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管理办法

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孟连生[1](2021)在《骏马当知征程远 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与图书情报事业的不解之缘》文中研究指明人生七十古来稀,不知不觉之间我已经步入了人生的老年阶段。70岁,经历了懵懂的青少年时期,努力奋斗的中年时期,又到了回味人生的老年时期,到了总结人生历史经验的阶段。人的思想、品格、素质乃至能力的形成,都与其生活成长的环境、经历的事件、受到的教育和遇到的种种历练息息相关。鉴于学术观点层面,

张亚峰,肖冰,刘海波[2](2021)在《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中国科学院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科学院肩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职责使命,一贯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分析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制度规范和重要举措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模式特征。基于中国科学院案例,从战略制度、专业安排、模式举措、管理流程等方面提出了对于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工作的建议。

马锋[3](2019)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成果转化是决定科学技术成果能否转化成为经济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以及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重要途径。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活动的义务之一,而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群体,更加需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国立科研机构作为国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必然伴随国有资产管理问题,而国有资产管理的对象很多又与科技成果转化内容是交叉的。研究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必然要解决其中的资产管理问题,所以,本文围绕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资产管理相关问题对全院105家研究院所进行问卷调查,而且,三年内分两个阶段先后对分布于东北、西北、京畿、珠三角、长三角以及闽南等地区的中科院系统具有代表性的60多家研究院所、高校和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展开调研,并结合自身长期工作实践,对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相关问题做了详细研究。首先,深入了解各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探寻制约成果转化和资产管理的问题,分析新时期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引述科研院所资产管理相关理论,结合中科院各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分析借鉴国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经验。其次,探讨中科院院属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其对应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通过梳理当前中科院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问题和模式,构建一套中科院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以期对中科院国有资产管理成效进行科学评估。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做好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相应的监管和激励问题。因此,接下来进一步概括总结中科院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的投资与监管问题;通过研究中科院院属科研院所在激励分配方面的成功经验,详细分析各种不同激励方案,对激励与分配问题展开研究,力求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同时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现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总结分析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最终对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和国有资产管理这一对当前热门的研究问题,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相关研究文献,而且研究结论对国立科研机构做好资产管理工作将更具指导价值。研究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案例研究与实证调研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且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与以往学者采用的方法相比,增加了定量研究和案例研究的相关内容,使研究结论更全面、更具实践性。

韩联郡[4](2019)在《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文中研究指明“制度重于技术”,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是建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其落脚点则是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政策,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此方能形成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造就科技人才的生动局面。因此,本文以新中国60年(1949-2009年)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首先从资源视角对人才资源的特性以及科技人才的制度安排进行了定性分析,然后对新中国60年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宏观历史分析,并基于政策文本对科技人才政策从政策数量、政策发布机构、政策对象称谓和政策体系四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绩效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比较分析,最后借助阿兰·斯密德的SSP范式理论探讨了科技人才政策绩效不断提升的内在逻辑。全文分七章展开。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对科技人才政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等。第二章为立论基础。本文主要从经济学视角考察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故首先在人才资源视角下对科技人才政策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以及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化的科技人才政策的制度安排。第三章主要对60年间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宏观历史梳理。