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酸在饲料中的应用

有机酸在饲料中的应用

一、饲料中有机酸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锡蝶[1](2021)在《四种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首先选取柠檬酸钠、丁酸钠、丙酸钠和延胡索酸4种有机酸,研究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然后选取效果较好的柠檬酸钠设置双因素实验,研究不同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钠水平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消化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降低对虾饲料中鱼粉的添加量,优化饲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本试验为研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7.54±0.40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将720尾对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试验周期42 d,设正对照组(含24%鱼粉,18%豆粕)、负对照组(18%鱼粉,36%豆粕),在负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3%柠檬酸钠、丁酸钠、丙酸钠和延胡索酸。结果表明:与正对照组相比,负对照组中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都显着降低,饵料系数(FCR)显着升高(P<0.05),而添加0.3%丁酸钠与柠檬酸钠后,对虾SGR和WGR都显着高于负对照组,FCR显着低于负对照组(P<0.05),添加0.3%丙酸钠和延胡索酸,对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负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正对照组相比,负对照组中对虾的免疫力下降,而添加0.3%柠檬酸钠和丁酸钠后,对虾血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提升,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且与正对照组相比,血清ACP活性及MDA含量没有显着差异(P>0.05),添加0.3%丙酸钠后,血清MDA含量较负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添加0.3%延胡索酸组对虾免疫指标活性与负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优势;各组凡纳滨对虾肠道内容物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显着差异,负对照组中放线菌门的丰度下降,而添加0.3%柠檬酸钠后提高其丰度,双歧杆菌和类杆菌的相对丰度较其他组显着提高,添加0.3%丁酸钠后梭杆菌的相对丰度较其他组显着提高。研究表明,低鱼粉饲料中添加有机酸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免疫能力,调节肠道微生物平衡,其中0.3%柠檬酸钠和0.3%丁酸钠效果最好。2.本试验为研究饲料中鱼粉蛋白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消化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7.73±0.47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将1080尾对虾随机分成9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试验周期42 d,采用3×3双因素实验设计,用豆粕分别替代20%、30%和40%的鱼粉蛋白(FMP),并在每个替代水平下添加0%、0.3%和0.6%柠檬酸钠,分别记为20/0、20/0.3、20/0.6、30/0、30/0.3、30/0.6、40/0、40/0、40/0.6。结果表明:生长性能方面:随着FMP替代水平的增加,WGR、SGR、PER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FCR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30%替代组PER最高;随着柠檬酸水平的增加,WGR、SGR、PER均呈现上升趋势,FCR呈现下降趋势,加酸组的WGR、SGR均显着高于未加酸组(P<0.05);两者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了WGR、SGR、PER,以20/0.6组和30/0.3组最高,显着高于其他组。体成分方面:随着FMP替代水平的增加,粗脂肪和粗蛋白呈下降趋势,粗灰分呈上升趋势;随着柠檬酸水平的增加,粗灰分和粗脂肪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粗蛋白呈现下降趋势;两者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了粗灰分和粗蛋白,20/0.3组的粗蛋白高于其他组,30/0.3组的粗脂肪显着高于40/0组。免疫和抗氧化指标:随着FMP替代水平的增加,血液ACP、GPT、SOD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肝胰腺ACP、AKP、SOD活性和血液AKP、GOT、LSZ、PPO、GSH-px、CAT活性以及MDA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随着柠檬酸水平的增加,肝胰腺ACP、SOD和血液AKP、GOT、SOD、PPO、GSH-px、CAT活性以及MDA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0.6%添加组的血液PPO、GSH-px活性显着高于0%和0.3%添加组(P<0.05);两者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了免疫指标和抗氧化能力,20/0组和30/0.3组显着高于40/0组(P<0.05)。消化酶活性:随着FMP替代水平的增加,肝胰腺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肠道脂肪酶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0%替代组显着高于20%替代组(P<0.05);随着柠檬酸水平的增加,肝胰腺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肠道脂肪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0.3%添加组显着高于0%添加组;两者的交互作用显着影响了消化酶活性,30/0.3组均显着高于40/0组。研究结果表明,蛋白替代水平为30%和柠檬酸水平0.3%试验组的对虾生长、免疫能力、抗氧化能力以及消化酶活性均最好。3.本试验在实验二的基础上研究FMP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和肠道内容物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内容物菌群在门水平的主要结构组成基本一致,30/0.3组的肠道和肠道内容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均占优势,鱼粉蛋白替代水平为30%的肠道和肠道内容物菌群的蓝细菌、阿氏浮丝藻组内相对丰度显着高于20%组;随着柠檬酸水平的增加,肠道和肠道内容物菌群中阿氏浮丝藻相对丰度均无显着差异,但肠道菌群中的相对丰度要低于肠道内容物菌群中的相对丰度;不同蛋白替代水平下,随着柠檬酸水平的添加,肠道菌群中的噬纤维菌目和杆菌均呈上升趋势,肠道菌群中的着色菌科均呈下降趋势,柠檬酸水平0.3%组显着提高了肠道内容物的长双歧杆菌;两者交互作用显着影响了莱茵海默氏菌的丰度,在20/0组的肠道菌群中显着上调,克里斯滕森菌科在40/0组的肠道菌群中显着上调,但在蛋白替代水平为40%时,随着柠檬酸水平的添加,肠道菌群内的克里斯滕森菌科相对丰度显着下降。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肠道菌群平衡在蛋白替代水平为30%和柠檬酸水平0.3%条件时最适宜,且0.3%柠檬酸钠添加水平促进有益菌的生长。

吴正可[2](2021)在《嗜酸乳杆菌对肉鸡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禽感染病原菌后往往伴随着免疫性能的下降和肠道健康的受损,被污染的家禽及其肉、蛋产品是病原菌重要的携带者,这不仅在全世界范围内给畜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通过营养调控措施减少养殖过程中病原菌感染、氧化应激等因素引起的肠道损伤,对于维持家禽肠道及整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乳酸菌作为肉鸡肠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肉鸡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性能,在动物肠道健康调控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本研究通过七个试验在体内和体外水平上探讨了嗜酸乳杆菌的益生作用及其缓解肉鸡肠道炎症反应的机制。试验一评估了十株益生菌体外对病原菌大肠杆菌O157(以下简称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以下简称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并挑选出一株抑菌效果较好的嗜酸乳杆菌E继续探究其抑菌物质及其对肉鸡饲喂效果。嗜酸乳杆菌E代谢产物中乳酸含量随培养时间线性升高,且其浓度与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R2=0.9780)和沙门氏菌(R2=0.9714)的抑制能力呈线性相关。嗜酸乳杆菌E无溶血现象发生,抗生素敏感性良好,肉鸡饲喂结果发现嗜酸乳杆菌E显着提高了肉鸡1~14日龄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P<0.05),并有提高肉鸡14日龄体重(BW,P=0.09)的趋势。血清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E降低了肉鸡21日龄血清中葡萄糖、总胆固醇、尿素氮(P>0.05)和甘油三酯(P<0.05)的含量。试验二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固态发酵饲料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2×4因子试验设计,研究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制粒与不制粒)和添加水平(0,5%,10%,15%)及二者的交互作用,试验期为42d。试验结果表明,制粒与发酵对1~21日龄肉鸡BW、ADFI和饲料转化率(FCR)存在显着交互作用(P<0.05);10%的发酵饲料显着提高了肉鸡全期ADG和ADFI(P<0.05)。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提高了肉鸡42日龄小肠总长度和总重量,并提高了空肠绒毛高度与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比值和养分消化率(P<0.05),促进了肉鸡肠道发育。此外,发酵饲料下调了肉鸡空肠炎症因子IL-6、IL-8及i NOS m RNA的表达(P<0.05),并上调了空肠屏障功能蛋白Occludin和Claduin-1 m RNA的表达(P<0.05),提高了肉鸡肠道免疫功能和屏障功能。试验三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试验采用3×2因子试验设计,研究嗜酸乳杆菌E(0,5×108CFU/kg和10×108CFU/kg)和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攻毒和不攻毒)及其交互作用。大肠杆菌感染降低了肉鸡第15~21日龄的ADG(P<0.05)、ADFI(P<0.05)和BW(P=0.083);嗜酸乳杆菌E显着提高了肉鸡1~14日龄和15~21日龄的ADG和ADFI(P<0.05),显着降低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死亡率(P<0.05)。大肠杆菌感染降低了肉鸡外周血中CD3+(P<0.05)和CD8+(P>0.05)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P<0.05)。嗜酸乳杆菌E干预显着增加了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P<0.05)。5×108CFU/kg和10×108CFU/kg水平的嗜酸乳杆菌E显着抑制了大肠杆菌感染肉鸡14日龄空肠NF-κB、TNF-α和IL-8 m RNA表达上调(P<0.05),并上调了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量;嗜酸乳杆菌E干预下调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21日龄脾脏i NOS和空肠IL-8 m RNA表达(P<0.05)。肉鸡日粮中添加嗜酸乳杆菌E提高了肉鸡生产性能和免疫性能,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试验四在试验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发育和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感染显着增加了肉鸡14和21日龄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二胺氧化酶(DAO)和内毒素LPS(P<0.05)含量,并有降低肉鸡小肠总长度的趋势(P>0.05);同时,大肠杆菌感染下调了肉鸡14日龄空肠Occludin-1和Claudin-1 m RNA的表达。嗜酸乳杆菌干预则降低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血清CRP、DAO和LPS的含量(P<0.05),并上调了肉鸡14日龄和21日龄空肠Occludin和Claudin-1 m RNA和21日龄回肠Occludin、ZO-1和Claudin-1m RNA的表达(P<0.05),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其导致的肠道损伤。试验五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大肠杆菌感染增加了肉鸡回肠中变形菌门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稀氏-志贺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等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嗜酸乳杆菌E干预则显着降低了大肠杆菌感染组肉鸡回肠中幽门螺旋杆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大肠埃稀氏-志贺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P<0.05)。嗜酸乳杆菌E和大肠杆菌感染均增加了肉鸡21日龄回肠食糜微生物Ace指数和Chao指数(P<0.05),并降低了肉鸡回肠厚壁菌门的丰度,增加了蓝藻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P<0.05)。