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薄层层析—比色法测定降糖安胶囊中胡芦巴皂苷B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刘颖,郑彧,郭忠成,贾天柱[1](2017)在《中药胡芦巴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芦巴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在多地都有栽培且价格低廉。胡芦巴有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理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胡芦巴,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胡芦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马志宁[2](2014)在《胡芦巴高值转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胡芦巴植物的多种用途引起国内外不同行业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全身都是宝”的世界八大经济作物之一。胡芦巴种子中含有半乳甘露聚糖、胡芦巴碱、薯蓣皂苷、4-羟基异亮氨酸等成分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社会需求量巨大。胡芦巴半乳甘露聚糖分布在其种子的胚乳中,多年来围绕剥离种皮,分离子叶和胚乳的关键技术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国内应用研究项目主要聚焦于胡芦巴中某两、三个成分的分离纯化。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项研究成果开发出合理的工艺路线,使其走向工业化生产,胡芦巴关键技术的突破意味着高值化综合利用时代的到来,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环境价值。针对上述急需解决的产业化现实问题,本课题系统的开展了胡芦巴胶、胡芦巴油及薯蓣皂昔等小分子部位群的制备工艺研究,以期达到胡芦巴资源综合化有效利用的目的,并提高社会及经济效益。其结果如下:(1)对胡芦巴胶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及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氯化钠溶液浓度、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和料液比为考察因素,以去皮率为考察指标,并对此指标进行量化,设计得到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获得最佳去皮工艺条件为氯化钠溶液浓度为3%,料液比为1:15,浸泡时间为25min,浸泡温度为100℃。并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对胡芦巴胶分子量及溶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胶的黏均分子量M=4.9×105,醇沉胶的黏均分子量M=6.5×105,水溶醇沉后胡芦巴胶的黏均分子量明显增大,醇沉胶溶胀时间为原胶的2.6倍,但溶胶粘度提高了675.84%。(2)开展了胡芦巴中胡芦巴油及薯蓣皂苷元的制备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皂苷得率为考察指标,并对此指标进行量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提油条件为:提取时间6h,粒度60-80目,提油率为8.98%;酸解条件为:硫酸浓度为4%,回流时间为5h,酸解温度为70℃,适宜粒度为24-40目,该条件下薯蓣皂苷提取率为0.66%。(3)研究了胡芦巴碱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研究了溶剂类型、料液比、超声功率、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以水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60、超声功率90W、超声时间30min,该工艺切实可行。(4)采用HPLC法,建立了测定胡芦巴中胡芦巴碱含量的方法,色谱条件Venusil ASB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0.2:0.8);流速:1.0m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65nm;结果表明在胡芦巴碱在进样量0.1ug-2u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3(n=5)。平均回收率100.00%,RSD为1.78%。结果表明:产自宁夏同心县的胡芦巴种子中胡芦巴碱的含量为3.3mg/g。(5)以胡芦巴脱脂子叶为原料,对其有效成分4-羟基异亮氨酸的提取和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研究了乙醇浓度、料液比、超声功率、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以20%乙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70、超声功率120W、超声时间40min,在此条件下4-羟基异亮氨酸的提取率为0.51%。以邻苯二甲醛衍生法测定其含量。该工艺切实可行,对4-羟基异亮氨酸提取的工业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于洋[3](2012)在《胡芦巴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及分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胡芦巴生物碱有降血糖作用、调血脂作用、抗癌、抗肿瘤作用、抗溃疡作用、脑缺血损伤保护、补肾壮阳、减肥等功效。迄今为止,检测出胡芦巴种子含龙胆碱(Gentianine)、番木瓜碱(Carpaine)、胆碱(Choline)、胡芦巴碱(Ttrigonelline)四种生物碱。本研究以胡芦巴成熟种子粉末为原料,采用加热回流法,优化生物碱提取工艺。在其基础上用AB-8大孔树脂纯化生物碱、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生物碱。为生物碱的提取、纯化与分离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以溶剂浸提法进行单因素试验,选出对提取工艺影响显着的三个因素。以胡芦巴碱为标准样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得在18~19min时出峰,得标准曲线y=75970494x+77968,对照液在16~96μg·mL-1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6)。响应面优化试验,以生物碱得率为响应值,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pH值对胡芦巴生物碱得率的影响。结论:影响胡芦巴总生物碱得率的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时间、pH值。其中乙醇浓度的影响最为显着,表现为提取曲面较为陡峭。经Design Expert软件对进行各因素回归拟合,得到最终回归方程方:Y=0.86+0.068×A+0.070×B-0.025×C+0.023×A×B+0.010×A×C-0.021×B×C-0.044×A2-0.073×B2-0.066×C2。用响应面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分析,以生物碱得率为评价指标,得相应提取工艺优化条件:浓度83.8%,试验时间5.32h,pH:2.64。