首先,对建国后的中国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简单的历史溯源;其次,以经济体制变革的重要节点对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变迁进行了历史分期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计划经济体制阶段(1949-1976年)、经济体制探索阶段(1977-1991年)和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1992-2009年);然后,对三个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四章主要是基于政策的文本对不同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进行了分阶段统计和分析,统计分析的维度有四个方面:政策数量、政策发布机构、政策对象的称谓和政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五章将描述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相结合,对不同历史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绩效进行了初步比较。描述性分析以官方统计数据为依据,主要包括科技人才数量、留学生人数与归国留学生比例、R&D经费及其强度、专利授权量、论文产出、成果数量和新产品增加值等数据,实证性分析则是以科技进步贡献率为科技人才政策绩效的测度指标。描述性分析和实证性分析的结果都表明: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得到了持续的提升。第六章是在前两章研究的基础上,借鉴阿兰·斯密德的SSP范式理论,即“状态-结构-绩效”分析框架,探讨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得到持续提升的内在逻辑。首先,对SSP范式理论做了概述;其次,对SSP范式在本研究的适用性以及科技人才政策绩效分析SSP范式下的三要素进行了阐释,并对SSP范式下科技人才政策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进行了初步设计;再次,通过具体分析科技人才政策的状态、结构、政策收益,总结科技人才政策的结构演变与政策绩效提升的关系;最后,在前述分析基础上,探讨科技人才政策绩效持续提升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科技人才政策的“状态-结构-绩效”函数的对应规则建立在结构与状态匹配度基础之上,在三个历史阶段,科技人才政策的结构与状态的匹配度不断提高是科技人才政策绩效持续提升的直接原因,而推动结构与状态的匹配度不断提高的动因主要有两点,即“超越意识形态”思想的应用、科技人才市场化的管理范式的形成。作为全文的结尾,笔者在第七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科技人才政策的变迁与经济体制的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本文认为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历程与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国家经济体制从宏观上决定中国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和演变,经济体制的转型是科技人才管理体制范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此外,科技人才政策的发展也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探索不受外在环境影响(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的科技人才政策发展规律对于科技人才政策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本文认为,尊重市场、尊重科技人才,深入推进科技人才市场化是未来科技人才政策发展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而不应再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或者受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李蓓黎[5](2019)在《从工程哲学视野看大科学工程的演化 ——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例》文中认为在哲学的视野下人类依靠对自然的认识,利用、改造和创建人工自然并直接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集成构建活动及其结果。演化是事物的一种存在形态向另一种存在形态转变的过程。工程活动即是人类的生产力体现,工程演化即生产力的演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会带来社会制度的变革。本文以“科学”为基准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将人类社会的历史时期划分为“小科学”、“中科学”、“大科学”三个时期,认识不同时期的工程活动、工程主体、工程组织。自进入“大科学”时期,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正面临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变革,综合性科学与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世界科学研究正在走向大交叉、大科学和大工程时代。大科学工程的内在属性具体表现为大科学属性与工程属性作用的集群特性、社会属性、风险属性。本文通过对大科学工程的内在属性探析大科学工程未来可能的演化模式。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沉浸社会综合因素的当代大科学工程。在笔者看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是中国对于现代大科学工程演化路径的一次重要探索。从“两弹一星”工程之后,中国的大科学工程进入了一个发展较慢的状态,我国急需要改善现有情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运而生,通过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实证分析确立其具体地位和发展形式,从工程演化的视角提出对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一些建议,是工程演化理论在中国科技化发展进程中的实证应用。

安志[6](2019)在《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我国构建现代化创新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高峰”企业仍然不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为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了各种“创新新政”,从人才培养和引进、产学研合作、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红包”。政府部门的努力在客观上降低了部分企业的创新成本,对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这些政策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还存在哪些局限性?为什么政策制定者(科技管理官员)都不约而同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奖励、补助”作为激励政策的主要内容?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还存在哪些体制机制障碍?我国实行的是“条块结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科技管理官员在创新激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中国政府治理结构和官员行为模式开展研究,沿着创新激励政策的传导路径,从政府内部激励结构、科技管理官员行为、政企博弈等角度考察了政府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体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论述了创新激励政策的功能,并以我国“条块结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为背景,对当前科技创新配套支持政策进行了总结。随后,对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分类,本文发现,我国是一个实施创新激励政策比较多的国家,政策类型以选择性创新激励政策为主,功能性创新激励政策为辅。而选择性创新激励政策又以科技认定作为主要的实施手段,即对企业创新成果和创新要素的先进性进行评价和认定,并以此为依据给予资金奖励或其他政策优惠。其次,对我国创新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从宏观层面对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政府激励政策总体落地情况进行了梳理。