肠道中致病菌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大肠埃稀氏-志贺菌属与肠道炎症因子和肠道屏障功能m RNA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大肠杆菌感染增加了肉鸡回肠致病菌相关菌群的丰度,嗜酸乳杆菌E干预改善了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试验六基于Lab-free蛋白组学技术进一步解析嗜酸乳杆菌E缓解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损伤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感染上调了回肠中凝血、止血、伤口愈合、体液水平调节、应对损伤、细菌防御反应、细胞死亡、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并通过上调NOD样和PPAR信号通路等过程启动免疫应答;嗜酸乳杆菌E干预上调了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Pyrin-like、溶菌酶、组蛋白、核糖体蛋白等的表达,并通过降低肉鸡肠道内分子转录水平及相关基因沉默调控,阻断了病原菌在炎症反应中的信号传递,下调了大肠感染肉鸡回肠中凝血、止血、伤口愈合、体液水平调节、应对损伤、氧化还原过程和应激反应等不利生物学过程,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对肉鸡肠道的损伤。试验七通过Caco-2细胞模型研究了嗜酸乳杆菌E抑制大肠杆菌诱导肠道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表明,大肠杆菌通过识别TLR-4/My D88依赖型途径激活NF-κB信号通路显着上调了Caco-2细胞炎症因子IL-6、IL-8和TNF-αm RNA的表达(P<0.05),并显着上调了调控细胞凋亡过程关键蛋白Caspase-3、Capase8和P53-R m RNA的表达(P<0.05),诱导细胞坏死。嗜酸乳杆菌E及其上清液提前干预可降低大肠杆菌在Caco-2细胞上的黏附(P<0.05),缓解大肠杆菌感染Caco-2细胞的炎症反应,减少坏死细胞的数量并降低Caco-2单层细胞的通透性,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综上所述,嗜酸乳杆菌E对肉鸡具有促进生长和改善肠道健康的益生作用。大肠杆菌O157感染通过TLR-4/My D88依赖型途径激活NF-κB信号通路产生炎症反应,激发肠道细胞坏死性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嗜酸乳杆菌E提前干预从降低黏附、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机械、免疫屏障促进肠道发育等途径缓解了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及其导致的肠道损伤。

胡宗福[3](2021)在《菌酶对苜蓿青贮品质调控的微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贮苜蓿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逐步增多,但苜蓿缓冲能值高,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使得优质青贮苜蓿的制作比较困难。不同的青贮发酵剂对青贮发酵和有氧暴露过程中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产生不同的动态变化,这就造成了青贮特性和营养品质在不同处理间的差异。然而,由于研究技术发展的局限,不同添加剂处理对青贮饲料菌群生态及其代谢物的影响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菌制剂,特别是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可利用青贮原料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产生有机酸,降低饲料p H,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有效保持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不同酶制剂可以分解饲料中相应的底物,产生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同样促进了乳酸菌的繁殖。本文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研究对象,结合营养学、高通量测序、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和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首先研究了不同菌剂、酶制剂及酶菌混合处理青贮和有氧暴露期间苜蓿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发酵品质的关联性,又进一步探索了菌酶处理青贮苜蓿的菌群演替、表观形态、代谢组产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菌剂处理对苜蓿青贮菌群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植物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联合处理(LPBS)的青贮苜蓿菌群多样性及其与发酵品质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所有处理组p H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物质和乳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菌剂处理提高了青贮品质。菌群分析表明菌剂处理改变了青贮苜蓿菌群多样性和组成。对照组青贮饲料细菌群落以Garciella(30.3%)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24.8%)为主。LP和LPBS菌剂处理组以单一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主,丰度分别为98.2%和97.2%。BS菌剂处理组以乳杆菌属(73.8%)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乳杆菌属与处理组青贮苜蓿(LP、BS、LPBS)p H呈负相关,与乳酸呈正相关(P<0.05);Garciella和肠球菌属与对照组p H和丙酸呈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LP及LPBS组具有较好的青贮品质,并与菌群中乳杆菌属相关联。(2)酶制剂和酶菌联合处理对苜蓿青贮菌群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本试验研究纤维素酶+ɑ-半乳糖苷酶(CEGA)、纤维素酶+植物乳杆菌(CELP)、ɑ-半乳糖苷酶+植物乳杆菌(GALP)处理青贮苜蓿菌群多样性及其与发酵品质的关联性。与对照组(CON)相比,各处理青贮发酵品质均有改善,表现为p H降低、氨氮含量降低、乳酸含量增加(P<0.05)。菌群分析表明,酶处理改变了青贮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处理组CELP、GALP青贮饲料的细菌群落以乳杆菌属为主,丰度分别是97.88%和96.74%。CEGA组以乳杆菌属和片球菌属(Pediococcus)为主,丰度分别49.64%和35.31%。对照组中Garciella丰度最大,为30.21%,而乳杆菌属丰度仅为12.11%。相关性分析表明乳杆菌属与CELP和GALP组青贮饲料中乳酸含量呈正相关性,而Garciella和肠球菌属与对照组中的p H值、丙酸和丁酸含量呈正相关性(P<0.05)。片球菌属和魏氏菌属(Weissella)与CEGA青贮中的乙酸含量呈正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CELP处理组是最佳处理,其青贮品质与乳杆菌属相关联。(3)菌剂处理对青贮苜蓿有氧暴露期间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试验研究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处理对青贮苜蓿在有氧暴露期间菌群多样性的影响。有氧暴露分0 d(PO0)、7 d(PO7)及14 d(PO14)等3个采样时间段。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有氧暴露使青贮饲料p H上升,乳酸含量下降。相比对照组,副干酪乳杆菌在有氧暴露期间p H升高幅度更小,乳酸含量更高(P<0.05)。菌群分析显示细菌菌群受到了有氧暴露的影响。对照组主要以乳杆菌属、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肠球菌属为主,其中肠杆菌属和肠球菌属丰度逐渐下降;处理组主要以乳杆菌属为主,其丰度逐渐下降。此外,醋杆菌属(Acetobacter)在对照组和处理组有氧暴露14 d的样本中均出现丰度大幅增大的现象。关联性分析发现,乳杆菌属与LC组的乳酸含量呈正相关,而与p H呈负相关(P<0.05),肠杆菌属、肠球菌属、魏氏菌属、Cedecea、Sporolactobacillus与乳酸呈负相关,与p H呈正相关(P<0.05),醋杆菌属与乙酸负相关(P<0.05)。真菌菌群也受到有氧暴露的影响。在门水平上,对照组中的优势菌群子囊菌门(Ascomycota)丰度逐渐增大,由有氧暴露0 d的67.57%增至14 d的99.51%。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由0 d的32.43%降至14 d的0.49%。处理组子囊菌门为优势菌群,丰度维持在94.79%至99.93%。在属水平上,对照组中的优势菌群为unclassified_Eurotiales,丰度由有氧暴露0 d的30.83%增至14 d的90.52%。处理组unclassified_Eurotiales的丰度由有氧暴露0 d的44.55%增至有氧暴露14 d的93.99%。关联性分析未发现真菌菌群与青贮品质的关联性。本试验表明,副干酪乳杆菌处理提高了苜蓿青贮品质和有氧暴露品质,其中乳杆菌属与其品质提升有关联。(4)菌酶处理苜蓿青贮菌群演替、表观形态及代谢组产物分析青贮苜蓿分对照组(CON组)、干酪乳杆菌(L.casei)处理(LC组)和纤维素酶(Cellulase)处理(CE组)三个组,在青贮前(FA)、青贮7 d、56 d及有氧暴露3 d四个时间段取样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酶和菌处理降低了青贮p H(P<0.05),提高了乳酸产量(P<0.05),改善了苜蓿青贮品质,其中干酪乳杆菌青贮效果最好。菌群分析共获得了1095个OTU,隶属27个门、511个属。在新鲜苜蓿(FA)中获得764个OTU,隶属21个门、422个属,其中鞘脂菌属(Sphingobium)丰度最大。青贮后菌群多样性下降,青贮菌群演替规律表明乳酸菌菌群,特别是乳杆菌属的菌群获得了发展。乳杆菌属在对照组中发展较慢,在青贮7 d饲料中(CON7d)中丰度仅为37.3%,在青贮56d的丰度是75.10%,有氧暴露后丰度降为42.02%。乳杆菌属在CE处理组中发展迅速,在青贮7 d就已经达到93.19%,在青贮56 d为83.93%,有氧暴露后降为79.69%。乳杆菌属在LC处理组中获得了最大的发展,青贮7 d丰度达98.37%,在青贮56 d丰度达94.7%,有氧暴露后丰度仍达91.70%。此外,肠球菌属在对照组也有一定的丰度。扫描电镜显示苜蓿叶片表面蜡质层在新鲜苜蓿是完整的,在CON组青贮苜蓿中几乎完全分解,在CE和LC组青贮苜蓿中部分分解。此外,CON组叶片表面黏附细菌以球菌为多;而CE和LC组叶片表面细菌以杆菌为多。代谢组学检测结果表明,有氧暴露3 d样品中存在196种代谢物,其中有112种代谢物在组间差异显着(P<0.05)。这些代谢物主要归类为有机酸类、糖类、氨基酸类、醇类、酯类、及酮醛类等。代谢物中有机酸的种类最多,多达52种。糖类有19种,醇类有22种,酯类有18种,氨基酸类仅8种。其中多种有机酸、醇类及醛酮类具有抗菌活性,对有氧稳定性有积极作用。关联性分析显示,多种代谢物与乳杆菌属相关联,如乳酸、2-羟基丁酸、缬氨酸、异亮氨酸、氢肉桂酸、3-(4-羟基苯基)丙酸、苯甲酸、琥珀酸、2-脱氧赤藓醇、N-乙酰-L-亮氨酸、乙酰醇、2,5-二羟基苯甲醛、D-阿拉伯糖醇、苏糖酸、乙酰水杨酸(P<0.05)。此外,氢化肉桂酸、3-(4-羟基苯基)丙酸、苯甲酸、琥珀酸、2-脱氧赤藓醇、N-乙酰-L-亮氨酸、丙酮醇、2,5-二羟基苯甲醛和D-阿拉伯糖醇等与乳球菌属及肠球菌属相关联(P<0.05)。综上所述,菌剂、酶制剂及其复合制剂能够提高青贮苜蓿饲料的青贮品质,降低p H,提高乳酸产量。菌剂、酶制剂及其复合制剂均能够提高苜蓿青贮和有氧暴露过程中的乳酸菌菌群,主要是乳杆菌属的丰度,但乳酸菌菌剂比酶制剂及非乳酸菌菌剂明显提高乳杆菌属。短期有氧暴露后,菌酶处理的青贮苜蓿发酵代谢物存在差异,并与菌群中乳酸菌存在关联性。菌剂处理还可改善有氧暴露青贮苜蓿菌群和代谢物的稳定性,因此对提高有氧暴露青贮苜蓿的品质具有积极作用。在本研究中,纤维素酶+植物乳杆菌处理、干酪乳杆菌处理和副干酪乳杆菌处理的青贮效果好于其他菌剂及酶制剂处理,可推荐为苜蓿青贮的发酵剂(接种剂)。

申楠[4](2021)在《陈化小麦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在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中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陈化小麦是指存放时间长、储存品质明显下降,一般不宜直接作为饲料原料的小麦。储藏期间,由于储藏条件不同,加之微生物的影响,小麦会出现生理变化,包括脂肪氧化酸败,产生游离脂肪酸、酚类、醛类物质导致风味变差、酸度增高;淀粉晶格化导致粘性降低、硬度升高,甚至会发生产热、生虫、霉变等现象,严重影响小麦的适口性、营养指标和卫生指标,不宜直接饲用。本论文通过植物乳杆菌和米根霉混合发酵陈化小麦,研究了混合菌种发酵陈化小麦的发酵参数,同时采用饲养试验、屠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发酵陈化小麦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的影响,在试验期结束后,分析了发酵陈化小麦在育肥猪上应用的经济效益,为发酵陈化小麦在育肥猪上的应用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在陈化小麦的发酵工艺参数优化研究试验中,优化了发酵陈化小麦的发酵时间、活菌数、发酵温度的工艺参数。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在本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固定料水比为1:0.6,菌种比例为植物乳杆菌:米根霉=1:1,以发酵时间、活菌数、发酵温度为发酵参数,得到了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值。试验结果表明,在发酵时间6d,发酵温度35℃,活菌数10×108CFU/g时,发酵陈化小麦的有机酸值最高,发酵最为充分。通过测定陈化小麦发酵前后的营养成分变化,可以发现,陈化小麦经过发酵后,粗蛋白与还原糖的含量增加,与发酵前相比差异显着(P<0.05),粗纤维含量有所下降。在此次研究中,测定了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胴体品质、经济效益等数据。本试验利用上述试验得到的发酵参数发酵陈化小麦,选择体重、日龄基本一致的三元杂交育肥猪64头,随机分为基础日粮组(对照组)、发酵陈化小麦组(试验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对照组的日粮中添加10%陈化小麦,试验组的日粮中添加10%发酵陈化小麦,计算采食量、日增重与料重比。试验结果表明,发酵陈化小麦日粮的适口性有明显提升,采食量、日增重均有提高,料重比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从屠宰试验的胴体品质数据中显示,试验组胴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的提高(P<0.05),背膘厚与眼肌面积有所改善,但差异不显着(P>0.05)。通过育肥猪的经济效益分析,试验组的毛利润高于对照组151.22元,毛利润提高了21.5%。