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属冠修复劈裂后牙50例临床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1](2021)在《IL-17、MMP-9、OPG/RANKL在人非正畸性炎症性牙根外吸收中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炎症性牙根外吸收是外伤及正畸最常见的并发症,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导致牙齿无法保留。目前,通过停止加力可以控制正畸性牙根外吸收,然而外伤、根尖周炎等导致的炎症性牙根外吸收只有根管治疗可以减缓吸收的进程,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案可停止牙根外吸收。国内外学者对于炎症性牙根外吸收的发生发展机制尚无明确定论。本实验收集临床上牙根外吸收患牙的根尖周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分别在蛋白和RNA水平检测白细胞介素-17(IL-17)、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骨保护素(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初步分析免疫调节在人炎症性牙根外吸收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人炎症性牙根外吸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为非正畸性炎症性牙根外吸收的动物实验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实验思路及治疗参考。方法本实验按照人非正畸性的炎症性牙根外吸收实验组及正常组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自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诊疗的因炎症性牙根外吸收需要拔除或根尖手术获取的根尖软组织及部分牙根组织20例,对照组为因阻生齿或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正常牙齿的牙周膜组织、牙龈组织及部分牙根组织20例。利用RT-PCR方法检测IL-17、MMP-9、OPG/RANKL的mRNA表达量。选取实验组及正常组的软组织及牙根组织各5例,利用HE染色观察其两组的根尖组织病理变化;同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IL-17和MMP-9的表达情况。采用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HE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根尖软组织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伴有少量的复层鳞状上皮,脱钙切片见牙骨质表面不平整,可见吸收陷窝。正常对照组为纤维组织及少量的成纤维细胞,脱钙切片见牙骨质表面平整,可见纤维组织及成纤维细胞附着。RT-PCR结果显示,在炎症性牙根外吸收标本中,IL-17(A)mRNA表达高于正常组(P<0.001),有统计学意义;MMP-9(B)的mRNA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OPG/RANKL(C)的mRNA表达略低于正常组(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IL-17及MMP-9在根尖软组织区的表达,正常的牙周软组织仅见内皮细胞中偶有表达,牙龈的复层鳞状上皮组织未见明显表达。结论人炎症性牙根外吸收可能是机体的一种免疫反应,IL-17和MMP-9可能参与人炎症性牙根外吸收的免疫调节过程。
宋欣[2](2021)在《根管治疗对上颌第二前磨牙牙隐裂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认为目的:使用三维有限元法,基于CBCT扫描图像构建采用不同根管预备方式进行根管治疗后的上颌第二前磨牙牙隐裂模型,模拟口腔中的咬合运动,分析牙体组织、牙周组织以及隐裂纹部分的应力,为牙隐裂的病因研究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力学理论基础。方法:(1)从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影像科就诊患者的CBCT图像中筛选出符合我国标准上颌第二前磨牙牙体测量统计数据的影像资料,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中,根据牙体组织和牙周组织各部分不同密度的灰度阈值划分边界,建立牙齿和牙槽骨的三角面片模型,以STL格式导入Geomagic Studio软件中进行表面优化,构建牙周膜模型,并通过布尔运算得出牙釉质、牙本质、牙髓、牙周膜、皮质骨和松质骨的实体三维模型,以IGS格式导入Hypermesh软件中进行拓扑优化和网格划分,在Abqus软件中设定材料参数和属性,在分别进行垂直和斜向加载各200N的条件下对牙体和牙周组织进行应力分析。(2)在面的应力集中区构建三种不同长度和深度的隐裂纹,设计裂纹前沿,进行垂直和斜向加载,分析牙体、牙周组织及裂纹部分的应力。(3)收集15颗因正畸拔除的离体上颌第二前磨牙,通过开髓、根管探查筛选“1-1”型单根管牙齿,随机平均分成3组,分别进行常规K锉、Pro Taper、TF-A三种不同方式的根管预备,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后,3M树脂直接充填修复冠部缺损。将离体牙进行CBCT扫描,按照以上步骤选取髓腔及根管模型,与隐裂牙模型进行装配,设定材料属性,构建树脂核,进行垂直和斜向加载,分析模型的应力分布和规律。结果:(1)构建了精细、完整、高质量的采用不同根管预备方式根管治疗后的上颌第二前磨牙牙隐裂三维有限元模型,各部分牙体组织及周围牙周膜、牙槽骨符合真实口腔组织标准解剖形态,可随意进行转动和精确测量。(2)对完整牙齿及牙周组织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垂直加载时,红色应力集中区主要分布在载荷施加点和牙颈部颊腭侧周围的组织,牙冠部分应力分布均匀;斜向加载时,各部分模型的最大应力峰值均大于垂直加载,红色应力集中区主要分布在载荷施加点、牙颈部腭侧周围组织,牙根冠方1/3的腭侧存在较大压应力而颊侧存在较大拉应力,面近中沟位置两侧存在应力差。(3)对含有不同程度隐裂纹的牙齿模型、牙周组织及裂纹部分进行受力分析:垂直和斜向加载时,整体模型和牙本质模型的应力峰值出现随裂纹加深而升高的趋势;裂纹尖端部分呈现出明显的应力集中区,应力峰值随裂纹的加深而增大,远中窝沟区也逐渐出现应力集中。(4)对不同根管预备方法治疗后的隐裂牙模型进行受力分析:两种加载方式下,树脂核与牙体组织的近中交界处存在应力集中区,而且随着裂纹深度的增加,远中交界处也逐渐出现应力集中;斜向加载时,各组模型牙本质应力增加,且树脂核与周围牙体组织存在一定的应力差;根管治疗后裂纹处应力峰值比较结果为Pro Taper>TF-A>K锉。结论:基于CBCT图像建立单颗牙齿与牙周组织精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可行、有效;上颌第二前磨牙在进行咬合运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牙颈部的颊腭侧组织,牙周支持组织可能有一定的分担力的作用;上颌第二前磨牙在进行侧方咬合运动时受到的应力比垂直咬合时更大,在近中沟位置可能更容易发生隐裂;随着隐裂纹深度和长度的增加,牙齿抗折力下降;隐裂纹在咬合力的作用下,具有沿裂纹尖端和窝沟扩展的趋势;采用小锥度的机用镍钛锉可以保存隐裂的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治疗后的抗折能力,对裂纹扩展影响较小。