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工艺参数:浓度85%,试验时间5.5h,pH:3。验证性试验,胡芦巴总生物碱的平均得率为0.904%(n=3,RSD=1.17%)。用AB-8大孔树脂纯化胡芦巴生物碱,以紫外分光光度法、特征性沉淀反应、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鉴定生物碱。确定AB-8大孔树脂纯化胡芦巴总生物碱的洗脱步骤如下:预处理AB-8大孔树脂,湿法装柱,蒸馏水水洗,至无醇味。上柱静置2h,吸附胡芦巴提取液,用3倍柱体积的水、50%的乙醇、70%的乙醇进行洗脱。然后分别收集各部分洗脱液,减压浓缩。水洗可以洗脱大量的水溶性杂质,50%的乙醇可以将黄酮类的杂质洗脱出来。经过上述处理,胡芦巴生物碱达到基本的分离纯化目的。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分离胡芦巴生物碱,本试验溶剂系统选择: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2:5:2:5)。溶剂系统配置1000mL,经溶剂系统选择软件优化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分别为131.69、423.96、212.77、330.97mL。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样品,样品浸膏20mg,上下相各取2mL,转速800r/min,检测波长313nm,检测时间150min,进样一次。结论:分离出四个峰A、B、C、D,薄层色谱鉴定-碘蒸气显色,推断四种皆为生物碱。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四个组分进行检测,组分C出峰时间与胡芦巴碱出峰时间基本一致,推断C组分为胡芦巴碱。其他三个组分无法确定具体成分。
庞旭[4](2011)在《中药胡芦巴来源的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甾体皂苷是中草药中一类重要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活性显着。重楼、麦冬、知母等许多中药都是主要含甾体皂苷;目前一些中药总甾体皂苷作为药物被开发上市,如地奥心血康、心脑舒通、宫血宁、穿龙冠心宁等;另外,一些甾体皂苷单体化合物也表现出非常大的开发潜质,如知母皂苷BII,药理研究显示其能显着上调胆碱能受体、改善脑缺血及其缺血损伤、改善学习记忆,而且安全性良好。胡芦巴是豆科蝶形花亚科胡芦巴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胡芦巴(Trigonella foenum-graecum L.)的成熟种子,具有温肾,祛寒,止痛的功效,中医常用其来治疗肾脏虚冷、小腹冷痛、小肠疝气、寒湿脚气等症。工业上主要用来提取半乳糖甘露聚糖作为低渗透油田压裂液用来提高石油产量。据文献报道,胡芦巴富含甾体皂苷且种类丰富,我们对胡芦巴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也显示其甾体皂苷含量达6.5%,尤其是制胶后的残渣中含有相对更高的甾体皂苷,具有很大的研究开发价值。本文结合植化和生物转化研究手段,以中药胡芦巴原生化学成分及其总呋甾皂苷酶解产物为研究对象,共分离得到53个化合物(包括7个异构体混合物),通过理化测定和波谱解析等方法最终鉴定50个化合物的结构。胡芦巴富含甾体皂苷且以呋甾皂苷为主,运用多种分离手段我们从胡芦巴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23个呋甾皂苷和1个螺甾皂苷。另外,还分离鉴定了8个黄酮碳苷、2个四环二萜苷。其中, 8个呋甾皂苷和2个四环二萜苷为新化合物。已有构效关系研究显示,螺甾皂苷在血小板聚集、细胞毒等方面的活性明显强于相应的呋甾皂苷。胡芦巴自身的螺甾皂苷极少,但其富含大量的呋甾皂苷,因此,我们用葡萄糖苷酶将胡芦巴中大量的原生皂苷酶解为螺甾皂苷,并对其进行分离、鉴定,最终得到9个螺甾皂苷和7对25R/S差相异构混合物。其中,7个新螺甾皂苷单体为新化合物,并从7对差相异构体混合物中发现5个新螺甾皂苷结构。8个新呋甾皂苷结构分别为:(25S)-26-O-β-D-吡喃葡萄糖基-△5(6)-烯-呋甾-3β,22α,26-三羟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5(6)-烯-呋甾-3β,22α,26-三羟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26-O-β-D-吡喃葡萄糖基-△5(6),25(27)-二烯-呋甾-3β, 22α, 26-三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5(6)-烯-呋甾-2α,3β,22α,26-四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26-O-β-D-吡喃葡萄糖基-5α-△25(27)-呋甾-2α,3β,22α,26-四羟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25S)-26-O-β-D-吡喃葡萄糖基-5α-呋甾-2α,3β,22α,26-四羟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6)、(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5α-呋甾-2α,3β,22α,26-四羟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7)、(25R)-26-O-β-D-吡喃葡萄糖基-△5(6)-烯-呋甾-2α,3β,22α,26-四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8)。12个新螺甾皂苷分别为:(25S)-5α-螺甾-2α,3β-二羟基3-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33a)、(25R)-5β-螺甾-3β-羟基3-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34b)、(25R)-△5(6)-烯-螺甾-2α,3β-二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5)、(25R)-△5(6)-烯-螺甾-3β-羟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9)、22β-(25R)-△5(6)-烯-螺甾-3β-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0)、△5(6), 25(27)-二烯-螺甾-3β-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1)、△5(6), 25(27)-二烯-螺甾-2α,3β-二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 -β-D-吡喃葡萄糖苷(43)、5α-△25(27)-烯-螺甾-2α,3β-二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4)、(25S)-△5(6)-烯-螺甾-2α, 3β-二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5a)、(25R)-△5(6)-烯-螺甾-2α,3β-二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5b)、(25S)-5α-螺甾-2α,3β-二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6a)、△5(6), 25(27)-二烯-螺甾3β-羟基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8)。