6.2 U盘扫描设计实现 |
4.7 人机交互的设计实现 |
4.7.1 触摸控制及LCD显示的实现 |
4.7.2 触摸屏界面设计 |
4.7.3 其他人机交互方式的设计 |
4.8 异常处理的设计实现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TWAIN的扫描控制软件设计实现 |
5.1 扫描控制软件架构设计 |
5.1.1 需求分析 |
5.1.2 功能模块划分 |
5.1.3 整体架构 |
5.1.4 软件工作流程 |
5.2 与底层设备通信及接口传输协议设计 |
5.2.1 USB和网络通信的实现 |
5.2.2 接口传输协议的设计 |
5.3 扫描控制软件设计实现 |
5.3.1 基于MFC的交互界面设计 |
5.3.2 多线程的设计 |
5.3.3 扫描图像数据接收显示与保存的实现 |
5.3.4 图像处理功能的实现 |
5.3.5 状态栏的实现 |
5.4 Twain接口协议及封装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扫描控制系统集成与测试 |
6.1 系统集成 |
6.2 系统测试 |
6.2.1 USB和网络通信测试 |
6.2.2 U盘存储测试 |
6.2.3 扫描测试 |
6.2.4 人机交互模块测试 |
6.2.5 上位机扫描控制软件测试 |
6.2.6 TWAIN接口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基于TRIZ的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在创新方面的现状 |
1-1-2 我国企业实施创新的现状 |
1-1-3 我国创新投入结构现状 |
1-1-4 产品创新与新产品 |
1-1-5 新产品创新 |
1-1-6 新产品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1-3 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逻辑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文章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新产品创新的相关概念 |
§2-2 新产品创新模式研究综述 |
2-2-1 新产品创新的思想 |
2-2-2 针对创新的研究 |
2-2-3 新产品创新模式的演变 |
§2-3 新产品创新过程的研究综述 |
2-3-1 基于不同视角对新产品创新过程的研究 |
2-3-2 新产品创新过程的阶段流程研究 |
2-3-3 新产品创新成功因素的研究 |
2-3-4 新服务创新过程研究 |
2-3-5 新产品创新过程的特征 |
2-3-6 新产品创新过程管理的研究 |
§2-4 新产品创新方法的研究 |
2-4-1 国外新产品创新方法的研究综述 |
2-4-2 国内新产品创新方法的研究综述 |
2-4-3 新产品创新所面临的冲突 |
§2-5 佳能公司创新历程研究及其启示[111] |
2-5-1 新产品创新理念 |
2-5-2 新产品创新元素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RIZ 理论与其在商业中的应用 |
§3-1 TRIZ 理论简介 |
3-1-1 TRIZ 理论 |
3-1-2 TRIZ 理论核心思想和基本特征 |
3-1-3 TRIZ 理论的基本哲理 |
3-1-4 TRIZ 理论主要内容 |
3-1-5 TRIZ 理论的创新设计问题解决工具[122] |
3-1-6 TRIZ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 |
3-1-7 TRIZ 理论的特点和优势 |
§3-2 TRIZ 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
3-2-1 TRIZ 的应用领域 |
3-2-2 以 ARIZ 方法解决商业模式创新思考程序问题 |
3-2-3 TRIZ 与其他方法的比较与整合 |
§3-3 TRIZ 在管理创新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 |
3-3-1 国外将 TRIZ 应用于产品创新领域的研究 |
3-3-2 国内将 TRIZ 应用于产品创新领域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4-1 问卷设计 |
4-1-1 李克特七级量表法 |
4-1-2 问卷内容的设计 |
4-1-3 问卷设计过程 |
§4-2 数据收集过程 |
4-2-1 调查对象的确定和答卷者的选择 |
4-2-2 问卷发放及回收 |
§4-3 数据整理与样本描述 |
4-3-1 样本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4 新产品创新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5 数据合并的有效性 |
§4-6 研究方法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的形成 |
§5-1 新产品创新参数的信度、效度分析 |
5-1-1 新产品创新的实证研究 |
§5-2 新产品创新影响因子的作用的路径分析 |
5-2-1 新产品创新各影响因子综合得分的计算 |
§5-3 回归模型分析 |
§5-4 构建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 |