吕静[3](2021)在《电子束蒸镀纳米二氧化硅涂层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钛作为一种新兴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口腔的各个领域,如纯钛种植体,可摘局部义齿纯钛支架,钛金属桩核及纯钛基底烤瓷冠,纯钛作为烤瓷冠金属基底具有较多的优点,但是纯钛基底与瓷结合强度相对较低,临床上常出现崩瓷的现象,钛-陶瓷结合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本实验采用在纯钛表面电子束蒸镀纳米二氧化硅涂层的方式来探索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将50个25mm×3mm×0.5mm线切割钛片试件随机分成5组,每组10片,5组钛片依次进行抛光、超声荡洗和喷砂处理后用电子束蒸镀设备分别蒸镀40nm(A组)、60nm(B组)、80nm(C组)、100nm(D组)厚度的二氧化硅膜层,对照组为仅喷砂的试件(E组),镀膜后及仅喷砂的钛片每组随机选取2片镀膜后的试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各组纯钛试样经过镀膜处理后的表面形貌,并分别随机选择3个区域进行能谱分析(EDS),观察其元素构成。镀膜后每组随机选取6片烤瓷后,根据ISO-9693的要求进行三点弯曲,以评估钛瓷结合强度,三点弯曲测试后将瓷层与纯钛试件分离,观察各组烤瓷区表面瓷粉残留情况,从各组瓷剥脱后的试件中随机选取2片用SEM观察其表面形貌,EDS进行元素分析。利用SEM对钛瓷结合界面的形貌进行观察,对钛瓷结合界面进行线性扫描。结果:5组钛瓷结合强度依次为31.14±1.43MPa(A组),38.15±0.52 MPa(B组),42.69±1.08 MPa(C组),46.28±0.94 MPa(D组),29.47±0.65 MPa(E组)。三点弯曲结果表明B、C、D三组的钛-瓷结合强度明显高于E组(P<0.05),A组与对照组E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中D组钛瓷结合强度最高,扫描电镜下实验组及对照组的试件表面形貌图,对照组的试件其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形态较不规则,可见到明显的空洞,表面较锐利。各实验组试件表面形貌图,镀膜之后试件其表面未见到明显的空洞。肉眼可观察到喷砂后的钛片表面为灰黑色,实验组钛片为银灰色。利用EDS对镀膜后的钛片表面进行元素分析,可以看到各实验组钛片镀膜后均有硅、氧元素存在,证明电子束蒸镀后试件表面膜层的存在,且随着膜层厚度的增加,硅、氧元素的含量呈上升趋势,钛元素的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实验组钛片钛瓷结合界面相对平整,无明显的孔隙及空洞。对照组可以看到结合界面不平整,有明显的尖锐突起,可见喷砂之后的痕迹,说明瓷粉熔融与钛的浸润性较差。瓷剥脱面及钛瓷结合界面的扫描电镜和元素分析表明实验组试件表面瓷粉残留的量多于对照组。结论:在纯钛表面电子束蒸镀纳米二氧化硅可提高钛瓷间的结合强度,在本实验中随着膜层厚度的增加,钛瓷间的结合强度呈现上升趋势,100nm是提高钛瓷结合强度的最佳厚度。
蒋岳志,徐文云,徐华[4](2021)在《根管填充联合冠修复术治疗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根管填充联合冠修复术治疗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160例的临床资料,患儿均接受根管填充术治疗,根据采用的不同术后修复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给予金属预成冠修复术,对照组(80例)给予树脂填充修复。比较两组牙龈健康情况(牙龈指数)及修复效果,包括有无继发龋、牙龈情况(有无充血)、有无食物嵌塞;随访1年,比较两组牙体情况(边缘密合性、邻接关系)以及修复安全性(修复体情况、磨耗情况)。结果修复前,两组牙龈指数[(0.76±0.41)比(0.73±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观察组的牙龈指数为(0.86±0.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5±0.62)(t=5.288,P<0.001);观察组无继发龋、食物嵌塞等,牙龈出血1例;对照组出现继发龋8例、食物嵌塞4例、牙龈出血9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826,P<0.05)。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黏合合格者79例(98.75%),咬合合格者78例(97.50%);对照组黏合合格者70例(87.50%),咬合合格者69例(86.2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907、6.781,均P<0.05);观察组边缘密合性成功率、邻接关系成功率以及修复体情况、磨耗情况等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8.75% 比86.25%、100.00%比87.50%、100.00%比85.00%、98.75%比8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09、10.666、12.973、11.272,均P<0.05)。结论采用根管填充联合冠修复术治疗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黏合合格及咬合合格成功率高,不良缺陷少,可减少食物嵌塞以及牙龈出血的发生,降低继发龋病风险,能较好的保护剩余牙体组织,维护正常咀嚼功能,有利于恒牙的萌出。
邱兆通[5](2021)在《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更新换代,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已成为牙列缺失患者理想的修复方式。早期种植领域重点关注于种植体的存留率,而上部结构相关的工艺并发症往往被忽视了。然而,保持口腔种植修复的长期稳定与上部修复材料密切相关。上部修复材料对修复后的并发症、咀嚼效能、美观、自洁效果及长期留存率等均会产生影响。不断更新换代的上部结构材料难免具有一些困扰广大患者和医生的工艺并发症亟待解决,这将降低患者对种植修复的满意度,且会增加医生的临床工作负担。针对无牙颌固定式种植义齿上部结构出现的并发症,分析和对比不同上部结构的设计及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等问题,寻找一种咀嚼功能高、美观性好、并发症少、长期稳定的修复方式,是当前无牙颌种植修复的热点。目的:对比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三组不同的材料和设计在无牙颌病例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其支架断裂率、人工牙崩瓷率、人工牙脱落率、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患者主观满意度等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因牙周炎、龋病等导致牙列缺失需要做种植义齿修复的病例。