2个新四环二萜苷的结构分别为:贝壳杉-5,16-二烯-7-酮基-18-羧酸甲酯-3β, 6, 13β-三羟基3-O-β-D-吡喃葡萄糖苷(49),贝壳杉-5,16-二烯-7-酮基-18-羧酸甲酯-3β, 6, 13β-三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0)其余已知化合物的结构为:Trigoneoside Ib (9)、Trigoneoside Ia (10)、Trigoneoside Xb (11)、Protodioscin (12)、Compound C (13)、Trigoneoside IVa (14)、Glycoside F (15)、Trigoneoside VI (16)、Trigoneoside Vb (17)、Trigoneoside Va (18)、Trigoneoside XIIIa (19)、Parvifloside (20)、Trigoneoside IIa (21)、Trigoneoside Iib (22)、Glycoside D (23)、Dioscin (24)、Isovotexin (25)、Vitexin (26)、芹菜素-6,8-二-C-β-D-吡喃半乳糖苷(27)、芹菜素-6-C-β-D-半乳糖基-8-α-L-吡喃阿拉伯糖苷(28)、芹菜素-6-C-α-L-吡喃阿拉伯糖-8-C-β-D-吡喃半乳糖苷(29)、Isoorientin (30)、Isoschaftoside (31)、Orientin (32)、Fenugreek saponin I (33b)、Fenugreek saponin II (34a)、(25R)-5α-螺甾-2α,3β-二羟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36)、Ziggiberoside A3 (37a)、Deltonin (37b)、Collettinside III (38a)、Dioscin (38b)、Ziggiberoside A1 (42a)、Prosaponin A of dioscin (42b)、Fengreek saponin III (46b)、Sansevistain 1 (47)。本文对分离得到的甾体皂苷进行了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胡芦巴呋甾皂苷基本无活性,部分螺甾皂苷表现出了一定强度的活性,其中活性相对较强的依次为38,36和34。本论文主要从中药胡芦巴中分离鉴定了一系列呋甾皂苷,又从原生总呋甾皂苷的葡萄糖苷酶简单转化产物中分离鉴定了一系列螺甾皂苷,活性筛选发现某些次生螺甾皂苷具有较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为胡芦巴,特别是胡芦巴制胶后的残渣(残渣中含有大量的甾体皂苷)的综合利用开发奠定了基础。
温平,胡瑞君[5](2010)在《植物中皂苷类成分的检测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皂苷类成分在植物中分布广泛、资源丰富,许多皂苷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惊人的功效。因此皂苷作为治疗癌症、糖尿病等疾病的药物成分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中皂苷类成分的检测技术,以期为进一步提高皂苷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标准,更好的开发皂苷类药物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张玉婵[6](2010)在《苦瓜皂苷的提取及活性成分的防癌和降血糖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本实验用乙醇低温浸提的方法对苦瓜茎、叶、果实中皂苷的提取进行了比较,并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对其进行纯化,再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其组分。实验还从抗癌和降血糖这两个角度阐述了苦瓜活性物质的活性。抗癌:用MTT法以MCF-7乳腺癌细胞为模型细胞,研究提取物的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降血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相结合来研究。细胞实验:主要从保护和修复β胰岛细胞这个靶点,研究了苦瓜活性物质对STZ损伤的胰腺β细胞株(HIT-T15)的修复作用;动物实验:以链脲佐菌素(STZ)高血糖小鼠为模型,在糖代谢和刺激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这两个靶点上来研究苦瓜活性物质的调节血糖作用。肝糖元测定用肝肌糖元测定试剂盒,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用碘[125I]-INS放免药盒。得到以下结论:(1)本实验采用乙醇低温浸提的方法提取苦瓜中的皂苷类物质,苦瓜茎叶中皂苷粗提物提取率分别为5.90%和13.60%,苦瓜果肉皂苷粗提物提取率为2.01%。采用AB-8型树脂纯化皂苷类物质,粗皂苷经过两次大孔树脂纯化后,纯度可达到80%以上。用HPLC法对苦瓜皂苷的成分进行分析,测得经纯化后的苦瓜茎、叶和果实中的皂苷类物质主要有2个组分,分别是与人参皂苷Rg1极性相接近的组分A和与人参皂苷Rbl极性相接近的组分B。(2)苦瓜中提取的皂苷和多糖等活性成分对MCF-7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来看,苦瓜叶中提取的皂苷类物质的效果最好,茎皂苷和果肉中提取的皂苷次之,苦瓜多糖的效果最差。(3)苦瓜活性物质对STZ损伤的胰腺β细胞株(HIT-T15)有明显的修护作用。修复效果与药物作用成份和药物浓度都有关系。实验设有七个浓度(50、100、200、300、400、500、600ug/ml),当药物浓度为100ug/ml时,各组细胞残存率都最高;浓度一定时,细胞残存率皂苷组最高,复合组次之,多糖组最低。(4)苦瓜提取物对高血糖模型小鼠在降低空腹血糖,提高小鼠空腹血清胰岛素的分泌量,缓解组织损伤,降低死亡率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降低血糖水平上,皂苷组和多糖皂苷复合组要明显的高于多糖组;肝糖元合成量上,多糖皂苷复合组最好,皂苷组次之,多糖组最差;提高血清胰岛素分泌上,各组都有明显作用,但皂苷和复合组还是要好于多糖组。
唐璇[7](2008)在《胡芦巴渣中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芦巴为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具有营养、滋补的功效,一直以来被作为药食同源之品。胡芦巴种子含有一定量的半乳甘露聚糖胶以及薯蓣皂苷、油脂、色素等有效成分。目前半乳甘露聚糖胶已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而脱半乳甘露聚糖胶后胡芦巴渣中其他成分基本未加利用,造成资源浪费。针对以上社会上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课题系统地开展了从脱胶后胡芦巴渣中有效成分提取及其下游产品合成研究。以期达到对植物胡芦巴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首先对从胡芦巴渣中提取薯蓣皂苷元的七种工艺路线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在筛选出最为理想的超声波提取工艺路线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了五种超声波不同组合工艺,得到了优化的提取工艺路线:预浸泡-超声法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设计和回归分析得到了预浸泡-超声法优化的工艺操作参数。对优化工艺条件下得到的薯蓣皂苷元产品进行了分析及表征。结果表明:优化工艺的提取率优于现有工艺,达87%,且所得产品纯度较高。此外对在原料预处理阶段所得胡芦巴油脂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脱胶胡芦渣巴中不饱和脂肪酸几乎占脂肪酸总量80%以上,为进一步合理开发胡芦巴油脂提供了科学依据。采用吸附澄清法与大孔吸附树脂吸附法联合工艺对胡芦巴超声波水提取液中的总皂苷进行分离纯化。以改性膨润土为澄清剂,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对改性膨润土、壳聚糖、ZTC1+1等不同澄清工艺以及传统醇沉工艺的对比研究,表明改性膨润土对于该体系的澄清效果较好。