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程如何面对新挑战——访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论文文献综述)
吕晓蕾[1](2021)在《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1992-2020年CNKI核心期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性意义不言而喻。明晰教师角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一直以来是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教师角色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重新寻找自身角色成长的支撑点,是教师教育决策制定的指导性依据,也是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在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研究成为教育学研究发展的趋势。综合学术界研究的成果,基于目前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现状缺乏定量分析的本体论问题,借助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与科学的方法论,以期在目的论上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经验、主观臆断的视野局限,为有效的教师角色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是本研究特定的时代意义和科学价值。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结合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技术,以CNKI为检索库、“教师角色”或“教师的角色”为主题检索的核心期刊作为研究数据,对我国教师角色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总结,进而重新梳理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发展脉络,探索教师角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首先分析该领域内研究主体的发文量、合作关系,了解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和重要研究机构;然后运用关键词的词频分析、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绘制关键词知识图谱,了解该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接着运用关键词时序图分析该领域的研究过程;最后,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探测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趋势,从整体上把握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现状。根据对核心作者、重要研究机构的文献进行选择性阅读、批判性分析和总结性提炼,结合知识图谱,阐释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发展特点。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热点集中在教师角色的内涵及功能、有效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师生互动中的教师角色、信息技术变革与教师角色创新、教师的角色学习及专业发展五大领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教师、乡村教师、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师角色研究可能成为新的研究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现状回顾,得到了有利于研究者进行研究的理论资料和实证资料,并总结了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既是对以往教师角色研究的总结,也是对当前教师角色研究成果的丰富,并对未来教师角色研究进行了道路上的探索。
霍艳娟[2](2017)在《中国EFL学习者英语能力评价研究 ——以中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在当前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外语能力作为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基本组成部分,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如何通过教育评价促进外语能力发展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时代课题。鉴于此,本研究以界定语言能力与评价的内涵为起点,以学生外语能力评价为主线,依据国内外现有外语能力描述框架与评价机制,借助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者试图为我国英语人才培养以及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建设,国家层面英语能力评价的政策制定,保障机制的完善提供资政建议。本论文是在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有关英语能力评价的探索性研究。研究整合语言能力、教育评价、外语教育政策、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视角,梳理中外语言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拓宽语言能力的研究对象,探寻我国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的有效途径。基于前人的研究,在当前英语高考制度改革,核心素养等国家层面重大教育决策提出之时,针对英语教育中能力评价这一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的一种对接性研究。本研究认为,我国当下英语教育不仅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同时对其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给予更多关注与评价。在研究目标上,本研究不拘泥于英语能力评价的理论研究,还进行了实证调查,探索我国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政策在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使英语能力评价研究的成果更具实践意义。本研究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挖掘,旨在对当前英语教育政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拟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政策如何?第二,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现状如何?第三,如何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体系?在实证研究阶段,笔者综合运用学生问卷、教师问卷、教师访谈和专家访谈的质性和量化混合研究法,收集、整理、分析调查数据,力求呈现出我国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现状。参考国内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政策的相关文件以及国外知名教育评价项目实施办法,借鉴国内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根据本研究的概念和分析框架:为什么评、评什么、怎么评、如何监管,基于我国核心素养构建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体系框架,针对我国当前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五大维度(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功能)进行论述并且给出评价建议。本研究认为我国英语能力评价制定者应加强与一线英语教学部门特别是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的沟通,传达其评价政策指令,并使之尽量清晰;国家、地方、学校需要通力合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共同为提升我国学生英语能力而努力;要为农村尤其是英语教学条件较差的地区提供教育资源支持,保证教育公平;学校需要尽量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促进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加强中、东、西部教师之间的沟通和教学交流,相互观摩学习,教师本人要主动增强反思和学习意识;农村支教政策还需要进一步从教育政策上进行完善,保证评价的一致性与衔接性;教育决策部门应加强教育目标及评价目标的研究,使其更加具体,易于实践操作;关注多元智能,挖掘学生的多元智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具备学习潜质;重视评价提供证据的作用,多元方式收集学生英语能力的数据,此举不仅有利于教学实践还有利于上级教育部门随时关注教育的发展变化;教育主管部门搭建平台,及时帮助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小学英语由于在开设时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方面存在地域甚至学校的差异,在评价内容上应结合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富有个性、针对性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尽量做到只评不考。