依据术前影像学测量以及口腔专科检查,制定个性化的种植修复方案,术中轴向植入6-7颗Strauman、Ankylos、ICX、Anyone系列种植体,4-6个月后行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CAD/CAM切削纯钛支架树脂复合固定桥、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修复体的种植固定义齿修复,永久修复一年后随访了解修复体工艺并发症(支架断裂、人工牙崩瓷、人工牙脱落)发生率、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患者主观满意度,来评价不同种植修复上部结构材料和设计在无牙颌固定式种植修复中应用效果和局限。其中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修复为A组,CAD/CAM切削纯钛树脂复合固定桥修复为B组,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为C组。对收集数据运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共收集因牙周炎、龋病等导致牙列缺失需要做种植义齿固定修复的病例9例,其中上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修复共6例,下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修复共3例;共植入56枚种植体,修复112个人工牙。永久修复体9副,其中A组3副,植入19枚种植体,修复40个人工牙,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4±2.1)岁;B组3副,植入18枚种植体,修复36个人工牙,均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62±1.6)岁;C组3副,植入19枚种植体,修复36个人工牙,均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58±2.5)岁。1.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3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支架断裂率均为0%。2.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A组人工牙崩坏率为10%,B组人工牙崩坏率为19.4%,C组人工牙崩坏率为33.3%,2×3卡方检验得出P=0.042,三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邦弗伦尼法进行组间比较,得出A组与C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间人工牙崩坏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A组人工牙脱落率为5%,B组人工牙脱落率为8.3%,C组人工牙脱落率为0%,2×3卡方检验得出P=0.3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永久修复后12个月内,3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5.在种植修复后12个月内,3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均值A组为0.74±0.20;B组为0.94±0.22;C组为0.89±0.22。6.在种植修复后12个月内,3组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均值A组为0.53±0.14;B组为0.67±0.17;C组为0.89±0.20。7.在三组患者主观满意度方面,咀嚼满意度:A组>C组>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美观满意度:A组>B组>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舒适度满意度:A组>B组>C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D/CAM切削纯钛支架外粘接单冠修复的人工牙崩瓷发生率、咀嚼功能、美观效果及患者保持口腔卫生清洁效果对比CAD/CAM切削纯钛支架树脂复合固定桥和钴铬铸造支架烤瓷熔附金属冠桥两种修复方式均有一定的优势,临床效果良好,发生崩瓷工艺并发症时,冠可单独替换,临床操作较为简便,是一种有效的、良好的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设计。但其人工牙脱落率较高,有待进一步评估。
宋续军[6](2020)在《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NLRP3在模型中的表达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提出目的:构建小鼠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研究NLRP3在小鼠种植体周围炎牙龈组织中的表达,阐明其对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的作用。方法:研究使用36只4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拔除右侧上下第一臼齿,在上颌第一臼齿的远中腭根拔牙窝中即刻植入纯钛定制式种植体,愈合4周获得骨结合。然后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2只。空白组小鼠在结扎第0天(即结扎处理前)处死,获取标本;模型组为结扎处置2周后组,将5-0丝线牢固地放置在模型组种植体的龈下颈部,结扎处理2周后处死动物,获取标本;对照组未做结扎处理,观察2周后处死动物,获取标本。每组6只用于Micro-CT和基因表达分析,每组的另外6只小鼠用于组织形态学分析。通过形态学观察评估牙龈组织的炎症征象,使用Micro-CT扫描小鼠骨组织,用以评估种植体周围的骨高度和骨密度差异,通过HE染色、TRAP染色方法对各组标本进行组织学分析,使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牙龈组织中NLRP3、IL-1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形态学观察显示,模型组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可查见明显的发红、水肿、质地变软和渗出,而空白组和对照组无肉眼可见的炎症征象。Micro-CT扫描并分析后得到每组小鼠种植体周围骨高度数据如下:876.6±50.03μm(空白组近中侧)、834.3±37.56μm(对照组近中侧)、576.2±55.81μm(模型组近中侧)、906.2±87.58μm(空白组远中侧)、864.5±58.70μm(对照组远中侧)、555.8±26.61μm(模型组远中侧)、1019±86.59μm(空白组颊侧)、954.4±42.86μm(对照组颊侧)、584.3±75.00μm(模型组颊侧)、819.9±42.17μm(空白组腭侧)、792.8±78.99μm(对照组腭侧)、556.8±60.59μm(模型组腭侧)。