随后,以苏州制造业为例对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利用苏州市的微观企业调研数据对创新激励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政府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私人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均未表现出显着的效应,本文基于苏州市企业样本的实证检验没有找到支持创新激励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显着影响的证据。第三,在制度层面探讨政府内部激励结构对政策制定者的影响。将科技管理官员这一群体纳入研究范畴,尝试揭开政策决策机制这个“黑箱”,探讨政府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下的科技管理官员行为。本文认为,地区科技创新水平正逐步取代GDP增速成为官员的重要政绩之一,GDP锦标赛也正逐渐演化为创新指标竞赛。密集出台的各种创新激励政策体现了科技管理官员的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但由于行政体制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部分科技管理官员可能在担当作为、晋升激励、设租、避责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选择策略性行为,将科技认定作为创新激励政策的主要实施手段,而较少使用科技项目、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科技认定作为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出政绩的“强绩效行为”,可以减轻科技管理官员的工作压力,而且便于个别官员进行设租活动,因此被广泛而大量地使用,成为创新激励政策的主要内容。科技项目、科技认定以及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实施情况构成了科技管理官员政绩的主要内容。本文利用手工收集的数据构建了 2005-2015年中国省级科技管理官员数据库,实证检验了不同政策工具的实施对科技管理官员晋升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展科技认定能够对科技管理官员的晋升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而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兑现税收优惠政策没有表现出对科技管理官员晋升的显着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检验结果发现,科技管理官员的晋升激励机制抑制了企业创新,这种抑制作用受到地区市场治理环境的调节,在市场治理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这种抑制效应不显着,在市场治理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抑制效应显着。第四,将研究视野从政策供给转向政策执行,考察了政企博弈对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的影响。本文发现,在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下,不同创新激励政策在立项、评审、技术审查以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具有显着的差异性。相比科技项目和税收优惠,科技认定具有低风险、高收益、弱监管以及寻租空间大等特点,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策略性创新、材料包装、寻租等行为达到“寻认定”的目的。通过构建政策预期与企业研发投入模型,发现科技认定难以使企业产生准确的政策预期,无法对企业研发成本进行有效的分摊,这也制约了其创新激励作用的发挥。利用苏州市微观企业调研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政府科技项目和税收优惠对企业私人研发投入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科技认定对企业私人研发投入表现出不显着的挤出效应。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我国创新激励体制机制的改革方向。即政府作用同市场机制有效对接,构建尊重市场规律的创新激励体制机制。具体而言,需要正确认识创新激励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规范和完善市场机制,强化金融对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施基于竞争机制的政府科技项目以及构建统筹协调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徐芳,龚旭,李晓轩[7](2018)在《科研评价改革与发展40年——以基金委同行评议和中科院研究所综合评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科学的春天"至今已40年,科研评价也经历了改革与发展的40年。在回顾我国科研评价发展的三个阶段基础上,分别阐述了基金委项目评审的同行评议和中科院研究所综合评价这两个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特征的科研评价实践,进而总结我国科研评价改革与发展40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

郑昱君[8](2018)在《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为国内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唯一整建制的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起步于国际经济形势低迷、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家科技力量和科研投入不断加强的宏观背景下。经过五年多的发展,该所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工业生物技术开发与产业应用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我国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开始发挥典范引领作用。但该所进一步发展面临短期和长期两大压力,从短期看,中科院启动了内部机构分类改革,该所既面临着拓展规模的机遇,又承受被兼并整合的风险。从长期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该所存在团队规模小、有效科技供给不足、创新实力不够等问题,亟待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因此该所在夯实技术提升和创新升级的微观基础的同时,更需要改进管理模式、重构发展战略,为技术创新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本文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和资源能力分析方法,详细评估了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和内部环境,并采用SWOT模型系统总结了研究所面对的威胁与机遇、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以此为基础,制定了该所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研究发现,该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共存,既面临着行业成长快、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社会环保意识增强等宏观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石油化工替代品价格走低、国外技术威胁日趋提高等行业威胁;该所优势和劣势并存,既具备良好的品牌影响力、较高的管理水平等优势,也存在团队规模小、对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弱等劣势。综合分析,该所应选择SO发展战略,并在组织层应采取多元化战略、前向一体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在业务层应采取差异化战略。为保障上述战略顺利实施,该所应不断调整管理模式和学科领域布局、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构建研究文化体系。