通过对AB-8、XDA-1、HPD400A等10余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胡芦巴总皂苷吸附及解吸性能的比较,确定了具有良好吸附和洗脱性能的树脂类型。研究了静态吸附条件下胡芦巴总皂苷在大孔树脂上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动态吸附条件下的不同流速的穿透曲线方程,为该技术进一步工业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通过以上分离纯化处理,粗提物中的总皂苷含量可由11.38%提高到42.75%。对胡芦巴渣中提取黄色素工艺进行了研究,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优化工艺操作参数。对胡芦巴黄色素稳定性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紫外光谱和显色反应等方法可确定该色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表明胡芦巴中黄色素耐光性、耐热性均较好。在酸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好,碱性环境对其有破坏作用;抗氧化性较好,抗还原性较差。常见食品添加剂(除苯甲酸钠外)和金属离子对色素无显着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此胡芦巴色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具有深入开发研究的价值。开展了以胡芦巴渣中提取的薯蓣皂苷元为原料合成双烯醇酮醋酸酯(简称双烯)的研究。分别对合成过程中的开环、氧化及水解消除反应工艺过程以及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中间产物和产品双烯进行定量分析。考虑到现有氧化工艺中氧化剂铬酐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问题,制备了负载型固体杂多酸催化剂,研究了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催化氧化制备双烯环境友好的“绿色”工艺,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对氧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双烯的收率为63.38%。采用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热重-差热(TGA-SDTA)、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及合成的双烯产品进行了分析及表征。以上研究结果为胡芦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价值以及应用前景。
喻梅[8](2008)在《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玉米象触杀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初步研究了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玉米象的触杀活性及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了该药剂对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并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了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玉米象成虫酯酶同工酶酶谱的影响,并用SyngENE型自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进行了扫描分析。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玉米象的触杀效果较显着。在5.5mg/ml,5.00mg/ml时48h的死亡率分别达到95.56%,91.03%,在12h、24h、48h的LC50分别为4.97mg/ml、3.95mg/ml、3.83mg/ml。酶活测定结果表明: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玉米象的羧酸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这两种解毒酶呈现出相似的影响趋势,酶活都在24h达到最大值,48h明显下降,但又有所区别。对羧酸酯酶,12h内三浓度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药剂浓度为3.0mg/ml时,24h表现为诱导作用,48h又表现为抑制作用,当浓度上升为3.5mg/ml、4.0mg/ml时在24h、48h对该酶的活性均表现为诱导作用;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12h内三浓度也均表现为抑制作用,药剂浓度为3.0mg/ml、3.5mg/ml时在24h、48h对该酶的活性均表现为诱导作用,但当浓度上升到4.0mg/ml时,在24h表现为诱导作用,48h又表现为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当浓度为3.0mg/ml、3.5mg/ml时,48h最终表现为抑制作用,但浓度上升为4.0mg/ml时,48h内均对乙酰胆碱酯酶表现为诱导作用。酯酶同工酶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玉米象成虫酯酶同工酶有明显影响,处理后酶带和酶含量表现出有规律的增减变化,即下降—上升—下降三个阶段。玉米象成虫经3.0mg/ml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处理1h后,其电泳图只显示出1个酶带区域(Ⅲ),其酯酶总含量较对照减少33.93%;处理4h、8h、12h后,分别出现一条慢迁移率条带和快迁移率条带(Ⅰ,Ⅳ),其酯酶含量与处理1h相比呈不同程度增加,在处理12h小时后达到最大值;24h、48h后,Ⅰ带消失,且酯酶的总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减少15.36%、23.77%。
张卫军[9](2008)在《苦瓜皂甙的分离纯化及其指纹图谱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苦瓜属(Momordica)植物,因其果实具有特殊苦味而得名。苦瓜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滋养强壮、降血糖、抑菌、抗肿瘤以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同时也是人们喜爱的蔬菜之一,具有药食两用的功能。本文对苦瓜中活性成分苦瓜皂甙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其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内容如下: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苦瓜皂甙进行了分离纯化,选择了极性不同、孔径、比表面积各异的五种大孔吸附树脂,比较其对苦瓜皂甙的吸附量、吸附率、解吸率及静态动力吸附曲线等指标,筛选出较优的一种树脂并对其相关条件下的动态吸附和解吸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B-8大孔吸附树脂对苦瓜皂甙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最佳洗脱剂为80%的乙醇溶液。当层析柱规格为2×60cm时,最佳工艺参数为:pH 6-7下,上样液浓度15mg/mL、上样速度为2.5mL/min,用6BV(柱床体积)体积分数为80%的乙醇溶液基本可将苦瓜皂甙完全洗脱下来,解吸率为90.7%。