说明在育肥猪的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发酵陈化小麦,可以明显提高育肥猪的增重,提升经济效益,也说明陈化小麦经过发酵后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艾琪[5](2021)在《残次苹果与稻草发酵饲料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对10株乳酸菌进行筛选并与胶红酵母组合,确定微生物组合的添加量。并测定两种工艺制备的残次苹果与稻草混合发酵饲料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以及有氧暴露下p H值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筛选出残次苹果与稻草适宜的发酵工艺,并测定其体外发酵降解特性,筛选出适宜的发酵比例,为残次苹果和稻草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微生物的筛选及组合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乳酸菌的产酸速度、生长曲线、耐酸性,以及乳酸菌组合再与胶红酵母组合对残次苹果发酵品质的影响,旨在确定微生物的组及其添加量。通过测定10株乳酸菌(L1、L2、L3、L4、L5、L6、L7、L8、L9、L10)的产酸速度和生长曲线,确定产酸快、生长快、耐酸性好的乳酸菌组合,再将乳酸菌组合按5个不同水平(1.05×104CFU·g-1、1.25×105CFU·g-1、1.52×106CFU·g-1、1.30×107CFU·g-1、1.42×108CFU·g-1)添加至粉碎的残次苹果中发酵,测定发酵物的发酵品质和有氧暴露下p H值及微生物数量确定乳酸菌组合的添加量,最后将乳酸菌组合与3个不同水平(1.15×101CFU·g-1、1.20×102CFU·g-1、1.25×103CFU·g-1)的胶红酵母添加到残次苹果中发酵,测定发酵物的发酵品质和有氧暴露下p H值及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10株乳酸菌中L2、L4、L8产酸速度、生长速度均较快。且L4和L8组合比例为1:1时的产酸速度、生长速度最快。乳酸菌组合添加到残次苹果中随着添加水平的提高能显着改善残次苹果发酵物的感官品质、发酵品质。乳酸菌组合添加水平越高品质越好,综合考虑最终选择1.52×106CFU·g-1为乳酸菌组合的添加量。乳酸菌组合和胶红酵母添加到残次苹果中发现添加1.15×101CFU·g-1的胶红酵母能改善发酵物的色泽与气味。试验二:不同发酵工艺对残次苹果与稻草混合发酵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为了探讨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和残次苹果两种工艺对稻草的青贮品质的影响,选出适宜的发酵工艺。以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混合发酵(A)和复合微生物、残次苹果与稻草混合发酵(B)为两种工艺制作混合发酵青贮,残次苹果发酵物、残次苹果与稻草的混合比例为Ⅰ全部为稻草、Ⅱ(1:9)、Ⅲ(3:7)、Ⅳ(5:5)、Ⅴ(7:3)、Ⅵ(9:1),共12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发酵90 d后测定两种饲料发酵前后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以及有氧暴露下p H值和微生物数量变化。结果表明,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残次苹果均显着提高青贮原料的粗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P<0.05);青贮90 d天后,未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残次苹果的处理Ⅰ感官评分和综合评分均为劣等,处理Ⅲ和处理Ⅳ的感官评分和综合评分均为优等。A、B两种工艺发酵饲料的乳酸、乙酸含量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残次苹果添加量的增多而增加;在有氧暴露期间,处理Ⅰ的乳酸菌数量显着低于其他各处理(P<0.05),酵母菌和霉菌数量显着高于其他各处理(P<0.05);而两种工艺中的处理Ⅲ、Ⅳ的乳酸菌数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酵母菌和霉菌数量保持较低水平。试验三: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混合发酵饲料的体外降解特性本试验通过研究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混合发酵饲料的体外降解特性,旨在探讨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混合发酵饲料被动物的利用程度。将试验二中工艺A的发酵饲料进行体外发酵培养,分别记录培养2、4、8、12、24、36、48和72小时的产气量,测定发酵参数及降解率。结果表明,混合发酵饲料中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添加量的增多产气量逐渐增多,单一稻草青贮(Ⅰ)的处理在72h内产气量始终最低。各处理体外发酵液的p H值均在瘤胃正常p H值范围内(6-7),处理Ⅰ发酵液的p H值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处理Ⅵ发酵液的p H值为6.09,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5)。不同处理的干物质降解率、氨态氮浓度均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混合比例的增加逐渐增加,单一稻草青贮的处理(Ⅰ)干物质降解率最低,显着低于添加残次苹果发酵物的处理(P<0.05);各处理氨态氮浓度均在85~300 mg/L的范围内,处理Ⅰ的氨态氮浓度显着低于其他处理(P<0.05);体外培养液的总挥发性脂肪酸随着残次苹果发酵物混合比例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但处理Ⅴ、Ⅵ的总挥发性脂肪酸相较于处理Ⅲ、Ⅳ有略有降低。确定微生物组合及添加量为乳酸菌L4和L8的配比为1:1添加量为1.52×106cfu·g-1与1.15×101cfu·g-1的胶红酵母组合;在试验中以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混合发酵的工艺A更优;并测定其降解特性,确定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混贮的比例在3:7~5:5之间适宜。

周佳慧[6](2021)在《菌酶协同改善花生粕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生粕作为花生榨油的副产物,是一种重要的蛋白饲料原料,但由于氨基酸不平衡,特别是精氨酸与赖氨酸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且易氧化、难储存,限制了其在动物养殖上的应用。因此,筛选能够高效利用精氨酸且不产生物胺等有害物质的乳酸菌,并将其应用于发酵花生粕,对解决花生粕赖氨酸和精氨酸比例失衡、提高花生粕的营养和功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从花生粕、浸米水、黄酒发酵液、泡菜发酵液、东北酸菜中初步筛选出乳酸菌,通过改良MRS-Arg液体培养基、添加有溴甲酚紫指示剂的改良生物胺培养基,初步确定13株乳酸菌能够利用精氨酸且产生物胺较少。进一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13株乳酸菌吸收精氨酸和产生物胺的能力,发现乳酸菌Z-73的精氨酸利用率达到了100%,且不产生物胺,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命名该菌株为短乳杆菌Z-73(Lactobacillus brevis Z-73)。通过单因素酶解工艺优化及响应面实验设计,确定了花生粕精氨酸定向释放的酶解工艺:花生粕料水比1:10(w·v-1),97℃预处理10 min,酸性蛋白酶添加量1500 U·g-1,风味蛋白酶添加量5000 U·g-1,胰蛋白酶添加量250 U·g-1,胰蛋白酶酶解温度40℃。在此条件下,花生粕水解度为27.9%,精氨酸释放率为35.3%。利用筛选出的短乳杆菌Z-73对花生粕酶解液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优发酵条件:乳酸菌接种量5%(v·v-1)、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发酵花生粕的总酸含量最高为4.7%,多肽含量最高为37.2%,IC50(羟自由基清除率为50%所需的样品重量)最低为3.5×10-3 mg,游离精氨酸被全部利用。对发酵花生粕品质进行系统的评价,发现经过菌酶协同处理的花生粕,其饲用品质得到极大的改善。酸溶蛋白占粗蛋白含量由5.9%提高至87.0%,总精氨酸由5.3%降低至3.2%,总蛋氨酸和总赖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77.1%和41.9%,精氨酸与赖氨酸的比值由原来的3.7降低为1.6,花生粕氨基酸不平衡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总酸含量由0.6%提高到4.7%,其中乳酸、乙酸和柠檬酸含量提升最多。经菌酶协同处理的花生粕,每克干物质对于DPPH自由基清除力、铁还原力、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的清除力分别相当于8.2、22.4、315.6和4.2 mg Vc,具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对其高抗氧化性进行初步研究,确定花生粕酶解发酵产生的抗氧化肽,特别是分子量在3 k Da以下的肽对于羟自由基的清除力最强,是产物显现高抗氧化性的重要原因。

柯文灿[7](2021)在《不同调控措施影响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其对粮食作物的消耗,高品质青贮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苜蓿因其高蛋白含量成为青贮饲料的重要组成之一,但常因为其高缓冲能力和低碳水化合物含量而难以青贮成功。为了保证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生产研究上大量使用乳酸菌添加剂(如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戊糖片球菌等),以快速降低饲料p H,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减少营养损失。青贮过程是由乳酸菌主导的发酵进程,了解青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产物,可以有效调控青贮饲料发酵进程。然而,苜蓿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仍鲜见报道。因此,本论文基于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探讨了乳酸菌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除乳酸菌外,大量的有机酸添加剂也被应用到苜蓿青贮中。当苜蓿收获受气候环境影响或高水分青贮时,乳酸菌添加效果不太理想,添加有机酸能有效抑制梭菌等有害菌的生长。苹果酸和柠檬酸作为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产物,已被证实可以刺激瘤胃发酵、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并促进乳酸菌的生长。然而,目前尚未有柠檬酸循环中的有机酸作为苜蓿添加剂的报道。因此,本论文还探讨了柠檬酸循环中有机酸对苜蓿青贮的影响,为有机酸添加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乳杆菌与布氏乳杆菌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代谢产物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将苜蓿萎蔫至干物质421 g/kg鲜重后,设置对照组、植物乳杆菌处理组(LP,1×106 cfu/g)和布氏乳杆菌处理组(LB,1×106 cfu/g)。发酵90天后,在苜蓿青贮中共检测到280种物质,其中差异代谢物102种。添加布氏乳杆菌后,苜蓿青贮中4-氨基丁酸,一些游离氨基酸和多元醇的含量显着增加,而植物乳杆菌处理组中尸胺和琥珀酸含量显着降低。苜蓿原样附着微生物优势菌群为泛菌属(57%)和乳杆菌属(27%)。青贮发酵过程中,虽然对照组、植物乳杆菌组和布氏乳杆菌组都以乳杆菌属、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和魏斯氏菌属为主,但处理组间差异显着。青贮过程中,对照组微生物变化显着,发酵14天的青贮以蒙氏杆菌(38%)、植物乳杆菌(19%)、未鉴定乳杆菌(21%)和链球菌(14%)为主,90天青贮主要为植物乳杆菌(70%),其次是不明肠球菌(11%)。青贮14和30天时,布氏乳杆菌处理组优势菌为布氏乳杆菌(38%-44%)、未鉴定乳杆菌(32%-39%)和植物乳杆菌(20%-23%);当青贮发酵60和90天后,植物乳杆菌变为优势菌种,其相对丰度分别为90%和78%。植物乳杆菌处理组优势菌为植物乳杆菌,但在发酵90天后发现较大相对丰度的布氏乳杆菌(17%)。这为我们提供了青贮饲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代谢物信息,有助于精准调控饲料发酵进程,以实现高品质青贮饲料的调制。2.不同干物质和温度条件下植物乳杆菌与戊糖片球菌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产物的影响将苜蓿分别萎蔫至干物质304(LDM)和433(HDM)g/kg鲜重,设置对照组、植物乳杆菌处理组(LP)和戊糖片球菌处理组(PP)。样品分别储存在20或35°C恒温培养箱中,发酵7、14、30和60天后取样分析。发酵60天后,添加戊糖片球菌显着降低了苜蓿青贮的p H值,增加了乳酸含量,促进了青贮发酵。然而,添加植物乳杆菌仅对20°C条件下发酵的HDM青贮有积极影响。戊糖片球菌处理组和对照组微生物群落主要是魏斯氏菌和片球菌,而植物乳杆菌处理组中乳杆菌的相对丰度较高。添加植物乳杆菌上调了氨基酸和能量代谢,下调了核苷酸代谢的丰度。此外,网络结构分析显示,本研究苜蓿中的关键种多为有害微生物,而不是乳酸菌。添加植物乳杆菌后,苜蓿青贮中酪氨酸含量显着增加,但3-苯乳酸含量在LDM青贮时显着增加,HDM青贮时显着降低。与LP处理组相比,PP处理组中3-羟基丙酸含量显着降低。综上所述,不同干物质和贮存温度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产物,对乳酸菌添加剂的效果产生了显着影响。3.柠檬酸循环中有机酸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调控研究该部分试验探讨了柠檬酸循环中有机酸对苜蓿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外源苹果酸的添加降低了青贮饲料p H,非蛋白氮含量(NPN)和棕榈酸在总脂肪酸中的比例,显着提高了α-亚麻酸的比例(P<0.05)。且在青贮饲料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优先利用L-苹果酸或DL-苹果酸而不是D-苹果酸。由于柠檬酸和苹果酸可以通过柠檬酸酸循环相互转化,苜蓿青贮时加入苹果酸或柠檬酸效果类似,都能有效改善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抑制蛋白水解,改善青贮饲料的脂肪酸组成。当两种有机酸添加量为1%时,青贮饲料中乳酸的浓度显着降低。此外,添加0.5%和1%的苹果酸和柠檬酸还增加了苜蓿青贮中酵母菌的数量。与正常干物质苜蓿青贮相比,低干物质苜蓿青贮NPN和NH3-N含量显着增加,p H值、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干物质损失显着降低(P<0.05)。低干物质青贮时,添加苹果酸增加了DM和WSC的含量,降低了NPN和NDF的含量(P<0.05)。虽然琥珀酸和富马酸也是柠檬酸循环中的有机酸,但由于其水溶解度差,只能以钠盐形式添加,对发酵品质并没有显着影响。4.