徐晓丹[9](2018)在《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创新带给国家的巨大进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图抢占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开展高校协同创新正是针对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形势提出的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跨文化、跨领域、多主体参与的非线性创新组织模式,与以往的产学研合作机构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客观评价、有效激励,寻求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以促进高校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是国家面临的客观现实难题,也是本研究开展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研究综合运用协同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创新网络理论等,采用调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以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协同创新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基本路径,重点分析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机制和现实问题,在借鉴吸收国外协同创新制度设计、组织模式、运行成效的基础上,提出共同治理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路径。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通过对国家首批认定的14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的13家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具体分析这些自然形成的不同协同创新中心的利益述求以及影响协同创新利益配置的复杂因素,探索构建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及其实现途径。本研究发现,高校协同创新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律性,不仅是简单的政策构想和理论创新模式,而是长期以来人类创新实践的经验总结。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科技创新社会网络化,根本是体制机制创新。实证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协同创新进行利益配置的影响因素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主要表现为重大任务承担能力和科研产出贡献度。面对高校协同创新这样一种由多元异质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愿景组成的复杂性开放系统,建立健全具有合理的配置原则、科学的评价体系、理性的契约过程和完善的配套政策的利益配置机制成为必要。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和深入推进,需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企业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密切配合。

娄钟楼[10](2017)在《科研机构基本建设项目流程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科学试验的研究深度及广度也在不断的加深,科学实验成果的产出对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研的进步,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随之在不断增加。基本设施建设是科研机构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其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以基建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控制工程成本,满足科研的技术要求,这是科研机构基本建设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流程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科研基建项目立项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控制、沟通、检查的管理活动。基建项目管理的各项工作流程就是要对在一定的时间、投资范围内进行的过程控制,对流程的节点过程、输入输出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监控,找到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流程的改进优化,及时对其进行事前控制及事中控制,以掌握主动性,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流程管理是指以各种流程为基本控制单元,根据组织目标和项目管理的要求,对流程的规划、设计、构造和调控等所有环节实行系统管理,全面协调各种流程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流程管理包括两个方面:流程设计和流程控制。流程设计包括设计流程结构和运行程序。对如能力、性能和效率这样的关键指标做出规定,流程设计的长远目标是设计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流程体系,保证流程管理的平稳运行。流程控制的目标是不断地确保流程绩效,符合所规划的绩效。为使流程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在项目管理中应重点抓好流程管理的基础工作,流程管理的主要工作在于处理好各流程之间的关系,合理地在各流程之间分配资源。流程是因客户而存在的,流程管理的目的是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快的服务。我们经常讲流程的起点是客户,终点也是客户。本论文针对的客户是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基建项目是科研人员开展科研试验活动必需的基础条件,为使基建项目按期竣工投人使用,并及时有科研成果的产出,促进科研活动科学发展,借助流程管理的理论,按照科研基本建设程序,建立各个阶段、各个管理过程相应的管理流程,并将这套管理流程运用到基建工程项目建设中,以流程及控制文档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思想,作为指导日常基建项目管理的依据,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包括前期管理、实施过程管理以及竣工验收管理等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流程管理贯穿基建项目全过程必将带动整个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基本建设项目流程管理,规范基本建设行为、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建设科研与工程完美朴相结合的科研技术平台。

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骏马当知征程远 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与图书情报事业的不解之缘(论文提纲范文)

1 1975年之前
2 1975-1989年
3 1989-2000年
4 2000年之后
5 结语

(2)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中国科学院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度建设
2 主要举措
    2.1 健全知识产权的管理体系
    2.2 建立知识产权人才体系和培养机制
    2.3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流程规范
    2.4 其他举措
3 模式特征
    3.1 紧跟时代发展和机构定位
    3.2 院所两级相协同发力
    3.3“制度-机构-人才”要素融合
    3.4 与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
4 成效、问题和建议
    4.1 中科院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的主要成效
    4.2 中科院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存在的问题
    4.3 中科院案例对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知识产权工作的启示

(3)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相关问题文献综述