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近中侧、远中侧、颊侧、腭侧骨高度均显着降低(P<0.05),而空白组的近中侧、远中侧、颊侧、腭侧骨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种植体周围感兴趣区域(VOI)内剩余骨密度值,模型组[(964.6±6.586)㎎/HA ccm]与对照组[(1034±44.05)㎎/HA ccm]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剩余骨密度值[(1034±44.05)㎎/HA ccm]与空白组[(993.5±10.02)㎎/HA ccm]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学切片显示种植体颊部和腭部骨水平明显下降,模型组感兴趣区域(ROI)中TRAP阳性细胞的数量(26.67±10.02)与对照组(5.00±2.00)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空白组(3.33±1.53)与对照组相比,ROI内TRAP阳性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模型组ROI以高放大倍数(200倍)可观察到大量炎症细胞(包括浆细胞,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到种植体周围结缔组织中,而空白组和对照组几乎无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模型组ROI中炎细胞的数量(36.67±9.074)与对照组(14.67±3.215)相比显着增高(P<0.05),空白组(10.67±2.082)与对照组相比,ROI内炎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4.23±0.51)牙龈组织中表达的NLRP3 mRNA的相对水平与对照组(1.29±0.41)相比显着增高(P<0.05)。当比较空白组(1.04±0.05)与对照组(1.29±0.41)时,这两组牙龈组织中NLRP3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2.84±0.59)牙龈组织中表达的IL-1βmRNA的相对水平与对照组(1.10±0.33)相比显着增高(P<0.05)。当比较空白组(1.07±0.07)与对照组(1.10±0.33)时,这两组牙龈组织中IL-1β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结扎诱导法成功建立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NLRP3、IL-1β在模型小鼠牙龈组织中高表达,可初步判定其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具有促进作用。
刘恒瑜[7](2020)在《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大鼠正畸牙移动(OTM)模型,研究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情况,探讨正畸牙移动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正畸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设空白对照组,0 g加力组,50 g加力组,100 g加力组,通过正畸镍钛拉簧建立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模型,每组分为4亚组——分别于1、3、7、14 d后处死大鼠,采用RT-PCR法测定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 RNA基因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测定右侧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牙龈及龈沟液的Caspase-3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半定量及定位检测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膜及牙槽骨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PCR结果显示: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表达量均随牵引力值的增加而增加,组间差异明显(P<0.05)。0 g加力组ICAM-1的m RNA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而Caspase-3及Survivin的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50 g加力组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浓度变化趋于同步,初始呈时间依赖性,至第7 d时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01),至第14 d时,Survivin mRNA、ICAM-1 m RNA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基本同对照组,组间无差异(P=0.392,P=0.157,P=0.185);100 g加力组的上述三分子均提前于第3 d到达峰值,第3 d组与其余各组间差异明显(P<0.05),至第14 d时,Survivin m RNA、ICAM-1 m RNA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41,P=0.036,P=0.000)。Caspase-3及ICAM-1的近中侧mRNA浓度及变化幅度皆大于远中侧m RNA浓度及变化幅度,而Survivin反之。(2)ELISA结果显示:Caspase-3及ICAM-1的蛋白表达量同样随牵引力值的增加而增加,组间差异明显(P<0.05)。0 g加力组ICAM-1的蛋白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而Caspase-3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50 g加力组的Caspase-3及ICAM-1的蛋白浓度变化呈时间依赖性,至第7 d时达到峰值(P<0.05);100 g组两者趋势出现差异,Caspase-3浓度逐渐上升,一直持续至第14 d,组间差异仍明显(P=0.007<0.01),ICAM-1提前于第3 d出现峰值,第14 d末时蛋白浓度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611>0.05);(3)免疫组化染色法结果显示:Caspase-3、ICAM-1在静息正常牙周组织中存在表达,而Survivin为低表达,蛋白变化趋势基本同ELISA结果。100 g加力组的大鼠牙周组织中,牙根较50 g加力组明显粗糙不平,Caspase-3的蛋白浓度及升高趋势远高于50 g加力组,且牙髓腔成牙本质细胞中的ICAM-1蛋白含量较50 g加力组明显增高。Survivin蛋白浓度在50 g加力组时,于第7 d到达高峰;在100 g加力组时,峰值提前于第3 d,随后降至第14 d,此时浓度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Survivin、Caspase-3及ICAM-1共同参与正畸牙移动的牙周组织改建过程,Caspase-3主要参与近中压力侧的细胞凋亡,Survivin参与远中张力侧的牙周组织新生,两者共同维护牙周改建的动态平衡。(2)Survivin、Caspase-3对机械力刺激反应较ICAM-1明显,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呈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和偏态分布特点。(3)力值的增加促进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过度表达,50 g对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的改建作用更佳,100 g作用力下Caspase-3与Survivin两者间表达失衡,提示牙周组织吸收风险。
