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保险分别承担什么责任(论文文献综述)
张力毅[1](2021)在《比较、定位与出路:论我国交强险的立法模式——写在《交强险条例》出台15周年之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制汽车保险的主要政策目的在于给予交通事故受害人充分且快速的救济,而通过何种立法模式可以顺利实现上述目标一直是各国(地区)立法者所面临的核心难题。为了缓解或彻底摆脱汽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认定费时耗力的困境,比较法上出现了四种立法模式。以此为参照,我国的交强险倾向于采取修正的责任保险模式,因而使得交强险给付在很大程度上与被保险人的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分离。也由于交强险片面强调社会救济功能的实现以致于过分偏离了责任保险的轨道,加之诸多不合理的规则设计,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其实并未真正实现保护受害人的目标。因此在立法论上有必要在《民法典》施行之际对交强险的立法模式加以修正,使其尽可能地回归责任保险的框架,也可更好地应对自动驾驶汽车时代的到来。
孙程斌[2](2020)在《天安财险苏州分公司车险理赔成本控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国内财产保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迅速。机动车保险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居高不下的理赔成本已成为制约产险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天安财险苏州分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从避免车险欺诈方面进行理赔成本控制研究。文中在对车险欺诈和风险识别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天安财险苏州分公司车险赔付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阐述了公司车险理赔工作存在人员专业程度不够、组织架构不健全等问题,同时分析了导致问题存在的诸多内外部原因。文中提出了天安财险苏州分公司车险理赔成本控制关键是车险欺诈案件的防范和识别,并从构建渗漏风险模型、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理赔控制体系、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车险理赔成本控制的优化措施。最后,从人员、组织、制度、技术四个方面总结出车险理赔成本控制优化的保障条件。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对有效降低天安财险苏州分公司车险欺诈风险,控制车险赔付成本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同时对于同业中其他保险公司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林森慧,徐佳宁,黄菲,林壮婷[3](2020)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保险的发展与探索》文中认为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上升,在汽车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新能源汽车事故频发,其风险不断凸显。新能源汽车的结构与传统汽车有很大的不同,其风险也随之不同,传统车险已无法保障新能源汽车特有的风险,新能源汽车若要有更好的发展,必须突破现有商业车险条款的限制。因此,如何完善现有商业车险条款,是理论界与实务界需要思考的问题。
刘爽[4](2020)在《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即一个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的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尽管中国的保险行业起步相对较晚,但是自1979年11月27日国内保险业务恢复以来,中国的保险业还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保险主要分为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两类,然而财产保险中车辆保险占据重要地位,其业务在整个财产保险业务中的比例达到了70%。随着中国经济和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一直持续高速的增长,其发展和盈利能力直接关系到财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水平,再加上越来越多保险公司的成立,保险行业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与挑战,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J分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J分公司)在J市的车险市场环境中,无论是行业规模,还是市场占有率,都是车险行业中最大的。但是,它同时也面临着更残酷的市场竞争。再加上现有的机动车辆保险的营销策略与客户需求日益变化的矛盾,已阻碍了高速增长的机动车辆保险市场的稳步发展。所以,本文对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和解决该公司车险营销策略的相关问题。本文首先查阅车辆保险相关文献作为全文的理论依据;其次,通过分析和调查J市车险市场的外部环境,介绍了本公司的车险营销模式,结合本公司车险营销的一些相关数据,如保费收入、赔付率、市场份额、营业利润等,对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现在的产品、利润、渠道、所占市场份额以及促销策略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并提出该公司车险营销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服务策略中各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对本公司车险业务划分的四种目标市场,分别以车险营销中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最后,根据PEST分析法,对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险营销环境中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波特五力模型中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替代品威胁和行业内竞争威胁几个因素对该公司车险业务营销的竞争环境分析。又根据SWOT分析法进行该公司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四方面的分析总结,为该公司的车险营销策略的实施提出几点保障措施。文章的结尾,对本篇论文中的内容做出了总结,阐释了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案、依据方法、以及对车险行业的预期和展望。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结合当前车险市场发展的实际变化,有针对性的对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险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找出营销策略上存在的问题,寻找有利的营销思路,探索更适合当前车辆保险形势下的营销策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车险市场环境中,为人保财险J分公司赢得更有利的竞争力。