    2.1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进展
        2.1.1 科技成果转化的经典模式
        2.1.2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2.2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研究进展
        2.2.1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分析
        2.2.2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分析
    2.3 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2.3.1 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方式
        2.3.2 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的投资与监管问题
        2.3.3 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的激励分配问题
    2.4 相关理论综述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公共产品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相关情况的调研与分析
    3.1 中科院科技成果管理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2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情况调查的调查与分析
    3.3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方式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典型案例研究
    4.1 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平台驱动案例分析
        4.1.1 成果转化方式
        4.1.2 资产管理方式
    4.2 西安光机所自创基金案例分析
        4.2.1 成果转化方式
        4.2.2 资产管理方式
    4.3 盱眙凹土中心科技引领特色资源开发案例分析
        4.3.1 成果转化方式
        4.3.2 资产管理方式
    4.4 合肥物质院自创园区案例分析
        4.4.1 成果转化方式
        4.4.2 资产管理方式
    4.5 中科大借助资本市场促进成果转化案例分析
        4.5.1 成果转化方式
        4.5.2 资产管理方式
    4.6 大连化物所知识产权运营案例分析
        4.6.1 成果转化方式
        4.6.2 资产管理方式
    4.7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孵化共赢案例分析
        4.7.1 成果转化方式
        4.7.2 资产管理方式
    4.8 泰州-河南中心对接案例分析
        4.8.1 泰州中心对接方式
        4.8.2 河南中心对接方式
    4.9 嘉兴-常州中心援建研发机构案例分析
        4.9.1 嘉兴中心援建研发机构方式
        4.9.2 常州中心援建研发机构方式
    4.10 小结
第5章 中科院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5.1 中科院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参与主体
        5.1.1 财政部门
        5.1.2 中国科学院
        5.1.3 社会公众
        5.1.4 第三方独立主体
    5.2 中科院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5.2.1 评价原则
        5.2.2 评价思路
    5.3 中科院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设计
        5.3.2 评价指标内涵及说明
        5.3.3 评价指标赋值和权重确定
    5.4 小结
第6章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的投资与监管问题研究
    6.1 孵化器转化模式中的投资与监管问题
        6.1.1 孵化器转化模式
        6.1.2 孵化器转化模式的投资分析
        6.1.3 孵化器转化模式的监管分析
    6.2 链式转化模式中的投资与监管问题
        6.2.1 链式转化模式
        6.2.2 链式转化模式的投资分析
        6.2.3 链式转化模式的监管分析
    6.3 再生式转化模式中的投资与监管问题
        6.3.1 再生式转化模式
        6.3.2 再生式转化模式的投资分析
        6.3.3 再生式转化模式的监管分析
    6.4 融合式转化模式中的投资与监管问题
        6.4.1 融合式转化模式
        6.4.2 融合式转化模式的投资分析
        6.4.3 融合式转化模式的监管分析
    6.5 渗透式转化模式中的投资与监管问题
        6.5.1 渗透式转化模式
        6.5.2 渗透式转化模式的投资分析
        6.5.3 渗透式转化模式的监管分析
    6.6 引领式转化模式中的投资与监管问题
        6.6.1 引领式转化模式
        6.6.2 引领式转化模式的投资分析
        6.6.3 引领式转化模式的监管分析
    6.7 小结
第7章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的激励分配问题研究
    7.1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及法律依据沿革
    7.2 中科院现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分配政策简述
    7.3 院属研究所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情况调查
        7.3.1 调研范围及典型性分析
        7.3.2 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总体情况
        7.3.3 院属研究所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主要类型
        7.3.4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分配政策差异原因简析
        7.3.5 典型案例
    7.4 小结
第8章 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症结
    8.1 制度、政策层面的问题
        8.1.1 政策冲突增加国有资产管理难度
        8.1.2 政策模糊迟缓工作进展
        8.1.3 政策缺乏操作性
    8.2 人才层面问题
        8.2.1 人员不稳定性提高
        8.2.2 成果转化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8.2.3 专业人才不足问题
        8.2.4 我国科技人才流动政策规定和体制限制偏离度较大
    8.3 工作流程问题
        8.3.1 资产评估备案审批程序繁琐、耗时长
        8.3.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依赖技术团队自身而非中介机构
    8.4 利益分配问题
        8.4.1 非在职人员奖励问题
        8.4.2 成果发明人与转化人员利益分配问题
        8.4.3 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协调问题
        8.4.4 我国科技成果收益分配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分配范围
    8.5 融资与技术成果估价问题
        8.5.1 科技成果转化“第一公里”资本金缺失
        8.5.2 科技人员在与企业合作谈判时往往高估技术成果价值的问题
        8.5.3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阶段融资渠道相比发达国家要窄
    8.6 风险问题
        8.6.1 党员领导干部持股等问题
        8.6.2 无形资产在评估后折价入股时存在风险问题
第9章 加强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9.1 政府层面
        9.1.1 简政放权,精简手续
        9.1.2 减税降负,提升动力