张洪哲[8](2020)在《基质金属蛋白酶-9抑制LPS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MMP-9在牙髓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endodontalis LPS)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炎症反应中的作用与机制,进一步探究MMP-9与口腔炎症发展的关系,从而为根尖周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实验将培养的MC3T3-E1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P.endodontalis LPS刺激组(以下简称:LPS组),MMP-9过表达+P.endodontalis LPS刺激组(以下简称:oe-MMP-9+LPS组),MMP-9抑制表达+P.endodontalis LPS刺激组(以下简称:si-MMP-9+LPS组)。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WB)检测不同组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因子(RANK),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骨保护素(OPG)和骨钙素(OCN)的表达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通过qRT-PCR和WB检测,与LPS组相比较,oe-MMP-9+LPS组的IL-1β、TNF-α、RANK、RANKL、TLR-2、TLR-4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降低(P<0.05),OPG和OCN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增加(P<0.05)。si-MMP-9+LPS组中IL-1β、TNF-α、RANK、RANKL、TLR-2、TLR-4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增加(P<0.05),OPG和OCN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一、MMP-9抑制了炎症环境中IL-1β,TNF-α,RANK,RANKL,TLR-2和TLR-4的表达。二、MMP-9促进了OPG和OCN的表达。因此MMP-9在LPS诱导的炎症反应中对成骨前体细胞起保护作用,这进一步提示MMP-9在口腔炎症的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抑制炎症的作用,也为预防和治疗根尖周炎提供了新的线索与思路。
李会旭[9](2019)在《青岛地区人群上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的CBCT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CBCT技术研究青岛地区人群上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的解剖结构,分析牙根数目及类型、根管数目及类型、髓室高度、根管口间距离、MB2位置、牙根及根管对称性、四根牙形态及其与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为上颌第二恒磨牙的牙体解剖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放射科拍摄CBC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按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记录纳入研究对象的籍贯、姓名、性别、年龄,同时记录并分析研究以下内容:(1)牙位;(2)牙根数目及类型;(3)根管数目及类型;(4)髓室高度及根管口之间的距离;(5)MB2的位置;(6)牙根及根管的对称性,并分析以上研究内容与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采用CBCT软件KaVo i-CAT Vision和影像处理软件KaVo Invivo 5观察牙根及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并测量记录研究指标,测量数据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74颗上颌第二恒磨牙中,主要牙根数目为3根,占67.12%,男性中占73.88%,女性中占61.64%;主要牙根形态为I型,占54.68%,男性中占59.70%,女性中占50.47%;主要的根管数目为3根管,占78.71%,男性中占80.22%,女性中占77.43%;颊根根管类型主要为I型,占68.83%;融合根的比例男性中占25.37%,女性中占30.72%;MB2的检出率男性中为13.06%,女性中为10.34%;MB2存在时,近颊根管主要的根管分型为Ⅱ型,占63.24%;髓室高度、MB-P、MB-DB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根管口间距离大于女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髓室高度在不同性别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MB2的位置相对MB较为恒定。牙根数目、牙根形态、根管数目、根管形态的对称性在不同数目的牙根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岛地区人群上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系统复杂多变。3根3根管为主要的牙根及根管形式;女性牙根的融合趋势高于男性;年龄增长,根管口间距离及髓室高度逐渐减小,MB2检出率逐渐下降;男性根管口间距离大于女性;MB2的解剖位置相对MB较为恒定。CBCT加深了对上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形态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秦艳[10](2019)在《含BMSOC和nano-MgO的新型牙科光固化复合树脂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研究含纳米氧化镁(nano-MgO)抗菌成分的新型低收缩牙科光固化复合树脂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表面润湿性、抗菌性,评估该新型树脂体系的抗菌性及理化性能,从而为研发新型具有抗菌性的低收缩牙科光固化复合树脂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为降低复合树脂的聚合收缩率并赋予树脂良好的抗菌性能,本实验在以樟脑醌(CQ)、N,N-二甲胺基甲基丙烯酸乙酯(DMAEMA)和二苯基碘鎓六氟磷酸盐(DPIHFP)(1wt%/2wt%/2wt%)组成的三元光敏引发体系下,将3,9-二亚甲基-1,5,7,11-四氧螺[5,5]十一烷(BMSOC)、3,4-环氧环己基甲基-3,4-环氧环己基甲酸酯(epoxy)加入到双酚A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Bis-GMA)中作为基体树脂。