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从约旦河西岸部分城市撤军(论文文献综述)
阮项[1](2020)在《以色列的西岸定居点问题持论、吞并变因及可能走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吞并约旦河西岸全部定居点,成为"中东和平新计划"(Peace to Prosperity)不同于之前其他巴以和平解决方案的一个突出的特点。50多年来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实施的扩张定居点政策,2020年的"中东和平新计划",正是对1967年"阿隆计划"(Allon Plan)战略思路的承续和发展。"中东和平新计划"公布以来,以色列吞并西岸定居点的进程经历了有时间表到无时间表两个阶段。当下,以色列对西岸定居点吞并与否,存在三种可能走向:略做暂停,重新启动;永久搁置,维持现状;完成立法,暂不实施。对处于边界未定、政治进程不断变化之中的以色列来说,复杂的西岸定居点问题会长期存在下去,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它的走向也将一直存在变数,"中东和平新计划"的命运也将不可预料。
彭颖达[2](2020)在《区域不稳定结构视角下的耶路撒冷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一分在世界其他地方”1。耶路撒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是超过世界一半人口的精神家园,这里既古老又现代,不同文明与民族在这里相融合。1947年,联合国一份分治决议将耶路撒冷置于国际社会的管理之下,第二年便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西区,约旦占领耶路撒冷老城和东区。1967年“六五”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1980年,以色列单方面宣布耶路撒冷为其不可分割的首都。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正式公开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于次年将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搬迁至耶路撒冷。虽然美国此举得到了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的效仿,但是包括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等世界大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均表示反对。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在耶路撒冷问题上的矛盾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时至今日仍未得到妥善解决。目前在巴以冲突的研究领域,多采用国外学者的国际关系理论,运用中国学者的中东关系理论进行研究的较少。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中东研究室主任王京烈先生在进行多年中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不稳定结构理论,认为主要有三大要素影响着中东地区,从而导致中东地区始终处于复杂纷乱的状态之下。这三大要素分别是:大国在中东地区的争夺和影响;处在转变时期的中东社会;中东地区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在本文中,笔者从王京烈先生提出的区域不稳定结构出发,深入剖析三大要素分别对耶路撒冷主权归属问题的影响,最后在回顾中东和平进程的基础上,分析耶路撒冷现状,运用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该理念所包含的五大核心内涵出发,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耶路撒冷问题上的可行性,对耶路撒冷的前景做出展望。
高欢[3](2020)在《阿以矛盾的建构和重塑》文中研究指明本篇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从建构主义的观念建构逻辑来看,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对抗性观念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中东地区问题频发,战乱不断。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关系作为中东地区一大重点问题,一直存在,到现在也尚无解决方案。但随着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不断的互动,阿以之间的矛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建构主义的观念层面研究这一变化,能为分析阿以关系提供一个新颖且有意义的视角。文章首先回顾建构主义分析框架下的观念建构逻辑;然后运用这一建构逻辑,通过梳理自20世纪20年代起犹太复国主义(1948年建国后即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互动,得出阿以之间存在对抗性共有知识并且这一共有观念是动态变化的结论。其后,文章首先分析阿以之间的对抗性观念是如何在互动中建构起来的。接着,文章进一步分析这一对抗性共有知识是怎样强化的。通过分析可发现阿以之间的对抗性观念在互动中强化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进入弱化。后来,阿以产生的新的互动又进一步催生了新的共有知识和互相认知,表现在行为上即双方都采取了更加理智和审慎的的举措,关系进一步缓和。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结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对抗性观念经历了四个发展变化的阶段:阿以对抗性观念的产生和形成—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强化—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弱化—阿拉伯国家开始在观念上逐渐接受以色列。
刘畅[4](2020)在《权力差与权力约束的关系研究 ——以埃以关系、巴以关系为案例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东问题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之一,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矛盾尤为突出,经过对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与埃及关系脉络的梳理,发现这两对关系符合权力关系规范的转化机制,即权力关系结构中的影响者,通过强制性权力改变被影响者的行为方式,重构其观念。在特定时期内,以色列凭借其超强的实力,属于权力关系结构中的影响者,而埃及和巴勒斯坦则是被影响者,处于以色列针对其建立的强制性权力约束中。本文以权力建构主义理论为框架开展研究。在权力关系结构中,被影响者会受到来自影响者的权力约束,影响权力约束强度的因素众多,本文试图研究:影响者与被影响者之间的权力差,与权力关系约束强度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如果存在,具体是一种什么关系。本文绪论介绍了研究的意义和设计思路;第一章对权力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梳理;第二章对主要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确定了变量衡量的标准;第三章和第四章以埃以关系、巴以关系作为案例进行假设研究;第五部分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反思全文的不足。