5-4-1 新产品创新模型 |
5-4-2 新产品创新参数的筛选 |
5-4-3 新产品创新 22 个影响因子的技术特性 |
5-4-4 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商务影像行业的案例研究 |
§6-1 商务影像行业的概况 |
6-1-1 国内商务影像行业市场规模概况 |
6-1-2 商务影像行业的相关特征 |
6-1-3 商务影像行业硬件设备的现状分析 |
§6-2 商务影像行业产品及服务的介绍 |
6-2-1 商务影像行业设备的基本功能 |
6-2-2 商务影像行业服务的现状 |
§6-3 商务影像行业新产品创新的影响因子 |
6-3-1 商务影像行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6-4 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的应用 |
6-4-1 影响因子之间的冲突关系 |
6-4-2 相关的创造发明原理的获得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 |
7-2-1 本研究对于新产品创新的理论贡献 |
7-2-2 本研究对于新产品创新实践的启示 |
§7-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企业新产品创新访谈提纲 |
附录 B 商务影像行业新产品创新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3)数码复印机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选题依据 |
1.1.1 数码复印机背景介绍 |
1.1.2 国内外复印机技术发展与现状 |
1.2 数码复印机各组成部分的工作过程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码复印机数字部分关键参数与原理介绍 |
2.1 数码复印机数字部分关键参数 |
2.1.1 原稿信息扫描系统的分辨率 |
2.1.2 模/数转换器(ADC)的分辨率 |
2.2 数码复印机数字部分工作原理介绍 |
2.2.1 图像扫描 |
2.2.2 图像扫描输出 |
2.2.3 模拟信号处理 |
2.2.4 模数转换 |
2.2.5 数字信号处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码复印机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分析与解决方案 |
3.1 数码复印机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分析与模型建立 |
3.1.1 系统分析 |
3.1.2 模型建立 |
3.2 信号采集部分方案论证 |
3.2.1 图像传感器方案 |
3.2.2 模拟信号处理与AD转换方案 |
3.3 数字信号处理方案论证 |
3.4 CCD图像传感器与ADC驱动方案论证 |
3.5 数据暂存与传输方案论证 |
3.5.1 数据暂存方案 |
3.5.2 数据传输方案 |
3.6 其他芯片选型 |
3.6.1 DSP配置芯片选型 |
3.6.2 FPGA配置芯片选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数码复印机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的采集模块 |
4.1.1 线阵CCD传感器外围电路 |
4.1.2 模拟信号处理电路 |
4.1.3 模数转换外围电路 |
4.2 数码复印机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的驱动与协处理器模块 |
4.2.1 芯片EP3C25Q240C8N的PLL时钟与配置电路 |
4.2.2 芯片EP3C25Q240C8N的引脚分配 |
4.3 数码复印机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的数字信号传输与处理模块 |
4.3.1 芯片TMS320C6713的PLL时钟与配置电路 |
4.3.2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引脚分配 |
4.3.3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与协处理器FPGA之间的数据传输电路 |
4.3.4 数据暂存电路 |
4.4 数码复印机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电源模块 |
4.4.1 系统电源电路 |
4.4.2 系统电源监控与复位电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软件设计 |
5.1 开发软件简介 |
5.1.1 FPGA开发软件Quartus Ⅱ简介 |
5.1.2 DSP开发软件CCS 3.1简介 |
5.2 时钟选择与PLL配置 |
5.2.1 FPGA的PLL时钟配置 |
5.2.2 DSP的PLL时钟配置 |
5.3 FPGA的VHDL语言设计 |
5.3.1 CCD驱动信号生成 |
5.3.2 AD9822的寄存器填写与驱动信号生成 |
5.4 DSP配置与内部信号处理程序 |
5.4.1 初步图像增强 |
5.4.2 原稿图像滤波 |
5.4.3 RGB图像与CMYK图像的转换 |