吕品鑫[5](2020)在《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车险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商业车险费率改革的深化,使车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加速了车险业务的竞争。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对于车险市场的严格监管,虽然遏制了通过提高手续费进行恶性竞争的形势,但是也引出了其他的相关问题。例如,中小企业由于规模不大,网点较少,品牌没有形成大的影响力,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发言权,还是通过价格来获取客户。但是自从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商业车险费率监管有关要求的通知》正式施行,破坏了中小保险公司通过价格竞争这一优势,进一步破坏了中小保险公司的生存模式。针对这一情况,中小规模的保险公司想要生存并发展就需要重新制定新的战略规划,根据自身定位重新考虑生存模式。与大公司相比,此类中小公司更应该重视客户体验,细化客户服务,让口碑在客户间口口相传,这样才能赢得更多客户的青睐,从而使公司得到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具体深入分析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的车险业务的优劣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公司的发展策略进行修正,进而帮助公司的业务体系良性发展,制定出适合公司发展的具体策略,使长春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本文先是通过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分析,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再通过对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现在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说明有关部门对商业车险不断加强监管的的情形下,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面临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包括原有渠道优势的丧失,现下的市场已经无法通过以价格优势来获取顾客。因为渠道优势的丧失,公司也就进一步面临保费充足度的下降、综合成本率的上升、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等问题。充分借助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SWOT战略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具体分析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车险业务的营业状况和风险挑战,总结公司的优势、劣势以及存在的困难和机遇,在这些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公司发展的差异性竞争战略。最后,运用4PS市场营销理论对根据差异性竞争战略所提出的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的车险业务的销售、产品以及客户服务的发展计划和组织架构、人员配备、财务相关制度等方面的保障举措,为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车险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张潇[6](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的车险索赔概率研究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良好的经济环境带动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保有量也随之大幅度提高。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 TO世界贸易组织,汽车保险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险种之一,首先实行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由此可见,汽车保险对于我国财产保险甚至整个保险界,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2015年6月起,我国银保监会启动新一轮商车费改,截止到2018年3月8日,银行保险监管部门先后实施了 3次商车费改,其发布文件中规定,财产保险公司计算商业汽车保险保费时在费率厘定方面可以自主进行确定费率因子。但与此同时,因为定价范围的扩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许多公司为抢占市场打价格战,全国几乎所有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年利润额为负的状态,这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根据现实情况,对容户建立一套有效的车险索赔概率预测模型,无论是整个保险行业还是各大财产保险公司都是一件当务之急的大事。随着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已经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转变的契机。因此,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制定更为精准的汽车索赔概率模型已成为各家保险公司发展的关键。本文结合时代背景,运川定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对于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更为精准高效预测车险索赔概率问题进行研究。论文首先详细介绍了我国机动车辆保险市场发展状况以及国外主要保险市场的车险费率改革方法,并且简单介绍如今国外基于大数据技术所研发的保险产品现状。之后,对传统Lo gistie模型以及随机森林模型进行详细阐述,分析其模型间的优劣性。然后在大数据背景下,不仅预测精确度需要考虑,计算效率也需要同样重视,通过Gini值法进行变量筛选可以解决此问题。因此本文利用实际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部分中,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验证了随机森林模型在车险索赔概率预测问题上具有良好的精确度,二是进行变量筛选后,随机森林模型同样具有较高的效率。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与保险行业中的汽车索赔概率的预测,为客户个性化化定价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低风险的客户降低保费,对高风险的客户提高保费,从而吸引更多优质客户。于此同时,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可以为保险领域的其他预测问题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最后,本文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并针对国内保险界现状提出个人建议。