路浩[5](2020)在《约旦国王侯赛因与巴勒斯坦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勒斯坦问题贯穿了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本·塔拉勒(Hussein Ibn Talal)的一生,二者密不可分。侯赛因国王处理巴以冲突温和而务实,一直在巴勒斯坦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管理约旦河西岸35年,是抵抗以色列侵略的中坚力量。侯赛因的外交政策也围绕着巴勒斯坦问题展开,他同时交好阿拉伯世界和西方国家,既保证了约旦的稳定发展,还多次打破和谈僵局,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第一章叙述了侯赛因与巴勒斯坦问题的历史根源,对于侯赛因祖父阿卜杜拉一世兼并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进行了详尽描述,从宗教和地理上说明分析了侯赛因与巴勒斯坦问题的历史渊源。第二章,对于侯赛因在历次中东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论证分析。第三章写明了侯赛因在约旦河西岸问题中的历史地位,对于侯赛因在约旦河西岸问题上的多次尝试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章就侯赛因与巴解组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也叙述了哈马斯和侯赛因之间的关系。第五章就侯赛因和英美优势互补,互相利用的依附关系进行了阐述,侯赛因周旋于英美之间,以巴勒斯坦问题为支点,获取英美的关注和支持。由于和英美的特殊关系,侯赛因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是英美的代理人,提高了侯赛因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话语权,提高了约旦在中东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迫使侯赛因时时刻刻注意与强国联合,这既保证了约旦的生存,也使巴勒斯坦问题中英美的大国意志得以体现。侯赛因是巴勒斯坦问题绕不过去的一环,侯赛因也是中东和平的必经之路。侯赛因先期和以色列的沟通和合作为阿以和平做出了先期探索。侯赛因国王受其祖父被刺杀的影响,面对巴勒斯坦问题时极其谨慎小心。侯赛因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温和和现实主义态度是符合英美大国利益的,也是最符合现实的。由于侯赛因与阿拉伯世界、英美、以色列都保持友好关系,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游走于大国之间,利用穿梭外交,联合英美对以色列施压,遏制以色列的侵略势头。侯赛因还提出各种和谈方案,与以色列高层秘密对话,为《华盛顿宣言》的签订奠定了基础。纵观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本·塔拉勒一生,他经历了巴勒斯坦问题最风云激荡的半个世纪,深度参与了巴以冲突的所有重大事件。约旦处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斗争的最前沿,位于阿以冲突的最核心地带,“和以色列拥有最长的边界线,在最敏感的位置。”每一次巴以冲突都会直接关系到约旦国家的安全,因此侯赛因对于巴勒斯坦问题格外敏感。侯赛因执政时期,就其处理巴勒斯坦问题而言,“其作用在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中举足轻重,丝毫不容忽视。”
贾龙阳[6](2019)在《法塔赫研究》文中提出法塔赫是“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阿拉伯语的英译转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代表巴勒斯坦利益的政治组织。1956年,法塔赫由亚西尔·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青年在埃及筹建,1959年正式成立于科威特。成立之初,法塔赫坚持组织独立性,主张武装斗争是实现巴勒斯坦建国的唯一方式。1965年,法塔赫正式开始对以武装斗争,这是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陷入低谷时的应激反应,也是国际社会在巴以问题上有失公允的必然结果。在开展对以武装斗争后,法塔赫组织规模迅速增加,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法塔赫于1967年加入并迅速成为第一大政治派别。1968年,法塔赫在卡拉梅战役中以弱胜强,重创入侵的以色列军队,在提振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低迷士气的同时,自身国际地位与政治影响力也不断提高。1969年,法塔赫赢得巴解组织内部选举,阿拉法特成为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自此,法塔赫的方针政策正式成为巴解组织的信仰纲领和行为准则。卡拉梅战役后法塔赫实力的迅速膨胀,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在法塔赫影响力不断扩展的背后,隐含的是组织内部矛盾的凸显、政治分歧加剧以及盲目自信等危机,而在这些危机掩盖下频繁干预他国主权的越轨行为,使阿拉伯国家与法塔赫的关系渐行渐远,最终引发与约旦的流血冲突,法塔赫因此遭遇重挫。面对内外压力,法塔赫选择借助恐怖主义手段摆脱困境,相继发动或参与多起针对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和西方国家的恐怖袭击。但是,投入与产出成反比的恐怖主义,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法塔赫在借助恐怖主义手段获得一定关注的同时,阿拉伯国家的猜忌、国际社会的谴责以及以色列更为猛烈的报复接踵而至,法塔赫由此失去的不仅是外界的信任和内部的民心,还有巴勒斯坦解放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正义性,而这也成为日后法塔赫在巴以问题中合法地位和话语权屡遭质疑的重要原因。在践行恐怖主义的同时,法塔赫并没有吸取与约旦反目成仇的经验教训,非但没有找到一条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谐相处之道,反而变本加厉地忽视和干涉他国内政,参与和激化地区矛盾,最终引发黎巴嫩内战。黎巴嫩内战导致法塔赫生存环境更加恶劣,阿拉伯国家对其猜疑顾忌之心更重,自身国际形象更因此一落千丈。暴力活动的持续威胁,促使以色列在1982年发动旨在消灭黎巴嫩境内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黎巴嫩战争,而这场战争也使法塔赫受到毁灭性打击,组织结构濒于崩溃,对以政策被迫转向缓和。