周红鑫[3](2017)在《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案例研究 ——以分数除法教学为例》文中指出最近几年,教师发展指导者成了教育界研究的热门主题之一。当前国外关于教师发展指导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国内的研究并不多,还处于起步阶段。查阅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大多是经验型的、思辨型的,而实质性的案例研究较少。本文以分数除法学习路径的完善为例,研究了教师发展指导者的指导工作。具体而言,研究了下面几个问题:(1)教师发展指导者指导了教师哪些方面?(2)教师发展指导者如何指导教师?指导的效果如何?(3)教师发展指导者从中获得了哪些收获?(4)教师发展指导者的指导如何改进?选择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分数除法为例,采用行动研究方法,研究了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工作: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一位年轻教师,分别在三个不同的班级讲授了同样的分数除法课。第一次教学,教师发展指导者不予介入,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开展教学;第一次教学结束后,教师发展指导者介入,给予点评,给出教学改进的具体建议。教师基于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建议,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开展第二次教学。第二次教学结束后,教师发展指导者介入,再一次给出教学改进的意见与建议。教师也再一次基于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建议,修改、完善教学方案,开展第三次教学。本研究得到如下四个结论:(1)教师发展指导者指导了以下几个方面:学科一般知识,教学理论知识,目标分析,任务设计,过程测评以及行为改进;(2)从学生的角度采取学习情况的分析到学习结果的测试,从教师的角度采取学习任务的布置到学习方法的改进。从分析数据可以得出,教师经过教师发展指导者的指导,第三次授课明显好于前两次授课;(3)教师发展指导者认为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启发,研究的模式、学习路径的规划、研究者和教师的成长、设计这一课例产生的缘由以及完善整个课题的过程等等都让他产生兴趣;(4)教师发展指导者指导教师有待完善的方面:教师发展指导者指导教师比较看重教师的教学水平,欠缺对如何引导学生“学”的指导;目前的教师发展指导追求理念形式的新颖性,忽视了追求理解内涵的深意。当今,教师发展指导者对教师的指导侧重点需要改变,缺乏目标分析和过程测评的纵向指导。指导过程中比较强势的是教师发展指导者,其在指导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发展指导者更关注本身已出现的问题,对新出现的问题应对略显明显不足。以此,笔者得出结论,有效的教师发展者的指导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找到问题的切入点,针对问题,提出建议。目前,教师发展指导的有效模式是行动教育模式,一定要严抓对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培训工作。
聂允[4](2016)在《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落实状况研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十五年来,各级各类专家、研究员和一线教师对“三维目标”这一课改亮点从其内涵与关系的科学性剖析到其整体实现的策略探讨进行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理论层面的探究,二是实践层面的教学经验总结。就三维目标的研究主体而言,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大学教师多倾向于理论层面的探究,而一线教师则是实践研究的主体,并且其研究又大多是自己多年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理论层次的建构与普适性。基于此结合三维目标的研究现状,尝试选择化学这一具体学科,探究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状况、结合原因分析给予改进建议,以促使三维目标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融合。文章首先概述了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内涵、关系与功能,理清了落实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依据与原则等理论问题。基于以上的理论概述构建了落实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一般性标准,主要从“目标-预设”的合理性、“目标-教学”的一致性、“目标-发展”的契合性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概述。依据构建的一般标准选择文本教案统计、电子问卷调查、教师个体访谈、纸质问卷调查四种途径进行目标落实现状的实践调查,基于实然的调查结果分析,我们看到教师对教学三维目标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强化,然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落实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教师缺乏教学三维目标研究意识、教师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水平薄弱、教师难以把握教学三维目标落实过程、教师评价教学三维目标方式单一。究其原因主要有教师素养的制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制约、教学文本的制约、传统教学评价的制约等四个方面的影响。文章依据对落实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提出了有效落实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建议,建议从教师、学生、文本、评价四个方面着手。教师方面提出初中化学教师应能正确理解、科学把握教学三维目标,学生方面应能积极参与、主动落实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文本编排上应科学体现初中化学科学素养的要求,针对评价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应全面客观、科学有效评估三维目标。文章主要梳理、探究了以上几个问题,希望能对三维目标研究、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张衡[5](2013)在《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文中提出“去行政化”时代背景下,政府与高校关系调试成为重心。政策是两者互动的中介,对政策变迁进行研究,有助于明晰这种关系调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可以跳出规范研究,从事实研究层面为问题解决提供政策学的研究进路。研究政策变迁不在于揭示政策“变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变”、“如何变”、“变的效果如何”、“将变向何方”等。换言之,本文虽在研究政策变迁,但更是“在政策变迁中”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是政策变迁(主线),研究目的却在于发现政策变迁背后的推动力量,即秩序生成逻辑(隐线)。论文结合政策网络理论,以底层视角、行动立场、主位观点展示了高职相关群体的集体行动是如何推动政策变迁及秩序演化的。发现高职学制政策变迁呈现出“循环往复”特点,集体行动缘起于对现存政策的认同危机,涉及高职群体的身份认同、秩序生成逻辑(“设计”还是“演化”),更是高职群体试图与普教群体、决策层“对话协商”,寻求“承认”的承认政治、抗争政治。同时,指出集体行动“所以可能”,是既有政策安排失序、剥夺感下的怨恨情绪感染、政治机会结构出现、资源动员能力提升,集体认同感/共同信念形成后的意义建构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论文分析了网络治理的现实境遇。亮点是:政策工具运用趋于多元。非官方行动者参与意识、能力、效果显着提高,政策过程开放度加大,政策协同能力提升。问题是:相关网络主体治理能力欠缺,治理结构类型单一(多权威主导式),内部权力不平衡,决策易为强势集团规制俘获,网络管理模式单一,规则制度缺失等影响着网络治理效果。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失灵现象,反映出对高职身份的认识误区——单一身份观(以“类型”否定“层次”,以静态否定动态),更有以视觉美学看待理性秩序产生的“规制自负”。走出规制失灵困境,需反思政策背后的秩序生成逻辑,从计划秩序、自发秩序走向网络合作秩序,综合考虑知识理性、权力/利益、理念认知、历史遗绪等因素的影响,以“过程理性”纠正“目标理性”的偏失。