苹果酸、柠檬酸、植物乳杆菌及其混合物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该试验探讨了有机酸(苹果酸或柠檬酸),植物乳杆菌(LP)及其混合物对苜蓿青贮饲料发酵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组(蒸馏水),0.5%DL-苹果酸(MA)处理组,0.5%柠檬酸(CA)处理组,植物乳杆菌处理组(1×106 cfu/g,LP),苹果酸和植物乳杆菌混合物(0.5%DL-苹果酸+LP,MALP)和柠檬酸和植物乳杆菌混合物(0.5%柠檬酸+LP,CALP)处理组。每个处理4个重复,真空包装后室温保存60天。青贮60天后,所有处理组较对照组p H值,非蛋白氮(NPN)含量显着降低,乳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LP处理组较MA或CA处理组的p H显着降低,乳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但再添加MA或CA并不能进一步促进苜蓿青贮的乳酸发酵。与对照青贮饲料相比,处理组饱和脂肪酸(SFA)的比例显着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例显着增加,且CA处理组PUFA含量最高(P<0.05)。尽管MA和CA在改善青贮饲料发酵品质方面不如LP有效,但MALP和CALP处理在降低青贮饲料NPN方面表现更好,CA在抑制苜蓿青贮中的脂肪酸降解方面最有效。本研究首次全面阐述了不同调控措施(不同乳酸菌、不同干物质含量及不同温度)对苜蓿发酵品质、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柠檬酸循环中苹果酸和柠檬酸能有效提高苜蓿发酵品质。这为调控优质苜蓿青贮饲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王福成[8](2021)在《西藏不同海拔燕麦青贮发酵特性及发酵品质改善研究》文中认为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牧场。西藏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制约了其高寒地区的饲草生产,成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青贮能最大程度保留饲草营养,提高适口性,是解决西藏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有效途径。受高寒环境影响,西藏地区青贮成功率较低,未形成系统科学的体系。为解决西藏燕麦贮藏难题,改善燕麦青贮品质,研究以在曲尼帕、斯布和那曲种植的青海444燕麦为研究对象,分析海拔对青贮的影响。青贮中用甲酸、尿素、EM复合菌剂、玉米粉处理,探索不同海拔燕麦青贮品质改善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燕麦原材料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青贮后那曲燕麦饲料中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其他地区燕麦中为变形菌门。燕麦青贮后较原材料降低了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青贮60 d时提高了粗蛋白含量。曲尼帕和斯布燕麦青贮后降低了干物质含量,那曲燕麦青贮60 d时降低了干物质含量。斯布燕麦青贮后p H最低,丙酸和丁酸的含量高于其他地区燕麦,青贮30 d时丁酸含量略高于优质饲料标准。那曲燕麦青贮60 d时乳酸含量和产酸型菌种丰度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尤其是乳杆菌属、肠球菌属和明串珠菌属,Alpha多样性指数也高于其他处理组。2.西藏燕麦在不同海拔青贮点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特性随不同海拔青贮点的变化,燕麦青贮后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显着变化。曲尼帕和斯布燕麦在那曲青贮后p H值下降,氨态氮、丙酸和丁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乳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斯布燕麦在那曲青贮后干物质含量显着降低(P<0.05),乙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那曲燕麦在异地青贮后粗蛋白含量显着增加(P<0.05),乳酸和粗脂肪含量显着降低(P<0.05),发酵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异地青贮后其相对丰度显着下降(P<0.05)。曲尼帕和斯布燕麦青贮后的优势菌属为哈夫尼亚-肥杆菌属。3.添加剂对西藏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发酵品质的改善从有机酸和氨态氮综合评价法、Kaiser评价法可知,曲尼帕和斯布燕麦青贮中甲酸处理分值最高,其次为玉米粉处理,那曲燕麦常规青贮(CK)分值最高。燕麦青贮中用甲酸处理显着提高了干物质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氨态氮和有机酸含量(P<0.05),使饲料p H值降到了4.2以下;玉米粉处理显着提高了曲尼帕和斯布燕麦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显着提高了那曲燕麦中粗蛋白和乙酸含量(P<0.05),显着降低了氨态氮/总氮的比值(P<0.05)。综上,燕麦青贮时因来源和青贮点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高海拔燕麦青贮效果优于低海拔燕麦,低海拔燕麦在高海拔那曲青贮时改善了青贮品质。高海拔环境有利于乳杆菌属繁殖,可有效抑制有害菌属,提高青贮品质。甲酸处理能有效改善低海拔燕麦青贮品质,那曲燕麦常规青贮(CK)效果最佳。

雷永[9](2021)在《中华绒螯蟹幼蟹磷的营养生理研究》文中认为磷是水产动物生长所必需的常量矿物质元素,但水产动物对水体磷的吸收率极低,大部分磷必须从饲料中获得。饲料磷摄入不足会导致水产动物生长性能下降,体脂含量增加、体蛋白含量降低,钙磷沉积低和骨矿化不足等不良影响;而饲料磷摄入过量一方面会增加饲料成本,另一方面,饲料过量且没有被利用的磷会被排入水体中,进而造成养殖水环境的污染。因此,适宜的饲料磷添加水平十分重要。同时,磷的来源、饲料中钙磷比以及动物肠道pH等都会影响磷的吸收利用,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饲料中磷的合理添加。本试验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饲料磷水平、磷源、钙磷比及几种有机酸对幼蟹生长、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钙磷代谢的影响,结果可为幼蟹的磷营养需求提供科学依据,丰富幼蟹矿物质磷营养的理论资料,也为幼蟹优质饲料的研制提供基础数据。1饲料磷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脂代谢的影响本试验为研究饲料磷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脂代谢的影响,制作有效磷水平分别为0.20%、0.44%、0.99%、1.37%、1.75%和2.01%的六种纯化饲料,投喂幼蟹(0.38±0.01 g)56天。结果显示,饲料磷水平显着影响着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蜕壳频率,其中摄食0.99%有效磷饲料的幼蟹的生长性能最好。随着饲料中有效磷水平的上升,幼蟹的全蟹灰分、钙和磷的含量及肝胰腺和血清中的磷含量增加,而全蟹镁含量下降。饲料磷水平的升高导致了全蟹和肝胰腺的粗脂肪含量降低,肝胰腺的粗蛋白含量升高。随着饲料中有效磷水平从0.20%上升到1.37%,血清和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随之升高,之后随饲料有效磷水平的继续升高而降低。饲料有效磷水平显着影响着肝胰腺的丙二醛含量、总抗氧化能力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饲料中有效磷水平为1.37%时,幼蟹肝胰腺的抗氧化酶活力最高,丙二醛含量最低。RT-q PCR分析结果表明,饲料磷可能是通过抑制脂肪合成相关基因和促进脂肪转运相关基因来达到降低肝胰腺脂肪积累的效果。本研究表明,1.16%~1.51%的饲料有效磷能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提高肝胰腺的抗氧化能力,减少肝胰腺的脂肪积累。2饲料钙磷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体成分、抗氧化能力、渗透压调节和钙磷代谢的影响本试验为探究饲料钙磷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体成分、抗氧化能力、渗透压调节和钙磷代谢的影响,以磷酸二氢钠(Na H2PO4·2H2O)为磷源、氯化钙(Ca Cl2)为钙源,配制六种钙水平分别为0.5%(低钙)、1.5%(中钙)和2.5%(高钙),总磷水平分别为1.5%和2.0%的等氮等脂纯化饲料,饲喂初重为4.39±0.01 g的幼蟹56天。试验结果显示,当饲料磷水平为1.5%时,中钙组的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蜕壳频率显着高于低钙组;而当饲料磷水平为2.0%时,中钙组和高钙组的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蜕壳频率显着高于低钙组。当饲料磷水平一致时,与0.5%钙相比,饲料中添加2.5%的钙能显着提高全蟹灰分含量、全蟹和肝胰腺中的钙磷含量及血清磷含量,同时显着降低全蟹的粗脂肪含量。当饲料磷为1.5%或2.0%时,中钙组肠道钙磷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显着高于低钙组。无论饲料磷水平是1.5%还是2.0%,与低钙组相比,中钙组和高钙组有较高的血清渗透压和碱性磷酸酶活力,以及鳃中Na+K+-ATP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当饲料磷水平相同时,饲料中添加1.5%钙能显着降低肝胰腺中的丙二醛含量,提高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综合考虑,饲料钙磷比为0.76~1(饲料中实际钙磷水平为1.59/2.10~1.58/1.59)能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提高钙磷吸收和沉积效率,增强机体渗透压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3有机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和钙磷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的有机酸,柠檬酸(CA),苹果酸(MA),α-酮戊二酸(AKG),富马酸(FA)和乳酸(LA)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和钙磷代谢的影响。在基础饲料(对照组C)中分别添加0.2%的CA,MA,AKG,FA和LA制成五种等氮等脂的纯化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3.09±0.01 g的幼蟹56天。试验结果显示,摄食饲料添加FA,AKG和CA的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C组,其中摄食饲料添加AKG的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AKG、CA和FA组幼蟹的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C组,而全蟹的钙和磷含量则高于C组。同时,与C组相比,CA、AKG和FA组幼蟹肠道组织有着较高的钙磷吸收相关基因表达。添加有机酸组的全蟹粗灰分含量,肝胰腺、肌肉、血清钙和磷含量显着高于C组。CA,AKG和FA组幼蟹肝胰腺的抗氧化酶活力显着高于C组,且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C组。处理组幼蟹血清和肠道中碱性磷酸酶活力、肠道中酸性磷酸酶活力以及血清中总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C组。AKG,CA和FA组的肠道和肝胰腺的消化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显着高于C组。本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CA,AKG和FA可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消化酶活性以及钙和磷的吸收和沉积,未来可考虑将CA、AKG或FA等合理添加到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以促提高幼蟹对饲料中钙磷的利用效率,促进幼蟹的健康和生长。4饲料磷源和柠檬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钙磷代谢的影响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磷源和柠檬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钙磷代谢的影响。以磷酸氢钙(DCP,Ca HPO4·2H2O)、磷酸二氢钙[MCP,Ca(H2PO4)2·H2O]和磷酸一二钙[MDCP,Ca HPO4·2H2O·Ca(H2PO4)2·H2O]三种物质为磷源,配制两种不同柠檬酸水平(0%和0.2%)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纯化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4.11±0.02 g的幼蟹8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之间幼蟹的生长均不受饲料磷源、柠檬酸水平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在不添加柠檬酸的情况下,MDCP组的全蟹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DCP组。在相同饲料柠檬酸水平下,MCP和MDCP组的全蟹灰分含量、全蟹和肝胰腺钙磷含量及饲料有效磷含量显着高于DCP组。饲料中添加柠檬酸能显着提高MCP和MDCP组全蟹灰分、全蟹和肝胰腺钙磷以及饲料有效磷含量。在同一饲料柠檬酸水平下,MDCP组的血清磷含量和肠道钙磷吸收基因表达显着高于DCP组;同时,饲料中添加柠檬酸能显着提高钙网蛋白的基因表达。在相同饲料柠檬酸水平下,MDCP组幼蟹肝胰腺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着高于DCP组,而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DCP组;饲料中添加柠檬酸能显着提高DCP、MCP和MDCP组肝胰腺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本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柠檬酸可提高以MCP和MDCP为饲料磷源的幼蟹的钙磷沉积和抗氧化能力,这提示柠檬酸在幼蟹饲料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另外,两种磷源饲料在抗氧能力和钙磷沉积方面具有相类似的作用,MDCP作为一种新型磷源添加剂,和MCP相比成本更低。因此在实际饲料生产过程中,可考虑将MDCP作为一种优先的磷源候选添加剂。