        9.1.3 设立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资本金
    9.2 中科院层面
        9.2.1 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分配相关细则
        9.2.2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专业技术系列岗位
        9.2.3 完善领导、干部股权激励分配方法和约束机制
        9.2.4 多措并举,保证研究所集体利益
    9.3 研究院(所)层面
        9.3.1 加强科技成果质量管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9.3.2 优化对科技成果转化团队人员的激励
        9.3.3 完善非在职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
        9.3.4 激励分配额度宜采用累计递减模式
        9.3.5 探索建立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纪人工作机制
第10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总结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第一资源”视角下的科技人才政策供给
    2.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1.1 人才资源的概念
        2.1.2 人才资源的特性
        2.1.3 “第一资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2 人才政策与人才资源开发
        2.2.1 人才资源开发与中国的现代化
        2.2.2 人才政策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
    2.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建构
第三章 科技人才政策的演变历程
    3.1 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溯源
    3.2 科技人才政策的历史分期
    3.3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3.3.1 过渡时期政策框架的形成
        3.3.2 全面建设时期政策的曲折
        3.3.3 “文革”期间政策的偏离
    3.4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3.4.1 知识分子政策的拨乱反正
        3.4.2 科学建制化的恢复和发展
        3.4.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初步建立
    3.5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的科技人才政策
        3.5.1 “第一资源”共识的形成
        3.5.2 科技人才管理体制的变革
        3.5.3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的完善
第四章 基于政策文本的统计与分析
    4.1 文献来源与样本选择
    4.2 政策分类的依据
    4.3 各阶段科技人才政策的初步统计
        4.3.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4.3.2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
        4.3.3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
    4.4 科技人才政策演变模式与特征
        4.4.1 数量的演变
        4.4.2 发布机构的演变
        4.4.3 政策对象称谓的演变
        4.4.4 体系的演变
第五章 科技人才政策的绩效评估
    5.1 评估方法的选择
    5.2 各阶段政策绩效的描述性评析
        5.2.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的政策绩效
        5.2.2 经济体制探索阶段的政策绩效
        5.2.3 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阶段的政策绩效
    5.3 基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5.3.1 测算方法与参数选择
        5.3.2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5.3.3 科技进步贡献率与政策绩效的关系
第六章 基于SSP范式理论的绩效分析与检验
    6.1 SSP范式理论概述
    6.2 政策绩效SSP范式分析的初步设计
        6.2.1 SSP范式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6.2.2 SSP范式下绩效分析的三要素
        6.2.3 SSP范式下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
    6.3 SSP范式下的科技人才政策分析
        6.3.1 政策状态
        6.3.2 政策结构
        6.3.3 政策选择的收益分析
        6.3.4 结构演变与绩效提升
    6.4 政策绩效提升的动因分析
        6.4.1 超越意识形态:绩效提升的逻辑起点
        6.4.2 人才市场化:绩效提升的基本途径
    6.5 提升政策绩效的一个框架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5)从工程哲学视野看大科学工程的演化 ——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工程演化的历史阶段性分析
    1.1 “小科学”时期的工程
        1.1.1 “小科学”时期的工程概括
        1.1.2 “小科学”时期的工程特征
    1.2 “中科学”时期的工程
        1.2.1 “中科学”时期的工程概括
        1.2.2 “中科学”时期的工程特征
    1.3 “大科学”时期的工程
        1.3.1 “大科学”时期的工程概括
        1.3.2 “大科学”时期的工程特征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大科学工程的历史与逻辑分析
    2.1 大科学工程的近代发展情况及特征
        2.1.1 近代大科学工程的发展情况
        2.1.1-1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大科学工程发展情况
        2.1.1-2 近代中国的大科学工程发展情况
        2.1.2 大科学工程的特征
    2.2 大科学工程的内在属性
        2.2.1 大科学工程的集群属性
        2.2.2 大科学工程的社会属性
        2.2.3 大科学工程的风险属性
    2.3 科学工程的发展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3.1 经济社会环境
        2.3.2 科学技术环境
        2.3.3 历史文化环境
        2.3.4 自然生态环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国当代大科学工程
    3.1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内涵与外延
    3.2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内在需求
        3.2.1 科技前沿突破的强烈需要
        3.2.2 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要
    3.3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功能
        3.3.1 从知识创新功能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大科学工程群
        3.3.2 从技术创新功能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高技术创新之源
        3.3.3 从管理创新功能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科技管理创新体制
        3.3.4 从文化引领功能看,综合性科学中心是大国地位的集中体现
        3.3.5 从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催生新兴企业的孵化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议