俞宏毓[6](2013)在《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教师发展指导者最近几年成了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对象之一。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国外关于教师发展指导者的研究文献很少,国内对教师发展指导者的主体教研员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大多是经验的、思辨性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目前的教师发展指导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其结构是否合理?教师发展指导的方式是怎样的,教师发展指导者和教师在指导中各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样的指导在哪些方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有哪些局限性?教师发展指导工作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改进?本研究是基于顾泠沅的教师发展指导者项目的研究进行的,采用的是人种学的研究方法。目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有时候存在学科逻辑主干不明、教学顺序混乱、重点不突出和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等问题。本研究选取了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四个教学主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扇形的面积”,进行了教师发展指导研究活动。整个研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预研究和正式研究。其中,以“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为教学主题的预研究实验是研究者没有介入的原生态的以教研员为主体的教师发展指导。基于对预研究实验的分析,解读了顾泠沅提出的教师发展指导分析框架,并运用这个框架对教师发展指导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现有的教师发展指导虽然卓有成效,但尚存在很多问题。教师甚至包括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学科知识的逻辑主干都不够明确。教师发展指导对如何基于前端分析进行任务设计和如何基于过程测评进行行为改进的纵向指导有些欠缺。后三个教学主题的指导研究,是探索教师发展指导从纵向上改进的实践,同时也是分别解决教学顺序混乱、教学重点不突出和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三个问题的范例。本研究得到如下三个结论。(1)现有的教师发展指导虽然卓有成效,但尚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的教师发展指导的优势:第一,教师发展指导以课例为载体,贴近教师的专业需求;第二,教师发展指导者丰富的教学知识和经验为教师打开了视野,使教师获得了专业学习的范例;第三,指导者简洁明了的讲解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理解和临床处理技能的提高;第四,日常有经验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合作学习使得教师相观而善之,获得专业进步。现有的教师发展指导存在的问题:第一,教师发展指导重在对教师如何教的指导,而对如何引导学生“学”的指导严重不足;第二,现有的教师发展指导过分追求理念形式之新,而忽视了追求理解内涵之深。第三,现有的教学指导重在行为改进,欠缺基于前端分析和过程测评的纵向指导。第四,指导过程中教师发展指导者比较强势,处于主导地位。第五,教师发展指导者注重自己已有的准备,对生成性的问题应对略显不足。(2)有效的指导必须从纵向上突破。根据本研究的结论,提出如下建议:行动教育模式是教师发展指导的有效模式;必须加强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培训工作。
陈伟[7](2012)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梅州市蕉岭县蕉岭中学英语教研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教研都是新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教学无法脱离学校。学校和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校本教研是把关于新课程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选取了梅州市蕉岭县蕉岭中学英语教研组为个案,在对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该教研组开展的校本研究为切入点,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对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形式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特别对如何开展校本教研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了探索和研究。同时,针对学校在校本教研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提出了可供操作的意见和建议。经研究得出结论:1.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加强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是做好校本教研的基本保障。3.注重培养教师自我反思能力是提升校本教研质量的基础和前提。4.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与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与灵魂。
赵进[8](2011)在《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研究》文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体育教师之于学校体育亦然。回顾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绝非不证自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是基于对体育教师专业性与时俱进的把握,是体育教师实现其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并超越以往“自然成长”专业发展模式,从而推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抉择。从国际上看,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以及“标准本位”的体育教师教育尽管也曾受到非议,但其仍居于主流地位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在专业发展中的核心指导作用。国际上一些国家早已实施了自己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标准本位”下的体育教师教育也显得颇为成熟,相比之下,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及体育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已经远远超越了实践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已经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了制约,教师资格制度亟待改革、补充与完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立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但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多囿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及现状介绍,对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对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研究以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体育教师教育的关系研究,尚相对薄弱。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结合教育学、社会学、体育学等学科知识,对中学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进行了基础理论分析与初步的构建。相关结果及结论如下:1.学校体育课程的出现诞生了体育教师职业。与其他专业发展较为成熟学科相比(尤其是法学、医学专业)、与他国体育教师专业较高发展程度相比,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体育教师的学科地位及社会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实施则能促成体育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立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备条件。2.教师专业标准制度已经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肯定,国外早期执行标准的部分国家其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比较成熟完善,在体育教师教育方面也已取得显着效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对于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已经得到广泛公认。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尚付阙如,相关研究较少,体育教师教育也缺乏相应的标准依据,其研制工作迫在眉睫。我国现有的有关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研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同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对应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教育内容,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应该是一套包含初任、胜任、资深、专家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系列标准体系,未来我国应建立多维的学校教育标准体系,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应先指向初任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的构建研究。3.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的构建应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在对体育教师专业性和体育教师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进行了初步的构建。