许冬梅[10](2021)在《不同气候区及乳酸菌影响玉米青贮发酵的微生物组与代谢组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是目前国内外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青贮饲料,是全球畜牧业,尤其是奶业稳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占奶牛全部日粮的40%以上)。长期以来国内外有关青贮饲料的研究主要围绕开发青贮饲料添加剂以及评价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化学特性,旨在提高青贮饲料在养殖业中的利用效率及生产性能。然而,对于青贮饲料发酵体系中复杂的微生态过程及相关机制还尚不清楚。青贮饲料发酵过程及最终的饲料品质很大程度上受原料特性及其表面附着微生物的影响,而气候因子是影响青贮原料特性的直接因素之一。但目前有关气候因子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微生态过程及机制研究鲜有报道。本论文系统深入开展了我国不同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高原高山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及热带季风气候区)及不同乳酸菌对全株玉米原料特性及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通过利用微生物组、代谢组和宏基因组学技术,揭示了全株玉米青贮发酵的微生态过程,阐明了不同气候因子及乳酸菌影响全株玉米青贮发酵过程的微生物组及代谢组学机制,为调制安全、优质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气候区对全株玉米原料特性的影响不同气候区对全株玉米原料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原料特性差异较大。高原高山气候区全株玉米原料干物质和淀粉含量较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纤维含量较高。乳酸菌数量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内蒙古和新疆以及温带季风气候区的黑龙江和山西较高,可达106-8 cfu/g鲜重。气候因子中的海拔和生育期降水量对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原料特性的影响贡献较大。(2)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研究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较好,青贮发酵开始大肠杆菌、酵母能被很好的抑制。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江苏、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内蒙古、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山西和黑龙江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p H较低;氨态氮含量较低而乳酸含量较高;乳酸菌数量在发酵过程中较高,故综合评价这四个地区发酵品质较其他地区好。营养成分中除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在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随青贮时间延长而降低,其他成分青贮过程中变化差异不大。(3)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过程代谢组学研究对我国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不同发酵时间点的代谢组学用GC-TOF-MS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全株玉米青贮饲料中共检测到427种物质,其中185种被定性,主要的代谢物为氨基酸、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过程代谢产物组成、动态变化以及标志性代谢产物不同。贵州、江苏和新疆全株玉米发酵前期和后期代谢组变化较大,而其他地区的全株玉米发酵前后代谢组差异较大而发酵过程差异不显着。不同气候区、不同发酵时间点的差异代谢物富集到的通路主要为氨酰基-t RNA的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乙醛酸酯和二羧酸酯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和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青贮发酵p H随3,4-二羟基肉桂酸、丙酮酸和绿原酸相对含量增加而降低,随松三糖和帕拉金糖相对含量增加而升高。(4)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对我国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不同时间点的微生物多样性通过16S r RNA全长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原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差异较大,但不是按照已划分的气候区进行区别。气候因子中平均相对湿度对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原料附着的微生物群落差异的作用较突出。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动态变化差异较大,但总体而言明串珠菌、魏斯氏菌、乳球菌等主要在青贮发酵前期启动发酵,而异型或兼性异型乳酸菌如短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则主要在青贮后期(30天后)相对丰度占优势。不同气候区对青贮发酵贡献较大的标志微生物也各不相同,其中植物乳杆菌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过程重要的标志微生物。(5)基于宏基因组学研究我国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前期与后期微生物功能基因对我国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前期和后期的微生物进行宏基因组学检测。结果表明,全株玉米青贮发酵过程参与的主要代谢通路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辅酶和维生素代谢以及核酸代谢。参与这些代谢通路的青贮微生物基因在不同气候区青贮发酵前期和后期差异较大。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在青贮微生物中存在,且主要通过抗生素外排、抗生素失活及抗生素靶向保护对抗生素起到耐受作用。同时,抗性基因流动遗传元件主要是质粒,在青贮中可能存在抗性基因的水平转移。气候因子中只有平均气温对抗性基因具有正作用效应;微生物组成对抗性基因是直接的正作用效应,是对抗性基因最重要的预测因子。(6)乳酸菌添加剂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微生物组学及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对添加植物乳杆菌MTD1或布氏乳杆菌40788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微生物组学及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的植物乳杆菌或布氏乳杆菌以不同方式调控了青贮微生物群落和代谢组,并且发现不同处理中不依赖于相对丰度的关键微生物不同。本研究发现了具有生物功能的代谢产物,包括抑菌,抗氧化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和抗炎作用的物质等。在发酵中期,乳酸菌主导上调了D-丙氨酸代谢途径、黄酮和黄酮生物合成通路、多环芳烃降解通路和糖胺聚糖降解通路。代谢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青贮微生物与代谢物之间存在广泛的相关性。关联分析为筛选功能型乳酸菌作为青贮饲料添加剂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二、饲料中有机酸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饲料中有机酸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四种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对水产动物影响研究进展
    1.2 饲料有机酸对水产动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1.2.1 有机酸能促进水产动物的生长
        1.2.2 有机酸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1.2.3 有机酸调节肠道微生物,提高动物的抗病力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5 主要试验内容
第二章 豆粕替代鱼粉并添加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豆粕替代鱼粉并添加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豆粕替代鱼粉并添加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
        2.2.3 豆粕替代鱼粉并添加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内容物菌群微生物α多样性的影响
        2.2.4 豆粕替代鱼粉并添加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内容物菌群物种结构分析的影响
        2.2.5 豆粕替代鱼粉并添加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内容物菌群差异性分析
    2.3 讨论
        2.3.1 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
        2.3.3 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内容物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2.4 试验结论
第三章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消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体成分的影响
        3.2.3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免疫指标的影响
        3.2.4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5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体成分的影响
        3.3.3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肝功能和免疫活性的影响
        3.3.4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3.5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试验结论
第四章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和内容物菌群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物种结构分析的影响
        4.2.2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的影响
        4.2.3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差异性分析的影响
        4.2.4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内容物菌群物种结构分析影响
        4.2.5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内容物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的影响
        4.2.6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内容物菌群差异性分析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和肠道内容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4.3.2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和肠道内容物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的影响
        4.3.3 鱼粉蛋白替代水平和柠檬酸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和肠道内容物菌群多样性分析影响
    4.4 试验结论
第五章 总结及研究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2)嗜酸乳杆菌对肉鸡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肉鸡肠道屏障功能研究
        1.1.1 肠道机械屏障
        1.1.2 肠道化学屏障
        1.1.3 肠道微生物屏障
        1.1.4 肠道免疫屏障
    1.2 肉鸡肠道微生物区系
        1.2.1 肉鸡肠道微生物菌群发育规律
        1.2.2 肉鸡不同肠段菌群结构差异
    1.3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1.3.1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发育及稳态的影响
        1.3.2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免疫的影响
        1.3.3 肠道微生物对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1.4 乳酸菌对肠道健康的调控作用
        1.4.1 调控肠道菌群
        1.4.2 影响肠道屏障功能
        1.4.3 缓解肠道氧化应激
    1.5 乳酸菌调节肉鸡肠道健康机制
        1.5.1 代谢产物
        1.5.2 表面活性成分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饲用益生菌筛选及其体外抑菌功能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试验培养基及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活化及培养
        2.2.2 双层琼脂斑点法测定益生菌抑菌能力
        2.2.3 扩散法测定益生菌培养液抑菌能力
        2.2.4 嗜酸乳杆菌E抑菌物质确定
        2.2.5 有机酸含量及抑菌能力关系
        2.2.6 抗生素敏感试验和细胞溶血试验
        2.2.7 嗜酸乳杆菌E肉鸡饲喂效果
        2.2.8 数据处理
    2.3 试验结果
        2.3.1 琼脂斑点法益生菌抑菌活性
        2.3.2 琼脂扩散法益生菌抑菌活性
        2.3.3 p H值对嗜酸乳杆菌E无菌上清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3.4 嗜酸乳杆菌E胞外蛋白和多糖抑菌活性
        2.3.5 有机酸含量对嗜酸乳杆菌E p H值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2.3.6 嗜酸乳杆菌E抗生素敏感性及溶血性
        2.3.7 嗜酸乳杆菌E对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3.8 嗜酸乳杆菌E对肉鸡血清指标的影响
    2.4 讨论
        2.4.1 嗜酸乳杆菌E抑菌物质及机理