    4.1 优化顶层设计,建立政产学研多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
    4.2 激发创新活力,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4.3 加强制度建设,改善现有约束创新发展问题
    4.4 本章小结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及其他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6)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章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功能
    第一节 科技创新的阶段
    第二节 科技创新的收益和风险分析
    第三节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目标
第四章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体系
    第一节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内涵
    第二节 我国创新激励政策的历史演进
    第三节 我国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及政策支撑
    第四节 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
第五章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效果分析
    第一节 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与政府培育
    第二节 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基于苏州制造业的分析
    第三节 政府创新激励政策效果的微观检验
第六章 政府内部激励结构与科技管理官员的策略性行为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实证检验:政策工具选择对科技管理官员晋升的影响
    第三节 实证检验:科技管理官员晋升激励机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第七章 不同激励政策下的企业创新决策
    第一节 政策预期与企业研发投入模型
    第二节 创新激励政策与企业的策略性行为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不同政策的激励效应
    第四节 关于科技项目激励效应的进一步检验
第八章 构建尊重市场规律的创新激励体制机制
    第一节 创新激励中的政府和市场关系
    第二节 规范和完善市场机制
    第三节 强化金融对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第四节 实施基于竞争机制的政府科技项目
    第五节 构建统筹协调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科研评价改革与发展40年——以基金委同行评议和中科院研究所综合评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科研评价政策与实践的发展与演进
2作为科研评价基石的同行评议制度建立与发展:以NSFC为例
    2.1 同行评议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2.2 同行评议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3 同行评议的研究与改进
3 科研综合评价的发展与演进:以中科院研究所评价为例
    3.1 蓝皮书评价体系 (1993—1998)
    3.2 二元评价体系 (1999—2004)
    3.3 综合质量评估体系 (2005—2010)
    3.4 重大成果产出导向评价体系 (2012年至今)
4 我国科研评价的挑战与机遇

(8)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相关理论
        2.2.1 战略分析方法
        2.2.2 公司层战略理论
        2.2.3 基本竞争战略理论
第三章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科技环境分析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1 同行业竞争威胁
        3.2.2 成果受让方议价能力
        3.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3.2.4 潜在进入者
        3.2.5 替代品威胁
第四章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内部环境分析
    4.1 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4.1.1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4.1.2 资产状况分析
        4.1.3 科研经费状况分析
    4.2 管理能力分析
        4.2.1 组织结构
        4.2.2 科研项目管理机制
        4.2.3 管理信息化水平
        4.2.4 企业文化分析
    4.3 技术创新能力
        4.3.1 科研项目承担情况
        4.3.2 专利情况
        4.3.3 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第五章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发展战略制定
    5.1 SWOT分析
        5.1.1 机会分析
        5.1.2 威胁分析
        5.1.3 优势分析
        5.1.4 劣势分析
    5.2 战略目标
    5.3 公司层战略
        5.3.1 多元化战略
        5.3.2 前向一体化战略
        5.3.3 国际化战略
    5.4 差异化战略
第六章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管理模式调整
    6.2 学科领域布局
    6.3 人才战略实施
    6.4 企业文化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维度
        一、顺应大科学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三、推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第二节 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咨政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研究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二章 回顾与反思:理论机理与文献述评
    第一节 已有研究:多学科视域中的文献综述
        一、协同
        二、协同创新
        三、利益配置机制
    第二节 研究思路:结构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已有研究评述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方法: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四、系统分析法
        五、调查访谈法
第三章 协同创新:宏观政策下的理想追求
    第一节 范式转变: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二、创新理论演进
        三、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第二节 模式变迁:从体制壁垒到融合集成
        一、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社会化
        二、高校学科、科研、人才发展的网络化
        三、高校科技创新社会网络化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高校选择:从产学研合作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一、协同创新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协同创新为高校实现“进位赶超”提供历史机遇
        三、高校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基础
第四章 现实困境: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析
    第一节 厘清利益:理论机理与文献述评