以经3-(三甲氧基甲硅基)甲基丙烯酸丙酯(KH-570)处理过的二氧化硅(SiO2)微粉和不同添加比例(0wt%、2wt%、4wt%、6wt%、8wt%)的纳米氧化镁(nano-MgO)粉体抗菌成分作为无机填料制备树脂。根据nano-MgO的不同添加比例,实验分为五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B组、C组、D组。利用扫描电镜检测实验树脂的表面形貌。通过X线能谱分析仪(EDS)分析实验树脂表面的元素含量。利用接触角测定仪测量树脂的表面接触角。以变形链球菌为实验菌株,采用薄膜密贴实验测定树脂的抗菌性。采用SPSS23.0对各组树脂的表面接触角、抗菌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上述测量结果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水准a=0.05。结果: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nano-MgO含量的增加,颗粒间团聚现象明显增多。未添加nano-MgO的空白对照组,SiO2微粉分布较均匀,平均粒径1μm,粒径大小在3μm以内。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实验树脂中含碳(C)、氧(O)、硅(Si)、镁(Mg)元素,初步证实树脂中二氧化硅及氧化镁成分的存在和分布。2.实验组的表面接触角均高于临床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和D组的接触角高于空白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含nano-MgO(8wt%)的实验组树脂接触角平均值虽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nano-MgO抗菌成分的增加,树脂的抗菌性逐渐增强。其中含nano-MgO(8wt%)的D组树脂抗菌性最强,抗菌率高达99%。结论:1.本实验成功配制了含nano-MgO和BMSOC的新型牙科光固化复合树脂,填料颗粒总体分布均匀。随着nano-MgO含量的增加,纳米颗粒团聚现象增多,团聚程度与nano-MgO的含量相关。2.当nano-MgO含量超过6wt%时可降低树脂的表面润湿性。3.nano-MgO对变形链球菌具有抗菌性。随nano-MgO含量的增加,nano-MgO改性复合树脂的抗菌性逐渐增强。
二、金属冠修复劈裂后牙50例临床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属冠修复劈裂后牙50例临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IL-17、MMP-9、OPG/RANKL在人非正畸性炎症性牙根外吸收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标本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2 Real Time PCR检测IL-17、MMP-9、OPG、RANKL的表达 |
2.3 HE染色 |
2.4 免疫组化法检测IL-17、MMP-9的表达 |
2.5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判读 |
2.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纳入标本基本信息 |
2 RT-PCR实验结果 |
3 HE实验结果 |
4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牙根外吸收的相关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临床病例汇报 |
病例1(深龋——大块树脂充填) |
病例2(牙折——根尖诱导术+树脂直接充填修复) |
病例3(牙隐裂——再治疗+烤瓷冠修复) |
病例4(畸形中央尖——根管治疗+直接充填) |
病例5(创伤致慢性根尖周炎——调+根管治疗) |
病例6(根尖周炎伴面瘘——根管治疗+CAD/CAM高嵌体修复) |
病例7(上颌第一磨牙5根管) |
病例8(上颌第一磨牙5根管) |
病例9(下颌第一磨牙5根管) |
病例10(根管治疗不完善——根管再治疗+CAD/CAM高嵌体修复) |
病例11(牙髓炎——根管治疗+树脂嵌体修复) |
病例12(根管治疗后牙根隐裂——拔除) |
病例13(根管治疗后牙根隐裂——自体牙移植) |
病例14(牙列缺失——活动义齿修复) |
病例15(应用组织补片修补口底恶性肿瘤术后缺损) |
病例16(全麻下右侧颌下区迷走神经来源神经鞘瘤切除) |
病例17(牙周炎——龈下刮治) |
病例18(天疱疮) |
病例19(天疱疮) |
病例20(口腔扁平苔藓——非糜烂型) |
临床病例汇报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2)根管治疗对上颌第二前磨牙牙隐裂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CBCT图像建立上颌第二前磨牙的精细三维有限元模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上颌第二前磨牙牙隐裂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比较不同根管预备方法对隐裂牙根管治疗后裂纹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牙隐裂及根管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临床病例汇报 |
病例1 牙隐裂(根管治疗+CAD/CAM全冠修复) |
病例2 牙隐裂(患牙拔除) |
病例3 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根管治疗+直接树脂充填术) |
病例4 慢性根尖周炎(根管治疗+树脂嵌体修复术) |
病例5 慢性根尖周炎伴窦道(根管治疗+CAD/CAM嵌体修复术) |
病例6 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再治疗+右上第一磨牙四根管) |
病例7 慢性牙髓炎(右上第一磨牙五根管伴右上第二磨牙双根管) |
病例8 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再治疗+左下第一磨牙五根管一例) |
病例9 慢性根尖周炎(右下第二磨牙C形根管) |
病例10 慢性根尖周炎伴窦道(畸形舌侧尖) |
病例11 慢性根尖周炎伴窦道(畸形舌侧窝,牙齿美白) |
病例12 慢性根尖周炎伴窦道 |
病例13 慢性根尖周炎伴皮瘘 |
病例14 右下颌区牙龈瘘管(非牙源性瘘管) |
病例15 根尖周囊肿(根尖手术) |
病例16 冠折(活髓切断术) |
病例17 牙周炎 |
病例18 上唇系带附着异常(上唇系带修整术) |
病例19 萎缩性舌炎 |
病例20 天疱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电子束蒸镀纳米二氧化硅涂层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设备与材料 |