将所得洗脱液浓缩、冷冻干燥,比色法测得其皂甙含量为63.2%。将AB-8树脂纯化后的总皂甙进行硅胶柱层析,用不同极性氯仿和甲醇的洗脱剂进行梯度洗脱,得到两组分。对这两组分进行重复硅胶柱层析并结晶,得到两种物质记为a和b,对其分别作Libermann-Buehard试验和泡沫试验,由试验结果定性为皂甙。用与苦瓜皂甙结构相似的人参皂甙Rg1作对照,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这两种物质的出峰时间与之相近,进一步推断为苦瓜皂甙,在展开剂条件为氯仿:甲醇为8:1时,Rf值分别为0.43和0.16。为了能从整体上反映苦瓜皂甙的种类,对不同产地的苦瓜进行了HPLC指纹图谱研究,并采用HPLC-UV法确定了最佳色谱分析条件,即色谱柱:Zorbax SB-C18柱(150×4.6mm,5μm);柱温:25℃;检测波长:209nm;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流动相:水(A)和乙腈(B)梯度洗脱:0~15min,A:70%~98%,B:2%~30%;15~55min ,A:40%~70 %,B:30%~60%;55~65min ,A:20%~40 %,B:60%~80%;分析时间:65min。以色谱图中面积相对较大、比较稳定的、出峰时间在42.058min左右的物质峰作为参照峰对苦瓜皂甙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确定了8个共有峰,并对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度计算,并生成了对照指纹图谱,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该研究为苦瓜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手段,有利于进一步制定苦瓜皂甙的质量标准和对苦瓜皂甙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
兰卫[10](2008)在《解酒保肝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解酒保肝颗粒是由传统解酒保肝中药和新疆民族特色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通过对颗粒提取工艺、除杂工艺、成型工艺、质量标准、初步药效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开发新制剂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1、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优化醇提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水提工艺。2、除杂工艺:采用自然沉降、醇沉,高速离心、ZTC-II澄清剂进行除杂,优化出合适的除杂工艺。3、成型工艺:以吸湿率、成型率、溶解率为指标,对五种辅料进行考察,对优选出的辅料与浸膏制成颗粒,对颗粒的各项指标进行考察。4、质量标准: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葛根和胡芦巴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颗粒中的葛根素和胡芦巴碱进行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UV)法对颗粒中的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5、药效学实验验证:建立CCl4肝损伤和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通过测定小鼠血清AST、ALT含量和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来验证颗粒保肝降酶的药效。结果:1、提取工艺:醇提部分为葛根、胡芦巴、五味子,按处方量加10倍、60%乙醇提取2次,每次2.0小时,过滤、浓缩、干燥;水提部分为枳椇子、甘草和醇提残渣,加处方药材20倍纯水,提取2次,每次2.0小时,过滤、浓缩。2、除杂工艺:水提部分减压至药材:药液=1:1,加95%乙醇至溶液含醇量达60%,过滤、浓缩、干燥。3、成型工艺:用乳糖:药粉=1.5:1, 60%乙醇做润湿剂制粒,颗粒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4、质量标准:用薄层色谱(TLC)法对方中葛根和胡芦巴进行定性鉴别,结果所得色谱图特征斑点清晰,斑点分离度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颗粒中的葛根素和胡芦巴碱进行定量分析,分离度好;采用可见分光光度(UV)法对颗粒中的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方法可行。5、初步药效学验证实验:对小鼠CCl4肝损伤和酒精性肝损伤有预防和保护作用。结论:1、优选的提取、除杂、成型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工业化生产。2、质量标准可行,制剂质量可控。3、初步药效学实验证实了通过上述工艺制成的解酒保肝颗粒确有预防化学性肝损伤和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
二、薄层层析—比色法测定降糖安胶囊中胡芦巴皂苷B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薄层层析—比色法测定降糖安胶囊中胡芦巴皂苷B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胡芦巴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胡芦巴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1.1 甾体皂苷类 |
1.2 黄酮类 |
1.3 萜类 |
1.4 生物碱类 |
1.5 精油和油脂类 |
1.6 香豆素及木脂素类 |
1.7 矿质元素 |
1.8 氨基酸及蛋白类 |
2 药用价值研究 |
2.1 传统应用 |
2.2 现代药理作用 |
2.2.1 降血糖 |
2.2.2 调节血脂 |
2.2.3 治疗酒精性和化学性肝损伤 |
2.2.4 保护心肌细胞 |
2.2.5 抗抑郁 |
2.2.6 免疫调节作用 |
2.2.7 预防治疗胆结石 |
2.2.8 降低丙烯酰胺引起的毒性 |
2.2.9 其他作用 |
3 毒副作用研究 |
4 结束语 |
(2)胡芦巴高值转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胡芦巴的化学成分及功效研究 |
1.2 胡芦巴胶的研究概况 |
1.3 薯蓣皂苷元的研究概况 |
1.4 胡芦巴碱的研究概况 |
1.6 超声波提取技术 |
1.7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及依据 |
1.8 课题实施方案及内容 |
1.9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胡芦巴胶的提取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胡芦巴中薯蓣皂苷元的提取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胡芦巴中胡芦巴碱的提取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胡芦巴中4-羟基异亮氨酸的提取工艺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本课题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胡芦巴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及分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胡芦巴的植物学特性 |
1.2 胡芦巴的资源分布及国内外胡芦巴的主要品种 |