5.4.4 DSP配置文件编写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硬件与软件调试 |
6.1 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PCB板制作与调试 |
6.2 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软件调试 |
6.3 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实验台搭建与整机调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FPGA与DSP的内部PLL模块电路图 |
附录2:硬件原理图文件贴图 |
附录3:DSP配置文件 |
附录4:FPGA内程序仿真原理图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4)多功能数码复印机供纸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发展研究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研究状况 |
1.3 复印机技术 |
1.3.1 复印机工作过程 |
1.3.2 复印机供纸过程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复印机纸路系统分析 |
2.1 复印机微控制器 |
2.1.1 微控制器选择 |
2.1.2 S3C4510B 处理器概述 |
2.2 复印机供纸电气控制系统 |
2.2.1 控制底板 |
2.2.2 传感器结构与功能 |
2.2.3 执行元件 |
2.2.4 电源部分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设计方案 |
3.1 嵌入式系统设计流程 |
3.2 纸路系统设计 |
3.2.1 设计要求与参数 |
3.2.2 系统硬件设计 |
3.2.3 系统软件设计 |
3.2.4 系统软硬件调试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4.1 基本系统设计 |
4.1.1 供电系统 |
4.1.2 复位与时钟电路设计 |
4.1.3 存储器电路 |
4.1.4 串行接口电路 |
4.1.5 I~2C 接口电路 |
4.1.6 JTAG 电路 |
4.2 纸路控制电路 |
4.3 定影温度控制电路 |
4.4 搓纸电机和输纸电机电路 |
4.5 硬件系统调试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程序设计方法 |
5.2 嵌入式系统开发工具软件 |
5.3 供纸系统软件设计 |
5.3.1 系统初始化代码 |
5.3.2 供纸设备驱动与应用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5)数码复印机原稿的数据采集、传输及图像还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选题依据 |
1.1.1 数码复印机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2 全球复印机行业研究及市场概况 |
1.2 课题的来源与设想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码复印机扫描与成像单元构架 |
2.1 数码复印机的曝光原理 |
2.2 数码复印机扫描与成像单元的机械结构概述 |
2.3 数码复印机扫描与成像单元的控制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码复印机原稿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解决方案 |
3.1 数码复印机原稿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2 数码复印机成像 CCD 数据采集单元设计方案 |
3.2.1 成像 CCD 选型与时序分析 |
3.2.2 CCD 输出信号的预处理 |
3.2.3 CCD 预处理信号的高速 AD 转换 |
3.3 基于 FPGA 的CCD 时序驱动与数据缓存单元设计方案 |
3.3.1 基于 FPGA 的CCD 时序驱动设计 |
3.3.2 基于 FPGA 的FIFO 缓存模块设计 |
3.4 原稿数据存储与传输控制单元设计方案 |
3.4.1 数字信号的数据存储与传输控制 |
3.4.2 控制单元主控芯片的选型 |
3.4.3 μC/OS-II 操作系统的引入 |
3.5 数码复印机高速数据传输单元设计方案 |
3.5.1 高速数据传输方式的选择 |
3.5.2 高速数据传输的实现 |
3.6 原稿图像还原单元设计方案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采集与驱动电路硬件设计 |
4.1 数码复印机 CCD 数据采集硬件电路设计 |
4.1.1 线阵 CCD 硬件连接电路 |
4.1.2 CCD 信号预处理电路 |
4.1.3 高速 AD 转换电路 |
4.2 时序驱动与数据缓存硬件电路设计 |
4.2.1 时序驱动控制芯片的选型 |
4.2.2 FPGA 的外部配置电路 |
4.2.3 FPGA 的FIFO 数据缓存设计 |
4.3 原稿数据存储与传输控制硬件电路设计 |
4.3.1 数据存储与传输控制单元外部配置电路 |
4.3.2 数据存储与传输控制单元存储器电路 |