2 钛片的表面处理 |
3 镀膜后表面形貌观察和元素分析 |
4 烤瓷处理 |
5 三点弯曲实验 |
6 纯钛试件瓷剥脱后元素分析及表面观察 |
7 钛-瓷结合界面观察 |
8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 试件表面电镜观察结果及能谱分析 |
2 钛-瓷结合强度 |
3 瓷剥脱后试件表面形貌及元素分析 |
4 钛-瓷结合界面的扫描电镜(SEM)观察 |
5 钛瓷结合界面的线性扫描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电子束蒸镀技术在材料表面改性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20 例临床病例汇报 |
20 例临床病例汇报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材料与设备 |
1.3 治疗过程 |
1.4 疗效评价 |
2 结果 |
2.1 支架断裂率 |
2.2 人工牙崩瓷率 |
2.3 人工牙脱落率 |
2.4 种植体成功率 |
2.5 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MODIFIED PLAQUE INDEX,MPLI) |
2.6 种植体改良出血指数(MODIFIED BLEEDING INDEX,MBI) |
2.7 患者主观满意度 |
2.8 病例报告 |
3 讨论 |
3.1 无牙颌上部修复材料的选择 |
3.2 工艺并发症与修复方式的关系 |
3.3 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咬合因素对工艺并发症的影响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种植修复体良好被动就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NLRP3在模型中的表达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1.1.1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
1.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3 动物模型建立 |
1.4 标本制备 |
1.5 形态学观察评估牙龈组织的炎症征象 |
1.6 Micro-CT法评估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和骨密度 |
1.7 HE染色评估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浸润 |
1.8 TRAP染色评估种植体周围组织破骨细胞分布 |
1.9 RT-PCR法检测牙龈组织中NLRP3、IL-1βm RNA表达水平 |
1.9.1 Trizol法提取RNA |
1.9.2 逆转录成cDNA |
1.9.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1.9.4 引物序列 |
1.10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的形态学表现 |
2.2 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和骨密度结果对比 |
2.3 TRAP染色结果 |
2.4 HE染色结果 |
2.5 牙龈组织中NLRP3、IL-1β的 m RNA表达水平对比 |
讨论 |
3.1 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动物的选择 |
3.2 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 |
3.3 Micro-CT检测 |
3.4 IL-1β反映种植体周围炎组织破坏的标志物 |
3.5 NLRP3对种植体周围炎具有促进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
病例分析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材料与实验试剂 |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 实验分组 |
4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建立 |
5 动物处死及样本采集 |
6 实验方法 |
6.1 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T-PCR法) |
6.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 |
6.3 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法) |
7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建立 |
2 RT-PCR mRNA检测结果 |
2.1 不同力值下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表达情况 |
2.2 不同时间点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mRNA表达情况 |
3 ELISA蛋白检测结果 |
3.1 不同力值下牙周组织中Caspase-3、ICAM-1 的蛋白表达情况 |
3.2 不同时间点牙周组织中Caspase-3、ICAM-1 的蛋白表达情况 |
4 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4.1 HE染色结果 |
4.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讨论 |
1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改良 |
1.1 降低装置脱落率 |
1.2 力值的准确施加 |
2 不同正畸力对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 的影响 |
3 不同加力时间对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 的影响 |
4 Survivin与 Caspase-3 互为抑制基因在OTM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 |
5 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的适宜力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
病例报告一(正畸——上颌缺牙、下颌前突的单颌拔牙矫治) |
病例报告二(正畸——前突、上颌尖牙缺失的拔牙矫治)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三(正畸——双颌前突的拔牙矫治) |
病例报告四(正畸——双颌前突的拔牙矫治) |