1987年,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爆发反抗以色列暴政的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这场大起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不仅迫使以色列重新正视巴勒斯坦人的权利诉求,还使陷于困境的法塔赫重获新生。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巴勒斯坦于1988年宣布建国。进入1990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为巴以问题走向政治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契机。法塔赫顺应历史潮流,与以色列签署《奥斯陆协议》,使政治解决巴以问题成为双方乃至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准则,使在中东地区盛行多年的恐怖主义一时成为众矢之的,更为以和平方式解决世界其他地区宗教、领土、民族争端提供了最真实的范例和最良好的佐证,从而掀开了巴以和平进程新的篇章。同时,《奥斯陆协议》也推动了法塔赫主导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建立,巴勒斯坦人在建立实体国家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巴以矛盾根深蒂固,巴勒斯坦内部关于对以政策始终存在分歧。伊斯兰激进组织哈马斯的强势崛起,导致法塔赫的内政外交政策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加之以色列右翼政府的重新上台,进而引发巴以和平进程再度瘫痪。2004年,阿拉法特病故,面对权力真空,法塔赫各派势力迅速展开博弈。这种政治内耗,不仅严重制约了组织本身的发展,还使法塔赫在与哈马斯角逐巴勒斯坦最高权力的议会斗争中频遭失败,巴勒斯坦政治格局也由此受到更多伊斯兰宗教势力的影响。巴勒斯坦的内部分裂,导致法塔赫的国际国内形象严重受损,削弱了法塔赫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国际社会的作用。伴随着外交话语权的丧失,法塔赫在与以色列的外交斗争中更显颓势,加之国际局势的纷繁复杂,法塔赫以及巴勒斯坦的未来更加堪忧。国际社会与法塔赫的历史以及巴以问题的走向息息相关。美国在巴以问题上长期奉行双重标准,巴以问题更是美国在中东地区输出意识形态和美国式价值观的最好媒介,加之国际格局的变迁乃至总统个人好恶,都使美国巴以政策缺乏公平性和稳定性,也严重损害了美国与法塔赫的关系。苏联在法塔赫发展过程中曾扮演同盟者的角色,但苏联对法塔赫的援助往往带有政治附加条件,目的是与美国争夺在中东地区的利益,这种利己主义倾向明显的外交政策成为苏联与法塔赫关系的最大隔阂。中国与法塔赫既有蜜月期,也有冷战期,但总体而言,双方关系整体向前的趋势并未改变,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继续支持法塔赫正义事业的同时,也在巴以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阿拉伯前线国家在历史上曾为巴勒斯坦解放事业做出贡献,但这些国家为自身利益干涉法塔赫和巴以问题的做法,始终是影响双方关系的主要障碍。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上曾扮演冲突“制造者”的角色,但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联合国开始扮演巴以冲突“调停者”与和谈“促进者”的角色,不断改善同法塔赫的关系,联合国也由此成为当今巴以问题不可或缺的外部推手,也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巴以问题仲裁核心。欧洲国家曾是美国巴以政策的跟随者,但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欧盟巴以政策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与法塔赫的关系也持续改善,特别是对巴勒斯坦民生问题的关注,为巴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卓[7](2019)在《1958年约旦危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58年约旦危机是侯赛因在位时期面临的一次重大统治危机,也是20世纪50年代中东地区矛盾冲突的具体体现。1958年2月初,埃及和叙利亚组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伊拉克与约旦为了壮大自身与之抗衡,决定建立联盟是为阿拉伯联邦。好景不长,7月伊拉克革命爆发,推翻君主制度建立起共和国,阿拉伯联邦宣告解体。伊拉克革命与阿拉伯联邦解体对约旦产生巨大冲击,侯赛因国王统治面临重大威胁,再加上此时黎巴嫩国内局势动荡,美国为了维持黎巴嫩的亲西方立场向黎巴嫩派兵,侯赛因国王正式请求英美出兵约旦帮助其维持政权稳定。多方商议后,英国决定执行军事干涉约旦的“坚韧行动”。英军历经波折从塞浦路斯经由以色列领空进入安曼。英国政府派遣至约旦的军队虽然人数少、战斗力不强,难以抵挡大规模的攻击,但英军的存在对意图颠覆侯赛因政权的反对派以巨大震慑,同时侯赛因在国内采取强硬措施,约旦局势渐趋稳定。英军长期驻扎约旦并非长久之计,于是借助苏联的提议请求联合国介入,最终得以从约旦体面撤军。1958年约旦危机无论对约旦政治、英约关系、美约关系均产生重大影响,危机后侯赛因国王政权得到巩固,开启了国内较长时间的政治与社会平稳发展。本文以现有关于1958年约旦危机的学术论着为起点,以英国外交部档案、美国对外关系文件等原始档案为史料基础,并参考了部分国际关系相关理论,力求客观详尽分析和解读1958年危机的背景、过程与影响。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并围绕该主题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并阐释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创新之处。正文第一章首先扼要概括约旦自建国至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历程;其次详细论述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建立、黎巴嫩内战以及阿拉伯联邦的建立与解体等与1958年约旦危机密不可分的区域性重大事件;第三,简要梳理了危机前约旦与英国和美国的关系,为之后分析英美对约旦态度与政策做铺垫。正文第二章以时间为线索叙述危机的产生、发展与解决的全过程。1958年7月伊拉克革命爆发对整个中东地区产生重大影响,通常被认为是约旦危机的直接原因。危机出现后,英美商议制定对约方案,决定由英国向约旦派兵。英国的“坚韧行动”波折重重,最终侯赛因政权基本稳固,英军等待时机体面撤出。正文第三章归纳了侯赛因能够渡过危机的原因,分析了 1958年约旦危机对约旦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危机后约旦与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以色列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最后论述危机后约旦与英国、美国关系的发展演变。结语部分呼应绪论中提出的研究目标,在简要概括前文内容的基础上,将危机置于地区背景下进行分析,指出危机对英美关系产生的影响,最后围绕1958年英国军事干涉约旦,分析大国干涉他国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