刘秉昊[7](2020)在《我国UBI保险制度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UBI保险制度构建的问题。首先是对UBI保险基础理论与国内外实践的分析。经过商业车险费率改革,我国形成了“车型”定价模式,但其中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之处。UBI保险作为车联网时代的保险创新,其基于大数据分析,可以充分反映司机驾驶行为的安全性,根据驾驶行为评分机制为每一辆车设定个性化的保险费率标准。是对现有车险定价模式的再一次变革。并且其通过车载设备帮助驾驶员纠正不安全的驾驶行为,有助于减少驾驶风险,降低事故概率。同时UBI保险是对保险制度的优化,符合诚信原则和对价平衡原则,作为一种体现绿色理念的保险产品,还可以鼓励驾驶员和民众采取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在域外实践方面,文章对最先开发UBI保险产品的美国进行了制度与实践的考察,并对意大利、英国和日本的产品模式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我国车险行业对UBI保险的制度与产品需求分析。我国车险行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新旧问题突出。例如交通事故高发,消费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差,保险欺诈难以杜绝,保险公司服务质量无法有质的提升等等,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是我国商业车险市场的发展瓶颈。在目前的“网约车”业务模式中,UBI还可以帮助解决保险空白的难题。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等保险科技的运用将有助于打破行业发展瓶颈,新业态和新技术中的部分成果为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改革动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升级,无人驾驶汽车将替代部分有人驾驶的汽车,而UBI车险费率厘定的“从人因素”在无人驾驶汽车时代将面临重大挑战,对车险产品的开发需要注意到这类新的产业模式,提升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第三部分是UBI保险基础法律问题的分析。包括传统车辆保险合同固有的主体、UBI保险合同中新增的数据运营主体,各类主体的特殊权利、义务,还包括UBI保险标的转让事项存在的特殊法律问题。文章重点对于投保方信息权与保险服务提供方数据运营合法性义务的关系,投保方自主选择权与合同任意解除权的限制问题,投保方公平交易权与保险人合理定价义务的关系,以及保险服务提供方的数据权利分析和投保方的诚实信用义务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作为一种车辆保险产品,UBI保险不能脱离保险制度的基本逻辑,在其保险法律关系中,投保人、保险人、车辆使用者、数据控制者、数据处理者等主体都应当重新梳理其权利、义务和责任。与传统的车辆保险合同相比,UBI保险有了多层次的法律关系,保险人有了与数据相关的义务,其应当与数据处理者建立良好的数据合作机制,维护数据安全。在车辆使用过程中,投保人的诚信义务履行直接影响到UBI保险合同的稳定性,故应当对投保方进行一定的权利限制。其次,UBI保险作为“科技型保险”,争议最多的是是其特殊用户信息保护问题,本文对域外的信息数据保护制度经验作简要的梳理。第四部分是对我国引进UBI保险具备的基础条件分析,并根据本文重点分析的法律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作为技术导向性的保险产品,UBI保险的引进不单需要重视相关技术的研发,还应当对技术的使用采取审慎态度。在技术层面,UBI保险主要涉及驾驶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分析。目前,我国车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保险科技的运用将使大数据收集和分析成为可能,关于车联网数据采集标准化的规则也正在完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商业模式方面,车联网保险产业中已有一定的创新,但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基于我国的车联网技术、数据保护制度和金融监管政策基础,以及新业态对保险业改革创新的推动,我国引进UBI保险产品势在必行。通过以上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首先是明确UBI保险理念的适用领域,UBI是先进的车险定价理念,理论上,我国的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和商业车险都可以进行适用。其次,在完善我国信息数据保护制度方面,应当借助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契机将现有的分散的信息保护制度予以整合,完善数据权利救济机制,吸收域外立法经验,平衡数据权利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第三,在改善车联网数据内部保护机制方面,应当明确数据处理者和数据控制者的义务与责任。在UBI保险的数据运用环节中,对于收集的用户信息需要进行敏感性(Sensitivity)测度和分级,重视对数据的全流程保护。最后,完善对UBI产品的全流程监管,包括对产品定价和驾驶行为评价机制的监管,建议在国家层面由行业协会、保险企业等相关主体共同建立车联网数据分析平台,作为行业的基础设施,依托此平台确立车联网数据的分析评价标准,拟定统一的驾驶行为评分模型,形成全国参照适用的驾驶行为保险费率标准。此外,推动驾驶行为数据的行业互认,防范道德风险。建议制定UBI保险产品示范条款,在车联网保险中,投保方具有了实质性的定价权,可能产生更多的道德风险,保险服务提供方的经营风险凸显,故应当对保险合同条款进行精细化设计,平衡对双方的权利保护机制。同时对UBI保险制定完善的示范条款有利于与“类UBI保险”作出区分,从而建立起规范的UBI保险法律关系。建议在“沙盒"中完善保险消费者权利保护机制。在我国引进UBI保险产品时,若采取“沙盒”测试的运行机制,应当充分告知保险消费者享有的权利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要求保险服务制定完善的测试方案,由监管层面在保险合同示范条款设计和监管规则制定方面提升科学性,监督保险服务提供者严格遵守相应的义务。