病例报告五(正畸——双颌前突的拔牙矫治)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六(正畸——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 III 类错合)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七(正畸——重度拥挤的非拔牙矫治)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八(正畸——种植钉推磨牙向后的二次矫治)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九(正畸——骨性 II 类 III°深覆合的隐适美二次矫治)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十(修复——不良修复体重新制作)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十一(修复——高嵌体修复根管后治疗牙)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十二(儿牙——右下后牙区根管治疗联合间隙管理)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十三(粘膜——疑似梅毒相关性阿弗他溃疡)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十四(牙周——慢性牙周炎) |
病例报告十五(牙周——慢性牙周炎)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十六(牙体——根管治疗) |
病例报告十七(牙体——根管治疗)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十八(口外——粘液腺囊肿)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十九(口外——阻生齿拔除)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质金属蛋白酶-9抑制LPS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研究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根尖周炎的相关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病例汇报 |
病例 1 |
病例 2 |
病例 3 |
参考文献 |
病例 4 |
参考文献 |
病例 5 |
病例 6 |
参考文献 |
病例 7 |
病例 8 |
参考文献 |
病例 9 |
病例 10 |
参考文献 |
病例 11 |
参考文献 |
病例 12 |
病例 13 |
参考文献 |
病例 14 |
病例 15 |
参考文献 |
病例 16 |
参考文献 |
病例 17 |
参考文献 |
病例 18 |
参考文献 |
病例 19 |
病例 20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青岛地区人群上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CBCT设备与扫描 |
1.3 CBCT图像分析 |
1.4 牙根数目的研究方法 |
1.5 牙根形态的研究方法 |
1.6 融合根形态的研究方法 |
1.7 根管形态的研究方法 |
1.8 增龄性的研究方法 |
1.8.1 髓腔的增龄性研究 |
1.8.2 MB2的增龄性研究 |
1.9 对称性的研究方法 |
1.10 四根牙形态的研究方法 |
1.11 数据分析处理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2.1 纳入研究资料基本信息 |
2.2 牙根及根管数目 |
2.3 牙根形态 |
2.4 融合根形态 |
2.5 根管形态 |
2.6 增龄性变化 |
2.6.1 髓腔的增龄性变化 |
2.6.2 MB2的增龄性变化 |
2.6.2.1 MB2位置的增龄性变化 |
2.6.2.2 MB2检出率及对称性 |
2.7 双侧对称性研究 |
2.8 四根牙形态 |
第三章 讨论 |
3.1 牙根及根管数目 |
3.2 牙根形态 |
3.3 融合根形态 |
3.4 根管分型 |
3.5 增龄性改变 |
3.5.1 髓腔的增龄性改变 |
3.5.2 MB2的增龄性改变 |
3.6 双侧对称性研究 |
3.7 四根牙的发生率及形态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临床病例汇报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含BMSOC和nano-MgO的新型牙科光固化复合树脂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和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二氧化硅的表面处理 |
2.2 新型光固化复合树脂的制备 |
2.3 nano-MgO改性环氧树脂表面微观形貌的观察和成分的分析 |
2.4 nano-MgO改性环氧树脂表面润湿性的测定 |
2.5 nano-MgO改性环氧树脂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性研究 |
3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结果 |
2 树脂表面接触角的测定结果 |
3 抗菌实验结果 |
3.1 菌株纯度 |
3.2 抗菌率的测定结果 |
讨论 |
1 树脂表面的填料分布及所含元素分析 |
2 树脂填料对树脂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分析 |
3 nano-MgO改性树脂的抗菌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金属冠修复劈裂后牙50例临床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IL-17、MMP-9、OPG/RANKL在人非正畸性炎症性牙根外吸收中的表达[D]. 李静. 青岛大学, 2021
- [2]根管治疗对上颌第二前磨牙牙隐裂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宋欣. 青岛大学, 2021
- [3]电子束蒸镀纳米二氧化硅涂层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D]. 吕静. 青岛大学, 2021
- [4]根管填充联合冠修复术治疗乳牙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研究[J]. 蒋岳志,徐文云,徐华. 中国基层医药, 2021(04)
- [5]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上部结构不同材料和设计的临床观察[D]. 邱兆通.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NLRP3在模型中的表达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宋续军. 青岛大学, 2020(01)
- [7]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中Survivin、Caspase-3及ICAM-1的表达作用研究[D]. 刘恒瑜. 青岛大学, 2020(01)
- [8]基质金属蛋白酶-9抑制LPS诱导的成骨前体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 ——附20例临床病例汇报[D]. 张洪哲. 青岛大学, 2020(01)
- [9]青岛地区人群上颌第二恒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的CBCT研究[D]. 李会旭. 青岛大学, 2019(02)
- [10]含BMSOC和nano-MgO的新型牙科光固化复合树脂的性能研究[D]. 秦艳. 青岛大学, 2019(02)