苏杰[8](2019)在《巴勒斯坦战争期间约旦和以色列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犹冲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纳粹屠杀坚定了犹太人建国的决心,但阿拉伯人坚决反对犹太人建国。1947年11月29日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出台,加剧了阿犹冲突。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建国,引发了巴勒斯坦战争。约旦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与以色列保持密切联系的国家,阿卜杜拉国王从来不是犹太复国主义的狂热反对者,因此阿卜杜拉国王被犹太人称为“温和派人士”,而许多阿拉伯世界的人却称其为叛徒。巴勒斯坦战争期间约旦和以色列从友好转向敌对进而走向合作,战争期间两国的这种互动对于阿以冲突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一定但非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参考了巴勒斯坦战争期间约旦和以色列关系研究的学术论着以及国际关系相关理论,详尽梳理了两国在战争期间的互动过程,分析了这种关系变化的深层原因,得出的结论是战争期间约以关系变化是基于各自国家利益所做出的现实选择,并非是两国为了某些目的而主观“合谋”的结果。本文共包含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并围绕约旦和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战争中是否存在“合谋”分类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并表明研究思路。正文第一章:论述1947年11月到巴勒斯坦战争前约旦和以色列的友好关系。详细梳理巴勒斯坦战争前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犹太代办处代表梅厄夫人以及阿拉伯军团代表与哈加纳军团代表,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秘密会谈,重点说明战前双方虽然一直维持友好关系,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积极交涉,但未达成“巴勒斯坦秘密分治计划”,以此引出下文,证明双方在战争中的战略选择并未受到战前两国秘密会谈结果的影响。正文第二章:论述巴勒斯坦战争爆发后约旦和以色列的冲突与对话。通过叙述约旦和以色列发生的四次直接交战,从战争过程中分析得出双方在四次战役中打有限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和军事逻辑限制,是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符合本国利益的战略决策,以此证明双方在战争中不存“合谋”。正文第三章:论述巴勒斯坦战争后期约旦和以色列的和谈与合作。战争后期,在联合国调解下阿拉伯-以色列停战谈判全面展开。而约旦和以色列采取秘密谈判与公开谈判并存的形式,秘密谈判达成一致意见之后,在罗得岛公开签署停战协定。约以和谈过程中,以色列发动军事行动制造既成事实,以色列的强制外交迫使阿卜杜拉国王妥协,做出领土让步来维持以色列认可其在战争中获取的利益。约以和谈并未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而是通过外交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所以战后两国的外交谈判构不成“合谋”。结语部分首先分析战前约旦和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基本战略考量,其次解释“合谋论”的基本要点和实质,解释容易对巴勒斯坦战争中两国关系误解的原因,最后从战前、战中及战后三个维度对“合谋”论进行了反驳。
杜雪芹[9](2012)在《巴以和解之路的绊脚石 ——艰难的以色列定居点问题的谈判》文中研究表明自1947年联合国决议后,以色列建国,随即爆发了中东战争,此后中东地区一直战火连绵,巴以关系长期处于尖锐的敌对状态。学术界认为导致巴以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以色列定居点问题是主要因素。前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魏兹曼成功地将犹太的复国计划与英国的中东战略捆绑在一起,《贝尔福宣言》的发表使复国主义首次获得了英国的支持。以色列建国使犹太人获得了一块稳定的立足之地,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他们不断地移民、修建定居点,扩大土地面积,巴以矛盾加剧,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笔者认为以色列修建定居点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为扩大生存空间。围绕定居点问题,各大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展开多方博弈。英国退出美以特殊关系形成。实质上,美国政府对此也睁一眼闭一眼。从《奥斯陆协议》的签订到中东“和平路线图”,以色列虽然占领了更多的土地,但并未得到和平。从长远来看,不管和平进程如何曲折、漫长,不管今后的局势如何复杂,不管今后巴以关系几经博弈,如何发展,有点是可以肯定的,定居点问题是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
王延敏[10](2012)在《以色列政党政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致力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犹太精英建立了犹太复国主义政党,这是以色列政党政治的缘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犹太民族传统的“回乡观”与包含自由、民主、平等、民族、国家等现代理念和革命斗争精神的欧洲民族主义在现代反犹主义肆虐的环境下发酵的结果,是流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重建民族家园的现代世俗民族主义运动。各犹太复国主义政党担负着犹太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打拼,在巴勒斯坦恶劣的社会生态环境下建立起一个准国家的犹太社会,以色列政党政治的格局和传统基本形成。1948年以色列国家的建立为政党政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党政治则在以色列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以色列政党政治经历了从工党主导到工党和利库德两大政党集团竞争对峙再到大党不大、小党不小及“极化多元主义”格局的发展历程,与之相伴随的是以色列民主政治的发展。移民社会的多元性、周边关系的紧张性、犹太民族的宗教属性和以色列国家的犹太属性使以色列政党政治具有了许多不同与一般正常社会和国家的特征。以色列政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多党制,党派林立、分化组合频繁且碎裂化格局越来越明显。移民社会的多元性是形成多党政治格局的长期起作用的社会因素,单一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制度则是长期起作用的结构性因素。1996年以来以色列政党格局更加碎裂化并呈现出大党不大、小党不小及“极化多元主义”的格局,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变迁的结果,是近20年的社会转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总理直选制度的实施是短暂起作用的结构性因素,只是起到了一个加速的作用。