        一、利益相关者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聚焦利益:现实状况与理论诉求
        一、高校协同创新中的利益相关者
        二、协同创新利益主体需求
        三、协同创新利益冲突分析
        四、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系统分析
    第三节 协调利益:权力冲突的权利转向
        一、利益相关者协调的逻辑起点
        二、利益相关者合作关系的演化
        三、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构建
第五章 价值逻辑:应然的取向与规范性的理想
    第一节 美国视角:协同创新发展历程及经验
        一、美国协同创新发展历程
        二、美国协同创新机制探析
    第二节 欧盟借鉴: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一、欧盟协同创新体系发展历程
        二、欧盟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特点
    第三节 典型案例:借鉴思考为我所用
        一、从美国I/UCRC看协同创新
        二、协同创新的加拿大“NCE计划”
第六章 共同治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制度路径
    第一节 “共治”观念:高校协同创新治理设计之“轨”
        一、理论范式:利益相关者与治理
        二、分析维度:整合与互动
        三、协同层面:战略、知识、组织
    第二节 机制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之“钥”
        一、高校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要素
        二、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体制创新
    第三节 体系框架: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
        一、利益主体的协同机制
        二、配置行为的优化机制
        三、资源整合的保障机制
第七章 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案例剖析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多元诉求之“要”
        一、B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体制与利益配置机制
        二、八家协同创新中心有关利益配置机制分析(如表7-2所示)
        三、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实证研究
    第二节 高校协同创新:一个期待续写的“故事”
        一、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结论
        二、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结语
附录
    附录1: 2013年国家首批认定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附录2: 2014年国家第二批认定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附录3: “高校协同创新工程”研究项目调研提纲
    附录4: “高校协同创新工程”调研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10)科研机构基本建设项目流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项目流程管理的相关理论
    2.1 基本建设与流程
        2.1.1 流程的定义
        2.1.2 基本建设的定义
        2.1.3 科研机构基本建设程序
    2.2 流程管理的概述
        2.2.1 项目流程管理概念的界定
        2.2.2 项目流程管理的原则
    2.3 流程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2.3.1 流程管理的内容
        2.3.2 流程管理的方法
第三章 “能源化学技术综合实验研究平台”项目各阶段流程管理
    3.1 “能源化学技术综合实验研究平台”项目简介
    3.2 项目前期管理流程
        3.2.1 项目建议书阶段流程管理
        3.2.2 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流程管理
        3.2.3 初步设计文件及概算阶段流程管理
    3.3 项目准备阶段流程管理
        3.3.1 施工图设计阶段流程管理
        3.3.2 招标阶段流程管理
        3.3.3 合同签订流程管理
    3.4 项目建设阶段流程管理
        3.4.1 工程变更流程管理
        3.4.2 工程款支付流程管理
        3.4.3 设备/材料采购流程管理
    3.5 项目验收阶段流程管理
        3.5.1 档案验收阶段流程管理
        3.5.2 项目验收阶段流程管理
第四章 流程管理运行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4.1 流程管理运行现状
    4.2 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2.1 招标阶段流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4.2.2 工程变更流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4.2.3 合同签订流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4.3 问题分析
        4.3.1 招标管理的问题分析
        4.3.2 变更管理的问题分析
        4.3.3 合同管理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 流程管理优化设计
    5.1 招标阶段流程管理优化设计
        5.1.1 优化设计方案
        5.1.2 优化效果
    5.2 工程变更流程管理优化设计
        5.2.1 优化设计方案
        5.2.2 优化效果
    5.3 合同签订流程管理优化设计
        5.3.1 优化设计方案
        5.3.2 优化效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骏马当知征程远 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与图书情报事业的不解之缘[J]. 孟连生.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5)
  • [2]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中国科学院的案例研究[J]. 张亚峰,肖冰,刘海波.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04)
  • [3]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D]. 马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4]中国科技人才政策演变研究(1949-2009年)[D]. 韩联郡.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从工程哲学视野看大科学工程的演化 ——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例[D]. 李蓓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面向企业的政府创新激励政策效应研究[D]. 安志. 南京大学, 2019(01)
  • [7]科研评价改革与发展40年——以基金委同行评议和中科院研究所综合评价为例[J]. 徐芳,龚旭,李晓轩.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12)
  • [8]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发展战略研究[D]. 郑昱君.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2)
  • [9]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D]. 徐晓丹. 厦门大学, 2018(06)
  • [10]科研机构基本建设项目流程管理研究[D]. 娄钟楼.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管理办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