研究认为,第一,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与非相邻行业相比,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性和师范性上;从教育学视角来看,与相邻行业的师范教育其他学科的相比,体育教育专业具有学科专业的特殊性:与相似行业(如教练员)相较,体育教育专业义有它教学方面的特殊性。“师范性”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基础,“学科的专业性”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内核,“社会性”是体育教师的专业价值。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必须基于体育教师专业性的分析,透彻了解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才能把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脉络,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标准,进而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体育教师观应包含“师德观”、“学生观”、“职业职责观”、“职业素质观”、“体育教学观”、“专业发展观”等方面,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应符合体育教师观的要求。第三,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是集中在四个维度的标准体系,即:“专业教学策略”、“专业基本属性”、“专业知识”、“专业协调能力”,包含了25项的二级指标,这与国际上对于教师专业标准维度的划分基本一致,基本涵盖了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的必备要素。4.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制订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从而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养,最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体育教师教育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则为体育教师教育的目标提供了指导方向。国外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与体育教师教育互动发展的经验事实对认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出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在职前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目标的单一化、同质化;学生对“术科”认识与实践有失偏颇;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匮乏。在职后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对体育教师职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监管;缺乏明确的目标;行政化干预过重,走入了“专业化”误区。在此基础上,对于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标准本位”下的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能改变以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化程度不高、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同时也能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标准本位”下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则可以使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由目标不明的自然、无序状态到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的有序状态转变。
杨秀娟[9](2010)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政策及其执行的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试验也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为保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在开展新一轮全员教师培训的同时,对高中教师进行了有关新课程的全员培训。在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地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及时了解有关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政策的执行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提供师资保障,同时帮助教师借新课程改革的机会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有鉴于此,本文选择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政策的执行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哈尔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政策及其执行情况作为研究内容,在对哈尔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揭示我国在执行有关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透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本论文的结构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导论: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现状、核心概念、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对教师培训的内涵、目的、执行模式,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及政策执行的分析路径等有关理论进行阐述,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在对有关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政策进行分析和对哈尔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呈现了哈尔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的相关政策及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新课程改革本身存在问题、教师培训政策目的与政策目标取向不合理、政策执行模式和培训管理模式存在弊端、政策执行者本身存在问题,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相关人员之间存在利益博弈等。第三章:就如何解决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中在有关政策及其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点建议:理性认识与实践新课程改革;调整政策取向,细化政策目标;完善政策执行模式,改进教师培训管理模式;转变政策执行者观念,提高政策执行能力;采取适当的培训策略,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交流与合作,协调政策执行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在合作中促进教师培训政策的实施。结语: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简短的总结。指出本论文主要以哈尔滨市为例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政策及其执行情况进行研究,在对所发现问题进行归因之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陈亚[10](2008)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现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及新课程方案的逐步推广,中学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验取得了巨大进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更新,更多的是包括学生、教师、资源、管理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创新。其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这次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亮点。江苏作为一个文化大省,率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做出了努力,编写了适合江苏“学情”的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江苏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指明了方向。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通过三年的实施,使我们的教学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活跃了课堂,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过在开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笔者对江阴地区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基于调查情况,本文就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现状进行了探讨。试图通过对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现状的调查,指出目前开设存在的困惑,提出走出这些困惑的建议;并提供一些课型实例,望能给奋斗在高中教学第一线的同仁们一些启发和帮助。