1.3 胡芦巴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
1.4 胡芦巴生物碱活性 |
1.5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6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二章 胡芦巴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 |
2.1 提取的材料与方法 |
2.1.1 仪器与材料 |
2.1.2 方法 |
2.2 单因素试验 |
2.3 高效液相法测定胡芦巴总生物碱含量 |
2.4 响应面法试验设计 |
2.5 结果与分析 |
2.6 讨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B-8大孔树脂纯化胡芦巴总生物碱的研究 |
3.1 AB-8大孔树脂纯化生物碱 |
3.2 洗脱液沉淀与显色反应 |
3.3 薄层色谱检识洗脱液 |
3.4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70、90%乙醇洗脱液 |
3.5 结果与分析 |
3.6 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胡芦巴生物碱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 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中药胡芦巴来源的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索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胡芦巴来源的甾体皂苷及黄酮、萜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1 概述 |
2 分离纯化 |
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二部分 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筛选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药材采集及鉴定 |
3 提取分离 |
4 酸水解和单糖构型的确定 |
5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数据 |
第四部分 利用UPLC-MS~E表征和鉴定胡芦巴呋甾皂苷 |
1 概述 |
2 实验条件与结果 |
3 实验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植物中皂苷类成分的检测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分析方法 |
1.1 比色法 |
1.2 分光光度法 |
1.3 色谱法 |
1.3.1 薄层色谱法 |
1.3.2 薄层扫描法 |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3.3. 1 高效液相-紫外分光光度法 |
1.3.3. 2 高效液相-蒸发光检测法 |
1.3.3. 3 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法 |
1.3.3. 4 反相HPLC法 |
1.3.4 气相色谱法 |
1.3.5 毛细管电泳法 |
1.4 其他方法 |
1.4.1 近红外光谱法 |
1.4.2 酶免疫分析法 |
2 结语 |
(6)苦瓜皂苷的提取及活性成分的防癌和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苦瓜概述 |
1.2 苦瓜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1.2.1 苦瓜皂甙 |
1.2.2 蛋白质、多肽及氨基酸类 |
1.2.3 糖类 |
1.2.4 有机酸类 |
1.2.5 生物碱类 |
1.2.6 微量元素 |
1.3 苦瓜药理作用 |
1.3.1 降血糖 |
1.3.2 抗肿瘤作用 |
1.3.3 抗艾滋病和抗病毒作用 |
1.3.4 抗氧化作用 |
1.3.5 提高免疫力 |
1.3.6 抗生育 |
1.3.7 抗菌抑菌作用 |
1.3.8 其他作用 |
1.4 皂甙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
1.4.1 超滤法 |
1.4.2 化学沉淀法 |
1.4.3 大孔吸附树脂法 |
1.4.4 柱层析法 |
1.5 皂甙的定量测定与分析 |
1.5.1 分光光度法 |
1.5.2 薄层色谱法 |
1.5.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5.4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1.6 本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科学意义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本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 |
第二章 苦瓜皂苷的提取、纯化和HPLC检测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仪器 |
2.2 苦瓜皂苷的分离纯化和检测方法 |
2.2.1 皂苷的提取与纯化方法 |
2.2.2 苦瓜中皂苷类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3 苦瓜皂苷的液相检测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苦瓜不同部位皂苷类物质的提取率及含量 |
2.3.2 苦瓜茎、叶、果实的皂苷纯度及得率 |
2.3.3 定性实验 |
2.3.4 HPLC分析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苦瓜活性成分的防癌和降血糖作用的细胞实验 |
3.1 材料和仪器 |
3.1.1 仪器 |
3.1.2 耗材 |
3.1.3 试剂和药品 |
3.2 实验方法 |
3.2.1 培养用品的清洗和消毒杀菌 |
3.2.2 细胞培养方法 |
3.2.3 细胞抗癌实验 |
3.2.4 细胞降血糖实验 |
3.2.5 统计学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苦瓜活性成分抑制MCF-7乳腺癌细胞的作用 |
3.3.2 苦瓜活性成分的降血糖作用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苦瓜活性成分的体外功效评价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苦瓜提取物的制备 |
4.1.2 动物与分组 |
4.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高血糖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 |
4.2.2 给予苦瓜提取物方法 |
4.2.3 血糖测定方法 |
4.2.4 肝糖原的测定 |
4.2.5 胰岛素测定方法 |
4.2.6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动物死亡率 |
4.3.2 空腹血糖 |
4.3.3 肝糖原及空腹血清胰岛素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小结与讨论 |
5.1.1 小结 |
5.1.2 讨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胡芦巴渣中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胡芦巴的资源分布 |
1.2 胡芦巴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 |
1.2.1 化学成分 |
1.2.2 药理活性 |
1.3 薯蓣皂苷元及皂苷的研究概况 |
1.3.1 结构及性质 |
1.3.2 薯蓣皂苷元的功能及用途 |