4.4 USB 高速数据传输硬件电路设计 |
4.4.1 USB 接口芯片选型 |
4.4.2 USB 高速数据传输电路设计 |
4.5 原稿数据采集与传输单元实验装置构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稿数据采集与传输软件设计 |
5.1 CCD 驱动程序与 FIFO 模块设计 |
5.1.1 CCD 驱动程序设计 |
5.1.2 FIFO 宏功能模块设计 |
5.2 数据存储与传输控制单元嵌入式软件设计 |
5.2.1 μC/OS-II 在存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5.2.2 数字图像信号存储与控制过程设计 |
5.3 高速数据传输单元的USB 接口设计 |
5.4 PC 端图像还原测试设计 |
5.4.1 图像还原软件编程方式 |
5.4.2 图像数据送显与还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自制原稿数据采集电路板 |
附录2:基于 Verilog HDL 语言的 CCD 驱动程序 |
附录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成果清单 |
详细摘要 |
(6)基于ARM的复印机供纸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复印机技术 |
1.1.1 复印机技术的发展 |
1.1.2 复印机纸路系统 |
1.1.3 复印机微控制器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2 供纸系统总体设计 |
2.1 纸路系统设计要求和技术参数 |
2.1.1 设计要求 |
2.1.2 技术参数 |
2.2 纸路系统设计流程 |
2.3 纸路系统设计 |
2.3.1 MCU 选择 |
2.3.2 系统硬件设计 |
2.3.3 系统软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供纸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3.1 CPU 最小系统 |
3.1.1 存储器电路设计 |
3.1.2 时钟和电源电路设计 |
3.1.3 复位电路设计 |
3.1.4 串行接口电路设计 |
3.1.5 JTAG 电路设计 |
3.2 传感器电路设计 |
3.2.1 纸盒有无纸检测电路 |
3.2.2 自动送纸槽检测电路 |
3.2.3 前盖打开传感器电路设计 |
3.2.4 纸张大小检测电路设计 |
3.2.5 对位检测电路设计 |
3.3 电机电路设计 |
3.3.1 直流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3.3.2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
3.3.3 电机测速电路设计 |
3.4 硬件系统的调试 |
3.5 本章小结 |
4 供纸系统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 |
4.2 ARM 处理器的编程模型 |
4.3 工具软件 |
4.3.1 ADS1.2 |
4.3.2 Source Insight |
4.4 ARM 基本系统软件设计 |
4.5 供纸纸路系统软件设计 |
4.5.1 I~2C 驱动程序 |
4.5.2 看门狗驱动 |
4.5.3 电机驱动 |
4.5.4 转速测量模块程序 |
4.5.5 串口初始化程序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电路图 |
附录Ⅱ: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详细摘要 |
四、佳能复印机特殊故障代码的复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数码复印机扫描控制器的设计实现[D]. 赵美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基于TRIZ的新产品创新冲突矩阵的构建[D]. 张辉. 河北工业大学, 2012(12)
- [3]数码复印机原稿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研究[D]. 吕茹茹.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4]多功能数码复印机供纸控制系统研究[D]. 徐巧梅.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5]数码复印机原稿的数据采集、传输及图像还原[D]. 章琦.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6]基于ARM的复印机供纸系统研究[D]. 王月梅.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7]常用复印机代码测试及代码调整技术应用[J]. 王志坚. 办公自动化, 2008(24)
- [8]佳能复印机维修故障代码(中)[J]. 韩晓杰. 家庭电子, 2005(05)
- [9]画龙点睛 复印机特殊故障代码的复位方法[J]. 陈报春. 家电检修技术, 2004(08)
- [10]复印机维修中的比较方法研究[J]. 陈报春,周继敏,韩树华.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