向飞云[8](2020)在《汽车三责险投保决策心理机制及保险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投保决策是保险业的经典议题,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对这一议题极为关注。以往的研究多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符合这一假设,这导致保险市场中消费者的投保决策行为无法得到全面理解。因此,本文以汽车第三者责任险投保人的投保决策行为为研究对象,放宽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设,引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对消费者的投保决策与驾驶行为进行研究,通过构建投保决策心理机制模型,发现同时影响人们投保决策与驾驶行为的心理因素。另外,本文还将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通过设计心理实验,进一步探讨心理因素对投保决策的影响,从而实现心理细分,创新汽车保险营销方法。本文的研究主题不仅符合国际学术趋势,更有助于完善现有的保险需求理论。本文通过构建更符合消费者心理的理论模型,对汽车保险投保决策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从全新角度对这一经典问题进行解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根据消费者的心理机制研究可用于营销方案创新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营销效率,改变人们非理性的投保行为,维护汽车保险市场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简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为了分析能够对人们投保决策行为与驾驶行为同时产生影响的心理因素,本文引入调节聚焦和感觉寻求这两个心理变量,构建心理机制模型。为了验证这一模型,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相关的数据,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所提假设进行验证。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感觉寻求与预防焦点会同时影响人们的投保决策行为和驾驶行为,促进焦点会影响驾驶行为但不会影响投保决策行为。其中预防焦点与驾驶行为负相关,与投保保额正相关;感觉寻求与驾驶行为正相关,与投保保额负相关。这意味着预防焦点个体会采用更安全的驾驶行为,同时投保高保额的汽车第三者责任险,而感觉寻求个体偏向于风险性驾驶,同时投保低保额的汽车第三者责任险。然后,基于调节聚焦信息框架,本文探讨了强调倾向损失或者利得的调节聚焦信息框架与个体调节聚焦对第三者责任险投保决策的共同影响机理。这个实验的研究结果回答了:个体调节聚焦和调节聚焦信息框架(预防焦点框架vs促进焦点框架)如何共同作用以显着提高消费者的第三者责任险投保保额?具体研究表明,强调规避损失的预防焦点信息框架,能显着增加处于预防焦点动机状态个体的投保保额;而强调获取利得的促进焦点信息框架,不管是对处于预防焦点动机状态个体还是处于促进焦点动机状态个体,都不能显着影响他们的投保保额。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诱发消费者的预防焦点心理特质,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利用强调规避损失的预防焦点信息框架来进行营销,从而增加人们投保高保额汽车保险的意愿。最后,基于不同广告类型,探讨了包含恐惧或者幽默的广告类型与个体感觉寻求对第三者责任险投保决策的共同影响机理。这个实验的研究结果回答了:个体感觉寻求和广告类型(幽默诉求广告vs恐惧诉求广告)如何共同作用以显着提高消费者的第三者责任险投保保额?具体研究表明,幽默诉求广告能显着增加高感觉寻求个体的投保保额;恐惧诉求广告能显着增加低感觉寻求个体的投保保额。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具有不同感觉寻求水平的消费者投放不同类型的广告,从而增加人们投保高保额汽车保险的意愿。
蒋琪[9](2020)在《绿色保险的定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保险是生态环境学与金融学融合产生的一种创新型保险,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绿色保险可以调动市场的力量对生态环境监管起到积极作用,企业参加绿色保险后,一旦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会及时提供赔偿,降低了企业的破产风险,也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同时这种市场机制的监督作用将迫使企业自觉降低生态环境污染风险,引导企业向低污染、低损耗的绿色经济方向发展,督促企业采取新工业、新技术,促使企业转型升级。由此看来,推行绿色保险不仅可以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还可以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绿色保险出现发展缓慢、供需不足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绿色保险定价不合理。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两个层面,进行绿色保险定价研究,研究内容主要为:第一,在回顾梳理了绿色保险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绿色保险的概念,分析了绿色保险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的绿色保险定价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第二,构建了基于绿色保险三方行为主体间的博弈模型,确定以保险公司产品定价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第三,根据绿色保险定价难点,选择了基于分类风险的非寿险精算定价法以及B-S期权定价法进行绿色保险定价研究;第四,基于分类风险的精算定价法以及B-S期权定价法,选取化工行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水污染责任保险为例,进行费率厘定;第五,运用奖惩系统制定了基于损失频率的费率调整策略,从而提供了完整的绿色保险费率厘定方法。研究结果显示,非寿险精算定价方法虽然体系完整但没有考虑市场因素和资本的时间价值问题;B-S期权定价法虽然逻辑严谨、充分考虑到了资金流动以及投资因素对定价的影响,但是模型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因此,两种方法同时应用于绿色保险定价,可以互为补充,相互对照,从而提高定价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对绿色保险定价的实证研究表明,只要数据充分,方法合理,可以实现绿色保险费率科学厘定,技术上的障碍可以被突破。