伴随以色列政党政治的演变,宗教政党政治经历了由弱变强,由虚变实,由最初的防御到最后的攻势地位的复杂的变化过程。宗教政党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干预超出了通常人们对现代民主国家的理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的厚重影响,又是现实政治发展的逻辑结果和必需。宗教政党对公民自由权有着某种程度的制约,对政府执政效能的发挥也具有一定的阻滞影响,然而,作为议会民主政治生活中一以贯之发展下来的力量,作为绝大多数联合政府的重要组成部份,宗教政党对大党专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对以民众政治参与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沙斯党在三大宗教党派中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它代表社会弱势群体——东方犹太人提出了要求政治、经济、社会平等的权利诉求,调动了该群体广泛、主动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本质上讲促进了以色列民主的深入发展。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民主的国家,但在宗教与民主的关系上,以色列与周边的伊斯兰国家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阿以关系对以色列政党政治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成为以色列政党分野、分化和兴衰的重要因素。同时,以色列政党政治也影响并左右着阿以关系的发展方向和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各政党对中东和平进程态度的分歧,是导致其不稳定性、曲折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因素。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以色列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阿拉伯公民与犹太人之间、东方犹太人与西方犹太人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和新移民与老移民之间的四组矛盾是对以色列政党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以色列政党政治反映了诸多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运动,同时,也成为社会矛盾疏通缓解的重要通道。
二、以从约旦河西岸部分城市撤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从约旦河西岸部分城市撤军(论文提纲范文)
(1)以色列的西岸定居点问题持论、吞并变因及可能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 在西岸被占领土和定居点问题上犹太人的持论与异见 |
二、 吞并西岸定居点从有时间表到无时间表的变因 |
三、 经历“吞并在即”和“暂停吞并”之后西岸定居点问题的可能走向 |
四、 结 论 |
(2)区域不稳定结构视角下的耶路撒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致谢 |
绪论 |
1.理论依据 |
2.研究意义 |
3.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新贡献 |
第一章 耶路撒冷历史回顾 |
第一节 公元7世纪之前的耶路撒冷 |
第二节 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的耶路撒冷与十字军东征 |
1.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的耶路撒冷 |
2.十字军东征 |
第三节 以色列国成立后的耶路撒冷争夺战 |
第二章 三大要素导致的区域不稳定结构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
第一节 国际社会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
1.美国干预 |
2.联合国决议 |
第二节 区域内部矛盾冲突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
1.民族宗教冲突 |
2.政治经济利益冲突 |
第三节 中东部分国家社会转型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
1.埃及社会转型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
2.沙特社会转型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
3.叙利亚社会转型对耶路撒冷问题的影响 |
第三章 耶路撒冷问题展望 |
第一节 中东和平进程回顾 |
第二节 耶路撒冷现状 |
第三节 耶路撒冷前景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3)阿以矛盾的建构和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内外关于阿以关系的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案 |
第一章 阿以之间的对抗性观念 |
第一节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对抗性认知 |
一、建构主义分析框架下的观念建构逻辑 |
二、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对抗性观念 |
第二节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对抗性认知的动态变化 |
第二章 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形成阶段(1920-1956) |
第一节 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形成 |
一、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形成过程 |
二、对抗性观念形成下阿以的行为表现 |
第三章 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强化阶段(1956-1977) |
第一节 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强化 |
一、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强化过程 |
二、对抗性观念强化下阿以的行为表现 |
第四章 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弱化阶段(1977-1991) |
第一节 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弱化 |
一、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弱化过程 |
二、对抗性观念弱化下阿以的行为表现 |
第五章 阿以对抗性观念趋于缓和的阶段(1991—至今) |