二、新课程如何面对新挑战——访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课程如何面对新挑战——访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1992-2020年CNKI核心期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文献综述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软件介绍 |
1.Cite space软件 |
2.可视化分析 |
3.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
(二)数据选择与操作流程 |
1.数据选择 |
2.数据来源统计 |
3.数据操作流程 |
二、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现状分析 |
(一)研究主体的可视化分析 |
1.对作者的分析 |
2.对机构的分析 |
(二)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
1.关键词词频分析 |
2.关键词共现分析 |
3.关键词聚类分析 |
(三)研究过程的可视化分析 |
1.文献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
2.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 |
(四)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
1.关键词突现分析 |
2.对未来研究趋势的探索 |
三、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特点 |
(一)我国教师角色研究主体的特点 |
1.以高等师范院校为学术主阵地、高校师生为主力军 |
2.科研环境相对的独立性、封闭性 |
(二)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热点的特点 |
1.教师角色内涵及功能共性与个性研究并重 |
2.教学研究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建构学习主体 |
3.师生角色研究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研究 |
4.教师角色学习由外援支持转向内生发展 |
5.信息技术变革研究由狂热追捧回归理性反思 |
(三)我国教师角色研究过程的特点 |
1.理论基础呈现出多元化与国际化的新视野与新气象 |
2.国外新理论与本土实践探索不断融合形成新的中体西用格局 |
(四)我国教师角色研究前沿的特点 |
1.教育政策是教师角色研究的风向标尺 |
2.信息技术变革是教师角色研究的主驱动力 |
3.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是教师角色研究的新生长点 |
四、对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反思 |
(一)研究主体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
1.研究主体合作程度较低 |
2.研究主体缺乏持续关注 |
(二)研究缺乏感情维度,对教师主体关注不够 |
1.研究视野在教师感情维度的缺失表现 |
2.研究对教师主体的生命关怀不够 |
(三)研究基于移植引荐,疏于承续历史传统 |
1.理论基础呈现“西学化”倾向 |
2.传统教师角色的意义失落 |
(四)研究方法束缚于传统,成果不能落地生根 |
1.研究方法以传统研究范式为主 |
2.研究成果的理想色彩浓厚 |
五、对我国未来教师角色研究的展望 |
(一)组建教师角色研究共同体,立足社会需求本位 |
1.形成多元的学术共同体,加强合作交流 |
2.提升学术研究的责任感,立足社会需求 |
(二)关注教师的主体角色研究,全面拓宽研究视野 |
1.探究教师角色的感情维度,丰富研究视角 |
2.关注教师作为普通人的角色,关注生命健康 |
(三)重视教师角色理论本土化研究,坚持中国文化自信 |
1.深入探讨我国教师角色承载的传统文化 |
2.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
(四)形成科学的研究体系,推动理论实践互动 |
1.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亲密互动 |
2.提高科学性与规范性,丰富和创新研究方法 |
(五)强化研究服务于社会进步,与时俱进同频共振 |
1.把握时代变革脉搏,聚焦教师角色现代化研究 |
2.遵循教与学的规律,基于教育原点探讨教师角色 |
3.坚守教师角色本质,重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2)中国EFL学习者英语能力评价研究 ——以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术语的界定 |
2.1.1 语言能力 |
2.1.2 教育评价 |
2.1.3 教育政策 |
2.2 我国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政策 |
2.2.1 中小学教育评价政策 |
2.2.2 中小学阶段英语大纲/课标 |
2.2.3 新课程改革时代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 |
2.2.4 成绩与不足 |
2.3 国内外英语能力评价研究 |
2.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4 小结 |
第三章 语言能力评价的理论依据 |
3.1 人本主义理论 |
3.2 多元智能理论 |
3.3 建构主义理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EFL学习者英语能力评价现状调查研究 |
4.1 研究目标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工具 |
4.4 研究过程 |
4.5 数据收集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5.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讨论 |
5.2 教师问卷与访谈调查结果与讨论 |
5.3 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5.4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
6.1 国际教育评价项目经验 |
6.1.1 美国全国教育进展评价NAEP |
6.1.2 OECD/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 |
6.2 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体系 |
6.3 中小学英语能力评价维度 |
6.3.1 评价目标 |
6.3.2 评价内容 |
6.3.3 评价方法 |
6.3.4 评价主体 |
6.3.5 评价功能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发现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生问卷 |
附录2 小学英语教师问卷 |
附录3 中学英语教师问卷 |
附录4 小学英语教师访谈题纲 |
附录5 初中英语教师访谈题纲 |
附录6 高中教师访谈题纲 |
附录7 专家访谈题纲 |
(3)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案例研究 ——以分数除法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
1.1.2 教师发展指导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
1.1.3 顾泠沅的教师发展指导者项目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教师专业发展 |
2.2.1 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
2.2.2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哪些方面? |
2.3 教师专业发展指导现状分析 |
2.3.1 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定义 |
2.3.2 教师发展指导者的职能有哪些? |
2.3.3 教师发展指导者如何指导? |
2.3.4 指导结果 |
2.4 教师发展指导分析框架的形成 |
3 研究的设计与基本方法 |
3.1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模式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研究思路 |
3.1.3 研究模式 |
3.2 数据收集方法 |
3.2.1 课堂观察与录像 |
3.2.2 问卷测试与调查 |
3.2.3 指导会议观察与录像 |
3.2.4 访谈 |
3.2.5 文档收集 |
3.3 研究进度 |
3.4 研究所得数据资料 |
3.5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3.5.1 录像带分析法 |
3.6 研究概况 |
4 结果分析 |
4.1 第一节课“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研究 |
4.1.1 第一次课堂教学及课后指导分析 |
4.1.1.1 指导内容集中度 |
4.1.1.2 指导水平集中度 |
4.1.2 第二次课堂教学及课后指导分析 |
4.1.2.1 指导内容集中度 |
4.1.2.2 指导水平集中度 |
4.1.3 指导效果分析 |
4.1.3.1 三次执教效果比较分析 |
4.1.3.2 访谈的结果 |
4.1.4 两次指导的比较与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者的自我总结 |
4.1.4.1 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者发生哪些变化? |