文怡鑫[10](2020)在《智能驾驶时代我国商业车险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商业车险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法律的复杂环境中,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曲折发展后,最终迎来了条款和费率市场化。近年来,商业车险市场化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产品同质化、保险机构违法违规经营、市场两极化、车险欺诈等问题依旧相当严重,导致我国商业车险在市场化进程中遭遇瓶颈,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商业车险盈利空间减缩,中小型保险公司处在亏损边缘。为此,我国商业车险急需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摆脱当前困境。与此同时,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加速调整和重塑,智能驾驶技术得到优化和升级,并逐渐与传统汽车深度融合,各国相继步入智能驾驶时代,部分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智能驾驶汽车发展战略和保险政策,鼓励保险公司分阶段补充和完善智能驾驶汽车保险产品及服务,国外的应对措施为我国商业车险在智能驾驶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我国商业车险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商业车险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其次阐述了智能驾驶的发展趋势,发现我国汽车行业正处于智能驾驶时代的高速发展阶段,智能驾驶技术水平最高已达L3级,在5G商用后将快速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重点分析了智能驾驶对我国商业车险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智能驾驶技术的优化升级在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的同时,也为商业车险创新发展迎来了机遇,对商业车险的产品转型、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提升理赔服务质量、降低车险欺诈率和赔付率、优化车险定价模式都具有积极意义。保险机构可利用智能驾驶汽车未来向好的发展趋势来开拓新业务,实现传统商业车险经营模式的整体转型,帮助自身走出经营困境。同时,智能驾驶时代下的商业车险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也正面临诸如责任主体复杂化、新型风险增加、经营成本和费用提高以及车险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和难题。最后,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推行智能驾驶汽车保险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商业车险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二、汽车保险分别承担什么责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保险分别承担什么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1)比较、定位与出路:论我国交强险的立法模式——写在《交强险条例》出台15周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构造的固有问题与变革展开 |
(一)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构造的固有问题 |
(二)汽车交通事故侵权责任体系缺陷对责任保险桎梏的进一步凸显 |
(三)具体变革目标与改革路径分析 |
1.改革路径一: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变革 |
2.改革路径二:仿照工伤保险对立法模式进行彻底改造 |
三、比较法上强制汽车保险的四种模式及变革趋势分析 |
(一)纯粹的责任保险模式 |
(二)修正的责任保险模式 |
1.法国 |
2.台湾地区 |
(三)修正的无过失保险模式 |
(四)纯粹的无过失保险模式 |
(五)比较法上的变革趋势之总结 |
四、我国交强险的构造与定位再论 |
(一)我国交强险的现有构造分析 |
1.交强险的给付条件具有独立性 |
2.交强险给付并不能完全用以抵扣加害人的侵权责任 |
(二)我国交强险立法模式的实然定位 |
五、交强险立法模式的现有问题与未来出路 |
(一)交强险现行立法模式所产生的主要难题 |
1.交强险的赔付条件从根本上难以摆脱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纠缠 |
2.交强险的现行立法模式对被保险人极为不利 |
3.交强险的现行立法模式没有实现赔偿资源合理分配的目标 |
(二)交强险立法模式改革的未来出路 |
1.较为彻底的变革方案——纯粹的责任保险模式 |
2.相对缓和的变革方案——修正的责任保险模式 |
六、结 语 |
(2)天安财险苏州分公司车险理赔成本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机动车辆保险 |
2.1.2 车险理赔成本 |
2.1.3 保险欺诈 |
2.2 理论基础 |
2.2.1 成本控制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道德风险 |
2.2.3 归因理论 |
2.3 车险经营成本构成模型分析 |
2.3.1 车险经营成本构成要素 |
2.3.2 车险理赔成本颗粒化分析理论 |
第3章 天安财险苏州分公司车险理赔成本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天安财险苏州分公司简介 |
3.2 天安财险苏州分公司车险理赔流程 |
3.3 天安财险苏州分公司车险理赔成本分析 |
3.4 天安财险苏州分公司车险理赔成本控制调查 |
3.4.1 问卷调查对象、范围与内容的确定 |
3.4.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4.3 调查问卷分析过程 |
3.5 存在的问题 |
3.6 存在问题的原因 |
3.6.1 外部原因 |
3.6.2 内部原因 |
第4章 天安财险苏州分公司车险理赔成本控制的优化对策 |
4.1 指导思想 |
4.2 基本原则 |
4.3 车险理赔成本控制的优化思路 |
4.3.1 理赔流程优化 |
4.3.2 明确车险理赔成本控制优化的主要难点 |
4.4 天安财险苏州分公司车险理赔成本控制的优化措施 |
4.4.1 全面做好事先控制——理赔渗漏控制 |
4.4.2 优化事中控制——理赔欺诈控制 |
4.4.3 构建渗漏风险模型,利用规则防控渗漏风险 |
4.4.4 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理赔控制体系 |
4.4.5 建立专门针对欺诈、虚假案件的防范体系 |
4.4.6 先进信息技术工具、手段在理赔风险防范中的应用 |
第5章 车险理赔成本控制优化的保障条件 |
5.1 人员保障 |
5.1.1 提升理赔人员专业能力 |
5.1.2 优化理赔人员配置 |
5.2 组织保障 |
5.2.1 改善组织架构 |
5.2.2 优化作业模式 |
5.3 制度保障 |
5.4 技术保障 |
5.4.1 构建信息支持机构 |
5.4.2 构建车险理赔风险识别系统 |
5.4.3 借鉴远端视频系统对事故进行定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关于车险理赔一些问题的问卷调查表 |
(4)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财产保险文献综述 |
2.2 关于车辆保险文献综述 |
2.3 关于保险营销文献综述 |
2.4 关于车辆保险营销文献综述 |
第三章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营销现状分析 |
3.1 人保财险J分公司简介 |