1.3.2.1 功能 |
1.3.2.2 用途 |
1.3.3 薯蓣皂苷的功能及用途 |
1.3.4 胡芦巴中薯蓣皂苷元及皂苷分离和纯化研究概况 |
1.3.4.1 皂苷元的提取分离 |
1.3.4.2 皂苷的分离和纯化 |
1.3.5 薯蓣皂苷元及皂苷的分析检测 |
1.4 薯蓣皂苷元合成双烯醇酮醋酸酯的研究概况 |
1.4.1 产品概述与市场状况 |
1.4.2 现有合成工艺路线研究概况 |
1.4.2.1 开环工艺 |
1.4.2.2 氧化工艺 |
1.4.2.3 水解消除反应 |
1.4.3 分析及检测方法 |
1.5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新型提取分离技术 |
1.5.1 超声波提取技术 |
1.5.1.1 超声波提取技术的发展 |
1.5.1.2 超声波提取技术的应用 |
1.5.1.3 超声波提取技术的前景 |
1.5.2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技术 |
1.5.2.1 大孔吸附树脂在分离纯化方面的应用 |
1.5.2.2 大孔吸附树脂在分离纯化方面的前景 |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6.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薯蓣皂苷元提取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材料及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分析方法 |
2.2.1 薯蓣皂苷元的薄层鉴别 |
2.2.2 反向高效液相法测样品溶液中薯蓣皂苷元含量 |
2.2.2.1 色谱条件 |
2.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2.3 样品皂苷元含量测定及计算 |
2.2.3 熔点的测定 |
2.2.4 XRD表征 |
2.2.5 IR表征 |
2.3 工艺过程研究 |
2.3.1 工艺流程 |
2.3.2 胡芦巴渣的脱脂 |
2.3.3 提取工艺研究 |
2.3.3.1 胡芦巴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测定 |
2.3.3.2 不同提取方法的对比研究 |
2.3.3.3 不同超声组合提取工艺的选择 |
2.3.4 预浸泡—超声法提取工艺过程优化研究 |
2.3.4.1 单因素实验 |
2.3.4.2 响应面实验 |
2.3.4.3 响应面模型验证 |
2.3.5 水解工艺研究 |
2.3.5.1 盐酸浓度的影响 |
2.3.5.2 水解时间的影响 |
2.4 产品的分析及表征 |
2.4.1 薄层色谱分析 |
2.4.2 高效液相分析 |
2.4.3 熔点测定 |
2.4.4 IR图谱分析 |
2.4.5 XRD图谱表征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胡芦巴总皂苷的分离纯化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1.1 材料及试剂 |
3.1.2 仪器 |
3.2 分析方法 |
3.2.1 胡芦巴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
3.2.2 薄层色谱分析 |
3.3 胡芦巴总皂苷提取液的澄清工艺研究 |
3.3.1 吸附澄清法 |
3.3.2 改性膨润土澄清剂参数优化 |
3.3.2.1 改性膨润土澄清剂的使用方法 |
3.3.2.2 用量的影响 |
3.3.2.3 作用温度的影响 |
3.3.2.4 作用时间的影响 |
3.3.3 几种澄清工艺澄清效果对比研究 |
3.4 大孔树脂纯化胡芦巴总皂苷工艺研究 |
3.4.1 静态吸附实验 |
3.4.1.1 树脂的预处理 |
3.4.1.2 大孔吸附树脂的选择 |
3.4.1.3 大孔树脂对总皂苷的吸附解吸性能比较 |
3.4.1.4 HPD 400A树脂对胡芦巴总皂苷吸附性能研究 |
3.4.2 动态吸附解吸研究 |
3.4.2.1 树脂的装柱 |
3.4.2.2 动态吸附穿透曲线 |
3.4.2.3 动态解吸 |
3.4.2.4 洗脱剂的选择 |
3.4.3 总皂苷的薄层色谱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胡芦巴渣中黄色素提取工艺和稳定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1.1 材料及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分析方法 |
4.2.1 胡芦巴渣中黄色素分析检测方法 |
4.2.2 样品溶液中胡芦巴黄色素的含量测定 |
4.2.2.1 胡芦巴黄色素对照品的制备 |
4.2.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2.3 胡芦巴色素浓度测定 |
4.2.2.4 胡芦巴色素的色价 |
4.3.胡芦巴渣中黄色素提取工艺研究 |
4.3.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4.3.2 单因素实验 |
4.3.3 正交实验 |
4.3.4 优化工艺重复验证实验 |
其中色价的测定方法为: |
4.4 胡芦巴色素的鉴定 |
4.4.1 色素的吸收光谱图 |
4.4.2 色素的特殊显色反应分析 |
4.5 胡芦巴色素稳定性研究 |
4.5.1 pH值的影响 |
4.5.2 温度的影响 |
4.5.3 光照的影响 |
4.5.4 氧化剂的影响 |
4.5.5 还原剂的影响 |
4.5.6 食盐的影响 |
4.5.7 维生素C的影响 |
4.5.8 防腐剂的影响 |
4.5.9 蔗糖的影响 |
4.5.10 金属离子的影响 |
4.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胡芦巴薯蓣皂苷元合成双烯醇酮醋酸酯工艺研究 |
5.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5.2 反应历程及机理 |
5.2.1 双烯合成总反应过程方程式 |
5.2.2 开环反应 |
5.2.3 氧化反应 |
5.2.4 水解消除反应 |
5.3 分析方法 |
5.3.1 样品的定性检测 |
5.3.2 样品的定量检测 |
5.3.3 催化剂及样品的表征 |
5.4 开环反应工艺过程研究 |
5.4.1 操作步骤 |
5.4.2 开环工艺参数优化过程研究 |
5.4.3 开环液中假薯蓣皂苷元醋酸酯含量分析 |
5.5 氧化反应工艺过程研究 |
5.5.1 催化剂的研制 |
5.5.1.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5.5.1.2 催化剂优化参数的研究 |
5.5.1.3 负载型磷钨酸催化剂的表征 |
5.5.2 氧化反应过程优化实验 |
5.5.2.1 单因素实验 |
5.5.2.2 均匀设计优化氧化工艺过程 |
5.5.2.3 验证实验 |
5.6 水解工艺过程研究 |
5.6.1 操作步骤 |
5.6.2 水解反应过程优化实验 |
5.7 产品分析及表征 |
5.7.1 薄层色谱分析 |
5.7.2 高效液相分析 |
5.7.3 熔点测定 |
5.7.4 IR分析 |
5.7.5 XRD表征 |
5.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玉米象触杀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利用植物性杀虫剂防治储粮害虫研究进展 |
1.1.1 储粮害虫的危害概况 |
1.1.2 利用植物性杀虫剂防治储粮害虫概况 |
1.2 胡芦巴的研究概况 |
1.2.1 胡芦巴的资源分布 |
1.2.2 胡芦巴的药用价值 |
1.2.3 胡芦巴的化学成分 |
1.3 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的研究概况 |
1.4 植物性杀虫剂作用方式的研究进展 |
1.4.1 胃毒作用 |
1.4.2 触杀作用 |
1.4.3 熏蒸作用 |
1.4.4 杀卵作用 |
1.4.5 忌避作用 |
1.4.6 拒食作用 |
1.4.7 光活化毒杀作用 |
1.5 植物性杀虫剂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
1.5.1 作用于神经系统 |
1.5.2 作用于昆虫的呼吸系统 |