第一节 阿以对抗性观念的缓和 |
一、阿以对抗性观念的缓和过程 |
二、对抗性观念缓和下阿以的行为表现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文结论 |
第二节 阿以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权力差与权力约束的关系研究 ——以埃以关系、巴以关系为案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理论研究动态 |
(二)关于埃以、巴以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权力建构主义概述 |
第一节 权力建构主义产生 |
第二节 权力建构主义的作用机制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影响者、被影响者的界定 |
第二节 权力关系结构与权力差 |
第三节 权力约束强度的定义 |
第三章 埃以关系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埃以关系符合权力建构主义理论框架 |
第二节 1967-1970 年埃以权力差与约束强度关系研究 |
(一)埃以关系发展概况 |
(二)埃以权力差分析 |
(三)埃以约束强度分析 |
第三节 1974-1979 年埃以权力差与约束强度关系研究 |
(一)埃以关系发展概况 |
(二)埃以权力差分析 |
(三)埃以约束强度分析 |
第四章 巴以关系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巴以关系符合权力建构主义理论框架 |
第二节 1987-1993 年巴以权力差与约束强度关系研究 |
(一)巴以关系发展概况 |
(二)巴以权力差分析 |
(三)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地区约束情况分析 |
第三节 1994-2000 年巴以权力差与约束强度关系研究 |
(一)巴以关系发展概况 |
(二)巴以权力差分析 |
(三)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地区约束强度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归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约旦国王侯赛因与巴勒斯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论文重点、难点 |
(一)重点 |
(二)难点 |
四、文章创新点 |
第一章 侯赛因家族与巴勒斯坦问题 |
一、侯赛因家族与巴勒斯坦地区 |
(一)侯赛因与哈希姆家族 |
(二)侯赛因与阿卜杜拉一世 |
二、侯赛因与巴勒斯坦地区 |
(一)约旦和巴勒斯坦的地理渊源 |
(二)侯赛因政权与巴勒斯坦身份认同 |
第二章 侯赛因与历次中东战争 |
一、侯赛因与第一、第二次中东战争 |
(一)第一次中东战争与侯赛因的登基 |
(二)第二次中东战争与侯赛因亲美 |
二、侯赛因与第三次中东战争 |
(一)侯赛因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作用 |
(二)第三次中东战争对侯赛因的影响 |
三、侯赛因与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 |
(一)侯赛因与第四次中东战争 |
(二)侯赛因与第五次中东战争 |
第三章 侯赛因与约旦河西岸问题 |
一、侯赛因对于约旦河西岸的管理 |
(一)侯赛因颁布法律管理约旦河西岸 |
(二)侯赛因整治约旦河西岸的政党 |
二、侯赛因对于约旦河西岸的争取 |
(一)联合英美向以色列施压 |
(二)和以色列高层多次谈判 |
三、侯赛因与约旦河西岸的归属 |
(一)与以色列共同经营约旦河西岸 |
(二)“约旦选择”的长期存在 |
(三)侯赛因对约旦河西岸立场的转变 |
第四章 侯赛因与巴勒斯坦人的复杂关系 |
一、侯赛因对巴解组织的支持 |
(一)侯赛因对于巴解组织的军事支援 |
(二)“黑九月”事件与巴解组织 |
(三)支持巴解组织建国 |
二、侯赛因与巴解组织的矛盾 |
(一)侯赛因对于巴解组织的打压 |
(二)侯赛因与巴解组织的各种对抗 |
(三)侯赛因与巴解组织争端的症结 |
三、侯赛因对巴勒斯坦人的贡献 |
(一)侯赛因对巴勒斯坦难民的关切 |
(二)侯赛因与亲约派巴勒斯坦人 |
(三)侯赛因为巴勒斯坦人争取圣城 |
第五章 侯赛因与中东和平进程 |
一、侯赛因与巴勒斯坦问题国际化 |
(一)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国际解决的措施 |
(二)多次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方案 |
二、侯赛因为巴以和平所做的种种努力 |
(一)侯赛因与以色列高层的密切交流 |
(二)侯赛因在巴以问题中的斡旋 |
(三)侯赛因的矛盾性外交政策 |
三、侯赛因与在中东和平进程的桥梁性作用 |
(一)侯赛因在巴勒斯坦问题中的立场 |
(二)英美对侯赛因的支持与拉拢 |
(三)侯赛因受美国支持与以色列谈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外文文献 |
1.着作 |
2.期刊论文 |
3.学位论文 |
4.国外相关网站 |
二、中文文献 |
1.中文着作 |
2.期刊论文 |
附录 |
1.侯赛因时代约旦与巴勒斯坦问题大事记 |
2.中英文名称对照 |
3.侯赛因家族谱系图 |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致谢 |
(6)法塔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特点创新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特点创新 |
第一章 法塔赫的初创与奠基(1959-1967) |
一、法塔赫的建立 |
(一) 法塔赫建立的历史背景 |
(二) 阿拉法特与法塔赫的建立 |
(三) 法塔赫早期核心成员 |
二、法塔赫的早期思想主张与分歧 |
(一) 法塔赫的早期思想主张 |
(二) 法塔赫早期内部分歧 |
三、阿拉伯政治团体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
(一) 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
(二)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对早期法塔赫的影响 |
四、早期法塔赫与巴解组织关系 |
(一) 巴解组织成立的背景 |
(二) 早期法塔赫与巴解组织的对立与竞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法塔赫的崛起与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的泛滥(1967-1973) |
一、法塔赫坚持对以武装斗争 |
(一) 阿拉伯国家对以斗争受挫与法塔赫坚持武装斗争 |
(二) 法塔赫武装斗争面临巴勒斯坦内部竞争 |
二、卡拉梅战役与法塔赫的崛起 |
(一) 法塔赫的武装斗争引发卡拉梅战役 |
(二) 法塔赫的强势崛起与内外危机 |
三、“黑九月”事件与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的泛滥 |
(一) 约、巴多重矛盾引发“黑九月”事件 |
(二) 法塔赫遭受重创与实践恐怖主义呼声的高涨 |
(三) 法塔赫“黑九月”组织及其恐怖主义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法塔赫谋求建国与暴力活动的反复(1973-1993) |
一、法塔赫建国战略的调整与内外分歧 |
(一) 法塔赫“渐进式”建国方案的提出 |
(二) 法塔赫内部及巴解组织的分裂 |