3.2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的营销模式 |
3.2.1 直接营销模式 |
3.2.2 间接营销模式 |
3.3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近几年营销现状分析 |
3.3.1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营销产品现状分析 |
3.3.2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利润现状分析 |
3.3.3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营销渠道现状分析 |
3.3.4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营销所占市场份额的现状分析 |
3.3.5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促销策略现状分析 |
3.4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3.4.1 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宣传力度缺乏 |
3.4.2 车险价格缺乏差异化、灵活化、合理化 |
3.4.3 车险各渠道占比不平衡、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不全面 |
3.4.4 车险促销策略缺乏创新性 |
3.4.5 缺乏高效、创新、增值服务 |
第四章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营销环境分析 |
4.1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业务PEST分析 |
4.1.1 政治因素分析 |
4.1.2 经济因素分析 |
4.1.3 社会因素分析 |
4.1.4 技术因素分析 |
4.2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业务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2.1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业务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2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业务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4.2.3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业务替代品的威胁 |
4.2.4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业务行业内竞争的威胁 |
4.3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业务SWOT分析 |
4.3.1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优势分析 |
4.3.2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劣势分析 |
4.3.3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机会分析 |
4.3.4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威胁分析 |
第五章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营销策略制定 |
5.1 市场细分 |
5.2 确定目标市场 |
5.3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险营销组合策略 |
5.3.1 产品策略 |
5.3.2 价格策略 |
5.3.3 渠道策略 |
5.3.4 促销策略 |
第六章 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险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市场监管保障措施 |
6.2 车险营销管理制度保障措施 |
6.3 信息技术保障措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车辆保险消费者调查问卷 |
(5)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车险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2章 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车险业务发展现状和问题 |
2.1 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发展概况 |
2.2 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车险业务发展现状 |
2.3 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车险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3章 中国人寿财险长春中支车险业务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3.1 当前车险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3.2 车险业务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3.3 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车险业务发展的SWOT分析 |
第4章 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车险业务战略制定及实施 |
4.1 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车险业务战略目标 |
4.2 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车险业务战略选择 |
4.3 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车险业务战略实施 |
4.4 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车险业务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大数据背景下的车险索赔概率研究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图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关于汽车索赔概率 |
2.1.2 关于随机森林模型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关于汽车索赔概率 |
2.2.2 关于随机森林模型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汽车保险发展与分析 |
3.1 中国汽车保险市场化改革 |
3.1.1 我国汽车保险发展的宏观背景 |
3.1.2 我国汽车保险费率市场化变革历程 |
3.2 全球视角下汽车保险市场化改革与启示 |