4.1.4.2 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者自我总结 |
4.2 第二节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研究 |
4.2.1 第一次课堂教学及课后指导分析 |
4.2.1.1 指导内容集中度 |
4.2.1.2 指导水平集中度 |
4.2.2 第二次课堂教学及课后指导分析 |
4.2.2.1 指导内容集中度 |
4.2.2.2 指导水平集中度 |
4.2.3 指导效果分析 |
4.2.3.1 三次执教效果比较分析 |
4.2.3.2 访谈的结果 |
4.2.4 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者自我总结 |
4.2.4.1 教师专业发展指导者获得了哪些收获? |
5 研究的结论、建议与展望 |
5.1 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
5.1.1 教师发展指导者指导了哪些方面? |
5.1.2 教师发展指导者如何指导? |
5.1.3 教师发展指导者获得了哪些收获? |
5.2 研究的建议 |
5.2.1 加强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培训工作 |
5.2.2 行动教育模式是教师发展指导的有效模式 |
5.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测试问卷 |
附录2:教师发展指导者反思日志 |
(4)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落实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 素质教育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
(二) 教学论研究需要本土化的教学实践 |
(三) 个人研究兴趣使然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三、研究意义与创新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创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 |
一、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概述 |
(一) 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内涵 |
(二) 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关系 |
(三) 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功能 |
二、落实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依据和原则 |
(一) 落实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依据 |
(二) 落实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原则 |
三、落实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一般标准 |
(一)“目标—预设”的合理性 |
(二)“目标—教学”的一致性 |
(三)“目标—发展”的契合性 |
第三章 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落实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一、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
二、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落实的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
(一) 现状调查 |
(二) 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三、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落实中的偏离与误区及原因探析 |
(一)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落实的偏离与误区 |
(二)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落实存在偏离与误区的原因探析 |
第四章 有效落实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建议 |
一、初中化学教师应正确理解、科学把握教学三维目标 |
(一) 转变观念,拥有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研究意识与能力 |
(二) 重塑角色,积极反思化学教学三维目标 |
(三) 转变行为,促使化学教学三维目标有效落实 |
二、学生应积极参与、主动落实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 |
(一) 积极进行意义建构以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二) 努力重现化学理论的探究过程以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
(三) 长期有意积累与实践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三、文本编排应科学体现初中化学科学素养的要求 |
(一) 初中化学教科书文本外观编排要易于激起师生阅读兴趣 |
(二) 初中化学教科书文本内容编排要便于落实三维目标 |
(三) 初中化学课标中内容标准的确定要承载三维目标要求 |
四、初中化学教学应全面客观、科学有效评估三维目标 |
(一) 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二) 评价方式多样化 |
(三) 评价标准清晰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陈述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文本分析:高职教育学制政策变迁的历史 |
第一节 类型与层次:高职教育政策变迁的两大主题 |
第二节 高职教育“类型”政策的变迁 |
第三节 高职教育“层次”政策的变迁 |
小结 |
第二章 政策网络:高职教育政策变迁研究的新途径 |
第一节 政策研究的新维度 |
第二节 政策网络理论基础、价值及应用 |
第三节 高职教育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途径 |
小结 |
第三章 高职教育政策网络特征分析 |
第一节 高职教育政策网络环境、网络类型结构与互动行为 |
第二节 决策层行动者的资源、立场、策略 |
第三节 资政层行动者的资源、立场、策略 |
第四节 影响层行动者的资源、立场、策略 |
小结 |
第四章 网络集体行动缘起及“类型”政策变迁集体行动 |
第一节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缘起 |
第二节 高职“分流”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 |
小结 |
第五章 “层次”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初步探索期) |
第一节 层次提升的网络倡导博弈 |
第二节 “本科院校办技术应用本科”与“高职院校试办长学制” |
小结 |
第六章 “层次”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严格规制期) |
第一节 推行“两年制”中的政策网络互动 |
第二节 “颁布升格禁令”后的政策网络互动 |
小结 |
第七章 “层次”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全面改革期) |
第一节 “分级制”试点中的政策网络互动 |
第二节 “转型”与“长学制”试点中的政策网络互动 |
小结 |
第八章 政策变迁中的集体行动与网络治理 |
第一节 动力机制:政策变迁中的网络集体行动“何以可能” |
第二节 政策变迁中网络治理的现实境遇与未来路向 |
小结 |
第九章 政策变迁背后的秩序生成逻辑 |
第一节 高校组织身份的认识误区 |
第二节 政策规制神话的破灭 |
第三节 秩序生成的逻辑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对中国数学教育的关注 |
1.1.2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
1.1.3 教师发展指导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
1.1.4 顾泠沅的教师发展指导者项目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术语定义 |
1.5 论文概览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我国教研室制度历史回顾 |
2.1.1 教研室制度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949年一文化大革命前) |
2.1.2 教研室制度的停滞(“文化大革命”时期) |
2.1.3 教研室制度的恢复与组建(1970年代末—80年代中) |
2.1.4 教研室制度的稳定与发展(1980年代中—90年代中) |
2.1.5 教研室制度的调整与“茫然”(1990年代末—2002) |
2.1.6 教研制度由外控走向“校本”(2003—) |
2.2 国内关于教研室制度与教研员工作的研究 |
2.2.1 关于教研室的历史沿革与制度审视研究 |
2.2.2 教研室及教研员的角色与职能定位 |
2.2.3 教研员的工作方式 |
2.2.4 教研员的专业发展 |
2.3 几个国家教师专业发展概况 |
2.3.1 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
2.3.2 日本的课例研究概况 |
2.3.3 英国的詹姆士报告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阶段 |
第三章 研究的设计与基本方法 |
3.1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模式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研究思路与教学主题的选取 |
3.1.3 研究模式 |
3.2 研究对象 |
3.3 数据收集方法 |
3.3.1 课堂观察与录像 |
3.3.2 问卷测试与调查 |
3.3.3 指导会议观察与录像 |