二、黎巴嫩内战与法塔赫艰难处境 |
(一) 法塔赫成为黎巴嫩内战的催化剂 |
(二) 黎巴嫩内战导致法塔赫举步维艰 |
三、黎巴嫩战争与法塔赫的衰落 |
(一) 法塔赫暴力活动诱发黎巴嫩战争 |
(二) 黎巴嫩战争导致法塔赫岌岌可危 |
四、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与法塔赫重获新生 |
(一) 法塔赫面临内忧外患 |
(二) 第一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对法塔赫的影响 |
五、法塔赫谋求缓和与巴以和平进程的开启 |
(一) 法塔赫面临内外困境 |
(二) 法塔赫参与巴以和平进程与《奥斯陆协议》的签署 |
(三) 《奥斯陆协议》对法塔赫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法塔赫执政与暴力冲突再度升级(1993-2018) |
一、法塔赫执政与哈马斯的挑战 |
(一) 法塔赫推动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建立 |
(二) 法塔赫与哈马斯的矛盾冲突 |
二、法塔赫内外交困与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 |
(一) 巴以和平进程搁浅与法塔赫的执政危机 |
(二) 法塔赫寻求出路与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的爆发 |
三、阿拉法特逝世与法塔赫的渐趋式微 |
(一) 巴以冲突再度升级与阿拉法特深陷困境 |
(二) 阿拉法特逝世对法塔赫的影响 |
(三)“后阿拉法特时代”法塔赫的内部危机 |
(四) 法塔赫失去执政地位与巴勒斯坦内战 |
(五)“两国方案”的危机与法塔赫处境的艰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法塔赫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
一、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
(一) 196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
(二) 197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
(三) 198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
(四) 1990 年代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
(五) 21 世纪法塔赫与美国的关系 |
(六) 对法塔赫与美国关系的评价 |
二、法塔赫与苏联(俄罗斯)的关系 |
(一) 196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
(二) 197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
(三) 1980 年代法塔赫与苏联的关系 |
(四) 法塔赫与俄罗斯的关系 |
(五) 对法塔赫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评析 |
三、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
(一) 中国与早期巴勒斯坦问题 |
(二) 1960 年代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
(三) 1970 年代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
(四) 改革开放后法塔赫与中国的关系 |
(五) 对法塔赫与中国关系的评价 |
四、法塔赫与阿拉伯前线国家的关系 |
(一) 法塔赫与埃及的关系 |
(二) 法塔赫与叙利亚的关系 |
(三) 法塔赫与约旦的关系 |
(四) 法塔赫与黎巴嫩的关系 |
(五) 对法塔赫与阿拉伯前线国家关系的评价 |
五、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
(一) 1967-1987 年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
(二) 1987-2000 年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
(三) 2000 年后法塔赫与联合国的关系 |
(四) 对法塔赫与联合国关系的评价 |
六、法塔赫与欧共体(欧盟)的关系 |
(一) 法塔赫与欧共体的关系 |
(二) 法塔赫与欧盟的关系 |
(三) 对法塔赫与欧共体(欧盟)关系的评价 |
第六章 法塔赫组织构成的分类研究 |
一、法塔赫的上层组织结构 |
(一) 法塔赫大会 |
(二) 法塔赫革命委员会 |
(三) 法塔赫中央委员会 |
二、法塔赫的地方组织结构 |
三、法塔赫的成员标准 |
四、法塔赫的武装组织 |
(一)“暴风”突击队 |
(二)“坦齐姆”组织 |
(三) 阿克萨烈士旅 |
(四)“第14部队”(Force 14) |
(五)“第17部队”(Force 17)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法塔赫发展历程的解析 |
二、法塔赫与国际社会关系评价 |
三、对法塔赫和巴以问题未来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一、英文文献 |
(一) 档案 |
(二) 着作 |
(三) 学位论文 |
(四) 期刊论文 |
(五) 报刊文章 |
(六) 网络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一) 着作 |
(二) 期刊论文 |
(三) 报刊文章 |
(四) 网络文献 |
三、网络资源 |
附录一:相关名词中英文对照 |
附录二:法塔赫大事记 |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致谢 |
(7)1958年约旦危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学术创新 |
第一章 1958年危机前的约旦局势 |
第一节 危机前的约旦社会概况 |
一、约旦独立与建国 |
二、侯赛因国王与约旦的内政外交 |
第二节 危机前的地区形势 |
一、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建立 |
二、黎巴嫩内战 |
三、阿拉伯联邦的建立与解体 |
第三节 危机前约旦与西方大国关系 |
一、约旦与英国关系 |
二、约旦与美国关系 |
第二章 1958年危机的演变与化解 |
第一节 伊拉克革命 |
一、伊拉克革命的爆发 |
二、伊拉克革命对约旦的影响 |
第二节 约旦再陷危机 |
一、约旦国内局势动荡 |
二、英国决定干预约旦 |
第三节 英国军队进入约旦 |
一、英国伞兵“借道”以色列 |
二、伞兵在安曼的集结 |
第四节 控制危机 |
一、苏联对于英美行动的反应 |
二、英美将黎、约问题提交至联合国 |
三、英国等待撤军时机 |
四、英国军队从约旦撤出 |
第三章 1958年危机的影响 |
第一节 危机对约旦国内产生的影响 |
第二节 危机后约旦与中东部分国家关系 |
一、约旦与埃及和叙利亚关系 |
二、约旦与伊拉克和以色列关系 |
第三节 危机后约旦与英美关系 |
一、危机后约旦与英国的关系发展 |
二、危机后美国对约旦政策及美约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958年约旦危机大事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巴勒斯坦战争期间约旦和以色列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范围及国名界定 |
引言 |