3.2.1 英国 |
3.2.2 美国 |
3.2.3 德国 |
3.2.4 日本 |
3.2.5 对中国汽车保险市场的启示 |
3.3 大数据技术在保险业的应用 |
3.3.1 我国汽车保险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
3.3.2 国外车险业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
第4章 研究模型以及变量筛选方法 |
4.1 传统的Logistic模型 |
4.2 随机森林模型 |
4.2.1 CART模型 |
4.2.2 随机森林 |
4.3 变量筛选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5.2 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 |
5.3 模型计算结果及比较分析 |
5.3.1 数据预检验 |
5.3.2 模型评估 |
5.3.3 logistic与随机森林预测模型结果 |
5.3.4 变量的重要性筛选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我国UBI保险制度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 |
五、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UBI保险的基础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UBI对车险定价规则的变革 |
一、我国商业车险费率改革:由“从车”到“从人” |
二、UBI车险产品的定价机制概述 |
三、UBI理论对保险制度的优化 |
第二节 UBI保险产品的中外实践 |
一、美国的相关规定与产品 |
二、意大利的UBI车险产品 |
三、英国的UBI车险产品 |
四、日本的UBI车险产品 |
五、中国UBI车险的探索 |
第二章 我国车险行业对UBI保险的需求 |
第一节 车险行业风险管理能力亟需提升 |
一、我国车险行业的发展瓶颈 |
二、UBI保险可提升道路运输风险管控水平 |
第二节 网约车理赔难题未能根本解决 |
一、网约车保险难题的具体分析 |
二、基于车辆使用行为的保险应用 |
第三节 新业态和新技术推动保险行业改革 |
一、保险科技的探索发展 |
二、自动驾驶对车险的挑战 |
第三章 UBI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UBI保险的基础法律关系分析 |
一、UBI保险合同的主体范畴 |
二、UBI保险合同的保险标的 |
三、UBI保险合同的主要内容 |
第二节 UBI保险的数据权利保护问题 |
一、车联网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二、域外信息数据保护制度概述 |
三、我国信息数据保护制度的发展 |
第四章 我国UBI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建议 |
第一节 UBI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基础 |
一、底层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 |
二、车联网行业制度标准的完善 |
三、金融“监管沙盒”的引进适用 |
第二节 UBI保险法律制度构建的建议 |
一、明确UBI保险理念的适用领域 |
二、完善我国信息数据保护制度体系 |
三、改善车联网数据内部保护机制 |
四、完善对UBI产品的全流程监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8)汽车三责险投保决策心理机制及保险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文献综述 |
1.3.1 驾驶行为与投保决策 |
1.3.2 心理因素对驾驶行为的影响 |
1.3.3 心理因素对投保决策的影响 |
1.3.4 保险营销的现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图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心理因素影响驾驶行为及投保决策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汽车第三者责任保险 |
2.1.2 驾驶行为 |
2.1.3 调节聚焦 |
2.1.4 感觉寻求 |
2.1.5 恐惧诉求广告与幽默诉求广告 |
2.2 理性投保决策与非理性投保决策理论 |
2.2.1 理性投保决策理论 |
2.2.2 非理性投保决策理论 |
2.2.3 行为保险学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个人驾驶行为、三责险投保决策心理机制分析与模型构建 |
3.1 调节聚焦与感觉寻求影响驾驶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 |
3.1.1 调节聚焦影响驾驶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 |
3.1.2 感觉寻求影响驾驶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 |
3.2 调节聚焦与感觉寻求影响投保决策的心理机制分析 |
3.2.1 调节聚焦影响投保决策的心理机制分析 |
3.2.2 感觉寻求影响投保决策的心理机制分析 |
3.3 心理机制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心理机制实证研究 |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1.1 问卷设计 |
4.1.2 数据收集 |
4.2 描述性分析与信效度分析 |
4.2.1 描述性分析 |
4.2.2 信效度分析 |
4.3 模型估计与假设检验 |
4.3.1 结构方程模型 |
4.3.2 估计与检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调节聚焦心理实验的保险营销策略创新研究 |
5.1 研究目的、假设与设计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假设 |
5.1.3 研究设计 |
5.2 变量操纵与测量 |
5.2.1 变量操纵 |
5.2.2 变量测量 |
5.3 实验材料 |
5.4 预实验分析 |
5.5 被试与实验程序 |
5.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6.1 操纵检验结果 |
5.6.2 假设检验结果 |
5.6.3 简单效应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感觉寻求心理实验的保险营销策略创新研究 |
6.1 研究目的、假设与设计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假设 |
6.1.3 研究设计 |
6.2 变量操纵与测量 |
6.2.1 变量操纵 |
6.2.2 变量测量 |
6.3 实验材料 |
6.4 预实验分析 |
6.5 被试与实验程序 |
6.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6.1 操纵检验结果 |
6.6.2 假设检验结果 |
6.6.3 简单效应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重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汽车保险营销创新政策建议 |
7.2.2 汽车保险定价创新政策建议 |
7.2.3 汽车保险核保创新政策建议 |
7.2.4 汽车保险风险控制创新政策建议 |