3.3.4 访谈 |
3.3.5 文档收集 |
3.4 研究进度 |
3.5 研究所得数据资料 |
3.6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3.6.1 分析框架 |
3.6.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四章 教师发展指导现状的分析 |
4.1 研究概况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材料 |
4.1.3 研究日程与数据清单 |
4.2 教师发展指导分析框架的形成 |
4.3 教师发展指导工作的现状 |
4.3.1 第一次课堂教学及课后指导分析 |
4.3.2 第二次教学及课后指导分析 |
4.4 “退位减法”教学的有关研究及教学设计借鉴 |
4.4.1 关于东西方教学差异的有关研究 |
4.4.2 教学设计研究 |
4.5 小结 |
4.5.1 教师发展指导现状 |
4.5.2 关于理想的教师发展指导的思考 |
第五章 教学顺序的理清 |
5.1 研究概况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思路与过程 |
5.1.3 研究日程与数据清单 |
5.2 指导会议录像带分析 |
5.2.1 指导内容集中度分析 |
5.2.2 指导方式集中度分析 |
5.3 指导效果分析 |
5.3.1 三次执教比较分析 |
5.3.2 三次执教效果比较分析 |
5.3.3 访谈的结果 |
5.4 小结 |
5.4.1 教师发展指导有关启示与思考 |
5.4.2 教学有关启示与思考 |
第六章 教学重点的突出 |
6.1 研究概况 |
6.1.1 研究对象 |
6.1.2 研究材料 |
6.1.3 研究思路 |
6.1.4 研究日程与数据清单 |
6.2 研究结果(一):前端分析、过程测评与设计的改进 |
6.2.1 原设计思路及实施结果 |
6.2.2 改进后的设计思路及实施结果 |
6.3 研究结果(二):指导会议录像带分析 |
6.3.1 教师发展指导总体分析 |
6.3.2 教师发展指导的比较分析 |
6.4 小结 |
6.4.1 指导必须要做好前端分析 |
6.4.2 指导必须关注过程测评的结果 |
6.4.3 指导必须集思广益 |
第七章 探究学习的设计与改进 |
7.1 研究概况 |
7.1.1 研究对象 |
7.1.2 研究材料 |
7.1.3 研究日程与数据清单 |
7.2 新设计思路 |
7.3 指导会议录像带分析 |
7.3.1 指导内容集中度 |
7.3.2 指导方式集中度 |
7.4 指导效果分析 |
7.4.1 三次教学情况比较分析 |
7.4.2 指导者的体会 |
7.4.3 教师的体会 |
7.5 小结 |
7.5.1 有效的探究需要教师的引导 |
7.5.2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指导者 |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
8.1.1 教师发展指导的现状 |
8.1.2 有效的指导必须从纵向上突破 |
8.2 研究的建议 |
8.2.1 加强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培训工作 |
8.2.2 行动教育模式是教师发展指导的有效模式 |
8.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4-1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前测试题 |
附录4-2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后测试题 |
附录4-3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指导会议文本编码片段 |
附录5-1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前测试题 |
附录5-2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后测试题 |
附录6-1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前测试题A |
附录6-2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测试题A |
附录6-3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图示教法第三次课教学设计 |
附录6-4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直接教法教学设计 |
附录6-5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前测试题B |
附录6-6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测试题B |
附录7-1 “扇形的面积”第三次课教学设计 |
附录7-2 “扇形的面积”前测试题 |
附录7-3 “扇形的面积”后测试题1 |
附录7-4 “扇形的面积”教学后测试题2 |
附录7-5 “扇形的面积”教研活动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8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后记 |
(7)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梅州市蕉岭县蕉岭中学英语教研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需要校本教研 |
1.1.3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
1.1.4 研究者的工作经历与研究兴趣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4.1 现实意义 |
1.4.2 理论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访谈调查法 |
1.5.3 行动研究法 |
1.6 核心概念界定 |
1.6.1 校本教研 |
1.6.2 专业 |
1.6.3 教师专业化 |
1.6.4 教师专业发展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关于校本教研的研究 |
2.1.1 校本教研产生的背景 |
2.1.2 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 |
2.1.3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
2.1.4 校本教研的价值和意义 |
2.2 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2.2.1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
2.2.2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3.1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
3.1.1 校本教研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
3.1.2 校本研究的有效开展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制约 |
3.2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3.2.1 反思性教学理论 |
3.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3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3.2.4 学习型组织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以梅州市蕉岭县蕉岭中学英语教研组为例) |
4.1 研究对象 |
4.1.1 学校概况 |
4.1.2 英语教研组基本情况 |
4.2 研究方法 |
4.3 校本教研的开展 |
4.3.1 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 |
4.3.2 校本教研的具体活动 |
4.4 研究结果与存在问题 |
4.4.1 研究结果:校本教研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4.4.2 存在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 研究的缘起 |
(二) 研究的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案 |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 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五、核心概念及其关系阐释 |
(一) 体育教师资格 |
(二) 体育教师职业 |
(三) 体育教师专业化与专业标准 |
(四) 体育教师教育 |
(五)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
第一章 国外教师及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
第一节 美日两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
一、美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
二、日本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
第二节 其他主要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
一、英国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
二、澳大利亚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
三、新西兰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
四、德国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
五、荷兰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
一、加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化 |
二、建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促进体育教师职后教育 |
三、建立多维的学校教育标准体系 |
第二章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