1.5.3 作用于昆虫的消化系统 |
1.5.4 作用于昆虫的感觉系统 |
1.5.5 作用于昆虫的内分泌系统 |
1.5.6 作用于昆虫的肌肉系统 |
1.6 昆虫体内主要酶系的研究进展 |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试虫采集与饲养 |
2.1.2 供试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来源 |
2.1.3 供试试剂与仪器 |
2.2 研究方法 |
2.2.1 触杀活性的测定 |
2.2.2 毒理作用的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玉米象的毒力 |
3.2 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 |
3.2.1 蛋白质标准曲线测定结果 |
3.2.2 α-羧酸酯酶的标准曲线测定结果 |
3.3 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玉米象体内谷胱甘肽 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
3.4 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3.5 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玉米象酯酶同工酶图谱的影响 |
4 讨论 |
4.1 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玉米象的触杀生物活性测定 |
4.2 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羧酸酯酶、谷胱甘肽 S-转移酶的影响 |
4.3 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
4.4 酯酶同工酶图谱的变化 |
5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苦瓜皂甙的分离纯化及其指纹图谱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苦瓜研究进展 |
1.1.1 苦瓜概述 |
1.1.2 苦瓜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3 苦瓜药理作用 |
1.2 皂甙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
1.2.1 化学沉淀法 |
1.2.2 柱层析法 |
1.2.3 超滤法 |
1.2.4 大孔吸附树脂法 |
1.3 皂甙的定量测定与分析 |
1.3.1 分光光度法 |
1.3.2 薄层色谱法 |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3.4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1.4 中药指纹图谱的概述 |
1.4.1 指纹图谱的概念及特点 |
1.4.2 指纹图谱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
1.4.3 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科学意义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研究工作的科学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仪器 |
2.3 苦瓜总皂甙分离纯化试验方法 |
2.3.1 样品的制备及苦瓜皂甙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2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及装柱 |
2.3.3 大孔树脂的再生 |
2.3.4 大孔树脂的选择 |
2.3.5 大孔树脂对苦瓜皂甙的静态吸附试验 |
2.3.6 大孔树脂对苦瓜皂甙的动态吸附试验 |
2.4 苦瓜皂甙单体分离试验方法 |
2.4.1 苦瓜皂甙单体分离试验 |
2.4.2 薄层层析分离条件的选择 |
2.4.3 薄层层析溶液的制备及操作方法 |
2.4.4 柱层析条件的选择 |
2.4.5 柱层析操作方法 |
2.4.6 组分的定性分析 |
2.4.7 组分的HPLC 测定条件 |
2.5 苦瓜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 |
2.5.1 样品来源 |
2.5.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5.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5.4 色谱系统的选择 |
2.5.5 色谱条件 |
2.5.6 方法学考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苦瓜总皂甙分离纯化的结果 |
3.1.1 苦瓜总皂甙的定性分析 |
3.1.2 大孔树脂对苦瓜皂甙的静态吸附试验结果 |
3.1.3 大孔吸附树脂对苦瓜皂甙动态试验结果 |
3.1.4 小结 |
3.2 苦瓜皂甙单体分离的试验结果 |
3.2.1 薄层层析展开剂的确定 |
3.2.2 硅胶柱层析结果 |
3.2.3 组分的定性分析的结果 |
3.2.4 组分HPLC 测定结果 |
3.2.5 小结 |
3.3 苦瓜皂甙指纹图谱的试验结果 |
3.3.1 方法学考察结果 |
3.3.2 色谱指纹图谱的辨认和建立 |
3.3.3 小结 |
4 讨论 |
4.1 树脂对苦瓜皂甙吸附的影响 |
4.2 苦瓜皂甙指纹图谱的分析 |
5 结论 |
5.1 建立了苦瓜总皂甙的柱色谱分离纯化的优化工艺 |
5.2 分离出了苦瓜皂甙单体 |
5.3 建立了苦瓜皂甙的指纹图谱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解酒保肝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研究内容 |
1 提取工艺的研究 |
2 除杂工艺 |
3 颗粒剂成型工艺 |
4 质量标准的建立 |
5 初步药效学验证实验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语 |
四、薄层层析—比色法测定降糖安胶囊中胡芦巴皂苷B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胡芦巴的研究进展[J]. 刘颖,郑彧,郭忠成,贾天柱.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7(01)
- [2]胡芦巴高值转化关键技术研究[D]. 马志宁. 宁夏大学, 2014(08)
- [3]胡芦巴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及分离的研究[D]. 于洋.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4)
- [4]中药胡芦巴来源的活性成分研究[D]. 庞旭.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5]植物中皂苷类成分的检测技术进展[J]. 温平,胡瑞君. 价值工程, 2010(20)
- [6]苦瓜皂苷的提取及活性成分的防癌和降血糖作用的研究[D]. 张玉婵. 石河子大学, 2010(03)
- [7]胡芦巴渣中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及其应用研究[D]. 唐璇. 西北大学, 2008(08)
- [8]1,2-二亚油酸-3-硬脂酸-甘油三酯对玉米象触杀作用机理的研究[D]. 喻梅. 武汉工业学院, 2008(12)
- [9]苦瓜皂甙的分离纯化及其指纹图谱的建立[D]. 张卫军.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3)
- [10]解酒保肝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D]. 兰卫.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