        2.4.2 嗜酸乳杆菌E的益生潜能
    2.5 小结
第三章 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和试验地点
        3.1.2 饲养管理
        3.1.3 试验设计和日粮
        3.1.4 生产性能
        3.1.5 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
        3.1.6 屠宰性能
        3.1.7 免疫器官指数
        3.1.8 肠道组织形态
        3.1.9 小肠发育
        3.1.10 空肠总RNA提取及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1.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日粮乳酸菌活菌计数
        3.2.2 生产性能
        3.2.3 屠宰性能
        3.2.4 免疫器官指数
        3.2.5 小肠发育
        3.2.6 肠道形态
        3.2.7 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
        3.2.8 空肠细胞因子m RNA表达量
        3.2.9 空肠肠道屏障功能蛋白m RNA表达量
    3.3 讨论
        3.3.1 嗜酸乳杆菌E发酵饲料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3.3.2 发酵饲料对肉鸡饲料养分消化率的影响
        3.3.3 发酵饲料对肉鸡肠道发育的影响
        3.3.4 发酵饲料对肉鸡空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和试验地点
        4.1.2 饲养管理
        4.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4.1.4 攻毒模型
        4.1.5 生长性能
        4.1.6 血清免疫指标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4.1.7 肠道和脾脏RNA提取及基因表达量分析
        4.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试验结果
        4.2.1 肉鸡生长性能及死亡率
        4.2.2 血清免疫球蛋白
        4.2.3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4.2.4 脾脏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
        4.2.5 肉鸡14 日龄空肠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
        4.2.6 肉鸡21 日龄空肠细胞因子基因表达量
    4.3 讨论
        4.3.1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细胞免疫的影响
        4.3.3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体液免疫的影响
        4.3.4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细胞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发育和屏障功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和试验地点
        5.1.2 饲养管理
        5.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5.1.4 攻毒模型
        5.1.5 血清内毒素
        5.1.6 肠道组织形态
        5.1.7 小肠长度
        5.1.8 肠道RNA提取及基因表达量分析
        5.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试验结果
        5.2.1 肉鸡血清内毒素含量
        5.2.2 肉鸡小肠发育
        5.2.3 肉鸡空肠肠组织形态
        5.2.4 肉鸡回肠组织形态
        5.2.5 肉鸡空肠肠道屏障功能蛋白m RNA表达量
        5.2.6 肉鸡回肠肠道屏障功能蛋白m RNA表达量
    5.3 讨论
        5.3.1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小肠发育的影响
        5.3.2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1.1 试验动物及地点
        6.1.2 饲养管理
        6.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6.1.4 样品采集
        6.1.5 试剂耗材
    6.2 试验方法
        6.2.1 肉鸡回肠内容物DNA提取、检测及测定
        6.2.2 PCR扩增及文库构建
    6.3 生物信息学分析
    6.4 结果
        6.4.1 测序基本数据和信息
        6.4.2 稀释曲线与Rank-abundance曲线分析
        6.4.3 Alpha多样性分析
        6.4.4 Beta多样性分析
        6.4.5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菌群门水平多样性分析
        6.4.6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菌群属水平多样性分析
        6.4.7 LEf Se多级别物种差异分析
        6.4.8 肉鸡回肠微生物与生产性能和肠道免疫Spearman关联分析
        6.4.9 PICRUSt1 功能预测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嗜酸乳杆菌E缓解肉鸡肠道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7.1 试验材料
        7.1.1 试验动物及试验地点
        7.1.2 饲养管理
        7.1.3 试验设计及日粮
        7.1.4 样品采集
        7.1.5 试剂耗材
    7.2 试验方法
        7.2.1 蛋白提取与浓度测定
        7.2.2 肉鸡回肠蛋白液内酶解
        7.2.3 质谱分析
        7.2.4 质谱数据检索
        7.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7.3 试验结果
        7.3.1 不同处理肉鸡回肠表达蛋白功能注释定性分析
    7.4 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差异蛋白GO注释和KEGG分析
        7.4.1 大肠杆菌感染组与对照组肉鸡回肠差异蛋白Heatmap图与互作关系
    7.5 嗜酸乳杆菌E干预肉鸡回肠差异蛋白GO注释和KEGG分析
        7.5.1 嗜酸乳杆菌E干预与大肠杆菌感染肉鸡回肠差异蛋白与互作关系
        7.5.2 嗜酸乳杆菌E干预与大肠杆菌感染回肠差异表达蛋白GO注释
    7.6 讨论
        7.6.1 大肠杆菌感染致肉鸡肠道损伤的蛋白组分析
        7.6.2 嗜酸乳杆菌E缓解大肠杆菌感染肉鸡肠道损伤的蛋白组分析
    7.7 小结
第八章 嗜酸乳杆菌E调控大肠杆菌诱导Caco-2 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菌株和细胞
        8.1.2 大肠杆菌O157 毒素基因鉴定
        8.1.3 细胞复苏与培养
        8.1.4 大肠杆菌感染诱导Caco-2 细胞炎症反应模型建立
        8.1.5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 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8.1.6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Caco-2 细胞粘附性的影响
        8.1.7 嗜酸乳杆菌E和大肠杆菌对Caco-2 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8.1.8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 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8.1.9 数据统计
    8.2 结果
        8.2.1 大肠杆菌O157 毒素基因鉴定
        8.2.2 不同感染复数对Caco-2 细胞毒性和细胞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8.2.3 不同感染时间对Caco-2 细胞毒性和细胞因子m RNA表达的影响
        8.2.4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诱导Caco-2 细胞炎症反应的缓解作用
        8.2.5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细胞屏障功能及细胞凋亡的调控
        8.2.6 嗜酸乳杆菌E及其上清液对大肠杆菌Caco-2 细胞粘附性的影响
        8.2.7 嗜酸乳杆菌E和大肠杆菌对Caco-2 单层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8.2.8 嗜酸乳杆菌E对大肠杆菌感染Caco-2 细胞凋亡和坏死的影响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全文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的创新点
    9.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菌酶对苜蓿青贮品质调控的微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苜蓿青贮微生物学机理
        1.1.1 苜蓿青贮的必要性
        1.1.2 饲料青贮的过程及其微生物学机理
        1.1.3 饲料青贮有氧腐败的过程及其微生物学机理
    1.2 青贮添加剂对青贮饲料的影响
        1.2.1 菌剂对青贮饲料的影响
        1.2.2 酶制剂对青贮饲料的影响
        1.2.3 其它添加剂对青贮饲料的影响
    1.3 青贮饲料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3.1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1.3.2 青贮饲料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4 代谢组学及其在青贮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1.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目的意义
        1.5.2 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酶制剂
        2.1.2 菌制剂
        2.1.3 试剂
        2.1.4 仪器
    2.2 青贮饲料的制作
        2.2.1 不同菌剂处理对苜蓿青贮菌群落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2.2.2 酶制剂和酶菌联合处理对苜蓿青贮菌群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2.2.3 菌剂处理对青贮苜蓿有氧暴露期间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2.2.4 菌酶处理苜蓿青贮菌群演替、表观形态学及代谢组学分析
    2.3 青贮品质及营养指标的测定
        2.3.1 青贮品质测定
        2.3.2 青贮营养测定
        2.3.3 微生物学分析
    2.4 表观形态观测
    2.5 菌群多样性的测定
        2.5.1 DNA提取
        2.5.2 16S rRNA 基因的PCR扩增
        2.5.3 高通量测序
        2.5.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6 代谢组学的测定
        2.6.1 样品准备
        2.6.2 代谢物提取
        2.6.3 质控样品
        2.6.4 GC-MS分析
        2.6.5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2.7 生化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菌剂处理对青贮苜蓿菌群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3.1.1 青贮品质
        3.1.2 菌群多样性
        3.1.3 青贮菌群组成与发酵产物的关联性分析
        3.1.4 菌群基因组的功能预测
    3.2 酶制剂及酶菌协同处理对青贮苜蓿菌群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3.2.1 青贮品质
        3.2.2 菌群多样性
        3.2.3 青贮品质与青贮菌群的关联性分析
    3.3 菌剂处理对青贮苜蓿有氧暴露期间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3.3.1 青贮品质
        3.3.2 细菌菌群组成
        3.3.3 青贮苜蓿真菌菌群组成分析
    3.4 菌酶处理苜蓿青贮菌群演替、表观形态及代谢产物分析
        3.4.1 发酵品质分析
        3.4.2 青贮前苜蓿菌群组成
        3.4.3 苜蓿青贮菌群演替
        3.4.4 青贮菌群与青贮品质关联性分析
        3.4.5 表观形态学分析
        3.4.6 基于代谢组学揭示苜蓿青贮有氧稳定性的研究
        3.4.7 青贮苜蓿代谢组学与菌群关联性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菌剂处理对青贮苜蓿菌群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4.1.1 青贮品质
        4.1.2 青贮菌群多样性及其与青贮品质的关系
        4.1.3 菌群基因组功能预测
    4.2 酶制剂及酶菌协同处理对青贮苜蓿菌群多样性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4.2.1 青贮品质
        4.2.2 菌群多样性
        4.2.3 青贮菌群与发酵品质的关联性
    4.3 有氧暴露期间青贮苜蓿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
        4.3.1 青贮品质
        4.3.2 细菌菌群多样性
        4.3.3 真菌多样性
    4.4 菌酶处理对苜蓿青贮菌群演替、表观形态、代谢产物的影响
        4.4.1 青贮品质
        4.4.2 菌群多样性
        4.4.3 表观形态
        4.4.4 代谢产物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陈化小麦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在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的概述