一、体育教师职业的依托——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综略 |
二、学校体育的演变及体育教师职业的确立 |
第二节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萌生与演进 |
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发展及其缺陷 |
二、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 |
第三章 体育教师专业性分析 |
第一节 体育教师专业性的基本含义 |
一、专业性 |
二、教师专业性 |
三、体育教师专业性 |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性的内涵解析 |
一、基于非相邻行业的比较——体育教师专业性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
二、基于相邻行业的比较——体育教师专业性分析的教育学视角 |
三、体育教师的职业职责的特殊性 |
第四章 体育教师观 |
第一节 教师观与体育教师观回溯 |
一、教师与体育教师的历史价值 |
二、教师观与体育教师观厘析 |
第二节 当代体育教师观 |
一、师德观 |
二、学生观 |
三、职责观 |
四、素质观 |
五、教学观 |
六、发展观 |
第五章 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的构建分析 |
第一节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初步构建的认识论前提 |
一、明确对象系统 |
二、明确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性质 |
三、明确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科学认知 |
四、明确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初步构建的价值取向 |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原则 |
一、全面性原则 |
二、科学性原则 |
三、可操作性原则 |
四、普适性原则 |
五、发展性原则 |
第三节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程序及结果 |
一、理论分析 |
二、问卷的生成 |
三、问卷调查与样本构成 |
四、被调查者统计学特征 |
五、因子分析及其结果 |
六、信度系数 |
七、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标准本位"下的体育教师教育 |
第一节 美日两国体育教师教育与专业标准的互动发展 |
一、"标准本位"下的美国体育教师教育标准 |
二、"标准本位"下的日本的体育教师教育 |
第二节 "标准本位"下我国未来体育教师教育发展 |
一、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回顾 |
二、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现状 |
三、我国未来体育教师教育展望 |
结语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政策及其执行的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概述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章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政策及其执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教师培训相关理论 |
第二节 政策执行与政策执行分析 |
第二章 哈尔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政策及其执行分析 |
第一节 哈尔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政策及其分析 |
第二节 哈尔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政策执行的实证调查及其问题分析 |
第三章 解决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政策执行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理性认识与实践新课程改革 |
第二节 调整政策取向,细化政策目标 |
第三节 完善政策执行模式,改进教师培训管理模式 |
第四节 转变政策执行者的观念和培训模式 |
第五节 选择适当的政策执行策略,提高政策执行的质量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高中语文选修课研究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的作用 |
第一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发展 |
第一节 回顾选修课发展历史过程 |
第二节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发展 |
一、遵循“高中语文新课标” |
二、体现江苏地区的“独特性” |
第二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现状及困惑 |
第一节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现状调查 |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目前开设现状 |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条件状况 |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课程 |
四、高中语文选修课管理状况 |
第二节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的困惑 |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问题 |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问题 |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角色错位的问题 |
四、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师资源问题 |
五、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开设的时间问题 |
六、高中语文选修课选择的心态及班级编排的问题 |
七、高中语文选修课学生评价的问题 |
第三章 走出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困惑的建议 |
第一节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运用方面的建议 |
一、如何处理好综合性和专题性内容相结合的问题 |
二、如何处理好自主开发和选用选修教材的问题 |
第二节 高中语文选修课师资方面提升的建议 |
一、思索课标 更新教学理念 |
二、重新充电 更新专业知识 |
三、勇于实践 更新教学艺术 |
第三节 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时间的建议 |
第四节 高中语文选修课学生选科指导方面的建议 |
一、充分调查 |
二、提前酝酿 |
三、创造机会 |
第五节 高中语文选修课学生评价的建议 |
一、学生过程性成绩与学业性成绩相结合 |
二、过程性成绩评定的各要素 |
三、学业性成绩试卷的命制 |
第四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新闻与传记”系列实施案例 |
第一节 “《史记》选读”模块、“新闻采编”模块开设时间 |
一、找准选修内容开设的切入点 |
二、选修内容开设时间安排 |
第二节 “《史记》选读”模块、“新闻采编”模块教学内容 |
一、课程目标定位 |
二、教学内容安排 |
第三节 “《史记》选读”模块、“新闻采编”模块评价方式 |
一、过程性成绩 |
二、学业性成绩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四、新课程如何面对新挑战——访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教师角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1992-2020年CNKI核心期刊研究[D]. 吕晓蕾. 渤海大学, 2021
- [2]中国EFL学习者英语能力评价研究 ——以中小学为例[D]. 霍艳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7)
- [3]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案例研究 ——以分数除法教学为例[D]. 周红鑫. 杭州师范大学, 2017(06)
- [4]初中化学教学三维目标落实状况研究[D]. 聂允. 沈阳师范大学, 2016(09)
- [5]集体行动与秩序生成 ——高职学制政策变迁的政策网络分析[D]. 张衡.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6]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案例研究[D]. 俞宏毓.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7]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以梅州市蕉岭县蕉岭中学英语教研组为例[D]. 陈伟. 广州大学, 2012(03)
- [8]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研究[D]. 赵进.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9]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政策及其执行的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D]. 杨秀娟.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10]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现状研究[D]. 陈亚. 南京师范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