7.3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个体调节聚焦启动材料 |
附录三 基于调节聚焦心理实验的刺激材料 |
附录四 基于调节聚焦心理实验的问卷题项 |
附录五 基于感觉寻求心理实验的刺激材料 |
附录六 基于感觉寻求心理实验的问卷题项 |
在学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绿色保险的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关于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绿色保险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绿色保险的概念界定 |
2.2 绿色保险的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准公共物品理论 |
2.2.4 市场失灵理论 |
3 绿色保险行为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
3.1 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博弈分析 |
3.2 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分析 |
3.3 企业与保险公司的博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绿色保险定价方法的选择 |
4.1 绿色保险定价方法的选择 |
4.1.1 保险精算定价方法 |
4.1.2 金融定价方法 |
4.2 绿色保险定价方法的应用 |
4.2.1 非寿险精算定价方法的应用 |
4.2.2 Black-Scholes期权模型定价法的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5 绿色保险定价的实证研究——以水污染责任保险为例 |
5.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5.2 损失的计算 |
5.2.1 损失计算原则 |
5.2.2 损失计算结果 |
5.3 非寿险精算法费率厘定 |
5.3.1 考虑保险金额和免赔额后的损失调整 |
5.3.2 损失次数的拟合及预测 |
5.3.3 损失金额的拟合及预测 |
5.3.4 风险附加率 |
5.3.5 费用附加费率 |
5.3.6 总费率 |
5.3.7 实证结果分析 |
5.4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费率厘定 |
5.4.1 损失统计 |
5.4.2 模型调整 |
5.4.3 得出费率 |
5.5 本章小结 |
6 绿色保险的定价调整策略 |
6.1 我国保险奖惩系统的发展情况 |
6.2 绿色保险奖惩系统的适用性分析 |
6.3 绿色保险奖惩系统的设计 |
6.3.1 奖惩系统设计原理 |
6.3.2 绿色保险奖惩系统的应用 |
6.4 评价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智能驾驶时代我国商业车险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研究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我国商业车险发展状况分析 |
2.1 我国商业车险的发展历程 |
2.1.1 萌芽阶段 |
2.1.2 试办阶段 |
2.1.3 恢复和发展阶段 |
2.1.4 商业车险市场化改革阶段 |
2.2 我国商业车险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 |
2.2.1 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 |
2.2.2 交通事故风险增加 |
2.2.3 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
2.3 我国商业车险现存的主要问题 |
2.3.1 产品同质化 |
2.3.2 违法违规经营,扰乱市场秩序 |
2.3.3 市场两极化加剧 |
2.3.4 车险欺诈事件频发 |
第三章 智能驾驶对我国商业车险发展的影响 |
3.1 智能驾驶的发展趋势 |
3.1.1 智能驾驶的基本概念 |
3.1.2 发展趋势 |
3.2 智能驾驶影响我国商业车险发展的原因 |
3.2.1 消费者需求变化 |
3.2.2 法律政策发展滞后 |
3.3 智能驾驶为我国商业车险发展带来的机遇 |
3.3.1 产品种类多样化,市场环境逐渐改善 |
3.3.2 提升理赔服务质量,降低车险欺诈率 |
3.3.3 降低车险赔付率,增加车险利润空间 |
3.3.4 实现商业车险精准定价 |
3.4 智能驾驶对我国商业车险发展产生的冲击 |
3.4.1 责任主体的复杂性 |
3.4.2 新型风险的产生 |
3.4.3 增加经营车险的成本费用 |
3.4.4 加剧车险市场竞争 |
第四章 国外智能驾驶汽车保险发展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智能驾驶汽车发展现状 |
4.2 国外智能驾驶汽车保险发展状况 |
4.2.1 英国 |
4.2.2 日本 |
4.2.3 美国 |
4.3 可兹借鉴的国外经验 |
第五章 智能驾驶时代创新发展我国商业车险的政策建议 |
5.1 政府和监管机构层面的政策建议 |
5.1.1 尽快制定智能驾驶汽车保险的发展战略和保护政策 |
5.1.2 加大对中小型保险企业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
5.1.3 持续严厉整治车险市场乱象 |
5.2 保险行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
5.2.1 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
5.2.2 推行“多轨制”车险模式 |
5.2.3 提高车险产品服务创新能力 |
5.2.4 建立保险与多部门联动管理机制 |
5.3 其它行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四、汽车保险分别承担什么责任(论文参考文献)
- [1]比较、定位与出路:论我国交强险的立法模式——写在《交强险条例》出台15周年之际[J]. 张力毅. 保险研究, 2021(01)
- [2]天安财险苏州分公司车险理赔成本控制优化研究[D]. 孙程斌.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3)
- [3]我国新能源汽车保险的发展与探索[J]. 林森慧,徐佳宁,黄菲,林壮婷. 上海保险, 2020(10)
- [4]人保财险J分公司车辆保险营销策略研究[D]. 刘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5]中国人寿财险长春公司车险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吕品鑫. 吉林大学, 2020(01)
- [6]大数据背景下的车险索赔概率研究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D]. 张潇. 山东大学, 2020(10)
- [7]我国UBI保险制度构建研究[D]. 刘秉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8]汽车三责险投保决策心理机制及保险营销策略研究[D]. 向飞云. 湖南大学, 2020(12)
- [9]绿色保险的定价研究[D]. 蒋琪.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10]智能驾驶时代我国商业车险发展研究[D]. 文怡鑫. 广西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