        1.1.1 小麦的营养特点
        1.1.2 小麦的抗营养因子
    1.2 陈化小麦的概述
        1.2.1 小麦的后熟和陈化原理
        1.2.2 陈化小麦成分指标的变化
    1.3 陈化小麦发酵的优势
        1.3.1 提高饲料转化率和营养价值
        1.3.2 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动物采食量
        1.3.3 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力
        1.3.4 改善畜禽肠道微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
        1.3.5 提高生产性能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陈化小麦的发酵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原料
        2.2.2 试验菌种
        2.2.3 培养基
        2.2.4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植物乳杆菌和米根霉的活化
        2.3.2 植物乳杆菌和米根霉菌液的制备
        2.3.3 发酵原材料的处理
        2.3.4 试验设计
        2.3.5 测定发酵陈化小麦的营养指标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陈化小麦发酵条件参数优化的正交试验结果
        2.4.2 陈化小麦发酵前后营养成分的比较结果
    2.5 讨论
        2.5.1 菌种的选取
        2.5.2 发酵温度对发酵陈化小麦品质的影响
        2.5.3 发酵时间对发酵陈化小麦品质的影响
        2.5.4 活菌数对发酵陈化小麦品质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酵陈化小麦在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中应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原料
        3.2.2 试验动物与试验日粮
        3.2.3 饲养管理
        3.2.4 指标测定及方法
        3.2.5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发酵陈化小麦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发酵陈化小麦对育肥猪胴体品质的影响
        3.3.3 发酵陈化小麦对育肥猪经济效益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发酵陈化小麦对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3.4.2 发酵陈化小麦对育肥猪胴体品质的影响
        3.4.3 发酵陈化小麦对育肥猪经济效益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5)残次苹果与稻草发酵饲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疆畜牧业的重要性
        1.1.2 新疆草地资源概况
        1.1.3 新疆残次苹果、稻草资源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微生物发酵饲料的研究现状
        1.2.2 残次苹果和稻草混合发酵在饲料中的研究现状
        1.2.3 青贮发酵饲料品质及饲用价值评定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微生物组合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乳酸菌及其组合的产酸特性、生长曲线
        2.2.2 乳酸菌组合不同配比的产酸速度、生长曲线及耐酸性
        2.2.3 乳酸菌组合对残次苹果发酵品质、有氧暴露下的p H值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2.4 微生物组合发酵残次苹果的发酵品质、有氧暴露下p H值与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3 讨论
        2.3.1 不同乳酸菌的产酸速度、生长曲线及耐酸性
        2.3.2 添加不同水平微生物对残次苹果发酵品质的影响
        2.3.3 不同水平微生物对残次苹果在有氧暴露下物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发酵工艺对残次苹果与稻草混合发酵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发酵工艺发酵饲料的感官品质
        3.2.2 不同发酵工艺发酵饲料的营养成分
        3.2.3 不同发酵发酵饲料发酵品质及综合评价
        3.2.4 不同发酵工艺青贮发酵饲料有氧暴露后p H值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3.3 讨论
        3.3.1 不同发酵工艺对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3.3.2 不同发酵工艺对发酵品质的影响
        3.3.3 不同发酵工艺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4 小结
第4 章 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混合发酵饲料的体外降解特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3 混合发酵饲料的体外产气、发酵参数
    4.3 讨论
        4.3.1 不同比例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对体外发酵产气量参数的影响
        4.3.2 不同比例残次苹果发酵物与稻草对体外发酵发酵参数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菌酶协同改善花生粕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花生粕在饲料领域应用的限制因素
        1.1.1 花生粕精氨酸与赖氨酸比例不平衡
        1.1.2 花生粕易氧化变质
        1.1.3 花生粕存在抗营养因子和有毒物质
    1.2 花生粕饲用品质改善的研究现状
        1.2.1 花生粕蛋白的定向水解
        1.2.2 花生粕氨基酸平衡的改善方法
        1.2.3 花生粕抗营养因子及有毒物质的消除方法
    1.3 乳酸菌在花生粕饲用品质改善的应用潜力
        1.3.1 乳酸菌在改善饲料氨基酸比例平衡中的应用潜力
        1.3.2 乳酸菌发酵提高饲料抗氧化性能的应用潜力
        1.3.3 乳酸菌改善饲料风味的应用潜力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及材料
        2.1.3 主要仪器
    2.2 精氨酸高效利用乳酸菌的筛选
        2.2.1 培养基的制备
        2.2.2 能利用精氨酸的乳酸菌的初筛
        2.2.3 能利用精氨酸且不产生物胺的乳酸菌的初筛
        2.2.4 能利用花生粕精氨酸的乳酸菌的确定
        2.2.5 能利用花生粕精氨酸的乳酸菌的鉴定
        2.2.6 短乳杆菌Z-73在花生粕发酵上的初步应用
    2.3 基于花生粕游离精氨酸提升的酶解工艺优化
        2.3.1 蛋白酶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2.3.2 蛋白酶组合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2.3.3 蛋白酶解顺序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2.3.4 预处理方式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2.3.5 料水比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2.3.6 蛋白酶添加量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2.3.7 胰蛋白酶酶解温度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2.3.8 花生粕复合蛋白酶酶解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2.4 花生粕乳酸菌发酵工艺的优化
        2.4.1 乳酸菌接种量对花生粕酶解发酵液的影响
        2.4.2 发酵温度对花生粕酶解液发酵的影响
        2.4.3 发酵时间对花生粕酶解液发酵的影响
    2.5 菌酶协同对花生粕品质的影响
        2.5.1 粗蛋白和酸溶蛋白含量测定
        2.5.2 氨基酸、肽含量和肽的分子量分布测定
        2.5.3 SDS-PAGE
        2.5.4 总酸和有机酸含量测定
        2.5.5 抗氧化能力测定
        2.5.6 有机酸对于发酵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
        2.5.7 多酚对于发酵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
        2.5.8 黄酮对于发酵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
        2.5.9 水溶性多糖对于发酵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
        2.5.10 活性肽的超滤分离
        2.5.11 活性肽的凝胶色谱分离纯化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精氨酸高效利用乳酸菌的筛选
        3.1.1 能利用精氨酸的乳酸菌的初筛
        3.1.2 能利用精氨酸且不产生物胺乳酸菌的初筛
        3.1.3 能利用花生粕精氨酸的乳酸菌的确定
        3.1.4 乳酸菌Z-73的鉴定
        3.1.5 短乳杆菌Z-73在花生粕发酵上的初步应用
        3.1.6 小结
    3.2 基于花生粕游离精氨酸提升的酶解工艺优化
        3.2.1 蛋白酶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3.2.2 蛋白酶组合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3.2.3 蛋白酶解顺序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3.2.4 预处理方式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3.2.5 料水比对花生粕蛋白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3.2.6 蛋白酶添加量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3.2.7 胰蛋白酶酶解温度对水解度和精氨酸释放率的影响
        3.2.8 花生粕复合蛋白酶酶解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3.2.9 小结
    3.3 花生粕乳酸菌发酵工艺的优化
        3.3.1 乳酸菌接种量对花生粕酶解液发酵的影响
        3.3.2 发酵温度对花生粕酶解液发酵的影响
        3.3.3 发酵时间对花生粕酶解液发酵的影响
    3.4 菌酶协同处理对花生粕品质的影响
        3.4.1 菌酶协同处理对粗蛋白和酸溶蛋白含量的影响
        3.4.2 菌酶协同处理对蛋白质降解的影响
        3.4.3 菌酶协同处理对多肽含量及多肽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3.4.4 菌酶协同处理对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3.4.5 菌酶协同处理对总酸及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3.4.6 菌酶协同处理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4.7 菌酶协同处理花生粕抗氧化性提升的初步研究
        3.4.8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不同调控措施影响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青贮饲料微生物组学研究
        1.2.2 青贮饲料代谢组学研究
        1.2.3 有机酸添加剂对青贮的调控研究
        1.2.3.1 柠檬酸循环
        1.2.3.2 柠檬酸循环中有机酸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2.3.3 柠檬酸循环中有机酸在青贮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目的意义
        1.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文中所用缩略符号
第二章 植物乳杆菌或布氏乳杆菌对苜蓿青贮代谢产物及微生物群落动态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苜蓿青贮的制作
        2.2.2 苜蓿发酵品质的测定
        2.2.3 苜蓿化学组分的测定
        2.2.4 苜蓿微生物组学分析
        2.2.5 苜蓿代谢组学分析
        2.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苜蓿原样化学组分及附着微生物
        2.3.2 添加植物乳杆菌或布氏乳杆菌对苜蓿发酵品质的影响
        2.3.3 苜蓿青贮饲料的代谢组学研究
        2.3.4 青贮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干物质和温度条件下植物乳杆菌与戊糖片球菌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苜蓿青贮的制作
        3.2.2 苜蓿发酵品质的测定
        3.2.3 苜蓿青贮饲料化学组分的测定
        3.2.4 苜蓿微生物组学分析
        3.2.5 苜蓿代谢组学分析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苜蓿原样化学组分及附着微生物
        3.3.2 植物乳杆菌或戊糖片球菌对苜蓿发酵特性的影响
        3.3.3 接种植物乳杆菌或戊糖片球菌对苜蓿化学组分的影响
        3.3.4 苜蓿青贮过程中微生物动态变化
        3.3.5 添加植物乳杆菌或戊糖片球菌对苜蓿微生物代谢通路的影响
        3.3.6 苜蓿饲料微生物群落网络结构分析
        3.3.7 不同干物质苜蓿青贮各处理组间差异代谢物研究
        3.3.8 不同干物质苜蓿青贮各处理组间微生物与差异代谢物关联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添加柠檬酸循环中有机酸对苜蓿青贮发酵的调控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旋光性苹果酸对苜蓿发酵品质、蛋白质及脂肪酸降解的影响
        4.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不同浓度苹果酸、柠檬酸对苜蓿发酵品质的影响