第一章 战前约旦和以色列的友好关系 |
第一节 约以“巴勒斯坦秘密分治计划” |
一、约旦提出“巴勒斯坦秘密分治计划” |
二、约以试探性会晤 |
三、以色列拒绝“巴勒斯坦秘密分治计划” |
第二节 战前约以军团代表秘密会晤 |
一、约以军团竭力避免交战 |
二、约以军团会议谈判未果 |
第三节 战前约旦和犹太代办处的战略意图 |
一、阿卜杜拉国王的“大约旦计划” |
二、犹太代办处的合作构想 |
小结 |
第二章 战时约旦和以色列的冲突与对话 |
第一节 巴勒斯坦战争的基本概况 |
第二节 约旦和以色列之间的有限战争 |
一、约以战争计划和军队实力 |
二、古什埃齐翁战役 |
三、耶路撒冷战役 |
四、拉特伦战役 |
五、利达和拉姆拉战役 |
第三节 战争期间的政治对话 |
一、表明和解意向 |
二、召开会议谈判 |
小结 |
第三章 战后约旦和以色列的和谈与合作 |
第一节 正式谈判的前奏 |
一、“内格夫”问题 |
二、“耶路撒冷”问题 |
三、“伊拉克阵线”问题 |
四、约旦提出停战计划 |
第二节 联合国主持下的约以公开谈判 |
第三节 谈判期间以色列的军事行动 |
一、以色列“内格夫行动” |
二、以色列意图涉足“阿拉伯三角区” |
第四节 公开谈判期间的秘密会谈 |
一、摩西·达扬和阿卜杜拉·特尔秘密会谈 |
二、顺恩谈判 |
第五节 约以公开签署停战协定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巴以和解之路的绊脚石 ——艰难的以色列定居点问题的谈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早期犹太移民与以色列建国 |
第一节 圣经与希伯来 |
第二节 《贝尔福宣言》与联合国的分治决议 |
第三节 以色列早期移民定居点 |
第二章 以色列建立定居点的多方反应及博弈 |
第一节 英国对以定居点问题的左右摇摆 |
第二节 美国对以定居点问题的模棱两可的态度 |
第三节 苏联对以定居点问题的转变 |
第四节 阿拉伯国家对以定居点问题的强硬态度 |
第三章 以色列定居点政策与巴以冲突升级 |
第一节 联合国决议与中东战争 |
第二节 巴以冲突的政治解决 |
第三节 跌宕起伏的巴以和平进程 |
第四节 新时期巴以和谈中的定居点建设 |
第四章 定居点政策对巴以关系及中东和平进程的影响 |
第一节 定居点问题引起巴以矛盾的激化 |
第二节 定居点问题阻碍中东和平进程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1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以色列政党政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价值 |
二、 研究概况综述 |
三、 基本概念:多党制与比例代表制 |
四、 研究理论、方法与内容概要 |
五、 论文的创新点 |
六、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以色列政党政治的缘起 |
第一节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 |
一、 犹太民族坎坷历史的回溯 |
二、 哈斯卡拉运动——犹太启蒙运动 |
三、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
第二节 巴勒斯坦犹太人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
一、 移民潮与伊休夫的建设和发展 |
二、 族群矛盾和教俗矛盾的缘起 |
第三节 巴勒斯坦工人党主导的多党政治格局的初步形成 |
一、 政党的建立及活动 |
二、 巴勒斯坦工人党主导地位的确立 |
第二章 工党主导的以色列政党政治时期 |
第一节 以色列国家的建立与政治构建 |
一、 联合国分治决议与以色列国宣告独立 |
二、 第一次中东战争 |
三、 政治制度的确立 |
第二节 以色列经济、社会环境 |
一、 移民潮 |
二、 经济发展状况 |
三、 国家框架下的族群矛盾和教俗矛盾 |
四、 持续的敌对与战争环境 |
第三节 以色列政党政治状况 |
一、 主要政党政治状况 |
二、 工党主导的政党政治格局的发展 |
三、 宗教政党的角色地位 |
第三章 两大集团政党竞争时期的政党政治 |
第一节 “政治地震”——利库德集团执政 |
一、 利库德政府的构建 |
二、 贝京政府的经济政策及所面对的经济形势 |
三、 对外政策的突破和困境 |
第二节 势均力敌——两大集团政党联合执政 |
一、 第十一届议会选举及全国联合政府的构建 |
二、 第十二届议会选举及第二届全国联合政府 |
三、 被占领土阿拉伯人起义——“因提法达” |
四、 内外政策及经济社会环境 |
第三节 再度出山——工党执政 |
一、 第十三届议会选举及工党再度执政 |
二、 以色列的内外政策及经济社会环境 |
三、 族群矛盾和教俗矛盾强有力地影响国家政治生活 |
第四节 政党政治状况 |
一、 竞争对峙格局下的两大集团政党政治状况 |
二、 频繁的离合分野及小党、新党的不断涌现 |
三、 宗教政党实力地位的加强 |
第四章 大党势衰、小党势增时期的政党政治 |
第一节 以色列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实践 |
一、 总理直选法案的出台及主要内容 |
二、 总理直选法案的实施及影响 |
第二节 扑朔迷离的中东和平进程 |
一、 内塔尼亚胡政府对和平进程的阻滞 |
二、 巴拉克政府积极推进和平进程 |
三、 中东和平“路线图” |
四、 沙龙政府的单边“脱离”计划 |
五、 前进党政府的和平道路 |
六、 内塔尼亚胡再度执政及巴以和平现状 |
第三节 以色列经济社会环境 |
一、 以色列经济发展状况 |
二、 族群矛盾和教俗矛盾的新发展 |
第四节 以色列政党政治状况 |
一、 大党势衰、小党势增的政治格局的形成 |
二、 宗教政党的实力地位 |
三、 沙斯党的独特社会地位 |
结语:以色列政党政治的特殊性 |
一、 以色列政党政治的基本特征 |
二、 宗教政党在以色列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
三、 阿以关系对以色列政党政治的影响 |
四、 政党政治框架下的族群矛盾和教俗矛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四、以从约旦河西岸部分城市撤军(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色列的西岸定居点问题持论、吞并变因及可能走向[J]. 阮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2]区域不稳定结构视角下的耶路撒冷问题研究[D]. 彭颖达.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2)
- [3]阿以矛盾的建构和重塑[D]. 高欢. 外交学院, 2020(08)
- [4]权力差与权力约束的关系研究 ——以埃以关系、巴以关系为案例的实证研究[D]. 刘畅. 外交学院, 2020(08)
- [5]约旦国王侯赛因与巴勒斯坦问题[D]. 路浩.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法塔赫研究[D]. 贾龙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1958年约旦危机研究[D]. 李卓.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巴勒斯坦战争期间约旦和以色列关系研究[D]. 苏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巴以和解之路的绊脚石 ——艰难的以色列定居点问题的谈判[D]. 杜雪芹.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10]以色列政党政治研究[D]. 王延敏. 南开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