        4.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4 苹果酸、柠檬酸对不同干物质水平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4.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4.2 结果与分析
    4.5 柠檬酸循环中的四种有机酸对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
        4.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5.2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添加苹果酸、柠檬酸、植物乳杆菌及其混合物对苜蓿发酵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2 试验方法
        5.2.3 试验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苜蓿原样化学组分及附着微生物
        5.3.2 发酵60 d后苜蓿发酵性
        5.3.3 发酵60 天后苜蓿化学组分
        5.3.4 发酵60 天后苜蓿脂肪酸组分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课题
致谢

(8)西藏不同海拔燕麦青贮发酵特性及发酵品质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西藏地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西藏地区燕麦的生产和利用现状
    1.3 海拔对燕麦品质、产量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3.1 海拔对燕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1.3.2 海拔对燕麦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4 高寒地区青贮研究进展
        1.4.1 青贮原理
        1.4.2 高寒地区青贮饲料研究现状
        1.4.3 影响高寒地区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主要因素
        1.4.4 海拔对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1.4.5 添加剂对高寒地区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西藏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1.6.2 西藏燕麦在不同海拔青贮点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1.6.3 添加剂对西藏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品质改善研究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藏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青贮调制
        2.1.4 青贮指标测定方法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海拔区燕麦原材料营养成分分析
        2.2.2 不同海拔区燕麦原材料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2.3 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饲料营养品质
        2.2.4 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饲料发酵品质
        2.2.5 不同海拔区燕麦青贮饲料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西藏燕麦在不同海拔青贮点发酵品质及微生物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青贮调制
        3.1.4 青贮指标测定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海拔青贮点燕麦青贮饲料营养品质
        3.2.2 不同海拔青贮点燕麦青贮饲料发酵品质
        3.2.3 不同海拔青贮点燕麦青贮饲料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添加剂对西藏不同海拔燕麦青贮品质改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青贮调制
        4.1.4 青贮指标测定方法
        4.1.5 青贮发酵品质评价
        4.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添加剂对燕麦青贮饲料营养品质的影响
        4.2.2 添加剂对燕麦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
        4.2.3 燕麦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评价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华绒螯蟹幼蟹磷的营养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磷的生理功能及其对水体的危害
    2 磷的代谢
    3 影响水生动物对磷利用率的因素
    4 水生生物对磷的需要量研究
    5 酸化剂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进展
    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思路
第二章 饲料磷水平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饲料钙磷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渗透压调节和钙磷代谢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有机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和钙磷代谢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饲料磷源和柠檬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钙磷代谢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不同气候区及乳酸菌影响玉米青贮发酵的微生物组与代谢组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青贮技术研究
        1.1.1 青贮微生态系统
        1.1.2 青贮的生物化学过程
    1.2 青贮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
        1.2.1 PCR在青贮饲料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1.2.2 NGS在青贮饲料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1.2.3 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MRT)在青贮饲料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1.2.4 宏基因组学在青贮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1.3 青贮饲料中代谢物研究现状
    1.4 环境因子对青贮原料特性及附着微生物的影响
    1.5 添加剂对青贮饲料发酵调控的影响
        1.5.1 乳酸菌添加剂对青贮饲料发酵调控的影响
        1.5.2 其他微生物添加剂对青贮饲料发酵调控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不同气候区对全株玉米原料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试验取样点概况
        2.2.2 青贮原料检测项目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我国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原料特性
        2.3.2 不同气候区对全株玉米原料特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制作
        3.2.2 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分析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
        3.3.2 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饲料营养成分
    3.4 小结
第四章 我国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代谢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代谢物提取
        4.2.2 上机检测
        4.2.3 数据处理
        4.2.4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代谢组整体情况
        4.3.2 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代谢组差异
        4.3.3 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标志代谢产物
        4.3.4 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功能性代谢产物
        4.3.5 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代谢产物对p H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DNA提取及测序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原料附着微生物群落组成
        5.3.2 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微生物多样性
        5.3.3 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发酵前后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差异
        5.3.4 全株玉米青贮标志代谢物与主要微生物间的相关性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宏基因组学研究我国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发酵前期与后期微生物功能基因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样品DNA提取、检测及上机测序
        6.2.2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前期和后期微生物基因数目及物种注释
        6.3.2 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前期和后期微生物KEGG功能注释
        6.3.3 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前期和后期微生物CAZy注释
        6.3.4 不同气候区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前期和后期微生物抗生素抗性基因注释
        6.3.5 不同气候区发酵pH及微生物组成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乳酸菌添加剂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微生物组及代谢组学影响的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全株玉米青贮制作及发酵品质检测
        7.2.2 微生物SMRT分析
        7.2.3 代谢组学分析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乳酸菌添加剂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
        7.3.2 乳酸菌添加剂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7.3.3 乳酸菌添加剂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代谢组的影响
        7.3.4 乳酸菌添加剂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微生物功能影响
        7.3.5 乳酸菌添加剂处理全株玉米青贮功能代谢物与微生物关联分析
        7.3.6 乳酸菌添加剂处理全株玉米青贮代谢物和微生物与发酵品质关联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本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饲料中有机酸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种有机酸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 赵锡蝶. 天津农学院, 2021(08)
  • [2]嗜酸乳杆菌对肉鸡的益生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吴正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菌酶对苜蓿青贮品质调控的微生物学及代谢组学研究[D]. 胡宗福.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陈化小麦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在生长育肥猪配合饲料中应用的研究[D]. 申楠.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5]残次苹果与稻草发酵饲料的研制[D]. 艾琪.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6]菌酶协同改善花生粕品质的研究[D]. 周佳慧. 江南大学, 2021(01)
  • [7]不同调控措施影响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作用机制研究[D]. 柯文灿. 兰州大学, 2021(09)
  • [8]西藏不同海拔燕麦青贮发酵特性及发酵品质改善研究[D]. 王福成.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9]中华绒螯蟹幼蟹磷的营养生理研究[D]. 雷永.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10]不同气候区及乳酸菌影响玉米青贮发酵的微生物组与代谢组学机制研究[D]. 许冬梅. 兰州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有机酸在饲料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